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资与资本运营

2024-05-09

投融资与资本运营(通用8篇)

投融资与资本运营 篇1

1.资本的特点:增值性、流动性、风险性、多样性 2.资本的社会属性:是指资本归谁所有,资本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下所具有的特性。资本的自然属性: 3.资本的理解: 4.资本的形态:货币资本(金)、实物资本、无形资本(如某种权)、对外投资、各种应收据 5.资本运营:就是以资本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对资本及其运动所进行的运筹和经营活动。6.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的区别:

(1)经营的对象不同:资本运营的对象是企业的资本及运动资本是可以带来增值的价值,资本运营侧重的是企业经营过程的价值方面,追求资本增值。而生产经营的对象则是产品及其生产销售过程,经营的基础是厂房、机械设备、产品设备、工艺专利等。生产经营侧重的是企业经营过程的使用价值方面,追求产品数量、品种的增多和质量提高。(2)经营领域不同:资本运营只在资本市场(包括证劵市场和非证劵的长期信用资本的借贷)上运作,而企业生产经营涉及的领域主要是产品的生产技术、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销售,主要的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商品市场上运作。(3)经营的方式不同:资本运营要运用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银行借款和租赁等方式合理筹集资本,而生产经营主要通过调查社会需求,以销定产、以产定购、技术开发,研制新产品、革新工艺、设备、创新品牌,开辟销售聚到,建立销售网络等方式,以达到增加茶农品种数量,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市场占据率和增加产品销售利润的目的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的联系:

(1)目的一致:企业进行资本运营的目的是追求资本的保值增值,而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根据市场需要生产和销售商品,目的在于赚取利润,以实现资本增值。因此生产经营实际上是以生产、经销商品为手段,以资本增值问目的地经营活动。(2)相互依存:企业是一个运用资本进行生产经营的单位,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都是以资本作为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资本,生产经营就无法进行;如果不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资本增值的目的就无法实现。因此,资本经营要为发展生产经营服务,并以生产经营为基础。(3)相互渗透: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过程就是资本循环周转的过程,如果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供产销各环节脱节,资本循环周转就会中断,如果企业的设备闲置,材料和产品存量过多,商品销售不畅就会发生积压,必然使资本效率和效益下降。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密不可分,因此,应当把搞好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密切结合起来。

7.资本运营的目标:利润最大化、所有者(股东)权益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8.资本运营的内容:资本筹集(首要环节)、投资决策和资本投入、资本运动与增值(包括实业资本的运动与增值、金融资本的运动与增值、产权资本的运动与增值)、资本运营增值的分配。9.资本运营内容的分配:

(一)从资本运动的过程来看可以分为:

1、筹资决策和资本筹集

2、投资决策和资本投入

3、资本运动过程与增值

4、资本运营增值的分配

(二)从资本运营的内容和形式来看可以分成:

1、实业资本运营

2、金融资本运营

3、产权资本运营

(三)从资本运用的状态来看可以分为:

1、增量资本运营

2、存量资本运营

(四)从资本运营方式来看,可以分为:

1、外部交易型资本运营

2、内部运用型资本运营

(五)从资本运营活动是否跨越本国国界来看可以分为:

1、国内资本运营

2、国际资本运营 简答题:企业的特征: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它具有以下的特征:

1、企业直接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2企业是经济组织

3、企业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营利是企业的基本目的和动力,是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4、企业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它不是政府的附属物,而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享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独立的承担经济责任,能够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的优缺点:

国际上通常将企业制度分为:个人业主制企业(适用于小型工商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但是它们都各有优缺点。

1、个人业主制企业的优点:(1)建立与歇业的程序简单(2)产权转让比较自由(3)经营者和所有者合一。经营灵活,决策迅速(4)利润独享。保密性强。它的缺点是:(1)企业本身财力有限,偿债能力小,取签订的得贷款的能力差(2)难于从事需要大量的投资的大规模工商活动(3)业主要承担无限责任,风险太大(4)企业管理水平有限、企业生命力弱

2、合伙制企业的优点:可以从多个合伙人筹集资本,创办较大的企业(2)多个合伙人集思广益,共同决策,合理分工,使企业的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有所提高(3)多个普通合伙人对企业债务负无限责任有利于提高债权人对企业的信任程度,每个出资者的经营风险也相对减少。它的缺点是:(1)合伙制企业是根据合伙人共同协议建立的,当某一原有的合伙人退出或是某一新的合伙人加入,都必须重新确定新的合伙关系,比较复杂、麻烦(2)由于多个普通合伙人都有权代表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各项决策都需要得到个普通合伙人的同意,因而很容易造成决策上的延误(3)产权转让比较困难,须经合伙人一致同意(4)企业的发展不稳定,易于解体。与公司制企业相比,合伙制企业的主要缺点是:(1)普通合伙人对企业债务无限清偿责任,风险太大(2)企业规模有限。

3、公司制企业

4、主要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与前面两种企业相比较,公司制企业的优点有:(1)具有筹资优势(2)具有独立的法人财产(3)实行有限责任制度(4)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5)所有权转让方便(6)具有规范而严密的组织机构(7)公司发展稳定。其缺点有:(1)设立程序较为复杂,创办期长,开办费用多(2)受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较为严格(3)保密性较差

金融市场包括:1 货币市场2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债卷市场、基金市场、中长期信贷市场)3外汇市场 4黄金市场5金融衍生品市场,此外还有产权市场和信息市场。资本运营主体是: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营机制,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资本筹集 的基本要求:

1合理确定资本需要量‘科学安排资本筹措时间2 合理组合筹资渠道与方式,降低资本成本3注意资本结构的优化,降低筹资风险4注意给筹资能力理由余地。我国的筹资渠道方式 6种: 1国家财政资金2企业自留资金 3金融机构资金其他企业和单位的资金 5职工与社会的资金 6境外资金

长期借款的优缺点:

优点3种:1长期贷款利息可以抵减所得税2长期借款筹资所涉及的关系人较少,因而筹资的手续简单、速度快、资金使用的弹性较高3长期借款筹资有利于企业实现负债到期时间与资产使用的有机配合缺点2种:1风险较大,企业如不能按期履行借款的合同条款,就可能下陷入财务困境,以致破财;2长期贷款常常附有叫苛刻的限制性条款,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的再筹资能力和经营政策的自由度。经营性租赁的特点:5种

1可解约性2租赁期较短3租金较高4设备的选择由出租人选定5经营租赁的关系人只涉及出租人、承租人两方。BOT项目融资的好处:

1缓解基础设施不足和基础建设资金不足的双重矛盾2由于该方式无需政府担保,不增加国家的外债,缓解了政府偿债的压力,调整了利用外资的结构,属于典型的市场换资金的融资方式3有利分解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风险,将项目的风险分别给投资方、承包商、设计方、设备商、供应方、使用方等各方面,增加了项目成功的因素,也符合公共物品集体受益、集体分担风险的经济原则;4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设备,可以推进管理进步和技术进步。5有利于基础设施使用者树立付费使用的观念,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建立起基础设施发展的良性循环。

商业信用的筹资的优点: 3种

1取得简便及时2使用灵活、有弹性3取得便宜

贴现筹资的优点:简便、及时、资金成本较低,缺点:表现为难于找到与筹资额相近的票据,筹资额受限。资本成本的概念:

资本筹集的意义: 企业筹措资本,并使占有的可供运用的资本具有相对稳定性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筹措资本是企业内部资本运动的起点,也是企业资本运营的起点;资本筹集关系到企业资本运营其他环节的正常进行;资本运营的目标在于资本增值

股票筹资的特点:筹资分为普通筹资和优先筹资,他们都各有优缺点:普通股股东具有企业管理权、利润分配权、财产分配权、优先认股权;优先股股东不具有企业的管理权,但是具有股利分派与财力分配的优先权。

贴现的优点:简便、及时,资金成本较低;缺点:难于找到与筹资额相近的票据,筹资额受限 资本成本的作用:

资本成本是选择资本来源,进行企业筹资决策的依据;资本成本是评价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确定投资项目的依据;资本成本的客观存在,能够促使资本的使用者注重挖潜,压缩资本占用量,用好活存量资本,从而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增加积累;资本成本也是政府调节经济,进行社会配置的重要手段。优先股:优先股的资本成本=优先股的年股利/[股票的发行价格(1-发行费率)]

我国股票企业境外上市的经验:

1、选择素质优良的企业是发股和上市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2、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办事,是发股和上市成功的基本要求。

3、选好中介结构并与之密切合作,是发股和上市成功才的重要因素

4、采取多种方式发行股票,是上市成功的重要策略。5重视法规建设和监督管理是上市成功的基本保证。

收购是指一家公司对其他公司资产或股份的购买行为,目的在于取得对其他公司的控制权。

兼并与收购的共同点都是最终形成一个经济联合体,但兼并是由两个或以上单位形成一个新的实体,而收购则是被收购方纳入到收购方公司体系之内。但是在实际中很少有被收购方进入收购公司的体系后不发生重大结构变化,所以在此把收购和兼并均作为资本集中地方式,简称并购。并购的类型:

按并购双方所在行业来分: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

按并购的具体运作方式分:承担债务式、购买式、吸收股份制式、控股式、托管式并购、破产式并购经理层融资收购

按并购是否取得目标企业的同意与合作分:友好并购、敌意并购

按并购过程中的出资方式分:用现金支付、股权交换式并够

按并购是否跨越国界分:国内企业间并购、跨国并购 以外国投资者身份跨越并购中国上市公司:间接收购、直接收购

并购战略模式:可供选择的企业发展战略模式(纵向一体化战略、横向集中战略、中心式多角化战略、复合多角化战略)、横向集中战略

战略制定的三种方法:波士顿顾问小组、波特方法、适应性方法

企业并购的原则:效益原则、自愿、互利与补偿的原则、稳健原则、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 企业集团:就是由若干个公司联合在一起,相互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的企业组织形式 现代大企业集团的特征

(1)企业集团的参与者之间是以资本为纽带或者紧密的经济利益关系而联系在一起的。(2)各参与者以集团章程作为共同的行为规范。(3)企业集团必须具备一定的规模。(4)企业集团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企业向集团化发展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发展专业化协作生产。二是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三是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四是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资本运用的效率。五是有利于品牌的保护和提高品牌的价值。

作为资本重组的企业集团组建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二是有利于强化政企分开和国家的宏观调控。三是有利于产权明晰化。四是有利于发展民族产业,提高综合国力。组建企业集团的原则

(1)经济合理的原则。(2)企业自愿的原则。(3)互利互惠的原则。(4)讲求实施的原则。企业集团的组建途径

(1)推进企业的改制进程,让优势企业能够借助资本市场大规模融资,并进而夯实基础。

(2)实行国有资本委托授权经营,使某行业中的优势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接管相关领域内的企业,通过控股等方式形成集团。(3)以企业间的“强强联合”为突破口,形成更强的大公司,并以此为核心,并购弱小企业。(4)在企业的并购中,可采取灵活方式处理债务,然后组建企业集团。

企业集团的三种主要管理模式:(1)集团高度集权管理模式。(2)集中管理下的小分权管理模式。(3)集团统一管理下的大分权管理模式。企业集团的类型:从企业间相互结合的地位来看,企业集团的典型组织模式可以理解为:核心企业、骨干企业、配套企业和协作企业。

按核心层企业的性质来划分,企业集团的基本类型:产品集团型、行业集团型、混合集团型、职能集团企业集团的基本类型生产联合多元配套型、生产科研型、产供销一体化型(纵向务

影响经营风险的因素有哪些?

(1)成本构成、资产结构(影响资本结构的重要因素);(2)企业销售量对经济波动的敏感性 ;(3)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客户的稳定程度 ;(4)经营投入物价格的稳定性 ;(5)企业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和替代品的威胁;(6)产品价格受政府管制的程度。

发行债券的公司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A)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三千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六千万元;(b)累计债券总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的百分之四十;(B)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C)筹集的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企业投资的基本原则6种 答:(1)利益兼顾原则;(2)兼顾外延和内涵两种扩大再生产方式原则 ;(3)结构优化和配套原则 ;(4)适度多样化经营原则 ;(5)以人为本原则;(6)企业自主原则。证券投资的目的是什么?4种 答:(1)资本保值和增值的需要 ;(2)控制其他企业 ;(3)积累整笔资金 ;(4)转移和分散风险。

企业投资的分类:

按投资的性质:实业资本投放、证劵投资和产权资本投资 按投资回收期的长短分: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按投资风险程度:确定性和风险性;

按投资发生作用的地点和资本增值方式: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

投资额的构成:各投资项目的投资前支出、设备购置支出、设备安装费用、建筑工程费、垫支的营运资本

影响现金流量变动的因素:投资量的变化、建筑期发生变化、实际生产能力与设计生产能力的变化、价格的变化、产品成本的变化5种变化

证劵投资的目的:资本保值和增值的需要、控制其他企业、积累整笔资金、转移和分散风险

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途径:努力缩短劳动期间、适当缩短产销距离、运用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贴近市场,缩短流通时间、尽力缩短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距

资本积累的意义:可以推动企业发展、可以增加企业的自有资本,改善资本结构、可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资本积累的原则:从资本积累的决策上看,应遵循投资机会研究优先原则、利益兼顾原则、实务资本保全原则、资本结构优化原则

增加狭义资本积累的途径措施主要有:加强市场营销、强化成本管理、注重先进可科技运用,不断增强科技开发 能力、使资本增值向积累转化

增加广义资本积累的途径主要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加速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2 建立健全增值减债机制,3 增强知识产权意识,盘活存量“无形资产”,4 走产,学,研联合的路子,加大投入,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投融资与资本运营 篇2

关键词:泡沫,投资,融资,股权偏好

1 前言

公司金融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资金在多大程度上被配置给了好项目。在MM (1958) 的无摩擦资本市场里, 资本的配置应该使得每个项目的边际收益应该等于边际成本。不过其后发展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代理人问题使这个目标可望而不可及, 然而该问题还没有结束, 无论是信息不对称还是代理问题, 其背后都假设市场至少半强有效, 但1987年美国市场的崩溃、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股市泡沫、90年代后期世界范围内的TMT (科技、媒体、电信) 泡沫向人们展示, 即使在长期市场的价格也未必能反应其基本价值。当市场存在非有效的时候, MM世界的投资目标就更为遥远了。

Stein (1996) 假设市场是无效的, 对公司股票的定价存在偏差, 而管理者清楚公司的理性预期价格, 这样管理者在考虑投资决策的时候就面临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投资贴现率的选择问题, 它取决于管理者的目标是长期还是短期;第二个是管理者是否面临财务约束。如果管理者是目光短浅的, 则其投资报酬率的选择就会受到资本市场的影响, 市场越乐观, 其投资报酬率的门槛就会越低;财务约束同样也会影响投资报酬率门槛的选择, 一个简单的解释就是财务约束的存在给投资带来了资本结构方面的成本, 它会进入投资门槛。

Gilchrist, Himmelberg, Huberman (2004) 考虑了泡沫真实投资的影响, 在他们的模型中, 投资本身也是泡沫的函数, 他们的模型证明, 投资者的意见分歧可以带来价格泡沫 (同样的结果见于Hong et al (2004) ) , 而意见分歧的增大降低了资本的成本, 因此增大了真实投资, 而且其比较结果显示, 意见分歧越大, 泡沫越大, 而真实投资也就会越多。

对投资的实证大多关注于泡沫对投资的影响, 这种实证方法试图寻找股票错误定价成分的指标, 并检验他们是否影响投资。在这种思想下, Chirinko, Schaller (2001, 2004) , Panageas (2003) , 以及Gilchrist, Himmelberg, Huberman (2004) 都发现了投资对错误定价指标敏感的证据。但是, 这种方法的缺陷之处在于错误定价指标仍然代表着基本价值。为了避开这一点, Polk和Sapienza (2004) 考虑了一个好的预言:当管理者的视野更短的时候, 投资应该对短期错误定价更加敏感。他们发现, 当股票换手率更高的时候, 也就是说当平均股票持有人的视野更短的时候, 投资的确是对错误定价的指标更加敏感。

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一个新兴的、非有效程度比较高的资本市场, 许多现象表明, 我国上市公司在投资方面有着强烈的“市场导向型”的现象, 20 世纪90 年代末期, 股票市场追捧高科技, 当时有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迎合投资者的偏好, 纷纷上马“高科技”类型的项目;刘星、陈刚 (2002) 指出, 盲目多元化是中国上市公司的一个通病, 许多公司在没有掌握相应知识和信息的情况下, 纷纷要跨入“当红”的行业, 如当房地产比较景气的时候, 一些经营计算机及应用软件、汽车配件制造的公司也开始公告拟在房地产上投资。

西方学者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我国的这些投资行为。但是迄今为止, 他们的研究都还无法回答下面这样一个问题:企业在迎合市场的时候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真心实意”想进入该领域;另一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其目的是要利用IPO或者股权再融资进行“圈钱”, 那么针对这两种不同的情况, 他们对项目的融资手段有何差异?在向投资者信息披露中, 这些项目的投资有何差异?

2 模型

2.1 基本假设

假设市场中有一个全股权公司, 其净资产为A。公司目前可以向外界展示两种投资机会, 一种基于当前自己主业经营的投资机会R, 市场对其预期回报为g (x) ;另一种是当前受市场追捧的项目B, 市场对其预期回报为f (x) 。其中g (x) 和f (x) 满足:g (0) =0, f (0) =0, g′>0, f′>0, g″<0, f″<0。

如果公司投资, 有两种融资来源, 一种是使用内源性融资或者债务融资, 另一种是向外部投资者募集股权资金 (IPO或者股权再融资) 。无论采用何种融资来源, 公司可以自由选择融资量I, 同时公司可以选择其当前资源的使用方向:投α于B, 投1-α于R。但是, 考虑到监管部门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公司使用外部股权融资的时候, 必须向外部投资者披露融资额和资金用途。简单起见, 我们假设监管部门在这方面的监管是有效的。

同时假设公司的管理层是为了当前股东利益服务, 其目标是最大化当权股东的价值。

2.2 情形一:管理者不认为B是泡沫

如果公司管理者不认为B是泡沫, 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该公司进行该方面的投资是要“真心实意”进入该领域。

如果管理层使用内源性融资或者债务融资, 则管理层目标是:

max f[α (A+I) ]+g[ (1-α) (A+I) ]-I (1)

如果管理层选择外部股权融资, 为了使得外部投资者愿意投资, 管理层分给外部投资者的股权比例 必须满足:

θ*{f[α (A+I) ]+g[ (1-α) (A+I) ]}≥I (2)

因此选择外部股权融资时管理层的目标为:

由于在竞争性环境中, 外部投资者不可能获得超额收益, 因此均衡的状态下 (3) 式中的约束条件必然取等号, 把该约束条件带入目标方程可得, (3) 式等价于 (1) 式。

(1) 式或 (3) 式对α和 的一阶最优条件为:

(4) 式的经济意义是说:当管理者认为两个项目都不含泡沫的话, 那么他会对两个项目一视同仁, 其融资额与投资分配会使得两个项目的边际收入等于其边际支出。这也是前面提到的MM条件下的结果。

命题1:当公司认为自己没有向泡沫投资的时候, 那么公司对两个项目的投资分配会使得两个项目的边际收入等于其边际支出, 且如果没有其它条件影响, 公司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不会表现出“股权偏好”。

2.3 情形二:如果管理者认识到B是泡沫

如果管理者认识到追逐项目B对自己而言只是一种泡沫, 而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那么, 他又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利益驱动呢?

为了分析的简单起见, 令管理者对B的期望回报为0 (这当然是一种简化,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投资于泡沫行为的期望回报都为0, 但是从模型分析的角度, 这种简化并不会影响结论) 。如果管理层使用内源性融资或者债务融资, 则管理层目标可以表示为:

很显然, (5) 式取得最优值时必然有α=1, 即:管理层此时会选择把所有投资放在R上;同时 (5) 式对I求一阶导可得g′=1, 这意味着公司对R的投资满足其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支出。

如果管理层选择外部股权融资, 则此时管理层的目标为:

同样, 由于在竞争性环境中, 外部投资者不可能获得超额收益, 因此 (6) 式等价于:

由 (5) 式和 (7) 式的表达形式可以明显看到:对给定的α和I, (5) 式的结果总小于 (7) 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管理者采用外部股权融资的方式, 一定可以得到比使用内源性融资或者债务融资更多的利益。

命题2:当公司发现泡沫的时候, 如果管理层能利用泡沫融资, 同时外部股权融资可行的话, 他一定会表现出“外部股权融资偏好”。

对 (7) 式中α和I分别求的一阶最优条件并化简可得:

由于管理者投资的愿意投资的必要条件是f[α (A+I) ]+g[ (1-α) (A+I) ]>A+I, 因此带入 (8) 式得到:f′[α (A+I) ]>1, g′[ (1-α) (A+I) ]<1。

也就是说:管理者在认识到泡沫并利用其融资的以后, 在两个项目的投资分配上会有倾斜, 从外部投资者的角度看, 管理层会在项目R上显得投资过度, 在项目B上显得投资不足。因此有下面命题:

命题3:当公司发现泡沫并利用它进行外部股权融资的时候, 如果监管部门对公司资金用途的监管是有效的, 那么公司管理层在项目的资金分配上会有差异, 即非泡沫项目的资金分配会显得投资过度, 而泡沫项目则会显得投资不足。

3 一个数字性示例

在接下来的部分, 本文以一个数字性的示例说明市场中的泡沫如何影响公司的上市决策, 以及如何影响公司的投资抉择。同时, 通过这个例子, 我们还能解释公司上市后一些经营业绩方面的现象。

延用前文的表示方法, 令一个全股权非上市公司净资产A为2千万。公司目前可以投资的两个方向分别表示为:

(1) 项目R, 如果投资x, 则该投资的现值 (PV) 为6*ln (1+x) 。

(2) 项目B受到当前投资者追捧, 市场中投资者认为这种投资有着美好的前景, 市场认为若投资为x, 则投资的现值 (PV) 为9*ln (1+x) 。

很明显, 如果公司不认为B是泡沫, 那么根据命题1的结论, 两个项目的投资都应该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投资, 但我们主要关注的并非这种情形, 本文主要讨论管理层认识到B是泡沫的情形。为了方便起见, 我们仍假设泡沫的实际期望投资回报为0。

如果公司无法上市, 其管理层将被迫使用内源融资或者债务融资。此时很容易计算出公司的最优投资资源为5千万, 由于当前公司的资源为2千万, 因此公司管理层会选择融资额为3千万。为了和下文对比方便, 我们把该融资方式下公司不同融资额时各项财务指标列表如下 (非上市公司的价值按照现值的概念看待) :

如果公司可以选择外部股权融资, 那么不同的外部股权融资额之下, 公司各项财务指标如表2所示:

由于公司管理层追逐的目标是旧股东的价值最大化, 由表2很容易看到:如果公司上市, 则其最优融资额为8千万, 投资于泡沫B的最优值为2.56千万[= (8+2) ×20.56%]——很显然, 从外部投资者的角度来看, 公司在B上的投资是不足的, 而在R上是显得过度的。

也就是说, 当投资实现的时候, 两个原本相同的公司, 如果一个上市 (记为P) , 一个不上市 (记为U) , 它们经过最优抉择以后, 出现下面情况:

U会借款3千万, 把所有资产 (融资+原来的净资产) 都投入到自己的主营业务, 投资实现后, 公司创造净利润5.75千万, 投资回报/投资=2.15;而P会融资8千万, 把所有资产 (融资+原来的净资产) 中20.56%投资于泡沫, 等投资实现以后, 公司创造净利润3.146千万, 投资回报/投资=1.31458975。

上面现象部分说明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方面的一个现象:许多公司在上市后, 其规模变大了, 但是业绩反而下滑。为什么上市会有这种“反常”行为呢?观察表2中的数据很容易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公司把所有资源的20.56%投在了不产生任何期望价值的泡沫项目上!

业绩出现了下滑, 公司的旧股东却通过泡沫项目获得了更多的期望收益。天上掉下馅饼了?没有。仔细观察外部投资者的收益就会发现:外部投资者提供资金额为8千万, 但是投资实现的时候, 其期望回报只有4.533千万。中间的差额就是外部投资者为他们的“追捧”付出的代价, 也就是公司从市场中的“圈钱”所得。

4 结论

本文通过一个模型研究了当市场存在泡沫的时候公司的投资行为, 模型的结果显示:当公司管理层认识到泡沫存在的时候, 如果外部股权融资方式是可行的, 则公司会表现出股权偏好的特征;同时如果公司确定了外部股权融资, 在资金的安排上, 从外部投资者的角度来看, 公司会在非泡沫项目上投资过度, 而在“泡沫”项目上显得投资不足。

本文的数字示例表明了公司的这种投融资特征, 示例还部分解释了公司在上市后业绩变差的部分原因:公司为了利用市场的无效性, 迎合市场中投资者的“追捧”, 把一部分资源投向了泡沫。但是从整体来看, 尽管存在这种无效投资, 公司还是能从外部投资者手中掠取巨额收益。

参考文献

[1] Modigliani. F, and M. Miller.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8, (48) , 261-297.

[2] Stein, J.Rational Capital Budgeting In An Irrational World [J].The Journal of Business, 1996, (69) , 429-455.

[3]Gilchrist, S., Himmelberg, C.Huberman, G.Do stock price bub-bles influence corporate investment?[J].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4.

[4]Hong.H., Scheinkman.J., and Xiong, Asset Float and Specula-tive Bubbles[J].Princeton University, 2004.

投融资与资本运营 篇3

[关键词] 融资结构 资本结构 研究视角

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即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融资结构与资本结构虽然都是研究企业两种资金来源的比例关系,即负债对所有者权益的比例,但二者存在一定的不同,主要表现如下:

一、概念不同

融资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金的来源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不仅包括主权资本、长期债务资金,还包括短期债务资金。资本结构仅指主权资本及长期债务资金的来源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不包括短期债务资金。因资本表示长期性质的资金,故流动负债不属于资本的范畴。二者计算公式如下:

融资结构=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本结构=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

二、研究对象不同

1.目前资本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企业的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即已经上市的公司。原因有二:第一,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包括年报、半年报和季报)是对外公开披露的,研究数据易于获得。第二,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对投资人、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来说是透明的,使其倍受关注,面临较高的财务风险,如何合理安排公司的资本结构控制其财务风险对上市公司非常重要。

2.融资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企业并且贯穿于中小企业的各个阶段。主要原因:第一,短期债务资金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很重要,短期债务资金影响企业的融资结构。第二,中小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其融资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研究中小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融资结构在于找到中小企业各个阶段的主要融资方式,以便对症下药,找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措施,进而达到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目的。

三、研究目的不同

1.研究资本结构的目的在于合理安排权益资金与债务资金的比例,寻找使企业资金成本最低的最佳资本结构,进而达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研究资本结构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挖掘企业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寻找什么样的资本结构有利于公司的内部治理,进而达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2.研究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目的在于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原因有二:第一,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融资比较困难,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有限,能融到资金已经很不错,很少考虑如何优化融资结构进而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问题。第二,中小企业长期负债较少,大多为短期负债并且商业信用筹资占很大一部分比例,融资成本比较低,债务资本的避税效应不明显。

四、研究方法不同

1.资本结构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上市公司,因其研究数据易于取得,目前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具体做法是选取多家上市公司的年报作为样本。研究的重点主要围绕着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资本结构与股权融资偏好、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等。

2.融资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对外界是保密的,故要得到其融资结构数据相对较困难。目前的研究方法以理论分析为主,主要从融资方式和融资政策方面来研究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因素、不同成长阶段下的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与融资方式演进、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与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的关系等。

五、未来的研究方向不同

1.资本结构的未来的研究方向:第一,可以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制度背景和产权结构特点,考察公司的控制权主体、产权性质及控制权结构安排对我国上市公司筹资行为的影响。第二,分析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对各成员企业筹资行为的影响,及内部资本市场企业总体及各成员企业各自的最优筹资策略。第三,明确控制权特征、内部资本市场、价值链等要素与公司筹资安排之间的相互关系,考虑非理性行为的影响,建立最优筹资决策模型。

2.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未来研究方向:第一,结合产业集群研究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考察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与单个游离的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不同并分析原因,探索集群式融资的方式。第二,结合创业理论研究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可考虑将剩余收益与剩余控制权(控制权效用)变量引入融资契约理论中分析创业者或企业家的最优融资契约安排。第三,结合中小企业板块内上市的中小企业进行实证研究,考察中小企业板块内上市的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与主板市场上上市的企业融资结构的差异。第四,结合民间借贷行为、民间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来研究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引导和促进我国民间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成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措施。第五,结合我国企业信用制度研究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有效的征信制度、信用评级制度、信用监管制度、信用管理制度和信用风险转移制度(包括信用担保和信用保险)是构成我国企业信用制度的基础。可考虑先从产业集群或科技园区开始来构建企业信用制度,然后推广至全国。

参考文献:

[1]王化成佟岩:关于开展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若干建议.会计研究,2006年第8期

[2]陈晓红刘剑: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与融资方式演进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12期

[3]严谷军何江: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变化与中小金融机构成长-温州案例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4]陈晓红黎璞: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系统工程,2004年第1期

投融资与资本运营 篇4

企业融资与资本运作课程

飞鹤退市之谜

1、企业重组的基本程序?

公司重组的法定程序如下:

1、申请公司重组:一般可由债务企业向法院主动提出,同样可以由债权人提出;

2、如果有债权人提出,应组成债权人委员会,召开债权人会议;

3、由债权人会议制定出重组计划,重组计划通常对以下事项作出明确规定:

(1)债务人对公司财产的保留;

(2)财产向其他主体的转移;

(3)债务人与其他主体的合并;

(4)财产的出售或分配;

(5)发行有价证券以取得现金或更换现有证券。

2、企业重组的动因是什么?

首先,从资本的属性看。企业的价值表现为资本。资本是能够增值的价值,资本可以在运动中增值。为满足于增值性和流动性要求,资本在不同的产业、企业组织、技术条件、时空状态等方面,表现为一定的资本要素间的比例、布局和运行结构。在变化组合中,如果资本增值,则企业获利。这是企业重组的根本原因。

其次,从生产力的发展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和科技进步紧密相关的。技术的进步必然反映在劳动力使用驾驭物质资源是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上,直至产业结构的变化上。这种由生产技术进步引致的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表现。自觉运用和把握经济规律,反过来会促进生产力的更快发展,自然给人们提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的问题,从而出现企业的重组问题。

第三,从社会运行的机制看。社会的发展是朝着公平、公正、效益的方向前进的。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误配置”情况。纠正资源的“误配置”,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势必要求存量资产中的相当一部分产生实物的转移和价值的易主,即资产的重组,从而产生企业的重组。

第四,从市场行为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由于内外条件的差异,导致不同的企业处在不同的市场位置上,劣势的企业被强势的企业兼并、收购以避免破产、倒闭,势必导致企业重组的发生。竞争,是企业重组的根源,也是催化剂。

第五,从企业家行为看。企业家的优秀品质之一是创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面对竞争,创新是一种必然的要求。只有作为创新者,通过对技术创新、分配方式创新以及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才能给企业以新的活力。这样,就给企业重组提供了可能。

3、企业重组的方式有哪些?模式有哪些?

企业重组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目前我国企业重组实践中通常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片面理解企业重组为企业兼并或企业扩张,而忽视其售卖、剥离等企业资本收缩经营方式 ;二是混淆合并与兼并、剥离与分立等方式。进行企业重组价值来源分析,首先界定企业重组方式内涵是必要的。合并(Consolidation)。指两个或更多企业组合在一起,原有所有企业都不以法律实体形式存在,而建立一个新的公司。如将A公司与B公司合并成为C公司。但根据 1 994年 7月 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合并可分为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形式。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为吸收合并,被吸收的公司解散 ;两个以上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的公司为新设合并,合并各方解散。吸收合并类似于“Merger”,而新设合并则类似于“Consolidation”。因此,从广义上说,合并包括兼并。兼并(Merger)。指两个或更多企业组合在一起,其中一个企业保持其原有名称,而其他企业不再以法律实体形式存在。如财政部1 996年 8月 2 4日颁发《企业兼并有关财务问题的暂行规定》中指出,兼并是指一个企业通过购买等有偿方式取得其他企业的产权,使其失去法人资格或虽保留法人资格但变更投资主体的一种行为。收购(Acquisition)。指一个企业以购买全部或部分股票(或称为股份收购)的方式购买了另一企业的全部或部分所有权,或者以购买全部或部分资产(或称资产收购)的方式购买另一企业的全部或部分所有权。股票收购可通过兼并(Merger)或标购(Tenderoffer)来实现。兼并特点是与目标企业管理者直接谈判,或以交换股票的方式进行购买;目标企业董事会的认可通常发生在兼并出价获得目标企业所有者认同之前。使用标购方式,购买股票的出价直接面向目标企业所有者。收购其他企业部分与全部资产,通常是直接与目标企业管理者谈判。收购的目标是获得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目标企业的法人地位并不消失。接管或接收(Takeover)。它是指某公司原具有控股地位的股东(通常是该公司最大的股东)由于出售或转让股权,或者股权持有量被他人超过而控股地位旁落的情况。标购(Tenderoff)。是指一个企业直接向另一个企业的股东提出购买他们所持有的该企业股份的要约,达到控制该企业目的行为。这发生在该企业为上市公司的情况。剥离。“剥离”一词的理论定义目前主要来自于对英文“Divestiture”的翻译,指一个企业出售它的下属部门(独立部门或生产线)资产给另一企业的交易。具体说是指企业将其部分闲置的不良资产、无利可图的资产或产品生产线、子公司或部门出售给其他企业以获得现金或有价证券。剥离的这一定义与我国目前的企业或资产售卖的含义基本相同。笔者认为将“Divestiture”翻译为售卖更准确。那么,剥离是否等于售卖呢?不完全相同。剥离是指企业根据资本经营的要求,将企业的部分资产、子公司、生产线等,以出售或分立的方式,将其与企业分离的过程。因此,剥离应含有售卖和分立两种方式。售卖。根据上述剥离含义,售卖是剥离的一种方式。售卖是指企业将其所属的资产(包括子公司、生产线等)出售给其他企业,以获取现金和有价证券的交易。在国有企业改制中,国有资本所有者根据资本经营总体目标要求,将小型国有企业整体出售,也属于售卖范畴。分立。分立从英文“Spin offs”本义看,是指公司将其在子公司中拥有的全部股份按比例分配给公司的股东,从而形成两家相互独立的股权结构相同的公司。这一定义实质上与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中的资产剥离含义基本相同。我国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资产剥离往往是指将国有企业非经营资产或非主营资产,以无偿划拨的方式,与企业经营资产或主营资产分离的过程。通过资产剥离,可分立出不同的法人实体,而国家拥有这些法人实体的股权。分立是剥离的形式之一。破产。破产简单地说是无力偿付到期债务。具体地说,指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不能扭亏为盈,并逐渐发展为无力偿付到期债务的一种企业失败。企业失败可分为经营失败和财务失败两种类型。财务失败又分为技术上无力偿债和破产。破产是财务失败的极端形式。企业改制中的破产,实际上是企业改组的法律程序,也是社会资产重组的形式。

4、如何加强企业重组中的风险管理?

企业重组的风险是指企业在重组过程中,由于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使资产重组的预期目标无法实现的可能性,它是关系到重组工作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企业重组的风险主要包括政策风险、融资风险、运作风险和收购风险等。

政策风险防范主要取决于市场参与者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取决于投资者对市场趋势的正确判断。在决定重组前,公司决策层应该聘请专业法律服务机构以及市场研究机构,全面系统地了解该领域的国家、地方、行业发展政策以及法律法规;了解该行业的市场发展趋势,并对国家对该趋势的举措作出预测,同时,协同这些机构制定重组方案。

企业的融资过程是充满风险的过程,确定最优资金结构、选择最佳融资方案,合理防范风险,是一项重要任务。首先,选择最有利的融资方式。企业融资方式包括内部融资方式和外部融资方式,其资金成本往往不同。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应考虑内部积累与外部融资相结合,以资金成本为基础,建立良好的资金结构。其次,改善经营机制,努力实现借入资金变为自有资金的置换,以扩大企业规模并减少融资风险。第三,充分考虑投资收益不低于银行存款利率,以得到投资者长期稳定的支持。另外,在进行资产评估时应选用适当的评估方法,以尽量减少偏差。

对于运作过程中的风险防范,首先应加强对公关小组成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信息意识;其次在谈判过程中要注意谈判技巧,讲求方法,力求取得主动权;对签订合同中的风险,要充分利用“陈述与保证”条款进行防范,应要求被重组方作出承诺,对于虚假陈述所引起的一切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合同中也应添加条款确保被重组方在重组方接管资产前还须承担管理、维护资产,不得损害重组方的责任;对或有负债要充分预计,并通过协商界定双方承担责任的范围。

企业重组过程的并购风险主要分为委托经营与代理风险和目标公司反收购风险。托管经营与代理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代理人可能缺乏代理资格,即没有足够的自有资产作受托资产的抵押或代理人没有较强的经营能力,导致代理风险的产生;二是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不一致而产生的代理风险;三是委托人缺乏监督代理人行为的动力而产生的代理风险;四是代理人经营不规范所产生的风险。对此,一是要建立委托人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二是要建立共同经营风险机制;三是要建立代理人经营行为约束机制。

政府融资平台主要运营模式分析 篇5

政府融资平台主要运营模式分析

(一)主要运营模式分析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决策权力地方政府行使,一元特征明显;执行上依托政府科层制

官僚组织完成,动员能力强;控制上普遍采用强制推行的方式进行,层级特征明显;信息反馈通过“自下而上”方式传递,渠道单

一、信息公开度、透明度低;监督方式上主要依靠自体监督,特殊情况下采用社会监督;责任主体不明确,权责不分导致问责制度难以落实。

企业主导型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决策权力仍集中由地方政府行使,仍具有一元特征;执行上依托现代企业的管理运作机制;控制上体现为政府、企业共管;信息反馈上实现了政府-企业的双向流动,沟通机制较为通畅,信息公开度、透明度较低;监督方式上企业内部监控为主,政府纪检部门为辅;企业为责任主体。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政府融资平台发展模式及投资机遇分析报告》中指出,政府企业协作性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决策权力由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行使,体现为地方政府与企业就具体政策的磋商和对话;执行上发挥企业、政府组织方式的各自优点,;控制上表现为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决议文件的方式对企业监管;信息反馈上实现了政府-企业的双向流动,沟通机制较为通畅,信息公开度、透明度较高;监督方式上企业内部监控为主,政府纪检部门为辅;企业为责任的主要承担主体。

图表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运营模式的类型划分

资料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二)多元运营模式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政府融资平台发展模式及投资机遇分析报告》中指出,现有模式在合理性、合法性和公共性上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要实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可续发展,就要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理念指导下,找到新的治理方式,而这正是基于“多中心治理场域”理论构建的“地方政府投融资运营多元中心合作型模式”。这一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决策权力由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共同行使;执行上政府动员、企业执行、社会参与,充分的发挥不同组织的各自优点;控制上同样表现出多主体治理的特征,职能分工侧重则有所不同;信息反馈的渠道、方式丰富多样,信息公开度、透明度高;监督方式上,自体监督、异体监督、社会监督多管齐下,监督效果好。此外,由于决策中各个主体都参与整个管理活动全程,问责的主体容易确认。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建立多元中心合作模式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注入新的价值理念。罗尔斯在其著作《正义论》中指出社会普遍的公平和正义是人类的终极追求。在今天社会普遍的公平和正义表现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对于政府的社会管理活动来说,实现一定区域内社会的公共利益是其社会管理的目标,其他的则是手段。要摆脱“管理行政”模式下“投入-产出”的简单效率观念和以GDP快速增长为主要指标的思路,将“公共性”价值理念重新设置在政府社会管理活动价值理念的核心地位。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建设问题上,要以“公共性”作为终极价值理念,将公共利益作为主线贯穿整个管理活动的始终,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作为自身的职责要求。建立多元中心合作模式拓展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参与主体。首先,是政府对自身角色认识的转变,在社会学中,角色由“自我认同”和“他人期许”决定。当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共性”递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政府对自身角色认识的不完整。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的问题上,政府在“中心-边缘”模式的影响下,将社会看作了被发动和运动的“他者”,没有正确认识到政府、社会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在地方融资平台建设问题上,政府官员要承认政府同社会管理中其他主体:公民、民间组织和社会机构的主体地位,形成“主体-主体”的平等关系,同时还要正确认识自身作为社会管理制度建设者、引领者、参与者的角色。其次,更为重要的是执政党角色的转变。党对国家生活中的领导是在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被历史证明了的,面对作为具有具体权利个体的公民,需要从新调整自身作为领导者的角色和功能。

建立多元中心合作模式实现从控制干预向治理服务的转变参与过程制度的构建需要。满足这样一些要求,首先是尽可能的让所有人参与进来,其次是所有人在参与的同时能够通过正常的渠道、途径表达自身的观点,这正是哈贝马斯等人提倡的“生活政治”旨趣。以往的实践中,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建设需要尽可能的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在效率优先的选择下,地方政府通过运用其拥有的行政权力不断强化对社会资源的控制与配置,将所有可能会影响到政府资源配置的问题简单的归结为“维稳”解决,并将把其他主体排除在事务管理的过程,从而导致社会群体性事件的不断出现。要将当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建设工作从“控制-干预”模式转变为“治理-服务”模式,通过完善和规范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的合法途径,在对话、合作的框架内借助自身的治理能力而非行政权力的最大化运用来实现参与过程的“公共性”。

建立多元中心合作模式优化和拓展监督体制机制及方式。地方政府进行各种融资平台的建设,是在现行财政制度和法律体系管制之下,找寻地方公共物品供给资金渠道的不得已的变通之法,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并未真正的走到过台前,而是一直在尽可能不违规的前提下进行幕后运作。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合理的促进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又快又好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在确定事权和责任的基础上,合理放开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权和建设债权的权力,让地方政府债务走向台前,通过借助资本市场,显性化、公开化、阳光化、市场化。首先,有必要对现行的《预算法》进行一定的修改,在部分地区和行业进行试点,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以国家立法的方式允许地方政府发行部分政府债券用以解决城市建设中遇到的资金不足的难题。立法中,还应明确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的主体资格,并要求地方政府将现有的各类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举借的债务统统纳入其债务管理的范围,并依法编制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督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早日公开化、透明化,将各类可能的隐性债务、历史累计债务、资金的流向和用途进行公示和公告并纳入财政监督的范围,以便新闻媒体、社会公众进行有效监督。

其次,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系下对自体监督的依赖很难实现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举债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可以通过借助地方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审议、票决的功能性约束;通过发改委、经信委等上级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部门对各地报批项目审核与调查;通过信用评级机构等中介组织等“第三方”的评估与信息公开。当然了,最具有督促作用的还是债权人“用脚投票的权利”和社会公众监督作用的发挥。只有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监督主体,完善监督的方式和路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和举债行为就会受到来自利益相关方的全面监管和约束。

建立多元中心合作模式不断提升社会资本存量。社会资本是个体之间的联系-社会网络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互惠和信赖的价值规范。社会资本是群体成员之间共享的非正式的价值观念、规范,能够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合作。如果全体的成员与其他人将会采取可靠和诚实的行动,那么他们就会逐渐相互信任。信任就像是润滑剂,可以使人和群体或组织更高效的运作。可以看到,虽然不同学者对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解释有所不同,但都指向了构建在网络、信任和合作框架内的社会治理模式,尤其强调了在这其中第三部门的作用。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投融资与资本运营 篇6

12月21日下午,由挖贝网、挖贝新三板研究院、好牛金服联合主办的2018挖贝新三板领军企业年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本次大会以“厚积薄发 引领未来”为主题,获得市场人士高度关注,数百家新三板知名企业、专业投资机构、财经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权威媒体等数百位代表济济一堂,同谋新三板发展之道,为寒冬增添了几分暖意。

力鼎资本创始合伙人、CEO高凤勇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

力鼎资本创始合伙人、CEO高凤勇(挖贝网wabei.cn配图)

新三板融资需要企业努力“卖股票”

会上,高凤勇对目前新三板部分企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目前,企业普遍感觉在新三板没有交易量,没有流动性,没有融到钱,挂牌白挂了。”

高凤勇认为,融资的实质其实就是卖股票,股票卖好了就是融资。

“中国的投资银行和海外投资银行差异是比较大的,但不管是中国还是国外,投资银行的核心功能其实是帮助企业做融资,承销证券,所以国外的投行核心的工作不是给大家写申报材料,而是把你的股票卖掉,卖掉钱就进来了,其他所有工作都是围绕这个服务的,不管是剥离、重组、并购、规划,核心的目标其实是‘钱’。长期以来,如A股这类市场的股票是不需要卖的,只要成功上市,就能拿钱,也导致大家不会卖股票。但是新三板和A股不一样,新三板需要企业自己努力去卖自己的股票。”

高凤勇的六大融资方法论

谈及怎样卖股票,高凤勇认为,跟企业销售产品或者服务是一样的。他提出,企业需要考虑六大方面的问题。

第一,打磨产品。“什么是好产品?我们的股票背后是什么?代表产品是什么?是你的公司。”

“股票代表的是公司,有好的战略吗?有好的商业模式吗?能给客户讲你成长的故事吗?大哥投我吧,过两年翻100倍。配套你的战略、商业模式,你有好的激励吗?你的内部资源配置跟你的营销策略是吻合的吗?你有很大的心胸、很大的梦想,我们前面的主讲嘉宾讲了,IBM有梦想,有梦想的人多了,成了是IBM,环境能容忍你吗?所有的这些都是企业的经营行为,最终总要表现到这三张表上去,这是结果,所以打磨产品,我不多说,因为大家参加管理的基金特别多,我不多说。但是这儿很重要,老讲融资,你们想过吗?谁是你的客户?谁可能会买你的股票?你画过像没有?他应该是什么性质?你喜欢国有的?外资的?民营的?私募机构?产业资本?大家想过没有?可能没有去画过像?”

第二,了解客户。“你总得了解你的客户吧,你的客户画像了没有?你准备卖给谁?他什么诉求?他有什么偏好?大家卖产品一定会想这个事情,研发、生产、设计、销售。”

高凤勇表示,投资机构都有偏好,新三板企业要根据资方的偏好配融资计划。

“比如有行业偏好,有企业投资的偏好,我企业比较小找什么?找创投、找VC,处于中晚期,IPO投资,每个投资机构因为性质不一样,因为偏好不一样,单笔投资金额也不太一样,要匹配你的融资计划,先问问多少钱,你就融5000万,非要找手持资金几个亿的,他没有时间管你。我们挂牌11600家企业绝大多数没有做这个工作,所以了解客户非常重要。”

第三,定好价格,价格匹配定位。

谈到新三板企业对自家股票定价的问题,高凤勇称,“我感觉现在的企业对自己的价格认知是有点问题的。”

应该怎么定价呢?高凤勇表示要看一下市场。

比如说市场的热度。“价格一直在波动,行情一直在波动,银根有松有紧,热钱有多有少,看一下市场热度,热的时候价格多一些,冷的时候拿钱就有竞争力,大家都拿嘛,我们反映到平常的销售产品过程中,热了大家大卖,市场需求不好,我们怎么办?我们可以调价格。”

再比如看竞品。“你要了解竞品,看会上,谈及对新三板的看法表示,王晨光表示,新三板的发展和制度改革将进入新时代,比如,可能向独立市场发展。

一看和你同类规模差不多,他们近期的融资可能是什么样的,价格在什么范围,给自己一个好的估值期间,很多企业,包括在座有董秘,这个事情该你们做的,列一列单子,信息是公开的。”

然后还要看竞价。“有些企业上来愿意报一个高价,希望投资机构慢慢往下谈,这是我们做生意好像很常规的反应,但是我告诉你很多投资经理和合伙人见到这个报价低,反而说这个事咱们不谈了,没有给你还价的机会,不还了。所以定一个好的区间,其实用大家更愿意来看你,更多人愿意和你谈,最后进出来之后地再慢慢往上走,这个比开高价让别人看你好很多,但是我们绝大多数公司都是划了一个高价,磨磨磨,磨下去,这样会失去大量的投资客户,所以定价非常重要。”

第四,铺好渠道。“通过什么方式、什么渠道,你是直销?代理?网上?还是什么方式?总有渠道吧?”

高凤勇称,“我们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主要集中在哪里?长三角、珠三角和北京,上海、深圳、北京、浙江(不含宁波)广东(不含深圳),很多投资机构在那里有基金,有投资要求,经常会比一般的标准要低一点,所以和当地的政府一定要搞好关系。”

第五,激励到位。“既然要卖东西,总要激励吧,激励谁?是高管?老板自己?董秘?还是你服务的人?还是券商?”

对于股权激励,高凤勇称,有些企业“融资都是老板自己找的朋友,董秘自己找的朋友,融完了,承销费给了投行,怎么约定?约定这个比例机构,投行全卖掉给你多少,你帮我备案文件给你多少,剩下的激励给谁?”

高凤勇认为,激励要到位。“大家在内部销售产品的时候一般会有激励,这个过程要谨慎,我们发现很多公司内部的把控这个的高管有一小部分和自己利益挂钩之后也有副作用,他不是对你好的,不是找对你报价高的,不是对你有扶植能力的,而是给他扣点多的。”

第六,维护客户关系。“只要是卖东西,总有售后,总有客户关系。”

另外,高凤勇还指出,新三板企业卖股票还需要媒人。

“这个事本来是投资银行的事,本来是券商的事,刚才我说了,券商这么多年还不太会,有些人在做,但是他做服务自己,不见得服务你,市场积累了很多财务顾问机构,其实他们做的就是投资银行的事,帮你卖股票,我觉得大家可以多接触他们,让他们来帮你做分析,当然“媒人”你不要乱找,拿过来给你卖给散户的,千万别找,能帮你估值,定向投到你偏好的行当的,和你就契合的投资机构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建议大家可以采纳。”

高凤勇提出,企业要走出去,在资本市场“混脸熟”。“股票作为一个产品,企业要在资本市场混个脸熟,在你不需要钱的时候露个脸。比如,经常参加路演、参与投资机构上门路演,或者是一对一上门、扫楼。”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偏好分析 篇7

一、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分析

资产负债率是反映公司资本结构最重要的指标, 而在现代企业经营中, 在保证公司财务稳健的前提下, 负债经营能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 为股东实现收益最大化。由表1可知, 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 除1993年和1998年在50%以下, 其他年份都在50%以上, 最高时在2006年高达84.7%。根据上表计算简单平均数得出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为59.66%。与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 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发达国家的资产负债率要高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如表1所示:

(一) 资产负债率波动不大

选择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样本上市公司1992-2008年这一期间的资本结构图表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样本上市公司1992-2008年间资本结构大致分为五个阶段:一是1992-1993年, 资产负债率表现为下降趋势, 下降幅度较大;二是1993-1995年, 资产负债率呈现上升趋势, 上升幅度较大;三是1995-1997年, 资产负债率小幅度下降;四是1997-2006年, 资产负债率的持续但小幅度上升;五是2006-2008年, 资产负债率小幅度下降。从上分析可看出, 这一期间资产负债率虽各年间略有升降, 但整体上还是比较稳定, 基本维持在40%-50%之间, 变化幅度不是很大。

(二) 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比较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于非上市公司1998-2007年的资产负债率, 根据我国各行业1998-2007年的资产负债率表提供数据计算得出非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可知, 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要明显低于非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具体如表2所示:

二、现有资本结构框架下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分析

按企业资金来源的不同, 企业融资结构也表现不出不同的特征, 公司融资结构图如图2所示:

(一) 偏好外源融资

从1998-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的结构比较来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的内源融资的比例平均为28.35%, 而外源融资的比例平均为71.65%, 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严重依赖于外源融资。且在这11年的发展中, 我国上市公司的内源融资比例也在逐渐上升, 但是却始终没能超过外源融资。我国上市公司1998-2008年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结构比较如表3所示:

(二) 偏好股权融资方式

我国上市公司1998-2008年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的结构比例如表4所示, 从表可见,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于股权融资方式, 股权融资方式所占的比例平均到了52.25%, 高于负债融资方式的平均比例47.74%。

(三) 偏好直接融资

我国上市公司1992-2006年外源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情况如表5所示, 从表5可知, 历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直接融资一直占有一定的优势比例, 尽管2004-2006年间接融资略高于直接融资比例, 但是从近十多年的简单平均值来说, 直接融资计算所得比例为53.11%, 间接融资比例为47%, 总的来说直接融资还是处于优势地位的。

三、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一) 相关法律对负债融资有较大约束

由于我国《公司法》、《证券法》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管理条例等对企业发行债券的一些约束条件的存在, 使得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债券的门槛较高, 以至现今我国的债券绝大部分都是是由中央、地方政府发行或由政府担保发行的债券, 而且我国债券的发行实行核准制, 这样就使得很多非国有企业、成长型企业等那些有发放债券筹集资金需求的企业不能达到规定标准, 它们只好放弃负债融资方式, 进而选择股权融资筹集资本。

(二) 特殊股权制度造成股权资本过度依赖

我国上市公司基本上是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来的, 国有股、法人股和内部职工股所占的比重较高, 这就使得股权的流动性非常有限, 在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下, 我国股票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二级市场上的股价大部分时间处于高估的状态, 市盈率普遍过高, 股票价格明显偏离股票的内在价值, 企业只将股票所需支付的红利作为成本且分红少、少分红, 使得股权融资成本实际上低于负债融资成本, 甚至被视为可以无偿使用的“免费资本”。我国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也使得那些掌握股权的大股东们可以控制上市公司的管理层, 而使中小股东对股权的投资产生投机搭便车的心理, 以致中小股东放弃“用手投票”的权力。

(三) 投资者对股权投资较债券投资更有信心

我国的资本市产还不够成熟, 债券交易产所的发展不如股票交易产所的发展, 在某一程度上, 投资者对股权投资存在着投机的心理, 对债券投资不够有信心。我国上市公司发行债券要经过信用等级的评判, 而我国信用等级评判的机制还不够健全, 评级机构不够独立、不够权威, 同时也不公正, 评级技术不够成熟,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 投资者会对发行债券的上市公司提供的信用级别心存怀疑, 不认可评级的结果, 投资也会相对谨慎, 从而致使投资者更愿意选择股票的投资, 股票的需求就会增加, 相应的筹资者就会更加偏好股权融资。

(四) 内部人控制下的自利选择

内部人对公司的控制将导致公司的经营行为与股东的意志不一致, 将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演变成经理人利益最大化。采取债权融资会加大对经理人员的压力, 迫于由偿还债务而必须努力工作让公司盈利以避免破产的强大压力, 经理人员更愿意选择无还本付息压力的股权融资, 从而放弃理论上更优融资方式的债权融资。经理人员从自身利益考虑, 股权融资将会更有利于其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与资本市场较成熟的国外上市公司相比, 我国的上市公司经营管理者基本上没有持股或其持股比例很低, 为使企业不破产, 而以不需还本付息股权融资代替负债融资筹措资金就成为经理人员的最佳选择。

四、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的建议

(一)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相对于发行股票来说, 我国发行债券的门槛要较高。这主要在于我国在法律制度上的制约造成的, 因此适当降低债券融资的门槛有利于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与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着密切联系, 因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券融资主要来源于银行的贷款。当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下降甚至亏损时, 将会使得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下降, 坏账提高, 迫使银行向上市公司贷款保持谨慎的态度, 从而降低了上市公司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的可能性。因此, 为了优化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 必须完善我国债券市场的建设, 建立健全的债券发行制度, 降低债券发行的门槛, 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券融资比例。

(二) 完善股权制度, 提高股权融资成本

在我国资本市场中, 上市公司看重股权融资主要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制度不合理, 股息较低造成的。而我国上市公司并不注重分红, 分红少甚至不分红是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现象, 而我国只将对股东的股利支付作为股权融资的成本, 就算是支付股利, 股利也很少, 因此股权融资的成本也不高。所以, 为了优化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 必须先规范我国的股利分配政策, 加强对股东利益的维护, 在法律制度中规定一定比例的利润作为股利的发放, 并做好对信息的披露, 加强对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监管, 这样我国股权融资的成本就会被提高。

(三) 完善信用评级制度, 加强投资者信心

一般来说, 投资者都是比较厌恶风险, 而我国资本市产的不成熟, 债券发行的信用评级机制也不够健全, 评级机构不够独立, 评级技术也不够成熟, 致使投资者对发行债券的公司不够信任, 从而导致债券的需求少, 相应的供给也会随之减少, 股权融资就会更受筹资者的喜爱。因此, 要使投资者对债券有信心, 就必须完善我国信用评级制度, 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 提高评级技术, 例如:“提高评级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公正性”、“加强监管部门对信用评级信息的披露”、“让债权人参与到信用评级中, 使其来监控信用评级制度, 让债权人有知晓信用评级信息的主动权, 而不是被动的接收信用评级的结果”。如此, 投资者的利益就会得到相应的保障, 债券投资的风险也会降低, 投资者对债券的投资信心也会高。

(四) 加强公司治理, 构建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使是股东和经营者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一种治理制度, 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就需要建立有效的内部约束监督机制和对经营者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建立有效的内部约束监督机制就要要求经营者加强对财务的管理, 要经营者对管理事务公开化, 以提高财务管理的透明度, 促进上市公司约束经理人的行为, 以保护股东的权益。有效地激励机制会让代理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会强化代理权的争夺, 同时也会使股东更加注重对经营者的监管。监管力度加强了, “内部人控制”现象就会削弱, 内部人控制状况的改变, 将会促使经理人以公司整体利益为重, 股东利益也将不会受损。

参考文献

[1]丁忠明、黄华继、文忠桥、王浩:《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偏好问题研究》,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2]祝映兰:《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理论与实践》, 中国人工出版社2009年版。

中国BOT资本融资方式探析 篇8

在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加快了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及时满足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对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对BOT资本融资方式还缺少相关的经验,所以在运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障碍,这就要求我国政府能够努力克服障碍,使BOT资本融资方式能够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关键词】BOT资本融资方式 基础设施建设 投资

BOT即Build-Operate-Transfer(建造—经营—移交)的英文缩写,是指政府部门通过特许权协议,授权项目发起人/项目公司(主要是私营机构)进行项目(主要是基础设施)的融资、设计、经营和维护,在规定的特许期内向该项目的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由此回收项目的投资、经营、维护等成本,并获得合理的回报。特许期满后,项目公司将项目免费移交给政府。其主要特点是:规模较大,资金需求量大;技术要求高;要有盈利能力;利使用期限长。

一、BOT资本融资方式在中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

世界各国的国家经济的发展表明,一国的经济发展都是从发展基础设施开始的,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大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有很大的发展,但与世界水平相比总量仍显不足,结构亟需改善。BOT资本融资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投资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经开始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已经被广泛用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去,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扩大利用外资的范围以及加快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八五”计划正式提出了BOT资本融资方式,从而引起了各地对BOT的普遍重视。对于我国来说,采用BOT资本融资方式,对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1、加快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

通过BOT资本融资方式吸引来源众多的外国资本,投资于我国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解决目前面临的基础设施不足与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采用BOT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利用外资把那些目前经济发展中急需而国家在短时间内拿不出较多资金来投资的项目建设起来,从而加快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

2、有利于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

我国利用外资主要是由外商直接投资和借用外国贷款两种方式,BOT资本融资方式与这两种利用外资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利用BOT不仅不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也不会增加外债负担。

3、可以及时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国有些地区的基础建设落后,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利用BOT方式,可以使一些本来急需建设而因政府财力不足无法动工的基础设施能够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从而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4、有利于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

由于BOT项目一般都涉及到巨额资金的投入、建设的周期较长而且风险比较大,国外的投资公司如果稍有不慎,则会遭受巨大的损失,于是其在BOT的运作过程中,会对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合理设计、科学管理,这无疑会提高项目的运作效率。

二、BOT资本融资方式在中国运行中所遇到的障碍

1、来自政府方面的障碍

采用BOT资本融资方式,政府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项目的整个决策、签约都要由政府的参与,都要由政府直接负责。政府对项目的可行性与经济效益要进行充分论证、合理的设计。政府是BOT项目成功与否最关键的角色之一,政府对BOT的态度以及在其实施的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将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败。总结BOT在中国实行这些年来的经验来看,来自政府方面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缺乏经验。BOT资本融资方式是一个规模大期限长的过程,如果稍有不慎将会为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我国政府往往是在项目的资料和文件的制定过程中,没有足够的人员来应对此种时间紧迫的工作任务,而且政府在聘用相应的顾问和专家也没有不能面面俱到,并且由于费用等方面的限制,我国政府在聘用外国专家和顾问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问题。

(2)我国政府现行的管理体制尚不能有效的面对BOT履行职能。我国政府正处于转轨中的管理体制往往不能对BOT融资过程做出迅速的决策和高效率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往往用增加税收、强制性规定从项目的所在地购买原料或在当地出售产品和服务、征收额外的特许权使用费、限制某些产品项目的进出口、征收关税等方式对BOT项目的设计、选址、工程建设、运营及产品的销售进行越权干预。

2、我国BOT融资方式的立法障碍

BOT融资方式是一项涉及面广,参与部门多的系统工程,没有相关的政策、法律的正确指导和监督管理是不可能顺利实施的。BOT投资方式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一种新型的投资方式,其内容涉及到投资、融资、建设、经营、转让等一系列活动,当事人或参与人包括东道国政府、项目主办人、项目公司、项目贷款人、项目原材料供应商、融资担保人、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公司以及其他可能的参与人。因此BOT投资方式形成了由众多当事人或参与人组成的多样复杂的法律关系。我国对BOT的一些专门性的法律规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BOT的实施,但是由于其内容不够完善,现有的有关法律法规在事实上已经构成了BOT投资方式的障碍。

(1)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政策保证的限制和禁止规定。BOT项目的实施涉及到政府的担保问题,我国全国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担保法第八条规定:“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的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除此之外,中国人民银行、最高人民法院、财政部、外经贸部都曾明文规定禁止政府对外担保。虽然现在广泛承认BOT项目的政府担保和一般意义上的政府担保有所不同,但是BOT项目的政府担保能否有效的实施以及如何实施现在还没有可供依据的法律条文。

(2)对BOT项目范围的法律限制。BOT投资方式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各国的公路、桥梁、机场、港口、水厂、电厂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我国自从90年代引入BOT资本投资方式以来各地相继推广了一些BOT项目。但是我国外经贸部、经贸委1995年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明确禁止外商投资电网与经营城市供水、煤气、热力管网等建设与经营。以及国家计委等3部委1995年发布的《关于试办外商投资特许权项目审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也明文规定:对于一些大的项目只能采取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利用外资的方式兴建。显然国家为了保证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采取了禁止限制外资进入的政策。

(3)BOT项目公司在中国境内的筹资自主性受到限制。外商公司多渠道的筹资方式有利于降低BOT项目风险,减少筹资成本。比如,外商除了贷款外,一些BOT项目利用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方式筹资,但是我国法律法规对发行股票和债券均持限制性的态度,如中国《外资企业法》细则第二十条对外国投资方式作了如下限定:外国投资者可以用可自由兑换的外币出资,也可以用机器设备、工业产权、专有技术等作价出资,由审批机关批准,也可以用从中国境内其他外商投资企业获得的人民币利润出资。由此看来,在现行法规下,项目工程在中国境内通过募股、借贷、发信用债等方法筹资几乎无可能。

上述分析只是BOT融资方式在我国面临的诸多立法障碍的一小部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还会遇到其他法律问题均需要国家专门的BOT立法加以协商解决。

三、对我国资本融资方式的几点建议

1、政府要更好的发挥作用

BOT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并且要在BOT融资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BOT基础设施项目需要东道国政府发挥积极的作用。首先,政府要保证对基础设施的需求,由于BOT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过程,所以项目公司往往会与东道国的某一部门签订一定数量的产品和服务购买协议来确保日后的市场需求。其次,政府要实施好外汇担保,项目公司之所以投资其目的是获得利润,而项目公司的经营收益通常要东道国政府的货币来表示,因此项目公司会要求东道国政府允许其将收入的东道国的货币兑换成能自由汇出境外的货币。再次,政府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是指能够正确地做出项目决策、选择可靠的项目公司,从而保证BOT的综合效益。最后,BOT的顺利实施还有赖于东道国政府完善的风险分担结构。政府承担的是政治风险和不可抗力风险,项目公司则承担经济风险,如价格波动、供求变化、市场竞争压力等,这是由BOT项目中风险由最有能力规避的一方来承担的原则来决定的。所以项目公司对东道国法制环境、风险分担机制的健全和完备状况是很重视的。

2、建立和完善BOT法规

BOT方式的有效运行涉及许多方面,这就需要不同领域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定的协调与一致。但前文已经述及,我国一些现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已经构成了BOT在我国发展的障碍。鉴于上述种种立法障碍,我国应通过充分研究国际金融市场的状况和世界各国开展BOT融资成败的宝贵经验,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尽快完善我国的BOT法规。这无论是对中国政府还是对外国投资者来说都是必需的,只有有了比较完善的BOT法规,外国投资者才能消除种种疑虑,才能确保他们的利益,而且我国政府也可以利用完善的BOT法规对BOT项目进行管理和管制,减少在执行过程中的纠纷。因此,我国亟需制定一部关于BOT投融资方式的专项立法,以规范BOT方式的操作程序和运作方式,实现现行法律体系与BOT方式的衔接,为BOT方式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3、大力培养BOT专才,提高BOT项目的成功率

由于BOT融资方式在我国是一种全新的融资方式,我们必须加强BOT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BOT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项目组织管理办法在项目建设的决定、公司的谈判、经营管理以及项目纠纷的解决都有一套独特运行规则和办法,都需要专门的人才来实施,而我国还缺少这方面的专门人员,急需加以培训。如果没有一只这样的专业队伍,在BOT项目谈判中就不熟悉BOT方式的基础原则和操作技术,就很难维护我方的利益,从而成功率会大大的降低。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BOT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资方式,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并在许多方面具有传统投资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因而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广泛采用。其有利于促进东道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并缓解东道国的财政负担资金困难,有利于东道国转移经营项目建设的风险,也有利于提高项目运作效率和质量。此外,它对东道国培养管理人才,发展经济等都有很大益处。BOT资本融资方式在我国已经发挥到了很好地作用,对我国的基础建设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我们应该在实施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不断分析,针对尚存在的若干缺陷,加快改革和改造步伐,选择正确的对策,以使BOT这一投融资方式真正有效地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方面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安主:国际经济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余劲松:国际投资法[M],法律出版社,1997.

[3]曹建明、陈治东:国际经济法专论[M],法律出版社,1999.

[4]余劲松、吴志攀:国际经济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上一篇:紫丁香教学反思下一篇:作文 青春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