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财政投融资角度看政策性银行的改革发展

2024-07-06

从财政投融资角度看政策性银行的改革发展(共11篇)

从财政投融资角度看政策性银行的改革发展 篇1

从财政投融资角度看政策性银行的改革发展

发布时间:2015-12-24 作者:郑建库

财政投融资和政策性金融的根本作用在于充实社会先行资本,填补财政预算无偿投资和一般商业金融投资的空白。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信用原则。

一、财政投融资和政策性金融概念

(一)财政投融资

财政投融资是一国政府为实现特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和运用。

财政投融资属于政策性投融资的范畴,它与一般的财政预算拨款或投资不同,也异于商业性投资,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资金运作方式。其资金来源的性质和资金运用的范围决定了财政融资具有不同于其他融资方式的特点。财政投融资的主要目标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促进本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企业和商业银行的投资行为具有诱导作用。

财政融资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有偿性。财政融资是政府采取有偿的手段来运作,要求偿还本金或给予投资者回报。二是政策性。财政融资以国家为主体,按照政府特定的政策目标进行资金投放,明显地负载着政府的特定政策目标和意图。三是安全性。财政融资是有偿的,其运作往往有政府参与其中,甚至有政府的履行担保,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种投资是相对安全的。四是资金使用期限长。财政投资资金一般来说是无限期使用的,即使是财政信用融资,期限也最短要达3至5年,长则20年,远比一般银行贷款期限长得多。

(二)政策性金融

目前对政策性金融的概念和定义,理论上仍没有一致和公认的界定。一般认为,政策性金融是与“商业金融”和“民间金融”相对的概念,多成为“公的金融”。(白钦先,王伟,2013)。日本学者对政策性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多,主要有:政策性金融是公共部门所从事的金融活动(贝冢启明,1981),政策性金融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国的产业政策等特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金融手段(小滨裕久,奥田英信,1994)。我国学者瞿强(2000)认为政策性金融是后发展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它主要是通过建立政府银行或对银行体系的直接干预,以比市场或商业金融更为优惠的条件,为特定的最终需求者提供中长期信用。丁孜山(2001)认为,政策性金融是在政府或政府部门的支持和规划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范围、对象(行业、领域),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贯彻、服从和配合国家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性金融行为。贾康(2010)认为,政策性金融具有“政策性目的、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等特征,是有别于一般商业性金融资源配置机制的一种金融创新,或可以称为加入政府较强调控作用的金融资源配置机制。政策性金融包括政策性融资业务,也包括其他的政策性金融服务业务,如政策性保险、政策性担保等。胡学好(2006)认为政策性金融是一切规范意义上的政策性金融手段,是一切带有特定政策意向的贷款、贴息、投资、担保、保险等一系列资金融通行为的总称。政策性金融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从事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政策性融资,支持经济发展中需要政府支持的领域、产业、部门以及特定经济环节的发展,实现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和管理。政策性金融是商业性金融的必要补充,对健全优化货币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发挥了重大作用。

从上述对政策性金融定义的理解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实现政府意图是各方对政策性金融的共识。政策性金融本质上是政府利用自身的信用所从事的一种融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政策性金融与财政学中的财政投融资概念有一定的交集。财政投融资和政策性金融两者的根本作用在于充实社会先行资本,填补财政预算无偿投资和一般商业金融投资的空白。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信用原则。

二、现阶段我国财政投融资和政策性金融的状况

(一)财政投融资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四大以来,财政投融资体系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基础设施建设特许权授予融资方式、城市市政建设投资债券发行等日益壮大,我国的财政投融资制度即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目前,我国的财政融资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预算内拨款融资。1994年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后,只有科教文卫、国防、行政等公益性事业和项目才实行预算内拨款,从融资的角度看,此类资金的数量也极为有限。二是 “贷改投”融资。主要对在实行“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的情况下,国家财政投资通过授权有资格代表国家的投资公司、资产经营公司、企业集团等机构来进行。三是建立和实行财政周转金制度。主要有支农周转金、支持工业企业周转金、支持商贸企业周转金、支持文教企业周转金、支持不发达地区周转金以及形成了各种基金等,对扶植重点产业、培植财源、促进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四是政策性银行融资。五是预算外专项建设基金。指国家为加快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将铁路、公路、航空、电力、邮电、通信等部门提价后征收的资金,作为本行业投资建设的专项基金。六是财政补贴。是财政无偿拨款支出的特殊形式,属于转移性支付。

(二)政策性金融

我国政策性金融的标志性事件是1994年国家组建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意味着我国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迈进了一大步。随着后续陆续成立的中信保等政策性信用出口担保机构,我国的政策性金融体系逐渐完善。但从总体上看,政策性银行在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三、对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发展的思考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从依托政府信用这一大的框架看,政策性银行乃至政策性金融是属于财政投融资范畴的概念。现阶段,我国正深化三家政策性银行的改革,从政府信用和财政投融资的角度,理解政策性银行的改革有以下启示: 一是正确理解政策性金融的业务属性。由于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政策性金融具有一定的财政属性,但由于强调资金偿还,又具有一定的商业性金融属性,所以对政策性银行的运营和风险管控和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二是正确理解政策性银行的机构属性。以国家信用为依托进行融资属于财政投融资的范畴,和一般的以机构信用为基础的商业融资行为有较大的区别。机构的风险更多为日常的运营等因素影响,应更多重视资产的质量状况。

三是正确理解政策性银行的风险属性。由于具有一定的财政投融资特性,政策性银行所从事的业务和领域具有部分公益性,收益相对较低,和商业银行相比,政策性银行运营中的主要风险是业务操作中的合规风险,这也是世界各国政策性银行一般重视内部控制和业务流程的主要原因,对于业务运营后盈利或者亏损,则不是对其考核的重点。(作者单位: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从财政投融资角度看政策性银行的改革发展 篇2

凡是由于生产或经营范围的扩大而导致的平均成本降低的, 就称为存在范围经济;凡是在经营范围扩大后, 出现平均成本的上升, 则说明存在范围不经济。对于商业银行而言, 我们可以将银行提供的种种金融服务卡看做金融产品。那么银行的范围经济是指随着银行经营产品品种的增加或者业务领域的扩张所引起的边际成本的下降或者边际收益提高的现象, 即银行的范围经济主要表现在由银行生产多种金融产品的成本要低于一些专业化机构分别生产相同产品的成本。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成功发展的情况分析, 它通过业务综合化、资源共享和品牌效应以及成本节约来实现了其商业银行的范围经济。学术上规范的范围经济的描述为:范围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经营范围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概念, 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i。

2 商业银行范围不经济的原因

反观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是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逐步由原有四家国有专业银行的基础上转变形成的。几年来, 通过深化改革, 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目前现实情况看,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低下, 竞争力处于较低水平, 其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困难。从总体上看,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巨大, 但没有规模经济;业务缺乏多样化, 又未能实现范围经济。分析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在分业经营下产生的范围不经济情况阻碍了其发展, 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原因:

第一, 我国现在实行分业经营模式, 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受到严格的限制, 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要求银行业实现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而我国的分业经营使国有商业银行缺乏多样化的服务手段和金融工具, 国际竞争力不足其贷款品种基本固守于传统业务, 其业务种类少产生了范围不经济。

第二, 我国银行的电子化、信息化水平及其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有一定的距离, 因此员工的技术水平不高, 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加上人员队伍庞大, 整体素质偏低, 造成了一定程度上人力资源的浪费。也是造成范围不经济的原因之一。

第三, 现阶段我国企业融资格局逐步由间接融资为主转向直接融资为主, 资本市场不断发展, 使银行从其传统的盈利业务中, 获取收益的机会逐步减少, 而表外业务、中间业务等成为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受分业经营限制, 无法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也不利于开展金融的广泛创新。

第四, 是利率管制造成的范围不经济, 拆借市场利率, 国债回购利率等都局限于人民银行的管辖范围内。

由上述分析可见, 分业经营使国有商业银行业务范围过窄, 是造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范围不经济的原因。在金融全球化、国内市场经济改革深入推进时期, 分业经营使国有商业银行无法取得长足的进步。可见,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现阶段固守分业经营无法有效实现范围经济, 只有从分业经营逐步向混业经营转变, 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经营多种金融业务的“全能银行”, 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范围经济, 更加提醒了我们混业经营的优势。

3 混业经营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方向

混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企业以科学的组织方式在货币和资本市场进行多业务、多品种、多方式的交叉经营和服务的总称。混业经营的优势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 混业经营可以分散风险, 增加盈利, 获得范围经济优势;另一方面, 由于技术效率和专业化经营水平低, 银行的每一项业务都难以达到有效的经济规模——第一, 在混业经营下, 国有商业银行业务范围扩大, 在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力得到加强。第二, 在混业经营下, 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的多样化, 使其一部分亏损可以由其他业务的盈利予以补偿, 降低了银行经营风险。第三, 在混业经营下, 国有商业银行能够用多种途径和手段参与到国有企业改革中去, 不仅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 而且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得以改善, 使不良资产比例下降, 银行收益增加。第四, 在混业经营下, 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配置将更为有效, 可利用多种手段、开展多种业务, 充分实现资金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 使银行进一步发展。

而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和金融业竞争的加剧, 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空间逐步缩小, 商业银行亟需突破现有的业务范围, 开展更多的业务从而不断增加利润。与此相适应, 我国近几年对分业经营的法规和管理政策也开始不断松动, 从制度上为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首先, 应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在风险和收益之间作出权衡, 不会不计成本的扩大经营规模;其次, 放松对金融业务的管制, 允许商业银行适度混业经营。我国银行业的范围经济性很明显, 扩大银行业务范围, 允许银行适度混业经营, 可以提高银行的收益率, 更为重要的是, 它可以提高银行的绝对收益水平。

在混业经营的同时, 我们还应该注意我国商业银行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监管体系的调整以及两者与混业经营相适应, 有效实现风险隔离与控制的理论和经验。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加强跨业合作, 探索金融业混业经营, 逐步构造范围经济特征明显的全能银行。在有效的监管下, 混业经营将会是很多大型银行的战略选择。

摘要:分析了商业银行发展受到范围不经济情况阻碍的原因和商业银行采取混合经营的优势, 提出只有从分业经营逐步向混业经营转变, 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范围经济的观点。

关键词:范围经济,商业银行,发展

参考文献

从美国角度看其教育的改革发展 篇3

美国的国情和中国不同,这是一个多民种的移民国家,早期的南北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统一了南北双方,形成合众国,所以,他们的教育根据肤色、民种的不同形成了多种语言。在尊重《独立宣言》、维护美国宪法尊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美国政权三足鼎立的政治体制,人民说了算、政府服务民众,成了美国从过去至今的国策。回到教育这方面,我在考察中看到,尽管美国政府、各个州都非常重视教育并致力于均衡教育的发展,仍存在许多不均衡。首先是从历史角度看到“先天不足”,这要看一看美国教育的演变和发展。美国早期教育大部分是从欧洲的公立学校而来的,在美利坚合众国建国之前,美国受到欧洲的统治,而欧洲王国是被其贵族们所统治,造成教育的享受权不平等。欧洲的人民对此十分不满,许多逃离欧洲来到美国。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由谁来管理呢?在当时看来。一定要建立一个共同体,不能像在欧洲那样由众多国家来统治。美国第三任平民总统杰弗逊最早提出美国应由人民当家作主的参议性民主,认为民主政策就是要让参与民主的人享受最低的知情权,达到最低的水平。这位政治家的观点受到当时欧洲贵族们的嘲笑。由于当时的媒体以报纸为主,每个国民必须识字。政府才能把政策、法规等及时传播,因此,就要办学校,公办学校的任务是要让老百姓脱盲。了解政治,而这些学校必须是法定的(义务教育的早期概念出于此),让每人读书、识字。一直至今,在美国的公立学校读书,无阶级之分,无民种之别,在美国的教育算是平等的。

那么,当今美国又是如何解决教育的平等、均衡问题呢?主体是对学生因材施教。由于美国的家庭财富不同,因而存在差异性,教育资源不平等。在美国,州政府主要依靠纳税人的房屋税办更多的学校,以此解决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因此,家长要买房或搬到更好的学区去,让孩子有机会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升上大学特别是好大学的机会就会更多。我不禁想:这种循环与竞争健康正常吗?这样做能达到均衡发展吗?但总的趋势是,如果当地的学校办得好,就会带来城市环境、投资环境和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变化,这个问题也难以用一两话说得清楚。

美国一向都在寻求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但从大的背景下以州政府为主要负责实施教育管理的机制,还注意到各个学区、各个学校高度尊重纳税人受教育的权利,以及到具体小部分学生的“特教”问题。关注到那些学习有障碍、身体有缺陷或学习赶不上的学生,把他们集中在一起享受适应其需求的教育,还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结识朋友的机会。

全美有50个州,出现了像哈佛、麻省、加州理工大学等世界顶级的大学,这里的华人不少,中国教育如何留住人才,加速发展,赶超世界水平。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中国教育不差,特别是基础教育很好,大学应反思改进。中国的考试选拔制度给美国带来了压力,出现美国教育“中国化”,如州制考试经常化,主要考语文、数学、社会科学、历史。美国的课程比较固化,贯穿于从小学到高中的义务教育阶段,包括:语文(读、写、听、说)、数学、卫生健康、体育、艺术、音乐教育、社会科学(历史、政治)、外国语言。各个州自主根据不同情况确定大纲教材和考试内容。因此,看美国教育,必须从地方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方面去看,美国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国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美国注重创造性发展。空间大,从中找规律,而中国注重成绩名次。

义务教育阶段的均衡发展在美国这样经济发达的情况下。算是做得很好的。但由于历史的渊源,先天不足的后遗症,至今仍存在富与穷、城市与乡村、公立与私立等方面的差别,的确难以均衡。美国教育中出现了“中国化”,考试制度冲击着美国学校管理及评估,让我们静观当今美国教育出现令人思考、期待的改革变动时期。

从经济学角度看银行风险控制 篇4

2011-2-11 9:25 赵达理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随着金融机构的职责和功能不断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正是获取利益,规避风险方法的不断进步。本文通过针对当前银行存在主要风险及其控制进行分析讨论。尤其针对信用风险和资本的防范。最后阐述了对监管者和商业银行的启示和方向。

【关键词】货币理论金融机构风险控制

随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加剧,银行、以及其他类似的金融机构无力偿付存款负债的案例屡屡发生。显然,政府及社会对银行的破产的关注程度要远远超过一般的制造和服务行业,银行破产似乎更引人注目。接下来,我们从货币经济学角度分析下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一、银行业的特质

(一)银行业是一种风险性产业,银行的风险具有行业传导性

金融产业与一般性产业不同。在一般产业中,一家公司的倒闭,除了老板受损失外,最多只影响到几家相关的公司;而金融机构则不同,一家银行倒闭可能在同业内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引起其它金融机构发生危机。银行业的这种传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把所有的银行联系在一起,从而造成了相互交织的债权债务网络,基于营业日结束时的多边清算差额的支付清算系统使得任何微小的支付困难都可能酿成全面的流动性危机;信息的不对称使债权人不能象对其它产业那样根据公开信息来判断某个金融机构的清偿能力,因此,债权人便会将某一个金融机构的困难视为其它所有有着表面相似业务的机构发生困难的信号,从而引发对其它金融机构的挤兑行为;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加重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金融创新在金融机构之间创造出远比过去复杂的债权债务链条,而达到天文数字的金融规模支付清算体系的脆弱性更严重了。

(二)银行业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产业

金融企业的公共性主要表现在:(1)金融企业的生存基础——存款,来源于广大社会公众。公众进入银行存款储蓄时,与银行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直接变成银行的债权人,银行则成为债务人向广大储户负债;

(2)银行把客户的钱贷给企业和个人,这些企业和个人成为银行的债务人,银行则变成债权人,广大客户向银行负债。在这两对关系中,金融企业面对的是社会公众,金融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行为、经营战略、经营成败都对社会公众产生影响,前者直接关系到储户的债权安全,后者直接关系到客户的债务条件(即能否得到公平合理的贷款)。对前者,银行经营的诚实性和谨慎性是保障储户利益的关键,对后者银行信贷条件的公开性和平等性是保障客户享受平等待遇的关键。

二、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

银行风险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指银行内部由于管理不善、控制缺乏等方面造成的银行风险。风险的外部原因从宏观上看是由于国家的经济形势、市场要素以及金融监 管等因素决定的,宏观经济中经济周期变化以及金融外部环境等因素是银行风险的主要外部原因;从微观上看,银行风险的外部原因包括市场价格、社会信用度、同业竞争、借款人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各种微观经济因素;同时战争、自然环境灾害以及潜在的电子网络技术风险等因素也可能造成商业银行面临各种难以预计的风险。

三、当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金融风险

在世界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的过程中,银行的经营风险呈上升趋势。从我国银行目前的经营与发展来看,存在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环境风险环境风险是指,独立于银行金融机构之外、非银行金融机构所能控制的自然、法律、国家政策、政治、人文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使银行金融机构遭受损失或获得收益的可能性。如,地震、火灾等 自然灾害的袭击对银行产生的影响。另外,由于国家政策法规的改变影响到某些企业的效益也会间接对银行产生影响。

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风险形式。根据麦肯锡公司的研究,以银行实际的风险资本配置为参考,信用风险占银行总体风险暴露的60%,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仅各占20%。可见,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首要 目标。具体到我国,长期以来银行领域积累了大量不良贷款,信用风险极其突出,这种状况目前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

3.资本风险:资本充足率的管理资本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不能抵补各项损失和支付到期负债的可能性。2003年初,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到2007年 1月 1目,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近些年来的资本充足率(无数据显示的除外),除农业银行外,均达到了银监会的要求标准,但是,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没有成熟,各项法律法规尚未十分健全,造成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存在严重漏缺,资产质量低下,不良资产比重较高,这带来的必然影响是抗风险能力差,银行信誉差,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也比较大。《巴塞尔协议》把担保、承兑和备用信用证这类业务(对银行来说是或有资产,也称或有负债)的风险转换系数定为 100%,可见其风险是很大的。因此,要真实衡量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就必须把帐外、表外及或有资产加以考虑。

4、利率风险利率的变动会对金融产品的持有者或投资者造成收益或价值的波动(包括收益和损失),这就产生了利率风险 由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主要都是以金融产品的形式存在,所以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就银行而言,利率风险无法完全避免,利率发生变动时,必然会影响银行的收入来源和其支出项目,即贷款和证券的利息收入,以及存款和其他银行借款的利息成本。

5.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在银行的日常业务操作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主要是人员素质风险。对银行的从业人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业务素质,改善其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并使知识的更新速度跟得上金融发展的速度;二是避免职业道德风险,提高职业道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金融犯罪。

四、金融业的启示

信用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正如斯蒂格利茨等所指出的那样,“理解货币经济学的关键是可贷资金的供求……理解银行行为的关键在于了解银行化解风险能力的局限性,以及银行化解风险的能力和意愿如何随着经济环境和政府监管的变化而变化”。从货币经济学对不对称信息市场和信贷市场作用机制的强调中,中国银行业可以获得如下启示 :

1、对监管者的启示金融监管是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外部,对金融机构实行管理、监督、约束、检查和制裁的行政管理行为。基于金融业的特质,仅靠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内部约束,是不足以防止金融风险的。

由于对“不对称信息”市场的开创性研究,斯蒂格利茨等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认为,信息不对称现象在世界上普遍存在,在现代金融领域更为突出,在发展中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尤为严重。因此,从根本上讲,信息不对称可能是我国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目前正在着力建立信贷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例如,为了防止信贷发放过度而引起不良资产比率上升,中国全面实施了资本充足率监管;但是此举极有可能出现意外的结果:由于资本充足率监管针对的只是信用风险而不是市场风险,在逆向激励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会减少贷款发放,增加对政府债券等的持有,这将导致经济中信贷可得性的下降,从而引起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加大,最后导致银行的信贷资产乃至资产组合的风险上升。

2、对商业银行的启示对于信贷风险,从技术层面上看,首先,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信息平台;其次,应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原则,建立客户违约概率统计模型,更新客户内部评级体系;最后,在贷款五级分类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以预期损失率为基础的12级分类系统,并引进KMV、Creditmetrics、Riskmetrics等国际上 成熟的工具软件。当然,从机制上看,商业银行应当采取斯蒂格利茨等提出的资产组合方法——目前,“基于资产组合分析的风险限额管理”作为一项先进实用的风险控制技术,在西方国家银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从财政投融资角度看政策性银行的改革发展 篇5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近几年均将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作为基础管理的重点之一。从总行层面,通过各种机制的建立,管理体系基本已形成。但从基层行来说,实际效果不甚理想。

为完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建立一个全面、完整、有效的内控管理体系,需要在以下方面建立自我约束机制:构建恰当的组织架构,营造科学的风险控制文化。这种组织架构如同一个三角的组织构架。三角的顶端是管理层,如分行党委。这需要管理层对本行的产品、业务过程和相关风险有全面的了解,而且要通过自身的语言和行动将经营管理的思路和风险文化逐步注入每个员工的意识中去。在三角的左下方是风险管理部门,该风险管理部门是广义的管理部门,在基层行目前机构设置方面可能涉及风险管理部、信用审查部、人力资源部和计划财务部等。该风险管理部门有五大任务,分别为传达、选择合格的员工、合作、激励机制、存档。三角的右下方是合规管理部门,合规管理部门做好内外部的沟通和协调,以后督的角色确保程序和政策有效执行、架构运行良好。

加强内控管理基本制度建设。

在制度梳理方面,笔者所在基层行分行甘愿花费半年时间去专项开展制度和流程梳理工作,其中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一是依据行情,有针对性地分层次有计划开展,第一阶段侧重于摸清制度建设的“家底”,第二阶段则侧重于对有效制度逐条进行合规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梳理。二是通过流程图的构建去检验制度的缺失点和合理性,并将流程图逐步转化为体系文件,进行必要的穿行测试。三是将制度建设发展成为全员参与的工作,下发全行征求意见,再通过法律与合规部的网点走访等,最终形成经得起考验的制度体系,同时无形中传达了全行内控风险管理的导向。

在制度执行力方面,制定检查管理办法,明确检查的频次、方式和处罚细则,并运用合规监测手段进行制度设计缺陷和制度执行缺陷指标体系的分析,达到对制度建 设、制度执行和制度保障的评价。

在后期制度建设方面,通过制度约束和核心系统、全面合规管理系统的控制,将制度和流程梳理作为常规性工作来推进,每季度全行开展一次制度清理工作,每季度召开合规经理联系会议,不断总结制度建设成果。

完善权力使用制约机制。第一,完善内部等级管理,分别授权的制度,如成立6个月以内的支行行长仅有在分行已审批业务项下文件的签字权,无任何信用业务审批权。第二,完善集体议事制度,基层行应成立内控管理委员会、信用审批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等集体议事制度,防止个人随意性和非理性行为对全行重大决策的影响。第三,完善离任审计和考核评价制度,高管人员在任职期满后,由上级行组成联合审计小组,对任期内合规合法经营情况、权力行使情况进行全面稽核。第四,提高业务主管部门对规章制度垂直管理的权威性,明确管理的基本原则,不得随意变通,不得越权行使。

强化内部控制的督查机制。近几年金融监管日趋审慎,笔者所在 的基层行也根据监管要求不断加强自查自纠的工作。从去年起,分行持续一年自觉自发地开展了“屡查屡犯”整改工作。一是明确思路、深化范畴、限时整改。全行力求实现以查促改、以改促建、全面检查、综合提升内控和案防管理水平的目标,通过不断收集、提炼和分析历次内外检查中出现的典型“屡查屡犯”问题及各条线重点或高风险环节问题,深化、细化“屡查屡犯”问题范畴。推进过程中,将每个问题落实到责任部门、责任人以及督办部门,制定整改进度表,要求限时整改。另外,还强调执行,完善机制,其成效显著。

确立鼓励主动发现和报告风险的基调。要求从风险管理条线、合规管理等条线,每季度各分行、各支行和各部门分别报送风险管理报告和合规报告,并要求各支行和各部门通过全面合规系统直接在线报送,便于总行管理层直接得到最前沿的第一手资料,简化报送的路径,减少信息的缺失,通过建立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间有效的分工和合作机制以及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缩短操作风险的汇报路径。

依据监管要求建立完善的内控自评体系。一是求全面,保证内控评价自评不留死角。二是求细致,保证内控评价自评不留漏洞。

三是求准确,保证内控评价自评做到有的放矢。四是求认真,保证内控评价自评能够全面促进支行的内控管理水平。基层行通过内控评价标准自评,从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隐患并加以整改,对检查中查出问题的违规操作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罚以警示全行,从而提高全行员工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和操作风险防控能力。

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坚持法规、制度、系统(科技)、人员、思想、道德控制一起上,协调并举、人机联动,疏而不漏。基层行应经过薪酬改革,把高层管理人员的收益增长目标同银行的经营目标结合起来。对员工的责任、业绩进行量化,评判优劣。根据市场化原则设置分支机构和内部岗位,干部任免基于业绩,强化考核与监控机制,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同时,增强员工职业品德培育和警示教育,提升内控与员工的价值联系关系度。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行程媚

从科学学的角度看传统工艺的发展 篇6

从科学学的角度看传统工艺的发展

从科学学的视角,在研究传统工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从科学学的角度讲,传统工艺发展滞后引发的濒危现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传统工艺所依赖的.技术基础本身的问题;二是传统工艺技术应用的社会方面问题;三是产业化的管理和战略发展问题.作者主张用现代的管理模式运作传统工艺产业,技术进化传统工艺制作,以产业化的科学发展战略来消解传统工艺发展面临的困境.

作 者:曾令发 黄万稳 ZENG Ling-fa HUANG Wan-wen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南宁,530006 刊 名: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3(2) 分类号:N09 关键词:科学学   传统工艺   科技管理   技术应用  

从财政投融资角度看政策性银行的改革发展 篇7

关键词:货币政策,汇率,人民币,发展

一、货币政策的概念和目标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和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采用各种政策工具, 通过对国家的信贷、银行体制以及货币供给和利率的管理来实施的影响宏观经济的一切方针和措施。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实现物价稳定和人民充分就业, 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平衡国际收支。我国关于货币政策目标的理论有: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和多重目标论。个人观点: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有效供给是稳定货币的前提条件, 稳定的币值是国际收支平衡的基础, 社会充分就业是社会安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没有稳定的币值, 将导致国际收支失衡, 必然无法实现社会的充分就业, 进而制约了经济的增长。可见合理的货币政策目标对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形式

在宏观经济面临不利的外部环境下, 国家适度放松银根, 降低融资成本, 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 以此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实践看, 我国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重点是对基础货币和利率等方面的调整, 从而对人民的贷款总量和投向及其利率波动幅度作出调整, 进而影响人民的生产、投资以及消费, 最终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

在全球出现利率走低的大环境下, 我国为刺激内需而施行的不对称地调低贷款基准利率和同步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货币政策开始加大实施力度。针对中国央行而言, 货币政策保证了资金的供应, 降息和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将为商业银行增加资金的流动性, 对带来经济萧条的通货紧缩具有抵消作用。

三、当前人民币汇率的调整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民币汇率已经升值百分之五十以上, 从2005年算起人民币汇率升值超过百分之二十, 仅从去年算起人民币汇率升值也超过了百分之三, 以上均是针对美元而言。人民币汇率升值正在减少我国的外贸竞争优势, 我国所发生的物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人民币对外升值因素, 人民币升值带来投机资本流入套利而进一步推高物价总水平。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一直都存在, 资本项目的流入放缓, 外汇储备依旧在增长, 整体趋势显示人民币还会继续升值。据有关数据显示, 从汇改到2008年6月人民币升值约17%, 而从2008年7月至今, 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在较小范围内进行波动已将近两年。针对我国的发展, 汇率政策的目标应主要盯住就业与通胀, 需要使人民币汇率更有弹性。

四、人民币发展趋势

人民币国际化, 指的是让人民币逐步成为国际产品与服务贸易的中介货币, 成为国际金融活动的中介货币, 也包括让人民币成为各主要投资机构以及中央银行的储备货币。由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扩大, 人民币汇率的持续稳定, 中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出的高度责任感, 人民币的国际声望大大提高, 日益成为周边国家广泛流通的货币, 甚至是储备货币。

亚洲开发银行称从2006年开始编制亚洲货币单位, 人民币的比重将达到30%以上, 这将推动人民币区域化进程。近年来, 我国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开放力度, 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有利条件。2005年7月21日,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 人民币汇率不再单一钉住美元, 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此次汇率机制的变动, 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又迈出了一步。

中国需要致力于中国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实行单一货币, 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行在亚洲次区域流通的单一货币。当前祖国两岸四地出现人民币、港币、新台币和澳门币四种货币并存的局面, 这为中央政府和各地的经济交流带来极大的不便, 中国内地、香港和台湾经济上存在着互补关系, 汇率机制相近, 如果两岸四地实现了货币统一, 就能先在小范围内形成单一货币区。根据最优货币区的理论, 所建货币区的规模越小, 其经济发展的一致性就越强, 货币一体化的成本也就越低, 也就越有可能发展成为单一货币区。伴随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强, 中国参与东亚区域货币合作是势在必行的。当前的政策重点应该是实现资本账户有效、可控、大规模的开放, 并且提升中国高质量金融资产的供给, 人民币国际化将成为未来10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稻葵, 刘霖林.人民币国际化:计量研究及政策分析[J].金融研究, 2008 (11) .

[2]陶永诚, 钟杰.人民币汇率、外部需求对我国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J].南方金融, 2010 (8) .

[3]王辰.人民币"外升内贬"现象分析及人民币汇率走势预判[J].商业时代, 2009 (12) .

[4]闫秀英.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进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山西科技, 2010 (6) .

[5]黎平海, 李瑶.如何走出人民币升值的困境[J].商场现代化, 2009 (3) .

从公共政策角度看春运难 篇8

临近年关,最受关注的新闻无疑是春运。今年的春运,出行人数据悉超30亿,其中铁路发送旅客2.35亿人次,同创史上最高。如此大的出行规模,铁路运能是无法满足的,于是在电话订票外,就有了今年春运的实名制和网络购票的推出。

然而,不久前在温州打工的渝籍农民工黄庆红致信铁道部,诉苦自己的买票资格被网购剥夺,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人们对网购这一新举措的抱怨。媒体大量报道了售票网络登录难、提交订单过慢、余票无法查询、网络吞钱不出票等问题,这大大出乎铁道部的意外,尤其是农民工这一春运的主要大军无法通过网购买到回家的票,更是勾起了社会对农民工回家难的关注和同情,弄得铁路部门颇有些尴尬,大有好心办坏事的味道,以致铁道部的新闻发言人不得不出来说,农民工返乡可首选电话订票。

客观而言,网购作为新生事物,出现上述问题,情有可原。任何新生事物,总有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程度。在此过程中,应该允许问题乃至错误的存在。尽管如此,黄庆红们对自身购票资格被“网购”所剥夺的抱怨,也说明铁道部在推出该举措时,确有对农民工群体考虑不周的地方。如果说,购票网络登陆难等问题还可归咎于技术原因外,农民工因不会操作网络或没时间上网从而丧失网购资格,则显然不是用技术原因可以解释的,严格而言,它属于个人的“权利”问题。而权利问题一般是由公共政策安排不当引起的。

火车票的实名和网购措施的出台正是如此。从铁路部门的角度看,这两项措施的推出,直接目的是为了杜绝黄牛党及内部职工倒票等顽疾,给大家一个公平的买票环境。这一目的不能讲不好,客观上的确大大增加了黄牛党的倒票成本,减少了倒票行为,也节省了许多人去售票窗口排队买票的体力和时间。但这一新举措在提高全社会买票的效率和公正的同时,却并没有改善像黄庆红这样的农民工的回家成本,甚至使他们回家的路更漫长。

个中原因就在于网购这个新举措,未考虑到或者忽视了农民工群体的特点。虽然网络作为一种大众技术现在很普及,可对于农民工中的许多人来说,囿于时间和知识的限制,平时很少上网,即使上网也不熟悉网络购票流程,何况网购还要办理网上银行,加之网购本身太挤,因而可以想见,不会有多少农民工上网购票,即使上网,也多半买不到票。在此过程中,尽管铁路部门也为农民工出台了许多其他“优惠”措施,但在售票公开透明的情况下,上述举措事实上对他们起不到多大作用。对农民工群体来说,其实还是去窗口排队拼体力。

所以,这告诉我们,当政府部门推出一些看似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政策或措施时,必须对可能受它影响的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利益进行仔细分析,防止它可能损害其中最弱势者的权益。假如无法避免这种损害,事后就需要合理补偿。

春运买票难固然非农民工才遇到,但显然,比起其他群体,农民工有着更切实的感受。因为无论从收入还是关系来说,他们可动用的资源都少,人数又庞大,过去他们还可凭着自己的体力优势,去窗口排队买票,可如今在新的现代化技术面前,他们的这一优势彻底化为无,有劲无处使了,从而导致回家的路比过去更难。这就是政策安排考量不周所致。

我们可以把这起事例看作是好心办坏事的一个典型。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之所以有这种效果的落差,具体到此事,从铁道部的主观角度来看,还缘于铁道部想通过技术思路来解决一个体制问题。春运年年票难求的根源,在于要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将2亿多人口从一个地方集中安全运到另一地方,由于铁路的运能不是按此配置的,盡管在春运期间,动用非常手段最大程度对铁路运能进行调配和挖潜,但显然难以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这中间的落差很大。表面看,这表现为一个短时间内的运能不足问题,但实则是制度和体制问题,是中国的城乡二元体制、户籍制度和地区发展差距形成了这种春运现象。

简单地说,2亿农民工春节期间不得不长途奔波,固有中国人的春节情结在内,然亦反衬出城市所能吸纳的农村人口有限,城市化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由于人口不能自由迁移,农民工在社会保障、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存在障碍,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从而,使得他们不得不候鸟般地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来回奔走。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大了劳动力流动的规模,给交通运输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可以想象一下,假如农民工能够真正变成市民,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与东部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农民工可在当地就业,那么,春运的压力势必会比现在小得多。

但在一时无法解决人口自由流动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前提下,要想解决春运一票难求的问题,就只能寄望于铁路运能的增加。问题是,铁路运能注定不可增长到满足春运的程度,否则,铁路在其他非春运时期,将会出现巨大的运能过剩。这就决定了春运供求缺口的存在。因为黄牛党的猖獗,无论是铁路部门还是社会,很大程度上把这个供需缺口的责任算到黄牛党头上,出台各种措施打击黄牛党。实名制、网购就是这种思路的产物。比起以前常用的其他措施,因为增加了倒票的技术难度,确实比较有效地遏制了黄牛党倒票行为,但如上所述,它们只能恢复过去被黄牛党和铁路内部人士倒票所制造的供给差距,并不会增加供给总量,当然,它们也给铁路部门和旅客带来一定代价。

因而,指望从技术角度解决春运买票难问题,并不现实。从近年情况看,相对于春节回家需求的增长,铁路的运能增加更快,但买票难依然如故甚至更难,这一现象本身就说明,要从根本上解决票难买问题,唯有从加快城市化、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着手。在此之前,要使农民工顺利回家,只能是给他们一个拼体力的机会,因为这是他们最后、也是最有优势的比较资本。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副编审)

从财政投融资角度看政策性银行的改革发展 篇9

刘会礼

一、发展市场经济是推动农村发展的根本途径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发展 我国农村经济,经过近40年来的改革发展,无论是生产的规模、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的运用,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甚至沿海等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乡村工业化等已经得到了很好发展。但是,在广大中西部落后农村,那种自给自足、只有少量剩余产品拿到集市上进行简单交换的小商品经济,仍然是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这种情况,越是在偏远、封闭的落后农村,越为突出。其生产经营方式的典型特点是,农户集生产、生活以及生育繁殖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传统经营方式,生产的目的往往立足于自身消费的需要。由此,就自然而然地采取一种小而全的小农生产方式,农民既是粮农,又是菜农、棉农、油农,集多种专业于一身。自给性的多种生产经营,其结果只能是低下的劳动生产率。

农村落后主要是经济发展落后。其根源,在于这种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对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一是没有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条件,不利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劳动者只有在专业化分工的生产环境下,专注于一个 劳动环节,才能够有效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发展。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下,没有社会分工和规模生产,束缚和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二是难以在生产中充分使用农业科技和促进技术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受限于经营范围狭小、资金积累有限,难于有效吸收和运用新的科学成果,不利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三是市场机制缺失,难以实现资源有效配臵和生产力发展。小农生产的自给性和极少量的产品交易,直接限制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落后农村市场经济不完善,导致其与整个市场经济大环境严重脱节,农村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严重缺失,使经济活动缺乏内生动力和应有的活力。

2、发展市场经济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改革小生产的经营体制,根本途径就是逐步实现由小规模的家庭分散经营向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的社会化生产转变,促进农村自给性的自然半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其中,规模化、专业化是实现市场经济的路径;市场机制是经济运行的激励机制,是实现农村健康向前发展的机制基石。

市场经济一经产生,便成为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载体,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最有效的经济运行方式。人类历史上显著的经济增长起始于市场经济的竞争刺激。新中国成 立至今,经济的快速发展始于改革开放。改革是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开放主要体现是对接世界上先进的市场经济运转。改革开放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完善的过程。

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是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农业生产主体市场化开始。但随后近40年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与其市场化程度低,成了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显著特征。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农村依然如此。我国农村经济,很大程度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者少部分剩余产品进行交换的商品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农村市场发展极不完善,导致市场机制缺失,市场调节失灵。推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

二、“塘约经验”对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意义

1、什么是“塘约经验”

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以党建为引领,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形成党支部、村委会、合作社同心协力的“三套马车”模式,探索了“村社一体、合股联营”发展路径,激活了沉睡的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极大地释放了农村深化改革红利,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不到4000元提升到2016年的10030元,村集体经济从不足4万元增加到202万元,实现了从省级二级贫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华丽转身。

贵州省委政研室总结认为,“塘约经验”归纳起来就是“三改三提三起来”,即:通过统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市场化水平,让资源活起来;推进农业经营制度改革,提高产业化规模,让钱包鼓起来;推进村级治理制度改革,提高组织化程度,让力量聚起来。安顺市委曾永涛书记将“塘约经验”进一步提炼概括为:党建引领,改革推动,合股联营,村民自治,共同富裕。

“塘约经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全省和全国各地均有前来塘约村考察学习。目前,安顺市已经进行全面学习推广,各县区均出台和实施了一些力度不小的措施。“塘约经验”不再局限于总结研究,已经成为行动指南,预计至少将对我市农村农业今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塘约经验”为政府补位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实现生产要素集聚提供了可借鉴的有效模式

落后农村市场发育不完善而出现市场功能失灵,需要政府采取为市场机制的完善创造条件的办法,来促进市场机制的发育、成熟,以此消除失灵。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塘约经验”的意义在于,政府补位通过“党建引领,村社一体,合股联营”方式,实现了农村生产要素的有效集 聚,推动了农村市场经济发展。

发展农村市场经济首先要实现农村生产要素集聚。市场经济是分工、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的产物,并基于此推动生产力发展。以分散的小农生产经营为主的农村经济,没有市场经济发展的土壤。发展农村市场经济,首先要实现农村生产要素集聚,实现生产经营规模化。与分散的个体经营相比,规模经营无疑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不仅能够有效地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增加资金和劳动积累,而且能加强协作的力量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提高专业化水平,推动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力。

实现农村生产要素集聚,主要在推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这三大基本生产要素集聚上。在劳动力的集聚方面。近40年来对农村影响重大的事件,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要算民工潮了。得益于民工潮的贡献,当前,除了特别偏僻、封闭的极少数落后村寨,农民对土地的依附程度已经最大可能减小。农村劳动力已经具有相对完全的流动性,对集聚不产生阻碍。

在资本的集聚方面。资本本身具有流动性。在市场自由选择下,资本集聚不会产生流动性障碍。当前资本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一是农村农业资本规模小,其他社会资本对农村农业投资小,需要实施更有效政策吸引更多其他行业资本的投入,以及加大银行信贷支持和财政资金扶持; 二是在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农村市场经济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政府补位。而这种补位,如果不按照市场规律和采取经济方法,政府的财政投资对民间投资很容易产生挤出效应,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扭曲。

在土地集聚方面。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面临的一个根本性矛盾,是以身份为基础的家庭承包经营权模式和规模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之间的矛盾。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臵”,为农村市场经济发展进一步明晰了土地权力。但是如果仅仅单纯基于土地“产权明晰”来理解和推演农村市场经济下一步发展,则远远不够。受近40年土地承包、分散生产方式,以及文化教育水平等因素影响,农户自主合作实现土地集聚进行规模生产的难度很大,通过农户自主大范围建立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将农村土地资源最大程度集聚的可能性基本上没有。土地集聚成了农村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发展和市场经济建立发展的主要障碍。

“塘约经验”在此具有重要意义:政府补位通过“党建引领、村社一体、合股联营”方式,有效将农村生产要素集聚了起来。(1)在广大农村,既然农户之间相互无法通过合股联营来实现土地资源的大范围集聚,就需要一个经济组织来完成这种聚合。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单纯的经济组织(这里主要指完全私有产权的市场主体)是最佳选择,但这种市场主体又难以解决好这个问题。这就需要行政权力的干预,需要村社一体、合股联营。(2)农村最有效的行政权力主体是村支两委,通过村支两委行为来实现政府补位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是最好选择。但村支两委单纯的行政干预经济行为,必然扭曲农村经济发展。(3)在土地集体所有权基础之上,在保护农户承包权前提下,村支两委通过合作社等形式,以村集体资产或者财政扶持资金入股,与农户用土地经营权入股,组成经济主体,开展规模化生产经营,或者与其他经济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合作,从而可以实现村里土地资源集聚。(4)在动员农户用土地经营权入股联营过程中,村社一体的经济组织,在采取经济利益联结的同时,必然会基于土地集体所有权采取行政手段,可以确保土地尽大可能的集聚。(5)事实证明,没有坚强的基层组织,难以有村社一体,更无法有效调动村民,这就需要党委政府通过加强基层党建达到。塘约村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村社一体、合股联营,将该村生产要素有效集聚起来,走市场化道路,在传统农业生产领域和传统市场(如塘约村的蔬菜生产销售、劳务建筑公司等),形成了竞争优势,从而带动了整个村脱贫致富。

三、学习“塘约经验”需要改进完善的重点

1、坚持市场化方向,构建“村社一体”经济组织的市场化管理机制。

“塘约经验”中,“村社一体”的经济组织,是政府补位农村市场发育不完善的产物,其中有集体产权成为事实上 股权主体、以及村支两委成为主要管理者的鲜明特点。关于对集体产权的激励制约问题,迄今没有找到好的解决方案;村支两委本质上是农村行政权力主体而不是市场经济主体。所以,“村社一体”安排只能被视为落后农村小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次优选择。

政府通过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等方式,培育落后农村市场经济,是在市场发育不成熟时不得不承担的成熟市场经济中本应由市场承担的职能,应随市场发育程度的不断提高而逐渐由市场承担。所以,学习“塘约经验”,需要在集聚农村生产要素基础上,坚持市场化方向,构建和完善“村社一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或者村公司等企业形式)的市场化管理机制,在产权明晰、管理权力制衡、决策科学化等方面,逐步实现向现代企业管理方式转变,才能保证其长远健康发展。

2、按照“村民自治、共同富裕”原则,以优化利益联结为载体,构筑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制度基石

塘约村在“村民自治、共同富裕”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通过优化党总支+支部+党小组的乡村治理结构,组织带领群众艰苦创业、艰苦奋斗,抱团致富、抱团发展。学习和发展“塘约经验”,需要进一步优化利益联结,推进村民自治,实现共同富裕。

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必要的公共服务,是市场经 济发展的社会保障。我国的基本国情,广大农村尤其是落后农村地区,这些公共服务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仍然严重不足。在政府不断扩大公共服务覆盖的同时,农村按照“村民自治、共同富裕”原则,以利益联结为载体和纽带,构建村级权力制约机制,优化村集体与村民之间利益联结关系,从而构建乡村治理和福利保障机制,这将成为中国特色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石,有效助推农村发展及其市场经济发展。

从劳动力角度看供给侧改革 篇10

为此,本刊摘发三位权威专家的真知灼见,以飨读者。

与世界经济减速有所不同的是中国经济在减速,我们称之为新常态,世界经济称之为新平庸。是在一个发展阶段变化的情况下,潜在的增长率在下降。从2011年开始,劳动年龄人口就在减少,接下来明年开始中国的经济活动人口也开始减少。也就意味着劳动力在短缺,以及由此带来一系列的现象。人力资本、生产力的提高速度和资本的回报率都导致潜在增长率的下降。我们做了一个模型,在改革开放期间,2010年之前中国的潜在增長率大概是在10%上下,实际增长率大概也是这个水平。从2011年开始,也就是十二五开始,潜在增长率就在下降,十二五时期是平均7.6%。实际增长速度实现了7.8%,在“十三五”时期,潜在增长率会进一步下降到6.2%,这是在没有其他变化的情况下,供给侧可能保证的一个增长速度。

接下来如何判断这个问题?知道了潜在增长率,当然前提是认可这个模型。因此实际增长率减去潜在增长率,就可以看到一个增长率的缺口。按照这个估算就可以看到在历史上我们的确发生了至少四次比较大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潜在增长率的情形,也就是负的增长率缺口。是81年、90年、99年还有2009年,这个时间跨度大约就是所谓朱格拉周期。

有一些新的情况,还会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以下因素用刺激政策没法改变。第一个是劳动力短缺,劳动力负增长,接下来还有新一轮劳动力短缺,从明年开始经济活动人口就开始负增长。在这之前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但是劳动参与率还在提高,这是人口结构造成的,明年开始经济活动人口,也就是实实在在的劳动力是负增长了。劳动力短缺,工资上涨很快,劳动生产率没有相应的跟上,在过去几年里工资增长的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导致单位劳动成本的迅速上升。

最近日本研究表明中国主要城市的单位劳动成本已经高过日本了,美国研究表明,我国跟美国相差无几,但是他们数据可能用错。因为他们的数据来源是统计年鉴。年鉴收录的单位就业是有劳动合同,甚至享受终身制的那些人的工资水平,实际的工资水平不是这个水平,因此我国的单位劳动成本没有那么高,但是拿中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去比主要其他的制造业大国,无论德国、日本、韩国还是美国,相对水平都在迅速上升。我国目前单位劳动成本没有超过他们,还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这种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在迅速的丧失。

第二个是新增劳动率在减少,意味着人力资本的改善速度在放慢。什么叫新成长劳动力?即各级毕业生和毕业未升学的总合。教育结构改善不会抵消人数减少。劳动力数量不够了,通常会说用质量来弥补,但是事实上数量不够了,质量也会下降。因为劳动力不再是无限供给的了,因此资本的边际回报率会下降。

第三个是全要素生产率,当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逐渐放慢了以后,唯一的出路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全要素生产率在过去这么多年里主要来自于资源重新配置、劳动力从农业转到非农产业、但是真正农村转移的劳动力是哪些人?是农村初中、高中毕业生,不是从田里转出来,是从学校里转出来。这一部分人就是16岁到1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每年新增的外出农村劳动力的增长速度从过去的4%降低到了2014年的1.3%,去年只有0.3、0.4的水平。劳动力不能大规模的重新配置了,生产率提高空间也就大大减少了。

从财政投融资角度看政策性银行的改革发展 篇11

(一) 公司治理的内涵及重要性。

公司治理是企业论的重要内容。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公司股东、董事和经理层之间的关系, 通过公司内部制度的制定, 明确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实现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 从而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广义的公司治理除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 还包括了公司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完整的公司内部制度和外部制度, 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 保证公司决策的准确性, 从而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公司治理结构具有动态性、契约性、依法合规性、强制约性、利润导向性、地域差异性等特点, 表明公司治理是服务于企业, 而且个性化很鲜明的一种模式。

(二) 内部审计的内涵及重要性。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 与外部审计不同的是, 内部审计是由公司内部的独立机构和人员对本公司财务和经营情况作事前和事后的审查和评价, 它既要对公司的财务及相关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作检查, 也要对公司自身经营的合规性和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作评价, 使公司处于健康良性的运转中。内部审计包括经营审计、管理审计和风险管理等内容。

(三)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体现。

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密不可分, 相辅相成。内部审计针对的内容无一不是与公司的经营密切相关, 内部审计为公司的内部控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有效防止了权利被滥用, 提升了公司的运作效率, 这是与公司治理中制衡各方权力的目的相一致的。同时, 公司治理为内部审计提供了制度保障。如果没有了专门的制度给予内部审计工作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 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就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公司治理, 不能为公司经营提供决策。

(四) 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

商业银行由于其特殊性, 对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 日常营业中有大量的现金交易, 风险聚集性较其他行业更强。二是商业银行拥有大量的信贷业务以及杠杆型业务, 存在较多的风险敞口,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如何有效控制业务自身带来的风险, 是银行的公司治理中的重要课题。三是银行业务种类繁多, 专业性强, 每一种业务都会有专门的业务部门负责, 甚至是专人负责, 跨度非常大, 对业务的把控比较困难。而且, 相比其他企业, 商业银行基层人员违规操作的现象更普遍。从往年的案件中可以看出, 一个涉及几个亿的案件可能是网点柜员、网点主任、上级业务主管人员共同串谋, 而信贷业务部门中信贷员与主任使用虚假申请资料为客户违规放贷的现象更比比皆是。

因此, 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预防保护作用。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对业务的监督, 保证银行内控制度的落实, 及时发现业务问题和漏洞, 监督相关人员进行整改, 防止案件的发生。二是服务促进作用。银行首先是服务性行业, 需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内部审计有助于发现银行业务流程中存在的不足, 从而使业务部门对其进行优化, 并降低运营成本, 使服务更加高效。三是评价鉴证作用。商业银行以盈利为目的, 每个阶段对各部门业绩的统计与评价是必须进行的工作之一, 也是内部考核机制的重要体现。内部审计能对各部门的运营情况作出公正客户的评价, 并为下阶段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与现状

近二十年我国银行业有了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 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另外国有四大商业银行陆续完成股改并上市, 在经营管理上更迫切需要向国外一流商业银行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总的来说, 由于各商业银行的管理和内控水平参差不齐, 内部审计的水平也差异较大。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由于发展时间较长, 管理经验较丰富, 因此内部审计在国内还是走在前面, 而部分商业银行仍停留在简单“查错找弊”的审计方式上。

以某较先进的国内商业银行为例, 该行的总行和省分行都设置了内部审计委员会, 其中在省分行也设置了稽核与监察的事务部门 (下称稽核部) , 但内部审计委员会在架构上与稽核部平行, 有一定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委员会的组长通常由省分行的一把手兼任, 组员为省分行的其他副行长和专门的审计人员。他们会定时制定审计方案, 通常会事先通过软件或系统筛选数据, 明确审计的事项、目的、期限等, 然后由内部审计委员会带队到下级直属支行进行审计, 或指示直属支行的监察事务部进行审计。审计通常采用非现场和现场结合的方式, 综合审计存在的问题。对于现场查阅业务档案留底和检查员工是否存放违规资料时发现问题的, 会立即记录在案, 经部门或网点负责人签字确认后限时整改。同时也会采取代职检查的方式, 重点审计负责人是否存在违规情况, 以及与业务人员访谈, 了解日常工作流程及员工动态等。审计结束后形成报告及录入相关系统, 对总行和董事会作出汇报。在下级直属支行, 也设有小型的内部审计小组, 组长为支行的一把手, 组员包括支行的副行长、各部门主任、网点一把手和监察部专人。内审小组通常只负责某些项目的推进, 若受省分行指派完成某些审计目的或支行自行组织的审计与检查, 通常会再分配到业务部门由相关人员处理, 或监察部自己带队到基层网点进行审计。事后形成报告及录入相关系统, 向省分行汇报。

三、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通过上述例子, 我们可以看到, 该行内部审计的架构与国外的商业银行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都成立了专门的内审委员会, 负责向最高权力机构报告。而且审计目的比较明确, 也能运用科技手段对数据进行处理, 从而提高审计效率。但是, 该行的内审部门独立性仍显不足, 部分岗位由其他人员兼任, 而且在下级直属支行, 真正的内部审计不是由内部审计小组人员完成, 而是由业务条线人员和监察部完成, 这也说明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够强, 其仅对自己熟悉领域的内容进行审计, 还达不到一个综合型高素质审计人员的要求。另外审计人手也不足, 与国外商业银行5%的人员配置率有一定差距。

纵观我国商业银行, 在内部审计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审计范围过窄, 理念落后。对于部分商业银行, 审计工作仅由稽核部门和事后监督人员完成, 没有专门独立的内审机构, 审计范围仅仅是为了检查业务差错, 防止员工作案等, 没有利用内部审计为营销战略等作出贡献, 没有体现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价值。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受银行的管理水平所限, 内部审计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未能全面掌握银行的业务要点, 衡量风险。同时由于缺乏专门的激励考核机制, 审计人员多以兼任者的姿态对待内审工作, 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权威性大打折扣, 这也导致银监会等机构进场检查时, 仍然发现大量问题。这些都导致银行运营成本的增加。三是信息科技手段落后。由于信息科技开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成本, 部分商业银行的信息科技更新速度还远远跟不上。其一是由于本身操作系统落后, 导致取数困难, 降低了审计的效率。其二是没有根据银行自身的业务特点, 开发相应的软件用于统计和审计, 削弱了审计的效果。即使有相应的软件, 但是没有及时就银行的新业务进行更新, 也未能适应银行业务发展的需求。

针对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内部审计的建设。一是从架构上加强内部审计的力量。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起各级独立的内部审计委员会, 使内部审计与稽核工作相分离, 扩大审计的范围, 使之成为衡量财务、内控和运营指标的重要手段。同时加强对创新业务的审计力度, 更有效地防范风险。二是从人员上充实内部审计的力量。商业银行应该就内部审计人员设立专门的考核方式, 实现持证上岗, 要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晋升机制, 提高其工作积极性。此外还要通过不断的培训提升业务水平, 使之成为一支具有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业务队伍。三是从信息科技上保证内部审计的质量。一个快捷简便的操作系统能有效缩短业务办理的时间, 同样地, 切合业务需求的办公软件能有效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 通过会计系统与审计系统的联动更新, 能进一步实现内部审计现代化, 保证内部审计质量。

总之, 改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 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改进内部审计制度才能更好实现公司治理。不久的将来, 外资银行将大量涌入中国, 没有出色的管理, 只会在与这些大鳄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参考文献

[1] .杨书怀.审计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8, 8

[2] .王光远, 刘秋明.公司治理下的内部控制与审计[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3, 2

[3] .何世彦.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系统治理问题初探[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8, 4:109~113

[4] .郑长军, 王轶.中国农业银行内部治理机制的分析[J].当代经济, 2009, 12

上一篇:福祉学院军训慰问演出策划书下一篇:悲悯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