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估(通用12篇)
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估 篇1
0 引言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余年,我国经济在这三十余年中空前发展,人口不断增长,资源的锐减和环境恶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政府开始不再将经济发展作为唯一追求目录,转而注重保证经济发展的健康性和协调性。在联合国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全球战略两年后,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中提出了我国经济、社会、资源以及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措施,成为研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性的重要指导性文献[1]。
改革开放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拉大了我国西、中、东部的发展距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由西向东逐渐发达的态势。东部的快速发展同时带来了大量问题,有些地方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生态功能持续退化;有些地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重视资源的合理利用,造成各种资源的浪费和流失;河流湖泊流域周边的工业生产不注意排放的处理,造成流域污染,湿地面积减少。这些环境、资源的恶化和浪费,拖慢发展速度,造成不利影响。
2006年,国家推出了“中部崛起”的战略,旨在加快中部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西部、融合东部。中部地区居大陆腹地,包括河南(农业大省)、山西(煤炭大省)、湖北(水电大省)、安徽(淡水大省)、湖南(鱼米之乡)和江西(有色金属大省)六省,所以该地区对国家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部地区地理交通承接东西,接近南北,经济文化汇集四面,辐射八方,被比喻为中国的“腰板”。中部地区农产占全国30%以上,油料占全国40%以上,其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亚于东部地区。随着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类似东部地区环境问题开始凸显,环境和生态方面恶化态势也开始显现,如果不加以修正,中部地区将继续步东部地区的后尘,经济发展伴随着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因此,建立一套新的、科学的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评价体系,将协调度量化评估,势在必行。
1 评估体系建立
根据研究需求和现实数据拥有情况,在科学性的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基础上,本文在经济、资源、环境指标中选取了表一中指标作为协调系数估算的指标体系。其中,少数年份耕地数据缺失(小于3个),采取前后两年均值做法,2000—2002年煤炭储量在统计年鉴中未有统计,为不影响分析,这三年统一采用2003年数据(人均GDP和GDP增长率均为2000基年数据,具体计算方法将在后文阐述)。
2 数据处理和研究原理
2.1 数据处理
根据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查阅2000—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获得了相应数据。西藏自治区因过多年份数据缺失而排除在本研究外,对于若干个偶然缺失数据采用前后数据平均的方法来处理。为了更好地进行比较,根据模型要求,将GDP转化成以2000年价格为基期的实际数据。
其中,GDP采用当年价格和统计年鉴给出的上年=100的GDP指数构造2000年为基期的GDP平减指数方法,计算各年以2000年价格为基期的实际GDP。物质资本存量计算引用张军等人[2]的研究结果,采用永续盘存法获得,计算公式为:
式(1)中,各省本年年均固定资本存量为Kit,其中i为省,t为时期,同理ki(t-1)为上年年均固定资本存量,λ为经济折旧率,即物质随着时间推移折旧的比率。张军的研究中将重庆并入四川省计算物质资本存量,考虑到本研究重庆、四川分开计算,故将2000年四川省年均物质资本存量按照当年统计年鉴中固定资产形成额的比率进行分配,得出2000年四川和重庆的物质资本存量。λ同样采用张军等人的研究结果,确定为9.6%。Iit采用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各省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数据,并按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将2000—2010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折算成以2000年价格为基期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带入(1)式中计算出各年年均物质资本存量。
2.2 测算原理
协调度测算就是从Ec(经济)、Re(资源)、En(环境)三系统的实际水平来测算其接近度。没有绝对协调,也没有绝对不协调,目前一般的协调都介于两者之间,只是偏向绝对协调一方。根据江永红、刘冬平[3]的研究结果,可以用[0,1]范围内的实数来代表协调发展程度。采用式(2)中的公式来估算一个系统对另一个系统的协调度。
式(2)中,Cij为i系统相对于j系统的协调度,也即i系统的实际值及j系统与i系统达到协调所需要的理想值的距离;Xi为i系统综合指数,代表系统发展程度;X*ij为j系统与i系统达到协调所需要的i系统综合指数理想值;S2为Xi方差。
Cij=1时,i、j两系统达到协调,此时Xi=X*ij;Xi与X*ij偏离越大,则Cij协调系数越小,达到0时,i相对于j完全不协调。
于是可以有为i、j系统的协调度。
Ec-Re-En三系统的协调度可以写为:
X的确定采用如下方法:
(1)利用因子分析计算Ec、Re、En各系统综合指数。
(2)i相对j系统的协调模型为:Xi=f(Xj)。
(3)i相对j、k两系统协调模型为:Xi=f(j,k)。
3 实证分析
3.1 Ec、Re、En系统综合指数测定
将数据代入SPSS软件进行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赋权,因子分析计算Ec、Re、En系统综合得分为综合指数,数据全部通过巴特利特球体检验(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在显著性为1%的水平上拒绝了相关矩阵式零单位阵的零假设,所以本部分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选择因子个数时采用前k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0%来确定。各系统综合指数如表二所示,趋势如图一所示。
从图一可以看出,经济综合指数除2004年相比2003年略有下降外,其余均呈上升趋势,说明2000—2010年中部六省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在逐年上升。资源综合指数涨跌分为四段,总体相比2000年有所上涨。环境综合指数在经历了2002—2005年的下降后,2006—2010年一直保持较好的上升态势。说明2006年后中部六省环境污染的排放和控制开始持续好转。
3.2 相对系统间的协调指数X*ij的测算
对于X*ij的测算采用回归估计的方法,估计出系统间的拟合方程后,就能知道当一个系统变化1单位时,按照最佳的拟合方程,另一系统应变化多少,这个应变化的值,就是X*ij。两系统间采用线性回归方法(一元一次、一元二次),回归时采用最佳的拟合曲线(因变量系数均通过t检验的情况下,R2最大的曲线),三系统间采用多元回归分析。
(1)两系统间的协调系数
(1)Ec相对Re的协调系数
Ec的综合指数做因变量,Re做自变量进行拟合,结果如下:
拟合方程通过F检验,R系数通过t检验。注意,当R变化1单位时,Ec变化0.74单位,所以X*Ec Re=0.74,即若Re变化1单位,Ec相应变化0.74单位,则Ec相对Re是协调的。
(2)Re相对Ec的协调系数
当Ec变化1单位时,Re变化0.74单位,所以X*Ec Re=0.74。
(3)Ec相对En的协调系数
当En变化1单位时,Ec变化0.59单位,X*Ec En=0.59。下面几个拟合方程的X*ij将统一分析。
(4)En相对Ec的协调系数
(5)En相对Re的协调系数
(6)Re相对En的协调系数
(2)三系统间的协调系数
利用Eviews进行三个未知数的方程估计,得出如下结果。
(1)Ec相对Re和En(Ec为因变量,其余为自变量)
(2)Re相对Ec和En
(3)En相对Ec和Re
由以上的回归,得出的取值如表三所示:
3.3 协调度测算
根据式(2)、(3)、(4),测算中部六省Ec—Re—En系统间以及综合协调度。为了便于观察,将所计算的协调度结果利用公式转换成区间[0,1.1]内的值以作进一步分析,如表四所示。
从表四可以得到如下分析结果:
(1)对于两系统间的协调度,经济—资源(Ec—Re)之间的协调性总体情况最佳,因为Ec—Re协调性仅在2002—2004三年内低于0.8,说明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跟中部地区的资源系统匹配性较好。
(2)经济—环境(Ec—En)、资源—环境(Re—En)的两系统间协调性在2000—2005年间指数不规律,说明这六年中的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波动比较大,也许是政府在制定相对资源、环境的发展政策中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点,或者发展政策不成熟所致。
根据表四的结果,可以做出折线图二和图三。
图二是Ec、Re、En两系统间的协调度变化趋势图。2000—2005年段,三个协调度指标变化波动较大,且无规律。从2005年开始至2010年,可以发现C(Ec,Re),C(Ec,En),C(Re,En)变化情况趋于一致,在2003—2009年上升[除C(Re,En)在2008—2009年下降],2009—2010三年协调度均呈下降趋势,但总体上经济—资源和经济—环境系统之间的两个协调度是增长的,也即2010年超过了2000年水平。资源—环境系统间协调度2010年相比2000年略有下降。从图二、图三可以得出如下分析结果:
(1)图三为Ec—Re—En三系统综合协调度的变化趋势图。2000—2006年间,协调度变化不明显,基本保持水平;2006—2009年有明显增长;2010年转而下降,但协调程度2010年高于2000年约0.3个单位。
(2)图二中的协调度折线表明2000—2005年,波动较大。图中可以看出,2003—2010年,三个两系统间协调度上升和下降变化趋于一致,且从2007年开始,三个协调度均大于0.8,保持了较好的态势。
(3)结合图二和图三可以发现,图三三系统综合协调度中,2000—2006年一直变化不明显,2006—2009年有一个明显上涨,2009—2010年下降,2003—2010年的三系统协调度变化趋势与图二的两系统间协调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可以认为,2000—2005年,由于经济、资源、环境中,两两系统间的协调度一直变化波动较大,互相之间有一定的影响或抵消,所以综合起来看,Ec—Re—En综合系统的协调度在2000—2005年基本没有变化。2003—2009年,Ec—Re、Ec—En、Re—En系统三者的系统间协调度均保持明显的上升趋势,在三者的共同上升作用下,Ec—Re—En系统综合协调度也保持了上升态势,而2009—2010年在Ec、Re、En两系统间协调度的下降作用下,Ec—Re—En系统综合协调度也随之下降。
(4)2001—2002年中,Ec、Re、En的两系统间协调度均呈下降趋势,图三中可以发现,Ec—Re—En的系统综合协调度也有一定下降。
所以可以认为,Ec、Re、En中的两系统间协调度的单一上升,并不能提高Ec—Re—En系统的整体协调度。只有Ec、Re、En的两系统间协调度共同上升,才能使Ec—Re—En系统的整体协调度上升。
4 结束语
文章中笔者测算了Ec、Re、En两系统间和三系统综合协调度,并对它们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协调性的上升,只有在经济、资源、环境中两两系统间的协调度都升高的情况下才能出现,单一的双系统间协调度不一定能对三系统总体协调有所帮助,因为不同的双系统间协调性会有影响和抵消作用。同样,若双系统间协调度均下降,则必然会导致三系统总体协调度下降。所以可以认为,Ec、Re、En中的两系统间协调度的单一上升,并不能提高Ec—Re—En系统的整体协调度,只有Ec、Re、En的两系统间协调度共同上升,才能使Ec—Re—En系统的整体协调度上升。
所以,在制定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过程中,切不可单方面关注其中的某一个两系统间协调,而应充分考虑到所制定的政策对这三个系统中所有可能的两系统间协调的影响。比如,仅针对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制定政策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到资源和环境的协调、资源和经济的协调。只有保证提出的政策能够提高尽可能多的两系统间协调度,才能离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更近一步。
摘要:中部地区居大陆腹地,对国家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06年,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类似东部地区环境问题开始凸显,环境和生态方面恶化态势开始显现。在新发展形势的要求下,需要针对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协调性进行新的评估。本文建立了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评估模型,分别测算了中部六省2000—2010年,经济、资源、环境系统间两两协调度和三系统综合协调度,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经济—资源—环境系统中,仅仅提高其中两系统的协调度,不一定能对整个系统的综合协调度产生积极影响,只有其中所有的两系统间协调度都提高了,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综合协调度提高。
关键词:协调度,中部六省,因子分析
参考文献
[1]杨静.河北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2.
[2]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3]江永红,刘冬萍.安徽省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综合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2012,(07):96-104.
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估 篇2
近十年来,我国农业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农民收入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由于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的差别,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率呈现出区域间的不均衡,甚至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鉴于此,在文献评述的基础上,分析和探讨了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置与结构,以中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借助DEA方法,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效率进行了实证评估,并给出了优化的途径,包括合理配置从业人员,在人与机械之间寻求均衡;以市场的资源配置为基础,全面提升物耗产值率。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追求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其基础性作用更为显著。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和劳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和谐,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的双重作用下,农业生产所占用的自然和劳动资源正在逐渐减少。通过较少的投入最大限度地生产出符合社会和个人需要的农产品,已经成为农村社会全面追求的目标。农业经济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较结果,可以反映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率,如果单位农业劳动占用与劳动消耗所产出的有效成果的数量增加,就说明农业经济发展效率较高;反之,农业经济发展效率就低。而实际上,由于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的差别,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率呈现出区域间的不均衡,甚至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对农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就变得刻不容缓。当前,大多数评估方法都借助单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模型的构建也具有主观性、随机性的特点,容易导致对客观事实的误判。鉴于此,文章在文献评述的基础上,分析和探讨了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置与结构,然后以中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借助DEA方法,对农业经济发展效率进行了实证评估,并给出了优化的途径。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为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的评估和效率提升,提供可供借鉴的信息。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率与评价工作得到了大量学者的关注,相关成果不断涌现。徐选华对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的农业经济进行了评估和研究,建立了指标体系用于评估,并利用模糊识别理论对该地区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进行了综合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排序;刘新生、郑少锋、崔百胜()通过研究表明,农业经济的投入和产出具有多样化的趋势,借助单一指标无法准确反映农业经济效的发展效率。为此,需要通过计算综合指数的形式获得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效率;近五年来,与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相关的定量化研究相继出现。董洪清、李思()通过研究发现,农业产出在我国的很多地区长期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的状况,这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地区包括河北、安徽、山东、广西、四川等,需要引起全社会的注意[1-6]。
二、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构建与结构分析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对农业经济发展效率进行综合评估时,指标体系的设置尤为重要。为此,需要以经济理论为指导,从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农业经济发展的内涵,构建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其重点在于把握系统内指标间的内在关联和相互统一,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投入和成果产出之间的内在联系[7]。当然,在设置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还需要将指标的动态性考虑在内,注重实践指导性和操作性。
(二)指标体系结构
根据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的评估要求,需要以定量分析为基础构建指标集。期间,要对指标集的数量和质量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筛选出特性较好的指标,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在投入指标方面,由于农业生产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生产的基本特点,所以人员和资金(可以通过土地面积或者机械总动力表现出来)是必不可少的[8,9]。这里,将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综合评估的投入指标设定为从业人员(万人)和机械总动力(万千瓦)两部分;在产出指标方面,由于农业产出的品类繁多,需要对总产量、净产量和商品产量等进行全面的计量。为此,产出指标选定为:单位面积产值(元/公顷)、物耗产值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人均收入(元/人)。
三、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的综合评估——以中部地区县域农业为例
(一)方法简介
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属于统计学、数理经济学和系统科学交叉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进行相对有效性综合评估的有效工具。该工具以相对有效性为分析基础,借助数学规划模型的构建与计算,对那些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的被研究对象们进行相对效率的`评估。借助DEA评估为“有效”的“决策单元”,已经达到微观经济学的帕累托有效状态。即“DEA有效”的被评价对象如果投入不变,产出已不能增加;或者产出不变,投入已不能减少。而对于那些评估中被确定为“DEA 无效”的被评价对象,其投入或者产出还可以进行改进,最终能够达到“DEA 有效”状态。
对“有效”的农业经济区域来说,其发展状态达到了“最优”,特征指标无需改进;对“无效”的农业经济区域来说,需要调整其投入或者产出,使之达到“有效”的状态
(三)数据选取
为了对我国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效率进行综合评估,在河南省(DMU1)、山西省(DMU2)、江西省(DMU3)、湖南省(DMU4)、湖北省(DMU5)、安徽省(DMU6)选取典型的农业区域为研究对象,借助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其发展效率分析,相关数据见表1。
(四)评价结果与分析
将上述数据带入到规划(NJ)中,借助DEA2.0软件中的C2R模型计算结果见表2。
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可知,河南省和湖北省的农业经济发展效率是“DEA有效”的,其效率值为1.00,并且这两个农业区域的投入、产出冗余均为零,达到了“pareto”有效状态,投入和产出指标都无需进行改进。但是,剩余的四个被研究农业区域,其效率值均小于1.00,说明它们的发展效率是“DEA无效”的。其原因在于投入过多和产出过少。之后对其投入和产出指标进行改进,才能使其发展效率达到“pareto有效”状态,而改进的尺度要以表2中的数据为依据。
四、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的优化策略
(一)合理配置从业人员,在人与机械之间寻求均衡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效率,首先要分析和重新规划农业经济的投入,合理配置从业人员,在人与机械之间寻求契约点[10]。只有这样,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才能逐渐缩小,农业经济的均衡发展才能实现。可以对当地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以及基础条件等产业布局进行综合性思考和定位,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和现代化。
(二)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全面提升物耗产值率
农业经济发展效率的提升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全面优化投入的同时,要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全面提升物耗产值率。为此,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县域城镇的极化效应与经济协调作用,借助多种力量加快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单位面积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在具体操作层面,需要将社会力量和政策向农业和农村方位倾斜,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突出农业区域优势,重点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与效益,并以此为核心,大力发展高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行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销售体系等。
五、结语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益评估分析 篇3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益;评估分析;反应评估;技能评估
现代市场竞争中,人才是企业的核心资源。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是企业获得市场竞争的优势法宝。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实施过程中,关注培训的投入产出比是否符合预期,培训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是否达到。培训的效益令人满意与否,都涉及人力资源培训的效益评估。
加强培训效益评估是有效促进人力资本培训的途径之一。
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益评估的内涵和作用
(一)培训效益评估内涵
培训效益评估是企业培训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依据组织本身目标,采用合理恰当的
理论、程序与方法,在人力资源培训过程中,收集相关数据资料,整理分析,确定人力资源培训效果的过程。也就是收集人力资源培训的效益成果,对培训有效性进行衡量的过程。它通过评估体系和若干评估指标的构建,对培训预期目标的实现、培训计划的成效等给予检查评价。并将评估效益反馈到相关部门,是今后培训计划实施的依据之一。培训效益评估不仅是对整个培训活动成效的总结,也是为后面的人力资源培训活动开展提供了信息反馈依据。
(二)培训效益评估作用
培训具有经济增长性。实施人力培训是对员工的理性投资,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经济增
长。对培训投资效益进行合理分析,有效辅助工作人员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经济进步。
在1987年时,Clegg對人力资源的培训效益评估作用给予了具体分析,他认为培训效益评估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下列方面:其一,对培训价值进行确定。其二,可审核培训设计目标实现与否。其三,可了解人力资源培训中的哪些环节应该改进。其四,可找到更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法,为将来的培训工作提供指导方针。其五,可确定有关培训需要继续存在与否。
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益评估的内容和原则
(一)培训效益评估内容
1.培训效益评估标准的内容。培训效益评估标准内容,主要表现为下列方面:一是受培训人员的培训反映,每位受培训人员均会影响培训效益好坏给予个人评价,将全部受培训人员的整体反映进行综合,可对培训效益有个基本认识。二是对培训学习过程给予评价,其评价内容为培训实施的具体方法及手段。三是培训有无带来员工行为的改变,培训目的是提高人员的工作能力,而工作能力则是由行为所表现出的,所以,评估培训效益是要看受培训人在行为上是否发生改变,这可从行为变化上看出来,有益于工作绩效提高。四是员工工作行为的改变,培训效益评价是以组织工作绩效作为标准的,即工作行为改变会带来工作绩效提高,若培训可带来积极效果,就表明组织对人员的培训效益指标实现了。
2.培训效益评估时机的内容。在评估时机方面,其培训效益主要涉及内容如下:一是培训结束时的效益评价,这也称为即时评估。在培训期间,对接受培训人员的各类表现给予考核评价,与培训之前的技能水准进行对比,确定培训的成效性,其评估内容主要涉及人员学识增进与否,人员技能方面有无获得,受训人员的工作状况有没有提高等。二是培训结束后的效益评估,人力资源的培训尽管注重受训期间的表现情况,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训结束之后的工作表现,这是一种延时性的评估,与即时评估相比,这时候评估更为重要,其评价内容主要涉及受训人的工作态度改变与否,维持时间、增进程度与工作效率等。
3.培训效益评估时机的内容。在人力资源培训当中,其培训效益评估方法主要有下列四种:其一,学识技能测验进行培训效益评估。这种方法是在培训前与培训后实施测验,并对两次测验的成绩给予对比,培训后的测验成绩比培训前高,就表明受训人员的学识技能增强了,人力资源培训是有成效的。其二,利用工作态度调查对培训效益进行评估。在培训期间与培训结束之后,对受训人员进行相同调查表的调查,了解员工的工作态度,并对调查前后的结果进行对比,若员工的工作态度改进较大,表明人力资源培训是有成效的,当受训人员在培训结束之后,其成绩普遍较好,则表明在培训期间,受训人员获得成效较大,也表明受训人员对培训是满意的,这可作为培训效益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其三,培训结束一段时间之后,对受训人员的工作效益进行评估,以了解培训效果。通过半年或者几个月之后,运用书面调查方式或者实地访问方式,对员工的工作量有无提高、工作处理成熟度与工作素质有没有提高等,对培训效益进行评价。其四,对受训人员的上下级进行调查与访问,上级认为员工受训之后,其工作进步与否、工作效率提高与否等,下级人员认为受训人员接受培训之后,其管理才能与领导素质有无提高,困难问题是否能妥善解决,根据反馈资料,评估受训人员的培训成效。例如人员受训之后,在工作质量、数量、时效及工作态度上,全达到了工作标准要求,这表明受训人员已经成为合格工作者,并且认为培训是有成效的。
(二)培训效益评估原则
首先,科学性原则。该原则应该贯彻在效益评估全过程中,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其科学原则主要体现于下列方面:其一,评估内容确定与指标构建时,应该准确客观,不要主观臆断。其二,对于定性描述指标的选择,其计算数据要尽量具有可比性即代表性。其三,评估技术、方法与工具选择时,也应遵循一定的科学性,这样方能确保培训效益评估为可靠真实的,充分发挥评估工作的应有作用。其次,实用性原则。有关人力资源的培训效益评估是项时间限制强的活动,其效益评估主要是由领导与从事培训的管理者来实现的,其工作自身任务比较重,还需要对经济与教育技术等进行分析预测。在构建评估指标与方法时,会注意到计算的简单,应用的方便性,效益评估结果得出较快。而在定量指标方面,尽量做到精而少,并避免有关指标的重复性。而在定性指标的分析时,要便于评估者理解及操作,培训效益评估指标实用且简便易行,才能被人们所广泛接受。再者,综合性原则。在培训效益评估中,其涉及因素较多,表现形式为多维的,并且内容也比较复杂。效益评估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还要有社会效益,不只有直接及近期效益,还要有间接及长远效益。
三、培训效益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一)效益评估不够系统全面
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中,对效益评估往往存在不全面的特点。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培训中,往往重视其过程,对于其结果不够关注。例如企业往往没有考虑到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培训的效果,企业在培训结束之后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来收集反馈的信息,对于培训的真实效果难以进行评估。同时企业的调查问卷也存在单一性,不能反映出评估效益的特点。在培训效益的评估中,部分企业对人力资源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忽略了效益评估的价值和意义。同时部分企业没有按照相应的标准来进行,造成了评估结果的不准确。这种不严格的评估方式难以反映出培训的实际效果,造成了企业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流失。评估方式不可靠。在培训效益的评估中需要选择科学的评估方法,如果只选择了某一特定的培训群体作为评估的对象,那么就容易造成评估结果的失真和不可靠性。在收集培训评估信息时,应当尽量保证评估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评估人员要认识到培训效益评估对企业的价值和意义,为了全面的评估培训的效益,应当选择科学的评估方式。通过尽可能的搜集培训效益的现象,特别是要重视培训对象、企业管理人员的反馈意见,这对于培训效益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评估数据的科学性,企业还可以选择专业的控制部门对培训的过程中进行追踪,加强对培训對象前后的技能、知识等对比研究,最终得出客观的培训效益结果。
(二)评估方式不可靠
在培训效益的评估中需要选择科学的评估方法,如果只选择了某一特定的培训群体作为评估的对象,那么就容易造成评估结果的失真和不可靠性。在收集培训评估信息时,应当尽量保证评估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评估人员要认识到培训效益评估对企业的价值和意义,为了全面的评估培训的效益,应当选择科学的评估方式。通过尽可能的搜集培训效益的现象,特别是要重视培训对象、企业管理人员的反馈意见,这对于培训效益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提高评估数据的科学性,企业还可以选择专业的控制部门对培训的过程中进行追踪,加强对培训对象前后的技能、知识等对比研究,最终得出客观的培训效益结果。
四、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效益评估的措施和方法
(一)加强评估效益的反应评估
在企业人力资源评估中,反应评估应当作为初步的评估形式,通过直观的形式来对培训的效益进行评估。在培训活动刚刚结束时,通过对培训主体的主观感觉和满意度以及意见等进行调查。通过培训主体是否满意培训项目以及有无改进的意见,特别是对培训对象对培训的有用性是否有意见等反馈方式来评估培训的效果。在调查的过程中可以应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问题应当容易理解,对于调查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应当作为下一次培训的改进依据。
(二)对于培训过程中的技能进行评估
培训效益评估的关键是看培训主体是否达到了相应的培训目标,是否掌握了企业要求的相关的技能等。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的出发点在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培训为企业带来科技、经济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效益,它是通过企业技术和知识的更新和提高来实现的,最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在科技方面表现为员工科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先进技术的应用以及开拓等。通过对培训对象的知识、学习态度进行评估,对培训主体的技能提高状况进行对比。
通常可以利用测试的方式等方式进行,企业可以通过对笔试以及绩效的结果进行评估,以此来评估培训的效益。其中笔试作为对企业员工培训结果了解的直接形式,具有简单、便利等特点,对于技术工作的评估可以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对于具体的操作性工作,可以利用绩效考核的方式来考察员工技能的掌握和熟悉程度。通过采用这种评估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培训主体的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培训讲师更加负责的投入到讲课中。通过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帮助。在评估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客户的满意度、企业形象的提升,以及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来评估。
五、结语
企业开展人力资源培训时,应当重视对培训结果和效益的评价工作。通过对培训过程中的意见反馈等来进一步的完善企业的培训工作,同时也加强了对企业培训工作的监督,提高了企业培训工作的效率。同时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应当选择各种培训效益评估方法,提高培训效益评估的可靠性,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工作提供科学性的依据,最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保障。
。 参考文献
[1]高海莲.浅析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3,(3).
[2] 孙艳华, 马瑞聪.关于人力资源培训效益的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2,(18).
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估 篇4
小水电是国际公认的可再生绿色能源,是促进农村节能减排、巩固退耕还林解决农民燃料和农村能源紧缺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我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而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我国小水电资源可开发量1.28亿kW,根据水利部 《2009-2015年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规划》,2009-2015年期间,我国小水电代燃料项目规划总投资为141.30亿元[1]。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对项目区的能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有重要影响[2,3,4];目前小水电代燃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余电上网电价低、代燃料供电过网费偏高;该两项价格指标的确定受到小水电站对项目区贡献的影响,因此对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的综合评估是解决上述问题,及优化工程策划、运行、推广的重要途径。 目前的评估方法可大致分为统计评估法与数学模型评估法两类范畴。统计评估法(即对比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启动前后若干年的生态、经济数据,得出小水电代燃料项目所带来的效益),简单直白,但是不能挖掘深层次的生态、经济、社会等的效益。数学模型评估方面,李仰斌等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水资源安全制定评价体系[5];刘思峰等利用三角隶属函数分析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6];胡文平等得出云推理下的设备故障率分析评估模型,实现故障的预测[7];汪传雷等则提出结合灰色系统和物元分析理论建立企业危机信息管理方案的方法[8]。
除此之外,本文还参考了许多其他的评估方法,如文献[9-17]。小水电代燃料的综合效益评估涉及生态、经济、社会、 能源等领域数据,每个领域的数据获取方式不一致,数据标准也有差别,因而要进行综合评估,应首先针对评估数据源进行数据整合,统一数据标准。由于代燃料评估指标层次分明,为量化指标及准则权重,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为各准则及指标分配权重。
1评估指标数据整合
1.1指标层次模型
小水电代燃料的综合效益评估涉及诸多指标数据,本文将综合效益评估体系分为3层,如图1所示。
目标层位于体系的顶端,直接提供综合效益评估结果。准则层为指标的学科范畴,划分为经济投资效果、生态环境效益、 能源开发效果、社会效益四个学科范畴。指标层则为评估体系的直接数据接口。通过图1还可以发现,指标层所提供的数据接口需要适应多种数据接入。此外,如何量化就业结构、生活质量、教育水平,并将这些数据标准化,也是指标层数据接入的难题。因此,三层评估体系的实现,要基于一个标准的数据接入,及需要进行数据整合。
1.2数据整合
由上文可知,代燃料评估指标数据来源不同、结构不同,即指标层存在多源异构数据。对于多源异构数据,通常采用一个科学的数据整合机制,将这些有价值的科学数据统一展示并加以利用[18]。数据整合方法主要包括全局映射与局部映射两种方法[19,20]。全局映射方法查询效率高,但不适合数据源存在动态变化的情况;局部映射的可扩展性好,但是查询效率低,易造成信息缺失。由于代燃料项目评估的项目的数据源固定,指标类别也固定,因此全局扩展的需求较低,故本研究采用全局映射方法进行数据整合。全局映射的整合方法可以概述为:通过一个中间量,将异构数据源信息映射到全局视图,用户通过全局视图获取不同数据源的数据。在本文背景下,还需要对数据统一标准,整合流程如图2所示。
中间量映射为指标提供统一的数据接口。在指标层中,社会效益下的经济发展质量、就业结构、生活质量、教育水平是综合评估系统中难以量化表示的指标接口,因此,下文将以这4个指标为例介绍中间量映射的方式。每一个指标对应不同的中间量,表1列举了经济发展质量、就业结构、生活质量、教育水平4个指标所对应的中间量,以及中间量的计算表达式。表达式部分为“/”表示直接使用对应统计值。
中间量数据可以依据上表对应的表达式,结合当地对应统计数据进行计算,中间量完成了指标的部分量化,随后要实现中间量到指标的映射。统计数据的变化是综合评估的直接有效证据,例如,项目区2014年的森林覆盖率并不能有效地说明小水电代燃料对环境的贡献,但是2014年与历史数据的对比, 则可以有效说明小水电代燃料工程的环境贡献。因此,以项目运行后最新数据与往年数据之比作为中间量到指标映射的第一个处理步骤,即:
式中:Mappingi为该指标下的第i个中间量映射值;Mi为该指标下第i个中间量最新值;Base为该中间量的最近历史值, 评估起始时间应从项目运行一年后开始。
通过计算中间量映射值的平均值计算指标值,即:
式中:Ind为指标值;n为指标所对应中间量的个数。
本研究应用上述公式(1)、(2)实现中间向量映射,当某个指标值趋近于1时,表示小水电代燃料的该指标影响趋于稳定。
2层次分析与系统实现
2.1权重分配
准则层的评定基于指标层数据,但同一个准则下的指标, 其重要程度不同。为了更准确地得出准则层评定数据,需要首先对指标层分配权重。AHP(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属性决策分析方法,其流程如图3所示。
明确问题、层次结构已在上文实现。现在以准则层能源开发效果为例,进行权重分配。判断矩阵中的值为准则层下指标的两两重要性对比,依据专家提供的资料与AHP的9阶标度, 得出能源开发效果的5阶判断方阵如表2所示。
AHP量化评估即计算每个指标的权重,权重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i为判断方阵的第i行;Wi为第i行对应指标的权重,例如W2为第2行对应指标权重,即燃料使用量的指标权重;Gi为第i行向量的几何平均值,其计算方法为:
式中:Rowij为第i行第j列,即第i行向量之乘积的开n次根, 即该行向量之几何平均值。能源开发效果之权重分配如表3所示。
然后,进行一致性检查,一致性检查公式为:
式中:CI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I通过计算得出,RI则通过查询AHP的9阶矩阵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取值表得出。当CR小于0.1时,则权重分配可以通过一致性检查。
式中:λmax为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其计算方法为:
式中:A为判定矩阵;W为权重向量,本例中W =(0.23,0.11, 0.12,0.54,0.12)T,则本例中λmax=5.05,CI=0.01。
AHP9阶方阵RI值见表4。
查询可得RI=1.12,则CR=0.01(保留两位小数),小于0.1,因此表3中的权重分配通过检验,应采纳。
依据同样的计算流程,依次得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权重分配,如表5、表6、表7所示。
上文中的4个表对应的是4个准则层下的指标权重分配结果,这些结果是在不断与更改修改判断矩阵,不断参阅专业领域知识的情况下,才通过一致性检验。因此,指标的权重分配结果符合领域知识与逻辑。运用同样的方法对准则层分配权重,结果如表8所示。
2.2四层评估系统实现
C/S架构有利于评估标准的统一、升级以及评估结果的公布。基于前文的层次分析,采用包括管理应用层、专家接入层、 数据接入层、服务层的4个服务层。图4为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5为系统UML图。
系统开发环境为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编译语言为C#,服务端运行环境为Win 2000Server,系统的数据库接入提供SQL Server与MySQL 5.0接口,系统的数据库也有对应的两个版本。客户端运行环境为32位Window XP、Vista、Win 7及以上版本,安装包体积74 MB,因此安装硬盘空间在100 MB以上即可。图6为系统运行时的截图。图6(a)为区域管理员登录后系统主界面,图6(b)为准则层管理模块,图6(c)为指标层管理模块,图6(d)为数据填报模块,图6(e)、6(f)为系统生成的评估报表。
3结论与展望
本文采用中间量映射的数据整合方法统一数据接入的标准与量化,并通过AHP(层次分析)设计综合效益评估方法,对指标层、准则层分配权重,通过不断修改判断矩阵并参考领域专家知识,最终使权限分配通过一致性检验并 符合相应的专业知识逻辑。最后本文简述了基于C/S架构的四层服务结构评估系统,该系统服务于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并基于贵州富江小水电站实例,进行综合效益评估的测试。由于该系统功能全面,设计合理,人机交互性好, 管理流程得当,得到了项目组成员的认可。目前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在全国的实施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水利部高度重视这一利民工程,对项目区的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进行客观的综合效益评估,有助于改善项目的策划、实施、运行及推广,然而针对小水电代燃料的综合效益评估研究却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所给出的方法还存在个别指标数据获取困难而导致的评估延后的问题,今后的研究应分析出评估的核心指标,进行快速评估,这将有助于评估数据的共享并将促进小水电代燃料项目的进一步推广。
摘要:为量化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对项目区的生态、资源开发、社会与经济所带来的综合效益,本文采用中间量映射的数据整合方法,整合生态、能源、经济、社会4个类别共23个异构指标数据,并依据AHP(层次分析评价)分配权重、得出综合评估结果;基于该评估方法,实现C/S架构的四层服务结构评估系统,该系统依据不同账户角色赋予不同模块权限,为评估指标数据提供统一标准的数据接口,并可自动生成分类评估报表,统计小水电项目对项目区各方面的贡献,该统计结果可作为小水电项目对项目区综合影响的量化参考。
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估 篇5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税监管与投资评估在职研究生
文章来源:http:///
学院简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6年。五十余年来,学校以培养“崇德尚能,经世济民”之才为己任,经过几代首经贸人自强不息地开拓和建设,已经成长为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和工学等六大学科,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要特色和突出优势,各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多科性财经类大学。
财政税务学院已有三十年的办学历史,并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拥有财政学硕士点、博士点,形成了本科、研究生、博士多层次、高水平的办学模式。现为培养财政、资产评估和税务学方面的人才,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的有关规定,经北京市学位委员会批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特举办在职研究生课程班。
课程优势
一流学府、专业平台:财政税务学院在这领域中持续保持着全国先进水平,保持资产评估专业在资产评估领域中的优势地位。我院已拿下财政学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我们将进一步完善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
优势专业、全国领先:开办在职研以来,受到院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一直以高通过率、高就业率而著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学专业被评为北京市品牌专业和北京市特色专业。
核心师资、权威课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学院是北京市重点建设院校,教授、副教授高级职称的教师占68%,拥有一支科学、知识和专业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科研能力较强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队伍。
实战教学、资源独享:案例式,全景互动式教学,开设模拟课堂,专业课被纳入教育部“优质教学资源库”。财政税务学院下设财政系、税务系、资产评估系等三个系,设有财政政策研究所、税收研究所、资产评估研究所等三个研究所。
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8)54号文件及首都经贸大学《关于在职人员以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
1、学员学完规定的全部课程经考试合格后,颁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班证书》;
2、符合资格申请硕士学位的学员,完成本课程班的学习,通过全国外语和综合水平考试,并通过论文答辩可获得国家承认的硕士学位。
培养方式
1、学制两年,利用周末及公众节假日上课;
2、北京周末班:利用周六或者周日上课;
3、全国假期班:公众假期面授结合远程学习。
院校地址:
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估 篇6
【关键词】公路工程;环境生态;经济损失;评估;措施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公共事业的建设也十分重视,公路建设工程越来越普遍,改善了许多地区的交通状况,也为许多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保障。但是情况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存在的,如在建设公路的施工过程中,由于环境、气候、地理条件、管理水平、施工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也带来了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损失,也从另一个方面提高了工程的成本。建设单位一般仅仅评估直接经济损失,并计算出数额,对于无形的环境因素经济损失却没有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估算,具有有一定的片面性,且估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1]。对于该类型的经济损失的评估及计算为管理者控制工程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此对其影响因素、评估和计算方法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1.公路环境生态经济损失的影响因素
对公路环境生态经济损失所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根据公路工程的运营方式,主要影响因素为包括两个部分,即社会环境因素及自然环境因素。
1.1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涵盖了许多小的方面,如管理因素,包括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选用的材料质量高低、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公路的使用状态、交通量等;经济水平因素,包括利率的变化、原材料的价格浮动、税率的调整等;外部政策因素;包括国家对于该类工程项目的管制、法律体制的完善,政治局势稳定等;技术水平因素,包括施工人员技术、设计者的职业素养;人口因素,如施工人员的身体素质、思想觉悟、工作态度等[2]。
1.2自然因素
自然方面的因素均较为简单,包括地质发育状态、水文环境、土壤性质、环境质量、自然灾害,如地震、滑坡、洪涝、泥石流等。基本上大部分是属于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
2.环境生态经济损失评估流程及各种计算方法
各种因素的村相互作用下,使公路交通建设受到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对其的评估及计算具有价位重要的意义,一般的计算流程为先对生态环境资源被破坏的量进行定性及定量,包括资源破坏的数量、波及的范围、破坏程度等,并进一步确认环境的各个要素及其功能损失之间的逻辑关系,制定出相关的损失科目。在根据科目中各个项目的作用、功能,分析其经济价值,最后将各种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出损失的总数。
对于该类损失的计算方法十分丰富,应按照公路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计算方法,主要方式包括以下几种:①市场价值法 该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将生态环境当做生产要素进行分析。由于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导致了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下降,因此极大的影响到了该项目的经济效益及利润空间,再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检测经济效益的变化,从而进一步的衡量经济损失的大小;②替代市场价值法 该计算方式适用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没有造成产出商品及劳务产品的直接价值变化,但是对其性质等同的替代品或者补充物品及劳务的市场价格冲击较大的情况,即能够分局市场的信息,间接的计算出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③防护费用法 当环境受到破坏或者污染时,建设人员会针对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或者治理,在该过程中势必会消耗一定的物资、财力、劳务等,对该项消耗的经济价值进行计算即为防护费用法;④机会成本法 在对于自然资源的进行利用可以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但是其范围相对较为狭窄,集中于较为稀缺的资源,在对其进行利用前前,应制定出多种方案,综合和项因素分析后,选用最为合理的方案,产生的最大经济效益,即为机会成本[3];⑤调查评价法 如果评估过程中,相关数据较为缺乏,则可以向该行业的专业人士进行咨询,了解相关环境资源的价值或者环境保护措施的效益;⑥恢复费用法 对于已经破坏了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作业,估算出该项恢复工程所需的成本费用,即为恢复费用法。在该及计算过程中,环境的收益为负数。该方式适用于环境损失没有市场价格可以进行补充或者替代的情况;⑦影子工程法 该方式是在恢复费用法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在生态环境被破坏以后,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建造出与之功能相等的其他设施或者项目,代替原有的环境功能,根据在该过程中消耗的成本,进一步估算生态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在环境经济学的理念下,一般将公路生态环境经济损失的计算当做环境质量受到损坏的费用与环境本身功能产生效应的对应关系。先将环境各个项目实际受到的损害的进行货币化的等价计算,并将各个项目全部相加,计算出总体经济损失数量。计算公式表示为::C环境=∑Ci,该公式中C环境表示公路生态环境的经济损失数量,Ci则表示各个受到损害环境项目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及间接损失[4]。
3.减少经济损失的相关措施
对于该类经济损失,有一部分情况属于不可抗力的因素,因此需要做好建立紧急情况应对机制,该机制应具备可操作性、时效性、周密性、科学性的特点,并反复进行演练,注意機制运转时各个方面的衔接,发现问题或者缺陷,及时解决或者改善。完善的公路应急机制能够有效的保障公路的畅通,维持其基本道路功能。应预先对天气进行实时预报,提前做好公路的相关养护工作,将公路封锁的时间减少到最短。如果出现道路损毁,根据应急机制方案,将人力资源、物资等合理、有序的进行调度及分配,先及时抢修道路,快速的将其疏通,避免交通拥堵,为减少财产损失提供交通条件的保障,也能为拯救生命赢得时间。当地的消防官兵、武警官兵、公安部门、医院、气象站等部分,应进行联动演习,各个部门之间充分沟通,合理统筹安排人员极其工作范围,使之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够迅速反应,互相配合,有条不紊的进行严密的联合行动,争取将损失降到最低[5]。
4.总结
交通状况的重要性及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在现实状况下已经被证实。现代公路的建设也是国家十分重视的,关系到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程项目,从眼前利益来看,公路交通的确十分重要,但是从长远开,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其发挥经济效益的因素,如片面重视工程的进度,肆意破坏公路工程周围的环境,施工产生的垃圾不及时处理,施工完毕后不进行相关的善后工作等,对环境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环境恶化也会出现一些灾害,影响到公路工程的建设或者使用,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的公路工程环境损失及间接的环境要素损失。对其的准确评估及计算,对于工程管理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也可以根据该结果分析出现损失的原因,建立健全公路应急机制,尽量减少该类因素带来的损失,也对实施环境保护的措施提供一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明昌,田宗礼,徐树田,任锋.高速公路环境保护的实践与探讨[J].交通企业管理.2009(09):
[2]原长青.公路环境生态经济损失评估及思考[J].西南公路.2009,23(01):137-138.
[3]张谨帆,王海峰,徐培军.公路工程环境经济损失风险多级变权模糊评价[J].山西建筑.2009,35(34):299-300.
[4]任敬叶.关于公路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0):78-79.
[5]张圣忠,吴群琪,李倩.公路沿线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价值评估[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03):68-71.
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估 篇7
气象是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我国农业生产面积广袤, 农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对国民经济实力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农业气象决策服务的潜在经济效益进行理论评估, 才能实现促进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目标。
通过对农业气象服务进行科学的规划, 制定出最优决策, 才可以在确保支出不超出预期目标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合理利用气象资源和条件, 促进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根据气象服务制定科学的决策,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业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2 研究方法
农业气象决策服务潜在经济效益的理论评估核心分析中, 采用的研究方法有2种, 分别为确定最优决策的步骤和Thompson数学表达式, 2种研究方法又是农业气象决策服务效益评估的步骤。其中, 确定最优决策步骤主要包括确定平均气候资源、确定理论评估采用的决策以及计算每一个决策的加权平均经济收益, 根据当地农业发展情况, 选择最优研究方法, 确保理论评估值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为制定农业生产规划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而Thompson数学表达式是通过概率确定不确定性的一种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对农业生产实现最佳长期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 受气象灾害的影响非常大。利用Thompson数学表达式, 需要先明确当地灾害天气出现的概率、防灾费用以及防灾时造成的损失, 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防灾措施才能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经济效益。在采用Thompson数学表达式的时候, 可以分为3种情况。当灾害性天气出现的概率>防灾费用/防灾时造成的损失, 必须接受相应的气象服务, 且进行科学防御,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经济损失;当灾害性天气出现的概率=防灾费用/防灾时造成的损失时, 只需要接受相应的气象服务, 适当进行防御即可;而当灾害性天气出现的概率<防灾费用/防灾时造成的损失的时候, 只需要接受相应的气象服务, 不需要进行防御。
3 服务与决策
气象服务可以按照离散的形式或连续形式表示, 而对应的气象决策分别为离散模式和连续模式。其中, 离散模式是农业气象决策常用的决策方法, 这种方法也是极为科学、有效的方法。而处于连续模式的时候, 决策农业气象服务潜在经济效益值, 根据某个指标确定最优策略,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业气象决策的重要目标, 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1,2]。
4 天气预报和列联矩阵、概率分布和条件概率分布
天气预报是气象服务的主要形式, 其通过收集、整理以及分析当地气象信息, 对未来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农业生产中对气象预报的关注, 在气象灾害尚未发生前, 提前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 当气象灾害发生的时候, 最大限度降低气象损失, 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离散模式通过用m表示天气状态, 连续模式一般用概率密度函数进行表示。在农业生产中, 需要用天气预报资料进行决策, 必须确定函数f (x) 的值。农业气象决策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明确概率分布情况, 而条件概率分布的关键因素分别是预报值和实际值。
5 损失矩阵、气象损失矩阵和气象损失函数
损失矩阵, 指的是离散模式时, 天气状态和气象决策对应的经济损失, 主要由多个气象状态和气象决策组成。由于使用损失矩阵, 必须明确农业收益情况和损失情况, 不具便利性。因此, 使用效益损失矩阵, 又被称为气象损失矩阵。气象损失函数指的是连续模式时一般用r (x, a) 对气象损失函数进行表示。一般采用的损失函数可以分为2种, 分别为线性损失函数和二次损失函数。而线性损失函数和二次损失函数又可以分为2种形式。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气象损失函数, 才能保证农业气象决策服务潜在经济效益理论评估值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4]。
6 案例分析
东北玉米产量在我国粮食总产量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根据气象分析玉米最佳播种量和时期, 并确定玉米最佳生产结构和布局。干旱预报的气象服务效益, 即可以在气象灾害之前, 采取有效的干旱预防措施, 通过蓄水池储水或者南水北调, 解决干旱的问题, 不断提高当地农业生产经效益。而为了确保农业气象服务经济效果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必须积累足够的资料, 确定科学的农业气象服务效益系数。
7 结论
农业气象决策服务潜在经济效益理论评估, 关系到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气象作为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性因素, 必须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决策, 以实现农业生产的重要目标。
摘要:气象问题是影响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直接关系着农业的发展。因此在农业部门工作中, 气象决策服务潜在经济效益一直是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对农业气象决策潜在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找出有效的研究方法, 并利用科学的决策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农业气象,决策服务,经济效益,理论评估
参考文献
[1]LOMAS J, MILFORD J R, MUKHALA E, et al.农业气象教育和培训的现状与未来需求[J].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0, 4 (4) :59-60.
[2]于庚康, 罗艳, 高苹, 等.区域农业经济气象敏感性和气象经济效益[J].生态学杂志, 2012, 31 (5) :1265-1271.
[3]王凤源, 崔晓宇.浅谈县站农业气象决策服务[J].新农村 (黑龙江) , 2013 (10) :273.
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估 篇8
一、基于区间的海洋交通工程经济评估分析方法的提出
以未来现金流折现为基础的传统经济评估方法有净现值法、投资回收期法及内含报酬率法。传统评估方法的操作性强,关键参数也较易确定,但基于区间的经济评估分析方法能消除和处理项目评估中不确定信息更简单易行。近年来关于项目的区间经济分析研究已有一定进展,肖峻(2008)等研究者提出区间成本的涵义来优化决策项目经济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延伸了确定区间情况下区间现金流和区间利率的概念,提出以区间净现值为基础的经济评估新方法;上述文献均将区间概念运用于电力工程的经济评估。根据项目区间经济评估方法的实用性和通用性,借鉴肖峻等人的区间经济评估指标概念,笔者认为区间净现值法、区间投资回收期法及区间内含报酬率法同样适用于海洋交通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估。
结合海洋交通工程投资特点,投资内容独特(每个项目都至少涉及到一项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数额多;影响时间长(至少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以上);发生频率低和变现能力差导致工程项目投资风险大。那么,基于区间的经济评估指标方法更利于减少海洋交通工程项目信息处理的不确定性。本文拟在区间经济评估指标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海洋交通工程经济评估体系:区间净现值法、区间投资回收期法和区间内含报酬率法。
二、基于区间的海洋交通工程经济评估方法的介绍
根据估计投资项目各年净现金流量的原则,以及区间概念是建立在项目计算期的基础上的,可以确定海洋交通工程的计算周期。假设投资计算期为n,那么各期的现金流为NCF0,NCF1,NCF2…NCFn。NCFn=(CI-CO)n,表示第n期现金流入量CI扣除现金流出量CO的差额,(CI-CO)n即是区间数。
(一)区间净现值法
以净现值来体现项目计算期即整个区间数值的方法,以既定折现率折算至项目期初的现值之和。区间净现值(Interval NPV),简称INPV。计算方法如下:
区间净现值法运用如下:
若INPV>0,则意味着不仅能保证项目获得预定收益外,还可得到更高收益,在经济上项目可行;
若INPV<0,则说明不能达到预定收益水平,在经济上项目不可行;
若INPV的区间最小值(NPV-)小于零,INPV的区间最大值(NPV+)大于零,即NPV-<0<NPV+,表明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具有不确定性,执行该项目会存在一定风险。
(二)区间投资回收期法
就是结合动态的区间变化,主要采用以货币时间价值为基础的投资时间回收期来确定项目可行性的方法。区间投资回收期(Interval PT,简称IPT),在项目现金流出量的基础上,计算项目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可以回收的期限。计算方法如下:
区间动态投资回收期是个区间化概念,有区间最小值(PT-)和区间最大值(PT+),在利用此方法进行判断项目可行性时,需要以区间动态投资回收期和基准投资回收期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此来得出最优方案。区间投资回收期法运用如下:
若IPT区间最小值(PT-)和IPT区间最大值(PT+)都大于基准投资回收期,则表明项目投资回收期过长,投资风险过大,无法在确定周期内收回投资成本,表示项目在经济上不可行;
若IPT区间最小值(PT-)和IPT区间最大值(PT+)都小于基准投资回收期,则说明项目投资回收期短,极易收回投资成本,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可控风险,表示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若IPT的区间最小值(PT-)小于基准投资回收期,IPT的区间最大值(PT+)大于基准投资回收期,即PT-<基准投资回收期<PT+,表明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具有不确定性,执行该项目会存在一定风险。
(三)区间内含报酬率法
就是在动态区间范畴下,根据项目本身内含报酬率来评价方案优劣的一种方法。区间内含报酬率(IIRR),是项目计算期区间内未来现金流入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现值的贴现率,或者说是使项目整个计算期内投资项目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计算方法如下:
也可表示为:
区间内含报酬率是一个区间化的概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区间内含报酬率大于基准资金成本率(基准收益率)则项目可行,且在合理范围内,区间内含报酬率越高方案越优。区间内含报酬率法运用如下:
若IIRR的区间最小值(I-RR)和IIRR的区间最大区(I+RR)都大于基准投资收益率,则表明项目投资能获得预期收益,表示项目在经济上可行;
若IIRR的区间最小值(I-RR)和IIRR的区间最大区(I+RR)都小于基准投资收益率,则表示项目投资根本无法获得预期收益,该项目在经济上不可行;
若IIRR的区间最小值(I-RR)小于基准投资收益率,I-IRR的区间最大区(I+RR)大于基准投资收益率,则表示项目投资获得预期收益具有不确定性,该项目实施在经济上有风险。
三、基于区间的海洋交通工程经济评估方法的运用
(一)某海洋交通工程简介
该海洋交通工程位于东南沿海,交通工程建设规模为3万吨级外海散杂泊位1个。项目计算期32年,其中项目建设期2年,使用期30年。项目设计年吞吐量80万吨,本项目竣工投产后,第一年完成设计吞吐量的60%(计48万吨);第二年完成80%(计64万吨),第三年达到设计吞吐量80万吨。
本项目总投资估算19 806.9万元(含建设期贷款利息412.9万元)。资金来源和筹措是自有资金6 932.4万元(不计息),占总投资的35%;其余65%(计12 874.5万元)由项目业主向商业银行贷款解决。根据资金来源和筹措的比例,按目前银行5年以上贷款利率计,再考虑潜在的通货膨胀和风险系数。因此,本项目的财务基准收益率确定为8%。根据国家发改委、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的要求,目前对于海洋交通港口基础设施项目社会折现率采用8%。
以该海洋交通工程为例,计算期内的区间现金流量如表1所示。海洋交通行业区间财务基准利率为[8%,11%],基准投资回收期为12年,研究该项目在经济上的可行性。
(二)基于区间的海洋交通工程经济评估方法的计算和运用
结合各年的效益、费用量情况,在确定的海洋交通工程计算期32年内,利用选取给定的海洋交通港口基础设施项目的社会折现率8%作为区间折现率,分别用INPV法、IPT法和IIRR法三种方法对该项目进行经济评估,计算结果见表2所示。
通过表2的计算结果,从INPV指标分析来看,区间净现值的区间中位数2 605.52万元大于零,表明不仅能保证项目得到预定收益,还可获得更高收益;从IPT指标分析来看,区间投资回收期的区间中位数9.1年小于基准投资回收期10年,能够收回初始投资;从IIRR指标分析来看,区间内含报酬率的区间中位数9.225%大于基准收益率8%,表明该项目预期收益明显。可见,本项目经济评估方法下各项指标均较好,符合经济评价要求,经分析本项目经济上可行。项目有较强的抗风险性,项目生命力较强。从经济与社会影响角度分析,本项目的建设对腹地内的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较大的作用。
本文采用动态区间分析方法,建立了一套基于区间现金流和项目区间计算期的海洋工程经济评估方法体系,分别用区间净现值(INPV)法、区间动态投资回收期(IPT)法和区间内部收益率(IIRR)法进行评估确定计算期内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这个评估方法体系有助于海洋工程经济评估实施者作出更科学的判断。
参考文献
[1].肖峻等.基于区间分析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估方法比较[J].天津大学学报,2008,41(4).
[2] .罗凤章等.计及电价波动的电网建设项目经济评估区间法[J].电网技术,2005,29(8).
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估 篇9
1 评估缘由探悉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准备阶段 (1978~1984) , 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启动与试点阶段 (1985~1991) 和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全面展开与蓬勃发展阶段 (1992~) 。从1999年起, 全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各高校在扩招后, 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教学质量下滑的问题。于是2004年10月, 教育部建立了每5年一轮的高校教学评估制度, 旨在“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然而高校本身存在的问题也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由于目前的高校产权关系不明晰造成了交易费用过高, 这是高校扩招不适应对高校“生产”的要求而造成的。
2 评估现状分析
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看, 行政评估法是由高校的行政主管部门教育部作为考核主体, 直接对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等诸方面进行评估, 以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其做法是, 教育部通过制定一定的评估指标体系, 对高校的教学、科研、师资、设备、学生就业等各方面的情况作出综合评价, 以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
从成本角度来看, 行政评估的成本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对高校教学工作的检查、考核和衡量成本, 以及评估过程中学校的接待成本等;二是学校迎接评估的准备成本, 这是行政评估成本的主要部分, 具体包括:学校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成本、召开动员大会的成本、召开各种现场会和观摩会的成本、学校组织的自评自查成本等“管理成本”, 以及为迎接评估消耗的电脑、打字机、纸张等办公用品的“材料成本”, 此外, 还包括教职工忙于“迎评”的机会成本 (为了应付评估而占用的闲暇、学习时间等机会成本) 。
从评估的效果来看, 在现行体制下, 高等教育的行政评估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行政评估是我国高等教育尚未市场化, 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 这种行政评估机制的效率却又非常低下, 并且不能从根本上促进高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3 高校评估效能 (关于成本与效益的深层次分析)
3.1 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的启发
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 利用交易费用的概念解释了“企业为什么出现”。他认为, 企业形成的原因是通过把交易费用转移到了企业内部来减少市场的交易费用。交易费用理论给人们看待现实经济学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如果把高校看作替代个人自学高等教育知识的企业来看, 高校的目前的低效率问题是不是可以从高校的交易费用偏高来找到解释呢。
3.2 高校的交易费用问题
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指“度量、界定产权的费用, 发现交易对象和交交易价格的费用, 讨价还价的费用, 订立交易合约的费用, 执行交易的费用, 监督违约并对之制裁的费用, 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等”。华裔学者张五常认为:“交易费用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制度成本, 包括信息成本淡判成本, 拟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 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 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也就是说, 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高校交易费用是指高校交易内、外部各种交易活动所花费的费用支出。包括高校各内部组织和高校与外部组织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摩擦费用, 获取信息的费用及高校组织管理的费用。高校办学费用是衡量高校办学效率和效益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 通过研究高校交易费用的高低能直接反映出其办学效率的高低。
3.3 高校交易费用偏高的原因分析
3.3.1 高校产权制度不明晰
要彻底改变行政评估机制的缺陷, 首要的任务就是改革高校的产权制度, 通过市场评估机制来实现优胜劣汰。产权制度改革不仅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市场化, 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而且有利于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 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办学, 弥补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足。另一方面, 在产权制度改革前提下, 发挥市场的力量, 由独立的社会评级机构对高校进行评级, 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率和办学水平,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国有资产由于没有人格化的自然所有者, 即产权所有者缺失, 各级政府只是它的直接代理者。在这种产权制度下, 公办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党委有点像公司中的董事会, 大学校长类似与企业经理人。大学校长在拥有的权利和责任方面极为不对等, 也就是责任大于权利, 致使大学校长在学校的管理方面不敢大胆创新, 唯恐责任重大。
3.3.2 高校交易费用较大
高校交易费用主要包括教师的薪酬和管理费用。其中教师的薪酬在扩招后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多的规模效应而出现相对降低的情况, 但管理费用可能反而会提高。这主要表现在, 扩招后高校的管理层级仍然众多, 学校与这些管理部门的往来费用较高, 比如说:本科评估对于很多高校来说, 无疑是增加了学校的交易费用, 虽然本科评估本身的目标视好的。很多校长都深深感到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而是将过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花费在应付各种繁锁的事务上, 管理的机会成本高。此外, 高校扩招后纷纷兴建新校区, 以容纳新增生源, 基建投入带来的金融费用和交通费用也使高校的管理费用大大增加。
4 解决意见
所谓路径依赖, 是指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条路径, 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正如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指出的:“一旦一条发展路线沿着一条具体进程进行时, 系统的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以及历史上关于这些问题所派生的主观主义就会增强这一进程。”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意味着原有制度的重要性, 人们对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沿着既定的路径, 原有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 也可能沿袭原来的错误路径发展, 从而被锁定在低效的状态, 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4.1 采用市场化的引导策略, 克服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
“制度本身不是设计的结果, 而是内生和发展的, 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必须考虑到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制度创新准备、相关利益者的博弈能力等对制度变迁带有根本制约性的因素的影响”。这就意味着, 我们在注重培育高等教育市场的同时, 也要注重培育高等教育评估市场。在这个市场中尤其要强调高等教育评估组织的相对独立性和高等院校的自主地位。只有这样, 评估机构才能借助其专业性的评估获得政府、社会和高校等各方的认可, 促进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 最终实现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良性和谐发展。采用市场化的引导策略, 克服制度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赖。
4.2 确立较高层次的高校评估法规与条例
我国与高校评估直接相关的法规条例, 目前只有《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这是目前规范我国高等学校评估行为的重要法规, 但同时也是一种最低层次的行政法规, 这个法规从颁布之后基本上没有得到真正贯彻执行, 并且与当前的高教改革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如强调评估主体的单一性、对社会评估重视不够等, 这些问题需要在法规升格的过程中来予以解决。此外, 我国高校还存在着盲目追求高校升格扩大的现象与教学质量滑坡的问题, 不仅浪费了大量资金, 也不利于高校办出特色;由于教师精力投人不足、教学经费投入不足、高校教学质量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很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都达不到国家要求, 基本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以上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我国高校评估政策不健全或不完善有关。
4.3 将鉴定结果与政府拨款挂钩, 实行绩效拨款
对于高校评估结果的处理,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般都将其与国家的政策保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 俄罗斯高校若不通过国家鉴定, 就无法获得国家的预算拨款与法律规定的其他优惠政策。所以, 尽管为进行鉴定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 但高校仍然积极申请鉴定。由此可见, 俄罗斯高校鉴定的结果是政府进行决策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它意味着政府只是为那些通过鉴定的高校提供必要的经济资助。如果高校能证明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 它们就具备了获得政府资助的资格, 我国的教学评估也应当将鉴定结果与政府拨款挂钩, 实行绩效拨款。
参考文献
[1]花长友.高校办学的经济效益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1, 6.
[2]韩晓燕, 张彦通, 李汉邦.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变迁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10.
[3]刘成.高校本科评估背后的新制度经济学问题分析[J].新西部, 2006, 24.
[4]彭德琳.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 10, 1.
[5]潘燕.高校交易成本: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J].理工高教研究, 2004, 6.
核桃的种植管理与效益评估 篇10
关键词:核桃,种植,管理,效益评估
核桃, 落叶乔木, 原产于近东地区, 又称胡桃、羌桃, 与扁桃、腰果、榛子并称为世界著名的“四大坚果”。核桃营养价值很高被誉为“万岁子”、“长寿果”。交城县地处吕梁山中段东麓, 晋中盆地西缘,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境内年平均气温在8℃, 全年无霜期150~200天, 年降雨量500mm, 平均海拔1200m, 是核桃的适生地之一。近几年我县大力发展核桃产业, 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生物学特性
核桃要求温暖、凉爽气候, 不耐湿热, 在年平均气温8~15℃, 绝对最低气温-25℃, 年降水量400~1200mm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正常;绝对最低气温在-30℃以下地区, 核桃枝条、芽和雄花受到冻害。夏季绝对最高气温40℃时, 果实和枝条发生日灼, 核仁发育不充实, 以至萎缩发霉。
核桃不耐干旱瘠薄, 对土壤适应性广微酸性、中性及弱碱性的钙质土, p H5.5~8.0的条件下均生长正常, 最适生土壤为深厚、疏松、肥沃、湿润的壤土及沙壤土。核桃为强阳性树种, 喜光而不耐庇荫。
2 品种选择
核桃品种选择要考虑丰产、果品优质、抗性强。目前我县栽植的品种主要是晋龙1号、晋龙2号、辽核1号、中林1号, 它们适应性强, 抗寒耐旱抗病, 且丰产、品质上乘。
3 栽培技术
3.1 选择苗木
苗木选择要求:一是选择品种纯正的苗木;二是选择苗干粗壮, 大小均匀, 顶芽饱满, 根系发达且相对完整的苗木;三是选择无病虫害的苗木。
3.2 整地
选择相对集中、交通方便的土地、以土壤保水、透气良好的阳坡和背风处的壤土和沙壤土为宜, 有机质含量高, 有灌溉水源、能排涝、无污染的地块较佳。
3.3 打坑
旱地挖70cm见方, 水地挖1m见方的大坑, 表土放在坑上方, 新土放在坑下方。打坑以株距2~4m, 行距4~6m, 27~83株667m2 (平川早密丰建园) ;株距4~6m, 行距8~10m, 10~20株/667m2 (山地建园) ;丘陵地其行距因地而定, 或沿地埂栽植, 株距以4~6m为宜。
3.4 施肥与回填
每个坑底放入准备好的农作物秸秆并施入50kg农家肥, 与表土拌匀, 回入坑内, 分层踏实, 上部回入新土, 回填新土时每个坑准备1kg复合肥, 1.5kg磷肥与新土搅匀回填。
3.5 栽植时间
在树木休眠期进行栽植, 最好是在土壤刚解冻芽萌发前栽植, 这一时期栽植成活率高, 树体生长旺盛。秋栽在苗木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进行, 但应及时埋土防寒。
3.6 定植和补植
(1) 定植。定植时, 将苗木放于准备好的坑中央对正, 保持苗木移栽前的方向, 将苗木扶直, 让根系展开, 覆上拌和过肥料或腐殖质的营养土。待根系全部覆土后, 将苗木往上轻提, 边提边踩, 提至苗木土痕距回填面5厘米, 踩实, 再回入细土至回填面, 踩实, 浇定根水, 待水洇下后, 再回入细土, 做成树盘。
(2) 补植。春季苗木萌芽展叶后, 应及时检查成活情况, 确认不能发芽时可在生长期或休眠期补植。补植时, 要求苗木为同一品种, 相同树龄。
4 栽后管理
4.1 耕作
要提早幼树结果和大树丰产, 可对核桃园进行深耕压绿或压入有机肥。深耕时期在春、夏、秋三季均可进行, 春季于萌芽前进行, 夏、秋两季在雨后进行, 并结合施肥将杂草埋入土内。
4.2 施肥
氮和钾是核桃的主要组成元素, 而氮多于钾, 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产量和品质在缺磷的土壤中须补充磷和钙, 同时增施有机肥。幼树施肥应采取薄施、勤施的原则, 定植当年至发芽后开始追肥, 每月1次每株施尿素0.5~1kg;第2~4年, 每年于3月、6月、8月、10月共施4次肥即可。
4.3 整形修剪
幼树无果, 可提前从8月下旬开始, 成年树在采果后的10月前后, 叶片尚未变黄之前进行修剪。幼树芽的顶端优势特别明显, 顶芽发育比侧芽充实肥大, 树冠层性明显, 结合比特性, 以采用主干疏散分层形为宜, 且整形极易。整形方法为:干高50~80cm, 定植当年不作任何修剪, 只将主干扶直, 并保护好顶芽 (若顶芽损坏, 可以壮芽代替) , 待春季发芽后, 顶芽将向上直立生长, 将其作为中心干, 顶芽下部的5~6月选分布均匀、生长旺盛的3~4个方向好、角度好、生长健壮的枝条, 培养成为第一层主枝, 将其余新梢全部抹去。
4.4 灌水
核桃喜湿润, 耐涝, 抗旱力弱, 灌水是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在生长期间若土壤干旱缺水, 则坐果率低, 果皮厚, 种仁发育不饱满;施肥后如不灌水, 也不能充分发挥肥效。
4.5 病虫害防治
核桃主要病害有炭疽病、黑斑病、褐斑病、腐烂病和枯枝病等。
炭疽病、黑斑病、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芽、嫩枝和果实青皮。预防方法是加强肥水管理, 增加树势, 提高抗病能力;并在发芽前喷洒3°~5°石硫合剂, 发病期提前5~10天喷洒按1∶1∶200 (硫酸铜∶石灰∶水) 比例配制的波尔多液, 或喷洒大升、猛杀生等杀菌剂。治疗方法是喷洒福星或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修剪时要把病枝、病叶剪掉, 平常发现有病枝叶要随时清除, 减少感染。
腐烂病、枯枝病属于一种真菌性病害, 主要危害枝干, 一般早实核桃发病较重。防治方法是及时刮掉腐烂部位并集中烧毁。治疗方法是把枯枝病叶剪除, 用40%福美砷50~100倍的药液或波美5~10度石硫合剂涂刷伤口。
核桃幼树的主要虫害是金龟子、云斑天牛等。防治云斑天牛可用毒药签堵塞洞口, 杀死幼虫;防治铜绿金龟子有以下四种方法:一是成虫大量发生期, 利用成虫有趋光性设置黑灯诱杀, 利用其假死习性, 人工震落捕杀或成虫期晚间堆火, 引诱成虫入火自焚;二是化学药剂法。虫害发生严重时喷40%乐果乳剂1000倍液或75%辛硫磷乳剂1500倍液于树冠, 每10天喷1次, 重复3~4次效果良好;三是早春、晚秋结合修剪、整树盘、灌水、消灭土内越冬幼虫。四是利用金龟子天敌防治。
5 经济林效益分析评估
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估 篇11
关键词:电影众筹;融资平台;第三方评估机构
随着“众筹”融资模式的不断发展,众筹项目的内容已经从创意科技产品不断拓充至创业项目、影视作品等各个领域。随着《叶问3》《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电影众筹项目的成功,许多投资者开始关注电影众筹项目,并尝试选择合适的电影众筹项目来实现财富增值的目标。作为国内最大影视作品众筹平台,淘梦网的项目成功率却仅为20%至30%。这一融资方式在中国发展遇到困境,迫使我们去思考怎么样才能讓众筹更好地去服务电影行业?通过分析国内电影众筹行业的现状,发现国内电影众筹项目成功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众筹项目的可盈利性和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实际相差较远,影响了投资者的参与热情。因此,本文尝试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来提高电影众筹项目的成功率,因此在文中对此进行了相应地分析。
一、文献综述
在众筹模式的研究上,国内学者海阔等(2014)指出,众筹开拓了民间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对接通道,众筹平台可以连结资金需求者和民间投资者。由于众筹模式本身拥有巨大的融资便利性,虞海峡(2014)指出,众筹能为电影内容提供有效的市场调研,为电影制作开拓新的资金来源,为电影推广提供广阔的宣传平台。然而,众筹项目的成功需要多个方面共同推进。曹祎遐(2015)指出,众筹项目的成功运作不但需要好的创意和资金支持,更需要一个高质量的管理团队和成熟完备的经营管理模式。当前,社会中缺乏如何在电影等文化领域中引入众筹模式后进行经营管理的模式研究。因此,通过借鉴社会组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来完善自身机构管理的做法,我们发现在社会组织体制管理方面,学者王守文(2013)已经提出,有效运用管理技术工具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拓展发展空间,是当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式。评估主体的独立性、专业性是保障结构、技艺和文化等维度得到客观、科学评估的前提。因此,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组织设置、能力构成和能力建设成为“SCC”评估理论推行的主体要素。
综上所述,本文将为电影众筹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制定一系列的指标体系,以建立并优化第三方评估机构进入电影众筹领域,从而更好地完善电影众筹过程中的经验管理模式,提高电影众筹项目的成功率。
二、电影众筹中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的必要性
在目前的电影众筹模式中,项目发起人处于主动状态,掌控与项目相关的所有信息;项目投资人处于被动状态,由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项目投资人对项目发起人所公开披露项目信息的可信度产生质疑,进而降低了投资热情。通过借鉴其它融资手段中处理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式,认为可以在电影众筹模式中引入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于投资者而言,引入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过高的信息成本。由于当前互联网中,同一信息有可能同时发布在不同平台上。项目投资者在搜寻项目的盈利性分析和可行性分析的信息时,不可避免会出现重复,造成重复成本。引进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能够有效控制过高的信息成本。
第二、项目信息具有过多主观性。在项目发起前,项目发起人会对项目的收益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但是这种分析往往存在浓厚的主观色彩,个体认为适合市场的,事实上并不一定会被市场所欢迎。目前电影众筹的项目介绍多为项目发起人撰写,因此项目信息具有过多的主观性。
第三、项目发起人缺乏有效监督。当前,电影众筹市场存在参差不齐的项目,由于项目投资人缺乏项目相关的专业信息的同时对收益良好项目具有较高投资倾向,为了获得更好地达到融资目的,项目发起人易凭借对项目本身具有操控的能力和对行业内部的了解程度对部分纰漏信息存在隐瞒或通过对信息的主观渲染进而误导项目投资者进行投资的情况。这不仅违背了职业道德,而且严重破坏了电影市场的生态环境。其后果是潜在投资者进入市场的可能性降低,投资者规模不断缩小。引进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其所撰写的众筹项目评估报告仅以市场为标准,具有客观性,对众筹项目融资方形成无形的监督作用,驱逐部分不良项目因融资不成功而退出市场。
三、电影众筹中引入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可行性
国产众筹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票房突破8亿元,超越《功夫熊猫2》所创造6.17忆元票房成为国内动画电影票房之最。本电影通过众筹成功吸引了近5000名电影微投资人,并筹集资金137万元。但是,从根本上,该众筹项目属于关系融资,投资者能够在对项目多方信息大致了解后进行投资,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是提高众筹项目成功率的一个办法,但是一般情况下,众筹项目投资者人群来源各异,使得这种方式难以得到有效推广。
引入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可行性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有降低投资项目的信息成本。根据Kickstarter公布的数据[],众筹项目总数为260,000个,其中电影类和视频类的项目最多,共50,852个。引进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产生了评估费用与机构管理费用,但是官方的报告将成为项目投资者首选的信息,相对于多方搜寻产生的庞大重复成本而言,有效降低了信息成本。
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估 篇12
当下, 能源工业面临需求急剧增加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状,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 能源工业要不断地对能源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 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保证产业的安全环保。大电网集中供电无疑是很难实现这一目标的, 需要对分散能源进行合理地利用, 并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减小电网的压力。
一、分散能源的定义及其特点
分散能源最早提出于美国, 随后一些发电技术先进的国家开始接受这一概念, 对分散能源的定义也因研究机构的不同存在一些差异, 比如:美国的再生能源研究机构对分散能源的定义是:在用户位置并且发电容量在10MW以下的发电设备;美国能源部给出的定义是:具有标准化设计、规模较小的, 能够结合能源储存系统共同改善电力系统的发电技术;美国燃气研究所给出的定义是:处于负荷中心并且能够为当下电网的经济运行贡献力量的小型发电设备等等。虽然这些定义有所区别, 但共同之处在于:发电设备的容量较小, 安置位置与用户负荷较近。就当今的分散能源来说, 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代表, 还包括有通过气体燃料提供能量的设备以及燃料电池等[1]。
对分散能源的特点进行研究发现, 它具有较高的供电效率, 对于中央发电机组来说, 发电效率一般在35%左右, 大型电厂受到水源和环境的限制, 通常与负荷中心的距离较远, 在电能的输送过程中还会损失一部分电能。分散能源的发电效率都比中央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率高, 较为先进的燃料电池甚至有高达50%的发电效率, 同时, 分散能源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它不需要输配系统, 防止了输送过程中电能的浪费, 也大大减少了输配线路的投资;在对输配电网的升级换代上, 分散能源也能起到减缓其速度的作用, 传统的供电方式为了满足新用户对用电可靠性的要求, 需要重新建设电站和输配电系统, 但对于分散能源技术来说, 可以在用户所在地安装分布式设备即可, 大大减少了投资, 保证了供电的可靠性;另外, 分散能源也为电力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计划经济模式的电力经营使得用户只能按照计划结果选择用电, 但在当下, 电力的服务对象呈现多样性, 需要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在分散能源技术中有很多先进技术为这一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2]。
二、分散能源经济性评估方法
对于一个分散能源项目来说, 不同的发电设备、供热设备以及制冷设备导致设计的方案多种多样, 需要在众多的方案中选择最优的方案, 在选择的过程中, 经济性因素是首当其冲需要重点考虑的, 在经济可行的基础上进行优中选优。通常情况下, 分散能源项目规模较小, 对其进行的建设也常常是由企业进行, 进行财务评估是经济性评价的重点, 当然, 在必要的情况下, 也需要进行国民经济评价, 下面就该项评估方案进行介绍。财务评价是指从项目财务的角度出发, 对项目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进行计算, 以此来对方案的财务可行性进行判断[3]。
就盈利能力评估来说, 基本的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几项:1) 财务的内部收益率。该方案需要在整个计算期内使得净现金流现值累计与零时折现率相等, 它反映的是盈利率, 在考察方案的盈利率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也是重要的动态评价指标;2) 投资回收期。它是指方案的净收益与投资完全抵消所需要的时间期限。在对分散能源投资方案的投资回收能力评估上, 这一评价指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通常情况下, 投资的回收期是从工程建设开始的那一年开始计算的, 对投资回收期的计算, 可以通过财务现金流量表计算出来, 对投资回收期的结果进行分析, 如果该回收期相比于行业的基准回收期要短, 则表示此方案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投资收回;反之, 则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收回投资成本;3) 财务净现值。按照现在行业的基准收益率, 将各现金流量折现到工程建设开始时的现值和, 以此得到财务净现值[4]。
就清偿能力评估来说, 需要明确的几项指标有:1) 资产负债率。这一指标反映的是分散能源项目每年面临的风险程度以及偿还债务的能力。其计算方法是将负债的合计值除以资产的总合计值;2) 借款偿还期。它是指分散能源项目投资之后, 能够应用于还款的资金以及建设期间利息的时间, 对分散能源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时认为, 如果借款偿还期能够满足贷款机构要求的时间期限, 则认为改项目是具有相应偿还能力的;3) 基本报表。该基本报表包括:现金流表、资金的来源和运行表以及其他一些辅助报表等等。
另外, 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对分散能源项目进行国民经济评价, 它是按照资金合理配置的原则, 对项目的效益以及费用进行考察, 计算方案能够为国民经济做出的贡献, 达到对项目进行经济性评估的目的。该项分析主要包括盈利能力分析和外汇效果分析。主要的评价指标是内部收益率, 它反映的是分散能源项目方案对国民经济做出的净贡献, 另外, 经济净现值也能够反映出项目方案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 当该值大于零时, 表明为该方案的建设付出资金后, 能够得到相应的社会盈余, 此时的方案是可以被接受的[5]。
三、分散能源的环境效益分析
分散能源装置具有低污染排放的特点, 其供电模式具有高效、清洁以及灵活的特点, 是环境友好型项目。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 分散能源采用的燃料都是清洁燃料, 与燃煤机组相比, 他们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要小得多;另外, 通常情况下分散能源都安置在负荷中心附近, 可以通过热电联产的方法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为了对分散能源的环境效益进行说明, 该部分以某办公大楼为对象进行分析, 该大楼位于某省会的繁华地带, 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 对其现有的能量系统进行统计, 主要包括:该大楼的照明系统、通风系统、办公设备用电系统以及电梯的运行系统等等。在该大楼内, 有两台天然气锅炉, 可以用于冬季的取暖;两台蒸汽压缩制冷机, 为中央空调系统提供冷源;另外, 还有一台柴油机作为备用电源。
在对分散能源的环境保护效益进行评估时, 通常可以采用分散能源污染物排放的减少量来表征, 对于本次的研究对象来说, 可以表示为为办公楼提供电能的锅炉房产生的污染物总量减去为办公楼提供电能的分散能源产生的污染物总量得到的差值。当为电网供电的发电机组都是燃煤机组, 而分散能源系统采用天然气作为燃料时, 可以得到两种方案污染物排放的比较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中可以明显的看出, 当该办公大楼采用的是分散能源供电时, 可以有效地减少有害污染气体的排放, 对于环境保护来说无疑是带来了极大的福音。当今, 地球上的建筑物能量系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 几乎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 如果采用电网供电将会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 而如果改用分散能源进行大规模供电, 将可以大大减轻环境污染的程度, 为环境保护提供良好的空间和途径, 分散能源具有很好的环境效益。
四、结束语
当今的地球面临着资源短缺, 环境破坏严重的严峻局面, 需要人类积极的研究新能源, 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本文首先对分散能源做了简要介绍, 阐述了相关经济性评估方法, 引用相关实例, 对其环境效益做了分析。结果表明, 分散能源无论从经济性还是环境效益来说, 都要优越于传统的电网集中发电, 它是集中发电很好的补充。在今后的电力发展道路上, 要不断挖掘出分散能源的经济利益和环境效益,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摘要:经济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导致电力工业的服务对象呈现多样性, 满足不同对象的各项能效, 保证可靠性是电力行业目前应对的挑战。同时, 燃料的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也要求电力工业转变过去集中管理的思路, 在电力系统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分散能源将会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对分散能源做了简要介绍, 阐述了相关经济性评估方法, 引用相关实例, 对其环境效益做了分析。
关键词:分散能源,技术经济分析,环保效益,评估优化
参考文献
[1]徐二树.分布式能源的研究与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 2004:122-123.
[2]徐建中.分布式供电和冷热电联产的前景[J].节能与环保, 2006 (3) :10-14.
[3]雷金勇, 谢俊, 甘德强.分布式发电供能系统能量优化及节能减排效益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9 (23) .
[4]何宏舟.改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J].节能与环保, 2002 (11) .
【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估】推荐阅读:
综合经济效益分析07-21
企业经济效益分析09-12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10-26
下派帮扶重点建设项目效益分析评估10-10
风险投资经济效益分析10-19
资金与经济效益07-18
环境与经济效益09-12
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论文05-17
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