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银行流程银行改革(共10篇)
国有银行流程银行改革 篇1
案例十三:国有银行的改革案例之二:国有商业银行上市
工商银行上市引起了世界瞩目,不仅因为这是今年以来全球融资金额最大的首次公开发行,更重要的是,这家中国最大商业银行迈出上市步伐是中国银行业深刻变革的重要标志。在工商银行A+H同步上市之前,我国有两家银行刚刚分别完成了这一动作,一家银行登陆H股,一家银行则回归A股。登陆H股的是招商银行。9月22日10时,招商银行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第一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又到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完成了自己的A+H之旅。反方向迈步的是中国银行。7月5日,这家此前已在港交所上市的银行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回归A股。
中等大小的中信银行和兴业银行计划2006年内赴港上市,民生银行赴港计划也在紧张进行中。宣布上市战略的银行就更多了,北京银行已选定上市辅导投行准备上市,南京市商业银行和上海银行也启动了上市战略,本年度是个名副其实的银行上市年。
证券业分析人士认为,2006年是银行上市比较有利的时间窗口,香港市场对内地银行估值相对较高,A股市场经过股改洗礼后焕发活力,IPO(首次公开募股)也开始重启。
除资本市场的因素外,银行业人士认为银行掀起上市潮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资本的硬性约束,目前监管层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越来越严格了;另一个是国内银行要强健身体应对即将到来的激烈竞争,因为今年12月我国银行业入世过渡期将结束,中外银行将同台竞技。
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吴晓求看来,上市对银行来讲有三个好处,一是在成熟市场上市利于逐渐提高公司治理水平,防范风险;二是补充核心资本,利于稳定经营;三是若是赴海外上市从长远看利于银行的国际化。
确实,实现A+H上市的商业银行将面临更为严格的国际监管标准要求,同时,基于境内外投资者的要求,也必须具备与市场规模相适应的基础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金融监管高层对银行上市持支持鼓励态度。刘明康不久前说:“不论是在国内外所有市场上市都可以,上市将使银行面对公众投资者与证券市场监管当局的监督,这对促进公司治理、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都有好处。”
专家认为,银行上市尤其是境外上市前一般都会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引进战略投资者不论从资金角度、还是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办法、改进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来说,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不过,对于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上市仅仅是第一步。央行行长周小川就对此有清醒认识,在最近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他将金融机构改革分成“快过程”和“慢过程”。他认为,重组改制和发行上市是“快过程”,就像“上班搭错公共汽车,第二天就能改过来”,而公司治理、信贷文化、内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慢过程”,就像“学习一门外语,提高外语水平”,“不用三五年是不行的”。
从改革路径上来看,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选择的是“股份制改革和发行上市”。目前,“快过程”接近尾声了,但重塑竞争力的“慢过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思考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到目前到了哪一个阶段?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国有银行流程银行改革 篇2
所谓流程银行, 是指以客户中心为架构基础, 围绕客户的需求, 建立贯穿银行前、中、后台的灵活、高效率的业务流程, 变革组织架构和考核体系, 以便于实现良好的经营绩效、更好地体现核心竞争力。
纵观国内外先进商业银行的发展, 启动并加快流程银行建设是适应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 是打造主流银行的重要支撑, 也是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就目前的国内银行改革的结果来看, 大部分只是把流程银行理解为组织结构扁平化和简单业务流程优化, 而没有真正实现以模块化管理为核心的“流程银行”取代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应变能力的“部门银行”的实质性变革。
流程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 建设流程银行是改进客户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必然选择。提升客户满意度已经成为国内外先进银行经营永恒不变的话题。花旗银行为提高客户满意度, 耗时三年的时间,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重新设计了信用交易流程, 系统根据客户信息自动对客户信用进行评分, 直观显示客户的贷款标准和报酬率, 大大缩短了客户用信办理时间。相比之下, 国有商业银行受制于现行的经营理念、体制机制、业务流程、科技支持等方面因素, 客户关系管理、服务效率、流程优化、系统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这就需要运用流程银行的先进理念, 按照最有利于满足客户需求和创造客户价值的模式, 采用渠道、服务和价格的差异化手段, 真正建立以客户为中心、快速反应的立体化服务体系和专业化服务模式。
其次, 建设流程银行是适应外部金融市场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全球化、利率市场化、银行同质化、金融脱媒化愈演愈烈的市场背景之下, 能否尽快适应市场变化, 乘势而上, 顺势而为, 将会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质量和发展速度。因此, 必须通过加快流程银行建设, 集成经营职能、减少信息割裂、降低协调成本, 消除内部职能部门之间、上下层级之间乃至与外部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壁垒, 提升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真正做到“贴近市场做业务”。
目前, “部门银行”由于科层管理组织架构导致应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较慢, 内部部门和岗位之间画地为牢、揽权推责, 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普遍存在。流程银行就是要彻底革除“部门银行”的弊病。由于经营环境、客户需求、信息技术等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流程银行建设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完善、追求卓越的动态过程。流程银行建设主要包括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和组织流程优化三部分内容, 其中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优化是基础, 最终在市场终端建立起为客户量体裁衣的业务和服务流程。
要建立高效的流程银行, 需要以下几条作为标准:
1. 客户满意度得到提升。流程银行就是要确立并真正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以客户满意度作为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具体来说, 就是要以高价值客户为中心, 以客户的有效需求为落脚点, 按照客户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设计产品、提供服务, 决不能将银行的观点强加于客户之上, 为客户提供产品时必须达到增值服务多、办理速度快、服务质量好、综合收益高和产品功能新的标准。
2. 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具体来说就是在制度、流程、机制等方面做到差异化、简单化、流程化、集约化、数据化和电子化。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 采用不用的营销策略, 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和个性设计;把复杂的流程简单化, 减少业务链条、缩短审批环节、精简申报手续;把经常性、重复性的工作以流程的方式固定下来, 减少时间的浪费, 提高工作效率;把分散的事情集中起来做, 建立后台业务集中处理中心, 实行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管理;将问题分析、流程优化、经营决策建立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用机器设备和信息系统代替人工操作, 用影像代替实物管理, 降低差错率, 切实减轻一线员工工作压力。
3. 流程绩效得以提升。流程银行建设过程中, 除了传统的定性分析和研判外, 优化决策和评价控制都要有数据的支持, 运用投入产出、回归分析、跟踪试验数据、控制监测等定量分析方法, 对流程的关键绩效指标进行度量与控制;加强流程质量控制, 尤其是信贷审批等关键业务环节, 建立质量控制和问责制度;将流程效率评价贯穿到流程优化的预评估和后评价的系列工作中, 确保流程优化和再造工作产生效益。
国有商业银行的流程银行建设实践, 其实质和内含就是强调以流程优化为起点, 以组织重构为核心, 追求卓越的客户服务能力和管理运营能力, 以取得差异化竞争优势为目标。主要方式包括:
一是探索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业务条线垂直化管理、战略业务单元化管理。进行组织结构再造, 根据国有商业银行的特点, 按照以客户为中心的宗旨, 整合业务板块, 使每个模块化组织都能够直接对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变化进行及时反馈, 而不是通过科层构造的银行内部传导对市场做出反应。
二是以客户为中心, 全面优化和业务管理流程, 加强科技信息平台建设, 实现后台业务集中化, 推行集约化运营。总行可成立多种业务处理中心, 集中上收后台业务, 统一审核标准和尺度, 加速业务运转, 提高工作效率。可分别成立结算中心, 票据、单证处理中心, 后督中心, 信用卡中心, 信贷中心等纯业务操作中心, 利用影像和网络传导技术, 将分支行处理的后台复核、授权、审批、监管等工作集中到中心来处理, 可有效控制银行操作风险, 实现前后台业务分离, 节约运营成本, 使营业网点成为营销平台, 解放后台人员, 充实到营销和服务岗位, 提高运行效率。
3. 加强科技信息平台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 推动信息科技建设由物理集中向逻辑集中过渡, 全面支持流程银行再造。实现业务流程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运用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 将业务流程编制为系统程序, 从而达到运作高效化和风险控制集中化的目的。
4. 积极引进外部智力支持, 引入六西格玛管理方法, 学习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通行做法, 用流程银行的先进理念、方法和工具进行改造;同时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 探索一条符合我国金融业经营环境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再造的道路。实现改革的软着陆, 合理控制改革的成本, 力争改革的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 自上而下稳步推进流程银行的建设。
从流程银行的工作目标上来看, 长期目标是建立以客户为核心, 以价值为导向的全流程体系;短期目标是重点围绕影响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 贴近市场, 持续优化业务流程, 不断创新管理工具, 稳步解决经营和管理领域的基础性和瓶颈性的问题。改造之初, 应经过多维度调研, 广泛收集资料, 多部门会商研讨, 避免管理结构大的震动, 梳理业务条线和作业平台, 在边梳理边研究的过程中, 优先对重点项目进行流程化改造, 循序渐进, 阶段突破。改造之中要坚持责任落实到位, 优化方案到位, 组织实施到位, 进度督导到位的原则。改造完成后要进行优化评价, 建立包括效率、质量、成本、风险控制等在内的优化绩效评价体系。
国有银行的流程银行建设是复杂程度高、实施难度大的系统工程, 通过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从根本上解决银行运营效率较低和风险控制能力偏弱的问题。当前, 业务流程上的缺陷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软肋, 尽快实现“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徐杰.我国流程银行的建设——本地化与国际化的差异.金融电子化, 2011.
[2]郭涛, 李垒垒, 邹海波.商业银行流程再造问题研究[J].金融经济, 2010.
[3]丁俊峰.流程银行:从概念到现实的要求[J].农村金融研究, 2009.
国有银行改革不能停 篇3
总报告提出的新一轮改革目标是建立“富有活力、创新导向、包容有序、法制保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是推动新“三位一体”的改革,包括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企业体制。
总报告提出了八个重点改革领域,分别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基础产业领域、土地制度、金融体系、财税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和绿色发展,以及涉外经济体制。
在金融体系领域,总报告提出要“抓住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有利时机,建立一个市场导向、高效而富有弹性的金融体系”,并且提出要推进四个方面的金融改革:
1.金融机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改革;
2.利率市场化改革;
3.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
4.完善金融市场。
总报告还指出:金融体系改革的重点是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
在这份总报告提出的改革建议当中,有的在这份总报告公开发布之前就已经被采纳。例如取消贷款利率下浮限制。今年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次日起取消贷款利率下浮限制。还有一些建议正在被采纳的过程中,例如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鼓励能满足金融服务需求的新兴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特别是鼓励有实力的互联网机构发挥自身独特优势进入小微金融领域。
今年以来,国家工商总局已经核准了9家民营银行的名称,分别是:苏宁银行、中联银行、锡商银行、华瑞银行、前海银行、中储银行、华商银行、苏南银行,以及国融银行。
国有银行的改革就没有停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国内金融机构面对空前的压力,特别是国有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当时的课题组认为,国有银行在中国“大得不能倒闭”,但其自身体态臃肿、竞争力低下,在“入世”之后的银行业开放进程中不仅自身风险很大,还有可能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因此必须加快改革。
此后国有银行改革力度确实很大:“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先后剥离了1.4万亿元不良资产,并且获得了汇金公司和财政部注资,实现了股份制改造,并且成功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最终成功实现了上市。
之后国有银行的优异表现令人惊讶:利润连续数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率,进入了全球最赚钱银行的排行榜。工商银行更是从2008年上半年起连续蝉联“全球最赚钱银行”桂冠。
早先竞争力低下的国有银行这么快就进入全球最赚钱银行的行列,汇金公司和海外战略投资者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赚到了巨额利润。这个表现一度让一些人误以为国有银行的竞争力在过去短短的几年里已经恢复起来,改革已经成功。
有人为此感到困惑:是不是世纪之初的“国有银行竞争力低下”的判断错了?国有银行的竞争力在世纪之交被低估了?还有人相信金融领域的“阴谋论”,认为中国决策者上了海外投行的当,贱卖了国有银行的股份。
真实的情况是,国有银行的竞争力在新世纪里虽然有所提高,但依然低下。国有银行的利润增长只有一小部分来自效率提高,这主要来得益于信息技术的运营提高了国有银行数据处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
国有银行大部分利润增长来自于一个简单操作——规模收缩:在股份制改造开始之前,几家大银行就开始裁减人员、撤并亏损的分支机构。例如,在600米长的北京市垂杨柳中街上,曾经有两三个工商银行的网点。这方便了客户,但也增加了银行经营成本。现在三个网点全都撤掉了,只在垂杨柳中街北端设有一家支行营业部。由于其他银行也关闭了附近的储蓄所,工行几乎没有流失客户,只是经营成本降下来了,于是利润增长了。银行利润增长的唯一代价是储户失去了便利。
现在,国有银行效率低下的核心表现是仍然高达3个百分点的存贷款利差,以及与巨大利差相对应的巨额利润。作为中介机构,银行是插在储蓄与投资之间的一个楔子。存贷款利差越大,说明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越低。正在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压缩存贷款利差,可谓切中了银行改革的要害。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推进,银行的高利润必将逐渐降低。机构投资者早就预期到这一天的到来,银行的股价反映了这样的预期。
国有银行改革能走多远?
国有银行流程银行改革 篇4
按照国务院的安排和银监会确立的总体目标,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面临诸如股权结构安排、上市模式及上市地点的选择、公司整体框架的搭建及法人治理结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不仅直接决定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以及为此付出的成本,而且也将影响改革的效果,值得我们深思。
股权结构的安排
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一个关键环节是股权结构如何安排的问题。从目前的主导思想看,是在国家控股的前提下,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这种制度设计的出发点是从改革、发展及稳定的大局出发,通过股权结构的变化来解决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产权结构单
一、权力制约失衡、运营效率低下等问题。但在国家控股的前提下,仍然存在一个国家绝对控股还是相对控股的问题。不可否认,从提高效率、实现相对的权力制衡等方面看,采用相对控股更为有效,但是这种股权结构的安排忽视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整体制度安排的以下事实: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期,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还不能完全实现以价格为信号的资源配置。从金融领域来看,利率还未能市场化以及还存在一定的金融管制等一系列因素的存在必然会对国有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设置形成约束。
我国经济仍然是带有强烈国有经济色彩的经济。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非国有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在整个国家GDP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但是在我国的经济构成中,不仅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仍然很大,而且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中,几乎完全是单一所有制的国有企业。国民经济及重要企业的国有性质决定了作为国民经济构成部分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设置。
金融的安全与稳定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甚至是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目前世界经济的金融经济特性决定了金融在一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这也就决定了国家对金融必须加强控制。
基于以上分析,在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初期,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市场机制完善程度以及与其他制度安排的相容性,其股权结构应当采取国家绝对控股的方式。必须强调的是这种股权结构虽然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最优制度安排,但这种制度安排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有企业真正转化为现代企业、金融竞争度的加强,逐步暴露出其制度设计上的缺陷,此时,应当通过国有股减持的方式逐步向国家相对控股甚至不控股的股权结构转化。
上市模式及上市地点的选择
在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问题上,是分拆上市,还是整体上市,是在海外上市,还是在国内上市,不同的制度安排和选择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上市模式的选择
对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采用何种模式上市,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宜采用国企的通行做法,在按业务分拆难度较大的情况之下,依照电信企业按地区分拆上市的模式,将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经营状况最好、资产质量高的几家分行重组为上市公司,然后再通过上市部分反向收购未上市部分,最终实现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完全上市。尽管这种上市模式有发行规模小、资产质量符合上市要求以及风险小、成本低等优点,但是我们认为,与采用整体上市模式相比,这种模式存在以下缺陷:
分拆上市有避重就轻之嫌,难以达到通过上市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同时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全部上市工作。
分拆上市会使国有商业银行丧失规模效益。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国际银行业强强联手的潮流,若把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分拆会严重影响其竞争力。和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优势之一是规模,一旦分拆,其规模优势的丧失将使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难以抵御外资银行的挑战。
分拆上市将使存续部分的经营压力更大。按照目前我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经济发达地区的分行一旦分离出去,那么存续部分的资产质量更差,不仅会严重影响存续部分的持续经营能力,同时也使债权人对存续部分的经营产生怀疑,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动荡。
分拆上市会存在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问题。一方面已经上市的银行和未上市的银行之间业务的同质性会造成两者之间的竞争,这不符合证券市场的有关要求和规则;另一方面也会形成上市银行和母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不仅会影响其他关联行的利益,而且还会在信息披露方面遇到较大的挑战。
分拆上市不能完全体现现代银行的价值且不符合国际银行上市的惯例。现代银行体系的一个价值体现是其掌握大量的客户信息和网络,具有强大的支付和结算功能,而一旦分拆就会使整个银行体系显得支离破碎,也会使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这一价值荡然无存,同时从国际经验看,目前还没有将银行分拆上市的先例。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从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以及全面、系统地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革的角度看,在上市模式的选择上,不宜采取分拆上市的办法,而只能采用整体上市。
采用整体上市的模式会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
是将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全部上市,还是将进行适当剥离后的业务上市?鉴于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一部分非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较差甚至亏损,在进行股份制改造时应将这部分非主营业务予以剥离,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突出四家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
庞大的不良资产如何处置的问题。对于目前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庞大不良资产,若由银行自身消化,在银行消化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将会推迟四家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而完全由政府买单,在目前国家财政仍有困难的情况下会加重财政的负担。因此,可 行的办法是由银行自身消化和国家买单共同推进的办法来处置庞大的不良资产。为确保四家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不良资产在由银行自身消化和冲销一部分后,剩余部分应予剥离,这部分剥离出去的不良资产,应通过建立一个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公司以市场化的途径来处置。
上市地点的选择
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若采取整体上市的模式,在上市地点的选择上,鉴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庞大以及目前国内证券市场的容量有限,因此我们倾向于按照先国外、后国内的顺序进行,采用这种选择的意义在于:可以避开国内证券市场容量的限制,防止由于融资数量巨大对国内证券市场产生冲击,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国外证券市场的大容量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上市提供了必要条件,使其整体上市成为可能,同时能保持银行体系的相对完整和规模效应。
国外上市在审批、监管及信息披露上要求更为严格,这就促使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按照国际证券市场的要求规范自身的经营行为,严格控制风险,培养和提高竞争能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与国际经济的接轨。
在实现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国外上市后,国内证券市场作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一个补充渠道,可根据需要并视当时国内证券市场的情况在国内证券市场发行上市。
公司整体框架的搭建
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若整体上市,其公司的整体框架是采用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还是采用银行集团公司的模式?我们认为,在目前我国仍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的情况下,采用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一个现实的选择,即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行为母体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由金融控股公司出资收购或管理商业银行上市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信托公司等金融类机构和业务。这种模式具有“集团混业、经营分业”的特点,母公司和子公司之 间是在股份制原则的基础上,以资产为纽带连接起来,各个金融类子公司均为独立法人,不同的子公司分别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种类的业务,同时控股公司不从事具体的业务经营,只是通过股权投资对各个子公司进行管理。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框架之所以这样搭建,是基于以下理由:
金融控股公司兼具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的优势。金融控股公司“集团混业、经营分业”的特点,使其一方面适应了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各个子公司分业经营格局的存在,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及监管体制能够融合,不会对我国目前分业经营的监管体制产生冲击,同时兼具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的优势。
金融控股公司具有巨大的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上的协同效应,即主要是交叉业务的优势互补,如地区互补、业务互补及服务互补等,二是财务上的协同效应,即金融控股公司的购并行为能产生协同价值,其大小可以根据成本节约、收入提高、服务改进、财务策划及税收优惠来计算。这种协同效应的存在,能增加金融控股公司的效益,降低公司的经营成本,从而捉高其竞争力。
金融控股公司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金融控股公司由于采取了各子公司经营不同的业务,并且每个子公司为独立法人的方式,同时各业务之间建立有严格的“防火墙”,因此防止了不同金融业务之间的风险传递,同时采取授信限制、交易限制和信息披露等监管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内部交易,可以对金融业务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需要指出的是,在金融控股公司的框架之下,面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众多的分支机构,如何按照扁平化原则重新设置机构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
国家绝对控股条件下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实现上市并不是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关键是要通过股份制改造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在国家绝对控股 条件下,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除建立规范的“三会”,建立对高级管理层授权经营的目标和问责制度及解决国有产权主体如何到位而不虚置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国家绝对控股的比例不宜太高。为确保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及股东权力制衡机制的建立,防止股份制改造流于形式,一方面国家绝对控股的比例以不超过51%为宜,另一方面可对部分国有股的投票权设立限制,规定其在特定条件和环境下可以动用这部分权利,正常情况下不得动用。
应按一定的标准去选择战略投资者。在选择战略投资者时应考虑其投资的稳定性、独立性以及其实力和信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持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的稳定,使股东在商业银行的经营及重大决策方面具有独立的话语权。在战略投资者的选择上我们的看法是:(1)非国有法人优于国有法人。这主要是非国有法人的利益驱动机制要比国有法人强,从而对银行管理者的监督动机较强。(2)境外法人优于境内法人。境外法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对投资回报的要求会对银行管理者形成硬约束,使其按照国际规则经营管理,同时境外法人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理念也会被引入银行的管理,促使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国际银行业接轨。
国家作为股东的目标应当是追求高的投资回报。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而国家作为股东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还有其他大量的经济和非经济目标,这些目标的存在干扰和影响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同时国家作为股东,不是统一行使自己法定的股东权利,事实上众多的党政部门都可以分散行使这些权利的一种或几种。基于上述原因,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国家作为股东必须实行商业化,追求单一的目标。
建立适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强化责任制度的约束,不断进行代理责任制度和管理责任制的创新,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由于所有者和管理层追求目标存在差异,所有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管理层关心自己的利益,如果没有适当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极易造成代理成本增加、预算软化和效率低下,在这一点上杰森的分析表明,无论是公有产权还是私有产权都具有这一特性。在如何建立激励机制的问题上,国内众多学者认为,可通过管理层和职工入股的方式建立相应的激励,以此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的效率,减少代理的成本,这种方案有其合理性,但是必须有一个前提:严格的约束机制的存在。没有严格的约束机制,这种激励机制很容易导致经营层短期行为和寻租行为的产生,致使国有资产流失,为商业銀行的经营埋下隐患。
建立一个有效、竞争充分的市场。理论及实践证明,只有竞争才是企业治理机制向经济效益方面改善的根本保证,为了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在我国必须逐步构建一个包括有效控制权等在内的市场,同时打破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保护,只有这样国有商业银行才有压力和动力,才能真正实现向现代企业的转变。
国有银行流程银行改革 篇5
当务之急,支付结算改革势在必行--对嘉峪关市国有商业银行的调查
支付结算是商业银行经营中最重要的中间业务,是货币信贷政策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银行监测社会资金流向,督促社会成员之间履行支付契约的重要手段.开拓和经营好此项业务,对改进金融服务,增强竞争能力,扩大资金来源,提高盈利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改革支付结算制度,强化支付结算管理,完善支付结算制度,初步建立了支付清算体系.各商业银行也不断加大支付结算的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力度,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支付结算的创新和拓展.
作 者:刘亚萍 曲萍 作者单位:人民银行嘉峪关市中心支行刊 名:甘肃金融英文刊名:GANSU FINANCE年,卷(期):“”(z1)分类号:F8关键词:
国有银行流程银行改革 篇6
(一) 纵向和横向制约的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简单地把提高信贷集约化程度执行为信贷能力的上收, 相对于专业银行时期, 信贷审批流程基本上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仍旧是过去“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模式, 具体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为分级管理, 也就是从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之间分以及到机构内部行长、科长、经办之间, 即实行层层审批、逐级上报制度, 这样容易造成纵向管理链条超长, 不但加大了效率风险和时间成本, 而且还弱化了权责利结合与科学决策的职能——权力的分散在一定程度上是淡化了责任, 缺乏一个由完全责任主体统筹的相关问题来考虑信贷业务。
(二) 如何处理负向惩罚和正向激励
在激励约束上, 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 制定了“零风险”考核机制, 处罚办法相当严厉, 以期制约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 加大违规成本。而在激励方面, 基本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老一套的财务激励, 激励作用相对而言弱化, 导致有一些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受挫, 无心对借贷企业进行深入细致的个案分析, 不敢大胆而理性地挖掘、培植潜在体质客源, 仅是在简单地调查了企业执照的合法性、固定资产投资的多少、有无违法的经营行为、是否备齐抵押物质和担保人等静态要素之后, 就与企业建立信贷关系, 或是忙于“抢大户”, 盲目降低贷款条件拉拢交通、石油、电信、电力等垄断行业的客户和项目, 相比之下, 对中小型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贷款准入条件却十分严格, 限制性条件很多, 信贷经营日益僵化, 缺乏活力。
(三) 法律督导机制在信贷管理中的作用
在信贷管理中导入一个完备高效的法律督导机制, 借此给矛信贷工作以法律支持和技术指导, 是保证一家银行维护金融债机、防范信贷业务中道德风险的强心剂。就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机制面言, 其法律督导职能是相当薄弱的, 基本上由信贷经营部等非法学专业部门或人员承当, 加之某些信贷人员素质不高、法律知识有限, 致使银行贷款担保法律效力不足、贷款法律追索难度加大或贷款法律追索无望。
(四) 信贷机制呼唤信贷文化
所谓信贷文化, 是指在信贷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能够体现信贷价值观的信贷基本理念、形象气质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是银行企业文化的一个特殊分支。同其他内容的企业文化一样, 信贷文化相对信贷业务本身也存在于日常、衍生于细微、作用于无形、影响于深远。反思国有商业银行的现行的信贷文化, 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一样, 国有商业银行似乎更倚重“抵押文化”, 将企业是否具备抵押物作为信贷投放行为的指挥棒, 将企业贷款风险管理诸多环节弱化为对贷款抵押物的价值评估, 而忽视了一些更为重要的指标, 如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现金流状况、行业发展前景、市场占有率等。即使有相当的贷款分析报告, 有些也只是走走过场。然而, “抵押文化”并没有真正覆盖信贷风险, 使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走上健康运行的轨道, 在企业违约时, 国有商业银行所得到的有时只是些难以外理, 同时还要花费大量精力维护的抵押物质罢了。
纵观国有商业银行二十年风雨兼程的改革, 基本只是停留在技术投入、风险控制等层面, 关系到产权结构、公司治理等深层次的改革一直停滞不前、踌躇无为, 故当务之急, 是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 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步伐, 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以解决最终所有者缺位问题, 激活信贷管理机制等治理要素。
二、如何进行信贷管理机制改革
(一) 减少贷款审批, 促进横向制约机制的完善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不断多样化及不平衡化, 信贷管理的统一模式、标准不能够再适应区域经济个性化发展需求, 这就要求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大企业化的再造力度, 制定和实行新的授信、授权制度, 并根据不同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信贷管理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科学合理地确定基层银行的信贷管理权限, 如:可以下放部分固定资产贷款审批权限到地市分行一级, 授予县支行流动资金贷款收回再贷权、小额新增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 低风险贷款审查发放权, 全额质押贷款和100%保证承兑汇票签发权等, 这样可以缩短委托代理链条, 完全责任主体明确, 使贷款经营做到灵活化和机动化, 同时还降低了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和效率风险。
如果要强化信贷内部各部门横向制约机制的作用, 组织机构应该遵循设置的三大原则:一、遵循相互牵制原则, 即信贷各部门、各权力、各岗位之间形成一种约束制衡机制;二、遵循程序定位原则, 各部门、各岗位及人员分工要明确、做到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杜绝超越职权;三、遵循系统协调原则, 要杜绝内耗, 首先各部门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来遏制成本冲突。就是要在完全责任主体内设置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组织管理, 如:以原信贷经营部、风险部、客户部为载体, 均衡搭配只能如: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风险调研、信贷企划等职能, 在业务上使他们达到相互协作、监督, 做到共同管理、统一筹划信贷业务, 不能越权越位, 以此改变被传统的信贷审批主体所主宰的局面, 同时可以克服忽视风险控制部门意见而偏重业务扩张而导致风险审查部门无法从组织上来真实地制衡业务部门所存在的弊端。
(二) 搞活信贷资产经营活力必须要改革考核, 约束和激励机制
在考核体系上, 应建立一套绩效评估系统, 即以能力和业绩为评估主线, 由上一级行进行组织完全责任主体及其内部高级信贷管理人员的考核, 由本级行进行组织一般信贷人员的考核, 考核的同时要设专人监督整个过程, 全权负责其考核, 这样可以确保考核工作公平、公正、公开进行。激励方式不仅要有传统的物质激励, 还应把价值观作为金融从业人员的核心, 着重完善各种激励措施, 如:升迁发展激励、榜样激励、自主权激励、荣誉激励等, 使员工有被尊崇感、被认同感、被重视感、以实现自我价值。要突出创新激励, 对信贷人员提出的合理的创新性设计应给予一定奖励, 以此增加信贷工作的技术含量和操作技巧, 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股币上轨后, 可以适度推动股票期权、职工持股等长期激励措施, 以人文形式实现家园式、亲情式的激励。根据企业贷款特点实施约束机制, 改变贷款“零风险”的过高要求, 科学确定贷款的正确损失率, 建立合理的贷款经营责任管理制度, 如:贷款经营损失责任必究制度、可控责任承担制度、比例责任制度、区分经营责任可控性制度, 再辅以监督机制来完善对信贷人员的制约, 如:人行监督、员工监督、借款人反监督、存款人大户监督和公共舆论终极控制。
在以上约束和激励机制的基础上, 要牢固树立贷款管理营销观念, 力求在发展中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完全责任主体应积极向上级行申请增加流动资金及技术改造贷款, 积极扶持风险度低、信誉观念强、走产业化道路的中小民营企业, 加大对就业型、科技型、出口创汇型、农产品深加工型等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渗透力度, 为从根本上搞活信贷经营活力, 要积极寻找、培育和扶持优良中小民营企业客户群, 增强对地方经济支持的信贷资金实力, 减少上存资金比例, 以此促进信贷载体的多元化。
(三) 信贷管理机制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
规范法律效力行为、提供系统法律支持、打造人力和制度平台, 这样既依法规范自己的业务活动, 也依法规范客户的各种行为, 为实现此项机制应该设立法律督导部, 积极引入法学专业人才, 逐步充实到各级行中。同时还要加强全系统信贷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 组织员工学习各种有关信贷、经济方面的法律、规定、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应是每位信贷专业人员的必修课, 通过学习提高其法律意识, 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 严格执行各种贷款借据、申请、抵押书、合同担保书等涉及法律明确规定的条例, 从而把信贷工作从传统的按习惯操作转变为依法管贷操作, 以法律确保金融信贷债权的有效性。
(四) 构建全新健康信贷文化, 形成新的经营理念
形成全新健康的信贷文化, 纠正根深蒂固的“抵押文化”影响、需要一个相对长期的实践努力和艰辛的培育, 要实现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 重点应做好以下工作:
1. 制订科学规范的信贷操作流程, 颁布具有指导意义的信贷政策, 实现刚性培育制度与程序。
2. 要有中庸培育风险应对机制, 即要建立准确的信贷风险预警估计机制。商业银行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信贷风险预警和估价机制来抵御信贷风险, 把信贷风险处置措施落实到实处。信贷风险处置的基础是对信贷风险的预警和估价所形成的共识, 对信贷风险度达不到认同, 那么对信贷风险的处置就是无稽之谈。
3. 信贷文化传播和同化的重要、直接的方式是教育培训, 开展富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培训, 可以实现柔性培育教育与激励机制, 实施公正严明的岗位奖惩制度。
信贷风险的存在是不可回避的。银行不可能完全杜绝信贷风险, 在一定程度上应当允许一定限度的信贷风险存在, 银行自身经营特点决定他的这一特性, 既是客观现实, 也是银行经营与发展的需要, 因为信贷风险的产生还有其复杂的原因。没有经营当然就不存在风险, 但不作为、不发展才是最大的风险。另一方面, 如果信贷风险能够控制, 就必须得到控制。在此基础上, 银行就要用一套制度来明确和规范涉及信贷风险各个岗位的责、权、利及其相关行为, 制定出明确而定量的衡量指标, 严格实行奖惩制度, 把银行信贷管理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经过二十多年曲曲折折的改革, 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政府、企业、银行之间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 开始逐步把计划经济下的专业银行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 在信贷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由于现代的信贷管理机制依然存在着一些弊端及种种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存在, 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机制的发展进程也正受其严重的制约。
关键词:改革,信贷管理,转轨,发展
参考文献
[1]戴相龙商业银行经营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2]郝国胜外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
[3]杨红星中小企业融资方案比较研究和权衡选择[J]上海金融2003年05期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产权无关论 篇7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市场结构改革;代理成本
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主要观点综述
1978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非金融企业的改革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一直滞后,面临一系列困境,主要表现在不良资产比例高,资本金率低。同时其改革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不利于中央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降低了社会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得不到必要的融资支持,尤其是民营企业。2000年底,对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个体企业的贷款占金融机构全部短期贷款的比例仅为15%,与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严重不对称。(金融改革与金融安全课题组,2002)
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学术界的观点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市场结构改革;一派主张产权改革。
于良春、鞠源(1999)把产业经济学中SCP(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方法引入到银行业改革的研究中,认为我国银行存在高度集中的垄断现象。在这种垄断环境下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僵化,整体绩效也比较差。结论是放宽银行业进入限制,鼓励民营银行及外资银行的进入,打破垄断,促进市场竞争,提高整体效率。
刘伟、黄桂田(2002)认为中国银行业的主要问题是产权结构单一,而不是行业集中问题。于良春、鞠源(1999)的SCP分析的逻辑起点是竞争才有效率,所以要反对集中,而集中之所以没有效率,原因在于垄断者通过垄断定价控制产品供给,损失社会总福利。但在银行业这样的联系不一定存在,因为没有任何议价可以操纵利率水平。在利率非市场化情况下,所有银行都有“超贷”动力。结论是集中不一定导致低效率,由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银行规模与绩效之间反而存在正相关关系,因而改革的重点是产权改革,通过产权改革引入外部投资者,补充银行资本金,提高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改善治理结构。
林毅夫(2001)认为,4大银行的改革固然重要,但从发展的角度看,最重要的是改变金融结构,改变大银行与中小银行、国有与民营银行的结构问题。金融结构的有效性取决于资金配置的有效性。在现阶段,最有效的资金配置是将资金配置到最有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或区段,该产业或区段尤以中小型企业居多。因此,现阶段需要动员更多的资金支持此类中小型企业,而中小金融机构在收集信息上具有优势,能够很好地监督中小企业,降低其融资成本,所以要大力发展中小银行,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融资效率。
金融改革与金融安全课题组(2002)也主张放宽市场准入,强化市场竞争。认为这样可以提高融资效率,支持经济增长,条件是新进入的银行必须是高效率的银行,如外资银行。同时还可强化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迫使其改革,间接提高银行业效率。
综上所述,产权改革学派的观点是,通过产权改革有两方面的益处:一是可引入非国有股东,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减少代理成本,增进经营效率;二是可以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降低其经营风险。市场结构改革学派的主要观点有两个:一是通过市场结构改革,让其他的经济主体进入银行业,可以加强银行业的竞争,打破国有银行的垄断;二是通过市场结构改革,建立非国有银行和中小银行,有利于非国有企业的融资,提高整个银行业的融资效率。
产权改革学派对市场结构改革学派的批评主要是:市场集中并没有导致银行业的低效率,相反由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市场集中反而更有利于银行业的效率改善,所以通过引入竞争打破垄断来提高银行业的效率是无稽之谈。
二、对产权改革理论的批驳和产权改革无关论
银行改革的产权无关论起源于郎咸平教授在《新财富》上发表的文章。郎咸平(2003)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论证银行的经营效率与其产权结构无关。他收集了全球78个国家958家银行的股权结构和经营利润方面的数据,发现两个事实:(1)这些上市银行中,大众持股比例是最低的(15%),国家持股比例是最高的(25%);(2)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的国有股比例、国外金融机构的股权大小以及国内金融机构的股权大小都与银行的绩效指标——股本回报率无关。最后得出结论:银行改革与产权结构无关。
产权改革无关论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学术界的攻击。对该观点的批判集中在两个方面:(1)产权无关论在理论上没有依据,主流的观点从信息经济学委托代理的分析框架出发,认为现有的产权结构必然会导致国有银行高的代理成本。在这样的理论层次上,产权无关论还没有任何的论述。(2)产权改革论者批判产权无关论学者的出发点。认为他们代表现有产权制度得益者的利益,从而丧失了中正立场。
本文对产权改革无关论的支持主要是在理论上,希望能够形成对郎咸平教授的实证分析的补充。
我们先来看一下产权改革学派代理成本理论。现代企业组织理论认为所有经济组织都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作为一个组织整体,其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各契约参与方相互博弈的利益均衡。由于各方信息的不对称性及一方行为的外部性,这些参与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委托代理关系。企业能否实现股东权益的最大化取决于能否最大限度地降低代理成本。而代理成本的大小又主要取决于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监督约束和激励。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组织,商业银行存在着两个层面的委托代理关系:一是出资者、所有者与经营管理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二是存款人(债权人)与银行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为保证委托方利益的实现,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人员自然有着双重的监督和约束,即所有者的产权监督和存款人的市场监督。产权监督目的在于保证所有者权益最大化;市场监督目的在于保证银行规范、安全营运,确保债权人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两者都可保证代理人沿着利润最大化、组织效率最优的方向行动。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存在两个问题:(1)作为唯一或控股股东的国家在监督约束银行经营者方面的功能失灵。首先国家只是国有银行的名义股东,国有银行的最终股东是13亿人民,同是代理人的国家没有真正的激励去监督银行的经营者。其次,国家同时作为微观产权所有者与宏观经济管理者双重角色的“角色冲突”。作为银行的股东,国家要保证商业银行所有者权益最大化,因而必然要硬化预算约束,严格按照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进行经营管理。作为宏观经济管理者又有着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尤其是维持社会稳定、经济增长和改革顺利推进的目标要求,因而必然要求银行放松预算约束,配合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为政府推动的经济改革提供金融补贴和支持,确保转轨过程中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而后一个目标在政府的效用函数中占有更大比重,所有政府更多是以宏观经济管理者的身份参与银行治理,银行的治理结构中股东的角色就实际上形成了空缺。在这样的治理结构中,银行的经营者可以很便利地牟取私利,使银行的经营偏离股东利益,导致大的代理成本。(2)作为国有银行债权人的存款人对银行的监督失灵。存款人对银行的约束是为了防范自己债权损失的风险,具体方式是转移存款,“用脚投票”。但在我国银行现有产权制度中,银行信用是和国家信用等同的,所以存款人缺乏风险意识,也没有监督银行的激励。在国家所有的情况下,股东和债权人都没有激励监督约束国有银行的经营者,导致了国有银行的低效率,唯一的出路就是产权改革,引入非国有投资者,完善治理结构。
我们认为,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下,由于股东和债权人的监督失灵,确实可能导致国有银行较高的代理成本和低效率,但不一定是必然的。从企业治理理论我们知道企业治理不仅存在内部治理,而且存在外部治理。外部治理机制主要是通过经理人市场、企业控制权转移、产品市场竞争及行业自律实现的。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对约束经理人行为、降低代理成本方面也是卓有成效的。但在我国,这些外部治理机制都不存在,因此我们又怎能断言国有银行的低效率就完全是因为产权制度方面的原因呢?不仅如此,我们还认为在银行的治理中,外部治理机制比内部治理机制占有更主要的地位。银行不同于一般企业,它具有高负债率和大的外部性两大特点。同样从委托代理理论出发,我们知道负债比例比较高的企业通常会产生另外一种代理成本,即股东对债权人的权益掠夺。由于对债权偿付的有限性(利息率是一定的,债权人不可能获得超过预定利息的报酬),而股东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从而产生不同资本所有者权益的不一致。而企业的资产报酬率一般是和企业的经营风险呈正比的,当企业的负债比例高时,对企业有较多控制权的股东会刻意选择高风险的项目,如果投机成功,股东得到全部超额收益,债权人只得到固定的利息;如果投机失败,股东损失较少,而债权人则可能得不到约定的利息。因而债权人承担了额外风险,股东获得了额外收益。所以由于银行的高负债比例,银行的股东天然具有投机冲动。一旦银行出现经营危机,又会通过挤兑效应传染给其他银行,导致金融危机,产生巨大的负外部效应。所以,我们的观点是银行的内部治理不能控制来自于股东的代理成本,而只有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才能做到这一点。同样,外部治理机制对控制来自于经营者的代理成本也是有效的。经理人市场的激烈竞争压力,有利于减少银行经理的偷懒行为,产品市场的竞争带给银行的压力也会传递给经营者,本银行被接管的风险会使银行经理面临丧失对银行的控制权的压力。
结论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应该致力于外部治理机制的建设,而不是产权改革。因此必须加强经理人市场建设,放松市场准入,强化银行业的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1.于良春,鞠源.垄断和竞争: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经济研究,1999,(8).
2.刘伟,黄桂田.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侧重点:产权结构还是市场结构.经济研究,2002,(8).
3.金融改革与金融安全课题组.银行业开放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管理世界,2002,(4).
4.林毅夫.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1).
作者单位:黄汉波,南京大学商学院;王海,江苏省电信有限公司财务部。
国有银行流程银行改革 篇8
有小伙伴们在校园招聘里中意渣打银行的柜员岗位吗~本期乔布简历小编将为大家分享一篇渣打银行面试经验,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不妨来了解一下渣打银行面试流程呀~
关键词:渣打银行面试流程,渣打银行面试经验
第一关不是简历关。而是一个information form,只要求提供简单的联络方式﹑你想要工作的职务和国家﹑可以开始工作的时间和学位或者非学位成绩。可以看出这一关是否可以顺利通过还是看你的在校成绩。
第二关是一个Talent Indicator,算是一个职业倾向测试,看你的性格和优势是否符合渣打的文化和用人原则。这一测试并不难,只要照实回答就可,15-30分钟时间。
第三关是20分钟的数理能力测试(numeracy test)。一开始有一个不限时间的样题给你做,但正式的题目是必须要在20分钟内完成的。不过这个测试对中国学生来说不会比GRE上的数理逻辑题难。通过了numeracy test,你就可以进入下一关了——General questions,这个有点像各大公司要求提供的申请表上的开放性题目。
第四关,是第一次面试,有些会是简单的电话面试,主要是看英文口语﹑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10-20分钟,问三四个问题,关于你自己的优屏势,实习经历等,最后面试官会要求你用一分钟打动他,你会怎么说呢?最后一关就是第二次和manager的面试了,到了这一关,虽然已经有一大批人遭到淘汰,但淘汰率最高的还是这一关,不可轻视哦。
渣打银行面试过程摘要:整个面试加起来三十分钟左右,不需要做太多的准备。
首先,用英文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以及优势和职业目标。然后,谈一谈对Global Market的看法,global markets一般是对企业级客户提供风险管理和债务融资服务的。但这个问题并不是看你的金融知识,而是看你面对一个不会回答的问题如何应付。你可以讲你凭global markets这个字面所理解的意思,或者与之相关的内容,例如global,例如marketing。
总之,最忌讳的是什么都不说,愣在那里;最好的是你先说一句:我对银行具体的业务不太了解,但以我的理解,global markets是指……manager还会提一些类似的问题,然后按照惯例他会让你提问。这个就比较宽松,像什么发展策略﹑用人原则﹑同业地位等问题。例如你可以问:前两年的培训和工作主要是什么?
怎么样,看完渣打银行面试经验,现在大家了解渣打银行面试流程了吗~
银行承兑贴现流程 篇9
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是指银行承兑汇票的合法持有人在银行承兑汇票到期之前,为取得资金而将票据转让给商业银行的票据行为。
功能和特色
能满足单位持有的商业汇票快速变现的需求;手续方便,融资成本低。我行目前可办理的贴现产品主要有直贴、买方付息贴现、协议付息贴现、部分放弃追索权贴现等。
办理流程
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包括业务受理、票据查验(票据查询、票据审验)信贷审批、账务处理、到期托收等环节。
申请人应提供的资料:
(一)填写完整、加盖公章和法定代表人或授权经办人私章的《商业汇票贴现申请书》、《商业汇票贴现清单》;
(二)经年检的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组织机构代码证、贷款卡原件及复印件;
(三)尚未到期且要式完整的银行承兑汇票原件及正反面复印件;
(四)交易双方签订的真实、合法的商品或劳务交易合同原件,或其他能够证实商品或劳务交易关系真实性的书面证明;
(五)与出票人(或直接前手)之间的增值税发票原件。对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等制度办法中所列免征增值税或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商品交易,因其特殊性无增值税发票作附件;
申请人可提交其他能够证实汇票具有真实商品或劳务交易背景的书面证明;
(六)近期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
(七)首次办理贴现业务的客户还应提供以下资料:
1、上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如通过贷款卡在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中查询到该客户上的财务报表,可视该报表已符合规定,即贴现申请人只需提供近期相关报表。
2、经办人身份证原件并复印留存,日后经办人不变的情况下无需提供,在经办人变化的情况下仍应提供。
3、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复印件及授权委托书。
国有银行流程银行改革 篇10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公司治理结构;股权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4-0009-05
Reflection on shareholding reform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practice
WANG Jia-hua
(Anhui Branch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Anhui 230001,China)
Abstract:Chinas four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have completed the reform of the shareholding system,which is publicly listed in the securities exchange market. But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is not scientific,the quality of assets is not good enough,the concept of management and institutional reform is not in place completely. The traditional machanism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 still play the important role. An intitutional governance framework of inter-monitoring and high efficiency should be set up to maximize the profits of investors,such as the assessment machanism centered on economic value-added and allocation form of financial resourses,and the shareholdering structure based on moneygram + strategic investors + public communities,etc.
Key words: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shareholding reform;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shareholding structure
自2003年底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依次开始实施股份制改造,着力实行公司治理结构,其改革目标和最终目的是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商业银行。目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以下简称工、农、中、建、交)五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除农行的股改尚在进一步运筹论证、有待适时启动外,工、中、建、交四行在国家统一安排和部署下,通过财务重组、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已先后完成了股份制改造,成为境内外公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转变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本文就上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具体股改内容的差异,股改上市后仍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当采取哪些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来加以改进等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差异性
1.注资方式不同
政府通过注资的形式改善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以救助和支持商业银行是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通常采取的方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也沿用了这一形式。但根据“一行一策”原则,对各行的注资方式却有所不同。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约折合1 240亿人民币,当时汇率),连同原财政部拨入的1 240亿元人民币共同构成了工商银行的核心资本2 480亿元,汇金(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财政两家各持50%的国有股份。中行和建行两行动用的是改制前的资本金和拨备来冲销损失类贷款,所有者权益正好能冲销损失类贷款,然后由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注入450亿美元(约折合3 744亿人民币,当时汇率),汇金独家持有100%的国有股份。之所以在对工行注资时未采用单一的外汇储备注资的模式,主要是因为工行规模庞大,单一动用外汇储备予以注资需要巨额数量才能全部解决问题,由此必须考虑汇率变动风险。据财政部金融司测算,中、建两行的外汇资本金,当汇率每贬值10%,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将达到1%~2%。对银行来说,单一币种资本风险很大,因此,工行注资就未沿用中、建两行的方式。至于交通银行股改中的注资方式则与工商银行大体相同。
王家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践与思考2.不良资产剥离方式不一
对于损失类贷款的处置,中、建、交三行采取的是一次性核销方式,工行则是进入汇金公司和财政部“特别共管基金”账户,由财政承担,由未来分红和所得税进行逐年支付,并发行年收益3%的凭证,“拿时间换现金”。这一安排的优点在于不需要立刻动用资金核销,有点类似用未来收入“分期付款”。中行、建行与交行的一次性核销方案曾被认为虽增加了当时的改革成本,但同时也减少了财政的隐形负债。由此可见,不同方式各有优缺点。对于可疑类贷款的处置,中、建两行采取的是同一方式,50%核销,50%由央行以发行票据等方式承担;交行为50%核销,50%回收;而工行回收率在30%左右,70%的损失部分则由央行以发行票据等方式承担。详情见下表:
3.公开上市模式略有差异
2005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相继上市。交行和建行分别于2005年6月23日和10月27日先后在香港市场发行H股公开上市,此后又于2007年5月15日和9月25日先后成功发行A股;中行首次实践我国商业银行A股+H股的上市模式,于2006年6月1日和7月5日先后发行H股、A股并成功上市;工行则于2006年10月27日正式在上海和香港两地同时挂牌上市。
至此,值得一提的是,还未正式启动股份制改革的农行,“2000年以来,其不良贷款已累计下降20.63个百分点,剔除专项,常规贷款不良率已降至18.37%;主要财务指标基本达到工、中、建三行股改前水平,2006年年末资产利润率1.16%,接近三行股改前的平均水平;拨备覆盖率4.59%,经营收益能有效覆盖新增风险。”[1]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为其股改制定总的原则是:坚持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据悉,农行财务重组方案同工、中、建、交四行一样,包括国家注资和引入战略投资者。但因农行的股改仍在进一步酝酿论证阶段,难以也无法把其有关财务指标和工、中、建、交行四行放在同一个平台和层面上一起分析。
二、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后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工、中、建、交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股改成为国有控股上市银行上市以来,资本充足率显著提高,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逐年改善,风险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可以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截至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然而,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不是某项具体业务制度、管理办法和管理方式的简单变化,而是体制和机制的根本性变革,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改造、改组、改制,这种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制度和体系的创新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从主客观、内外部等不同侧面和角度作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后作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运营以来,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公司治理结构尚欠规范和科学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能否建立起严格规范和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也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根据西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模式及运行机理来看,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制度分别起源于以英美为代表的外部治理模式和以德日为代表的内部治理模式,二者在同一银行中不并存。但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出于更为有效地治理公司的良好初衷,两种制度同时存在。因为“国有商业银行设计这个治理结构的时候总想把国外一些有用的东西全都拿来,所以目前既采取了有监事会的德国模式,又采取了有董事会的英美模式,甚至还有中国特色的岗位和管理层,基本上是‘一个拼盘,运作起来有许多问题。现在的监事会是一个内部的监事会,监事长同时也是党委副书记,如果让他监督管理层就有一定的难度。虽然董事会下达任务目标,监事会每天监督完成情况,但由于终究是行内的职工,所以在监管力度和程序方面确实还是存在一些问题。”[2]现在普遍存在一种担心,即这种“多龙治水”的管理框架可能会导致实践中的政出多门,进而降低经营管理效率。根据历史经验,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另外,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职业经理人制度。行长可以说是董事会聘用的“高级打工者”,而只有银行的投资者和相应的董事会才有资格考评一个行长的业绩,并根据其整个经营生涯的成败得失决定是否聘任或续聘。然而,我们看到已成为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仍没有摆脱僵化的旧有组织管理体制的制约。其表现是各层级的管理者都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激励方式与一般提拔选用党政干部没有什么两样。这种现象从观念到行动至今都未改变,迫使银行各级管理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一条职务链上苦苦求索,异化了自己本来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也扭曲了其本身的经营行为。
2.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变革不大
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置,不仅付出了高昂的创设成本,而且导致金融资源空间配置的分散化与低效率。虽然现在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后运行机制跟过去相比有了一些变化,但也仅仅是一些管理方式和形式上的变化,并未在组织制度创新这个根本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而没有组织制度的创新,经营理念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几乎无从谈起,其内部机构的组织成本和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也就远远高于外资商业银行。从四家已股改上市的银行看,虽然管理水平、经营绩效有所提高,但其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仍旧带着旧思维和旧体制深深的烙印,原有的行政化管理格局和多层级经营机制尚未有实质性改变。虽然有的行开始以业务单元制取代区域层级制,实行扁平化管理的尝试,但距离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具备的集约经营要求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尤其是引进的境外战略投资者,事实上并未参与各行的具体经营,更谈不上管理上的决策,希望其倒逼国有商业银行创新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的良好初衷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基本上没有起到引进创新的作用。
3.资产质量基础还比较脆弱,存在不良隐患
原中国银监会副主席,现光大银行董事长唐双宁说:“目前,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比例已从改革前的40%至50%,下降至2006年的7.5%,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吃‘降压药即‘剥离的结果,而不是依靠自身机制的改善。”他形象地比喻:“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以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这个拿枪的敌人就是不良贷款,而不拿枪的敌人就是体制、机制、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即不良贷款剥离并没有换来银行管理水平与机制的显著改变。”他同时用金融的“潮水效应”来提醒金融风险,特别是以不良贷款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信用风险,如同海边礁石一样,在经济高涨时,它被暂时淹没看不见,在经济退潮时,它就会暴露无疑。目前我国GDP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总体经济形势很好,但这恰恰是最应高度关注的时刻[3]。这说明,国家动用整体切割的大手术只是切去了商业银行肌体上表面的不良肿瘤,但其体内残存或可转移、潜伏的部分“癌”细胞或许并未能切除干净,资产质量的基础还比较脆弱等一些深层次和潜在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暴露和有效改善,某些不良基因还会因一定的内外部因素在一定的时间或空间内顽强地表现出来或寻找新的承载基础。由此可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暂时的下降,这只是一些表层信息,不良隐患仍然较多,不良贷款反弹的预期率和可能性还很大,还不怎么坚实的资产质量基础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大“软肋”。
4.传统的绩效考评机制仍在发挥主导作用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绩效考评机制侧重于衡量短期绩效,核心任务是规模的扩张或既定规模下的利润最大化,基本上只能完成对短期业绩的结果考核,摆脱不了传统的结果管理,在实践中容易导致被考核机构或个人重视短期业绩而忽视长期成长性要求。相比这种传统考评方式,在考评产出、结果、财务指标、短期绩效的同时,还要考评投入、过程、非财务指标,兼顾长期战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增加值(EVA:Economic Value Added)这一崭新的企业绩效考评体制和财务资源配置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成熟运用,虽已被国内银行业所认识和重视,并在各自的改革和转型中也将其引入经营实践运作尝试;但经济资本和经济增加值的考核理念和考核模式引入国内银行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相对复杂的核算办法使指标的直观性要弱于传统规模指标,加之在自上而下的贯彻过程中由于知识和理解上的差异,容易导致在传导和执行中来自分、支行的抵触,从而使考核被打折扣,在实践中极易变相地回归规模考核,形成形式上新指标体系与实际上旧考评方式的“两张皮”现象,导致战略转型执行力实施的弱化。
三、下一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建议
任何一个清醒的改革参与者都知道,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通过股份制改革后的上市一下子解决所有的问题,由此也就决定了它是一个渐进而长期的过程,其外部环境配置和内部机制转换的任务均十分艰巨。实现公开上市仅仅是完成了股改的初步目标,最终能否经受境内外资本市场检验,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实现股改的预期,还需我们从主客观和内外部两方面加以充分认识,深入思考,准确审视,在进行有益的研究和探索的基础上,寻觅有决策参考价值的对策和思路。
1.主观和内部方面
(1)建立相互监督制衡、高效运转的公司治理架构,以顺利实现公司治理的国际惯例与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这将是国有商业银行形成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所在。可行的途径:一是借鉴英美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遵循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的原则,按照股东大会(公司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公司最高决策机构)和首席执行官(行长)三个层次,构建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其中的关键是董事会大多应由外部独立董事组成,董事长一般也应由外部董事兼任,既是决策机构,又承担监督功能。二是既考虑现实状况又着眼未来发展,即总行行长按现实中的干部管理权限,由中组部任命(并管理)后依附于董事会,负责全行的日常经营;但各级分行行长、直属分行行长应尽量按公司治理结构的一般要求,由原先的党委任命改革为董事会聘任。三是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再单设监事会,其监督功能由董事会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承担;内部审计委员会成员全部由外部独立董事组成,以保持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各层级行长的离任审计也应改离任即期审计为离任时间满一年的延期审计,以便使其任期内的经营业绩得到真实展示,也使可能隐含的风险和问题得到真正暴露。与此同时,取消各级行及各级管理人员事实长期存在的行政级别,从而恢复商业银行这一金融企业的经营属性,回归各级各类从业人员应有的经营行为。
(2)与传统的经营理念彻底决裂,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对经营管理架构进行更新和重构。各行政区域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和生存及发展空间等诸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而这些因素又决定着各所在地分支机构发展环境的优劣。对此,一是改革现行按行政区化设置的一级分行(省分行)体制,按照中心城市相应辐射的经济区域设置一级分行(城市行);二是改革一级分行营业部管理体制,使之成为面向市场直接经营的支行;三是取消二级分行这一管理层级,同样使之成为面向市场直接经营的支行;从而形成总行——一级分行(城市行)——支行扁平化的经营管理架构,以实现规模上的节约。如此,通过总行、一级分行的上下联动,将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相应辐射的经济区域培育成为全行业务拓展的制高点和利润增长点,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的最终目的。
(3)努力扩大资金占用比例低的非利息收入比重,弱化对信贷业务扩张的利息收入的高度依赖,改变经营收入结构失衡的现象,实现由利息收入主导向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均衡发展的经营收入结构转型;降低传统的信贷业务扩张对经济周期变化,特别是部分行业景气程度的敏感性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夯实资产质量的基础,以应对今后将可能持续出现的“利差收窄、风险加大”的困难局面,从而在变数日益加大的经济环境中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4)真正实行以经济增加值(EVA)为核心的新的绩效考评体制和财务资源配置方式,在经营理念、经营管理方式、业务发展策略、激励方式等诸多方面做出根本性调整,加大对投入、过程、非财务指标、实现良好业绩的长期战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核权重,而不是仅仅在形式上引入了事。
2.客观和外部方面
(1)目前,与工、交两行“汇金+财政+战略投资者+公众”的股权结构不同的是,中、建两行的股权结构为“汇金+战略投资者+公众”。这是因为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对中、建两行的450亿美元外汇注资,其中有一部分冲销了两行改制前财政部的资本金,央行实际上成为中、建两行最大的股东。由此,财政部实际上失去了对中、建两行在财务制度、税收政策、利益分配等方面的控制和调节;而央行作为一个行业管理者,手段有限,权限有限,对其控制和调节很可能演变成“空调”。此举,尤其值得商榷和反思。虽然当初在对四家银行股改方案设计时可能是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但实践运行中的弊病却是明显的。鉴于只有通过资本市场才能对资本金来源作巧妙的安排,同时也只有在资本市场上才可以形成股价、分红、资本金来源、股东利益各方面均衡,因此,从公平和公正方面来考虑,工、中、建、交四行的股权结构应逐渐统一变革为“汇金+战略投资者+公众”,以确保实现国家注资的保值增值(2007年9月29日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中央汇金公司整体并入作为其子公司继续运作,代表国家作为出资人长期持有国有商业银行的国有股权)。
(2)改变在引进战略投资者问题上仅仅局限于境外的既有思路,开放和满足境内各种形式投资者的正当合理的投资需求,使之同样能够分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一是应当引进国内大型国有企业的投资;二是可以向民营资本和私人股权基金开放,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呈现多元化,从而得到改善和创新;三是在适当时候允许对行内员工予以一定的股权激励,改变其仅在职务链上苦苦求索的落后的激励方式。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业银行行长项俊波访谈[N].《金融时报》2007-09-17(1).
[2] 罗哲夫.安邦研究简报 每日金融,2006-10-24(5).
[3] 安邦研究简报 每日金融,2007-04-22(4).
[4] 工、中、建、交四行上市招股说明书.
[5] 何 勇.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造必须建立职业银行家制度[J].中国企业家,1996(10):25-30.
[7] 刘春林.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选择[J].企业研究,1996(10):32-38.
[8] 王伦轩,孙威.公司治理的三种模式[N].金融时报,2005-03-03(7).
【国有银行流程银行改革】推荐阅读:
国有银行改革07-30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论文05-23
国有商业银行审计改革11-11
非国有银行06-24
国有银行资本金06-03
国有商业银行激励机制11-17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09-03
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11-20
议新时期国有商业银行资金的有效营销06-06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测度与防范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