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产出表

2024-10-15

投入产出表(精选7篇)

投入产出表 篇1

一、引言

现代物流产业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 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产业, 它是对原来分散于不同经济领域和环节的相对独立的物流功能的重新整合。同时, 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国家和地区将其视为支柱产业。因此, 一个国家或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整个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基于这样的重要性, 本文在收集相关资料界定物流产业范畴的基础上, 建立专门针对物流产业的河南省物流产业投入产出表, 并进一步分析河南省现代物流产业的现状及特征。

二、河南省物流产业投入产出表的建立

1、物流产业的界定

按照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 我们将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分为第一产业;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其他建筑业等93个行业划分为第二产业;将铁路货运业、道路货运业、水上货运业、航空货运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邮政业划分为物流产业作为本文研究的研究对象;物流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一个子产业, 因此在第三产业中除物流产业之外的其他产业我们称之为其他第三产业。物流产业的界定是建立物流产业投入产出表的基础, 经过这样归类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对各产业数据进行拆分和加总, 以便能得出物流产业的投入产出表。

2、数据的预处理

在河南省的各类统计资料中, 由于没有对铁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和航空运输业的产值按照货运和客运分别统计, 而物流产业的范畴决定了我们进行研究所建立的模型以及所采用的数据都需要是货运的价值量, 因此需要对上述产业的总产值进行分离。对总产值的分离是数据预处理的第一步。

考虑到产值的大小是与客货运平均价格和周转量有关, 本文将根据这两方面的统计资料来进行产值分离。通过查阅中国物价年鉴、河南省统计年鉴等相关资料, 可以得出在物价基本稳定的基础上, 客货周转量和产值之间是正向相关关系, 二者之间存在正比关系, 因此我们将近20年河南省投入产出表中所反映的客货运产值作为依据, 来对2007年铁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和航空运输业进行产值分离。分离之后可以得到2007年河南省铁路货运业的总产值为23643565.59万元, 道路货运业产值为98452169.38万元, 水上货运业产值为3994076.95万元, 航空货运业产值为348949.089万元。

产值分离之后需要进行数据预处理的第二步, 即对投入产出表中铁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和航空运输业的行数据和列数据进行分离。由于投入产出数据分离涉及的产业部门和经济数据众多, 在现有统计资料可得性的约束下, 无法明确每一个产业部门需求对客货运的消耗关系。基于此, 本文假设在短期内各产业部门需求对铁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和航空运输业客货运消耗是相对稳定的, 在对铁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道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进行行数据和列数据分离时按产值分离的比例划分。这样铁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和航空运输业四个产业部门可以分离成铁路客运业、水上客运业、道路客运业、航空客运业、铁路货运业、水上货运业、道路货运业、航空货运业八个产业部门, 同时可以得到物流产业的相关投入产出数据, 包括铁路货运业、道路货运业、水上货运业、航空货运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邮政业。

3、投入产出表的建立

在对投入产出表数据进行过预处理之后, 需要对经过数据分离之后的河南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按特定的产业分类方式进行归总。按照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以及物流产业的范畴, 我们可以得到分类后各产业的投入产出数据, 见表1和表2。

三、物流业的最初投入结构和最终使用结构分析

1、最初投入结构分析

一个产业部门的最初投入结构是指该产业部门各项最初投入的结构关系, 反映了该产业各项最初投入占该产业最初投入总量的比重。其中最初投入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余额等, 而最初投入也就是该部门的增加值, 所以最初投入结构实质上反映了某一产业增加值的构成情况。根据河南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 可以计算出物流产业的最初投入结构系数。图1显示了河南省物流产业的最初投入结构, 图2显示了河南省物流产业中各细分产业的最初投入结构,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从营业盈余来看。物流产业的营业盈余占增加值的27.31%, 高于农业和其他第三产业, 而低于工业;在物流产业细分的各子产业中铁路货运业、道路货运业和管道运输业的营业盈余占增加值的比重也相对较大。这说明物流产业的投入, 尤其是铁路货运业、道路货运业和管道运输业的投入都比较低, 包括固定资产的折旧率、劳动者的报酬等等, 这点可以通过河南省人口密度大、劳动力资源密集且廉价来解释;同时由于河南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市场化程度和市场规范性的影响导致这些产业交纳的利税又相对较少, 因此营业盈余在增加值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图4河南省物流产业的最终使用结构———行业细分

第二, 从固定资产折旧来看。与其他产业相比, 物流产业固定资产折旧占其增加值的比重最大, 为23.65%。这主要是由于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固定资产的投资, 如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同时还要包括汽车、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和设备的制造, 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投资。在物流产业细分的各子产业中, 我们发现管道运输的固定资产折旧比例最高, 达到60.18%, 是资金最密集的行业。

第三, 从生产税净额来看。物流产业的生产税净额比例为20.31%, 高于其他产业。这说明相对于河南省其他产业来说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还是不错的, 但是由于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偏低, 所以放在全国范围内来看, 河南省的物流产业发展状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从物流产业细分的子产业来看, 铁路货运业、管道运输业和仓储业的生产税净额比例都很低 (低于10%) , 这说明这些部门的市场化程度较弱, 盈利水平和技术水平都相对较低。

第四, 从劳动报酬来看。物流产业的劳动者报酬占其增加值的28.73%, 高于工业, 但远低于农业和其他第三产业。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物流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 物流产业整体的工资水平等相对较低, 这与河南省劳动力资源密集也有相当大的关系。从物流产业细分的子产业来看, 水上货运业、航空货运业、装卸搬运及其他运输业、仓储业的劳动报酬占增加值的比重都比较高 (大于50%) , 说明这些行业具备更加明显的劳动密集型特征。

2、最终使用结构分析

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 国民经济各产业的产出会被分解为各种最终使用, 包括消费、投资、出口等。我们可以通过投入产出表计算其最终使用结构系数, 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把握物流产业最终使用项目的比例关系。

根据河南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 可以得出物流产业的最终使用结构系数。图3反映了河南省物流产业的最终使用结构, 图4反映了河南省物流产业各细分产业的最终使用结构。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河南省物流产业的最终使用中, 销往省外和最终消费占了绝大部分比例, 分别为41.55%和58.28%, 而用于出口和资本形成的比例很小。这说明河南省物流产业还处于服务国内市场的阶段, 物流产业的增加值绝大部分被国内消耗掉, 当然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贡献到省外市场, 但是河南省物流产业还没有形成全球化服务的规模, 要想转变为外向型服务业还需要更加努力。从物流产业细分的子产业来看, 铁路货运业和仓储业销往省外的比重最大, 而其他各子产业都是最终消费占了较大比例。

摘要:本文在对物流产业进行界定的基础上, 通过整理、分解和综合河南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 建立了针对物流产业的投入产出表, 并据此进一步对河南省物流产业的最初投入结构和最终使用结构进行了分析, 明确物流产业在河南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揭示了现阶段河南省物流产业的一些经济特征, 对相关部门正确及时做出调整措施和发展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投入产出,物流产业,最初投入结构,最终使用结构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建筑业研究 篇2

投入产出表是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去向的一种棋盘式表格它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与间接联系, 以及各部门、各产业生产与分配使用、生产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关系。

研究投入产出表可以了解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对于产业的深入了解和产业优化升级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投入产出表的研究, 王宇鹏通过对1987-2005年的五张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 得出“三次产业均增加了对第二次产业的中间消耗、减小了对第一产业的中间消耗”的结论。而中国投入产出学会课题组通过对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得出“重工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高于轻工业和高技术产业部门”等结论。

虽然我国学者对于投入产出表的研究甚多, 但是他们的研究大多数局限于对整体产业的研究, 而对于某一产业的研究还不够多, 因此有必要对某些产业单独拿出来研究, 以得出相关该产业的细微结论, 从而考察该产业的特点以及该产业对社会的贡献等。

我国至今已有的1987、1990、1992、1995、1997、2000、2002、2007几张投入产出表, 本文选择1987、1992、1997、2002、2007这五张每隔五年的投入产出表作为数据源, 以直接消耗系数等作为研究手段, 研究了作为重要的第二产业——建筑业的特点以及建筑业和三次产业的关系变化趋势, 从而得出建筑业经历了由衰到盛的过程, 而现在处在盛的边缘, 即将走向衰退阶段。

二、建筑业与三次产业关系变动

1、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是指生产单位j产品时对i产品的直接消耗量。它的表达式可写成 (1) 式:

(其中xij表示i产业生产单位产品需要j产业为其投入x单位的产品作为中间投入;xj表示j产业的总产出)

直接消耗系数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即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的强弱, 并为构造投入产出模型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参数。因此利用直接消耗系数, 就可以考察从1987年到2007年建筑业对于各产业的贡献变动。

2、建筑业与各产业关系变动

由于每年统计的产业项目不同, 并且产业项目繁多, 因此将投入产出表的产业归分到三次产业中去, 直接通过三次产业对于建筑业的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以及结果比较来考察三次产业对于建筑业的依赖程度。

三次产业对于建筑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以及其所占比例如表一所示:

根据表一可以看出, 在2002年之前, 建筑业对各产业提供的中间投入逐渐增多, 即是建筑业对于三次产业的贡献在这几年中呈上升趋势, 但是过了2002年之后, 其贡献明显下降;第一产业对于建筑业的依赖程度从变化趋势上来说呈现越来越小的趋势, 从量上来说依赖程度很小;第二产业对于建筑业的依赖程度在2002年之前呈现下降趋势, 但是2002之后却出现大的增长;第三产业对于建筑业的依赖程度在2002年之前呈现上升趋势, 但是在2002年之后却出现大的下降。

通过数据分析, 可以看出建筑业对于三次产业的贡献依次增大,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对于第一产业的贡献越来越小, 对于第二产业出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对于第三产业则和第二产业相反;总的来看, 建筑业对于各产业的贡献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三、建筑业对社会的总贡献变动

前面研究了各个产业对于建筑业的依赖程度, 而要全面研究建筑业, 还应该考察其对于社会的总贡献的变动, 本文采用以下几个参数研究: (1) 表示k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得比重; (2) 表示k产业产品占社会总产品的比重; (3) 表示k产业提供的中间产品在全部中间产品中的比重。

采用以上一个参数可以全面的描述建筑业对于社会的总贡献, 结果见表二:

从表二可以看出, 不管是用哪个参数来衡量建筑业对于社会的总贡献, 其贡献都呈现出这样的规律:先增大后减小, 特别是近年来减小较为明显;而从量上来说, 建筑业提供的中间产品在全部中间产品的比重是很小的, 但是其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总产品的影响是不容忽视了, 虽然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 但是目前并没有明显下降。

四、结论

通过二、三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建筑业经历了一个由衰到盛的过程, 虽然现在建筑业还处在较为盛的阶段, 但是已可以看出其运动趋势, 它在逐渐的走向衰, 因此它具备夕阳产业的特征。对于夕阳产业, 国家应该引导其逐渐衰退, 避免快速衰退对于其他产业以及社会造成不良的后果。

2、建筑业对于其他各产业的贡献较小, 并且也在逐渐的变得更小。

3、建筑业虽然已有衰退趋势, 但是其现在对于社会的贡献依然不容忽视, 所以, 我国应该更加重视建筑业, 让其在衰退之前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智君.产业经济学[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2]、王宇鹏.中国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系数变动研究[J].统计研究, 2010, (7) :73-77

投入产出表 篇3

一、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作为一种数量经济分析方法, 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籍俄裔经济学家西里·列昂惕夫 (W.Leontief) 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 随后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得以应用, 方法体系不断发展并在社会经济各领域拓展了应用范围。该方法以经济结构分析见长, 研究对象覆盖不同体量的经济系统, 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各经济系统内组成部分的投入 (流入) 与产出 (流出) 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本文中, 将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基本指标, 对农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

本文所指的农业是广义的农业, 与2007年中国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中的“农林牧渔业”对应, 既包括种植业 (狭义农业) 、林业、畜牧业、渔业, 还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 (指对农、林、牧、渔业生产活动进行的各种支持性服务活动。下文主要考察农业的投入来源、产出使用去向以及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以期促进其又好又快发展。

二、我国农业的投入来源结构

投入产出表一般分为三个象限, 其中用于分析投入来源部分的为第一象限中间投入部分和第三象限初始投入 (或称为增加值部分) , 二者相加构成了部门的总投入。在200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中, 农业的总投入为48893亿元,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 该数值等于总产出;在第一象限的中间投入为202338262万元, 第三象限的增加值为286591738万元。农业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 即中间投入率为41.38%, 该指标反映了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对国民经济各行业部门的依赖程度。

定量分析投入产出表中42个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 需要计算的一个基本指标是直接消耗系数或成为直接投入系数。农业对其他行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 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在农业单位总产出中直接投入的商品或服务的价值数量, 是反映农业和其他部门产业关联的基础性数据指标。通过观察2007年投入产出表, 42个部门中只有金属矿采选业对农业没有直接投入, 其他41个部门均有投入。通过计算直接消耗系数, 表1显示了直接消耗系数大于0.2%的对农业生产投入前16个行业。按大类行业分为农业1个部门, 制造业6个部门,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个部门, 服务业8个部门。其中居于前5位的是农林牧渔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业等, 上述制造行业、服务业及农业自身是目前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性部门;智力要素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 而研究与试验发展业、教育等对农业提供智力支持的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分别为0.001490、0.000976, 可见农业对此类部门的依赖程度仍然偏低。

三、我国农业的产出需求结构

农业总产出的需求去向包括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 从中间需求看, 为343 439679万元, 农业的中间需求 (使用) 率即中间需求与总产出之比, 为70.24%, 凸显了农业的中间需求特性, 说明农业对各部门的中间生产过程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最终需求方面, 在农业的最终需求中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 (含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 、出口分别占80.94%、14.37%、4.69%, 表明农业主要用于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农业的对外贸易逆差达16619824万元, 表明我国农业产业安全问题十分迫切, 农产品结构亟待提升, 需要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农业的产出使用去向说明, 农业事关国内供给和产业安全, 其基础性地位只可加强, 不可削弱。

从产业间的直接消耗看, 其他部门对农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即其他单位单位产值中对农业的消耗占比, 可以发现其它部门对农业的依存关系, 如表2所示。

从行业依赖角度看, 有36个部门需要农业作为中间投入, 另外的6个部门 (含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不需要农业作为中间投入。

直接消耗系数大于1%的13个部门中, 包括第二产业7个部门, 第三产业5个部门以及农业本身。第二产业以农业为原料来源的传统制造业为主, 包括食品、烟草、纺织、家具、工艺品、造纸等, 第三产业以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为主。其中直接消耗系数大于10%的部门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0.381574) 、纺织业 (0.143574) 、农林牧渔业 (0.140657)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0.120098) 、住宿和餐饮业 (0.119944)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0.106290) 。

四、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基于以上投入来源与产出需求的分析, 农业与其他部门的产业关联紧密, 体现了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的基本特征。下面采用两个指标: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进一步定量分析农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的程度。

在投入产出表中, 包含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 在42部门组成的矩阵中, 假如有一个向量变动, 将引起相关变量的连锁反应。在第三象限中, 如果所有部门的最终使用需求均增加一个单位, 由此而使某一部门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即称为感应度系数。另一方面, 如果某一部门的最终产品增加一个单位, 势必到其他相关部门产业波及效应, 反映这种效应程度的系数便称之为影响力系数。为便于比较, 我们取1作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平均水平, 便可观察该部门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关联效应中的高低程度。

通过计算, 2007年农业的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分别为1.690 857、0.725925, 表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对农业的需求拉动效应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农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前向关联效应显著;但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投入推动效应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农业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后向关联效应不显著。从整体看, 农业的感应度力系数远大于其影响力系数, 表明该行业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远大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近年来, 我国二、三产业的平稳较快发展, 势必对农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五、结语

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可知, 传统制造行业、生活服务业及农业自身是目前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节点性行业;而以农业为原料来源的制造业, 尤其是轻工业部门是农业中间使用的主要部门。农业的感应度力系数远大于其影响力系数, 表明该行业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远大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在国民经济系统中, 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产业提质增效, 需要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的协同发展。

在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 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加大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力度, 必须加快专业技术、专业管理、专业信息、专业人才等现代高效率、专业化的高端生产要素向农业的聚集。从产业关联看, 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在更高层面上实现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第二、三产业要强化对农业的科技、装备、人才、智力支撑, 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 推进互联网+农业, 培育新的经济形态, 实现生产、销售、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 实现固根本、强基础、增效率的基本目标。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与经济安全。文章以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为数据来源, 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考察农业的投入来源、产出需求去向以及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在国民经济的关联互动中分析农业的投入产出特征, 所得结论对于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制定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农业,投入产出分析,产业关联

参考文献

[1]韩长赋.毫不动摇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J].求是, 2010 (10) .

投入产出表 篇4

按照关注产业关联的方向不同, 产业关联政策包括后向关联政策与前向关联政策。后向关联政策会造成宏观经济失衡, 因此, 后向关联政策所受关注度已降低[1]。前向关联政策, 也被称为向下游发展政策、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政策、促进产品深加工政策, 这些政策仍然非常流行。

而前向关联的测度需要利用两类模型, 分别是Leontief模型和Ghosh模型。Leontief模型通过投入系数不变的生产函数来反映产业之间的关联, 而Ghosh模型假定产出系数不变以反映产业之间的联系。

利用Leontief模型测度前向关联的方法包括直接前向关联、Rasmussen法、Cella、Clements、M&L法。其中, 应用最为广泛的为Rasmussen前向关联。标准化后的Rasmussen前向关联又称为感应力系数。该指标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批评。首先, 一些学者认为Leontief模型只能测度后向关联;其次, 感应力系数中的“每个部门的最终需求增加一单位”没有考虑到各个部门的最终需求规模不同这一事实 [2]。

Ghosh模型也称为供给驱动的投入产出模型[3], Ghosh模型自提出起就面临着是否“合理” (plausibility) 的争论。Oosterhaven反对使用Ghosh模型, 因为在Ghosh模型中, 部门j的最初投入增加, 由于产出系数的作用, 各部门的产出都增加, 但i (i≠j) 部门的最初投入不变, 违反了Leontief模型的生产理论[4]。Dietenbacher证明了Ghosh是一个价格模型, 并建议采用“Ghosh价格模型”称呼取代“供给驱动投入产出模型”, 认为Ghosh模型应该保留[5]。de Mesnard认为前向关联是一个有趣的概念, 但由于Leontief模型和Ghosh模型都不能克服前向关联定义的限制, 因此, 这两类模型都不能测度前向关联[6]。

尽管Ghosh理论模型存在较大的争论, 但利用Ghosh模型测度前向关联在实证分析中非常普遍。利用Ghosh模型测度前向关联的方法包括C&W法、Jones法、D&V法、净前向关联法。Chenery &Wantananbe首次利用产出矩阵B测度前向关联[7]。但由于该指标没有考虑间接前向关联, Jones建议利用 (I-B) -1测度完全前向关联。Diezenbacher & van der linden认为Ghosh模型测度前向关联“更直接和更简单”, 建议利用虚拟消去法定义前向关联。不同于上面的总前向关联分析, Oosterhaven年引入了净前向关联分析法[8]。

在利用中国投入产出表测度前向关联的方法中, 最常见的是Leontief模型中的Rasmussen法, 即常见的感应力系数法。对于感应力系数的运用, 刘起运提出了批评的意见, 建议利用分配系数测算[9]。在实证分析中, 赵晓雷等利用Ghosh模型测度前向关联[10]。

测算各省的部门产业关联有两条突出特点 [9,10]:其一, 测算方法为Rasmussen方法。其二, 利用单个省份的数据。标准化后Rasmussen前向关联为常用的感应力系数, 将感应力系数从小到大排序得到各产业的推动力排名, 感应力系数大的则推动作用强, 感应力系数小则推动作用弱[11]。他将一个经济系统的所有部门分为两类, 一类是将要从经济系统中消去的部门组成, 被称为部门i, 一类是消去后剩下的部门, 被称为部门r。由此得到完全关联为:

= ( (H - Lii ) + ∈r Lrr Ari H) Yi + (HAir Lrr + ∈r Lrr Ari HAir Lrr ) Yr (1)

此处∈是所有元素为1的列向量。部门i前向关联就是上式的第二部分:

FLi = (HAirLrr + ∈rLrrAriHAirLrr) Yr (2)

Clements认为Cella的前向关联的第二部分属于后向关联[12], 由此得到:

FLi=HAirLrrYr (3)

1.1.3 M&L前向关联的测度[13]。假设消去部门仍然从其他部门购买中间投入, 消去部门不再向本部门和其他部门销售中间产品。即令

1.2 Ghosh模型测度

1.2.1 直接前向关联 (Chenery & Wantanabe法) 与Johns法

供给驱动的投入产出模型 (Ghosh模型) 为:X′=XB+V.。.其中V是增加值行向量, B是产出系数矩阵。Chenery & Wantanabe用B行和j=1nbij来测算第i部门前向关联。这个指标只考虑到部门之间的直接关联, 所以也被称为直接前向关联 (direct forward linkage) 。Jones提出用对Ghosh逆矩阵 (I-B) -1行和j=1ngij测度第i部门前向联系。Jones前向关联与Rasmussen前向关联都称为完全前向关联 (total forward linkage) 。

1.2.2 Diezenbacher & van der linden 方法

Diezenbacher & van der linden提出了利用拟消去方法测度前向关联。假设该部门不向任何部门供给产品, 即令Bii=0, Bir=0 ①。此时绝对前向关联:

其中Κ= (Gii-1-BirGrrBri) -1, Gii= (I-Bii) -1, Grr= (I-Brr) -1。

2 实证分析

本文利用的数据包括2002年中国30个省区4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②。Rasmussen前向关联结果见表2③。几种方法的均值和标准差见表3。

2.1 均值标准差分析

综合六种方法, 计算结果见表3的第 (16) 列, 30省区平均而言, 均值位于前十位的有金属冶炼、化工、电力热力、交通运输、石油加工、金融保险、造纸文教、煤炭、批发零售、农业, 位于后十位的房地产、服装、燃气、建筑业、邮政、综技服务、旅游业、卫生福利、教育事业、公共管理。

如表3的第 (17) 列, 前向关联标准差位于前十位的有教育事业、公共管理、化工、卫生福利、交通运输、电力热力、造纸文教、金属冶炼、邮政、住宿餐饮, 位于后十位的有煤炭、纺织、燃气、综技服务、批发零售、其他制造、金属矿、信息制造、科学研究、石油开采。

均值较大而标准差较小的部门包括金属冶炼、化工、电力热力、交通运输、造纸文教, 这些部门对各省区推进作用较大。煤炭产业的均值较大而标准差较大, 意味着尽管平均而言, 煤炭部门对推动作用较强, 但对各省区的作用差别较大。卫生福利、教育事业、公共管理, 属于均值较小而标准差较小的部门, 对各省推动作用都较小。燃气产业均值较小而标准差较大, 尽管平均而言推动作用较弱, 但对有些省份推动作用较强。

2.2 相关性分析

除了7种方法的标准差存在相关性, 我们发现, 均值之间也存在相关性。我们计算了6种方法的均值相关系数矩阵, 如表4。

D&V法与Leontief模型中的直接法A、Rasmussen法、、M&L法高度相关。化工、交通运输、金属冶炼、电力热力、农业、批发零售、石油加工在D&V法、Leontief模型的直接前向关联、Rasmussen法、M&L法中都位于前十位。水、废品废料、综技服务、卫生福利、教育事业、邮政、燃气、公共管理、旅游业九个产业不但在Leontief模型的直接前向关联、Rasmussen法、M&L法中位于前十, 而且在D&V法中位于前十。直接法A、Rasmussen法、D&V法、M&L法区域差异性也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而C&W法与Jones法区域差异性也较接近。而直接法A、Rasmussen法、D&V法、M&L法的分别为5.7、5.6、5.6、5.5。

Ghosh模型中C&W法与Jones法高度相关, 达到0.98。非金属矿、石油开采、石油加工、煤炭、金属矿、租赁商服、造纸文教、金属冶炼八个产业的两种前向关联都排在前十位。农业、服装、旅游业、综技服务、食品制造、房地产、卫生福利、教育事业、建筑业、公共管理十个部门的两种前向关联排在后十位。C&W法与Jones法区域差异性也比较接近, 两者分别为7.8与7.7。

2.3 Rasmussen前向关联与Jones前向关联

在实证分析的第二部分中, 六种前向关联分为两类。在本节, 各选一类中的代表前向关联。两类的代表方法分别为Rasmussen法与Jones法。

2.3.1 Rasmussen前向关联的均值标准差分析

Rasmussen前向关联位于前十位的化工、金属冶炼、交通运输、电力热力、农业、批发零售、金融保险、石油加工、造纸文教、通专制造, 位于后十位的有其他制造、水、废品废料、燃气、综技服务、旅游业、卫生福利、教育事业、邮政、公共管理。

标准差位于前十位的有化工、交通运输、金属冶炼、邮政、教育事业、电力热力、公共管理、造纸文教、电机制造、通专制造 标准差位于后十位的旅游业、煤炭、其他制造、租赁商服、金属矿、科学研究、综技服务、信息制造、批发零售、石油开采。

化工、交通运输、金属冶炼、造纸文教、通专制造属于Rasmussen前向关联较大, 而标准差较小的部门, 因此, 对绝大多数省份而言, 这些部门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较强。综技服务、旅游业、其他制造属于均值较小而标准差较大的部门, 平均而言, 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较弱, 但对一些省份的推动作用较强, 旅游业在全国排在第38位, 推动作用较弱, 在江苏省排在第14位, 推动作用较强。教育事业、公共管理、邮政属于均值较小而标准差较小的部门, 这些部门对绝大多数省份的推动作用较弱。

2.3.2 Jones前向关联的均值标准差分析

位于前十位的有煤炭、金属矿、石油开采、废品废料、石油加工、电力热力、租赁商服、造纸文教、非金属矿、金属冶炼, 位于后十位的有服装、农业、旅游业、综技服务、食品制造、房地产、卫生福利、教育事业、建筑业、公共管理。

标准差位于前十位的有建筑业、教育事业、公共管理、卫生福利、食品制造、电力热力、金融保险、住宿餐饮、交通运输、造纸文教, 标准差位于后十位的仪器制造、木材家具、废品废料、信息制造、运输制造、石油开采、旅游业、其他制造、科学研究、燃气。

电力热力均值较大而标准差较小, 对各省份的推动力差别较大, 石油开采、废品废料均值较大而标准差较大, 因此, 平均来看, 石油开采、废品废料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较强, 但对各省份的推动力差别较大。建筑业、教育事业、公共管理、卫生福利、食品制造均值较小, 标准差也较小, 因此, 这些部门对各省经济的推动作用较小。旅游业属于均值较小而标准差较大的部门, 尽管对全国的推动作用有限, 但对一些省份推动作用较强。

2.3.3 Rasmussen前向关联与规模因素

注意到leontief逆阵和Ghosh逆阵L=xGx-1, 因此L的第i行元素相加为FLi=j=1nLij=j=1nXiGij/Xj=Xij=1nGij/Xj=Xij=1nWjGij, 而G的第i行元素相加为j=1nGij。Rasmussen前向关联测度有以下两点含义:第一, 和Jones前向关联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②;第二, 包含了规模因素Xi

为了验证以上第一点, 我们计算了两种前向关联的秩相关系数, 大小为0.47, 两种前向关联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两种前向关联都排在前列的部门有金属冶炼、电力热力、石油加工、造纸文教;两种都位于后列的部门有旅游业、综技服务、卫生福利、教育事业、公共管理;

以下验证第二点。农业的Rasmussen前向关联大于Jones前向关联, 而农业是规模较大的部门;废品废料的Rasmussen前向关联小于Jones前向关联, 废品废料是规模较小的部门。因此, Rasmussen前向关联偏大的部门规模较大, 而Rasmussen前向关联偏小的部门规模较小。

化工的Rasmussen前向关联的均值和标准差都排在第一位, 因此大多数省区的化工部门的Rasmussen推动力较强。各省化工部门的规模较大、份额较高, 因此, 各省区化工部门对经济的Rasmussen推动力较高。

农业的Rasmussen前向关联的均值排在第5位, 农业的规模在各省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 农业部门的Rasmussen前向关联排在前列。如河南省农业的Rasmussen前向关联排在第1位, 这归功于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 农业产值份额在全省经济中占有较大比例, 类似的在一些不发达的省份, 农业的Rasmussen前向关联排序都位于前列。北京、天津、上海等较发达的地区, 农业在地区经济中占的分额较低, 因此这些省份农业的Rasmussen推动力较低。

当然, Rasmussen前向关联除了受规模因素影响外, 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如产业关联因素。如建筑业排在第28位, 位置靠后。建筑业在各省区的规模较大, 但由于还受产业关联的影响, 因此, 各省区建筑业的Rasmussen前向关联仍然较小。

注: 直接法A表示利用A的行和直接测算, 直接法B表示利用B的行和直接测算。I、II、III分别表示均值、标准差、排序最大的省份和排序最小的省份。

2.3.4 Jones前向关联与比较优势

Jones前向关联与Ghosh直接前向关联高度相关, 先以Ghosh直接前向关联的测度, 然后讨论Jones前向关联。Ghosh直接前向关联为中间使用率, 中间使用率等于1-最终使用率, 最终使用包括消费、投资、净出口。Ghosh直接前向关联=1-最终使用率=1- (消费+投资+净出口) /总产出。在总产出一定的条件下, 净出口越大, 则Ghosh直接前向关联越小。净出口较大的部门, 是一个经济区域的优势产业①。净出口为负的部门, 往往是比较劣势的产业。

煤炭的Jones前向关联, 在广东省排在第一位, 而在产煤大省山西省排在第32位。由于山西省的煤炭出口较大, 因此煤炭的Ghosh直接前向关联较小, 由于Ghosh直接前向关联与Jones前向关联的高度相关性, 因此, 山西省煤炭的Jones前向关联较小。而广东省的煤炭部门需要大量进口, 相应的Jones前向关联较大。类似的如金融保险的Jones前向关联, 在陕西省排在第7位, 而在北京排在第27。

3 结论

本文利用中国30省区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各种前向关联, 讨论了各种方法的区域差异性和相关性, 尽管模型越来越复杂, 但最终, 我们仅仅围绕投入系数的行和与产出系数的行和来测度前向关联。对Leontief模型和Ghosh模型各自的不同方法给予实证分析, 得到如下结论:

1) 金属冶炼、化工、电力热力、交通运输、造纸文教, 这些部门对各省区推动作用较大。建筑业、卫生福利、教育事业、公共管理、属于均值较小而标准差较小的部门, 对各省推动作用都较小。

2) 直接法A、Rasmussen法、M&L法、D&V法总体的区域差异性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C&W法与Jones法总体的区域差异性也较接近。

3) Leontief模型中的直接前向关联与完全前向关联高度相关, Ghosh直接前向关联与完全前向关联高度相关。因此, 无论是Leontief模型还是Ghosh模型, 间接关联对各部门的排序影响有限。

4) Leontief模型的前向关联包含规模因素。因此, 产业细分或合并对Leontief模型的前向关联影响较大。此外, 在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中, 如指标体系中包含了感应力系数 (Rasmusen前向关联) 、规模因素两类指标, 则两项指标有重复设置的嫌疑。

5) 一般而言, C&W、Jones前向关联较大的往往是资源型部门或者比较劣势部门, 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C&W、Jones前向关联较小。

投入产出表 篇5

对主导产业(leading sector)概念的理解,不同的学者拥有不同的观点。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n)认为,主导产业是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内那些具有持续技术创新能力,并且该部门的增长率比国民经济总增长率高许多,同时对其他产业产生较强的关联带动作用的产业。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rschman)和罗斯托则是根据产业间的关联度大小来确定主导产业,在他们看来,产业间相互关联的程度是有差别的,有些产业间的互补关系比其他产业间的关系更强一些,政府把在一系列投入—产出关系中表现得最为强烈、最为密切的经济体系部门,认定为主导产业部门。

综合众学者的观点,一般认为,在区域经济中那些在产值中占有一定比重,增长率比较高,产业关联度比较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为主导产业。

二、中部六省主导产业分析

1.中部六省主导产业排名。根据2007年与2010年投入产出表,整理出了中部六省主导产业排名前五的变化。由于中部六省有着不同的地理、历史、经济、人文、政策等环境,决定了中部六省的主导产业的不同。

2007年各省主导产业排名前五。山西省分别为:农林牧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化学工业。江西省:农林牧渔业、综合技术服务业、教育事业、教育研究事业、房地产业。安徽省: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化学工业。河南省: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其他社会服务业。湖北省: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湖南省: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教育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2010年排名前五的主导产业,山西省: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林牧渔业、教育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江西省:农林牧渔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教育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安徽省: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教育业。河南省:农林牧渔业、教育业、批发和零售零售业、化学工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湖北省: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房地产业、废品废料、金融业。湖南省: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教育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2.中部六省市2007与2010年主导产业纵向分析比较。据分析,2007年与2010年山西省的主导产业分布变化较大,山西省主导产业排名第一位由2007年的农林牧渔业变为2010年的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建筑业和化学工业在2010年山西省主导产业排名中,不再占据前六的位置。教育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分别位于2010年主导产业排名的第三名与第四名。2010年安徽省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跃居第三位。金融保险业退出前六的排名。随着安徽省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显著增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跃居第四位的安徽省主导产业。随着江西省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其属于一、二、三产业的江西省主导产业的比重变化明显。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业排名第二位,教育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分别排名三、四位,而房地产行业则退出主导产业排名前六的行列。河南省2010年化学工业排名第四,这与化学科研实力全国排名靠前的郑州大学有关,同时,郑州作为全国交通枢纽的主干线,带动了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的发展,使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排名第五。湖北省2010年废品废料、金融业跻身前五。其中,通信设备和医药制造业是新兴高技术产业,即为湖北省的战略性主导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已进入产业的成熟期,但对经济增长仍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即为湖北省的支柱性主导产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属于一般性主导产业。湖南省主导产业排名前六的变化不大,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进入前五名,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说明其在经济发展中处于战略地位,对经济增长速度最敏感。对于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农业这个产业,只有一个数量指标大于1,感应度或影响力系数仍然很大,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湖南省的经济。

3.中部六省市主导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中部地区主导产业存在的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主导产业存在重叠现象。中部地区各省工业行业产值前几名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几乎被所有的省份列为主导产业而发展。然而是在同一省内中,这些行业所占的比重均不高,表明产业之间没有突出优势。在战略布局上各自圈地,在经营上缺乏合作联盟,难以形成集聚优势并产生规模经济。

三、中部六省市主导产业优化政策、建议

1.整合资源。中部六省在很多方面是相似或相通的,如在区位相邻、地位相同、政策相同、发展状况相近,因而中部六省应当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外部性,突出居中的优势。各省既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又需要整合资源,分工协作,联动发展,建立一个研讨、决策、合作平台。此外,还可以借鉴“长三角”经验,制定中部经济一体化联动政策,共同培育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名牌产品和企业集团,形成有自己特色产业,从而提高区域经济总体竞争力。

2.集中力量扶持优势产业发展,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产业结构是否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中部地区应重点发展五大支柱产业:以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的制造业,以汽车为重点的机电制造业,以钢铁为重点的材料工业,以水电为重点的电力工业,以金融、物流、旅游等为特色的第三产业。要充分发挥省会大城市科研实力的优势,在生物医药、电子通讯、光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领域,优先发展一批拥有自立知识产权产业化和市场潜力好的高新技术产品。同时充分利用中部地区的集聚优势,吸引一批附加值高的科技项目,起到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W.W·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投入产出表 篇6

关键词:投入产业,动态变化,产业结构,产业升级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方面是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是与之相伴的经济结构得到调整, 特别是产业结构不断的升级与优化。尽管许多地区产业结构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 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依然存在, 特别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不同步的问题还十分突出。这是因为产业结构的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同产业的发展速度逐渐分化, 并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显示出来。

我们知道, 在经济发展的一个具体阶段, 各产业之间要求一种协调的比例关系, 这种关系的量值从长期看是演进的, 但在一个确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中还是比较稳定的, 可以作为经济分析和制定合理的经济计划的依据。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可以很好的分解揭示各产业部门间结构和比例关系, 本文尝试对1997年和2002年全国投入产出表进行结构分析, 通过影响力、感应度系数和这一时期内投入系数变化的替代影响、制造影响等指标, 定量地揭示我国产业结构的行为特点, 分解经济增长的各个影响因素, 寻找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一、投入产出的基本原理及概念、公式

(一)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计算。

undefined

Fj:j产业部门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 undefinedij为完全需要系数

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 (或小于1) , 表明该产业的影响力在全部产业中居于平均水平以上或以下。

Ei:i产业部门受其他产业部门影响的感应度系数, undefinedij为完全分配系数

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若大于1或小于1, 表明该产业的感应度在全部产业中居于平均水平以上或以下。

(二) 替代影响与制造影响的计算。

RAS是一种对直接消耗系数进行局部调整的常用方法, 也称适时修正法, 是英国经济计量学家R·Stone (1961) 提出的。RAS法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假设部门间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的每一个元素aij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 其一是替代的影响, 即生产中作为中间消耗的一种产品, 代替其他产品或被其他产品所替代的影响, 它体现在流量表的行乘数R上。例如, 用部门1的产品替代部门2的产品作为投入。这意味着部门1行方向的aij会增大而部门2行方向的aij则会减小;其二是制造的影响, 即产品在生产中所发生的中间投入对总投入比例变化的影响, 一个部门的产出会越来越依赖高技术的资本设备或熟练劳动力。因此, 相应的, 每一单位价值的产品包含更少的关联投入和更多的投入附加值。它体现在列乘数S上。设基期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A0, 以后年份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A1:

undefined

undefined

(三)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投入产出分析。

本文所使用的投入产出表分别是1997年的40部门表和2002年的42部门表, 篇幅原因, 在这里只分析12部门, 部门分类调整与合并依据产业性质进行合并。

二、替代影响和制造影响的比较分析

根据1997年12部门投入产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数和2002年的总产出数据计算得1997年到2002年直接消耗系数的替代影响R与制造影响S如表1:

注:表1中, 由于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部门对其它各个部门的中间投入均为0, 因此本文将其替代影响作0处理。

由表1可见, 对于替代影响:房地产部门和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部门的替代影响最大, 分别为2.214和2.437, 表明这两个产业部门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国民生产中份额明显提高;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电通信业部门和教育、文艺和广播电影电视业部门、金融保险业部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部门, 其替代影响分别为1.668、1.455、1.412和1.070, 这几个部门的替代影响大于1, 表示这些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明显, 使得这些产业的产品替代其他产品作为中间产品的需求作用增强了;以上的各产业部门的替代影响大于1, 余下其他部门的替代影响均小于1, 有社会服务业部门、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部门、工业部门、建筑业部门和农业部门, 它们的替代影响分别为0.976、0.961、0.946、0.877和0.868, 表明这些产业部门在这段时间里技术进步不明显, 使得其产品作为替代物和中间产品的需求作用减弱了。

比较这段时期各部门的替代影响和制造影响, 我们看到制造影响均比较接近1, 而替代影响的偏离则比较大。

对于制造影响:我们可以从表1看出, 有五个产业部门的制造影响大于1, 七个产业部门的制造影响小于1。农业部门、建筑业部门、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电通信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房地产业部门的制造影响分别为:1.093、1.077、1.067、1.021、1.017, 这五个部门的制造影响略大于1, 说明这五个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相比其它部门的变化, 直接消耗其它部门的产品略有增加, 这五个部门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相比其他部门略有降低, 但不明显。而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部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部门、社会服务业部门和教育、文艺和广播电影电视业部门的制造影响分别为0.927、0.914、0.890和0.813, 这四个产业部门的制造影响略小于1, 说明这四个部门的技术进步和管理的水平提高略快于所有产业的平均水平, 这四个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消耗其他产业部门的产品略有下降。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部门、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部门和金融保险业部门这三个部门由于这段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得到迅猛的发展, 其管理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表现为这三个部门的制造影响较小, 其生产单位产品所需消耗其它产业部门的产品减少了。

三、影响力和感应度的比较分析

(一) 计算1997年和2002年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并进行排名。

数据来源:中国1997年和2002年投入产出表整理并计算得出。 (以上部门次序与表1相同)

(二) 指标对比和动态分析。

1.1997年和2002年影响力系数的比较分析。

由表2, 我们发现两个年份中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均为5个, 其中工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4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在两个时期均大于1, 说明这4个部门的生产在国民经济中产生的波及效应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 这4个部门中工业和建筑业的影响力是上升的, 分别提高0.049和0.069, 社会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两个部门的影响力则分别下降0.014和0.154, 说明这两个部门的生产对经济产生的波及效应下降了, 当中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部门的影响力下降比较多;而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电通信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在1997年为0.935小于1但在2002年上升为1.010略大于1, 影响力系数上升了0.075, 说明该部门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从低于全社会平均影响水平提高至高于全社会平均影响水平, 在这5年时间里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电通信业部门得到了很大发展;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在1997年为1.026大于1但在2002年下降至0.957小于1, 下降了0.068, 说明该部门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从高于全社会平均影响水平降低至低于全社会平均影响水平, 说明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部门部门的发展慢于全社会平均水平。影响力系数在1997年和2002年两个年份均小于1的部门有农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与教育、文艺和广播电影电视业6个部门, 说明这6个部门的生产对整个经济的波及程度低于全社会平均波及水平。其中农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4个部门的影响力虽然小于社会平均水平, 但在1997年到2002年它们的影响力水平呈上升趋势。金融保险业与教育、文艺和广播电影电视业部门的影响力水平呈下降趋势, 说明这两个部门生产的经济波及效应不仅低于社会平均水平, 且呈下降趋势。造成上述影响力系数变动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生产技术和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等因素, 使这些部门对投入物的消耗、替代关系发生了变化。

2.感应度系数的比较分析。

从表2可以发现, 在1997年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部门有3个, 到了2002年则只剩2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了, 农业部门的感应度程度在这段时期从低于全社会平均水平上升到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我们还能发现工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在1997年和2002年虽然从4.136下降到3.820, 但还是远远的高于1, 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生产对工业部门产生的影响最小。建筑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在这段时期上升了0.078, 该部门受到国民经济生产的感应程度不仅低于全社会平均水平, 还下降了。除以上3个部门外其他9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在两个年份间均小于1, 其中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教育、文艺和广播电影电视业与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在这段时期里呈上升趋势, 说明社会对这些部门产品的需求将趋于上升。相反, 金融保险业与社会服务业两部门的感应度系数水平在这段时期里呈下降趋势, 这两个部门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感应程度上升了, 这也表明这两个部门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相对其他部门较为缓慢。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产业结构在这一段时期内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结合同一时期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可知, 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经济结构的变动, 各产业部门内部管理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可是我们发现, 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并未朝着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形式演进, 例如第三产业如金融保险业和社会服务业、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等部门虽然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管理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但比起其他部门还是发展相对缓慢, 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未见提高, 这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理论似乎不一致。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国际分工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在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下, 我国的产业结构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虽然我国利用国内外的各种条件抓住了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机遇, 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使得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虽然成为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 但在充当制造基地的过程中,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 尤其是制造业结构的高加工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同时, 我国在一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尤其是一些代表了未来产业结构升级方向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还缺乏国际竞争优势。处于这样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这一阶段也体现出我国正迈向现代化, 接下去要做的就是在遵循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结合我国国情, 针对阶段性的结构问题, 从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出发, 确定我国各产业发展的方向, 实施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结构调整策略。并要密切关注当代世界产业发展的方向, 顺应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外向化、国际化的客观趋势, 实行具有超前意识的跨越式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利用全球资源和世界市场,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促使产业结构加速升级。

参考文献

[1].袁奇.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2].杨青等.从17部门投入产出表看我国1995年以来的各产业波及效果[J].工业技术经济

[3].董承章.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

投入产出表 篇7

营业税重复征税现象明显, 会导致增值税的抵扣链条中断,不利于增值税“中性”效应的发挥。而增值税不对经济主体“区别对待”,客观上有利于引导企业在公平竞争中做大做强,有利于打通二、三产业的增值税抵扣链条,有利于完善税制结构,消除重复征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对我国“十二五”期间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施“营改增”,有利于社会专业化分工;有利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有利于转变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对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增值税“扩围”是大势所趋,增值税将逐步覆盖到生产和服务的全部环节, 最终彻底解决生产和流通环节重复征税的问题。增值税“扩围”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其他税收制度以及中央与地方增值税分成比例不变的情况下, 对地方财政收入会造成一定的冲击。分步推进的过程中,部分行业和企业短期内税负有可能上升,“营改增” 对重庆市财政收入有何影响,对企业税负有何影响,值得研究。

二、“营改增”对重庆市财政收入的影响分析

重庆市2010—2012 年财政收入呈增长趋势,营业税收入、增值税中地方分享收入不断增加,但营业税、增值税在一般预算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2012 年重庆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总额为17 034 885 万元,其中地方营业税收入为3 680 455 万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21.61%;地方增值税为863 346 万元, 营业税和地方增值税两项合计达到了4 543 801 万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26.67%。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使得原来归地方所有的营业税改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的增值税, 这无疑动摇了营业税作为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地位,对地方财政收入产生影响。

“营改增”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只涉及增值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以及企业所得税。 运用重庆市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出这几种税收收入, 进而分析 “营改增”对重庆市财政收入的影响。投入产出表中全社会国民经济部门依据纳税情况分为增值税部门、 营业税部门和不征税部门,对原增值税应税部门,“营改增”前交增值税,“营改增”后还是交增值税,但应交增值税数额发生变化,原因是原增值税应税部门购入增值税“扩围”部门的服务时增加了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增值税下降;营业税部门“营改增”前交营业税,“营改增”后一部分扩围改征增值税,扩围行业“营改增”前交营业税,“营改增”后交增值税,一部分没有纳入扩围仍然交营业税,增值税“扩围”对其纳税没有影响;教育卫生等部门属于不征税部门,对财政收入没有影响,这里不予考虑。

增值税: 增值税纳税人有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之分,理论上应对两类企业分别计算其纳税额,但由于可获得数据的局限及小规模纳税人所占比重较小, 预计对估算结果的影响程度不大, 本文没有对小规模纳税人进行单独处理,而是全部按照一般纳税人的方法进行估算。增值税税基计算公式如下:

增值税税基=总产出+进口-出口-存货增加-中间投入-机械设备投资

公式中总产出、中间投入、进口、出口、存货增加都可直接利用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机械设备投资数据利用《重庆统计年鉴2007》估算。 各行业机械设备投资根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设备工具器具投资总额及按行业分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即可计算出行业机械设备投资数据, 从而计算出购入机械设备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 投入产出表的数据以生产者价格为基础,工业行业的数据中包含增值税,是含税价格,所以,应将含税价格还原成不含税价格,再进行相关计算。

营业税:营业税的计算根据投入产出表中缴纳营业税行业的总产出与其税率相乘得出。重庆市2007 年投入产出表中从47 095—92 143 部门属于营业税应税部门,总产出由中间投入加收入法增加值得到, 其中收入法增加值分为四个部分,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直接税体现在劳动者报酬和营业盈余中,间接税则体现在生产税净额中,在工业部门以外的其他非农部门中, 生产税净额取自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以及营业费用、 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中其他属于生产税净额的部分。因此,工业部门以外的其他非农部门即营业税应税部门所缴纳的营业税是体现在收入增加值的生产税净额中,计算营业税时无需进行不含税换算。

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按应缴纳增值税、 营业税的10%计算。

(一)“营改增”前税收收入

“营改增”前增值税计算行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采矿业、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批发业、零售业和新闻出版业共92 个行业。 “营改增”前税收收入等于原增值税应税部门缴纳增值税、 原营业税应税部门缴纳营业税、 增值税和营业税对应部分应缴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之和。

增值税税率采用现行税法规定的税率, 进项税额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购进商品和货物支付的进项税额,这部分进项税额根据投入产出表资料换算为不含税价格计算得出, 计算进项税额的行业、 税率在计算销项税额用的行业、税率基础上,增加购进农产品按13%的税率计算,购进运输服务按7%的税率计算。 另一部分是购进设备工具器具支付的进项税额,这部分根据《重庆统计年鉴20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设备工具器具投资总额及按行业分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计算得出,2007 年重庆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 615 147 万元,其中如设备工具器具投资4 438 013万元,占比14.03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增值税行业投资占比34.03%。 “营改增”前购进设备工具器具支付的进项税额估算为219 440.89 万元。

“营改增”前缴纳营业税的行业包括建筑业、运输业、邮政电信、住宿餐饮、旅游、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等共计42 个行业。

税收收入中归地方所有的部分包括全部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理论上,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部分归中央财政收入, 部分归地方财政收入,国税系统负责征收的铁道部和各银行总行、保险公司的营业税及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归中央财政收入,除国税系统负责征收的归地方财政收入,但由于数据的限制,我们将全部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作为地方财政收入。

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根据《重庆市2007年投入产出表》和《重庆统计年鉴2008》计算得出

从表1 中可以看出, 依据2007 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在不实施“营改增”的情况下,2007 年重庆市增值税收入3 027 474.14 万元,营业税收入1 177 944.98 万元,对应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收入420 541.91 万元,三项合计4 625 961.03万元。增值税收入中地方分享增值税收入753 212.40 万元,“营改增”前归地方所有的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三项税收收入合计2 355 355.43 万元。

(二)“营改增”后税收收入

“营改增”后增值税计算的行业,除 “营改增”前的增值税行业,还包括“扩围”行业。“营改增”后税收收入等于原增值税应税部门缴纳原增值税、“扩围”行业缴纳的增值税、未扩围行业缴纳的营业税、 对应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之和减去因增值税“扩围”原增值税行业增加的可抵扣进项税额后的差。

“营改增”后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计算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原有增值税行业的销项税额,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采矿业、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批发业、零售业和新闻出版业共92 个行业。 另一部分是“扩围”行业的销项税额。 包括交通运输业以及包括研发、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物流辅助、有形动产租赁、鉴证咨询、广播影视等部分现代服务业、邮政电信业共21 个行业。

“营改增”后的进项税额同样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购进货物和服务支付的进项税额, 包括原有增值税行业的进项税额和“扩围”行业的进项税额,这部分进项税额根据投入产出表各行业中间投入资料计算得出, 一般商品和货物按17%的税率计算, 购进农产品按13%的税率计算,购进运输服务按11%的税率计算,购进研发、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物流辅助、鉴证咨询、广播影视服务按6%的税率计算,有形动产租赁按17%的税率计算。另一部分是购进设备工具器具支付的进项税额, 这部分根据 《重庆统计年鉴2008》中2007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设备工具器具投资总额及按行业分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计算得出, 根据设备工具器具投资总额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估算各行业的设备、工具、器具投资数额,并换算成不含税价(按17%增值税税率换算)乘以增值税税率(17%)估算设备工器具的进项税额。 2007 年重庆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 645 147 万元, 其中如设备工具器具投资4 438 013万元, 占比14.03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营改增” 后的增值税行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7.16%,增值税行业包括原有增值税行业和增值税 “扩围”行业。 原有增值税行业购进设备工具器具支付的进项税额为219 440.89 万元,增值税“扩围”行业购进设备工具器具支付的进项税额为84 692.52 万元,“营改增”后购进设备工具器具支付的进项税额总计304 133.38 万元。

“营改增”后缴纳营业税的行业包括建筑业、住宿餐饮、旅游、部分服务业、金融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等共计23 个行业,与“营改增”前相比,有19 个行业进入增值税行列。营业税直接根据投入产出表中各营业税应税行业的总产出与其税率相乘。 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业、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不计算在内。

“营改增”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主要是 “扩围”行业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营业税金及附加三个方面的变化。 首先,分析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的变化,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原增值税行业在“营改增”前后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都是不含税收入,不影响企业所得税;原营业税行业“营改增”前后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都是含税收入,也不影响企业所得税;只有“扩围”行业,在“营改增”前是含税收入、含税成本,“营改增”后是不含税收入、不含税成本。 营业收入的减少导致企业所得税减少,减少额为174 200.10 万元。营业成本的减少导致企业所得税增加,增加额103 966.76 万元。 其次,分析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变化,“扩围” 行业由原来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原来缴纳的营业税是价内税,计入了“营业税金及附加”, 是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项目,“营改增”后改为缴纳增值税,计算企业所得税时不得进行税前扣除,由于“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变化,将会导致企业所得税收入增加。 “营改增”前营业税收入1 177 944.98 万元,“营改增”后营业税收入831 986.90 万元, 营业税减少345 958.08 万元, 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减少24 560.92 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的变化使得企业所得税增加92 629.75 万元。综合考虑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这三个因素使得企业所得税增加22 396.41 万元。 “营改增”后税收收入计算详见表2。

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根据《重庆市 2007 年投入产出表》和《重庆 2008 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从表2 中可以看出,依据2007 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在实施“营改增”的情况下,2007 年重庆市增值税收入3 127 823.03万元,营业税收入831 986.90 万元,对应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收入395 980.99 万元,同时考虑 “营改增”增加的企业所得税收入22 396.41 万元,“营改增”后重庆市总税收合计4 378 187.33 万元。

(三)“营改增”前后税收收入变化对比分析

税收收入的变化可以从重庆市总税收收入和归地方财政所有的税收收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营改增”前后税收收入变化计算公式如下:

“ 营改增” 前后税收收入变化=“ 营改增” 后税收收入-“营改增”前税收收入±流转税变化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1.总税收收入变化分析。 “营改增”前后重庆市总财政收入变化对比见表3。

从表3 可以看出, 依据2007 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在没有实施“营改增”的情况下,2007 年重庆市增值税收入3 027 474.14 万元,营业税收入1 177 944.98 万元,增值税和营业税对应的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收入420 541.91 万元,增值税、 营业税、 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收入共计4 625 961.03万元;依据2007 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假如当年实施“营改增”,2007 年重庆市增值税收入3 127 823.03 万元, 营业税收入831 986.90 万元,增值税和营业税对应的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收入395 980.99 万元,“营改增”导致企业所得税增加22 396.41 万元,“营改增”后考虑企业所得税变化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共计4 378 187.33 万元, 财政收入下降247 773.70万元(约24.78 亿元),下降5%。

单位:万元

单位:万元

“扩围”后增值税收入增加100 348.89 万元。 原增值税行业“营改增”前缴纳增值税3 027 474.14 万元,“营改增”后缴纳增值税2 931 582.19 万元,下降95 891.95 万元,“扩围”行业缴纳增值税196 240.84 万元,增加和减少的因素综合后净增加100 348.89 万元。 原增值税行业征收增值税减少的主要是因为增值税“扩围”导致原来缴纳增值税的行业增加了抵扣。

“扩围”前营业税收入1 177 944.98万元,“扩围”后831 986.90万元,“营改增”后营业税收入下降345 958.08 万元,即“扩围”行业少交营业税345 958.08 万元。“扩围”行业由缴纳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扩围”行业缴纳增值税196 240.84 万元,“扩围” 行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前后少交税149 717.24 万元,说明“营改增”减轻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的税负,同时也造成财政收入的下降。

2.地方收入变化分析。 从归地方所有的税收收入来看,“营改增”前的增值税收入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营改增”后,原增值税行业缴纳的增值税分享比例不变,“扩围” 行业缴纳的增值税收入全部归地方财政所有,地方分享增值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增加的企业所得税的40%归地方所有。“营改增”前后重庆市地方财政收入变化对比见表4。

从表4 可以看出,“营改增”前重庆市地方增值税、营业税、 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收入共计2 355 355.43 万元;“营改增”后地方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收入共计2 166 062.84 万元。 地方财政收入下降189 292.58 万元(约18.92 亿元),下降8.04%。

地方财政收入下降的两个主要原因是:一是“扩围”行业原来交营业税345 958.08 万元,现在交增值税196 240.84万元,减少149 717.24 万元,“扩围”行业少交的税收收入全部由地方财政承担;二是“营改增”后原增值税行业增加抵扣增值税190 325.03 万元,地方承担25%,使地方财政收入下降47 581.26 万元。 同时,“营改增”会导致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减少、地方企业所得税略有增加。

三、研究结论

“营改增”使重庆市财政收入和地方分享财政收入均下降。

“营改增” 使重庆市财政收入下降247 773.70 万元(约24.78 亿元),下降5%。 主要原因:一是“扩围”后原增值税行业缴纳增值税下降95 891.95 万元,“扩围” 行业缴纳增值税196 240.84 万元,增加和减少的因素综合后净增加100 348.89万元。原增值税行业征收增值税减少主要是因为增值税“扩围”导致原来缴纳增值税的行业增加了抵扣。 二是“扩围”后营业税收入下降345 958.08 万元,即“扩围”行业少交营业税345 958.08 万元。 “扩围”行业由缴纳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扩围”行业缴纳增值税196 240.84 万元,“扩围”行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前后少交税149 717.24 万元, 说明 “营改增”减轻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的税负,同时也造成财政收入的下降。

“营改增” 使地方财政收入下降189 292.58 万元(约18.92 亿元),下降8.04%。 地方财政收入下降的两个主要原因是:一是“扩围”行业原来交营业税345 958.08 万元,现在交增值税196 240.84 万元,减少149 717.24 万元,“扩围”行业少交的税收收入全部由地方财政承担;二是“营改增”后原增值税行业增加抵扣增值税190 325.03 万元, 地方承担25%,使地方财政收入下降47 581.26 万元。 同时,“营改增”会导致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减少、地方企业所得税略有增加。

参考文献

[1]胡怡建,李天祥.增值税扩围改革的财政收入影响分析——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模拟估算[J].财政研究,2011,(9).

[2]张政.“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企业的影响研究[J].商业会计,2015,(15).

上一篇:多模态成像下一篇:会计失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