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与效益

2024-10-02

投入与效益(共8篇)

投入与效益 篇1

一般认为, 造成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煤矿事故总量仍居高不下, 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等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煤矿安全投入不足。煤矿安全投入总量较低与安全投入意识不强、安全投入观念存在问题, 缺乏正确引导与有效监督, 工作不真正的具体落实等问题有关。

1 安全投入与安全效益的性质

1.1 安全投入

安全投入是企业在安全方面的所有投入, 即“物质因素”和“人为因素”的投入, 包括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培训和工资, 每年安全宣传, 采用的安全设施和设备、科研费用、保险费用等, 具有累积效应、迟效性、衰减性等。

1.1.1 累积效应

一次投入对后面的安全生产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现时的安全状况是以前安全投入的大小决定的, 发达国家的安全生产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多年来的不断地进行人力, 物力安全投入效果的积累。

1.1.2 迟效性

安全投入的经济效益不会在投入后实施运行之初就体现出来, 而是在事故发生后才体现出来其价值。安全投资的回收期较迟, 在安全技术投入措施的寿命内不一定得到经济效益上的补偿但其效益往往会在安全条件消失后还存在。

1.1.3 衰减性

安全投入的效益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减, 例如:刚进行教育后的效果比较明显,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的安全教育意识淡化至消失, 或安全装置随着使用寿命的延长逐年变旧至失效不再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 此时的安全投入就完全消失了。

1.2 安全效益

安全效益简单理解就是产出—安全投入。它具有滞后性、间接性、隐蔽性等。

1.2.1 滞后性

从时间上分析:安全收益一般经历投资无利期—微利期—持续强利期—利益萎缩期—失效期的层次循环。安全投入所带来的收益, 通常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即滞后性。以我国一个储量56万t的乡镇煤矿为例, 大约可采出30万t煤, 而前期投入就需1 050万元, 高额的前期费用无法在短期内收回, 且在后续的微利期、持续强利期、利益萎缩期和失效期内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安全投入, 因此其滞后性会影响煤矿企业安全投入的积极性。

1.2.2 间接性

安全活动不是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 安全收益不直接表现为产品, 而是通过减少事故的人员伤亡、财产的损失的减损收益和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增值收益而体现的。由于安全收益难于被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和计量, 因而造成一些煤炭企业错误的认识, 影响了安全投入。

1.2.3 隐蔽性

安全投入不像其他的资金投入哪样可以将效益直接反映在产品的经济效益上, 而是间接地表现在生产过程的安全生产中, 不易为人们所觉察, 从而造成了投资者的不重视甚至忽略。

1.3 安全投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安全投入是一种特殊的投资, 其产生的效益不像普通的投资那样直接反映在产品上, 而是体现在生产的全过程, 保证生产正常连续的进行。安全投入的直接结果是, 煤矿不发生或减少发生事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从经济的角度看, 企业的安全生产可以保证企业效益, 从而保证人们规律的生产生活秩序, 进而发挥极大的社会效益。

1.3.1 安全投入的经济效益分析

1) 一般来说, 安全投入的非经济收益难以计量, 因此较多的是考察安全投入的经济收益。只要经济收益大于或等于安全投入成本, 安全投资都是可行的。

安全经济效益的计量可以通过安全产出与安全投入来加以量化:

(1) 安全效益量化的绝对值形式表现为:

安全效益=安全产出量-安全投入量

(2) 安全效益量化的相对值形式表现为:

安全效益率=安全产出量/安全投入量×100%

当安全效益率>100%, 说明安全投入有效益;当安全效益<100%, 说明安全投入无效益。

实际统计分析得出, 安全投资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可达投资额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 认为增加安全投资会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想法是错误的。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 就必须把一定的资金追加到安全投资中去。

2) 由安全投资最低消耗原理可知:

S=Js+C (JS)

式中:S为安全经济总消耗, Js为事故损失, c (Js) 为安全成本。

安全投入与事故直接损失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函数关系, 如图所示安全投入与安全性的关系:

系统安全性随着安全投入的增多而增大, 事故直接损失减少;但当安全投入的费用到达一定程度时, 再加大安全投入费用, 事故直接损失的降低程度不再明显, 此时事故经济损失的减少是以过高的安全投资为代价的, 从经济上考虑是不合算的。

1.3.2 安全投入的社会效益分析

从安全生产的深远影响, 从社会和企业未来发展考虑, 从安全的非经济收益来看, 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不仅是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 也是维护职工群众最大利益的具体体现, 使得广大职工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使职工群众工作更安全、生活更美满, 给国有煤炭企业全面构筑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带来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能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市场声誉, 关系到煤矿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2 安全投入不足的表现

由于安全投入效益具有不确定性、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多效性、复杂性、隐蔽性等特点, 由于对安全投入认识不足致使安全投入意识不强, 煤矿工人自我保护能力有限, 许多煤矿在安全投入方面存在自觉不自觉的“短斤少两”行为, 具体表现为: (1) 在投入的机械设备上减亏:大型机械减少保养维修费或减少安全保护设施或改用中小型机械, 也可能用人力代替作业减少机械搬运; (2) 在投入的设备材料上减亏:以次顶好形成质量、安全隐患; (3) 在人力资源上减亏:以非专业化队伍替代专业化队伍, 并且安全教育与培训不到位, 形成员工安全素质低下, “三违现象”屡禁不止; (4) 安全设施与劳动保护不及时到位, 形成装置性违章, 违反国家安全生产的强制性规范。这些都使煤矿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个体与整体之间存在安全隐患, 当危险源的承受压力达到或超过临界点时必然发生事故。

3 增强煤矿安全投入有效性的措施

安全投入包括人才投入、资金投入, 是安全生产的基本保障。

3.1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一方面坚持以职业能力建设为重点, 抓住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奖励等环节, 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良好的环境, 从而培养大量的煤炭产业尖端人才, 企业培训合格的技术工人是增强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后劲, 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举措, 这种安全投入的经济效益必定是事半功倍的。

3.2 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必须充足, 确定投入的安全资金的有效性

确定企业投入的安全资金使用的有效程度和其他指标, 要有完善的考核制度来进行管理。对安全成本投资管理的考核, 仅仅有数字是不够的, 企业需要有一个详细的投入纪录。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进行严格有效的考核, 这部分工作最为繁琐并且非常重要。

这就要求煤矿安全投入管理过程中加大生产安全费用使用管理的监察力度: (1) 实行生产安全费用专款专户管理。其他项目不得挤占、挪用安全费用。 (2) 对生产安全费用的预算、控制和管理要严格监督, 实施定额管理。 (3) 上级监察部门要定期检查资金的使用情况,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严格进行审计。 (4) 生产安全费用信息及时披露。使企业相关部门, 如税务机关、煤炭管理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及时了解企业生产安全费用使用信息。

4 结束语

安全投入与安全效益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安全投入是预防事故发生的最有效手段。一旦发生伤亡事故就有可能造成灭顶之灾, 即使是一般的工伤事故, 也要花费相当可观的医疗康复费用, 所以保证足够的安全投入是有效的减少与避免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

煤矿安全不仅关系到煤矿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系到企业的改革、稳定, 更是关系到职工生命安全、与社会安定的大事。只有煤炭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完善安全生产系统与安全生产设施, 加大了安全培训力度, 壮大了安全监察队伍加以有效合理的管理制度, 才能使全矿的各项工作能够在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健康运转。

摘要:通过对安全投入和安全投入收益的性质的认识分析、安全投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安全投入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分析从而增强煤矿工作人员安全投入意识、引导煤矿相关人员端正安全投入观念。

关键词:安全投入,安全效益,安全生产

注释

1[1]戈会奇.煤矿安全成本的构成和分析.山西焦煤科技.2005 (12)

2[2]加旺.浅谈搞好矿山安全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山西煤炭.2004

3[3]周维, 叶义成, 周德红.煤炭企业安全成本与安全投资比例优化分析.工业安全与环保.2007年第9期

4[4]殷卫峰.煤矿安全投入的经济效益分析.煤炭经济研究2008年第9期

5[5]范亚炯, 刘增顺.对安全投入不到位与狭义利益的几点再分析.安全管理.200年第7期

6[6]刘松涛, 周心权.安全投入的最优控制模式.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增刊

7[7]李子德.安全经济效益的量化问题探究.经济师.2007年第9期

8[8]朱丽华, 徐锋.我国煤矿安全投入不足的经济学分析.安全监察与管理.201年2月

9[9]姚有利, 秦跃平, 于海春.煤矿安全状况随经济发展演化规律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年19卷7期

低投入高效益其实不难 篇2

现在,凡事都讲究投入产出比,个人如此,企业如此,政府开展农村信息化也是如此。

“要推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让参与其中的企业得到利益,农民得到实惠。否则的话,信息网络即使都能够建起来,自始至终都由政府掏钱,这不又成了政府工程了吗?” 河北省一位主管信息化的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作为服务型的政府,必须为这些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一种市场体系,而不是由政府“包办婚姻”。

应该说,政府的引导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如果政府不在政策上进行引导,就很难调动起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但是,“空手套白狼”的方法只会制约信息化建设,寻找到一个多方都能接受的资金投入方案才是关键所在。而在动员社会力量上,特别是在吸引企业投资上,一定要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毕竟,企业家并不是慈善家。

发动企业积极性就是一种“低投入高效益”的方法,比如,在河北省廊坊市,当地的一家信息系统提供商就积极地和各地政府开展合作,大力推广他们开发的语音系统和专家系统;而在语音系统、手机短信等方面,当地多家电信运营商也在积极地开始进入农村市场;而神舟电脑也在当地力推他们的低价位电脑……

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搞好了,可以起作用;搞不好,只会浪费钱财。所以,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也一定要注意力求做到投资小、效益高,方便实用,见效快。事实上,虽然很多农村地区对信息化十分渴求,但局限于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意识落后等现状,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往往不需要太大。

安全投入与安全经济效益探讨 篇3

安全投入是指付出一切时间、财力、人力和空间资源以及物力, 使得参与生产过程中的环、人、法、料、机具有一定的安全保障功能, 是为了让生产顺利进行的同时人们用于安全方面的投资。从表观现象上了解到, 如果没有进行合理的安全投资, 职工就会缺乏安全保障, 企业很有可能在生产时意外中断, 时刻都会有危险, 更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或者巨大的人员伤亡事件。没有效益的管理不会是真正的科学管理。现代安全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防止和消除危险, 避免损失以及保障职工的健康安全, 同时也为了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服务质量。安全工作必须处理好在事故发生时所产生的费用关系并按照一定的经济规律办事。进行安全投资是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而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物质生活包括良好的工作条件以及丰衣足食的生活条件这两者,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生产上, 同时也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态度及质量上。没有安全投资是不可能要做好安全工作的, 我们做好安全工作的主题就是:提高员工素质, 改善工作条件, 进行安全教育, 加强劳动保护, 采用科学管理, 研究安全技术这几点。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就是加强技术应用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 同时, 人们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也会随着生产日益大型化、复杂化、社会化而逐渐增强。

2 安全生产投入的合理性

为了达到安全又节省开支, 在理论上依照安全投资与收益的关系对安全经济进行评价, 来判断安全投资在企业成本中所占的比重。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在基本的安全得到保障后, 人们就会要求更安全的工作环境以及更舒适的工作条件。从企业经营角度看, 一贯追求最小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生产中, 为保证生产能够正常运行, 同时也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就必须减少因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以及职业病等, 企业的安全投资一般包括职工的一般劳动保护用品以及特殊场合的劳保工具和特殊工种的劳保用品等, 同时还有安全实施的整改、维护和革新, 安全管理的宣传、培训和教育等。从经济效益角度上讲, 这一部分的投资在生产初期是逐步增加的, 经济效益为负值, 也就是投资负效益。相反, 当投资在企业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超限时, 显然会加重企业的负担。企业产量及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这时就会产生投资正效益。还有一种评定方法就是使用最少的费用达到较高的安全程度, 当系统安全度达到一定程度时, 想要进行大量的经济投资就要进一步扩大程度, 这种安全投资是用先进技术替代旧技术, 但是事故损失的减少却很有限度。事故损失和安全投资的总和就是系统的安全费用。当系统的安全度较低时, 它的事故损失变大, 安全投资降低, 随着系统安全度的提升, 安全投资就会增加, 事故损失费用就会明显下降。这就表明适当的安全程度所对应的安全投资才是最好的安全投资。系统安全度过低或过高, 系统的安全费用都会很高, 这样的安全投资是不合理的。

3 安全投入与安全经济技术指标的关系

3.1 安全投入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1) 安全生产是获取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和保证。安全对企业生产的发展, 经济效益的提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企业为了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就必须注意安全, 减少事故的发生。安全投入包括个人劳保费用、安措经费以及职业病治疗费等, 由于目前安全投入没有明确的范围, 有些文章认为安全投入也应包括部分更新改造费以及各种保险费用, 本文章没有提出, 但反映了同样的趋势。如下进行安全投入与百万工时伤亡人数和事故次数的关系, 分析结果将应用于后面的安全预测中表明。严重性指标是指百万工时事故次数与伤亡人数的比值, 反映了平均发生一起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情况。 (2) 安全生产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强有力的保证和重要途径。因此, 为保证企业的生产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 必须搞好安全工作。企业想要搞好安全生产就需要一定的投资, 这无疑会增加生产成本。在现代化生产中, 抓好安全工作与提高经济效益是息息相关的, 安全得不到保证, 生产就无法进行, 所以搞好安全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因为它们具有一致性。仔细研究安全投入与事故率、伤亡率的关系, 它对于事故预防对策及安全预测以及掌握安全事故发生的规律都具有重要意义。还有一点就是企业能因此有效地阻止由职业病或工伤事故产生的无效益甚至是负效益。

3.2 安全生产经济效益分析

安全与效益之间具有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安全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特殊的投资, 但本质上是成本的增加, 所以要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 减少和防止事故发生, 这必定会增加效益, 同时为正常生产提供保障。安全投入是指在劳动保护、安全措施以及安全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入资金的数量, 并使生产达到预定的安全状态。同时为保证生产的正常、连续进行, 要对安全投入产生的效益体现在生产的全过程中, 要达到理想的安全状态, 就一定要进行安全投入。一般来说, 安全效益有很多因素影响, 它具有间接性、滞后性和隐形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点。所以在一定范围内, 效益是安全投入的单调递增函数, 也就是说安全投入会随着效益的增加而增加的。

3.3 事故损失控制策略

事故与事故损失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故损失控制策略应以控制事故损失增长的速度为主, 把降低损失的增长速度视为效益。在我国现有条件下, 不可能很大幅度的增加安全投入。不同的地区和安全状况, 在相同的安全投入情况下得到的事故损失和安全水平是不相同的。安全投入策略应从实际出发, 适度增加安全投入并参考国内外的安全投入水平, 以此来实现安全投入效益最大化。

3.4 安全投入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目前, 企业必须探讨如何用较小的安全投资费用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如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 我国用于安全技术改造的资金还很欠缺, 所以, 为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的双赢。我们必须找出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所谓安全投资就是对安全活动投入的一切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总和。引入安全投资的概念, 对安全效益的评价和安全经济决策有着重要的实用意义。安全投入其实是一种投资, 对于企业经营者和监督部门来说, 它所带来的有直接和间接的经济、社会效益, 企业行为的经济性原则就是保障职工的作业安全、保证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而且能够成为市场经济经营的主要部分。所谓安全效益就是用少的安全投资, 给予多的安全保障。完成它的基本途径有以下几种: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降低安全人员的劳动强度和数量;合理配置安全投入;降低安全生产的资源消耗和资本。它反映安全产出与安全投入的关系是安全经济决策的主要依据。通过发展安全的科学技术, 努力提高安全生活的水平和安全生产。从企业经营角度看来说, 安全性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很深的影响。有投入才会有产出, 就像安全的技术设计、安全的技术运作、安全教育和安全的科学技术研究以及安全管理等, 足以表明安全效益存在于安全活动的每个领域中。长期的社会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变的量化关系很难确定, 如下的分析是就是基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原则来确定人均安全投入的数量, 但事实上安全投资越多, 它的经济效益未必就越大。当安全性达到一定程度时, 安全投资急剧上升, 安全技术难度系数变大, 就会使经济效益的快速下降。

4 结束语

目前, 我国的经济发展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 因此, 安全生产工作也显得十分重要。从世界的角度来看, 当一个国家处在这个发展阶段时, 经济仍能快速增长, 突出的就是第二产业的发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就经历了这样的阶段, 在国民经济中将占有很大的比重。从我国的角度来看, 九十年代以来, 有“世界工厂”之称的制造业发展迅速, 但与此同时, 安全形式也非常严峻, 并且不断发生重大的恶性事故, 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的威胁, 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所以,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实现安全生产才是企业获益的基石。

摘要:经济性和社会性是安全投入必须具有的性质。投入资金过大, 单纯以财力付出为准则, 遵循总费用最小且过少达不到安全为目的就是经济性。而所谓社会性就是一种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社会道德的行为, 它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面对的安全需要。

关键词:分析,经济效益,投入,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对煤矿安全投入与企业效益的思考 篇4

企业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既相互矛盾, 又辨证统一。而作为煤矿企业, 由于煤炭行业开采的特殊环境对人的自由度的限制, 较之其他行业大的多。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五大自然灾害时时刻刻威胁着员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 煤炭行业的职工相对较低的文化素质, 简单的劳动技能和闭塞的社会视野, 又制约着安全生产开采科学开采, 所以说, 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就更为重要。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经济组织, 但也不能忽视安全而单纯去追求经济效益。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矛盾始终存在:漠视安全, 企业很难维持正常运转, 事故发生后,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处理, 直接影响经济效益。合理的安全投入, 能减少和防止事故的发生, 能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从而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 安全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的理想状态是“双赢”。而如何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是煤矿企业面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第一、要从“以人为本”高度认识安全投入

煤矿企业要做好安全生产。首先在思想认识上强化意识, 应当时时刻刻把我们的生命, 企业的效益和社会的责任联系在一起。当然, 作为一个企业只讲安全, 不追求经济效益是不切合实际的, 应该说, 安全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 安全是不能用经济效益来弥补的, 它是我们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 在现代化的生产建设中, 它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保障地位。只有大家都充分意识到安全生产对人、对企业、对社会的极端重要性, 才能通过社会全员的主动、积极参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 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减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负面经济效益。

在煤矿企业, 只有有了健康的安全文化氛围, 正确的安全文化理念, 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和方法, 才可以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 从而间接地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 其关键是通过宣传教育转变员工的安全价值观, 保证生产安全, 防止事故发生。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就是要在企业各个方面, 所有活动, 一切生产过程中营造出一个强大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在这个文化氛围中, 其行为被潜移默化地规范在崇尚安全价值取向和安全行为准则之中, 用安全文化造就具有健康完善的心理定式和正确的安全理念, 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行为取向和文明的生产秩序的现代化员工队伍。

第二, 要从经济学角度看待安全投入

很多人都认为只要增加安全投入就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减少了收入和利润。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安全投入应算是一种特殊的投资, 对安全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可能不直接反映在产品数量的增加和质量改进上, 而是体现在生产的全过程, 保证生产的正常和连续的进行, 这种投入的直接结果是, 企业不发生或减少发生事故和职业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这个结果是企业持续生产, 保证正常效益取得的必要条件, 安全与效益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从经济的角度看, 如果安全生产做好了, 我们的企业效益就有保证, 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秩序才能有保证, 从而可以发挥极大的社会效益。如果安全生产工作做不好, 不但会危及个人的生命安全, 而且会给企业造成狠大的经济损失和浪费, 并危及企业的正常生产, 给人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 甚至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比如, 阜新孙家湾矿难, 承德暖儿河事故, 陕西陈家山矿难等等, 都充分证明这一点。我矿近年来, 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完善了防尘系统、灌浆系统和安全监测系统, 购置了便携式瓦斯断电仪、自救器, 完善了安全设施, 加大了安全培训力度, 壮大安全监察队伍。因此, 杜绝了伤亡事故的发生。使全矿的各项工作能够在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连续运转。所以, 安全投入并不是单纯的支出, 只是安全效益的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和实效性。这就是安全投入的特殊性。

第三、要以管理手段提高安全投入的综合效益

从经济学角度看, 安全投入并非越来越好。合理的安全投入可以与经济效益成正比增长, 如果一旦超过某一限度, 就变成无所谓的损失浪费, 甚至可能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正常的安全投入都应该在安全的失稳点与安全的保障点之间, 超过安全保障点的安全投入可能就是盲目的投入, 得到的效果, 必然会适得其反, 不但会增加安全管理的难度, 还有可能真的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如果按全资金投入不足, 企业盲目生产, 从根本上不能消除事故的发生, 将直接影响安全工作, 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所以, 企业对安全的投入应该有预算, 力争使用合理的安全投入, 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 还需要用监督检查等手段对企业安全资金投入使用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另外, 企业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 并且通过加大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培训力度, 以努力提高自身的安全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力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做最合理的投入, 最大限度的发挥安全投入的作用, 减少事故经济损失。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这就是安全工作所追求的最佳状态。

辽宁高等教育人力投入与效益研究 篇5

从投入来源这个角度出发来看, 2006年到2013年间辽宁省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占比从48%增加到53%, 民办学校的办学经费占比从2006年的4%下降到2013年的几乎可以忽略, 学杂费等事业收入占比从29%一路攀升到40%。

从投入总量上来看, 从2006年的173亿元到2013年的229亿元, 增长了约200%。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也从2006年的26亿元发展为2013年的165亿元, 增长了约238%。而从生均高等教育经费及生均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的逐年上升趋势。

由于起步较晚, 人口基数较高等多方面因素, 该省对教育工作投入的资金比重并不高,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在GDP中占据的比重小于全国平均水平, 也就是1.1%。总体来说, 辽宁省对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

2 投入产出指标确定原则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 应该多选择一些评价指标, 通过不同的指标组合进行DEA分析, 然后对比这些结果, 然后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指标, 这样所选的指标会更符合的实际情况。高等教育人力投入产出指标建立的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建立高等教育指标时, 高等教育体系信息一定要被最系统、最全面、最准确地反映出来。

2.2 整体性原则

相对独立的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指标在教育事业投入产出指标中占据重要地位, 同时它还和跟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紧密的联系。

2.3 可操作性原则

在以科学为理论依据对高等教育指标构建时, 一定要用科学的方式对指标进行清晰准确的定义和分类, 确保指标的可行性。这样资料的可信度会更高, 预测者才可以更准确且理性地进行判断。

2.4 可比性原则

虽然在建立高等教育的指标时要遵守整体性、可操作性、科学性的原则, 但实质上是要求这些指标要具有可比性。

3 辽宁高校实证研究

由于DEA的方法要求DMU具有以下特征:具有相同的目标和任务;具有相同的外部环境;具有相同的输入和输出指标, 因此, 本文选择了辽宁直属的12所本科院校作为决策单元, 釆用了2012年的相关原始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2012年辽宁高校质量报告以及各高校网站。

12个决策单元分别是:辽宁大学, 沈阳理工大学等12所院校。根据研究要求, 以免造成学校负面影响, 在此就以DMU1-DMU12代表12所高校。该12所高校的投入产出指标原始数据如表1, 2所示。将表1, 2中的指标数据, 运用DEAP2.1软件, 得出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由DEAP2.1软件可以得出上述4所效率最佳的高校被参考次数。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类, 一类是DMU5、DMU7, 这3所高校组成了参考集供其他非DEA有效的高校进行参考和改进, 其中DMU5被参考3次, DMU7被参考4次。另一类是DMU1, 虽然该校也属于DEA有效, 但没有被其他决策单元用为参照对象。不难得出, 3所高校中效率最优的是DMU7。

注:A1:博士学位以上教师 (人) ;A2:科研经费 (万元) ;A3: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万) .

注:B1:毕业生人数 (人) ;B2:发表论文 (篇) ;B3:省级以上科研项目 (个) .

注:firm=样本次序;crste=技术效率;vrste=纯技术效率;scale=规模效率;drs表示规模收益递减;irs表示规模收益递增;-表示规模收益不变.

由DEAP2.1软件可以得出上述4所效率最佳的高校被参考次数。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类, 一类是DMU5、DMU7, 这3所高校组成了参考集供其他非DEA有效的高校进行参考和改进, 其中DMU5被参考3次, DMU7被参考4次。12个决策单元中, 只有DMU1、DMU5、DMU7的技术效率为1。由此可见, DMU1、DMU5、DMU7在这12所高校中的效率为最佳。该3所高校的投入没有闲置, 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产出相对于投入没有不足。至于其余的9所高校, 由于技术效率指数小于1, 所以这些高校的效率都没有到达最佳的效果, 投入的不合理利用或过多、产出的不足, 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 这12所高校都有可改进和提升的空间。

4 辽宁省高等教育人力投入问题对策和建议

针对前面对该省高等教育办学效益缺乏有效性的成因分析, 政府应该并且有能力提高对高等教育人力投入的比例。

4.1 建立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

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教育相对发达的国家的做法, 实施“政府—拨款委员会—高校”体制。一方面, 可以逐渐减少政府直接干预, 促使政府公平、透明拨款;另一方面, 拨款与评估结果挂钩既有利于减少高校资金浪费现象, 又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目前我省已有部分省份明确提出设立“拨款中介”相关委员会。高校的科研经费具有生产性, 它不仅可以使高校的当期教育经费增加, 还能给高校自身和经济的发展带来长远利益。高校应积极主动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着政府的投资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们所面临的财政制约将会越来越严重。因此寻求政府以外的经费来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切实可行的。

4.2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中央政府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功能, 合理地再分配不对称的财政收入, 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投入水平, 重点关注中、西部等落后地区, 促进该省地方高等教育公平发展。

4.3 引入市场机制

引入竞争机制, 提高学校的实力、学术水平、师资力量和其他办学条件。同时, 高校实行招投标制度进行物资采购和基本建设, 逐渐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加大企业对高等教育的直接投入, 主要包括对高等学校提供的研究经费、委托培养专门人才的费用、对高等学校的捐赠等。加大企业对高等教育的间接投入, 通过一般纳税形成财政收入通过财政支出转化为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拨款。政府规划部门要切实保证优先安排高等教育并保障高等教育人力投入, 确保高等教育财政经费稳定增长。公共资源和设施优先满足高等教育的需要, 增强对高等教育增大人力资本存量的认识, 确保高等教育财政经费的稳定来源。

4.4 促进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管理

长期的“官本位”思想观念造成高校的行政化, 所以, 政府应明确髙校与政府的关系只是委托代理关系, 高校是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 政府只能对高校进行宏观引导而不能行政领导。高校应加强“学术本位”的思想观念, 强化高校教师的学术思想, 转变教师的“官本位”思想;培养高校的管理人员服务学术的意识。

长期的“官本位”思想观念造成高校的行政化, 所以, 政府应明确髙校与政府的关系只是委托代理关系, 高校是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 政府只能对高校进行宏观引导而不能行政领导。

参考文献

[1]黄海军.我国区域研究生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性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11 (12) :56-65.

[2]赵晓莉.浅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9) :50-52.

[3]阳玉香, 谭超美.教育投入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率的实证分析[J].求索, 2012 (07) :254-256.

投入与效益 篇6

以陕西省大荔县供电分公司朝邑35 k V变电站为例。朝邑变电站现主变压器容量为2×6 300 k V·A, 10 kV母线上并联安装的电力电容器容量为2×900 kvar, 全站月平均供电能量为300万kW·h。

功率因数从cosφ1升高到cosφ2, 降低的线损率计算公式为

例如, 朝邑变电站电力电容器未投入运行时, 主变压器功率因数一般为0.75~0.80;电力电容器投入运行后, 功率因数变为0.88~0.96。取电力电容器投入前和投入后的中间值进行计算, 分析效益:

即当功率因数由0.77提高到0.92时, 损耗下降30%。

大荔县供电分公司2010年6座变电站主变压器、电力电容器部分运行数据如表1所示。

根据运行经验, 电力电容器未投运, 朝邑供电区线损率约为9%, 则实际损耗为300万kW·h的9%, 即27万kW·h;当电力电容器投入运行时, 线损率下降30%, 月均少损失电能量8.1万kW·h, 实际线损率降低为6.3%。从以上计算可知, 电力电容器投入运行每年可减少损失电能量48.6万kW·h (按电力电容器每年投运6个月计算) , 其效益可想而知。

投入与效益 篇7

中国已进入全面建立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阶段。施工企业要生存发展壮大,必须解决安全生产投入与经济效益增长这两大根本性问题。安全生产投入与经济效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相互矛盾,又辩证统一。

1安全生产投入相关概念

1.1安全生产投入

为保障施工项目顺利推进并实现工程建设的预期目标,通过控制危险源,确保工程和相关人员的安全而投入到安全工程管理的所有资源的总和。包括安全投资、事故应急处理与控制等相关支出。

1.2安全生产投资

安全生产投资是施工企业为提高系统安全性而投入到安全领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资源的总和。

1.3安全经济效益

指施工企业利用其人力、财力和物力对企业工程项目进行安全投入后,降低安全事故而产生的一种效益。包括减损产出效益和增值产出效益,具有滞后性、间接性、长效性、复杂性等特性。

2安全生产投入现状

2.1安全生产措施费及其计提标准

安全生产措施费指按照国家关于施工安全、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的规定,用于购置和更新施工安全防护用具及设施、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和作业环境所支出的费用。《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中明确,安全费用计提基数为建筑安装工程造价,根据施工项目危险程度不同,计提比率依次为1%、1.5%、2%、2.5%,且安全费用应计入工程造价。企业可根据安全生产实际需要,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安全费用提取标准。

2.2管理现状

2.2.1安全投入不足

施工企业竞争日趋激烈,承接工程项目低价中标已成为市场通行潜规则。许多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采用低成本战略,再加上工程量清单报价的实施,使得施工企业赢利空间越来越小,企业发展进入微利经营时代。这种竞争局势,使许多施工企业在降低成本方面大做文章,有些企业在成本压力下千方百计地降低安全成本,减少安全方面的人力、物力和安全培训等资金投入。

2.2.2经济效益统计指标体系尚不完善

安全经济统计的法制体系薄弱,统计指标的口径界定不明,安全现状评估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导致统计报告资料的数据不完整或信息虚假,很难用于安全经济分析与预测。国家对施工生产伤亡事故统计报表中的经济指标只有直接经济损失一项,统计极不完整。

3安全生产投入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安全生产投入既促进经济效益的步伐,又受经济效益水平制约。

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安全投入也并不是投入越多越好,必须寻求最佳投入点。高于最佳投入点,安全投资的边际效益逐步降低,额外的安全投入则必然会挤占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倘若低于最佳投入点,导致安全投入不足,有可能难以消除安全隐患甚至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4安全投入带来经济效益的实例

贵州省某机场高速公路工程合同中安全生产费约定金额不足本工程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1%,低于有关公路工程安全生产措施费计提标准,但工程实际情况是:桥涵比大,桥梁墩柱高,桩基深,预制梁大;地形地貌受限,施工场地狭窄,沿线高压线及地下管线密集,跨越城市主干道及铁路;土石方地质构造复杂,且爆破作业临近厂区和居民区,安全风险非常高。

承包方以工程稳定、安全履约为长远目标,在落实安全专项费用基础上,在不超过安全保障点的前提下,增加了部分安全生产措施,安全生产投资超出了约定范围。最终该工程如期顺利达到通车目标,安全事故率明显降低,减少预期事故损失,间接赢得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加强安全投入措施

5.1发挥好政府制约机制

一是通过企业安全许可制度,施工企业施工资质的门槛设定来促使企业保证安全投入,结合过程中对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的实时监察,通过安全许可动态管理制度来保证企业安全投入的落实到位。二是通过工程施工许可制度来保证项目部的安全投入到位。施工许可证的批准需要满足很大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安全投入是否达到标准要求,安全投入资金是否到位。

5.2利用市场监管机制

在工程招投标中,专项单列安全生产费用,该部分内容不计入商务标,项目业主需明确规定该费用的使用和管理办法。另外,改变目前普遍采用的低价中标方式,支持企业在合理标价上获取项目。规范工程项目市场许可制度,避免由于项目资金不到位而影响施工单位安全投入的落实。

5.3加强施工企业安全责任意识

企业要结合目标管理制度,明确岗位安全投入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投入责任体系,层层分解责任,建立安全投入制度,并进行有效的安全绩效考核,按规定落实安全费用,做好安全基础工作。

6结语

天柱烟叶生产投入效益比较分析 篇8

1 数据来源和分析

采集2011年~2015年天柱县烟叶收购、生产投入补贴等有关的财务数据, 对数据采用分类累加、加权平均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烟叶收购

从表1看出, 2011~2015年间种植规模在612.6~860hm2, 累计种植3687.9hm2, 最高年份为2013年;烟叶收购规模在1.46~2.41t之间, 累计收购烟叶5195t, 最高年份为2015年, 最低年份为2012年;单产在79.25~119.24kg/667m2, 平均为94.22kg, 最高年份为2015年, 最低年份为2012年;产值在1544.4~2848.3元/667m2, 平均为2071.1元, 最高年份为2015年, 最低年份为2011年;收购总值在1461.23~2876.8万元, 累计收购总值为11434.75万元, 最高年份为2015年, 最低年份为2012年。

从单产看, 年际间相差较大, 最高年份与最低年份相差20.83%, 说明自然灾害严重或种植水平差异大;从均价分析看, 2013年最高, 反映了既有政策调价的影响也有当年灾害影响, 2012年、2013年、2014年烟叶收购价格分别在上年基础上上调20%、10%、5%, 2014年与2015年持平, 除2013年外, 均价变化基本上反映了收购价格调价的变化;产值变化除去调价因素外, 主要来自产量的变化。

2.2 烟叶生产投入补贴

从表1看出, 2011~2015年间专用物资补贴在151.75~408.80万元, 累计投入1103.6万元, 最高年份为2014年, 投入补贴389.74万元, 最低为2015年, 投入补贴151.75万元;专业化服务投入补贴在389.74~105.16万元之间, 累计补贴1397.32万元, 最高年份为2015年, 最低年份为2012年;抗旱救灾补贴仅在2013年进行, 金额为230.88万元。五年来累计生产投入2731.8万元, 最高为2013年。

2.2.1专用物资。

从表2看出, 2011~2015年667m2专用物资投入补贴分别为166.5元、212.54元、316.91元、133.71元、150.25元, 最高为2013年, 最低年份为2014年, 其五年间专业物资投入补贴比例分别为54.95%、51.71%、48.85%、43.92%、77.48%, 最高年份为2015年, 最低年份为2014年。从2011年至2013年, 专用物资投入补贴逐年增加, 这与物价上涨密切相关, 但2013年较2012年增加了104.37元, 增幅达49.1%, 2014年较2013年下降了57.8%, 这既反映了物价在2013年是个拐点, 也说明了投入补贴方式转变, 物资暗补增加或向其他物资补贴转变 (如大面积增加示范点等) 。

2.2.2 专业化服务。

从表2看出, 2011~2015年每667hm2专业化服务投入补贴分别为136.45元、198.49元、152.86元、170.74元、43.66元, 最高为2012年, 最低为2015年, 五年间专业化服务投入补贴比例分别为45.05%、48.29%、23.15%、56.08%、22.52%, 最高年份为2014年, 最低年份为2015年。从前4年专业化服务补贴看, 变化不大, 反映了专业化服务方式和补贴标准变化不大, 2015年补贴金额降幅较大, 说明了专业化服务宽度变窄或补贴力度下降。

2.2.3 抗旱救灾。

从表2看出, 2013年救助金额178.97万元, 为特殊年份社会责任的担当, 致使生产投入补贴也有较大幅度增加。

2.2.4生产投入补贴与收购金额产出比。

从表2看出, 2011~2015年生产投入占收购金额比例分别为26.74%、33.15%、37.31%、20%、8.9%, 最高年份为2013年, 最低年份为2015年;与5年平均数比较看, 2012年、2013年生产投入比例偏高, 2015年则偏低, 这与2015年烟叶产量、收购金额增加密切相关;生产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3.7、1:3.0、1:2.7、1:5.0、1:11.2, 最高年份为2015年, 最低年份为2013年;与5年平均数比较看, 前4年偏低, 2015年偏高, 保持在1:6~1:8为宜。

3 讨论和建议

(1) 烤烟生产是受气候因素 (自然灾害) 和政策因素影响较大的一个产业, 灾害频发和政策变化制约着产量和产值, 影响了种烟收益和烟农的积极性。

(2) 烤烟生产投入与收购金额比例保持在12~15%, 生产投入产出1:6~1:8适宜, 过高或过低均会对烟叶生产产生影响。专用物资补贴比例控制在40%左右, 专业化补贴逐步增加, 达到60%以上, 利于对生产物资的管理, 同时可以增加专业化服务补贴, 扩大专业化补贴类别, 逐步实现全程专业化生产, 稳定生产规模, 提高烟叶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红, 唐永金.我国大陆各省份优势作物及其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5 (2) :337-340.

上一篇:教学周次下一篇:当前生育保险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