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产出理论与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研究论文

2024-11-06

投入产出理论与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研究论文(精选7篇)

投入产出理论与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研究论文 篇1

投入产出理论与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建筑工程行业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呈现出加速前进的趋势。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行业由于技术的进步已逐渐接近成熟,建筑工程项目也在不断向规模更大、结构更复杂以及先进技术运用更多的方向发展。而与此同时,上述变化也导致了施工安全问题逐渐加大,由安全事故所引起的各种损失也更为严重。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项目的预期收益,也影响着相关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对于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效率以及投入产出理论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两者的融合方案进行了探讨,希望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投入产出;工程项目;理论融合;安全管理效率

1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效率概述

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十分关键,它不仅可以保证工程的进度,保证项目施工的正常进行,还可以减少安全事故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因此,企业务必要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给予足够重视,努力提升自身的安全管理水平,不能因为担心成本增加而在安全防范措施的施行上有所疏忽或者减少必要的投入。但另一方面,虽然安全管理十分重要,企业也不能盲目的一味地进行安全建设,同样要对投入的成本进行仔细的斟酌和权衡。在安全措施方面投入过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会影响到企业的预期收益,导致资源的过度投入和浪费,这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如何对安全管理投入的多少进行合理把握,从而进一步提升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效率,是很多企业所面临的一大困境。

2安全管理投入理论内涵分析

2.1安全管理投入概念的界定。安全管理投入指的是在工程施工中,管理人员在预防事故的发生、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减少事故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方面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其目的是为了保障项目施工的安全,降低事故发生所带来的危害。建筑工程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投入具有很大的必要性,虽然该投入不像在质量和进度等方面的投入那样可以给企业带来较为明显的效益,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效果,但它却是企业建筑施工项目的最为重要的一道保障,可以极大地消除安全隐患,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这也是对企业利润的一大保障。2.2安全管理投入相关的经济学特性分析。在进行安全管理的投入时,有必要对所投入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优化资源分配方案,从而使较小的资源投入带来较大的安全保障效果,为企业降低成本。因此,有必要对投入的资源进行经济学方面的分析,从而对其经济特性有较好的了解。安全管理投入的经济特性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收益不确定性。由于安全事故的发生与否属于概率性事件,其所造成的损害同样也是不确定的,这就使得安全管理投入的收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投入的多寡并不会直接对项目收益造成影响;第二,保障性。该特性指的是安全管理投入在施工项目中实际所起到的是一种保障作用,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并不能完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第三,有效产出的确定性。虽然安全管理投入并不能直接带来明显的效益,但它在减少工程项目中的安全隐患以及降低安全事故所带来的损失方面的巨大作用是可以确定的;第四,边际效益降低性。该特性属于一般的经济学范畴,在此指的是当安全管理投入达到一定程度时,再对其进行增加所带来的效益将会出现逐渐降低的态势,即安全管理投入存在最优值,可作为企业在把握安全管理投入力度时的参考。2.3安全管理投入辐射范围的界定。在现阶段,由于计算方式的缺陷,使得安全管理投入的估算只能包括直接性的投入成本,而不能将间接的投入成本进行反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安全管理成本的准确性大大降低。另外,在安全管理的成本投入中,不仅包含了在对事故进行预防和处理时的费用,还要包含事故发生之后所造成的财产等的损失以及为减少该损失所投入的费用,这样一来才能将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所有费用都囊括进来。2.4安全管理成本体现主体项目分析。安全管理的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备和设施的购买费用。在实际施工中,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有时会需要购置一些特殊的安全防范设备,从而抵御管理失误或者自然环境所带来的风险;第二,相关机构和部门的费用支出。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安全生产相关部门在进行安全管理时难免会产生一定的费用,这对于安全生产来说是必要性支出,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第三,信息系统费用。在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安全管理中引入了信息系统,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信息系统的信息收集、分析、风险监控等功能,极大的保障了施工安全。

3安全管理产出理论内涵分析

3.1安全损失的组成项确定。工程项目在发生事故时所产生的安全损失主要分为两类: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前者又包括了直接性和间接性损失,直接性损失指的是事故直接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属于事故带来的最主要的损失,是相关部门应给予足够重视的地方,而间接性损失则指的是相关设备的损坏所带来的维修费用或更换费用的支出,属于较次要的部分。无形损失的度量比较困难,它对于企业的影响无法用实际的数字进行表现,一般指的是企业为了提升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而采取一定措施所支出的费用,其特点表现为:获利空间的减少、信誉的受损、施工生产率的降低以及心理上的影响。3.2安全管理产出辐射范围的界定。安全管理的产出主要是在事故发生时及发生后所造成的安全损失的大小,包括上述的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当安全管理水平较高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无形的效益,例如提升企业的信誉,从而间接增加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4投入产出理论与安全管理效率融合的分析

将投入产出理论与安全管理效率进行融合,即将安全管理投入与安全管理产出之间的比率作为安全管理效率的值,从而可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首先要对投入和产出进行一定的计量和合理的评价,通过将整个工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进行统一核算来计算投入总成本,再根据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以及安全损失的衡量等对所避免的安全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估算,可求得安全管理产出的大小,其次是计算二者的比率,得到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效率,最后可得出各组成因素间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现代建筑行业的工程项目安全管理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关系到工人的安全和企业的财产,还对整个行业甚至社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本文对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效率以及投入产出理论进行了仔细分析,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周智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

[2]蔡守华,周明耀,叶志才.工程项目管理绩效评估方法[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

[3]李舒亮.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效率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投入产出理论与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研究论文 篇2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投入的规模总量不足

我国财政投入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非常重要, 但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投入规模是不足的。纵向上文化事业经费占全国财政支出比重偏低, 维持在0.4%左右的水平, 并且多年来一直维持在一定水平没有增长;横向上与教育、卫生、科技事业费相比, 文化事业费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也较低 (陈威, 2006;曹志来, 2006;王列生, 2009;马海涛、程岚, 2009;张建欣, 2010) 。2000—2005年文化事业的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和文化事业的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两个指标偏低 (王广深, 2008) 。与目前国际上中等发达程度以上国家的文化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1%相比,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毛少莹, 2008;江光华, 2011) 。

目前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资没有较高层次的法律文件规定明确的量化指标, 由此弱化了各级财政以及社会各界对公共文化服务投资的法律约束力, 从而经常会出现重经济建设, 轻文化建设;重教育、卫生投资, 轻文化投资的现象。应以权威性较高的法律形式确定各级预算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资增长率、各级预算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资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重、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投资在公共文化服务总投资中的比重等等 (罗明华, 2008;马海涛、程岚, 2009;王瑞涵, 2010) 。

二、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结构优化

1、中央与地方支出结构优化

对于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提供, 世界各国中央政府都几乎参与了近一半的投资, 而我国中央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资占比10%左右, 中央财政投入比重明显偏低, 这必然加重地方财政的投入压力 (罗明华, 2008) 。目前我国财政体制中财力划分的总体格局是收入集中在高层级政府、支出责任集中在低层级政府。因此需要重新确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政府间财权和事权的关系, 科学界定各级政府之间的支出责任, 充分调动中央与地方积极性。对于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广播电视网络、文化信息资源网络等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因其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和易于量化特征, 应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 地方财政配合;而文化人才培养、城市社区公共性文化活动、农村节庆文化活动、农村戏曲班社等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地域性特征, 应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 中央财政予以补助或奖励 (财政部教科文司, 2008) 。可将中央、省、县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比例调整为:中央政府负担10%~20%, 省政府负担50%左右, 县政府负担30%~40%左右 (江光华, 2011) 。

2、地区支出结构优化

财政投入的区域结构失衡问题严重。长期以来, 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公共文化事业水平差距明显, 东中部地区的文化财政投入远高于西部地区。2006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为11.91元, 但仅有15个省 (区、市) 超过平均水平 (马海涛, 2009;张建欣, 2010) 。调整优化地区文化支出结构差异在纵向转移支付上, 中央财政收入每年的增量, 应当主要用于转移支付, 重点确保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的必要经费;在横向转移支付上, 应该规范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 促其制度化 (马海涛, 2009;魏鹏举, 2008;江光华, 2011) 。此外, 可以建立科学的各级政府财政支出测算体系。采用“因素法”确定上级政府转移支付规模, 将农村人口、人口密度、财政状况、财政努力程度等客观因素作为转移支付测算依据, 重点向中西部贫穷地区倾斜。也可以增加财力性转移支付和先进地区以奖代补测算透明度和预见性, 调动下级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投入的积极性, 提高下级政府统筹安排资金能力 (王瑞涵, 2010) 。

3、城乡支出结构优化

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体制使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严重落后于城市, 公共服务投入从经费的基数及增长速度看, 都远远低于财政对城市的公共文化投入力度 (张建欣, 2010) 。2006年, 国家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占全国财政文化总投入比重仅为28.5%;全国每个农民每年只能享受国家财政1.48元的文化投入, 而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却为11.91元 (马海涛, 2009) 。2002—2005年财政对城市文化投入总量是农村的2.75倍, 财政对城市文化人均年投入量是农村的3.54倍, 且差距越来越大 (王广深, 2008) 。对此各级政府必须科学规划, 按照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要求, 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目标, 规范转移支付, 优化资源配置, 形成向农村、基层、困难群众倾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马海涛, 2009;王广深, 2008) 。同时, 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 利用补贴等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事业, 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张建欣, 2010) 。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投入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1、从资金使用的内容上看

在资金使用的内容上, 文化专兼职人员工资等维持性开支比重高, 各文化主管部门往往把财政资金局限在自身主管的事业单位和机构上, 而发展经费严重不足 (李毓秀, 2009;韩梅, 2009;王岩, 2011) , 由此造成财政资金整体使用效率不高, 因此财政资金的投人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 (何广前, 2009) 。应逐步减少固定投入比例, 增加动态投入比例, 财政补助逐步从对文化事业单位及从业人员的一般投入为主转变为以项目投入为主,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对国家有特殊要求和重点支持的文化活动、文化设施建设、科研课题实行招投标制度和中介评估制度 (魏鹏举, 2005) 。

2、从投入项目上看

在投入项目上, 缺位与越位并存。现实财力决定我国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只能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但是, 当前部分地区文化“超前消费”的现象非常严重, 财政支出没有向公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倾斜, 大量资金被用于享乐型文化消费设施的建设。财政对公共文化事业支持在文化项目缺乏全面的管理和监控, 缺乏必要的项目评价机制, 资金的平均化分配趋势严重, 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马海涛、程岚, 2009) 。应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在项目选择上, 坚持把群众喜闻乐见, 具有较大需求的项目作为优先选择目标。在农村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投入;在城市主要是加大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的投入, 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力度 (马海涛、程岚, 2009) ;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 不断加大对软件服务的投入, 改变当前“重硬件建设, 轻软件服务”的状况 (江光华, 2011) 。

3、从投入范围上看

政府的投资范围不合理, 存在明显的“越位”和“缺位”现象。政府对具有一定外部性和外部性程度较低的半经营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投资和管理, 存在明显的“越位”现象, 导致了这些事业单位对政府投资存在较大的依赖性, 加重了财政的负担。另一方面, 政府对外部性程度较高的非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投资和管理, 存在明显的“缺位”现象, 导致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 未能有效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 (魏鹏举, 2005) 。对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和特殊需要保护的文化事业单位, 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 国家继续给予经费保证;对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国家区别情况通过相应的财政补助予以扶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 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和引导 (江光华, 2011) 。

四、研究展望

国内已有文献对总量投入、结构优化和资金使用效率现状及财政调整措施基本达成共识, 但研究成果多数属于对现象的描述和概括, 还有不少问题都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一是对公共文化领域财政投入作用与功能只进行了简单定性分析, 缺乏其对文化资本存量和社会福利发展贡献度的量化研究;二是财政需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 但在每一经济发展阶段是否投入越大越好、是否存在投入的最优规模以及如何确定投入的最优规模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三是从已有的文献中虽然提到公共文化支出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但仍然缺乏如何进行量化衡量公共文化支出资金使用效率;四是缺乏如何在政府间、地区间和城乡间更有效优化调整投入资金结构的内在逻辑机理分析及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注: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保障机制研究” (编号:11CGL099) 阶段性成果。)

摘要:本文基于规模、结构和效率的角度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投入研究现状及对策进行了梳理, 并提出了未来财政投入的研究方向。

投入产出理论与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中国 经济发展 教育经费投入 关系

经济发展与教育经费投入关系,国内外对此研究由来已久,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旨在从理论研究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于对经济发展与教育经费投入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对教育经费投入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1 经济发展对教育经费投入影响方面的理论

关于经济发展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影响理论,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论断及其相关理论。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投射到经济发展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影响关系研究中,便有如下基本结论: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经费投入。在此结论基础上,中国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提出并全面阐释了教育外部关系理论。将其表述为,“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而且进一步指出“适应,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所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必须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服务。这一方面“受制约”,一方面 “为之服务”,二者之中“受制约”是前提,“为之服务”是方向”[1]。

2 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贡献研究理论

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贡献的研究理论相对于经济发展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影响理论要更丰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2.1 人力资本理论 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尤其是对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研究,早在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中就已经进行了相关论述。18世纪,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论述教育能影响个人的收益,提出“人们为获得必要的技巧和知识即接受较高的教育和培训所付出的成本可以通过收入补充,并带来投资利润率”的理论,即早期人力资本理论[2]。经济对教育的影响及要求,前苏联学者曾做过粗略的估算,他们认为在低机械化程度的条件下,劳动者的体力支出和脑力支出之比为9:1,对劳动者相应的文化程度要求是受过初等教育。在中等机械化程度的条件下,劳动者体力支出和脑力支出之比是6:4,要求劳动者具有初中文化程度。而在全盘自动化的条件下,这个比数变为1:9,对劳动者的文化程度要求提高到高中,并且要经过职业训练[3]。这一阶段对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关系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定性研究水平上。该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源自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是西奥多·舒尔茨和加里·S·贝克尔。舒尔茨在1959年发表了第一篇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论文——《人力资本——一个经济学的观点》,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此后,西奥多·舒尔茨对人力资本进行了连续的研究,认为人力资本是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促使個人收入趋于平等的因素。并由此提出关于经济增长的人力资本模型,进行了西方首次对教育经济收益的宏观定量分析[4]。1964年,加里·S·贝克尔提出了现代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提出了人力资本收益率计算公式,贝克尔还用具体数学计算和实证研究说明了高等教育收益率,同时也比较了不同教育等级之间的收益率差别[5]。伴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开始了经济与教育发展关系定量分析的时代。

此外,有许多学者如丹尼森、闵塞、布劳格、萨卡洛普罗斯等都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2 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新经济增长理论,或称“内生技术变革理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保罗·罗默和罗伯特·卢卡斯为代表提出,该理论将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劳动力”的定义扩大为人力资本投资,即将劳动力的教育水平、生产技能训练和相互协作能力的培养等纳入“人力资本”范畴。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6]。经济增长模式理论即根据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来衡量的经济增长模式可以分为两种:要素投入增长模式和知识投入增长模式。以知识与技术的创新、传播及应用为主,促进单位生产率提高和效益增加的模式定义为知识投入增长模式,且认为该模式遵循报酬递增定律。

2.3 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理论,于1976年由鲍尔斯和金蒂斯提出,《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改革与经济生活的矛盾》一书是其作者缘于“教育改革的大量矛盾”而“对教育在经济生活的作用进行全面再思考”的产物[7]。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功能并不是提高人的生产能力,而是造成人的不同个性品质,与现存社会经济结构和等级秩序相适应[8]。

还有一些学者就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提出了筛选理论、劳动力划分理论、教育公平理论、教育功能理论、教育投资说等,但多数学者倾向于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和经济增长相关理论研究教育经费投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3 经济发展与教育经费投入协调关系理论

关于经济发展与教育经费投入协调关系即教育投资的相关理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主要总结并归纳为两类:一是传统教育投资理论;二是现代教育投资理论。

3.1 传统教育投资理论 该理论认为,教育支出是非生产性支出,按照“先生产后消费”的原则,教育支出便按“一公交、二财贸,剩余多少给文教”的顺序来投资。传统理论认为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经费应由全社会来负担,由政府以税收方式作为财政收入来体现。财政预算拨款成为教育投资的唯一来源。这一理论在较长时间影响着中国教育经费投入政策,从改革开放以来至1994年,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即遵循了此理论,主要通过国家财政解决。

3.2 现代教育投资理论 该理论认为教育投资属于生产性投资,最具代表性的是教育先行理论,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笔者在对2001-2008年中国教育经费投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元,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将增加0.05元,财政收入每增加1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将增加0.16元。在此期间,全国教育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与财政收入保持了同方向增长,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0%,全国教育经费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8.1%,教育经费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教育经费投入的高速增长正是我国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目标的体现与要求,也是“教育先行”理论在实践中的见证[9]。

侯巍将教育投资理论用于分析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协调处理好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关系,保证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10]。

4 结语

中外关于经济发展与教育经费投入关系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在教育对经济发展贡献研究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全面学习和深刻理解中外经济发展与教育经费投入关系研究理论,尤其是人力资本理论和经济增长有关理论,以促进中国经济与教育经费的协调发展。

经济社会瞬息万变,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我们不能刻舟求剑,应根据中国实际,作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政策选择。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讲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2版,1986.

[2]亚当·斯密.国富论(第1版)[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3]陈霞.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研究[D].新疆大学,2011.

[4]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第1版)[M].吴珠华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5]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M].郭虹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6]Romer P.M.,1986.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22,783-792.

[7]鲍尔斯,H·金蒂斯著,王佩雄等译.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1.

[8]袁振国.当代教育学(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2版.

[9]王结玉.广西经济发展与教育经费投入关系研究[D].广西大学,2010.

[10]侯巍.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3.

基金项目: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青年项目“广西经济发展与教育要素投入关系研究”(09BJLL012)的阶段性成果。

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考试组织研究 篇4

【摘要】为了促进教务工作的有序进行,可以在学员考试中引入项目管理模式,文章通过对项目管理在考试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原理分析,阐述了项目管理的关键链,最后明确了项目管理知识在学生活动中的实现主要由启动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控制阶段和收尾阶段五部分组成,其关键链在项目实施和项目控制两个阶段。

【关键词】项目管理,项目,组织考试

项目管理是专业的管理知识体系,侧重于纵向管理,宗旨是把事情办得既有章法又有效率。项目管理可以满足甚至超越项目参与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的需要和期望。它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项目中所遇到的问题,优化所需要的资源以及人员的配置,并且针对项目本身的特点,寻求项目在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有不同需求和期望的项目涉及人员以及需求和期望之间的相对平衡。不管是在中小学还是在各大院校,安排考试都是很重要的工作。将项目管理理论应用到考试组织,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考试组织原理分析

(一)在考试组织中引入项目管理理论的可行性

安排学员考试是指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员参与的教学活动,也是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务而组织学员参加的一次性工作。结合项目的要素,我总结了学员考试安排对比项目管理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一次性特点。任何一场考试的安排都有明确的开始和结尾。考试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是事先确定的。第二,产品或服务事先不可见的特点。在项目前期只能粗略地进行项目定义,随着项目的进行才能逐渐完善和精确。任何一场考试的组织过程也都体现为一个向目标推进的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该项目可交付成果的逐步完善,体现了项目管理的渐进性。第三,不确定性特点。人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在探索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其中的不确定性困难会给项目带来风险。这种风险放在学校工作中,可以指班级或教师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比如学校活动冲突,大部分学员因不可抗拒的外力原因而不能参加考试等等。

(二)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考试组织理论框架

企业发展中的项目管理首先必须确定项目的总体目标,在到达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在每一个阶段中的工作中,可以分解出无数个分目标或短期目标,即把总体目标分成为不同的工作包,接着以可实现的原则对各个工作包进行层次化分解,最后把这些的工作包交给不同的分管人员去执行。同样,学员考试安排中应用项目管理,就是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调整各学校之间、年级之间、班级以及学科之间的组织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整合管理,有效实施和控制考试的范围、时间、成本和质量要求,提高考试的影响力。

按照项目管理的基本过程,我们可以把组织学员考试的项目管理划分为启动、计划、实施、控制和收尾等五个阶段,并立足这种划分办法来研究其基本规则,探索考试中所要运用的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理论体系由以下三个方面理论构成:一是组织考试的项目策划理论,包括项目创意策划理论和项目范围理论、项目时间理论和项目成本理论;二是组织考试的项目实施理论,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和项目控制(范围、进度、成本和质量)理论;三是考试项目的收尾(评价)理论。

(三)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考试组织关键链分析

关键链是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思维方式,可以有效地缩短工期,提高项目满足进度与预算约束的能力。关键链管理理论,即在管理中着眼于项目的关键链,加强对其的管理,便于抓住重点以提高项目管理的质量。项目管理目标可简化为:在资源约束下,用最短时间完成项目。此种简化决定了项目进程中的瓶颈就是该项目的各条路径中,时间最短的那条路径,即关键路径。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项目实施和控制设定为组织学员考试的项目管理的关键链。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由图1中五个步骤(启动、计划、实施、控制和收尾)来配合说明。

其一,启动和收尾在组织一场考试中的作用不显著。启动主要承担项目的立项过程(开始阶段),对一次考试怎样开展进行策划,然后决定是否启动;收尾主要承担结项过程(结束阶段)。

其二,保证考试项目可行的关键因素是实施和控制。任何一次考试的成功开展都必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控制。计划作为实施的参照;控制过程获取实施的实际状态,对比计划阶段来判断是否存在偏差;当存在偏差时,或者纠正实施过程,或者变更计划。

其三,实施和控制能明确地体现整个考试项目的关键路径。只有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纠偏、变更才能找到时间最短的活动路径。

二、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考试各个阶段的组织

(一)项目启动阶段(Project startup):项目的启动阶段是指批准一个项目,并有意向下进行的过程,包括项目的构思与选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资金筹集等几个重要环节。项目负责人在活动开始筹备之前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各校统考需要教育委员会担任项目负责人,学校内部考试由教务处担任项目负责人。项目申请的内容应该包括:考试名称(如期中考试,期末统考);主、承办单位及主要负责人;考试的出发点;可能遇到的问题、难点及相应对策;考试日程安排;考试课程计划,可以包括对参加考试的学校和学员有无奖惩手段;主考与协办单位之间、各负责人之间的关系;考试费用的预算等。

学校的考试一般分三种情况:一是常规考试,也就是任课教师随堂测试;二是上级布置的考试,学校每学期都必须开展的期中和期末考试;三是新开展的考试,如学校同年级不同班级的竞赛,或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赛。前两类考试类型占绝大多数,是可以直接启动的。但对于第三类考试,其构思和可行性必须均得到论证,由主办方决定启动,承办方只需考虑是否有能力实施,若答案是肯定的,就进行下一步项目的计划阶段。

(二)项目计划阶段(Project Planning):项目计划是为完成项目全部工作而科学预测,对项目实施工作进行的各项活动作出周密的安排,并确定未来行动的方案。一份学员考试的项目计划,通常也称为策划。一般要解决以下问题:项目做什么(what),这次项目应完成的工作有哪些;如何做(how),这些工作如何去完成;谁去做(who),确定承担工作分解结构中各项工作的具体人员;何时做(when),确定各项工作大致需要的时间,以及何时开始,确定每项工作需要哪些资源等;何地做(where),确定各项工作在什么地方进行;花费多少(howmuch),确定每项工作需要多少经费及项目的总花费。

投入产出理论与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研究论文 篇5

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采取项目管理方式的过程中与项目经理的管理具有密切的联系,需要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同时加大管理人员的管理力度,从而对施工项目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决策。项目经理的综合素质以及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是企业施工项目质量的基础,对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只有不断提高项目经理的综合素质,才能加强其管理水平,同时制定出正确的发展规划,充分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2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

施工项目执行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关的安全质量要求,建立完善的完全质量保障体系,对各个项目的方案以及技术进行严格的规划。同时需要对施工项目资金进行管理,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的现象。为了保障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利益,需要对施工项目合同进行严格的管理,并且对项目成本进行控制和监督,从而实现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改革,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5]。

4.3加强监督力度,制定考核体系

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在执行项目管理理论时,不仅需要建立完善的项目审核制度,还要制定考核体系,同时需要保证考核的有效性与严格性。另外,需要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有效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同时加强项目管理力度。并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从而壮大施工队伍和管理团队。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项目管理理论在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建筑企业通过执行项目管理理论,不仅提高了建筑施工质量,减少了建筑成本,还提高了建筑企业的信誉,保证了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性。此外,还提高了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了其管理力度,有助于促进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芳艳.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工程成本管理实证分析[J].经营管理者,(09):276-277.

[2]蔡家锦.中小建筑施工企业应用项目管理理论的探讨[J].江西建材,2014(07):281.

[3]焦新颖.中小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方法的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07):31-32.

[4]李国光.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执行力问题与改进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08):98-102.

投入产出理论与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研究论文 篇6

投入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被责令限期改正或者限期进行隐患排除治理的,应当在规定限期内完成。因不可抗力无法在规定限期内完成的,应当在进行整改或者治理的同时,于限期届满前__天内提出书面延期申请,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__天内书面答复是否准予延期。

A.10,5 B.5,10 C.10,15 D.15,10

2、机动车辆载物应当符合__,严禁超载。

A.国家规定的重量

B.《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重量

C.核定重量

D.载重重量

3、生产安全事故分为责任事故和非责任事故两大类。下列行为或原因导致的事故,可认定为非责任事故的是__。

A.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导致的事故

B.违法行为导致的事故

C.违反规程的行为导致的事故

D.无法预测的原因导致的事故

4、运行中的高压隔离开关连接部位温度不得超过__,机构应保持灵活。

A.55℃

B.65℃

C.75℃

D.85℃

5、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的费用由__承担。

A.从业人员本人

B.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C.生产经营单位

D.劳动行政主管部门

6、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__。

A.立即停车,保护现场

B.立即停车,清理现场

C.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

D.立即离开

7、一般来说,对人体的影响不会导致组织器官的器质性损伤,主要引起功能性改变,并具有可逆性特征的非电离辐射是()。A.红外线

B.激光

C.紫外线

D.射频辐射

8、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支持、督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__人民政府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应当及时协调、解决。

A.县级以下

B.县级以上

C.市级以上

D.省级以上

9、一个完整的预警管理体系应包括外部环境预警系统、预警信息管理系统、事故预警系统和__预警系统四部分。

A.外部管理

B.内部管理不良

C.政策法规变化

D.技术变化

10、能够使事故能量按照人们的意图释放,防止能量作用于被保护的人或物的安全技术措施是()。

A.设置薄弱环节

B.个体防护

C.隔离

D.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

11、()事故是指由于人们违背自然或客观规律,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等行为造成的事故。

A.责任

B.伤亡

C.非责任

D.非伤亡

12、人眼观看展示物的最佳视角在地域标准视角__区域内。

A.100 B.150 C.200 D.300

13、动火作业不包括__。

A.特级动火

B.特殊动火

C.一级动火

D.二级动火

14、根据《安全生产法》和《重大危险源辨识》的规定,以下不属于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类型的是()。

A.起重机械

B.压力容器

C.锅炉 D.压力管道

15、《起重机械安全规程》规定,凡是动力驱动的起重机,其起升机构(包括主副起升机构),均应装设__。

A.上升极限位置限制器

B.运行极限位置限制器

C.偏斜调整和显示装置

D.缓冲器

16、我国煤矿安全监察实行__的管理体制。

A.垂直管理,分级监察

B.横向管理,分级监察

C.属地管理,垂直监察

D.属地管理,分级监察

17、__将交通事故类别按事故形态分为侧面相撞、正面相撞、尾随相撞、对向刮擦、同向刮擦、撞固定物、翻车、碾压、坠车、失火和其他等u种。

A.交通部

B.公安部

C.国务院

D.国家安全部

18、《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规定办理经营许可证的程序是__。

A.申请、注册、审查、发证

B.申请、审查、发证、注册

C.申请、审查、注册、发证

D.申请、发证、审查、注册

19、在某种合同的情况下,由与用人单位(受审核方)有某种利益关系的相关方或由其他人员以相关方的名义实施的审核,称为__。

A.第一方审核

B.第二方审核

C.第三方审核

D.以上均不正确

20、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国家对严重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实施__制度。

A.审批

B.登记

C.淘汰

D.监管

21、《安全生产法》的许多条文都是围绕着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规定的,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围绕着保障__这个核心抓好安全管理工作。

A.预防为主的原则

B.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C.权责一致的原则

D.社会监督、综合治理的原则

22、压药与造粒工房要做到定机定员,药物升温不得超过__,机械造粒时应有防爆墙隔离和连锁装置等。

A.10℃ B.20℃

C.30℃

D.40℃

23、__是指由应急组织的代表或关键岗位人员参加的,按照应急预案及其标准工作程序讨论紧急情况时应采取行动的演练活动。

A.应急演练

B.桌面演练

C.功能演练

D.全面演练

24、QRZ—200塔吊对地耐力的要求是__。

A.5t/m2 B.10t/m2 C.15t/m2 D.20t/m2

25、依据《消防法》的规定,生产、储存和装卸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工厂、仓库和专用车站、码头,必须设置在__。

A.交通便利区域

B.城市繁华区域

C.城市边缘或者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

D.水源充足的区域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职业性致癌物分为__。

A.标准致癌物

B.一般致癌物

C.确认致癌物

D.可疑致癌物

E.潜在致癌物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行政执法时具有__特征。

A.权威性

B.强制性

C.普遍约束性

D.可灵活处理性

E.公开性

3、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应与同的__等计划同时编制。

A.生产

B.技术

C.财务

D.供销

E.项目

4、压力容器的设计单位应当具备的条件有__。

A.有与压力容器设计相适应的设计人员、设计审核人员

B.有与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C.有与压力容器设计相适应的场所和设备 D.有与压力容器设计相适应的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

E.有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

5、作业场所监督检查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作业场所监督检查的内容一般包括__。

A.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B.安全培训和持证上岗

C.职业危害和劳动保护

D.党风廉政和效能监察

E.安全管理和事故处理

6、反应型阻燃剂多用于缩聚反应,如__。

A.聚氨酯

B.不饱和聚酯

C.环氧树脂

D.聚碳酸酯

E.聚烯烃

7、煤矿必须取得__许可证。

A.安全生产

B.煤炭生产

C.采矿

D.煤炭销售

E.卫生

8、法律的适用范围,即法律的效力范围,包括法律的__。

A.关于人的效力

B.关于地域的效力

C.关于时间的效力

D.关于空间的效力

E.关于法律生效的效力

9、依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规定,施工单位应当对下列__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A.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

B.土方开挖工程

C.浇灌混凝土工程

D.起重吊装工程

E.脚手架工程

10、以下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所应当具备的条件的是__。

A.有依法取得的采矿许可证

B.矿井生产系统符合国家规定的煤矿安全规程

C.矿长经依法培训合格,取得矿长资格证书

D.特种作业人员经依法培训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

E.煤矿年生产能力不能低于3万t

11、防止振动危害的控制措施__。

A.加强通风

B.改革工艺,采用减震和隔振等措施

C.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体防护及健康监护 D.限制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

E.控制振动源

12、精神病人在__或者__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以行政处罚,但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

A.间隙能够辨认

B.不能辨认

C.不能控制自己行为

D.能够辨认

E.可以控制

13、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事故调查组履行下列__职责。

A.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B.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C.决定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决议

D.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E.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14、当前,各类安全生产问题错综复杂,但其中影响最大、危害最严重的是__。

A.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薄弱

B.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

C.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

D.安全生产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E.矿工文化水平的高低

15、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对所承担的建设工程进行__安全检查,并做好安全检查记录。

A.定期

B.不定期

C.巡视

D.旁站

E.专项

16、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__等。

A.事件树

B.类比方法

C.事故树

D.对照、经验法

E.决策树

17、《安全生产法》关于预防为主的规定,主要体现在__。

A.安全意识在先

B.安全投入在先

C.安全责任在先

D.建章立制在先

E.安全教育在先

18、敞开楼梯间应符合__要求。

A.房间门至最近楼梯间的距离应符合安全疏散距离的要求 B.当低层建筑的层数不超过4层时,楼梯间的首层对外出口可设置在离楼梯间不超过15m处

C.楼梯间的内墙上除在同层开设通向公共走道的疏散门外,不应开设其他的房间门窗。其他房间的门不应开向楼梯间

D.公共建筑的疏散楼梯两段之间的水平净距不宜小于15cm E.楼梯间应靠外墙,并应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

19、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审核中的文件审核的目的是__。

A.确定是否进行现场审核

B.对现场审核的补充

C.为现场审核做准备

D.收集充分的信息

E.提出体系存在的问题

20、统计推断是统计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下列有关统计推断方法和内容的说法中,正确的有__。

A.统计推断是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

B.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是统计推断的两个重要方面

C.参数估计是通过样本推断总体特征

D.假设检验是用来检验参数估计的准确程度

E.假设检验常用来判断样本与样本、样本与总体差异的引发原因

21、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典型的危险工况有__。

A.启动时间偏长

B.安全装置失效

C.运动零件或工件脱落飞出

D.运动不能停止或速度失控

E.意外启动

22、安全带的存放应注意__。

A.干燥

B.通风良好

C.避免化学物品的侵袭

D.密闭

E.不得接触高温、明火

23、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三十七条的规定,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其中表述正确的是__。

A.发生一般事故的,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B.发生较大事故的,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C.发生重大事故的,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

D.发生特大事故的,处2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

E.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罚款24、20世纪末,职业安全卫生问题成为非官方贸易壁垒的利器。在这种背景下,__的健康安全管理理念逐渐被企业管理者所接受,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为代表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思想开始形成,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理论、方法、模式以及相应的标准、规范更成熟。

A.风险评价

B.控制环境污染 C.危险预警

D.以人为本

E.持续改进

25、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原则有__。

A.必要性和可行性原则

B.自力更生与勤俭节约的原则

C.轻重缓急统筹安排的原则

D.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投入产出理论与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研究论文 篇7

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 科学技术的进步, 以及现代社会逐步进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技术化的时代, 现代产品的概念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与旧时代的产品相比, 现代产品的形式与面貌焕然一新。广义上的现代产品, 不仅仅是指某一特定的、能供人们使用的、具有自身使用价值的实体, 而是能满足人们物质需求或者精神需求的任何形式, 包括具有特定结构、外貌和质量的商品;购买商品时附加的利益、服务和信息;能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活动、技术和组织形式等[1]。现代产品是市场经济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来自于新产品的开发和旧产品的改良, 其生产与开发受市场经济规律、社会资源、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水平、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影响和制约, 以迎合人们的各方面需求以及带来经济收益和利润为主要目的。产品的开发, 是指个人或者集体, 包括科研机构、企业、学校、金融机构、政府机构、或以任何形式结合的组织集体等, 以发明、改良、创新、结合、削减、组织、活动等方法[2], 研制出新产品或将旧产品改良为新产品的过程, 如蒸汽机的发明、汽车性能的改良、教育方式的创新、美发行业剪发与按摩的结合、变频洗衣机、公交路线的组织、购买产品的配送等。现代社会经济的特点是知识经济出现端倪, 市场竞争力取决于产品开发过程的知识化水平[3~5]。诸多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在产品开发的优势地位, 首要原因就是除了对产品开发人员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外, 不断开辟和创新更具有适应性、优越性的产品开发项目管理措施[6]。从产品的初始设计, 开发过程, 项目管理, 到最后的实际应用和反馈信息, 都不断涌现出崭新的方法途径, 更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具有更强的综合竞争力。开展和把握先进的、合理的产品开发管理措施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几个方面的相关研究现状加以综述。

二、现代产品开发设计理论的相关研究

目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产品能满足需求的功能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那么作为提高产品功能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产品的设计也便必须顺应社会的需求, 不断地寻求创新和发展。产品的功能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 产品设计的特点和方法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产品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 既简单又复杂, 从初级产品的生产, 到具有文化内涵和反映思想的艺术产品, 再到需要考虑经济、社会、自然以及政治关联的复杂产品, 都需要经过最初的产品设计从而达到可以应用于实际生产的程度, 产品设计的形式也不再局限于实体设计, 而发展为更加多变的形式[7]。产品的设计自认而然成为了各学科领域研究的热点, 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对设计学的表象、方法、本质、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针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主客体、不同的目的, 对设计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尽相同。设计的实质其实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或者程序, 把产品由原有状态, 向具有更多价值, 更多适应性, 更能满足人们需求的方向转化的过程。根据已有研究, 产品设计划分为几个大类:陈庭贵研究显示, 建立结合DSM的活动重叠模型, 有利于设计过程的管理, 使设计中的信息更加有序和规律, 达到压缩设计过程时间的目的, 提高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这种重叠执行方式避免了开发周期过长, 又解决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而难以实现的问题, 能够缩短新产品开发的时间, 通过提早进入市场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8~9];薛建华等人研究显示, 从发展的角度看, 虚拟设计是一种崭新而又能更好利用设计技术的方式, 将产品设计带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各国已经逐渐认可虚拟设计技术的巨大潜力, 发达国家开始建立虚拟现实技术、信息系统、仿真和控制等研究项目, 通过数字化节省传统设计中的物质成本, 虚拟环境达到减少信息交流隔阂的效果, 最终降低开发的风险;裴小兵等人研究表明, 相较于串行产品设计, 并行设计开发过程更加系统化, 在设计之初就能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所有因素, 缩短产品上市的时间, 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信息的反馈和工艺评审, 及时发现设计中的缺陷[10]。

三、现代产品开发过程管理的相关研究

产品开发过程, 其实就是基于产品的设计的工作流程, 在开发过程中有诸多管理措施和方法, 可以缩短产品开发的总体时间, 提高产品开发效率。祖旭等人认为产品的开发过程可以看作一个三维工作流模型, 通过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资源分配和控制, 结合资源模型的仿真、时间分析、资源冲突检测、资源利用率分析和资源的重新分配和调整, 调整资源组合方式, 解决资源约束问题, 实现开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11];武守飞等人研究, 重用效用的量化模型,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时间、成本和质量为重用效用度量指标体系, 面向开发成本和设计成本, 提出重用效用量化数学模型, 实施重用是为了产生缩短开发时间、降低开发成本以及降低缺陷数量的积极效应;张晓东等人研究, 针对当前缺乏包含人因及组织因素的过程评价指标和优化方法的现状, 提出基于多智能主体建模原理, 建立产品开发的仿真模型, 更好地反映产品开发过程的性能, 提供动态依据, 从组织效率、过程风险和失误水平等方面提出反映产品开发过程的新评价指标和相应算法, 进一步实现过程的动态分析及优化;沈春龙等人, 针对分布式并行产品开发, 设计了一套以项目流程的进度管理和监控为核心的系统。从产品开发实施的特点出发将开发过程分为管理层和工作层两个层次, 以管理服务为核心建立开发项目管理应用服务器, 包括项目定义分解模块、项目建模工具模块、任务网络规划调度模块、任务流执行引擎模块、进度资源动态配置模块、监控模块、通讯和交互接口模块在内的七个模块, 控制开发进度和成本, 辅助管理者对整个产品开发过程的有效管理[12];魏丽认为, 现代产品开发必须尽早考虑工艺设计、生产规模、加工制造和使用、维护、报废等各阶段的影响因素, 作为连接设计和制造的桥梁, 开发过程的管理要符合产品信息变化规律, 提出了初始、粗略和详细工艺规划三个阶段的模型;随着产品周期的不断缩短, 和人民对产品功能要求的不断提高, 新产品的开发成为企业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日益复杂的管理方式缺乏一个系统的框架, 夏若冰针对这一问题, 提出了产品开发的公共知识管理框架, 利用新产品开发的相关知识方法, 搭建应用框架, 改进产品开发流程。研究确立了知识单元层、产品知识实体层、虚拟社区网络层、社区知识管理网络工作流程的公共知识管理网络的总体框架和逻辑层级, 与传统知识管理方法相比, 该知识管理方法强调开发人员个体的知识分享和整合能力, 减少了开发人员查找知识的时间, 从而提高团队知识的利用效率, 从整体上提升开发团队的开发效率和准确率。

四、现代产品开发实践的相关研究

产品开发的最终目的, 是将其付诸于生产、制造实践, 再通过实践的反馈, 开发更好的产品, 任何一个行业, 包括汽车、铁路、航空航天、教育、农业、科研开发等, 不论其行业系统多么庞大, 多么复杂, 最终环节都必须从开发实践中考察产品的功能、特性等, 达到使用最短的时间, 确保最高的质量, 以最低的成本, 保证最优质的服务。已有研究表明, 近十年, 人们已经开始将仿真技术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控制系统、电子系统等领域的产品开发中, 如机械动力仿真应用于汽车制造业中, 汽车位移、加速、作用力之间关系的模拟, 德国宝马公司利用三维虚拟环境中的碰撞仿真, 研究汽车碰撞后的运动轨迹和物理结构变化[13];仿真技术还用于分析系统性能, 构建控制系统, 如在航空航天飞行旗定位中的使用, 准确地控制飞行的位置、距离、速度等;另有研究表明, 国内机械制造业将动态优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结合, 建立了三化综合设计法, 克服现有设计的缺陷和不足, 使大型机械如汽轮机、大型风机等设备动态性能得以提高, 大幅提高机械工作性能和使用性能;北京市网络化制造工程通过建立协同产品开发平台, 包括管理层、功能层、服务层三个层次, 实现了分布式资源共享方式。

五、结语

【投入产出理论与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投入产出理论07-02

投入-产出效率06-06

投入-产出模型11-06

投入产出表10-15

科技投入产出05-18

科研投入产出06-04

投入产出效果08-02

投入产出效率09-11

投入产出价格模型06-14

企业科技投入产出07-02

上一篇:警校共育办公室制度下一篇:《浩瀚宇宙》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