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经营与财务管理

2024-05-11

资本经营与财务管理(共12篇)

资本经营与财务管理 篇1

资本经营,即资本的所有者对其所有的资本进行的计划、组织以及管理等,使得资本升值的经营活动。 是企业在资本的基础上通过优化配置,使得资本保值升值,达到资本经营效益升高的目的,是以获得利润或减少损失的财务活动。 而企业的资本经营其实就是对企业的所有资产进行综合有效运营的一种经营方式。

一、资本经营的特点

(一)资本经营的管理主要是以价值形态为主要模式

企业资本经营中的价值资本主要包括企业经营中所有可支配、利用的资源以及生产要素等,并且利用最少的资本获取更多的资源,以其实现利益最大化。

(二)企业的资本经营运作体制主要是以资本增值导向为中心的运作方式

资本经营要求以资本保值增值为企业经济活动中的核心。 为使资本形态变化的连续性及资本流动得到保障, 必须要注意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率。 资本经营是以实现资本增值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三)资本经营主要是以开放式为主经营模式

它是一种开放性的理财活动,所以,在资本市场上选择多种多样的金融衍生的工具,进行筹资,重视多种资本的组合,以实现资本结构的最优化,在投资方面,为降低财务风险,主要是通过产业保护的多元化。 和一般财务相比,其所得到的是一般财务遥不可及的。

(四)资本的支配数额与使用效率是资本经营的重中之重

其比资本占有更加重要,这一切是因为利润是来自于使用资本,而不是占有资本。 所以,为了使其获得更大的资本增值,必须对通过合资 、兼并以及租赁等手段获得资本支配权,以战略联盟的方法和企业合作开拓市场来降低风险等这些情况重视起来。

二、资本经营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资本经营给财务管理提供了表现的前提, 而财务管理的强化是资本经营的必经之路。 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是因为资本经营重要性的实现而实现的。他们二者间相互关联的关键就是投资。投资是资本经营的而开始,同时,是财务管理对投资的价值体现。

首先,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投资,投资的过程就是资本配置的过程, 企业在市场中求取生存发展的要求就是开展对外投资, 这同时也一个重要的理财手段。 企业发展的主要核心通过资本配置的转换,在市场作用下,完成生产要素的组合,重视投资的增量、存量的配置,促进企业的改造、重组,使其所有的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股权等)全部成为资本市场中的商品,从而进行流通(货币———权益———货币)。 所以,资本经营是指出资人透出的可在市场转让的, 以获取资本报酬为目的的资本,同时,用这种方法约束经营者,以实现资本流动及资源优化配置的经营活动。 资本是稀缺的一种经济资源。 所以,资本会依据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流向那些符合的企业(发展性良好、技术含量高以及获利能力强),并且能够按照市场经济需求使得存量资产在企业中流动、重组,最终让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存活下来避免淘汰。 所以, 资本经营的实施是现代经济获得发展的基础, 也是经济方式转型的要求及途径。 它开始于投资。

其次,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环境也变得复杂起来,投资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所以,企业在避免风险的同时也要注意投资的产生的效益。财务管理中心的资本优化配置就是最好的财务决策。制定最好的投资计划,使得财务决策最好,让投资效果更优。 就目前情况我国企业中的财务管理身兼多个职能(筹资、内部控制、投资等管理职能),然而,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投资决策。 所以,财务管理人员利用企业外部每个途径的资金,同时,企业要积极寻找外部存在的任何一个投资的机会,通过采用诸如改组、租赁,以及兼并等各种手段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要将价值管理作为纽带,做好流动资金的组织与监督,以及合理调节,积极处理企业与其他各个方面的财务相关关系,有效进行投资控制、效果管理等工作。 一个企业的资本经营可以说是经营的一种模式, 而财务的管理则是管理的方法。 企业的管理属于企业经营的中心工作,这两者有着非常天然且密切的关系,将资本经营与财务管理有效的组合在一起,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财务管理在资本经营中的地位及作用

(一)财务管理的地位

随着时代的进步, 企业所有人意识到财务管理在资本经营中的核心地位。 企业想要合理的分配、利用资金以达到高效率使用资金,需要借助财务管理。 对企业中的财务管理进行有效地控制,减少成本,规避财务损失, 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企业的财务管理通过事后的回顾, 归纳出前期经营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而为以后的经营方向作出指引。 因此,财务管理在企业运行的全过程适中发挥着监管、控制作用,在资本经营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财务管理的作用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理念就是平衡计分卡与作业成本法,对财务管理在资本经营中的地位作用的提高有很大的好处。

首先,平衡计分卡是战略绩效的管理、评价的工具,它的出现使得产物指标一统天下的局面发生了变化。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企业: 第一,在财务的角度上,经营的目的及结果就是为了创造更好的价值。 利润才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第二,在客户的角度上,要使客户的需要得到满足,同时,使企业竞争力有所提高,该怎样向其提供所需的服务、产品。 客户的角度就是考验企业在质量、服务以及性能等方面的表现;第三,在内部流程上,企业在建立合理的组织、流程以及管理体系等方面有哪些不足与优势,在此基础上制定考核标准;第四,在学习、创新上企业能否成长和内部员工的能力、素质的提高有密切关系,企业只有做到不断地学习、创新,才可以使企业得到长远发展。

其次,与平衡积分卡不同,作业成本法通常更适用于生产制造型的产业,这是由于社会上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全新的生产制造环境(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及自动化制造流程的纳入等)的出现,这些因素都使得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了新的变化,只有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才能对企业的发展更加有利。 这已成为现代财务管理的必须考虑的内容,正因如此,才产生了作业成本法。 其中心就是作业,同时,他对所有的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反应。 作业主要是在厂品设计到物料供应的整个过程(安装、质检以及销售) 划分的, 它主要是以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为依据及标准的。其以将企业生产的成本分摊到产品与服务中为最终的结果。与原先的成本管理费用相比, 作业成本法其实就是企业依据更现实的基础对成本及管理费用进行的分摊,而不再用传统的机械的劳动工时、机械工时的分摊法则。 这一财务管理理念的应用.对帮助企业优化整个作业链条都十分有利,同时,最大限度地缩减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获利等能力以及企业的价值。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中的财务管理的加强对实现企业的目的十分有效,所以在企业资本经营过程中, 财务管理一直处于企业的资本经营的基础核心地位,企业资本经营想要获得更大的增值效益,就必须通过财务管理,也只有这样,企业的收益才能获得合理的预测、确定以及实现。 其投资风险也才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进而使得其成本得到合理的控制、 消减,为此,企业才能够实现最大的经营效益。 因此,在资本经营的过程中,企业的所有者必须要重视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胡金瑛.小议财务管理在企业资本经营中的地位与作用[J].理论研究:中国总会计师,2010(05)

[2]杨佩.企业的资本经营与财务导向[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04)

资本经营与财务管理 篇2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点产业 转型升级与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企„2013‟389号

有关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单位,中央管理企业:

为支持中央企业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规范资金管理,我们制定了《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附件: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部 2013年11月29日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点产业 转型升级与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资金(以下简称产业升级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根据《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国发„2007‟26号)和国家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产业升级资金是由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专门用于支持中央企业按照国家有关产业发展规划,解决制约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实现重大战略产品突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的资金。

第三条

产业升级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当遵循“符合规划、突出重点、建立机制、规范透明”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

第四条

产业升级资金建立项目责任管理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和实施效果评价。

第五条

财政部负责资金的预算管理及资金拨付,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项目申报,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 2

查。

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有关部门(以下简称有关部门)会同财政部确定年度支持重点领域,组织项目评审,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章

支持内容及方式

第六条

产业升级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种业、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关系国家战略的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

第七条

产业升级资金重点支持中央企业依托企业技术和资源整合优势,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关联产业相协调,开展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试验测试、新产品试制、产业化建设到新产品推广、应用及服务的全过程产业升级活动。

第八条

产业升级资金优先支持中央企业牵头组织科研院所或其他企业共同开展的协同创新项目。

第九条

产业升级资金采取资本投入方式,资本投入额度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总投资额的30%。

产业升级资金对单个项目的支持额度一般不超过3亿元,对总投资额较大的重点项目,支持额度可适当放宽,3

最多不超过5亿元。

第十条

产业升级资金支持的项目执行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最长不超过5年。财政部根据项目年度执行计划和实际执行情况,按年度拨付产业升级资金。

第三章

项目申报、审核及立项

第十一条

财政部及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联合发布年度项目申报通知,明确当年资金支持重点,部署项目申报工作。

第十二条

中央企业集团公司按照申报通知要求,根据国家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组织所属企业项目申报工作,经审核并按重要性、紧迫性排序后,将申报材料报送财政部。

协同创新项目由牵头组织的中央企业负责项目申报。第十三条

中央企业应按照新增项目、延续项目分类申报。新增项目是指本年度新申请列入产业升级资金预算的项目;延续项目是指以前年度已获产业升级资金立项,按照资金支持计划需在本年度继续予以支持的项目。

第十四条

申报新增项目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有关产业发展规划;

(二)符合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持方向;

(三)属于企业经批准的主营业务范围;

(四)企业在项目领域具有技术、人才优势;

(五)技术水平国内领先,与国际发展方向接轨;

(六)项目申报通知规定的其他要求。第十五条

申报新增项目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中央企业集团公司资金申请文件及《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资金项目申请表》(附件1,以下简称《申请表》);

(二)申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项目背景、立项依据及批准文件,国内外相关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企业现有工作基础等内容;

(三)项目已享受国家政策扶持情况;

(四)项目预计完成时间及预期达到的成果;

(五)具体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

(六)项目投资预算、资金筹措方案和资金使用计划;

(七)协调创新项目需提交协同创新内容及支出计划;

(八)经审计的企业上一年度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

(九)中央企业集团公司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经理办公会等出具的同意注(增)资的书面材料;

(十)其他需提供的资料。

第十六条

申报延续项目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中央企业集团公司资金申请文件及《申请表》;

(二)项目年度执行情况报告,包括执行情况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资金到位情况和使用情况、实施计划和预期成果调整建议等内容;

(三)本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和资金使用计划;

(四)其他需提供的材料。

第十七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财政部、农业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织专家或行业协会、中介机构,采取材料审查、现场调查、专家论证等方式,对企业申报新增项目进行审核,并根据审核结果,向财政部提出新增项目立项建议和延续项目执行情况评价报告。

经财政部审核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新增项目立项计划书面通知中央企业,并抄送相关部门。

第十八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财政部、农业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组织建立专家库。专家库由技术、投资、财务等领域专家组成。

参与产业升级资金项目评审专家,须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

第十九条

中央企业按新增项目立项计划通知要求,填写上报《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资金项目承诺书》(附表2,以下简称《项目承诺书》),6

内容包括:项目目标任务、主要内容、预期成果、实施计划、考核指标、总投资额度、资金使用计划等内容。

第二十条

财政部根据新增项目立项建议和《项目承诺书》签订情况,综合考虑当年预算规模、企业项目排序、项目实施计划、以前年度项目效果评估和绩效评价结果、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等,审定新增项目立项及资金支持计划。

第二十一条

产业升级资金按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库管理有关规定,实行项目库管理。

第四章

资金拨付及使用

第二十二条

财政部根据当年新增项目立项情况、延续项目资金安排情况,确定当年资金使用方案,并按规定及时拨付资金。

第二十三条

中央企业收到产业升级资金后,按照国家有关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规定进行账务处理。中央企业集团公司应及时将资金拨付项目实施单位。

第二十四条

项目实施单位收到产业升级资金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将资金到位时间、额度以及账务处理等信息以书面形式反馈财政部。

第二十五条

当年尚未使用的产业升级资金,结转下 7

一年度继续用于该项目。

项目终了后尚未使用的产业升级资金,中央企业应及时缴回国库。

第五章

项目跟踪管理

第二十六条

中央企业应当严格按照《项目承诺书》组织项目实施,不得擅自变更项目内容。

第二十七条

中央企业应于每年年底组织开展项目执行情况评估工作,形成年度执行情况报告,在次年项目申报时上报有关部门和财政部。

项目不能按计划完成的,中央企业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和财政部报告情况,说明原因,提出调整建议。

第二十八条

有关部门会同财政部对照《项目承诺书》,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对不能按计划完成的项目,有关部门会同财政部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企业调整建议和专家意见,决定是否进行调整。

因国家政策发生重大调整、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等不可预见因素或企业执行严重滞后,导致项目不具备继续实施条件的,有关部门会同财政部有权终止项目。

第二十九条

项目完成后,中央企业负责组织开展项 8

目验收工作,出具项目验收报告和资金使用情况专项审计报告上报有关部门、财政部。

未实现《项目承诺书》预期目标的项目,中央企业应向有关部门、财政部报告情况、说明原因。

第三十条

有关部门会同财政部对项目验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照《项目承诺书》对验收项目进行效果评估。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

中央企业应根据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评价有关规定,对照《项目承诺书》组织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并将评价结果上报财政部。

财政部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对重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

第三十二条

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安排项目的重要参考。

评价结果均为优秀和良好的中央企业,以后年度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申报项目。

评价结果不合格的中央企业应当进行整改。对于拒不整改的中央企业,财政部将酌情收回未使用资金,以后年度申报项目不予受理,延续项目不予安排后续资金。

第三十三条

产业升级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对截留、挤占、挪用、虚报、骗取产业升级资金等违法行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3年

日起施行,《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大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资金管理办法》(财企„2010‟153号)同时废止。

附表:1.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资金项目申报表

经营模式胜过资本与规模 篇3

首先,瑞卡租车的经营模式符合“单品突破”的营销理念。

租车行业方兴未艾,针对的客户种类也是千差万别。一个普遍认可的理念再加上背后大量资本的推波助澜,让这个还没有成为蓝海的行业,一出现便已经是红海一片。在这种情况下,业务发展模式比资本实力和业务规模就更有价值。

诚然,租车行业是一个资本较为集中的行业,没有一定量的资本是无法参与的。但资本并不是这一行业竞争的关键,看一下遍地开花的小型租车公司就能知晓。

同样的道理,规模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相反,如果因为规模大,导致流程缓慢,顾客响应速度降低,那么效率高、反应快的小型租车公司反而更有优势。

瑞卡租车一开始把自己的业务定位在经济性租赁,又把业务重点放在短期自驾市场上,颇有一点快消品行业中“单品突破”的营销理念。在这种清晰的业务发展模式的指导下,能够快速锁定目标消费群体,不断优化服务体系,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

其次,瑞卡租车的经营模式是“先生存、后发展”的良性道路。

企业的发展模式本应该都是“先生存、后发展”,没有生存哪里谈得上发展?但在资本市场的干预下,众多企业在没有解决生存能力的时候,盲止扩张,最终导致经营的失败。租车行业更是如此,虽然被普遍看好,但这是行业的盈利能力一直没有体现出来,是“明天会更好”理念在支持这个行业发展。

殊不知,路是人走出来的。瑞卡租车正在走这样一条道路,通过一个细分市场站稳脚跟,再通过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提升盈利能力,增强自己的造血机能,从而真正地实现“先生存、后发展”。那些只依靠风险资本不断进行输血的租车公司,如果不能在业务模式上有所突破和提升,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投资扩张——亏损——再投资扩张——更大亏损”的发展路径总有一天会走不下去。

资本经营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篇4

一、并购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

并购的财务风险涉及价格风险、流动性风险和融资风险等方面, 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应该从以下方面展开:

1. 价格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由于收购市场的竞争性质, 要求收购方股东对目标企业价值进行科学地分析与评估, 而且对本公司的价值也必须有理性的自我评价, 确定合理的交易价格和支付方式, 从而为公司管理部门和董事会提供一个迅速可靠地对接管式收购作出反应的基础, 在谈判中居于有利地位, 并带来巨大收益。

2. 流动性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在实际的并购业务中, 真正要考虑投入的资金, 除了用来偿还长期债务外, 往往还必须投入短期资金, 以偿还短期负债或充当营运资金。只有这样, 才能使并购后的目标公司进行正常营运或提高效益, 对这些问题, 收购前须审慎评估。评价一项并购活动是否成功, 最直接的标志就是考察公司并购后的价值是否超过了并购前的价值。

3. 融资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融资风险主要是指不能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保证并购顺利完成的风险。如何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筹资渠道在短期内筹集到所需的资金, 是关系到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在实践中, 由于收购者的动机不同以及目标公司自身收购前的资本结构不同, 造成收购时所需的长期资金投入与短期资金投入有不同的比例。

综合来看, 并购常常涉及大笔资产转移的重要项目, 为此需要相应的理财手段相配合, 尤其作为收购者为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在收购企业之前便制定出资产重组计划以及与公司发展战略等相关的理财手段。常用的理财策略手段有套利出售和撤资方式等。套利出售是收购者完成购并后, 应妥善处置被购并企业财务, 对流动性不同的资产区别对待, 诸如短期投资较少受到市场风险的影响, 便于买方融资和进行财务处理, 而长期投资则因周期长, 流动性差将会带来较高的财务风险。撤资方式是在某些情况下, 整合的结果与原来设想制定的战略规划差距较大, 或者因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而使购并的目标不能实现, 此时, 收购者可以考虑运用相应的撤资方式, 以防范财务风险。撤资方式的运用之一是公司分割, 同时允许外来资本介入用权益转让的方式将公司股票按股东的出资比例进行分配, 之二是资产出售, 以减少财务风险。

二、资产重组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

资产重组财务风险往往表现为由于股权转让、债务重组、资产剥离和置换等给重组方造成由于资本结构改变而导致财务成果发生变化的不确定性。资产重组的财务风险防控主要建立在以下基础上:

1. 充分的自我评估。

企业自身实力的评估是资产重组的基础。企业自身评估主要包括企业目前资金实力、经营能力、利润率高低、所处行业发展状况、本企业发展前景预测和发展战略的制定。企业应根据自身资金实力选择自身资金所能承受的降低资金成本、改善资本结构的资产重组方式, 以防范和降低未来财务风险。

2. 全面的资产评估。

对资产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作出正确判断企业在资产重组时, 首先应进行资产评估, 公司应在充分占有资料信息的情况下决定采用何种方法进行资产评估, 合理的资产评估方法及其由此决定的资产价值影响到企业资产重组的财务效果和经营效率, 并对企业财务风险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3. 合理的筹资方式。

许多重组方式要求企业借入款项或发行股票进行筹资, 并将所筹资金用于资产重组, 由于筹资往往影响到资本结构, 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所以筹资方式的比较和选择对于防范资产重组的财务风险是很重要的。

鉴于资产重组存在的风险, 笔者认为资产证券化是资产重组中较好的一种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是一种资产收人导向型融资方式, 即资产证券化是资金需求者凭借一部分资产的未来收入能力来进行融资。其优点是融资风险小, 应用范围广。资产证券化通常是将多个原始权益人所需融资而提供的资产集中成一个资产池进行证券化, 这种组合的方式能够使风险更小, 成本进一步降低, 所以, 资产证券化的应用范围很广。资产证券化也是一种表外融资方式。在资产重组中的债转股方式中, 由于被证券化资产已经以真实出售的方式过户给了SPV, 原始权益人已放弃对这些资产的控制权, 因此, 原始权益人可以以表外方式来处理资产证券化交易。资产证券化能改善资产流动性, 加强企业财务实力, 同时也使企业完成了一次长期资产向短期资产的转换, 因而改变了企业资产的流动性, 在获得了所需融资后, 并未增加负债率。

三、股份制改组中的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

相对于新建企业而言, 股份制改组更为复杂, 它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特有方式。企业股份制改组涉及组织结构变更、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与分割及内部管理制度创新等诸多方面, 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工作。

在股份制改组中, 应注意以下几个财务问题:第一, 清产核资和产权界定问题。第二, 资产评估问题。第三, 债务安排问题。第四, 资产剥离问题。

四、结语

资本经营属于交易型策略, 可以使企业资本快速扩张或收缩, 从而优化资本结构, 提高经济效益, 它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但是其中的财务风险防控确实是一个影响运作成败的关键因素, 今后并将长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摘要:资本经营的手段可以分为资本的流动和重组,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方式有并购、重组、股份改组等。本文主要讨论不同形式资本经营手段下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

关键词:资本经营,财务风险,防范,控制

参考文献

[1]、贺海虹:《论资本经营财务风险》, 《现代商业》2009年第12期。

资本与品牌的整合经营 篇5

在中国市场,“资本运营”虽然早已成为企业家惯用的概念,然而长期以来,他们更多的是注重利用资金、实物等有形的自有资本进行运营扩张,而对于如何在资本运营的基础上对品牌资产实施整合性经营缺乏深层次的关注。正是联想与IBM这一举世瞩目的并购事件的发生才使得中国企业开始正视资本运营与品牌资产管理二元互动时代的到来。

这一新时代的到来,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将发生有别于以往的关键性变化:

一是企业品牌成为复合品牌,如华龙演变为华龙日清,五菱演变为上汽通用五菱。这种复合性的企业品牌策略或是出于有意为之的战略性并购目的,或是为达成并购所能作出的阻力最小的决定。复合性品牌结构将使新公司的注意力聚焦于细分市场,其规模化优势与品牌叠加效应将强化专业服务的竞争力。如华龙与日清合资以后成为全球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厂家,华龙日清作为方便面领域专业品牌的影响力同步强化;上汽通用与五菱合资以后,将在微车制造领域形成强大的专业优势。

二是产品品牌成为矩阵品牌,如华龙日清、TCL阿尔卡特、上汽通用五菱、健康元这些资本运作后的企业,品牌矩阵大大强化,整个企业的市场规模随之倍增。面对如此丰富的品牌矩阵,企业必须对中国市场的动态特征与结构性特征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市场城乡二元结构进行同构式品牌规划,让不同产品品牌能在同一市场内和谐共存、互不冲突,同时又能相互促进、相互借力。若产品品牌矩阵整合不到位,品牌之间的内耗将大大抵消其叠加效应。

企业品牌成为复合品牌,产品品牌成为矩阵品牌,这些变化意味着公司合并的效应并不会因为规模优势的形成自然释放,而必须以对品牌优良基因的成功整合为前提,

企业品牌的复合化实际上是对品牌认知资源的重构,新品牌与消费者大脑中既有的品牌图像存在一定距离。这需要企业进行文化整合与创新,从品牌角度由内而外整合认知资源,创造出新文化,这种新文化既与原有品牌密不可分,又具有创新性的独特基因。唯如此,所谓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之类的高调才不致于沦为泛泛之谈。

由于产品品牌矩阵化之后,其目标市场发生结构性的变化与调整,品牌的认知资源状况随之发生微调,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文化整合之前通过品牌体检或年检对对品牌资产进行重新梳理,即对品牌认知资源进行整体扫描,根据目标市场需要的品牌认知与品牌现有资产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形成新时期品牌资产图谱,这将对现实市场的实操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资本运营时代的品牌资产管理对企业在组织架构的设计、消费者认知资源的把握、品牌系统的科学化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随着品牌再整合成为的主题,中国企业在这三方面无疑也将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张兵武,资深品牌营销专家与商业评论专栏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学位,为多家知名品牌提供品牌营销与公关传播服务,注重知识创新与实战经验的有机融合,是“知行合一”哲学的践行者,Email:zhangbingwu@126.com,联系电话:13824423013。

关于作者:

资本经营与财务管理 篇6

关键词:经济资本管理;银行经营;风险管理

经济资本管理是一种新兴的资本风险管理工具,是一个新出现的统计学的概念,是与监管资本相对应的概念。经济资本从银行内部讲,应合理持有的资本。从银行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角度讲,经济资本就是用来承担非预期损失和保持正常经营所需的资本。

一、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中的作用

根据不同的统计口径和目的,商业银行的资本有多种称谓:权益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商业银行资本作为吸收意外损失和消除商业银行不稳定因素的重要力量。是一种珍贵的、稀缺的资源,对其风险控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吸收包括风险损失在内的经营亏损,保护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使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能有一定的时间解决存在的问题,为避免商业银行破产提供缓冲的余地;另一方面,充足的资本有助于树立公众对商业银行的信心,向商业银行的债权人显示其实力。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是基于商业银行全部风险的资本,因此又称为风险资本。经济资本不同于权益资本和监管资本,它不是真正的商业银行资本,而是一种虚拟资本,在数额上与非预期损失相等。经济资本实际是风险的非预期损失的另一种名称,它是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市场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和操作风险的非预期损失之和。同时,经济资本又具备资本的消化风险损失的性质,这种性质是以经济资本不超过实际资本为前提。经济资本与实际资本的比较,是商业银行确定风险边界的基础。以此为基础确定的风险边界,既能有效控制风险,又充分考虑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资产扩张。

二、推行经济资本管理是商业银行改革的必然选择

1.实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预算管理充分体现了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思想。

2.实现商业银行与国际并轨,迈向国际化的需要。经济资本管理作为现代国际主要银行经营准则,已成为国际主要商业银行以此来约束各类风险的新型增长模式。按照我国人世承诺,离国内金融业全面开放为期不远,如果不能适应先进管理理念,就会在竞争中失去优势。

3.商业银行以资本约束自身经营行为,抵御风险的需要。近几年来商业银行粗放式经营发展,存贷款规模高速发展之时,资本积累缓慢与资产高速扩张不成比例;

由于不良资产居高不下,商业银行五级不良贷款仍在20%以上。运用经济资本管理方式,强化对风险资产增长的约束,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使业务发展落实在坚实的资本之上。

三、经济资本管理趋势与我国银行业借鉴

1.全面树立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增强经营风险管理能力。管理风险的能力是银行的核心能力.引入经济资本分配和管理模式已成为良好风险管理的先决条件。银行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资本约束作为其经营理念的本质。最终达到经济资本管理的高度。这是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的必然趋势。从主观、制度层面来看.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之所以难以真正实现战略转型.就是因为资本约束的理念没有在体制、机制上得到有效贯彻。由于没有按照资本约束的理念去设计、完善内部架构及法人治理,大多数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存在缺陷,分支机构的经营行为“异化”,资本约束的意图难以得到真正执行。因此.我国法人银行机构必须强化资本约束理念,全面树立经济资本管理的理念,以保障股东利益为导向,约束各级经营管理层的行为,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通过发展观、风险观、竞争观的转型,追求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长期、有机统一,追求资本长期增值的最终目标。在此基础上,更加科学合理地优化业务结构,以总体资本收益率最大化为目标,合理配置资本.进行资产组合管理,调整本行的业务、地区、行业、客户发展战略,从而为银行开展某一笔业务、某一个客户、某一项产品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建立稳定有效的资本约束长效机制。银行要实现业务的持续发展,必须促进经营发展模式和盈利增长模式的转变,提高资产盈利能力,从而增强自身的积累能力和对外部资本的吸引力,实现资本监管下的业务健康发展。资本补充不是目的,而是持续经营的必要条件,核心是通过业务与盈利模式转变。

打造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升银行的资本回报水平和投资价值,实现对利润的风险调整和对客户的风险定价,使绩效评价和利率定价更为科学,进而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优化业务结构和区域结构,适应资本监管的要求。目前在有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还达不到监管要求的情况下,实施经济资本管理意义深远。

3.建立健全科学的经济资本计量方法。一是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标准法,首先在基层面、产品大类(信贷、票据、表外等)层面,实现资本计量、配置和评价。二是考虑信用等级、抵押方式、资产质量、交易对手等主要风险要素,实现资本在机构、产品、风险等维度的科学配置,进一步促进经济资本在资源配置和业务决策方面的纵深应用。三是要进一步考虑行别因索、产品创新因素、组合管理因素,实现经济资本平均占用和边际占用的精确计量,进一步发挥经济资本在客户、客户经理、网点和具体业务决策方面的功能。

4.不断改进和完善风险计量的路径。重要的是要精心开发、严格检验和稳步实施评估模型,把风险的计量从专家判断(凭经验,不能量化风险)转变到模板阶段(有标准判断,但不能量化风俭)、再到打分卡阶段(有分析监测和外部评级,映射量化风险)、最后到纯粹模型阶段(利用统计方法能预测违约变量,并建立回归模型,由模型进行评级.能用统计方法量化风险),以对商业银行所有主要业务包括信贷审批流程的各个核心环节等的统一应用。

四、结束语

资本经营与财务管理 篇7

一、企业资本经营的理论与实践考察

资本经营, 其本质就是一种经营管理方式, 其目的就是让公司资本实现最大限度的增值, 其对象包括公司拥有的各种各样的资本, 比如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等等, 其实现的途径有资产优化配置的流动、收购、兼并、交易、租赁、转让等等。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 资本收益是其管理的核心, 资本是其导向。不同于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 资本经营重视的是资本的支配和使用, 而非资本的占用, 总体上来讲, 资本经营是一种开放式的经营, 它的使用达到了让资本在流动中增值的目的。

资本的经营方式包括资本的扩张经营、资本的收缩经营、资本的重组、资本的租赁、资本的托管等诸多的模式。在实践运用领域, 可以说它是世界上诸多发达国家企业经过漫长的历史道路之后的选择, 在当代中国, 市场经济的发展, 也使得诸多的企业选择了资本经营这一新的运作和经营模式。所以, 无论是发达国家无意识的企业进化历程的选择, 还是我国有意识选择的改革道路, 均证实企业的资本经营是一种新型的、优越的企业经营运作方式。

相比于传统的经营模式, 资本经营首先是一种结构优化式的经营。它明晰了企业的产权, 明确了企业的经营者和所有者的不同责任, 给高效经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促使企业的经营者能够冲破各种束缚, 充分发挥其所拥有的才能, 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经营成果。在资本经营的模式下, 企业的所有者对于企业经营者的评价从原有的生产数量、生产额度等量化的考察方面, 转移到了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这一隐藏在那些量化的数字背后的潜在的和深层次的因素。这一要求的转变必然影响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而财务管理作为企业运转和评价的基本体系, 受到的影响最大、发生的改变最多, 从原来企业的服务性部门走到了掌握企业的资本分配、资本运作、资本走向的前台, 其地位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 其作用需要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二、财务管理是企业资本经营的核心和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财务管理应该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财务管理的有效运用可以帮助企业更加合理有效地分配和利用资金, 进而达到高效率使用资金的目的;同时, 财务管理的严格控制, 有助于降低企业的成本费用, 避免不必要的财务损失, 从而提高了整个企业的经营效益;最后, 财务管理也可以通过事后的归纳回顾过程中, 发现企业前期经营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所在, 为以后的经营作出更好的方向指引。所以在现代企业的整个运行过程中, 财务管理发挥着从头到尾的有效监管和控制的作用, 可以说, 财务管理能够对企业经营效益的获得发挥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影响, 是整个企业运转的重要的管理环节, 所以它是企业资本经营的核心和基础。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财务管理本身也在成长和革新。早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时候, 企业的财务管理就已经初步形成, 但是此时的财务管理只是处于萌芽时期;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财务管理作为一个新的、独立的管理部门形成并发展起来, 但是在当时, 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融资, 所以也有人将这段时间的财务管理称之为融资财务管理时期。因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在20世纪20、30年代的时候, 财务管理发展到了法规财务管理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后, 可以说是现代化财务管理的成型发展时期, 很多著名的财务管理理论和理念都在这一段时期出现、成型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比如曾经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8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管理思想”的平衡计分卡概念和作业成本管理理论。

但是无论是哪种财务管理理论,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 它都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与企业的各个方面有着广泛的联系, 能够及时、迅速地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它能够通过对企业的资金运动和价值形态的管理, 渗透、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领域, 进而实现企业运转的目标、提高企业经营的绩效。

所以无论是从财务管理自身的功能分析还是从资本经营的实质来查看, 财务管理都应该是现代企业资本经营的核心和基础, 需要得到切实的关注。

三、提高财务管理在资本经营中的作用

经过上文的分析, 财务管理在资本经营中的核心和基础地位已经确立, 那么财务管理又是通过怎样的渠道在资本经营的过程中发挥着自身重大作用的呢?

平衡计分卡和作业成本法作为现代财务管理的两大主要理念和创新理论, 对于提高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资本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优势。

平衡计分卡的出现, 改变了财务指标一统天下的局面。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战略绩效管理及评价工具, 主要从四个重要方面来衡量企业。一是从财务角度, 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和结果是为股东创造价值。尽管由于企业战略的不同, 在长期或短期对于利润的要求会有所差异, 但毫无疑问, 从长远角度来看, 利润始终是企业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二是从客户角度, 如何向客户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 从而满足客户需要, 提高企业竞争力。客户角度正是从质量、性能、服务等方面, 考验企业的表现;三是从内部流程角度, 企业是否建立起合适的组织、流程、管理机制, 在这些方面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内部角度从以上方面着手, 制定考核指标;四是从学习与创新角度, 企业的成长与员工能力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 企业惟有不断学习与创新, 才能实现长远的发展。

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 平衡计分卡引入了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与成长这三个新的指标, 也就是说, 在引进了平衡计分卡的管理之后, 企业的财务指标就包括了内部与外部、结果与驱动因素、长期与短期、定性与定量等多个方面, 整个企业的绩效测评管理能够更清晰地展现企业的资源。平衡计分卡从企业建立的结果和目的出发, 寻找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驱动因素, 从而对这些因素予以分析和解读, 让其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和成长。平衡计分卡有助于了解企业的员工对于知识、技能和系统的需求和渴望, 从而从企业内部的角度分析企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和战略优势, 进而有助于提升公司带给市场的自身特定的价值, 最终实现自身的追求。可以说, 平衡计分卡可以适用于各种各样的企业。

不同于平衡计分卡, 作业成本法主要适用的对象是生产制造性的企业。因为整个社会竞争程度的日益激烈以及新的生产制造环境的出现, 比如计算机IT技术的应用、自动化制造流程的大量纳入等等, 这一系列的因素都给企业的成长和发展环境带来了新的变化, 怎样适应这些新的变化, 更好地有助于企业的发展, 这成了现代财务管理所必须要予以考量的内容, 伴随着这一要求, 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

作业成本法会对所有的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并予以动态的反应, 其中心即为作业, 作业的划分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为止;从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安装、质检以及发运、销售全过程, 其标准和依据也就是作业对资源耗费的情况, 其最终的结果也就是将企业生产的成本分摊到产品与服务中去, 比较先前的成本管理费用, 作业成本法可以说是企业按照更现实的基础对成本和管理费用进行的分摊, 摆脱了先前的按照机械的劳动工时或者机械工时的分摊法则。针对计算机软件的编制、ERP、SAP等系统软件的引进, 这一系列新的生产模式所产生的成本核算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可以说, 这一财务管理理念的运用, 有助于帮助企业消除不增值作业、优化整个作业链条, 最大限度地缩减成本, 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获利能力, 增加和提高企业的价值。

综上所述, 对于现代的资本经营性企业而言, 作为企业的所有者——股东和企业的经营者, 财务管理的加强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企业运转的目的, 新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引进有助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比如平衡计分卡的有效运用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其绩效考核的模式和手段, 进而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作业成本法的纳入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衡量投入、产出, 企业各个作业步骤所能带来的不同绩效, 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拔高其所具有的竞争优势。

资本经营与财务管理 篇8

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 也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从个体角度定义, 人力资本指存在于个人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而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区别则在于人力资源是一种数量化概念, 人力资本则是一种质量概念;人力资源是未开发的资源, 而人力资本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果。

与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相比, 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更为活跃, 内容更加广泛。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是人员的招收、任用、调配和奖惩的静态管理, 把人视为管理控制的对象;而人力资源管理则将人看作是一种关键的资源来经营, 努力发掘员工所具备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传统的人事管理视人力为成本, 往往以事为中心, 注重现有人员的管理;而人力资本经营把人视为一种稀缺的资源, 是以人为中心, 强调人和事的统一发展, 特别注重开发人的潜在才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就是让人的才能在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 提高劳动生产率, 实现更大的利润, 在这个过程中将人力资源转换为人力资本。因此, 如何有效的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人力资本经营必将成为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战略组成。

2 企业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 真正转换为人力资经营, 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

首先, 要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与价值。人力资本概念的出现, 并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运用,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以知识为主导、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基础和支撑的知识经济, 将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也将越来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 科技技术突飞猛进,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的竞争, 人才的竞争, 最后集中表现为对人力资本的竞争。人力资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人才竞争的必然产物。因此, 把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作为资本来认识和配置, 而不能简单的作为劳动力来使用, 更不能把人力资本与劳动力资源等同看待, 这对实现人才价值观、组织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进而创造更多的人力资本都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前沿企业, 纷纷将其人事部门改为人力资源开发部门, 就是因为认识到“人”是一种可以开发、也必须开发的“资源”。过去人事部门只是消极地“管理”人, 现在认识到必须对“人”培训教育和开发, 提高和发挥人的潜能。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的使用必须与不断培训开发相结合,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 使企业长盛不衰并不断发展。

第二, 加大人才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现代企业的经营需要具有知识、品质和创造力的人才。知识、智能资本是指企业花费在教育、培训等人才综合素质再提高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它比一般的人力投入会带来更长期的收益。因为知识和智能资本是人们原本拥有的技术、知识、能力和价值的继承, 它是有人才知识的积累。现代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一定素质的劳动者, 而且需要超出常人的、高素质的综合人才。用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 转化、替代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技术的优势势在必行。所以人们都把对知识和智能资本的投资视作“一本万利”, 看成未来制胜的基础保证。企业如何才能先行开发出人才, 使广大员工的素质不断得以强化和提高呢?最现实和根本途径, 唯有大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 就是为培养企业人才, 提高员工的质量和高质量员工的比重, 抽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用于员工的教育、训练等各种智力、知识、技能开发活动。从这个意义相讲, 也可以把人力资本投资视同为人才投资、素质投资、教育投资等为改变人本身的种种投资。西方现代经济学家普遍认为, 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本, 同物质资本一样, 都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而且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更大。美国蓍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曾在《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指出:“美国的国民收入, 新增加的财富有80%是由人力资本投资所提供的, 只有20%左右来自物质形态”。在书中, 舒尔茨还特别强调指出:“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之所以落后, 主要就在于它们重视物质资本投资而忽视人力资本投资”。他说:“在发展中国家, 人力资本投资常常不受重视。这些国家的领导和主管人员都认为, 物质资本投资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力发展水平赶不上资本的增长, 造成经济发展的贫瘠。教育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第三, 抓紧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本经营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它是进行人力资本经营的基础。是预测组织内的人力资本要素, 并且决定为满足和达到这些要求所必须进行的各项工作。人力资源规划包括编制和实施各种计划项目, 以保证当企业中某一职位空缺, 或者发生某类人才短缺时, 能够尽快地解决这类问题, 使得组织中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主要是减少由于人员方面的原因而组织带来的损失, 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的不平衡状况, 如人员短缺或人员过剩, 以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 如何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 让人力资源发挥创造利润的作用, 关键还在于人才的合理配置。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则在于健全的岗位分析和流程设计, 使用人单位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生产经营所需要的人才, 而各种人才也能被选拔到适合自己特点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岗位。因此, 就必须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必须跨过的门槛。

第四, 建立起良好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需要其创造性劳动。这就意味着需要不断的适时调整对人力资源的激励与调配, 建立、健全薪资福利制度,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例如制订全新的人才薪酬方案与晋升方案、改变人才考核方法与评估制度, 以有效的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同时, 在约束机制方面, 也要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道德宣导等体系, 进行不断的纠正人力资源中不良之处, 有效预防和杜绝人力资本价值的流失。

第五, 要创建良好的人才工作与发展环境。加快企业文化建设进程, 增加企业经营与工作透明度, 营造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文化气息, 加强人与人之间轻松愉快的沟通交流, 建立起信息转化的知识管理流程体系。并将管理的焦点由“如何获得信息”转向“如何开发利用信息”上来, 从而营造出学习型组织的氛围。让各种人才都有充分施展自己才能, 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 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3 结语

总之, 管理始终都是企业发展所必须重视的课题, 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力资本的转化都必将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 同时也将成为企业在立足于竞争市场而处于不败之地的恒久动力。而且, 拥有人力资本, 将意味着再创竞争优势。因此, 这将需要企业与管理着必须有意识的在工作中不断去重视、去学习、去运用, 将人力资源有效开发与整合, 以全面促进人力资本的增值。

摘要:众所周知, 未来企业的资本不仅仅是物的资本和货币的资本, 而是要求人的智能和发挥人才智能资本的作用。如果说传统产品属“集成资源”, 而未来的产品则属“集成知识”, 正如国外学者所说的那样:智能资本将导致“世界财富的一次大转移”, 即企业的成功将从自然资源的拥有者手里转到那些拥有思想和智慧的人的手中。也就是说, 未来企业的发展, 不只是靠设备好、技术强、资本雄厚, 同时要靠那些具有高智慧的人才。正缘于对于人才管理的重视与认同, 人力资源管理无论在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上都有了飞的跨越。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也不过数年, 管理学界便又提出了人力资本经营论。这是对传统劳动人事管理的全新革命和全面创新, 它标志着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新型的人力管理、人力资本经营的变革。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本经营

参考文献

资本经营与财务管理 篇9

关键词:营运资本管理效率,营运资本政策,经营绩效

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营运资金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和利用效率,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目前, 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发展不健全, 特别是中小企业尤其严重。因此,研究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安排, 提高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和企业经营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回顾

( 一 ) 国外研究 现状 。 Lazaridis (2006)、Uyar (2009) 分别以雅 典 (2001 -2004年 )、 伊斯坦布 尔 (2007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得到现金周期与公司 绩效负相 关的一致 结论 ; Afza&Nazir (2007) 通过分析1998 2003年卡拉奇股票市场的公司样本 , 表明营运资 本投资和融资 政策越激进 , 企业的盈利能 力越强 , 两人在2009年又重新 选择1998 -2005年的公司数据, 研究得出与之前不一致的结论, 即流动资产比例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而流动负债比例与经营绩效负相关;Dr. Pranam (2011) 选取20052010年印度的上市公司为分析样本 , 实证发现流动资产比例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 而流动负债比例与其显著负相关。

(二)国内研究现状。 辜玉璞(2006) 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实证样本,得出流动资产比例对经营绩效无显著相关性, 而流动负债比例与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张宁(2010)以1999-2008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现金周期与企业绩效负相关,营运资本周转率与企业绩效正相关,而流动资产比例、流动负债比例与企业绩效负相关,但流动负债比例与企业绩效的 关系并不显著 ; 李克娜 (2014) 选取2009-2013年深市中小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表明现金周期与经营绩效负相关,流动资产比例与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流动负债比例与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

可见,对于现金周期、营运资本周转期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中外学者一致认为两者之间负相关。 但在营运资本政策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中, 结论有一定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 股票市场、研究方法等的差异引起的。

二、研究设计

(一)模型及变量选取 。 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符合多元回归的研究特点,鉴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运用两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进行检验。

模型1: 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与经营绩效回归模型

模型2: 营运资本政策与经营绩效回归模型

研究选取一定的变量组合分别表示营运资 本管理效率 和营运资本政 策。 中小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用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衡量,作为研究的因变量。 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用现金周期和营运资金周转率两个营运能力指标代表, 营运资本投融资政策用流动资产比例和流动负债比例两个结构比率指标代表。另外,为避免控制变量对回归结果的干扰,借鉴前人的经验,选择资产负债率、 企业规模和企业成长性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 具体见表1。

(二)研究假设 。

现金周期越短, 表明资金周转速度越快、利用效率越高,公司的经营绩效越好。

假设1: 中小上市公司现金周转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营运资本周转率越大, 说明公司对营运资本的使用率越高, 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

假设2: 中小上市公司营运资本周转率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一般来说,流动资产比例越小,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假设3: 中小上市公司流动资产比例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过高的流动负债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短期偿债风险和破产风险。因此, 流动负债比例越大, 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弱。

假设4: 中小上市公司流动负债比例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 公司规模可以影响组织结构和决策能力, 进而影响公司绩效。

假设5: 中小上市公司规模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由于负债存在一定的税盾效应, 当资产负债率处于较低水平时, 企业绩效会随负债比重的增加而增加。 但当资产负债率到达一定水平再往上升时,企业的偿债能力就会降低,由此面临的财务风险和破产风险就会增大, 导致经营绩效下降。

假设6: 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企业的成长性与企业盈利能力密切相关,营业利润增长率越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假设7: 中小上市公司营业利润增长率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三)数据来源 。 本文选取最具代表性的 制造业2011-2013年深市A股中小上市公司作为分析样本, 其中剔除了数据严重缺失和分布在4个标准差之外的异常值的公司、被 *ST或ST公司、 2011至2013年间主营业务由其他行业转为制造业的上市公司之后,最终剩下397家样本公司,有1 191个有效观察值。 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GSMAR, 数据处理 由Excel和stata11统计软件分析完成 。

三、实证研究

(一)描述性统计 。 从表2可以看出,样本企业的现金周期、营运资本周转率、 流动资产比例和流动负债比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均存在较大差距, 表明各样本企业间的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和营运资本政策不尽相同。同时,样本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成长性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同样存在较大差距, 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从企业规模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均值来看,样本企业规模大小相当, 对分析结果造成的影响不大。净资产收益率最大值为0.3804, 最小值为-1.0346,差距较大 ,反映不同的营运资本政策和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下,企业经营绩效明显不同。

另外,制造业中小上市公司现金周期偏长,平均值138天 ,营运资本 管理效率低下, 且公司间差距较大, 最短为负93天,最长达到526天。 流动负债 比例平均 值高达88.39% ,有些公司甚至达到100%,并且,流动资产比例平均达到60%以上,反映出我国制造业中 小上市公司 偏向适中偏保守型的投资 政策和激进型 的融资政策。

(二)相关性分析 。 从表3可以看出, 现金周期与净资产收益率相关系数为-0.1049, 且在5%的统计水平下显著负相关,初步验证假设1;营运资金周转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相关系数为0.1206,且在5%的统计水平下显著正相关,初步验证假设2;流动资产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相关系数为0.2100, 且在5%的统计水平下 显著正相关 , 说明净资产收益率会随着流动资产比例的增大而提高,与之前预期不一致, 假设3不成立。 流动负债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相关系数为0.0245, 不显著且接近于0,假设4不成立,表明我国制造业中小上市公司的负债结构与经营绩效无直接关系。 控制变量中企业规模和成长性均与净资产收益率显著正相关,初步验证假设5、7。 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收益率显著负相关, 初步验证假设6。

(三 )回归结果与分析 。 下页表4中,回归模型R2为0.2236,说明模型1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中F值为68.26>2,sig.<0.001,表明模型1整体拟合度很好。从相关系数的t检验得到以下结论:

1.现金周期与经营绩效 (ROE)显著负相关, 假设3成立且与相 关性分析 结论一致 。 两者的相 关系数为-0.0084322,表明现金周期延长100天,公司经营绩效将降低8.43%。

2.营运资本周转率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 假设4成立且与相关性分析结论一致。 表明企业绩效会随着营运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而明显提高。

3.控制变量公司规模与公司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 假设5成立且与相关性分析结论一致。 表明公司经营绩效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有所提升。

4.公司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假设6成立且与相关性分析结论一致。 这是因为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如果继续上升,那么企业的偿债能力就会降低, 从而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和破产风险, 导致经营绩效下降。

5.公司的成长性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假设7成立且与相关性分析结论一致。

表5中, 回归模型R2为0.2151, 说明模型2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即模型2中的自变量可以解释净资产收益率21.51%的变动。 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中F值为64.94>2,sig.<0.001,表明模型2整体拟合度很好。 从相关系数的t检验得到以下结论:

1. 流动资产比例与企业经营 绩效显著正相关,假设1不成立 , 但与相关性 分析的结 论一致。 从表2中发现,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 司的流动资产比例 相对于流动负债 的比例来 讲低得多 , 在偿债高风险的情 况下,好的资产流动性能降低公司 短期偿债风险 , 从而提高公 司的经营 绩效。 另外,我国中小上市公司大多处于成长期,融资难,资金匮乏,抗风险能力低,需要充足流动资产维护企业经营环境的的安全性, 因此企业偏向持有更多的流动资产。

2.流动负债比例与经营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 但不显著且相关系数非常低,只有0.0016679,假设2不成立, 但与相关性分析的结论一致。 从表2中发现, 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流动负债比例非常高, 这是因为我国中小企业主要还是依赖间接融资中的银行融资。 但由于中小企业与银行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导致其很难获得银行的长期贷款, 企业营运资本的筹资来源只能是短期借款。 因此对于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来说, 流动负债比例的增大意味着公司有足够的营运资金确保其正常运转。再者,在流动负债中应付账款占比较大意味着企业试图延长应付账款周转期以缩短现金周期, 从而提高经营绩效。另外,流动负债比率增大可以总体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提高收益。 样本公司的流动负债比例一直处于高水平,变化不大,因此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不大。因此,至少从现阶段看来, 高流动负债比例带来的高风险还没有从企业绩效中体现出来。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通过实证研究我国制造业中小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效率、 营运资本政策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 得出现金周期与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 营运资金周转率、 流动资产比例与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 流动负债比例与经营绩效微弱正相关且不显著。 该结论与之前普遍的研究结论有一定差别, 主要体现在营运资本投融资政策与经营绩效的关系上。 这主要是因为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处于成长期, 与大型企业不同,他们普遍存在融资难、资金缺乏的问题, 因此采用适中偏保守型的营运资本投资政策以及激进型的营运资本融资政策对企业经营绩效来说是有利的。

资本经营与财务管理 篇10

资本是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根据不同统计口径和目的有权益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等多种称谓。经济资本又称为风险资本,是指在一定的置信度水平上、一定时间内,为了弥补银行的非预计损失所需要的资本。它是根据银行资产的风险程度大小计算出来的。经济资本的构成包括信用风险资本、市场风险资本、操作风险资本和其他风险资本,其中:信用风险是银行表内外业务所有资产因借款人或交易方以及信用降级所造成的风险。市场风险是银行因利率、汇率、股价和商品价格波动所造成的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内部人员、程序、系统的问题或是外部事件引发产生损失的风险。其他风险是指不包含在上述三类之外的风险。

经济资本最早起源于美国信孚银行,20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发展完善并为国际银行业广泛接受,成为各大商业银行树立资本成本观念、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准确评估风险成本,真实反映风险调整后绩效,使得银行的绩效考核更加科学和有效,也有助于传导风险和效益并重的经营导向。

随着我国金融监管标准与国际的逐步接轨,商业银行发展将面临更加严格的资本约束,资本将成为制约银行经营发展的稀缺性战略资源。要实现资本硬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牢固树立规模与资本相协调、效益和风险相平衡的经营思想,树立资本节约与回报意识,优化资产组合,摆脱对高资本占用的传统信贷业务的过度依赖,走出一条低资本占用、高资本回报的发展新路。因此,商业银行应通过不断改进和加强经济资本管理,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实现新形势下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1 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责任

随着资本对业务和风险刚性约束作用的不断强化,银行要切实提高对加强经济资本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持续深化经济资本的应用和管理。要将经济资本纳入指令性计划管理。根据本行年度相关业务发展计划,分解下达经济资本配置计划,包括:总体增量限额、表外专项限额和贷款承诺过渡计划。要进一步明确资产负债管理、财务会计、公司业务、信贷管理、授信审批、风险管理等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大力压缩高资本消耗业务,发展低资本消耗和无资本占用业务,千方百计降低资本占用。

2 合理占用资本,提高使用效率

要紧紧围绕既节约经济资本占用,又促进业务发展的目标要求,合理占用经济资本,提高经济资本使用效率。

1)将经济资本管理与信贷结构调整紧密结合。根据风险加权系数及产品收益,合理选择、优先安排经济资本配置系数低的小企业贷款、贸易融资和个人类贷款投放。同时,通过调整公司类贷款担保结构,提高低风险质押比例,以降本增效。

2)将经济资本管理与清收转化不良资产紧密结合。积极清收转化,大力压缩经济资本占用系数高的不良资产,实现资产形态的正常化,以迅速提高资本回报效率和创造贡献。

3)将经济资本管理与金融资产服务业务紧密结合。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具有不承担信用风险、不占用资本的特点。要通过大力推动金融资产服务业务发展,在不占用资本的前提下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4)将经济资本管理与表外业务紧密结合。尽量提高保证金比例,既满足表外业务的发展需求,又降低表外经济资本占用。同时,对已审批未发放或无效的贷款承诺定期进行清理,避免无效的表外经济资本占用。

3 加大考核力度,按季兑现奖惩

为引导分行逐步压缩高资本消耗业务,大力发展低资本消耗和无资本占用业务,坚持走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更好的实现增长速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统一,必须进一步加大经济资本相关指标的考核力度。

具体思路包括:

1)设置“经济资本占用率”指标,考核经济资本与总资产比例,引导分行以经济资本占用为准绳优化资产结构。

2)进行经济资本总量考核。设置经济资本计划完成率、信贷资产经济资本占用增幅与信贷资产增幅比较、信贷资产资本占用率、经济资本回报率四类定量指标。

3)对贷款承诺经济资本占用过渡计划实施专项考核。即对各季末贷款承诺经济资本实际占用超出年度贷款承诺过渡计划的行,对其超限额部分惩罚性增计该行当季各月末贷款承诺经济资本占用额,累加计入各行经济资本总量,并据以核算各行当季经济资本相关财务指标,纳入分行季度业务发展和经营绩效考评。

4)充分借助于经济资本手段,加强对信贷结构调整的考核引导。通过调整不同信贷业务的经济资本占用系数,体现信贷结构调整向资本消耗低、风险收益高转变的要求,引导分行在信贷领域有进有退,优化信贷结构,合理配置信贷资源,提升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通过加大风险管理评价权重,将信贷资产资本占用率、操作风险资本占用率、操作风险损失率和贷款风险回报率等与经济资本相关评价指标纳入风险评价考核,进一步加强对信用风险管理和信贷结构调整的引导。

4 准确计量监测,加强培训指导

依托经济资本管理系统,对经济资本使用情况准确进行计量监测,真正实现“算好了干”而不是“干了再算”。通过对分支机构经济资本使用情况的监测、分析、通报和考核,加强对其多层次的培训和指导,引导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在部门、分行的全方位渗透,并贯穿到市场拓展、贷款审批、结构优化、风险资产处置等各个环节,引导经济资本向回报率高的业务品种倾斜,不断提升经济资本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单增建.用经济资本理念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6):90-93.

[2]薛楠,华武.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工作探讨[J].金融会计,2006(3):85-87.

[3]赵敏.经济资本理念与我国银行管理艺术——风险与价值管理[J].价值工程,2007(1):37-39.

综合经营通往资本市场 篇11

2005年,中国正式提出稳步推进金融混业经营试点,金融产业混业经营的趋势得到确立。这为商业银行开拓了新的、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从目前的实践看,银行要在混业经营时代确立有益的综合经营模式,与整体的金融环境发展息息相关。根据对2007年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资本市场的扩展对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发展意义重大。

混业拓展盈利空间

目前,中国内地银行除了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尚无法取得投资银行的股权承销、经纪、自营业务等牌照,但债券承销、财务顾问业务则是对银行业开放的。而其他业务如保险、信托、金融租赁、基金管理等,银行已经可以从事,只是各银行进度不同。

这些业务的融合,为传统商业银行拓宽了盈利空间。

通过对比2007年证券、保险与商业银行三个行业的收入及利润情况,我们发现,即使去年证券业、保险业收入利润飞速增长,商业银行收入及利润在整个金融行业中的占比依然是最大的,基本上占70%左右。如果混业经营全面落实,证券、保险业务可以全部纳入商业银行,则商业银行收入及利润将增加43%左右,其中非息收入占比将可达30%以上,达到已经混业经营的国家的银行水平。即使是将其中的一半业务纳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收入及利润也可以增加22%左右,非息收入占比达20%多。由此可见,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利益空间可谓不小。

更为重要的是,混业将逐渐改变以增长空间有限的利息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综合经营可能会带来较高的非息收入增速,从而不断提高收入中的非息收入占比,使银行的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

在成熟的国际性银行中,花旗、汇丰、德意志银行2007年的非息收入占比为22%、35%、25%。而内地银行业2007年非息收入占比最高的是招商银行,只有12%,其他不到10%。

我们找出美国银行业1935年以来历史数据,绘制并一直关注美国银行业非息收入的演变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美国银行非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变迁经历了一个“V”字形,1935年占比为最高的37%,1936年为27%,2007年正处于与1936年相当的较高水平,约占26%。1936年以来的最高值为2003年的35%,最低为1981年的7.09%。

非息收入占比从上世纪80年代逐步提高,与银行业逐步实现混业经营有很大关系。利率自1935年以来不断提高,1981年银行业生息资产收益率达14%的顶峰,之后逐步回落。而毛利率趋势正好与之相反。面临主营业务毛利率收窄,银行突破传统业务的可能性加大。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银行的经营范围不断拓宽。

如表2所示,美国在1987年允许三家银行开展证券业务,1989年又允许银行开展债券业务,1990年允许部分银行经营股票承销业务,大银行纷纷在争论中开展证券业务,1996年允许银行开展非银行业务,1999年允许资本充足的银行扩大服务范围和业务领域。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也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提高的。

根据我们创造的将净利润增长率拆分为利润表主要项目增长率之和的分析方法,在剔除历史上银行业利润增长绝对值为50%以上的六个年份后,非息收入增长率与净利润增长率的相关系数达0.71,仅次于经营费用等非利息支出增长与净利润增长率的相关系数0.8。在利润增长率的绝对值在50%以上的年份,主要是计提准备等贡献因素在发挥作用,非息收入增长贡献排序在前两名之外。但在净利润增长负增长达50%的两个年度,非息收入却能提供正面的贡献。可见,非息收入对银行净利润增长有重大影响。

从美国商业银行的情况来看,2007年,非息收入中明确来源于证券、保险、房地产等非传统银行业务的收入只有9%,加上证券化净收入,占比可达到19%,而如果将其他非息收入中不好界定业务的收入来源,也视为非传统银行业务的话,来自综合经营产生的非传统银行业务收入,在总的非息收入中占比高达46%-56%。

以较为准确方式推算,即根据交易产品的风险敞口结构,计算来自股票指数商品等交易产品的收入。假设服务净收入、保险业务收入、其他非息收入中一半来自非传统业务,不包括证券化净收入,则从事非传统银行业务的收入占非息收入的比重为30%。

非银行业务除了证券差价收益,收入以手续费居多,如信托的资产管理费、保险代理手续费、股票经纪承销及财务顾问手续费,等等。综合经营带来的更多的是综合销售能力、向客户销售各种金融产品的能力。大型银行由于网络更多,因此在综合经营中所取得的利益应更大。

中国银行业的代表工商银行的非息收入结构中,2007年最大的一块是销售基金等产品的代理手续费收入,高达47%。投资银行业务在没有股票承销及经纪的许可下,占比也高达14%,远高于美国商业银行整体水平。中国银行业需要拓展的非息业务领域还有股票经纪、股票承销、股票自营、除保险代理外的保险业务、风险投资等。虽然从美国整个行业来看,这些缺项中明确标示的项目在非息收入中的合计占比并不高,但从大银行花旗、汇丰、德意志银行的情况来看,综合经营带来较多的非息收入这一判断还是比较乐观的。

不过,就综合经营的好处而言,单纯以2007年的数据作出估计,也许太过乐观。

首先,证券公司在2007年的业绩是多年的顶峰,这个行业靠天吃饭、波动大的特点依然存在,未来能否保持盈利的持续稳定增长,取决于股票市场及资本市场的持续稳定繁荣。其次,商业银行占有92%的资产规模,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的资产规模依然太小,几乎可以忽略。保险业仍需要大力拓展。从这次“5·12”大地震,大家已经感受到中国内地保险业还很不发达。

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号称金融业的三大支柱,理应各占三分之一的份额,而现在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相对商业银行太弱小,商业银行如果想从综合经营过程中牟取更多利益,也必须考虑将证券业、保险业做大。而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发展与资本市场有密切关系。

保险业的繁荣与资本市场发展有互动关系。如果股票市场缺乏一定比例的长期保险资金,市场波动会比较剧烈,难以形成持续稳定的上涨预期,影响保险投资收益,反过来抑制保险市场发展。

而当居民的理财需求上升时,银行作为具有庞大网络的销售终端,优势将被充分发挥,但银行必须具有提供涵盖固定收益产品和股权市场产品的服务能力,如果没有资本市场的发展,银行产品仍主要是固定收益产品,其理财业务量的增长将是有限的。

目前,内地银行业除了股票承销、股票经纪、股票自营、直接投资尚不能从事,可以说,其他业务的限制都已经放开。目前中国内地证券公司达百家,如果让银行进入这个市场,除了能凭借网络优势在股票经纪业务上展开竞争,其他业务可以说是僧多粥少,银行也难以抢到太多“肥肉”。

因此,将资本市场做大,才能使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分享到应有的好处。

仔细分析国外银行非息收入来源,我们也发现,非息收入要大量增加,主要依赖于资本市场。没有发达的债券市场,银行资产证券化如何开展?没有股票市场的持续繁荣稳定,银行的代理手续费、承销费如何取得?银行的风险投资业务何以取得回报?

从研究数据中,我们看到,美国银行业明确标示投资银行有关业务的收入占比并不高,2007年为7%,但美国商业银行证券化收入占比较高,2007年达10%。这与其债券市场发达有关。

当前内地股票总市值合计达20多万亿元人民币,与2007年GDP值25万亿元人民币接近,可以说,已经达到资本市场发达国家的水平。

股票市值虽然已经较高,但由于机制还不能理顺,短期内难以产生相应多的业务机会及更多的市场活力。而股票市场中的重要角色——投资银行业——在尚未壮大之前,可能在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大潮中,被迫投靠在商业银行的羽翼之下,使内地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化,从而降低市场活力。

另一方面,债券市场规模不够大。债券余额2007年末约为13万亿元人民币,长期债券余额估计约为10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主要是国债。企业债券发行渠道不够顺畅,2007年发行债券8.2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主要是央票和国债,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合计只有5000多亿元人民币。企业债券市场虽然可以迅速扩大,但如果缺乏诚信独立的中介,仍然会产生问题。

应该看到,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有相互替代关系,如果资本市场规模不变,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可能只是商业银行业务与非商业银行业务的此消彼长,总体上不会带来太多增量收入。

资本市场急需突破性推进?

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基础仍不十分牢固,在融资渠道上,资本市场与商业银行目前绝对的竞争地位相比,处于弱势,要想改变格局并不容易。

资本市场做大的最大前提,应是私有产权制度及其相应的资源整合、优胜劣汰机制。这一点,众所周知,推进比较缓慢。

此外,还需要具备其他一些条件。

其一,是投资银行文化的兴盛。当前商业银行在强势状态下推进综合经营,必然会使本身弱小的投资银行失去成长的空间,沦为商业银行的附属。而商业银行在经营投资银行时,由于金融领域不同,理念不同,而对投资银行管理可能会商业银行化,从而抑制投资银行文化的兴盛。这从某种角度讲,也是商业银行综合经营中的一个悖论。

其二,是中介机构的独立诚信。资本市场,包括长期债券和股票市场中,中介机构如会计、法律、评估等的作用尤其重要,如果缺乏独立诚信,资本市场将充满欺诈,也不会健康发展壮大。除此之外,中介机构的规范运作也一样重要。管理机制是否到位?是否与国际接轨?只有中介机构的制度合理化,其员工的行为才能合理化,从而有利于拓展合理的业务,有利于资本市场的理性发展。

此外,监管机构的监管思路是否市场化?资本市场应是市场经济中最体现市场原则的部分,应尽量减少行政管制及限额,让市场发挥自身力量。项目审批、市场准入及退出,应多采用充分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但当前制度框架毕竟是从原计划体制演变过来,市场化仍受大制度的束缚。资本市场的严重滞后,特别需要市场化的突破性推进。

一言以蔽之,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前景将取决于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

作者为交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

会计师事务所将不得兼营证券评估与审计业务

  财政部企业司和证监会近期联合发文,明确了资产评估机构申请证券评估资格的条件,加强证券评估资格的准入管理,并建立退出机制。

  按照相关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相关机构将不得同时开展与证券期货相关的资产评估和审计业务,如要继续从事,须在2008年6月30日前按照81号文相关规定,办理资产评估机构分立手续。所谓81号文,即财政部和证监会4月29日联合印发的《关于从事证券期货相关业务的资产评估机构有关管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8]81号)。

  据悉,此前财政部颁布并已实施三年的《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亦要求,资产评估机构须在2008年6月30日前实现从兼营转型为专营,专职从事资产评估工作。

  自1993年开始,国务院要求,开展与证券业务有关的资产评估业务的资产评估机构,必须取得证券业务资产评估许可证。

论企业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的关系 篇12

1 生产经营的概念

生产经营, 指的是企业围绕产品的投入、产出、销售、分配等环节开展的各种有组织的活动的总称。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 企业通过对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 随之制定一系列计划来生产销售其产品, 利润则随着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多少而上下波动, 企业的着眼点是某种特定市场关系, 因此这种经营理念是比较狭隘的, 也是比较基础的。

2 资本经营的概念

资本经营的概念依然存在争议, 但是普遍意义上认同的资本经营是指企业以资本为经营对象, 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指引下, 围绕资本的增长保值进行管理, 合理配置资源和动态调整结构的思想和方法的总称。由此可见, 资本经营是企业进行了一定的生产经营之后, 向更高一层扩展的经营方式。

3 资本经营和生产经营的关系

资本经营和资产经营都属于企业经营的范畴, 在企业日常经济活动中, 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有三点:

1) 资本经营和生产经营, 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 贯穿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 使得企业稳步经营。

2) 生产经营为资本经营的提供基础, 资本经营是生产经营发展的必要条件。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够持续不断地发展延续, 离不开丰厚的经济基础, 而成功的资本经营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因此资本经营是必要条件;资本经营在理论上可以脱离生产经营单独运作, 但是没有生产经营的持续支持, 资本经营必将不能长久。

3) 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相互渗透。企业生产经营的同时, 资金也在企业中不断循环周转, 如果企业管理不善, 出现资金断流必然会导致生产脱节;同时, 如果产品库存积压过多, 资本效率必然会下降, 因此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由于资本经营和生产经营在根本经营理念上的不同, 两者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1) 经营主体不同。在资本经营中, 经营的主体是资本所有者或者其代理人, 通常是企业中的高层管理者。而生产经营的主体则是以企业的中层管理者为主, 与基层的生产运营联系较多, 和高层决策的联系较少。

2) 经营的对象不同。生产经营的对象是产品, 中层管理者主要管理企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资本经营的对象是企业的资本, 高层管理者主要控制企业整体资金的周转和资金运用方向。

3) 经营的目标市场不同。生产经营的市场主要以商品市场为主, 中层管理者关注的是原材料和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相关购进和分销渠道和产品市场份额。资本经营的市场则不仅仅是商品市场, 更主要的是资本市场, 经营者要时刻关注证券运行趋势、资金流向、市场宏观导向等金融信息。

4) 经营的阶段不同。生产经营的阶段主要有材料采购、技术开发、产品研发、设备更新、产品投产、市场销售等等, 通过对各个阶段的有效控制来提高市场份额从而增加产品销售利润。资本经营的阶段则主要有发行股票或债券、向银行借款、企业间融资等方式筹资, 通过直接和间接投资行运用资金, 通过有效管理缩短资本循环周期, 提高资金收益率, 从而提高企业效益。

5) 经营的重心不同。生产经营重心有不断改善材料采购方式、更新技术水平、完善销售渠道等手段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 增加自身的获利能力, 使得企业及时跟进市场动向, 提高产品利润。资本运营的核心问题是控制和调整企业资金筹集方式和流转渠道, 优化资本结构, 提高企业的资本效益。

3 企业资本经营的模式和策略

3.1 扩张性资本运营

资本扩张是指利用现有资本结构, 通过内部积累、外部筹资等方式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 具体策略有:

1) 横向策略:具有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产业或部门为了扩大经营规模而进行产权交易, 增强企业整体实力, 调整行业结构。

2) 纵向策略:不同产业和部门之间和有关联关系的企业部门进行产权交易, 扩大自身的市场范围, 增大了市场实力。

3) 混合策略:两个及两个以上没有关联联系的非相似企业之间进行的产权交易, 采用这种交易主要是为了适应企业多元化发展需求, 延续企业活力。

3.2 收缩性资本运营

资本收缩是指企业将自身的资产转移到企业之外, 收缩企业规模。具体的方法有:

1) 剥离:企业将拥有的子公司、资产等出售给第三方以换取股票或现金等的商业行为。企业采用剥离方式是为了对混合经营模式进行调整, 改变市场形象, 从而吸引更多市场份额。

2) 分立:企业将某些子公司或部门分离出来成立新公司, 和母公司拥有相同股东。这种资本运营有利于规避法律法规风险, 改善企业内部冲突。

3) 分拆上市:母公司转移一部分股份设立新公司, 新公司的股权将对外出售。这种方式是分立的衍生方式, 目的是获得资本溢价, 促进母公司股价上涨等。

4 企业应如何看待资本经营

资本经营可以随时调整企业结构, 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 它既可以通过资本投资直接获利, 也可以通过运用不同资本模式间接获利。资本运营的充分使用有利于企业不断重新获得市场经济的增长点。然而资本经营只是对企业资产的分配和使用, 其最基本的运营基础是通过生产经营提供商品和劳务来获取利润。

资本经营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之前我国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主, 资本经营是经营理念的新的突破, 也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我国企业管理者应该充分树立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的思想, 一方面要做好基本生产经营活动, 占领有效市场份额, 在同行业中形成领先优势;另一方面灵活运用资本经营的各种模式, 合理分配各种资源, 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实现持续发展。

摘要:生产经营及资本经营在企业中已经广泛普及, 成为企业日常运作的两大支柱性活动。很多制造型企业往往将生产经营看作重中之重, 却忽视资本运作, 将资本运作仅仅视为一项投机活动, 从而使得企业的经营效率低下。如何正确看待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的重要性, 合理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现代企业能否高效运作的关键, 对于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生产经营,资本经营,关系,模式

参考文献

[1]兰发钦.论企业资本经营的若干问题.审计与经济研究, 1997, 3.

[2]刘泓.浅析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的区别和联系.中国西部科技, 2008, 16.

[3]秦阳.饕餮资本盛宴下的思考.财经中国报道, 2006, 4.

[4]王琦, 张丽, 汤晓梅.企业从生产经营走向资本经营的探索.设计管理, 2006, 3.

[5]王广云.论资本经营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关系.经济集团研究, 2006, 4.

[6]唐冬羽.浅谈企业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的关系.今日财富.学术讨论, 2009, 2.

[7]顾云飞, 王宏胜, 邱聪.企业如何实现从生产经营到资本经营的跨越.中国牧业通讯, 2009, 8.

上一篇:综掘工作面下一篇:《生儿育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