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024-10-26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精选11篇)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篇1

著名现代出版家陆费逵曾说:“书业虽然不是特别大的行业, 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 却比任何行业大些。”作为文化产业中最传统、最基本的一个门类, 出版工作肩负着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重要使命, 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事业。2014年10月18日,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指出“要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努力创造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2015年7月1日,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再次强调, 国有文化企业要“着力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树立社会效益第一、社会价值优先的经营理念, 完善治理结构, 加强绩效考核, 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要建立健全两个效益相统一的评价考核机制, 形成对社会效益的可量化、可核查要求”。由此可见, 出版企业必须始终坚持“双效统一”的原则, 尤其是面对愈加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双重压力下, 出版企业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双效统一”的内涵, 与时俱进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在进一步发展升级的过程中守好主阵地。

一、“双效统一”原则的内涵和意义

“双效”原则是针对文化产业的一项重要原则, 即涵盖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

在我国, “双效”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 该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 首先要注意出版物影响精神世界和指导实践活动的社会效果, 同时要注意出版物作为商品出售而产生的经济效果。”在此之前, 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 图书的商品属性未获得充分认识而使出版事业更多注重于宣传教育的效果。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 图书出版的“双效”概念逐步明确, 至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强调“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力求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双效统一”的原则便成为我国文化企业一以贯之的基本准则。

伴随着“双效统一”原则的提出, 经济市场这一大环境的快速发展直接促使我国文化产业迈入迅速发展的轨道, 图书出版行业也经历了由井喷式的超常规增长阶段到调整、徘徊期, 再到缓慢发展阶段。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出版产业发展, “双效统一”原则为出版行业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并且成为检验出版企业是否具有可持续的生命力的重要指标。在这一发展历程中, 能够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在实践中努力践行“双效统一”的出版企业, 往往站在出版行业的前列, 成为支撑出版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甚至对文化产业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诸如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等, 在坚持“双效统一”的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宽, 在世界出版行业领域都成为佼佼者。以中国出版集团为例, 中国出版集团集众多老字号、人字头、国字头的出版机构于一身, 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 不仅出版过《中华大字典》《资治通鉴》《鲁迅全集》《郭沫若全集》等一系列兼具品牌价值与市场影响的好书, 在近年来的零售市场占有率、国家出版基金等项目上均位列全国第一, 社会效益显著的同时, 经济收益也十分可观, 2014年达14.99亿美元。

由此可见, “双效统一”中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非止于相互关联, 而更多体现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密切关系。坚持社会效益放首位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是对文化市场进行正面引导的关键, 是实现文化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实践证明, 只有彰显社会效益的图书, 才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才能够在文化市场上实现长久的繁荣。

二、新形势下“双效统一”新要求的势在必行

近年来, 随着出版企业的发展, 出版行业的经济效益整体处于稳定发展的态势, 根据《2014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数据显示, 2014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9967.1亿元, 同比增长9.4%, 利润总额1563.7亿元, 同比增长8.6%, 其中, 全国32家图书出版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63.0亿元, 较2013年增长8.1%;利润总额150.0亿元, 增长15.4%;全国27家发行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74.2亿元, 增长0.3%;利润总额60.6亿元, 增长24.4%。与此同时, 国民阅读率全面提升, 2014年我国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8.6%, 较2013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 提高0.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图书出版行业赢利能力在持续增强, 伴随着受众市场的回暖, 出版产业规模继续扩大, 尤其是数字媒体的发展有效助推了出版行业的进一步创新发展。

但与经济效益发展不相匹配的是, 图书市场的社会效益并未获得业界以及受众广泛认可, 甚至出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批判和质疑。从内容方面来说, 跟风模仿的“同质化”现象严重, 更有甚者, 粗制滥造、拼凑成文, 甚至出现常识性错误;编辑质量不合格, 尤其是对青少年成长影响巨大的教辅教材, 近年来成为质量不过关的“重灾区”;内容低俗、创新不足的图书充斥市场, 尤其是少儿图书和教辅类图书, 甚至出现诸如《Q版语文》《大话水浒》这样践踏传统文化精华、纯粹迎合消费者低级趣味的图书, 大大影响了图书市场的正常秩序。从发行方面来说, 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营销策划成为发行渠道的重中之重, 图书宣传名不副实, 如小说《北纬已北》的作者被包装为“文坛王家卫”, 迎来业界一片哗然;网络水军哄抬口碑, 如“刘太医”系列丛书的大肆宣传引起健康养生类书籍的畅销, 诱使读者盲目跟风购买, 骗术揭穿后又引来受众的纷纷诟病;图书榜单沦为“人际”榜单、“利益”榜单, 或者成为小众领域的“分羹”, 权威性和公正性有限, 可信度也极少得到广泛认可, 从而使原本应发挥重要引领作用的书榜成为书籍介绍的重要渠道。

综上所述,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异步发展态势值得我们深思。究其原因, 正是在于经济效益有着明确的考量指标, 尤其在经历过改企转制后, 出版企业大多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 并严格执行了一套量化评价标准, 而社会效益则十分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实际上, 对于出版企业而言, 图书出版的经济效益主要由发行量、码洋、实样等标准进行衡量, 而对于社会效益方面的考量, 由于目前为止尚未形成某类约定俗成的量化分析标准, 一般都是基于书评、读者反馈或者图书出版的重印率或再版率, 而这些方面都与人为影响的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尤其是在新兴媒体蓬勃发展的态势下, 受众舆论与图书市场的“蝴蝶效应”越来越明显。因此, 习近平同志所提出的“社会效益的可量化、可核查要求”, 对于新形势下寻求突破的出版企业尤其是中小出版社而言, 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三、中小出版社应对“双效统一”新要求的路径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面对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家制度环境的不断变迁, 出版企业应如何应对转企改制后的新形势, 完成产业转型升级, 承担起繁荣文化产业的重任?习近平同志提出“完善治理结构, 加强绩效考核”“建立健全两个效益相统一的评价考核机制”等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加快体制机制的创新, 建立和完善现代文化企业制度成为每一个出版社必须积极应对的新挑战。尤其对于中小出版社而言, 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下, 面对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的出版集团, 着力建设一套符合出版企业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考核制度, 是出版社突破重围、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措施。

一方面, 积极应对“社会效益可量化、可核查要求”, 在社会效益评价体制上下功夫。社会效益考核难度系数大, 可操作性不强, 一直是困扰着各大出版社考核评价体制的重要因素。对于中小出版社而言, 由于经营业务范围相对小, 可以借助“小”的优势更快地适应社会效益考核量化要求, 细化考核内容。以江西高校出版社为例, 为适应企业发展要求, 建立起一套项目明确、责任清晰、评价具体的奖惩考核制度, 该制度基本覆盖了出版社的各个职能部门及业务部门所能够获得的奖项与惩罚方面, 以评分为基础, 实行分值累计, 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出版社员工在追求社会效益方面的活力, 为企业员工凝心聚力实现出版使命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 与时俱进地完善“双效”考核指标体系, 使考核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制度相匹配, 成为助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双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 不能够孤立、片面地理解为建立经济与社会效益两方面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 而应该在统筹管理的基础上, 将多方面考核指标有层次、有目标地融合为一个整体。近年来, 江西高校出版社在深化改革发展的进程中, 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三位一体”全面评价考核体系, 即将年度综合考评办法、部门经济目标考核办法、荣誉与过失奖惩办法三方面考核融为一体, 年度综合考评完成了对部门及个人综合表现等方面的评价, 经济目标管理主要考察部门生产经营的完成情况, 荣誉与过失奖惩办法注重图书出版社会效益的考核。如此“三位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双效”考核质量体系量化的目标, 并且直接与员工发展平台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相关联, 使出版社进一步健全了现代企业管理机制, 推动出版社在文化发展新常态下持续健康发展。

始终牢固树立“社会效益第一、社会价值优先”的经营理念, 切实落实“建立健全两个效益相统一的评价考核机制, 形成对社会效益的可量化、可核查要求”, 是出版企业抓好制度建设的重点, 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升级发展的有力法宝。在新形势与新机遇面前, 中小出版社尤其应当发挥改革发展的有利因素, 结合出版社发展现状, 抓好社会效益评价考核机制和全面评价考核体系建设, 实现以双效统一的原则引领体制机制的创新, 以管理体制的创新带动双效发展的突破的良性循环, 从而使出版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

摘要:基于文化产品的特殊属性, “双效统一”始终是出版企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原则。全面转企改制后, 如何理解及践行“双效统一”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出版企业尤其是中小出版社。2015年7月,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强调“建立健全两个效益相统一的评价考核机制”, 成为新时期“双效统一”的最好注解, 也为中小出版社的深化改革、发展升级指明了道路。

关键词:出版,双效统一,评价考核机制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篇2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为认真做好我校实验室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努力提高实验教学管理水平,现将我院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管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加大投入,确保硬件建设

实验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了把实验室工作做得踏踏实实,我院专门成立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各教学单位成立了分委员会。

2013-2014学,学院近20000名学生已整体完成搬迁,学院更是一次性投入1400多万元,建设了44个实验室项目,涵盖了全院所有本科专业,截止到2014年7月,学院各类专业实验实训室总数已达131个,学院实验室建设已初步成型,校内实验实训条件能满足教学需求。

二、规范管理,步步到位,完善制度建设

建设成功的实验室,关键在于抓管理。实验室管理就是对实验室装备的教学仪器设备进行保管、维护、修理、使用,对实验室进行组织协调、服务,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包括实验室建设、管理和实验室教学的开展。为加强实验室管理,学院先后出台了10个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实验人员、实验室仪器设备及低值易耗品管理等,各教学单位都成立了实验中心,并设立中心主任及专职管理人员,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正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三、服务教学,形成氛围,提高设备利用率

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使用是根本。为了更好发挥实验室作用,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各实验室均圆满完成了实验教学任务,学共承担实验教学人次数****,人时数为***,实验项目开出率达***,有效地保障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不断加强实验室资产管理,实验分室资产管理具体到人,保证实验设备完好率,且完好率达96%以上;完善仪器设备借用登记制度,对故障设备及时维修和报修,仪器设备账、卡、物完全相符;做好了低值易耗、耐用品的申请和采购和故障设备的保修工作,有力保障了实验教学运行。

四、资源共享,提高效益,加大开放力度

为充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更好地满足学科的交叉和整合,各个实验室着力建设既服务于专业实验教学,又服务于全院的科研平台,并尽可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水平而且也为学校科研重点建设项目的申报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充分发挥了资源的使用效益。

进一步加大了实验室开放力度,有条件的实验室在保证教学计划规定的任务安排外面向本科生开放。学生在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指导下使用实验室资源,学生可预约登记自行操作。实验室的开放环境为学生使用实验室资源提供各种方便,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现有设备资源,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学生受益面广,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服务竞赛,成绩显著,推进素质教育

我院每年都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为广大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搭建了舞台。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自主选择项目,主动参与竞赛,经历了智慧与实力的较量,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找到自身努力方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自觉性、主动性、探究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升了科技活动的质量与内涵,提高了科技教育的层次与效果。2013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荣获6个二等奖;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本科组荣获全国一等奖一项。

六、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实验教学条件有待建设,新办专业的实验实训平台建设任务比较艰巨,加之专业实验室建设投入分布不均,导致部分专业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学生创业创新训练平台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实验实习场所总数还不多;实验室开放程度和实验室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改进措施:加快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提升实验室建设水平。未来两年内,再投入资金约3千万元,缓解实验室、实习基地、教学仪器滞后专业教学需要的状况。规范管理机制,完善管理体系,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特别是增建校级实验教学中心,使校级实验教学中心达到5个以上。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篇3

1. 三钢自备电厂取得的经济效益分析

1.1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三钢2012年1-7月自产发电量已占到外购电量的45%,按每度电的售价0.608元计算,1-7月的直接经济效益已近20000万元。随着自备电厂的管理水平及各项技术指标的不断完善,自发电量将不断上升,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也会显著提高。

1.2用电成本分析

三钢2012年1-7月外购电的平均成本为0.5573元/度,从上表看出,随着最新技术使用,自发电成本不断降低,仅此一项就减少用电成本支出约7000万元,节约了大量的资金,目前三钢仍将进一步采用最新技术,进行技术革新,深挖内潜,提高自发电量,降低发电成本。

1.3投资收益率分析

热电站2台1.5万KW发电机组及相关的配套设施价值5000万元,是由三钢钢联电力发展公司作为投资方,三钢集团以财产租赁的形式进行生产经营。热电站年销售利润约为1600万元。4#高炉TRT设备由三钢自行购入,电机额定容量为6000KW,工程投资2496万元,年销售利润约为1100万元,随后相继建成5#、6#、7#TRT; STRT工程总投资约6000万元,是三钢炼铁综合生产能力改造项目的重点配套工程,相对于独立的高炉煤气透平发电机组(TRT)和汽轮发电机组,STRT发电机组减少了一套自动控制系统、一套润滑调节油系统、一套发配电系统,还减少了厂房用地和运行人工成本,每年按并网电量10000万千瓦时和每千瓦时0.6元计算,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6000万元,投资收益率均十分可观,短期内就能将投资成本收回。STRT投运后,大幅提高了二次能源的利用率,对提高三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使三钢节能减排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1.4税务成本分析

为更好地鼓励企业综合利用资源,来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的通知》(财税[2008]117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47号)就相关问题做了后续的规定。

2. 三钢自备电厂产生的社会效益

三钢自备电厂不仅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更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近年来三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由此产生大量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给三钢环境治理造成很大的压力,若处理不好,对三明市原本就不理想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无疑是雪上加霜!三钢过去是“资源——产品——废物”单一发展的经济模式,将富余的煤气放散到空中,即造成能源浪费又造成环境污染。在TRT建成前,高炉在冶炼过程中产生的高压煤气是通过减压阀强制节流和形成噪声变成低压煤气后送往低压管网供用户使用。如今三钢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利用富余煤气、各分厂的蒸汽、高炉余压余热发电,从源头削减一次能源的使用消耗,最大限度提高二次能源的回收利用率,减少向大气排放各种污染,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热电站的锅炉使用的燃料全部是煤气,锅炉作为煤气平衡调峰,煤气多时,锅炉多烧富余煤气多发电,煤气少时减烧煤气少发电,为三钢实现煤气零放散的目标提供条件;TRT装置更是不消耗燃料、无污染的最经济的发电设备,在发电机组运转时,不改变高炉煤气的化学性质,也不影响原有煤气用户的正常使用,却可以回收原减压阀组白白损失的压力能和热能,有效解决减压阀组减压时产生的噪声污染和管道振动,是一项收效十分显著的节能和环保装置。由于主要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生产监控,电厂职工的工作环境很好,提高了职工工作积极性,体现了三钢“以人为本”的企业精神,同时也为三明市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了自已应有的贡献。

3. 三钢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途径及发展前景

近年来,三钢集团公司紧紧抓住循环经济理念中的三个原则——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再循环原则,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投入新的节能环保设备。已基本实现了钢渣、含铁尘泥、转炉煤气、高炉煤气、高炉冲渣水、冷却水闭路循环。热电站将排放出的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通过发电循环利用;将炼钢、中板、烧结等蒸汽发电; TRT利用高炉煤气的余压、余热再使用发电; STRT将高炉炉顶煤气余压余热、烧结余热蒸汽联合回收发电。都是循环经济三原则的具体体现。要使综合效益更上一层楼,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应进一步在以下两方面下足功夫。一方面加强科学管理,重视科技创新。另一方面,应加大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应组织管理层和公司员工学习循环经济的相关知识,认识循环经济对企业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企业的环境责任其实包含在社会责任之中,从长远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紧密相关的,社会效益往往是企业长远利益和更大利益所在的意识。国企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因为国企的老板是国家、是政府、是人民。没有良好的环境,任何产品的消费都是低质低效的; 没有对资源的节约和循环使用,别说是企业,人类的进步也难以为继。为促进环保事业及可持续发展,三钢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环保的承诺。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篇4

关键词: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关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迅猛的发展,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出现, 我国企业组织纷纷对外大力引进了国外先进的企业理念和企业管理制度, 弥补了我国大企业管理发展中的空白点, 让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 更在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企业在规模和管理水平双方面的发展进步。现阶段, 伴随着企业形势的愈发扩大, 企业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尤其是对社会效益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社会效益的高低作为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最直观表现, 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政府和广大人民关注的话题, 伴随着新形势下企业势头的不断扩大, 企业在对社会效益提高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国企业受到我国发展中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够高的限制, 大多只埋头于经济建设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 忽视或者很少关注社会效益, 这是一个错误的发展观念, 要正确认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就必须从以下几点来进行剖析。

一、企业该如何正确的认识社会效益

当前阶段我国企业发展形势迅猛, 但是多数企业对于自己在社会中的社会责任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而企业社会责任的完成则有助于社会效益的提高, 因而把持正确的社会责任认识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在我国很多企业对于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存在误区主要表现为企业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就是慈善捐赠、等同于照章纳税、等同于SA8000、认为社会责任与“企业办社会”差异不大, 而且在企业对社会责任社会效益的认知中, 多数我国企业认为社会责任是政府事业单位的时期, 或者是大企业出口型企业的事情, 与自己中等或者小等企业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因而现阶段企业如何改变错误的社会责任认知, 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在企业对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的认知中, 企业应该认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不等于慈善捐助、缴纳税款、涵养社会, 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 会让企业陷入到一个以偏概全的对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的误解当中。从社会责任与慈善捐助的对比不难看出, 从时间纬度上讲, 企业的社会责任出现更早, 而慈善捐助出现的较晚, 从广度看, 企业的社会责任更宽责任和要求更多, 而慈善捐助则是相对有限;从两者的义务范围来看, 二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企业慈善捐助有着较强的单一性, 指的是企业单方面的对其他企业或者其他非企业实体个体进行的帮助行为, 例如企业向希望小学捐款捐物等。而社会责任则非常的广泛和开放, 其不仅仅包含企业对企业或者非企业的个体团体的实物捐赠, 还包括对一些弱势群体和受灾群众的帮助, 这种帮助不仅仅局限在实物上, 更表现在社会救援方面, 例如企业对广大受灾群众开设医疗站、进行再就业培训、或者再就业的招工等等。所以现有阶段我国企业应该正确的看待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 从而为承担社会责任提高企业在社会生活中的社会效益影响, 奠定基础。

二、现阶段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当前阶段我国企业发展迅猛, 尤其是以大中型企业通过引入外资和外来先进的管理经验科学技术, 在我国本土相对廉价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支持下, 我国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纵观我国各类企业, 不难看到我国当前的企业发展模式还无法和国外多数企业相媲美, 主要的区别就在于, 我国的企业多为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企业, 而国外多为资本集中型和管理集中型的企业, 这也就导致了我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所走的发展道路和国外企业的发展道路不同。国外的高新资金技术集中型企业多是通过对资金的再管理和技术的高新发展实现利益的增长和企业规模的增大, 而我国企业则是多采用扩大企业规模, 使用更多的劳动力和企业工坊, 通过扩大企业产量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因而很多企业在提高产量的同时, 难免会占据工人大量的应由的休息时间亦或者其他社会活动时间, 在经济效益提升的时候, 难免损伤到了工人的社会效益, 这是一种不科学不理想的发展道路。而在企业兼顾社会效益提高的同时, 又不得不放缓生产节奏, 从而降低工厂生产效率降低产量, 来让工人获得充足的社会活动时间, 此段时间又不可避免的损失了一部分企业的经济利润, 因而, 就当前我国现阶段企业的发展模式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不难得到, 现阶段我国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社会效益提高之间存在着矛盾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以一方的降低而实现另一方的增长, 不符合管理学中的双赢甚至是多赢理论, 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发展模式亟需改变。

三、国外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国外企业的发展时间和发展历程相比较我国企业, 要有这更加久远的历史, 而且国际上国外企业组织通过对产业模式的再调整将大多数能源消耗类或者劳动力集中式企业建在了发达国家, 其国内多保留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因而在国外企业的经济提升中, 更加的注重人的主动性, 注重企业成员的自发性和主动性, 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会更多的考虑到企业成员的社会效益, 更多的企业通过提供大量的旅游休假等措施来实现提高企业人员的的福利待遇, 进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企业受益, 实现双向受益。

四、当前我国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系的发展探讨

通过对企业在社会中的社会责任的分析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影响位置剖析不难看出, 当前我国企业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向共赢局面, 彻底改变现阶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矛盾的现状, 就要大力的发展生产力, 一方面不断的加大开放力度进入“走出去”“引进来”两条方针, 加大本土科技研发投入, 提高自己企业的科技水平, 尽快的将企业从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变成人才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 只有真正的掌握核心科技与产业发展动脉, 企业才能真正的占据产业活动中的主动地位, 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建立出符合当前时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目标, 并朝着目标不断前进, 在提高自己本身企业利润和企业规模的同时, 更是给广大企业成员带来切实的工资社会回馈, 提高广大企业成员的生活水平, 真正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向发展的共赢局势。

五、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关系的关键点补充

要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关系, 就必须使企业加大对社会责任履行行为的重视性, 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决定了其重视关系规范和社会规范的作用, 关系规范是企业社会责任承担过程中企业与社会长期交往和互动情况下,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不断交互和博弈所形成的规范, 企业及其利益相关注意在作出行为选择的时候需要对这些行为规范进行适量的考虑和研究, 从而以社会企业多方位全面的角度来进行企业政策和企业发展措施的制定, 更好的在实现企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责任性义务的完成, 坚决不制定以短期利益为基的企业方针政策, 拒绝以牺牲社会效益环境污染等为代价的企业政策, 坚决在“统一体”的意识下, 进行有序科学的企业生产策略的制定和安排。这里的“统一体”指的是关系契约学中的统一体, 其特征是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的一个重要视角, 其意识指的是企业与社会共同体生活的方式, 指的是拥有的共同价值、规范、目标的组织或者实体。通过“统一体”观念的建立, 企业更加重视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和谐相处, 从而在完成本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的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完成。此外, 企业在长期社会责任的完成过程中, 也会在社会上对企业本身的知名度和品牌内涵起到宣传作用, 无形之中提高了企业本身的知名度, 更给企业本身带来实惠的经济创收, 这也是社会效益提高的良性反应表现之一。

总之, 当前阶段我国广大企业要改变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者不可兼得的旧传统观念看法, 改变现有的企业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建立健全新的发展理念和管理理念, 不断极大对科研工作的资金注入, 提高企业本身的科技水平, 将企业从现有的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化成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站在社会和企业多方位角度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发展方针, 在实现企业经济利润增长的同时, 完成企业本身的企业社会责任提高社会效益, 真正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向发展, 提高企业在对当前市场环境中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白金龙.略论企业经济效益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J].商场现代化期刊, 2013, (17) :192-193.

[2]彭娟.从市场细分开始寻找民营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之路——以职达连锁求职旅社为例.[J].特区经济期刊, 2010, (6) :163-165.

[3]邓玉华.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竞争力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 2012.

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问题研究 篇5

关键词:社会责任;经济效益

一、引言

英国在18世纪中后期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企业在此期间迅速的发展起来,但组织形式的发展并未带来企业社会责任观的产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企业和社会都开始逐步关注社会责任,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从利益至上到关注环境,再到社会责任运动,也是经历了好几十年。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卡罗尔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而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观也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尽管西方和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依旧轰动大众,矛头直指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问题。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究竟什么是社会责任,它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一定是相悖的吗?本文通过已曝光的非法疫苗事件对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从管理学的角度提出相应对策,有利于推动我国企业更好的履行社会责任,使其成为真正的社会服务型企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相关理论介绍

(一)社会责任的定义

一个组织会受到法律和经济义务的制约来完成一些事情,除此之外愿意去做的并有益于社会的意向,这才能称之为社会责任。这种定义赞同一家企业应遵守相关法律并且关注股东利益,但也同时向企业提出“要做正确的事情来让社会变得更好并且不做坏事来使社会避免变得更糟”的道德要求。1991年卡罗尔将这种社会责任划分为四个方面,即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以及慈善责任。

(二)经济效益的内涵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比值,研究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判断企业的投入和产出是否有价值。在研究企业经济效益时我们还要特别关注的是利益相关者。企业的实质上是利益相关者履行相关契约的集合体,企业利益相关者应包括投资者、经营管理者、员工、债权人、消费者、供应商、社会公众、政府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对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即社会责任。因此,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是有关联的。

三、疫苗事件相关情况介绍

在研究了社会责任与企业效益的相关理论后,我们要对相关事件进行一个初步了解,才有助于之后具体分析。

山东疫苗案件是指山东警方破获案值5.7亿元非法疫苗案,25种儿童、成人用二类疫苗未经过严格的冷链存储运输销往24个省市。其中实杰公司在列,而沃森生物持有该公司85%的股份,是其2013年以来收购的四家生物制品流通渠道公司之一。因子公司涉嫌虚构疫苗销售渠道卷入“山东疫苗”事件的企业发布停牌公告称,现正在积极配合调查。

三、社会责任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

疫苗事件的发生,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企业社会责任何在?企业的这种行为是否有对公众、环境以及更广阔的社会负责任。而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上的相关行为是否对其经济效益有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社会责任缺失导致短期效益上升

大量研究曾发现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之间存在一种微弱的正相关关系,但很难得出一个一般化的结论,因为这将受到外部以及企业内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也存在一些反对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包括他们认为违背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其观点是只有当企业追求其经济利益时,才是在承担社会责任。减少因承担社会责任而相应支付的成本,在营业收入一定甚至增长的情况下,必能导致企业短期的经济效益上升。

实杰公司主要营业范围是流通销售疫苗,其顺利通过了新版GSP认证,并且在这几年的经营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加,并成为母公司的重要经济支柱。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实杰公司给母公司带来了正向的经济效益,在其经营收入一定或是增长的情况下,减少因承担社会责任而需付出的成本,可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其如今却被爆出了有對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因此,社会责任的缺失会给企业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的上升。

(二)社会责任丧失导致长期发展终结

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能够帮助企业树立品牌、提高形象,而品牌和形象是企业声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远来看,随着社会的经济和道德建设越来越成熟,一个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是会为自身发展带来更优异的经济效益的。从长期利润来看,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往往获得更具有保障的长期利润;从股东利益来看,社会责任会提高企业的股票价格。而社会责任丧失的企业最终会导致其长期发展的终结。

以本文的案例为例,从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获悉,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法撤销山东实杰《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GSP证书)。除此之外,其被撤销GSP证书期间,将不能继续从事药品经营活动。这样的惩罚力度再次证明,社会责任的丧失是会导致企业长期发展的终结,尽管这样的影响是否会直接击倒其以后的再次发展,但在其发展历史上却实实在在的画上了不光彩的一笔。想要再次获得社会公众、监管部门、顾客等的信任,将要花费更大的成本。

四、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要想企业做到既兼顾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努力承担社会责任,需要政府的监管和鼓励政策,企业自身的重视以及社会责任教育,社会的共同监督。

(一)引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制度

在现有的企业财务报告中,四表一注也只能局限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未能及时有效的体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就会时刻提醒自己在日常行为中去关注其他利益者。因此,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应该包括披露企业在慈善、资源保护、产品质量和安全、员工关系等方面的一系列情况。为了使社会责任报告能具体有效的落实,企业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建立社会责任部门,专门从事相关事项的前期计划、中期控制以及事后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制度的引入不仅能将企业履行责任的情况向外部利益相关者传输信息,还能利用该报告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相关关系。如,收集数据分析企业在哪个方面的责任履行能给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承担社会责任而付出的成本与经济效益之间在哪个比例范围内能使企业效益最大化。

(二)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贡献度的评价机制

上述提到的引入社会责任报告编制的建议更多的是企业本身有强大的社会责任感的前提下进行的,是企业自身的道德觉悟以及自我规范的建议。而部分企业是达不到这样的标准的,因此我们要从企业外部来建立评价机制,由外到内的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篇6

一、群众文化工作所具备的社会效益和作用

群众文化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较为重要的构成。这是对群众职业之外的一种具有社会性文化性质的有组织和计划的辅导工作。群众文化工作的核心就是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激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能够接受不同艺术的影响, 从而实现对群众素质的提升, 进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想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工作, 其核心原则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第一, 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并力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运用经济和舆论等传播方式和扶持手段, 将那些社会上需要这些文化, 但是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却处于困境下的文化产品或者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引导, 从而实现多元化的文化发展局面。

二、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融合策略

1.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群众文化工作的公益性属性, 决定了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要位置。这一点在我国建国初期就已经明确。比如现在的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等, 就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促进群众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虽然近年来由于文化事业部门的改革, 让群众文化工作出现了思想上的波动, 但是十二五规划重新明确了群众文化工作要以社会效益作为首要地位的发展方向, 从而有效推动了我国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

坚持公益性质就要牢牢把握住自己工作的核心内容, 认真履行相应的职责, 将社会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前沿位置。群众文化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色内容, 也是影响群众思想和信仰的主要途径。就算是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 其履行的许多功能同样也是当前市场文化和正规学校所难以取代的。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主要是通过群众喜闻乐见和健康向上的活动内容, 从而提升了广大群众的凝聚力, 通过文化又能够陶冶广大群众的文化道德情操, 在引导群众进行文化消费上同样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特别是在开展业余群众艺术等娱乐活动方面, 也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而且当前社会上算命看相、黄赌毒等不良现象沉渣泛起, 就进一步说明了, 如果健康的群众文化不占领文化阵地, 封建糟粕, 腐朽资本主义思想就会趁虚而入, 所以要正确处理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不能够为了经济而损害社会效益, 而是要以社会效益为核心, 为首要位置, 突出主旋律, 激励群众热爱祖国, 奋发向上, 提升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从过去的单一需求逐步发展成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结构。群众文化工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和示范功能, 同时要用健康的文化产品和多元化的娱乐活动来提升群众积极参与的兴趣。这就需要群众文化工作者要以社会效益为核心, 不断创新娱乐形式和内容, 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理论研究, 从而提升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

2.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融合发展

群众文化工作要在坚持社会公益行为核心的基础上, 不断深化改革, 促进群众文化产业的发展, 这样通过不断促进群众文化的经济效益, 就能够有效解决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时容易出现的经费不足等问题, 所以群众文化工作建设要以社会效益为核心并不和群众文化工作的经济效益产生必然的矛盾, 而是要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 通过发展文化产业, 促进经济效益提升。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就需要紧密结合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采用多元化的娱乐活动方式, 不断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所以在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 实际上也推动了我国群众文化工作事业的发展。

事实上经过数年的发展, 文化产业也开始有公益性文化产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个重要分支, 这实际上就代表了我国群众文化工作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两个层面, 只有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 将经济效益作为社会效益的有效补充, 才能够真正地实现群众文化工作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融合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 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丰富, 决定了群众文化建设有着丰厚的土壤, 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 才能够不断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 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小兵。对群众文化工作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的思考[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 (20)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绩效关系探析 篇7

20世纪初, 全球工业的急速发展, 虽然大幅度的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但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环境的污染, 造成了大自然的反扑, 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此危机的严重性, 因而许多国家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对产品的环保要求日益升高。早期, 企业在乎的是利润, 环境保护被视为增加企业的支出成本, 是对企业经营的一种威胁。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加, 环境保护成为企业必须正视的问题。1992年生态效益理念的提出, 向人们指出了一条达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局面的道路, 即, 采用适当的环境管理方法环保议题将促使企业革新、改善环境绩效, 不仅增加企业的利润, 也能减少企业对环境的冲击影响, 符合经济利益, 亦可提升企业竞争力。

1 生态效益理念

1998年, 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BCSD) 的定义为:生态效益的获得, 需在提供价格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 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 在商品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将其对环境的冲击及天然资源的使用, 逐渐减少到地球能负荷的程度。

依据此定义, WBCSD提出了鉴定生态效益的七点要素:

(1) 减少商品和服务的原料密集度 (material intensity) ;

(1) 减少商品和服务的能源密集度 (energy intensity) ;

(3) 减少有毒物质的扩散;

(4) 提高原料的可回收性;

(5) 使可更新资源达到最大限度的使用;

(6) 延长产品的耐久性;

(7) 加强每单位产品和服务的服务效能。

第一至第三项的重点是放在资源生产力与减少对环境的冲击。第四至第七项则是协助前三项完成企业的营运、设计、生产及市场活动。每项都可应用于不同的产品, 其目标是减少物质与能源的使用及减少生产或服务过程中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思维, 他的核心理念就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 负担起更多保护环境的责任, 并使其因效率的提升和污染的减少, 提升创新力和竞争力。

2 生态效益对经济效益之影响

生态效益期许企业重视生态系统的平衡, 但并不与企业创造价值的经济目的相冲突。对生态效益的追求, 可以帮助企业成功的应对中长期挑战, 否则企业未来将承受不起不接受与实施生态效益而带来的损失。重视生态效益的企业关注的是资源生产力, 而不是传统产业所重视的劳动生产力。对企业来说, 使用较少的能源与原料、减少污染产生量与排放量, 可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对生态而言, 符合生态效益的产品能够降低对环境的危害, 有利于整体环境的发展, 进而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1) 生态效益的核心理念是“以少生多”。

可通过企业和产业内部低投入高产出的生产, 将经济的生态效益发挥到最大。传统的经济观认为, 就生产而言, 一定的产出依赖于相等的投入。生态效益理念则改变了这一观点。随着科技的发展, 资源的利用率及工业垃圾回收率不断提高。企业之间合作既可达成零废弃物的目标, 又可以达到减少相关成本的目的。企业可通过创新经营模式, 加强与相关企业的机密合作, 减少天然资源的投入。如在一些发达国家, 有专门的提供企业器材租赁的服务的机构, 可为企业试投产或企业临时加产提供必要的机器设备, 减少企业硬件设备投资。同时一些企业可通过提供闲置设备的租赁服务, 提高企业收入。

(2) 生态效益观念的提出, 也对企业运营的革新起了促进作用, 使企业产品更加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同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发展。

生态效益观念贯穿于技术和产品的开发, 并体现在原料的购买, 公司的运营, 生产及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之中。如占据市场大片份额的诺基亚公司已把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贯穿公司运营的整个价值链, 包括四大环境计划:为环境而设计, 供应商管理体系, 公司环境管理体系, 产品生命周期后的实践暨再生、再利用、再回收处理。诺基亚手机为“环境而设计”的目标是以对环境影响更小的方式满足客户和其他利益共享者的要求。诺基亚的环保专家为产品设计师提供完整的分析工具以便进行材料可回收率的定量分析, 通过使用这一工具, 目前手机75%至90%的材料都是可回收的。

(3) 企业形象的提升。

垃圾减量, 资源的回收利用, 这一生态理念策略可提升企业形象, 提高企业的市场地位与信赖度。各国环保法规日益严格, 银行业也开始重视贷款客户的环境绩效, 将强风险评估, 以降低客户污染整治责任带来的财务风险。保险业常因客户的环保事件, 导致大额的理赔损失, 因此环境风险评估已逐渐成为企业保险业务的重要工作。对此有台湾学者提出5R理论 (reduce废弃物减量、reuse资源回收, recycle再利用、repair可使用物品修复和refuse拒接购买不符合环保概念的产品) 来实现企业办公环境的生态化, 使生态效益观念深入到企业文化之中。

3 企业生态效益观念的落实

1990年, 时任杜邦公司总经理EdgarWoolard曾经这样告诫:“有些企业并不尝试以跨世纪环境绩效眼光经营, 现在仍有一些这样的企业存在, 但就长远而言, 他们不会再有类似的问题, 因为他们必然已经不存在了。”可见环境议题是个无法避免的挑战, 现代化企业如果不能在环境课题中找到企业发展契机, 就注定会被淘汰。

(1) 就企业本身而言, 企业负责人及员工在了解生态效益重要性的基础上, 应制定一套科学的、可行的生态效益指标体系和详尽的行动纲领, 以便将产品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冲击减至最低。该指标体系可协助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将生态和环保信息转化为财务数字信息, 比较其所生产的不同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的环境绩效;也可用于比较不同企业之间的生态效益, 进而拟定改善策略、方案及具体措施, 并依据量化结果进行跟踪考察。在行动方面, 企业可运用全面质量管理中运用广泛的PDCA循环:计划 (Plan) →执行 (Do) →检查 (Check) →行动 (Act) , 以达到持续改善逐渐趋近生态效益的目的。

(2) 政府在企业接受并执行生态效益过程中应扮演激励者角色。生态效益理念对中国的企业来说还是一个较新的观念, 其形成及执行过程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 为此政府必须能够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就行政方面, 比如制定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外来竞争和风险投资开放, 政策公开透明, 使公众很容易获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制定政策对企业的研发予以鼓励, 运用政府采购政策促进具备生态效益的产业的成长。政府同时可以运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手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资源保护、污染预防、技术提升、公司组织重整等方面, 为企业提供足够的市场动力, 引导企业逐步迈向生态效益的目标。

4 结语

面对全新的, 越来越复杂的环境问题, 企业应该意识到, 正常的商业行为同时也是应该符合生态效益的行为。在生态效益理念的引导下, 积极了解、追踪和引进各种先进的管理工具, 以便在绿色工业和环保革命浪潮中永保活力。通过提供深度的服务, 可持续地增加产品的价值, 并减少使用材料和能源、延长产品的耐久性、增加产品的可回收性, 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 保障企业能长期获得市场回报。

摘要:生态效益是企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切入点, 是实现企业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必经之路。介绍了生态效益的核心理念, 分析了生态效益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进而对企业生态效益观念的落实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小兵.邓南圣.面向未来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生态效益[J].环境科学与技术 (增刊) , 2001, (12) .

[2]刘思华主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3]Claude Fussel.工业生态效率的发展[J].产业与环境, 1995, 17 (4) .

[4]Bjom.Stigson.Eco-efficiency:creating more value with less i m-pact[M].WBCSD, 2000, 5-36.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篇8

体育产业, 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 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 包括体育用品与体育服务两个部分。经济部门不仅包括企业, 还包括各种从事经营性活动的其他机构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家庭或个人) 。体育产业是以体育市场为导向的配置体育资源的经济运行形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体育产业的经营者享有法律规定获得利润的权利, 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配置体育资源, 根据市场需求的不同项目进行投资, 提供各类体育服务和体育产品以获取利润。因此, 体育产业的经营性是体育产业运作的基本特征。

二、体育产业发展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1. 体育产业经济效益的涵义

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 是指人们开展体育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促进作用和体育经营者的经济收益, 即指在体育劳务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以最少的劳动消耗和占有, 获取最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

2. 体育产业社会效益的涵义

体育产业的社会效益, 是指体育产品大都是精神产品, 都具有丰富社会文化生活, 建设精神文明, 主要功能是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 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其实质是体育产品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和体育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

3. 体育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体育产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作为矛盾的对立体, 二者是相对独立的概念, 没有主次之分, 其地位是平等的;同时, 体育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作为相互联系的一面, 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1) 微观角度体育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体育的经济效益就是微观经济效益, 即体育经营单位的经济效益。体育产业的发展, 是一条企业化道路, 推向市场的体育产品是商品。既然是商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就必须遵循经济运行规律, 即以利益为杠杆, 通过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优胜劣汰, 实现对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市场机制下, 资源配置主体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 在此基础上兼顾社会效益。因此, 各体育经营单位必然在尽可能降低劳动占有和劳动消耗的条件下, 争取利润的最大化。同时, 经营者还必须兼顾体育的社会效益, 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档次, 满足人们丰富的体育需求, 这样才能获得更多、更长远的经济效益。就微观而言, 在体育产业的发展中, 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兼顾社会效益, 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关心体育、投资体育, 促进体育产业化的发展, 为最终实现体育的社会效益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 宏观角度体育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从宏观角度研究体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要树立发展体育产业的最终目的是为实现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宗旨, 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经济效益服务于社会效益。体育产品按其不同的价值可分为职业体育产品和业余体育产品。业余体育产品作为体育产品的一部分不能作为商品推向市场, 诸如学校体育、职工体育、社区体育, 其基本任务是解决人口素质问题, 福利性、义务性突出。像人们健身必备的基础设施投资大、周期长、收益慢, 若由市场经济规律支配, 其基础设施建设将无法进行, 这就需要国家无偿投入。政府把体育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这是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范畴, 与微观领域的产业经营开发、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并不冲突。国家通过宏观调控从经营者手中提取丰厚的利润, 再把它投资到体育的福利性方面去, 这样既可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又可以加速体育商业化进程, 使体育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三、体育产业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途径

1. 加大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 增加体育产业发展的投入

在体育产业发展中, 政府应占主导地位, 加大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我国应在不减少国家财政投入总量的情况下, 调整财政投入的结构和方式, 适当增加用于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性专项投入。在公共体育方面, 建议公共体育场馆开展训练、比赛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营业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在健身娱乐业方面, 建议对健身娱乐企业开展体育项目的多样性, 实行高税、低税及免税等不同的税收政策。对高消费体育娱乐项目实行征收特种附加税, 对大众体育消费项目、高雅体育项目少征税、不征税。对社会兴办的体育市场健身项目免征投资方向调节税等。

2. 加强法制建设和宏观调控, 支持企业与体育的“联姻”

目前我国体育市场的管理不够规范, 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并存, 部门分割和地方保护问题较严重, 缺乏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因此, 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 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去引导、规范人们的行为, 再配之以有效的监督, 从而妥善地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保障体育产业规范化经营, 促进体育产业与国际接轨。同时, 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支持和参与体育产业发展, 促进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与结合。

3. 培养体育经营人才, 培育体育中介组织

目前我国体育中介市场发展滞后, 中介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和市场行为不规范。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运作需要大量合格的体育经营人才和具有良好信誉的体育中介机构, 这些人才除了具有组织协调等能力外, 还需要熟悉体育行业运作的各个环节, 熟悉与体育产业相关的法律环境和国际惯例。体育中介服务是体育无形资产开发的重要基础, 也是体育产业发展中必须加强的重要环节, 我们应积极推进协会实体化的进程, 引导体育社团、民营企业进入中介服务行列, 培养一批体育经纪人队伍, 培育中介服务品牌, 健全体育产业服务体系。

总之, 在发展体育产业过程中, 要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 保障体育事业的顺利进行。

摘要:本文从我国体育产业的内涵出发, 对体育产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阐述, 指出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从而实现体育产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体育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律海涛何叙:试论体育产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4 (9)

[2]甘刚:论体育产业发展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J].经济师, 2007 (4)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篇9

一、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和作用

群众文化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人们职业以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活动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和辅导的工作。其功能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让人们参与其中, 接受各种艺术的熏陶, 从而提高全民素质, 推进经济和社会的繁荣进步。

党的十五大报告深刻地指出:在现阶段, 我国的文化市场发育尚不成熟, 在一部分文化经营者中, 由于经济上的急功近利和市场的自发性倾向, 往往容易导致经营和消费的短期行为, 造成一部分文化艺术产品和艺术门类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失衡, 造成文化的长期积累和短期消费之间的失衡。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运用经济、舆论等手段, 扶持那些社会需要但暂时在市场竞争中还处于困境中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业, 从而把文化发展引导到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轨道。随着文化建设的加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程度将会越来越好。改革文化管理体制, 就是要向实现两个效益最佳结合的目标努力。

二、群众文化工作的广泛性与普遍性

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还必须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群众文化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早在建国时期, 群众文化事业的公益性质就已确定, 而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是国家设立的全民所有制文化事业机构。它担负着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任务, 应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提高群众、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即获得最大社会效益为最高宗旨。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由于文化宫的改革, 群众文化的公益性有所削减, 自我形象有些模糊。有些地区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陈旧落后, 文化活动单调, 专业人员流失, 文化宫名存实亡;有些地区存在盲从现象, 把精力投入到经营活动中, 忽视了正常业务的开展, 只追求暂时的经济效益。这一切曾使群众文化工作者感到非常茫然, 无所适从。党的十五大报告为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更进一部增强了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信心和信念。

坚持公益性质, 就是要牢牢守住我们自己的阵地, 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把社会效益摆在突出位置。群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渗透、影响人们思想信仰的前沿阵地。即使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它所履行的诸多职

(四) 多练习、多上台

表演是实践的艺术, 好多没有上过专门艺术院校的人, 也能成为优秀的演员, 这里固然有一个天赋的问题, 但与大量的实践是分不开的, 这在表演学院学生的身上更是体现得非常鲜明, 一年级与毕业时的表演天壤之别。何况每个人的情况不同, 只有具备大量的切身体验, 才能说真正的学会表演。另外表演者应尽可能多的参加正式的小品演出, 在正式的演出中的感觉与排练中的是绝对不同的, 肌体与精神的紧张度和兴奋度要大大增强, 往往一场正式演出得到的提高比起十场排练得到的还要大。

能, 也是市场文化和正规的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公益文化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凝聚着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 陶冶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操。在引导群众进行文化消费方面还可发挥自己的优势, 尤其是开展业余群众艺术和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方面, 可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

目前社会上算命看相、烧香祭鬼、赌博、色情服务等不良现象仍然存在, 我们应该进一步认识到在思想文化领域, 如果群众文化不占领, 歪风邪气必然乘虚而入。在当前, 我们要大力发挥公益文化的功能, 用科学的理论, 正确的思想来引导群众, 教育群众。

群众文化工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辅导和示范职能, 要用健康的文化产品和丰富的娱乐形式为广大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业务的培训、创作的辅导、社会艺术课堂的开辟、地方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搜集和整理、群众文化理论的研究都需要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来承担。只要坚持并强化群众文化的公益性, 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就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三、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群众文化工作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 应深化改革,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以弥补经费的不足, 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 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各地文化馆站寻求再发展的主要途径。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得到了空前的增长。这就必须要有与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产业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文化产业对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是市场经济规律下文化与经济融合的产物, 发展文化产业, 能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文化产业的发展已分为公益性文化产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我县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发展公益性文化产业, 既要承担大量社会性服务功能和传播, 又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进行文化管理体制和单位内部运行机制改革, 打破大锅饭, 引入竞争机制。在人事管理上建立起健全的人才选择机制, 量才录用。应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文化人才资源, 培养一批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 既懂文化艺术又懂现代经营管理的复合型文化经营人才。我县的文化产业起步晚, 发展慢, 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探索公益性文化产业发展的多种形式。我们坚持公益性, 但并非一味无偿服务。借助市场规律, 工作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群众, 增强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 较好地掌握了公益性与市场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这不仅需要靠群众文化工作部门的积极努力, 而且更需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扶持, 只有这样, 才能使这事业得到健康发展。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篇10

关键词:水利工程;经济利益;社会效益

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科技的日益进步与发展,水利行业在其中得到显著的发展。近年来,水利行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较高的地位。水利工程在水利行业中占据核心地位,是水利主动脉。随着水利行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发展,水利工程为社会经济创建了一定的基础,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全面实现水利工程的优质服务,为人们提供的便捷、舒畅、安全的服务是其最终目标,在战略性目标实现过程中需要对水利工程自身的潜能进行不断地挖掘,有效地提升水利工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高效性,最终全面提升水利工程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

―、提高我国水利工程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分析

1、全面提升水利工程经济利益的重要意义分析

提高我国水利工程在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利益,在某些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水利中的紧张局势,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率。提高水利工程经济利益对于水利行业原材料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进而推进建筑业与机械行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创新与进步。除此之外,水利工程的经济利益得到一定的提高,会不断地促进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一些基础行业对于社会经济的制约性,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2、全面提升水利工程社会效益的重要意义

全面提高水利工程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效益具有有—定的促进作用,其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效地推动水利工程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全面优化和在服务领域的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的全面提升进而促进了水利行业在经济社会中的持续发展。

有效地推动社会区域经济的进步,使得水利条件得到优质化的完善,在水利行业中逐步形成了以资金、劳动力生产要素为核心的主动力来提高在社会发展中的稳定性。

二、促进水利工程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主要策略分析

1、创建科学有效地管理制度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前,创建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在水利工程管理中是一沖有效的管理手段。有句老话曾说过,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柜关的管理策略的规章制度对其进行严格的规范与约束,有效地确保任务能够顺利的进行。因此,进行水利工程具体的运营过程中,需要建设全面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条文规定,规章制度的创建要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相吻合,有效地确保水利工程最终目标的实现,全面提升水利工程在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水利工程的经济利益得到一定的提高,会不断地促进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一些基础行业对于社会经济的制约性,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持鵷定的发展。

除此之外,规章制度的创建,能够有效地促进水利工程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便捷性、流畅性,积极调动专业领域中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水利工程的在社会发展中的收益。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一步促进水利工程工作队伍的建设

水利工程在具体的运营与管理过程中,需要全面树立优质化的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激励员工在专业颔域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以人为本原则在水利工程队伍建设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以人为本能够有效地推动社会区域经济的进步,使得水利条件得到优质化的完善,全面提升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对于促进人们生活质量和提高我国现代化水利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效率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根据上述分析,依据当前水利工程运营管理中的相关特性,需要创建以人为本的竞争机制,创建科学合理可行的人才选用机制与综合水平考核机制,为每一个员工提供一次公平竞争的机会,发挥每一个工作人员的最大潜能,进一步促进水利工程在管理过程中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

3、在水利工程通行效率中不断地进行节支

近年来,水利工程在社会经济中得到了显著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引进,不断地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到水利工程的运营管理中,提高水利工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稳定性。

4、基于水利工程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分析研究

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无疑一项造福人民的工程建设。考虑到水利工程项目对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巨大贡献,其大型的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显然占据重要的地位。而当前一些水利建设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和问题,极大影响了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利工程经济效益评价,是对水利建设项目的兴建和方案选定,进行决策判断,以提高水利建设的经济效益和决策的科学性。

当前,水利工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已经逐渐地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稳定性的主要指标。全面实现水利工程的优质服务,为人们提供便捷、舒畅、安全的服务是其最终的目标。在战略性目标实现过程中需要对水利工程自身的潜能进行不断地挖掘,有效地提升水利工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高效性,最終全面提升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济与社会科技的日益进步与发展,水利行业在其中得到显著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发展在社会经济中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国是水利大国,水利建设任重道远,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年来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中呈现的一些问题,使得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维护受到干扰,导致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威胁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非常重要和紧迫。水利工程管理有了顺畅的体制才能保证水利工程设施功能的充分发挥,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尚银,王继才主编.工程项目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王火利,章润娣主编.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3]《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编著.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4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篇11

一、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概述

(一) 经济效益

医院的经济效益指的是医院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内, 其在保健卫生活动当中的保健卫生成果同所耗费的劳动、资金的比值, 实质上指的是有效产出与投入存在的比值关系。医院自身的经济效益不但包括医疗服务成果的经济成效, 同时还涵盖了医院自身的盈利、亏损以及卫生资源累计率。处在当前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 医院自身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其自身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

(二) 社会效益

医院的社会效益指的是医院充分利用各类型的医疗保健服务模式, 通过自身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 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相应的保健卫生服务, 尽最大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而医院在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过程中, 必定会产生一些社会方面的影响, 而这些社会影响即社会效益。社会效益不仅属于医院自身的责任, 同时又关系医院自身的形象与信誉。

(三) 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属于医院经营管理工作当中两个至关重要的内容, 两者之间既是对立的, 同时也是统一的。倘若医院过于注重经济效益, 完全不估计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经济水平与心理承受能力, 医院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获得客观的经济利益, 然而长此以往, 医院必然会丧失大部分人员群众, 最终致使医院自身经济效益的不断降低。而医院如果过于偏重社会效益, 则会导致医院难以承载巨大的经济开支, 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最后必然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丧失竞争力。因此, 医院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重要基础, 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关键条件与最终目标, 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重要联系, 医院只有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 才能够保障医院自身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提升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措施与建议

(一) 建立健全医院经济管理体系

新医改政策的持续推进, 各个医院自身的经济效益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经济损失在所难免。医院自身的发展一般是依靠自身资金的不断积累, 然而随着医院自身经济收入的不断削减, 要想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医院就必须要建立健全自身的经济管理体系, 通过不断提升医院医疗核算意识, 切实加大医疗成本的控制力度。所以, 在新医改背景下, 医院应当积极降低医疗项目、医疗工作方面的开支, 减少一些不必要支出, 从而有效保障医院资金的积累。

与此同时, 医院还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与医疗设施的管理工作, 切实提升医疗器械与医疗设施的使用率, 减少该方面的成本支出。此外, 针对医院经济核算工作, 应当积极采用全成本管理模式, 将各个科室、全部类目当中的资金支出都计算到对应的成本中, 通过全成本管理实现成本的高效控制, 再保障医院自身社会效益的同时, 切实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

(二) 协调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 建立正确的效益观。

正确的效益观属于指导卫生系统工作开展的重要理论, 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发展;另一方面;合理的经济利润是实现两个效益统一的基本原则。社会当中发生的各种问题, 经济是终极原因, 倘若经济关系不顺, 服务关系自然也不顺。满意的经济关系是形成满意服务关系的重要基础, 即医院只有实现满意的经济关系, 才能够产生满意的医疗关系。这就需要各个医院在内部树立正确的效益观, 进一步明确医疗服务的宗旨, 使得广大医护人员能够有效协调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 正确处理两个效益。

为避免损害社会与病人的医疗效益, 医院应当在内部树立正确的效益目标。医院自身经济效益的主动权在医院本身, 而社会与病人医疗效益的主动权同样也在医院本身。这就需要医院真正将谋求社会与病人的医疗效益当作最高准则, 不仅要为医院自身谋利益, 同时也应当为社会与病人谋利益。医院必须要在内部反复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当两者之间出现矛盾的情况下, 医院应当要求广大员工将社会效益放在首要位置, 而当医院获取良好的社会效益时, 社会必然会回报医院, 其是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基本法则。

(三) 提高医院整体素质

新医改政策主要是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角度出发, 然而其对广大医院来说, 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由于医院传统的经济运营模式显然无法满足新医改背景下的相关要求, 因此, 医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固自身的地位, 就必须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工作, 以此来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各个医院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区域优势与传统优势的培育特色学科, 通过与专科专病建设进行有机的整合, 不仅要注重人才培养工作, 同时还应当避免人才的流失, 针对人才队伍建设制度进行改革创新, 进一步加大职业素养方面的培训教育力度, 在医院内部树立优胜劣汰的思想, 使得医院内部员工能够在良好的人才机制下实现自我综合素养的提升, 通过扎实的操作、优质的服务获取病人的信赖, 为医院树立良好的形象。除此之外, 医院还应当积极引入先进的医疗设施, 加大与各个医院的合作力度, 通过互相交流、沟通, 实现医院综合能力共同提升的目标, 切实促进各个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四)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各个医院自身的医疗、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其能够获得发展, 新医改带来的不仅是挑战, 同时也是机遇, 这就需要医院高度重视提升自己的医疗、服务质量, 使得医院自身的医疗服务质量、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能够得到有效的统一。通过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切实提升医院自身的形象, 使得更多的病人更愿意选择医院。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意味着医院必须要投入更多的资金, 这就导致医院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会遭受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 医院要想保障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就应当在不断增加自身市场份额的前提下, 进一步放宽对应的资金投入, 保障医院能够在市场调节下, 充分利用增长的经济利润来填补资金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差额。

除此之外, 医院还应当高度重视改革创新, 要想在新医改背景下不断提升自己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就应当加大科研、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 通过构建相应的激励政策, 鼓励广大员工进行科研课题方面的研究, 通过不断拓展医疗事业方面的新市场与利润增长点, 真正把能力创新与科技创新当作提升医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 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结语

处在新医改政策背景下, 各个医院自身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要想在新医改背景下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发展, 各个医院必须要继续保持自身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并且要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 通过建立健全医院自身的经济管理体系, 不断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 各个医院还必须要高度重视创新能力的提升, 不断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 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 将其转化成医院发展的重要动力, 真正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的目标, 从而有效保证医院能够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李亚萍.新医改视角下公立医院管理探析[D].云南大学, 2012.

[2]张娜.新医改背景下宁夏人民医院企业化管理模式研究[D].宁夏大学, 2014.

[3]徐君.新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目标及实现途径初探[J].经营管理者, 2012 (03) .

[4]陈胜红.如何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全面提升医院经济管理水平[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22) .

[5]李福忠, 冯莹莹, 杨海宁, 王朝娟.加强医院经济效益分析完善医院经济建设[J].中国集体经济, 2015 (06) .

上一篇:微生物水解法下一篇:腹泻仔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