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失真现象

2024-10-15

会计失真现象(通用9篇)

会计失真现象 篇1

一、会计信息含义及作用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 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国家财政税收等部门信息使用者反映单位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资料。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 随着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经济活动的国际化, 会计信息在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上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重要。一是会计信息能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作出合理的投资和信贷决策。二是会计信息能评估和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 帮助未来经济决策。三是会计信息有助于国家财政、税收等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现状及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可靠性原则, 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当前中国会计信息真实性受到严重挑战, 弄虚作假的会计信息日益增多, 已成为社会一大公害和顽症。为粉饰经营业绩而公告不实或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屡见不鲜, 如美国的安然公司、默克制药公司等, 中国的科龙电器、广西银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 (第二十一号) 指出:2010年财政部组织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对114户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和56户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 (分所) 的执业质量进行了检查, 发现仍有部分企业执行《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不到位, 在内部控制、会计核算、缴纳税款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我们应当看到, 目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并没有根本好转, 会计信息失真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发展前途, 尤其是对于上市企业来说, 它就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依靠, 如果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的话就可能导致企业在商场中缺乏发展条件, 使投资者失去投资兴趣。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一) 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一是会计核算难免要对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判断或推理, 会计人员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各有不同, 一些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 与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要求的业务水平有差距, 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 也不可避免地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 使会计信息出现不实。二是部分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对会计人员把关不严, 导致会计科目混乱, 业务处理不规范;会计人员更换频繁, 会计队伍不稳定, 在客观上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性。

(二)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业绩评价体系不合理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很多, 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对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无效的内部控制不能使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提高经营效率, 不能发现和防范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欺诈行为, 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在现实中企业为了获得利益, 他们只会重视企业的经营利润, 他们不会考虑其中的过程, 这样就会导致企业为了一定的短期利益, 进行会计方面的虚报、弄假等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三) 法规不健全, 法规执行不严, 监督不力

我国虽然建立了包括《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会计法规体系的初步框架, 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会计制度内容陈旧, 已不适应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在清理废止工作没有跟上。我国还未形成完善的会计、审计、财务法律法规体系, 有些法律法规还没有建立, 而已建成的法律法规还不够严密, 法律法规之间还有许多矛盾和不协调之处, 执行起来有许多漏洞可钻。有些会计制度制定时就缺乏充分的调研论证, 实施中暴露出很多问题。“补充规定”、“补充办法”、“问题解答”不断。并且有法不依, 违法不究现象仍然很普遍。许多经济监督部门仍有虚监、滥监、情监、惧监、不监、甚至鼠猫联合的现象。

四、改善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 严格规范会计人员的作业流程。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资金管理着, 他们的作业流程对于企业的财务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企业的财务岗位是特殊的岗位, 它关系到企业的财务情况, 因此企业要严格规定会计人员的作业流程。第二, 建立科学规范的会计考核制度。会计人员的资格考试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 还要有将强的实践能力, 因此企业的会计考核标准也要具有多面性。第三, 建立严格的奖罚机制。对于会计人员我们要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他们的工作, 建立科学的奖罚机制, 对于违反会计原则的人员我们要加大对于他的处罚力度, 对于工作积极地我们要给与物质、精神上的奖励, 以此规范会计人员的工作。

(二) 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为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 财政部制定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企业应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 进行对照检查、整改, 健全内部各项会计管理规章制度, 建立良好的会计工作秩序, 使会计日常工作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要求, 实现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 不断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三)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一个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维护其财产完整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最有效手段,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 可以减少会计工作的差错,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应依法设置账簿, 编制或取得能证明经济业务实际发生的合理凭证, 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经审核无误后才能登记账簿。

参考文献

[1]林鑫, 王佼.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浅析[J].华章, 2012, (23) .

会计失真现象 篇2

1、隐瞒财政收入。在某些税源较充裕的地区,由于担心多收会抬高收入基数,便在征收中留有余地。或者在收入任务完成后限收,藏于各企业单位,或者将超收上来的税费暂存在征收单位的过渡账户中,而不直接入国库,打收入埋伏。

2、虚增财政收入。在一些税源相对匮乏的地区,由于税源不足,但又要完成上级下达的财政收入任务,于是这些地方和财税部门便采取一些违规手段通过金库调入调出资金,虚增财政收入。如有的空转收入,即财政通过安排支出的途径,将已安排支出的资金再以税款等形式缴入金库,虚增当年财政收入;也有的预征税款,即财政税务部门为了完成当年税收任务,采取寅吃卯粮的办法,将以后年度才能征收税款提前征收入库;还有的借款、贷款、从外地引税等方式增加财政收入;更有的挖挤上级收入,将一些上级单位不属于本地的财政收入如罚没款混淆入库级次等违规缴入本地方财政。

(二)财政支出不实,主要表现在:

1、预算内超预算拨款部分转暂付款。实际上,一些财政部门当年已经拨款出去,事已经办了,钱已经花了,而由于支出数过大,全部列支会造成赤字或更大赤字,因而财政部门会人为将一部分支出数转挂为暂付款,当年不列报支出,形成财政包袱,等以后年度有条件再消化,实际已形成当年赤字数。

2、该列财政支出不列预算,或不安排支出。近几年,中央陆续出台了一些增支增资的政策,而由于地方财政状况较差,许多地方无法安排支出时,便随意砍掉一些支出,以实现账面上的收支平衡,留下隐性财政赤字。

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及对策 篇3

一、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2001年度, 国家审计署对16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审计质量抽查, 在被抽查的32份审计报告中, 有14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23份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 涉及41名注册会计师, 造假金额达70多亿元;根据吴联生 (2001) 的统计和估计, 1984-1999年之间有15年总体违纪金额超过了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 其中7年超过了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1998年总体违纪金额达到了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45倍。由此可见, 当前会计信息信息失真的范围之大, 程度之深, 触目惊心。会计信息失真的形式多种多样,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原始凭证失真。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 甚至采取制作假原始凭证的方法进行“变通”, 使一些收支由”非法“变成“合法”。二是财务账目管理混乱。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来设置, 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 账目混乱, 账证之间、账账之间、账表之间、账实之间严重不符。三是会计报表虚假。具体表现在撇开账簿人为调整报表数字, 有的甚至编报两套报表, 一套自用, 一套对外提供, 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四是人为调节利润, 私设“小金库”、和账外账。收入不实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普遍存在。从2002年全国财政专员办检查的192户企业统计情况看, 少计漏计收入的户数有72户, 占38%;虚列多计收入的有29户, 占15%, 这些企业的成本核算极不规范, 手段各式各样。对账外账、“小金库”国家三令五申, 仍屡禁不绝。形成账外账、“小金库”的渠道主要有:各种手续费收入、房租收入、大额存单的利息收入、资产变价收入、虚列费用套取现金等。五是粉饰业绩, 逃避责任, 费用、资产损失等潜亏挂账。2002年各地专员办检查共发现有36户企业存在潜亏问题, 占检查户数的19%, 涉及金额21.24亿元。六是内控不严, 对外投资管理混乱。很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混乱, 收益确认随意性大, 应按“权益法”核算的投资仍按“成本法”计算, 会计人员对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不明, 有投资无收益的现象非常突出, 这已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暗渠。

二、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造成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法律、法规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法律、法规的滞后性和非普遍适用性;法律、法规之间的不协调性;法律、法规内在的局限性;法律、法规权威性不足。二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可以有效地降低内部会计控制本身存在的一些局限, 增强内部会计控制的效果。内部审计没有发挥作用、监督不力;无评价、无奖惩, 不能激发积极性。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职工无意的过错和有意的造假都不能被及时有效的查处, 从而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用的丧失和会计信息的失真。三是利益驱动和诱惑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由于组织或个人等行为主体本身存在不同的利益目标, 而他们在追求各自的目标时, 出于各自的需要, 都尽可能多地从自身利益出发, 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从而人为地调整、编造会计信息, 造成会计信息的虚假与失真。四是外部会计监督失效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企业外部虽有许多监督机构, 但都是侧重各自业务方面的工作, 如工商部门对企业的监督, 往往就是一年一次的工商年检, 而财政部门平时与企业几乎无联系, 税务仅监督企业是否如实纳税等, 都没有对企业会计工作实施具体全面的监督, 企业外部未能形成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有效的整体监督的体系。同时, 从社会监督来看,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其独立性远未达到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未能充分发挥客观监督作用,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三、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 加强法规约束, 加大违法必究的力度。

《会计法》中虽然也规定了会计人员违反本法要追究后果, 但主要从经济和行政的处罚方面来规定, 惩罚的力度显然是不够的。因此, 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 应增加对会计信息故意性违法失真行为的惩治条款。特别是对知法犯法、顶风做假的人, 无论是会计人员还是单位负责人, 都应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2. 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制度。

要明确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制度的基本目标;确立单位负责人与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制约关系。同时, 各单位要根据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按照会计准则, 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各单位会计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稽核制度等, 以便会计人员遵照执行, 加强对账, 减少漏洞。

3. 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和检查。

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和检查, 需要建立规范的制度。如对会计人员进行定期审计和离任审计等, 并形成制度化。这样不仅能及时揭露隐蔽的会计违法现象, 防患于未然, 也可以减少会计信息非故意性失真现象的发生。要加快发展社会独立审计, 并配套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 督促审计机构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4.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 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单位领导人不能利用其特殊地位干涉会计工作、施加影响使其背离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应带头保证会计工作的独立性, 保护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5. 完善社会监督体系, 严格执法。

会计失真现象 篇4

略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摘 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反腐倡廉、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当务之急。应从整治企业管理结构的不合理入手,建立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对经理层人员的管理机制。同时,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外部监督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要依法进行监督。只要各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就能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会计信息;现代企业制度;内部控制;审计监督

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为经济服务的最基本任务。但是在经济转轨的今天,会计失信范围之广,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给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企业微观管理、投资者和债权人等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极大的危害。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反腐倡廉,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我们应研究制止和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虚假会计信息带来的危害。其治理措施不是单一的某一方面,而要多种治理措施综合运用,应以整治企业管理结构的不合理为前提,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各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好转,使会计信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1·健全企业治理结构。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既可以防范舞弊行为,也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一是完善产权制度。会计信息交流或传导的效率,取决于企业的产权是否明晰。如果产权关系模糊,产权结构不明晰,则无法发挥产权制度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的规范和界定作用。因此,要解决会计信息造假问题,就要进一步对国有资产进行产权界定,明确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的主体,解决产权主体模糊甚至缺位的问题,真正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中“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目标,从而引导和保证企业财务会计行为的合理化[1]。

二是改革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要对国有资产实行规范的授权经营,建立与行政职能分开的国有股权管理体系,即依照目前国有企业财政隶属关系,由各级政府建立国有控股公司、资产经营公司等国家授权的行使企业出资者职能的机构,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要完善有关制度,如产权登记制度、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制度、产权收益监缴管理制度、资产评估管理制度以及国有资产经营的绩效考评制度等,使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作为依据和规范。应对国有企业逐步进行公司制改造,吸引非国有资本对国有企业参股,强化投资者的利润最大化动机,营造国有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三是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构。我国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国家委派董事长及经理人。由于他们中有的人关心的不是公司的发展,而是自己的职位或待遇高低,因此法人治理结构有时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应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组成董事会。董事会的职责是聘任和解聘经理人,制定经理人报酬计划,激励和约束经理人。要对经理人兼任董事加以限制,避免国有企业改制时出现的由企业内部人控制董事会的情况。董事长应熟悉企业发展并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具有较高的资产运作能力。董事会应有通过民主程序产生的职工代表参加。应通过优化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2]。

2·完善对经理层人员的管理机制。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合理的约束机制是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

一是彻底改变旧的用人机制。加快培育一个透明度高、规范性强的经理市场,使企业出资者可以在经理市场上选择合适人员取代不合格的经理人。经理人的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会使其在经理市场上声誉受损,影响其未来的职业前途,增大其会计造假的成本。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目前的企业兼并行为,既有政府主导型,又有市场主导型,今后应逐步过渡到市场主导型,通过市场对经理人进行选择,进行约束。二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1)选聘经理在注重经营能力等经济标准的同时,要承认和尊重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价值,做好企业家利益的分配,尽量建立市场化、动态化、长期的激励机制。在激励方式上,要使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和他的个人收益挂钩,以解决经理人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协调经理人个人目标和企业总体目标的矛盾和冲突,使其财务决策遵循企业财富最大化目标,从而减少管理成本。2)根据国有资产经营的综合评价体系(财务和非财务指标评价并重)对经理人进行考评。经理人的薪酬与业绩评价和工作表现挂钩,而不是单纯以会计信息、财务指标作为股东对经理人的监控手段。单纯以会计信息为业绩评价的标准,会助长信息操纵行为,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所以,应重视非财务指标在业绩考评中的应用。3)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经理人从较为长远的角度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经理人的薪酬与公司长期收益挂钩,解决经理人任期内行为短期化问题。如通过设计,使部分任职报酬根据经理人离职后几年内的公司业绩情况分期支付,使经理人在任期内比较注重公司的长期利益。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近一二十年遍布全球各国的公司治理活动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强调公司责任,其基本规范就是进行诚实和守信教育。不能只重视制度安排,而忽视全方位的诚信教育。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尤其需要进行诚信教育[3]。

二、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由于会计信息由企业提供,因此建设会计诚信必须从源头加以控制。在我国企业中,没有内部控制或内部控制薄弱的现象比较普遍,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1·应明确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一要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其目的在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本单位生产经营环节的规程和要求,做到按章办事,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防范经营风险的发生,从而发挥内部监督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二要实现内部监督责任制。应在企业内部落实会计监督责任制。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法》的责任主体,也是落实内部会计监督的第一责任人,除了自己要带头遵纪守法外,还应积极支持和保障会计人员按照《会计法》履行监督本单位经济活动的职权。应当将内部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中,提高内部监督的有效性。会计核算和内部监督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会计核算的质量就难以保证。而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如能实行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将内部监督与会计管理、成本核算、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寓监督于管理中,就能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提高内部监督的有效性。三要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与社会监督、政府监督不同,具有监督的日常性与全程控制的特点,是外部监督无法代替的。只有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日常性与全程控制作用,才能把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4]。

2·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工作、会计人员不断提出新要求,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一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依法办事,不弄虚作假,敢于抵制不正之风。当巨大的利益驱动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一丝不苟的诚信理念,才能使天平倾向道德规范。二要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会计制度也已进行了很多改革,逐步同国际惯例接轨。新的会计知识需要尽快学习。因此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会计人员走出记账、算账、报账的“三账”境地,做到懂经营,会管理,抓效益,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左膀右臂”。3·建立会计人员奖惩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的行为除受其素质影响外,还直接受利益机制的驱使。有的人为了经济方面的利益或其它好处,往往放弃会计监督,对不符合规定的行为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甚至与某些不法分子串通搞弄虚作假。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奖惩制度,惩恶扬善。对监督不力的会计人员,应予以严厉处罚,情节严重的或由于会计监督不力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除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还要进行经济处罚;同时,要对在会计岗位上敢于与一切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的会计人员,在法律上予以保护,在行政上给予支持,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在经济上给予激励,促使会计人员积极有效地进行会计监督[5]。

三、加强外部检查和监督

外部监督,指政府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对各单位经济活动依法进行监督。它的特点是代表国家、社会公众的利益所进行的监督,具有强制性、权威性、公正性和客观性。外部监督对内部监督起弥补和再监督的作用。

(一)加强政府监督。政府监督是指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机构,代表国家,依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对有关企业的会计行为、会计资料所进行的监督检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对各单位会计行为的国家监督,这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1·政府各有关机构应依法行政。当前,我国对企业进行监督的部门众多,各监督部门之间有的存在着职责不清的现象,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往往产生谋求部门私利的倾向。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监督的作用,防止和避免政府监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职责不清,重复检查的弊端,《会计法》规定,财政部门对所有的单位实施以保证会计工作秩序和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为重点的全面监督检查;审计机关依据宪法和审计法律法规,主要对各级政府的财务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和检查;税务部门依据税收征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国家税收为主要目的,对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实施监督检查;人民银行监管的主要目标是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实施监督管理,对金融机构的存款、贷款、结算、呆账等情节随时进行稽核、检查监督,对金融机构违反规定提高或降低存款利率的行为进行检查监督,对金融机构按规定报送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其它财务会计报表和资料监督检查;证券监管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以及公告的情况进行监督,对上市公司分派或者配售新股情况进行监督。有关部门在实施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必须在检查后出具检查结论。

2·建立政府监管行为的责任约束机制。为使政府监管部门充分履行其职责,还需要建立政府监管行为的社会评价和责任约束机制。如由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公众等组成社会评议机构对政府监管行为进行评议,或建立政府监管人员对其监管行为承担后果责任的制度。这样做,可以杜绝官僚主义,防止少数监管人员公权私用,实现政府监管科学化,提高政府监管工作的效率。

3·政府审计部门对企业领导实行审计。面对“官出资料、资料出官”的现象,应推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即由审计部门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廉洁自律情况进行审计。审计结果作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做到“不经审计,不得离任;不经审计,不得提拔”。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领导干部通过虚假会计信息来骗取荣誉和被提拔重用的不正之风。但目前鉴于国家审计机关力量有限,不能大范围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应充分调动整个审计组织体系的力量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侧重于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行政机关经济责任审计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机构则可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授权和本部门、本单位最高管理当局的授权,在本部门、本单位内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民间审计组织则主要受托开展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二)强化社会审计监督。社会审计监督是指会计师事务所等接受有关部门的委托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依法进行审计,并据实做出客观评价的一种监督形式。它是一种外部监督,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发,必须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监督和服务作用。

1·完善审计准则及有关法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制定的相关法规与准则不能跟上新情况、新问题的发展。因此,急需对原有的法规、准则进行修订完善。同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准则中没有相应规定的应尽快出台。如在合伙制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如何确定等。2·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在发达国家,无限责任合伙制一直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组织形式,很少有事务所采用有限责任公司制的组织形式。而在我国,绝大部分的会计师事务所选择了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而很少采用合伙制。选择哪种组织形式决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对其业务行为所承担的责任程度,有限责任形式仅对其行为承担有限责任,这与其事务所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风险不相匹配。而合伙制则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其业务行为承担无限责任,可满足其对审计质量承担连带经济责任的要求。当前有的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之所以不断造假,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只承担有限责任,对其违规行为处罚很轻。只有加大违规成本,才能起到制止违规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在事务所推行合伙制组织形式。3·完善审计委托制度。目前企业,不管是上市或非上市公司,聘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均是由管理当局决定的,即使由股东大会决定,也仅仅是形式而已。这十分不利于注册会计师保持其独立性。为确保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可由企业建立审计委员会来行使这一权利。审计委员会由企业的非执行董事和监事组成。

4·优化执业环境。目前的会计行业,尽管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完成体制改革,但地区封锁、行业垄断仍屡禁不止,政府干预企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干预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发表审计意见的现象并不少见。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难以保持实质上的独立性。为此,有关部门必须采取措施,禁止地区封锁、行业垄断、政府官员干预等现象的发生。当前会计师事务所为抢拉业务,部分压低审计收费。一旦审计收费过低,由于资金原因,注册会计师必然无法执

行全部审计程序,导致审计结论不准确。因此,注册会计师行业内部应该停止恶性竞争。有关监管部门,应当通过适当的法规和监管,防止恶性压价竞争造成的后果。5·建立健全会计师民事赔偿制度。目前,中介机构不讲诚信、不够尽责的比例比较高,这与处罚力度较轻有直接关系。处罚没有对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违规行为起到警戒作用,也没有对受害者的利益损失起到补偿作用。解决技术与诚信的困境,简单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建立赔偿机制,让造假成本大于收入。同时,要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要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除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还必须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在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新问题、新知识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的知识、业务能力能与发展形势同步前进,要加强后续教育,更新和提高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不断提高业务能力[6]。[参 考 文 献] [1] 朱锦余.会计信息失真综合分析及对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247-264·

[2] 刘玉廷.安然事件新论[J]·商业会计, 2002,(6): 6-7·

[3] 纪乐航.六分之一CFO被迫做假账[J].国际金融, 2002,(8): 2-5·

[4] 古淑萍.强化会计监督的几点思考[A].当代会计前沿问题探索,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300-305·

[5] 綦好东.会计舞弊的经济解释[J].会计研究, 2002,(8): 14-19·

医院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微探 篇5

一、医院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分析

医院会计信息失真是指医院形成与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实, 不能正确反映医院真实的价值运动状况, 会给国家、社会及医院带来不利经济后果的一种现象。其主要表现在: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 甚至编制虚假凭证, 造成原始凭证失真;资产管理混乱, 账实不符, 造成财产价值失真;截留、转移、坐支收入, 造成收入核算失真;多列或少列成本, 人为调整损益, 造成成本核算失真;债权、债务未能及时清理, 债权、债务不实;篡改、调整报表数字, 造成会计报表虚假。医院会计信息失真不仅导致统计上整个医疗行业会计信息不真实, 影响国家宏观政策, 造成政府主管部门及财政、审计等部门对医院监督失控, 也会危害医院内部管理, 导致决策失误, 造成各种损失。此外, 会计信息失真还会损害医院会计工作自身地位。提供真实会计信息供各方使用是医院会计工作的基本使命, 会计信息失真就等于会计工作失去价值, 这会严重损害医院会计工作形象与地位。

医院会计信息失真有其多方面原因。一是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职业道德意识日渐淡薄。不少医院会计人员由于缺乏必要培训, 财务知识欠缺, 业务技能不强, 职业判断能力较弱, 处理简单的会计业务尚可, 面对新的、复杂的会计业务很容易出现偏差, 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另外, 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 丧失原则, 故意违纪触规, 人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二是内部会计控制不力和外部监督不足。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之一就是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许多医院虽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但制定过于草率和简单, 且往往形同虚设, 得不到有效执行, 没有发挥作用。而财政、税务、审计等外部监督部门由于力量不足、缺乏协调、执法力度不大等原因, 很难从外部监督上保证医院会计信息的质量。三是会计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会计人员作为内部监督者, 其受雇于医院, 对医院和领导依附性很强, 并不具有监督的独立地位, 很难真正对本医院的经济活动和领导起到监督作用。为了自身利益及本医院利益, 屈从于领导意图、编制虚假会计信息势所难免。四是会计法律的贯彻执行缺乏力度。《会计法》是会计工作的基本法, 但《会计法》对会计违法行为的处罚偏轻, 且没有配套的具体处罚细则, 实践中很难操作, 廉价的违法成本从客观上纵容了会计造假。

二、治理医院会计信息失真的基本措施

(一) 加强继续教育, 提高医院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会计制度改革的深入, 医院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 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针对目前医院会计人员普遍存在的知识欠缺、结构不合理、职业判断力不强的现状, 必须加强会计继续教育, 通过持续、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 不断更新、拓展医院会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 满足新形势下医院会计工作的要求,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二) 抓好医院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遵守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执业的基础, 也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必要前提。会计人员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 才能确保医院各方面核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医院会计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会计人员诚信教育、警世教育和法制教育, 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观念;二是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三是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领导;四是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 强化会计人员遵循职业道德情况的检查机制, 完善奖惩制度;五是净化社会风气, 加快会计诚信体系建设, 优化会计人员的从业环境。

(三) 完善会计监督机制

一是健全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是保证医院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 它通过各种控制程序和方法, 使会计资料在相互牵制的条件下产生, 有力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医院应结合本单位实情,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对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监督, 堵住可能生产虚假会计信息的漏洞。二是要充分利用国家财政、审计、税务机构的社会监督职能, 建立多角度、多渠道的社会监管体系, 加强合作, 互通信息, 强化外部监管, 遏制医院会计信息失真。

(四) 深化会计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和部署, 抓紧推行会计委派制, 要理顺院长负责制与会计职能独立的关系, 将会计机构从医院行政隶属关系中独立出来, 给会计机构提供一定的理财权、人事权, 使会计人员的利益得到保障。医院实行会计委派制是加强会计监督和管理的有效形式, 是预防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一项关键措施。

(五) 加快会计法制建设, 加大法规执行力度

法律是制约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最有力手段。《会计法》将“规范会计行为,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作为立法宗旨, 并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制定了制裁条款。目前应尽快完善与《会计法》配套的实施细则等, 充分运用法律手段, 加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对恶意造假的单位和个人, 加大处罚力度, 提高违法成本。这必然对保证医院会计信息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摘要:文章通过对医院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分析, 提出了加强继续教育以提高医院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抓好医院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完善会计监督机制, 深化会计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会计法制建设等治理举措。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6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对策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我国市场进入一体化时代, 会计工作在该形势的影响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化, 以及企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 保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越来越重要, 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关系到企事业单位的投资战略决策的成败, 以及经营管理能否健康稳步的推进, 是实现企业及社会各方利益的重要依据。但是, 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见不鲜, 严重危害着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利益及经营效益, 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健康可持续性, 因此, 企事业单位及相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 采取有效的策略方法, 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二、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的原因

1. 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 规制力度疲软

当前我国在会计法律、法规方面的制定及行为规范上相对落后, 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会计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企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日趋复杂多样化, 会计工作也日益的复杂, 涉及的范围也极为广泛, 计量方式也有待转变。然而, 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往往是在现象产生以后才进行"亡羊补牢"式的规制, 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及规范指导性受到了质疑, 严重导致很多"钻法律空子"的现象发生, 假账虚账泛滥, 而无法律依据给予相应的惩罚。虽然, 近年来, 我国在新会计标准的基础上, 对会计相关标准内容进行细化, 比如2014年将长期股权投资与金融资产相区别, 规范了计量标准, 拓展了会计标准的适用性, 但是, 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 在实际造作过程中如何解决历史成本计量法与权益计量法的冲突问题等。在计量与适用范围上还有很大的空间, 计量方法的不科学及不准确性, 很有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1]。另外, 适用范围及功能的不够精准细化, 也很容易造成在进行会计信息整合时出现误导和漏洞。法律、法规是保证会计工作顺利健康运转的最主要规制因素, 是引导会计信息走向的关键, 有力的法律保障是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及透明性的关键环节。

2. 缺少专业的高素质会计财务人员, 企业缺少会计信息披露的意识观念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有效性很大程度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专业性及职业道德行为,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越高, 技术能力越强, 会计信息就越是真实可靠。然而, 很多会计从业人员缺少相关的职业道德及法制观念, 不能有效的履行责任, 而且很多企业不注重多会计人员的培训与再教育, 企业往往看重会计人员的稳定性, 不会轻易任用新的人员,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财务的稳定, 但是也给会计工作的革新发展"关上了一道门", 专业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匮乏, 是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老员工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是当前的经济形势进行财务相关方面的工作, 往往缺少对先进计量、报表方法的引用, 更没有财务风险意识, 只是硬性地反映数字, 大大降低了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另外, 很对企业缺少会计信息披露的意识观念, 及时进行披露也只是进行对自己看似"有利"的部分, 对于相对"不好"的方面则进行"规避"和"隐瞒"。甚至部分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为了短期利益, 不惜强制财务人员做假账和虚账, 并将其引入奖惩机制, 迫使会计人员进行信息作假, 打消了财务人员保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 缺乏完善的会计信息监管机制, 导致监督不利, 造成信息失真

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事业单位, 在会计信息监管这方面是缺失的。当前, 对于财务的主要机构是审计机关部门。一是, 我国当前的审计体系尚不成熟, 还不能形成有效的审计监督网络及完善的法律制度, 对企事业单位进行有效的监管, 导致审计监管力度不足, 无法满足当前的审计需要。国家及地方审计部门由于独立与企事业单位之外, 很难深入内部真正的做到有效监督, 审计工作往往由于多方面原因收不到实效。二是, 企事业单位缺少审计观念, 没有完善的审计机制, 很多企业甚至没有审计部门及人员, 即使有相关的机构也是迫于形势而为之, 形同虚设。监管机制的疲软, 导致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频发, 不利于经济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三是, 很多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对财务基本知识不甚了解, 不清楚财会制度与法律标准, 疏于管理和监督, 缺少内部控制对会计工作的监督与控制, 甚至部分负责人无视法律法规的规定, 指使、授意财务人员进行不真信息的发布, 利用虚假的账面信息逃避责任、获取短期收益。四是, 企事业单位没有将会计信息披露及失真引入考核奖惩机制。当前, 很多企事业单位对于会计工作的考核纳入企业整体收益范围内, 收益多则会计人员的绩效就高, 这种企业效益式的绩效标准对于其他部门有一定的科学性, 但是基于财会人员则有失合理性, 此种绩效方式很容易导致财务部门报假账以获取高绩效奖励[3]。而且, 对于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不作评价和奖惩, 降低了财会人员对于会计信息披露的积极性。

4. 企事业单位诚信机制的缺失

当前, 部分企事业单位在诚信方面是严重缺失的, 导致社会"造假"现象频发, 造成很多会计人员在不知情的状况下, 误将早已失真的经营活动信息数据, 视为真实可靠的信息源加以应用, 并按正常的会计核算方法给予整理和披露, 只是这些失真的数据信息成为一种被异化了的会计信息流行开来, 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当然, 会计人员本身也存在着对会计信息的主动异化行为。这主要受社会诚信机制缺失及专业化分工所影响, 当整个社会"造假"占统治地位时, 许多会计人员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璀璨而异化会计劳动、异化会计信息。社会关系的异化造就了会计失真的又一土壤。

三、基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对策思考

1. 健全完善相关会计法律、法规

健全和完善会计法制体系, 从法律层面加大对会计失真现象的规制力度。结合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及企事业单位的发展的特点与现状, 引入国际会计惯例, 创新会计标准体系, 保证法律的实效性与权威性。拓宽并细化会计标准体系, 保证会计法律、法规的普遍适用性, 建立法律标准前置机制, 设置具有相对超前的标准体系, 提高法律标准的引导能力和控制力度, 减少法律漏洞, 保证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另一方面, 加大惩罚力度, 增加对故意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惩罚条款, 建立引咎责任机制, 对财会人员追究法律责任的同时, 单位负责人也应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2. 打造高素质专业性会计团队, 引入会计信息披露机制

高素质专业性的会计团队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各管性的重要基石, 企事业单位应不断引入高素质专业人才, 运用先进的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会计信息的整合与计量, 同时, 加强对老员工的技术与专业培训, 提高会计信息计量与披露的能力,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 而且, 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引入会计信息披露机制, 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3.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一是, 对于政府而言, 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审计体系的完善, 建立审计监督网络及完善的法律制度, 对企事业单位进行有效的监管, 强化监管力度, 与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监管联动效应, 提高审计能力和实效性。二是, 企事业单位引入审计管理机制, 建立专门的审计部门, 真正发挥企业"防火墙"作用, 在审计监督的基础上, 及时发现企业经营漏洞, 提出解决方案, 保证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 促进经营活动的健康有序运行。三是, 转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披露的思想意识, 加强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的监管力度。四是, 将会计信息披露纳入绩效考核机制, 提高财会人员对于会计信息披露的积极性。

4. 引入诚信机制, 规范财务行为

在会计活动的实践过程中, 引入诚信机制, 从思想意识形态上规避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企事业单位加强对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 提倡诚信精神, 同过奖惩、教育、培训及行为效益将诚信精神内化为员工自身的行为意识, 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修养, 鼓励员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勇于披露不良信息, 规范财务行为, 保证企事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

会计信息的失真, 给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政府应加大会计体系整改力度,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监督管制, 规范经济行为。企事业单位应转变思想观念, 引入诚信机制,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促进经营活动的长效运转。

参考文献

[1]陈忠福.会计信息失真浅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 22:148-149.

[2]李云东.分析供求关系视角下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21:223.

[3]刘明月.会计监督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及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4, 29:93.

[4]崔连燚.浅析虚假会计信息的成因及解决办法[J].经营管理者, 2014, 29:53.

会计失真现象 篇7

1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1.1 股权结构不合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目前我国国有控股企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 一股独大的现象相当普遍。由于国有股权的“所有者缺位”, 尽管国家委托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国有资产实施监管, 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既不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 又不拥有剩余索取权, 缺乏对经营者有效监督的利益机制和动力机制。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的构成及高管人员的聘用, 大多由国家有关部门任命或委派, 股东大会的选举是例行程序, 这样就导致公司治理结构徒有虚名, 必然存在着对经理人监督不力、约束弱化, “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 公司治理绩效降低。所谓“内部人控制”是指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 (控制权) 相分离的前提下形成的, 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 导致了经营者控制公司, 即“内部人控制”现象。筹资权、投资权、人事权等都掌握在公司经营者即“内部人”手中, 股东很难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内部人”成为公司事实上的主人, 反过来控制董事会, 甚至挑选、任免董事, 这样就造成控股股东或少数关键人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甚至操纵财务报告。而处于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中的会计机构和人员, 由于其切身利益由经理人掌握, 会计便不再是为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企业正确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系统, 而成了经理甚至政府或主管部门间接操纵和反映其意图的工具, 所以就出现了会计舞弊。

1.2 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为了便于核算, 人们对会计核算做出了一系列假定, 而会计实际上处于一个极不确定的环境之中。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出现, 电子技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间隔, 使得企业间的联系更为便捷和紧密, 导致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产生。因此, 会计主体的界限越来越难以把握, 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 企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破产、清算。会计分期假设所进行的本期和非本期业务的划分, 往往存在很大的主观性, 货币计量假设隐含着币值稳定的含义, 而实际上币值稳定不大可能也不切实际, 所以, 基于工业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会计信息也就无法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 从而形成会计信息的偏差。

会计核算原则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信息资产和信息负债很难用历史成本原则来计量, 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更是改变了传统的计价模式。如果会计人员按照历史成本原则处理会背离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公允性原则, 会低估公司的资产和收益, 与公司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差异。再加上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稳健性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等在执行中本身就有很大的灵活性, 企业本身有对外夸大自身优势的动机, 这样往往造成损益计算不实, 虚增利润, 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的偏差。

在会计制度方面, 首先表现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各方利益相互博弈的结果, 是一种不完全的合约, 具有不完全性。其次, 会计方法是在会计原则的指导下对某一经济事项或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与报告的会计方法, 目前企业经济业务日趋复杂和不确定, 而《企业会计制度》等会计规范日趋简约, 使会计处理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这种可选择性给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了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还有目前在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之间都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冲突的地方, 在这些法规、规范、准则的指导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就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

1.3 会计监督体系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外部监督共同构成会计监督体系, 它们之间的职责、目标、实施手段及承担的责任等存在很大差异。有关规定明确了其基本任务是维护国家财经法律、法规, 但在操作中三种监督并没有完全按照目标进行, 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目的, 弱化了原本就不强的监督职能。

监督的基本原理应是制衡和牵制, 即通过上下左右的相互制约纠正偏差。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 其主要任务是在单位领导人的领导下, 通过对记账凭证的审查、财务收支的审核、会计账簿的登记、财务报告的编制等活动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 并保证财务会计活动和经济活动在法定范围之内。政府监督存在重复进行和职能不到位的问题, 没有形成威慑力, 影响了其实际效果和长远效用。各种监督职责不清, 造成检查重复, 有了问题相互推诿。而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困难重重, 会计人员作为监督者并不具备独立地位, 特别是其利益关系依附于本单位和本单位领导人, 监督一般很难坚持下去, 除非出现特别严重的问题, 严重挫伤了会计人员坚持原则的积极性。这些情况造成社会监督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从业环境不规范和市场竞争不正当, 注册会计师难以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所以, 薄弱的、缺乏严密而系统的监督体系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1.4 外部资本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资本市场可以对企业经营者产生约束力, 资本市场越发达其约束力就越强。经过20年的企业改革,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仍不健全, 只是为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 其中的行政干预或侵入仍很严重。资本市场功能残缺、规模不大、法规建设不健全、竞争不充分。我国的资本市场还是“卖方市场”, 上市资格成为十分稀缺的资源。无论是经营业绩好坏与否, 只要获得其上市资格就能够筹集资金。经营业绩差的企业为了获得上市资格而能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势必要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隐瞒真实的经营状况;对于经营业绩好的企业, 如果能将企业上市前平均每股收益提高一点, 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回报也是惊人的, 因此, 经营业绩好的企业也会因超额收益的吸引而发生会计信息失真。

2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2.1 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加大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行为的处理、处罚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作了明确规定, 虽对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作了要求, 但比较原则操作性较差, 不够细致, 无论从经济上还是行政上, 法律条款规定得太轻, 很难发挥惩治作用。我国各种法律法规对违法者的惩处力度都不足以对失信行为产生震慑。如违反税法偷逃税款, 往往是责令企业补缴税款和罚款了事, 当事者 (包括企业领导和财会人员) 一般不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从实际执行情况看, 会计造假案被查处的概率很低, 即使已被查处的造假大案, 由于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较差, 单位负责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很少, 大都只是罚款了事。正是由于这种造假违规所得收益远远大于所付出的成本, 一些企业宁可通过非诚信行为追求个体利益, 也不愿花费成本进行诚信交易, 这进一步助长了会计失信行为的滋生和蔓延, 致使会计造假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因此, 应完善法律规定, 补充相关条款, 区分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 加大对有意制造会计信息失真实施诈骗、造成严重后果行为的处理、处罚力度。

2.2 建立规范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充分发挥法人治理结构约束机制产生的效益和作用, 包括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调整持股结构分散大股东的股权、建立审计委员会、建立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强力约束、建立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基于合约的委托代理关系等措施。

加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等外部市场建设, 完善公司外部治理结构。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发展证券市场, 扩大证券规模, 分散股权结构, 尽快建立起有效的资本市场, 培养理性的投资者群体, 促使有效会计信息需求的主体市场形成;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 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 通过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将替换机制引入专业经理人才市场;积极培育壮大机构投资者, 努力发挥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积极主动的监督作用。

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股东和潜在投资者需要得到定期、可靠、可比、详细的信息, 从而使他们能对经理层是否称职做出评价, 并对股票价值进行评估。

2.3 强化监督制度提高可操作性

财政、税务、金融机构的监督。统一发票管理, 把发票管理与税收征管统一起来, 照章纳税。

健全社会监督机制。要让会计师事务所等监督机构尽快摆脱其所属的行政部门, 走向市场;注册会计师要推行标准化执业规范;要加强对社会审计组织经营的管理, 这些组织的存在是依靠监督、审查等各类经济活动而延续下去的。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强化内部监督。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内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健全和完善内部会计管理和控制制度。包括会计人员岗位责任、账务处理流程、内部牵制、稽核、定额管理、原始记录管理、财产清查、账务收支审批、会计档案保管、财务分析、违纪处理等项制度。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从原始凭证的索取到会计报表的核算, 规范必须的程序, 建立内部审计机构, 强化内部监督, 防止非法取得或填制、伪造原始凭证, 强制会计人员必须依据真实的原始凭证进行核算, 从而形成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杜绝违法现象的发生。

2.4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会计失真现象 篇8

关键词:失真的因素,失真危害,核查技巧

一、企业会计报表失真出现的原因

导致会计报表信息失真的因素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利用企业资产的重组来掩盖报表中的财务问题, 如:股份的转移, 也就是上市的企业将持有的其他公司的股份以高价进行转让而获得利益;资产换购, 上市企业家将自身的不良资产与其他公司的优质资产进行置换;对外兼并, 利用较低的价格收购非上市公司的盈利项目;资产转让, 上市公司外的企业对该企业的不良资产进行收购。另一种是利用不恰当的会计核算对财务报表进行修饰, 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如:不准确的借款费用支出, 长期借贷利息计入长期待摊费用或者在建工程和财务费用等, 某些公司利用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措施来调节利润;对折旧费用进行虚报, 不计或者少计提折旧等, 企业的资产回报率出现降低同时又面临较大的计提折旧、坏账准备、盈余公积等就会采用类似的方式对报表进行修改, 来调节利润额;不按照规定对收入、费用等进行确认, 企业利用时间差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结算成本等, 或者提前确认成本费用推迟收入确认。

二、会计信息出现失真而造成的危害分析

首先, 如果出现信息失真, 会影响相关管理部门对相关市场的管理与控制。会计信息是国家机构对市场进行调控的基本依据, 如果会计信息出现失真就会导致国家管理部门的决策偏差, 掩饰了实际发生的经济问题, 问题就得不到解决, 进而影响整个市场秩序, 带来严重的市场混乱而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其次, 容易误导投资者或者与企业相关各方利益。投资者在得到失真的财务信息后就会对其投资造成误导, 容易出现投资失败的情况, 投资者投资的信心受到打击, 从而影响市场发展。失真的信息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 从而弱化了管理的针对性, 使得经营者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导致经营的风险增加, 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的市场信誉。

三、对会计报表的核查技巧分析

1. 对短期投资隐匿资金的核查

对于企业短期投资调节资金的舞弊行为进行审核应先查看其相关的财务报表, 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审阅措施、核对方法、逆向查阅和分析法等。在核查的时候应先对现金流进行核查, 审阅流量表, 尤其是查阅短期投资项目, 查看项目中年内的投资是否出现增减, 特别是对增加额度进行审核。如果存在改变, 则需要对资产负债表进行审核, 查阅其长期的投资项目, 对其长期投资的内容进行审核, 如果没有长期投资则应对企业的损益项目中的投资收益进行审核, 如果项目本年累计数一栏中记为零, 则说明企业可能在短期投资项目中进行了货币资金的隐匿。隐匿的数额则需要在进一步的审核中获得, 即从企业的现金账目和银行账目中获得其隐匿的具体金额。

2. 资产列表舞弊

检查利用报表资产项目隐匿财产损失的技巧如下, 对于企业利用报表资产项目对财产损失进行掩盖的情况, 可以因企业舞弊的程度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通常是利用核对法、逆查法、审阅法、盘点法以及评估法等。在具体审核中通常也是利用审阅法对企业资产负债和现金流量进行比对, 审核其待处理的流动资产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盘点亏损、固定资产损失清理、固定资产清理收入等相关栏目。如果在审核中发现上述的栏目都是零, 则应核查待处理财产损益、固定资产清理等账户。如果出现两个账目中没有发生金额的时候, 就应对其他应收账目进行核查, 以此过程发现问题。

3. 速动资产失真信息的审核

对于企业利用虚假增加速动资产、调增变现的能力进行造假, 通常的措施是审阅法、核对法、逆查法、复算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对此类舞弊进行核查。在检查的过程中需要审核企业的现金流量项目, 其中流动资产的本年增加数量中的短期投资、应收票据的增加额度是否与资产负债表中的对应栏目上的年初与年终数之间的差值保持一致。同时根据资料, 进一步针对企业存货、待摊费用、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等内容进行详细检查, 核实是否存在虚增速动资产的情况。对企业其他各种改变速动资产进行舞弊得行为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查核。

4. 少列折旧、负债舞弊、所有者权益舞弊的核查技巧

针对折旧舞弊的情况, 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措施进行检查。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观察法、审阅法、对比法等, 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统计现有设备和资产的情况, 并使之与折旧项目的记录相一致。

对负债项目舞弊的情况进行核查的时候, 应对企业在报表中少报负债额度的检查, 通常也是利用审阅法、核对法、逆查法。在检查中应对相关的财务项目进行细致核查。如从现金流量表入手, 进而对负债表进行比对, 然后进一步对明细进行核查, 从而发现问题。

一些企业在负债表中虚增实收资本、盈余公积等, 并调节其他项目达到虚构所有者权益的目的。核查时, 应对企业在会计报表中利用虚报所有者权益数额夸大企业实力的舞弊行为, 采取审阅、核对、计算等方法进行彻查, 必要的时候还应采用查询法或者调整法、盘点法等对资产进行准确的评估。

参考文献

[1]郑丽.会计报表阅读与判断技巧初探[J].财会通讯, 2010.16

[2]邵正辉.合并会计报表的概况及信息失真问题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0.1

历史知识失真现象初探 篇9

一、历史剧造假现象的广泛性及其危害

据统计表明, 90%以上人们接受的历史知识来自影视作品。可见, 影视作品对人们掌握历史知识的影响力是无法替代的。曾经创作过《武则天》等多部历史题材小说的作家赵玫, 谈到自己在历史题材作品创作时遵循的原则时说, 她在历史小说的创作前都要查阅大量历史资料, 在这些资料记载的基础上对人性进行最大限度的发掘。赵玫说, 很多“戏说”的方式也无可厚非, 但虚构的底限是必须以基本史实为构架。这就说明了历史剧应以基本史实为依据, 不可无限制地虚构。然而《霍元甲》剧中, 令霍元甲后人无法接受的“大量严重失实情节”;《至尊红颜》中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毫无节制地进行虚构的做法;《大明宫词》中, 让比太平公主晚生37年的大诗人王维与其演绎了一段荒诞的情缘;《康熙王朝》中, 历史记载中比康熙大40多岁的苏麻喇姑竟然和康熙演绎起男欢女爱等。这些导致历史真实性在商业利益驱动下成了可以任意编造的“创作”, 让一些历史教育者无法忍受。特别是众多历史影视剧、小说展现的是被美化的帝王将相, 在嘻笑怒骂中一味歌颂封建王朝所谓的“太平盛世”, 在“戏说”和编造中散布被歪曲的“历史真相”。它们不但会对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知识误导, 有违艺术创作的职业道德和教育责任, 而且向观众、读者传播的帝王将相创造历史这种错误落后的唯心史观, 正好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正确唯物史观背道而驰, 其危害是可想而知的。加上影视作品本身具有极强的渲染力和灌输力, 势必会让观众尤其是分辨能力还不强的青少年把臆造的历史当成了真实的历史, 尤其是受影视作品影响的广大中小学生那种“先入为主”错误的唯心史观与学校历史教师传授的唯物史观形成鲜明的反差, 无形中加大了历史教师教学的难度。因此, 这就要求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对历史题材剧本的审查力度, 让那些脱离基本史实的剧本不能上映;另一方面应加大对编剧进行教育, 让他们认清历史剧教育功能的重要性;再则就是历史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用辩证的唯物史观来还原历史的真实性, 进而引发学生探究历史真实性的兴趣, 最终让学生明白“历史不可再现, 但也不可创造”的道理。

二、古代书籍史料真实性的疑析

马克思说:我们只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历史学。可见, 历史的真实性作为历史学科的三大特性之一, 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然而古籍中记载的史料相当部分是真假难分了。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了, 事见《梁山伯宝卷》、《华山畿》乐府等。然而据考证, 这两个主角的真实历史却是:梁是明朝人, 祝是南北朝人, 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 喜劫富济贫, 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 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 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 背面详记其事。年久, 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 清正廉洁, 中年丧妻, 无子, 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 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 可是, 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 故合葬, 立碑, 黑者为梁, 红者为祝……从此诞生了动人的传说。由此可见, 连这些世人皆知的故事都存在失真之处, 如果不加以论证, 许多古籍记载都有可能存在失实之嫌。

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历史

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发展, 可能不断推翻以前的观点, 使一些史实“由真变假”。如在宁夏中卫市发现的大麦地岩画经过考古专家数年的研究, 岩画专家已发现图画文字2000多个。这一研究成果意味着人类文字历史可能将提前到7000年前至8000年前。可能是比我国最早文字甲骨文年代更为久远的原始文字。众所周知, 云南元谋人距今170万年, 被公认为是我国境内最早出现的人类, 然而目前专家却对此提出疑问。因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带领的中法考古队, 于2005年11月在重庆巫山庙宇镇龙骨坡古人类遗址现场的考古工作中, 发现了距今200多万年前的古老石器, 该结果显示, “巫山人”距今200多万年, 比元谋人还早30多万年。“巫山人”的发现不仅动摇了国外考古界坚持认为直立人起源于非洲的说法, 也证实了中国最早的人类生活在三峡地区。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注意养成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相关历史知识,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考古意识。

四、主观意识的添加让历史失真

许多史书都难免夹杂着修史者的个人因素, 特别是一些领导者的主观愿望的表达, 更加大了史实还真的难度。如高中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试验修订本·必修) 的配套用书《教师教学用书》 (第62页) 中明确指出, 百团大战“历时三个半月”。其实, 百团大战“历时三个半月”的提法是错误的, 不符合客观历史事实, 没有反映历史的真相。而正确的提法应当是从1940年8月20日开始至10月5日结束, 历时一个半月。正如毛泽东、朱德在给彭德怀的电报中已作了回答, “百团大战对外不要宣布结束, 蒋介石正发动反共新高潮, 我们尚须利用百团大战的声势去反对他”。这完全是由于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下, 对日、对蒋政治斗争的需要。可见, 百团大战并非历时“三个半月”, 而是一个半月。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还原历史的真实, 敢于质疑, 不可被权威所迷惑。

上一篇:投入产出表下一篇:语文教学中渗透着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