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本投资公司(通用12篇)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篇1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是相对应的范畴, 它是以增值为目的, 以自然人为载体, 经过教育和培训等多种投资方式, 聚集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和能力, 它能够带来收益, 并且使资本得到保值和增值。与人力资源相比, 人力资本是时间、精力和一定的物力、财力投入的结果形式或者转化形式, 强调人的体能、智能和技能的资本性, 其追求价值的最大化, 支配和推动其他形式的资本发展。同时, 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又是互有联系的。人力资本投资以人力资源为载体, 人力资本是作为对人力资源之“劳动能力”的投资的凝结, 是这种“劳动能力”的未来效用的资本化价值 (贴现值) 。此外, 人力资源的素质直接决定着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率。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
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是很明显的, 主要有三大投资主体, 即政府或国家、单位或企业、家庭或个人。当然, 也有其他的一些形式, 如上述三大主体的结合或补充, 外国的政府、企业或个人等等。三大投资主体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目的、手段是不尽相同的。家庭或个人是人力资本最基本的投资者, 也是所有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者, 其目的是提高自己及家人的生活质量, 以效用最大化或收益最大化为投资原则;单位或企业是人力资本在就业阶段最大或最重要的投资者, 其目的主要是赢利, 以利润最大化为投资原则;国家或政府在相当长的时间是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主要投资者, 尤其在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之前, 几乎是唯一的人力资本投资者。即使是现在, 由于人力资本投资市场的缺乏, 国家或政府仍然在很多人力资本领域内起着主导作用, 特别在教育领域内是其他投资无法取代的。其目的是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 以社会需要、国家需要、民族需要最大满足为投资的原则。
二、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
与物质资本投资形式相比, 人力资本投资形式更为多样。舒尔茨曾将人力资本投资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医疗和保健, 它包括影响一个人的寿命、力量、耐力、精力等方面的所有费用。二是在职人员训练, 它包括企业的旧式学徒制。三是学校教育, 它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四是企业以外的组织为成年人举办的学习项目, 包括农业中常见的技术推广项目。五是个人和家庭为适应于就业机会的变化而进行的迁移活动费用。后来的研究者, 大多以此为依据, 来界定人力资本的投资形式。
三、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晚, 水平比较落后,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 这种整体的落后状况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 资金缺乏, 物质资本不足, 人力资本更是匮乏。
1. 投资结构不合理。
在人力资本投资及形成上, 国有企业人力资本存量偏低, 缺少投资动力且投资结构不合理。据调查, 我国国有企业拥有工程技术人员178.5万人, 但从事技术开发的不足36万人, 平均每个企业只有4人~5人。在科技人员中, 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所占比例不超过31%, 无职称和只有初级职称的人员比例却高于69%。尽管国有企业人力资本存量偏低且结构不合理, 但职工教育培训却始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在不断“弱化”。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一份调查报告, 我国职工教育经费占销售总额的比例在0.01%~0.20%的企业占30.8%, 在0.21%~0.80%的企业占28.8%, 在0.81%~2.00%的企业占30.5%, 2.01%以上的企业只有9.9%。其中, 国有企业在其职工教育经费占销售总额的比例为0.8%以上的企业中比例最低, 仅为37.9%, 低于总体平均比例40.4%。另有抽样调查显示, 国有企业向员工提供的培训主要偏向再教育和高校培训, 倾向于投资员工的专用性人力资本。
2. 人力资本管理方法不科学。
有些企业在主观意识上已经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但由于管理方法、管理制度未及时跟上经济形势的变化, 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使用和维护均不科学, 使有限的人力资本投资资金也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没有统筹规划。由于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没有统筹规划, 出现了一些不合理作法。如有的企业没有完全以岗位、工种和实际需要出发来合理招聘使用人才, 凭空拔高用人要求, 片面追求学历档次, 导致大才小用, 既打击了新招收员工的积极性, 又加大了企业劳动力成本;有的企业用人缺乏约束机制, 把职工子女大包大揽下来, 而把一些较为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拒之门外;有的企业对已录用的人才也未给予合理地使用, 从而使得大批学有所长的专业技术人才被安排到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的岗位上工作, 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人才的浪费。而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开发时, 往往又是不分缓急、顾此失彼、缺乏通盘考虑, 很难从根本上扭转人才资源浪费的现象。二是人力资本管理中缺乏针对性。人才流失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通病, 究其原因, 复杂多样。有个人因素, 如收入、自我价值实现、待遇、家庭等;也有社会因素, 如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人才流动提供了较为宽裕的环境。另外还有企业管理不善的因素, 如对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或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未能及时安排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让其显露才华, 导致这些人才在现有岗位上缺乏压力和成就感, 有的人才工作长期单调乏味、毫无新鲜感, 有的人才专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
四、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和建议
国有企业人力资本危机的成因是综合性的, 直接原因是长期以来对人力资本的认识不科学、重视不够;现实原因是国有企业在资金、吸引力、政策方面存在着一些困难;最根本的原因是受制于不完善的内外部制度, 国有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益低。要全面振兴国有企业, 必须实施人力资本投资战略、建立与发挥国有的人力资本优势。要实现这一目标, 前提是进行观念革新, 以人为本, 树立人力资本战略观念, 所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本管理机制。
为了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 我们必须从主观到客观, 从内部到外部, 从制度到措施, 加大对核心人力资本的投资, 加快人力资本建设的步伐。一是完善用人机制。要科学设立组织机构改变人力资本流向。既要改革管理体制, 重新设计组织结构, 建立起适应现行管理机制要求的管理机制;又要实行专业化管理, 细化管理职责。二是建立内部劳动力市场, 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企业内部应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本市场, 用市场机制来调剂人力, 从而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劳动力引进、内部人力资源流动、人力资本投资、特殊人才聘用等方面进行创新, 建立一套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三是建立人才开发机制。要使国有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必须要建立一整套符合国有企业长期发展、持续地发挥人力资本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力资本开发机制。要使人力资本开发良性循环, 就必须把人力资本的引进、培养、使用、考核、选拔、晋升和奖惩等各个环节紧密联结, 形成一个完整的、充满活力的体系。
2. 完善竞争机制。
一是继续实行聘用制, 为实施以竞争为核心的用人机制创造条件。二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上岗, 打破身份界限, 取消行政级别这一计划经济的产物, 在企业内部实行竞争上岗。三是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促进人力资源价值的准确定位, 激发其成就感、责任心和事业心, 使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3. 正确对人力资本定价, 处理好与物力资本的关系。
人力资本不同于劳动, 也不同于物质资本, 它是一种无形资本, 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体之中, 具有不可视性和难以量化的特点, 并且由于人力资本的时效性和本身的能动性, 正确区分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 给人力资本以正确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人力资本定价是管理人员由其高管人员报酬确定的基础。但由于人力资本很难度量, 所以, 一般认为在定价时要坚持激励原则、公平原则、弹性原则、补偿原则和分享原则等。这里要充分认识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在现代企业中的区别。据美国经济学家测算, 1900年—1957年, 物质资本增加4.5倍, 利润只增加3.5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 利润增加17.55倍, 后者是前者利润的5倍。可见, 人力资本在利润创造过程中增值效用是远远高于物力资本的。所以, 对于我国国有企业来说, 改变传统观念, 正确评价人力资本, 处理好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的关系是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
4. 立足企业实际, 建立与人力资本产权相符的报酬制度。
国有企业一直以来都在强调国有资产这种“物”的保值增值, 而忽视甚至无视人力资本这种“人”的浪费和流失。其实, 人力资本是一种特殊的资本, 在使用过程中除了可以保值重复使用外, 还可以积累经验实现增值。现代企业中, 人力资本的价值通过提高劳动者技能, 改善劳动技术条件而变得越来越重要。例如美国著名企业家杰克·韦尔奇在担任通用电气公司总裁的前10年间, 对公司进行大胆改革, 为公司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公司税前股本收益年均达到26.29%, 1993年公司资产超过2000亿美元, 营业额620亿美元, 盈利50亿美元。可见, 人力资本在企业利润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对于我国国有企业, 应该结合本企业实际, 构建适合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相应制度, 可以通过参股制、年薪制、股票期权等, 促使人力资本积极参与国有企业分配, 激发经营管理者创造更多的价值, 以保证企业实现长期发展。
5. 加大培训力度, 加速人力资本形成, 实施培训福利化。
在一份京、沪、穗、深圳的职业经理人的总体情况调查报告中, 涉及了薪酬、福利、企业认可度、个人满意度、生存状况等情况的对比。其中在福利的调查项中, 85.7%的经理人反映, 与医疗、住房等其他方面的福利相比, 他们更看重培训进修。事实上, 8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将是否能享受到新公司提供的培训作为决定他们是否跳槽的一个因素。他们期望获得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当员工在评估未来的雇主时, 他们将培训视为一项福利, 认为它同医疗保险及薪水一样重要。据统计, 我国逾千万家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 每年培训量不足1%;国外企业包括中小企业每年投入再学习的支出最低为公司薪资总额的3%, 而我国大中企业对此的支出平均不足0.5%, 目前, 对于一些国有企业来说, 培训成了既爱又怕的“鸡肋”。投资培训, 可以吸引人才, 又是企业需要, 但是培训后人才流失怎么办?这种在培训上患得患失无疑是众多企业的一块“心病”。我们认为, 培训是最大的福利。这是一种全新的观念, 对企业来说, 培训如同每个员工都有享有养老保险的权利一样, 是每个员工都有享受培训的权利。对社会来说, 如同企业赞助公益活动、倡导社会效益一样, 每个企业都有责任努力提高每一个作为社会一员的员工的生存技能。所以, 实施国企培训福利化是深化国企改革, 留住企业一流人才的关键。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制定统一的、操作性强的集团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子公司重要财务决策的审批程序和会计核算,加强集团公司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及《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集团各子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国有资本”,是指集团公司对企业各种形式的投资和投资所形成的权益,以及依法认定为集团公司所有的其他权益。
本办法所称“子公司”是指由集团公司直接投资或者直接管理并取得控制权的企业。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集团公司和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与集团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控股子公司参照执行,并通过本企业章程或股东会、董事会决议等形式,加以法律化的规定和界定。
第四条 各子公司应根据本企业的会计业务需要设置会计机构,配备相应的会计机构负责人和专职会计人员。
第五条 全资子公司财务负责人(财务总监)由集团公司委派和任免,向集团公司负责并接受集团公司的考评。其主要职权是:负责本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参与本企业的经营决策和财务计划的制定,严格执行集团公司财务制度,享有财务计划执行的监督权,依法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等。
控股子公司财务负责人(财务总监)的任免,由集团公司通过子公司股东会、董事会依法产生,集团公司享有对子公司财务部门进行业务上的指导权。控股子公司财务负责人(财务总监)的职权同上。
第六条 各子公司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等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以财务与预算管理为中心的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并报集团公司备案。严格执行会计法规制度,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帐,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证国有资本不受侵犯。
第二章 管理职责和权限
第七条 集团公司的主要职责如下:
(一)执行国家有关国有资本与财务会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指导和督促子公司建立健全内部国有资本与财务会计管理办法;
(二)对国家所有的国有资本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
(三)确定集团内部财务管理体制;
(四)编制集团财务决算和财务会计报告;
(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权限处置各项资产;
(六)按照国家政策确定企业内部工资总额制度;
(七)拟订集团公司资产重组方案,依法审定子公司及其以下企业的资产重组事项;
(八)拟订集团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的方案,依法审定子公司注册资本增加或减少;
(九)实行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统一管理,依法管理子公司投资、融资事项;
(十)制定集团公司对外担保管理措施,依法审定子公司对外担保事项;
(十一)制定集团公司的税后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依法审定子公司税后利润分配和弥补亏损事宜;
(十二)组织集团内部财务考核与评价工作,落实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
(十三)对子公司财务会计报表进行合并,对财务预算进行汇总,并统一报送财政部;
(十四)按照财政部的规定报送国有资本和财务会计管理的有关审批事项;
(十五)按照国家规定加强集团的国有资本产权管理和财务监管、审计工作,依法监管国有资本变动。
第八条 子公司因合并、分立、清算、转让、非货币资金对外投资、公司制改建等涉及国有资产产权变动的,属于集团内部的,由集团公司审批;涉及集团外部的,由集团公司报财政部审批;子公司所属以下单位涉及国有资产产权变动的,由子公司报集团公司审批。
集团公司投资的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设置方案和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的,按国务院和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执行。第九条 子公司国有资本与财务会计管理的重大事项,包括合并、分立、清算、转让、公司制改建、注册资本变动、重大投融资、对外担保、会计政策和重大会计事项、工资制度、财务预算等,财务部门应参与研究并提出审核意见,报企业董事会审议决定;没有设立董事会的企业,由经理办公会研究决定。对工资制度、社会保障、职工安置等涉及职工合法权益的财务事项,应当按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事先听取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
企业董事会或经理办公会研究、审议国有资本与财务会计管理事项,必须做出会议纪要。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人应当出席或者列席董事会或经理办公会等相关会议。
第十条 子公司对于需要按规定报告集团公司的国有资本和财务管理重大事项,需以书面形式报送,并附相关资料。
第十一条 子公司的主要职责如下:
(一)对所持有的国有资本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
(二)对所属以下企业行使出资人的权利;
(三)制定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管理等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四)按照规定的程序向集团公司报批将要处置的各项资产;
(五)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自身情况确立工资分配方案,全资子公司报集团公司审批,控股子公司报集团公司备案;
(六)拟订企业所属单位的资产重组方案,报集团公司审批;
(七)拟订企业注册资本增加或减少事项,报集团公司审批;
(八)拟订企业的投融资方案,严格按规定程序报集团公司审批;
(九)制定对外担保管理措施,报集团公司审批;
(十)拟定税后利润分配和弥补亏损方案报集团公司审批,审定所属各投资单位税后利润分配和弥补亏损事宜;
(十一)组织企业内部财务考核与评价,落实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
(十二)按要求上报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和财务预算;
(十三)拟定重大资金运作等事项报集团公司审批;
(十四)加强对所属单位的财务监管和审计工作;
(十五)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制定相关制度和上报各项报表。
第三章 流动资产管理
第十二条
各子公司应设置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帐,按照业务发生顺序逐日逐笔登记,做到日清日结和日清月结。要按照钱帐分管原则,严格现金及各种存款的管理,严禁多头开户、私设“小金库”、超额存放现金、坐支现金及白条抵库等。
第十三条 各子公司开展短期投资业务,须报集团公司审批,并按《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依法核算。
第十四条
各子公司要加强对各种应收款及预付款项的管理,根据各种应收及预付款项的明细帐进行及时清算、催收。建立预警制度,严格定期检查、帐龄分析,定期与对方对帐核实,避免发生呆死帐。
第十五条 各子公司应于期末时对应收帐款计提坏帐准备,专项用于弥补坏帐损失。按照期末余额百分比法于终了按年末应收帐款余额计提,计入当期费用。具体提取比例,由各子公司确定并报集团公司备案。
第十六条 各子公司要加强对存货的购进、销售、储存的管理,建立健全适合于企业经营特点的商品购销存管理办法。各种存货的购进应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核算。发出时,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或后进先出法等其中一种方法确定其实际成本,一旦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并报集团公司备案。
第十七条 实行存货定期盘点制度,按季盘点。对有效期规定的商品和易变质的商品,应实施预警制度,提早处置,避免损失。
第十八条
各子公司应于期末时按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对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具体计提比例,由各子公司确定并报集团公司备案。
第十九条 各子公司当年发生的坏帐损失应在当年处理,对超出合理部分的坏帐损失,应将坏帐损失的主要内容(包括债务人、欠款数额、欠款年限、损失原因、损失数额等)详细列单报集团公司(对全资子公司)或董事会(对控股子公司)审批。
各子公司当年发生的商品损耗和跌价损失应在当年处理,对超出合理部分的商品损耗和跌价损失,应将损失的主要内容(包括损耗或跌价品种、规格、数量、原进价、现市价、损耗或跌价原因、损失数额等)详细列单报集团公司(对全资子公司)或董事会(对控股子公司)审批。
对因管理不善、措施不力等主观原因造成的坏帐损失和商品损耗、跌价损失,集团公司或董事会将根据情节,追究企业负责人和主要责任人的行政与经济责任。
第四章 长期投资管理
第二十条 全资子公司对外长期投资(指股权性质的投资)必须经集团公司批准,控股子公司对外长期投资须经股东会或董事会批准,报集团公司备案。需要报送的材料内容包括:被投资单位情况、投资方式、投资金额、投资报酬率、可行性报告、投资来源等。
第二十一条
企业对外长期投资,原则上不得超过上年末企业净资产的50%。要加强对外投资项目的管理,确保投资效益及其安全,对因管理不善,措施不力等主观原因造成资产流失、效益低下,集团公司或董事会将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第二十二条 各子公司的对外长期投资按国家相关规定核算。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20%或20%以上,或虽投资不足20%但具有重大影响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20%以下,或对其他单位的投资虽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20%或20%以上,但不具有重大影响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占该单位总股本比率超过50%的,应采用合并报表核算。
第二十三条 各子公司开展长期债权性质的投资业务,须报集团公司审批,并按《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依法核算。
第二十四条 各子公司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在每个会计期期末按照帐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的差额,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计入当期的投资损益之中。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需报集团公司审批。
第五章 固定资产管理
第二十五条 全资子公司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购建、转让等需报集团公司批准。控股子公司按企业章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要定期或每年至少一次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查,作到帐卡、卡物相符。对盘盈、盘亏、毁损的固定资产,按《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七条 固定资产的折旧可根据固定资产的原值、预计净残值和预计使用年限,按照《固定资产分类折旧年限表》,采用年限平均法。如符合有关规定,也可采用其他加速折旧方法,但需报集团公司备案,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第二十八条
各子公司固定资产修理费用,应纳入财务预算,并按照有关规定,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对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可采用预提或待摊的方式核算,但需向集团公司备案说明。
第二十九条 各子公司可在期末时按照固定资产帐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需报集团公司审批。
第六章 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管理
第三十条 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无形资产的计量、摊销、出售、出租均应按《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并报集团公司备案。计提减值准备的,需报集团公司审批。
第三十一条 其他资产是指除上述资产以外的其他资产,例如长期待摊费用。应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严格界定待摊费用与长期待摊费用。对长期待摊费用项目不能使以后会计期间受益的,应当将尚未摊销的该项目的摊余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以免虚列资产,并报告集团公司备案。
第七章 资产减值
第三十二条 各子公司可在每年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各子公司计提有关资产项目减值准备,需报集团公司审批或备案。
第三十三条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项目主要包括短期投资、应收债权、存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第八章 负债管理
第三十四条 各子公司要加强以负债形式筹集到位的资金,包括长、短期借款以及在结算中形成的各种债务的管理,确保按期偿还,保证企业负债率水平在正常合理的幅度内。
第三十五条 各子公司必须坚持适度筹措的原则,按年编制因经营需要须向银行申请流动资金贷款计划,并纳入财务预算管理。全资子公司须报集团公司审批,控股子公司须报企业董事会审批,并报集团公司备案。需要报送的材料内容包括:借款银行、借款用途、借款期限、借款金额、借款利率、借款担保单位或抵押物明细、借款项目的有关情况、还款能力和做出借款决定的会议记录等。
第三十六条 各子公司不得以任何名义向企业内部职工筹资或向社会非金融机构筹资。企业对外提供担保等或有负债事项,必须经集团公司(对全资子公司)或董事会(对控股子公司)审批。需要报送的材料内容包括:被担保单位情况、担保方式、担保期限、担保金额、借款银行、借款利率、反担保方式、做出提供担保决定的会议记录等。经集团公司审批通过后,应建立相关备查帐簿,逐笔进行登记。
第三十七条
各子公司因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等项目需向金融机构申请长期贷款时,须经集团公司(对全资子公司)或董事会(对控股子公司)审批,并附项目的立项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工程设计方案等材料。
第九章 所有者权益
第三十八条 集团公司对各子公司享有的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对各子公司注册的国有资本实行保全原则。各子公司对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承担保值增值任务。
第三十九条 各子公司拟定以盈余公积、资本公积转增实收资本的,全资子公司由经理办公会决定,报集团公司审批。控股子公司由董事会决定并经由股东会审议通过。第四十条 各子公司及所属以下单位必须按规定办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和产权检查。国有资产登记证(表)是国有资本的出资证明,是企业持有并经营国有资本的法律凭证。
第四十一条 各子公司及所属以下单位发生因合并、分立、清算、转让、非货币资产对外投资、公司制改建等涉及国有资产产权变动的经济行为,经集团公司或财政部立项审批后,必须聘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并将评估报告报集团公司核准或备案,以此作为确定实际交易价格的基础。
第四十二条 各子公司实现的净利润,归出资者所有。以前未分配利润,可并入本分配。对净利润的使用方案,全资子公司须经集团公司审批,控股子公司须经股东会审议通过,并报集团公司备案。
第四十三条 各子公司发生的经营亏损,依法用以后实现的利润弥补。连续5年不足弥补的,用税后利润弥补,或者经集团公司(对全资子公司)或股东会(对控股子公司)审批,可依次用企业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弥补。企业在以前亏损未弥补完以前,不得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第四十四条
各子公司被责令关闭,依法破产或者经营期限届满终止经营或解散的,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实施清算,集团公司依法分享企业清算所得净收益。
第十章 成本和费用管理
第四十五条
各子公司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商品进价等直接耗费,直接计入生产经营成本。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各子公司应合理的区分本期成本、费用和下期成本、费用的界限,不得任意预提和摊销费用,使企业的成本、费用核算更加真实,准确。
第四十六条
各子公司应根据国家有关财务制度,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成本、费用管理制度,并报集团公司备案。努力改善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开源节流,励行节约,降低成本费用水平。
第十一章 营业收入、利润及其分配
第四十七条 各子公司应合理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并及时将已实现的收入准确入帐,不得隐匿。
第四十八条 各子公司应按照国家工商、物价、医药等部门的有关规定依法经营。不得将不应作为销售折让和折扣的费用,作为营业收入的抵减项目记帐。
第四十九条 各子公司实现的利润,应按照国家规定,依法缴纳所得税。
第五十条 各子公司缴纳企业所得税后的净利润,加上年初未分配利润(或减去年初未弥补亏损)和其他转入后的余额,为可供分配的利润。可供分配的利润按下列顺序分配:
1.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比例一般为当年实现净利润的10%,但以前累积的法定盈余公积达到注册资本的50%时,可以不再提取。
2.提取法定公益金。提取比例一般为当年实现净利润的5%-10%。3.向投资者分配。
第五十一条
全资子公司可供分配利润的实施,需报集团公司审批;控股子公司可供分配利润的实施,由企业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决定,并报集团公司备案。
第十二章 财务会计报告与评价
第五十二条 各子公司须按月、季、年向集团公司报送财务会计快报或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企业负责人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负法律责任。
第五十三条
各子公司的财务会计报表须接受由集团公司委托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并将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连同财务会计报告按规定的时间一并报集团公司。
第五十四条
各子公司对内的生产经营,资本运营与各项财务活动,应当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第五十五条
各子公司应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分析与评价。月度作简要分析;季度作影响较大的损益专项分析;终了进行全面地总结、考核及评价企业当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除采用通常的对比法分析外,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
(一)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
主要分析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
(二)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
主要分析指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三)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
主要分析指标:销售利润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四)企业的发展潜力分析:
主要分析指标:技术创新投入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
(五)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分析:
主要分析指标:人均收入增长率。
第十三章 附则
第五十六条 各子公司领导要重视和加强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保障会计人员的合法职权不受侵犯。企业会计人员的任用必须实行回避制度。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未涉及到“非货币性交易”、“外币业务”、“会计调整”、“或有事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等有关财务问题,均以《企业会计制度》、《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xxx办法》等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母子公司治理;企业集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一、引言
Strachan(1976)定义企业集团为:各种企业组成的长期联合体,并由同一个法人或自然人控制。按照Coase(1937)交易成本相关理论,企业集团具有以内部生产替代外部市场、减少成本、提高效率的作用。当信息不对称时,企业集团内部生产比市场购买能够降低交易费用。所以,企业倾向于一体化发展,特别是当一体化的成本低于交易费用的节约时更是如此。据美国《财富》“世界500强”排名,2016年中国内地企业共有98家上榜,全部是企业集团。
组建企业集团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形成协同效应,抵御外部风险;以较少现金投入获得较大控制权;抵御不完善的外部制度环境。此外,国内各级政府追求“强强联合”、主导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也是国内企业集团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黄俊(2010)研究表明,产权保护不足、市场作用欠缺的地区,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加强融资能力,企业一般采用集团化经营手段;政府赤字高、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的地区,政府为了实现社会目标、强化区域垄断等,也会牵头主导组建企业集团。而且,实证证据显示,企业集团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
企业集团由母子公司组成。当子公司数量、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自然而然就有主张其作为独立法人权利的要求,母子公司之间的治理问题由此浮现。如果是全资子公司,母子公司的治理问题主要是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问题;如果是控股或参股子公司,母子公司的治理问题主要是少数股东保护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区国有企业逐渐开始研究及试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及运营公司改革。其中,和注重财务投资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不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母公司具有指导子公司项目建设及投融资的职能,势必比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运营管理参与更深,因此,其面对的母子公司治理挑战,也更加严峻。适时梳理母子公司治理文献,作为发展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参考,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母子公司治理文献回顾
母子公司治理问题通常集中在两个领域: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支持;母公司治理等行为导致子公司利益受损,在实务中表现为:母子公司缺乏協同效应;母公司集权度过高,对子公司过度干预;或者母公司难以有效监管子公司等。
1.母公司的支持行为
企业集团为了保证总体利益最大化,会向子公司提供支持。这种行为在经济下滑时最常见。例如Chang等(2000)的研究发现,在宏观经济形势不利时,母公司的支持行为最为明显。Peng等(2011)的研究也表明,母公司会在经济不景气时通过关联交易等手段来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原因比较直接:国内上市公司对于企业集团来说是稀缺资源,集团为了不使上市公司账面业绩下滑而影响未来融资能力(增发等对上市公司盈利都有要求),或是避免st后退市风险,会采取积极措施来保持上市公司账面盈利。
Cheong等(2010)研究了韩国30家企业集团,结果表明母公司能给子公司带来融资便利和发展优势。国内,潘红波(2010)以1999-2005年深沪所有由独立公司转为集团成员公司的数据为样本,研究集团化对公司融资和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发现集团化可以帮助公司获得更大额度的贷款和更优惠的贷款条件。郑国坚(2007)证明,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可以作为不完善外部金融市场的替代机制。帮助公司克服落后制度对自身发展的阻碍。
在国内市场,上述结论很容易理解:因为国内商业环境、信用环境不完善,银行贷款时评估风险,需要充分考虑子公司的资源。一般来讲,企业集团抗衡经济下行风险、经营不利因素冲击的能力更强,因此,银行更愿意给集团成员公司贷款。另外,由于信息不对称,集团内部对行业风险、经营风险了解更加深入透彻,对于子公司的部分难以从外部金融市场融资、或是融资成本高昂的风险项目,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可以为子公司提供融资支持。邵军(2006)研究表明,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可以放松融资约束。当成员企业数量增加时,融资协同效应更强。杨棉之(2010)的研究也发现,国内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企业集团,普遍存在着较为活跃的内部资本市场。
Shin(1999)的研究也表明:企业集团所属企业之间相互担保可以降低银行贷款风险,因此,集团子公司更容易从银行贷款。在中国,大部分企业都是集中优势资产改制上市,因而上市子公司财务状况较好,融资能力强,而未上市部分融资能力较差。为了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不受侵害,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与同属于同一母公司的其他子公司之间资金往来监管非常严格。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支持,产生集团的协同效应。李彬(2014)研究显示,母子公司的整体协同能够显著提升集团价值,其中交易规模以及协同交易的稳定性是关键要素。陈志军(2010)从战略协同、文化协同、人力资源协同、供应链协同及财务协同评价了母子公司的协同效应,测量了母子公司协同效应的实现程度。
2.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利益侵害
除了支持行为,母公司还可能使子公司利益受到负面影响,包括:母公司从集团利益出发的治理行为,导致子公司名义或实际利益受损;母公司的寻租行为,直接危害子公司利益。
母公司出于集团扩张冲动,有可能把子公司的现金流投到风险较高的项目上。Wei等(2008)选取1991-1996年香港、韩国、马来西亚等八个国家,研究发现随着两权分离度升高,子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也增加。另外,关联交易过多,可能使外界认为母公司可能在掏空子公司,从而对子公司做出不利评价,导致子公司市场价值下降。例如,Bennedsen(2010)发现实际控制人现金流权较小的上市公司,股价更容易被低估。
陈林(2009)研究了企业集团内母子公司之间的信用风险传递。由于企业集团以股权为联结纽带,母子公司之间信用风险有传导机制,重要子公司出现违约责任,将直接影响母公司的偿债能力。他的研究发现,存在一个股权比例,母公司按此比例持有子公司股权时,母子公司之间信用风险传递的可能性最大。
当公司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公司大股东(母公司)与中小股东很可能利益一致,希望做大蛋糕,以求将来分配更多利益。但当公司处于成熟或下滑阶段,可预见未来价值增长缓慢,有些母公司很有可能从子公司“抽血”,去支持集团内其他公司,表现为关联交易、合谋剥夺等。母公司通过投资、贷款或者规定有利价格的业务往来等关联交易,把子公司的资源、财富向与自己有高度关联关系的实体转移。
但是,母子公司的关系往往十分复杂,并不单纯表现为支持或损害。邵军(2008)发现,中央政府为大股东的集团,其内部资本配置行为有利于成员企业价值提升;而地方政府为大股东的集团,则恰好相反。
3.跨国企业母子公司治理
随着全球一体化越来越深入,企业集团越来越多向国际化发展,股权结构也越来越复杂。按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2016》,从1990-2015年,世界各国境外子企业总资产增加22倍,雇员人数增加2.7倍。据《201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1456.7亿美元,占全球流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0.4%提升到2015年的9.9%,投资流量为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2999.6亿美元),并超过同期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356亿美元),实现资本净输出;投资存量全球位居第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
跨国企业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母子公司组织结构,不仅有一般公司治理关系中股东与经理层的治理问题,还由于地理分散性、国际投资及外汇等监管制度约束等因素,使公司治理更加复杂。首先,跨国公司为了构建风险防火墙以及税收筹划等需要,经常设置壳公司,人为增加企业层级。据《世界投资报告2016》,联合国贸发会议跨国性指数排名最前的100家跨国企业里,每家企业平均500多家子公司,分别分布在50多个国家,企业链条平均有7级之多。其次,制度因素在跨国公司母子公司治理关系中,比一般公司治理更为重要,包括母国与东道国的法律经济制度,以及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等。
Kostova(1996)提出了制度距离的概念,认为制度距离是“母国和东道国之间在管制、 规范和认知3个制度层面上的制度环境差异或相似程度”。其中,管制距离指母国和东道国之间法制环境的差异,规范距离是指两国社会规范的异同,认知距离指两国宗教、文化等差异。Zaheer(1996)指出,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会因以下因素受到影响:第一,地理距离造成的成本;第二,不熟悉的东道国制度及商业环境带来的成本;第三,母国环境与东道国环境冲突引发的成本。其中,跨国企业海外子公司既要与母公司制度规范一致,又要遵守东道国的监管制度。当东道国和母国的商业环境、制度具有较大差异时,海外子公司很容易与母公司产生公司治理冲突。此外,地理距离例如时差等,在增加海外子公司与母公司协调沟通成本的同时,也加大了母子公司之间治理问题的复杂性。站在跨国公司母公司的角度,为了保证效率,海外子公司比国内子公司具有更多运营决策自主性,这加剧了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监督和管理难度。
吴先明(2005)研究发现,跨国公司的母子公司关系一般会经历先集权、后分权、再相对集权的过程。决定其关系的主要因素有企业传统、未来战略、所在国监管要求等。而且,近年来,跨国公司母子公司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正在向更加扁平化、网络化发展。
4.母子公司治理问题解决渠道
合理而不过分集中的股权结构有利于提升公司治理水平。Hughes(2009)的研究表明,当投资者保护水平较低时,分散持股与两权分离度较低都能较好防范实际控制人带来的公司治理问题。另一方面,股权结构也取决于双方股东的治理能力以及对公司前景的预期。沈磊(2005)研究了跨国公司在中国合资企业的股权结构从合资向独资变动的原因,认为由于政策管制等复杂因素,股东股权与实际控制权并不一致。当外方股东对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看好时,会通过进一步提高股权比例来要求更高的控制权。
避免交叉持股,也是改善公司治理的方法之一。曲阳(2009)的研究认为,交叉持股会必然带来公司股东两权分离,导致代理成本高企。
在公司治理中引入机构投资者,也有助于公司治理。Cheung(2009)发现,当国有公司在境外上市、或者外国投资者参股时,国有公司实际控制人对公司的“掏空”行为不显著,更多表现为对子公司的支持。郑志剛(2007)的研究表明,控股股东以外的积极股东加入公司治理,会改善公司治理水平。不过,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看,发行B股或H股对管理层的约束作用尚不显著。
强化董事会治理,是普遍认为改善公司治理的方式。董事会是提高子公司对母公司相对独立性的有效机制。可以采取的方式有:引入多名独立董事;实施董事长与总经理分离;适度扩大董事会规模。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一来可以分散决策权;二来可以提高权力制衡机制。董事会规模扩大,可以提高实际控制人对子公司的控制成本,不过,这是以提高子公司决策成本、牺牲决策效率为代价的。
除此之外,还可以相机而动,根据子公司对集团的重要性,来决定子公司应对母公司过度干预时的策略。判断子公司的重要性,包括:子公司业绩在母公司整体业绩中所占比例;母公司与子公司关联业务规模;母公司与子公司业务一体化程度。Lovett(2009)的研究表明,子公司业绩越突出,面对母公司时的谈判能力越强,母公司对其的控制力越弱。Aggarwal(2012)发现母子公司关联强度越高,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过度干预越少。Piana(2012)发现,母子公司业务一体化程度越强,子公司的谈判能力越高。
子公司的社会资源,也是应对母公司过度干预的一个重要手段,包括地方政府关系、地方关联企业关系、地方银行关系等。母公司要么不掌握这些资源,要么需要花费很大成本去自行维护。因此,母公司不得不向子公司让渡部分控制权,来换取子公司调动资源提高业绩。
最重要的还是改善法制环境,健全投资者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强外部监管监督。Li(2010)随机抽取了50家A股上市公司,结果发现实际控制人对子公司的“掏空”行为较为普遍。
5.母子公司治理博弈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是控制成本和收益平衡后的结果。控制成本包括母公司为控制子公司直接付出的治理成本,以及子公司因母公司控制,管理层努力程度下降,导致丧失潜在收益的机会成本。控制越强,母公司直接付出的治理成本越高,同时子公司的积极性下降,也导致母公司的控制收益下降。因此,母公司需要向子公司下放部分控制权。而当子公司控制权增加时,子公司的讨价还价能力也会相应提高,为自己争取更多控制权收益。当母公司下放控制权程度较低时,子公司增加努力的收益,不足以抵消其为获得收益付出的成本。只有当母公司下放控制权超过一定界限,子公司增加努力的收益超过其付出的成本,才有可能增进子公司的积极性。
房茂涛(2014)研究显示,在母子公司的博弈中,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程度,以及子公司的努力程度,决定了双方将采取什么策略。博弈达到纳什均衡时,母子公司之间如何分配战略收益,将是影响双方行为的主要驱动因子。
孙茂竹(2006)发现支付较低水平的正常股利,辅以额外股利政策,是最符合纳什均衡结果的选择。卢周来(2009)认为企业权力是利益各方讨价还价的结果,谈判能力的强弱,以及各方获得控制权的多寡,是由各方拥有资源的稀缺性决定的
三、研究述评与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1.母公司参与子公司的治理,存在“治理能力边界”。所谓治理能力边界,是指母公司参与子公司治理的适宜程度。由于治理需要付出相应成本,母公司不可能无限制扩张对子公司的控制权。因此,根据企业业务类型、发展阶段等特点,母公司宜针对不同子公司,灵活行使公司治理权。
2.不能一味认定,母公司对子公司加强管理,会损伤子公司的发展积极性。事实上,正如前面不同文献都提到的,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输血”支持也较为常见。
3.海外公司由于“制度距离”的存在,治理难度较大。在投资设立相应公司时,应充分考虑到与设立国内公司的差异,提前设计退出机制。
4.应充分发挥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抓手的作用,推动董事会成员积极行使权利。
参考文献
[1]陈艳艳, 罗党论. 政治周期、地方官员变更与资源配置[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18(5):40-52.
[2]房茂涛, 邹昭晞. 企业集团中母子公司治理的博弈分析[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4, 16(6):87-91.
[3]黄俊, 张天舒. 制度环境、企业集团与经济增长[J]. 金融研究, 2010(6):91-102.
[4]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 世界投资报告: 投资者国籍及其政策挑战[M].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6.
[5]卢周来. 合作博弈框架下企業内部权力的分配[J]. 经济研究, 2009(12):106-118.
[6]潘红波, 余明桂. 集团化、银行贷款与资金配置效率[J]. 金融研究, 2010(10):83-102.
[7]沈磊, 蒋士成, 颜光华. 跨国公司在华合资企业股权结构变动的成因——基于一个合作博弈模型的分析[J]. 财经研究, 2005, 31(1):38-47.
[8]孙茂竹, 王艳茹, 张祥风. 从博弈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决定[J]. 会计研究, 2006(8):60-66.
[9]吴先明. 跨国公司治理[M]. 商务印书馆, 2005.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篇4
资本结构是企业取得各项资金来源、组成以及相互关系。企业的资金来源一般包括权益类资金和负债类资金, 因此, 资本结构也是反映了企业对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分配权益。公司治理即企业法人治理, 它主要表现为公司所有者、董事会和经营者 (经理人) 之间的权利划分和互相制衡, 这种表现决定了谁来对公司实施控制以及如何实施控制。因此, 在公司治理中, 债权和股权不仅仅是融资工具, 还可以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的不同模式。
二、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综述
我国的实践证明, 现实中的公司资本结构与资产价值密切相关, 同时, 资本结构也进一步影响公司治理结构。不同公司治理结构理论中关于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描述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公司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公司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关于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冉光圭 (2009) 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实质上是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和经营者之间的一种契约性关系, 这种关系进一步影响公司的资本结构。朱嘉 (2011) 认为资本结构治理效应正是表现为资本结构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企业是通过对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的不同选择进而对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产生影响的。Modigliani和Miler (1958) 在一个理想的和没有摩擦的资本市场假设下, 研究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 结论为: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的选择对公司价值和资金获得成本没有实质性影响。之后, Modigliani和Miler又将定理中的前提假设进行修改, 得出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密切相关的结论, 并提出了“最优资本结构”的说法。青木昌彦 (1995) 认为, 资本结构对于现代企业的重要性, 不仅在于融资成本与公司市场价值, 更重要的是它影响着公司治理结构。
三、我国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及其形成机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既包括我国资本市场特有的制度特征, 也有非制度性因素的影响。以下是笔者对我国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的问题分析:
1. 资产负债率低于全国企业, 且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根据我国国有企业上市公司2009—2011年的财务报告, 我们计算出三年的资产负债率, 并将计算结果与全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进行比较 (见表1) 。
资料来源:上市公司数据来源于巨潮咨询网, 全国企业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年报》。
从表1可以看出:2009—2011年我国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明显低于全国企业的平均水平, 且我国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一直保持在51%以下。对我国上市公司而言, 发行新股并上市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会导致其资产负债率较低。但是, 从三年的数据变化看, 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说明我国的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因其国家控股或国家所有的特征, 会使其走向不断举债, 提高负债比率的道路。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有其背后深刻的体制原因。
2. 股权高度集中, “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数是由原来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因此, 其股权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目前,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可以分为国有股、法人股和流通股, 其中, 持股的法人大多数国有经济主体, 从而出现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 这一现象以国有企业尤为严重。据统计, 在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中, 非流通的国家股和法人股约占总股权的60%~70%, 其中40%左右的上市公司的国有股超过50% (见表2) 。
资料来源:高明华, 《公司治理:理论演进与实证分析》,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年。
从股权集中情况来看, 我国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较高, 而且大股东之间持股比例相差悬殊 (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达到50.81%, 第二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仅为10.11%。根据2005年的一份中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的问卷调查显示:来自第一大股东的董事人员已达到董事会的50%。
资料来源:董秀良, 《公司控制权、代理成本与公司治理结构的选择》, 《经济纵横》, 2001年。
我国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除了存在大股东超强控制外, 还存在严重的“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 出现这种现象正是由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决定的。从实际情况看, 我国上市公司都有不同程度的内部人控制, 其中, 内部人控制程度超过50%的公司达到一半以上, 平均每家公司拥有9.7位董事, 其中外部董事3.2人, 内部董事6.5人, 平均内部人控制程度为67%。何浚 (1998) 对股权集中度与内部人控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论为股权集中度与内部人控制呈正相关, 即股权越集中, 公司内部人控制程度就会越高。
3. 债务资本以银行资金为主, 债券融资比例较低。
由于受到计划管理体制的约束, 我国债券市场发展较慢, 企业债券融资比例较低。2000年, 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达6400亿元, 其中股票融资1554亿元, 企业债券仅为100亿元, 占股票融资的6.4%;而美国公司同年1—11月份通过债券融资达9350亿美元, 同期发行股票融资只有1460亿美元, 债券融资反而是股权融资的6.4倍。
我国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负债主要来自于银行借款, 银行借款中又主要来自国有银行。据悉, 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商业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 截至2011年底, 万达总资产约2030亿元, 其中净资产205亿元, 资产负债率已高达89.9%, 其并购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有银行。2010年, 农业银行对万达的授信超过200亿元, 而建设银行的贷款余额大约在20亿元。
四、导致我国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1. 关于代理方面的制度原因。
由于我国国有股管理新体制尚未建立, 政府对国有股管理的措施滞后, 导致产权不清晰、政企不分、多头管理等问题。一方面, 国有股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 而公众股极端分散以及严重的投机性, 导致对经理人的约束机制不健全, 在实践中形成了“内部人控制”, 使经营者实际掌握了公司控制权。另一方面, 我国很多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很少拥有股权, 当工资、奖金等其他激励措施缺位时, 使得经营者的个人利益无法与公司整体利益相统一, 产生道德风险, 经营者会无限制地举债, 增加资源控制收益与在职消费。
2. 关于破产方面的法律原因。
我国关于企业破产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第十九章等, 从目前我国对企业破产的实施情况看, 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应该说, 政府过分干预是导致企业退出机制无法发挥应有作用的重要原因。对于资不抵债的企业, 政府往往出于保护职工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等因素考虑, 要求银行向其提供优惠利率的贷款, 或者采取强制措施要求该企业与其他企业合并, 助其渡过难关, 这就导致经营不善的管理者又可以继续享受控制权的利益, 从而无法发挥债务通过破产机制约束经营者行为的显性效应。
3. 关于融资方面的市场原因。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 尤其是债券市场发育迟缓, 是导致我国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债券融资比例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一直都比较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融资选择基本符合Myers (1984) 的“优序融资理论”, 即首先是选择内部融资, 然后选择间接融资, 最后是直接融资。而我国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特点却表现为间接融资所占比例较大、直接融资和内部融资比例较小。在我国, 资本市场规模较小, 导致企业只能选择向银行申请资金, 这又会引起企业还本付息的债务负担较重, 进而影响企业盈利和可支配的资金。另外, 我国很多公司对上市发行股票是情有独钟, 发行股票也成了他们的融资首选, 其原因正是在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程度较低, 企业面临的是扭曲的融资渠道。
五、优化我国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的途径分析
1. 完善国有股管理体制。
应该说, 实施国有股减持是优化我国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有效途径。通过国有股减持, 实现多元化投资主体, 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并鼓励其参与公司治理中, 以形成股东之间的权力制衡。同时, 加强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 增强股价信号, 提高流通股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培养中小股东的监督意识和能力, 从源头上杜绝“内部人控制”的发生。
2. 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成熟的资本市场应该是债券市场规模大于股票市场, 积极推进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 有利于进一步拓宽我国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第一, 政府应该减少干预, 放宽对债券发行主体资格的限制, 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第二, 建立多层次企业债券市场, 增强流动性;第三, 规范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公司的信用是发行债券的基础, 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将会严重阻碍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3. 强化债权人的相机性控制。
通过建立完善的破产机制和退出机制, 确定债权人在亏损上市公司破产清算、终止上市以及债务重组中优先地位, 不断强化债权人 (尤其是银行) 的“相机性控制”, 建立市场性的债权债务关系, 并充分发挥债务在公司治理中的积极显性效应。
参考文献
[1]孙杰.资本结构、治理结构和代理成本——理论、经验和启示[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朱乃平, 孔玉生.国内外关于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治理结构的文献综述[J].经济特区, 2006 (8)
[3]孙亚莉.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若干思考[J].财务与金融, 2009 (4)
[4]罗爱芳.传统资本结构决策方法之改进[J].财会月刊, 2011 (21)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篇5
一、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国有经济的“进”与“退”,要以是否有利于提高国资效率为原则。现代企业理论认为,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天然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私人物品的国有企业(即竞争性领域存在的国有企业),其资产效率普遍比不上非国有企业,非国有资本天然的自负盈亏性质决定了以非国有企业形式生产私人物品的效率必然高于以国有企业形式生产私人物品的效率,这是制度安排本身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_论断,必然要求各种非国有资本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并以此推进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调整。
通过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一是改制企业经营机制得到转换,企业竞争能力有所增强,经济效益开始好转,职工的实际收入有所提高.二是盘活了大量的闲置存量资产,提高了资本的使用效率,促进了各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三是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外资、民间资本等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激活了国有企业的存量资产,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国有资本从﹁般竞争性行业和领域的有序退出,促进了所有制结构单
一、国有企业比重过大、企业股权结构不合理现状的改变,是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一条重要、有效和现实的途径。
二、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形式
1.增量投资。即国有资本稀释型改革。增量投资指在国企改制中,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以存量资产折价入股,其他投资者(包括非国有资本)以货币出资参股,改制前改制主体100%的国有资本在改制后因其他投资者货币资金的投入所占份额相对降低而得到稀释。具体方法有两种:
(1)整体改制国有资本稀释型改革。指原企业整体改为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国有资本由政府指定的部门持有。初期的股份制改革基本上采取这种形式。
(2)部分改制国有资本稀释型改革。以存量吸引增量,通过招商引资寻找战略投资伙伴对国企投资。通过引资重组,既解决了流动资金紧张和技术改造投入不足的问题,又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2.存量并购。即国有资本退出型改革。存量并购主要是指民营企业受让国有产权,出资买断国有企业资产,承接债权债务,盘活出让企业资产,原国有企业不再存续。
3.破产收购。破产收购是指非国有资本在国有企业破产拍卖中受让变现资产产权的形式。
4.内部人持股。内部人持股是指经营管理者持股、员工持股及其混合形式。
5.国有民营。国有民营指租赁(先租后买)、承包经营、委托管理等方式。
三、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1.政府方面。
从政府方面来看,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中存在的问题有:
(1)目标企业出资人不到位。国有企业出资人不到位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长期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问题。由此导致的恶果是,国有资产经营责任不清,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主体不明,无人真正对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负责,致使办事效率低、审批环节多、重组过程长。
(2)参与的领域和参与程度不具体。虽然原则规定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或限制的领域外,所有竞争性领域和对外开放的领域,一律对非国有资本开放,但国有经济的哪些具体领域允许非国有资本进入? 哪些具体企业的改制重组允许非国有资本参与? 参与到什么程度? 等等,规定不具体或没有规定,导致非国有资本参与国营企业改制重组的可操作性大大降低。
(3)参与的政策不到位。一是由于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影响,鼓励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优惠政策难以在一些部门和地方有效落实,致使改制重组因政府“失信”常常中途搁浅。二是一些不合时宜的歧视性规定没有及时得到清理,如改制企业资产处置中,职工或自然人个人名下应收欠款一律不予核销、改制前国企擅自处置的资产不予核销、或有资产(贷款担保、诉讼中的经济纠纷等)不予认可等规定,使目标企业的资产难以夯实,给新企业的运行带来隐患。三是政策不完善、不配套,可操作性不强,客观上迟滞了改制重组进程。
(4)监管、协调、服务不到位。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常常会因一些具体问题(如职工安置等)发生矛盾和纠纷,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手段,宣讲政策、化解矛盾,及时协调解决。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目标企业的主管部门却以企业改制重组后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等种种托词,相关部门也不积极履行监管、协调、服务职责,企业为了化解矛盾和纠纷,往往要“花钱买稳定”、靠钱疏通“关系”,甚至付出更大代价,严重挫伤了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5)担心国有资产流失。人们对国有资产流失有许多认识上的误区,使一部分人形成了改革等于国有资产流失、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等于国有资产流失的错误认识和心理障碍。当某个国企产权重组方案被上级和职工认定为转让或出售价格过低时,就可能背上“国有资产流失”的罪名并导致搁浅。
2.目标企业自身的问题。
(1)领导层面的消极抵制。部分国有企业主管上级出于部门利益和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不积极,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2)职工层面的观念障碍。职工层面普遍留恋国有企业职工身份,“非国企不干”,对企业、对政府的依赖心理较强,对国有企业被非国有资本特别是民营企业并购思想不通、心理不平,抵触情绪很大。(3)企业自身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家底不清,参改企业在改制重组过程中,难以及时发现企业已有的经济纠纷等深层次问题,一旦进入改制,这些问题就会陆续浮出水面,往往使重组方不仅要付出超额改组成本,而且还会陷入琐碎繁杂的事务处理工作之中,影响了企业机制的重建和战略规划的组织实施,很难达到预期的重组效果。
3.参与主体存在的问题。
(1)动机和认识问题。购并理论认为,购并方的动机往往是多元的。作为参与主体的民营企业,除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外,往往还有调整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利用国有企业原有资源实现低成本扩张等战略考虑。大多数民营企业虽然对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动机强烈,但认识程度尚待提高。
(2)实力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上看,目前国有资本在规模和技术水平上还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民营资本还不足以置换庞大的国有资本。加之市场体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不配套,“水土不服”等原因,影响了其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积极性。
(3)目标企业的选择问题。正确选择目标企业,迅速对目标企业做出整体评价,并制定出符合实际、完整系统、可操作性强的重组方案和发展规划,是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实践要求。因此,民营企业要成功改制重组国有企业,除了实力雄厚外,还必须有高水平的策划团队。这一点,也是许多民营企业所欠缺的。
4.参与的外部环境问题。
(1)投资环境问题。软环境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主要是思想不够解放,开放意识不强;政府职能转变不快,服务质量不高,办事难,办事效率低;法制环境有待规范,市场环境不配套。
(2)审计评估问题。审计和评估是改制重组不可缺少的程序。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对于目标企业的账面资产与实际盘存资产严重不符,或应收款项账龄时间过长、几乎没有收回可能性的,以及长期挂账的费用性资产等潜亏事项,均应由审计、评估机构予以减值,政府国有资产部门依照有关规定予以监督和认可,使审计、评估结果尽可能客观反映目标企业净资产状况。但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认为,将上述不良资产直接从总资产中减掉,属资产处置行为,只有政府部门才有权决定。这样,审计、评估机构只得将这些不良资产在审计、评估结论中加注说明,从而造成有些应该核销的资产难以核销。
(3)资产定价问题。重组的资产定价方式分为市场定价和协议定价两种方式。采取公开拍卖等市场化定价方式的,评估结果仅作为底价;采取协议转让方式确定转让价格的,资产评估结果也只是重组定价谈判的参考因素。调查发现,重组的协议定价方式人为干扰严重。这种干扰主要来自政府、国有企业的主管上级、中介机构和重组双方。往往导致中介机构相互之间恶意杀价,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客观性。
(4)重组筹资问题。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积累和自筹,由于没有畅通的融资渠道相配合,导致许多企业筹资难,资金到位更难,不确定因素多,重组风险大,重组成功率低。
四。促进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对策
1.充分认识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重组改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思想观念要先行。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利用各种手段,采取各种灵活形式大力宣传,充分认识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这项工作势在必抓、必须抓好、早抓早主动。
2.制定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规划。
制定规划是搞好工作的前提,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事关国家经济命脉和发展全局,因此需要制定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规划:
(1)明确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和作用方式。
在转轨变型中,国有经济应该保持必要的数量,但更重要的是确保国有资本分布的优化和效率的提高。政府的职责,就是通过对国有经济、混合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在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进退安排,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2)明确战略性调整规划的目标任务。
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放手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实现的主要形式,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状况。
(3)明确战略性调整的模式。
在对国有资产进行战略性重组的过程中,有“航母战略”(大公司战略)和“旗舰战略”(大集团战略)两种模式可供选择。其共同目标是通过有效整合行业内国有资产,打造行业国资龙头,促使国有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4)明确战略性调整的方法。
对竞争性行业企业的国有资产,除少数骨干企业根据需要可保持绝对或相对控股之外,其余全部应改为国有资产参股或退出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对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能源、交通、水利、发电、电信、供水、供气等基础产业、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的企业,允许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创造适度竞争的局面,促进其提高效率、改进服务;对自然垄断行业以及支柱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实施“资本稀释”型改革,通过增量募集的方式,在保持国有出资人控制力的条件下,实行股份制改制,使其成为政府出资人的利润来源;即使对石油开采等不允许非国有资本参与的垄断行业企业,也要创造条件将其改为国有法人投资入股的多元投资主体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5)明确战略性调整参与主体的范围。
国家对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范围领域,已经有一个基本的划分,即凡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重要的资源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需要由国有经济控制。
3.制定国有资产有序退出的政策和程序。一方面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制定改制方案,注重引入较大增量资金,引进新的经营机制、经营理念、市场需求的产品和经营项目,力戒“近亲繁殖”,尽量不搞内部人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改制方案必须由企业自主制定,经企业股东会、职代会通过后,报经授权经营主体审定,最后报国资监管部门审批。国资监管部门审批时,要着重对方案中的产权处置、职工安置、债权债务处置等重大事项进行审核,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并得到保值增值,确保有增量资金注入,确保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债务得到妥善处置。对暂不具备产权置换条件的企业,允许非国有资本采用联合、租赁、承包、托管等过渡形式,通过加速折旧、净资产逐年转让等优惠政策给予必要的扶持,创造条件,完成产权置换。另一方面做好职工安置工作。职工安置事关稳定大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协商和补偿的原则,以多种形式解决职工的身份置换问题。基本思路是允许改制企业预先从净资产中提取职工经济补偿费用。其净资产为零或净资产不足以扣除职工安置补偿费用的,可以采取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办法,以等额土地资产补齐;无资产或资产不能变现的,由国资监管机构统筹解决。同时抓好债务处置。高度重视债务问题,妥善做好债务处置工作。为防止逃废银行债务,新一轮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制重组必须吸收债权银行参加。
改制的难点是在破产无门情况下资不抵债或资债相当企业的债务处置问题。对此类企业,只要重组后的国有法人股权收益在解决原企业职工生存费用后剩余部分用于归还包括债权银行在内的所有债权人的债务,就不属逃废债务,债权银行也应支持此类分立重组。同时,银行和各资产金融公司要认真落实各项金融政策,协助参与改制的私营企业按规定核销呆坏账和妥善处置不良资产,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同时抓好程序制定和规范运作。程序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制度保障。通过制定规范化的程序,把改革的每个固定流程加以规范,既让非国有资本、改制企业和其他有关各方有所遵循,按部就班地操作,降低改制成本,避免走弯路,又能通过统一的程序,有效防止改制重组中的不正之风和不稳定因素的发生,从而在制度层面上保证企业改制的质量。在具体操作上,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把好以下五道关口,做到“五个公开”。五道关口即清产核资关、资产评估和资产报损关、财务审计关、民主决策关、方案审批关:五个公开即改革信息公开、改革政策公开、改革方案公开、改革程序公开、改革结果公开。
4.做好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改革。
一方面要搞好平台建设。以公开性和竞争性为基本原则制定国有产权转让办法,通过透明程序进行公开定价,借程序的透明来实现定价的公正,杜绝国有资产流失。整合产权交易市场,在中心城市建立全省统一的产权交易机构,具体承担产权交易信息发布、拍卖拟出售企业的产权和资产、代有关部门收取转让中发生的各种税费等职责,在条件具备时融入全国性的产权交易市场。国有企业整体出售、股权转让、资产变现等产权交易行为和租赁经营等都应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公开进行。
国有资本的资本化运营之路 篇6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于国有资本强化资本化运营功能、提高资本化运营水平、完善资本化运营的体制机制,会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多方面资本结合成为资本运营实体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共同出资组建的企业,是包括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多方面资本结合而形成的资本运营实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微观经济主体。
除了各种所有制经济独自成长发展之外,混合所有制经济越来越成为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途径,成为体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形式,也成为我国企业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近年来,混合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在逐步增加,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到2010年混合所有制经济占工商登记企业注册资本的40%以上,到2012年混合所有制经济占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达15%,占城镇就业的比重达14%左右。而据证监会统计,截至2013年10月,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的上市公司占我国境内上市公司的比重在80%以上,资产比重在90%以上。
因为是多方面资本结合而形成的实体,所以混合所有制经济更为强调各方投资者资本运营的属性,而相对淡化其行政属性;更为强调各方投资者平等的经济契约属性,而相对淡化其依附于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属性;更为强调经营实体面向外部的利益共同体属性和面向内部的利益制衡及合作属性,而相对淡化政府条块分割和上下级行政监督属性。因此,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有助于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进一步的“去行政化”。而“去行政化”恰恰就是国有资产进一步推进资本化运营的前提。也就是说,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企业制度框架下,会有效地逐步强化国有资本资本化运营的属性,而逐步地弱化其依附于政府行政管理的属性,从而有助于国有资本更好地成为市场竞争和运营的主体。
强化功能和完善体制机制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重点是强化国有资本的监管和运营。国有资本运营应明确两种功能,一个是目标功能,一个是操作功能。
关于国有资本运营的目标功能,《决定》明确指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高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要有效地达成这样的目标功能,国有资本就必须有效地提升资本运营在操作层面的功能,这是一种目标与路径的关系。而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则又为国有资本运营提升操作功能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首先,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放大国有资本的操作功能。按照国有资本的目标功能要求,其所分布的主要是我国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先导性产业、国民经济命脉产业、涉及人民生产生活保障的产业等。这些产业大多都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来加速扩张成长的产业。但是,目前的状况往往是依靠国有资本、国有企业的自我积累来支撑这种扩张需求,或者依靠一定的财政支持或政策性融资来支撑。从实际情况来看,仅仅这些途径远远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财政进一步向公共职能转变,以及强调国有经济收益要有适当比例上缴由于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政策要求下,国有经济所控制的产业要实现快速扩张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资金紧张局面。另外,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社会资金是非常充足的,民间的投资热情和投资能力也是十分高涨的。他们热切地寻求着有良好成长空间和盈利机会的投资领域。进一步放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政策,无疑为急需注入投资扩张的国有资本所在的产业和急需良好投资空间和机会的民间资本提供了双向利好的政策通道,急需发展壮大的战略性产业和大量过剩的民间资本将会通过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而获得双赢的机会。由此,通过与民间资本的合作,国有资本具有了调动和组织社会资本的功能,放大了自己的操作空间和操作能量。
其次,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促使国有资本不断提升资本化运营的操作水平。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种资本合作实体和经营实体,资本运营水平的高低和资本运营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这种合作的成功与否以及其发展前景。国有资本的运营者,如何有效地优化配置国有资本,如何选择合适的资本合作者,如何有效地规避资本经营风险,如何与其他资本有效合作把混合所有制经济做大做强,如何在有效实现国有资本目标功能的同时也实现国有资本的积累和扩张等等,这些问题都考验着国有资本运营的水平。总之,如何在多元化、市场化的环境下,有效实现国有资本运营的目标功能,是体现其操作功能水平的,也是其所面临的一个根本性课题。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有效解决这一课题,提供了现实的组织载体及操作路径。
再次,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助于完善国有资本资本化运营的体制机制。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依然具有浓重的行政色彩,“去行政化”仍然是完善国有资本资本化运营体制机制需要解决的问题。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按照市场契约规则组建,而非按照政府行政管理架构组建。这样,国有资本的运营就可以由此进入市场规则的体系,进入市场配置资源的轨道,从而逐步淡化政府行政规则的干预,脱离政府部门化、行政化配置资源的轨道。在资本运营上,将更加突出国有资本的资本属性和功能,而相对淡化其财政的属性和功能。也就是说,国有资本将更为有效地体现其资本属性,真正按照资本运营的功能、以资本运营的体制和机制去实现其国家目标功能,而不是以财政功能、以依附于政府行政体制或财政体制甚至是“第二财政”的方式去实现其目标功能。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篇7
风险即发生不确定的可能性。资本运营风险是指资本运营主体在资本运营过程中, 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变动性, 以及主体对环境的认知能力和本身运作能力的有限性, 导致资本运营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而遭受的损失。
资本运营风险定义包含以下含义: (1) 资本运营风险的直接承担者是资本运营主体; (2) 资本运营风险主要来源于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 (3) 资本运营主体对环境的认识能力和资本运营实施能力相对有限, 是导致资本运营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4) 资本运营风险存在资本运营失败和达不到预期目标两种结果。
二、国有控股公司资本运营的风险类型
根据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我们将资本运营风险归纳为两大类, 即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1. 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 是指对所有企业和所有行业都有影响的, 都无法回避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政策法律风险。是指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的调整和变化给企业资本运营所造成的始料不及的负面影响。 (2) 体制风险。主要包括政府过多干预、各项法规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 (3) 经济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财务风险、投资项目风险和市场风险等。 (4) 社会文化风险。是指由于社会因素如文化、宗教、伦理、道德、心理等因素而引起的资本运营风险。
2. 非系统性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是指只与运营主体和运营对象相关决策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决策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发生决策失误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 (2) 财务风险。主要指资金风险, 是指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因资金筹集不足而导致资本运营中断的可能性, 或大量资金支付后引起资金链断裂。 (3) 资本运营中客观上存在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因信息失真使运营主体遭受重大的损失。 (4) 管理风险。是指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因管理能力不足, 或管理不善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5) 技术风险。是指因技术进步而给资本运营主体造成的风险。 (6) 营运风险。是指资本运营交易完成后, 运营主体无法对目标企业进行有效整合, 无法产生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市场份额效应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等, 从而遭受损失, 甚至拖累运营主体。
三、国有控股公司资本运营风险的传导模型
1. 资本运营风险传导的要素
影响国有控股公司资本运营的风险要素有很多, 具体表现在政策法律、体制、经济、社会文化、决策、财务、信息、管理、技术、营运等要素。
2. 企业风险传导产生的基础
所有企业风险产生的基础都是风险因子。风险因子是指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这些不确定性因素, 主要包括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系统非预期的变化的存在及可能。
3. 企业风险传导的桥梁
在企业风险传导的过程中, 蕴含于初始时刻风险因子中的风险流, 随着企业内部系统和外部环境状态的改变, 会依附于某些有形或无形的事物, 即风险在企业中传导的承载物与表现形式, 被传递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系列的功能节点及作业流程, 或随着时间推移、扩散效应而被逐级放大。而承载或传导这些风险因子的有形或无形的事物, 即风险在企业和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传导的承载物与表现形式, 我们称这种企业资本运营风险传导过程中的传导的承载物与表现形式为风险载体。
4. 企业风险传导的路径
企业资本运营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外部和内部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布不均, 彼此为了各自利益最大化, 即内外部利益链产生的风险。从企业内部来看,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由多个业务循环组成, 而每一个子循环又由一系列的节点部门所参与完成, 任何一个业务节点彼此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因此形成了企业内部错综复杂的功能利益链。另外, 企业作为一个独立、开放的经济系统, 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不可避免的会与周围的环境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 环境对企业这类开放性系统的影响是系统状态改变的重要因素, 而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环境影响作用范围的关联性存在, 也会形成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利益链条, 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企业外部来看,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由多个业务循环组成而各个业务循环与企业的外部环境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宏观经济的波动和调控, 政策的影响, 行业结构和变迁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一定程度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即形成了企业外部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利益链条错综复杂的功能利益链而影响着企业资本运营。
5. 风险流的迸发释放
风险流的迸发释放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风险因子中蕴含风险流流量的大小超过了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 从而导致风险流从风险因子中迸发释放;另一种则是指风险因子中风险流的变化速度超过了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从而导致风险流的迸发释放。
UE (Ra) ——系统对类型为Ra的风险流的流量大小承受能力;
Uv (Ra) ——系统对类型为Ra的风险流变化速度承受能力;
Q[t][n]——t时刻n类性质的风险流的流量;
V[t][n]——t时刻n类性质的风险流Eb的变化速度;
令系统对风险流的流量大小所能承受的最大值为风险流量阀值, 记为UEmax (Ra)
令系统对风险流量变化速度所能承受的最大值为风险流速阀值, 记为UVmax (Ra)
(1) 在t时刻, 当风险流的流量数值上超过企业风险承受能力, 即企业风险阀
值时, 风险流迸发释放;
即当Q[t][n]>=UEmax (Ra) 时, 风险流释放
(2) 在t时刻, 当风险流的流量变化速度超过企业风险阀值时, 风险流迸发释放;
即当V[t][n]>=UVmax (Ra) 时, 风险流释放
6. 风险流的流动、传导
定义判断函数:
则在t0+T时刻, 类型为ra的风险流的流量为Eb[t0+T], 则有:
设在T时间内ra风险流流量变化速度为:V (T) , 则有:
四、国有控股公司资本运营的风险控制
1. 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开展资本运营
企业资本运营应以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目的, 这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为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国有控股公司开展资本运营, 本身就是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重建, 所以必须更多地考虑自身的能力和资源, 不断强化自身的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 不能简单地考虑所谓“低成本扩张”、经营规模扩大、短期财务利益, 而盲目扩大规模和进入其他领域, 特别是进入那些与核心竞争力缺乏关联的领域。
2. 发展战略为指导开展资本运营
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定位, 制定企业长远发展战略是资本运营能够为企业发展服务的保证也是企业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过程。资本运营的基础是生产经营, 一个企业要想通过资本运营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实现规模经济, 就必须通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趋势、市场变动格局、行业发展前景、产品市场占有率、投入产出效果、自身的生产经营素质条件和发展潜力, 确定企业发展战略的准确定位,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生产经营、资本运营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有的放矢地确定资本运营的手段方式, 使并购、改造、联盟、资本收缩等围绕着一个明确的目标进行。
3. 资本运营方案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
对企业资本运营方案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 这些分析论证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运营成本的分析比较、对运营效益的预测、对标的企业的价值评估、对企业自身财务承受能力的分析和支付方式的比较、对重组的能力和成功性论证等。通过这些分析论证, 可以选择出最佳的资本运营方式即采用何种并购方式, 制定周详的资本运营方案, 并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前制定对策。实际上, 资本运营交易完成后的整合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资本运营的成功与否。对此, 必须有清醒的认识。除此之外, 无论多好的资本运营方案在具体实施时都会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 这就需要国有控股公司在实际操作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取应变措施。
4. 建立健全公司资本运营的科学决策机制
为规避资本运营的失败, 国有控股公司应该建立的健全资本运营决策机制, 形成合理的决策程序。资本运营的决策权应集中于国有控股公司。下属企业可以提出资本运营的建议、进行调查研究、策划资本运营方案、开展可行性研究, 但最终决策必须由国有控股公司决定。还要建立集体研究决策的机制。国有控股公司的资本运营决策不应该由某个领导或某一个人决定, 而应由经理班子、董事会和参与资本运营的整个参与者集体研究后作出, 以保证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准确性。还要建立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应急预案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
5. 高度重视资本运营的尽职调查, 防范信息风险
资本运作过程中, 信息的作用至关重要。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为防范信息风险, 避免不慎落入陷阱, 国有控股公司在资本运营时, 应高度重视尽职调查。资本运营中的尽职调查包括各方面资料的搜集、真伪的辨识、权责的划分、法律协议的签订、中介机构的聘请等。实际操作中, 做好尽职调查首先要依靠企业自身有关专业人才的力量;其次要充分利用行业专家的力量, 聘请他们作为资本运营的顾问;再次要利用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的力量。这些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投资银行等。
6. 通过多段操作和共同分担规避和分散风险
多段操作是指运营主体对目标企业的资本运营交易通过多次完成。即分阶段递进操作。多段操作的可行方式包括:先购入部分股权, 以后逐步追加, 直至完成并购;进行租赁经营、承包经营或托管经营, 认为有并购价值后再进行并购;进入新行业时, 先并购有价值的中小型企业, 待熟悉行业情况后, 再实施较大规模并购等。国有控股公司在资本运营时, 还可采取共同分担的方式减少和规避风险。所谓共同分担方式, 是指国有控股公司联合其他投资人共同实施资本运营, 减少自身的资本投入。这样, 即使发生了始料不及的风险事件, 导致资本运营失败, 也可以由其他投资人与国有控股公司共同分担损失, 较之国有控股公司全额投资, 大大减少了风险。
7. 加快培养自身的资本运营专业人才
企业资本运营是一项专业性强、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法律、政策、社会文化、技术、财务、投资、管理、重组、营销、企业文化等很多个方面。每一方面都蕴含着运营风险。国有控股公司要成功进行资本运营, 减少和规避资本运营的风险, 必须加快培养自身的资本运营人才队伍。
8. 对UEmax (Ra) 和UVmax (Ra) 控制
还必须控制好UEmax (Ra) 风险流量阀值, UVmax (Ra) 风险流速阀值, 尽量控制到:V[t][n]<=UVmax (Ra) , 只有风险流的流量不突破UEmax (Ra) 风险流量阀值时, 风险才不会爆发, 当V[t][n]突破UEmax (Ra) 风险流量阀值时风险流从而突破风险临界点造成风行爆发, 从而使企业资本运营产生风险, 此时最危险。
参考文献
[1]张济建:试论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中的问题与对策.江苏理工大学学报, 2000年第3期
[2]陈琪夏文莉:国有企业资本运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 1999 (3)
[3]张志元陈继强:资本运营管理中的风险与防范.山东社会科学, 2004年第1064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篇8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内部资金来源的构成与比例关系,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以资本和信用为纽带,通过投资与借贷构成的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之间相互制约的利益关系。它是公司业绩及其未来发展能力好坏的决定因素之一,合理确定资本结构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
辽宁省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国有控股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企业经营的最基本要素——资金出发,探讨资本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通过实证得出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为辽宁省国有控股公司的资本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二、研究回顾
(一)国外研究
Brennan和Schwartz(1978)提出了权衡理论。按照权衡理论:代理成本、税收和破产成本会导致业绩好的公司倾向于更高的账面价值财务杠杆比率。
Masulis(1983)对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绩效与其负债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能够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负债水平介于0.23与0.45之间。
Jesen、Solberg and Zorn(1992)在研究管理者和负债的关系时得出公司的获利能力与负债比率呈负相关关系。
Mohd、Perry和Rimbey(1998)研究了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公司绩效与负债比率呈负相关关系。
(二)国内研究
我国学者陆正飞和辛宇(1998)的研究表明:资本结构行业间存在着显著差别,获利能力与资本结构负相关。
胡援成(2002)围绕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经济效益和效率的相互关系来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工业部门资产负债率水平与企业经济效益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而且是负相关关系。
张佳林、杜颖、李京(2003)选取了电力行业的31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得出所有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与负债比率都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刚好与Masulis在1983年实证检验得出的结论一致。
洪锡熙和沈艺峰对1995年~1997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21家工业类企业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企业的资本结构与获利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从文献回顾中可以看出,在研究资本结构和公司绩效方面,国内外学者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在不同时期和环境下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实证结果,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的资本结构范围,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分析其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研究方法的选择和指标选取的差异。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依据2004年到2007年间持续经营的辽宁省国有控股公司的财务报表,通过筛选和汇总,得到本文所需数据。
(二)研究变量
本文选择能够反映资产利用综合效果的财务指标:总资产报酬率(ROA),作为被解释变量,考虑到总资产报酬率反映了公司对于全部资源投资的贡献,能全面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投入产出状况,表明公司资产利用的综合效果。选择资产负债率(ZCFZ)作为解释变量:
ZCFZ=总负债/总资产(期末数)。
(三)研究方法
本文应用eviews软件,采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及截面数据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加以比较的基础上重点考察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考虑到选用的数据特点是截面单元多、序列年份少,为减少截面数据异方差影响,进行面板数据分析时,对模型进行截面数据加权的检验。
(四)辽宁省国有控股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描述性统计2 0 0 4 年到2 0 07年,辽宁省国有控股公司资本结构变化情况如表1所示。
单位:亿元
由表1可知,辽宁省国有控股公司总资产、总负债、所有者权益呈增长趋势,资产负债率虽然在逐年降低,但仍然偏高;总体逐渐实现盈利,2004年实现收益-1960546522元,2005年实现收益-1568486029元,2006年盈利3449477072元,2007年实现盈利10972123736元,国有资本收益实现跨越式增长。其中2004年国有资本的总资产报酬率为0.78%,净资产收益率为-2.14%,2007年国有资本的总资产报酬率为2.77%,净资产收益率为2.14%。随着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中资产负债率的逐渐降低,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逐渐改善,总资产报酬率呈上升趋势。
四、公司绩效对资本结构的回归分析
(一)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截面数据分析
为保证实证研究结果的可比性,选择在2004年到2007年间持续经营的企业为样本,对样本企业每一年的截面数据进行分析和检验。以资产负债率为解释变量、总资产报酬率为被解释变量,应用eviews软件分别对样本企业2004年到2007年每年的截面数据进行曲线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样本公司每年的截面方程都通过了F检验和T检验,DW检验值在2左右,说明残差无序列相关,可以依据eviews的拟合结果得到回归方程。分别对所得回归方程求一阶导数,得到总资产报酬率关于资产负债率的相关性区间,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得出样本公司总资产报酬率和资产负债率的相关性区间近乎一致,方程一阶导数的解都趋近于40%,即当0
(二)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面板数据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截面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本文以资产负债率等于40%为界限,将样本公司划分为从2004年到2007年资产负债率均在40%以下,和资产负债率均在40%以上两部分,分别对这两部分样本公司的总资产报酬率和资产负债率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行回归分析。设定系数和截距相同,建立模型如下:
其中:
ROA代表企业t在第i年的资产报酬率;
ZCFZ为企业t在第i年的资产负债率;
C为常数项。
考虑到截面单元个数较多,为了修正截面异方差性和同期相关性,采用截面加权的检验方法,应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总资产报酬率关于资产负债率的线性回归结果,具体如表4和表5所示:
分析表4和表5的估计结果,模型都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DW的检验值在2附近,证明残差无序列相关。依据eviews的输出结果分别得出0
分析上述方程,当0
(三)实证结果分析
辽宁省全部国有控股公司中,0
分析辽宁省国有控股公司资产负债率偏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公司市场竞争意识不强,技术更新和产品创新不足,产品质量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致使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资金不能及时回收,由此加重了负债经营的恶性循环。
二是企业办社会问题严重,有限的资金被分散到社会福利项目,企业办社会问题严重,致使企业经营资金不足,依靠举债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
三是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企业筹资方式受限,多以债权融资方式为主,导致资产负债率偏高。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辽宁省国有控股公司的实践,从实证角度分析了资本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验证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得出当0
参考文献
[1]Brennan M.J,Schwartz E.S.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and Jump Processes Arising in the Pricing of Contingent Claims:A Synthesis.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78,9.
[2]Masulis,R.The Impact of Capital Structure Change on Firm Value:Some Estimates.Journal of Finance,1983,38.
[3]Jesen,D.Solberg,T.Zorn.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Insider Ownership,Debt,and Dividend Polices.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92,27.
[4]Mohd.M.A,L.G.Perry,J.N.Rimbey.The Impact of Ownership Structure On Corporate Debt Policy:a Time Series Cross Sectional Analysis.The Financial Review,1998,33.
[5]陆正飞、辛宇:《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998年第8期。
[6]胡援成:《企业资本结构与效益及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2年第10期。
[7]张佳林、杜颖、李京:《电力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篇9
(一) EVA的涵义
EVA (Economic Value Added) 即经济增加值, 是一定时期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 (NOPAT) 减去总资本成本 (ZCC) 的差额, 通过度量剩余收益来对企业的经济状况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衡量, 是一种与经济价值相挂钩的经济指标。
EVA=NOPAT-ZCC=NOPAT-WACC×CAP
当EVA>0时, 说明企业为股东创造了财富, 企业价值会增加;当EVA=0时, 说明维持股东原有的财富, 企业价值不变;当EVA<0时, 说明股东的财富被蚕食, 企业价值将减少。
(二) EVA回报率
EVA回报率剔除了EVA中企业规模的影响, 更注重企业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公司“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 为了研究黑龙江上市公司国有资本为国有股股东创造了多大的股东财富, 本文选取EVA回报率 (缩写为E-VAT) 这一绩效指标, 作为黑龙江省上市公司国有资本运营绩效的分析指标。其具体公式为:
EVAT=EVA/CAP
二、黑龙江省上市公司国有资本运营绩效分析
(一) 上市公司整体绩效表现
黑龙江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在2002年-2007年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02年和2003年是一个飞速下降的阶段, 由-0.99%下降为-3.14%;2003年至2004年是飞速发展的一段时间, 2005年的加权均值在0附近, 2005年至2007年初与稳定上升阶段, 而且最好的两年是2006年和2007年, 其加权均值都微微超过了0%, 且2007年是资本运营绩效最好的一年, EVA回报率达到了0.31%。如果不考虑2003年, 上市公司的整体走势呈明显的向上趋势。见表1和下图。
单位:%
数据来源:金融界数据计算整理所得
除了EVA回报率的加权平均值, 表1还列出了他的算术平均值和中位数值, 从计算方法来看, 加权均值更强调样本的整体, 即把所有样本公司看成是一个大公司。与此相对应, 算术均值更为强调样本公司的每个个体, 对每个公司, 无论其规模大小, 都一视同仁。这样当规模小的公司业绩发生变动的时候, 他对平均值的影响也能突出地反映出来。例如, 2003年的EVA回报率值异常的低, 达到-3.14%, 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 算术平均线比加权平均线低很多。
从各年上市公司仅营状况看, 不同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存在很大的差异:各年EVA回报率的样本标准差都很高, 在6%至11.5%之间, 如果考虑到这些年的EVA回报率加权平均值最高也没有超过0.5%, 就明白这是很高的水平, 表明不同上市公司间经营绩效的分化状况确实很大。
EVA回报率是否大于零代表公司是否为股东创造了超过股东机会成本的价值。EVA回报率为正值代表股东的投资收益足以抵补他投资该企业所作的等待, 以及他在投资期间所承担的风险, EVA的数值或者EVA回报率的数值大于零则意味着股东的投资行为获得了正的回报率, 这样的公司的经济效益是优异的, 这是投资者认为具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如果一个公司的EVA或EVA回报率小于零, 股东也会认为这家上市公司不具有投资价值, 因为股东的投资收益不能弥补他投资企业所作的等待, 以及他在投资期间所承担的风险。
为此, 论文对黑龙江省上市公司各年的EVA回报率大于零的上市公司作了统计, 统计结果如表4-2。2002年至2007年间, 黑龙江上市公司中EVA回报率大于零的上市公司在30%左右, 比较平稳, 未出现大的波动。而且2007年, EVA回报率大于零的上市公司达到36%, 成为历年最好的成绩, 也体现了黑龙江上市公司整体上业绩逐步好转。见表2。
数据来源:金融界数据整理
(二) 不同行业样本的财务绩效
表3列出了黑龙江省国有股上市公司2002年至2007年间所属行业的加权平均EVA回报率排名情况, 它显示了各行业的上市公司为股东创造财富的情况。就2007年的排名来看, 黑龙江国有股上市公司能为国有股股东创造剩余价值或者对投资者来说具有投资价值的行业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工器械制造业、农业。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排名第一, EVA加权均值回报率达到10.74%, 排名第二的是医药制造业, EVA加权均值回报率为7.18%;与之相反, 排名最低的行业是铁路、公路、隧道、桥梁建筑业, EVA加权均值回报率低至-15.76%, 这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之间的差距达到26.5%, 行业间的业绩差距很明显。而且黑龙江省国有股上市公司所占的行业有13个, 仅有4个行业的EVA回报率大于零, 只占行业总数的35.71%, 而剩余的9个行业的加权EVA回报率小于零, 换句话说, 也就是黑龙江省国有股上市公司行业分布中只有35.71%的行业是盈利的, 剩余64.29%的行业是亏损的。
但是仅就EVA回报率大于零的行业来分析, 对2002年至2007年的数据进行整体性的分析, 我们也会发现从总体上来说, 经营业绩最稳定的行业排在第一位的是医药制造业, 排在第二位的是农业, 排在第三位的是电工器械制造业。但是从下表中我们还能发现黑龙江省的造纸及纸制品行业、电力生产行业的经营业绩是逐年下降的。见表3。
数据来源:金融界和海通大智慧数据整理
(三) 不同股权结构的财务绩效
从加权EVA回报率角度对黑龙江省国有股上市公司和非国有股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比较, 分析股权结构对于黑龙江省的重工业尤其是基础工业股权结构对经营业绩的影响。
从加权EVA回报率来看, 2002年至2003年间, 国有股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明显好于非国有股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而且除了2003年之外, 黑龙江省上市公司我国有股上市公司的EVA回报率都大于零, 说明黑龙江省国有股股东在非竞争性的行业领域整体经营业绩明显取得正效应。见表4。
单位:%
数据来源:金融界数据计算整理所得
三、结论
从黑龙江省上市公司整体运营绩效上来看, 排除2003年的数据, 黑龙江省上市公司运营绩效整体呈上升趋势, 但是整体经营业绩不佳, 黑龙江省上市公司中值得投资的企业也就是EVA回报率大于零的公司最高为36%;从行业的角度来看, 黑龙江省国有资本上市公司分布涉及13个行业, 除了医药业和农业历年EVA回报率大于零, 其他11个行业波动性比较大, 而且有些行业如造纸业经营业绩呈历年下滑趋势;通过国有股与非国有股上市公司的分析, 发现黑龙江省国有股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要好于非国有股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这也可以印证了江泽民主席曾经说过的“部分国有企业缺少活力, 不是所有制问题, 而是由于企业机制问题、外部环境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新.上证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篇10
一、国有企业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一元投资
我国国有企业的投资主要集中于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很多投资项目规模较大, 项目建设难度大, 周期很长, , 投资收益率低, 投资回收期较长。因此, 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很多具有一定的政策壁垒、法律壁垒和市场壁垒, 很多投资项目有较高的门槛, 一些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很难进入到国有企业投资项目中去, 因此往往是国有企业作为单一投资主体, 承担投资项目全部风险。在很多国有企业具有完整的项目投资体系, 从项目立项、可研论证、项目设计、项目施工建设都可以由作为投资主体的国有企业单独完成。但是这种投资管理体制往往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 无论是项目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项目建设的成本都落后于同行业民营或其他竞争对手, 使很多项目输在起跑线上。我们不能因此简单地认为多元化投资主体比单一投资主体优越, 但多元化投资主体较单一投资主体有更多的市场化因素, 有利于促进项目决策科学化、合理化, 为项目建设提供多种资金来源, 从而分散投资风险, 对项目建设和后期运营的效率和效益提升有很大作用。
(二) 盲目投资
我国国有企业大多处于垄断性行业和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 以国有资本为后盾, 掌握着巨大的经济发展资源, 从而追求企业规模增长, 投资冲动强烈, 或是采取依赖投资扩大生产的增长模式, 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或是采取收购兼并的模式实现自身的多元化发展, 盲目进入不相关领域, 往往由于管理、人才、技术、市场等问题导致投资失败。就我国国有企业目前的现状来看, 国有企业往往什么项目热门就投资什么项目, 部分企业集团及成员企业热衷于跑项目, 企业领导追求个人政绩, 盲目投资, 只要是大项目就争取大干快上, 对项目技术成熟度、市场成熟度缺乏充分论证, 在项目决策时, 以家长制作风代替集体决策,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给后期项目运行质量和经营效益带来了许多隐患。这些年, 我国高铁建设、公路桥梁建设领域出现的工程质量事故和国有企业盲目投资钢铁、有色金属行业, 导致行业产能过剩, 造成了资源浪费, 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国有企业盲目投资的状况。
(三) 过度投资
现在不少国有企业为了扩大规模, 急于将各种投资项目揽入怀中, 却不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资金状况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情况, 尤其不考虑资金的筹集、投入、周转等问题, 不顾企业实际经济能力, 不量力而为, 过度投资, 依靠提高负债水平实现项目建设, 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部分企业在项目资金未落实, 项目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 边设计、边修改、边建设, 很多项目短贷长投, 项目投资超概算, 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有的企业将项目建设作为解决现有矛盾和问题的方法, 期望增量带存量, 由于市场环境变化, 新增项目和资产并未达到预期, 企业困难局面不但没有解决, 还使企业状况进一步恶化。
(四) 低效投资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投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保守一些说有一半左右的投资是无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的。这里有客观因素, 也有主观因素。即使是客观因素, 其根本原因还是来源于企业对市场环境和自身能力的把握不准、措施不力。国有企业往往资金雄厚, 但是与之相对应的浪费现象也层出不穷。严重的资金浪费不仅使得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收益水平大打折扣, 甚至还会出现严重的亏损现象。对外投资前期论证不足重复投资较多而造成投资效率不高。由于对投资单位和项目没有进行可行性研究, 使不少对外投资项目效益不高或发生亏损。如有个别对外投资项目由于对市场情况论证不足, 投产后就亏损, 形成“投资之日, 就是亏损之时”。
二、引入外部资本参与项目投资的优点
(一) 解决合作问题
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向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开放, 打破国有企业一元化投资主体格局, 有利于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 形成市场竞争, 打破垄断, 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合作共赢。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合作实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 国有企业吸收民营资本使得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有机结合起来, 既保证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又使得企业能够作为自主经营的微观主体, 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办事, 成为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社会资本、民营资本的相对于国有资本的优势在于市场化程度更高, 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项目决策, 有利于项目风险控制。以中石油引入社会资本合作开发西气东输部分管线项目为例, 引入的投资方包括保险、养老金、银行、公益基金, 泰康人寿、中国人寿、中国人保、新华人寿、太平洋保险等来自保险行业的出资者,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长江养老、中国清洁发展基金等银行基金出资者共同参与, 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 很大程度上分散了项目风险。
(二) 解决资金问题
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往往资金需求巨大, 往往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如由国有企业单一的投资主体完成投资, 需要举债完成项目建设, 在项目贷款资金无法取得或是不能完全满足项目资金需求时, 还可能将流动资金贷款用于项目建设, 短贷长投, 极大地增加了国有企业债务负担和财务风险。资金市场受国家经济政策、金融政策宏观调控的影响非常大, 近年市场普遍认为资金短缺, 但事实是市场资金找不到更好的投资项目, 真正好的项目并不缺资金。中石油西气东输项目能够引入600亿元社会资本、民营资本, 是中石油2007年重回A股以来, 单笔金额最大的融资, 并且是社会融资, 这与中石油所面临的投资规模过大、负债率较高的现状不无关系。中石油也表示, 加快对这一油气管道的开发合作, 有利于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公正使用生产要素和参与竞争环境, 有利于拓宽民间社会资本投资渠道, 优化资本结构, 实现全民资本的保值增值。
(三) 解决效率问题
社会资本、民营资本投资有确定的财务约束, 对项目投资有较高的回报要求, 并且对项目风险有独立的风险评估体系, 具有较高的效率。引入外部资本, 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项目建设成本控制、项目建成后运营管理的效率都有极大好处。
三、对国有企业投资管理创新的建议
中石油引入600亿元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参与西气东输管线对国有企业投资管理创新具有借鉴和示范意义。国有企业投资管理上是否可以将是否能够引入包括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在内的外部资本, 作为项目实施的先决条件,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国有企业投资项目的风险, 有助于项目效益和效率提高。
摘要:以往我国国家重点项目主要由国有企业进行投资, 这导致一元投资、盲目投资, 过度投资和低效投资等问题的存在, 严重影响了项目投资效益, 给国家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营风险, 今年6月中石油引入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运营西气东输部分管线。这是国家重点项目多元化投资的重要尝试和重大创新, 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合理性。
关键词:国有企业,投资,社会资本,多元化,创新
参考文献
[1]邵巍.略论国有民营资本合作的优势[J].金山下半月2012 (4)
[2]李泽峰.浅谈我国国有企业投资管理相关问题.[J].时代金融.2012 (36)
拿什么管好巨额国有资本 篇11
“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将“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列入未来五年国企改革任务。近日亮相的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拉开了新一轮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幕。各方关注这一改革能否啃下“监管”硬骨头,替纳税人管好巨额国有资本。
两类新公司“横空出世”能否破除监管顽疾
“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这一改革方向,正是此次国务院意见的改革核心。
财政部数据显示,不含国有金融类企业,截至今年9月末,中央企业和地方國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已超过117万亿元。如何管好巨量资产是深化国企改革的一道难题。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说,《意见》明确的三方面改革举措中,一大重点是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包括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意见》当务之急要解决政企分开问题。政府如果管太细,连30万元规模的重组也要审批,企业无法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就好比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切了一刀,今后国资监管机构以监为主,两类公司以管为主,企业本身经营为主,各归其位,这是改革的关键。”李锦说。
他透露,今后一种方式是改组部分主业突出并具备一定规模、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成为行业投资经营公司,如中粮集团试点成为中国粮食投资经营公司;一种方式新成立类似汇金公司模式的投资运营公司,按照市场化方式运营。
在此基础上,国资委副主任张喜武表示,当务之急要做好国资监管机构的自我改革。要科学界定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的边界,建立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做到该管的科学管理、决不缺位,不该管的要依法放权、决不越位。
“投资负面清单”如何实现国有资本能进能退
国有资本的一个重要使命,是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当前,一些国企效益低下,有的甚至成为“僵尸企业”,如何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目标也是此次改革的重点。
楼继伟表示,国企改革涉及国有资本从哪儿进从哪儿出的问题,改革提出探索国有资本投资负面清单,核心是为了更好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
“十三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明确,要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推进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调整,引导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更好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
张喜武认为,《意见》为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奠定了基础。今后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和效率。
“新的管理体制下,通过退出一批、重组合并一批、创立一批国企等方式,将引导国有资本更多向核心领域和关键行业转移,并通过投资运营公司推动国有资本流动。”李锦说,当前改革难点在于清退一些产能过剩、生产方式落后、创新能力不足、亏损严重的国有企业和“僵尸”企业等。
对于“国有经济是否该从竞争性领域全部退出”的争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前副主任陈清泰认为,国有资本“应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作出更大贡献”,但在竞争性领域全部退出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应与时俱进地改变国有经济功能,由过去看重对产业和企业的“控制”,现在转向专注资本投资收益。
国资划转社保能否缓解养老金缺口难题
国有资本取之于民,如何更好用之于民,也是此次改革意见的一大看点。
楼继伟介绍,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收益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在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过程中,将部分国有资本划转至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持有,分红和转让收益用于弥补养老等社会保障资金缺口。
李锦说,这是改革回归“国企为民”本意之举。过去国企红利直接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存在诸多障碍,此次改革缩短了中间链条,让群众直接感受到国企发展的好处。
今年3月,山东省出台《省属企业国有资本划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方案》,在全国率先启动国有资本充实社保金改革试点。该省提出,将全省470余户省属企业30%国有资本一次性转由省社保基金理事会持有。
山东省国资委主任张新文介绍,目前,山东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18户省管企业30%的国有资本共计180.65亿元,已划转至省社保基金理事会持有。剩下400多家归属部门管理的国企资产划转工作也正在进行中,预计明年底前完成。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篇12
现代公司的资本结构普遍由外援融资和内源融资两部分组成, 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价值构成及比例。它是企业债务与股权比例关系的集中体现,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再融资能力以及未来的盈利能力, 也因为这样, 它是衡量企业财务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合理的资本结构在降低企业综合资本成本, 获得财务杠杆利益方面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也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加公司的价值。因此, 资本结构成为了公司需要做出的最重要决策之一, 也成为了金融领域中最复杂、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管理界和学术界的关注。资本结构对公司业绩影响的研究研究由来已久, 观点不同。那么, 我们从国有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绩效对比入手, 讨论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业绩的影响。
二、研究变量的选取及样本选择
(一) 变量的选取及定义
1、变量选取
(1) 公司业绩变量:衡量公司业绩的指标主要包括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托宾Q值和经济增加值。然而, 由于净资产收益率能够更好的反映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 也是评价所有者投入资本获取报酬水平最具综合性与代表性的指标。同时, 净资产收益率通用性很强, 适应范围广泛, 同时不受行业限制。所以, 本文决定采用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业绩的变量。
(2) 关于公司资本结构指标的选取。反映资本结构指标的种类很多, 主要包括:长期负债率、长期借款比率、资产负债率、短息借款比率等。参考以往研究, 本文选用资产负债率、股东权益、长期资产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的研究变量。同时, 采用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 有资产总值表示。
2.变量定义
(1)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2/ (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
(2) 资本结构的衡量。见表1
(3) 控制变量:企业规模——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令其为X4。
(4) 回归模型
根据相关变量定义,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y=b+a1*x1+a2*x2+a3*x3+a4*x4, 分别利用2006年到2010年国有上市公司与民营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为样本, 运用eviews6.0软件, 实证检验和比较国有上市公司与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绩效。
(二)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
本文所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巨潮网资讯平台上的上市公司年报。样本选取遵循如下标准: (1) 样本为国有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2005年至2011年连续5年的数据, 具体为历年来国有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前100强, 这样的公司数据更具有代表性。 (2) 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本文研究时段为ST和PT上市公司的国有和民营上市公司。 (3) 选取只发行A股且上市时间均在2004年以前的国有和民营上市公司。根据以上原则, 本文选取2004年1月1号前上市的100家国有和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2006年到2010年五年的面板据为基础, 实证分析国有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及业绩的比较。
三、实证分析
本文进行实证分析采用的是面板数据。它是时间序列与截面数据的混合, 如此不仅可以分析个体之间的差异情况, 还能够体现个体的动态变化特征。同时, 面板数据对于扩大样本容量、削弱模型中多重共线性、提高模型估计精度能够起到有效作用, 此外, 还能反映被忽略的个体差异因素和时间因素的综合影响, 而这些都是在非面板数据中难以观察或量化的。具体回归结果如下表:
表2中, 国有上市公司与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业绩的模型拟合优度分别为0.624568和0.411897, 拟合度符合要求。同时, 在显著性水平5%的水平下, 两个模型的F值分别为6.12205和2.56314, 及两者均分别通过了F检验。
国有上市公司模型回归中, 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正相关, 而民营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呈负相关, 但是两者在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并不显著。这样表明, 资产负债率的大小对于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程度不是很大, 无法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率的大小来提高公司业绩。国有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中的长期负债率系数为正, 即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正相关, 民营上市公司的长期负债率系数为负, 即与净资产收益率呈负相关。同时, 两者在15%的显著性水平下, T值分别为1.789704和-1.17227, 两个模型均显著。也就说, 通过提高国有上市公司的长期负债比率, 降低民营上市公司的长期负债比率, 均能够较为有效地提高两者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 即有利于提高各自公司的业绩。其实这也验证了描述性统计中, 2009年这一挂点以后, 国有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随着长期负债率的增加而上升, 而民营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随着长期负债比率的降低而增加。
表3是将国有上市公司与民营上市公司样本合并, 同时引入虚拟变量D, 当为国有上市公司时, D为1, 当为民营上市公司时, D为0。虚拟变量分别与资本结构中的各个变量分别相乘, 从而得到的回归结果。在该模型中, 资产负债率与长期负债比率均与净资产收益率呈负相关, 但是从各自的T值可以看出,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资产负债率不显著, 长期负债比率显著。股东权益与净资产收益率正相关, 但是不显著。引入虚拟变量的合并样本数据模型与民营上市公司模型回归结果相同, 表明民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回归关系更符合普遍情况, 也表明国有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业绩之间关系有所偏离, 资本结构水平有待提高。
四、结论
【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推荐阅读:
国有资本管理05-12
国有资本运营06-10
国有资本市场缺陷06-30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07-22
国有银行资本金06-03
国有资本增值保值考核07-01
资本投资08-22
资本市场投资06-02
国有投资主体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