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改革研究

2024-11-07

银行改革研究(共12篇)

银行改革研究 篇1

一、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处理现状

(一) 会计核算业务处理流程

目前中央银行依托会计集中核算系统, 采用集中核算方式处理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中心支行核算中心设置综合柜、联行柜, 通过中心支行服务器连接各专柜和营业网点终端, 自动处理全辖账务。具体业务处理流程为:各营业网点柜台受理凭证并审核无误后, 经录入及换人复核, 将纸凭证信息转变为电子信息, 并按业务种类分别处理:属支付往来业务的, 由中心支行联行柜经办人员完成相关支付要素的录入、复核后, 核算中心集中进行账务处理并发出支付往账;不属支付往来业务的, 则核算中心集中进行账务处理。支付系统来账, 经联行柜处理完成后, 再由核算中心集中进行账务记载。账务处理完成后, 相关纸凭证及电子信息送事后监督部门进行监督。业务流程图如图1:

(二) 会计核算业务处理特征

一是地市集中, 分级管理。目前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管理实行多级核算、分级管理的模式, 以中心支行为基本会计核算单位集中管理地市 (或省会城市) 全辖的会计核算业务。这种模式改变以往人民银行分散式、相对独立的会计账务组织体系, 将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主体由县 (市) 支行上移至中心支行, 由中心支行统一管理全辖各营业网点的会计核算, 并以中心支行为最小核算主体, 形成“总行级—核算中心—营业网点”的多级会计核算管理体制。通过这种管理模式, 部分缓解了基层人民银行, 特别是县 (市) 支行会计人员普遍不足与岗位刚性设置的突出矛盾;采用集中核算、集中监督, 能及时发现会计业务处理中存在的差错和风险隐患;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使核算主体内 (县与县之间) 的支付业务转化为内部转账业务, 提高了资金清算和汇划效率。

二是流水作业, 串行处理。一笔会计核算业务的办理, 需要经过业务受理、录入、复核 (部分业务还需经主管审批) 、账务处理、事后监督等环节。诸多环节紧密相扣, 层层递进, 构成了流水线化的串行作业模式。同时在流程中设置审核授权环节, 对涉及重要会计事项及超过规定权限的业务操作。

三是信息传导, 参数管理。会计核算主要依托现代化信息网络手段, 通过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 (以下简称ABS) 办理会计核算业务。营业网点受理业务凭证后, 采用录入、扫描等手段将纸质凭证各要素转化成电子信息, 并通过在复核、账务处理、事后监督等环节中传导来驱动业务的进行。同时, ABS贯彻参数化管理思路, 能根据业务需要灵活地定义、引用参数, 较为简捷方便地进行核算主体设置和账务调整。

(三) 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是冗余的管理机制。目前人民银行实行传统“金字塔型”的会计核算管理体制, 采用“总行级—核算中心—营业网点”的核算级次。过于冗长的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会计管理效率的低下, 部分管理功能甚至可能会出现作用失灵。由于以中心支行为基本核算单位, 形成了大量的内部往来和资金清算账户, 增加了管理难度, 不利于清算体制、资金体制、财务体制及账务体制的集约化;“金字塔型”的核算级次容易造成人力资源和计算机资源的结构性浪费, 影响了其他业务的正常开展。

二是落后的核算方式。现行人民银行会计核算方式与国内商业银行相比至少落后五年, 接近一个会计核算系统的生命周期。近年来, 人民银行尽管引入会计核算系统代替传统手工方式处理业务, 但仅仅是信息传导的方式发生变化, 业务处理流程的实质并没有改变, 基本模仿手工处理模式。这种业务处理方式的流程比较复杂。如果其中某个环节出现延误, 则整个作业链将发生停滞。在这种体制下, 核算中心必须设置众多相互分离的岗位才能满足内控需求, 而每个岗位的闲暇等待时间远高于有效工作时间。

三是分散的账务状态。在现行人民银行会计核算体制下, 会计账务分别在341个独立运行的核算中心处理, 地市中心支行以上的分支机构可根据需要自行确定或变通账务处理流程, 使得业务处理流程全国不统一, 各地带有各自的地方特色和习惯做法, 不便于总行对会计业务的规范管理, 内控管理难度较大;从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角度看, 各商业银行必须多头摆放资金, 以满足区域性资金清算和现金调拨的需求, 不能适应商业银行行内数据全国集中后, 统一的“资金池”管理和全面的流动性管理要求。

四是矛盾的内控体系。随着ABS和支付系统的全面推广, 人民银行的柜台业务量大幅萎缩。一方面系统岗位设计对人员需求较大, 无法根据业务量灵活调整岗位设置, 造成系统岗位设置刚性与人员总体较少的矛盾突出;另一方面支付系统、ABS上线运行后, 县支行会计支付业务量急剧下降, 业务量总体较少与人力资源结构性浪费的矛盾突出, 导致内控措施难以落实, 违规兼岗依然严重。

二、国内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业务处理现状——以某数据公司为例

(一) 公司基本情况

某数据公司是我国本土第一家专注于金融服务外包 (BPO) 的专业性公司, 在近三、四年的时间里, 已经承接了包括太平人寿、太平洋人寿、中国建设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近20家内资及外资金融领域的客户, 为他们进行部分业务流程的外包服务, 包括银行会计业务、信用卡申请表处理业务、保险公司业务等。其中, 调研小组重点研究了该公司的银行会计业务的处理情况。目前, 该公司提供的银行会计业务的外包服务主要包括数据录入、票据审核、内容管理、影像平台等业务的集中处理。

(二) 会计核算业务处理流程

笔者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到, 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实现了全行会计核算业务的集中化处理。对于该公司的银行客户来说, 可选择两种会计业务集中处理模式:一种是对于银行的核心会计业务, 由于重要程度非常高且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通常由自行设立的业务处理中心进行集中处理。通过业务流程再造, 实行专业化分工, 即业务受理与业务处理相分离, 在后台重复性和劳动密集型的环节,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并且借鉴制造业的流水线式工作模式, 实现并发性作业处理, 提高运营效率和质量, 降低运营成本, 另一种是将非核心会计业务实行外包, 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将非核心会计业务外包给专业外包公司, 进一步提高作业效率和时效, 降低成本和保障运营安全处。

核心会计业务的集中处理流程。以该公司的客户民生银行为例, 其营业网点受理业务凭证审核无误后, 录入业务编码、账号、金额和凭证号码等基本要素, 并对该笔业务凭证进行扫描和电子验印。系统根据预设条件对业务要素进行拆分, 同时发送到业务处理中心和录入中心, 随机分配给具有该业务处理权限的操作员进行业务要素录入、行名行号查询、凭证审核、业务审批等操作。所有流程结束后产生记账信息送核心系统自动完成账务处理。除前台受理外, 其他工作流程的分配在各个岗位之间并发处理。其业务流程如图2:

非核心会计业务的处理流程。银行营业网点受理业务凭证审核无误, 并完成基本要素的录入工作后, 将相关凭证单据以影像的方式传入该公司的处理中心, 由处理中心系统自动进行要素拆分, 拆分级别最小化到字段, 并放入待定的“工作池”里, 按类型进行打包。操作员点击申请作业包, 每人只做某一字段的处理, 如名字、地址、电话号码的录入等, 然后传回“工作池”里, 由生产末端系统瞬间完成对接, 将所有信息重新组合成完整的凭证返还给客户。比如银行对公业务数据处理, 当客户在银行办理业务时, 银行内部业务处理流程实时将一部分信息转发给该公司, 由该公司员工负责校验、审核和录入, 处理后的相关电子数据会回传到该银行业务员的电脑终端上。其业务流程如图3:

(三) 会计核算业务处理功能

一是集中管理。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业务采用了集中式管理体制,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业务办理集中。商业银行的业务处理中心或聘请的外包公司集中处理全国各营业网点的会计核算数据录入、票据合规性审核等标准化的后台服务业务。商业银行前台网点接柜员只负责凭证真实性审核、录入业务种类、扫描、输出处理结果等操作, 账务核算的其他环节均由后台集中操作。 (2) 数据管理集中。商业银行的账务数据集中至总行, 不但可按需要灵活地一点采集会计信息, 减少采集汇总环节, 避免数据的分级传递和逐层汇总产生的信息失真, 有利于总行即时掌握全行各类会计信息, 为管理层做出科学、正确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而且将全国各地账务数据集中至一点, 可以实现与外系统的一点接入来办理各项业务。

二是流程再造。金融后台服务与银行核心业务相对分离, 是当前国际主流银行的通行做法。实现这一做法的前提条件是凭证影像扫描传输, 通过这种传输模式, 银行业务处理与信息采集彻底摆脱了纸质凭证的地域束缚, 除凭证真实性审核仍需在前台办理外, 其他各业务环节都可以在任意地点完成。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充分利用这一理念, 再造了银行会计核算业务流程, 将核算业务逐项细分为若干流程, 将简单处理事项与复杂处理事项分离, 并将简单处理事项细分成要素级处理模式。流程再造后, 商业银行前台网点负责凭证初审、扫描及输出处理结果, 数据处理中心或外包公司集中办理凭证合规性审核、数据录入与复核等, 规模效益十分显著。

三是并行处理。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业务处理由以往的串行作业转变为并行处理。假设某张业务单据上有n个要素, 系统将自动拆分为n个作业包, 分配至n个人同时录入。通过这种处理模式完成一张单据的要素录入时间为秒级, 系统还会根据客户的时效要求自动调节优先级。每一份作业都有两个工作人员同时操作, 系统自动对结果进行核对校验, 如果校验有误, 该作业还将传至第三个工作人员进行核对, 以避免差错。这种并行处理的工作模式, 既保证了业务的质量和执行效率, 降低差错率, 又满足了客户对业务时效性与连续性的要求。

三、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处理模式建议

(一) 再造会计核算流程, 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商业银行会计核

算通过流程再造, 实行专业化分工, 即业务受理与业务处理分离:前台负责业务受理, 业务处理由后台作业中心负责, 部分业务实施外包, 审核和财务处理也在后台作业中心集中进行。这样就将低价值的录入工作集中到工业化、集约化的后台, 提高运营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同时, 业务风险集中至数据中心, 采取过程监控等方式, 提升风险管理水平。银行会计核算改革可充分借鉴商业银行处理模式, 着重考虑业务流程再造问题, 简化前台人员设置, 风险关口后移, 全面实施过程监督, 构建“工业化、集约化”的大后台, 以利于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有效防范风险。再造后的会计核算处理流程为:前台业务人员受理原始凭证, 生成业务信息和凭证影像, 经营业网点主管审核无误后传送至后台;后台将业务的多个要素集随机分配给不同的操作员, 由操作员根据凭证影像进行业务要素输入, 比对无误后, 进行集中账务处理。业务处理全过程中, 业务监督人员可依据凭证影像和业务信息实施过程监督。业务流程如图3所示:

(二)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 推进扁平化管理

目前人民银行的会计账务处理与会计数据存储分散, 管理难度大、成本高, 数据传递的时效性不强, 数据集中化、管理扁平化必将成为央行提高履职效能的有力途径。会计核算业务作为人民银行的基础性业务, 实行集中核算也是顺应金融业务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一是将分散于全国核算中心的会计数据有效地实施集中, 清除数据的归集壁垒, 做到会计信息的纵向集中;二是推进人民银行各项会计业务数据的横向整合, 形成完整的人民币全国“一本账”;三是由业务处理中心集中进行账务处理, 统一管理人民银行全国账务, 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运维成本。

(三) 积极推广综合柜员制, 优化劳动组合

综合柜员制是一种相对于双人临柜复核制的会计核算管理模式。柜员制在商业银行的推广, 节省了人力资源, 提高了工作效率, 强化了内控管理, 提高了会计人员素质。人民银行应借鉴商业银行成功经验, 推行符合人民银行业务特点的“柜员制”管理方式:即通过合理分解业务流程, 将前台受理和后台处理严格分离, 营业部门仅作为前台, 设置接柜员和会计主管, 接柜员受理业务后扫描上传凭证影像, 会计主管负责影像的真实性;设立全国集中的若干业务处理中心负责根据影像信息集中完成业务要素输入和账务处理。通过建立这种具有人民银行自身特色的柜员制管理方式, 能有效强化风险监督控制, 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提高人民银行人员素质。

(四) 外包部分会计业务, 提高人民银行履职效能

业务外包是商业银行增强核心竞争力, 提高经营效益的一种有效手段。人民银行虽然不以盈利为目的, 但可以积极探索业务外包的可行性, 将会计核算业务中部分非核心与保密的机械录入业务外包给专业机构。通过外包部分会计业务, 一是将人民银行办理会计核算业务的部分成本费用转嫁至专业外包公司, 有利于降低人民银行的人力、管理、技术等成本;二是专业的外包服务公司能够为客户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 从而能够提高人民银行会计业务的质量和效率, 提升人民银行运营和服务水准, 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三是通过实施业务外包, 使人民银行和外包服务公司构成一个风险共同体, 在将业务外包的同时也把一些风险转移给了外包服务公司, 这使人民银行能更好地分散业务风险;四是人民银行将业务处理流程中的账号、户名、金额等非核心的标准化业务录入要素实行外包, 从而将人民银行员工从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岗位中解放出来, 投入至更高附加值的岗位中, 更有利于央行专注于履行好其核心职能, 提升人民银行的对外形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银行改革研究 篇2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贷款定价体系

引言

我国利率市场化在渐进式改革中稳步推进。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是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重要方面。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建立以市场经济资金供求关系为基础,以中央基准利率为核心,以货币市场利率中介的市场利率体系。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干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最先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设想,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此后,我国利率市场通过几次重大改革:1996年6月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8年3月放开贴现和转贴现利率,2000年9月实现对境内外币利率的市场化改革,2004年10月放开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至此,在借鉴世界各国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利率市场改革形成了: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同时,我国的银行业正式迈进人民币贷款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于严格的利率管制中,贷款自主定价能力薄弱,缺乏完善的金融贷款定价机制,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进行合理贷款定价,建立一整套贷款定价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取得生存和竞争经验,成功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

一、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策略的重要性

利率市场化赋予了金融机构更大的贷款定价自主权,促使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原则和风险对称原则实施新的资金定价管理机制。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就是确定贷款利率,以什么样的价格发放贷款以保证获得目标收益率,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对贷款成本的核算和效益评价,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增强商业银行贷款营销能力,以获得最大利润,提高同业竞争力。而新的人民币贷款浮动利率政策的出台是我国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充实贷款定价的知识,掌握贷款定价的技巧,在中央人民银行制定的浮动的基准贷款利率区间内采用一定的定价方法,建立一整套完备的贷款定价体系,提高竞争力和盈利水平。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掌握正确的贷款定价方法,调整贷款定价策略,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1、保证利润最大化和一定的投资收益率

银行最主要的营业收入是贷款的利息收入,因而贷款收益最大化对商业银行利润大小具有决定性影响。美国<<联邦储蓄公报>>公布,美国商业银行体系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贷款占有所有资产比重为41.9%,近2/3的营业收益(60.39%) 来自贷款的的利息和手续费。在我国,贷款在银行资产中的占有比率更高。

2、争取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状况与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适当的贷款价格能拥有一批稳定的客户并拓展新的销路。

3、适当价格竞争

金融市场上竞争激烈,灵活的贷款定价策略能保证商业银行更好的生存发展。

4、优化银行服务

贷款的价格除了要考虑资金成本外,还要结合其附属服务的实用性、盈利性等进行全面权衡制定。如果一家银行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那么客户在使用贷款时必然愿意支付更高的代价,从而银行也能增加盈利。

5、树立银行形象

良好的贷款定价策略既能考虑贷款的价格水平是否适应客户需求,是否有利于银行的营销战略的顺利实施,也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与银行职业道德,这样才能经过长期的积累,树立良好的银行形象。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定价面临的风险及其现状和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定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商业银行巳开始初步具备贷款差别定价的意识

利率市场化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增大,为其商业化带来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贷款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产品,其规模、结构对于商业银行实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目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银行最主要的盈利性资产,贷款价格的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其盈利水平。2004年各家银行都在政策范围内自主对贷款利率进行区间浮动,调整信贷结构,进行贷款差别定价。表2为中国农业银行某分行营业部2004年发放贷款利率的浮动情况。

表2 营业部 2004年发放贷款利率浮动情况统计表

上浮金额 笔数 不浮动金额 笔数 下浮金额 笔数

1-6个月 25005587 3410 928121750 1924 250783000 87

6个月-1年 719358500 7695 55625419 319 412582500 934

1-3年 159289000 207 11417200 34 316050074 43

3-5年 1490529 473 52885100 562

5年以上 4716 10000 1

合计 905143616 11785 1048049469 7555 979425574 1065

占比 30.86% 57.76% 35.73% 37.03% 33.41% 5.21%

通过上述数据可知:2004年该行发放的贷款中,利率上浮金额占比为30.86%,笔数占比为全部贷款笔数的57.76%,利率下浮金额占比为33.41%,笔数占全部贷款笔数的5.21%。从数据中我们读到,在利率上浮中,贷款笔数多,金额都不大,同时,贷款利率下浮金额占比迅速扩大。由此分析,该行贷款已经开始主动的实施贷款差别定价机制,对笔数多、金额小、信用等级相对较低、贷款成本相对较高类贷款,实行利率上浮,实施较高的贷款定价;从其贷款期限和行业特征分析,主要以短期贷款为主,行业范围分布较广,一般为中小企业,通常具有较大的行业风险,信贷收益率低,不良贷款率高的特点。贷款利率下浮则以中长期为主,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行业,一般为优质客户。

从上面分析来看,该行逐步进行了信贷市场的细分,在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内调整信贷结构,力图规避风险,增加银行盈利能力,客观上提高了信贷资产质量,保证了盈利水平和风险补偿能力,初步具备了贷款差别定价意识。

2、部分商业银行未将贷款定价纳入信贷决策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过程中,主要通过审查客户的信用等级和还款能力做出是否发放贷款的决策,而未将利率浮动纳入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信贷管理机制中,很少对贷款定价问题进行精确计算,存在营销与定价、审批与管理不衔接的现象。由于缺乏有效的基础数据和分析工具,实际工作中对利率风险的测量分析无人下手,难以形成科学系统的贷款定价决策机制

3、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定量性定价系统

从当令国际上普遍采用有贷款定价模型看,完善的贷款定价系统不仅需要对贷款业务管理的资金成本和非资金成本进行量化分摊,而且还要能够对贷款项目的损失概率以及贷款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量化处理。我国银行由于长期的粗放管理,难以将其经营成本分摊到日常经营的各项业务上,在这方面尤其显得薄弱。在风险量化上,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对客户信用等级以及对贷款项目的风险分类起步较晚,可用于量化和分析贷款风险的基础数据严重不足,对风险进行量化也就无从谈起。

(二)、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定价面临的风险

1、资产与负债差额风险

从资产与负债的配比角度分析,可以分为资产敏感型期限差额风险、负债敏感型期限差额风险和资产敏感型数量风险、负债敏感型数量风险,具体表现为期限短、数量多的资产负债配比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更高。当资产负债结构是资产敏感型时,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与利率变动方向成正比;当资产负债结构是负债敏感型时,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与利率变动方向成反比,即在商业银行负债和资产利率敏感性不相匹配的情况下,利率变动会对商业银行净利差收入产生影响。从我国现状看,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严重失衡,存款中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贷款却以短期贷款为主,以福建省为例,人民币活期储蓄在全部储蓄中的占比为:2002年为37.92%,2003年为39.71%,2004年为41.75%;人民币定期存款中占比为:2002年为17.88%,2003年为18.91%,2004年为21.01%;人民币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占比分别为:2002年为53.77%和35.87%,2003年为47.86%和41.04%,2004年为46.14%和43.3%。这种情况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的净利差收入造成很大的制约,尤其是长期贷款要大幅让利的情况下,这种风险更为突出。

2、 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指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可能性,即在其偿债和履约上的不确定性风险。在违约事件发生前无法清晰的判别借款人是否会违约,只能对违约的可能性做出估计,因此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过程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客户的违约风险,这就需要对所有授信进行信用评级,测量贷款风险度,建立一切实可行的风险评估体系。通常,借款人在无风险利率的基础上支付相当于其违约几率的额外利益作为这种不确定性的补偿。在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法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级,违约风险补偿率通常可通过信用评级和历史统计数据得出,如表1:

贷款人不同信用等级的风险补偿率

借款人信用等级 AAA AA BBB BB B级及以下

风险补偿率 0.25% 0.50% 1.25% 2.00% 不能授信

3、期限风险

贷款的期限风险是由由贷款期限长短不一导致贷款损失的可能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的变化,期限越长,风险越大。

4、潜在选择权风险

银行的许多贷款含有客户选择权,如提前还款和利率上限,具有期权的特征。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可能提前支取并转存为利率更高的存款,而贷款客户一般不会提前偿还贷款;反之,在利率下降时,贷款客户可能提前偿还贷款,存款客户一般不会转存。利率变动时,这些选择权使银行面临利率风险,导致银行的收益和资本净值下降。

5、操作风险

贷款价格制定权蕴含着金融腐败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有了贷与不贷权和贷款价格制定权两种权力,这时容易出现商业银行不根据风险情况对贷款利率实行合理定价而出现“人情利率”“关系利率”等,从而导致金融腐败,引起操作风险。

6、 流动性风险

在利率管制时期,各家商业银行贷款产品、利率等大同小异,资金在各家银行的流动的意愿并不强烈,在利率市场化下,资金趋利性会日趋强烈,资金在各家商业银行间流动会更加频繁,流动性问题便浮出水面。

三、贷款定价三种模式

在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对贷款利率的管理相对比较成熟,其贷款定价的主要模式归纳为以下三种:1、成本相加定价模式 2、价格领导模式 3、客户盈利性分析模式。

(一)、成本相加模式

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定价模式,认为价格是由成本加目标利润而形成。任何贷款的利率都应包含以下四部分:(1)贷款资金的筹集成本(2)与贷款有关的各项费用,如信贷人员的工资,评估和管理贷款项目的费用(3)贷款的风险溢价,即对贷款可能发生的违约风险作出必要的补偿(4)目标利润,即银行资本从每笔贷款中应获得的最低收益。由此可得:

贷款利率=贷款的资金成本率+贷款的管理费用 +贷款的风险溢价率+目标利润率

这种定价模式是从银行自身的角度出发给贷款定价,属于“成本导向型”模式,采用这种定价模式虽然有利于商业银行补偿成本,保证其预期利润的实现,但不能充分兼顾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化、客户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客户流失和贷款市场份额的萎缩,因而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居于垄断地位的商业银行或处于贷款市场需求旺盛的商业银行;其次,这种成本导向的定价模式要求商业银行能够精确的计算分配其经营成本,拥有一套完善的成本管理相关系统,以准确地把经营成本分摊到日常经营的各项业务环节上;再者,采用成本相加模式进行定价的精确性还依赖于商业银行能否充分估计出贷款的违约风险、期限风险及其它相关风险,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风险溢价,这就需要一整套完善的贷款风险管理系统对贷款风险进行精确度量。

(二)、价格领导模式

该模式是当前国际银行业广泛采用的一种定价模式,其具体方法是:首先选择某种基准利率作为“基价”,然后针对客户贷款风险程度不同确定风险溢价(可选择“加点数”或“乘数”),这样根据基准利率和风险溢价,即可以确定该笔贷款实际利率,即:

贷款利率=基准利率+风险溢价点数或贷款利率=基准利率*风险溢价系数。

采用这种模式进行定价时,选择何种利率为基准利率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早期西方商业银行通常选择对最优质客户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时所征收的最低利率作为基准利率。上世纪7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通常以伦敦同业银行拆借利率(LIBOR)作为基准利率。同样,价格领导模式有其自身的优缺点:首先,它是“市场导向型”模式,它以一般利率水平为出发点,结合贷款的风险程度来制定贷款价格,既考虑市场利率风险,又考虑贷款本身的违约风险,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其价格更具竞争力;其次,这种模式要全面考虑贷款和利率风险,使得风险管理难度大大增加;最后,这种定价模式依然没有考虑银行和客户的全面关系。

(三)、客户利润分析模式

前两种模式都是针对单一贷款产品的定价方式,仅考虑了成本、风险、竞争以及贷款的利息收入等因素,并未考虑客户因结算、咨询、委托、代理及其它附带服务给银行带来的中间业务收入,而这些都是银行在定价时必须面对的,于是客户利润分析定价模式应运而生。此模式认为:商业银行在每笔贷款定价时,应考虑客户与本行的整体关系,首先为客户设定一个目标利润,然后比较银行为该客户提供的所有服务的总成本、总收入及银行的目标利润,以此权衡定价水平,用公式表示为:

贷款利率=(银行的目标利润+为客户提供所有服务的总成本-为客户提供所有服务中除贷款利息以外的其它收入)/贷款额

在上述关系中,如果银行从客户的整体关系中得到的净收益为正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利润水平,则这项贷款申请很可能被批准;如果净收益为负或未能达到银行预期目标利润,则银行很可能否决该项贷款申请或者要求提高贷款价格和其它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由此可见:

1、 该模式是“客户导向型”,真正体现了现代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实现差别定价的个性化经营方式,既吸引和保留那些真正为银行带来合理利润的客户,又能通过提高贷款价格来弥补那些无利可图甚至亏损给银行带来的损失;

2、 这种定价方式要求银行准确的测算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总成本,加大了成本管理的难度;

3、这种定价方法适宜于与银行往来关系密切、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客户,而对于新开户企业及有发展潜力的客户则不宜采用。

综上分析,成本加总模式可以保证银行的每笔贷款都有利可图,但它可能影响到贷款定价的市场竞争力;基准利率加点模式有更强的市场导向,但由于对资金成本重视不够,有可能导致占有市场而失去利润的结果;客户利润分析模式的前提是分客户的收益和成本的核算,我国银行短期难以实施这种核算。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推进,各家银行贷款定价的自主权逐步扩大,选择适当的贷款定价模式对每一家银行都非常重要。

四、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的现实选择

笔者认为,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看,各分行可以在总行确定的利率基准和浮动范围内,综合考虑成本费用分摊、客户让利程度、产品收益相关性及因提前还款、违约和展期等导致的必要的价格调整等因素,最终确定价格水平。即建立起“以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以贷款风险溢价为核心,兼顾银行的目标利润及客户整体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定价模式。理由是:

其一,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所有的贷款利率都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各商业银行普遍缺乏丰富的贷款定价的实践经验。“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等成本管理系统尚有待于建立和完善。因此,从技术上而言,我国商业银行暂不宜采用客户利润分析定价模式。

其二,利率放开使我国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价格竞争,市场利率水平成为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首要考虑因素。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选择同业拆借利率作为贷款时市场利率水平的代表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同业拆借利率是以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为基准,再根据社会资金的松紧程度和供求关系由拆借双方自由议定,所以人们常用同业拆借利率反映市场上资金供求变化的情况。我国自1996年放开了对同业拆借市场上资金利率的管制,经过几年的市场洗礼,已形成相对成熟和规范的市场利率,完全可作为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参考。

其三,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可参照国外银行通用的计算风险溢价的办法。贷款的风险溢价主要有两部分:(1)长期贷款的期限风险溢价,即贷款的期限越长,不确定的因素越多,贷款的风险越大越多,因此客户应支付风险溢价。对于长期贷款的期限风险溢价,商业银行可根据历史经验或实证分析来确定。如贷款期限为1-3年,风险溢价为1.5%,贷款期限为3-5年,风险溢价为3.0%,贷款期限为5年以上的,风险溢价为3.5%。(2)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溢价。它的设定比较困难,应把它作为整个贷款定价过程的核心内容来抓。我国自90年代以来一直推行的贷款风险管理已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定价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如借款人信用等级的评定,贷款风险度的测算等,直接为风险溢价的确定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提高贷款风险管理水平,设定出科学合理的贷款风险估计与测算体系,提高贷款风险溢价的精确性。

其四,获得合理的利润水平是商业银行从事贷款业务的内在动力。具体可反映为银行资本必须从每一笔贷款中获得一定的最低收益。随着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我国商业银行都具有明确的产权关系,要求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因此,银行必须分解资本收益率,确定每一笔贷款收益中所应包含的目标利润,具体可参照下面的公式计算:

单笔贷款的目标利润=(资本/总资产)*资本的目标收益率*单笔贷款金额

其五,随着“以客户为中心”这一现代经营理念在我国商业银行界的确立,商业银行越来越强调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从同客户的整体关系中得到盈利,这就要求银行在贷款定价时合理考虑其与客户之间的整体关系。具体地可采取在一般贷款利率基础上,确定一个浮动范围,针对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如对于那些与本行往来关系密切,能带来净利润的客户给予贷款利率优惠,可在原利率基础上下浮一定利率;对于与本行往来关系较少,不能带来净利润的客户给予较高的贷款利率,可在原利率基础上上浮一定比率。在条件成熟时,对于少数优质客户,可试行运用客户利润分析模式来定价,将借款公司本身,它的附属公司,主要股东、高层管理人员都合并在一起,编制所发生的收入和费用情况明细帐户说明书,建立起统一的盈利性分析系统,进而找出最佳的定价方案。

五、构建合理的贷款定价体系

(一)、要加快管理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在贷款定价体系中,经营成本率和税负成本率均来自管理会计系统。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强化定价中的成本分析,提供丰富而完备的成本资料,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行全面成本管理,寻找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成本管理对贷款定价的积极作用。一套完善的管理会计系统要全面覆盖账户信息、客户关系信息、人力资源信息。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核算基础尚不完备,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还相对滞后,因此,必须大力强化管理会计的推广工作,加快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促进合理贷款定价的建设。

(二)、建立完善精确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

商业银行以资金融通为主要业务,其内部分工大致分为资金筹集部门和资金运用部门。如果成本核算准确,银行就可以对各种资金来源的价格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合理的贷款价格,有效地引导商业银行资金的流量和流向。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的职能在于银行根据资金的边际成本率,在其各部门之间分配资金。建立内部资金评定系统的优势在于,当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进行定价决策时,可把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分离,贷款决策可集中分析贷款资产的质量,而资金管理部门则可决定资产的负债期限及搭配问题,可以进行资产、负债的对称性管理。目前,我国许多银行尚未建立起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大量日常性分析和监控工作需要手工完成,效率低下,难以定量,无法对利率变动适时调整内部资金价格,同时,加快建立内部资金价格调整模型,逐步开发相关的管理信息和决策支持系统,为贷款定价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创造条件。

(三)、健全内部风险评估系统

正确评估信贷风险,合理确定风险补偿水平是贷款定价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都引入了信贷风险评估系统,但各家银行的这套系统强调的因素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反映出各银行在信贷风险分析方面不同的理解和经验。相对于贷款定价而言,这些系统都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缺陷:(1)评价目标是客户的整体信用状况而非某笔贷款的风险状况。(2)风险等级缺乏与之相对应的违约概率和违约后贷款损失的比率,评估系统只能客户信用风险进行排序,无法对风险进行衡量。(3)评估系统只能处理有规范财务报表的企业法人客户,无法评价事业法人客户、项目法人客户的信贷风险。信贷风险评估系统需要根据贷款定价的要求进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应结合<<巴塞尔新资本主义>>的实施以及我国国情,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建立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系统,为做好贷款定价工作做好基础。

(四)、 建立健全科学的分级授权体制

利率市场化要求商业银行建立科学、高效的分级授权和严格完善的监管制度,以防范贷款定价权力下放造成的道德风险。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贷款利率的放开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因此,要加快建立贷款定价程序的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对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根据差别化管理的原则,授予一定的浮动权限。即根据不同分(支)行所处的经济地理环境,同业竞争状况、业务量大小,资本金成本、资金价格供求弹性等进行有差别的逐级授权管理,对突破授权的利率定价履行严格的利率审批程序,各机构在授权范围内着力提高贷款定价能力和客户谈判能力,适应市场竞争要求,保证贷款收益,坚持利率下浮贷款集中一级分行审批、重点对于上浮不足的贷款进行监督纠正。

(五)、加强经济资本管理,促进贷款定价体系不断完善

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体系还应涵盖并准确反映资本金成本。资本金的目标利润率不仅是贷款定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商业银行防范信用风险的有效手段。资本作为银行抵御风险的最终保证,应在贷款及其它风险的敞口上得到合理配置。其配置原则是将资本数额与其风险水平直接挂钩,通过强化经济资本对贷款定价的作用,可以有效提升 风险管理技术和精细化程度。如某笔贷款的非预期损失较高,则应配置较多的经济资本以提高产品价格,促使该客户主动退出。从实施角度看,内部评级系统可以计算单笔贷款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关键指标,从而成为经济资本计算、分配与监测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王洪斌:<<利率市场化的货币模型分析-从一种全新角度的审视>> ,南开经济研究,2004第5期,P70-78;

2、单国霞:<<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探讨>>,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第4期,P103-104;

3、庄新田:<<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银行贷款定价策略分析>>,系统工程,2002年第2期,

P20-23;

4、中国人民银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2004年,第四、五部分;

5、沈国勇:<<利率松绑后的贷款定价管理>>,经济导刊,2004年第4期,P52-54;

银行改革研究 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 银行会计 实践教学 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b)-0197-01

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银行会计大部分柜面业务均由计算机操作实现,银行等金融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更看重应届生在银行会计领域的技能及驾驭计算机的能力。民办高校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办学目标就是培育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民办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适度改革,培养出符合银行一线工作要求的金融人才。

1 现阶段银行会计学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银行会计是一门具有较强专业性和交叉性的课程,其核算过程和业务运行相对复杂,现阶段的教学模式未能充分结合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开展教学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课程缺乏明确定位,课程设置脱节

部分高校在构建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时,对银行会计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银行等金融企业对应届生会计知识的实际需求,甚至将该课程排除在金融专业必修课范围之外,导致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明显短板。

银行会计逻辑性较强,需要学生对金融学和会计学有一定的掌握,但部分高校在课程开设顺序上存在一定误区,并未在金融学、会计学和计算机基础等基础知识掌握全面深入的情况下再开展银行会计课程的讲授,学生接受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1.2 教学内容抽象复杂,教学方法相对单调

银行会计教学中涉及的专业知识点较多,不仅涉及金融学的专业知识,还需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会计知识,会计核算方法与财务核对、贷款、存款、支付结算等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且核算过程中的有些会计科目较抽象难懂、结算业务中的凭证种类繁多,使未参加过工作实践的学生完全掌握的难度较大。

银行会计的教学方法仍是采用老师课堂讲授的方式为主,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备课和讲授,课堂讨论与案例教学多流于形式,这种讲授方式虽然能够使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分录等内容,但学生对于实际操作流程缺乏感性认识,自始至终处于被灌输的学习状态,无法有效调动其求知积极性,阻碍了其实践能力的提高。

1.3 实践教学不足,案例陈旧过时

随着信息化日新月异的发展,银行会计业务完全走进计算机操作时代,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认识到仅靠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纷纷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室和实验基地,但实验教学作为这门课程的重要环节往往课时数严重偏少,走马观花式的实验教学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课程的核心,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并固化动手操作技能。

同时,在日常教学中,银行会计课程内容和实践案例并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很多仍停留在多年以前,和现实情况存在一定的出入,不利于学生所学与社会的接轨。

1.4 师资力量匮乏,亟需实践型人才

鉴于银行会计学科的交叉性,授课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会计学基础和广阔的金融学背景,最好能在银行等金融机构有一定的实战经验,银行会计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大部分银行会计授课教师在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本身缺乏实务操作经验,在模拟实务中只能靠书本知识和想象,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

2 高等学校银行会计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2.1 明确银行会计课程定位

对于银行会计这门课程而言,只有明确其定位才能让教学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很多开设银行会计课程的民办高校多选择会计系进行该课程的讲授,会计系的教师多缺乏金融学背景,而这门课程对教师的金融学专业知识要求相对较高,会计学仅仅是基础知识储备,所以这门课程要定位为金融学系的重点课程,由金融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为宜。同时,课程定位应更贴近银行对银行会计的职责划分,讲授办理客户业务的前台及处理前台递送凭证的后台的具体业务操作,实现精准处理柜台业务的目的。

2.2 完善课程体系,借鉴西方经验

当前市面上的银行会计教材品类众多,但相当一部分是由资深的会计学教师编写而成,未能突出银行会计的特性,如:很多教材将营业收入、所有者权益核算和成本核算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实质上与企业会计并无不同,类似重叠的内容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修订。此外,西方的银行会计学教程相对于国内更具前瞻性和操作性,因此,有必要组织教材编写人员和授课教师与西方高校进行交流互动,取其所长融入到国内课程体系和教材编写中。

2.3 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鉴于银行会计的高实践性,课程设置中实践部分的课时比例应适度提高,银行是安全性要求非常高的机构,因此很难安排学生直接进入银行进行岗位实习,通过模拟实践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模拟实践教学的真实程度决定了能否使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很多教学实践实验室应用的是上个世纪末开发的软件,不仅与现阶段的业务流程存在较大差异,而且电脑系统和界面与实际差别较大,因此有必要还原真实的操作情景,建议民办高校与当地商业银行有经验的前后台人员成立项目组,共同开发一套适合当前银行会计业务的软件系统。

2.4 提高授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强化银行会计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一支高水平和稳定的师资队伍与之匹配,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和银行会计实践经验。构建这样一支教师队伍不能片面的鼓励教师提升觉悟,而应该确定一套引才留才机制,并不断自我提升,密切关注最近的会计制度、结算方法的变化,掌握银行会计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并传递给广大学生。同时,考虑与当地银行建立合作,为教师提供去商业银行实践的机会,并聘用具有一线经验的优秀银行员工为学生实地授课,多组织教育界与银行会计从业者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提供互相学习的平台。通过上述各项努力,为学生提供更适合银行会计学科的师资力量。

3 结语

高等学校银行会计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必须从银行会计课程定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许立民.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制度改革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4.

[2]李炜.电算化下银行会计基本核算方法改革研究[J].会计之友,2008(7):38-40.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改革研究 篇4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处于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 面临着经济体制的调整和金融体系的改革, 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软件的出现也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 需要得到及时的纠正。在金融产品方面, 商业银行缺少有效的创新, 使其缺少前进的动力。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 信贷规模不断增加, 贷款结构发生新变化

根据数据显示, 2013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目标为8.3万亿至8.5万亿元, 下限基本与2012年基本持平;2013年社会融资总规模在16万亿至17万亿元。2014年贷款数额仍然持续增长趋势, 1月22日,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 1月前20天, 工农中建四大行新增人民币贷款投放已达4400亿元, 远高于去年同期3000多亿的水准。我国人民币的贷款规模有日益增加的趋势。

在贷款结构方面, 首先, 票据融资比重逐渐降低, 2009年1至2月份, 新增人民币贷款中票据融资占比超过40%, 其中2月份当月高达45%。3、4月份, 票据融资占比降至20%左右, 逐步趋向合理。其次, 外币贷款增加迅速, 而外币存款负增长, 同期全国外币存贷比达129.2%。外币贷款需求增加, 这主要与人民币升值和贷款利率提高有关。

(二) 盈利能力大幅增长, 收益结构有所改善

截至2013年底, 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151万亿元, 同比增长13.3%, 以招商银行为例, 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1326.04亿元, 同比增长16.97%。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净利润517.43亿元, 比上年增加64.75亿元, 增幅14.3%;每股收益2.3元。招商银行净利息收入989.13亿元, 比上年增加105.39亿元, 增幅11.93%;实现非利息净收入336.91亿元, 比上年增加86.98亿元, 增幅34.80%。由此可见, 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大幅度提高了。

从收入结构来看, 虽然利差收入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利润增加的主要来源, 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中间业务增长迅速, 所占比重日益上升, 这表明商业银行对利息收入的依赖有所减少, 是收入结构优化的积极表现。然而和国外对比, 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比重均在40%-50%左右, 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规模一般占其总资产的15%左右, 同国外商业银行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三) 业务及产品有所创新, 电子银行发展迅速

随着网络的普及, 网上银行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必然的发展趋势。2012年, 企业的网银用户比例为36%, 个人手机银行用户的比例为8.9%, 经调查发现, 45%以上的人愿意通过电子平台进行交易。这表明网上银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人们金融知识的增加, 网上银行将成为人们办理业务的主要方式。

网络平台为客户的业务办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的开通是商业银行对金融产品创新的表现。一方面, 各家银行纷纷升级网络银行并大力发展手机银行业务, 各式各样的电子金融产品也随之而来, 给用户带来了更加方便快捷的体验。另一方面, 用户对于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更多功能的期待也将推动电子银行业务的迅速发展。

但是, 当前银行的产品创新缺乏深度, 应用也并不普遍, 一方面是缺乏对于金融知识的宣传, 另一方面是网上银行的开发程度不高, 对于用户缺乏吸引力。

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一) 商业银行国有化程度高, 内部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中, 国有商业占有份额大, 而国有商业银行一般都存在这种问题:首先, 政府作为所有者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存在明显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这种控制权和支配权使得经理层很有可能与员工合谋运用权力为自己谋利益。其次,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个人收益和其业绩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密切, 这也就导致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

(二) 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 迎来新挑战

2014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再次迎来新的挑战, 为应对此种情况, 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可能加大。根据银监会发布的2013年度监管统计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12月末,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921亿元, 比年初增加993亿元, 不良贷款率为1.0%, 比年初上升0.05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率的升高主要受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 其中尤以中小企业的还贷率较低。2014年, 关注类和逾期贷款的较快上升, 表明未来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仍有下行压力。另外, 银行为增加利差收益, 不得不向风险较大的一些行业投资, 然而这带来的是日益增长的不良收益率。对此, 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处置不良资产。

(三) 按揭贷款和信用卡等粗放竞争带来的整体性风险不断积累

近年来, 按揭贷款已经十分普遍, 按揭买房、按揭买车在青年人中盛行。根据数据显示, 仅2012年前三季度按揭贷款新增规模就达到2011年同期的7.4倍, 商业银行为增加利益和提高竞争力, 都大力发展按揭贷款业务。首先, 银行贷款的门槛逐渐放低, 对贷款人的信用不能作出有效评估就向其贷款, 是具有很大风险的;其次, 在房地产行业, 国家对于房地产泡沫正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遏制, 当房价得到控制时, 贷款人的还贷积极性将大大减小, 银行的贷款也将面临收不回来的风险。同样, 在信用卡方面, 一些银行将发卡门槛一再降低, 对审核程序进行简化, 对于用户承贷能力缺乏综合评估, 这种不顾实际情况发放信用卡的行为给银行收回贷款带来了更大的风险, 应该及时得到纠正。

(四) 外币资产面临的汇率风险持续加大

第一, 市场全球化和业务国际化也使商业银行拥有越来越多的外币资产和负债, 世界不同经济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叠加了汇率等市场风险因素, 局部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的震荡会迅速波及其他金融市场, 并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冲击, 从而使商业银行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增加。第二, 现阶段外汇贷款需求旺盛和外汇存款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 将导致货币配错问题严重, 同时部分出口型企业利润下滑导致其偿债能力下降。

四、商业银行改革措施

(一) 建立银行高管选拔、激励、约束机制

首先, 应选拔出一批专业能力强、认真负责的经营管理队伍, 以前的国有商业银行大都采取任命的形式确定银行的高管阶层, 这不利于精英队伍的建设;其次, 制定有效的高管人员考评体系, 将银行的利益与员工的个人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最后, 应当建立相应的高管监督约束机制, 银行的问题由管理人员自己解决, 谁出的问题谁负责。

(二) 加强对贷款审批的管理, 降低不良贷款率

应严格按照贷款审批程序, 筛选还款信用度强的中长期贷款项目。同时进金融产品创新, 开创新的利润增长点。 (1) 商业银行的资本规模与不良贷款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这表明银行资本规模的增大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风险。并且要配合资产负债结构, 新增资金尽量投向流动性高、变现能力强的资产业务, 同时保持资金拆借的灵活性, 提高主动负债的管理水平。

(三) 对网上银行、信用卡等新兴业务创新发展

在支付领域, 银行面临着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软件的挑战, 以余额宝为例, 它操作流程简单, 将钱转入后可每日关注其收益, 且没有最低资金限制, 可以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用的零钱汇集起来。与银行同期利率相比, 余额宝利率相对略高, 这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将钱存入余额宝的积极性。

作为商业银行, 应向支付宝学习其优点, 加大对网上银行的开发力度, 建立多元化的客户服务模式, 满足多种人群需求, 同时, 加大科技投入, 提供便利安全的支付环境, 扩大消费网点, 做到全国消费网店的全覆盖, 并且, 完善手机掌上银行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在信用卡方面, 完善信用卡的还贷机制, 拓展信用卡的应用渠道。

(四) 提高外汇交易水平, 建立外汇风险管理制度

加强对外汇风险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细化汇率风险内控制及操作规则。首先, 建立利率管理信息系统, 这对于规避利率风险是十分重要的。商业银行的利率和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应该密切关注经济政策的变化, 注意防范风险, 并及时做出应对措施。其次, 建立利率的风险规避机制, 强化外汇业务内审管理, 推进汇率风险管理电子化建设, 增强对外汇交易风险点的实时监控;最后, 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2) 对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我国商业银行而言, 应积极抓住市场机会,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从自身实际出发, 明确中间业务发展战略, 稳步推进中间业务分阶段、有计划地发展。

(五) 培养高素质人才, 以奖励机制提高员工积极性

高素质人才是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关键, 提高银行的竞争力, 首先是人才的竞争。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商业银行人员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 应该对公司员工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职业技能培训, 以让其更好的为公司服务。因此, 要健全薪酬福利体系, 建立市场化动态化的岗位薪资体系, 加强员工队伍的考核机制, 以此作为工资标准, 并且要建立完善的商业保险、医保、企业年金机制。并且, 要拓宽员工职业生涯, 加强员工职业技能培训, 组织到成功经营的银行学习、了解。与此同时, 重视提高员工的服务质量, 建立评分机制和客户反馈卡, 以高服务水平赢得市场。

摘要:金融业是支持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于金融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传统的商业银行收入来源主要为存贷款利差, 中间业务占收入的比重比较小, 这样的结构应得到调整, 并且商业银行日益增长的贷款规模和更加宽松的贷款门槛也带来了较大信用风险, 这些问题也应得到解决。本文将着重探讨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及改革前景。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收入结构,利率风险,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瑞.商业银行风险规避[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

[2]邵学峰.中国商业银行深化改革与管理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3]谷秀君.贷款增量回落:结构发生变化更多贷款进入实体经济[N].金融时报, 2009-05-14.

银行改革研究 篇5

银行招聘:2014年银行从业考试改革 银行招聘网: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银行业专业人员初级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的制度规定,2014年开始中国银行业从业制度将迎来重大的改革,“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改名为“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作为进入银行业的入门级证书考试,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已成为我国银行业的基本从业标准和用人规范,各大银行普遍采用这项资格认证考试作为招聘、选拔、录用、晋升等的重要标准和依据。该考试每年都有数十万人报考,数万人通过考试获得从业证书。本次重大改革对已经取得银行从业资格和未来想要取得银行资格证书的考生又有哪些影响呢?

改革以后的考试称为“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该考试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初级职业资格考试相当于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当然与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中级、高级的考核方法暂未公布,预计短期内不会开展。

改革以后,考试报名条件有所提高,原来的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对学历的要求只限定了“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而新成立的银行业初级资格考试则需要“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者学位”。

改革以后考试科目也有所变化,原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为“公共基础”科目加上任意一门专业科目,专业科目分为个人理财、风险管理、公司信贷及个人贷款。而改革后的银行业初级资格考试变为“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科目加上任意一门专业科目,专业科目不变。已取得银行从业资格考试的考生报名参加银行业初级资格考试可免考“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只需要通过任意一门专业科目的考试即可获得初级证书。

总而言之,本次改革无疑是银行从业资格制度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变革.北京人事考试网提醒您关注银行招聘考试阅读资料:

2014年银行招聘考试招考信息

2014年银行招聘考试阅读资料

2014年银行招聘考试报考指导2014年银行招聘考试考试题库

相关推荐:

【咨询】 银行招聘考试交流群:252205808|银行招聘用书|YY公开课

【辅导】2014银行招聘笔试面授课程|2014银行招聘笔试网校课程|2014银行招聘面试课程

【信息】国家公务员考试 | 北京公务员考试 | 事业单位考试 |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

国有银行改革不能停 篇6

总报告提出的新一轮改革目标是建立“富有活力、创新导向、包容有序、法制保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是推动新“三位一体”的改革,包括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企业体制。

总报告提出了八个重点改革领域,分别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基础产业领域、土地制度、金融体系、财税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和绿色发展,以及涉外经济体制。

在金融体系领域,总报告提出要“抓住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有利时机,建立一个市场导向、高效而富有弹性的金融体系”,并且提出要推进四个方面的金融改革:

1.金融机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改革;

2.利率市场化改革;

3.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

4.完善金融市场。

总报告还指出:金融体系改革的重点是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

在这份总报告提出的改革建议当中,有的在这份总报告公开发布之前就已经被采纳。例如取消贷款利率下浮限制。今年7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次日起取消贷款利率下浮限制。还有一些建议正在被采纳的过程中,例如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鼓励能满足金融服务需求的新兴民营金融机构的发展,特别是鼓励有实力的互联网机构发挥自身独特优势进入小微金融领域。

今年以来,国家工商总局已经核准了9家民营银行的名称,分别是:苏宁银行、中联银行、锡商银行、华瑞银行、前海银行、中储银行、华商银行、苏南银行,以及国融银行。

国有银行的改革就没有停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国内金融机构面对空前的压力,特别是国有银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当时的课题组认为,国有银行在中国“大得不能倒闭”,但其自身体态臃肿、竞争力低下,在“入世”之后的银行业开放进程中不仅自身风险很大,还有可能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因此必须加快改革。

此后国有银行改革力度确实很大:“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先后剥离了1.4万亿元不良资产,并且获得了汇金公司和财政部注资,实现了股份制改造,并且成功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最终成功实现了上市。

之后国有银行的优异表现令人惊讶:利润连续数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率,进入了全球最赚钱银行的排行榜。工商银行更是从2008年上半年起连续蝉联“全球最赚钱银行”桂冠。

早先竞争力低下的国有银行这么快就进入全球最赚钱银行的行列,汇金公司和海外战略投资者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赚到了巨额利润。这个表现一度让一些人误以为国有银行的竞争力在过去短短的几年里已经恢复起来,改革已经成功。

有人为此感到困惑:是不是世纪之初的“国有银行竞争力低下”的判断错了?国有银行的竞争力在世纪之交被低估了?还有人相信金融领域的“阴谋论”,认为中国决策者上了海外投行的当,贱卖了国有银行的股份。

真实的情况是,国有银行的竞争力在新世纪里虽然有所提高,但依然低下。国有银行的利润增长只有一小部分来自效率提高,这主要来得益于信息技术的运营提高了国有银行数据处理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

国有银行大部分利润增长来自于一个简单操作——规模收缩:在股份制改造开始之前,几家大银行就开始裁减人员、撤并亏损的分支机构。例如,在600米长的北京市垂杨柳中街上,曾经有两三个工商银行的网点。这方便了客户,但也增加了银行经营成本。现在三个网点全都撤掉了,只在垂杨柳中街北端设有一家支行营业部。由于其他银行也关闭了附近的储蓄所,工行几乎没有流失客户,只是经营成本降下来了,于是利润增长了。银行利润增长的唯一代价是储户失去了便利。

现在,国有银行效率低下的核心表现是仍然高达3个百分点的存贷款利差,以及与巨大利差相对应的巨额利润。作为中介机构,银行是插在储蓄与投资之间的一个楔子。存贷款利差越大,说明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越低。正在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压缩存贷款利差,可谓切中了银行改革的要害。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推进,银行的高利润必将逐渐降低。机构投资者早就预期到这一天的到来,银行的股价反映了这样的预期。

国有银行改革能走多远?

银行改革研究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扁平化改革,苏北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1. 精简系统层级, 撤并低效网点, 实现机构扁平化

改革前, “四大行”均下辖三个县支行及少数不等的城区支行, 而县支行和城区支行又下辖若干个营业网点, 但所有网点距市行均不足60公里, “点少线短”特点突出, 具备扁平化管理实施的基本条件。“四大行”从机构扁平化着手, 削减管理层级, 即从三级管理模式 (二级分行—一级支行—二级支行) 向两级管理模式 (二级分行—支行) 转变。改革后, 营业网点升格为支行, 并根据经营等级分为一级支行、准一级支行、二级支行等几种类型, 业务范围和经营权限有所区别, 个别较小网点就近托管, 但都是二级分行的直管网点, 实行单独考核、动态管理。同时, 针对同一地区机构重复、网点过密、机会成本高, “内耗式”竞争情况等突出问题, 对低效网点进行大规模撤并。扁平化改革对资源进行了重新配置, 初步实现了管理职能上的转换, 使机构组织体系更加接近市场, 更加符合商业化运作和业务经营发展的要求, 市场竞争力得以明显提高。

2. 改进业务流程, 加强内控管理, 实现功能扁平化

为实现功能扁平化, “四大行”以改进业务流程为基础整合内设机构, 调整部分职能, 市行个人、公司和机构业务部为前台部门, 负责统筹协调客户经理、营业网点等资源, 承担市场营销管理与组织协调职能, 并直接营销重点大客户。按照客户分类, 建立“分行营销—分支行联动营销—支行营销”的营销管理体系。整合会计结算、电子银行、国际业务、科技等部门, 作为产品支持中台部门, 负责为前台部门提供产品支持和技术保障。整合计划财务、资金营运、信贷管理、资产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后台管理部门, 并实行财务管理、资金调度、信贷审批、不良资产处置、人力资源调配、账务检查辅导和后勤保障集中。另外, 坚持内控优先原则, 制定和完善内控管理制度, 完善内控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信贷、资金、财务等核心业务的风险控制体系, 实现前后台分离, 通过二级分行集中管理, 实现对分支机构和专业部门的有效监督与制衡, 确保依法、合规和稳健经营。运用信息科技手段, 严密内控制度, 培育合规风险文化, 建立多道风险隔离墙, 有效控制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由于实现业务管理的垂直化, 实现了业务操作标准的统一, 还从业务检查队伍的专业素质以及检查的力度、频次、覆盖面等从执行层面得到保证, 使全行内控管理和操作风险控制力度得以加强。

3. 加强员工培训, 提高员工素质, 实现团队精英化

为适应扁平化改革的需要, “四大行”采取多种手段帮助员工更新经营理念, 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一是通过开办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培训班、组织扁平化改革专题讲座等, 把员工的思想最大限度地统一到改革上来, 从而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二是努力为员工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再教育和新业务知识的培训, 如国际业务、个人理财、开放式基金托管业务等, 逐渐提高理论和政策水平以及经营管理能力, 组织员工学习改革新规则, 适应新规则的要求。三是通过推行“管理标准统一、收入分配的统一、评价体系的统一”的考核办法, 使“按劳取酬、以绩定薪”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使广大员工在改革中得到实惠, 使员工对改革的拥护和支持变成改革成功的“源头活水”。四是健全党团、工会组织, 定期组织活动, 增强员工“归属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市行集权过度, 影响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

从国外的先进经验来看, 扁平化的目的不仅是增强高层的控制力, 而更重要的是获得市场, 寻找适应市场迅速变化的灵活性和反应性。集权可以提高控制力, 分权有利于增进活力, 有控制力和活力才有竞争力。但“四大行”扁平化改革倾向于通过经营、管理、资源集中增加控制力, 而导致营业机构的权限十分有限。高度集中的权力结构导致市行机构庞大、人员臃肿, 决策迟缓, 难以创造性地应对环境变化, 大量事项需要协调, 衍生出内部营销现象, 增加内部交易成本。从改革前过于分散, 每个经营单位各自为政, 自成体系, 缺乏风险控制, 粗放经营;到改革后不管区域和市场差异, 用一个政策规定、一套制度办法、一个统一平台、一样业务产品覆盖所有经营行为, 显然是矫枉过正。虽然财务、人事、资源、监管、信贷审批权限一定程度的集中是扁平化改革所要求的, 目的是为了集约。但不按业务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和指导, 而过度强调集中并不一定实现集约, 却更易于产生道德风险加剧、管理资源浪费等问题。以财务集中为例, 对于电脑设备采购、门店装饰装修等专业性强、花费高的大项目, 只要内控管理到位, 由市行相关部室的专业人员负责, 由高层负责把关, 进行集中采购, 可以提高质量, 降低成本。

2. 营业机构业务功能弱化, 难以形成有效营销

扁平化改革后, 资源过分集中市行, 削弱了营业网点对高端个人客户、大企业、大项目的市场营销能力, 功能缩小到日常最基本的存汇业务服务, 只能应付简单的内控管理、客户的维护和日常管理储蓄机构。比如, 有的银行成立房贷部、公司部等分行级前台营销部门, 负责统筹协调客户经理、营业网点等渠道资源, 承担相关业务的营销管理与组织协调职能, 并直接营销重点大客户。但在操作过程中, 由于没有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配套措施, 这些身兼管理和营销两职的职能部门转换不到位, 在实际工作中重管理而轻营销, 与扁平化的要求相去甚远。而经营机构由于在共同营销的成果分配中处于劣势而积极性不足, 网点信息搜集功能弱化, 市场反应和服务质量下降, 影响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3. 改革领导者和参与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扁平化改革是对现有资源的重新整合, 现有权力与利益的重新分配, 现有企业文化的重新塑造, 这就要求改革领导者必须能够避免权力的集中引发的道德风险;不但能够解决现实问题, 更要有长远的眼光;不但会发号施令, 更需要勇于承担责任。另外, 改革对执行者要求也非常高, 因为扁平化组织结构所隐含的人性假设是“自我实现人”, 在这种组织结构中, 权力的分散要求全体员工在统一的组织目标下, 拥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自觉性, 良好的知识结构、技能素养、敏锐的信息分辨及处理能力和团队精神, 否则只能成为一盘散沙。尤其是在管理层级的减少、管理幅度加大后, 分行部门管理人员和基层机构负责人的管理素质和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对其进一步强化“一岗两职”、加强内部管理和对员工的政治思想工作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实际中, 虽然“四大行”对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做了一些工作, 但实际效果与改革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存在不少问题。

三、进一步完善改革的构想

1. 做好适度的集权与分权

银行是服务业, 其业务具有非常个性化特点, 不仅需要系统、数据、模型等技术工具支撑, 需要流程保证, 而且还需要结合当时当地具体实际, 及时分析、判断和决策, 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扁平化改革后, 管理跨度扩大, 必须进行授权机制改革, 转变经营模式, 笔者建议“抓大放小”, 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即:除了上文谈及的, 为了实现集约的资源和权力必要“集中”之外, 可以考虑将贯彻风险控制和满足客户需求原则结合起来, 把大量低风险、例行性、比较机械而且信息系统可以实时监控的事项授权营业网点处理, 在一定限度内, 网点有权决定业务产品价格, 有权制定客户个性化服务方案, 有权决定个别业务领域的进入和退出。这样, 管理层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高风险、非例行性、比较复杂的事项的管理与决策。

2. 提高营业机构综合化与专业化水平

针对扁平化改革使营业机构功能弱化的问题, 笔者建议, 一方面在提升网点层级的基础上, 扩大业务空间、服务范围, 实现“综合化”, 使其成为可办理存、汇、贷、理财业务的综合营销平台, 用一揽子产品满足客户多种需求;另一方面根据目标、资源和需要, 把网点主要精力聚焦起来, 重点突破, 避免分散化和趋同化, 采取特色化、专业化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实行“专业化”, 不但有利于深入挖掘客户需求, 满足客户需要, 培育具有较高忠诚度的核心客户群, 而且有利于解决内部竞争问题。从理念、产品、技术和网点错位经营等多个维度, 加强全面谋划, 科学配置资源, 构建综合服务、专业突出的经营格局。使每个营业网点都有自己的业务特色和拳头产品, 有相应的专业化人才。有条件的甚至可以考虑设立若干专门网点, 有的专做高端客户业务, 有的专做中小企业金融业务, 有的专做各类代理产品和新兴业务, 做成特色品牌。

3. 进一步提高改革参与者的素质

员工素质方面, 笔者建议精简和整合市行内设机构, 增强营销和管理合力。通过公开竞聘等多种方式选拔优秀人才, 加入管理队伍。配备相当数量的客户经理。鼓励业务骨干到营业网点任职。规定新员工必须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 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新提拔干部必须到网点锻炼。压缩中后台人员, 充实和加强营业网点市场营销力量, 落实营销和维护客户任务。加强有效激励和约束, 严格管理, 科学考核, 薪酬和绩效密切挂钩。为应对全面开放的挑战, 要加强和改进培训工作。每个员工要努力学习新政策、新业务、新技术, 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加强风险意识, 时刻警惕自己行为可能给银行带来损害;加强观念创新、知识创新、业务创新, 争取成为营销能手、业务高手、风险管理专家。

银行改革研究 篇8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起因主要在于次债信用风险引发的系统性流动性风险, 它表明市场流动性状况可以在短期内急速逆转, 导致流动性风险损失并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再次凸现了流动性风险管理对于金融市场运行与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性。

(一) 金融机构弹性的国别分析

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政府注资的次数与累计金额, 可以看得出美国、欧洲、法国、日本、英国所受的冲击比较严重, 而加拿大相对较轻,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此次危机中银行损失的主要来源在于持有的美国问题资产, 过度膨胀的国内房产市场以及过度杠杆化的客户, 而加拿大银行持有有限的美国问题资产是由于稳健的风险管理与审慎的监管, 不鼓励金融机构发展非核心对外业务, 以及在紧密相关经济体之间分散化也只能获取低收益。另外, 除个别省份之外的加拿大国内房产市场似乎并没有过度膨胀 (Tsounta, 2009) 。尽管经历了长期的发展, 英国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混业监管机制, 但是英国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 这也充分暴露出英国金融监管体系中存在的较大不足, 其中之一就是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监管与防范不足。

(二) 银行财务指标特征比较分析

1. 资本比率比较分析。

资本比率用股本占总资产的比率表示, 一般地认为资本实力更雄厚的银行能够承受较高的损失而不至于破产, 在不能确定它们资产价值时也能够获得融资。从表1资本比率与贬值、政府干预表中可以看出, 资本比率是金融风暴中银行绩效与风险识别的良好预测指标, 特别是识别起因于低资本充足的潜在危机银行。在2006年底资本充足率最低的12家银行中, 有6家银行价值贬值85%以上, 4家在70%-85%之间;有5家由于陷入困境获得政府干预, 5家则是由于其他原因。加拿大银行的资本比率主要处于样本银行资本比率由低到高的第二个四分段中, 低于平均值, 不是特别高, 但是已经足以避免由很小损失引发破产。值得注意的是, 高资本充足率并没有使银行免除金融风暴影响。一些大银行危机前资本充足水平很高, 但是由于持有大量的问题资产或者失败的购并, 这些银行也很快耗尽了缓冲资本。

2.流动性比率比较分析。

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性比率用流动性资产与总负债的比率表示, 在自有或整个市场的融资机制失效时, 流动性资产的缓冲能够使银行应付暂时的现金流短缺。从表2发达国家部分银行的流动性比率、贬值程度与政府干预表中可以看出, 流动性比率较低的18家银行中13家银行贬值程度都在75%以上, 11家银行只能求助于政府注资干预。相反, 5家加拿大银行的流动性比率相对较高, 都在23%-32%之间, 其贬值程度较低大约在50%以下。由此可见, 流动性比率可以作为问题金融机构的识别指标。根据IMF的观点, 资产负债表的低流动性被看作是脆弱性的一个主要来源。大量的美国银行的稳定可用流动性非常不足, 其主要原因在于把资产抵押证券化产品、地方债券都作为流动性产品, 而减少了相对收益较低的政府债券。在此次金融风暴伊始, 加拿大银行具有充足的流动性, 都在中位数之上, 处于OECD样本银行流动性由小到大的第三个四分位段中, 这非常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弹性。

注:这里的流动资产是狭义的, 只包括现金、政府债券、其他银行短期债权。

3.融资结构比较分析。

融资结构用存款余额占总资产的比重表示, 零售存款是粘性最强的银行资金来源, 因为存款保险覆盖了它们 (Feldman和Schmidt, 2001) 。 银行同业之间信息较为充分, 银行同业存款不太可能从稳健经营的银行退出 (Tirole, 1996) 。相比之下, 货币市场批发融资资金往往不充分了解情况, 可能根据温和的负面新闻或谣言就会跑掉 (Huang和Ratnovski, 2008) 。Poghosyan and Cihak (2009) 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8期间欧盟国家中的银行困境, 发现批发融资能够识别出是稳健性银行还是脆弱性银行。从表3可以看出融资结构指标 (如存款融资比率) 是金融危机期间银行弹性的一个主要预测指标, 在12家最脆弱的大OECD银行中, 6家经历了85%以上的股价贬值, 4家经历了70%-85%的股价贬值, 其中5家银行由于陷入极端困境或其他原因使政府不得不干预。加拿大银行处于最大的上4分位中, 没有一家陷入困境。

(三) 银行绩效与财务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

Lev Ratnovski、Rocco Huang (2009) 选择了来自5个国家的72个2006年度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欧元的银行样本, 使用2006年底的横截面数据, 选用三类四种客观、主观的银行行为绩效度量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 以资本比率、流动性比率和融资结构三个财务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另外, 选择总资产的对数值作为控制变量, 为考虑额外的非线性效应, 模型还加入了两个虚拟变量, 分别表示是否是低资本水平 (低于4%) 、低存款融资比率 (低于50%) , 因为只有当两个比率很低时负面作用才非常明显;加入资本充足水平与存款融资的交互项, 因为在信用风暴中二者可以相互替代。

通过Probit回归与一般OLS回归分析, 以检验此次危机前的银行财务基本情况对银行价值的影响。多元统计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与指标比较分析结果一致, 存款融资能够显著有效地解释信用风暴期间的银行绩效;资产负债表非流动性是银行基本条件迅速恶化 (极端困境下政府干预或股价跌幅超过85%) 的良好指标。然而作为独立解释变量, 资本充足率并不是一个非常显著的解释变量,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低水平资本充足率确实是未来银行价值变化的显著预测变量, 但是不能显著预测极端困境;资本充足水平与存款融资的交互项具有显著的正效应, 这表明资本与存款融资之间的相互替代性对于银行弹性具有显著的作用。

通过综合分析金融危机前加拿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结构的基本面, 并与其他经合组织国家的银行比较, 可以发现这次金融风暴中加拿大银行具有较强的相对弹性。这表明充足的零售存款融资是最为关键的正因素;充足的资本和流动性也很重要, 但其作用不是很独特。另外, 一些监管和结构性因素减少了加拿大银行承担过多风险的动机。

二、国际流动性风险监管改革内容与趋势

(一)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关于流动性风险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

在反思金融监管中,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以下简称为“BCBS”) 先后出台了《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挑战》、《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稳健原则》 (以下简称为“稳健原则”) 等研究报告和指引文件。尤其是发布于2008年的“稳健原则”, 已成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准则, “稳健原则”对银行业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稳健框架及其关键要素提出了一致的要求。这些要素包括: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的监督、政策与风险承受度的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的运用, 如全面的现金流预测、限额及流动性压力测试, 稳健的、多层次的应急融资预案的制定, 以及保留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以满足紧急流动性需求等。 近一年多来,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已开始陆续参照“稳健原则”, 探索建立本国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或计量标准。

针对直接导致雷曼破产及其他问题银行的流动性危机, 2009年12月, BCBS就《增强银行业抗风险能力》和《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与监测的国际框架》 (以下简称为“框架”) 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框架》制定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全球银行体系的高流动性资产储备水平 (即流动性缓冲) , 提高银行业借短贷长的期限转换成本, 降低资产负债表期限不匹配程度, 减少流动性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冲击力, 实现流动性风险计量的全球一致性。它主要提出了将使用于银行业控制流动性风险暴露两个监管标准, 推介了可供监管当局监测单个机构流动性风险的四种常用的监测工具。

2010年9月12日BCBS管理层会议通过了加强银行体系资本要求的改革方案, 正式发布巴塞尔协议III。在严格资本定义、提高资本充足标准的同时, 引入了流动性覆盖率 (简称为LCR) 和净稳定资金比率 (简称为NSFR) 监管标准, 把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也作为一个监管支柱;同时, BCBS就实施时间也已达成一致, 对LCR的观察期从2011年开始, 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NSFR经过修正后, 将在2018年1月1日确定一个最低标准。BCBS提出两个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 意在实现两个相对独立且相互补充的目标。第一个制定了“流动性覆盖率 (LCR) ”, 旨在通过确保金融机构拥有足够的优质流动性资源, 提高应对短期流动性风险的能力。第二个制定了“净稳定资金比率 (NSFR) ”, 旨在让金融机构运用更加稳定、持久和结构优化的融资渠道, 以提高其在较长时期内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防止银行在市场繁荣、流动性充裕时期过度依赖批发性融资。

流动性覆盖率LCR要求大于100%, 即在压力情境下, 银行的流动性要能够至少坚持30天。对于LCR的压力情境设置, BCBS要求包括一家机构的公共信用评级大幅下降, 存款部分流失, 无担保批发融资渠道干涸, 有担保融资工具大幅折价, 衍生品追缴保证金上升, 以及合约性和非合约性表外敞口的大量提取。

LCR分子项目为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 它是无变现障碍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LCR分母项目为未来30日的资金净流出量, 它等于未来30天资金流出减去未来30天资金流入的净额。对于优质流动性资产, BCBS规定最好是符合央行工具抵押品的资格, 不应混作或用作交易头寸的对冲、用于抵押或结构性交易中的信用增级, 且应当明确仅用于应急资金, 主要包括现金、央行准备金、主权政府债、由非中央政府的公共实体、BIS、IMF、欧盟或多边开发银行等发行或担保的债券等。该储备的基本特点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低, 易于定价, 与高风险资产关联性低, 且在广泛认可的发达交易市场挂牌交易;市场特点是活跃并且有一定规模的市场, 低市场集中度, 向安全投资转移 (Flight to quality) 等。其中, 优质流动性资产给以100%的转换系数, 附加流动性资产中非金融机构公司债券和非自发的资产担保债券 (Covered bond) 评级为AA或更高的给以80%的转换系数, 其余均为60%的转换系数。

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 更强调资金来源的稳定性, 它等于银行一年以内可利用的稳定资金与需要的稳定资金之比, BCBS要求大于100%。通过这个指标反映银行资产 (资金的使用) 与负债 (资金的来源) 的匹配程度, BCBS对稳定资金的定义是预计在持续压力情境下, 银行在一年之内都可以利用的股本和债务融资数量。委员会指出, 可用的稳定资金包括银行的资本, 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优先股, 实际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负债, 以及其它预计在压力情境下仍将保持稳定的活期或定期存款。央行在常规公开市场操作以外提供的借贷工具不包括在稳定融资渠道中, 净稳定资金比率旨在促进银行使用更长期的结构性资金来源以支持资产负债表内、表外风险暴露和资本市场业务活动。对于资本, 可用稳定资金转换系数为100%;对于稳定的沉淀存款、剩余期限在1年以上的存款、稳定的无抵押批发融资, 转换系数为85%;对于次稳定的资产与负债, 转换系数为70%;对于剩余期限小于1年的, 转换系数为50%;其他均为0。

NSFR标准要求银行在持续的压力情景下, 仍然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用来持续经营和生存1年以上 (目前监管要求大于100%) 。具体情景包括:因大量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或操作风险暴露所造成的清偿或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被任何一家全国范围内认可的评级公司调低了债务评级、交易对手信用评级或存款评级;某一事件使人们对银行的声誉或信用度产生怀疑等。

这两个监管标准是各有所侧重的。 (1) 监管目标、时间窗口不同。流动性覆盖率重在强化对银行短期流动性风险状况的监控, 时间窗口设定为30天, 以确保银行在设定的严重压力情景下, 能将无障碍且优质的资产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净稳定资金比率目的是促进银行业资产和业务融资更趋中长期化, 作为流动性覆盖率指标的一个补充, 鼓励银行通过结构调整减少短期融资的期限错配、增加长期稳定资金来源, 时间窗口设定为一年。 (2) 分析角度差异。流动性覆盖率是从现金流量表的角度进行分析, 衡量30天净现金流量缺口的覆盖程度;净稳定资金比率是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察一年内银行保证权益类和负债类项目的流动性支持资产类业务的发展。

(二) 美国流动性风险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

2010年3月18日, 美联储、美国财政部下属货币监理署 (Office of the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 联合其他四家银行监管机构, 发布了有关资金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准则, 旨在遏制流动性风险。该准则规定了稳健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与2008年BCBS发布的基本一致, 它在实现“更加具有可持续性的融资活动、更加稳定的金融体系以及更加健康的经济之路上迈出的一步”。

2010年7月21日, 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为预防系统性流动性风险, 围绕监管系统性风险和消费者金融保护两大核心, 多德-弗兰克法案重点推出了七个方面的改革措施, 如建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加强衍生品交易监管, 确立信用证券化产品的风险留存要求;实施“沃尔克规则”, 有效隔离银行与自营交易中的风险;在美联储内设立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局, 以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免受不公平的、欺诈性的金融交易损害;结束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现象;确立信用证券化产品的风险留存要求。提高银行资本充足标准。建立金融机构的清算与破产机制。

(三) 英国流动性风险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

英国新一轮金融监管改革方针, 注重完善系统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监管并重。2009年2月, 英国议会通过了加强银行业监管的《2009银行法》, 对金融监管系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通过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 扩充了其金融稳定政策的工具和权限 (如授权英格兰银行对银行业支付系统进行监控的职权以及对困难银行的流动性援助等措施) 。在针对系统性风险采取有力的改革措施之后, 2009年10月英国金融服务局又正式发布关于加强流动性监管的政策公告, 旨在继续维护英国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英国银行业竞争力的前提下, 控制流动性风险, 维护金融机构与市场稳定发展。具体要求包括三个方面, 即流动性风险管理、流动风险压力测试和应急融资方案。根据这三方面的要求, 金融机构应建立稳定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 高管层的行为应与公司流动性风险偏好保持一致, 并以流动风险压力测试和应急融资方案的结果为基础, 调整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偏好。通过引入个别流动性充足标准概念, 储备流动性缓冲, 具体框架包含了三个方面, 即个别流动性充足框架, 流动性监管审核程序, 以及个别流动性指引。 对金融机构实施流动性差别监管。另外, 加强了跨境集团金融监管, 提高分支机构流动性标准, 大幅提高流动性风险报告要求。

总的来看, 作为金融监管的重要内容, 全球流动性风险监管改革呈现出以下趋势: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实施流动性监管标准 ;更加注重功能监管和事前监管;广泛加强监管的国际合作与规范协调;加强对跨境投机资本过度流动的监管;推动金融机构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与公司治理机制。

三、对中国银行业的借鉴与启示

(一) 建立统一、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 适时扩大流动性监管范围

目前, 我国的一行三会已经建立了联席会议机制, 以探讨、协调有关金融监管的系统重要事项, 但是在管理全局性流动性风险方面各机构的权利义务并不明确。其中的机构只是侧重于狭义监管职能, 而现代金融混业经营、交叉经营的趋势日益明显, 金融机构边界日趋模糊, 客观上需要各行业监管部门之间加强协调与配合。所以, 要把临时性、个案性、程序性的安排, 转化为制度化、常规化、具有金融稳定功能的安排;应成立一个无缝整合式的全覆盖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 纳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央汇金公司, 明确各监管协调主体的权利义务, 完善彼此间的信息披露与共享机制, 注重功能监管与事前控制, 统一监管各种业态下的金融机构, 防止多头监管下的“监管重叠”和“监管空白”。

(二) 广泛加强监管的国际合作与协调, 控制跨境投机资本过度流动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的流动性风险已不再局限于一国或是某一地区, 而是伴随着高度发达的金融衍生品蔓延至全球, 加强国际流动性风险监管机构间广泛的协调是未来全球流动性监管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适应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 就需要从范围、内容等方面广泛加强监管的国际合作与协调, 进一步加强与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跨境资本过度流动监管合作和政策协调, 抑制资本无序流动和汇率剧烈变动对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的冲击, 保障国内经济安全与流动性稳定。

(三) 进一步推动建立更加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 提高金融机构弹性

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初, 问题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 (如存贷融资比率、流动性比率等) 其实已经恶化, 但没有及时补救, 这说明必须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微观机制效率;在遭受冲击之后, 众多国际活跃银行不同程度上受损, 说明需要重点提高金融机构风险承受能力与弹性。

1. 完善流动性风险治理结构。

建立动态持续的、可跨周期的业绩考核与薪酬分配制度, 以平滑不同经济周期阶段对银行员工薪酬的周期性作用, 促进协调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 使自我约束与外部监管一致结合。全方位地细化与充实内部流动性风险管理及其有效性评价相关职能, 使董事会、高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功效与报告路线明确系统、各司其职, 制定适当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与考核问责机制, 确保管理机制持续高效, 构建与自身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等相适应的、有效的全覆盖流动性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机制。

2. 丰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改善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与技术。

我国银行业中长期贷款比例长期偏高, 近年来受项目投资带动, 贷款投向更是持续向中长期集中, 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严重, 尤其中小银行流动性易受市场波动影响。目前, 在我国银行业现行的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简单易算、行之有效, 但是与这些广泛使用的监管指标相比, 巴塞尔委员会新制定的流动性风险计量国际标准更加精细化, 考虑了压力测试因素。所以, 需要引入巴塞尔协议Ⅲ中的四大监管指标, 即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率、杠杆率和流动性比率。其中流动性比率应当是同时包括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 并分别正常市场条件、压力条件制定应急计划, 涵盖长短期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确定资产负债额度、结构和期限时, 需要考虑流动性风险管理, 加强资产的流动性和融资来源的稳定性。应利用本外币流动性组合风险分散原理, 制定具体明确的资产负债业务分散优化, 协调发展的流动性保证政策, 使资金运用及来源结构稳定经济与动态优化。应从自身业务特点出发, 系统设定压力测试情景, 分析发生自身流动性危机与系统性危机时的最短生存期与承受压力或意外冲击事件的能力, 适时调整流动性管理策略。

3. 完善流动性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建立有效的复杂危机处理机制。

根据稳健经营与审慎监测原则, 按照经营和现金流量管理情况, 适时设定、监控银行内外部流动性预警指标, 动态调整其计算方法、计算口径、计算频率。还应利用内部审计, 定期审查与评价整个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充分性、有效性。进一步优先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实现银行资金流动的实时监控与压力测试的自动化处理, 确保准确及时持续地识别、度量、监控与报告流动性风险。

参考文献

[1]Tsounta, Evridiki.“Is the Canadian HousingMarket Overvalued?A Tale of Two Regions”, IMF Working Paper, forthcoming., 2009.

[2]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Global FinancialStability Report——Responding to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Measuring Systemic Risks, 2009 (3) .

[3]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Global FinancialStability Report——Navigating the FinancialChallenges Ahead, 2009 (10) .

[4]Lev Ratnovski, Rocco Huang, Why Are Cana-dian Banks More Resilient?IMF Working Pa-per, 2009 (6) .

[5]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Strengthening the resilience of the banking sec-tor-consultative document, 2009 (12) .

[6]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Supervision, Princi-ples for Sound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 andSupervision, 2008 (9) .

[7]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liquidity risk measure-ment, standards and monitoring-consultativedocument, 2009 (12) .

[8]宋玮, 罗宁.流动性风险监管:英国新政与全球趋势[J].银行家, 2010 (3) .

[9]中国银行业新资本协议实施与规划项目组.全面构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J].中国金融, 2010 (1) .

[10]谢平.美国金融监管法案的内容及对中国的启示[N].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 2010-09-18.

银行改革研究 篇9

关键词:利率,股权结构,城市建设,透明度

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利率制度,自2014 年11 月22 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公布五年期存款基准利率,自2015 年8月26 日起,放开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利率变动的分析

从华北区、东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选取有代表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研究,6 家银行分别是北京银行、吉林银行、江苏银行、汉口银行、重庆银行和昆仑银行。排除利率歧视因素的干扰,选取从2014 年11 月22 日到目前为止的个人客户五年期定期存款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计算平均利率的模型,方法是对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商业银行的利率进行加权平均,权重是不同地区主要服务业行业生产总值在全国所占的比重。设定以下变量:

I———表示平均利率;

ri———表示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商业银行的利率;

ωi———表示不同商业银行利率计算的权重;

5计算公式:

从表1 可以看出,6 家银行中北京银行的利率水平趋于理性,其它5 家的利率水平较高。而且这5 家银行的利率水平标准差较高,说明这5家银行利率变动幅度较大,利率水平不稳定,变动随意性较大。

选择六个地区的2013年主要服务业产值比例作为计算利率的权重,结果如表2所示。

其它这一项包括的行业:旅游、科学技术、教育、卫生和社会服务、文化和体育。需要说明的是,没有把交通运输业和仓储计算在内,是因为交通运输和仓储费用可以一并计算在制造业企业的销售费用内,看作制造业产值的一部分,不看作服务业产值的一部分。

由表2得出的比例与表1所列出的6家地方商业利率进行加权平均,得到个人客户存款五年期平均利率如表3所示,并且把五年期平均利率与一年期上海同业拆借利率比较,来分析地方商业银行的利率变得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 可看出,个人存款(整存整取)五年期定期存款平均利率始终高于一年期上海同业拆借利率,其中2015 年5 月至8月,存款平均利率远高于同业拆借利率,说明地方商业银行这一时期资金的需求量很大,超过市场的理性需求。

二、利率决策与股权结构的关系

(一)地方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分析

对这6 家公司归类,分为14 个种类,如图2 所示。

6 家银行中只有重庆银行的股权结构较为合理,主要股东包括基础设施投资类公司,房地产公司,贸易类公司,旅游类公司。北京银行的前十大股东,国有商业银行股东占大多数,这是北京银行的利率水平与上海同业拆借利率持平的主要原因。

6 家银行共同的问题是都包括制造业企业股东,这些制造业企业都是地方政府重点支持的企业,不但能够从地方政府获取补贴,而且又赋予资金融通的权利。制造业属于实体经济,商业银行属于虚拟经济,制造业企业没有必要在商业银行持有股份。

除重庆银行外,其他五家银行的股东都包括投资银行类公司或投资管理类公司。图3 中列出的14 类企业,后面5 类都不适宜在商业银行占有过高的股份,不应成为前十大股东。而且60 家前十大股东中没有医院、学校,没有科研单位,文化类企业只有1 家,比重过低。

(二)江苏银行股权结构具体分析

江苏银行股份比例前十的股东如表4 和图3 所示,选择A和E两家企业重点分析:

A企业占总股本的8.76%。信托公司的主要业务方向是信托业务,收入主要来源是手续费和佣金收入。2012 年A公司的信托业务占本年度收入比例是34.76%,2013 年信托业务收入占本年度收入的比例是34.02%,2014 年占比是34.04%。从这三年的情况来看,总体水平保持在34%,这一比例显然是偏低的。

从2012—2014 年这三年的年报可以看出,A公司与江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联营企业,信托业务主要是开展商业银行存、放、汇以外的业务,客户向银行提出委托代为运用资金、财产,或投资于证券、股票、房地产的信托业务,因此信托公司和商业银行是相互独立的市场主体,二者之间不应存在联营关系。

E企业占总股本的3.37%,2014 年财务年报表明,在获得政府补助24051900 元的情况下,总资产比上年末同期减少- 14.85%,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投资损益)- 6336767.41 元,钢铁生产量同比减少2.46%,职工薪酬同比减少0.29%,业务收入同比减少4.44%,研发支出同比减少56.19%,仅钢铁行业这一项在成本同期降低7.73%的情况下,收入与同期相比减少6.30%。

制造业企业要设法在没有政府扶持和补贴的情况下盈利,这有利于政企分开,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制造业要面向市场,面向客户,改善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在竞争中求生存。

在江苏银行的前十大股东中,除了B、D、H和J以外,其余六家公司控制江苏银行40.77%的股权,在董事会拥有最终决定权。这六家企业形成了事实上的既得利益集团,通过提高利率从市场吸收资金,占有大量的资金,达到操控市场的目的,获取垄断利润,对外实行地方保护主义,这种跨行业、跨领域的垄断组织形式实质就是康采恩,与建立市场经济的初衷背道而驰,不利于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与城市建设的联系

地方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城市信用合作社,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城市功能区建设(CBD)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图4 所示,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有五个方向,分别是地方商业银行贷款、城市建设基金、财政投入、政府发行债权、股市。

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财政在基础设施投资中所占比重较低,因此财政资金或政府发行债券不可能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从长远来看,发展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渠道,努力实现居民手中资金向基础设施建设的直接流动将是基础设施资金来源的有效途径。但由于目前我国居民的收入实际状况和居民投资意识的限制,发展基础设施项目直接融资,成立城市建设基金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公益性、社会性强的特点,不允许采用高利润诱导,股民对上市公司股票也不会很有兴趣。因此地方商业银行,仍是主要的资金供给者。

四、改革方向

(一)股权配置改革

1.减少制造业企业在银行中的股份占比,制造业企业应是存款大户,而不应总是贷款大户。制造业企业过多的贷款只会造成银行的呆账、坏账,增加银行的不良资产。不断削减制造业企业在银行中的贷款数量,促进企业真正走向市场,在市场环境中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打破利益集团的垄断。同时增加公用事业单位的股份比重,道路、桥梁以及商业基础设施投资有大量资金需求,需要银行的信贷支持。

2.增加服务业企业的持股比例,要不断扩大关系国计民生企业的贷款比重,回归商业银行的本位。增加事业单位的股份比例,特别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

3. 减少投资银行、投资管理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份比重,这三种类型企业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不宜成为地方商业银行大股东。证券投资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与地方商业银行有根本区别,地方商业银行是提供稳健金融工具的机构,而金融服务机构和投资银行面对的是风险较高的金融衍生工具。三者分工明确,不能混淆其职能。地方商业银行的定位要准确,要坚持传统业务,扩大表内业务,减少中间业务,不宜过多开展表外业务。

(二)财务报告透明度改革

1.加强和改进统计工作,地方商业银行的财务报告,要公开吸纳存款的来源,企业存款和居民存款总量,要剔除派生存款,统计原始存款。至少要说明存款来源于哪个行业,是农业、制造业还是服务业。

2.要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要说明哪些资金是来自政府的补贴,哪些是利差收入,哪些是投资收益,各个条目要简明扼要,清晰易懂。要公开贷款的主要去向,特别是贷款大户的详细资料要予以公布。

3.探索建立地方商业银行财务报告透明度评价指标体系。考察内容包括:地方商业银行治理特征、关键财务信息、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监管记录与审计意见、报告时滞与业绩预告、网络传播能力、报告易读性与反馈等。

五、结束语

顾名思义,地方商业银行属于金融业,属于虚拟经济,地方商业银行主要服务对象是地方商业,或者可以广义地认为地方商业银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服务业,特别是关乎民生的企业。制造业企业不应过多地依赖银行,必须在竞争中求生存,管理不善,产品与市场脱节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企业就应被淘汰。在市场经济时代,地方商业银行应当充分发挥枢纽作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提供信贷支持,并且成为流动性过剩的缓冲池,抑制市场冲动,平抑价格上涨的趋势,缓解通胀预期,使市场回归理性。

参考文献

[1]李有桐.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研究[J].河北金融,2012(3)

[2]杨忠海,周晓苏.控股股东操控动机及行为与财务报告透明度[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5)

[3]金理佐.改善城市建设的投融资模式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11(9)

[4]金理佐.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的分析和选择[J].中国科技信息,2011(10)

[5]冯晋娟.国有商业银行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J].海南金融,1998(9)

[6]杨红旭.CBD建设需要好的融资渠道[J].O ffice Building,2007(8)

[7]肖尧春.财务报表透明度及治理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5(10)

银行改革研究 篇10

在我国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 货币银行学是大多数经管类专业所开设的金融基础课。作为金融学的基础部分, 货币银行学是经管类学生学习金融知识的最重要课程之一。围绕独立学院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深入分析当前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与时俱进, 不断改革创新, 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对于提高独立学院货币银行学的教学质量, 进而完善学生的金融知识结构体系, 提高其实践能力, 有着重要意义。

1 当前独立学院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的专业针对性有所欠缺

货币银行学作为一门经济类专业基础课, 是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它适用于经济管理类本科的各个专业。但由于经管类各个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不尽相同, 各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也存在差异性, 因此在教学内容侧重点上也应该有所差异。然而当前独立学院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的确定却往往不是从各专业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出发, 而是主要沿袭了传统的内容组织架构, 依据同一教学大纲来组织教学, 仅仅根据各个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计划课时的长短做简单调整。其出发点是为了保证知识的内在连贯性、逻辑性以及教学内容的相对集中和统一。随之而来的问题是, 一方面造成了不同专业教学内容选择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 无法真正实现因需施教。另一方面由于货币银行学传统的内容体系具有覆盖面广、知识点多的显著特征, 当遇到课时相对少的专业, 教师在内容取舍上主观随意性较大, 也影响了教学的成效。

1.2 教学内容的结构不够合理

从金融发展史看, 20世纪60年代后, 欧美金融市场的融资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金融脱媒现象将越为明显, 即通过商业银行借款间接融资的比重不断下降, 而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证券直接融资的比重不断提高。而我国由于改革开放前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受“大财政、小金融”的格局长期影响, 金融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发展缓慢。金融市场的融资方式主要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 金融机构种类少, 金融工具匮乏, 因此金融学科的发展也相对滞后。这直接导致了长期以来我国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结构调整滞后于国内外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 造成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结构不够合理。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重视宏观金融, 强调对货币供求、货币流通和货币政策的讨论和分析, 而缺乏对微观金融的分析和讨论, 对金融市场的运行、金融工具和企业融资方式的讨论和分析不足;重视间接融资, 而对直接融资的讨论和分析不足;重视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讨论和分析, 而对其他金融机构的分析和讨论不足;重视定性分析, 而对定量分析的研究不足。

1.3 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金融是现代经济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金融领域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 与之相比, 当前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就显得比较陈旧。随着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快速推进以及中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明显滞后。对传统货币银行学理论介绍较多, 对现代金融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却涉及较少, 即使涉及也往往是点到即止, 适用性不强, 不能充分及时反映新时期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变化。这就造成教学内容与现实情况相脱节, 进而影响教学的成效。

2 新时期独立学院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措施

2.1 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专业针对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一方面, 强调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的重点应该是和其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根据经管类各个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不同, 各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的差异性, 要在教学内容侧重点上体现出这一差异, 打破大一统的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需要, 选择有专业针对性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点和要点, 从而实现货币银行学的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大致分三部分:一是, 对货币、信用和利率等基本范畴介绍, 二是, 微观金融理论与实务, 包括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研究, 三是, 宏观金融分析, 包括货币政策、货币供求和通货膨胀及紧缩。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 在理解和掌握基础范畴的基础上, 重点在于深入学习与个人和企业关系比较密切的微观金融理论与实务, 例如金融工具、金融市场、投融资方式、商业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 理解货币供给、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及其影响等部分宏观金融内容, 对金融创新也要有所了解。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 除了应全面掌握货币银行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 同时也应该重视微观金融理论与实务内容的讲授, 即以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及其业务等内容为重点, 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各类业务。但是在宏观金融理论部分国贸专业的要求要高于会计专业, 除了要理解包括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内的各类金融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外, 还应了解更深层次金融创新、金融深化、金融危机理论以及金融理论研究前沿和热点问题。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 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应该全面, 但是深度应该比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会计专业低, 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

另一方面, 要减少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地方, 例如货币银行学基本范畴中的货币价值形态和职能这部分的内容与政治经济学相重复, 而宏观金融部分中关于货币需求理论、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和西方经济学相重复, 对于重复的部分要适当缩减。

此外, 近年来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为了增强学生开放经济环境中从事金融业务活动的实践能力, 将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的内容被逐渐纳入到了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中已然成为一种趋势。但事实上, 受制于课时的限制, 当前各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中往往对国际金融理论和实务较少涉及。对国贸专业而言, 由于对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部分要求较高, 因此另外专门设有后续必修课《国际金融》, 所以减少这部分内容对于国贸专业学生是合适的。但是对于会计学专业以及管理类专业的学生, 国际金融往往是这些专业高年级学生的选修课, 因此真正选修的学生人数非常有限, 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这部分内容的缺失会造成这些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不完善, 因此有必要在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中补充基本的国际金融理论和实务内容。

2.2 要顺应新时期金融行业的发展需要, 保持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动态更新

近年来, 国内外的金融活动不论是在微观领域, 还是在宏观领域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此, 货币银行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方面必须从金融基础理论层面进行阐释;另一方面必须紧密联系金融实践的最新发展, 把新时期金融领域中现实性很强的新成果以及教改教研的新成果引入教学内容。要改变传统金融内容比重过高, 现代金融理论和实务新内容缺失的现状。传统金融基本范畴和理论的部分固然是基础, 但是应更注重锻炼学生运用金融知识的能力, 注重金融基本原理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重点讲授与实际联系密切的知识点, 突出货币银行学知识适用性和实用性。具体而言, 就是要加强对微观金融、直接金融、金融机构 (特别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子市场以及金融理论和实务创新的介绍。要及时将金融脱媒现象、金融创新现象、金融微观化趋势以及金融全球化趋势, 在教学内容中充分体现出来。对于学生而言, 新型金融工具、新型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金融市场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以及前沿金融理论等新时期的金融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学习这些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十分有益。

在具体操作层面, 一方面要适度提高教学大纲与教材的修订频率, 另一方面可以将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从结构上设计成基础性教学内容和选择性教学内容两大教学模块。前者包括货币银行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涵盖的基本范畴、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等内容, 内容相对稳定, 约占整个教学内容的60-70%。而后者是指根据学生专业特点, 由教师自主选择的、反映与学生专业相关的金融领域理论和实务新发展的教学内容, 约占教学内容的30-40%。这部分内容相对灵活, 可以根据需要及时动态更新, 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2.3 加强货币银行学实践教学内容的建设

通过不断建立、丰富和完善货币银行学实践教学内容, 能够有效地将课堂理论教学、金融业务实践教学、课外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 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操作性和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拓展理论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货币银行学实践教学内容建设可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内容建设和校外实践教学内容建设两个环节。

货币银行学课程校内实践教学主要包括金融模拟实训, 各类金融业务实践专题讲座和专业学术讲座, 案例分析、课程论文 (方案设计) 等等。例如, 借助银行、证券等各类金融模拟实训课程的软件平台或沙盘, 模拟商业银行业务场景、流程或证券交易情境, 加深学生对抽象金融业务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而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模式, 一方面使教师有机会走向社会, 走进各类金融机构, 深入了解金融实践和金融创新的现状, 学习并及时吸收当代最新的金融实践和金融创新知识, 另一方面计划邀请相关的金融专家任教或者开授专业讲座。通过介绍鲜活的业界资讯、实践创新以及理论前沿, 扩大学生知识面, 拓展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

围绕货币银行学课程, 还可以广泛开展校外实践教学内容建设, 包括热点问题专题调查研究、金融机构实地参观学习以及各类金融知识和技能竞赛等。校外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各类校外实践教学形式的综合应用, 以及校外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完善, 将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健.“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与质量保证体系创建[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8) :13-14.

[2]解凤敏, 朱欢.金融业态变化与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体系扩展[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15 (5) :73-77.

银行改革不宜过度依赖外资 篇11

中国银行业如何在2006年金融全面开放之前的几年过渡期内,实现从传统银行体系向现代银行体系的变革转型,这是政府、金融监管当局、商业银行自身以及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年,特别是去年以来,希望通过引进外资来加快国内银行业改革似乎成为了最主要的思路和对策:

占我国银行市场份额60%左右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正在加紧准备海外上市和引进外资银行参股,中国工商银行也在做前期准备工作;十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已经引进外资银行股份,华夏银行也在积极做引进外资的工作;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南京市商业银行、杭州市商业银行、西安市商业银行等主要城市商业银行,也已经引进或正在积极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

四大国有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在中国银行业务市场份额达80%左右。从外资银行看,有实力的主要跨国大银行都参与了进来。

毫无疑问,中国银行体系要想在几年的过渡时期内实现根本性变化,必须要有开放的胸怀,要勇于和善于向国际先进银行学习,通过与国际先进银行股权合作这个平台,来促进我国银行体系的变革和能力的提升。但是,在与外资银行构建股权合作平台的时候,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外资银行的目的又是什么?

我以为,我国商业银行引进外资,补充资本金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想通过与外资银行的股权合作,学习国际先进银行的经营管理经验,更快地提升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能力。

但外资银行积极与我国银行进行股权合作,决不是为了“扶贫”--他们看中的是我国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是我国银行的机构网络资源和客户资源。他们选择的入股银行都是我国相对好的大银行,合作区域主要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和沿海地区。

在短短的几年内,我国有这么多商业银行在大张旗鼓地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让人感觉到有些过分依赖外资的倾向。这可能带来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国内银行希望通过引进外资提升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但是一些银行由于不能把自己已有的优势和引进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很好的融合,可能反而逐步失去原来的优势和创新能力,成为外资银行全球发展战略在中国的一个分销渠道。

二是可能加剧中国金融发展的不平衡。外资银行看中的主要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目前还仅仅只有加拿大丰业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各参股西安市商业银行2.5%的股份。

三是可能丧失未来金融的实际控制能力。占市场80%份额、相对好的银行都来引进外资,虽然目前规定外资金融机构入股比例不超过25%,单个机构入股比例不超过20%,但是目前中国各银行资本金总额对于国际大银行来说都不算大,今后各银行发展中还需要不断增加资本,所以外资银行在开放金融市场环境下要想取得中资银行的实际控制权,是不难做到的。

这就是说,如果我们在引进外资战略上失误,可能使得我国占主要地位的金融资源以及相应的经济市场实际掌控在外资银行手里,这对于还处在国际分工链中低端地位的人口大国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变革转型,引进外资是一条重要途径,但不能过分依赖,应该要有更宽阔的思路,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寻求我国银行业变革的策略。

从国家宏观层面分析,一国的市场、法律环境和金融监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金融的竞争和发展能力。所以国家必须从战略高度来加快金融的市场、法律环境和金融监管能力建设。

从单个商业银行微观层面分析,不能所有银行都去引进外资,也不是只要引进了外资就国际化了,不引进外资就不能国际化。比如,对一些不缺资本或者在国内比较容易筹措到资本的银行,就不一定非要外资来参股,可以通过聘请国内外的职业银行家作为管理团队或者管理顧问的形式,来全面提升自身的管理素质和竞争能力;对确实需要补充资本的银行,在鼓励外资进入的同时,也应该让内资特别是民营资本有机会进入。

这样做的理由是:第一,通过20多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锤炼,我国已经积聚了巨大的民营资本和涌现了一批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只要金融监管得当,民营资本更多地进入银行体系是可行的;第二,不能将我国银行变革转型所带来的机遇都送给外资银行,应给内资一个公平参与的机会;第三,应前瞻性地考虑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问题。

银行改革研究 篇12

一、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一)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1.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状况。

城商行经过近几年的债务重组、引入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 现在财务状况越来越好, 各项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在信贷不良率方面, 2010年城商行平均信贷不良率已经从2002年的24.37%下降至2.51%, 这说明城商行在信贷管理方面日趋完善。其中共有117家城商行贷款不良率低于5%, 占全部城商行的95.9%, 而有66家城商行不良率低于2%。全国城商行中只咸阳市商业银行一家仍处于高危状态, 不良率高达22.55%。全国城商行中只有广州商行 (现广州银行) 处于较高风险状态 (不良率在10%-15%) 。资本充足率方面, 截至2010年底, 城商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2.58%, 比上年上升了2.79个百分点, 近几年该指标增速尤为迅速。所有城商行资本充足率都达到了8%的监管标准。其中96家城商行资本充足率超过10%, 占全部城商行的78.7%。2009年未达标的17家城商行在2010年均顺利达标。在盈利方面, 在大力的政策扶持下, 2010年城商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01%, 比之2009年的1.03%略有下降, 其中, 有23家资产利润率超过1.5%, 有58家超过1%。但不同省区市的城商行发展水平良莠不齐。

2. 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状况。

2010年, 全国农村商业银行的总数近20家。除了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外, 多数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较小, 这两家银行的资产总额分别达到1550亿元和1827亿元, 占到了所有农村商业银行总资产的55%。深圳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为500亿元, 其余农村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均在300亿元以下。2010年,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总资产较上年增长了约20%, 逾6000亿元;资产质量明显改善, 约60%的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按照五级分类标准) 低于5%, 17家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大于8%, 大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均具有9%-10%以上的资本充足率, 高于8%的监管要求。这表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 经营实力得到一定的增强。从盈利能力来看, 2010年全国农村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分别为0.7%和13%, 与城市商业银行的0.74%和13.2%相差无几。

(二) 中小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现状分析

1. 城商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各城商行纷纷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投放力度, 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一些城商行还通过构建合作平台, 与知名软件公司合作加强信息建设来提高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如北京银行2006年推出“小巨人”中小企业成长融资方案, 满足处于创业、成长、成熟期等各种阶段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并获得“最佳中小企业融资方案”奖项等。但是城商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热情和力度在许多省区市仍然明显不足。

2. 农村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各农村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在持续稳步增加。如2010年底北京农村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856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22%, 新增中小企业贷款102亿元, 占全市19家中资银行新增中小企业贷款总额的30%;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户数已近万户, 在全部企业客户中的占比超过95%, 小企业贷款余额达400余亿元, 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近50%;常熟农村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户数6493户, 余额33亿元, 较上年增长2.5亿元, 5年来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约占全部融资额的80%左右, 极大地支持了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但还有许多省区市的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不足, 县域经济发展中, 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仍然找不到很好的破解方法。

3. 辽宁省中小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情况。

辽宁省内各银行机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从中小企业贷款余额情况看, 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的小企业贷款余额与年初相比均是负增长, 只有城市商业银行相对增长了。从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与全部贷款余额增幅比较看, 2010年, 大部分银行机构在贷款余额均实现一定增幅的情况下, 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却是负增长或与年初基本持平, 其增幅远低于贷款增幅;仅有城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增幅高出贷款增幅19个百分点。全国性银行的分支机构, 或者对中小企业客户营销仍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或者确定的主要营销对象准入标准仍高于银监会所确定的中小企业标准;或者缺乏合适的中小企业金融产品, 导致对银监会所确定的标准内的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仍显不足。从各银行的具体操作政策看, 城商行、农信社等地方法人银行机构是推进中小企业融资的主力军, 在贷款意愿、制度建设、营销策略方面都有向中小企业客户倾斜, 但由于规模小, 仍然满足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辽宁中小企业融资仍然是一个难题。

二、辽宁省社区银行发展的环境因素分析

(一) 有利于社区银行发展的市场环境因素

1. 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放。

银监会降低了农村金融的进入门槛, 符合条件的民间金融形式经过审核可以成为合法的农村金融组织。同时, 银监会还允许私人资本 (包括外资) 参与并控制新成立的金融机构, 这也为民间金融合法化开启了一扇门。这些有利于社区银行发展的举措为农村金融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形成了多样化农村金融组织形式, 能够较好地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 提高农村金融需求覆盖率, 使农民获得更好的融资平台。辽宁省下发了《辽宁省银监局扩大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正式启动了辽宁扩大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 先行在营口市大石桥与铁岭市试点。截至2009年底, 共有18家村镇银行挂牌营业, 注册资本金大多在8000万至1个亿之间。

2. 广阔的金融需求市场。

根据辽宁省银监局对辽宁农村金融情况的粗略调查显示, 农村金融环境很不乐观。例如辽阳市的525个自然村中, 贫困村有近118个, 居住在贫困地区的人口有30万人, 直接贫困人口近5万人。而辽阳全市金融机构网点366个, 设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为90个, 设在贫困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仅仅有20个, 占比54%, 这些网点基本上是分布在乡级政府所在地, 少数山区一二十里范围内没有金融网点, 村民存取款、贷款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农民的金融需求根本无法得到满足。这只是辽阳市的一个概况, 辽宁省有些地区农村金融的情况比辽阳市还要差。在市场经济中, 贫困户从金融市场获得信贷资源的能力有限, 村镇银行等社区银行正好可弥补这一不足, 因此必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 供给缺乏。

近几年来各商业银行纷纷将县和乡镇级分支机构业务逐步收缩, 其业务重心逐步向城市转移, 甚至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也对农村的营业机构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撤并, 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比过去有大幅减少。中国农户只有不到50%的借贷是来自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 经济金融不发达地区, 农户从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借贷的比重更低。1999年以来的所有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 一直在10%上下, 这和60%以上农村人口, 50%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极不匹配。此外, 村镇银行对贷款户的要求严格, 对于那些没有固定收入和资产担保的贫困农户来说是渴望而不可及的。农村信用社、社区银行或村镇银行满足率低, 地下钱庄盛行, 充分说明了在中国农村信贷供给与需求的严重失衡, 与当前“三农”发展和农户实际需求相比, 存在很大差距。

(二) 制约社区银行发展的市场环境因素

1. 开拓市场的能力受限。

辽宁省社区银行业务种类较少, 中间业务比重低, 业务结构不合理, 主要靠贷款规模获取利润, 村镇银行等社区银行无联行行号。辽宁省村镇银行等社区银行一直未能接入人民银行结算系统, 无法实现互联互通, 只能使用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的系统处理对公业务。目前, 辽宁省的村镇银行一般只设一个网点, 现代化手段缺乏, 城乡居民存取款十分不便, 吸储能力不强。此外, 辽宁省村镇银行选择的服务介入点、当时的市场定位与经营策略都是采用拿来主义, 经营规模又小, 基层无营业网点, 工作成本高, 与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竞争缺乏力度, 盈利空间小。同时, 村镇银行新入驻农村金融市场, 做农村工作缺乏经验, 缺乏在农村工作的群众基础, 导致开拓市场的能力受限, 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差。

2. 市场认可程度低。

由于村镇银行等社区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 群众难以认可村镇银行。长期以来, 国有商业银行和农信社加大支农力度, 老百姓对他们情愫较深, 信赖度和认同度较高, 而村镇银行作为新兴银行, 尚未树立起品牌与信誉观念, 社会公信度欠缺, 农村居民对其持观望态度, 心存顾虑, 难以认同, 影响村镇银行等社区银行的发展。同时, 村镇银行很难得到地方政府全力协助。当前, 辽宁省的地方经济发展迅速, 政府融资需求强烈, 而村镇银行经营规模小, 金融供给能力弱。当地政府融资的目的是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短缺问题, 而村镇银行受自身经营实力的限制, 很难满足政府的融资需求, 双方不能建立互惠互利的伙伴关系, 当地政府不愿更多关注其经营, 更不愿出台优惠政策予以支持。

三、区域金融创新下社区银行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

(一) 社区银行发展的经验借鉴

国际上, 社区银行的发展由来已久, 许多国家社区银行的发展已较为成熟, 已经形成较完善的发展框架体系, 及较完善的配套发展机制, 这些都给辽宁社区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具体总结如下。

1. 准确的市场定位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1) 差异化的客户定位。社区银行将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视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大中商业银行则主要面向高中端企业客户。这种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为社区银行带来了集中经营的优势:将资源优先集中在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客户, 能够克服自身规模小的缺陷, 通过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以质取胜的集中专营方式, 深化产品线的宽度和深度, 更细致、更有针对性地满足目标客户群的各种需要, 并同时可以逐步培育和积累社区银行自身的独特能力或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居民家庭及农民客户对于大银行而言是规模小、不经济的客户, 大银行一般不愿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因此, 社区银行在市场业务准入、占领市场后不会面临其他银行的强烈竞争和阻碍。社区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共存共荣关系, 社区银行的存在成为发展中小企业能否顺利获得所需外部资金的重要条件, 中小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也是社区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生存的重要支柱。

(2) 与客户沟通的良性互动定位。社区银行在特定区域经营, 容易获得人缘地缘优势。一是社区银行是社区土生土长的“草根银行”, 更能获得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 更易于与客户沟通, 在建立和保持业务合作关系方面具有优势。二是社区银行将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 在维护金融债权等方面易于得到政府部门的积极协助。三是社区银行主要由当地民营中小企业控股, 是民营中小企业创业和发展的重要资金支持者, 更容易得到当地中小企业的支持。有利的人缘地缘有助于社区银行的风险识别, 便于开展高风险的中小企业贷款。由于社区银行对目标实行集中经营, 又拥有天然的地缘人缘优势, 因而比大银行具备更有利的信息优势, 可大大缓解“信息不对称性”问题。

(3) 资金来源的准确定位。社区银行的存款客户主要是社区内的企业和居民, 他们的存款利率敏感性低, 短期内存款余额可能有所波动, 长期看相对稳定。这部分活期存款为社区银行提供了廉价且稳定的资金来源, 是社区银行保持流动性的“核心”。由于社区银行所吸收的资金主要用于当地, 因而可以解决资金运行中的“虹吸”现象使资金继续留在本社区。在有既定的核心存款来源的情况下, 社区银行对存款服务收取的手续费通常会低于大银行。此外, 由于社区银行多是向难以从大银行获得信贷的当地小客户提供资金支持, 因而会收取比较高的贷款利率。这样社区银行获得的净利差就高于大银行, 从而能向存款客户支付更高的利率。

(4) 金融服务产品个性化的定位。国际上, 社区银行多数以合作制形式组成, 是以社区成员个性化生活中现实金融需求为导向, 提供高效、便利化的“一对一”式金融服务。没有股东的概念, 也没有客户的概念, 因此, 小到专门对12-17岁社会成员提供指导性储蓄账户, 大到对高负债社区成员设计针对性债务转换及清偿方案。对社区成员的建议与咨询是开放性的, 贴近社区、方便百姓、亲情服务、灵活应变的经营理念是社区银行克敌致胜的法宝。另外, 社区银行提供的服务收费通常较之大型银行要低。据美国有关服务机构2001年的统计, 美国的社区银行在支票账户等服务的收费方面较之大型银行要低15%左右。

2. 灵活的内部运行机制是充满生命力的保障。

(1) 贷款决策实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历史上美国各州出于地方经济保护主义, 纷纷立法限制社区银行跨州设立分支机构。所以, 美国的社区银行拥有为数不多的分支机构, 使得在贷款决策上拥有管理环节少、决策时间短、审批效率高、灵活性高的优势。由于中小企业及个人客户贷款业务一般具有“短、平、快”特点, 美国社区银行的贷款决策机制刚好可以满足这类特定目标客户群的需求。由于大多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抵押物相对不足、财务报表不完备等因素, 如果在信贷决策时仅仅靠原则和制度, 就会失去大量潜在优质客户。美国社区银行在信贷决策时不仅靠制度, 还要靠艺术性的管理, 靠人格信任关系, 形象地说是靠心管理, 实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2) 利率定价实现风险和效益的有机结合。作为世界上经济和金融业都十分发达的美国, 其实施的是市场化的利率机制, 各金融机构对存贷款利率有自主定价权。社区银行在社区中占主导地位, 社区居民存款具有时间短、金额少、对利率不敏感的特点, 使社区银行可以利用较低的存款利率获得稳定的存款。在贷款时, 银行可以根据借款人资信程度实行差别利率。

(3) 风险控制实现信用和担保的有机结合。美国社区银行在决定贷款时主要是看借款人有没有良好的信用。美国良好的信用惩戒机制为这一做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保障, 抵押担保只是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信用良好, 即使没有抵押担保也能保证贷款按期足额偿还。利用有利的人缘地缘优势, 着重考察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的信用和诚信意识, 考察产品的市场前景和第一还款来源, 将资金大胆贷给信用良好而无担保的客户, 是美国社区银行又一成功经验。多年的经营业绩也证明, 社区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比大银行机构要低得多。

(二) 辽宁社区银行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

1. 加强对社区银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

由于我国缺乏对社区银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目前还没有关于社区银行方面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指引, 给发展社区银行的实践造成很大困难, 初具雏形或积极向社区银行方向发展的实践活动也无法得到相关政策的有效支持, 致使社区银行发展缓慢, 广大中小企业和居民的金融需要未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因此, 必须重视和加强对社区银行的理论研究, 探讨社区银行的设立条件、注册资本、经营地域、市场定位、业务范围和扶持政策, 尽快颁发相关的法律规范, 将社区银行的培育和发展纳入整个金融体制改革之中, 促进我国社区银行快速、健康发展。

2. 科学选择社区银行的创设路径。

村镇银行等社区银行的发展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前提下, 立足于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 在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三者之间形成正常的市场经济关系, 建立健全面向社区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 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市场化、规范化和合理化。可以考虑建立银行业的“双轨”制度, 便利村镇银行的准入。由于村镇银行等社区银行具有“草根金融”特征, 故在构建村镇银行的过程中, 有如下选择渠道。

(1) 将现有小型金融机构改造为社区银行。目前, 城乡信用社都面临着经营转型, 可以根据有关规定将其改造成以所在社区的中小企业和居民为服务对象、按股份制原则经营管理的社区银行。在改造过程中, 要坚持产权明晰、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并区别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状况, 分别采取不同的重组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 由于城乡信用社资产质量较好, 民营资本进入意愿较强, 可以鼓励民营资本进入, 通过适当的资本结构优化和机构整合, 将城乡信用社改造成社区银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由于信用社资产质量较差、历史包袱沉重, 可采取先由农业银行或农业发展银行持大股的方式完成股份化改制, 在政府给予相关支持、资产质量得到改善、经营效益明显提高之后, 再引导民营资本进入, 改善股权结构, 将城乡信用社改造成社区银行。由于各地、各个信用社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 要在做好试点,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推行。

(2) 引入民营资本或将非正规民营金融机构改成社区银行。有证据表明, 与现有银行机构相比, 一些地方从事资金交易的非正规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更高, 并且对当地中小企业创业贡献更大。所以, 通过组建社区银行将非正规金融机构导入正规化、合法化金融运作领域, 其意义将十分深远。可考虑以其作为发展社区银行的试点之一。具体操作方式为:由金融监管部门首先选择一家或一位经营业绩良好、资金实力雄厚、社会知名度较高、信誉良好的企业或资本持有人作为社区银行的“发起人”, 组织、鼓励和引导市辖内具有一定规模民间非正规金融资本参与, 采取股份制的形式, 分散股权, 明晰权责, 将民间非正规的金融资本导入正规的金融体系。

(3) 由民营企业资本组建新的社区银行。当前民营企业资本组建民营银行的愿望很强烈, 在组建社区银行的过程中要坚持市场化、法制化思路,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严把市场准入关。但是, 民营银行资本由于强烈趋利动机可能导致过度扩张, 加大金融风险;股东控制社区银行容易发生获取关联企业贷款等问题, 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以降低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和危害性。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均衡, 尤其是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发展水平不尽相同, 一般情况下, 允许达到法规规定的各项条件 (如资本金额、股东人数、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合规的章程等) 的自然人或企业法人组建社区银行, 考虑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资本金应在1000-5000万元为宜。

其他可供选择的路径中, 如在部分邮政基层机构基础上进行改造等等, 也可纳入选择范围。组建社区银行, 无论是新设还是在原有机构基础上改造, 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 做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配套机制、建立规范的“退出和准入”机制、改善社会信用环境等工作。这样, 不仅可以给民营资本一个合法的出路, 同时也可增加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的数量, 这对改善目前银行业结构失衡有很大作用, 同时规模较小的村镇银行面临的进入壁垒较低, 这会促进市场的充分竞争, 中小企业在一个竞争激烈、集中度低的信贷市场可以获得更多的贷款。退一步说, 即使这些村镇银行经营不善, 其退出壁垒的门槛也较低, 不会给市场带来较大的冲击。

3. 明确社区银行的市场定位。

社区银行的发展不能一味去追求规模扩张, 资产规模不能过大。一些村镇银行等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发起人或出资人为了机构能设立成功将会承诺恪守服务“三农”的宗旨, 并在机构成立之初严格执行有关的政策和法规, 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开展业务工作。但村镇银行在利益的驱使下很难实现“从一而终”的既定经营理念, 它们会逐渐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 寻求新的市场定位。在此情况下, 发生在农村地区和中小企业融资领域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农转非”现象将不可避免地在村镇银行重现。因此, 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对村镇银行的资产规模设定一个上限, 对其经营的范围或区域有一个较明确的限制, 对它们未来发展的状况再逐步修改相关规定。甚至可通过立法对村镇银行的上述方面进行强制规定, 使得村镇银行的贷款能更多地服务于中小企业和农业部门, 与大银行差别化经营, 从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银行业结构失衡问题。

4. 引导村镇银行等社区银行金融创新。

(1) 引进并科学植入国际先进的微贷技术。2005年由国家开发银行支持的首先在包头商业银行和台州商业银行试点的微小信贷项目, 是我国国内第一次由正规金融机构实施的基于商业可持续原则的微小信贷业务, 该项目由国家开发银行和世行在全球范围内就微小贷款项目进行招标, 德国IPC公司中标。德国IPC公司专家采用“学徒制”培训方式向这两家城市商业银行传授信贷技术。该项目以后将进一步扩大到包括全国各省的100个以上城市。这不同于以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的小额贷款机构, 不同于我国以往从扶贫目标出发的采用孟加拉小额信贷模式, 因此这在我国是一个重大的金融创新。我国通过近20年的小额信贷发展, 从面向贫困人口, 逐渐向可持续发展的微型小企业、个体户、农户等经济体发展。信贷技术研究也从相应的从“福利派” (当前的小额信贷机构, 大部分都以扶贫或社会发展为宗旨。这些机构源自对贫困人群的扶助组织, 强调贫困及低收入群体应同样享有贷款的平等权利, 在运营中更遵循公平原则, 因此被称为“福利派”) 向着“商业派” (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和巴黎政治学院诺瓦克女士, 于1998年和两个朋友共同创建了法国第一家小额信贷机构。他们坚持走商业化发展道路, 通过监管将小额信贷机构纳入整个金融体系, 靠商业实现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微小企业信贷技术的核心是要降低风险成本和管理成本。科学植入微贷技术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是合理利用传、帮、带学徒制推广技术。要把银行变成微小企业贷款的“放款机器”之前, 首先就要把他变成微小贷款的“培训机器”。微小贷款业务根植过程必然需要专家的指导, 随着村镇银行管理部门的不断介入、信贷员队伍的不断充实, 从项目的发展上看, 支行长和信贷主管将完全取代专家的角色, 成熟的信贷员将开始担负起培训新信贷员的责任, 部分信贷员的工作职责也将由兼职向专职培训师的角色转换, 这就要求他们能够在一个高度上了解和把握项目的发展趋势和掌握借贷技术。二是“先接受、后优化”的风险成本和管理成本降低策略。在村镇银行植入微贷技术的过程中, 该行主张“先接受、后优化”的技术根植理念, 这样谦虚和务实的技术吸收作风不仅能让银行实体学到外国专家的理念以及微小贷款项目的技术和经验, 而且彻底地改变了过去的思维模式和习惯, 主动把审视的目光投到银行自身, 找差距, 寻不足, 从实践中摸索、总结。这种独具特色信贷文化的打造和积淀, 一定能为国内所有的村镇银行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理性战略。市场是检验产品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这主要体现在微贷产品客户认可度高, 市场反馈好, 银行效益佳的层面, 更体现在村镇银行的管理层审时度势地运筹帷握、因时因地主动创新微贷产品的战略高度上。总之, 通过营销, 能将微贷技术推广到所有合适开展微贷市场的国内其他金融机构, 甚至国际。例如, 德国的IPC公司就是专门为银行提供业务创新的咨询服务公司, 中国应借鉴国外这种独立于政策体系之外的, 同时又能够对于金融市场金融创新提供咨询服务的模式, 迅速推广微贷技术在村镇银行中的植入, 从而为农村金融市场创新, 乃至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注入活力。

(2) 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发现客户、选准客户、留住客户、开发潜在的客户, 这些宗旨对村镇银行零售服务业务市场至关重要。通过督促并鼓励银行通过产品创新和机制创新, 提供更多的为中小企业和农民客户量身设计的金融产品和全程的金融服务。如信贷决策、利率定价、风险控制机制上可以大胆创新。村镇银行应设计出完全不同于大型银行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如快速便捷的小企业贷款和农业贷款, 较低费用的信用卡和借记卡服务。宾至如归的情感营销、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将大大提高顾客的忠诚度。

同时, 创新抵押担保模式, 可以创设“概念性抵押”, 解决中小企业和农村贷款瓶颈。如果动产、不动产、无形资产甚至是私人财产都可以做抵押的话, 可以为中小企业开辟一种征信。对于农民贷款, 可以允许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以专利抵押、以存货和零售门店订单抵押。这些不同于传统上抵押不动产的抵押方式, 操作灵活, 适应范围广, 适合缺乏固定资产的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民, 为其提供了许多便利。

5. 完善金融监管措施。

由于社区银行规模不大, 单纯从资本金、业务范围等标准考虑, 门槛不高。为了避免20世纪80年代城市信用社的教训, 把社区银行真正办成为中小企业和居民服务的金融机构, 必须要加强金融监管。一要严把准入关。在设计社区银行的准人政策和批准组建社区银行时, 要在产权结构、组织设置以及管理方式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不能沿袭商业银行现有的做法, 以保证社区银行有内在自我监督和为社区内企业服务的动力。二要强化风险监管。要明确风险救助、市场退出等操作程序, 强化社区银行的信息披露和公众监督机制, 维护银行市场理性竞争秩序, 切实防止各类风险。三要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监督和制衡。社区银行主要从事关系型信贷, 信贷人员掌握着贷款企业大量的“软”信息, 要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监督, 防止出现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四要制定详细的考核评估办法, 督促社区银行致力于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这一细分市场, 规定社区银行对所在地区贷款的最低规模或比例 (存贷款比例或贷款结构比例) , 确保社区银行在防范风险的同时立足社区做好金融服务。

6. 对社区银行采取必要的支持和配套政策。

一是优化地方金融生态, 加强对中小企业作用意识的宣传普及, 健全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社区资信认证和担保体系, 建立社区工商、税务、银行的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减少信息不对称。二是加强政策引导, 为了鼓励社区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 可采取贷款规模与支持措施相挂钩的政策, 对中小企业贷款达到一定规模的社区银行, 地方政府可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 中央银行和监管部门可降低社区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 扩大贷款拨备。三是建立社区银行贷款补偿基金, 向社区银行在社区承担的部分政策性业务提供支持。四是探讨建立中小银行的存款保险机制, 维持公众对社区银行的信心。

7. 建立社区银行的长效保障制度。

社区银行的长效保障制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保障村镇银行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制度设计;二是保障村镇银行能够始终为社区经济和中小企业及“三农”服务的制度设计。目前在推动村镇银行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还是比较有效的, 但还没有对村镇银行的长远发展作出合理的规划, 没有明确的制度来保障和促进村镇银行的长远发展。村镇银行的长远发展应该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对应。目前我国经济存在着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尤其是城乡金融市场存在的巨大差距。政府部门应当制定政策引导农村金融市场与城市金融市场接轨, 保证村镇银行可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发展壮大, 在发展社区、农村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同时减小城乡间的差距。同时, 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成立村镇银行协会, 如美国银行家协会专门设立了社区银行分会, 全美范围内成立了独立社区银行协会 (IC-BA) 等组织, 独立社区银行协会目前拥有5500多家社区银行组成的会员。这些行业性的组织在组织统一的小银行机构培训, 促进村镇银行新产品开发, 沟通村镇银行与政府、监管当局之间的交流中,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比较在阅读中的作用下一篇: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