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论文

2024-05-17

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论文(共11篇)

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论文 篇1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财务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如何把握好财务管理,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本文针对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财务管理,经济效益,企业

一、财务管理概述

(一) 财务管理的内涵。

企业财务活动是以现金收支为主的企业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它涉及到企业的每一项价值活动, 是以成本管理和收入管理为核心的全过程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切物资都具有一定量的价值, 它体现着耗费于物资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物资价值的货币表现, 就是资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拥有一定数额的资金, 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 伴随着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 企业资金的收支构成了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独立面, 也就是企业的财务活动。因此, 财务管理就是分析、确定企业的经营方针、财务目标、管理职责, 并在财务管理体系中通过财务策划、财务控制、成本控制、财务保证和财务改进实施全部管理职能的活动。财务管理活动涉及企业的所有活动, 它需要企业的全体员工来参加所有相关活动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这一点来讲, 财务管理也称为全面的财务管理。

(二) 财务管理的职能与目标

1、财务管理的职能。

财务管理职能是随着财务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 自从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部分被广泛应用以来, 其所体现出的特有职能就取得了迅速发展。财务管理职能, 是指财务管理在再生产过程中具有的功能。财务管理的职能取决于财务的本质并受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发展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日益复杂, 企业的管理范围也越来越宽泛, 赋予的权限也越来越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对未来时期财务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的财务计划职能; (2) 把财务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按照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 科学合理地组织整体的财务组织职能; (3) 指导和监督下属财务机构和人员完成财务目标, 发现差异, 找出原因, 采取措施纠正偏差的财务控制职能; (4) 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和方式建立和维持企业良好的财务环境和良好的配合关系的财务协调职能。

2、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 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的总目标, 所谓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就是企业在一定时期从事财务管理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对企业财务活动实行目标管理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和现代激励制度。它的核心是企业财务主管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管理企业整个财务活动的基本出发点, 使企业的一切财务管理行为和活动都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行动指南, 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开始于确定财务管理目标, 实施以目标作为指针, 工作完成以目标来评价考核。对企业财务活动实施目标管理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在企业中建立一个目标激励机制, 以此来调动组成企业的各经济利益主体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使其树立起完成目标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激励其为自觉完成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而共同奋斗;二是建立一个目标约束机制, 以此来完善企业的经济责任制, 对企业内部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予以约束, 使之符合企业的整体利益;三是在企业的内部实行民主理财, 用以确认广大职工群众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 完善企业的监督机制, 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

二、财务管理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一) 编制资金使用计划, 加强资金平衡工作, 充分发挥资金调度作用。

首先, 为了保证生产正常运行, 企业必须把有限资金合理分配、使用。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实行财务统一管理、资金统一安排, 严格用款计划, 每周召开一次资金平衡调度会, 根据生产进度情况, 着重安排重点项目、紧急项目的资金落实工作;其次, 各业务部门每月必须向调度会呈报月用款计划, 由调度会根据轻重缓急安排资金, 确保资金的有效运用。同时, 为了解决企业内部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可实行内部银行结算办法, 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把部分原辅助生产车间从“母公司”中剥离出来组成一批经营性事业部, 实行独立核算, 归口管理;建立内部银行, 模拟国家银行的控制、监督、结算等职能, 按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加强资金的核算和管理, 也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一条好的途径。

(二) 积极处理沉淀资金, 盘活存量资产, 加快资金流动性。

企业存贷资金闲置现象较为普遍, 一方面背着沉重的贷款, 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许多年不用的材料与设备资金运用不良的问题, 如何把这部分呆滞资金灵活运用起来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财务部门针对物资设备部门的储备资金占用过大、积压物资较为严重的问题, 每年必须集中一个月进行调查摸底, 提出积压清单, 明确处理物资和处理积压的审批手续, 办理报废或变卖成为货币资金, 对库存物资, 财务部门对每个仓库都应下达库存资金定额, 超过或降低部分按银行同期利率奖罚。

(三) 加强货款回笼, 减少费用支出。

当前, 部分企业存在着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逐年逐月增加的问题, 使流动资产失去应有的流动性。对应收账款及其他应付款的管理:首先, 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清欠工作, 对一般欠款户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催还, 对重点户列出账目清单, 集中清欠, 如清欠工作遇到困难应立即上报上级领导, 经讨论研究采取相应整治措施, 严禁资金流失;其次, 对清欠遇到的困难要积极动脑去寻找债务链, 采用实物抵债法或多家抹账方式找到解脱债务链途径, 避免或减少坏账的发生, 必要时, 可通过诉讼程序来挽回损失。对于货款回收问题, 要确定一套清欠工作奖惩机制, 提高销售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使应收账款恢复其流动性, 减少贷款及其利息。公司应与有关人员层层签约, 明确责、权、利, 并实行严格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资金回笼额、回笼率、产品销售费用、差旅费等。

(四) 加强购进材料与购进设备的价格管理。

企业的资金使用大部分用于购进材料与设备上, 因此原材料的价格直接影响到企业成本的高低, 一个大型企业购进的材料品种繁多, 购进量大, 因此合理采用采购资金, 降低采购费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要在采购部门设立比价采购小组, 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 要货比三家, 采购组长由采购业务部门主管担任, 明确采购小组的职责、权限及采购程序, 比价小组要对采购的物资向供应商询价、压价、列表比较, 筛选后选择供应商, 并把确定的供应商及其报价填在申请表上, 证明询价工作已经完毕, 等待企业价格管理办公室的审批, 企业的价格管理办公室 (简称价管办) 直接受公司董事会的直接领导, 全面负责企业的价格管理工作, 由比价小组呈报“物资采购价格审批单”, 价管办人员进行继续询价、压价, 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网上调查和信息收集等, 确实做到货比三家, 核实无误后下批价格审批单, 将比价工作落到实处, 如果是大宗货物、批量货物要采用竞价招标方式进行, 这种采购方式往往能通过供应商之间的激烈竞争, 最终得到其底线的供应价格, 大大降低了企业采购成本。

参考文献

[1]付亮.企业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之关系探讨.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付天蓉.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创新.四川会计, 2003.

[3]王萍, 蒋新明.加强财务管理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商业研究, 1999.

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论文 篇2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经济效益;关系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应对危机的能力,资金压力大

当前,欧洲深陷政府债务危机的泥潭,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受前几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采取的刺激政策的结果等因素的影响,增速下降明显。由于中小企业规模、管理水平等因素,在面对不利市场环境时,往往受到的影响更大、更深远。目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陷入低谷。主要表现为流动资金紧张,资金链面临断裂的危险。

2.资产管理薄弱与财务控制薄弱

中小企业内部对各项资产的管理与控制远远不足,尤其是资金的管理。一方面,企业资金极度紧张,而另一方面,大量资金积压在应收帐款、存货等资产上,资金周转缓慢,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究其原因,主要为资金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缺少计划,尤其是缺少依据企业发展做出的长远规划,导致企业资产结构畸形。

3.财务管理职能及制度缺失

多数中小企业往往在用人方面是超负荷的状态,对于会计人员的培养工作十分薄弱,通常都是让会计人员满负荷的进行工作,被动的处理企业内部财务事务。中小企业内部的高素质、专业财务管理人员极度缺乏,这是影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另外,多数中小企业内部都没有比较健全的、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例如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奖惩机制、定期培训管理制度以及考核制度等。还有一些企业中拥有这些制度,但是制度的执行力度却远远不足。财务人员具有不愿得罪人的心态进行工作,且管理者在意志方面也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二、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1.扩大融资渠道

目前面对国内的并不乐观经济环境,中小企业要扩大自身融资渠道,不能仅仅依靠银行贷款来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何况,多数银行金融机构在面对中小企业进行放贷行为时,更是顾虑偏多。个人认为,中小企业能否将应收账款的回收与企业融资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的债务重组,一方面积极回收货款,降低应收账款的资金占用,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企业资金紧张的巨大压力。

2.加强资产管理

要严格遵守企业现金管理相关制度和规范,谨慎、科学的编制现金收支计划,对于一些大型设备的购置或是大笔资金的支出、收入等要提前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对投资可能会带来的收益和损失进行预测和评估。要有计划的使用每一分钱,保证企业内部收支平衡。另外,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合理控制好企业内部的存货。

3.加强队伍与制度建设

首先,要对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进行政策、法律、法规的教育工作,提升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水平,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水平,增强会计人员及财务管理人员的纪律性和责任感。其次,要定期组织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定期培训并定期考核,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规范。再次,企业中的会计人员也要主动的、积极的充实自身知识水平,提高专业素质。另外,内部要设立起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财务管理目标,并严格按照目标对企业中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提高商业信用,规范财务报表。

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随着企业制度的现代化,财务管理的功能也逐渐得到强化,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不仅能够掌握资金的运行,同时也对企业的决策、运营、发展等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发达程度的提高,资源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强,那么资金管理工作也必须要随之提高。

中小企业通过加强财务管理,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把握内部资本结构。企业如果想要生存和发展,那么必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同样,企业如果要对外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也必须要有资金作为基础。另外,通过财务管理工作,企业能够有效的降低资金使用成本。也就是说,资金管理工作不仅仅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降低企业的投入成本。因此,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中的管理者要正确看待资金管理工作,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不仅仅能够让企业内部财务活动更为规范,而且还能够有效的规避风险、增加收益。

参考文献:

[1]王世强: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提高其经济效益[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4.

[2]程海宗:试析企业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J].经济广角,2012,02.

[3]徐 青:浅谈企业如何强化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J].财会探析,2011,09.

论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篇3

1 财务管理的整体目标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财务管理要以整体目标为中心开展工作。我认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目标应该是追求“经济效益最优化”的理由是: (1) 能更好地满足所有利益上的要求。它即有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 如资本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等, 也有考核“资本保值率”等所有者财富增加的指标。能促企业通过提高业绩来提升股价, 排除炒作的泡沫。 (2) 可以保障债权人的利益。经济效益指标中有企业偿债能力指标, 债权人通过这些指标可以了解企业的偿债是否安全。 (3) 能满足经营者利益上的要求。它能从产量、销量、资金周转速度、成本费用利润率, 每股收益等指标中看出经营者的业绩, 从而使所有者能通过业绩评价确定给经营者的报酬。 (4) 可以满足政府、社会利益上的要求。经济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在内, 以“经济效益最优化”为目标, 有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顾客满意率等考核指标, 有利于促使企业注重社会效益。 (5) 可以满足员工利益上的要求。现行经济效益指标体系有一个缺陷, 就是没有考核企业为员工谋利益的指标。只要补充这个方面的指标, 如企业员工工资增长率、工资发放率、员工权益与所有权益同步增长率等指标就可以把这个缺陷弥补上。 (6) 与企业管理总目标一致, 切合实际, 简便易行。经济效益的计量为我国广大企业所熟悉, 在实践中已应用多年。它和各个分布目标紧密结合成一个有机体, 可以分解落实, 对执行情况便于分析、考核、评价和惩罚。

2 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

2.1 建立以资金为中心的财务管理体系, 充分利用资金, 提高经济效益

(1) 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 建立企业内部资金管理中心, 健全资金管理责任体系, 理顺资金渠道, 发挥资金使用效能。 (2) 建立切实可靠的资金管理制度。一是建立投资论证制度, 投资决策失误是资金管理上的最大失误, 要在企业内设立投资论证程序, 大的请专业机构参与论证;二是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和独立的信用管理体系, 落实资金回收责任制, 加快资金回笼;三是建立存货资金控制制度, 按正常生产, 按需来购, 把库存量降到最低水平;四是建立财产物资清查制度, 发现账实不符或资产贬值应及时处理;五是建立保证制度, 避免暗亏因素带来资金沉淀。 (3) 保持合理的资金结构, 保证正常的资金循环。企业的资金必须纳入收入支出计划、综合平衡、合理安排, 严禁将企业的各项资金搞体外循环, 脱离财务的监督, 要根据企业的效益状况合理安排基建资金。 (4) 强化债务管理, 充分利用债务扛杆的作用。在不影响企业商业信用的情况下, 增加对供应商应付账款的占用额度, 是非常有效的零成本融资方式。

2.2 搞好成本管理

控制成本支出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 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最优化, 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因此, 企业必须加强成本管理, 尽力降低产品成本。建立科学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 才能有效地降低成本, 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2.3 加强实物资产管理, 盘活存量资产, 增加资金来源

企业资产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它是企业的经济来源。要加强资产管理, 防止资产的损失浪费, 充分发挥材料、设备、厂房、土地的作用, 把多余的或利用率不高的资产变成现金, 以改善资金状况, 增加资金来源。

3 实施管理的主要功能是决策、计划、控制

实施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 能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3.1 财务分析是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财务分析是评价财务状况、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依据、财务分析主要包括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分析。通过对报表核算资料的分析, 便于企业管理者通过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工作业绩, 促使经营者改进工作方法, 挖掘潜力, 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3.2 财务预测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财务预测方法是指各业务管理人员根

据历史财务资料, 运用科学的预测方法, 结合管理对企业各项财务指标的发展变化趋势所做的估计和测算。现代财务管理要求由过去事后反映和监督为主, 转向事前预测和决策为主, 只有正确地进行财务预测和决策, 才能事前估计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 趋利避害, 克服工作中的盲目性, 增强预见性, 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前提条件。

3.3 财务计划是保障企业经济效益得以实现的关键

正确地编制的执行财务计划, 可以使财务工作提高预见性, 并为企业各部门、各单位职工树立财务的奋斗目标, 从而确保经济效益的实现。

3.4 财务控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保障

财务控制是指以各项定额和财务计划为依据, 突出对成本实行有效的控制, 通过对收入、支出、占用、耗费等感觉的日常计算、对比和审核, 使财务活动实现预定的目标, 以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3.5 财务考核是保证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的动力机制

通过考核, 能够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找到差距, 采取相应措施, 督促各项计划指标的完成, 以保证利润目标的实现。

3.6 财务监督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

依靠财务监督一方面可以节约使用资金, 降低成本, 增加盈利;另一方面可以制止违反财经纪律和制度的行为。

3.7 财务检查是保障企业经济效益合理、合法性的手段

通过检查揭露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纠正, 使企业在保证经营合理、合法的前提下, 增加企业的经营收入。

总之, 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财务管理是一切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 也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突出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是企业追求效益和实现资产保值, 增值的客观要求, 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加强财务管理。

参与文献

参考文献

[1]张志宏.财务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2]窦炎国.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苏南企业伦理实证研究[M].学林出版社, 2007.

责任成本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 篇4

责任成本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

推行责任成本管理,科学合理地制定目标成本,明确成本与责任挂钩的.形式,完善成本考核与收入分配的方法,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会大大提高成本管理水平.通过推行责任成本管理,可以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成本管理素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在推行过程中,应抓住责任与成本这一主要矛盾,并处理好几个重点管理环节.

作 者:徐强  作者单位:河南省交通设计院,河南,郑州,450052 刊 名: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BUSINESS COLLEGE 年,卷(期):2002 15(5) 分类号:F275.3 关键词:成本管理   责任   目标   分析   科学  

分析安全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篇5

关键词:安全管理 经济效益 关系 分析

对于每一个企业而言,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都是对立和统一的,它们两者之间既是相互对立,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企业都是以盈利为最基本的目的,但是也不能够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当中而忽视了安全。如果企业在生产的过程当中没有安全作为保障的话,那么企业也不能够正常的运转。如果不能够安全生产,那么在发生生产事故之后,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对事故进行补救,这样就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实际的生产过程当中,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是一直存在的。企业通过安全生产管理能够有效的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得企业的生产能够比较顺利的进行,最终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如果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能够达到理想状态的话那么就能够实现双赢的局面。企业在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过程当中,经济效益也会相应的提高。

1 对安全管理和经济效益的简单介绍

1.1 安全管理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分析。企业的经济效益一般可以分成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主要就是指企业在采取了一定的安全措施之后,使得事故的损失降低从而获得的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主要就是指企业通过一些安全投资,使得企业的施工生产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维护和保障,这样企业的施工产值总额就能够达到应有量的增值,而这个增值的部分就是企业的间接经济效益。在对企业的安全管理加强之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首先就体现在发生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情况减少,这样因为工伤事故所造成的企业经济损失也就会减少。企业每年都会投入比较多的资金用在安全管理工作方面,而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很好的提高安全的保障措施,使得工伤事故的发生情况能够有效的减少,使企业的损失能够有效的降低,最终企业获得的经济效益就会更大。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和生存,那么最根本就是企业要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企业应该要有非常有效的安全管理作为前提和保障,因为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是离不开有效和严密的安全管理。只有当企业的安全管理有效和严密的时候,那么正常的生产次序才能够得到保证,这样企业才能够留住和吸引那些高素质的人才;当这些人才发展和成长之后,才能够不断的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安全教育和防护的工作当中投入更多的资金。

1.2 对安全管理潜在效益的简单分析。在企业的整个过程和结果当中都贯穿着安全管理的效益。如果企业的生产是处在一种安全的状态下,那么就会存在潜在的正效益,而如果企业的生产是处在一种不安全或者是事故的状态下,那么就会存在潜在的负效益。一般情况下,人们经常都会忽视安全状态下的正效益,而如果当不安全状态出现的时候,那么对企业的影响以及经济损失就会比较大,这个时候负效应就会表现的很明显。企业获得潜在的正效益主要就是来自于务实和灵活的工作作风以及有效的安全投入,还有就是对物的不安全状态、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管理方面的一些缺陷进行制度化和经常化的分析。只有当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平安得到确保的时候,才能够很好的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不然的话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是破产和亏损。

2 安全管理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应该要正确的处理

安全管理和经济效益两者之间相互矛盾,但是又相互的依存。只有正确的处理好安全管理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保证企业健康长久的发展。对企业进行科学的安全管理,能够使企业的员工、财产以及物品的安全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同时也能够减少和杜绝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得企业能够进行稳定的安全生产,最终就能够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对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应该要有清楚的认识。在国民经济当中,安全生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安全生产不仅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还会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造成直接的影响。而和安全相对立的就是事故,当企业发生安全事故的时候,那么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企业要想做好安全生产的工作,首先企业的全体员工都应该要从思想上去重视,时刻把效益、生命以及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企业要实现经济效益前提就是安全,同样也是对自己和对他人的负责。在企业现代化的生产建设过程当中,安全生产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保障地位。只有当企业中的员工意识到安全生产对于企业、员工以及社会的重要性之后,他们才能够比较主动和积极的参与到安全生产当中,从而去减少生产当中安全事故的发生,使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提高。

在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过程当中,安全是最基本的保障。企业要想很好的发展,那么最基本的保障就是要具有比较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企业在生产的过程当中,如果不重视安全管理的话,就会经常发生安全事故,这样不仅会使企业生产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同时企业的正常生产也不能够得到保障,企业的员工就没有切身的利益,而企业也没有经济效益。企业在生产的过程当中应该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使得安全生产得到保障,而安全生产的责任制也应该要认真的落实,企业在签订安全生产的责任状时应该要逐级来进行,同时还应该要把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分配到各个班组、职能部门以及企业的每一个生产工作岗位当中,这样就可以为企业不断的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进行扩大再生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所以说在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过程当中,安全是最基本的保障。

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现在依然还比较的艰巨。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比较艰巨和长期的系统工作,对企业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企业的人心稳定、经济发展和生活的安宁有比较直接的关系。要想实现安全生产从根本上有所好转,那么就需要企业的全体员工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行,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企业的员工应该要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安全生产工作应该要做到坚持不懈和警钟长鸣才行。企业如果要想抓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那么基础就是要抓好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所以在对待安全管理工作的时候,应该要以对企业和全体员工高度负责的态度来进行对待,对于安全管理工作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也应该要进一步的加强,同样对于狠抓落实和监督管理的工作也需要加强,预防和杜绝在企业生产当中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实际的安全管理工作当中,应该要对管理的经验进行积极的探索,企业的长效管理机制也应该要建立和不断的进行健全、完善,对于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应该要采取比较有效的方法来认真的做好。企业从领导部门到最基层的员工都应该要重视安全生产,并积极的参与到安全管理当中,让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企业健康长久的发展。

3 结束语

在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这两者之间,安全生产管理能够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要保证安全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那么比较重要的手段就是对生产进行合理的安全管理。企业在生产的过程当中只有认真的贯彻安全生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对安全生产的责任制认真的落实,强化安全管理的教育工作,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去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使企业能够实现安全生产,最终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冯光伟,陈士红.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J].化工管理,2013,21:96-97.

[2]姜俊俊.安全投入与安全经济效益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0.

[3]顾斌,许宁.浅谈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J].南钢科技,2000,03:59-60.

[4]曹琦,唐瑞兴,袁旭.试论企业安全管理机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5,02:9-13.

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论文 篇6

1 财务管理观念转变

进入21世纪, 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已成为企业进行良性运营重要组成部分, 从传统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对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一个突变, 其中包含着许多观念的转变,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要从旧观念向新观念转变, 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 我国实行的是对企业统收统支、统负盈亏的财务管理体制。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生存、发展、壮大, 企业要自负盈亏, 就必须重视企业的财务管理, 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要树立“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中心, 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观念, 树立风险观念, 合理投资。加强组织的沟通与协作, 搭建起财务、管理信息平台, 使财务管理成为主动地支配企业再生产过程, 有利于企业正确进行各项决策和防范风险控制创造好条件。

2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特征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 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它与企业各个方面具有广泛联系, 财务指标能灵敏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从而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

2.1 涉及面广、综合性强。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管理是一个由生产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诸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财务管理活动涉及到企业各个环节, 每个部门也都在合理使用资金、节约资金支出、提高资金使用率上, 接受财务的指导, 受到财务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约束。同时, 财务管理部门本身为企业生产管理、人力物资管理等活动提供及时、准确、完整、连续的基础资料。

2.2 反应全面且灵敏度高。

财务成本管理能迅速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通过进行业绩评价, 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主要活动中的情况, 为企业迅速调整提供依据。企业的发展, 收入的增加, 人、财、物相应增加, 都将以资金流动的形式在企业财务上得到全面的反映, 并对财务指标的完成发生重大影响。财务管理与企业其他管理的关系也日益密切, 并渗透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 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具体措施

3.1 加强资金管理

资金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血液, 资金管理是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合理筹集资金, 确保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最低。资金的筹集制约着企业的规模和发展, 资金的投放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潜力, 企业资金的回收影响企业的偿债信誉和资金周转。要落实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就要围绕资金运动这根主动脉, 加大财务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控制力度。

建立资金投入保证机制, 抓好资金的源头管理;建立资金结算中心, 抓好资金的流程管理;建立资金补偿积累机制, 抓好资金的后续管理;同时, 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多收集企业外部的有用信息, 建立客户信用风险财务分析制度。完善现有企业资金运行形式, 拓展资金成本的核算内容, 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3.2 加强投资管理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投资, 投资决策是企业所有决策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决策, 企业的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向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 企业投资管理倾向于采用集中管理, 科学地进行投资决策。首先必须明确投资是一项经济行为, 要从客观经济形势出发决定是否投资;其次, 在进行投资决策时, 还应搞好投资项目的各项预算, 充分考虑到投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只有充分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的投资决策才是科学的投资决策,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

3.3 加强财务自身建设

加强会计的建设, 注重培养和选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财务人员, 采用现代管理手段, 建立财务信息系统, 实现财务信息化, 发挥财务管理的潜能, 建立健全内部财务会计制度, 实现财务会计制度规范化。财务部门要扩大财务信息采集面, 形成以财务信息为主, 与企业产生经营各环节信息为辅的财务信息系统, 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的中心作用。

4 财务管理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财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作为一种价值管理, 包括筹资管理、权益分配管理、成本管理等, 是通过资金收付及流动的价值形态, 可以及时全面地反映资产运行状况, 并可以通过价值管理形态进行管理。

4.1 合理安排资金使用, 加强资金管理, 充分调度资金

为了保证生产正常运行, 企业必须把有限资金合理分配、使用。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实行财务统一管理、资金统一安排,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控制企业成本, 加强资金管理合理利用资金, 建立财务监督制度发挥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 促进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同时, 为了解决企业内部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实行内部结算办法, 建立资金结算中心, 模拟国家银行的控制、监督、结算等职能, 按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加强资金的核算和管理, 充分合理调度资金, 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一条好的途径。

4.2 加强企业资金筹措、营运管理,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筹集资金就是企业根据其生产经营, 对外投资和调整资本结构的需要, 通过筹资渠道和资金市场, 运用筹资方式, 经济有效地筹措和集中资金。企业的财务管理在筹资过程中要分析评价影响筹资的各种因素, 讲求资金筹集的综合效益, 合理的确定资金需要量, 确定有利的资金投向, 合理安排资本结构, 既要防止负债过多而导致财务风险过大, 同时要有效的利用负债经营, 提高自有资金的收益水平, 运用适当的方法确定最佳资本机构。

营运资金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流动资产具有占用周转快, 易变现等特点, 企业拥有的流动资产较多, 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财务风险。因此, 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营运资金管理必须要认真分析生产经营状况, 提高资金的利用效果。

4.3 提高企业权益资本增值率, 实现所有者权益价值最大化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在履行一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 尽可能提高企业权益资本增值率, 实现所有者权益价值最大化。通过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方法、手段规避风险, 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均衡, 取得竞争优势, 满足企业不断生存发展的需要, 促使企业不断追求资本的增值, 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只有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才能使企业健康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强.现代企业管理应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税收与企业》.2003.山西省太原市.

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论文 篇7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经济管理目标,经济效益

企业财政支出管理是企业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及任务重点, 处理好财务管理各项业务活动可促进企业提高经济管理能力。就常规而言, 企业财务管理往往涉及到业务范畴内的经营活动领域较广, 并涉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诸多环节, 直接反映企业经济管理创收业绩的大小。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变革及不断深入, 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执行效能及加强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 已成为企业和业内人士的共识。

一、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又可称为理财目标管理, 是企业战略部署后下达给企业财政部门的首要目标, 同时随着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企业能够以此目标作为评价财务活动执行效率的参考标准。也就是说,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涉及到企业的各个经营环节与诸多领域当中, 关系着企业的经营、生产及长远发展。

财务管理必然与企业资本资金即运作资金有着必然联系, 因此企业资金运作过程的管理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方向。具体来说,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即企业筹资目标、所投项目实现目标、经济效益与分配的管理目标。

(一) 筹资管理目标

企业筹集而来的资金主要用于企业经营生产及自身发展所需;筹集资金的过程就是以企业筹资管理目标加以实现的, 并且资金筹集过程的顺利与否往往就会决定着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的大小及发展速度的快与慢。充足的资金对于企业经营发展至关重要, 就好比企业的鲜活“血液”一样, 是企业发展及壮大经营规模的必要前提。企业在开拓业务、分设部门、购置固定资产设备、以及购置生产原料、创新科研项目及研发技术等, 都需要一定比重的发展经费;扩大生产规模, 开发新产品提高技术水平更要追加投资。因此, 企业以合法的手段获取大量的经营所需的资本资金就是其筹资管理阶段的主要目标。

(二) 投资管理目标

企业投资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资金的效率性使用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而实现经济效益过程务必要通过高效的经济管理来实现。当前, 企业投资目标管理不光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宏观意义上的企业经济管理有着内在直接联系。也就是说, 企业通过有效的资金投放来不断改善企业财政情况, 进而创收效益。对于投资目标而实现的经营成效往往有三项指标来作为参考依据及评价衡量指标, 即企业盈利能力指标、资产保值及增值指标、企业资产负债能力与企业偿付能力指标。

(三) 经济效益损益与分配

企业经济效益损益的首要目标是能够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明文规定及企业自身经营需求, 解决好效益积累和耗损, 现阶段利益和未来长远效益之间的关系。同时, 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必要条件就是处理好企业与各组织机构、合作交流对象之间的关系, 以此保持稳定合作交互关系, 赢取自身企业品牌知名度与信誉。总体来说, 经济效益损益分配目标的实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二、企业经济效益成本目标管理

企业经济成本目标是衡量企业某一时期或特定时期的经济成本指标。管控好企业经济成本目标, 是为了把企业经营生产阶段中的各项流程作业消耗事先预算在其成本指标范畴内, 从而才能实现产品成本降低这一管理目标, 创造企业利润。企业经济成本目标管理具体而言是结合目标所予创收效益而制定的, 如果成本目标与企业获利情况的开展目标相脱节, 这种成本管理目标则判定为失败。因此, 企业经济成本目标务必要结合企业业绩、利润要素相关的各项指标加以分析, 并要充分开拓各项生产经营环节的潜在能力, 完善制定出企业经济成本目标, 同时要在企业日常开展各项经营活动作业中加以落实。

企业通过加强内部成本控制, 在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里, 把成本降到最低程度, 努力成为本行业中的成本领先者, 这样企业才能以低成本投入市场中获得更多的产品优势及谈判优势等, 在日新月异的市场中占据一定地位。由此可见, 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是指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进行预测、决策、核算、分析、控制、考核等的科学管理工作, 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 创造利润。

三、企业资本资金管理

企业资本资金是企业的鲜活“血液”。企业的资本资金通常具备流动性, 资金活, 生产经营就活;资金如果不流动、沉淀, 就得不到补偿增值, 即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 往往就靠这种往复、流动特性, 实现资本资金的持续积累或消耗。因此, 企业财务管理开展活动中, 资金管理应受高度重视。同时, 多年以来, 企业一直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内部财政支出管理及经济管理的共同指标, 并围绕这项利润指标为核心展开了各项管理工作, 但是在实际管理中常常存在对资本资金缺乏流转过程的有效控制, 进而也就导致了企业投资运作经费的恶性循环。虽然近些年以来, 在公司内部资金管理方面, 企业采用了结算中心、联合银行合作、公司财政等的资金存款自动划转等形式, 并实行经费统一管理的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内部财务的预算管理, 但是在资金投放管理执行力度方面所下的功夫却不大, 或者说是效率太低。为此, 企业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进一步强化对资金流的有效管理, 进而才能准确衡量资金净流量的真实情况, 这要比单纯地揭示利润表更为客观、准确, 比如运用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全部债务的比率, 能充分揭示一定时期内全部债务的支付能力。总体来说, 要掌握资金流转过程所体现的各种形态是否优劣, 则需要应用更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资金流的有效监控和管理。

综上所述, 经济管理是企业投资管理者为实现企业预定目标, 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展开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以及监督等活动。简单来说, 经济管理就是企业管理者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 其所涵盖的管理不仅涉及面较广, 凡涉及经济运用的范畴, 都涉及经济管理。由此可见, 企业财务管理与其关系尤为密切, 这不仅是因为财务管理涉及到企业投资 (购置) 、资金筹集、经营生产阶段的营运现金流量以及利润分配等, 还因为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系统中的一部分, 必须按照财经法规制度以及企业财务管理规范、原则去组织一切财务活动, 处理企业财务各项管理工作。简言之,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所涉及到的领域及环节诸多。但不可否认的是,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提高其核心重要地位, 抓好各项财务管理系统的的主要内容, 如预算管理、经济成本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 才能进一步促进企业总体经济效益管理目标的实现, 最终促进企业提高经营效益, 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朱晓莉.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5, (4) .

[2]闫春香.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内蒙古统计, 2005, (2) .

[3]刘正旗.浅谈财务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J].攀枝花大学学报, 2002, (1) .

浅谈管井降水动态管理与经济效益 篇8

近十年来,随着高层建筑的大量兴建,集岩土工程和结构工程为一体(包括挡土、支护、防水、降水、挖运土、监测和信息化施工的系统工程)的基坑及边坡支护技术,成为工程建设的一项热点问题。本文简要介绍管井降水设计,并采用动态管理,定时检测降深、出水量,抽水试验验证降水效果,进一步优化基坑降水方案的设计,提高经济效益,抛砖引玉,引发同行对管井降水设计的研究。

1 工程实例

1.1 工程概况

福州机场高速二期拆迁安置房位于福州市马尾区魁岐村。建5幢18层住宅楼,建筑高度52.9~54.5m,项目总建筑面积为60770m2,其中地上51267m2,地下9503m2。1#~3#楼和4#~5#楼各设一层整体地下室,地下室埋深约4.8m,4#~5#楼基坑长约105m,宽约16m,周长约257m,面积约1660 m2,呈长方形状;1#~3#楼基坑长约70m,宽约110m,周长约395m,面积约7755 m2;呈梯形状。

1.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福州马尾魁岐村,现场为菜地,场地平坦,地貌为海陆交互沉积平原地貌单元。

(2)场地岩土层结构及特征:经本次钻探揭露,拟建场地在揭露深度内,其岩土层从上往下可分为11层,具体分述如下:(1)素填土(Q4ml):灰、灰黄、黑等杂色,稍湿,松散-中密,以粘性土为主,层厚0.1~2.1m;(2)淤泥质土:灰黑色,饱和,软塑状态,具水平层理,层厚0.6~5.8m;(3)中砂:灰、灰黄色,饱和,松散-中密,层厚4.4~22.3m;(4)淤泥:深灰、灰黑色,饱和,流塑,含少量腐植物,多具水平层理,层厚1.2~13.4m;(5)砂质粘土:褐黄、灰色,湿,可塑,主要成分为粘性土,层厚0.9~4.7m;(6)圆砾:灰褐、褐黄等色,饱和,稍密-中密状态,层厚0.55~8.8m;(7)粉砂:灰、深灰色,饱和,稍密-中密,层厚1.7~10.9m;(8)砂质粘土:灰、灰黄、褐黄色,湿、可塑,局部呈硬塑状态,层厚0.45~6.3m;(9)全风化花岗岩:灰黄色、灰白、灰褐色,中粗粒结构,散体状构造,层厚2.5~3.6m;(10)强风化花岗岩:褐黄色、灰白、灰褐色,中粗粒结构,散体状构造,层厚0.4~9m;⑾中风化花岗岩:灰、灰白色,中粗粒结构,部分地段细粒结构,块状构造,揭露层厚3.6~6.7m。

1.3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拟建场地东侧为内河沟渠,闽江位于场地南侧约1000m,内河沟渠与闽江相通,具潮汛现象。

(1)第一含水层主要为赋存在“(3)中砂”中的孔隙潜水,其透水性好,富水量大,直接受相邻含水层和内沟渠水的侧向补给,受闽江涨退潮的影响较大,本层地下水位随南侧闽江的潮汐水位变化而变化。

(2)第二含水层主要为赋存在“(6)圆砾、(7)粉砂”中的孔■工程应用隙承压水和赋存在“(9)全风化花岗岩、(10)强风化花岗岩、⑾中风化花岗岩”中的基岩裂隙承压水。

1.4 基坑降水方案

场地主要含水层为“(3)中砂”,该层地下水位埋深为0.13~2.2m(罗零高程3.36~4.2m),基坑开挖后底板位于该层且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由于该层富水性好,基坑开挖会产生坑底突涌的渗透破坏现象,由于基坑开挖深度不大,基底土隆起及回弹变形较小。考虑基坑周边环境相对简单,决定采用坑内设管井降水结合集水坑明排方法进行基坑降水处理,基坑坡顶设置截水沟,阻止地表水流入基坑内,以确保基坑施工安全。降水周期3个月。

2 降水方案优化

由于降水措施费按固定台班包干使用,在不影响正常施工条件下,出于设计单位富余量考虑及类似工程实践经验,该工程降水措施费有节约的空间。决定对原设计方案(见表1、表2)进行优化,即采用管井数量按原设计施工,抽水泵数量根据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有关参数进行优化确定。

2.1 管井降水设计参数及计算公式

(1)管井降水设计参数(1#~3#楼基坑为例):

水位降深:3.9m;过滤器半径:0.11m;过滤器有效工作部分长度:13m;水头高度:21m渗透系数:30.8m;单井出水量:300m3/d。

l'-过滤器有效工作部分长度;d-渗透系数;a'-与含

水层渗透系数有关经验系数:取30。

(2)管井出水量计算:

计算公式:

式中:Q-基坑出水量;S-基坑设计水位降深值3.9m;L-过滤器工作部分长度(m);b-基坑中心到河岸边距离55m;r0-基坑等效半径r0=0.29(70+110)=52.2m;k-土渗透系数;m-由含水层底板到滤头有效工作部分中点长度14m;h-潜水含水层厚度21m;R-影响半径。

(3)降水井数量计算:

N=4258.62/300=14.195个,取15个。

(4)同理4#~5#楼基坑需要降水井的数量为9个。

2.2 降水方案的制定

根据基坑涌水量的理论计算和降深验算的结果,结合工程特点,4~5#楼基坑沿纵向在基坑内南北两侧各布置一排井点共计9个,基坑中心布置备用井(兼做观察井)6个,每排井点距基坑边线1m;1#~3#楼基坑沿四周均匀布置共计15个,基坑中心布置备用井(兼做观察井)10个,降水井的布置按35m的间距较均匀地放置于基坑内,但要避让已有柱桩及未来地下室底承台和基础梁等位置,考虑到基坑东侧内河沟渠与闽江相通,具潮汛现象等因素靠沟渠周边布井适当加密到间距为30m。

3 管井运行动态管理

为确保降水工程顺利实施及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决定在实践施工中加强降水的动态化管理,定时检测降深、出水量,采用抽水试验验证降水效果,以便进一步优化基坑降水方案的设计,根据施工进度及不同阶段要求分三阶段进行。

3.1 土方开挖准备阶段

抽水试验于2009年7月27日开始进行,抽水试验采用型抽水,流量观测采用水表进行,水位降深采用电测水位计量测。试验成果见表3。经过两天时间的抽水试验,认为基本能够满足要求,水量基本满管,抽气现象逐步减少,降水效果明显,能够满足开挖要求。

3.2 土方开挖至底板结束阶段

采用随开挖进度陆续增加水泵数量不间断降水。水位降深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时候,应尽量选择较小水位的降深,一般降到操作面下0.5m即可(有特殊要求的除外),这样可最大程度上避免降水对地层的影响,也避免资源浪费。这就需要每天实时观测水位(见图1),并做好记录。且根据水位监测情况做好水泵增减工作,达到最佳效果。

3.3 底板结构完成至地下室封顶阶段

采用间歇抽水,即7:00~19:00抽水,其他时间停抽,确保水位控制在距底板底300mm。水位监测结果(见图2)。

4 动态管理经济效益

根据设计要求基坑降水周期为3个月,在确保工程安全实施的情况下对管井实行动态管理(见图3),水泵抽水台班数比原设计方案节省50%,台班费用按投标价计算。则节约费用=3×90×100×20=54万元。扣除实行动态管理人员2名工资1.5万元,净节约52.5万元,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5 结语

基坑工程开挖施工过程,遇有台风“莫拉克”登陆,基坑的降排水能力均能满足要求,地下室最终如期顺利地完成封顶。实践证明,上述保留管井数量,减少潜水泵数量的降水方法,对其实施动态管理,在福州机场高速二期拆迁安置房项目的应用是成功的,保证了基坑的支护结构安全,为工程的施工提供了较为稳定、舒适的场地条件,又节约降水措施费用。并为管井基坑降水施工实践,提供了较好的措施方法和良好的参考意见。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工程阐述管井降水设计,同时采用动态管理,定时检测降深、出水量,采用抽水试验验证降水效果,以便进一步优化基坑降水方案的设计,提高经济效益,对类似工程施工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管井降水,动态管理,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JGJ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

[2]GB50021-9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

[3]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M].中国计划出版社

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论文 篇9

目前公认的提高经济效益之道, 主要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狠抓科技硬道理, 以科技发展为一切行动的前提;另一方面是积极革新管理手段, 从日常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着手落实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其中, 前者由于需要大量资金和长期实践, 在部分企业中受到了限制, 而管理工作的改革, 则成为公认的解决企业效益问题的有效途径, 其投入少、产出大的特点, 则更为我国蓬勃发展着的中小企业所欢迎。

在诸多庞杂的经营管理工作中, 财务管理是最能直接体现与反应企业经济效益的标杆, 它的业绩好坏也最能从一个综合侧面反应企业生产的方方面面, 衡量企业管理水准的高低, 以及企业未来经济效益增长的方向。从这一角度来看, 现代企业在进行企业管理的过程中, 需要将决策的重心放在资金管理的天平上衡量, 以资金管理运作的实际情况做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依据。而在企业的一切内外财务活动中, “资金”作为其中具有高重视性、高流动性、高价值性的资产, 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简单说来, 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 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狠抓管理;企业要进行管理改革, 其核心必须以财务管理的实际效果来衡量;而抓住了资金管理这个中心, 疏通资金流动环节, 深入研究资金的流向与合理化用途, 则是企业在如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谋取发展、进而提高经济效益的最有效措施。

一、何谓资金管理

定义表明:资金管理是对企业资金来源和资金使用进行计划、控制、监督、考核等工作的总称, 它不仅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关键点所在。资金管理的分类包括固定资金管理、流动资金管理和专项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投资决策与计划, 建立资金使用和分管的责任制, 检查和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 考核资金的利用效果。在企业中, 实施资金管理工作, 其主要效果如下:

1. 组织企业的资金供应工作, 为企业的各项生产经

营活动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 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稳定高效快速运行。

2. 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 对企业的日常资金开销提出各种合理化整改建议, 从根本上节省资金开支。

3. 落实企业的资金规划措施, 以资金为核心驱使企

业快速稳步发展, 并支持企业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方式的稳步上升。

二、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以上阐明了资金管理的定义及它的主要工作。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我国企业尤其是部分中小企业仍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资金管理工作不当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进而影响企业业绩的问题所在, 总结起来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资金混乱制约资金管理效率。

如今, 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共同提倡和响应的, 而企业加强资金重视程度后, 也势必会思索如何节约资金, 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能动效用。因此, 几乎所有企业都制定了一套资金使用计划和与之匹配的各项目资金分配计划, 这一点是十分正确的。然而, 受管理水准与落实渠道等方面的限制, 并不是所有的计划都符合该企业运作的状况, 也不是所有的计划都具备高度的可操作性, 这就使企业的资金管理陷入了混乱局面。一方面要应付实际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另一方面又要尽可能按照被架空的错误计划执行资金管理任务, 其结果势必会导致资金的沉淀和投资的失控, 最终脱离资金管理的本质。

2. 制度不力制约资金管理效果。

在企业中, 要自上而下落实简便易行的资金管理制度, 需要从管理者的高度出发, 建立一套完备的资金监督、调控、考核制度, 并对资金管理的全程做严格的监督和管控。这也是企业管理扁平化与企业制度落地化的要求。但目前大部分企业并未做到这一点, 企业的管理层对资金运动的环节不能做到自由调控, 企业资金的控制权甚至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另外, 即使有监督职能与监督制度的存在, 企业资金的动向也不能得到及时详尽的上报, 监督者并不能对企业的资金做到即时监控。这种监督制度的粗糙与监督力度的低下, 使资金管理工作不能名副其实。

3. 预算不准制约资金管理精度。

完善的资金管理工作应当是对企业资金流向的全程监控, 这种监控自然也包括了一定的预见性。企业落实预算制度, 不仅可以预先分析企业的支出、生产的成本和收益的大小及来源, 也使得企业能够在整个市场竞争中握有先机。然而, 在目前的企业管理体系中, 资金管理依然主要负责着资金的事后核算工作, 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与监督企业过去的生产活动中的资金流向。健全的预算制度受企业各项指标制约的因素, 一直不能及时的建立起来。从另一方面来看, 企业资金管理权的托管不善, 也造成项目预算缺乏规划、随意敲定、形同虚设。从而使企业的收支状况处于盲目状态。

4. 其他制约因素。

在企业中, 制约资金管理制度实施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很多企业未能及时建立真实可靠的财务报表系统, 造成实际的运营状况被扭曲, 资金管理基于错误的信息被架空;当前企业的财务硬件过于落后, 电算化系统不能普及, 信息滞后严重拖缓资金管理工作的效率;企业对资金管理的全面认识不足, 重利润轻管理, 造成资源的浪费与决策的盲目等。

三、对当前企业资金管理问题的建议

基于以上问题, 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归纳了以改变企业资金管理理念为出发点的解决办法, 归纳如下:

1. 增强全员资金意识, 健全资金管理机制。

加强资金管理力度的根本, 在于培养企业内每一个成员对于“资金”与“资金管理”的正确认识, 并将资金效益与自身利益密切挂钩。此举不仅有利于企业管理层及一线职工将企业从轻资金效益重企业产值的道路上解放出来, 也有助于自上而下建立以企业管理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新资金循环系统。

增强全员资金意识的必备手段, 就是以企业管理层为核心建立起紧密连结的全员资金管理机制。企业的每一个成员在完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 都参与了企业物质财富的创造与消耗, 共同完成了企业的资金流转过程。因此, 管理资金就是管理人力, 企业的管理者能通过企业的资金管理系统对整个企业实现宏观操控, 企业的资金效益观念必然会切实实现。

2. 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规范企业资金运动。

要使“资金管理”从一句空谈变成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动力, 就必须完全推翻如今资金管理制度不善, 企业资金流动盲目的恶性状况。因此, 企业的资金需要经过企业管理者的层层监控, 通过以下方式严格审批:一切资金调度都要经过专门项目主管或企业管理者的亲自审批, 切实把好支出关;资金的流向需要应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全程监控, 并对其中的失控和浪费现象进行及时纠正;定期不定期召开资金管理会议, 商讨本阶段资金的投向和分布情况、根据各部门申报的用款情况制定下一阶段资金收支预算工作、评价资金管理的落实情况及其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并根据以上情况再对资金管理工作方法进行微调等。此外, 财务部门并非脱离企业经营的独立部门, 应当以资金管理工作为核心, 积极的参与到企业经济建设工作中来。财务部门作为管理企业资金的专职部门, 应当对企业的资金进行高度管控, 按照“管用结合”的原则, 分配各部门各项目使用资金的权责, 并对资金周转情况和企业盈利情况进行全程监控。

3. 控制内部资金动向, 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鉴于如今许多企业并不能很好的了解与控制企业的内部资金动向, 从而造成企业的资金运作效率低下、企业经济效益不善。在完善了资金管理机制与资金管理制度的前提下, 就必须考虑如何通过控制企业内部资金的流动问题来提高企业的资金运用效率。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的实际运作工作需要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来制定, 但针对目前各企业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通病, 依然可以寻找到几点共通之处。

企业需要以量、本、利的分析为先导, 建立健全的资金预算制度, 有效防止任何形式的资金浪费与项目亏损;将资金管理与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制度相挂钩, 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 并将其融入企业的扁平化管理进程当中;强化资金运作过程控制, 积极进行模拟市场核算, 对企业的项目成本实施责任预算制度, 在努力节约开支的前提下维护资金管理的精度与严肃性。

参考文献

[1]王芳.浅谈如何加强企业资金管理[J].山西财税, 2009 (7)

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论文 篇10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效益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225-02

一、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经济效益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的一系列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员工的招募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流动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员工安全与健康管理等。即: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

企业效益又称企业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可分为潜在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及管理经济效益。它始终是两个因素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企业效益反映在三方面:一是效率,指企业活动中所消耗的社会资源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通常用相对数来表示,比如劳动生产率、设备利用率、资金利用率,反映了企业活动的速度。二是效果,指企业活动所产生的有效结果或成果,通常用绝对数表示,比如产量、质量、利润,反映了企业活动的成果多少。三是经济,指资源的利用程度,反映某一劳动成果取得过程中所减少或节约的劳动消耗量,既可用相对数表示,又可用绝对数表示,比如成本降低率、资金节约额等。

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与提升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

人力资源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因素,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受人力资源的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效益的取得是企业管理的结果,当然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部分结果。企业总体目标是企业高层确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依据,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高层确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来确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活动,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来实现企业效益。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活动,会促使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生产或服务的质量提高和改善以及员工旷工率、跳槽率的降低等所导致的企业收益提高或成本降低,这是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效益产生作用的具体表现。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之间并不是简单直接的线性关系。当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活动有助于企业人力资本存量提高,有助于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时,它对企业效益就是正效应;反之,如果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和活动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员工对企业认同感下降,工作效率的低下,则它将给企业带来负面效应。通常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企业效益最终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是比较难确定的。为了降低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与实践活动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负效应,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通过人力资源评估,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总结和归纳出成功的经验,将人力资源引导到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上来。舒斯特(Schuster)指出:“我们确信,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对保持我们企业的盈利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们在增加生产和扩大规模时就难免变得似乎不尽人意了。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能使我们发挥非常重要的竞争优势,因此,定期对我们作为一个企业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做得如何进行评估是很重要的。同时,追踪一个企业阶段情况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组织与职工中的冲突、困扰等问题亦是十分重要的”。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才管理机制不灵活。由于企业不景气、收入低、用人机制不活和激励手段无力,致使企业里有才干、能力强的人另求他路,这部分流失的人大部分是人力资本含金量高的管理者、技术骨干和技术工人;另一方面,企业所需的外部人才又不愿进入企业,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尤其严重,其中,工资收入太低、管理机制不灵活是主要原因。

二是人力资源投资不足。一些效益好尚有能力进行人力资源投资的企业,由于担心留不住人才而不敢大规模投资;经济效益差的企业深深体会到人才的重要,企业却无力在人力资源方面做出投入。

三是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企业成长起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方面年龄偏大;另一方面由于得不到再教育(培训),他们知识结构也大都陈旧了。再加上近些年来国有企业人才出得多、进得少,所以整体上企业员工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相对老化。

四是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任何一个管理岗位都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即使是普通工作人员,也要求介入某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因此,在个体层面或组织层面的有效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各级、各类部门的各类人员共同努力。直接介入人力资源管理并担当主要职责的是直接部门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门管理者,管理者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过程中责任重大。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不断上升,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日趋复杂,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外在环境变动剧烈,知识型员工比例增大,对知识型员工及知识管理更为复杂,他们又是企业利润和企业竞争力的源泉。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各职能部门中的地位上升,担负协助、帮助和指导直接经理之重任,并要不断研究新的有效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和手段,对整个企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四、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对策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核心,强调一种动态的理念、意识的调节和开发,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是“着眼于人”,其管理归结为人与事的系统优化,使企业取得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人力资源管理特别需要把人作为一种资源去保护、引导和开发。可以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就是了解人性、尊重人性、以人为本。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建立起一个吸纳人才和激发员工积极性与创造性的管理机制,把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财富来开发挖掘和积累升值,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策的关键之一。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指企业现有人员能够全部地、合理地得到发挥其能力、才识、作用的岗位。合理配置的标准就是使现有人力资源的智慧和能力全部得以充分利用,即“人尽其才”。

人力资源配置是为了达到更充分地利用人的体力、智力、知识力、创造力和技能,促使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实现更完美的结合,以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是社会保持活力的基本要素之一,不但可使社会组织内的人力资源结构趋向合理,而且可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每个人的才智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1.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能调整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任何组织内部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这些关系往往会对组织的正常运作产生重大影响。任何组织内部融洽的人际关系是使员工保持饱满工作热情,顺利开展工作的重要条件。客观上,由于组织内部的员工,在性格、工作方式、工作思路以及利益问题上往往因存在各种差异而容易产生不同意见。在人际关系方面,员工上下之间、相互之间的矛盾和意见也是经常发生的,所有这些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之间的矛盾,有时可以通过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和思想交流等方式加以解决,但有时却是无法解决的。对于那些思想交流解决不了的矛盾,最后的解决办法就是人员调整。一般说来,在一个组织内部,员工们的才能、风格、知识之间存在着互补效应,把能够互补的员工合理地调整在一起,不仅可以更好地形成有利的群体优势,提高工作效益,而且还有利于发展成为融洽的人际关系。因此,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对于调整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处理和解决有关矛盾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能形成企业内部的竞争机制及其对外的竞争力。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不仅能增强人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而且还能带动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人力资源发展的机制。例如,人力资源配置的动态调整过程,是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基础。对于人力资源,无论是行政配置,或是市场配置,都存在着对人的选择问题,而且这种选择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任何组织内部的人员情况随时都会发生变化,这就促使组织必须对自己的员工进行不断选择和调整。这种新老交替、优胜劣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源配置的动态过程。社会、经济、科技等外部环境因素在发展,人类自身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人力资源配置也需要不断变化,由此必然带来就业和岗位的竞争,这种竞争正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活力,它将使组织显得更加朝气蓬勃,使人力资源的潜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知识的传播将加快。一个组织拥有某项技术,其他组织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并掌握该项技术。因此,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单是技术上的竞争,而是如何使用技术上的竞争。正因为如此,企业将十分强调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并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营造自己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的主要途径,利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和难以模仿性,使得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3.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能产生双向激励作用。激励与约束机制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美国哈弗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研究对职工激励效果时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10%~30%,而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能力可发挥出80%~90%。这个研究结果充分表明:人的潜力是很大的,只要把它挖掘出来,其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就需要从企业的组织战略高度,更新管理观念,认真研究企业职工的精神、物质变化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激励措施和激励手段,并从组织上加以保证,以增强管理层的管理力度和灵活性,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其潜能,鼓舞其情绪,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服务。

人力资源配置必然要涉及到人员的工作岗位变动、薪金的增减、工作性质或行业的变化等。这些变化都可能转变成为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即上行激励和下行激励。

(1)上行激励。追求美好是人类的共同天性,这是促使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的内在动力和基础。一般人都具有追求个人成长进步、干一番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要求。对于组织来说,不断地把优秀人员适时地配置到更富有挑战性,能够承担更多责任,并享有相应的权利和劳动回报的岗位上,必定会产生一种榜样的力量,从而对优秀人才本身,以及对统一组织内的周围员工都产生强有力的、持久的激励作用。

(2)下行激励。人力资源存在着层次、类别、素质高低等差异,人力资源配置必须不断进行择优汰劣。在这过程中,组织内部将对员工随时调整,辞退技能过低或表现不好的人员,这无疑会对周围人的工作、学习造成一定的强制性压力,从而激励有关人员更严格的要求自己,更注意遵守规章制度,更积极地去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避免被组织淘汰。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创造效益的动力源泉,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设计以人力资源规划为中心的企业发展战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组织中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将是决定一个企业有效创造效益和长期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沈祥根.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经济效益[J].现代商业,2009(15)

2.江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J].市场论坛,2008(04)

3.夏国钦: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初探[J].财经界(下旬刊),2008(01)

(作者单位:中亿建业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315200)

财务管理与经济效益论文 篇11

关键词:消极经济管理,积极经济管理,两者关系

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目前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完全替代了原有的计划经济, 在大力推进的过程中, 现代市场经济也开始了新的革命, 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相结合。经济管理对于经济的发展方向具有直接的影响, 经济管理的手段有很多, 消极经济和积极经济管理也是其中之一, 本文主要对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展开分析。

一、经济管理问题的提出

在新的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 政府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 但是具体要怎样进行操作, 选择哪种管理手段和方式, 为何要进行经济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 更加完善了我国经济控制论的内容。有了这些理论作为支撑, 政府在对经济进行管理的时候, 就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在实际过程中有效的提高了经济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和稳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经济的管理, 社会有不同的问题和看法。西方经济学中指出,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要职责应该是对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给予纠正和处理, 保证市场中的人身财产权不受侵害, 优化资源配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政府的工作除了对市场资源进行管理之外, 还要保证市场经济的安全性。在保证市场经济稳定的基础上进行资源合理分配。在现代的市场经济管理中出现了新的管理手段, 积极经济管理和消极经济管理。所谓的消极经济管理就是政府通过一定的法律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制度约束;反之积极经济管理也是利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对经济中的产权和人权进行管理, 并将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向更好的方向。

二、消极经济管理

1. 消极经济管理的目的

消极经济管理是政府进行经济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以古典经济理论模型假设为管理目标, 保持市场经济的稳定性, 从而更加有序的进行, 并实现整个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2. 消极经济管理手段产生的原因

消极经济管理方法的出现与市场中的很多因素相关,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与市场中的竞争、价格和经济体系的变化有着很大的关系:第一, 介绍一下市场竞争对消极经济管理的影响, 在市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有很多种经济形式, 也就存下很多的竞争类型。一些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目标, 在市场竞争中开始进行不正当竞争。这样情况下, 就需要利用消极经济管理手段对市场经济秩序和稳定性进行维护。第二, 价格变动对经济管理的影响, 引起价格变动的因素有很多。价格的变动会改变边际替代率以及边际转化率。一旦这两种市场变动发展失衡, 就会引起整个市场经济发生更大的变动和损失, 面对这种现象, 政府一般会采用消极经济政策对市场经济进行协调。第三, 站在经济体系的立场介绍消极经济管理。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还不是很完善, 一旦原有经济假设和现实之间发生相背离, 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也通常会采用消极的经济管理手段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控制和管理。

3. 管理手段

政府实行消极经济管理的职能时, 主要通过以下内容和方式开展实施, 涉及到经济、法律和行政三个层次的管理。垄断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在进行管理和调节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 在不完全压制的情况下, 严格控制它的发展和运行。

三、积极经济管理

1. 实行积极经济管理的目的

与消极经济管理一样, 积极经济管理也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实行积极经济管理的目的是确保我国经济顺利完成预期的目标, 实现政府经济管理最优化目标, 因而对经济发展采取的有效管理手段。

2. 积极经济管理产生原因

积极经济管理的出现也与市场上很多变化因素有直接关系。例如:市场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 经济安全管理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 怎么使有限的经济资源发挥出更多的经济价值, 优化资源配置是目前政府利用积极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虽然市场经济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所以需要政府参与其中, 利用一定的管理手段进行调节, 促进经济中的资源合理化配置。第二, 站在市场经济安全的角度进行分析, 目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往来日益密切, 为了确保我国市场经济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因此我国也需要政府采取积极的经济管理手段对我国的经济进行管理。

3. 积极经济管理手段

与消极经济管理一样, 积极经济管理的手段也涉及到法律、经济以及行政三个层面的内容, 而使用最多的手段就是引导性管理, 例如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调整税收, 并对进口商品进行限制, 对出口商品进行一定的保护, 通过这些方法和措施来确保我国经济的安全和稳定发展。

四、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

1. 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之间在成因与目的上的关系

对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在成因和目的上对两种经济管理方式展开分析, 消极经济管理主要是在经济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时, 导致原有的经济目标无法实现, 并站在一定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基础之上, 对社会的现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一种手段。因此政府需要通过消极经济管理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以调整。反之积极经济管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要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 还需要照顾到其他社会目标的实现, 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政府的管理偏好倾向之间经常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政府的这种管理倾向不能通过市场经济管理措施得到实现。

站在消极经济管理的成因和目的的角度展开分析, 消极经济管理的产生原因被包含在积极经济管理的成因当中, 因为消极经济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市场经济的资源最优化配置, 实现市场经济利润最大化目标。然而当这种最优的经济目标被实现后, 原有的人身权利体系和财产权利体系就需要重新进行设计, 可能这种最优化目标也不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 改变经济运行的原有模式使市场经济进行自我调整和控制, 并以此来实现最理想的市场经济状态。在实现市场经济最理想状态的过程中, 需要政府部门以一种平等的经济主体的身份加入到市场经济中来, 然后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对经济的作用促进整个市场经济供需关系进步, 并促使市场经济结构发生一定变化, 从而带动商品价格体系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市场经济结构以及价格机制均产生相应的变化, 实现整个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效益之间的良性循环, 同时也是积极经济管理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政府在对市场经济开展及时有效的管理活动时, 积极的经济管理手段需要在消极经济管理的基础之上, 以消极的市场经济管理为依据, 在对市场经济实行积极经济管理的过程中, 不能破坏原有的经济平等原则, 不能扰乱现有的市场运行秩序, 以及市场之间的自由发展。反之, 积极经济管理的人身权利体系以及财产权利体系的改变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消极经济管理的发展和进步, 两者之间的这种相互配合在实际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2. 两者在管理手段上的关系

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基本上具有相同的构成元素, 其中包括经济计划, 经济决策, 经济指挥和经济组织协调等相关内容, 但是他们的内部构成元素彼此之间又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这种相对性要在具体的经济活动行为中才能体现, 也只有在经济活动中才有划分和界定的必要。任何一个大的经济管理体系都是由很多个小的子模块构成的, 但是也存有这样的情况, 就是对于某一个经济管理来说, 它的主要职能就是指挥和协调, 但是对于其他的经济管理来说, 它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却是决策和控制, 在这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之间, 通常所采取的管理手段主要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行政手段三种类型。虽然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都有自己特有的经济管理方法和手段, 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管理中却很难将两者进行清楚地区分, 和一个具体的管理职能相比, 他可能既属于积极经济管理的范畴同时也可以归纳到消极经济管理当中。也就是说, 政府在对市场经济进行管理和调整的过程中, 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保持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同时存在, 共同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得知: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同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 对于市场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的结合使用, 将对我国市场经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关政府部门要对经济的管理职能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 健全市场经济体制, 实现市场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政府经济最大化目标, 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 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引导市场经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异.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分析[J].时代金融, 2015, 03:39-40.

[2]任永红.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03:98.

[3]司晋华.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16:22-24.

[4]康欣.诌议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J].东方企业文化, 2014, 11:158.

[5]宋晨亮.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18:103, 119.

[6]马继华, 王春燕.消极经济管理同积极经济管理研究[J].中国外资, 2013, 15:32.

[7]丁妮.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关系的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 08:18.

上一篇:商品指数投资者下一篇:塑料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