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本管理

2024-05-12

国有资本管理(共12篇)

国有资本管理 篇1

一、国有资本的二重属性

如果把资本作为一种物质, 那么对资本二重性分析, 也就是对物质的属性的分析。物质的属性, 是处于物质本质和现象之间的介质, 它具有亦此亦彼, 非此非彼的二重表现, 即具有也是本质也是现象, 同时又不是本质又不是现象的二重表现[1]。这种二重性的具体表现形态, 实际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特征。对国有资本属性的分析, 一方面要建立在国有资本的本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剥离掉附着在国有资本外层的种种表象, 特别是社会制度这层外衣。只有坚持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 才是科学的分析方法, 同时也是符合马克思方法论的思想。另一方面, 对国有资本的现象的分析, 则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制度性因素。借助国有资本这一工具, 了解国有资本背后的各种社会关系, 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马克思正是借助于资本这一工具, 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人剥削人的本质关系。对国有资本的认识必须基于特定的时代及所处的社会背景之上, 我们对国有资本的理解必须考虑到它的社会性, 在本文中将其称为国有资本的社会属性。同样, 国有资本从国家成立以来就一直存在, 不受社会制度限制, 这种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性, 便构成了国有资本的另一种属性, 本文称之为国有资本的自然属性。认识国有资本的这二重属性, 可以使我们对国有资本的认识更深一层, 有利于揭示国有资本的本质, 为国有资本作出更加准确的定义。

(一) 国有资本的自然属性

国有资本作为资本的一种存在形式, 不论在属性上或者是特征上, 与资本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所以分析国有资本的属性必须从资本的内涵开始。关于资本, 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把资本看成是能带来增值的价值。价值不断地交替采取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 改变自己的量, 作为剩余价值同作为原价值的自身分离出来, 自行增值着。因此, 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成了处于过程中的价值, 成了过程中的货币, 从而也就成了资本。在西方经济理论中, 资本被看作是一种物。西方学者仅从资本的增值性这一表象性特征来概括和认识资本, 即资本是能够使价值得到增值的东西。资本在英文中相对应的概念为“capital”, 意为可以生产出更多财富的东西。资本是以被经济制度本身所生产出来, 并且被用作生产要素, 以进一步生产物品和劳务。这些耐用资本品, 既是产出品, 又是投入品。可见, 不论是西方学者还是马克思, 都把增值性作为资本的重要特征研究。国有资本作为资本的一种形态, 虽然也具有资本的增值特性, 但是其天生又具有另一特性, 即服务性。

所谓国有资本的自然属性, 是指国有资本作为一种客观存在, 具有实现价值增值和服务的属性。对于增值性, 我们可以从资本的增值性予以理解。资本与我们日常所用的机器、衣服等东西一样, 它具有物的属性, 其物的属性可以通过不同形态表现出来, 有时甚至就表现为一般的物。但是, 资本又不是一般的物, 作为资本, 它必须投入到社会经济体系中, 参与社会生产或经营, 才能体现其增值的特性。在这种意义上说, 资本不是普通的物, 普通的物也不一定是资本, 两者有着质的区别。而且, 凡是资本, 它就具有一种顽强的个性——不断增值。哪个地方更有利于它实现增值或增值量更大, 资本就会流到哪里, 全然不顾阶级性和地域性。国有资本作为资本的特殊存在形式, 从增值的角度来看, 具有相同的属性。国有资本同样也要不断的增值, 通过国有资本的运动, 达到自身价值的实现。西方国有资本的服务属性更多的强调“国有”, 它的服务属性是伴随着国家干预经济的出现而产生。为社会经济服务是国有资本从一开始诞生就被赋予的使命。而正是国有资本的这一属性的存在, 增值的属性被弱化, 增值被作为依附于服务而存在的属性。所以, 在西方国家, 国有资本一方面被要求增值, 但更多的时候是被要求发挥服务的功能, 特别是服务与增值属性冲突时, 增值属性要让位于服务属性。由此可以明确, 西方国家国有资本的自然属性是以服务属性为主, 兼顾增值属性。

(二) 国有资本的社会属性

所谓国有资本的社会属性, 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制度下, 国有资本的所有权属于谁, 即国有资本的归属问题, 它是资本所有者依据资本所有权享有相应权利的属性。国有资本的这种属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就是拥有资本所有权的人, 能够自主决定资本的投向、投资额以及资本的收益方式等一系列决策, 而不受外人干涉。在西方发达国家, 国有资本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工具, 特别是在市场失灵的领域, 国有资本发挥着巨大作用。它可以在私人不愿投资的领域进行投资, 弥补产业布局的不足, 也可以把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 维护国家安全。特别是在西方某些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敌对活动时, 国有资本首当其冲, 成为各种侵略的工具。在我国, 国有资本属于全体人民, 自然国有资本的最终目标是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有资本的社会属性要求国有资本运营结果要满足出资人的最优福利。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国有企业克服市场失灵和提供公共产品的功能, 它不但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国有资本的二重性理论告诉我们, 考察国有资本的属性, 必须站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角度, 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理解国有资本本质。从国有资本的自然属性来讲,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国有资本都具有增值和服务的要求, 一方面具有流动性和追逐利润的特点, 另一方面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工具。国有资本的这些特征并不因为它处于何种社会制度而有所不同。也就是说,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但应该允许国有资本存在, 还应该鼓励国有资本存在, 鼓励各种资本公平竞争, 增强市场经济的活力。从国有资本的社会属性来讲, 国有资本作为工具, 虽然从本质上讲是中性的, 是不带有社会制度色彩的, 但是如果这种工具掌握在资本家的手里, 就成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具, 掌握在无产阶级手里, 就成为无产阶级的领导者为人民谋福利的工具。

二、我国国有资本属性对体制的要求

前面通过对国有资本的二重属性分析, 可以看出国有资本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是, 这种分析只是对国有资本的一般性分析。任何国家国有资本都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西方国家国有资本的自然属性主要是服务属性, 社会属性是资产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我国国有资本与西方国家在属性上是不一致的, 这种不一致对构建我国国有资本管理体制会产生影响。

(一) 我国国有资本的属性

我国国有资本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国有资本, 主要表现在国有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国有资本的分布上。这两个方面的不同决定了我国国有资本具有特殊属性。正是因为这种特殊属性, 决定了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具有自己的特色。

国有经济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就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 虽然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建设, 工业化与现代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 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依然没有消失, 特别是传统农业部门的比重仍然很大。在这种条件下,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现有水平, 确立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方针。然而, 无论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还是就现有各种经济成分的力量对比来说, 国有资本无疑都居于绝对的优势和主导地位。另外, 我国国有资本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有资本对国家财政的贡献非常突出。虽然近年来国有资本对财政的贡献率有下降的趋势, 但这并不意味着绝对量的下降, 而是由于其他经济成分得到了更快的发展。一方面, 国有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总量是社会总产品的主体部分, 由此产生的可供分配的国民收入, 也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主体部分;另一方面, 从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特点来看, 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 更明显地表现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统筹兼顾的特点, 而且是国家得大头, 使国家财政收入得以稳定增长。

国有资本分布广泛。从 20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 国有资本投入到包括商业、餐饮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等几乎所有的行业。从全国第五次国有企业清产核资结果来看, 国有企业分布于贸易及餐饮业最多, 占全部国有企业户数的 44.3%;其次为工业, 占26.6%;农林牧渔业占 5.9%;社会服务业占 5.6%;交通运输、邮电业占4.55%;地质勘察业及水利业占 3.4%;房地产业占 2.0%;建筑业占 2.3%;教育文化、广播业占 2.1%;科学研究业占 1.3%;卫生、体育业占 0.2%;其他行业占 1.7%。从地区分布来看, 东部沿海地区国有工商企业占有国有资本总额为18396.3亿元, 占全部国有资本总额的26.9%;中部内陆地区为5569.8亿元, 占全部国有资本总额的8.2%;西部边远地区为2898.1亿元, 占全部国有资本总额的4.3%。

我国国有资本不仅仅在地位和分布上具有特殊表现。在微观层面上, 国有资本的经营目标表现为服务与增值要求的混同。国有资本经营的目标既要着眼于资本增值, 还要重视宏观上的社会效应, 追求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 由此决定了国有企业经营目标的多元化。国有企业不仅具有利润目标, 而且还具有多重非利润目标, 这必然严重束缚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力, 导致国有资本的整体经济效率低下, 我国传统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就处于这样的境地。经过 20多年改革的国有企业一直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状况, 其根本原因在于国有企业始终承担着多重非利润目标的社会功能。虽然在改革中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但是对于国有企业利润目标和社会目标的调整却是逐步的和局部的。因此, 从今后改革的发展方向来看, 应当是使国有企业的目标单一化。但是企业的目标取决于出资人的目标和意愿, 以及出资人将这种目标加之于企业的能力。对于国有企业来说, 作为出资人的政府赋予其某种目标, 取决于政府的需要和它所拥有的用来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显然, 政府的目标是多元的, 它既要追求社会稳定, 也要追求经济发展。因而在国有资本经营方面, 政府既要求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社会责任, 又要求国有企业提供利润、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可见, 如果不彻底改变国有企业长此以往继续承担多重目标的状况, 改革将难以取得最终成功。

西方国有资本的自然属性侧重于服务属性, 而我国国有资本既有服务属性, 也有增值属性, 并且这两个属性并没有得到明确的划分。具有服务属性的国有资本有增值的要求, 具有增值属性的国有资本有服务的要求。服务与增值属性并存以及这两个属性没有明确划分是我国国有资本的特殊之处。

(二) 建立符合我国国有资本属性的体制

我国国有资本绝大多数分布在竞争领域, 国有资本也具有增值的属性, 而西方国有资本更多强调国有资本的服务属性。在此前提下, 如果生硬地照搬西方的模式, 必然会使我国国有资产的管理出现混乱。所以, 构建我国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 必须在借鉴西方成熟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的国情, 因地因时制宜。

根据我国国有资本的属性, 我国国有资本应该具有增值和服务的双重功能。在竞争领域的国有资本发挥增值的功能, 在非竞争领域的国有资本发挥服务功能。国有资本的增值功能主要体现在竞争领域, 在这一领域的国有资本在管理上必须与一般资本采用相同的方式, 在运营上要严格按照资本运营的思路, 这里的国有资本与市场经济中的其他资本地位一样, 公平竞争, 也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在非竞争领域的国有资本, 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工具, 例如“市场失灵”的纠正、“市场不足”的弥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促进、国家战略利益的实现等。实际上这些功能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国有资本的功能的基本表现。由于西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展得比较成熟, 所以非竞争领域国有资产管理可以多借鉴西方经验。

国有资本的增值和服务功能的明确是对竞争领域和非竞争领域的准确定位, 并且这种定位是严格的。如果竞争领域的国有资本功能界定为服务, 国有资本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工具, 国有企业的目标是政府目标的延伸, 如此势必造成严重的政企不分, 国有企业效率低下, 国有资本难以增值。同样, 非竞争领域的国有资本功能若是界定为增值, 后果不堪设想。具体到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 可以从两个角度考察。首先, 还是要重视企业的利润, 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情况下, 国有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足与发展, 必须以盈利为基础, 但又不能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的目标, 否则将会使国有企业唯利是图, 目光短浅, 获利行为短期化, 且往往为了获取一些近期利润而忽略或放弃长远利益。其次, 国有企业还要承担适当的社会责任, 但其前提必须是对社会责任进行界定, 立法部门应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有企业应承担多大责任。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明确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 对经营目标的明确实际上又要以对属性的明晰为基点。总之, 无论是高效的管理体制的构建还是国有企业效益的提高, 其前提必须是对国有资本属性有清晰的认识。

经营性国有资产即国有资本的管理在两个领域内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 在竞争领域的国有资本要按照一般资本的运营模式运营, 国有资本的管理者就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股东, 完全以股东身份参与资本运营, 获取剩余利润。这一领域的国有资本管理者不是政府机关, 没有行政权力, 对企业的干预完全是股东行为。在非竞争领域的国有资本则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工具, 国有资本存在的目标就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等。这一领域的国有资本管理者是政府机关的组成部分, 通过与其它相关部门的协作, 结合相应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运用国有资本这一工具, 履行政府管理社会公共秩序的职能。出资人运营国有资本承担两方面责任:一是在支撑国民经济增长, 保障国家安全方面实现政策目标;二是提高国有资本运作效率, 提高国有资本投资回报率。据此, 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的构建思路已经明晰, 其基本内容是:两个领域内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 构建不同的管理体制。竞争领域管理体制的目标是提高资本回报率, 非竞争领域管理体制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保障国家安全。

参考文献

[1]杨志.论资本的二重性[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14.

国有资本管理 篇2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与监督体系,首先应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定性与定位谈起,因为这是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问题,而且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定性与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与监督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否正确。

关于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定性、定位问题,目前存在两种认识:

第一种看法,认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定性、定位于“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上。持这种观点的人,其依据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决议和条例。如2002年11月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所通过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提出:“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再一次提出:“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与监督体制。……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授权监管的国有资本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2003年国务院颁布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区的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分别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授权,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依法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种看法,认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定性、定位于行政化的监管者。持这种观点的人,其依据有:(1)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名称就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在《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中,也提到了国资委要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3)从国资委人员(如能力、素质和专业优势)来看,他们大部分来自党政机关,比较擅长于机关的行政管理工作,而对出资人的职责却比较生疏,因此也乐于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定性、定位于行政化的监管者。

上述两种不同的看法,究竟哪一种看法更符合改革的实际?就第一种看法而言,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定性、定位于“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上,就是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实行政资分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不行使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而政府其他部门、机构也不履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彻底改变过去政资不分的局面。这是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一脉相承的。就第二种看法而言,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定性、定位于行政化的监管者,势必存在一个问题,即这种“监管”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监管?是政府作为公共行政部门对涉及社会公共利益行为的监管,还是政府履行所有者职能对其财产的监管?如果是前者,那就是旧体制的复归,违背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将“政府双重经济职能分开”的初衷;如果是后者,则本身就是在履行出资人职责,即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督。这里的关键是要区分资产监管与公共监管的不同内涵。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定性、定位于“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是比较恰当的。那么,这种定性、定位对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与监督体系有什么重要意义呢?首先,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定性、定位于“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就表明它本身不是政府机构,而只是政府的代理人,是各级政府的“直属特设机构”。尽管出资人也要对其资产履行监督管理职能,但它与政府部门的行政化监督管理职能是有根本区别的,是通过发挥其出资人的职能和作用来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因此,这种监督管理从本质上来说,主要是一种经济性职能。其次,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定性、定位于“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必然要求国资委强化其出资人的权利与责任,诸如进一步落实国有资本的经营收益权、企业经营管理的重大决策权以及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及相关的财务制度;提高资本运营的能力与技巧;建立国资委自己的良好治理结构和约束机制,等等。而这些都将强化其经济性,淡化其目前的行政管理色彩,对推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将是十

分有利的。

二、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与监督体系的原则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与监督体系应当贯彻以下原则:

1.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为了搞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设置一定数量的管理与监督机构是完全必要的,但一定要因事而设,讲求实效,并且在开展工作时要讲求效率,切忌机构重叠、人浮于事,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

2.坚持监管机构与商务运作机构分开,充分发挥国有资产授权营运机构商务操作平台的作用。如前所述,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定性、定位于“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上,但这里可以有两种选择:(1)由国资委直接作为企业的出资人,进行出资人的商务性操作;(2)设立中间层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来充当企业的出资人,代替国资委进行出资人的商务性操作,而国资委则对中间层公司的运作进行监管。根据国资委目前人员的素质状况、专业特长及从防范经营风险考虑,目前似乎采取后一种方法比较适宜。但这样一来,就存在一个监管机构与商业运作机构分开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国有资产授权营运机构商务操作平台的作用。

3.建立健全编制、执行和监督三权分立的预算管理体制。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在预算管理体制上贯彻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思想,使预算管理在编制、执行和监督三环节上适度分开,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办法。按照他们的做法,在每一个预算开始之前,由政府预算编制机关负责预算的编制;经立法机关审议批准,成为正式预算;预算开始之后,由政府行政机关负责执行预算,并由审计机关进行日常监督;预算结束后,由预算执行机关就预算执行情况及结果编制决算,经审计机关审计后,由立法机关予以批准。这样做的结果使得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分离开来,分别由不同的机构来负责,这些机构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保证了预算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转。我国在预算管理体制上,可以借鉴三权分立的思想,科学合理地设置机构,特别要强化立法、司法机构的监管力度,使整个预算管理体制日趋完善。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及管理流程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是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组织架构及其相互之间权、责、利的划分。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我国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的实践中,根据各国改革的经验及充分考虑到我国国情,人们比较一致地认同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国有企业”的三层次管理体制,并且无论从中央还是到地方都先后建立起了这种三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从这一现实出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可以考虑采取“国资委-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二级预算管理体系。在这个预算管理体系中,国资委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宏观调控主体,负责所辖范围内整个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组织管理工作;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微观运作主体,只负责它那一个营运机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组织管理。实施二级预算管理体系能够与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基本架构保持一致,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组织管理提供实际操作平台和组织保障。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流程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管理流程是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从编制开始到审批、执行,再到决算和考评的整个管理过程。在此按流程的顺序对其5个方面14个基本环节逐一地加以阐述。

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

(1)国资委必须在每一开始前的两个月(建议在上10月底前)下达下一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的原则和要求,部署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具体事项,规定预算收支科目、报表格式、编报方法。

(2)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应当根据国资委的要求,结合本机构的情况,编制本机构的预算草案,并于初(建议在2月初)报国资委审核。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凡按规定应当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范围的,必须实事求是填列。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核

(1)国资委审核、汇总国有资本营运机构的预算草案,并在综合平衡国资委财力的基础上,编制本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除包括国有资本营运机构的预算外,还应包括国资委从所辖范围整个国有经济大局利益(如适应国有经济实施结构和布局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出发进行宏观调控的部分,而不是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预算额的简单加总。

(2)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出来后,应将其及时上报同级政府和人大审核、通过。最后,国资委将同级政府和人大审核、通过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方案向国有资产营运机构下达。本项工作应在每年一季度末、二季度初完成。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

(1)预算开始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在同级政府和人大审核、通过前,可先参照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金额安排支出,预算经同级政府和人大审核、通过后,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

(2)国资委按同级政府和人大审核、通过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方案,积极督促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完成国有资本预算收入任务,监督检查各单位管好、用好资金,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同时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编制、汇总分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执行报表,定期向同级政府和人大报告执行情况。

(3)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必须按规定,积极组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并按规定的期限和方式向国资委报告本机构预算执行情况。

(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级预算执行单位应按规定及时足额收缴各种收入,不得违反规定擅自减收、免收或缓收,并及时将收入纳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应按规定管理预算支出,不得将预算支出挪作他用或截留。

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决算

(1)国资委和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在每一预算终了时,应当清理核实全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支出数字和往来款项,做好数字对账工作。决算草案各项数字应当以经核实的会计数字为准,不得以估计数字代替,不得弄虚作假。

(2)各国有资产授权营运机构要按照国资委的部署,认真编制本机构决算草案,并附决算草案详细说明,经机构法人签章后,在下一初(可考虑2月底前)报国资委审核。

(3)国资委在审核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上报的国有资产经营决算草案的基础上,汇总编制本委国有资本经营决算草案,于下一的一季度末上报同级政府和人大审查批准。

(4)国有资本经营决算草案被批准后,国资委应当自批准之日起30日内向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批复决算。本阶段工作应在下一二季度初完成。

5.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考核与评价

要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情况和效果作为国有资产授权营运机构经营业绩评价的依据之一,与企业考核评价、年薪制、股票期权激励挂钩。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好、效果突出的单位,国资委应予以表彰和奖励;对虚报、瞒报及不按规定完成预算收支任务的予以处罚。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督体系

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监督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内部的监督,这主要指与国资委同级的政府对国资委以及国资委对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在预算管理方面的监督;二是来自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外部的监督,这主要指人大、社会中介机构——审计部门对国资委在预算管理方面的监督。前者已包含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流程之中,故这里不再赘述,而

主要研究后一方面内容。

关于人大对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工作的监督,这是完全必要的,因为人大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同时它又是立法机构,理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监督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重任。

人大机构中与政府预算工作直接相关的是财政经济委员会和预算工作委员会。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预算体系实行的是单式预算,没有专门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因此,要适应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的需要,还得先在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和预算工作委员会下设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专门机构,其职责就是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进行严格监督。首先,当国资委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上报到人大以后,这个新设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专门机构应对其进行认真审议,提出修改意见。预算草案一经人大审议通过,就形成预算法案,成为法律,国资委及所辖企业都必须依法严格执行。其次,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专门机构也要层层把关,细化预算科目,强调透明度,加强对预算调整、预算收入使用和预算科目之间资金调剂的审核和监督。最后,对国资委上报的国有资本经营决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专门机构也要进行严格审议与批准。

至于社会中介机构——审计部门对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监督,就是要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对预算执行及决算进行审计,这也是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进行监督的重要内容。人大应加强审计的力量,可考虑建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或聘请独立的审计机构对预算执行及决算进行审查。国资委也应设立审计部门对下属国有资产营运机构进行审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监督体系的组织架构可用图1简略表示。

五、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与监督体系的配套改革措施

为了构建完备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与监督体系,还需要采取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加快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而《国有资产法》迟迟不能出台,国资委的功能定位、管理模式以及与财政部、发改委、社保基金理事会等相关利益主体的权责利关系始终无法明确界定,致使国资委处处受到掣肘,工作难以深入展开。因此要尽快出台《国有资产法》,为国资委的具体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和操作规则。随着预算管理和国库制度改革的逐步深人,1994年颁布实施的《预算法》中关于预算的编制、审批、调整和监督的规定,已不能适应各级人大加强对预算审查监督的要求。应尽快修改预算法,健全、完善预算管理体制,使政府预算更加规范、透明。同时对预算编制的时间、内容和程序作出更为科学的规定,使《预算法》更具可操作性。除此之外,还必须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机制,严肃财经法纪,对违反预算法律法规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树立预算的权威性和法律效力。

2.设立相关职能机构,充实技术力量。预算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如果缺乏相应的机构和专业人员,就很难对预算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和监督。国务院国资委和地方各级国资委都应成立预算部门,来承担相关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为了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早于1998年12月就设立了预算工作委员会,但仍需要进一步适应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需要,建立专门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机构。从目前地方各级人大的机构设置来看,尚有相当一部分地方缺乏专业性较强的审批预算服务机构。同时,地方各级人大的财经委员会一般人数较少,日常还要开展其他工作,不具备提前介入和初审的能力,这样审查监督工作往往难以深入。因此,地方人大常委会应抽调一批具有专业知识,长期从事财政、审计、统计分析工作的人员成立预算工作委员会,为地方人大审批预算和监督预算执行提供技术支持。

3.加强审计力量,建立人大审计制度。从世界各国审计机构发展的共同特点和趋势来看,各个国家审计机构的名称、职权不一,产生和组成的办法也有区别,但共同点就是协助议会审批监督预算。在我国,建立人大审计制度已提出多年,应尽早把各级审计机关划入各级人大序列, 使各级审计机关协助同级人大对预算的合法性、真实性、效益性进行监督。这有利于把人大经济监督推向专业化、科学化、综合化的轨道,以解决人大经济监督过多依赖于政府主管部门(被监督者)的问题。囿于政治体制,也可考虑建立人大自己的审计机构,由各级人大设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保持预算监督的独立性。

国有资本管理 篇3

陈清泰曾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专注国企改革研究,是国内较早建言国企改革以管资本为主的学者。他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表示,这次国有企业再改革的命题不是政府机构“如何改进对国有企业的管理”,而是由“管企业”转为“管资本为主”,终于找对了改革的聚焦点。

投资运营机构不承接

政府的“漏斗职能”

中国新闻周刊:向“管资本”转变以后,国资的投资运营机构是一个重要的平台,这个平台应该如何定位?

陈清泰:投资运营机构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界面”: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主要通过投资运营机构的隔离与衔接来实现;国有资本的功能转换和效率提升主要通过投资运营机构的有效运作来实现。

在性质上,投资运营机构是国有资本注资设立的金融性公司,按照公司法建立公司治理结构,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投资运营机构的章程、委托合同应体现国家意志并由国有资本管理委员会批准。出资人机构每年通过召开股东会议等形式审议投资机构运营情况、传达股东决定,尽量避免频繁下达“红头文件”进行干预。投资运营机构没有行政权,没有行业监管权,借助资本市场的工具运营,而不是靠行政手段。投资运营机构不承接政府对其下层企业的市场监管和行政管理等“漏斗职能”。

政府作为最重要公共管理部门,管资本就管到投资运营机构,不能再向下延伸。

中国新闻周刊:从“管企业”到“管资本”转变,应该建立怎样的管理体制?

陈清泰:“管资本”就是要建立以财务约束为主线的委托代理关系。核心是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并保证国有资本的投资运营始终受到强财务约束。

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框架可设计为三层次结构:第一层是国家所有权管理,属于公共职能。可考虑在政府层面设立“国有资本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为非常设机构,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负责制定所有权政策、推动国有产权立法、审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统筹国有资本收益分配和任命投资运营公司董事和董事长、批准公司章程等。管委会可委托相关部门为其办事机构;委托特定部门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机构行使出资人职能。管委会办事机构可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投资运营公司进行审计和评估。政府每年向人代会报告国有资本运营情况、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配情况,接受审议和监督。

第二层是国有资本的投资运营机构。该类机构应包括已有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社会保障基金,也有集团公司转制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他们受国家股东委托,进入市场运作国有资本,是独立的金融性商业实体。

第三层是投资运营机构持股或控股、受公司法调节的股份制公司,其主体是各类混合所有制的公司。

国有经济并不需要

“从竞争性领域退出”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国资监管的形式主要是“管企业”,这种监管方式的弊端体现在哪?

陈清泰:集中体现在国资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方面。实际上这二者并没有直接的产权关系,但监管部门将“集团公司重要子公司参照国有企业管理”,显性或隐性地赋予行政级别,把“管人、管事、管资产”延伸到了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对此也望之无奈。

比如国资股东把“三重一大”的管理方式通过集团公司一插到底,使上市公司的重大决策实质上通过非正常渠道完成;重要人事任免,往往是上级组织作出决定,董事会走程序;国资部门以大体相同的规模导向的指标考核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影响了公司的个性化发展;政府部门直接管理高管薪酬,并把“工资总额管理”管到上市公司。国资部门的各种审批、检查、报表和会议延伸到上市公司,使公司被政府机构牵着走。

中国新闻周刊:“管资本”之外,是否还有一些特殊企业由政府直接管理?

陈清泰:《指导意见》提出“管资本为主”,就是说不应排除政府仍直接管理企业。这符合现阶段的国情。在竞争性领域必须政企分开,保障企业独立、平等地参与竞争。在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产应逐步尽数由管企业转变为管资本,并以平等的身份在市场中运作。对某些战略性和市场失灵领域的国有企业,政府需要对其保持控制力。

这些领域基本不存在竞争,如何管理对市场不会产生大的影响。政府对这类企业的管理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政府继续直接管理企业;二是通过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控股目标企业。

中国新闻周刊:一些人认为,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目标,与市场化改革方向有冲突,国有经济应该逐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你怎么看?

陈清泰:很多人出于担心,提出“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全部退出”。但国有经济规模巨大,全部退出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在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谋求“控制”,会扭曲市场;但投资为了收益,对其他投资者不会造成不当伤害。

因此,一方面国有资本“应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另一方面,关键的不是“退出”,而是在竞争性领域与时俱进地改变国有经济的功能,由过去看重对产业和企业的“控制”,现在转向专注资本投资收益,国有资本的进入或退出由投资运营机构分散地自主决策。国有资本的公共性不是表现为“退出”,而是体现在收益分配的公共性。

可以设想,在资本市场活跃着一个个追求财务收益的国有资本投资机构,如同一些国家的一只只养老基金,必将对改善资本市场、放活企业产生正面而不是负面的影响。

“混改”绝不是新一轮的圈钱运动

中国新闻周刊:新一轮国企改革重提“混”改,并赋予新的内涵,你认为主要意义体现在哪里?

陈清泰:从“管资产”到“管资本”转变以后,对混合所有制继续严格界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已经失去了政策意义,政府应弱化直至取消按企业所有制成分区别对待的政策,摘掉企业的“所有制标签”,实现各类企业“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在股权结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股比动态变化的情况下,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依据已经消失,应当通过投资机构运营国有资本,不干预企业。

中国新闻周刊:当前“混改”的主要误区在哪里?

陈清泰:发展混合所有制绝不是新一轮的圈钱运动,应当“融资需求”与“转制需求”并重,而机制转换是关键。通过混合所有制改制,国有的去行政化,民营的去家族化,建立有效公司治理,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现在,虽然很多国企通过上市实现了股权多元化,但新投资者的进入未能使企业实质性按“公司法”规范。大股东所有权侵犯公司经营权、政府机构干预公司事务已经常态化,导致公司治理形似而神不至。

人们所期盼的混合所有制不是停留在股权结构的混合,而是在“公司法”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企业制度;是在股东所有权与公司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实现治理结构的现代化、治理机制的市场化。

中国新闻周刊:不少国有企业虽然引入了多元股权,但依然是国有股一股独大,这会造成什么问题?

陈清泰:国有股一股独大造成了一系列体制性弊端。目前很多公司高管大都由控股股东派遣,重要人员交叉任职;多层次、数额很大的关联交易;重大事项由控股股东进行实质性决策;激励机制比照大股东,人员能上不能下等。由于股东会和董事会无力制衡大股东对公司的超强控制,使新体制很大程度上受到旧体制的牵制。

这一轮发展混合所有制,应通过优化股权结构克服一股独大的弊端。一是在一般性竞争领域应放开国有股权比例限制,国有资本可以控股、可以相对控股、也可以不控股;二是需要控股的,将股比过大的国有股权适度分散给两个或几个国有投资机构持有,彼此形成制衡关系;三是引进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公众基金以及PE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通过合理的股权结构形成制衡机制,使所有股东的权利统一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层面体现,阻止任何股东跨过董事会干预公司经营,保障公司的独立地位。

对于竞争性公司,国有股权比例过高的应适度分散给若干国有投资机构持有,打破一股独大。董事成员要以外部董事为主,其中应有相当比例的独立董事。股权董事应为外部人,董事长原则上由外部人担任。所有股东通过股东会、董事会行使权利,确立董事会的核心作用和战略地位。董事会牢牢掌握公司重大决策权,董事会审议经理人年度报告,考核经营业绩,防止内部人控制。公司和经理人不属“体制内”、没有“行政级别”。公司不再与政府保持行政关系,包括干部人事管理、工资总额管理、责任目标管理,以及巡视、测评等的“延伸监管”。

中国新闻周刊:对于垄断性行业和竞争性领域进行混改,是否应该有不同的改革办法?

陈清泰:发展混合所有制应当把收益性功能的国有资本,即竞争领域国有企业,包括行政性垄断的企业和天然垄断行业中可竞争的业务作为重点,先试点,再逐步推开。对那些有政策性目标的企业和投资应当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

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的思考 篇4

1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必要性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对国有资本实行存量调整和增量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 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对于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集中解决国有企业发展中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 具有重要意义。

1.1 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过去的财政预算制度, 对国有资本经营收支没有单独编列预算和分类管理。企业国有资本形成的收益和非企业国有资本的收入项目, 没有形成政府财政的可用财力。现在, 我国财政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公共财政, 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 应当建立独立于公共预算之外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将国有资本经营收支从社会公共收支体系中分离出来, 形成国有资本收入与支出的预算对应关系, 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实施再投资计划, 减轻政府一般预算的支付压力,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所以, 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也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客观需要。

1.2 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措施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 国家不断调整与国有企业的分配关系, 先后经历了“利润留成”、“利改税”、“承包经营”等不同阶段。1994年进行了税制改革, 在统一税制的基础上, 为增强国有企业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 国务院决定暂不收交国有企业税后利润。随着国有企业运行质量和赢利水平的不断提高, 大量的税后利润全部留归企业, 在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的同时, 也助长了企业的投资冲动, 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通过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一方面, 进一步明确了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责任与权利, 规范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 可以调节不同行业、企业的收益水平, 维护社会公平。另一方面, 可以统筹安排国有资本的进入和出, 为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本再投入提供资金保障, 有利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时, 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也是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方式的现实需要。国资监管机构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对资产收益和产权变动等经营活动进行规范, 有利于国有资本出资人加强对国有资本经营者的约束与控制, 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因此, 试行国有资本预算既有利于推动国有企业内部的改革和发展, 也有利于促进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维护企业公平和社会和谐。

1.3 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促进国有资本优化配置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

国有企业作为国有经济的主体, 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既可以转变政府对国有经济的管理方式, 又能够规避与世贸规则的正面冲突。通过科学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 加大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 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 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同时, 按照“有进有退”原则, 引导一般竞争性国有企业通过售股变现、收购兼并、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退出市场, 实现国有资产存量结构调整。

2 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的目标

(1) 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整体规划和调控, 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主体之间的关系, 以实现国有资产权益的最大化。

(2) 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收益权, 完善收益分配的管理程序, 维护国有资产出资者的合法权益。

(3) 强化国有资产运营的过程监控, 加强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管理, 提高国有资产运营质量。

(4) 形成一套既符合国有资产管理需要, 又能体现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内部规范化运作的制度及程序。

3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过程中需要特别把握好的问题

3.1 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配套制度

(1) 明确资产经营者的财务责任, 包括政府财政部门作为出资人在资产和财务管理方面的责任, 以及企业对投入国有资本在资产和财务管理方面的责任。

(2) 明确与财务责任相关的考核办法, 将奖励与惩罚、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一套完善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考核与评价体系、经营者激励机制和风险责任制度。

(3) 建立有效的外部财务监督机制, 对投入国有资本的企业派驻财务总监, 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审计、监督和反映企业的经营行为和财务状况。

(4) 规范企业筹资和投资行为及方式, 包括国有资本的增加和减少、国有股权的设置等。

(5) 规范企业的成本费用管理, 包括工资分配、业务招待费、企业坏账损失、大宗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损失、投资损失等项目的监督以及企业捐赠等项目, 研究实施规范的管理办法。

(6) 监督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产权变动及其财务状况变化, 规范企业的资产重组行为, 包括国有企业合并分立、对外投资、转让、质押、担保、国有股减持、关闭破产等国有资本的变动管理, 注重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 建立国有资本的进入退出机制。

(7) 规范企业的分配政策, 包括税后可供分配利润、产权转让收入的收缴、收益分配使用的原则和办法等。

3.2 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坚持的原则

(1) 统筹兼顾, 适度集中。统筹兼顾企业自身累积、自身发展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及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 适度集中国有资本收益, 合理确定预算收支规模。

(2) 相对独立, 相互衔接。既保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 又保持与政府公共预算的衔接。

(3) 分级编制, 逐步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与国有资产分级管理体制相适应,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分级编制, 同时考虑到国有企业情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为稳妥推进此项工作,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先试行, 再逐步推开。

3.3 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谁来编、怎样管、如何用的问题, 涉及国资机构和有关政府部门的关系如何界定, 国有资本收益和财政资金是否可以“混合使用”的问题。在具体的操作中, 如何保证把钱投向国有资本真正需要的地方, 这或许是更大的考验。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最关键的是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投资权、分配权的使用和监督。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如何理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预算的关系。公共预算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 主要用于社会的公共支出。国有资本预算的收入则是凭借国有资本取得的投资收益和资产转让收入, 主要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准则和根据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及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的要求, 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和重点领域, 实现国有资本的增值。就此而言, 国有资本应形成相对独立的预算体系, 但从国有资本收益的性质来看, 它的所有者也是全民, 因此其收益也必须归全民。因此, 国有资本收益必须纳入国库, 然后通过国家的公共财政支出才能回归于全民。

(2) 如何协调出资人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由于长期不向国家分红, 国企已经习惯了税后利润留在企业内部循环作为国家投资的模式。现在的难题在于, 中国的国有企业尤其是绝大部分央企, 不是依据《公司法》而是《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注册的, 也即属于《企业法》调整的范围, 而1988年出台的《企业法》不可能有出资人的概念, 只有政府主管部门的概念。所以对于这部分企业, 国资委作为出资人的分红权能否落实还存在疑问, 特别是一些特大型企业, 这个问题尤为突出。

(3) 如何处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主体关系。目前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主体存在较大分歧。由于国资部门监管范围并未涵盖全部国有资产, 且国资部门主导编制会出现出资人与监管者的角色矛盾, 即政府对企业的监管职能与企业的投资职能混淆, 可能会造成新的政企不分。对此, 国资部门认为, 国有资本收益应由国资部门管理, 但实行收支两条线, 由财政部门负责批准预算给国资部门。同时预算支出必须向人大汇报, 单独审议, 这样才有利于监管。

(4) 如何用好国有资本预算收入这笔支出。按照财政部提出的不高于15%的企业利润作为红利上缴, 这部分红利收入也将达1000多亿元。因此, 这笔国资投向哪些领域, 也存在一个效率问题。总的来讲, 国资收益作为公共资源, 使用上主要投向公共投资和经济建设两大领域。前者主要用于补充社会保障等民生方面, 后者主要用于产业发展规划、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企业技术进步等方面。

参考文献

[1]李燕.论建立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4 (2) .

[2]李丹, 吴祖宏.关于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思考[J].经济界, 2005 (2) .

[3]邓聿文.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难点[N].上海证券报, 2007-06-01.

国有资本管理 篇5

X月X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作出的顶层设计和重大部署,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指导意见》从总体要求、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优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制度、促进国有金融机构持续健康经营、加强党对国有金融机构的领导、协同推进强化落实X个方面提出了X条意见。X月X日,财政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金[X]X号),对财政部门如何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做了安排部署。

这些《意见》的出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重大举措,也是做好新时代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顶层设计。虽然近年来我国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取得了长足发展,如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委托代理关系逐步建立,金融机构管理方式从“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变,更加注重和强调“管资本”,但正如《指导意见》指出的那样,当前国有金融资本管理还存在职责分散、权责不明、授权不清、布局不优,以及配置效率不高、法制建设不到位等矛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国有金融资本布局结构需调整优化。我国金融机构中国有金融资本占比较高。就整个金融业来看,X年末,中央汇金公司管理的金融资本为X.X万亿元,控股参股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综合性金融机构X家,资产总额X万亿元。其中,中央汇金公司持有其参股控股的X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为X.X万亿,在X.X万亿元总市值中占比为X.X%。如果再考虑非金融国有企业及政府机构持有的国有金融股,则金融行业中国有金融资本占比更大。

就资产规模最大的金融行业银行业来看,在X家中央金融企业中,除交行以外国有股份比例都不低于X%;在上市商业银行中,第一大股东为国有机构或法人的比例占X%;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国有股份在前十大股东中的占比均值高于X%。国有金融资本占比过高,但实际上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监管缺位,其他股东也难以对国有股起到有效的制衡作用,不利于金融机构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国有金融资本较多地配置在银行业,也不利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不利于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会带来不利影响。

二是国有金融资本管理部门职责不明。X年,中央明确由财政部按规定管理国有金融资产,并在年底成立中央汇金公司,由其根据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对国有商业银行等重点金融企业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中央汇金公司不开展其他任何商业性经营活动,不干预其控股的国有重点金融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此后,财政部虽然继续管理国有金融资产,但其并非出资人,中间存在一定的问题。

银监会也于X年成立,标志着金融监管架构的完善,但其并不履行出资人的监管职责。如此一来,在中央层面,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中央汇金公司都是国有金融资本的管理主体;在地方层面,财政部门、国资委、金融办、投资运营公司都参与国有金融资本的管理。虽然多个机构管理国有金融资本,但对出资人职责缺乏明确授权,管理权责边界不清晰的情况仍然存在,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微观方面出资人在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中无法发挥作用,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宏观方面国有金融资本功能不能最大化发挥。

以我市为例,X年X月市政府将原市财政局持有的某某地方银行股权X万股(万元)划转给某国有经营公司,占该银行股权总额的X.X%,该公司只有一年收到分红X.X万元。从该笔资金委托经营看,尽管市政府委托该公司管理这笔投资,实际上该公司无法履行管理职责,无法参与到经营决策中去,收益分红也得不到保障。

三是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缺少专门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

目前,虽然国有金融资本基础管理、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和薪酬管理、国有金融资本经营预算等管理制度日趋健全,但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缺少全面、统一、完善的管理制度,相对较为松散,基础管理制度缺失问题突出。地方国有金融资本的管理规则标准差异较大,管理能力不足,管理模式不统一,缺乏系统的制度规范。制度的缺失直接导致部分国有金融机构发展战略不清晰,偏离主业、盲目扩张,在缺少风险防火墙机制的情况下盲目开展产融结合,片面追求多牌照经营,埋下金融安全隐患。

加强和创新国有资本管理,要以依法保护各类产权为前提,以提高国有金融资本效益和国有金融机构活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中心,以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为原则,以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为导向,统筹国有金融资本战略布局,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优化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制度,促进国有金融机构健康持续经营,为推动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拟重点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和管理:

一是明确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原则。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原则;二是坚持服务大局原则;三是坚持统一管理原则;四是坚持问题导向原则;五是坚持权责明晰原则。

二是创新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制度。一要健全国有金融资本基础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全流程、全覆盖的国有金融资本基础管理体系,完善产权登记、产权评估、产权转让等管理制度,做好国有金融资本清产核资、资本金权属界定、统计分析等工作。加强金融企业国有产权流转管理,及时、全面、准确反映国有金融资本产权变动情况。规范金融企业产权进场交易流程,确保转让过程公开、透明。加强国有金融资本评估监管,独立、客观、公正地体现资产价值。整合金融行业投资者保险保障资源,完善国有重点金融机构恢复和处置机制,强化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债权人自我救助责任。二要严格国有金融资本经营绩效考核制度。通过功能界定、划分类别,分行业明确差异化考核目标,实行分类定责、分类考核,提高考核的科学性、有效性,综合反映国有金融机构资产营运水平和社会贡献,推动金融机构加强经营管理,促进金融机构健康发展,有效服务国家战略。加强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建立考核结果与企业负责人履职尽责情况、员工薪酬水平的奖惩联动机制。三要落实国有金融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按照统一政策、分级管理、全面覆盖的原则,加强金融机构国有资本收支管理。规范国家与国有金融机构的分配关系,全面完整反映国有金融资本经营收入,合理确定国有金融机构利润上缴比例,平衡好分红和资本补充。结合国有资本布局需要,不断优化国有金融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结构,建立国有金融机构资本补充和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国有金融资本经营收益合理使用的有效机制。四要加强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部门财政财务监管。财政部门负责制定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部门财务预算制度,并监督执行。进一步完善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完善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财务预算制度和其他金融监管部门财务制度,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团和重点金融基础设施财务管理制度。各级财政部门依法对本级国有金融机构进行财务监管,规范企业财务行为,维护国有金融资本权益。切实加强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等领域保障基金财政财务管理,健全财务风险监测与评价机制,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保护相关各方合法权益。

五要健全国有金融机构薪酬管理制度。对国有金融机构领导人员实行与选任方式相匹配、与企业功能性质相适应、与绩效考核相挂钩的差异化薪酬分配办法。对国有金融机构领导人员,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合理确定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任期激励收入。对市场化选聘的职业经理人,实行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并建立国有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责任追究和薪酬追回制度。

三是创新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一要优化国有金融资本配置格局。统筹规划国有金融资本战略布局,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合理调整国有金融资本在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的比重,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实现战略性、安全性、效益性目标的统一。既要减少对国有金融资本的过度占用,又要确保国有金融资本在金融领域必要的控制力。对于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保持国有独资或全资的性质。对于涉及国家金融安全、外溢性强的金融基础设施类机构,保持国家绝对控制力。对于在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国有金融机构,保持国有金融资本控制力和主导作用。二要加强国有金融资本统一管理。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机制,根据统一规制、分级管理的原则,财政部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规章制度。各级财政部门依法依规履行国有金融资本管理职责,负责组织实施基础管理、经营预算、绩效考核、负责人薪酬管理等工作。严格规范金融综合经营和产融结合,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应当与实业资本管理相隔离,建立风险防火墙,避免风险互相传递。

三要明确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国有金融资本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国家金融资本所有权。国务院和地方政府依照法律法规,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按照权责匹配、权责对等、权责统一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根据本级政府授权,集中统一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依照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等规定,履职尽责,保障出资人权益。四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资产管理。履行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要准确把握自身职责定位,科学界定出资人管理边界,按照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管理权力和责任清单,更好地实现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以公司治理为基础,以产权监管为手段,对国有金融机构股权出资实施资本穿透管理,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按照市场经济理念,积极发挥国有金融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作用,着力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

五要明晰国有金融机构的权利与责任。充分尊重企业法人财产权利,赋予国有金融机构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和风险责任。国有金融机构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接受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机构依法实施的管理和监督。国有金融机构要依照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章程等规定,积极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绩效考核、激励约束、风险控制、利润分配和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完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决策制度。

国有资本管理 篇6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资本结构优化;青岛海信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管理。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在于帮助企业蓬勃发展,为企业经济的走势指明方向。而优化资本结构有利于企业内部资本结构趋向合理化,使内部系统更加具有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资金的周转速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一、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和财务管理目标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企业资本结构及其优化。资本结构是指企业不同资本的价值体现和基本构造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它从本质上来看属于财务管理的范围。一般用来对财务方面的风险进行分析,合理利用财务杠杆。资本结构优化是指运用一系列科学,严谨的手段对企业的资本结构内部进行控制和调整,使企业的资本结构越来越合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战略的实施。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概念。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实际上是一种理财活动,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分析和评价财务管理活动是否合理。

(三)目前财务管理目标的几种观点。(1)以总产值最大化为目标。注重总产值的多少,追求产值的数量化,却忽视总产值的经济效益。(2)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管理目标,需要减少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资源的利用率,达到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收益的目标。(3)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对资产进行科学的规划,目的在于为股东带来财富,并且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这两个重要指标影响着股东的财富。(4)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它克服了以上三种观点存在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思量了风险和报酬,长远与眼前利益的决策,思量了货币的时间价值,注重质量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数量,而且也注重整个财务管理和经营环节中的各个组成部分。

二、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与财务管理目标的关系

(一)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完善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

基本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理想化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目标充分的体现了对整体经济收益和价值的追求。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完善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基本保证,企业在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过程中,应当要充分思量资本结构的动态性,了解企业能够承受的最大的负债程度,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变化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对资本机构进行实时的调整。

(二)优化资本结构可促进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就是发展实现自身价值,也就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企业可通过优化资本结构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财务管理目标和资本结构优化两者进行辩证统一,相互联系。

三、青岛海信资本结构和财务管理目标现状

(一)青岛海信公司资本结构与财务管理目标的关系。青岛海信公司的负债结构不合理以及较低的资产负债率导致了其资本结构存在着问题,使企业负债经营,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青岛海信公司资本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1)债结构不合理,流动负债比例高。在青岛海信公司内部,流动负债占公司总负债结构比例的90%以上,严重偏高的流动负债会存在较高的风险,风险的增加会导致短期偿债压力的增加,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2)股权融资偏好不均衡。青岛海信企业内部融资的的利润留存比例大于股权融资比例,股权融资偏号比较严重。(3)较低的资产负债率。青岛海信与同行业相比,较低的资产负债率会导致企资本结构的不合理,这样就会阻碍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一般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45%比较合适。

(三)青岛海信公司完善资本结构优化和实现财务管理目

标的措施。(1)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优化企业环境,加强宏观调控,优化经济环境,有效控制通货膨胀,完善相关政策。(2)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财务管理水平,确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同时,企业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强化财务杠杆收益,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3)以企业实际出发,选择合理的负债融资方式并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优化。做好财务计划,加强企业的成本费用管理,增加企业价值以此来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4)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加强企业风险控制,增强企业竞争力,大力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努力扩大内部融资比例,减少企业融资资本,降低企业融资风险。

总之,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和财务管理是企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研究他们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国有资本管理 篇7

1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发展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State-owned Asset Management System)是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划分和调控管理方式确定等方面的基本制度体系。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通过“利改税”等途径对企业放权让利(1978年~1984年)、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和政企职责初步分离(1984年~1986年)、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过程中开始触及产权的改革(1986年~2003年)、中央和地方国资委相继成立后的出资人到位(2003年~2013)以及由国有资产管理到国有资本管理的深化改革阶段(2013年至今)。伴随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国有企业收入和利润总额逐年提高,但增长率却呈现出下降趋势,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理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因此,如何有效实现国有资产的资本化是未来深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2 国有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与途径

国有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国有资产证券化是新体制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环节。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两大核心内容,这两大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产权改革是联系二者的纽带,而资产证券化又是产权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混合所有制的路径。随着国有资产管理向资本管理的转变,如何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目标,资产证券化必将成为重要的“抓手”。第二,国有资产证券化是提升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资产证券化必然使国有企业引入更多的民营和外资资本,这些资本的“用手投票”或者“用脚投票”成为重要的治理机制。另外,证监会监管机构的监管、交易所和行业协会自律机构的约束、保荐机构、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督导、媒体的监督等,也会使国有企业运营日益透明和合规。最终将实现国有资本的国资委单一监管向国资委为基础的全方位监管的深化。第三,国有资产证券化是实现广大国有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方式。国有企业最早的融资是依靠政府投入或者银行货款的间接融资方式,而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要求企业进行直接融资,更多地要依靠市场,而不能找政府。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重要的一项金融创新,世界范围内日益成为与债权、股权融资相提并论的第三种直接融资工具。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路径主要有三种:第一,上市融资路径。这其中包括两种清况:一种是新股发行并上市,企业选择了拿出优良资产实现上市目标,也有企业实现了整体上市;另一种是上市后进行了增发、配股、发债等再融资,以及吸收、合并、置换等资产重组。第二,私募股权融资路径。私募股权融资是公司上市前的重要融资方式,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很多国有企业在上市前为了达到上市的门槛,上市前往往进行一轮或者多轮的私募股权融资。第三,创新方式的国有资产证券化。利用收益权信托、收益权债券等方式对高速公路收费权、供排水收费权等缺少流动性但未来能有稳定现金流的存量国有资产进行证券化。其中上市融资是我国国有资产证券化目前最主要的路径。

3 国有资产功能分类与资本化路径

对国有资产功能进行分类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对国有资产的科学有效管理。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的功能分类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标准,部分地方国资委最近两年内对出台的相关文件进行了分类。不同的分类,对应的资本化路径也不尽相同。对于其中的商业竞争性国有资产,可以通过上市、私募股权融资和创新方式等实现全面的资产证券化,更好地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于功能性国有资产中的特殊功能性国有资产可能无需进入资本市场,以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而对于功能性国有资产中的公共服务性国有资产,可以实现资产证券化但可能要保证控股地位或利用创新形式资产证券化来实现部分资产的证券化,利用其他类型资本的同时,保证公共服务质量。

目前国有资产证券化的路径主要是上市融资这一种方式,但是很多国有企业目前还达不到上市的要求,部分是因为没有进行改制。还有部分企业虽然进行了改制,但是距离上市门槛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不能都挤上市这个“独木桥”。而应拓展新的路径,一方面积极利用新三板和私募股权融资,另外探索存量国有资产证券化的新形式。

4 深化国有资产证券化相关配套机制的建立

国有资产资本化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方向,截至目前,部分省市已经明确将证券化率作为未来改革的最主要目标,为了顺利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在资本市场、法律法规、政府作用和中介机构几个方面建立配套机制。第一,完善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为资产证券化提供资本市场的功能基础。国有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目的是资产流动和变现,即发现价值和实现价值:资本市场功能能否有效发挥是资产证券化的前提和根本。在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过程中,加大对新三板的试点。总结梳理天津滨海、上海张江、武汉东湖等试点经验,进一步推广新三板试点。同时鼓励企业海外上市融资,形成多渠道的融资途径。第二,推出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法规,为资产证券化提供充分法律保障。我国国务院国资委和地方国资委近年来出台了有关国有企业上市和改革发展等涉及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和文件,但专门的相关规定还较少,南京市国资委2014年3月12日出台国内第一个专门的国有资产证券化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南京市国有资产证券化工作的意见》,因此需要相关法律法规来对资产证券化特别是创新形式的资产证券化的发行和交易等进行详细的规定。第三,发挥政府的主导和引导作用,为资产证券化提供体制和制度驱动力。资产证券化往往涉及到政府各个部门,因此需要在领导体制上进行创新,以更有效地进行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政府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政府将直接或间接提供担保以对资产进行增级。资产证券化需要一定成本,但这些成本不能成为改革的障碍。制定出台政府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机制,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最后,国有资产证券化存在多重路径,应结合国有资产的功能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国有资产选择相应的证券化路径。同时针对我国目前资产证券化正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证券化率比较低的现状,应该从资本市场、法律法规、政府作用和中介机构四个方面来完善相关的配套机制。

参考文献

[1]李丹丹,周鹏峰.资本压力下再提资产证券化重启之路长且远?[N].上海证券报,2011-03-28.

国有资本管理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结构,核心资本,附属资本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各国政府对金融监管体系及金融监管理念的反思。2010年9月, 在瑞士参会的27个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成员国代表就加强银行业监管的巴塞尔协议Ⅲ达成一致, 主要涉及到将设置更加严格的商业银行最低资本要求水平。我国银监会正式发布了自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正式稿, 大幅提高了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要求, 将过去的两个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调整为3个层次的资本充足率要求, 引入了逆周期的资本监管框架, 增加了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要求。面对趋紧的外部监管政策和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变化, 为了达到新的监管标准, 同时由于信贷投放的超常增长, 自2009年以来,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采取定向增发、配股、可转债、次级债、混合债券等多种方式补充资本, 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调整进入了新的阶段。研究探索商业银行运用各类资本工具合理扩充资本规模、科学构建资本结构的机制, 既是各家商业银行满足监管当局标准的需要, 又是适应市场竞争加剧, 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的当务之急。

本文选取我国四大商业银行2008~2012年的资本结构相关数据, 通过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研究银行资本结构优化管理路径和策略。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回顾国内外有关银行资本结构的理论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实证分析我国四大银行的资本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文献及相关概念概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

Oliver E.willam Son (1988) 指出, 监管是银行资本结构选择的法定约束, 上市银行的资本管理有内外两股动力;Hans—jurg Buttler (2000) 分析竞争性银行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George Benston, Paul Irvine, JimRosenfeld和Joseph F.sinkeyjr (2000) 对银行发行信用优先债券的问题研究;Stephen E.Revnldsa, SomehaiRatanakomutb和Jame S Gander (2000) 探讨银行的赢利行与经济危机的关系;Arturo E Strella (2004) 研究银行资本存在最佳的资本结构, 这一资本结构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Jensen and Meckling、Hart、shleifer and Vihsny (1998) 认为企业机制取决于内部股东所占有的股份比例;Stein and Jeremy C (1998) 的实证研究支持了大股东“有效监督假设”;还有学者以法国兴业银行与里昂信贷银行为例进行了对比研究, 发现兴业银行通过向社会公开出售国有股, 使股权分散化;随着资本结构的优化, 治理机制的完善, 该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竞争力和业务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二) 国内相关研究。

白明、任若恩 (2011) 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优化管理调整的方式及其速度, 指出我国银行治理结构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邓学衷 (2011) 详尽阐述了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理论、实践, 并从定性的角度针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状况, 提出了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新观念和新方法;刘百花 (2006) 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 探究了次级债务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补充, 改善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并提出了推动次级债务市场发展的若干建议;宗良、张友先 (2011) 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在转轨时期新监管标准下的前瞻性资本缺口计算;王胜邦、陈歆 (2012) 研究了监管工具改革对银行资本结构的影响, 认为商业银行最优资本结构难以确定为具体的比例, 可以大致地定义在一个合理区间内;王勇 (2007) 提出商业银行最优资本结构的确定, 同时针对影响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优化的因素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商业银行自身因素提出对策。

(三) 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优化管理。

商业银行的资本优化管理是指通过各种资本工具和资本管理措施, 针对不同层次的银行资本进行组合, 以期达到最优的资本结构, 使以资本为基础的财务绩效达到最优, 并保证银行总体资本水平符合一系列要求的管理行为。银行资本结构的优化管理不是简单地管理某一项资本, 而是包含了银行监管资本的充足性、优化资本结构的财务管理、资产结构的风险管理、业务条块的资本配置、资本补充的方式时机选择等方面内容。

纵观国内外文献, 学界更多地从不同的视角界定的银行资本结构的含义出发, 专注于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则从巴塞尔协议关于银行资本的定义出发, 研究银行资本结构的优化管理, 探寻银行资本规模和结构的最佳管理机制。

二、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优化调整现状分析

本文选取2008年到2012年的5年间数据资料, 进行了我国大型银行资本机构优化管理实践的实证分析。

(一) 样本银行资本规模管理分析。

1. 资本规模持续增长。

从2008年到2012年我国大型银行资本规模变化的图1中可以看出, 5年间资本规模保持了连年增长, 至2012年工行、农行、建行和中行的资本规模分别较2008年增长了109.51%、184.85%、85.56%和95.85%。四家银行资本净额的均值由2008年的4956.81亿元增至2012年10727.87亿元, 净增了1.16倍。

2. 资本充足率适度提升、连年达标。

从2008年到2012年我国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化的图2中可以看出, 各家银行重视资本监管标准的达标, 不仅各年均资本充足率达到当年的国际监管标准, 而且, 还达到了我国2010年银监会更加严格的规定“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11.5%”的监管要求;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工行、中行和建行有所下降, 其余各年份资本充足率保持了连年的提高。

3. 核心资本充足率提升。

从2008年到2012年我国大型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变化的图3中可以看出, 除去2009年核心资本充足率较2008年有所下降, 其余年份保持连年的提高。

纵观近年来样本银行资本规模管理的实践可以看出,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银行业充实资本的手段和空间得以有效的拓展, 使得资本规模持续增长、资本充足率及核心资本充足率适度增长, 既满足了近年趋近的监管标准, 又为自身业务经营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 样本银行资本结构管理分析。

银行资本有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构成, 纵观我国样本银行近年来核心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已由2008年的85.27%下降至2012年的79.49%。下文分别考察样本银行核心资本结构和附属资本结构变动情况。

1. 样本银行核心资本结构分析。

根据《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核心资本有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构成。纵观近年来核心资本构成的变化, 由于资本公积和少数股权占资本净额的比重保持稳定, 而股本、盈余公积以及未分配利润在资本净额中的占比变化较大, 故此, 下面重点审视各家银行股本、盈余公积以及未分配利润在资本净额中的占比变化。

(1) 股本占资本净额的比例逐年下降。从2008年到2012年我国大型银行股本在资本净额中的占比变化图4中可以看出, 样本银行股本占比从2008年的平均57.17%下降了32.70%, 至2012年股本占比仅为24.47%;其中中行从2008年股本占比的47.64%下降至2012年的12.41%, 成为样本银行中股本占比最低者;工行、建行2012年也降至2691%和22.86%;农行更是从2008年股本占比高达81.38%下降至2012年的35.69%。

(2) 盈余公积占资本净额的比例上升。从2008年到2012年我国大型银行盈余公积在资本净额中的占比变化图5中可以看出, 样本银行盈余公积占资本净额的比例, 均值从2008年的7.51%提升至15.54%;其中工行、中行大幅度上升, 盈余公积占资本净额的比例分别从3.98%、11.25%提升至22.10%和19.95%, 建行也有小幅的提升;农行总体提升幅度也从2008年的0.39%升至2010年的12.11%, 又回落至2012年的4.83%, 波动较大。

(3) 未分配利润占资本净额的比例上升。从2008年到2012年我国大型银行未分配利润在资本净额中的占比变化图6中可以看出, 样本银行未分配利润占资本净额的比例从2008年的8.99%上升至2012年的21.95%, 上升了近13个百分点;其中建行、工行分别从7.70%、11.64%提升至29.61%和28.68%;中行除2009年有所下降以外, 随后各年份保持着上升的态势;农行则处于波动之中。纵观近年来样本银行核心资本结构管理的实践可以看出, 银行长期依赖股本的增长而充实核心资本的外源性资本补充模式在改变, 伴随着银行净利润的增长, 依靠内源性融资补充核心资本的能力在增强。

2. 样本银行附属资本结构分析。

作为商业银行资本的附属资本是银行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附属资本有长期次级债券、贷款损失准备金和其他项构成, 下文重点分析附属资本中的长期次级债券、贷款损失准备金占资本净额的变化。

(1) 长期次级债券占资本净额的比例高速增长。从2008年到2012年我国大型银行长期次级债券在资本净额中的占比变化图7中可以看出, 样本银行长期次级债券占资本净额比例变化从2008年的平均6.19%上升至2012年的16.15%, 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 其中, 工行、中行和建行次级债券总余额由2008年的35亿元、60亿元和80亿元, 2012年剧增为190.13亿元、186.21亿元和160亿元, 5年间增长了近4倍, 农行也从无到有, 至2012年次级债券余额达到了150亿元。

注:表1~8数据来源:根据各银行年报及金融年鉴整理。

(2) 贷款损失准备金占资本净额的比例下降。从2008年到2012年我国大型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在资本净额中的占比变化图8中可以看出, 各家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占资本净额的比例在2009年达到了均值最高值的11.70%, 而后样本银行贷款准备金在资本净额中的占比近乎一致水平, 至2012年贷款损失准备金占资本净额的比例仅为6.95%。

纵观近年来样本银行附属资本结构优化管理的实践可以看出, 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改革, 长期次级债券的发行已成为各家银行充实资本的重要渠道, 占资本的保重持续攀升, 重视当年利润水平的获取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足, 占资本的保重一路下滑。

通过以上对样本银行近年来资本管理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 样本银行随着自身盈利能力的提高和银行业改革的深入, 一改过去长期内生积累能力不足的困境, 在做好资本规模管理的同时, 增强对资本成本的管理, 积极对资本结构的优化进行调整, 使得样本银行在监管资本净额中核心资本占比最大、股本占比在下降、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占比增长、长期次级债券占比增加、贷款损失准备金占比下降。

三、研究结论和政策启示

商业银行最优资本结构的构建是世界各家银行追求的最高目标, 决定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根据研究内容本文有四点结论:

(一) 研究结论。

第一, 我国四大银行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初步建立了市场驱动的资本规模管理机制, 四大银行资本规模的扩张通过选取恰当的资本工具及时充实, 资本充足率及核心资本充足率保持了适度提高, 既满足了日益趋紧的监管标准, 又支撑了资产规模超常规增长的需要。但资产过度、过快的增长, 给资本持续的扩张带来了压力。第二, 我国四大银行随着自身盈利能力的提高, 摆脱了长期以来对股权融资的依赖, 加强综合资本成本的管理, 内源性融资中的比重在增长, 其中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占资本净额的比例稳步提高。但随着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 银行净息差的收窄, 对于长期依赖信贷获利的各家银行净利润的提高带来了负面影响, 进而会影响到银行内源性融资的比重。第三, 我国四大银行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扩张资本的渠道的拓宽, 长期次级债的发行近年来已成为各家银行充实附属资本的重要手段。但与欧美银行的资本优化管理相比较, 附属资本比重进一步提升仍存有一定的空间。第四, 我国四大银行过于追求当年利润的增长, 使得贷款损失准备金在资本净额中的比重较低。目前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提留数量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系统性风险难以有效规避, 应当引起各家银行管理者的警觉。

(二) 政策启示。

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构筑最优的资本结构乃是商业银行参与竞争、壮大自己的重要策略之一。结合研究结论本文有如下几点启示:

1. 控制信贷合理增长、优化银行资产结构。

随着银行信贷扩张, 资产规模日益膨胀, 加大了银行资本的需求, 因而必须控制信贷合理增长, 保持资产适度规模增长。同时, 通过各种风险资产控制方法与技巧, 压低、避免增加风险权重过高的资产, 扩大风险权重低的资产比例, 从而使风险加权总资产得到降低, 相应提高资本对资产的比率。此外, 消极地减少资产规模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关键在于强化资产风险管理, 减少风险权重, 提高资产质量。一方面, 进行金融创新, 优化资产结构, 开辟融资新渠道;另一方面做好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准备, 积极利用金融风险转移技术, 降低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 如信用衍生产品、利率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产品的本土化, 将使银行资产的风险系数大大降低。

2. 转变盈利模式。

银行应测算并把握资本监管规则调整对不同业务资本要求、收益率的影响, 综合考虑各项业务的监管资本要求和风险度调整资产结构, 以资本为基础建立多层次的风险限额体系, 实行风险差别化管理, 引导资产流向评级优、效益好的客户、产品、行业和地区, 逐步从资本使用效率低的行业和地区退出, 拓展资本节约型业务, 缓解资本补充压力。一是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开拓传统信贷业务之外的利润增长点。由于中间业务占用资本金较少, 银行通过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可以摆脱资本金的约束。随着居民收入、消费的增加, 应当积极拓展理财产品、企业年金、银行卡、投资银行、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以及电子银行等新兴中间业务, 使其成为银行重要的利润增长点。二是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情况明确市场定位和业务定位, 在某些细分市场上已创新差异化竞争, 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培养核心竞争力, 杜绝非理性的竞争行为, 从而提高盈利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3. 进一步发展带有债务性质的资本工具。

借鉴西方银行资本优化管理的经验, 将带有债务性质的资本工具视为银行补充资本的经常性、可持续的资本补充渠道。充分认识到依靠优先股、次级债等资本工具融入资本, 不会稀释原有股东的股权份额, 不会损害流通股股东的利益, 同时, 银行利用的财务杠杆空间变大, 股东可以享受通过债务增资带来的收益, 有利于保障股东的收益水平。另一方面, 次级债的发行比较灵活, 受限制较少, 比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等更为方便, 成本也相对低廉。改变国内银行附属资本充足率偏低的局面, 快速有效地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4. 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

现行贷款损失准备主要依据贷款实际发生的损失计提, 在经济上行期贷款质量较高时, 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水平较低, 不利于贷款损失准备积累;而在经济下行期, 贷款质量恶化, 需要计提较多的贷款损失准备, 但此时银行财务状况也随之恶化, 无力计提较多的贷款损失准备, 这一定程度上会放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作用;同时, 贷款损失准备只确认已发生的损失, 对于尚未识别的预期损失不予确认, 这会造成贷款损失准备不能有效覆盖贷款预期损失, 当贷款预期损失实际发生时则会对银行产生较大冲击, 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因此, 建立动态拨备制度, 提高拨备前瞻性, 注重计提适量的逆周期超额资本, 有利于抑制信贷的盲目扩张冲动, 熨平经济周期的影响, 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 .Diamond D and Dybvig P Bank Runs.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3

[2] .Diamond D.W and Rajan R.G.A Theory of Bank Capital[J].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0

[3] .Fischer, Heinkel and Zechner.Dynamic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Theory and tests[J].Journal of Finance, 1989

[4] .Merton, Robert C., Andre F.Perold.Theory of risk capital in financial firms[J].Journal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1993

[5] .白明、任若恩.不同调整路径下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比较分析[J].系统工程, 2011

[6] .邓学衷, 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理论、实践和预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1

[7] .刘百花.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现状、动因与效果[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

[8] .王胜邦, 陈歆.监管工具改革对银行资本结构的影响[J].中国金融, 2012

国有资本管理 篇9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本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缺乏足够的认识

首先, 国企未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理论的价值。大部分国企在进行事务性工作的时候依旧参考国家分配计划进行, 根本不注重人力资本管理任务的推行。因发展过程中未将人力资本当做生产要素, 并未对其实施统筹规划, 使得在执行人力资源需求计划的时候发生投资不合理、人岗分配不科学等问题, 一方面对公司运作产生负面作用, 进而使其今后的管理工作难度提高, 形成大量无效成本;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比如说, 公司职工推卸责任、惰性不断提高等。其次, 广大职工未充分把握人力资本的内涵。职工的工作仍然处于原有业务制度下, 缺乏各种收入性激励, 根本不会自觉增强综合能力。他们的消极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个人以及企业整体人力资本价值的不断提高。

(二) 管理体系不完善

对广大职工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并未实施科学合理的体系化建设。第一, 大部分国企在招聘过程中仅仅简单地分析一下人力需求状况, 未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使其不能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导致企业中的人力资本严重浪费。第二, 国企在考核指标设定中并未按照工作岗位与能力要求进行, 导致考核体系有失偏颇, 不具备足够的公平性与科学性, “大锅饭模式”的绩效考核现象或多或少仍然存在。第三, 缺少清晰的职业发展渠道。广大职工的晋升通道狭窄, 导致许多技术岗职工纷纷选择到行政岗位工作,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与技术发展, 有时候还会陷入结构性缺员的管理困境。

二、国企人力资本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 构建岗位体系

在构建岗位体系过程中, 应当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坚持业务目标的指引、以业务为前提、以能力为评价标准。岗位体系主要包括岗位层级与族群两部分内容, 其中, 前者与单位的业务发展需求相对应, 应当按照业务需求设置不同的级别, 同时结合沟通能力、专业知识、贡献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后者是岗位及其所需能力相近的岗位集合。在岗位矩阵里面各节点均为同级同类的岗位集合, 企业能够按照岗位矩阵的划分来确定各项工作中人员的责任、能力等, 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岗位说明书。利用岗位体系的构建能够为广大职工提供一个良好的晋升通道, 不同级别的职工都具有明确的晋升阶梯, 非常方便对他们进行管理, 并且能够在体系上充分确保国企不断培养出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本。

(二) 构建能力模型

第一, 应当将能力架构统一。在这里, 能力架构主要由领导力、核心能力、专业能力组成。第二, 能力模型的构建应当分步进行。具体来说, 国企可通过调查问卷、面对面访谈等途径, 先将能力条目确定出来, 然后对能力等级进行界定, 接着须要描述岗位能力要求。最后是评估职工能力高低, 按照上述一系列流程进行。按照实践经验可知, 现实中, 通常情况下, 各岗位设置十五到二十五个能力指标相对理想, 核心能力在十个以下, 就那些实力一般的公司来说, 能力数量尽可能地保持在五十个以内为宜。

(三) 人力资本规划

通常情况下, 国企人力资本往往是来自于高校, 同时利用较为苛刻的行政性人事档案与户籍管理制度使他们长时间留在公司之中, 所以当社会发展到市场经济阶段时, 国企人力资本就会出现流失严重的现象, 充分体现出其规划的不足。同时, 因为未能彻底解决其人力资本的产权及股权化问题,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其人力资本规划。

规划过程中应当以妥善处理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为出发点, 使规划范围不断拓宽, 最终使人力资本规划极富战略意义。比如对于职工执行力薄弱、结构性缺员等问题。国企在确定业务范围过程中应当按照自身战略、市场发展趋势以及利润增长等进行;按照自身发展积累的经验, 同时借鉴其他企业的实践经验, 还应当认真研究自己的对手, 最终将业务范围确定下来;实时分析职工的健康状况与流动状况, 在此基础上, 确定科学的人才团队, 并且应当实时分析人力资本的供需状况, 以此来确保自身人力供需处于平衡状态;提前估算上岗职工的人工成本, 并按照估算的结果来控制人力成本。上述一系列活动的实施一方面能够确保国企做好人力资本规划工作, 另一方面还能够为其实现人力资本体系化管理, 确保其顺利完成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四) 人力资本获得

尽管国企受到政府体制的保护, 使其在人力资本的获得上具备良好的前提, 然而要想形成其人力资本, 国企应当具备人力资本遴选、培养、保留等各种能力, 所以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本获得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在这里, 人力资本获得体系大体上涉及到招聘、人力资本池与交流机制几部分内容。具体来说, 国企能够通过若干有效的途径来录用合格职工, 包括外部招聘、内部推荐和交流等手段, 业务经理还能够利用面试的渠道来选用职工。人才市场与内部人才中心是国企开展岗位供求分析、人力资本培训等工作的重要形式,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力资本产权交易成本, 国企引入的职工在接受岗前培训以后就能够形成人力资本储备, 从而构建起能够适应需求的人力资本池。然后利用其人力资本交流机制取得最大化的效益, 这样一方面能够确保广大职工实现自身的人力资本价值, 另一方面还能够为企业提高自身组织资本效益提供保障。

(五) 人力资本激励

现阶段, 国企里面的薪资结构现状不容乐观, 比例失衡;同时, 职工惟有在获得职务晋升之后才会加薪;除此之外, 还存在企业的奖励方案落后等等各种不良现象。上述各种问题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使他们的薪酬安全感降低, 并且对业绩考核的公平性持怀疑态度, 导致其激励机制根本无法发挥作用。

构建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人力资本激励体系则能够有效防止以上各种不利现象。第一, 企业不同层级 (囊括所有职工) 签订相应的任务合同, 利用这种方式来进一步细分工作与绩效指标, 并且需要签订个人绩效合同, 以此来推动职工不断发展, 实现对他们的有效管理, 并推动团队不断向前发展;然后还需要订立业务目标, 利用这种方式实现组织业绩的不断提高。第二, 针对各个层级、各个岗位的职工确定相应的考核内容以及考核周期, 在此基础上, 加强过程控制, 充分确保考核结果与广大职工个人发展、薪酬待遇、职务晋升等挂钩。一般来说, 人力资本激励体系主要包括企业文化、职务晋升以及工资等几种形式的激励。

(六) 人力资本发展

第一, 构建系统全面的学习体系。一是定制学习路径时应当以提高绩效为目标, 充分考虑职工技能差距, 制定科学合理的内容;二是营造一个合适的学习环境, 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的学习积极性;三是为职工提供机会, 使他们能够随时学习理论与专业内容。

第二, 构建起混合学习机制。首先企业应当积极为职工提供平台, 使他们能够开展自主学习, 同时能够找出个人和职业目标存在的距离, 并且能够利用学习确定个人的发展目标;其次企业应当为职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例如学习方式、课程等, 为他们的学习计划辅助行动提供保障。

三、结语

国有资本管理 篇10

关键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过程控制,管理措施

2007年9月,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 标志着中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2008年10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 从这时起, 作为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手段,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全面展开。为了争取政府更多的项目和资金的支持, 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的申报日益增多。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项目实施企业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担负着经济结构调整、自主创性和转型升级、国际化经营以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重任, 一般所需资金额度都比较大。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项目的资金总额人民币大多都上亿元。国际合作项目资金总额原则上大于1 000万美元。申报企业的动力之一就是看到了政府巨大的投资额。但是,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投资很少由财政全额拨付。一般情况下, 企业自筹配套资金至少需要达到50%或以上。按照项目投资额配比比例, 企业往往需要自筹配套资金数千万元甚至更多。

(二) 项目工作进度滞后

同国有技术改造项目一样, 政府对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的建设周期一般都有严格的规定, 在项目申报报告和申报表中都重点强调项目实施周期。如果项目不能如期完成, 不仅对资金、人力、建设、评估验收等诸多环节造成连锁滞后, 更对项目实施的目标即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总体布局造成延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大多是新兴产业, 其建设本身即具有一定难度。

(三) 核心技术水平提升不明显

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布局, 推动资源向优势产业和项目集中, 提升企业核心技术能力。项目实施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于土地购置、设备购置、厂房建设等硬件指标完成相对比较容易, 但是相应的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市场营销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升作用不明显, 尤其是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创新成效较低, 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示范作用不明显。

(四) 成本费用支出不规范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一般都有分项及其支出额度的划分。项目执行企业为了完成分项的支出指标, 经常将各项成本费用混合支出, 甚至将与项目无关的生产经营费用、设备购置、日常开支计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支出。除此之外, 企业为了在项目建设的期限内完成投资指标, 对于项目支出的成本价格比较忽略, 高价购置设备和高成本的基建支出时有发生。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过程控制的管理措施

(一) 建立项目管理组织机构, 科学分析自身实力, 有的放矢地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实施过程比较复杂, 涉及关系和层面众多, 而且基本上是新兴产业和项目, 固有的建设经验少, 建设的成本和验收的标准高。企业预备申报之前, 需要设立由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项目管理 (筹备) 委员会, 统筹项目申报和组织建设。

项目管理委员会的首要任务就是认真分析企业的发展规划, 科学评估自身的经济和技术实力, 认真研究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的必要条件, 重点研究企业自身的资金、技术、市场和建设能力以及项目实施的发展前景和效益回报, 有选择地申报和承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由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涉及事项、部门和人员众多, 实施过程复杂, 项目管理委员会必须同时指定预算项目的归口管理部门, 统筹项目的编报和建设。

(二) 制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明细管理制度, 明确管理和实施部门职责

为了规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等政府主管部门和各中央企业集团印发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选取、申报、编制等相关决定、办法和通知等, 对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实施企业具有很强的指导意见。项目实施企业首先需要认真消化吸收相关决定、办法, 深刻领会通知精神。在确定项目承建时, 根据项目的具体行业特点和建设要求, 依据政府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印发的规章制度, 制定更加具体的实施细则, 重点明确项目的具体建设方案和职能部门的工作分工及其工作职责。

(三) 重点关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执行进度、质量和成本

1. 项目的进度管理。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申报时就明确了项目的实施周期。在项目具体执行之前, 企业需要围绕项目实施周期科学合理地预测项目执行过程中需要的资源、要素和时间, 制订详细的项目进度计划。可以编制清晰明了的项目进度明细表、网络图、时间节点图等, 列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名称、活动、资源需求、日期、影响因素、责任部门和负责人等明细执行要素。重点列示项目关键完成节点和完成标识, 并将其作为未来阶段性完成情况检验的客观依据。关键完成节点和完成标识需要得到项目管理委员会的一致确认和项目实施部门的共同认可, 并作为监督管理方和具体实施方的共同检验标准。

2. 项目的质量管理。

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其关键在于管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的质量管理就是为了达成预算项目想要实现的经济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转型升级、提高技术能力、改善经济效益的目标而组织的各项管理活动, 具体可以分解为项目质量计划编制、项目功能质量保证和项目特征质量控制。

质量功能保证和质量特性控制是采用质量衡量指标, 实施过程监督以及纠正措施来完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的成果目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的质量功能和特性内容很多, 最主要的就是围绕项目需要达到的目标, 设计实现过程的标准和保障措施, 并以此作为过程控制的行为准则, 通过基准对照、衡量标识核对、过程改进等手段达到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3. 项目的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就是在预算指标内确保项目按标准完成, 实现项目建设的预期目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在申报和批复中已经对项目总体和分项投资额给出了明确的预算指标。其成本管理就是围绕批复的预算指标, 制订科学合理的成本计划, 并进行控制和监督检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成本计划需要依据预算指标进行严谨的预算论证, 并充分考虑项目进度和项目质量管理要求, 编制类似于进度分解计划的成本分解计划, 即制定项目不同阶段的明细预算成本。

(四) 规范财务会计核算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的财务核算需要遵守会计核算规章制度, 还要遵守《资本经营支出预算管理办法》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项目实施企业在核算时应当独立设项、单独核算, 并清晰分辨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和企业配比资金支出, 注意国有资本金的注入方式和渠道, 重点做好资产评估、股权变更、产权登记、落实国有资本权益, 并及时完成资产评估备案。在核算细节上, 做好不同分项的归类和支出统计。跨年度的, 做到年度和分项的清晰列支。财务会计人员需要尽早地介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的管理过程, 掌握项目的建设脉络, 清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 客观、及时、准确地处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的核算和管理, 努力做到项目预算、核算和决算的规范性。

(五) 落实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的监督考核和绩效评价

除上级单位、资产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评估、审计之外, 项目实施企业也应当积极落实项目自查和自我评估等职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的绩效评价重点评价项目资金到位和权益落实、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内容。为了便于评价, 主管部门设计了统一的绩效评价表。评价表清晰地列出了资金管理和技术创新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等级、评价分值以及操作指引。无论是主管部门、第三评估方还是实施企业自身, 都可以借助项目评价表等评估工具客观评价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实施过程的规范性。

(六) 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的风险管理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既是金额巨大的投资项目, 又担负着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等重要的改革使命, 因此应当开展全面的风险管理。

为了应对风险, 需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管理和技术手段对风险进行评估、处理和监控。首先需要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进行辨识, 分析存在风险的区域和主要风险事件。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实践, 我们发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的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资金、进度和技术方面。其次是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的风险进行分析, 分析经费、进度和技术等主要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风险等级, 并依据概率和风险等级进行风险排序。第三是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的风险进行处理, 采用管理和技术手段制定风险应对机制。在资金方面, 一方面申请国有资本金按期拨付, 另一方面通过企业自身的资金调度预留建设资金, 必要时提前做好专项借款。在进度方面, 结合项目管理的手段, 分阶段地推进实施。重点完成关键进度节点和关键进度标识。在技术方面重视项目策划和专业技术人员意见, 积极寻求上级和专家的支持。

风险的性质决定了其发生的不确定性, 需要时刻进行风险监控。既监督项目的物质风险, 又监督人为风险。风险的发生仅仅依靠经营管理者和归口管理部门是不够的, 必须发动市场、技术、生产、质量、财务等各个方面的力量才有可能尽早地发现风险的萌芽, 从而以较小的代价控制住风险。

风险管理和项目管理相辅相成。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的过程控制中, 将风险管理和项目管理有机结合, 可以充分地促进实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更好地实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报办法 (财企[2011]318号) [Z].

[2]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 (GB/T 50326-2006) [Z].

让国有资本流动起来 篇11

烟台市国资委在深入企业调研、学习外地经验和赴先进省市考察的基础上,按照“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的理念创新管理模式,研究确定了集中部分国有股权,搭建市级国有资本运营平台,通过资本运作为市管企业发展融通资金,放大国有资本对全市经济发展支撑服务功能的发展思路。

烟台市国资委副主任姜海旗介绍说,烟台制冷空调实业和烟台莱佛士船业的国有股权划转工作,正是在这一思路下完成的。涉及净资产约1.4亿元,划转到烟台市国资委管理后,为开展国有资本运营创造了条件,资本运营平台雏形初步形成。

围绕充分利用和发挥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烟台市国资委年内开展了培育市管后备上市企业专题研究。在深入市管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经与发改委及部分企业沟通衔接,初步筛选了交运集团客运项目、氨纶集团芳纶造纸项目、龙口港整体上市项目、烟台港集团客滚项目和东方电子东方威思顿等5个具有发展潜力的题材作为后备上市公司。拟对上述企业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并推动其加速膨胀发展,力争在3~5年的时间内实现上市融资。

围绕利用新的融资工具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会同发改委召开了两次企业债券融资座谈会,邀请武汉长江证券的专家学者赴烟台,对市管企业财务负责人进行了专题讲座,并布置符合条件的市管企业开展了债券融资规划研究。目前烟台港已成功获批发行短期融资债券12亿元,其中一期6亿元资金已募集到位,有力地推进了港口建设。募集资金投入后,公司的财务结构优化了,资本结构稳健了,产品结构完善了。

姜海旗副主任表示,2008年将稳妥推进国有资本运营平台搭建工作,早日使其在国有企业培大扶强、投融资、资产处置和改革重组等方面发挥好杠杆作用。

2007年,烟台市国资委顺利地将万华华信公司改制为国有控股、外资及管理层和内部员工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将氨纶集团和冰轮集团改制为国有控股、管理层和内部员工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三户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为烟台市国资委大企业改革趟出了一条新路子。

随着市管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的逐步推开,为切实建立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国有产权代表委派和管理的新机制,烟台市国资委拟定了国有产权代表委派方案,并对国有产权代表参与决策的工作流程、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等进行了探索完善。起草了《国有产权代表委派管理暂行办法》,对国有产权代表的资格条件、委派管理、工作职责和工作程序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为进一步规范国有产权代表参与决策的行为,提高参与决策的效率和水平,拟订了《国有产权代表参与决策的基本程序》。

烟台市国资委表示,从当前冰轮、氨纶两户企业国有产权代表的运行实践看,效果较好,国有产权代表共参与决策8次,决策事项15项。新机制的运行,既完善了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又健全了国资监管体系,为今后更好地履行国有出资人职责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为避免金融机构拍卖变现抵押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烟台市国资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指导企业制定了整体解困方案,依托资本运营平台,通过资产转让、政策性破产、引进战略投资等多种资本运营手段,推动企业重组,筹措资金偿还了债务、妥善安置企业职工。

烟台国际海运公司在两年持续巨额亏损、资金流严重不足、随时面临停业破产的危险时,烟台市国资委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海运公司资产重组。先后与多家投资方进行谈判,初步确定引进海航集团下属的大新华物流控股公司投资5亿元对国际海运进行资产重组。海运公司重组后,不仅可以盘活现有资产使海运公司走出困境,还可解除政府2.5亿元的担保责任,有效化解政府风险。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烟台市国资委经过一年多的争取和努力,海藻公司、北极星钟表集团和有色金属集团被正式列入国家政策性关闭破产新增项目,其中北极星钟表集团和有色金属集团已正式进入破产程序。多渠道筹措资金,其中从市级国有资产收益中筹集12324万元,对北极星等14户企业2683名职工进行了妥善安置。

国有资本管理 篇12

关键词:资本结构,资本充足率,实证分析,战略管理

一、研究背景及资本充足率

(一) 研究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资本经营这一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在现代思维方式下实施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的方式, 是企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广义的资本经营是指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根本目的, 以价值管理为特征, 通过企业全部资本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 对企业的全部资本进行有效运营的一种经营方式。而狭义的资本经营是指独立于商品经营而存在的, 以价值化、证券化了的资本或可以按价值化、证券化操作的物化资本为基础, 通过各种途径优化配置, 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效益, 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方式。本文所要分析的就是后一种, 即狭义的资本经营。

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和金融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对企业的资本经营结构进行关注, 但得出的结论和观点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行业, 因此对银行业资本经营结构的战略研究不能等同于其他行业, 研究中应该将其作为负债型企业。本文将根据我国国情, 提出适合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经营战略管理方式, 以实现最大限度的增值为目标,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 提高其资本运营效率和效益。

(二) 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也被称为资本风险 (加权) 资产率, 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资本充足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后, 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

巴塞尔协议几经修订, 明确了现在的资本充足率的计算。与既往的资本充足率不同, 新资本协议以明确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取代传统笼统的“风险资产”的概念, 使得测算更加准确。

二、工商银行的资本结构

工商银行的银行资本被区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级为核心资本, 第二级便是补充资本或附属资本, 两种包含的内容如下。

(一) 核心资本

1. 实收资本, 指企业所者实际投入企业的资金。目前工商银行实收资本是国家资本金。

2.资本公积, 包括资本溢价、法定财产重估增值及接受捐赠的财产等。

3.盈余公积, 指按照规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积累资金。目前工商银行只按规定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公益金。

4.未分配利润, 指按规定分配的利润或应弥补的亏损和历年分配 (或弥补) 后的结存余额。

(二) 附属资本

附属资本由非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 (债权、股权) 混合资本工具和次级长期债券构成, 包括各项损失准备、次级债务资本工具、法定可转换债券、中期优先股、未分配股利的累计永久优先股、股本债券。

三、资本充足率对工商银行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 实证分析

若要研究资本充足率对国有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 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度量就是一个关键问题。目前, 国内外很多学者用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来衡量商业银行的稳定性。商业银行的稳定首先要保证资产的安全, 主要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方面。在这里, 通过统计局网站的数据报告, 选取2010~2014年年报和半年报中的数据, 以半年为一个单位, 得到九组数据, 每组数据包括一级资本、二级资本、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比率这四个项目, 得到表1数据。

注:以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注:**表示在0.01 (双尾) 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0.05 (双尾) 水平上显著

运用分析软件SPSS16.0做连续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输出相关性分析结果 (见表2) 和散点图 (见图1和图2) 。

由2010~2014年的9个样本数据检验可以得出:一级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的相关系数r1=0.776, p值=0.014, p值小于0.05, 结合散点图1可以判断, 一级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的线性关系显著;二级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的相关系数r2=0.936, p值=0.000, p值小于0.05, 同时结合散点图2可以判断, 二级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的线性关系显著。由表2可以得到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比率的相关系数r3=-0.875, p值=0.002, p值小于0.05, 结合散点图可以判断, 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比率的线性关系显著, 并且为负相关。

(二) 实证分析结论

由上述实证分析可知:在一定情况下, 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可以正向影响资本充足率, 而在资本经营过程中, 若想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资本充足率, 可以通过提高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来实现。在资本经营模式中, 可以通过一定方式来提高工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另外, 在某个范围内可以证明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比率负相关, 意味着在这个范围内不良贷款比率越低, 资本充足率越高, 商业银行的稳定性越好, 即在某个范围内, 提高资本充足率就可以提高银行业的稳定性。在资本经营过程中, 银行应该在合适的范围内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不良贷款的比率是银行业在资本经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扩展业务的同时应该对外源资本的注入予以监管。

四、工商银行的资本经营战略

通过对工商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实证指标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经营战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通过政府注资来补充核心资本, 即增加一级资本

国有银行资本金的补充需要国家财政部的支持, 以商业银行为对象发行特种国债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核心资本的方式, 是一项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重大举措。首先, 银行的负债转为自有资本, 筹资成本低, 使绝对资本增加。其次, 商业银行的国债在增加, 而国债风险几乎为零, 所以增加了资本充足率。在这里, 资本金增加的前提是公开的市场持有和规范的偿还国债, 使其注入真实的自由资金。

(二) 在境内外公开发行优先股, 即增加二级资本

工行已发布优先股发行预案, 境内优先股预案已实施, 但是发行对象为优先股试点办法规定的合格投资者不超过200人且股息率拟采用可分阶段调整的票面股息率。在境内外发布优先股有利于进一步充实资本, 资本充足水平有望继续领先同业。

(三) 开拓海外版图, 扩大中间业务

强化市场服务工作, 扩大中间业务收入的来源渠道, 并着重加大信用卡营销力度和现金服务项目, 以此来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从工商银行国际业务客户来看, 目前存在结构比较单一、集中度高及覆盖率低等问题。可以想到, 一旦这些集中的大客户经济业务发生问题, 将直接对工商银行造成冲击。另外, 工商银行在其市场中的活跃度较低, 应该调整海外分支机构的结构分布, 提高金融业务的创新能力, 加快国际化经营的脚步。我国商业银行境外拓展重点应该由填补空白市场转移到推动境外机构本土化经营与可持续发展上。

资本压力问题的最终缓解, 还需要银行自身业务增长模式的改善、定价能力的提升和建立科学有效的资本自我约束机制等, 外源的资本补充可以解决问题, 但不是长久之计, 应该多方面、多角度地解决银行面临的问题。

五、实施资本经营战略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在我国银行资本经营战略实施的过程中, 会相应地出现一系列问题, 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与防范。

(一) 规模与结构的恶性循环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几乎所有银行都忽视了信贷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把大量资金投向了政府融资平台、开发企业及极少数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特别是实体企业获得的资金很少。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资金的流动性越来越差, 只能通过不断地补充资本金来维持资本充足率不出现问题;另一方面导致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信贷资金在规模和结构上存在严重问题, 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 政策与管理的恶性循环

面对不良贷款的上升及关注类、逾期类贷款的增加, 很多银行开始加大拨备力度。如此大的拨备力度, 是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不良贷款风险。此做法虽然可以帮助银行化解不良贷款, 却解决不了银行资产质量下降等问题。相关政策不及时颁布, 在管理上就不能改善监管体制, 这种恶性循环应该谨慎防范。

这些问题伴随着资本经营战略的实施, 在面对这些问题时,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切不可让银行再在各种恶性循环中挣扎下去。不然, 风险会越积越多、越聚越大。

六、结语

在全球经济延续温和复苏之际, 中国经济缓中趋稳, 有望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但应该注意资本充足率的最优值, 因为如果资本充足率超过最优值, 反而不利于银行的运营。现在, 对于工商银行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在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同时, 我们应该顺势而为, 灵活应对, 积极稳健地经营, 确保圆满完成目标。本文通过对资本充足率的实证指标分析, 对工商银行的资本经营予以阐述, 并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警示。

参考文献

[1]梁新华.试论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框架体系构[J].科技视野, 2012 (17) .

[2]乔程.建设集团资本运作细节分析[J].现代商业, 2013 (12) .

[3]刘晴.商业银行社会责任财务评价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D].山东财经大学, 2011.

上一篇:春运下一篇:理论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