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行信贷管理

2024-08-21

国有商行信贷管理(精选3篇)

国有商行信贷管理 篇1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将资金周转、项目投资、规模扩大、应对竞争风险等方面的资金需求都转向了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由于商业银行在放贷过程中有诸多难以预料的风险, 所以银行在享有信贷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良贷款的严重偏高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本文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原因入手, 通过贷前调查存在漏洞、社会信用管理不健全、信贷风险管理滞后、贷后检查工作流于形式等方面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从完善贷前风险管理、重视贷后检查工作、建立客户信誉等级评价体系、健全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处理不良信贷业务等方面提出风险管理机制应对的措施。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将资金周转、项目投资、规模扩大、应对竞争风险等方面的资金需求都转向了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由于商业银行在放贷过程中有诸多难以预料的风险, 所以银行在享有信贷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良贷款的严重偏高也给其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银行贷款风险的存在不仅有历史原因, 还有我国经济体制变革的原因, 同时还有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的管理机制原因以及社会道德与信誉的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银行信贷正常、安全的运行, 应提高银行信贷风险意识, 加强管控能力, 不断完善信贷管理的机制。

一、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原因

从产生信贷风险的来源不同, 可将风险来源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风险等因素。市场风险主要来源于市场中诸多因素的变化导致信贷资产的损失。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借贷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贷款目的和用途、贷款违规行为如多头贷款或透支, 贷款抵押物变现较难, 贷款担保没有实际意义等方面带来的风险。管理风险主要是因为贷款环节的基础工作没有真正按要求落实, 信贷档案资料缺漏、虚假;贷款业务时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等环节没有真正落实, 缺乏系统的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 违规帐外经营较为严重等因素造成。

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 贷前调查存在漏洞

在国有商业银行贷前调查过程中, 由于调查工作不全面, 资料收集不全、可参考数据真假难辨;企业或个人提供的审核资料假信息较多、并且使用各种不正规的方式骗取贷款;部分工作人员由于审查工作不认真, 道德缺失, 责任感不强导致借款人注册资金未到位或抽逃公司注册资金以及个人不良信用等都未及时发现, 使前期调查失去意义, 不能从贷款调查一始把好贷款的安全关卡。

(二) 社会信用管理不健全

商业银行信贷过程中社会信用以及贷款对象的信息是贷款审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调查资料, 但是由于信贷审批机制尚不完善, 对信贷主体的资格、资质、信用、财产状况缺乏全面系统的审查, 社会信用不真实、信用管理缺少真实的数据, 商业银行信息收录滞后、银行之间信息资源不能共享, 企业信息不符、有的银行之间为了争夺业务甚至提供假数据或是隐藏数据等现象, 导致参评数据缺少真实的依据, 无法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作出正确的判断。除此之外, 银行信息查询不能与国家公务机关如工商、税务、法院、产权登记等部门的数据进行挂钩和使用, 有的地方政府保护企业现象比较严重, 对信息调查工作更造成了困难, 信贷工作人员仅能凭借会计师、评估师、审计师等机构出具的报告进行判定, 而这些机构往往可信度比较低, 因此也增加了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难度, 使得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或个人顺利通过信贷资格审查。

(三) 信贷风险管理滞后

在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的风险管理过程中, 还主要以贷款的发放为主要工作任务和实际收益, 部分客户经理和管理者为了完成当期任务而忽视了贷款的管理, 虽然有贷款“三查”制度, 但是过于相信或依赖贷前调查, 通过调查、分析、审核、论证、第二来源落实等工作确定后, 认为信贷风险应该是降至很低, 即便出现问题也有第二还款来源担保, 忽视了贷后管理, 因此重视信贷营销而轻信贷后检查的管理模式使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较为突出, 所以一旦信贷问题出现, 风险便已经成为现实, 就无法挽回。与此同时, 风险预警机制的不健全, 即便出现风险也不能追究责任, 更不能将责任落实到人, 从而更加促进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

(四) 贷后检查工作流于形式

部分工作人员由于与贷款客户没有形成对等关系, 不愿得罪人或是对于较大贷款客户存在畏惧心理, 也有部分人员不知道如何将管理工作执行和落实下去, 将贷后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不对企业财务进行监督。没有及时发现企业或个人由于经营不善出现的倒闭、亏损等问题, 导致大量贷款变成呆账、坏账、死帐。同时, 更有极少数管理人员, 工作作风不正, 出现接受客户馈赠等现象, 导致管理工作形式化、流程化。

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应对措施

(一) 完善贷前风险管理

在信贷之前要全面、真实的对企业和个人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核, 对客户的授信, 做到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统一管理, 本币业务与外币业务统一管理。充分评定客户的偿债能力, 做出客户授信额度的确定, 将第二还款来源以及贷款变现方式认真审核。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加强对相关产业和行业政策的风险了解, 避免贷款环节的不正规操作行为, 从贷款第一道关卡保障信贷安全。

(二) 重视贷后检查工作

为了减少因忽视贷后检查工作出现的弊端, 首先应对工作人员进行管理教育和技术培训, 加强风险管控的技能, 同时还应调整三查岗位的管理关系以及比例关系, 增加贷后检查岗位的工作人员, 引进优秀信贷工作人员, 定期进行金融专业培训, 增加贷后检查环节的实力, 真正将信贷责任落实到人, 完善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信贷管理员应加强对企业财务的监督, 对贷款对象进行实时管理, 确保贷款安全。同时还应建立健全不良贷款的预警机制, 从制度上加强贷后检查。

(三) 建立客户信誉等级评价体系

根据社会信用出现的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建立客户信誉等级评价制度将信用风险相关资料如主体资格、资质、信用、财产状况等建立全面系统平台, 加强与国家公务部门的合作如工商、税务等, 做到资源共享, 扩大信息采集方式, 完善征信系统和个人信用制度,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将相关评估中介、审查机构也列入社会信用评价体系之中, 以促进社会信用的形成, 使银行可以对客户做出完整的、真实的信用和还款能力评估。

(四) 健全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首先要根据不同贷款金额、行业、用途制定信贷风险识别的界限, 设定预警方案, 同时要结合贷款风险进行分类, 加强可操作性的实时监控, 除此之外还要对贷款人进行违约风险程度分析测算和跟踪监控。对贷款业务品种进行适度的限制, 避免信贷品种盲目增加, 减少商业银行不良信贷的比例, 建立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综合风险评估体系, 通过对信贷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的监测及拨备计提, 完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 从体制上防治信贷业务操作风险, 形成科学、谨慎的风险控制长效机制。

(五) 处理不良信贷业务

对已经形成呆账、坏账的贷款应尽快处理, 可以通过债务重组、资产剥离、法律诉讼、以资抵贷、呆 (坏) 账核销等方式将不良资产盘活, 同时还要将资产处理方式多样化, 可以借助社会中介、投资银行、二级市场等机构, 将不良资产压缩到最小范围。

参考文献

[1]陈诤.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 (4)

[2]何国勇.对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J].南方论丛.2008: (3)

[3]李平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原因探析[J].经济师.2008: (12)

[4]张小明;刘皖.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问题[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 (2)

[5]任书敏.浅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2012: (9)

[6]上官晓文;俞敏.浅析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J].经济研究参考.2013: (1)

论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 篇2

一、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

近年来, 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不断降低, 但仍旧是金融体系的主体,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我国金融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 在市场竞争压力下, 国有商业银行所表现出的信贷风险问题, 严重威胁其健康发展。

(一) 国有商业银行存量信贷资产质量不高

其一, 鉴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及国家政策的支持, 其吸纳的资产量巨大, 但是, 在众多资产中, 不良资产比例较高, 如到2011年12月底, 按照五级分类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不良率远远高于国际警戒线 (10%) 与人民银行的监管标准 (15%) 。同时, 不良贷款的结构形式严峻, 不良贷款实际损失率约占到整个贷款的7%, 且出现大量的呆滞贷款, 如“双呆”贷款约占不良贷款的80%以上。其二, 大量的贷款被应用到固定资产投资中, 固定资产转化为现金流的机会减少, 从而导致银行一时难以受到还款;一些贷款被企业作为资本使用, 企业长期占有流动资金贷款, 并将其转化为铺底流动资金, 到期无法兑付, 被迫转贷。其三, 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 国有商业银行几次降息, 存贷款之间的利差减少, 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实际资金收益减少。

(二) 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加大

其一, 从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方向来看, 其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 并集中在大规模的传统行业, 随着市场多元化、竞争性的加剧, 这些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下降, 导致银行信贷风险增大。在市场经济刺激下, 银行为盈利, 银行之间展开无序竞争, 将贷款投向交通、电信、能源等垄断性的行业及一些大企业, 导致客户群体趋同, 一旦危机出现, 则这些企业或行业出现的资金问题则直接威胁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安全。其二, 在金融体制改革的作用下, 国有商业银行按照股份化及公司化要求进行改革, 直接进入资本市场, 造成经营方向模糊, 在一些经营实力较高的外资银行的冲击下, 国有商业银行存在丢失客户的风险。

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之所以出现信贷风险, 除受国家政策、市场机制及社会信用的影响外,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则是引发信贷风险的关键原因,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 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是监督控制管理质量的重要保障, 但是,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很多问题, 如银行贷审会由各个部门的负责人组成, 在获取贷款信息时, 往往通过客户经理介绍, 而没有深入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受行政化管理方式的影响, 各部门负责人虽为民主投票选举, 但实际为“内定”。而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 使得责任制度无法落实, 不可避免产生腐败现象。

(二) 信贷风险管理方法滞后, 管理效率较低

虽然国有商业银行形成了集约化管理的思想, 并通过多种措施提升管理水平, 但是从风险管理上看, 仍存在严重不足。其一, 风险管理往往对事后风险进行处理, 而并没有做好风险预防工作, 且存在查处滞后、整改滞后的现象。其二, 风险管理不全面。风险管理不仅仅在于操作风险控制, 还涉及到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等, 在管理时, 往往定位于操作风险管理, 而忽视其他风险管理。其三, 贷款管理的分析方法采用文字性叙述较多, 不能客观反映信贷风险的实际情况, 即使采用定量分析方法, 也仅仅对财务效益及偿还能力进行分析。在调查分析中, 对财务分析、信用分析并没有对风险数量进行具体分析, 仍运用静态分析法。

(三) 内部合作力度不足, 信贷风险信息不全

随着商业化进程加快、客户结构变化及经营环境变化, 国有商业银行均出台了新的信贷管理办法。管理规定中, 虽设立许多部门, 并进行内部分工, 但是并没有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协调组织, 使各部门之间独自执行职能, 缺乏合作, 造成信贷管理工作水平不高。而由于部门间独自作业, 相关性的信息交流不足, 造成信贷管理信息不完善, 如信贷档案内容残缺率高, 这直接影响了债务落实, 引起贷款本息无法如期偿还。

三、提升国有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途径

(一) 完善信贷风险监管机制

其一, 主要由内部审计部门与信贷风险管理部门相联合, 共同对信贷风险进行管理, 形成制衡机制, 同时建立多层次的监管平台。在强化各个层次、各个部门的监管职能的同时, 建立信贷审批、信贷风险与信贷经营相互配合的机制, 实现多部门间的合作, 提升信贷信息的完整性。其二, 建立贷款责任认定制度, 将责任细化到相关部门及个人, 并加大贷款检查, 重点查处因违规操作而造成的问题, 并追求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以督促信贷人员依法、认真办事。其三, 风险管理包括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 且以非现场监管为主, 要对非现场进行有效监管, 必须建筑与相应的信息管理平台, 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采用先进技术, 结合自身业务特点, 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二) 加强信贷风险控制

其一, 建立完善的信贷业务环节操作规范, 促使信贷业务经营人员、审批人员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以保证各项贷款信息完整、有效。同时, 完善的信贷业务操作规范也是风险控制的基础环节, 是认定贷款责任的重要依据。其二, 对信贷业务全过程进行动态化风险控制。信贷前要对客户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还款能力等进行全面调查, 掌握客户的相关信息, 并对企业发展前景做预测, 为做正确的贷款决策提供有效信息支持。审批中, 要严格审批授权, 依据审批授权制度, 以风险分类为信贷审批权限划分依据, 待风险评定后, 相应的负责人按照该笔业务涉及的金额、信贷风险度, 对其进行审批, 对确定为风险行业或是风险度较高的贷款, 则必须在同级信贷风险部门的介入下才可审批。加强贷款后管理, 健全信贷档案, 时刻关注客户的经济动态, 根据客户经营情况, 调整贷款;同时, 建立合理、完善的风险分类标准, 严格规范资产分类, 增强资产分类的可信度。

(三) 健全信贷风险化解系统

国有商业银行要通过风险分散方式来化解一些无法回避的风险。在信贷风险化解系统构建中, 要集中建立完善信贷风险分散策略, 通过客户分散、期限分散、数量分散、用途分散等策略缓解信贷风险;建立银行信贷风险储备金, 以补偿信贷缺口;运用市场保险制度, 向保险公司投保, 获得部分补偿。

四、结语

随着市场竞争性的提升,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程度逐步提升, 且受本身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控制制度、管理措施等影响,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表现出不良资产高、信贷资产质量低, 贷款长期占用率高、流动性低, 信贷筹资成本高、实际收益低等特点, 进而威胁着金融体系的安全。因此, 要解决以上问题, 必须集中发挥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力量, 从基本制度建设、改善信贷风险管理方式、完善信贷风险控制系统等方面, 来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进而保证整个金融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宗俊, 刘玉灿, 薛丽思.基于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现代管理科学, 2011 (3) .

[2]熊霞.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下半月) , 2012 (2) .

[3]李白宁.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6) .

[4]顾广彩, 赖玉明.新《公司法》实施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影响及对策[J].南方金融, 2011 (7) .

[5]马莉.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治理[J].当代财经, 2011 (12) .

国有商行信贷管理 篇3

(一) 纵向和横向制约的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简单地把提高信贷集约化程度执行为信贷能力的上收, 相对于专业银行时期, 信贷审批流程基本上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仍旧是过去“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模式, 具体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为分级管理, 也就是从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之间分以及到机构内部行长、科长、经办之间, 即实行层层审批、逐级上报制度, 这样容易造成纵向管理链条超长, 不但加大了效率风险和时间成本, 而且还弱化了权责利结合与科学决策的职能——权力的分散在一定程度上是淡化了责任, 缺乏一个由完全责任主体统筹的相关问题来考虑信贷业务。

(二) 如何处理负向惩罚和正向激励

在激励约束上, 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 制定了“零风险”考核机制, 处罚办法相当严厉, 以期制约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 加大违规成本。而在激励方面, 基本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老一套的财务激励, 激励作用相对而言弱化, 导致有一些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受挫, 无心对借贷企业进行深入细致的个案分析, 不敢大胆而理性地挖掘、培植潜在体质客源, 仅是在简单地调查了企业执照的合法性、固定资产投资的多少、有无违法的经营行为、是否备齐抵押物质和担保人等静态要素之后, 就与企业建立信贷关系, 或是忙于“抢大户”, 盲目降低贷款条件拉拢交通、石油、电信、电力等垄断行业的客户和项目, 相比之下, 对中小型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贷款准入条件却十分严格, 限制性条件很多, 信贷经营日益僵化, 缺乏活力。

(三) 法律督导机制在信贷管理中的作用

在信贷管理中导入一个完备高效的法律督导机制, 借此给矛信贷工作以法律支持和技术指导, 是保证一家银行维护金融债机、防范信贷业务中道德风险的强心剂。就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机制面言, 其法律督导职能是相当薄弱的, 基本上由信贷经营部等非法学专业部门或人员承当, 加之某些信贷人员素质不高、法律知识有限, 致使银行贷款担保法律效力不足、贷款法律追索难度加大或贷款法律追索无望。

(四) 信贷机制呼唤信贷文化

所谓信贷文化, 是指在信贷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能够体现信贷价值观的信贷基本理念、形象气质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是银行企业文化的一个特殊分支。同其他内容的企业文化一样, 信贷文化相对信贷业务本身也存在于日常、衍生于细微、作用于无形、影响于深远。反思国有商业银行的现行的信贷文化, 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一样, 国有商业银行似乎更倚重“抵押文化”, 将企业是否具备抵押物作为信贷投放行为的指挥棒, 将企业贷款风险管理诸多环节弱化为对贷款抵押物的价值评估, 而忽视了一些更为重要的指标, 如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现金流状况、行业发展前景、市场占有率等。即使有相当的贷款分析报告, 有些也只是走走过场。然而, “抵押文化”并没有真正覆盖信贷风险, 使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走上健康运行的轨道, 在企业违约时, 国有商业银行所得到的有时只是些难以外理, 同时还要花费大量精力维护的抵押物质罢了。

纵观国有商业银行二十年风雨兼程的改革, 基本只是停留在技术投入、风险控制等层面, 关系到产权结构、公司治理等深层次的改革一直停滞不前、踌躇无为, 故当务之急, 是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 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步伐, 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以解决最终所有者缺位问题, 激活信贷管理机制等治理要素。

二、如何进行信贷管理机制改革

(一) 减少贷款审批, 促进横向制约机制的完善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断多样化及不平衡化, 信贷管理的统一模式、标准不能够再适应区域经济个性化发展需求, 这就要求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大企业化的再造力度, 制定和实行新的授信、授权制度, 并根据不同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信贷管理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科学合理地确定基层银行的信贷管理权限, 如:可以下放部分固定资产贷款审批权限到地市分行一级, 授予县支行流动资金贷款收回再贷权、小额新增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 低风险贷款审查发放权, 全额质押贷款和100%保证承兑汇票签发权等, 这样可以缩短委托代理链条, 完全责任主体明确, 使贷款经营做到灵活化和机动化, 同时还降低了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和效率风险。

如果要强化信贷内部各部门横向制约机制的作用, 组织机构应该遵循设置的三大原则:一、遵循相互牵制原则, 即信贷各部门、各权力、各岗位之间形成一种约束制衡机制;二、遵循程序定位原则, 各部门、各岗位及人员分工要明确、做到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杜绝超越职权;三、遵循系统协调原则, 要杜绝内耗, 首先各部门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来遏制成本冲突。就是要在完全责任主体内设置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组织管理, 如:以原信贷经营部、风险部、客户部为载体, 均衡搭配只能如: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风险调研、信贷企划等职能, 在业务上使他们达到相互协作、监督, 做到共同管理、统一筹划信贷业务, 不能越权越位, 以此改变被传统的信贷审批主体所主宰的局面, 同时可以克服忽视风险控制部门意见而偏重业务扩张而导致风险审查部门无法从组织上来真实地制衡业务部门所存在的弊端。

(二) 搞活信贷资产经营活力必须要改革考核, 约束和激励机制

在考核体系上, 应建立一套绩效评估系统, 即以能力和业绩为评估主线, 由上一级行进行组织完全责任主体及其内部高级信贷管理人员的考核, 由本级行进行组织一般信贷人员的考核, 考核的同时要设专人监督整个过程, 全权负责其考核, 这样可以确保考核工作公平、公正、公开进行。激励方式不仅要有传统的物质激励, 还应把价值观作为金融从业人员的核心, 着重完善各种激励措施, 如:升迁发展激励、榜样激励、自主权激励、荣誉激励等, 使员工有被尊崇感、被认同感、被重视感、以实现自我价值。要突出创新激励, 对信贷人员提出的合理的创新性设计应给予一定奖励, 以此增加信贷工作的技术含量和操作技巧, 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股币上轨后, 可以适度推动股票期权、职工持股等长期激励措施, 以人文形式实现家园式、亲情式的激励。根据企业贷款特点实施约束机制, 改变贷款“零风险”的过高要求, 科学确定贷款的正确损失率, 建立合理的贷款经营责任管理制度, 如:贷款经营损失责任必究制度、可控责任承担制度、比例责任制度、区分经营责任可控性制度, 再辅以监督机制来完善对信贷人员的制约, 如:人行监督、员工监督、借款人反监督、存款人大户监督和公共舆论终极控制。

在以上约束和激励机制的基础上, 要牢固树立贷款管理营销观念, 力求在发展中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完全责任主体应积极向上级行申请增加流动资金及技术改造贷款, 积极扶持风险度低、信誉观念强、走产业化道路的中小民营企业, 加大对就业型、科技型、出口创汇型、农产品深加工型等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渗透力度, 为从根本上搞活信贷经营活力, 要积极寻找、培育和扶持优良中小民营企业客户群, 增强对地方经济支持的信贷资金实力, 减少上存资金比例, 以此促进信贷载体的多元化。

(三) 信贷管理机制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

规范法律效力行为、提供系统法律支持、打造人力和制度平台, 这样既依法规范自己的业务活动, 也依法规范客户的各种行为, 为实现此项机制应该设立法律督导部, 积极引入法学专业人才, 逐步充实到各级行中。同时还要加强全系统信贷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 组织员工学习各种有关信贷、经济方面的法律、规定、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应是每位信贷专业人员的必修课, 通过学习提高其法律意识, 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 严格执行各种贷款借据、申请、抵押书、合同担保书等涉及法律明确规定的条例, 从而把信贷工作从传统的按习惯操作转变为依法管贷操作, 以法律确保金融信贷债权的有效性。

(四) 构建全新健康信贷文化, 形成新的经营理念

形成全新健康的信贷文化, 纠正根深蒂固的“抵押文化”影响、需要一个相对长期的实践努力和艰辛的培育, 要实现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 重点应做好以下工作:

1. 制订科学规范的信贷操作流程, 颁布具有指导意义的信贷政策, 实现刚性培育制度与程序。

2. 要有中庸培育风险应对机制, 即要建立准确的信贷风险预警估计机制。商业银行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信贷风险预警和估价机制来抵御信贷风险, 把信贷风险处置措施落实到实处。信贷风险处置的基础是对信贷风险的预警和估价所形成的共识, 对信贷风险度达不到认同, 那么对信贷风险的处置就是无稽之谈。

3. 信贷文化传播和同化的重要、直接的方式是教育培训, 开展富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培训, 可以实现柔性培育教育与激励机制, 实施公正严明的岗位奖惩制度。

信贷风险的存在是不可回避的。银行不可能完全杜绝信贷风险, 在一定程度上应当允许一定限度的信贷风险存在, 银行自身经营特点决定他的这一特性, 既是客观现实, 也是银行经营与发展的需要, 因为信贷风险的产生还有其复杂的原因。没有经营当然就不存在风险, 但不作为、不发展才是最大的风险。另一方面, 如果信贷风险能够控制, 就必须得到控制。在此基础上, 银行就要用一套制度来明确和规范涉及信贷风险各个岗位的责、权、利及其相关行为, 制定出明确而定量的衡量指标, 严格实行奖惩制度, 把银行信贷管理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经过二十多年曲曲折折的改革, 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政府、企业、银行之间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 开始逐步把计划经济下的专业银行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 在信贷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由于现代的信贷管理机制依然存在着一些弊端及种种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存在, 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机制的发展进程也正受其严重的制约。

关键词:改革,信贷管理,转轨,发展

参考文献

[1]戴相龙商业银行经营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2]郝国胜外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

[3]杨红星中小企业融资方案比较研究和权衡选择[J]上海金融2003年05期

上一篇:基层村级动物防疫员下一篇:节水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