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银行资本金

2024-06-03

国有银行资本金(精选12篇)

国有银行资本金 篇1

0 引言

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尽管国有商业银行仍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民营银行已经成为银行业的主流,民营化是世界银行业发展的趋势。美国与日本的实际经验说明,国有商业银行完全可以从政府的社会、经济、政治目标中脱离出来,成为名副其实的、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银行,而政府完全可以通过政策性银行或其他方式来实现其社会、经济、政治目标。这样看来,国有资本退出国有商业银行有其必然性及可行性。从制度变迁的视角看,中国的银行业改革是国家主导的强制性变迁。作为推动改革的国家,必然从自身利益出发推动银行业改革,不可避免地损害了国有商业银行利益,这是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种种问题的历史根源。因此,要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现状,必须实现国有资本从国有商业银行的退出。

本文通过对中国建设银行国有资本退出并上市的研究和分析,进一步对中国商业银行国有资本的退出模式、退出程度与节奏、退出后的利益分配等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

1 国有商业银行国有资本退出内涵

国有资本退出是指国家将其投资于企业的资本全部或部分抽回,不再是企业的所有者或唯一所有者。国有资本的退出标志着国家在企业中享有的权利也一起退出。在国有资本退出后,企业的产权结构也就发生了变化。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一类特殊的企业,基于前面对各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讨论,国有商业银行国有资本退出的机制与上述的“国有资本退出”是一致的。国有资本从国有银行退出的同时,要积极引入其他投资资本,重组银行资本结构,改变银行单一产权的结构,实现产权多元化,建立现代经营机制。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国有资本退出的实质就是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改革。

2 国有商业银行现行产权制度的弊端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主体的单一,在国有银行建立之初,确实产生了积极的意义,这种产权制度是当时经济形势和发展目标所决定的。目前,这种制度安排已经呈现出了诸多弊端:在单一产权制度下,作为银行出资者的国家是商业银行产权的唯一“主体”,享有国有商业银行的全部产权,而在这种产权制度下,资本来源渠道受到限制,产权缺乏流动性;单一产权造成产权模糊、产权主体缺位和权责不明,政银不分;不利于国有商业银行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国有商业银行由国家所有,独资使其对银行的直接干预成为可能,从而造成银行经营的政策化、金融资产的财政化、组织结构的行政化,使国有商业银行的权、责、利严重脱节,补充资本金以后资本金充足率不断下降,债券股后不良资产又开始积累,而且是大面积的。

3 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建设银行的前身———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成立于1954年10月1日,主要经办国家基本建设拨款、管理和监督使用国家计划确定的基本建设资金;1996年3月26日,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正式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目前,建设银行与世界80多个国家(地区)的700多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与国际金融市场上1000多家投资银行、保险公司、政府(各国中央银行、财政部)及多边金融机构保持着密切的业务往来,形成了遍布全球的代理行网络,是国际金融资本与中国经济建设相结合的重要桥梁。

3.1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基本情况

中国建设银行于2004年9月21日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并宣布成立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为中国建设银行,注册资本为1942.3025亿元人民币。

完成股份制改革后,中国建设银行积极筹措上市。2005年6月17日,中国建设银行和美国银行于北京共同宣布,双方签署了关于战略投资与合作的最终协议。2005年7月4日,中国建设银行宣布: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淡马锡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就战略合作事宜达成一致并签署最终协议。在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后,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公开发行、全球配售,于2005年10月27日在香港交易所正式挂牌。本次公开发行为总股本的12%,加上超额配售的部分大概为13.9%。这次发行是四年以来全球最大的股票发行,香港历史上最大的公开发行,也是迄今为止全球银行的最大发行。

3.2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造取得成果

(1)建立了完善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目前,建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公司治理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层开始运作。

(2)建立了人力资源开发创新机制。建行通过“聘任办法”,聘请境外高管取得进展,取消员工行政级别,实行市场化的人力资源定价机制,建立了市场化和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3)对不良资产进行了有效处理。2003年12月,中央银行、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成立中央汇金投资公司,动用外汇储备450亿美元,以该公司的名义向中国建设银行注资225亿美元,以提高其资本充足率,增强风险抗御能力。经过注资,建行不良贷款的准备金覆盖率提高到平均60%—70%。

(4)进行产权改革。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市场正式挂牌交易,实现公众持有,筹资最高达731亿港元,成为继汇丰控股之后香港市场的第二大银行股。

(5)强化了财务和信贷制度管理,确立了新型战略管理理念。建行完成财务重组,用原有的资本金、利润和原有的拨备对损失类资产进行核销,用市场化的方式将可疑类资产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

3.3 中国建设银行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中国建设银行的改革中不难看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上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使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使其成为富有竞争力的商业银行。在达到这一根本目标之前采取的任何改革措施都是为这一目标服务,并且任何改革措施的失败都会使国有商业银行陷入新困境。目前,中国建设银行以上市为目标。银行上市本身没有错,但在上市条件不充分、未打好基础的情况下就盲目地追求上市是不正确的。这样就会打开股市和银行业间的风险通道,从而增加银行的风险,也会使银行的改革本末倒置。

(2)中国建设银行在股份制改造以及股权多元化的改革后,从财务分析上看,多数指标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财务状况的改善主要归因于是否完成了国有控股的股权多元化改革,国有控股的股权结构是否与银行绩效直接相关。事实上,国家财政注资帮助中国建设银行本身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银行的财务状况;中国建设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的直接结果就是增加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所以说,中国建设银行改革前后财务状况的改善是改革的直接结果,而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国有控股股权结构的形成改善了银行的经营状况,提高了银行的绩效。

(3)虽然中国建设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基本形成了以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为核心的公司组织结构,但是公司组织结构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形成了良好、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面对国有控股的股份制改造、上市以及公司治理结构这三个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改造要素,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实现了股权多元化,但依然是国有银行,因为还是政府控股,还是政府行政管理体系掌握着银行各个方面的决策权,还是行政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原则决定着银行的基调。

4 中国建设银行改革问题的分析以及国有资本退出的方案

4.1 中国建设银行改革思考

在对中国建设银行进行改革时,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而是要在改革中思考,在思考中改革。建行股份制改造完成后首先面临的是监管问题,监管是否合理、到位,是涉及到股份制银行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其次,要重视建行将来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问题。建行是中国乃至国际性的大银行,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改制后的股份制银行仍然是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行此次股份制改造应该逐步摆脱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功能和义务的角色,更多地由建行按照自身的经营价值取向来进行。最后,我们必须要考虑运作基础是否牢固。

4.2 国有商业银行国有资本退出的必要性

(1)国有商业银行现行产权制度弊端决定了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必然性。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其体制制约了自身的发展,而解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制弊端的关键又在于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改变其产权结构。

(2)国有资本从国有商业银行中退出是产权改革的必然选择。国有资本从国有商业银行中全部退出,将不再成为商业法律意义上的所有者,同时国家所有者权利以及经营权也一并退出,是一种更加深入和彻底的产权改革方式。

(3)国有资本退出是建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需要。

(4)国有资本退出是解决国家控股商业银行问题的根本途径。国家控股商业银行的所有权结构不能完全解决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同时也会导致政府行政干预。而私有产权相对于国有产权的优势是国有资本退出的有效依据。

因此,商业银行的国有控股产权结构不应该是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最终形式,而应该降低商业银行中国有产权所占的比重。

4.3 中国建设银行国有资本退出的模式选择

关于国有资本退出的模式,在实际应用中有很多种不同的模式。根据对国外国有银行资本退出经验的分析,资本退出的模式有三种:股权出售、权证分配模式和中间模式。而我国建设银行国有资本退出模式也有三种选择:

(1)协议出售。中国建设银行在正式上市前就采用了这种方式。中国建设银行和美国银行于北京共同宣布,双方签署了关于战略投资与合作的最终协议。根据协议,美国银行首期投资25亿美元购买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中国建设银行股份。

(2)国有股公开承销。中国建设银行在上市时,瑞士信贷集团以及由摩根士丹利持股1/3的中金公司承销了中国建设银行的公开募股(IPO)交易;之后还承销了中国银行的IPO交易。

(3)通过证券交易所公开出售股票。中国建设银行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协议出售与公开出售相结合的一种方式,可以说是股权出售模式在现实操作中的创新方式。

5 结束语

2006年,面对西方国家的银行大量涌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进程在不断加快。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现代系统必须建立以提高市场竞争的能力。然而,要建立良好的现代银行系统,国有资本退出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减少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干涉是关键。

本文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并取得良好业绩的例子进一步阐明了国有资本退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健康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国外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十分成功,而我国在此相同的经济形势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自2004年起,我国的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开始着手实现股份多元化,虽然并未做到完全的民营化,但是其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干预程度已大大降低。随着四大银行的上市,资产的透明化,优良的企业化管理带给国有银行的将是非常明朗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汪昕宇.国有商业银行国有资本退出问题[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

[2]易纲,郭凯.中国银行业改革思路[J].经济学(季刊),2002,2(01):77-78.

[3]熊鹏.国有银行的国有资本退出问题研究——兼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安排与制度变迁[J].经济体制改革,2005,(01):99-103.

[4]江波.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后依然存在的问题症结、原因分析及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1,(15):67-68.

国有银行资本金 篇2

状况调研

摘要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着进一步发展所需资本不足的困境,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现状以及资本充足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找寻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情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解决对策

一、我国四大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及对比分析

巴塞尔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为到8%。在我国无论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都采取多种措施,以尽可能提高银行资本的实力。在2005年之前,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刚刚达到8%的规定标准,有些甚至比标准还低。自1998年以来,中国采取了注资,剥离不良资产等一系列措施来充实和提高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在国家对其承担无限责任的产权制度,伴随银行资产的扩张,资本充足率问题又随之凸现。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普遍资本金数量不足,并且质量偏低,主要表现在:

(一)数量不足。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与风险资产不小于8%,我国四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却很低,而且也有很大的水分。按国际惯例银行资本指的是核销了一切坏账损失后的净资本,而我国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存在大量不良资产,据国家公布的数字,大约有近二万亿呆坏账。占贷款总额的25%,期中大约有6%是无法回收的。大量的不良资产极大地侵蚀了银行资本。

(二)结构不合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中的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均属巴塞尔协议中规定的核心资本。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除了按规定提取少量的呆坏账准备金外基本上没有附属资本。即使为数不多的核心资本也大本分占压在变现能力差的固定资产上。

(三)来源渠道单一,自补能力弱。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主要来源于财政部门的信贷基金、专项基金和利润追加。近几年由于各种原因银行利润日趋下降,完全靠自筹资本途径补充资本金,比较困难。

二、我国四大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核心资本充足率低

国有银行与其他国际金融集团相比,不仅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在数值上表现出极大劣势,同时,会发现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比较缺乏稳定性。国有商业银行关于资本金的管理主要局限于核心资本,附属资本的管理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格局严重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总体水平。

(二)资本结构不合理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极为单一,主要来源是实收资本。截至2009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实收资本占总资本的74.17%,公开储备占16.89%,呆账准备金占8.94%。而严格来讲,我国商业银行计提的呆账准备金并不符合附属资本的定性要求,不能作为资本来有效运用。这样看来,我国商业银行几乎没有附属资本,因此通过增加附属资本来补充资本的空间很大。

(三)资产质量较差,对银行资本的侵蚀程度严巨

众所周知,直接损害银行稳健经营和安全、导致金融危机、银行危机产生的最重要问题则是银行的不良资产。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不良资产问题也逐渐成为经济界的一个焦点,它已对经济稳定增长造成严重威胁。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呈上升趋势,直到2000年第四季度,情况才有所好转。可惜好景不长,自2003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各家银行的不良贷款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至少在20%-30%之间,而不良资产的90%则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据相关资料表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仍高达21.4%,相比外资银行2%—3%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资本补充缺乏持续性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都不理想,资本的内部融资能力较差,几乎不可能用经营利润来补充资本金,造成资本补充渠道的单一性——国家财政注资。由于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连续不断地向银行注资,使国有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缺位,后劲不足。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低下,这不仅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着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

三、国外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经验借鉴

国外在银行附属资本管理方面,可以说各有各的优势与劣势,但是各国的国情不同,我国在资本管理的实践中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积极的一面,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附属资本的管理。

(一)美国和德国的银行监管当局对准备金的政策是指导性的,允许商业银行考虑本身的规模、资产结构、资产质量等因素,制定不同的准备金政策,采用不同的准备金计提算法,只要银行有充足的理由证明其准备金计提是合理和充足的,即完全覆盖预期损失。此外,大多数欧盟国家准备金计提规则制定得比较粗略,仅对如何计提合适的准备金提出一般指引,而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普遍确定了最低准备金的计提标准。贷款准备金政策与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和外部监管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美国和欧盟的很多国家商业银行管理者在贷款准备金政策上有很大的自由度,与其成熟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严格的监管与市场约束、银行稳健经营原则、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成熟的风险管理文化和发达的贷款二级市场等因素相关。在我国,上述条件尚不具备,监管当局的严格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二)从次级债的发行目的看,银行似乎并不完全是出于满足监管要求的考虑而发行次级债。国外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已远超过《巴塞尔协议》有关次级债不得超过核心资本50%的规定,其发行目的已经不单单是为了满足《巴塞尔协议》有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次级债已经成为国外商业银行一种稳定的资金来源。从次级债的发行主体看,在美国,不同规模的银行次级债所占的比例是不一样的。规模越大的银行,次级债所占的 比例越高,这或许是因为大银行评级更高,在市场上发行次级债的成本较低,而小银行则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从次级债的发行对象看,次级债的持有人大都是机构投资者,而且多数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一些发达的国家,比 如十国集团国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十分庞大,是银行次级债的主要购买者。在这些非银行机构投资者当中,又以保险公司为主要购买者,这是由于保险公司的资产规模大、资金期限长,和次级债的期限匹配较好。以美国市场为例,保险公司次级债的购买额占到了50%—70%。

(三)西方主要国家对资产重估的规定不尽相同。美国的会计准则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固定资产在清理前,其账面价值几乎很少变化,所以在附属资本中,一般得不到承认,但鼓励所有的银行公开其房产和股权重估准备金的相等值。在估价整体的资本力量和财务状况时,这些价值将被作为一个附加因素予以考虑。德国和法国也遵循历史成本原则,所以这3个国家不进行资产重估。相反,英国的会计准则建议企业至少每5年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重估,重新核定经济使用年限,中国香港企业每年都进行资产重估,无论市场价格变动趋势如何。

四、我国四大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加强资本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发行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券,补充附属资本

为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本管理监管框架,缩小我国资本监管制度与国际标准的差异,逐步实现我国银行监管制度与国际惯例接轨,银监会公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在《办法》颁布之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是附属资本的主要来源,附属资本的比率较低。符合要求的可转债和长期次级债券可以计入附属资本,这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扩充资本的新途径。而对于长期资本债券,在附属资本中,通过发行长银行抵御风险的自觉性和能力。银行资本金不足的状况,而且可以提高期次级债券补充资本金,不仅可以改善银行资本金不足的状况,而且可以提高银行抵御风险的自觉性和能力。

(二)增发股票、补充核心资本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商业银行作为上市公司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是融资的基本途径,另外引进外资已成为增强我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比较现实可行的途径。引进外资,最直观的一个效应就是扩充了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增强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有利于缓解目前商业银行业务规模快速发展与资本实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三)通过商业银行自身盈利补充

无论是我国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自身的留存利润来增加资本都是一条可行的途径。特别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一些未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这条增加资本的途径更为重要。商业银行能否从内部增加资本首先要看银行的创利能力,即银行有没有利润。商业银行要想增加利润,一要提高资产质量,二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并以此为新的增长点。这样银行就可以通过内部补充资本,使商业银行真正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

(四)尽快建立和完善经济资本配置程序,合理配置资本资源,优化可用资本,做好经济资本回报率管理

在风险结构和预计的资本需要量一定的情况下,银行需要平衡监管资本与经营资本之间的关系,运用计量模型度量优化可用资本,确保可用资本与预算资本需求一致,并使成本最小。经济资本回报率是经济资本配置的主要依据,也是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我国银行应从实际出发,找准业务发展着力点,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合理选取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方法。经济资本通过对非预期损失的计算和预测,直接反映银行的风险全貌。运用先进的经济资本计量模型,参考国外银行的实践,把资产波动法纳入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范畴内。出台经济资本管理配套措施。把经济资本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与银行业务流程相结合,使之充分发挥决策支持作用,形成全面、有效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五)进行资产结构调整与风险控制,选择适当的风险评估模型评估风险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分析 篇3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国家财政注资形成的实收资本和公开储备,称为核心资本;二是作为附属资本的各种准备金。根据2004年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应建立在充分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等各项损失准备的基础之上。商业银行计算各项贷款的风险加权资产时,应首先从贷款账面价值中扣除专项准备;其他各类资产的减值准备,也应从相应资产的账面价值中扣除。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仅按上年末风险资产余额(扣除委托贷款和拆借款项)的1%计提呆帐准备金,而数目更为巨大的专项准备和减值准备均未扣除,虚增了附属资本从而夸大了资本充足率。

为了提高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并逐步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造,我国政府在2003年底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入中国银行及中国建设银行补充资本金,同时划转2787亿元不良资产,并分别发行260亿元和233亿元次级债后,使得国有银行资本金数额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资产扩张速度快,而银行资本来源渠道单一,效益欠佳甚至亏损,几乎不可能用经营利润来补充资本金,大量的呆帐核销更是侵蚀了银行资本金的基础,财政受财力所限也无法拿出足够的钱继续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导致资产规模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资本金的增幅,资本充足率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

二、主要成因

(一)受制于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和先天不足

尽管10余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不断推行银行商业化的改革,但由于商业银行经营者受制于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缺乏风险意识,加之一些政策性和非商业化潜在因素的存在,如不良贷款最终需要国家财政核销及前些年银行监管力度不够,银行资本对于经营决策者的约束机制难以形成。

(二)一味追求规模扩张带来负面影响

从运作上看,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过去20多年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8%的奇迹,这确实为商业银行适度规模扩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而且为赢得银行间的竞争优势、追求适度规模经济效益提供了前提。从经济增长的周期来看,经济的增长是存在波峰和波谷的,波峰时期投放的大量贷款极可能就是波谷时期的不良贷款,而且还有国家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把握规模增长的度,使规模与资本相匹配。

(三)外部干预和腐败行为侵蚀

从外部环境看,银行系统在计划经济时期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领导体制,使得银行充当了“财政出纳”的角色,一个时期地方行政干预达到“有恃无恐”的地步。在银行体制改革中,这种状况也时有发生,只是转换了方式,由过去行政的指定令变成了行政商议,或谓之“支持地方经济”,这尤其表现在贷款的争夺。

三、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方法

(一)提高管理水平推行全面风险管理,严防新增不良贷款的发生

以前不良贷款、“一逾两呆”最后侵蚀资本金的问题极为严重。据统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2002、2003年不良贷款高达20%以上,而若严格按国际标准衡量这一数字能达到4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是无论如何也搞不好的。要尽可能的减少不良贷款以使得资本充足率达到甚至超过所规定的水平。

(二)通过公开上市以充实资本金

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后上市,不仅是产权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及募集资本金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的惯例。国际上著名的大银行几乎都是上市银行。目前,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银行有900多家,东京交易所有160多家,香港也有40多家。现实地看,通过银行上市就可筹集到数量可观的资金,使社会资金成为银行资本金募集的强大后盾,为银行的持续经营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增强银行经营的透明度,使银行承担更大的责任,受到更多约束,利用多方面的监督来促使银行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产质量,是建立起现代银行制度的必由之路。

(三)发行长期次级债券,提高附属资本比率

针对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资本比重过高,附属资本严重匮乏的现状,发行长期次级债券,提高附属资本比率,进而提高资本充足率,不失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优良途径。银行通过债权融资可避免稀释利润或削弱管理层目前对银行的控制权,银行还可从税前盈利中抵扣对资本票据支付的利息,这将带来可观的税收方面的好处。通过发行长期次级债券来增加银行附属资本的方式,较好地利用了银行资本与长期债券互换的理论,并可实现债权融资的杠杆作用,在国际银行界已被广泛使用。

(四)积极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增加银行资本,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

国有银行资本金 篇4

关键词:资本结构,资本充足率,实证分析,战略管理

一、研究背景及资本充足率

(一) 研究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资本经营这一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在现代思维方式下实施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的方式, 是企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广义的资本经营是指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根本目的, 以价值管理为特征, 通过企业全部资本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 对企业的全部资本进行有效运营的一种经营方式。而狭义的资本经营是指独立于商品经营而存在的, 以价值化、证券化了的资本或可以按价值化、证券化操作的物化资本为基础, 通过各种途径优化配置, 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效益, 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方式。本文所要分析的就是后一种, 即狭义的资本经营。

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和金融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对企业的资本经营结构进行关注, 但得出的结论和观点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行业, 因此对银行业资本经营结构的战略研究不能等同于其他行业, 研究中应该将其作为负债型企业。本文将根据我国国情, 提出适合我国银行业的资本经营战略管理方式, 以实现最大限度的增值为目标,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 提高其资本运营效率和效益。

(二) 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也被称为资本风险 (加权) 资产率, 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资本充足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后, 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

巴塞尔协议几经修订, 明确了现在的资本充足率的计算。与既往的资本充足率不同, 新资本协议以明确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取代传统笼统的“风险资产”的概念, 使得测算更加准确。

二、工商银行的资本结构

工商银行的银行资本被区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级为核心资本, 第二级便是补充资本或附属资本, 两种包含的内容如下。

(一) 核心资本

1. 实收资本, 指企业所者实际投入企业的资金。目前工商银行实收资本是国家资本金。

2.资本公积, 包括资本溢价、法定财产重估增值及接受捐赠的财产等。

3.盈余公积, 指按照规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积累资金。目前工商银行只按规定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公益金。

4.未分配利润, 指按规定分配的利润或应弥补的亏损和历年分配 (或弥补) 后的结存余额。

(二) 附属资本

附属资本由非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 (债权、股权) 混合资本工具和次级长期债券构成, 包括各项损失准备、次级债务资本工具、法定可转换债券、中期优先股、未分配股利的累计永久优先股、股本债券。

三、资本充足率对工商银行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 实证分析

若要研究资本充足率对国有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 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度量就是一个关键问题。目前, 国内外很多学者用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来衡量商业银行的稳定性。商业银行的稳定首先要保证资产的安全, 主要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方面。在这里, 通过统计局网站的数据报告, 选取2010~2014年年报和半年报中的数据, 以半年为一个单位, 得到九组数据, 每组数据包括一级资本、二级资本、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比率这四个项目, 得到表1数据。

注:以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注:**表示在0.01 (双尾) 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0.05 (双尾) 水平上显著

运用分析软件SPSS16.0做连续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输出相关性分析结果 (见表2) 和散点图 (见图1和图2) 。

由2010~2014年的9个样本数据检验可以得出:一级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的相关系数r1=0.776, p值=0.014, p值小于0.05, 结合散点图1可以判断, 一级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的线性关系显著;二级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的相关系数r2=0.936, p值=0.000, p值小于0.05, 同时结合散点图2可以判断, 二级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的线性关系显著。由表2可以得到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比率的相关系数r3=-0.875, p值=0.002, p值小于0.05, 结合散点图可以判断, 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比率的线性关系显著, 并且为负相关。

(二) 实证分析结论

由上述实证分析可知:在一定情况下, 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可以正向影响资本充足率, 而在资本经营过程中, 若想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资本充足率, 可以通过提高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来实现。在资本经营模式中, 可以通过一定方式来提高工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另外, 在某个范围内可以证明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比率负相关, 意味着在这个范围内不良贷款比率越低, 资本充足率越高, 商业银行的稳定性越好, 即在某个范围内, 提高资本充足率就可以提高银行业的稳定性。在资本经营过程中, 银行应该在合适的范围内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不良贷款的比率是银行业在资本经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扩展业务的同时应该对外源资本的注入予以监管。

四、工商银行的资本经营战略

通过对工商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实证指标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经营战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通过政府注资来补充核心资本, 即增加一级资本

国有银行资本金的补充需要国家财政部的支持, 以商业银行为对象发行特种国债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核心资本的方式, 是一项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重大举措。首先, 银行的负债转为自有资本, 筹资成本低, 使绝对资本增加。其次, 商业银行的国债在增加, 而国债风险几乎为零, 所以增加了资本充足率。在这里, 资本金增加的前提是公开的市场持有和规范的偿还国债, 使其注入真实的自由资金。

(二) 在境内外公开发行优先股, 即增加二级资本

工行已发布优先股发行预案, 境内优先股预案已实施, 但是发行对象为优先股试点办法规定的合格投资者不超过200人且股息率拟采用可分阶段调整的票面股息率。在境内外发布优先股有利于进一步充实资本, 资本充足水平有望继续领先同业。

(三) 开拓海外版图, 扩大中间业务

强化市场服务工作, 扩大中间业务收入的来源渠道, 并着重加大信用卡营销力度和现金服务项目, 以此来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从工商银行国际业务客户来看, 目前存在结构比较单一、集中度高及覆盖率低等问题。可以想到, 一旦这些集中的大客户经济业务发生问题, 将直接对工商银行造成冲击。另外, 工商银行在其市场中的活跃度较低, 应该调整海外分支机构的结构分布, 提高金融业务的创新能力, 加快国际化经营的脚步。我国商业银行境外拓展重点应该由填补空白市场转移到推动境外机构本土化经营与可持续发展上。

资本压力问题的最终缓解, 还需要银行自身业务增长模式的改善、定价能力的提升和建立科学有效的资本自我约束机制等, 外源的资本补充可以解决问题, 但不是长久之计, 应该多方面、多角度地解决银行面临的问题。

五、实施资本经营战略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在我国银行资本经营战略实施的过程中, 会相应地出现一系列问题, 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与防范。

(一) 规模与结构的恶性循环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几乎所有银行都忽视了信贷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把大量资金投向了政府融资平台、开发企业及极少数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特别是实体企业获得的资金很少。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资金的流动性越来越差, 只能通过不断地补充资本金来维持资本充足率不出现问题;另一方面导致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信贷资金在规模和结构上存在严重问题, 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 政策与管理的恶性循环

面对不良贷款的上升及关注类、逾期类贷款的增加, 很多银行开始加大拨备力度。如此大的拨备力度, 是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不良贷款风险。此做法虽然可以帮助银行化解不良贷款, 却解决不了银行资产质量下降等问题。相关政策不及时颁布, 在管理上就不能改善监管体制, 这种恶性循环应该谨慎防范。

这些问题伴随着资本经营战略的实施, 在面对这些问题时,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切不可让银行再在各种恶性循环中挣扎下去。不然, 风险会越积越多、越聚越大。

六、结语

在全球经济延续温和复苏之际, 中国经济缓中趋稳, 有望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但应该注意资本充足率的最优值, 因为如果资本充足率超过最优值, 反而不利于银行的运营。现在, 对于工商银行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期。在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同时, 我们应该顺势而为, 灵活应对, 积极稳健地经营, 确保圆满完成目标。本文通过对资本充足率的实证指标分析, 对工商银行的资本经营予以阐述, 并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警示。

参考文献

[1]梁新华.试论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框架体系构[J].科技视野, 2012 (17) .

[2]乔程.建设集团资本运作细节分析[J].现代商业, 2013 (12) .

[3]刘晴.商业银行社会责任财务评价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D].山东财经大学, 2011.

关于国有资本运营的研究 篇5

学习中心:河南电大学习中心 专 业:工商管理

学生姓名:金咏霖 学 号:12012550321041 评定成绩: 指导教师:

论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内容提要:由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革命性飞跃,也由于电子商务的交易优势和实现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需求,网络经济在全球范围迅速兴起,并对现代企业的成长方式、经营方式、生产组织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网络经济的理解和态度将决定所有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其中不仅包括新兴产业的企业,也包括传统产业的企业。

关键词:网络经济,现代企业

一、网络经济的概述

网络经济是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网络形式组织起来的经济形态,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果。任何经济态势的特征都有其现实基础,从本质上来讲,网络经济的特征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

众所周知, 知识经济是以电脑、卫星通信、光缆通信和数码技术等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信息网络“爆炸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现实经济运行主要表现为信息化和全球化两大趋势。这两种趋势的出现无不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的效率,加速了科技开发与创新的步伐,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从而使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程度空前提高;全球信息网络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加快了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和扩散,使传统的国家、民族界限变得日益模糊,使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从而使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因此,知识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网络经济。在这里,我们可以把网络经济概括为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

从狭义角度讲,网络经济就是应用因特网技术所进行的投资以及通过因特网销售产品和服务所获得的收入,主要是指B2B(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和B2C(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广义地讲,所谓网络经济就是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因特网联系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包括EDI、EFT和各类信用卡交易。

目前,在人类的商务活动中因特网正在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因特网上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用户资源,不仅能使使用者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而且可以获得不可估量的巨大经济利益。因此,互联网的应用正从一般的信息浏览功能,向更具价值创造功能的网络经济方向发展。可以说,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经济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

网络经济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经济。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产业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种服务行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信息产业空前发展的基础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将进一步增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生产、跨国经济活动等将更加活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整改经济运行的机制、方式和规则等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二、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1.对企业成长方式的影响

进入网络时代,经济正从由稳定的商品供应垄断者主宰转变为临时的商品供应垄断者主宰,大批量制造和大批量销售正在让位于大批量定制。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焦点不再集中于谁的科技更优良,谁的规模更强大,谁的资本最雄厚,而是要看谁最先发现最终消费者,并能最先满足最终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在短期内占有满足这种需求的排他性。谁最先顺利地为消费者提供了其所需的商品或服务,谁就是成功者。

资本市场正在发生着变化,由之催生的一种“新投资文化”,迫使资金远离传统的管理方式和老牌公司,竞争性的压力加快了企业成熟的步伐。企业从零发展到产业巨头的速度在加速,财富积累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与网络、数字技术有关的新行业不断涌现,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在其中的就业人数却相对不多,这表明生产率在持续提高。

这就是说,游戏的规则在发生变化。如此看来,改变世界企业面貌的巨大变化是根本的、深刻的和深远的。正如美国一位企业家所言:“我们看到的不是经济中的细微变化,这是生产史上划时代的变化。”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论断更是直截了当:“传统的跨国公司最终将被电子商务摧毁。”

人们注意到,传统竞争因素的重要性在不断减弱,而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时间竞争、创新竞争。新经济中的现代企业已没有决策大小的问题,只有速度快慢的问题、创新与否的问题。无怪乎,美国思科系统公司信奉的企业信条是:“在未来的商场中,不再是大吃小,而是快吃慢”。网络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焦点不再集中于谁的科技更优良,谁的规模更强大,谁的资本最雄厚,而是要看谁最先发现最终消费者,并能最先满足最终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在短期内占有满足这种需求的排他性。谁最先顺利地为消费者提供了其所需的商品或服务,谁就是成功者。这里并不是说企业可以忽视发展科技,而是要把技术研发看成是工具、手段,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目的。2.对企业经营方式的影响

以网络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将极大地影响传统的企业经营方式,摆脱常规的交易模式和市场局限。这不仅要求交易双方和服务部门的商业信用以及支付的银行信用高度成熟,而且要求保险机构、金融机构、供应商和客户在电子网络交易系统中的高度整合与兼容,使网上市场成为交易参与者密切关联和利益攸关的集合体,从而改变了传统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其间,一些传统的规则和惯例的确将发生变化。

因特网使企业通过供需链急剧降低成本,将客户管理提高到超乎想象的新水平,进入企业原来因为地理条件而被排斥在外的市场,创造新的收入渠道,并最终重新界定它们所经营的业务的本质。

电子商务将要求企业经营方式和经营活动按照电子商务的交易规律和模式进行重组。目前电子商务有三种较为流行的交易模式:第一种称为买方模式,可以利用买方购买力强大的特点,向网络输送采购软件,通过网站与供应商保持固定联系,并向供应商收取佣金;第二种是卖方模式,即卖方建立供货网站,为购买者服务;第三种为单一产品供应商模式,许多销售通过网络促销同类产品。这种网络将吸引同行业的厂家和供应商参加。3.对企业组织方式的影响

在因特网的支持下,传统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将发生变化。这种生产组织方式以国际品牌为龙头,通过OEM的方式把生产过程分包给下游厂商,其极端的形式就是全部产品均为外包生产,品牌公司只负责设计和营销。

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虚拟化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利用高信息技术手段,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软性操作系统整合优势资源,既增加企业运行的效率和活力,又避免工业经济时代常规运行中的硬设施投入,从而降低了企业运行成本;其二,只需要保持对市场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和研发设计能力,而不必将自己耗费在低价值产出和常规的普通工业生产中,后者完全可以通过国际分工体系由订货或合营方式来完成。

此外,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在网络经济中,企业大小的意义在减少,因为进入虚拟市场的门槛很低。任何个人都能够通过网络与大企业同样好地向全球市场提供非物质产品,而既不需要自己拥有生产设备,也不需要拥有销售网络。基于网络和电子商务的虚拟企业和垂直一体化大行其道,应当说为大量中国企业提供了外包生产的机会,对吸纳劳动力,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是有利的。但是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此,而是要努力创造条件,改善自身素质,不断提升在国际垂直分工中的地位,在更高的层次上具有国际竞争力。4.对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的影响

电子商务将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进一步电子化、信息化,最后达到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变革。通过因特网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形成内部的高度整合是电子化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上网寻找客户、扩大新的销售渠道,成为新的管理职能。第三步是对价值链或供应链进行全面整合,实现电子化管理的高效动作,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进一步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最后是通过网上销售扩大相关的服务范围,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完善。在BTOB的电子商务中,还要完成供应商与客户之间不同生产经营流程或价值链的高度整合,从而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和水平得以空前提高。5.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网络经济使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得以创新,从而使管理更有效率。事实上,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企业运行的环境呈现复杂多变、无法预测的趋势,工业经济条件下的传统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越来越难以适应;另一方面,同样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又为对付这种趋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手段,推动着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创新和发展。

企业组织结构的网络化,既表现为企业内部的网络化,企业内部决策的层次越来越少,管理的幅度越来越宽,决策越来越分散于最接近客户的经营前沿;又表现为企业之间组织的网络化,形成了以专业化联合的资产,共享的过程控制和共同的集体目的为基本特征的企业间组织方式。

三、制定适应网络经济的对策 1.管理观念创新

(1)树立大管理队伍的观念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范约束职工的行为,使职工行为更科学合理,成本最低,行为效果最佳;二是升华职工行为,从自发的、个体的、经验型的行为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因此,在管理实践中,要分层次授权,实施民主管理、参与管理,全面发挥各层人员在推进管理上的作用。(2)树立管理成本的概念

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支出,涉及到人力、物力的使用,因此管理的付出必须得到回报,收到效益。(3)树立全球意识 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特别是国内外企业之间以及他们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随着生产的国际化、市场的国际化和消费者的国际化,是许多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利用。可以说,企业经营管理的国际化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每个企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2.管理技术创新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市场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日渐复杂化,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和竞争形势的变化有要求管理者提高反应速度。要解决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只有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尤其是动用现代的信息处理技术来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管理信息是管理中的基本要素和中介,管理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管理信息的处理过程,运用现代的信息处理技术,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3.管理制度创新

企业改革的现状表明,只有改革企业制度,从各方面加以变革和创新,改革才能深入进行下去。制度创新是深化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产权制度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关键,组织制度创新是企业焕发活力的保证。企业领导创新是企业制度创新的核心,管理制度创新是企业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目前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的关键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在明确企业财产来源以及经济归属关系的基础上,确定企业法人财产权的主体地位;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出资人、董事会、经理、监事会等企业内外部角色的权利和责任;改变决策由事实上的所有者——行业及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定夺,无须经过股东代表大会通过的状况;要真正做到政企分开,在分配制度上应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有机结合。

四、结论

总而言之,网络经济对现代社会,特别是对企业运行的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经济的巨大力量还会进一步得到展现。而这也意味着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甚至是经济的发展方式,都具有无限的创新空间,企业的运行方式将会多种多样,要适应新的变化就要进行适时的调整与创新。未来网络会大力推动中国企业的发展,使企业有能力参与全球竞争,并在竞争中成为强者。

参考文献:

1、陈佳贵,罗仲伟,《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载《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3期。

2、谈锋建,《世纪挑战——中国复兴期待知识经济》,北京,蓝天出版社,2003年。

国有资本的资本化运营之路 篇6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于国有资本强化资本化运营功能、提高资本化运营水平、完善资本化运营的体制机制,会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多方面资本结合成为资本运营实体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共同出资组建的企业,是包括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多方面资本结合而形成的资本运营实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微观经济主体。

除了各种所有制经济独自成长发展之外,混合所有制经济越来越成为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途径,成为体现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形式,也成为我国企业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近年来,混合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在逐步增加,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到2010年混合所有制经济占工商登记企业注册资本的40%以上,到2012年混合所有制经济占企业法人单位的比重达15%,占城镇就业的比重达14%左右。而据证监会统计,截至2013年10月,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的上市公司占我国境内上市公司的比重在80%以上,资产比重在90%以上。

因为是多方面资本结合而形成的实体,所以混合所有制经济更为强调各方投资者资本运营的属性,而相对淡化其行政属性;更为强调各方投资者平等的经济契约属性,而相对淡化其依附于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属性;更为强调经营实体面向外部的利益共同体属性和面向内部的利益制衡及合作属性,而相对淡化政府条块分割和上下级行政监督属性。因此,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有助于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进一步的“去行政化”。而“去行政化”恰恰就是国有资产进一步推进资本化运营的前提。也就是说,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企业制度框架下,会有效地逐步强化国有资本资本化运营的属性,而逐步地弱化其依附于政府行政管理的属性,从而有助于国有资本更好地成为市场竞争和运营的主体。

强化功能和完善体制机制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重点是强化国有资本的监管和运营。国有资本运营应明确两种功能,一个是目标功能,一个是操作功能。

关于国有资本运营的目标功能,《决定》明确指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高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要有效地达成这样的目标功能,国有资本就必须有效地提升资本运营在操作层面的功能,这是一种目标与路径的关系。而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则又为国有资本运营提升操作功能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首先,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放大国有资本的操作功能。按照国有资本的目标功能要求,其所分布的主要是我国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先导性产业、国民经济命脉产业、涉及人民生产生活保障的产业等。这些产业大多都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来加速扩张成长的产业。但是,目前的状况往往是依靠国有资本、国有企业的自我积累来支撑这种扩张需求,或者依靠一定的财政支持或政策性融资来支撑。从实际情况来看,仅仅这些途径远远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财政进一步向公共职能转变,以及强调国有经济收益要有适当比例上缴由于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政策要求下,国有经济所控制的产业要实现快速扩张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资金紧张局面。另外,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社会资金是非常充足的,民间的投资热情和投资能力也是十分高涨的。他们热切地寻求着有良好成长空间和盈利机会的投资领域。进一步放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政策,无疑为急需注入投资扩张的国有资本所在的产业和急需良好投资空间和机会的民间资本提供了双向利好的政策通道,急需发展壮大的战略性产业和大量过剩的民间资本将会通过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而获得双赢的机会。由此,通过与民间资本的合作,国有资本具有了调动和组织社会资本的功能,放大了自己的操作空间和操作能量。

其次,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促使国有资本不断提升资本化运营的操作水平。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一种资本合作实体和经营实体,资本运营水平的高低和资本运营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这种合作的成功与否以及其发展前景。国有资本的运营者,如何有效地优化配置国有资本,如何选择合适的资本合作者,如何有效地规避资本经营风险,如何与其他资本有效合作把混合所有制经济做大做强,如何在有效实现国有资本目标功能的同时也实现国有资本的积累和扩张等等,这些问题都考验着国有资本运营的水平。总之,如何在多元化、市场化的环境下,有效实现国有资本运营的目标功能,是体现其操作功能水平的,也是其所面临的一个根本性课题。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有效解决这一课题,提供了现实的组织载体及操作路径。

再次,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助于完善国有资本资本化运营的体制机制。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依然具有浓重的行政色彩,“去行政化”仍然是完善国有资本资本化运营体制机制需要解决的问题。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按照市场契约规则组建,而非按照政府行政管理架构组建。这样,国有资本的运营就可以由此进入市场规则的体系,进入市场配置资源的轨道,从而逐步淡化政府行政规则的干预,脱离政府部门化、行政化配置资源的轨道。在资本运营上,将更加突出国有资本的资本属性和功能,而相对淡化其财政的属性和功能。也就是说,国有资本将更为有效地体现其资本属性,真正按照资本运营的功能、以资本运营的体制和机制去实现其国家目标功能,而不是以财政功能、以依附于政府行政体制或财政体制甚至是“第二财政”的方式去实现其目标功能。

国有银行资本金 篇7

一、国有商业银行知识资本概述

1969年, J.K.Galbrainth首先提出了知识资本的概念, 认为知识资本是一种知识性的活动, 是一种动态的资本形式。Edvinsson&Sullivan (1996) 认为, 知识资本是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距, 是知识企业物质资本和非物质资本的合成。T.A.Steward (1994) 认为, 知识资本常以潜在的方式存在, 是人们无法触摸到, 但却是使人们能够富有的东西。M.S.Malone (1997) 认为, 知识资本是能够为组织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应用经验、组织技术、顾客关系和专有技术等的财产。OECD认为, 知识资本是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顾客资本的总和。根据上述的定义可知, 知识资本的本质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 不仅包括会计意义上的无形资产, 还包括企业的组织制度、文化、员工知识和技能。知识资本的价值可以通过其为企业获取超额经济利润的能力来体现。

国有商业银行的知识资本是指国有商业银行拥有的各种技能、经验、员工创新能力、组织结构性能、企业文化与客户忠诚度的总和, 这些要素是无形的, 不能够体现在银行的财务账面上, 但对银行的发展又是不可缺少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知识资本涉及到银行运作的各个方面, 是银行实物资本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2006年底, 自《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实施以来, 国际银行业普遍强化了知识资本的管理, 将知识资本管理与实物资本管理密切联系起来, 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新协议的实施与实现。然而, 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重视规模扩张、轻视风险管理的现象, 风险管理功能严重缺失, 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相距甚远。众所周知, 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始于1994年的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造, 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对风险管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从而引致了1998年增加资本金、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1999年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的一系列风险规避措施。但是,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从产生至今不过十余年的时间, 管理经验、技术、方法、策略等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因此, 实施知识管理是新巴塞尔协议环境下国有商业银行的一项迫切性战略。

银行知识资本体系的研究一直是银行知识资本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的银行业管理的三大支柱使商业银行的定位出现了新变化, 其核心功能不再是简单的信用中介和金融服务, 而是风险管理, 因此, 原有的商业银行知识资本体系已经很难有效适用于新的银行知识管理环境, 对国有商业银行知识资本体系的重构是新巴塞尔协议下国有商业银行知识资本管理的首要措施。

二、国有商业银行知识资本体系构建

在知识资本研究领域中, 知识资本结构体系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因为知识资本结构体系能够涵盖知识资本的核心内容, 揭示知识资本的内涵, 便于各种知识资本管理策略的顺利实施。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 知识资本结构体系包括四种模式:一是T.A.Steward的H-S-C结构模式, 即知识资本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所构成, 其中, 人力资本是组织员工所拥有的各种技能和创造力, 客户资本是指具有外部相关性的组织能力, 结构资本是指不依附于组织人力资源且不能外化的其他组织能力。二是Edvinsson&Sullivan的H-S模式, 即知识资本由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构成, 其中, 人力资本指未编码的知识和技能, 结构资本指已编码的知识资产和经营资产。三是斯维比教授的E-I-O结果模式, 即认为知识资本由雇员能力、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组成。四是安妮·布鲁金的M-O-H-B结构模式, 即知识资本由市场资本、知识产权资本、人力资本和基础结构资本构成。

在国民经济体系中, 每个行业内部均存在着大量的知识资本, 其结构模式存在着高度的共性, 但也显现出不同的特征。银行业在本质上既是一种风险管理的行业, 也是一种信息管理的行业, 其知识资本结构的特征与制造业、运输业、旅游业等行业有一定的差异。同时, 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下, 银行业的知识资本结构也将显现出新的特征。本文的研究根据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和运作模式, 将国有商业银行知识资本分解为四个构成要素: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市场资本和客户资本。其中, 人力资本指商业银行员工所拥有的各种技能和知识, 包括员工业务素质、员工敬业度、员工开拓能力和员工结构4个指标;结构资本指商业银行具有的不依附于人力资本的组织运作能力, 包括组织结构效率、信息系统性能、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4个指标;市场资本指国有商业银行所具有的市场优势, 包括市场反应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市场协调和市场分析能力4个指标;客户资本指国有商业银行在客户获取与客户保留等客户竞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包括客户忠诚度、银行声誉、客户信息处理与地理便利性等4个指标。因此, 可建立起国有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体系如表1所示。

三、国有商业银行知识资本体系模型验证

其一, 技术思路。本文将国有商业银行知识资本结构体系分解为4个要素 (潜变量) 和16个指标 (观察变量) 。这种划分是否科学, 是否符合国有商业银行业务运作的实际效应, 至此尚无法定论。也就是说, 这种通过理论逻辑推演出的模型必须辅以实证检验才能体现出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将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验证模型的收敛性, 同时验证因子负荷的显著性、因子相关系数的显著性和指标误差方差的显著性。

其二, 数据收集。本文采用7点量表制对16个观察指标进行行业调查。本项目的研究过程得到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中国工商银行信贷部事后监督处与中国建设银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本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独立核算单位发放调查问卷2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01份, 样本量与观察指标数量之比约为6:1, 满足结构方程验证的基本要求。调查对象全部为银行业独立核算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Cronbachα系数为最小值为0.8000, 调查结果信度较高。样本分布于京、津、沪、陕、豫、渝、皖、甘、新、滇、川、粤、苏、浙、湘、蒙等16个省市自治区, 可以认定样本能够有效地代表国有商业银行业总体的概况。

其三, 验证结果。本文基于收集的数据、采用了SPSS11.5和LISREL8.7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固定方差法) , 得到因子负荷参数列表如表2所示, 同时得因子协方差矩阵如表3所示, 最后得拟合指数列表如表4所示。

根据因子负荷矩阵、因子协方差矩阵与拟合指数列表可知, 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 因此, 本文设计的商业银行知识资本体系具有较高的合理性。由因子负荷矩阵可知, 指标X6、X11与X16的负荷值较高, 因此, 在国有商业银行知识资本管理过程中, 信息系统性能的开发、金融市场协调能力的培育与营业机构地理位置的优化等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指标X2、X12与X15的负荷值缺乏显著性, 因此, 在国有商业银行知识资本管理过程中, 员工敬业度的培养、市场分析能力的培育与客户信息处理效率的改进均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尚待完善和提高。

本文的研究结果基于国有商业银行知识资本管理的现实性实践, 能够有效地揭示出知识资本管理的微观机制, 从而为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知识资本管理效率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张同健:《我国星级酒店业知识资本微观机理研究》, 《旅游学刊》2008年第1期。

[2]张同健、吕宝林:《国有煤矿企业知识资本微观体系经验分析》, 《煤炭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国有银行资本金 篇8

资本充足率是银行资本金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 是衡量银行经营安全性和稳健性的重要指标, 是维持银行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中国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我国自2004年3月开始执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 以适应2007年资本充足率达标的要求。但随着商业银行资本规模不断扩大, 金融风险也随之增大, 为抵御风险而设的资本金却没有明显的同步增加, 资本现状与业务发展呈明显的背离状况, 资本充足率不足并且结构不合理。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的研究》 (资本市场2010.2下) 一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现状并指出了需要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原因。《浅析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及其原因》 (财经视点2009.9) 一文针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资本充足率偏低的原因。由相关数据和论文分析, 观察到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但是仔细研究资本充足率指标背后的真实问题, 两者在资本金量和结构以及来源上都存在一些问题。针对不同性质的银行, 这些问题又各有其不同的表现。本文选取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各一家分别作为代表, 具体分析它们近年来资本充足率的数据和资本充足率计算中所涉及的各类资本组成的变化, 结合我国和国际上的标准, 通过参考文献、比较分析、个案研究、图表分析探索其中的问题, 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

二、理论

(一) 资本充足率概念

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其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后, 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规定该项指标的目的在于抑制风险资产的过度膨胀, 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 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一般都有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制, 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资本充足率的充足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自有资本能够抵御其涉险资产的风险, 即当这些涉险资产的风险变为现实时, 自有资本足以弥补由此产生的损失;二是对于自有资本的要求应当适度, 如果过高会影响金融机构的业务开展及其资产的扩张。

《巴塞尔协议》规定, 资本充足率以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来衡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 (资本-资本扣除项) / (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 。其中, 资本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储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在计算资本总额时, 应以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再扣除以下部分:商誉;商业银行对未并表金融机构的资本投资;商业银行对非自用不动产和企业的资本投资。自2013年1月1日中国银监会开始施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 (试行) 》, 除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即巴塞尔协议Ⅲ中的普通股权益资本) 要求为5%, 高于巴塞尔协议Ⅲ0.5%其余各项与巴塞尔协议Ⅲ保持一致。

三、工商银行和中信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比较

中国工商银行作为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 自2005年股改以来资本充足率一直保持在监管水平以上, 但在2008年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 之后又缓慢上升。中信集团公司在2005年底以发行企业债券形式提高中信银行的资本金, 使资本充足率达到8.18%, 达到8%的监管要求。中信银行于2007年在上海、香港两地同日上市。此次融资上市使中信银行的资本容量大增, 特别就银行的资本充足指标来看, 核心资本量上升, 但2007年8月-2009年底受金融危机影响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2011年成功实现配股融资260亿元之后, 资本净额显著上升, 即表现在公式的分子项的核心资本的数值增大, 而分母项中贷款额仍按原先比例上升, 两项指标的变化最终导致中信银行资本充足率处于上升变化。根据对中信银行和工商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化的初步分析, 我们发现两者在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上也有不小的差异。对于两个银行的资本充足指标,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一) 资本总量

如图1所示, 历年来工商银行资本净额和核心资本净额远高于中信银行, 并且差距有扩大趋势, 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

从银行业政策环境来看, 银行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与信誉影响着资本金的需要量。工商银行等资产规模大的银行在竞争中占有利地位, 在同业、公众、监管部门当中有较好的信誉, 因而能获得充足的资金来源。

从银行内部资本管理来看, 工商银行自2005年开始应用经济资本管理工具, 包括计量、配置和评价3个主要环节, 经济资本指标包括经济资本占用 (EC) 、经济资本回报率 (RAROC) 、经济增加值 (EVA) 等三类指标, 应用领域包括信贷资源配置、经营计划、费用分配、绩效考核、限额管理、产品定价等。2008年制定资本管理制度及配套的经济资本管理办法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 资本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同时根据风险偏好和业务发展情况, 制定年度资本管理计划, 通过经济资本配置体系, 实现资本在各个风险领域、地区、产品之间的配置和动态监测, 约束风险规模扩张, 优化引导资源配置, 实现资本回报和资本充足的各项目标。而中信银行在这方面起步较晚, 未来发展模式将从以规模主导转向资本管理主导, 从战略高度重视银行资本管理, 并以此为核心推动银行转型。在具体实施方面, 中信银行将设定资本充足率警戒线, 协调好资本在业务线之间和分支行之间的配置。

(二) 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指银行获取利润的能力, 盈利能力强可使银行内部融资能力增强, 可使银行通过内部积累提高资本充足率。在信息不对称时, 银行的高资本是其高收益可信性的一种信号显示。高的资本充足率减少了监管部门的监管, 降低监管干预带来的成本。同时, 由于高资本减少了银行的风险障碍, 这使得银行可以进入某些更具营利性的项目, 追求资产负债表内的高收益投资机会并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同时资本充足率的提高还带来了股权监管的增加, 这会对银行管理者形成一种压力, 更好地监督管理并减少相应的代理成本和经营成本, 以获得较高的收益。

(三) 资本结构

如图2工行和中信的核心资本率始终高于4%的标准。中信于2007年上市, 因而当年核心资本率显著提高。2008年受经济形势影响和国家放宽信贷政策, 两者的核心资本率均下降。在2010年中信银行进行了26亿元的融资计划, 其核心资本充足率显著上升。

(四) 风险监管

从两家银行的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走势看来, 工行和中信的贷款额都是逐年递增的, 即表现在资本充足率之中, 分母项是递增的, 但是由图4、图5可见, 工商的分母项递增的速率明显比中信大。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依靠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政府的支持下, 工行有更严格的风险监管机制和力度, 相比于股份制的中信银行更有能力、有资本实现更多的客户贷款及垫款额, 从而形成了两者资本充足率的差别。

四、改善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的对策建议

(一) 提高核心资本总量

工商和中信作为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代表, 在核心资本总量对比时已突显出了差距, 对此可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1. 增资扩股

吸引境内外资本加入, 建立开放的股权结构, 是国际上大银行的共同特征。一是国内增资扩股。可以考虑增发内部职工股, 提高银行职工的忠诚度, 向高端客户以及与合作客户发行股票, 扩充银行资本金的总规模, 构建合理的股东结构, 以便最大限度调动各方积极性。二是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在扩充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金的同时, 引入国外投资者主要是为了借鉴他们先进的经营理念、经营机制、管理技术和管理体制, 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融资的成功率。作为国有商业银行, 国家控股保证了银行在运行发展中的抗风险能力明显强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相对稳定的盈利和分红, 使国有商业银行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得一些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的注资。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 在金融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的时候, 进行资本市场的融资也是一种有效增加核心资本的方式。但是在融资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市场的解释能力, 尽量避免对于二级市场股价的影响。同时在公司管理运作上要加强分红, 给予股东更高的回报率, 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本。

2. 优化收入结构

目前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远低于国有商业银行, 而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平均收入低于国际性大银行的水平, 故应高度重视发展中间业务, 将盈利转增核心资本。首先, 要加快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调整。商业银行有必要对中间业务进行重新定位, 切实转变经营理念, 调整经营战略, 把发展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新的效益增长点, 真正确立中间业务作为三大业务支柱之一的战略地位。其次, 要大力开展对客户增值服务业务。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产品具有收益性高、成本相对较低以及竞争对手短期难以仿效的优点, 同时商业银行还能通过对客户实行增值服务, 提高客户对银行的依赖感和忠诚度。就目前而言, 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公司客户应重点开展代客理财、财务顾问、项目融资等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产品, 积极协助公司客户制定理财方案, 充当客户的理财顾问;对个人客户, 可根据其财力状况和具体要求, 为客户推荐全方位、多品种的金融服务, 如可以将证券投资咨询、外汇买卖、投资组合设计与存款、融资、信用卡、保管箱、结算等业务组合起来, 为个人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

(二) 改善资本结构

1. 调整风险资产

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通过调节资产结构, 尽量减少风险资产来提高资本充足率。总资产中各风险资产的风险程度有高有低, 对资本的求偿权也各不相同, 风险权重低的资产对资本的要求也低, 而风险权重100%的资产, 需要同等的资本金来保护。因此, 要提高资本充足率,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就需要由高风险资产向低风险资产转移。

2. 增加抵押贷款的比重

贷款是银行持有的变现力较差的资产, 同时也是风险较大的资产。从贷款管理的要求看, 银行应为减少贷款风险而进行贷款组合, 通过减少高风险贷款和相应增加低风险资产的办法来减少风险资产总量。信贷的风险权重为100%, 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为50%, 减少信用贷款, 增加抵押贷款的投资比重, 降低高风险资产在资产总额中的比重, 削减风险资产总量。

3. 降低不良贷款率

目前大量的不良贷款是导致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资产较大的重要因素。不良贷款使风险资产增大, 同时作为资本扣减项的呆账贷款使增加资本的努力苍白无力, 阻碍最根本的资本充足率的提高。

4. 实施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具有以下好处:一是银行将信贷资产的风险通过证券化转移给证券市场上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 分散化解金融风险;二是银行将缺乏流动性的长期信贷资产证券化, 可以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状况;三是银行通过证券化融资, 可以加快资产周转, 提高银行获利能力。信贷资产证券化, 并重新分割为证券, 进而转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资产证券化可以把风险权重较高的贷款和其他资产转化为现金, 降低资产的风险水平和加权风险资产总额, 从而降低对资本的要求, 提高资本充足率。

5. 改善资本结构

这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会由于其资本规模加大, 调整周期和幅度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有一定的劣势。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把握经济发展局势, 建立更高效快速的资本结构调节机制。同时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都要针对一些新的限制进行更加长远的战略部署, 提前应对一些对于资本充足率调整的规定如巴塞尔协议Ⅲ, 尽量避免突然性的调整资本结构。

(三) 加强资本管理

1. 不断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目前, 我国银行的内部评级方法和目前国际大银行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故应结合实际数据, 借鉴国际上比较成熟和完善的评级模型, 真正建立起量化的内部评级模型, 制定出符合国情、有效的内部评级方法。内部评级方法需要银行拥有良好的计算机系统以帮助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配备较高的知识含量, 因此, 应该努力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巧, 使之为合格的风险评估奠定人为因素基础。

2. 完善监管机制, 提高监管水平

严格执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 重视银行风险监管并采取措施才能使我国银行业的风险监管适应国际金融业风险管理发展和我国金融市场平稳发展的需要。监管的基本目标是构建各银行规范经营、公平竞争、稳健发展的外部环境;建立起银行有效的自我发展、自我控制合约束机制;分散银行风险、保证充足的清偿能力。

国有资本会计初探 篇9

一、国有资本和国有资本会计的概念

1. 国有资本的概念。

国有资产包括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其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经营性国有资产即国有资本, 其经营状况将对国家建设和发展资金的充裕产生重要影响。笔者认为, 将国有资本认定为经营性国有资产, 这是从财政资金用途的角度考虑的, 而国有资本的来源并非只是财政拨款, 并且国家财务已经从国家财政中分离出来, 因此这样界定国有资本在当前已经不太恰当。

笔者认为, 国有资本是国家从各种渠道筹集来的资本金, 其用于以国家为投资主体的财务投资。以国家为主体的财务投资主要是指形成上述所谓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经营性投资。彭韶兵指出, 以国家为主体的财务投资的范围主要是经济目标建设的竞争性项目和一部分半公共产品的基础性项目。国有资本的具体来源包括由国有股权所产生的上交利润、拨付的财政资金、募集的民间资金、贷款等。从不同渠道筹集来的国有资本汇集于国有资本经营公司, 然后由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对外投资, 最终形成国有资本投资。

2. 国有资本会计的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

位, 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传统的会计概念主要是从功能与性质两方面加以限定, 会计的功能是核算 (或反映) 和监督, 性质是经济管理工作, 会计对象是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首先应肯定的是, 国有资本会计属于会计的范畴, 是会计的一个分支, 其在国家财务的范围内对国家财务进行完善和升华, 服务于国家财务。因此, 国有资本会计有其特有的服务对象, 这也是它独立存在的依据。国家财务从国家财政中分离出来, 其实是为了让国家财务活动更加明朗化、更加清楚, 这样才能使国家财务活动更加有效地开展。国务院国资委的成立从形式上区分了国家财务与国家财政, 但是形式上的区别并不能代替实质上的区别。之所以要将两个个体区分开来, 是因为两个个体分别表达出不同的信息。因此, 笔者从服务对象及其所传递的信息两个角度对国有资本会计进行界定。

国有资本会计旨在向对国有资本具有产权所有关系的有关各方 (如国资委) 传递能反映国家财务活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国有资本循环过程的国有资本经营业绩的经济信息, 是一个有关国有资本运营情况的信息系统。国有资本会计的目的是加强国有资本经营的核算和监督, 国有资本会计的服务对象是对国有资本具有产权所有关系的有关各方, 国有资本会计要传递的信息是反映国有资本经营业绩的经济信息。

二、国有资本会计的性质

国有资本会计除了具备会计的基本属性———经济管理, 还有其特有的属性, 这些属性也决定了其应该发挥的作用。

1. 产权会计。

产权也就是财产权, 包括以所有权为主的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等, 其内涵可分为占有权、收益权、处置权和资本权等。因此, 产权是一个由所有权引起的权利束, 其有原始产权 (或终极所有权) 和法人产权 (或法人所有权) 之分。产权会计一般是指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出发, 对会计基本理论、会计核算理论、会计行为等进行重新解释, 主要研究如何对产权利益进行确认、计量、报告, 旨在保障产权主体的经济利益。

十六届三中全会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这为我国产权会计观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 全民所有制下企业的分权思想引发了对国家财务与国家财政的重新思考, 最终成立了国务院国资委, 这标志着国家财务已经从国家财政中分离出来, 真正获得了独立。按照“政企分开”以及“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原则, 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依法对企业的国有资产进行监督和管理, 是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这里的“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 即国有资本产权代表。根据上述对国有资本会计的界定, 国有资本会计主要提供反映国有资本经营状况的经济信息, 因此国有资本会计实质上是反映国有资本产权的经营业绩的信息系统。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 国有资本会计具有产权会计的属性。由于产权会计的属性贯穿于整个国有资本会计体系, 因此该属性是国有资本会计的“完全属性”。

会计是为财务活动服务的, 也就是说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等都是围绕财务活动展开, 最终的会计信息也是对财务活动经济效益的直接反映。可以说, 每一种财务活动都应该有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行为。国有资本会计是为国家财务活动服务的, 国家财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分为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从出资者财务的角度看, 国有资本会计也具有产权会计的属性。

2. 资本经营会计。

资本经营会计是李玉平在传统会计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 其提出了与资本经营相适应的资本保值增值、资本成本、现金流量、产权、出资者、相关性等概念。

从上述对国有资本会计的阐述可以看出, 国有资本会计的对象是国有资本经营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资金运动。国有资本会计是为反映和监督国有资本经营服务的, 其存在能够使国务院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公司等国有资本的出资人代表加强对国有资本的经营管理, 为其提供反映国有资本经营的经济信息。因此, 国有资本会计也属于资本经营会计的范畴, 具有资本经营会计的属性。从这个角度讲, 资本经营会计的属性是国有资本会计的“完全属性”。

经营者财务要求有一种会计体系能够为其提供会计服务, 可以称该种会计体系为“经营者会计”。企业会计就属于经营者会计, 只不过企业的经营活动比较广泛。如果将经营对象定位为国有资本, 那么经营者会计就转变为国有资本会计, 因为国有资本会计就是国有资本经营会计。因此从该种意义上讲, 国有资本会计也具备资本经营会计的属性。经营者财务是国家财务的一个方面, 具体指的是国有资本经营公司财务。从经营者财务的角度来看, 资本经营会计的属性也是国有资本会计的“完全属性”。

3. 预算会计。

预算会计是各级财政部门、接受预算拨款的各级行政单位以及各类事业单位核算和监督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单位预算资金的运动过程和结果以及有关经营收支情况的一门专业会计。预算会计的对象主要是预算资金及财政性资金的收支过程和结果。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建立于1998年, 其主要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三部分, 其中:财政总预算会计是各级政府部门核算和监督政府预算执行和财政周转金等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的专业会计;行政单位会计是国家各级行政单位对单位预算资金的运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系统、连续核算和监督的专业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是各类事业单位对其预算资金及经营收支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系统、连续核算和监督的专业会计。

国家财务从国家财政中分离出来以前, 国家财政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国家财务应该发挥的作用, 因此财政总预算会计也相应地发挥了国有资本会计应该发挥的作用。财政总预算会计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提供核算和监督服务。国家财务从国家财政中分离出来之后,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就应该并入国家财务的范围之内, 因此之前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服务的财政总预算会计系统也将成为国有资本会计的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完全退出, 财政总预算会计仍然继续存在, 并将继续核算和监督国家财务活动。

既然有预算, 必然也要有预算会计对预算收支过程及结果进行核算和监督。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预算的一种, 也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预算会计对其进行核算与监督。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对象是国有资本经营的收支过程及结果, 从而国有资本会计便具备了预算会计的功能。国有资本会计的存在基础是整个国家财务, 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只是国家财务活动的一小部分, 因此预算会计的属性只是国有资本会计的“部分属性”。

有的研究人员从根本上否定了国有资本会计存在的必要性, 认为财政总预算会计完全可以对国家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核算和监督, 并且财政总预算会计在发挥这种作用时具有管理会计的属性。笔者不认同这种观点。分工是为了提高效率, 分权是分工思想在权利 (一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 配置上的具体应用, 因此分权也是为了提高效率。之所以将国家财务与国家财政分离, 是因为二者有本质区别。在把税收收益作为资本收益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的前提之下, 国家财政关注的是国有资本收益和其他社会资本收益的有效分配, 国家财务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国有资本获取收益。国家财务从国家财政中分离出来, 便形成了国家财务与国家财政的分权, 它们的分权也正是为了提高国有资本的经营效率。权利的分离必然带来权利行使的表现形式的分离, 国有资本会计和财政总预算会计分别作为国家财务和国家财政在国有资本经营、国有资本收益分配两项权利上的表现形式, 也必然随着国家财务与国家财政的分离而分离。对于“财政总预算会计具有管理会计的属性”的观点, 笔者持否定态度。管理会计主要是根据企业内部管理部门的特定要求而提供相关信息, 管理会计具有很强的“内向性”, 其主要目标是向企业内部管理部门提供满足其决策需要的会计信息, 侧重于“本量利”分析, 是企业管理层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因此, 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的管理层, 并非企业的股本所有人即股东。所以说, “财政总预算会计具有管理会计的属性”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三、国有资本会计的核算基础

会计的核算基础有两种, 即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采用的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 也有学者建议引入权责发生制。国有资本会计要核算的是国有资本的经营业绩, 必须真实反映国有资本的“收”和“支”, 因此国有资本会计应该以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基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属于国家财务的内容, 在国家财务从国家财政中分离出来之前,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存在于财政总预算之中, 当时财政总预算会计需要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相关收支科目进行核算。另外,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属于预算的一种, 那么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相关收支科目进行核算的会计体系就应该以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基础。基于上述两点, 国有资本会计也应该以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基础。所以说, 国有资本会计的核算基础有两个, 在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相关收支科目进行核算时采用收付实现制, 在对其他国家财务活动进行核算时采用权责发生制。

从国有资本会计的两个属性———资本经营会计的属性和预算会计的属性来看, 也可以认定国有资本会计存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这两个核算基础。资本经营会计要核算和监督的是国有资本经营情况, 而要真实反映国有资本经营业绩必须以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基础, 这是由资本经营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以及权责发生制不以款项的实际收入和支出来确定收入、支出和盈亏的特点共同决定的;预算会计核算和监督的是预算的执行情况, 因此必然要以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基础。可见, 这两个属性已经决定了国有资本会计必然要同时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这两个核算基础。

四、国有资本会计从财政总预算会计中分离

1. 国有资本会计从财政总预算会计中分离的必要性。

国有资本的使用关系到国有经济的发展, 而国有经济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的支柱。因此, 在国有资本的筹集、使用、收回、收益分配等环节中, 我们要制定严格、周密的计划。这也就是说, 国有资本从筹集到收益分配的整个过程都要进行预算, 而财政总预算是有关国家财政性资金的预算, 因此在国家财务与国家财政分离之前, 国家财务存在于国家财政之中是很自然的, 财政总预算会计一直发挥国有资本会计的功能也是顺理成章的。

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的主要是财政性资金的“收”和“支”, 但是财政总预算会计并不关注财政性资金支出以后的有关状况, 即财政性资金的具体使用不在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之内, 以至于国家财务从国家财政中分离出来之前, 国家对国有资本投资所形成的国有资产的现状无法清楚地反映和监督, 因此也就无法避免国有资本的流失。这是财政总预算会计最大的弊端。而国有资本会计专门核算和监督国有资本的经营情况, 国有资本的来龙去脉一目了然, 从而避免了国有资本的流失。因此, 将财政总预算会计中发挥国有资本会计功能的部分分离出来并加以完善, 形成现在的国有资本会计是很有必要的。另外, 《国务院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出台之前, 国企分红即国有资本的税后收益分配问题尚未解决, 财政总预算会计连国有资本的去向都无法清楚反映, 核算和监督国有资本的税后收益分配就更不可能了。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讲, 国有资本会计也应该从财政总预算会计中分离出来。

2. 国有资本会计从财政总预算会计中分离的意义。

当国有资本会计从财政总预算会计中分离出来以后, 国家财务就有了独立的会计支撑, 这标志着国家财务与国家财政在核算体系上分离开来, 获得了独立, 原先国家财务与国家财政在建制上的相互独立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国家财务与国家财政在账务上彻底分家, 使国家财务成为一个可以独立运转的经济系统, 财政性资金和国有资本配置的核算和监督问题得到解决。当国有资本会计从财政总预算会计中分离出来以后, 弥补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原有的缺陷, 防止了国有资本的流失, 保障了国有资本的顺畅流转。另外, 将国有资本会计从财政总预算会计中分离出去, 无疑是在给财政总预算会计“减肥”, 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任务更加明确、效率更高, 因此财政总预算会计和国有资本会计的效率都得到了提高, 这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政性资金和国有资本的使用效率。

3. 国有资本会计与财政总预算会计分离后的关系。

国家财务与国家财政分离之后, 二者之间并非完全独立。国家财政主体与国有资本经营主体之间存在着税收缴纳关系、转移性收支关系和财政补贴关系等, 因此国有资本会计和财政总预算会计作为国家财务和国家财政核算和监督的手段, 必然会对二者之间的税收缴纳、转移性收支和财政补贴等分别进行记录和反映。所以, 国有资本会计体系和财政总预算会计体系在并行的基础上, 会从“收”和“支”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对同一资金运动进行反映。

五、结语

国家财务是从国家财政中独立出来的, 相应地, 国有资本会计也是从财政总预算会计中分离出来的, 因此国有资本会计与财政总预算会计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是国有资本会计具有复杂性的原因之一。国有资本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比较复杂, 这也决定了国有资本会计属性的多样化。这是国有资本会计具有复杂性的原因之二。国有资本会计核算的国家财务活动的内容丰富, 这决定了国有资本会计的双重核算基础。这是国有资本会计具有复杂性的原因之三。

由上可知, 国有资本会计与财政总预算会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国有资本会计属性多样化、国有资本会计的双重核算基础这三个方面使国有资本会计表现为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无疑给各级国资委的监管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笔者认为, 要消除国有资本会计的复杂性, 必须对国有资本会计进行规范, 规范方式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即完善《会计法》及建立专门的国有资本会计标准———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

摘要:本文在国家财务获得独立以及对国有资本经营的管理进入实质性阶段的背景下, 提出应该建立国有资本会计体系, 以加强国有资本管理, 防止国有资本流失, 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国有资本会计,产权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

参考文献

[1].陈文涓.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与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中国农业会计, 2007;8

[2].李世聪, 谢英姿.所有者财务理论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财会月刊 (综合) , 2006;9

[3].陈怀海.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财政制度约束.当代经济研究, 2005;5

国有银行资本金 篇10

一、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介绍

2002年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和国家计委联合颁布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 (修订) 》, 其构成了国内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该体系由反映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方面内容的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28项指标构成。此绩效评价体系主要适用于一般正常生产经营的国有工商企业, 具体指标如表1, 从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中可以看到:基本指标与修正指标从企业财务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四个方面对企业进行评价, 基本属于根据财务统计报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评议指标由评议团 (主管部门成员、协管部门成员、外部专家) 通过问卷调查、内部座谈等方式进行调研后打分汇总, 基本属于定性分析 (实际操作中, 此类评议成效甚低, 广为企业所诟病) 。该指标体系以资本运营效益为核心, 采用多层次指标体系和采取多因素逐项修正的方法, 运用系统论、运筹学和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 实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 起到了一定成效, 至少对国企完善其财务管理体系有较大帮助, 应该说其规范性较好, 它可以认为是一种“评价指标家族”模型[3] 。

二、特定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构建特定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与原则

任何评价体系都需要科学的进行设计,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是一个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所必须遵循的, 是企业绩效评价实现客观、公正的前提。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是为了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状况, 通过评价的结果检验、修正企业的经营管理措施, 从而挖掘企业各种经济活动的潜力。针对需要进行绩效评价的特定企业的基本特征, 如行业特征、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等, 构建特定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需要遵循“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方法科学、评价可行、针对性强、切实有效”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

要综合评价特定企业的整体绩效, 必须将反映特定企业绩效的各种因素合理纳入评价范围, 并据此设计指标体系。绩效评价体系的设置应考虑到影响特定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各个主要方面, 以便于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对特定企业的绩效水平作出全面评价[4]。

2.重点性原则。

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的重点性原则是指全面性应与重点性相结合。强调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全面性, 是因为它有助于从不同侧面和不同方面显示企业绩效水平。然而, 过于全面的评价体系会使企业的评价变得毫无重点, 不利于关键因素的评价。因此, 评价体系应由那些能突出反映企业绩效水平的主要方面组成, 而非影响企业绩效水平的全部方面。

3.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的全过程都必须有严谨的科学依据。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同评价内容相一致, 评价标准的确定应取决于实际经济部门的需要, 评价方法要与指标体系结构相适应, 有相应的理论依据。只有评价体系的设计过程依据严谨的理论科学, 根据评价体系得出的评价结果才能与企业的实际绩效水平相符合, 评价所产生的结论才能使被评价单位信服, 才能正确引导企业的经营行为。

4.可行性原则。

无论多么完美的评价体系, 如果在实践中难以实行, 也不可能被有效的使用。所以, 为了确保评价体系的可行性, 便于实际应用, 应充分考虑评价体系的易懂性和有关数据收集的可行性。

5.针对性原则。

由于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客体千差万别, 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的因素也各不相同, 所以针对所需评价的特定企业, 应严格按照特定企业的特点与发展方向, 构建一套适合特定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 使评价体系既能代表特定企业的现状水平, 又能揭示或预测未来特定企业发展的态势, 这无疑是最有效的。当然, 评价体系本身需要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企业发展目标的不断深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6.有效性原则。

对于特定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其目的是为了评价企业绩效, 充分揭示企业的优势与不足, 为今后的企业经营提出改进建议。这就要求所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在实际应用中切实有效。有效性的标准应该是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得出的结果可以切实反映特定企业的实际状况, 评分较差的指标能指明企业实际经营中的劣势与不足。

(二) 特定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特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重视的财务性指标及非财务性指标、本行业内其他企业应用的评价指标, 并对照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内的评价指标, 通过整合, 使构建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较全面的覆盖所需评价的指标, 可以使绩效评价体系反映影响特定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各个主要方面, 而且可以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对特定企业的绩效水平作出全面评价。在实际应用中, 特定企业可以参考每年国务院国资委统计评价局出版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来选取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的财务性指标。

在选取绩效评价指标的过程中, 为保证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一般不改变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结构, 即所构建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仍然采用3个层次的评价指标 (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 , 且这些评价指标也依旧反映企业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等四方面内容。根据针对性原则, 需要重点选取适合特定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 以及改变某些指标来适应特定企业的发展状态。如:在发展能力状况的基本指标部分增加总资产增长率或营业利润增长率, 来满足从更多不同的方面反映特定企业的发展能力状况;对于刚完成重组或资产收购的特定企业而言, 最近年度的资本增长率和销售增长率通常会发生突变式增长, 导致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和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这两项指标不能客观反映目前企业发展状况, 如果特定企业成立不到4年, 会出现这两项指标的计算数据无法获得的情况, 这就需要特定企业将之改变为两年资本平均增长率、两年销售平均增长率或本年资本增长率、本年销售增长率来适应企业的实际发展状态。对于非财务性指标 (评议指标) , 特定企业可以直接应用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内的8个评议指标, 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三) 各绩效评价指标权数的确定

对于各绩效评价指标权数的确定, 通常采取专家咨询法 (或称“德尔菲法”) 或层次分析法[5]。专家咨询法就是建立专家系统, 借助征询行业内相关专家的意见后确定指标权数[6]。层次分析法是按各指标在评价目标中的重要程度和作用, 确定各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比重, 从而产生评价指标权数。在实际确定权数时, 需要先确定整个评价体系中财务性指标与非财务性指标的权数配比, 再确定财务性指标中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方面的权数分配。这需要根据特定企业所处生命周期和战略目标具体确定。如果特定企业处于高速发展期, 且采取扩张战略, 则应提高发展能力状况的权数, 偿债能力状况权数可以调低。如果特定企业处于成熟稳定期, 且采取稳定战略, 则应当注重财务效益状况及资产营运状况。确定了四方面的权数分配之后, 再确定具体指标的权数。此时需要考虑特定企业的各个方面, 如行业类型、企业规模、技术研发、人力资源等, 来综合全面的确定各指标权数。比如对于技术领先型企业, 就非常重视技术投入比率这项指标;对于传统制造业企业, 就比较重视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

以构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 (即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以下简称“航天五院”) 民品公司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为例, 在“航天五院经济运行体系研究”项目中, 以综合评价航天五院下属民品公司的绩效为目的, 构建了表2绩效评价体系, 此绩效评价体系是在充分征询了专家的意见, 且具体结合航天五院下属4家大型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后构建的。已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有效性证实。

(四) 特定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对于特定企业各项绩效评价指标的标准值的确定, 需要首先明确特定企业的主营业务来确定特定企业的行业类型, 然后从总资产、年营业收入及职工数等方面确定特定企业的企业规模 (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 , 最后对照《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中的“企业绩效评价行业基本分类与代码对照表”, 查得特定企业的评价标准值。在实际评价过程中, 需要就构建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从《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中整理汇总得到财务性指标评价标准值表, 方便评价过程中的指标计算对照。如果对特定企业的所属行业类型判断不清, 就不能参考《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中的数据, 需要通过另外途径确定所评企业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 而对标准值的科学确定必须通过整理特定企业及类似该企业的其他企业的财务数据, 并咨询相关专家来得出适合特定企业的绩效评价标准值, 这将是一项繁琐且困难的工作。

以中国卫星 (全称“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 在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代码为SH600118) 的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确定为例。通过网络查询, 证券公司对中国卫星的所属行业认定为通信设备制造业 (所属大行业为电子工业) 或信息技术业, 而中国卫星的年报上指出的公司所在行业为信息技术业。在《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附录三的“企业绩效评价行业基本分类与代码对照表”中, 查得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范围包括传输、交换、通信终端设备等制造业, 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范围包括电信业、信息设备制造业及计算机应用服务业, 且信息技术服务业下分电信业和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两个子行业 (有独立的指标标准值) [7]。中国卫星的主营业务为卫星研制业务和卫星应用业务。卫星研制业务中很多属于通信卫星, 属于信息设备制造业范畴。卫星应用业务主要指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图像传输及卫星广播电视传输服务等, 属于电信业范畴。所以中国卫星的所在行业为信息技术服务业, 且向下不能再分。而从总资产、年营业收入及职工数等方面得出中国卫星属于大型企业范畴。评价中国卫星企业绩效所用的指标标准值就能参考《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中的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大型企业的标准值, 再经整理得到实际评价用的指标标准值。对于非财务性指标的评价标准, 特定企业可以参考财政部发布的《企业绩效评价评议指标参考标准 (修订) 》来设定适合自身企业的评价标准。

三、特定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实际应用过程

对于特定企业的绩效评价, 需要历经“明确评价对象——确定绩效评价指标——确定各绩效评价指标的权数——确定各绩效评价指标的标准值——财务指标的计算与计分——非财务指标的评分与计算——获得综合评价结果——撰写评价报告”等8个步骤。确定绩效评价指标、确定各绩效评价指标的权数、确定各绩效评价指标的标准值这3个步骤的应用过程详见本文第2部分。以下是对特定企业绩效评价的其他步骤的应用过程的说明。

(一) 明确评价对象

明确评价对象, 即评价对象的范围确定, 也是所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对象确定, 这是企业绩效评价的第一步, 它涉及到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的难易程度[8]。对于属于单个公司的特定企业, 评价对象就很好确定。但如果特定企业是集团公司, 在明确评价对象时就必须考虑范围, 即评价对象包括哪几个公司, 这涉及到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的难易程度。如果明确的评价对象是属于同一行业的几个公司, 在构建绩效评价体系时就需要重点考虑行业内重视的评价指标。如果评价对象是包含不同行业的几个公司, 就需要考虑各行业之间的相关程度, 这对于评价指标的选取、权数的确定以及评价标准值的确定都会增加困难。以航天五院为例, 按照评价对象选取范围的不同, 可以分为:包括军品及民品公司的集团性评价对象, 只包括军品公司或只包括民品公司的集团性评价对象, 只涉及单个公司的评价对象等3种评价对象类型。对于这3种类型评价对象的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难度依次递减。

(二) 财务性指标的计算与计分

首先, 需要根据指标的计算公式, 从特定企业的财务报表中采集所需的财务数据。财务报表一般涉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资产减值准备情况表、基本情况表等报表及其附注, 指标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 (修订) 》及《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中的相关指标计算公式整理汇总得到。其次, 计算得出各指标的结果, 得到特定企业绩效评价财务指标计算结果汇总表。第三, 根据构建评价体系时得到的财务性指标评价标准值, 以及《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 (修订) 》的评价指标计分方法中关于基本指标及修正指标的计分方法, 对特定企业绩效评价财务指标的计算结果进行数据处理, 得到特定企业基本指标计分表及修正指标计分表。

(三) 非财务性指标的评分与计算

非财务性指标的评分需要请10位左右的相关专家参照非财务性指标参考标准给特定企业的非财务指标打分。评分等级一般分为5等, 即优 (A, 1.0) 、良 (B, 0.8) 、中 (C, 0.6) 、低 (D, 0.4) 、差 (E, 0.2) , 也可以以0到1.0之间的数值直接打分, 数值一般精确到0.1。

对于非财务性指标评分的计算, 如果是以0到1.0之间的数值直接打分, 则可以直接对每项指标的数值进行简单算术平均得到每项指标的得分。但在实际企业的非财务性指标评分时, 一般都采用优 (A) 、良 (B) 、中 (C) 、低 (D) 、差 (E) 的等级打分, 这就可以运用模糊评价法[9]进行评价。以下是运用模糊评价法的步骤:

1.确立模糊评价等级集。根据评价的5个等级, 即优 (A) 、良 (B) 、中 (C) 、低 (D) 、差 (E) 确立模糊评价等级集A ={优 (A) , 良 (B) , 中 (C) , 低 (D) , 差 (E) }。

2.确立因素集。根据所需评价的n个非财务性指标, 确立因素集R = {R1, R2, R3, …, Rn}。其中, Ri=绩效评价体系中的非财务指标 (i=1, 2, …, n) , 如R1=经营者基本素质, R2=产品市场占有能力, …。

3.进行单因素模糊评价。确定因素集R中各项单项指标的隶属度, 并产生一个评价集。如因素Ri的隶属度为:

其中ai1=对Ri指标评优 (A) 的人员数/评价人员总数, ai2=对Ri指标评良 (B) 的人员数/评价人员总数, ai3、ai4、ai5依次类推。再得出对Ri评价的评价集Bi, Bi={ai1, ai2, ai3, ai4, ai5}, 且ai1+ai2+ai3+ai4+ai5=1。

4.确立权数集。根据确定的各项非财务性指标权数, 得到权数集C=[C1C2 … Cn], 满足undefined。

5.得出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undefined

6.得到非财务性指标评价结果。即特定企业的非财务性指标综合评价结果为优 (A) 的概率为D1, 为良 (B) 的概率为D2, 为中 (C) 的概率为D3, 为低 (D) 的概率为D4, 为差 (E) 的概率为D5。

(四) 获得综合评价结果及撰写评价报告

按照财务性指标及非财务性指标所占的权数, 可以计算得出评价体系的综合评价结果, 以此确定特定企业的评价等级。撰写评价报告可以按照表3所示结构布置报告内容。

四、特定企业应用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的难点与问题

(一) 应用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企业绩效评价的难点

1.构建符合企业实际状况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困难。

这包括评价指标选取及指标权数分配两方面的困难。在评价指标选取及指标权数分配的过程中, 负责企业绩效评价的工作组必须咨询行业内专业人士的意见, 切实合理的进行选择指标与分配权数。在构建评价体系过程中的主观性判断较多。虽然这些主观性判断的影响在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不易被证实, 但是在应用评价体系对特定企业进行绩效评价得出结果后, 可能出现由于某一主观性判断使某些指标选取不合理或权数分配过大或过小等情况。由于所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对企业的实际绩效评价影响很大, 所以需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当遇到实际评价结果不合理后及时调整所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内部结构, 确保评价体系的有效性。

2.构建集团性质的特定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困难。

这一困难只有在特定企业包括2个及以上子公司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如果特定企业包含几个不同行业的子公司, 就需要综合考虑各子公司的比重和特点, 咨询不同行业内的相关专家, 合理选择评价指标及确定指标权数。集团性评价体系构建完成后, 还需考虑对于各子公司分开评价还是直接综合评价。如果是直接综合评价, 在财务性指标的数据采集上, 可以直接采用既有的合并财务报表内的数据。如果所评价的特定企业只是集团公司内的某一部分关联度很大的企业, 它们没有既有的合并财务报表, 这就需要先对各子公司进行单独评价, 再根据各公司的营业收入占比加权获得所评价公司的综合性评价结果。

3.应用非财务性指标的困难。

国内相关研究普遍认为中国企业对非财务性指标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中, 非财务性指标有8个, 其权重占总评价体系的20%。怎样就切合特定企业的实际来合理设计非财务性指标及分配非财务性指标所占权重, 是个难点。另外, 非财务性指标需要以实地调查 (如发放问卷、实地访谈等) 为基础, 非财务性指标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分配也需要咨询相关专家, 这使得获取及分析非财务性指标的工作量非常大。实施过程中所涉及人员的主观因素对所得非财务性评价结果的影响也很大, 怎样确保非财务性指标评价过程质量可控也是个难点。

(二) 应用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企业绩效评价的问题

1.确定特定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标准值的问题。

在公开发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中直接选取标准值的方法在对于一般工商企业的绩效评价的确切实可行, 但如果特定企业是特殊行业 (如航天企业中生产军品的公司) , 或特定企业是某个行业内细分领域的企业, 就不能选用《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中的数据, 这就需要特定企业自主确定自身的评价指标标准值。而如何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步骤确定某个特定企业的评价指标标准值是负责绩效评价的人员需要实际解决的问题。

2.咨询专家选取的问题。

特定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实际应用过程中的至少2个步骤需要咨询专家, 即“确定绩效评价指标”、“确定各绩效评价指标的权数”。而“确定各绩效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和“非财务指标的评分与计算”中也可能需要相关专家的帮助。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采取的办法是, 构建评价体系阶段和实际评价阶段咨询两批不同的专家。这就产生了如何选取咨询专家的问题。而且由于评价经费的限制, 也会产生如何解决咨询专家所需成本与效益的问题。

五、结语

构建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特定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国政府大力推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国内环境及世界经济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增长迅速放缓的国际环境下, 很多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但机遇与威胁并存, 科学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状况的绩效评价体系并应用绩效评价结果指导企业今后发展, 对企业提高经营效益、弥补现有不足及提高竞争优势都有很大帮助。本文结合“航天五院经济运行体系研究”项目中对于航天五院民品公司绩效评价的实际应用, 提出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体系在特定企业绩效评价中改进应用的过程及方法, 希望能对其他企业的绩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涛, 文新三.企业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2]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 (修订) [Z].2002.

[3]周国来.对国有企业整体绩效评价指标设立的思考[EB/OL]中国管理传播网, 2008.

[4]黄岚.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 2002:12.

[5]Lootsma F A.Scale sensitivity in the multiplicative AHPand SMART[J].Journal of multi-criteria decisionanalysis, 1993.

[6]Kerstin Cuhls, Knut Blind, Foresight in Germany:the example of the Delphi′98 or:how can the future beshape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1.

[7]国务院国资委统计评价局.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09[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8]贝金兰, 王春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 2004 (12) .

还原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篇11

《英才》:你怎么看待未来国企改革的方向?

王会生:三中全会确定了国资改革方向,就是要搭建两类公司:一类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一类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对我们这些投资公司的人来说,我们探索了20 年,现在我们的工作方向终于得到了各方的认可。

原来我们独资的,可以卖掉一部分股份,有些可以保留控股,有些可以参股。国投信托为什么要引入泰康?因为这个行当,市场化程度太高。原

有体制、管理搞金融不行,不如人家长期在金融市场摸爬滚打过来的搞得更好、更快。我们引进战略投资的目的就是市场化。

《英才》:你对国资国企改革有什么样思考和建议?

王会生: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看,对国资是完善,对国企是深化改革,两字之差还是有特殊意义的。在这些年“管人、管事、管资产”的国资监管体制下,感觉企业的活力没有完全释放出来。这是因为国资监管部门的定位不太清楚,这次三中全会提出来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管理体系,其实就进一步清楚了定位。完善就是有些东西要强化,另外一些东西要弱化。就是说管资本要强化,管人、管事要逐步弱化。所以我想,管人要逐步做到市场化选聘人才,把这个权力授予董事会;管事,就是减少审批,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由企业自主决策。所以管资产实际上就是管资产的运营,要派进董事、监事,制定制度,监督执行制度,通过董事会、监事会去行使权力。

投资公司要有进有退

《英才》:你说国投要做资本投资公司,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公司是资本投资公司?

王会生:资本投资公司要有进有退,不是只发展单一产业。进,进什么?国家安全、国家命脉、公共服务、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新兴产业,比如页岩气、油藻、养老产业。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你不做谁来做?一句话,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投资方向应该是“命脉”和“民生”。所以国投要把赚钱和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比如雅砻江、北疆循环经济项目;退,就是搞资本经营,把一些不良资产卖掉,赚的这些钱干什么?搞前瞻的东西,搞国家安全命脉的东西,搞关系民生的东西。我认为,三中全会所认定的资本投资公司的发展之路就该这么走。

《英才》:国投要转型做资本投资公司,你认为需要哪些改变?

王会生:打个比方,以前看好航天产业,于是就想投资控股,但是我们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不懂怎么办?三中全会提出来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其实,混合所有制最现实、最标准、最快捷的实现形式就是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包括PE 基金、并购基金、夹层基金等等。通过建立基金管理公司,靠基金管理公司这支专业投资队伍,去投那些好项目。

又如,北京污水处理、排水管道系统要改造,需要大量的钱,我们就设计了一个模式,吸引社保基金发起成立水务基金,再吸引社会资金投进来。实际上这种基金不是国有的,是混合所有制的,在国企的改制中,完全可以通过这种灵活的手段,吸引民营企业进入这些产业。

《英才》:国投管理这么多企业如何授权,能否谈谈具体的做法?

王会生:国投的授权,不是说一下就授予你什么权利,你信任的企业就多给授权,不信任的企业就少给他授权。有些企业,开始时人事权公司不给你,因为怕你弄乱,先把资产运营的权利下放给你。再过两年看,行的话,我再把人事权给你,这是逐步授权。标准是什么?是最后真正放心了,我就彻底把权力授权给你了。

这里面,我觉得要给这些企业定下一个目标,叫能够良性循环。不是说一到发展的时候就找集团总部要钱,而应该是你在市场上去投资、去运营、去管理。我作为大股东、出资人,对你的方向、战略,包括最后的结果,是要考核的。所以我想,对国资管理部门来说,过渡到管资本是逐渐的,要经过几年的演变,才能够对这些企业充分授权,这需要一个过程。

混合所有制体现合作共赢

《英才》:在国企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中,你认为什么样的企业有资格参与?

王会生:我觉得首先要制定一个准入制,不能说是个民营就参加国企的混合所有制。而且,政府改革,下放审批权越快,可能乱得越快。我的建议是建立一种机制,所有企业都一视同仁,制定准入条件;第二个是诚信制,即使你有这个资格,让你进“宴会厅”了,还要看你是否诚信;第三个是招标制,大家都行了,那我们招标,谁中标算谁的;第四个,评价考核机制。给你之后,干了一年没干好,走偏了,取消你的资格,三年不许准入。我认为政府可以把握这么四种机制,往那一摆,谁有本事谁干。

《英才》:说到混合所有制,民营企业家认为如果跟国企合作,国企肯定是要控股权的。所以很担心,即便有49% 的股权,他也没有话语权。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会生:实际上,这和国有企业的考核机制有很大关系。这些年搞重复建设,包括产能过剩有很多因素,其中之一就是考核导向有问题,考核办法需要完善。因为考核企业资产增长,企业就要合并报表,合并报表就必须控股,占51% 以上。

比如有的地方,一下子同时建起几个电厂,为什么?还不是因为业绩考核的问题。几家公司要建电厂,人家说有钱你们就建吧。但是股权问题谈不拢,谁都想控股,最终就是谁有本事谁就能把电厂批下来。但是,如果把考核资产变为考核利润,结果就会不同。现在中央都把GDP 考核给改了,国企的考核是否也要改改?

《英才》:不控股,那么合作中谁说了算?

王会生: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我占股越少,就意味着引来的资本越多,资本放大的效应就越明显。99% 的资本都是我的,引来1% 民营的钱,体现不出放大效应。如果说50% 是我的,另外50% 是我从外面引来的,放大作用、带动作用,影响力就完全不同了。

实际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是要强化“控制力”这个概念,而是市场化共赢,皆大欢喜。我接触过一些民营搞房地产、搞煤炭的企业,他们有很多钱却不知道投什么,他们很喜欢和国有企业合作,用他们的话讲,也想戴上“红顶”的帽子,我觉得这样有共识,挺好的。

《英才》:国投现在的混合所有制比重有多少?

王会生:国投这些年,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公司控股的三级企业中,除部分前期项目公司和特殊目的公司外,近80%的项目都是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企业,占集团总资产的88%。在投资主体多元的企业中,利用民营资本、基金、外资等形成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占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的80%。我们还有7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本身就是混合所有制。

外资收购我国国有资本动机研究 篇12

1 外资收购我国国有资本的现状

从《中国统计年鉴》近几年的数据来看, 外资进入我国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截至2006年, 外资通过对我国企业的并购, 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行业, 无论是在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还是资本总额方面, 其在相应行业中所占的比例均在50%以上, 在某些行业的某些方面甚至达到了80%以上, 并且出现了瞄准龙头企业资本、整体收购、联合行动、全行业通吃等新动向。典型的案例如2008年卡特彼勒收购山东山工机械有限公司国有资本;2006年高盛集团等联合收购双汇集团整体国有资本;安海斯-布希公司 (AB公司) 分别于2002年10月和2004年7月, 收购青啤27%和哈啤90%国有资本股权;世界四大粮商ADM、邦基 (Bunge) 、嘉吉 (Cargill) 和路易·达孚 (Louis Dreyfus) (简称ABCD) 已经控制了中国80%的大豆进口。

2 外资收购我国国有资本的动机

(1) 投资性动机主要是以市场价值低估理论为基础。

目标国有资本价值被低估, 一方面可能由于其效率未能充分发挥, 如果外资通过收购提高了其效率, 则可以获得较大效益, 这其实是属于协同效益动机一种。另一方面, 可能是外资掌握了内幕消息, 即目标国有资本存在升值的潜力, 这时外资必然会对目标资本进行收购。

①协同效益动机是希望通过收购国有资本获得协同效益。

规模经济、一体化以及管理和技术优势是产生协同动机的根源。世界著名跨国并购问题专家约翰?邓宁教授全面阐述了跨国收购投资的根源:一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二是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改造组织管理等;三是资源优化配置;四是获得新市场;五是减少结构调整费用。这其中也包含了获得协同效益的动机。如果外国收购者能利用自己的无形资本 (包括知识、技术和管理等) 改善目标资本的效益, 或者从目标资本中获得无形资本改善自己的效益, 使得收购活动后获得的效益大于原先二者效益的总和, 都意味着会获得协同效益。

②在战略性收购动机中最隐蔽的是垄断优势动机。

经济学家们在研究资本跨国收购投资的经济合理性时, 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等很好的解释了资本进行跨国收购投资的深层次原因。我国国有资本在某些关键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而外资收购行为集中于此, 其动机明显已不完全是商业性的, 而是具有明确的战略指向和明显的产业垄断倾向。

第一, 目标市场垄断导向型收购。

外资收购国有资本不是为了填补市场空白, 而是为了开拓自身的市场领域, 占领目标市场, 甚至达到控制进而垄断某个行业的目的。中国持续性的高速增长, 使之不再仅仅是一个潜在的市场, 而是一个现实的巨大市场, 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孕育着无限的商业机会。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越高, 控制甚至垄断某个市场的能力越强, 就越能最大限度的分享中国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由于我国原有的特殊经济体制的原因, 形成了我国国有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一资独大”的局面, 国有资本在全行业都具有很强的控制力。因此, 收购国有资本成为外资进入我国目标市场, 实现对目标市场的控制甚至垄断的捷径。

第二, 全球战略导向型收购。

一些大型的外国资本从未来全球市场竞争的大局出发, 将目标锁定在我国规模巨大的国有资本上, 目的在于抢占并维持未来的市场份额, 以防止被其他竞争者独占, 从而保证获得长期的最大利润。一家大型外资对我国国有资本进行扩张性收购, 则该行业其他大型外资就会“跟随收购”, 以保持寡头之间的竞争优势。在中国的电子、汽车、制药、金融保险等领域, 都先后有众多大型外国投资者对我国国有资本进行收购, 这与其全球战略导向投资是分不开的。

第三, 竞争领先导向型收购。

由于大型外国资本一般具有寡占特征, 所以领先进入者必然构成对后进入者的障碍, 对后进入者有排斥作用。而且一个行业能够容纳的资本数量有限, 因此, 外资都希望通过收购规模庞大的国有资本领先进入中国市场, 并且获得原有资本已经形成的较大市场份额, 以取得在中国市场的竞争领先优势并阻碍竞争者的入侵。因此, 外资对我国国有资本的需求是旺盛的。

(2) 外资收购国有资本的特殊性动机。

首先, 第一, 我国国有资本事实上的所有者缺位、国有资本无人负责的现象普遍, 外资收购国有资本不仅能获得一般的收购收益, 而且往往能够以低廉的价格收购国有资本、在收购后掌握资本原属企业的实际控制权从而获得高额收益。第二, 政府在转让国有资本的过程中, 为了吸引外商投资, 制定了以所得税为核心的优惠政策体系, 特别是地方政府的某些部门和官员, 为了捞取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 存在廉价转让国有资本的情况, 这使得外资收购国有资本能得到比规范市场经济下更大的利益。第三, 在体制转轨过程中, 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 外国投资者如能尽早搭乘中国这趟高速增长的列车, 必将获得高增长的收益。这也促进了外资在进入中国市场时, 大量采取了对国有资本进行收购的方式。

其次, 从供给角度来看, 外资收购国有资本需求旺盛, 恰恰与国有资本愿意提供收购的供给以及降低收购条件密切相关。由于我国国有资本数额巨大和国企改革的深入, 在“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方针下, 大量的国有资本开始从原行业退出。

在供需基础之上, 外资收购我国国有资本的特殊性动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市场进入的动机。中国加入WTO后, 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和范围将逐步加大。过去被认为是属于国民经济命脉而由国家垄断经营的领域, 如:电信、交通运输、电力、粮食、金融等,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被纳入了对外开放的领域。

②获取上市公司壳资源的动机。中国现有的上市公司资本绝大部分是国有资本经过股份制改造形成的, 他们往往是某一行业内的龙头资本或是具有相当发展潜力的资本。他们往往在该行业占据较大的份额, 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外资若能通过收购这类上市公司中的国有资本的方式, 参股或者控股这类上市公司, 就意味着它们可以获得上市公司的壳资源, 从而进入中国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同时还可以迅速提高公司及产品的知名度等。

③业务结构调整与转移的动机。在全球范围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 各外资公司纷纷调整其主营业务结构, 并进行部分业务的转移。而我国很多国有企业因为具有较强的实力和深厚的基础, 能提供更好的配套支持, 所以为很多外资公司青睐, 他们早已开始通过收购国有资本的方式, 纷纷将其成熟的高科技产品以及传统产品的生产能力向我国国内转移。

④获取被收购国有企业成熟的营销网络的动机。对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服务性行业 (银行, 超市, 商场) 而言, 店址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它往往决定着经营的成败。而这些领域里的国有企业往往已经建立起了成熟的营销网络, 占据了最佳的营业网点, 商业用地正日渐成为稀缺资源。

上一篇:科技型企业成长悖论下一篇:第一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