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产出理论(共7篇)
投入产出理论 篇1
一、引言
产业关联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各产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广泛存在的、复杂的经济技术联系, 通常表现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1]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 可以分析一个地区或一国各产业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我国学者对产业关联研究大多是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主要研究方向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全国产业关联的研究。李善同等选取1978和1992年两个时点的投入产出表对我国的产业关联变动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2]刘佳等测算我国42个部门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系数, 并据此揭示了我国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和存在问题。[3]二是对省域主导产业选择和特定区域产业关联研究。申洪源等剖析了四川省产业结构关联程度, 并且测算出四川省各行业感应系数和影响力系数。[4]三是针对特定产业的产业关联研究。邹德玲对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进行了研究。[5]左双双对天津滨海新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进行了研究。[6]本文以2007年新疆和全国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 结合投入产出分析法研究新疆的产业关联并分析新疆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联效应, 通过与全国比较分析, 反映新疆各部门的技术经济联系, 为新疆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 研究方法
投入—产出法是列昂惕夫首次提出来的, 它主要运用投入产出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与使用进行定量的分析, 进而解释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7]一个完整的投入产出表应包括中间使用、最终使用, 中间投入和增加值四部分内容。根据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可以分析、比较国民经济中各行业的地位以及其对国民经济中其他行业拉动或推动作用。[8]本文选用的感应系数、影响力系数、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指标如下。
1. 感应度系数 (Ei)
感应度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平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2. 影响力系数 (Fj)
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 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当影响力系数Fj越大, 表示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
3. 中间需求率 (Gi)
中间需求率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对第i产业产品中间需求量与第i产业产品总需求量的比值, 其计算公式为:
式 (3) 中中间需求率越大表明该产业的总产品越具有中间产品的性质。
4. 中间投入率 (Hi)
中间投入率指的是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中间投入与总投入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式 (4) 中, 分别表示第j产业的增加值和中间投入。在总投入一定的条件下, 某一产业的中间投入和增加值呈反向关系, 通过对中间投入的研究, 可以区分各产业是“低附加值、高带动能力”还是“高附加值、低带动能力”。[9]
(二) 数据来源
本文基础数据均来自《2007年新疆投入产出表》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中的42个部门基本流量表和完全消耗系数表。
三、结果分析
(一) 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分析
1. 新疆服务业和制造业的需求拉动小于推动, 农业、制造业的需求拉动作用比较强。
从表1来看, 新疆的农业、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高于全国水平;装备制造业、采掘业和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比全国的影响力系数低。从感应度系数看, 新疆的农业、采掘业和服务业高于全国水平, 尤其是农业和采掘业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农业感应度系数比全国水平高将近0.5, 这说明农业在新疆的经济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
注:根据《2007年新疆投入产出表》、《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所得。
2. 交叉关联分析。
交叉关联分析是将某一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进行综合性分析。一些轻工业属于强辐射力、强制约力的部门, 属于新疆主导产业。装备制造业, 属于强辐射力、弱制约力的行业, 后向关联比较弱而前向关联较强;批发和零售业属于弱辐射力、强制约力行业, 虽然这些行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 但是后向关联能力较强。
(二) 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分析
1. 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来看, 农业的中间投入率低于全国水平, 中间需求率为全国水平的一半;制造业等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都低于全国水平, 这表明制造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新疆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比全国水平高0.2个百分点, 但需求率低8个百分点, 这表明新疆重视对服务业的投入。
2. 从表2可知, 中间投入率比全国高的行业有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业、综合技术服务业低于全国水平。从中间需求率看, 新疆研究与实验发展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比全国水平分别高出20、10个百分点, 这表明这类行业具有中间产品的性质, 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还不及全国的一半, 金融业比全国水平低16个百分点, 综合技术服务业低了50个百分点, 这表明新疆一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与全国水平有很大的差距。
3. 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主要集中在传统性的行业, 新疆制造业对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还明显低于全国水平。交通运输和批发零售业的中间需求比重达到80%以上, 而全国的水平刚超出60%, 比全国高出20多个百分点, 对于高端服务业如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和科技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分别比全国水平低4.25、14.35、3.02个百分点。这表明新疆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对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比较低, 生产层次较低, 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不高制约了新疆制造业的升级。
四、结论
通过对新疆和全国的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根据新疆的具体情况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 与全国相比, 新疆的农业具有比较强的制约力和弱辐射力, 新疆作为全国的商品粮基地, 应该继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重视农业的发展, 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
第二, 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 新疆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因此, 新疆应该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 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应该进一步扩大资源产业链,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第三, 与全国相比, 新疆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比较低, 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不足, 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集中在那些传统的产业上, 对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层次较低。
摘要:运用2007年新疆和全国的投入产出表数据, 对新疆产业关联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疆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推动大于需求拉动;装备制造业属于强辐射力、弱制约力的行业;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对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率比较低, 生产层次也比较低。新疆应该继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 进一步扩大资源产业链,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服务业应该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 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 不断促进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关键词:新疆,产业关联,投入产出分析,生产性服务业
参考文献
[1]吴三忙.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研究—以中国旅游业为例[J].产业经济研究, 2012 (1) :78-86.
[2]李善同, 钟思斌.我国产业关联和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分析[J].管理世界 (双月刊) , 1998 (3) :61-68.
[3]刘佳, 朱桂龙.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我国产业关联与产业结构演化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2 (2) :136-139.
[4]刘瑞祥, 姜彩楼.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产业关联特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 2010 (5) :17-26.
[5]邹德玲.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10 (4) :96-100.
[6]左双双.天津市滨海新区典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与空间关系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6) :62-68.
[7]Leontief W.Quantitative Input and Output Relations in Economics of United States[J].Review of Economic Statistics, 1936, 8 (3) :105-125.
[8]王燕, 宋辉.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计算方法的探析[J].价值工程, 2007, (4) :40-42.
[9]柳坤, 申玉铭, 曾春水.河南省产业关联效应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2) 29-34.
投入产出理论 篇2
灰色系统理论是研究解决带有不确定性现象的应用数学学科。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并发展了灰色系统理论, 把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延伸到社会、经济、生态等抽象系统中, 发展了一套解决信息不完备系统即灰色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用灰色系统理论研究社会经济系统的意义, 在于一反过去那种纯粹定性描述的方法, 把问题具体化、量化, 从变化规律不明显的情况中找出规律, 并通过规律去分析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一、资料来源
1. 母数列:固定资产投资, 实际利用外资。
2. 子数列:地区生产总值, 工业总产值, 税收总额, 外贸出口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上述资料及表1、表2的数据来源于中山市人民政府石岐办事处网 (http://www.zs-shiqi.org/E_Read News.asp?News ID=211, 2007年12月24日) 。
二、计算方法
1. 初始化公式
设原始数据序列为:
则可以构造它的初始化数据列为:
初始化结果见表3、表4。
2. 计算母数列X (k) 与子数列X (k) 的绝对值
计算结果见表5、表6。
3. 关联度检验
关联度是用来定量描述各变化过程之间的差别。关联系数越大, 说明预测值和实际值越接近。
式中:ρ被称为分辨率, 0<ρ<1, 一般取ρ=0.5。
依据上述两式得到表7。
三、分析及建议
根据关联矩阵表7, 对上述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 石岐区发展城市型经济的产业定位准确
从计算来看, r25在矩阵中值特别突出, r21、r22、r23也较大, 表明实际利用外资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影响最大, 同时也对石岐区的地区生产、工业生产及税收总额产生一定的影响。从中山市人民政府石岐办事处网2008年1月25日发布的“2008年中山招商经贸洽谈会国内招商投资项目统计表 (境内市外) ”来看, 房地产和旅业利用外资达到78.5%, 这必然会拉动社会消费, 促进社会消费品总额的增长。《关于石岐区发展城市型经济的研究报告》一文也指出“按照建设城市休闲商业中心和文化展示中心的战略定位, 产业定位是做大商业零售业, 做优文化旅游业, 做强高档酒店业, 做精特色文化产业, 适度发展房地产业。”分析结果表明石岐区发展城市型经济的产业定位准确。
2. 石岐区固定资产投入有助于促进地区生产、税收总额的增长
从计算结果来, r11, r13的值大, r12, r14的值偏小, 表明固定资产的投资对工业总产值及外贸出口总额影响不大, 但对地区生产总值及税收总额影响较大, 说明增加地区生产总值的投入会促进地区生产、税收总额的增长。
利用灰色系统的GM (1, 1) 模型得到工业生产总值模型如下 (限于篇幅, 过程略) :
使用此模型预测2007年度第四季度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8.6亿元, 表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越来越快。
摘要:以2007年3个季度的广东省中山石岐区投入产出为基础数据,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的优势分析方法对中山石岐区发展城市型经济的产业合理定位, 并预测了2007年第4季度的地区生产总值。
关键词:关联度检验,投入产出,GM (1, 1) 模型
参考文献
[1]梁国业廖健平:数学建模[M].北京:冶金出版社, 2004
[2]黎捷:Maple9.0符号处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投入产出理论 篇3
对于学校财务资源绩效评价的理论依据, 笔者在此推崇经济学理论中的投入产出理论。关于高等教育的投入与产出问题研究, 一直倍受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美国的教育经济学家舒尔茨和F·丹尼森曾对此作过细致分析与潜心研究, 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或领域揭示了教育与训练就是一种人力资本投入。对个人来说, 教育投入的额度就是预计获取某种高学历或高收入;对国家和社会来说, 就是预计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增加社会财富。按教育经济学理论, 教育资源的合理投入实际上也就是一种运营性的成本投入, 我们可以通过投入与产出理论进一步分析高职院校财务资源运营成本与效益。
(一) 高职院校财务资源的投入分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 政府、社会或家庭对高职教育的投入都非常慎重。学校想要达到产出的最大化, 就必须创造条件优化投入的环境与路径, 提升资源的使用效能。学校财务资源的投入就是指为该学校注入其运营所必备的各种资源或要素, 它是衡量资源消耗或减值准备的量化或价值形态指标, 也是剖析财务资源产出效应和实行再分配的科学依据。高职教育的财务资源投入渠道是多样的, 其投入所涵盖的内容也是极其广泛的。
1. 从投入的渠道来看, 其中主要的渠道是学生方面的投入、学校方面的投入和国家与社会等方面的投入。学生方面的投入, 它不仅包括了“硬资源”投入, 即学杂费资金方面的投入, 也包括了“软资源”投入, 即个人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前所具备的健康的生理机能、健全的心智特征等方面的素质投入, 以及个人在校期间的努力程度和拼搏精神等投入。但在这些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投入中, 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的重心仍然在于学校方面的投入, 因为它才是真正能发挥其管理者主观能动性, 并能为学校管理高层所真正掌控, 进而影响学校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的最主要因素。
2. 从所涵盖的内容来看, 教育资源的投入近似于生产企业, 学生培养都需要投入或消耗一定量的物化劳动与活劳动资源。高职院校财务资源的投入一般可以分为人力资源 (活劳动资源) 和教育运营资源 (物化劳动资源) 两大部分, 它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资源与成本。其中, 活劳动资源的投入主要是指师资配备所产生的各种薪酬费用和补贴等。物化劳动资源的投入主要包括两种形态:一种是教育教学用建筑物、实验实训设备、图书资料、校园网络、办公场地和运动场所等硬件设施投入;另一种是行政公用经费、专项经费和科研经费等货币形态的流动资金投入。若按其资源的形态来看, 高职院校的资源投入也有其有形资源投入和无形资源投入之分, 其中无形资源的投入包括管理能力与竞争实力、师资水平与素质、学校社会声誉、校风与学风等。
(二) 高职院校财务资源的产出分析
剖析高职院校财务资源的产出实际上就是通过一定量的资源投入衡量学校获取某种收益的能力。根据高职教育的三大基本功能, 可以将高职院校的产出分为人才培养产出、科学研究产出和社会服务产出三大部分。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 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职业能力训练, 即更倾向于人才培养产出与社会服务产出。仅就其人才培养产出来看, 其终极目标仍然是通过享有学校所投入的资源而使学生获得某种成就, 培养出具有浑厚的专业底蕴、敦实的业务技能和笃信的人品素养的优秀学生以及研究出各种丰硕的科研成果或培育出重大的成果转化项目。
二、高职院校财务资源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基本路径
(一) 财务资源绩效评价指标度量分析
高职院校财务资源的投入就是根据校内各部门对资源的消耗量所确定的资源配套与资金注入, 常采用资源的价值额与价值率等指标计量。而产出就是要培养社会认同的, 并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常采用资源的最大化效用与学生就业率等指标计量。高职院校财务资源的投入与产出的具体评价指标度量分解如下表所示:
(1) Σ产出>Σ投入=学校的财务资源管理效用较大; (2) Σ产出=Σ投入=管理效用持平; (3) Σ产出<Σ投入=管理不当。
(二) 财务资源绩效评价指标构建
根据以上财务资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度量分析, 整个指标体系就是我国高职院校财务资源配置效率的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货币反映。财务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益集中体现在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化服务三大层面。因此高职院校财务资源的配置绩效评价应是运用投入产出理论的基本原理, 以终端量化或价值形式构筑起反映资源利用情况及其目标完成情况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 系统衡量或评价高职院校的资源运行效率或终端实绩, 以加大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进程。其中最主体的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是财务资源的综合实力、资源运行效果和发展潜力三大方面的指标。
1.资源综合实力评价———建立财务资源的共享机制。财务资源的综合实力评价就是对高职院校从政府、上级各职能部门争取拨款及其他筹资渠道获得经费的能力进行的绩效测评。学校应根据物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 采取固定资源和共享资源相结合的配置方法, 从配置的绝对量上真实反映学校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扩大学校知名度等方面多渠道争取经费的能力。为此, 学校要充分提高实验实训的大型或精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实现资源共享, 充分发挥人、财、物的综合效用。财务资源综合实力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有:学校总经费收入、财政拨款额、自筹资金额、社会服务收入总额、资产总额、人均自筹资金额、人均收入额、生均支出额、生均公用支出等。
2.资源运行绩效评价———提高物质资源的利用率。财务资源的运行绩效是对高职院校财务资源运行的效果、效率、效益等多种产出形式进行的绩效评价。学校要尽量杜绝校内各二级部门盲抢、超占资源的状况, 将学校的有限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规划, 尽可能避免资源的重复购置或闲置。通过财务资源的运行绩效评价与分析, 可检测学校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有限资源的配置量度、教学设备的利用效率等, 从而引导财务资源管理的良性配置。财务资源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有:人力资源配置绩效评价指标、科研配置绩效评价指标、资产配置绩效评价指标等。
3.资源潜力测评———促使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财务资源的潜力测评是对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防御能力和利用有限资源开拓市场能力的绩效评价。随着高职院校资金需求量的增大和筹资渠道的多元化, 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也随之加大。为此, 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校财务资源的空间效应和时间效益, 充分挖掘资源利用潜力。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 对外开放闲置或暂时闲置的建筑设施或教学设备, 加快成本回收进程, 抵减教育资源的贬值。通过学校财务资源的发展潜力测评, 能够真实考量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衡量高职院校抗御负债和风险方面的能力。财务资源的潜力测评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长短期负债总额、财务风险程度、应收款及暂付款与总资产的比重等。
总之, 构建高职院校财务资源配置的绩效评价体系, 能合理测评学校资源投入与产出的量与值, 并能帮助学校各二级部门认清自身资源管理的优势与不足, 合理规划部门资源, 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但由于学校有专业类型和培养目标的差异, 利用投入产出理论构建高职院校的财务资源评价体系也不能千篇一律, 理论界与实务界仍在不懈努力地对财务资源的绩效评价进行探索, 极力以更科学和实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反映高职院校财务资源的配置, 为我国高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不断深化和财务资源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夯实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敏.高等院校内部财务绩效评价探讨[J].人民论坛, 2011, (2) .
投入产出理论 篇4
20世纪50年代中期,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伯特.索洛(Solow, 1956)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提出了新古典增长模型。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因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国内外学者对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一些深入的研究。鬼木甫认为,1975~1985年间,日本经济年增长率的15%是由新的信息技术带来的。Christopher Gust和Jaime Marquez (2004)通过对13个工业国家1992~199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信息技术对美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加速的作用,但对其他的工业国家并没有同样大的作用。Gera等(1995)、Jorgenson (2001)、Jalava和Pohjola (2002)、Colecchia (2002)分别从IT投资、信息技术价格下调、信息技术的使用角度,分析信息产业对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各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朱幼平(1996)对1980~1992年间我国实际GDP与信息、资本和劳动要素用CD函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信息要素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莫卫平(2002)从生产要素角度,用实证的方法来考察信息要素对印度经济增长的作用与影响, 指出:信息要素在印度经济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鞠成晓和李慧丽(2003)、邓常春(2003)、唐敏(2008)从产业角度,研究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得出:信息产业是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发展的捷径,也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近20年来,浙江省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来源于工业经济的增长。但目前随着能源紧缺引起的生产成本上升、劳动力市场优势的弱化、导致用工荒的出现,大规模和超负荷的工业用电致使电荒出现,以及达到节能减排指标要求要淘汰落后产业等众多不利因素的综合作用,浙江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浙江省要突破发展“瓶颈”,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就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来改变资源窘境和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离不开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以其创新程度高、技术含量高、发展速度快、对相关行业拉动效果明显,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对于目前信息产业对浙江省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个问题,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选取2002年、2007年投入产出相关数据,从信息产业与三大产业的关联度和产业波及效应的分析中,得出信息产业对浙江省经济影响程度的大小,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
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创立的,是研究和分析国民经济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通过各种系数指标反映在一定技术水平和生产组织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其系数指标包括:
1. 直接消耗系数ɑij=xij/Xj
其中,xij是j部门生产中消耗的第i部门产品的数量,Xj是部门的总投入。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说明第j部门对第i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强。
其中,xij是j部门生产中消耗的第i部门产品的数量,Yi是部门的最终使用。中间需求率越高,表明该产业部门就越带有原材料产业的性质。
其中,xij是j部门生产中消耗的第i部门产品的数量,Ni是部门的增加值。中间投入率越高,表明该产业部门的附加价值越低。
其中,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j列之和,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列和的平均值。影响力系数越大, 表明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也越大。也就意味着该部门不仅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 还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其中,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j列之和,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列和的平均值。感应度系数大, 说明该部门对其他产业部门的支持力度越大, 也就是意味着该部门的大发展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壮大, 并且其通过为其他产业部门提供更多的信息产品来推动这些产业部门的发展, 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实证分析
1. 信息产业核算范围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但各地统计口径不一,无法形成与国际对接。2003年1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将信息产业分为五个部门———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电子信息传输服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其他信息相关服务。本文将信息产业划分为两大类,即信息制造业,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研究方便,本文将浙江省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进行归类,合并成四大产业,即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不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不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第四产业为信息服务业(含信息制造业,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 产业关联效应
(1)从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见表1)来看:对信息产业的消耗系数绝对值由大到小的排列分别是:2002年的α44=0.1941、α43=0.04、α42=0.0184、α41=0.0001,到2007年的α44=0.3559、α43=0.0251、α42=0.0085, α41=0.0025。由此得出:2002年和2007年信息产业对四大产业的依赖程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信息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从投入系数的指标值变化来看,除了信息产业在本部门和第一产业的投入有所增加外,信息产业在其他部门的投入都有所下降,说明信息产业与第一产业和本部门的依赖程度在增强,而与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依赖程度在减弱。
(2)从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看:2002年信息产业的中间需求率为0.7132,到2007年为0.5987。2002年信息产业的中间投入率为0.6610,到2007年为0.7071。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都大于0.5,表明信息产业属于中间产品型产业。也表明信息产业的发展更多依靠中间需求,而非最终需求。从中间投入率增长的趋势来看,信息产业为向低附加值、高带动性的产业变化。
3. 产业波及效应
由表2可以看出:
(1) 2002年和2007年信息产业的影响系数分别为1.1157和1.3149,说明信息产业每增加1万元的最终需求,就会带动整个经济增加1.1157和1.3149万元的总产出。同时,2002年和2007年的影响力系数的指标值都大于1,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这些信息也说明,近年来信息产业对浙江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与其他产业相比,信息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在所考察的时段内一直列位第二,仅次于第二产业,进一步说明,信息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
(2) 2002年和2007年信息产业的感应度系数指标值分别为0.5305和0.5937。这表明,其他产业部门每增加1万元的最终需求,要求信息产业部门增加产出分别为0.5305和0.5937。这些信息表明,浙江省信息产业的感应度系数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未发挥对整个国民经济向前牵引的作用。与其他产业相比,信息产业略高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相比悬殊很大,进一步说明了工业是浙江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是浙江省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有利于缓解国民经济均衡增长的“瓶颈”制约作用。
4. 信息产业融入三大产业后各自的价值创造能力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信息产业对浙江省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本文采用价值创造能力指标来衡量。依据简化处理后的产业创造力的计算公式,不考虑地区资本及构成状况,直接按照收入核算的方法,不再包含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报酬的剩余产值存量作为价值创造总量。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vvij表示i地区j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Eij表示i地区j产业的企业盈余总量,Tij表示i地区j产业的总产出。如果的值越大,则说明i地区j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就越强。在表3中,系数i(其中i=1, 2, 3, 4)表示,因信息产业融合入第i产业引起其价值创造能力。
从表3所列浙江省2002年、2007年各项指标比较的结果来看,除了系数3指数是增长外,其他的系数指数都是在下降,说明融入信息产业后的第一、第二产业和自身的价值创造能力在下降,而第三产业价值创造能力在上升。这样的结果,主要是由信息产业的投入在三大产业总投入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造成的,信息产业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各产业总投入比重中分别只占0.66%、1.08%和5.98%。而信息产业在其自身的产业总投入比重虽然占到50.34%,但目前浙江省信息产业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远远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信息产业普遍认为,边际效益递增的情况,在用户量极小的情况下无法实现。因此,价值创造能力无法体现。所以,这样的结果与一般理论认为的各产业加大信息产品及服务投入有利于提高其价值创造能力是不相悖的。
结论与政策建议
1.结论
信息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自身产业间的消耗系数相对来说比较大,说明信息产业与自身及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业关联程度最大。加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信息产品及服务的投入,有利于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同时,信息产品及服务投入占三大产业各自的总投入中的比重很小,也表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通过加大信息产品及服务的投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促进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从而促进浙江省经济整体的发展。信息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感应度系数小于1,而第二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大于1,说明第二产业在浙江省整个国民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容动摇,浙江省经济要实现快速健康发展,还要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发展。
但目前浙江省经济发展的现状表明:第二产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第二产业要发展就要与时俱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转型升级。同时也表明,浙江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产业的拉动作用,浙江应加大力度扶植信息产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支撑作用。
2.政策建议
(1)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浙江省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集群、块状经济紧密结合也成为浙江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信息产业在促进产业升级、转型的同时,也为自身发展创造了机遇。从信息产业的结构来看,浙江省信息产业总产出中,信息制造业的产出占了68.7%,信息服务业仅为31.3%。这也说明,信息产业的增长后劲将有赖于信息服务业,即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发展壮大。信息产业应紧密结合浙江省的特色产业,在浙江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的过程中,把发展工业软件作为两化融合的切入点,推动工业软件在特色产业、产业集群中的应用。同时,浙江省具有金融业较发达的特点,应充分发挥浙江省金融证券软件在国内已有的强劲实力,建设信息产业基地,集中优势资源,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浙江省信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2)加强政策引导,搭建合作交流平台。由于浙江省信息产业主要是以民营企业为主,其在基础核心技术研发方面实力不强,主要业务偏重于技术应用领域。因此,加强政策引导尤为重要。同时,还要加强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加大重大项目引进力度,支持信息产业的企业通过境外设立研发机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海外上市、跨国并购等方式参与国际竞争。此外,政府要大力培育优势企业,引导企业向服务型转型,顺应产业服务化趋势,探索三网融合下的新兴信息服务业。
(3)提升信息产业的人力资源素质。相对于教育大省而言,浙江省的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所资源相对不足,对信息产业的支持度较为有限。另外,浙江省消费水平偏高,也影响了信息产业高端人才的流入。建议依托全国知名高等院校以“订单式”、“定制式”的教育模式,培育高层次人才。同时,通过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推进人才国际合作等方式提高企业研发实力,并通过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留住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Gera S, Johnson P.Multiple Regimes and Cross-Country Growth Behavior[J].AppliedEconomics, 1995 (32) .
[2]Hansen D.W.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U.S.Econom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 (91) .
[3]Jalava J., Pohjola M..Economic Growth in the New Economy:Evidence from Advanced Economies[J].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 2002 (14)
[4]Colecchia A.Is the United States a Unique Case:A Comparative Study of Nine OECD Countries[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2002 (5) .
[5]莫卫平.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J].生产力研究, 2002 (5) .
[6]鞠成晓, 李慧丽.发展信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3 (5) .
[7]向蓉美.投入产出法[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8]汪浩.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投入产出分析-以福建省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8 (23) .
[9]金梅, 张红.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与主成分分析方法比较研究-以甘肃省产业关联度为例[J].经济理论与实践, 2010 (4) .
投入产出理论 篇5
1 工作投入概念的定义及其内涵
工作投入的提出, 最早可追溯到1990年。这一年, 美国波士顿大学的Kahn在早期研究基础之上, 首次提出了工作投入的概念“组织成员控制并利用自我, 从而使自我同工作角色相融合”[1]。2002年, Harter等学者运用盖洛普民意测验对工作投入进行元分析, 认为工作投入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 员工清楚工作要求自己做什么, 怎样做, 清楚完成工作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另一方面, 在工作中, 员工时常能获得意义感和满足感, 并且认为同值得信任的同事一起工作时自己是不可或缺的, 对未来的发展和提升充满希望”[2]。而Schaufeli等研究者将工作投入定义为一种积极的、令人满足的、与工作相关的心理状态, 并认为有活力 (Vigor) 、奉献 (Dedication) 和专注 (Absorption) 三个维度[3]。总之, 工作投入体现了个体对本职工作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和专注热爱的程度, 当人们高度投入工作时, 精力专注而不涣散。
2 工作投入的作用机制
教师的工作投入是指教师对其本职工作的积极主动的态度和热爱迷恋程度, 作为一种态度被看成最大促进组织提高效率的重要变量。其作用机制具体表现在:
2.1 提高工作满意度, 促进组织整体良性循环
教师工作投入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的生活质量及专业成长, 更会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及学生的健康成长。根据盖洛普公司的研究发现, 与工作投入低的组织成员相比, 工作投入高的组织成员其工作满意度更高[4]。他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 对组织、职业、专业都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时, 当工作投入较高时, 个体将会更加认同自己的工作[5]。他们相信组织和个人的目标可以是一致的, 相信组织并对组织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6]。所以, 只有提升教师的工作投入, 才能真正的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
2.2 减少离职的影响, 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稳定性
建立一支稳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关系着高校的发展前景。有研究表明, 高度投入工作的员工, 其离职率比较低。他们很少考虑辞职并期望能够长久的为组织服务[7]。对学校而言, 教师的离职会对组织造成负面影响, 如会影响学生及其他同事的情绪, 间接也可能会对学校的工作有消极的影响。而高度投入的员工, 在任何时候, 包括组织面临困难和危机的时候, 都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这样会减少组织绩效波动的稳定性。
2.3 提升学习氛围, 创造和谐工作环境
Sonnentag (2003) 的研究表明, 工作投入与前瞻行为 (proactive behavior, 如个体主动地采取行动、追求学习目标等) 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 高工作投入能够促进教师的主动学习, 从而促进其专业成长, 并能主动与他人合作, 从而保证工作关系的顺畅。教师通过这种行为, 能够产生一种充满合作、互相支持的教学环境, 从而又促进了教师更加投入地工作。
3 工作投入对完善高校教师管理激励机制的启示
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工作投入程度, 直接影响着教师个人及学校的发展。而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与稳定仅依靠高薪和福利等手段是远远不够的, 平等的发展空间、合适的工作内容、公平的工作待遇以及创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等同样是重要的举措。因此, 完善高校管理机制以激励教师投入工作, 需要高校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3.1 运用角色认知理论, 提高教师投入度
教师由于职业角色的多样性和特殊性, 教师的角色认知在职业认知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在学校管理中要坚持人本管理的理念, 在充满关爱的管理氛围中, 让教师树立起明确、清晰的教师角色认知,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和加深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体验和认同, 并逐渐树立起德高为范, 学高为师的行为和处事准则。同时, 为了有效激励教师工作投入, 高校必须通过一些信号向教师表达工作投入在学校是被积极鼓励的;为了让教师表现出期望中的工作投入, 也必须让教师在心理契约中对组织潜在期望得到满足, 例如创造一种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让教师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信任和尊重, 感受到自己在学校中得到公正的对待, 以及学校对自己做出的承诺能够兑现。
3.2 运用需求层次理论, 合理运用激励手段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 组织中不同的员工以及不同时期的员工的需要充满差异性, 而且经常变化。而在高校教师工作投入的研究中也显示, 个体特质不可忽视。有研究证明, 年龄、成长需要、道德观价值观和工作理念影响到个体的工作投入[8]。因此, 根据不同个体的需要, 有针对性的采取激励手段, 才能发挥激励的最大效用。如高校在制定激励青年教师的政策中, 可针对青年教师对成长需要更强烈些的特点, 给予青年教师更多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机会, 满足其职业生涯发展需求, 以提升青年教师的工作投入。
3.3 运用公平理论, 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
按照亚当斯的理论, 当人们觉得分配公平时, 会更努力地投入工作。换言之, 如果分配不公, 就会影响工作热情, 继而对绩效产生影响。因此, 对高校的管理者来说, 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系统和薪酬系统。一个具有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力的薪酬制度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公平感, 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同时, 完善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制度, 重视教师参与的权利。只要实际参与了, 公平感就会显著地提高。在学院的管理工作中, 如学校的发展战略、薪酬制度、测评制度等的制定和实施, 都可以让教师民主参与进来。只有参与了才能真正了解制定的原则、利弊, 也才能更好地配合学院政策的实施, 从而提高对工作的投入。
参考文献
[1]Kahn W A.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of personal engagement and disengagement at work[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0, 33, (4) :692-724.
[2]Harter J K, Schmidt F L, Hayes T L.Business-unitlevel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ee satisfaction, employee engagement, and business outcomes: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2, 87:268-279.
[3]Schaufeli W B, Salanova M, Gonzalez-Roma V, Bak2kerA B.The measurement of engagement and burnout:A two sample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tic app roach[J].The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2002, 3:71-92.
[4]张轶文, 甘怡群.中文版Utrecht工作投入量表 (UWES) 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 (3) :268-270.
[5]谢函融.工作投入对工作价值观与离职倾向间关系之研究[D].台湾中央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2005.
[6]Riipinen, 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involvement and well-being[J].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7, 131 (1) :81-89.
[7]Martin, T.N.and Hafer, J.C.The multiplicative interaction effects of job involv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on the turnover intertions of full and part-timer employee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95, 46 (3) :310-313.
投入产出理论 篇6
研究大学教育质量应从两个维度着手:大学的影响与学生的成长, 而学生的全面成长是研究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力图从学生投入的视角, 探索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关于学生投入理论
直接关注学生的高等教育经历是研究大学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由此产生了学生投入理论。1984年, 艾斯汀 (Astin) 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学生投入理论。他所进行的高校对学生影响的研究揭示了学生投入与学生发展成果之间的联系。他认为, 学生投入学校生活的身心数量与质量和该学生的学习成果具有紧密的正相关关系[1]。
艾斯汀提出的投入理论包括五个基本假设: (1) 投入指的是投入到各种对象中的体力与心智, 这些对象可以总括为学生经历, 也可以是具体的对象, 如某个课程的考试。 (2) 对于某个对象, 不同的学生投入程度不同, 同一个学生对不同的对象在不同时间投入程度也不同。 (3) 投入既有数量也有质量的特征。从数量上衡量, 如多少时间用于学习;从质量上衡量, 如学生是否复习、理解阅读教学内容, 还是盯着书本做白日梦。 (4) 学生学业表现、个人发展水平与学生投入的数量、质量直接相关。 (5) 学校教育政策或实践的效果与该政策或实践促进学生投入直接相关[2]。这些基本假设中的第四点假设是学生投入理论的核心。
在艾斯汀的投入理论基础上, 库 (Kuh) 进一步完善了投入理论。他和他的研究伙伴认为, 学生投入是指学生花费在有关活动 (这些活动有利于大学对学生所期待的成果达成) 上的时间和精力, 以及学校促成学生参加这些活动的所作所为[3]。这个定义对大学所期待的结果与学生投入学习或其他活动的时间、努力程度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理解。
学习投入理论更多关注学生所做的。如学生的动机如何, 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的时间和精力有多少。该理论认为, 如果教育者尽最大努力关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室、课本及其他资源, 而不是学生本身, 则学生学习和发展并不会非常成功。学生的投入应成为关注的核心, 而不是教师所运用的资源和方法。
二、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措施
基于学生投入理论, 笔者认为: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措施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 学生投入形式的创设与学生的积极参与
1979年成立的高等教育标准促进委员会 (The 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 CAS) 致力于建立完善大学生学习与发展服务项目的专业标准, 促进大学生事务的自我评估。该委员会目前由美国和加拿大涉及大学生事务的36个专业性的行业协会组成。CAS把大学生事务分为若干个项目和服务, 如住宿项目、实习项目、学术咨询项目、健康项目等, 这些项目和服务就是所谓的功能领域, 2009年版CAS专业标准把大学生事务拓展到40个功能领域。这40个功能领域有一个共同的标准, 这个标准有14个组成部分, 即任务、项目、领导、人才资源、伦理道德、法律责任、平等和机会、多样化、组织与管理、校内关系和外部关系、财务资源、技术、设施与设备、评估[4]。这40个功能领域都是学生投入的形式, 共同的标准赋予了这些功能领域的教育指向, 更是设定了质量保障的标准以及评估的标准。
那么哪些投入形式是更为有效的呢?科茨 (Coates) 在最近的研究中, 提出新生投入从九个方面界定:建设性教学、支持性教学环境、容易找到教师、师生互动、学术挑战、主动学习、课内合作、课外合作以及补充性活动[5]。2007年美国大学联盟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AC&U) 要求更加始终如一、广泛地使用有效的投入形式, 提出了十大“影响力投入形式”[6]。包括新生研讨课、学习社区、写作课程、共同智力体验、服务学习、不同的经历、师生合作研究、国外学习、实习、大四顶峰体验。
在此, 我们有必要关注一些为我们所忽视或重视不够、甚至是有认识误区的投入形式。
1.住宿方式。美国的许多大学设计了住宿与学习相结合的方案。以斯坦福大学为例, 住宿教育设计了学术、种族、合作、语言文化等6个主题项目。学生以这些主题项目为单位集中居住, 以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学习主题项目。主题项目的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及课外活动的设计是围绕宿舍教育目标进行的。宿舍教育的目标包含知性的激发、促进学业进步及成功、发展多元的社区、领导力培养、个人与社会的发展[7]。
研究表明[8], 住校生比走读生更具有艺术兴趣、开明思想、相互间的尊重。住校也与其他形式的投入密切相关, 如与教师互动、参加学生组织治理、参加学生社团。而且, 住校能明显减少学生退学率。比起走读生, 住宿生更可能在领导力、体育运动等课外活动领域获得成功, 更可能对大学学习经历满意, 特别是在同学友情、师生关系、学校声誉、社交生活等方面。
2.师生互动。为了了解教师的期待和重点关注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业, 学生投入的教师调查 (The Faculty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 FSSE) 产生了。FSSE调查学生参加各类活动的频度、教师如何组织班级活动和进行不同的教育实践、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和发展领域所强调的重点、师生互动的本质和频度。总体来说, 对于教师期待和要求学生做的, 学生会做得很多。例如, 如果教师认为写作很重要, 就会布置写作的作业, 并对学生的写作提供及时的反馈。学生往往会写得更多, 并自认为他们在写作技能上取得很大进步。此外, 如果教师强调学业的挑战性, 相对于其他学校的学生而言, 学生认为他们的学校经历更有挑战性。他们学得更多, 读得更多, 认为他们的作业比起其他学校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强调高层次思维。这对于积极主动、协作学习也是一样的。如果教师重视这样的学生活动, 学生一起合作会更频繁。
比起其他任何类型的投入, 师生频繁互动与学生的大学满意度更加密切相关。与教师频繁互动的学生更可能对他们的学校经历满意, 包括同学友情、各种各样课程、环境、学校的管理。因此, 找到鼓励师生互动的方法可能是校园中最富效率的工作[9]。
3.兼职。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是美国本科生经历的惯常模式。研究表明[10], 校内或校外工作均能促进学生投入, 在校园兼职的学生比起在校外兼职的学生受益更多。研究也表明, 尽管学生大学学习期间兼职对成绩的影响取决于在哪里兼职、是否兼职、花费多少时间兼职, 但是校园兼职的学生明显比没有兼职的学生、校外兼职的学生、一周超过20小时兼职的学生学习成绩等级高。对于新生, 每周兼职超过20个小时与学习成绩呈负相关。然而, 大四校外兼职比没有兼职的学生学分绩点要高。而且从学业成绩来看, 每周兼职超过20小时的大四学生与不兼职的大四学生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异。学生把时间用于兼职, 而用于课堂准备的时间减少了, 但是校内或校外兼职似乎并没有影响其他形式的投入。实际上, 兼职的学生实现了高层次的积极、合作学习, 或许因为兼职的岗位给他们提供了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此外, 校园兼职的学生也有大量的与教师互动机会。佩克 (Pike) 等人的研究得出结论[11], 学生投入在兼职与学业成绩之间扮演着调解角色, 这也可以被解释为兼职投入对学业成绩的补偿性影响。他们还指出, 兼职时间较长的大四学生学业成绩也可能较好。
总之, 这些研究表明, 所谓兼职对学生成绩产生负面影响的研究结论是不成立的。事实上, 兼职可以给学生提供锻炼机会, 提升合作和团队工作的能力技巧。
(二) 学校实施促进学生投入的政策和实践
学生投入理论认为, 任何一个教育政策或实践的有效性与该政策或实践促进学生投入的作用密切相关。一直以来, 关于学生投入的研究也就关注哪些活动能促进高质量的学习, 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最富影响力的研究是奇克林 (Chickering) 等人[12]于1987年提出的本科教育良好实践七项原则。七项原则是在研究许多高校优秀的教与学基础上得出的。这七项原则是:鼓励师生的联系交流;同学之间形成互惠合作;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对学生表现及时反馈;重视学生对任务花费的时间;对学生表达较高的期望;尊重学生各种各样的才能和学习方式。
2005年, 库 (Kuh) 为那些期望学校重视学生学习的董事会提供了七点建议[13]。这些建议是在对20所四年制学院和大学深度调查基础上提出的, 这些学校的政策、项目、实践和学校氛围能够有效挖掘、支持学生的能力和抱负。这七点建议一是学生成才人人有责;二是确保学生成功是学校的优先任务;三是战略性投资学生的学习;四是要求证据基础上的学校决策和改进措施;五是将学生成功指标纳入校长业绩考核;六是评价董事会对于学生成功的重视程度;七是坚持到底。
2010年, 尼克 (Nick) 和琳达 (Linda) [14]在分析1980年代以来10个国家93份研究文献基础上, 提出促进学生投入的10条建议:一是增强学生自信心;二是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 在学习中乐于与他人互动, 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三是意识到教学和教师在学习性投入当中的重要地位;四是创造主动、协作性的学习, 培养学习伙伴关系;五是为学生创造具有挑战性的、丰富并扩展他们学业能力的教育经历;六是学校的文化包容不同背景的学生;七是加大对各种支持服务的投资力度;八是适应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九是让学生成为积极的公民;十是培养学生的社交和文化资本。
这些研究成果, 对于提高大学教育质量, 大致可以提供如下借鉴:
1.学校的政策和实践需要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中心, 也是大学教育质量的中心。学校负责创造学习的环境, 需要建构各种各样有目的性、有教育性、有规程的学生投入形式。然而学习的责任最终在于学生。学习的本质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怎样利用其所在环境的资源。所以, 需要着重从学生角度入手探索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措施。
2.学校的政策和实践应该是精心设计的。精心设计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强调学生完整的高等教育经历, 既重视课堂教育方案设计, 也重视非课堂教育方案设计, CAS标准就是最好的体现。二是培养目标方面, 既致力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即学校培养全人, 不仅包括智力和实践能力, 而且包括性情, 如道德、感情、社交、审美的人格。同时还要实现学校具体的培养目标。三是努力实现学生投入最优化。库 (Kuh) 在谈到学生事务专业化时, 提到“为履行我们对学校、对学生的责任, 学生事务专业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什么是有利于学生成功的实践, 并找出证据”[15]。学校所有的措施都有一个指向, 即让学生成为有目的的学习者。学生要在有教育指向的学校环境中主动且善于利用各种不断优化的学习机会与资源, 成为学习的主体。
摘要:学生投入理论认为, 学生的成功是由学生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学校促进学生投入程度两个方面决定的。文章从学生投入形式的创设与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学校实施促进学生投入的政策和实践两个方面, 对学生投入理论视角下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做了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学生投入,大学教育质量,投入形式
参考文献
[1][2][8][9]Astin, A.W.Achieving Educational Excellence[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85:89.134.135-137.147.149.
[3][10][15]George D.Kuh.What Student Affairs Professionals Need to Know About Student Engagement[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2009, (50) :683-706.
[4]Laura A..CAS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 (7thed) .Washington, DC:Counci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 2009.
[5]Kerri-Lee Krause.“Students”engagement in first-year university[J].Assessment&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33 (2008) :493-505.
[6]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AC&U) .College learning for the new global century:A report from the National Leadership Council for Liberal Education and America’s Promise.Washington, DC:Author.2007.
[7]Residential Education.http://studentaffairs.stanford.edu/resed/about/mission, 2012-08-08.
[11]Pike, G.R., Kuh, G.D., &McKinley, R..First year students’employment, engage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Untang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 and grades.NASPA Journal 45 (2009) :560-582.
[12]Arthur W.Chickering and Zelda F.Gasom.Seven Principles For Good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Washington Center News, 1987.
[13]George D.kuh.7 Steps for Taking Student Learning Seriously.Trusteeship May/June (2005) :20-24.
投入产出理论 篇7
1. 适用性分析
投入学习理论是国外在21世纪初提出来的一种新型教学理论, 即Engaging Learning, 它根源于网络技术和游戏设计理念。本文旨在通过投入学习理论的因素分析来指导小学低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 从而提高教学成效。投入学习理论认为, 当学生高度投入学习时, 其体验为对学习有兴趣、好奇、快乐、革新, 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这一理论积极提倡教学中的互动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适应行为 (adaptivity) 和有价值的目标 (worthwhile goals) 等, 该理论更强调的是学习者在一个特定环境下的成长 (leveling up) , 注重快乐和新颖性, 在“关卡”转化和不断的决策过程中获得更高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从而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而低年级学生这个时期的发展特征及成长需要包括: (1) 社会角色发生重大转折, 开始承担“学生”的责任, 核心活动由“游戏”转变为“学习”。这一阶段重要突出“童趣”, 促使学生情感上喜欢新的学习、交往生活。 (2) 接触群体规范, 需要遵守学校、班级生活的规则, 行为上需要尽快适应新的班级生活, 熟悉班级生活中的岗位与干部角色, 通过人人参与, 形成班集体。 (3) 有了新的重要关系, 学生—教师, 接触到更多的同龄伙伴。不难看出, 投入学习的因素和我们一二年级的学生成长需求是有着契合点的, 即在一个新的环境下, 通过积极地投入到互动学习中去, 以适应新的任务要求, 追求更有价值的人生目标等。所以, 在低年级信息技术课上运用投入学习的教学设计是适用且有效的。
2. 投入学习因素分析
既然投入学习理论是具有普遍适用性且有效的, 那么我们教育者就有必要来梳理并提炼其理论中的关键性因素, 并最终为我们所用。
2005年, 在投入学习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米切乐·迪基 (Michele.D.Dickey) 在他的Engaging By Design:How Engagement Strategies in Popular Computer and Video Games Can Inform Instructional Design中给出了投入学习和游戏设计的元素之间的比较 (即投入学习理论的因素)
归纳相关理论, 投入学习的关键因素有: (1) 聚焦的主题和清晰的目标; (2) 挑战性的任务; (3) 新颖性和多样性; (4) 选择与决策; (5) 满足与成就感; (6) 自我掌控与安全性。
二、投入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学生课堂导入策略
分析了投入学习理论的相关因素, 我们将用它来指导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导入策略实践, 如何能够进行相关的融合, 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1. 明确目标, 集中注意力
每节课都设计出一个吸引学生并让其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的主题, 这样孩子的兴趣在学习之前就可以被本节课的内容所深深地激发, 自然就可以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改变传统老师死搬教学大纲, 老师苦苦地讲, 学生却无动于衷的情况。目前, 在二期课改和“新基础教育”的理念下, 我们现在的课堂已经活泼多了, 老师可以设计出孩子感兴趣的主题来上课, 但是这一做法目前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仍然不是十分的突出, 老师更强调过程而忽略了教学主题的设计, 忽略了教育导入的设计。
针对这一情况, 通过投入学习理论的要素分析, 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每节课的导入主题设计, 如, 在小学二年级《中文输入法》的教学上, 设定的主题是“我们可爱的校园”, 以“争做世博小主人”为目标, 让学生为北京来的叔叔阿姨介绍我们的校园。当学生看到动态的可爱的海宝时, 他们的学习兴趣极为高涨, 争先恐后地为叔叔阿姨介绍自己的校园。在这一过程中, 打字反而是次要的了, 孩子在构思介绍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中文输入法上, 了解并掌握了中文输入法。
2. 任务挑战, 激发兴趣
投入学习理论涉及背景的设置、行为、资源、策略和时间等的选择。我们可以这样考虑, 这是一种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不同的是我们把这个理论应用到教育设计中时参考了游戏设计的相关要素, 这就赋予了这一理论新的时代内涵, 那就是考虑了更多的涉及教育的因素, 让学生在“艰难的抉择”中经过多重刺激而成长, 他们在教师提前设定的背景下, 通过选择不同的行为、资源、策略和时间来挑战一些“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这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师要设计出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和趣味性或能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 这个问题或讨论应提供一种包含多种动态变换维度的情境。
如, 在《初升的太阳》的电脑绘画教学设计中,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在冬天寒冷的天气下, 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温暖。谁可以带给我们”;“如何看出是初升的太阳”;“太阳, 应该是圆的吗”;“太阳, 颜色是什么样的”;“太阳光芒是线条还是曲线呢”;“我们的太阳公公孤单不孤单”;“我们一定要先画太阳公公吗”当提出这一系列问题后, 演示几幅学生的优秀作品, 然后鼓励学生通过彼此讨论, 再提示可以使用的工具。因此, 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导入情境设计中应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应用实例、有关信息资料、解决问题的工具等, 以利于学生根据兴趣和爱好去发现探索和主动创造, 这也是投入学习理论所重点强调的地方。
3. 小组竞赛, 发现亮点
投入学习理论注重“与他人的联系”, 在行为、资源、策略等选择中注重与他人的联系, 做出决策、采取行动、接受结果等都不是一个人孤立的行为, 而应注重与他人的合作, 在合作中, 双方共同决定资源、方向、路线等。因此, 根据这一理论, 笔者在教学设计上, 注重运用合作的教学方式, 以合作性的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互动中开始新的任务, 不仅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更能够以合作或竞争的方式来做到深度地投入。
如, 在《视窗窗口的放大与缩小》的操作性课程的教学设计中, 我给同学分配分组、操作、讨论的任务, 让他们独自操作, 让大家任意打开一个窗口进行放大、缩小、全屏、关闭的操作。学生快速地进入了各自的任务和角色中。结果学生共找到了四种方法, 而且有一种是笔者提前没有准备到的。这样的导入方法对教师的课前准备要求比较高, 不仅要有正确的分组 (要了解学生的水平差异) , 更要能够考虑到多重的结果。用这种方法, 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 联系热点, 快速投入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画面和声音是不是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语数英等学科的教学现在已经做得很好了, 有丰富且生动的课件供教学使用, 而信息技术教学呢?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科方面的优势, 为学生提供一个声、光、特效足够且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联系到现实中热点的主题。
信息技术学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不仅要注重新颖性和多样性, 更应选用与孩子生活、学习联系比较紧密的话题, 或者是我们学生工作中教育的热点。如, 在导入时, 我们可以呈现海宝的图片, 呈现马小跳的人物画, 呈现语文最新的诗文图片, 呈现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等等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内容, 这样, 孩子就能够快速地融入学习中。
除了这些方法以外, 在导入的过程中, 教师的一言一行也十分重要, 要采用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语言和相关行为, 让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情感沟通, 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
参考文献
[1]Clark N.Quinn.Engaging Learning:Designinge-Learning Simulation Game[sJ], 2005-05.
[2]张莜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中的关注焦点:投入学习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