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与成本管理的关系

2024-07-13

财务管理与成本管理的关系(通用9篇)

财务管理与成本管理的关系 篇1

浅谈企业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的关系

摘 要:有人说,成本管理是管理的第三只眼睛,那么,财务管理则是整个管理的眼睛。如果财务管理跟不上,就跟人患了近视,如果财务管理不细化,就象人患了老花,如果财务风险控制跟不上,就象人得了白内障。所以,财务管理的水平,决定了企业的视力范围和视线长度,决定了企业对风险的可预见性和可控制性。然而,成本管理又是反映财务管理效果好与坏的最好的尺度之一。财务管理是成本管理的前提条件和制度保障,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关键词: 财务管理 成本管理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成本核算制度又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非常重的内容之一,可以说财务管理制度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成本核算制度的能否顺利进行。

然而,有些企业的财务管理则不尽人意。这些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把财务管理简单化,仿佛财务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忽视其整体管理职能;二是财务部门完全听命于“老板”,忽视财务管理自身的规律性与相对的独立性。致使成本核算没有了制度保证,核算结果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中成本是否符合预期目标。

一、财务管理与成本管理的概念。

财务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过程中所进行的科学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协调、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管理工作的全称,其主要特点是对企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进行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工作。

成本管理就是把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按其性质和发生地点,分类归集、汇总、核算,计算出该时期内生产经营费用发生总额和分别计算出每种产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管理活动。其基本任务是正确、及时地核算产品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提供正确的成本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借以考核成本计划执行情况,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都是企业的管理工作,成本管理统计的数据综合反映财务管理的成功与否。财务管理在成本管理的数据中完善各种决策、资金、财务监督等管理工作。下面主要从财务管理中的决策、资金管理、财务监督等财务管理工作讨论和成本管理的关系。

二、投资决策与成本管理的关系。

决策是企业管理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决策是有成本的,这一点容易被人忽视。例如一个正确的决策为企业盈利10万元,如果失去了机遇,没有做出及时的决策,这个决策成本就是10万元;如果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策,不仅没有赚到10万元,反而亏损了10万元,那么,这个错误的决策成本就是20万元。因此,决策也必须讲成本控制。

投资决策是企业所有决策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决策,因之我们常说:投资决策失误是企业最大的失误,一个重要的投资决策失误往往会使一个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因此,财务管理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职能就是为企业当好参谋把好投资决策关。投资是指投放财力于一定的对象,以期望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因此,我们在考虑投资时必须把好以下“三关”。第一,把好经济行为关。必须明确投资是一项经济行为,必须从经济规律中去寻找依据,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很多国有企业不少失误的投资决策,其中一个很大的失误原因是没有从经济规律本身去决策,而是从“政治”、“人际关系”等因素轻率地做出了投资决策。例如一个国有企业的董事会听命于某位上级首长的“暗示”,给上级的老首长的儿子的一个公司投资300万元,结果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又例如一个很成功的国有企业的总经理,为了回报他的故乡,强行主张在他的故乡投资500万元办厂,而他的故乡却不具备办这种工厂的条件,结果厂是办成功了,却年年亏损,成了这个企业的“沉重包袱”。甚至还有国有企业的负责人把国有资产随意地投资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和身边的人,严格地说,这已经是一种腐败行为,是一种犯罪。这一种投资方式在投资决策失误中竟占了40%左右,是一种十分值得重视的现象。另一种投资决策失误是投资决策者本人素质差,官僚主义,独断专行,自己又不懂经济规律而做出的决策。这种投资方式在调查的投资决策失误中约占50%.第二,把好调查研究关,严格按国际惯例办事,按法治办事。投资决策是一个过程。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必须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否则不能轻易投资。特别是对外投资,即企业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或者以股票、证券等有价证券方式向其他单位投资,一定要按国际惯例办事,对投资方的资信、财力等诸多方面有可靠的证明。合同要严格把关,符合有关法律手续,切不可留有隐患。

第三,把好投资管理程序关,做到投资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不同种类的投资都有自身的特点,从而有不同的管理程序,需经不同的部门审批,例如:有的投资,总经理个人可以做出决策,有的投资需经董事会批准,而有的投资则需报上级部门审批。

所以,只能把好成本控制、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企业才能是有效益的,才能是赚钱的,把握好“经济行为”、“调查研究”、“程序管理”等投资决策关,企业才能在决策中收获一笔隐性的收益,避免不必要的隐性成本。

三、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的关系。

目前,不少企业在资金管理中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资金入不敷出,存在资金缺口;二是资金被挪用、被挤占;三是叫人头疼的“三角债”。现实中,供应商往往以回扣的方式销售产品,如果资金到位,我们会减少采购材料的原始成本,从而取得购买高价材料的不必要的资金损失,减少材料成本。如何解决好以上影响资金的三个问题,也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当务之急。

当然,首先要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其次要通过短期筹款和投资来调剂资金的余缺;第三必须对资金实施跟踪管理,做到专款专用,防止资金被挪用和形成新的“三角债”。为企业资金良性周转打下好的基础。

四、财务监督作用与成本管理的关系。

建设一个团结、开拓、廉洁的领导班子是搞好企业的关键。从防止腐败着想,企业必须加强监督作用。正如交通规则一样,没有红灯的约束,就没有绿灯的自由。在企业约束机制之中,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财务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于不按财务制度办事的人,要敢于抵制,直至向上级反映情况。国有企业的财务人员从根本上说来,是对国有资产负责,而不是对某个具体的总经理负责。而从法治上说,又必须保护财务人员的职责与个人权益,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监督作用。

成本管理离不开以上廉洁的领导班子和高度责任感的财务工作者,然而,现实中,领导班子对财务工作重视不够,也是制约完善成本管理的因素之一。

比如,实行财务主管下管一级的制度是可以避免财务工作者的顾虑,也能让企业领导者在财务管理上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同时提高财务监督和成本管理作用。

五、利润分配和成本管理的关系。

利润分配是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投资者的决议对企业净利润所进行的分配。利润分配在企业中起到杠杆作用,它对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我国企业利润分配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按劳分配”的口号下,实质上存在严重的平均主义,极大地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这也是不少国有企业长期处于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厂长、总经理工资收入与一个普通员工相差无几,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是不合理的。有一些厂长、总经理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临到退休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心理不平衡。个别人竟铤而走险,知法犯法,贪污受贿,形成所谓的“晚年贞节现象”。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一个科技工作者收入同一个体力劳动者也相差无几,这也是利润分配十分不合理的现象。在利润分配上吃大锅饭是一种落后意识,是有很大危害的。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实质就是打破利润分配的“平均主义”。邓小平同志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就为利润分配进一步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科技工作者可以以科学技术入股分红,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制等,可以说是利润分配在新形势下的必然结果。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将成为企业的主要利润分配形式,职工持股,经营者持股将使企业和员工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润则视其参股比例不同而不同。在这种新形势下,企业的利润分配如何才能更合理,更能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从而调动各层次、各种人员的积极性,是财务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成本管理离不开以上企业所有职工的努力,只有职工有工作的积极性和企业主人翁的意识,才能对工作认真,才能提高节约意识,才能降低产品的成本,从最直接、最基层的地方提高成本管理的意识,在节约中创造效益。

六、成本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

成本管理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细化各级核算。细化各级核算,是我们当下很多企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我们夯实财务管理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讲,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基础数据,加强基层核算。主要是指注重基础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基础数据流转的连续性,加强班组、工段、仓库的核算能力,提高班组、工段、仓库的核算水平。

第二,强调即时核算、即时汇总、即时反映。要做到,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就能迅速提供,精确反映。

第三,强调核算中的报表意识和分类意识,而不是简单的记账。

第四,提高对各种数据的利用率,提高对各种数据的分析水平。

第五,细化成本核算,至少要细化到每一个型号。同时要细化到每一个工段中的每一个班组,如果甲班的成本比乙班的低,甚至低很多,那我们就要去分析原因,并加以控制。

第六,财务部要给出具体的指导,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进行相关的数据核算、汇总的检查和复合。

以上可以说是成本管理中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还包括:建立和健全成本核算的原始凭证和记录、合理的凭证传递流程;制定工时、材料的消耗定额,加强定额管理;建立材料物资的计量、验收、领发、盘存制度;制定内部结算价格和内部结算制度等。这些,都离不开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所以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解决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的关系。

一、财务集中管理,会计实行委派。

对各二级单位和经营部门的财务负责人实行委派制,由公司财务部统一对其进行管理、考核和聘任。各二级单位财务负责人作为公司财务部的派出人员,负责并参与所在二级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可以甩掉受制于二级单位领导的思想顾虑,使派出人员能够大胆地开展工作,严格遵循国家及公司有关规定,正确及时地披露问题、处理问题。

实行财务集中管理,还能够大大提高了企业成本、费用及经济效益的真实性、可靠性,同时,还可以对各二级单位月度会计报表的汇总时间大大缩短,加快整个公司月度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的汇总和报出时间。更重要的是,真实可靠的成本费用及利润数据,成为考核各二级单位生产经营成果的重要依据以及衡量其收入高低的客观标准,从而对企业的整体管理起到推动作用。

二、整合规章制度,定期召开财务汇报例会。

我们应该随时适应会计政策的不断变化,完善从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从主体生产单位到后勤辅助部门,从会计单个方面到财务整体运行,从物流到资金流,从经济核算到内部控制,从公司主管领导到基层出纳人员的责任划分等涉及到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方面面的管理制度。

同时,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公司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财务成本核算与分析,可以学习生产一线每周例会的做法,制定财务人员每周例会制度。通过财务例会,及时分析总结企业生产经营中涉及财务管理的有关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三、丰富管理内涵,加强财务预警,化解经营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主要风险之一。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企业可能出现的重大财务风险,我们要制定严格的资金管理办法、对外投资管理办法等财务制度。

在公司及财务、供销等有关部门之间,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程序和相互制约措施,并实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集体决策制度。尤其在资产处置、资金调度、销售结算和对外投资等方面,明确了决策人员和执行人员以及会计人员、经办人员与保管人员之间的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规避因管理松懈或内部控制不严给企业造成的财务风险。

四、推行部门、班组等目标管理,强化事前预测。

财务部门积极参与企业的各个班组的目标管理,以成本管理为中心,以重点抓好车间班组成本核算为切入点,详细调查情况,完善班组核算管理办法。由于车间、班组、岗位对自己承担的成本、费用、消耗等指标如何核算、如何考核、如何与自己的收入挂钩,做到了心中有数,从而能够边干边算,大大促进了公司全员目标管理工作的深化,并使以降低成本为主线的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落到实处。

为了提高财务核算水平,给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依据,财务管理应该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转变。每月按时汇总预测各主要产品生产成本、财务费用、管理费用、产品销售费用及资金收支、成本利润完成情况和增减趋势,将信息及时反馈给公司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为企业及时掌握财务状况,优化生产,调整经营策略及投资方向提供重要依据。

结束语: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既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又是实质和现象的关系,成本管理为财务管理提供数据分析材料,反映和促进财务管理的完善,财务管理又是成本管理的前提条件,为成本管理顺利进行做好基础准备。成本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正确、及时地核算产品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提供正确的成本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借以考核财务管理指标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冯建,《企业财务制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 万兴亚,《中小企业成长原理与方略》,北京:人民出版社。

[3]伍中信:《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与选择》,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4]朱海芳:《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5]武心英:《试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措施》

财务管理与成本管理的关系 篇2

关键词: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交叉内容

财务管理是一个企业管理的核心所在, 一个企业的企业管理的最终都体现在具体的财务指标上。然而管理会计作为一个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 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我国高等教育中, 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两门独立的核心课程。为此两者的联系值得大家去研究探索, 为此下面将对此做一一的详细探讨。

一、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相同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 随着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也在不断的凸显。我国财政部在做出了一个明确的提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 是对一个企业的资金的有效管理。在西方的管理会计被引入到国内以后, 国内专家也在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并给管理会计也做出了明确的定义, 对此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观点一:管理会计是在适应企业内部管理决策。观点二:管理会计就是西方学者把会计和管理的巧妙结合, 以强化内部管理的作用, 最终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新兴科学。

通过上面的定义介绍可以得出, 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在管理属性上有着相同之处, 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 适用企业发展需要。出此之外, 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还具有如下一个共性所在:从管理理论体系上看, 两者的管理过程是一致的;从信息分析来源上来看, 两者的信息分析来源都是来自企业的财务管理资料,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计划和控制;两者所生产的一切文字载体都不就有法律效应, 并且对外一般不承担法律责任;两者都是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所采取的一系列规划, 以提高企业的效益。

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点

通过上面我们已经了解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相同点, 但是随着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不断发展和完成, 两者的不同点也在凸显。财务管理是一个企业与企业外部环境的重要桥梁纽带, 它与金融市场的发展紧密相关。成功的财务管理都是在高度关注当下金融市场的动态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在结合企业本身的实际现状, 从而为企业本身寻求更加宽松的资金运作空间, 以达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管理活动。与此同时, 管理会计不仅仅涉及到企业资金的管理, 而且还涉及到企业员工的管理。由此可见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不同所在。

三、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内容交叉的原因

通过上面对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异同点进行分析以后, 我们不能看出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在内容上的交叉是必然的。导致两者在内容上交叉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具体表现在。

1、

无论是财务管理还是管理会计, 两者的管理对象都包块企业的资金, 所以两者在管理对象上的相同性是导致两者在管理内容上的交叉的主要原因所在。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都是以企业的资金运动为研究对象, 具体涉及到会计的六大要素, 并且两者的研究方法都是定量分析法。内容的相同性、方法的相同性, 由此两者在内容上的交叉是在所难免了。

2、

理论工作者也在不断地对本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 从而导致两门学科再是所涉及到的内容上的交叉性。在科学发展过程中, 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方向也在不断的细分, 在细分的同时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的深入, 从而也导致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职能也在不断地扩张加大。

四、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内容交叉的解决对策

在对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异同点说明以后, 我们明白了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在管理内容上产生交叉是在所难免的, 那么产生了这中交叉以后, 企业应当如果采取相应的办法来解决呢?对此下面我们将一一阐述说明。

首先我认为在处理这个问题上的总体原则是:不仅仅要降低两学科在内容上的重复部分到最低, 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并且将各个方面的知识按照实际情况有效的衔接起来, 从而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框架体系。为此本文将在下面提出两种具体的解决办法。

1、传统管理会计学的课程内容全部与财务管理课程相融合, 两门课程合并为财务管理。

目前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都是不断的扩充和深入, 这也导致管理会计在慢慢的延生到两个分支:传统管理会计、新兴管理会计。将两门课程融合为一还具有如下一些优点:有利于有效的把握两者的关联, 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将两者内容结合起来, 可以形成一个完成的体系流程, 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企业资金管理的本质和内容, 从而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校效率。

2. 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交叉内容的协调。

将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交叉内容相互协调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在工作的重点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 在各自的管理内容上, 也应当做出明确的区别, 管理会计是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

如果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会计信息, 侧重点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 其工作内容主要就是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而财务管理的主要是为企业财务的有效管理提供具体的解决办法, 其侧重点在企业的资本经营方向, 其工作内容主要是涉及到对企业的资金活动的管理上;第二: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具体的管理对象也有着区别。对此, 我们完全可以对企业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交叉内容做出有效的协调管理。

综上所述, 以上内容是本人对当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相互关系的一些浅薄的探讨, 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应用相应的方法理论时, 由于具体的环境差异性, 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陆正飞.财务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2]杜学森.管理会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3]温志宏, 方悦.关于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体系的探讨[J].广西会计, 1996, (12) .

[4]张朝宓, 熊焰韧.当代管理会计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谈谈成本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关系 篇3

关键词:成本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的现代化发展,企业优化组合、工业化工程、精细化生产,分别从不同角度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的调整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提高企业形象、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以提高利润的收益率,以现代化管理理论为基础的企业管理思维日益渗透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面对当前全球经济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企业经营收益严重受挫,企业对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如何把握才能应对金融风暴危机,与现代竞争社会相适应?笔者作业一名企业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谈谈一下自己看法和认识。

一、从企业基层做起,注意成本预测,优化成本管理战略,推行质量成本管理

企业能否创造出高收益,关键是企业能否低成本运行。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只限于对某一种产品的成本核算,没有形成整个企业全面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战略举措。也没有延伸扩大到企业外部范围,应从全球经济的战略高度认识成本管理在经济效益中的作用,形成企业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创造出相对于其它同行业的竞争对手的更高价值,保持企业低成本、高收益领先的竞争优势。

成本预测是通过直接对经济运行现状或对有关经济和非经济因素进行判断,以分析其对企业未来成本的影响。成本预测是成本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管理者的基本素质。科学的成本预测,能起到企业正确的收益判断、决策。以前传统的成本管理只限于降低有形的成本上升。如人工工资、材料消耗、燃料和动力等,那么现在的战略成本管理是通过将企业管理层与制造层、产品质量层的企业成本上升的有形和无形的因素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之所以成为企业新的发展趋势,原因:第一是企业成本管理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而产生的。是企业竞争中获得持续竞争力的优势;第二是生产过程向外延伸、扩展到供应、销售等领域;第三是它将企业与竞争对手企业的成本管理、价值收益有机结合起来。难过它不仅降低产品制造成本而且降低下游行业的采购成本、服务成本。第四,在供应、生产、销售部门之间成本领先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总体的优势。

二、加强成本控制,控制成本增长

(一)从产品的投入生产入手,树立高效低成本思想。以安钢烧结厂四台烧结机生产的烧结矿为例。在从进厂原料成本、质量控制到原料配比结构的试验以及到烧结杯试验生产质优满足炼铁高炉需要的烧结矿。运用新技术、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降低进行粉矿的用量、多用价低质优的国内粉矿的全粉矿配比结构,改进烧结机点火装置,在这一环节上,少用1吨价高的进口粉矿,每年为公司降低许多粉矿采购成本,生产出高品位、高强度、FeO低的烧结矿就为高炉降低焦比创造了有利条件。因为铁前占冶金业后道工序能耗的60%以上。

(二)完善生产成本控制手段,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生产成本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材料成本,二是动力成本,三是工资费用管理中,要严格按照质量管理的要求组检查判定。合理扣废、扣水。杜绝水份大、杂质多的熔剂、煤粉进厂。在产品生产阶段,每个生产车间具有不同生产工艺技术要求、特点和管理要求。通过对生产工艺的分析,在企业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努力降低消耗,有效控制生产成本。在销售阶段,销售人员与客户接触,根据客户要求和订单去降低生产成本,让客户接受企业通过对产品包装、运输、业务费用的管理,控制销售过程的成本。

(三)建立成本控制中心,利用MES及时反馈信息,促进企业加强成本分析工作,降低成本,将事后反馈与事前控制相结合。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企业领导进行任何一项决策时,都以信息为依据。以前企业进行成本分析时存在着信息反馈滞后的问题。现在企业把MES引入内部,进行成本动态管理,能及时反馈信息,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相结合,在成本控制中做到游刃有余。以安钢某轧钢厂为例,有一种钢材在市场销售前景很好。安钢也开始试轧这种钢材,试验阶段显示质量数据老是检测出轧制的钢材合格率较低、成本高。安钢只好忍痛不轧,可经过专业技术人员的查找原因、事后分析,发挥检测出的质量数据有错误,导致成本计算也有错误,重新轧制该种钢材,结果安钢错过市场销售的大好时机,损失了许多经济效益,这就说明事后的成本预测分析、质量管理严重影响了经济收益的及时增长。

(四)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应全员化管理,深入人心。强化企业成本市场意识。现代成本管理的中心是人。成本费用通过企业所有岗位,每个职工的开支形成。以人为中心全员化的成本管理理念,首先以企业领导班干部做起,全体干部要带头居安思危,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管理层的每个职工都具备强烈的成本意识,这是夯实企业降本增效,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佳切入点。

三、实施企业经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强化质量管理企业立于市场不败的基本条件。我国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入了买方市场。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树立企业的生产质量观念,在生产活动中抓好各个生产工艺过程的质量关系显得尤其重要。生产质量因素包括生产者质量、生产设备、生产现场环境质量、加工技术质量、材料质量、管理质量和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要树立用户至上,服务于服從于用户的思想工作,全员参与管理,建立全过程的管理模式。

四、引入质量成本概念是质量管理的创新理念

质量成本是指为保证与提高质量而付出的一切费用和因质量问题而产生的一切费用之和。质量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相结合的产物。它以总质量成本的最低为最佳质量成本而不是片面孤立的管理控制其中的某项质量成本,完善的成本管理和可靠的质量管理,不仅是可以利用的手段,而且可以产生新的资源,用少的资源可以开始出大的资源。就如同积少成多一样,企业就会逐渐做大增强,发展成为生命力强的企业。

财务管理与成本管理的关系 篇4

张伟

〔摘要〕关于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关系的讨论始于物业管理发展之后。从静态关系上来看,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区别;从动态发展关系上来看,物业管理的发展给社区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社区管理的完善为物业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两者应协调发展。〔关键词〕物业管理;社区管理;协调发展;自治

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都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生事物,由于这两项内容都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倍受关注。而且,在我国现阶段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关系如何处理也是政府、社区管理者、居民、物业管理公司等各方面所关心的问题。本文拟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概念

1、社区管理的概念

目前社会学界对社区的理解主要基于地域性观点,即社区是指由若干社会团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一定地域所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其实,构成社区的要素有五点: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共同生活的人口;一定的地域条件;生活服务设施;特有的文化背景、认同意识和生活方式;一定的制度和管理机构。可见,社区并不等同于一定的地域。

一般而言,社区管理主要是指一定的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繁荣,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社区管理的概念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背景上提出来的,是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产物,它弥补了改革中出现的许多管理缺位。随着政府部分社会职能的转归和企业社会职能的逐步剥离,社区作为承接载体,在社会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物业管理的概念

物业管理是指物业管理企业受物业所有人的委托,依据物业管理委托合同,对物业区域内的房屋、设施、场地等进行的统一的、专业化的管理活动,并向物业所 1

有权人和使用人提供综合性的有偿服务。物业管理是房地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我国住房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物业管理行业不仅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而且极大地改善了广大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其已逐步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必需的服务。

二、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静态关系辨析

1、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关系

(1)、物业管理是社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管理是一个大的系统,包含着文教卫生管理、市容秩序管理、市政设施管理、社会治安管理、环境保护管理、计划生育管理、老龄人口管理、流动人口管理、邻里关系以及房屋管理等等。物业管理被包含在社区管理内部,两者自然是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因此,物业管理必须服从于社区管理的总体安排。如果我们用更直观的图形来表示的话,可以把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画成两个同心圆,社区管理在外,物业管理在内。

(2)、物业管理和社区管理互为影响

物业管理主要从“管物”入手,对小区内的房屋、设备、设施、场地等进行日常的维护保养,为社区内的居民创造安全、整洁、舒适、优美、方便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种良好的环境为社区管理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使居民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参与社区事务。而社区管理则从“管人”入手,建设文明社区,让社区居民生活得到改善,并逐步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培育良好的社区环境和社区参与意识,为物业管理的正常开展创造条件。

2、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区别

(1)、参与管理的主体不同

参与社区管理的主体包括社区范围内的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和居民委员会等;而参与物业管理的主体是物业的业主,以及接受业主委托的专业化物业管理服务企业,由业主构成的业主大会行使决策权,而具体事务由物业管理公司来

管理。

(2)、管理的性质不同

社区管理是国家管理社会生活、群众管理社会生活和社会管理社会生活相互交融的基础性社会管理。具体而言,社区管理是在街道办事处领导下的行政性管理和在街道办事处组织引导下,社区内有关单位和居民共同参与的围绕人的社会生活而实施的管理。政府行为在社区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因而社区管理具有明显的行政性。而物业管理是社会化、企业化、专业化管理,它是在业主的委托下围绕“人的居住环境”而实施的管理,是一种由现代化的物业管理企业实施的完全市场化、商业化的活动。

(3)、管理的内容不同

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在管理内容上均具有综合性,但综合性的内涵却不同。社区管理包括了更为广泛的内容,不仅包括“人的居住环境”,而且包括“人的社会生活”的内容,如计划生育、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卫生保健、商业网点、科技教育、就业安置、老龄工作等等。而物业管理以“人的居住环境”的管理为主要内容,即以物业为核心的各类专业化管理与服务内容为主,如各类房屋及附属设备、设施的维修养护;物业环境的治安保卫、消防管理;清扫保洁、绿化管理;停车场管理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会开展一些专项服务和特约服务。

(4)、管理资金的来源不同

社区管理需要配备相应的机构与人员,需要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工作,因而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保障。社区管理的资金主要依靠政府的拨款,同时也可以开辟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如社会和企事业单位捐助等形式。而物业管理是一种商业化的服务活动,其资金来源主要是业主所支付的物业管理服务费。

三、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的动态发展关系辨析

1、物业管理的发展给社区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物业管理异军突起,成为城市经济中的新兴产业。同时,随着单位住宅区的减少和社会住宅区的迅速增加,居民逐渐由原来的靠单位转变为依赖物业管理,原来的“单位人”也开始向“社区人”转化。而此时社区管

理的新体制还没有建立,于是物业管理企业就承担了许多本不应该由它承担的事务,特别是在一些有偿服务的项目上,还容易与原来的街道管理部门发生冲突。

原有的社区管理模式属于政府导向型的管理模式,它主要是以城市区级人民政府下派的街道办事处为主体,在居委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等各种社区主体的共同参与配合下对社区的公共事务、社会事务等进行管理。由于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都是对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诸多方面的日常管理,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或相似之处,如地域重合、硬件共享、宗旨和目标相近、管理的人员相近等;而且在相关的地方性规定中,社区管理组织的某些职责与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内容有所交叉;又由于传统体制的惯性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两者经常出现很多摩擦和碰撞。因此,这种原有的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也会为物业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制造许多障碍。如原有社区管理模式属于自上而下的管理,政府行为偏多,不利于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培养,而物业管理的发展恰恰需要具有这种意识的业主。因为在我国基本上都是多户住宅(区),在这种物业区域,物业管理服务的需求主体不是单个的业主,而应是能代表业主整体利益的业主大会组织。在管理松散无序的社区中,业主大会组织无从谈起。在这样的情况下,业主对于物业管理公司的监督以及矛盾的相互协调都无法正常进行,容易形成纠纷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的局面。

2、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应协调发展

(1)、合理的职能划分与机构设置

对一个社区来讲,管理和服务的事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即行政、法律、市场和自治,这可以算作是城市社区管理的四大职能模块。在这四大模块中,社区管理机构应主要承担行政和法律职能,其他事务则应交给物业管理公司去完成,比如社区的清洁卫生、房屋设备的维修养护等。对于自治性的事务,社区管理机构要给予引导,发动居民自行组织和运作。在职能的划分中,社区管理部门一定要把握好自身的职能范围,不应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多管、少管或不管。

在职能合理划分的基础上,合理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是保持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首先对于整个社区来讲,社区管理的机构要与物业管理的机构明确分开设置,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不能设有从事物业管理经营业务的机构或部门(互助性质服务或社区义工提供的服务除外)。其次对于社区中的一个小区来讲,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都需要居民的自治组织,两者可以合而为一,同时承 担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的各项工作。在这样的小区中,绝大多数情况下业主即居民,居民即业主,无论从人的角度还是物业的角度都需要自治管理。

在这种职能划分和机构设置的情况下,物业管理公司其实是一个“局外人”,它仅仅是一个为业主提供服务的企业,而对于这类企业的管理权和监督权并不属于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而应属于工商部门和物业管理的主管部门。这类企业与业主之间是纯粹的商业合同关系,这种合同关系并不涉及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

(2)、群众自治组织的发育和成熟

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我国城市居民长期被动接受管理,而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都较弱。从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来看,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尚处在培育阶段,因此仍需要政府具有较强的社会管理职能。但是我们从世界各国的经验可以看到,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以后,具有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业主或居民对于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犹如两个联动的齿轮,这两个齿轮共同的动力就是居民的自治。居民自治水平的提高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共同促进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的发展。

首先,可以较容易地对社区事务进行决策。例先,可以较容易地对社区事务进行决策。例如在物业管理活动中,因为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质量而产生的各种纠纷,就可以通过业主大会这样的自治组织来解决和决策。

其次,可以更好地协调社区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关系。一般社区范围较大,可能包含不同阶层的社会人群,良好的群众自治组织可以使不同阶层的人群加强沟通和交往,互相帮助,有利于社会的治安与稳定。

第三,可以在社区中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群众自治组织因为充分接近居民,对居民情况和社区资源非常了解,有条件将居民组织起来,参加各种类型的活动。例如组建各种类型的俱乐部、社区的联欢活动、捐助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居民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第四,培育社区居民的责任感和羞耻感。居民具有责任感和羞耻感,可以大大地减少在社区或小区中发生的违反公约或公共道德的行为,也可以减少“搭便车”行为的发生。

[Abstract]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perty management(PM),the relation between PM and the community management

(CM)is discussed.There are some contact and diference between PM and CM on the basis of static state.But on the basis of dynamic state, according to the paper, new demands on the CM are put forward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PM.The condition of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PM wil be created场the both perfect CM.And th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ould be harmonious.I Key words I property management(PM);community management

;harmonious development;autonomy

参考文献

李家祥.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交融·互动·双东.中国房地产,2003(2)

黄安永,孔海峰.社区建设与物业管理相融性的理论探索,东南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王仲明.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的探析上海房地产,2000(4)

积分制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篇5

(一)积分制管理下的职业晋升

在积分制管理模式下,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人格品行和行为表现赋予不同的积

分,通过积分对员工的行为表现进行奖励或是警告。首先,用积分来对员工的品行做出合理的且积极的引导,比如说员工下班不关电脑,该行为导致的电器过度使用和电力浪费是有着不良影响的,是不恰当的行为。此时若按照普通管理方法,进行口头警告和工资的扣除,或多或少会出现对员工态度的打击,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借助积分制管理,可以针对该行为进行扣积分的处置,在一定的程度上,有了警告作用,同时也让员工因为对积分的重视,而不再出现同样的不恰当的行为,从而对员工的行为进行积极引导,积极规范,形成良好的工作行为或是人际交往能力,让员工自身得到了提升,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也让企业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和发展。

在日常管理中,员工的工作行为对应着一定数额的积分,在已知的工作职责内,准确完成工作,会形成每日的工作积分。在完成本职工作后,参与其他部门的工作或临时项目,又有一定的积分奖励,让员工的每一个行为都受到应有的肯定,督促员工为企业的方方面面关心,也培养了员工的归属感和敬业度。随着日常工作的完成和对员工行为的多角度考核,每一位员工会形成自己的积分档案,该积分档案由积分制管理软件一手包揽,打开软件或是网页,就可以看到员工的每一次奖分或扣分,以及员工应尽的职责或是在应尽职责之外的所有工作行为。同时,可以看到每一位员工的日排名、周排名、月排名甚至是年度排名。员工的晋升也是与这些排名息息相关。比如需要提拔一位管理人员,就可以从各个部门的排名人手,分析比较他们的积分和行为,从而选拔出需要的人才。而且这些管理流程都是通过积分制管理人手,选拔简易可行,并且积分排名是公开公正公平的,所以选拔出来的管理人员,不会引起其他员工的负面情绪,反而还会激励员工,使他们更加努力的挣积分,并且保持信心,为自己的职场梦想奋斗。

(二)积分制管理下的工资调整

传统企业管理中的工资调整具有多种方式,包括工资水平调整、工资结构调整和工资构成调整三个方面。

工资水平调整是指在工资结构、工资构成等不变的情况下,调整工资水平的过程。工资水平调整包括工资整体调整、工资部分调整以及工资个人调整三个方面。首先按工资整体调整,积分制管理会根据国家政策和物价水平等宏观因素的变化、行业及地区竞争状况、企业发展战略变化、企业整体效益情况以及员工工龄和企业在职时间变化,对积分的设立进行调整。但这种宏观因素变化不大,积分的变动也不明显,并且这种变动是整体性的,要变一起变,所以整体差异小。其次,工资部分调整,积分制管理会定期或不定期地根据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效益、部门及个人业绩、人力资源市场价格变化、年终绩效考核情况,对某一部门员工或是某一岗位的员工工资进行相应调整。最后,工资个人调整,积分制将根据个人岗位变动、绩效考核情况以及是否为企业作出重大贡献,对员工进行工资调整。同时,影响企业业绩或是有重大违纪情况,也会有相应的积分和工资调整。工资结构调整通常是随着企业战略的变化而变化的,积分制管理在进行积分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员工的工资结构变化的趋势和要求,通过调整各岗位工资基准等级,实现工资的结构调整。工资构成调整在积分制管理中就是将固定积分、绩效积分、积分奖励等相关积分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进行调整。

(三)积分制管理下的员工福利

传统薪酬体系的福利表现形式为现金或者实物,而积分制管理中的福利表现形

式为“积分“,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积分”获得相应的福利,根据“积分“的排名获得更多的权限及福利。并且,积分制下的“积分”是不清除,终身可用。这就使得员工在企业工作越久,积分越高,获得的福利数额就越大,就越不容易离开企业。因此,积分制管理下的“积分“福利模式具有可持续性,且可以降低员工的离职率,为企业保留住优秀的员工。积分制管理下的员工福利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抽奖式积分制奖励;另一种是名次式积分制奖励。

1.抽奖式积分制奖励

顾名思义,抽奖式积分制奖励是通过抽奖让员工享受福利的一种奖励。在企

业的管理实践中,员工一边上班,一边挣积分。例如,倒一次垃圾可能得到3分奖分,并且还有一张红红的奖票。开员工大会时,把奖票投在抽奖箱里,还有可能抽到上百元的大奖。企业通过定期举办“快乐会议”,在“快乐会议“上进行抽奖,让员工真实地感受到企业福利。这种奖励方式让只要为企业干活的员工都有可能获得额外的福利,可以极大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感受到不仅是企业工作,更是为自己工作。

2.名次式积分制奖励

在名次式积分制奖励下,企业通过积分方式累积认可贡献,即通过积分名次发放福利。这种奖励方式强调人才全面认可激励,员工的体验从物质激励到全面认可,并以积分制管理模式去累积员工历史贡献。在名次式积分制奖励模式下,企业可以按照时间、事件、部门、岗位等的积分排名,对员工进行不同程度的奖励。面对人才,仅有物质激励是不够的,还要给予荣耀感,这是一种心理体验。要及时对人才符合企业、客户价值以及自我成长的工作方式给予全面的关注与激励、认可。

二、积分制管理下企业工资体系的特征

(一)积分制工资体系能有效地激励员工

在积分制工资体系中,积分制奖励的制度公开透明,并通过软件以及云平台达到及时反馈的目的。直观明确的数字积分让员工一目了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员工树立目标、设定计划、完成任务。因此,积分制工资体系能让员工看着数字挣积分,极大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在积分兑福利的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设定兑换的方式来达到激励员工的作用。比如,通过每周的“快乐会议”来激励所有有积分的员工。不管积分多少,只要是有积分就可以参加“快乐会议”。参加“快乐会议“的员工都可以参与抽奖,奖品是员工福利的一种表现。还可以通过奖励积分排名靠前的员工来达到激励优秀员工的目的。激励大多数员工和激励优秀者这两种方式的相结合,让积分制工资体系最大化地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

(二)积分制工资体系能提高管理者的积极性

传统的管理模式下,管理者大多数采用制度的形式来约束员工的行为。但由

会计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篇6

【摘 要】加强企业管理,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始终是企业工作的重要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特点及职能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新的认识。

【关键词】财务管理 企业管理 关系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居于中心地位

1.企业的宗旨和性质决定了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

企业是作为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而存在,企业的根本宗旨就是盈利。盈利的实现,是以良好的财务状况为基础的。“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要求企业不仅重视资本的盈利性,而且要重视资本的流动性,保持最佳的基本结构,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保证按期偿付债务,避免有盈利但不能按期偿债导致的破产。

2.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及其正常运行的基础

市场机制要发挥作用,需要企业对市场信号做出灵敏的反应,并依据这些信号及时调整自己的经营行为,市场经济是平等竞争的经济,其结果是经济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最佳的配置。如果企业不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而是以产量、规模或其它非价值目标为中心,结果必然是市场机制失灵,资金配置扭曲。

3.财务管理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龙头”

在企业经营管理的种种矛盾中,财务管理可以说是最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生产管理、原料供应、产品需求、技术和设备管理等部门的各项工作都有其财务意义,都必须围绕财务目标开展工作,都要事先算一算财务账,可以说,财务目标是统帅其它一切工作的关键环节,企业从上到下,各个部门都要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

二、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特点

1.超前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西方现代财务的许多先进的管理经验正在逐步的引进并加以积极的消化,财务管理的职能由着重于事后的反映而转变为以过程控制为主,继而强调事前的科学预策与决策,特别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职能分工,更是体现了财务超前性的职能,如投资项目的财务决策中普遍适用的现金流量决策方法就是生产经营的超前决策。

2.动态性

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瞬息万变,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受到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国家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和反作用。企业在遵守企业会计准则、国家财经法规的前提下,在保证财务资料的可比、真实、连续、及时、稳定的前提下,按照零基思维的原理,灵活设置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机构,建立和完善与企业核算层次、规模、成本信息传递途径和控制系统,以动制动,以变应变,随时抓住主要矛盾,重点问题重点解决,以达到管理的目的。

3.全面性

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投资活动都是企业内部的资金活动,任何一个企业的管理也就是“人、财、物”的管理,企业内部“人、财、物”的管理都可以用资金管理来“替代”和“控制”。许多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集团公司,确立“以产权关系为纽带,以会计核算信息为主线,以资金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纲领,就能增强公司的控制性和操作性。可见企业的所有管理都是一种变相的资金管理,也即属于财务管理的范畴,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管理。 三、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职能

1.决策职能

要使企业的产品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保证企业的发展方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确保企业永远充满活力和竞争力,要求企业管理当局做出每一项决策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定量、定性”分析,必要时,建立科学的数字模型,把一切可能发生的风险影响因素考虑在内,借助于现代科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来完成所有项目经济业务的预测和决策。企业管理当局必须具备科学决策的才能,同时企业财务管理必须具有决策职能。

2.控制职能

衡量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层次高低,主要是检验其内部所有控制系统的“科学、严谨、有效”。财务管理工作应力求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现代化”的目标。财务管理的“四化”是衡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高低的唯一尺度,也是保证一个企业经济效益好坏的前提和保证,如果没有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较强的“自我约束与控制”功能,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3.反馈职能

企业财务“超前性、动态性、全面性”的特性,要求财务管理部门除按时、保质、保量对企业的一定会计期间的生产经营成果进行被动反映外,更要求要迅速、准确保证把每一“有价值、有效益”的会计信息反馈到相关部门或管理当局,使他们做出科学的决策和适时的修正,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环节、每一过程都处于高效、可控的轨道之中。

四、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新认识

1.资金运作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

资金是企业资产的货币表现形式,在研究如何管好一个企业,把企业盘大、盘活,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就要求从资金管理着手,把资金管理当作企业的核心和主要矛盾来抓。

企业的竞争,终究是实力的竞争,实力除了人的因素以外,主要就是体现资金的“实力”,这个实力可以认为是产品的竞争力,也可以认为是企业的科研开发能力,或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生存的能力,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这些能力都是企业“造血功能”的能力,是企业保证资金运转流畅,并在运转过程中逐步扩大市场份额,逐步提高产品竞争能力,保证资产的不断保值和增值的能力。一个企业如果不能保证资金运动的循环性、增值性,就谈不上发展,谈不上竞争。

2.成本信息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

企业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成本管理,因为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由其“所得补偿所费”后,争取金额的最大化,那么企业的全部管理都围绕在“所得与所费”这一目标上,不管是对人的管理还是对物的管理都有一个“所得与所费”的问题,也即是成本问题,而成本的管理又是一种信息的管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本身就是一种成本叠加的过程。财务管理也只有抓好了企业的成本管理,才能体现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严密性、科学性”,也才能真正实现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3.资产的不断保值与增值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

企业物质财产的表现形式就是“资产”,如果把资金比作企业的“血液”,那么,则应把资产比作企业的“躯体”,“血液”的不断循环和周转,其目的是为了“躯体”不断发展与壮大,这样我们可以看出,资金管理本身只是一种形式和手段,而其本质是对资产的管理。财务管理的使命就是为了使投资者得到客观、公正的会计信息和投资回报。投资者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财富的最大化,而财富的代表和象征又是包括无形资产、有形资产等企业的资产。那么可以说,投资者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他们所拥有的资产不断保值与增值。企业的财务管理直接是为投资者服务的,投资者的目的就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的,所以,资产的不断保值与增值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

浅谈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关系 篇7

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 关于资产的购置 (投资) , 资本的融通 (筹资) 和经营中现金流量 (营运资金) , 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简单的说, 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 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目前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是会计专业的两门重要课程, 一些学校把其中的一门砍掉, 不予开设。这样做虽然避免了教学内容重复, 但也使许多有用的知识无法进行教授。笔者认为: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既有联系又存在很大区别, 理清两者关系有助于使两者有机结合, 发挥最大的效用。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联系——研究对象均为资金运动

从最早的管理会计专著—奎因斯坦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一书中, 作者所指的管理会计是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而非另外的学科。其次, 从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来看, 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 都不可避免地与财务管理对象重合。仔细观察可以发现, 尽管各派观点存在差异, 均离不开资金二字。即管理会计的活动目标也离不开资金或价值。1999年的《财会月刊》发表了《浅论管理会计的对象》一文对管理会计研究对象的描述, 可以说很具代表性:“资金运动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完整地描述着价值系统静态和动态的变化, 从而更全面的反映着企业价值运动”。会计“作为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 “直接面向企业的资金运动, 也即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 因为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也是连结作为法人的企业和企业内、外部的纽带。而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之一, 和财务会计同属于一个系统, 因而两者的对象应是一致的, 即管理会计的对象仍应是资金运动。”由此可见, 两者在研究对象上有惊人的相似, 正是这种相似造成两门课程大量地重复。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研究对象的区别——资金运动的不同层面

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虽然都是资金, 但是资金运动的不同方面, 财务管理主要是一种实体管理。日本学者宫匡章在《会计信息手册》一书中这样写道:“财务是以资本为对象的实体活动, 会计是以财务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的情况处理活动。会计的机能是组织情报, 不处理资金筹集、供应与运动, 仅在必要时反映其结果, 这就是说财务是进行有关资金筹集、供应与运用的意向决定, 会计是为这种意向决定提供情报的。”因而, 管理会计只是为财务活动的组织及财务关系的处理提供相应的信息。如在投资筹资活动中, 管理会计应广泛搜集资料, 进行预测、决策分析, 为高层财务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当投资方案确定后, 管理会计人员则围绕这些方案广泛搜集资料, 进行预测、决策分析, 并据以编制财务预算。而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安排预算的执行、协调, 控制。财务管理内容应涉及财务制度制定, 财务机构设置, 财务人员安排, 外部财务环境的适应, 内部财务环境的协调及资金筹集、运用、分配等方面。

根据企业运用管理会计的目的, 可将其视为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 为财务管理提供价值信息, 即为企业资金管理活动提供信息。目前, 管理会计的内容较多, 但最终均可归到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单是财务会计已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作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会计, 应将筹资、投资、资金运用、资金耗费、资金收回及资金分配活动作为其研究对象, 将预测分析、决策分析、控制分析和评价分析作为其主要环节, 目前管理会计的内容在系统的分析整理后均可找到适当的归属。因此, 完整的现代会计体系理应包括两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为外部管理服务的财务会计, 另一个则是为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那么, 解决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内容重复, 不应将两大分支之一的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合并, 这就犯了原则性的错误, 破坏了整个会计的学科体系。

三、对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学科目前状况的反思

经过以上研究, 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两者研究对象相似, 但它们侧重点却不同。管理会计为内部管理者提供如何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会计信息, 对经济信息进行直接管理, 对资金运动则进行间接管理;财务管理为企业提供如何保持良好财务状况的手段和措施, 侧重于资本经营, 是对资金运动的直接管理行为, 具体表现为货币的取得、运用、分配及规划等。

因此, 为了使两者既避免重复又有效结合, 财务管理应以资金运动为主线, 以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和资金成本为主要考虑因素, 以财务决策为核心, 以资金的筹集、投放、运用、回收和分配为主要内容, 构建其教材体系。管理会计应以生产经营活动规划和控制为主线, 以本量利分析为基本手段, 以经营决策为核心, 以经营活动的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为主要内容, 构建其体系。以此为原则, 我们就可以理顺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关系, 并避免两者之间的重复现象, 更有效地服务于工作。

摘要:从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相关概念入手, 在研讨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 认为:造成目前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两门学科研究内容交叉、重复的主要原因是学术界对两者的研究对象认识不清, 关系没有理顺。在对两者的关系和区别进行分析论证后, 得出实现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的有机结合, 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结论。

关键词: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资金运动

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与成本管理的关系 篇8

关键词:高校管理 行政管理 学术管理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b)-0217-01

目前在高校内部,存在着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关系失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行政权力在学校管理上处于主导地位,行政管理干预学术管理。高校管理体制过分强调行政权力的作用,忽视或削弱了学术管理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阻碍了高校的内涵发展。但是,学术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只有提高学术管理水平才能使反应出高等教育的本质。这两种管理方式,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本文就此进行详细阐述。

1 高校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及其重要性

1.1 高校学术管理的内容及重要地位

高校的学术管理具体指的是:对高校内部学术性事务和活动的管理,包括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学位授予以及就业、招生等事务,在高校管理中占重要地位。高校学术管理决定着行政管理的方向,是高校管理中的核心内容。

学术水平的提高和追求学术声誉己成为当代大学进行学校规划、运行、管理和评价的重要内容。学术水平的提高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成果等方面均大有裨益。因此,激励学术系统有序和高效的运行是提升学科水平和推动高校发展的关键。

1.2 高校行政管理的内容和重要性

高校行政管理具体表现为行政对学术的执行功能和服务功能。主要是为了保障学术活动的顺利进行,有效实施,保障学校秩序和整体发展。把握学校建设发展方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使有限的人、财、物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这就要求行政管理工作发挥支柱作用,运用管理的手段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协调、控制和监督。优化的管理能充分发挥各行政部门的职能,会使高校各方面的工作协调的运作起来,从而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并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虽然现在随着高校对学术管理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大学行政管理的合理性还在于能够弥补学术管理的不足,消除学术管理的局限性。在具体的高校管理中若没有行政管理对学术管理扶持,我国高校内部的管理工作也无法正常运转。

2 高校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共同服务于学校的整体目标。行政管理高效率地实现学术目标,借助学术管理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水平。学术管理决策的正确与否与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的效率高低有着密切联系。行政管理为学术管理提供保障,是高校管理的基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高校这个统一的整体下的互相作用的组成部分,我们只有恰当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促使两者良性互动,才能推动高校的良性发展。

3 高校管理现状并提出对策协调管理

3.1 管理现状

高校管理中,管理重心上主体错位。大学中的学术组织泛化为行政组织,或者作为“虚位”组织,学术权力在大学中往往难以发挥实际的作用。高校权力分配中,学校层次的权力过大,几乎统揽了从招生到分配,从专业设置到科学规划,从人员录用到职称评定、经费分配等所有事务。在学术发展方向、人员编制、课程编制、科研课题等学术问题上有较大的决定权,而最熟悉本院系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基层管理机构和广大教师没有发言权,只是处在一种执行命令的被管理地位。

长期以来,在行政管理系统中,由于观念的陈旧,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往往出现无法可依的局面,最终导致工作失误;管理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如目前我国培养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院校很少,现有的管理人员大都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现代管理的知识贫乏,往往办事主观臆断,只是凭经验办事[1]。

此外,目前高校的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依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专业技术职务和事业单位职工身份的“终身制”,职称评定上的论资排辈、干部能上不能下等现象在大部分高校依然存在。评价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原本对教师考核和奖励的本意,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培养优秀人才。而不完善的评价机制,只是在数量指标要求严格,这种现状损害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也给教师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相互越位和干预;行政管理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不高;高校人事管理体制和教师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等等这些高校管理现状,不利于高校的良性发展。

3.2 高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关系协调的对策建议

3.2.1 落实高校的自主权,从根本上解决行政管理过多干预学术管理

高校管理改革就是利益的再分配,必然产生新的矛盾和冲突。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情况,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单靠行政命令难以奏效。

高校有了办学自主权,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精神,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才能冲破种种限制和禁区,为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提供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和环境。

3.2.2 发挥校长作用,采取协调方式解决行政管理中的矛盾

强化高校校长在协调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关系中的作用,采取协调方式解决行政管理中的矛盾。在高校的管理中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管理模式。校长在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中發挥领导协调的作用。在行政管理中注重学术管理,使学术管理在正常的行政管理中发挥作用,同时也增强了行政管理的指导作用,协调解决行政管理中的矛盾。

3.2.3 充分保障大学教师和学生权益,完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行政管理人员往往具备双重行政职务与专业技术职务,以此保证行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完善对教师的评价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向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解决师生员工的后顾之忧。教学条件、学风建设、学术氛围、工资待遇、深造机会等因素极大地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此外,还应强化学术民主制度建设,健全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相关制度。

4 结语

综上所述,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共同服务于学校的整体目标。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高校这个统一的整体下的互相作用的组成部分[2]。虽然,目前在高校内部,存在着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关系失衡的现象。但是我们恰当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就会使他们共同服务于学校这个整体目标,推动高校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匡尹俊.高校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关系的现状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07,10.

财务管理与成本管理的关系 篇9

裁员是一项系统工程,管理者必须关注整个行动中的关键点,稳健执行,及时控制。而更进一步,会发现:企业在裁员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通常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好坏成反比。于是有了一种说法:裁员比招聘更能够体现出一个企业的文化。

怎样进行裁员规划?

企业在裁员规划时,需要确定以下几个关键点:裁员目的、裁员范围及选择标准、目标、效果时间安排(开始与结束时间)、执行人员及可能的风险分析。

■ 确定裁员目的和裁员类型

不同的裁员目的将直接影响对被裁人员的圈定标准以及选择的方法。按裁员目的不同,裁员一般可以分为结构型裁员、经济型裁员和优化型裁员。

结构型(战略型)裁员,主要是由于行业、技术和公司战略发展变化所导致的,是相对大范围裁减员工活动。优化型裁员,则主要关注员工的绩效,裁减那些业绩表现不佳的员工。■ 为裁员行动制定明确的目标

裁员标准确定以后,需要为裁员行动制定明确的目标。像我们在绩效管理时做工作目标设定一样,裁员也要制定“SMART”目标,所谓“SMART”目标,是英语中五个单词的代表,要求目标达到: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相关和有时限。

■ 制定百日裁员计划表

目标制定之后,就是做好行动计划这一关键步骤。这一步是前面规划或者说小战役的具体落实,主要实施计划要有工作内容、预算、沟通计划、裁员执行的标准及方案、法律问题处理等。其中任何一项工作的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整个行动的失败。「裁员百日计划」

目前我国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企业与员工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的形式。这一方面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熟悉相关法律规定,做到不违法;另一方面,在执行中要兼顾员工的感情,在合法的前提下,将裁员工作做得尽量合理。

怎样落实裁员计划?

■ 培训所有执行人员

在落实裁员过程中,首先要提到的是对执行人员的培训。培训计划是在前期规划过程中就做好的。培训的目的是使裁员对内对外沟通的口径一致,执行办法一致。

■ 进行充分的裁员沟通

其次就是重中之重的沟通了。在整个沟通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发布所有的裁员信息始终保持通过公司的正规渠道与员工进行沟通,避免非正规渠道的谣言和猜测造成公司内部的不稳定。

■ 保护企业商业秘密

对于高科技企业及一些核心技术决定企业命运的企业,从员工入职时就应该签订商业秘密的保密协议。

■ 处理好程序性事务

在执行裁员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相关的程序性事务,包括:核算离职补偿金、做好离职面谈等。人力资源部需要帮助提供统一合法的补偿金支付计划,以及规范的离职面谈指导。

同时,人力资源部要帮助监控程序的公平性,避免裁员成为挟私报复的工具。■ 按部就班执行计划

最后,就是要尽可能地依照原计划按部就班地执行。因为前期的规划活动很充分,所以计划还是相对比较科学完备的。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落实,加强监控。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启动相应的预案。

■ 怎样进行裁员后续工作

裁员行动完成之后,在70 天左右的时间,需要对行动进行一次分析,有条件的可以加入员工观点调查,以从定量和定性指标上就裁员对企业员工的影响进行判断。

■ 分析留任关键员工

因为被裁员工基本都已离开,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还要继续进行,裁员对企业留任员工心理上肯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他们的工作势必比以前增加或改换了新的工作职责。

分析主要关注于对留任员工特别是关键员工的心理影响,是否会影响他们对企业的承诺度,以及在今后保留员工的重点工作是哪些,当然也会包括具体裁员的经济效果评估、过程中的经验教育分析等。

■ 缓解留任员工的焦虑

得出结果后,在接下来的30天左右时间,为留任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或安排一些心理咨询,以缓解他们的焦虑心情,适应新的变化。美国管理协会(AMA)在1997 年的调查结果表明:裁员后的培训活动对组织的产出有重大影响。他们发现:与裁员后不增加培训的公司相比,增加了培训的公司在裁员约一年后,75%的公司因员工提高了生产力而获利。■ 帮助被裁员工再就业

裁员后续活动还包括:对被裁员工的培训、再就业和处置工作。严格意义上说,企业与被裁员工没有太多法律上的关联性,但对被裁员工再就业的协助恰恰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是企业雇主品牌树立的重要一环。一家负责任的企业,不会简单地把员工推给社会,而是会在企业能力范围内,在员工寻找新工作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辅助作用。

问题二:离职人员管理方案

毫无疑问,实施离职员工管理方案有时是件十分复杂的事,这要求公司收集并处理大量信息。不过借助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和网络,现在我们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来实施这 项方案。我们发现,最完善的方案都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础之上的:

开明的离职程序:别指望那些在离开公司时被保安“护送”出门的离职员工会同公司保持良好关系。富有成效的关系植根于公司在员工离开时对其采取的友善态度。此时,人力资源总监应当同离职员工倾心交流,表示为了双方的利益,彼此应该继续保持联系,同时还要注意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如员工离职原因、对公司的看法、将来的计划以及抱负。当然,最重要的是留下该员工的联系方式。

双向的价值回报:假如公司希望离职员工及时告知公司他们在何处高就、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就应该给予他们吸引人的回报。有时,仅仅是离职员工关系网带来的价值就能让离职员I,b满意足,因为如果该员工成了这个网络中的一员,他就能和以前的同事保持联系,并从中获益。

个性化的交流:因特网的普及使公司得以和离职员工进行充分的信息沟通,这就要求公司为他们提供个性化且与其密切相关的信息。一个好的离职员工关系网会根据员工的不同背景对员工进行细分,并因人制宜地为他们提供最对其口味的信息。一个退休的高级副总裁所需要的信息和一个年仅26岁返回校园攻读MBA的前助理感兴趣的事情很可能不一样。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离职员工的价值,离职员工关系管理方案肯定会越来越普及。事实上,在不远的将来,雇主们很快就会为争相吸引离职员工的关注、换得他们的一片忠心而使出浑身解数。你也许要为近在眼前的离职员工争夺大战做好充分准备了。世界知名企业的经典做法 毫无疑问,离职员工还是企业的人力资源,如何才能真正利用这笔资源,怎样利用,世界知名的大公司都有一套自己的经典做

惠普公司——握手话别:陪送“嫁妆”。惠普(美国)公司有一家子公司,该公司对待跳槽的员工是:不指责、不强留,利索地放人,握手话别。公司的管理层认为,人家愿意来,说明惠普有很大吸引力;人家想走,强留也不会安心。退一步说,一些优秀人才到外面去服务,也是惠普对社会的贡献,也符合惠普一贯坚持的“互胜”精神。

麦肯锡公司——建立名录:一网打尽。麦肯锡咨询公司有一本著名的“麦肯锡校友录”,即离职员工的花名册。麦肯锡的管理者深知,随着这些离职咨询师职业生涯的发展,他们将会成为其潜在客户,无疑会形成一大笔资源。

Bain公司——真心牵挂:人走心连。世界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Bain公司专门设立了旧雇员关系管理主管,负责跟踪离职员工的职业生涯变化情况。Bain公司定期向那些曾在公司效力的前雇员发送内部通讯,邀请他们参加公司的聚会活动。

上一篇:张家界信誉自助旅游最新攻略下一篇:中国磷复肥工业宁波展览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