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发展投融资(通用9篇)
林业发展投融资 篇1
我省从2004年9月开始,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综合配套”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前主体改革已基本完成, 林权证发证率达到96%, 分山到户率达到82.5%。为进一步巩固主体改革成果, 加快建立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长效机制, 我省积极开展了以“六大体系、一个中心”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改革, 并将建立新型林业投融资体系, 拓宽林业融资领域作为深化配套改革的核心内容来抓, 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为推进现代林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举措
(一) 全面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工作
为充分发挥林权证的价值, 进一步盘活森林资源资产, 我省从2006年起全面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工作。截至2007年底, 全省累计发放各类林权抵押贷款22.55亿元, 其中以林权证抵押贷款12.68亿元, 林农个人林权抵押贷款7.8亿元。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 有效破解了农村信贷找不到抵押物的难题, 拓宽了林业融资渠道, 实现了森林资源从资产运作向资本运作的转变。
(二) 启动了森林火灾保险试点
为提高林业生产者和经营者抵御风险能力, 帮助金融部门转移和化解贷款风险, 2007年我省按照“两低一保” (低保额、低保费、保成本) 的原则, 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林农自愿、稳步推进”的模式, 在全省26个县开展了森林火灾保险试点工作, 2008年将在全省范围内推开。截至目前, 全省已有350万亩林地参加了政策性林木火灾保险, 保险金额达到14亿元。
(三) 组建了省级林业担保有限公司
为有效解决企业和林农贷款担保难问题, 我省于2007年正式组建了江西省森信林业担保有限公司, 首期注册资本5000万元。担保公司主要采取政府和林业龙头企业共同出资的方式进行组建, 实行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省财政从2007年开始, 每年出资1 000万元, 连续安排5年, 力争使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达到2亿元, 担保额达到16亿元以上。
(四) 建立了省级林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
为加快我省林业产业化发展, 促进林农长久增收, 从2007年起到2010年, 省财政设立林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 每年安排5 000万元, 4年筹措2亿元林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 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工业原料林、用材林基地, 支持油茶、毛竹等特色产业发展, 支持优质林木种苗繁育与推广、支持低产低效林改造和林农个人的小额贷款贴息。
(五) 逐年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
为适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新形势的需要, 切实维护林农的利益, 我省于2006年建立了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 当年安排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5000万元, 补偿标准5元/亩。2007年, 省级公益林补偿面积扩大到2 038万亩, 省财政安排补偿资金1.8亿元, 将中央和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一并提高到6.5元/亩。今年省财政安排的补偿资金达到2.8亿元, 补偿标准提高到8.5元/亩。省政府决定, 到2010年全省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达到10元/亩。
(六) 建立了森林资源保护激励机制
我省于2005年建立了森林资源保护激励机制, 省财政每年安排1 000万元资金奖励10个森林资源保护先进县, 每个县每年奖励100万元, 连续奖励3年, 并由省政府授予全省森林资源保护先进的荣誉称号。今年省政府将森林资源保护激励资金提高到每年3 000万元。同时, 增设了五大河流源头及东江源生态保护的单项奖励, 每年安排5 000万元。省财政就部门单项工作设立如此高金额的奖励, 开创了我省先河。通过建立森林资源保护激励机制, 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
二、经验和做法
我们的主要做法归纳起来就是五句话, 即“创新理念、高位推动、精心操作、财政扶持、激励到位”。
(一) 创新理念
通过这几年林业投融资改革实践, 我们认为林业投融资改革之所以成效明显, 关键是创新了理念, 实现了五大观念转变。一是由以往发展林业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向放眼全社会、多渠道、全方位寻求资金转变;二是由以往跑项目、争项目向争政策、争措施转变;三是由以往重财政和发改委投入向调动银行、企业和社会投入积极性并重转变;四是由以往重计划安排、抓项目管理等常规工作向建立激励机制, 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转变;五是由以往利用金融机构贷款是包袱向加强银林合作, 拓宽各类金融产品服务, 实现双方共赢转变。
(二) 高位推动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投融资改革工作, 原省委书记孟建柱、省长吴新雄多次在全省林改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切实加强金融为林业服务, 大力开展林权抵押贷款, 拓宽林业融资渠道。要根据林业生产的特点, 制定与林业生产周期相匹配的贷款周期和贷款额度。同时要简化贷款手续, 方便林农。吴新雄省长明确提出, 2007年金融部门对林业贷款额增幅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贷款额力争突破20亿元。省委、省政府还调整充实了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 新增省农村信用联社、省农行、省农发行等金融部门的负责同志为领导小组成员, 并专门成立了金融服务组, 进一步加强了对林业投融资体系改革的组织领导。此外, 我省还将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纳入各地林改考核验收的一项重要指标, 大大推动了林权抵押贷款工作。
(三) 精心操作
一是及时出台指导意见和实施办法。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我厅先后会同人民银行南昌支行、省保监局出台了《关于全面做好江西林权改革金融配套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会同省农业发展银行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林业贷款工作的意见》, 会同省农村信用联合社出台了《关于全面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的指导意见》, 会同省财政厅、省保监局出台了《江西省林木火灾保险试点工作方案》, 会同中国人保江西分公司出台了《关于做好政策性林木火灾区保险工作的意见》, 这些政策和办法有力地促进了基层金融机构开展以林权抵押贷款为核心的金融服务创新。二是加强了部门之间通力配合。我厅采取多层次会商、座谈、联合调研等, 架起金融机构与林农联系的“桥梁”, 协调解决林权抵押贷款办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积极开发适合林农需要的信贷产品和小额信贷业务, 为林权抵押贷款顺利推进提供保障。三是积极建立银林合作机制。我厅先后与省农村信用联社、省农发行、省农行联合召开了银林合作项目推介会, 编制了《江西省林业贷款项目推荐书》, 推荐各类贷款项目71个, 申请贷款规模21.5亿元。目前, 已有17个项目获得贷款批准, 贷款金额4.5亿元。
(四) 财政扶持
一是争取省财政出台了林权抵押贷款贴息政策。从2007年起, 省财政每年安排1 000万元林权抵押贷款贴息资金, 其中林业企业贷款贴息率为2%, 林农个人贴息率为4%, 极大地推进了林权抵押贷款工作步伐。二是争取省财政出台了林木火灾保险保费财政补贴政策。林木火灾保险保费省财政负担30%, 据实补贴, 由省财政厅统一和人保财险江西省分公司进行结算。今年已先期安排1 000万元林木火灾保费财政补贴资金。三是争取省财政安排了组建省级林业担保公司所需的资本金。省财政从2007年起, 连续五年每年安排1 000万元用于增加省级林业担保公司运作资本, 确保省级林业担保公司国有控股地位。
(五) 激励到位
如何让国家和政府投资发挥最大效益, 成为我省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重点研究的问题。多年来实践表明, 直接安排生态投资所产生的效益远低于地方政府自发保护生态的效益。为维护我省来之不易的生态优势, 2005年, 我们主动与省财政厅沟通, 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 提请省政府颁布了《江西省森林资源保护激励暂行办法》, 将森林覆盖率增长量、单位林分蓄积量, 生态公益林面积和比重、商品材采伐计划下降数、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数量等最能体现林业生态保护效果的指标作为考评生态保护先进县的条件, 科学引导各地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各地要想获得先进县的荣誉称号, 就必须采取许多过硬的措施, 筹措数十倍于奖励资金的投资用于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 充分发挥了政府投资“四两拨千金”的作用。通过实施激励措施, 既让获奖县有了很高的荣誉感, 同时又争得更多的政府投资, 极大地调动了我省地方政府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的积极性, 建设绿色家园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广泛共识和自发行动。
我省林业投融资改革起步比较晚, 仅仅只有3年多时间, 很多工作还不很完善, 今后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新的契机, 在国家林业局的精心指导下, 认真学习各兄弟省市的好经验、好做法, 努力把我省的各项林业工作做得更好, 为建设绿色生态江西, 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林业发展投融资 篇2
会上,国家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树丛作了题为“全面提升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 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贡献力量”的重要讲话。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代表局党组通报了2012年林业工作完成情况和2013年林业工作安排意见。副局长印红、孙扎根,局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局纪检组组长陈述贤,副局长张永利,局总工程师陈凤学,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专职副总指挥杜永胜,武警森林指挥部主任何宏成,国家林业局老领导王志宝、李育材、赵学敏、江泽慧出席会议。
赵树丛说,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写入党章。这在世界政党发展史和执政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认识上的重大飞跃、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实践上的重大举措,树立了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里程碑,开辟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征程,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要科学分析我国生态建设新形势,深刻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
赵树丛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味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把发展林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林业部门承担的责任更加重大。一定要发扬勇于担当的精神,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切实承担起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贡献这六大职责,着力构建国土生态空间规划体系、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体系、生态产品生产体系、支持生态建设的政策体系、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六大体系,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赵树丛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林业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加快发展现代林业,着力构建六大体系,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推动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赵树丛强调,2013年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求进”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要求,重点抓好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5个方面工作,全面提升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水平。一是抓改革。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林业改革起步较晚,任务艰巨,但是潜力巨大,后发优势明显,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继续探索重点国有林区改革。二是抓资源。要把林地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增加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基础。三是抓科技。要积极推动中国森林资源核算及绿色经济评价体系研究,加强重大生态灾害防控、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生物产业开发等关键技术攻关,真正依靠科技进步,降低植树造林成本,降低林业资源消耗,提高生态建设成效,提高资源开发水平。四是抓产业。大力发展木本粮油、生物质能源、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确保更多的人享受到绿色生态产品,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五是抓民生。要把改善林区民生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让生态建设和保护者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要着力解决林区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就医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彻底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充分调动林农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赵树丛要求,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夯实完成各项任务的基础保障。新一届中央政治局作出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充分体现了中央领导同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转变作风、联系群众的信心和决心。要充分认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规定,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加强作风建设,树立林业部门的良好形象。一要用底线思维修炼作风。二要用实干精神推动工作。三要用公仆情怀服务群众。四要用责任意识勇于担当。五要用优良传统力戒奢靡。六要用创新管理减少检查。
会议认为,2012年,全国林业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林业改革继续深化,造林绿化任务全面完成,林业重点工程深入实施,资源保护管理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取得显著成效,林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生态文化引领作用日益显现,林业国际交流合作逐步深入,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林业行政能力全面提升。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2年11月底,13个省份超额完成了全年造林任务,全国共完成造林9012万亩,提前完成全年任务。共完成森林抚育1.236亿亩,为计划任务的117.7%。国家林业局下达2013年造林任务为9000万亩,森林抚育面积为1.05亿亩。在全球经济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全国林业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预计全年林业产业总产值将达到3.7万亿元,增幅21%,提前3年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3.5万亿元目标。国家林业局提出,2013年这一数字要达到4.5万亿元,也就是继续保持21%以上的增幅。2012年,我国全年恢复湿地2万公顷,新增湿地保护面积9万公顷,新增国家湿地公园试点68处,并确认11处国家重要湿地。针对依然存在的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等问题,2013年,我国计划开展打击破坏湿地资源专项行动。
2012年,我国社会造林和工程造林齐头并进,企业造林、大户造林、专业队造林快速发展,义务植树、身边增绿、通道绿化、森林进城等活动深入开展。全国义务植树24.94亿株,为计划的99.8%;还营造了珍稀储备林165万亩、速生丰产林981万亩。与此同时,我国完善了森林抚育规程,启动了森林经营样板基地建设,森林抚育经营由试点转向全面推开。
nlc202309011138
为2013全年完成营造林9000万亩,抚育森林1.05亿亩的目标。具体措施包括:在《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和《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林地、农田防护林、草原防护林、水系防护林、路网防护林、城镇绿化等用地的潜力,进一步争取加大后备资源培育力度,争取尽快重启退耕地造林工作,认真实施三北五期工程,加快长江、珠江、沿海、平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推进森林抚育样板基地建设,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管,大力培育良种壮苗等。
近10年来,我国林业产业呈现出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万亿元用了57年,从1万亿元达到2万亿元用了4年,从2万亿元达到3万亿元仅用了1年。2012年的全国林业总产值是2002年4634亿元的8倍。目前,山东、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省的林业产业总产值已超过3000亿元。
2012年,全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有望达到1200亿美元,同比增长3.4%。全国主要林产品产量持续增长,木材产量达8088万立方米,人造板产量达2.07亿立方米,干鲜果品、木本油料等特色经济林产量达1.46亿吨。全国花卉种植面积1536万亩,销售额达到1068亿元,出口创汇4.8亿美元。油茶种植面积超过5500万亩,茶油产量超过37万吨,实现年产值245亿元。国家级森林公园达764个,全国森林公园旅游人数突破5.1亿人次,比去年增长15%,直接收入超过450亿元,综合产值超过3500亿元。
2012年,我国编制了人造板、特色经济林、花卉、林业生物质能源、林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等专项规划,林业产业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加大了产业扶持力度,中央财政木本油料产业发展资金增加到37.9亿元,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增加100个。与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签署了支持林业发展合作协议,中央财政贴息达14.7亿元。
2013年,我国将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兴林富民步伐。一是制定实施《林业产业倍增计划(2013-2020年)》,开展国家级林业重点企业、国家标准化示范企业、现代林业生态产业示范园区认定工作。二是继续完善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形成林业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特色林业产业发展。三是规范发展林业会展经济,实施林产品品牌战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四是加大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和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扶持力度,支持发展森林旅游、花卉、竹藤、生物材料、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推进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五是加强林产品质量监测,建立林产品信息预测预警系统和信息发布平台。
记者还了解到,2013年国家林业局将在实施现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同时,积极谋划启动一批新的工程,切实增强森林、荒漠和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
据悉,虽然我国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布局不平衡、生态承载力低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森林分布碎片化和质量不高、功能不强的问题尤为突出,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还有一半尚未得到保护,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的趋势依然在持续。荒漠生态系统问题更加严重,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8%,土地沙化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生态问题。
会议指出,林业实施的国家重点生态工程是生态修复工程的重中之重,明年,林业系统应该着力构建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体系,在认真实施现有重点工程的同时,积极谋划启动一批新的工程,切实增强森林、荒漠和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
当前,国家林业局将争取加大天然林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和后备资源培育力度,争取尽快重启退耕地造林工作,认真实施三北五期工程,加快长江、珠江、沿海、平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做好重大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准备工作,开展打击破坏湿地资源专项行动。同时,继续加强森林抚育经营和林木种苗质量监管,大力培育良种壮苗。
今后,国家林业局希望尽快启动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等工程,并针对一些特殊的生态区位、特殊的生态需求,谋划一批新的生态修复工程。同时,建议各地根据当地实际,谋划实施一批省级、市级和县级重点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健全和完善生态工程布局,形成国家和地方互为补充的生态修复工程体系,以重大工程推动全国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
为期两天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于28日闭幕,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代表局党组对会议作总结讲话。
张建龙说,这次会议是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全国林业系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分析林业形势、总结部署林业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必将对推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张建龙强调,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回良玉副总理作了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林业工作成绩和对生态文明的贡献,完全赞同林业工作思路和各项工作安排,为我们开好这次会议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保障。赵树丛局长的讲话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科学分析了林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深刻阐述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系统归纳了林业应切实履行的6项重大职责,科学谋划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林业工作总体思路,明确指出了林业要着力构建的六大体系,着重强调了当前应突出抓好的5项重点工作,并就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出了6条要求。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这次会议是党的十八大后,国家林业局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非常及时、非常重要。尤其是赵局长的重要讲话,体现了中央对林业建设的新要求,顺应了林业发展的新趋势,契合了各方面对林业发展的新期待。讲话既着眼全局,又立足当前;既有总体思路,又有具体工作,非常全面、深刻,对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林业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林业发展投融资 篇3
一、强化运作, 财政投入大幅增长
近几年, 在中央以及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生态环境改善的大环境下, 我省紧抓机遇, 精心谋划, 注重运作, 在争取财政资金投入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收到了显著成效。
(一) 政府高位推动
林业的跨越发展, 政府的支持是关键。近几年, 我省紧扣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林业政策, 结合我省实际, 加强调研, 积极探索, 认真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林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林业发展政策措施。特别是2010年以来, 基本每年都以省政府名义出台林业方面文件, 如2010年下发了《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造林绿化推进森林福建建设的通知》, 2012年下发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抓好2012年造林绿化工作的通知》、《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意见》, 2013年下发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抓好2013年造林绿化美化工作的通知》。这些文件的出台和领导的重视, 为我省的林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 实施项目带动
林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投入, 而资金投入需要通过项目来争取。近几年, 我省通过谋划运作, 以大项目争取大投入, 以大投入促进大发展, 取得了明显效果。
1. 大力开展造林绿化。
为推进森林福建建设, 打造生态优美之区, 同时为实现全国森林“双增”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0年以来, 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高规格的会议研究部署林业工作, 并先后下发了多个文件, 大力开展造林绿化美化, 三年共下达造林绿化任务1250万亩 (2010—2011年650万亩, 2012和2013年各300万亩) , 省级财政共投入补助资金16.32亿元 (2010—2011年造林安排6.46亿元、2012年造林安排5.26亿元、2013年造林安排4.6亿元) 。各级财政也纷纷加大造林绿化配套资金投入, 带动全省投入200多亿元, 投入之大创历史之最。
2.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近几年, 我省各级财政通过集中资金, 逐年都在加大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投入。2013年, 在中央财政提高国家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的基础上, 省财政对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每亩也提高5元, 共增加安排补偿资金10 724.52万元, 目前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已从2012年的12元/亩提高到17元/亩。
3. 大力实施现代农业。
一是加快 (花卉) 产业发展。2009年开始, 省级财政每年均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扶持花卉产业发展, 补助范围不断扩大, 补助资金不断增加, 2009—2013年共安排补助资金6050万元。到2013年, 省级现代农业 (花卉) 项目县已从2009年的2个增加到20个, 按照省政府文件规定, 到2015年, 省级财政扶持的现代农业 (花卉) 项目县将达到30个。同时, 我省还规定从2013年开始省级财政先期安排3年预算, 每年1000万元, 专项用于花卉苗木品种引进和研发创新。2013年起连续三年, 省级财政从设施农业中拨出1000万元用于设施花卉发展。二是扶持竹产业发展。2009年福建省开始启动实施了第一轮竹产业发展项目补助, 每年安排2550万元, 选择6个重点项目县予以补助, 每个县安排补助资金400—450万元, 一定三年。2012年我省继续实施了第二轮竹产业发展项目补助, 每年补助资金增加到3500万元, 选择10个重点项目县予以补助, 每个县安排补助资金300—450万元。三是扶持油茶产业发展。除中央安排的油茶产业发展资金外, 从2009年开始, 省级财政每年均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油茶种苗、科技培训等补助, 2009—2013年省级财政共安排4900万元。
4. 积极扶持林下经济。
我省的林下经济利用起步早、模式多。从2002年开始, 我省就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积极开展了林下经济发展的探索和研究。2007年10月, 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生态林管护机制改革的意见》, 提出了生态公益林严格保护、科学利用的总体要求。即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 遵循“非木质利用为主, 木质利用为辅”的原则, 科学合理地利用生态公益林林木、林地和景观资源。拓展非木质利用的途径主要包括:依托生态公益林植物资源, 积极开展枝叶花果的开发利用;依托生态公益林的林地资源, 种植珍贵树木、中药材、食用菌和开展林下养殖等多种经营;依托生态公益林的景观资源, 开发“森林人家”等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开展限制性木质利用。经过几年的发展, 目前全省各地掀起了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潮, 而且形式多样、各有千秋。在商品林中发展林下经济, 更是如火如荼。为鼓励林下经济发展, 省级财政从2003年开始, 每年均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开展生态林下的非木质利用试点补助, 2003—2012年共安排试点补助资金2570万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出台后, 省委、省政府对林下经济发展更加重视, 在2012年出台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2013年刚出台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均明确规定:从2013年起连续三年, 省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对林下经济发展予以补助, 市、县 (区) 财政也应安排资金予以扶持。
(三) 开辟资金渠道
由于目前我省的财力还非常有限, 林业的发展完全靠本级财政部门和本部门的投入还远远不够, 为此, 近几年通过反复研究、沟通、协调我省在拓宽林业资金渠道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一是开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新渠道。2007年我省率先在全国出台了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每年由各设区市按城市工业、生活用水量为依据筹集补偿基金8590万元, 一定三年。从2010年起, 我省每年筹集补偿资金提高到12 910万元并入中央和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实行统一管理。同时, 2008年经省政府研究, 决定从水资源费征收总额中安排, 35%用于林业部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二是开征了森林资源补偿费。经过反复研究, 省政府决定从2013年开始对使用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省级生态公益林和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的, 分别按照每平方米30元、60元、90元的标准收取森林资源补偿费, 为我省林业生产建设开辟了新的资金渠道。
二、完善机制, 林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
2003年起, 我省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 开展了以林权抵押贷款为主要内容的林业投融资改革工作, 积极探索解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据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统计, 2010年至2013年3季度, 全省累计发放各类林业贷款585.51亿元, 其中:林权证抵押贷款63.83亿元。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 密切银林合作
针对林业发展资金需求旺盛的问题, 我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介入林业贷款工作, 先后与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开发银行福建省分行、福建保监局签署了备忘录或合作协议, 建立了不定期沟通交流机制, 并通过召开会议、印发通知、联合调研等多种形式推动林业融资工作。特别是2010年以来, 我省开展了新一轮造林绿化工作, 营造林资金需求量大、季节性强, 省里积极协调主要涉农金融机构把支持造林绿化作为“三农”信贷服务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主动与林业部门及造林主体对接, 确保我省造林绿化工作顺利推进。
(二) 创新融资方式
几年来, 全省各地因地制宜, 探索出了林权直接抵押贷款、担保机构担保林农以林权证反担保、农户联保、政府信用贷款等多种贷款模式。同时, 金融机构在创新金融产品、简化贷款手续、拓展抵押树种、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开发银行福建省分行以永安林业金融服务中心为平台, 为林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政策性信贷服务, 贷款期限可达到7年以上、利率一般按基准利率执行;农信社针对10万元以下的小额林权抵押贷款推行“简易评估”操作模式, 由林业部门和农信社以造林成本为基础共同确定林木评估价值, 作为最高抵押贷款额;农业银行在接受杉木、马尾松、桉树等常见树种抵押的基础上, 将毛竹、铁观音、高山茶、杨梅、蜜柚等特色树种纳入林权抵押物范围, 还率先在三明永安成立了全省首家林产业专业支行, 对涉林贷款实行归口管理, 并在业务授权、信贷流程、资源配置等方面予以倾斜, 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服务林产业的深度和广度。
(三) 改善融资环境
林业部门始终注重风险防范, 促进林业贷款可持续发展。一是提供林权证登记、管理服务。对林权抵押贷款, 林业部门严格履行“一个确认、两个承诺”制度, 即确认林权证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承诺在抵押贷款期间, 所抵押的林木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予发放采伐许可证、不予办理林木所有权变更手续。目前, 全省已成立县级以上林权登记管理机构78个。二是加快森林资源资产流转市场建设, 永安、尤溪等地建立了林权流转服务平台, 促进森林资源有序流转。三是扎实推进森林保险工作, 化解和分散抵押物风险。目前, 全省实施森林综合保险, 将森林火灾、病虫害、暴雨、暴风、洪水、滑坡、泥石流、冰雹、霜冻、台风、暴雪、雨凇、干旱纳入保险责任范围, 每亩保险金额500元, 费率2.5‰。财政对公益林给予90%保费补贴 (中央财政补贴50%、省级财政补贴25%、县级财政补贴15%) , 对商品林给予60%—75%的保费补贴 (中央财政补贴30%、省级财政补贴30%, 投保面积1万亩以下的县级财政再补贴15%) 。截至2013年9月30日, 全省参保森林面积1.06亿亩, 参保率超过92.06%。
(四) 加大政策支持
为吸引更多社会、信贷资金投入林业, 我省积极争取落实财政扶持政策, 促进融资工作顺利开展。一是积极落实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大力支持林农个人小额贷款、各类经济实体营造林贷款、林业龙头企业林产品加工贷款项目。二是积极争取省级财政加大贴息支持力度。先后开展了林业小额贴息贷款试点、雨雪冰冻受灾地区林业小额贴息贷款工作。2011年, 省委、省政府出台“大造林”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对参与大造林活动的农户个人贷款按基准利率与中央财政贴息率的差额部分给予全部贴息, 对各类经济实体贷款, 在中央财政贴息3年的基础上, 省级财政再延长贴息2年。2012年, 省政府出台花卉苗木贷款贴息政策, 对花卉苗木种植设施设备贷款省级财政按年3%的标准给予贴息, 最长期限3年。三是省政府出台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全部纳入我省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范围;对林木收储中心和林业担保机构为林农生产性贷款提供担保的, 由省级财政按年度担保额的1.6%给予风险补偿;明确非国有森林资源抵押贷款项目可由林业主管部门管理的具有丙级以上 (含丙级) 资质的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林业科研教学等单位提供评估咨询服务, 出具评估咨询报告。
三、积极探索, 进一步完善林业投融资机制
这些年, 我省虽然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和大胆创新, 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林业资金的供需矛盾仍比较突出。由于我省各级财力比较有限, 要在今后几年继续争取财政对林业的大投入难度较大。二是林业资金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由于南北方林业实际情况存在差异, 因此目前国家出台的个别政策无法满足南方集体林区的实际需要。三是林业贷款期限较短, 与林业生产周期不相匹配。相对而言, 林业生产周期较长, 客观上需要长期限的贷款与林业生产周期相匹配。目前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期限一般都在3年以内, 这样的期限无法满足林业生产周期长的需要。四是农户个人的林权抵押贷款融资渠道单一。农户个人的林权抵押贷款主要以农信社为主渠道发放, 还没有形成各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竞争的局面。融资渠道单一使我省广大林农发展林业生产的融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资金短缺问题仍然存在。五是农户个人的林权抵押贷款利率高, 林农负担较重。由于农户个人点多面广, 管理成本较高, 加上渠道单一, 竞争不充分, 导致贷款利率偏高。目前, 农户个人的林权抵押贷款利率一般较基准利率上浮50%, 贷款利率偏高很大程度遏制了林农融资的积极性。
林业发展投融资 篇4
关键词:生态林业;建设;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174-2
0 引言
生态林业是一种在经济学和生态学等原理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新型林业生产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一个内涵丰富、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生态林业能够因地制宜地构建具有多样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合理发挥人对林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作用,在森林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充分利用林业资源,以获取最大的林业资源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生态林业建设意味着林业生产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开发利用林业资源的必由之路。
1 生态林业建设的原则
生态林业是一种在经济学和生态学等原理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新型林业生产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一个内涵丰富、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在不破坏生态稳定性和多样性的情况下,向林业系统中投入物质、能量等,以提高生态林业系统的输出,从而使得生态林业系统拥有较高的生产力与能量转换率。在建设生态林业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第一,优化组合的原则。生态林业建设应当进行不同类型的种间组合,在生态林业系统内合理搭配物种,是不同的物种能够在同一个生态林业中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合理发展。第二,因地制宜原则。遵循生物和环境相适应的规律,因地制宜地规划安排生物种群。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宜农则农,合理布局,做到生产结构多样化,林种树种多样化。第三,注重效益原则。建设生态林业应当在生态发展可承受的范围内积极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协调利用生物、环境、森林等资源,争取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第四,综合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的特异性和生态位原理,建立多树种、多林种的有机组合,构建多层次的经营结构的复合林业生产生态系统。
2 生态林业建设的基本内容
生态林业建设的目标是追求系统功能的协调和总体关系的和谐,注重在一个区域内和谐、高效地发展林业经济。生态林业建设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建设:首先,生态林业体制的规划和调节。因为人力、物力的投入,在发展过程中生态林业系统内部形成了多种关系。其中,从局部看有些关系是合理的,但是用发展的、全局的眼光看却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要想实现生态林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分配,就必须对生态林业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管理技术等进行适度地调整,制定科学的林业发展规划,从而以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次,生态林业工艺的设计和改进。为了提高违背利用林业资源的利用率和林业资源的转化效率,就应当模拟自然生态原理,科学地设计、规划以及调控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中的工艺流程、生产要素关系,构建一套科学的生态林业布局体系,将先进现代技术和生态林业技术融合运用,疏通、扩展物质能量流通渠道。第三,培养和调控生态意识。实现生态林业系统可持续发展和自我调控的关键是人的行为。发展生态林业离不开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只有积极地宣传生态林业的政策规章,宣传生态林业的相关知识,才能改变人们传统的林业利用观念,促使人们建立生态林业发展观念,自觉地保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林业。
3 生态林业建设与发展趋势
3.1 生态林业的可持续性建设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特征,生态林业的建设、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不危害后代人需求的前提下,建设能够满足当代人需求的生态林业,使得林业资源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够满足人们对林业产品的需求,在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生态、生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生态林业建设应当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布局,有机会有步骤地建设既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够挖掘林业资源的生态林业。我国的生态林业通常由自然保护区、天然林、海岸线和风沙带沿线等森林系统构成,还包括了库渠、村旁、道路、农田周围、沿河支流等防护林体系。生态林业呈现点、片、带、网相结合的网络状分布,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森林生态题型,能够从整体上保证生态林业的合理布局,能够充分发挥生态林业的各种优势,满足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3.2 生态林业的稳定与多样化建设
生态林业的系统结构较为稳定,能够有效地发挥最优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因为不同地区的气候、生态、社会、经济等条件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林林式、林牧式、林工式和林渔式等林业发展模式广泛地存在于全国的生态林业系统中。具有不同生物种类、不同层次结构的生态林业能够充分保证林业生态系统的生态多样性与稳定性,能够合理地利用森林资源。
3.3 生态林业的均衡适度化建设
生态林业能否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否适应当地森林资源的基础状况,决定其在生物圈体系中的发展程度。生态林业的建设要想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經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合理布局,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条件,构建具有完备功能与整体效益的生态林业系统。能够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林业资源保持均衡的生态林业系统应当是动态发展的,要有计划的分区域、分阶段进行生态林业建设。
3.4 生态林业的整体化与功能齐全化建设
生态林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充分发挥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建设生态林业不仅能够改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还能够显著地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了一个前后内外、上下左右相互配合的合理林业体系。生态林业既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又是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生态林业在自然保护和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都显著优于不合理的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生态林业应当具有齐全的功能,合理的生态林业系统中应当将多种产业整合为一体,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等纳入到生态林业的发展规划当中。在经营方面,生态林业可以向社会供应木材等林产品;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生态林业能够发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低二氧化碳等作用。在森林承载能力范围内,科学地规划、逐步建设具有齐全功能的林业体系。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林业的建设强调森林生态环境的意义,这是现代林业发展的趋势。森林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都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发展林业时,都在不断地调整战略规划,做出深刻的革新。在保持森林生产力的稳定和增长方面,提供林产品方面,发挥森林环境服务功能方面,营造各种类型的人工林方面,现有森林的经营管理方面等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维持一个结构稳定、优势突出的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限度内进行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方面的发展趋势是将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在保护水土资源的生态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生态和经济效益。通过运用快速的工程绿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工程等技术,保护、发展流域治理的森林工程体系,促进区域生态的协调发展。将森林作为环境资源、生产资源、文化资源等大力发展,制定包括生物多样性、综合生存力、经济效益、农区发展、产品多样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内容的管理发展计划。目前,我国在生态林业领域应用了一些技术和科研成果,但是从生态林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林业建设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整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洪雪,杨清福,张光华.三北平原地区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6(5):52-53.
[2] 张建国.生态林业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第2版:195-196.
[3] 王嘉发.浅淡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2005, 30(3):46-48.
[4] 郭志伟,代力民.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和展望[J].世界林业研究.2003, 16(4):1-6.
元阳县林业发展投融资思路及对策 篇5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 元阳县林农发展林业生产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林业产业的投入明显增大。2011年以来, 国家项目资金13500万元, 包括退耕还林项目、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助资金等, 育林基金返还225万元, 森林植被恢复费198万元, 林权抵押贷款462万元, 林业贷款财政贴息473万元, 个体及民营资本投入6850万元 (营造林、林下经济等) , 外资投入3620万元 (橡胶产业等) 。林业“大资源, 小产业”, 社会对林业“投入少, 需求大”等社会现象十分突出。
2 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1) 林业投资主体单一, 林业投资规模小, 速度慢, 发挥作用不够明显。长期以来, 元阳县林业投资主体主要是国家、地方政府和国有林业企业。近年来, 林业投资主体结构多元化的趋势虽有加强, 但总体上, 林业投资主体单一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尚未形成完全的多元化林业投融资主体结构。非政府投资主体资金进入林业的规模小, 速度慢, 发挥作用不够明显, 民营资本、外资在林业的投资领域空间还很狭窄, 对其限制颇多。从长远来看, 这不利于林业发展, 也不利于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
(2) 投融资渠道不畅, 林农从事林业生产的资金短缺, 严重影响了林业发展。目前, 元阳县投融资以政府投资、社会公益性投资为主, 市场引导的产业投资为辅。资金来源渠道通常有以下几种:国家政府无偿投入、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林业基金制度、个体及民营资本投入、外资投入。但实际上, 资金投入不稳定, 而且比重非常小。林农在从事林业生产中, 获得的林业资金很少, 严重影响了林业发展。
(3) 森林资源抵押贷款制度缺失, 向金融部门抵押融资难。省级出台了《云南银行业林权抵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 但县级对森林资源抵押贷款制度不健全, 特别是金融部门和林业部门缺乏联系, 金融部门对林权价值、森林资源资产认识不足, 贷款门槛过高。加之, 贷款利率偏高, 贷款期限短, 而林业生产周期长, 资金需求大, 加重了农户贷款的难度。
(4) 林业风险防范机制缺乏, 获取社会融资难。产生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投资林业会面临很多风险, 包括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政策风险。林业生产周期长, 在漫长的林木生长过程中, 可能存在的自然风险主要有自然灾害和生物灾害。林业投资过程中的社会风险包括人为风险和市场风险两大类。林地经营者还可能遇到因国家经济和生态建设需要征占用林地、划定自然保护区等情形, 这些政策性风险也可能对林地经营的状态产生影响。目前元阳县虽然有一些例如征地补偿、病虫害防治等林业经营风险防范的政策和技术保障措施, 但是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系统的机制, 导致林农经营林业积极性不高, 社会对于林业经营缺乏信心, 故不愿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林业经营中去。
3 元阳县林业发展投融资的思路
从林业投融资现状出发, 当前该县林业发展投融资的目标应同时兼顾3个方面:一是明确政府投资主体与非政府投资主体定位, 以增加资金投入为出发点, 通过引进竞争机制, 推进投融资主体多元化, 实现林业发展的动态平衡;二是以优化资本结构为着力点, 通过对渠道体系的拓宽与优化创新, 推进投融资渠道多元化, 实现资金投入与结构优化的协调发展;三是以提高投融资效率为基准点, 通过投融资方式的整合与创新, 推进投融资方式多元化, 实现资金配置与运作的高效互动。
4 对策与建议
4.1 建立财政稳定扶持制度
政府要大力推进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促进林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体系。根据《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财农[2014]9号) 规定, 设立相应的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项目管理机制。如林业补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国有林场改革补助、森林公安补助等管理机制。加大财政对林业的扶持力度, 公益林业建设应以政府投入为主,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林业生态工程、森林灾害防治工程等投入要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予以重点保证。
4.2 建立森林资源抵押贷款制度
4.2.1 积极构建林业融资平台
政府应尽快出台有关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管理的办法, 进一步加快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和林业企业 (林农) 主导、社会各方协作的林业融资平台。
4.2.2 积极组建担保机构
采用“政府扶持、协会牵头、企业参股、银企合作、市场化运作”方式组建林业专业担保公司, 为林业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4.2.3 积极创新林业信贷品种的担保方式和信贷模
探索实施林农以林权抵押直贷、以林业专业担保公司保证贷款、以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承贷 (或担保) 和林业企业联保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各类信贷模式;探索实施“公司+基地+林农”等担保贷款方式。
4.3 建立林业风险防范机制
林业保险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风险难以测定, 二是损失难以测定, 三是赔偿处理麻烦, 四是赔付率高, 盈利性差。林业保险从性质上来看, 具有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的特点, 反映了它具有明显的公益性。林业保险的公益性, 使得市场不能有效地提供社会所需要的林业保险, 必须由政府考虑供给。要按照“低保费、低保额、保成本”的原则, 大力开展森林保险业务。
4.4 成立林权收储中心
为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规范林权流转和林权贷款管理, 规避金融信贷风险, 盘活森林资源资产, 而成立。性质为企业法人, 允许由国有林场、林业产业公司、林权抵押贷款担保公司和营林投资公司单独或联合组成, 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既可对林业发展项目的抵押林权进行担保收储, 又可本着“自愿协商、有偿使用”的原则, 对闲置的林地、林木进行收储经营, 发展壮大林业产业。
参考文献
[1]国家财政部, 国家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财农[2014]9号[R].北京:国家财政部, 2014.
[2]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总体方案及4个专项方案的通知, 云发[2014]14号[R].昆明: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 2014.
林业投融资对策初探 篇6
一、林业投融资模式分析
由于林地资源、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林业产业发展、经营管理水平等的不同, 林业的资金投入有较大的差异。投融资模式主要包括直接投融资、市场投融资和间接投融资三种模式。
1. 直接投融资
直接投融资方式主要有政府拨款或投资、企业自有资金或筹款投入、民间融资、外商投资等。由于林业兼具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国家在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建设中安排了部分投资, 是国家支持林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企业自有资金和民间融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造林实体采用多种形式吸引社会各方资金, 实现林业建设的方式。在当前投融资困难的前景下, 自筹资金成为多数造林实体的主要投资来源。外商投资是通过独资、合资以市场换资金, 实现资金在林业建设中的优化, 是林业建设利用外资的组成部分。
2. 市场投融资
市场投融资是通过资本市场、股市、债券等筹措资金。2007年《林业产业政策要点》进一步明确符合条件的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将得到支持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
3. 间接投融资
间接投融资方式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内外商业银行贷款、国内政策性银行贷款等。国内商业银行贷款逐步在林业建设中发挥作用, 一些信用结构和市场表现良好的营林公司有实力获得商业银行贷款。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进行林业建设, 世界银行是目前在我国开展林业建设的最大的国际金融组织资助源。随着实施项目不断发挥示范作用、种子作用, 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组织、国外政府开始在我国开展林业投融资。
二、林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1. 投融资总量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和束缚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使有部分林业企业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 投入一些资金进行林业建设, 但相对于整个林业建设的发展, 所需资金仍显严重不足, 许多单位和个人想发展林业却苦于没有资金。
2. 企业投融资积极性不高
近几年来, 林业建设资金主要依赖林业项目和省、市、县财政投入, 林业企业自筹和社会投入有增加的趋势但并不稳定, 特别是大型林业企业投资缺乏积极性。
3. 投融资平台缺失
目前, 林权证抵押贷款在部分省、市、县还没有开展, 即使开展了的也因手续繁琐等原因难于操作。其他如利用银行贷款、外资等有偿资金的难度大、比重小; 大部分林业企业很难从利润中挤出充足的资金用于长期投资林业, 只能寄希望于国家政策补助资金。
4. 投融资政策制约
现行的国家林业减免税收政策和育林基金用于林业建设的政策落实没有完全到位、林木限额采伐政策的严重滞后等, 制约着林业企业利润的充分实现, 不利于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林业建设领域。
5. 投融资保险政策未完善
目前正在开展的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 由于其自身存在“险种单一、保险费率高 ( 保额低) 、查勘理赔程序复杂和理赔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导致其参保率低。
6. 资金的后续力量不足
林业建设的特点是周期相对较长和风险大, 这就导致很多林业企业发展过程中, 后续资金的不足成了制约林业发展的严重问题。
7. 投资主体单一
我国的林业建设大多是靠政府的支持, 而来自民间的资金投入却很少, 林业企业投融资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三、林业投融资对策
1. 按森林类别确定投融资主体
公益林 ( 国家公益林、地方公益林) 建设应以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为主, 企业和经济社会组织投入为辅, 个人投入为补充; 商品林 ( 重点商品林、一般商品林) 建设应以企业和经济社会组织投入为主, 个人投入为辅, 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为补充。
2. 用活林业项目资金, 争取各级财政投入
各级林业部门和企业要用活国家实施的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资金, 还要积极争取省、市、县各级财政加大对林业建设投入力度。
3. 大胆利用林权证抵押贷款, 积极吸引外资投入
林改后, 林业部门应与金融信贷部门配合, 适时开展以林权证抵押为主要内容的林业建设投融资创新, 争取对林业建设的贷款, 落实财政贷款贴息等。推广由农村信用社结合“公司 + 基地 + 林农”的小额贷款模式, 同时, 积极支持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内外商业银行贷款、国际国内风险投资, 吸引民间资本、外商直接投资、无偿援助等建设林业。
4. 培育机构投资者, 发展林业建设投资基金
积极探索, 试探引进并培育各种林业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信托基金、养老基金、社会保险基金、保险公司以及各种私人捐款的基金会、社会慈善机构甚至大公司大集团等投资于林业建设, 开拓投融资渠道。
5. 积极发展债券市场, 创新林业债券融资方式
要加快林业发展, 就有必要通过债券市场进行融资条件成熟的地方可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基础上, 鼓励符合条件的林业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筹集资金, 从而满足林业建设的需要。
6. 进一步完善政策性森林保险这一新政策, 改善林业投融资环境, 减少林业投融资的风险
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性森林保险, 进行险种创新, 适当提高保额和降低费率, 简化查勘理赔程序和统一理赔标准等来提高参保率。达到有利于保障林农经济利益, 提高林业生产者再生产能力; 有利于有效保护森林资源,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有利于林业生产经营者在灾后迅速恢复生产, 增强发展林业的信心; 有利于减少林业投融资的风险、改善林业投融资环境, 促进林业持续健康发展。
7. 搞好林权配套改革, 扩大林业投融资渠道
( 1) 改革林木采伐制度。放开商品林采伐审批, 充分考虑其自主经营权, 放开采伐审批权, 交由林业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林若涉及一定规模以下的采伐, 可到林业部门备案无需审批。公益林采伐则按现行采伐管理制度执行。
( 2) 积极培育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评估中介机构。由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复杂性和专业性 ( 相对房产评估或地产评估) , 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评估中介机构目前在专业技术和数量上都是非常缺乏的, 应积极培育此类中介机构来满足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评估需要。
( 3) 建立森林资源收储中心, 以处置不能如期还贷的森林资源抵押物。其主要职能是通过代借款方偿还银行贷款, 从银行方转让作为抵押物的森林资源资产, 并进行管护。若借款方在规定期限内筹集资金, 则可从森林资源收储中心重新获得该项森林资源资产。若不能在规定期限内筹集资金, 则该项资产由森林资源收储中心通过公开拍卖等形式转让, 资产差价由政府风险准备金支付或森林资源收储中心举办方自行承担。
( 4) 建立和完善林业产权 ( 资源) 交易中心。加强林权 ( 资源) 交易中心的网络化建设, 建立各级林业产权 ( 资源) 交易中心, 实现信息共享并尽可能使转让方利润最大化。
摘要:对林业投融资模式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按森林类别确定投融资主体等林业投融资对策。
关键词:林业,投融资
参考文献
[1] .王永清, 沈玲玲.不同类型公益林投融资问题的思考[J].中国林业经济, 2011 (1) :10.
[2] .吴玉龙, 梅盛德, 彭应俊.南充市工业原料林投融资现状及对策[J].中国林业经济, 2011 (11) :36-37.
[3] .马藜.我国速生丰产林建设的融资新对策——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发展速丰林的优势与成效[J].绿色财会, 2011 (5) :22-23.
我国林业产业投融资问题研究 篇7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对农业耕地和林木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进一步过度采伐森林和毁林种粮,使陆地乔灌植被群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的主题。林业产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和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工具。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现代林业、满足现代需求已迫在眉睫。
但现阶段,我国林业发展仍存在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低、分布不均,林地生产技术水平低,森林资源供给不足,林地违规占用、毁林开荒现象严重,营造林难度大,林业相关管理制度法律制度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要想实现林业长远健康发展的目标,需要资金、技术、法制规范等方面的协调配合,投融资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我国林业投融资现状
(一)林业资金来源和资金到位情况
我国政府目前投资于林业的资金主要包括国家预算资金、国内贷款、债券、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主要一下三部分组成: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长期国债资金和各级地方政府财政配套资金。2013年,国家预算资金投入1726.34亿元,占当年到位资金的46.27%,自筹资金1316.37亿元,占当年林业资金来源的35.28%;2014年,国家预算资金投入1727.95亿元,占当年到位资金的40.51%,自筹资金1676.51亿元,占当年林业资金来源的39.30%。国家投资是资金来源的主体,其次,自筹资金也占用较大比重。
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林业建设新增到位资金3730.87亿元。与2012年相比,新到位资金增长了13.02%。2014年,全国实际到位各类林业建设资金4265.47亿元。与2013年相比,增长了12.25%。由此可见,全国林业新增到位资金呈递增态势。
(二)林业投资情况
我国林业投资持续增加,主要投向生态修复和民生改善。2014年,林业投资实际完成4325.51亿元。按地区不同,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林业投资完成额分别为1273.60亿元、736.31亿元、1984.19亿元和316.07亿元,在全部林业投资完成额中所占比重依次为29.44%、17.02%、45.87%和7.31%。按建设内容不同,用于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投资为1947.97亿元,用于林木种苗、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林业支撑与保障的投资为232.74亿元,用于林业产业发展的资金为1620.03亿元,用于林业民生工程的资金为153.24亿元,在林业投资完成额中所占比重依次为45.03%、5.38%、37.45%、3.54%。
三、林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渠道狭窄,过渡依赖国家投资
从表3-1可以看出,2014年林业建设资金中40.51%的资金来自国家预算资金,而国内贷款、利用外资和其他资金的总量只有20%左右。在2013年表现的更为突出,国家预算资金占当年到位资金百分比高达46.27%。由此可见,国家预算投资是我国林业投资的主体,政府收入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林业的发展,国家预算赤字会严重制约林业的发展。过渡依赖国家投资,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弱,难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保障机制,加大了林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二)金融市场对林业发展的作用受限且发展不平衡
我国林业资本市场是主要包括林业证券市场(主要指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信贷市场、投资基金市场和保险市场,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发展不健全。由于公司法对发行股票和债券的企业的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等都有严格的限制,一般的林业企业不具备发行资格,发行股票和公司债融资难度较大,导致国债占比极高。
2.融资贷款难度大。林业发展的特质是是弱制性,木材生长周期长,易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和滥砍滥伐、过渡开采等人为因素的破坏。加之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投入总量不足,导致林业抗灾能力欠佳,因此林业发展风险较大。借款人的组织规模小,透明的低,很多林业企业无法提供合格的抵押品,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基于以上原因,多数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不愿发放贷款给林业企业。因此林业贷款以政策性贴息贷款为主,商业性贷款所占比例非常小。
3.林业保险发展不健全。林业风险大,投资在生产领域运行数十年后,才能实现资金形态的转化,从而获得森林资源再生产所需资金。较长的投资周期使得林业投资几乎涉及了包括建设风险、经营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政策风险在内的所有经济风险。森林保险责任大,很多保险公司拒绝对林业开展保险业务,发展较为被动;其次,林业保险只对森林火灾进行承保,承保险种单一。
(三)林业投资效率较低
首先,我国林地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技术落后,生产设备陈旧,技术创新不足;其次,资金缺口大,虽然总投入量逐年增加,但投入总量与实际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再者,由于缺乏严格的制约机制造成经营者缺乏从事经营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滋生了大量形式多样的寻租活动,诱导相关主管机构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利牟取私人利益而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这些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林业投资效率低下。
(四)林场主投资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林场主需要承担大量的税负和风险,非公有制林业主体融资贷款难;另一方面,林场主林地使用权受限,林地流转不自由,产权问题模糊。导致私有林业主不会有长期经营的思想,也不会考虑土地改良这类基本经营措施。
(五)有关林业投融资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投资者、经营者的义务和权益,对资金来源、归集、使用、管理、收益、分配等问题几乎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7]。投融资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制度改革滞后于林业发展,各项政策和激励措施不配套,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四、改革和完善林业投融资的对策
(一)加快林业金融市场发展,缩减资金缺口
林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单一的国家预算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金融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拓展投融资渠道和投融资资金量。
1.建立林业债券市场。债券市场发行成本低,可以筹集到较长使用周期的资金,适合林业发展的特质。因此,国家应鼓励条件成熟的企业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发行债券。
2.建立林业股票市场。林业企业可以通过上市发行股票,获取大量资金,拓宽企业规模。我们目前上市的林业企业规模较小,仅限于几家国有企业,一般企业不具备上市资格。可以通过兼并、合营、资产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林业企业,提高企业质量,从而获取上市资格。
3.建立林业小额信贷制度,为林业中小企业和林农提供信贷服务。小额信贷是指在特定的低收入者相对集中的区域内,按照商业化经营原则,根据项目组成联保小组,主要提供小额、短期的流动资金贷款,以不需要担保和抵押的、分期偿还的方式为符合一定贫困标准的穷人,尤其是贫困妇女提供的信贷服务(附加技术服务、信息服务)。通过这种制度,减轻了林农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难度,贷款者之间可以一同贷款,相互担保,但在实施该政策的同时应注意风险控制。
4.完善林业信用担保体系,防范和分散贷款风险。一方面,政府应该鼓励担保机构进行林业融资担保,制定一套适合当前实际的林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规范林业担保业务的发展。一方面,林业融资担保机构可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等方式分散担保风险。
(二)科学设计林业产权制度,提高林场主营林造林积极性
我国林业按产权可分为国有林、集体林和私有林,但其产权均不明晰。国有林和集体林融资贷款相对容易,为了大力发展私有林,调动全体国民的积极性,使大量财力和人力资源流向林业,我国应该通过相关政策规范林权的市场化转让,延长林权的使用期限。依托现有林业服务中心,逐步建成公开的林权交易市场,实行公平、公正的市场化交易。并通过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尽可能使双方利润最大化,从而提高林场主营林造林的积极性。
(三)建立健全有效的奖惩机制,治理林业腐败
权利的集中易滋生腐败,要想从根本上杜绝寻租问题,应该从分散林业主管部门的权利入手,一项工程的不同阶段分不同部门主管,可以有效的减少寻租机会,形成相互之间的监督制约。建立健全有关奖惩机制,加大对官员腐败的排查力度和惩罚力度,同时对收益良好的生态型工程给予更多的奖励。
(四)建立林业保险保障体系
林业保险的发展呈现严重的供不应求状态,林业本身风险较大,存在巨大的保险需求,保险公司积极性不高,供给严重不足。面对这种状况,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
针对林农,由于有些林农文化素质不高,首先应该普及森林保险知识,广泛宣传保险政策,提高林农投保的主动性。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对林农的投保资金施行按投保比例补偿的办法提高林农的投保积极性。
针对森林保险公司,政府应该利用财政资金对林业保险进行财政补贴,对林业保险实施特别的税收优惠政策,如适当地降低税率等,增强保险机构的抗风险能力,提高其承保的积极性。
五、结语
近年来,我国林业投资持续增加,林业产业逐步增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在法制和政策方面均有所创新,但仍有很多不足需要改进。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代社会,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应通过积极有力的措施改进和完善林业,从而更好的发挥林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产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林业产业的投融资方面入手,对林业林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林业,投资,融资,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建平.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及林业可持续发展探析[J].黑龙江科学2015(2)10.
[2]田晓红,刘淑花.林业投融资创新途径探析[J].林业经济2010(3).
[3]侯元兆.当前中国林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林业经济2002(3).
[4]王禹.我国林业投融资问题的思考与探索[J].林业勘察设计(福建)2008(1).
[5]马金萍,杨英,于宁.关于完善我国林业信贷政策的思考[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2).
[6]于丽红,兰庆高.林权抵押贷款运行情况的调查研究——以辽宁省抚顺市林权抵押贷款实践为例[J].农村经济2012年(11).
林业发展投融资 篇8
关键词:林业,分类经营,投融资
收录日期:2012年5月19日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 一方面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另一方面又维系着社会生态环境的安全。随着对林业认识的深入, 各级政府加强对林业的投入, 使我国林业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资金是推动林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当前, 我国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林业投融资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本文基于林业分类经营的角度, 对新形势下林业投融资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
一、林业分类经营
上世纪七十年代, 美国林业经济学家M·克劳森、R·塞乔等人进行了林业分工理论的研究, 提出了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经营模式。这一经营模式认为森林具有提供林产品、保持水土、发送环境、游憩等多种经济和生态功能, 应根据森林区域、林分、树种等方面的不同进行分工, 突出其主导功能, 即一方面主要通过集约经营、建立工业人工林基地, 满足社会对木材及各种林产品的需要;另一方面在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区培育公益林以满足社会的生态需求。新西兰、法国、澳大利亚都属于该模式。新西兰于1985年进行了林业分类经营改革, 将全国森林划分为商品林和非商品林, 采用不同的经营管理方法。仅用占林地面积18%的商品林就满足了全国98%的木材需求。
我国早在1995年颁布的《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就提出林业进行分类经营的发展思路。我国林业分类经营是将全国林业区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公益林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保持生态平衡, 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为主体功能;商品林以发挥经济效益为主, 主要利用木材及其他林产品。对公益林与商品林应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通过林业分类经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充分发挥公益林的生态效益和商品林的经济效益。
投融资体制是社会经济体制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投融资体制要与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一致, 才能更好地促进产业发展。我国现有的林业资金投入体系没有充分体现在分类经营模式下, 对公益林和商品林投融资体制的不同要求。
数据来源:《中国林业统计年鉴》整理计算
二、林业投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林业投资总量。
随着对林业重要性认识的增强和国民经济实力的提高, 我国林业资金投入总量在不断增加。 (表1) “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期间林业基本建设投入完成额分别为:80.7381亿元、155.3631亿元、441.7715亿元、1, 749.9567亿元。2011年中央财政林业投入1, 207亿元, 比2010年增长27.3%。虽然林业投入绝对额不断增加, 但占全国财政总支出比例较低。林业投入最高的2011年也仅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1.1%。此外, 林业资金投入量与需求量之间也存在巨大缺口, 不能有效满足林业发展需要。
(二) 林业投资主体。
由于受林业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风险大、生态效益外部性等因素的制约, 长期以来, 我国林业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2000~2010年全国林业基本建设共完成投资26, 714, 493万元, 其中国家投入19, 250, 552万元, 占72.06%。11年间国家投入占比在76%以上的共有7年, 2008年以后国家投入占比有所下降, 但仍在50%以上。可见, 我国林业资金对国家投入的过度依赖。近年来, 我国尝试通过利用外资、金融机构林业贷款等形式来拓宽林业融资渠道, 但数量较小。
(三) 林业投资方向。
在主要依赖国家投入的林业投资体系中, 当投入总量有限时, 国家必然会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各投资对象进行区别对待。在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思路下, 我国林业资金主要向生态工程倾斜。当前, 我国林业投资方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即重营林轻森工。2000~2010年我国完成营林基本建设投资22, 846, 398万元, 森工基本建设投资3, 868, 095万元, 二者投入比为5.91∶1。在营林投入中又倾向重点生态工程建设。《2011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显示:2010年中央林业资金向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工程五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投入总量达444.87亿元, 占全部中央林业资金的47.08%。由于国家林业资金在投资方向上的倾斜, 同时又缺少其他资金来源, 使得商品林及森工产业得不到有效资金支持, 这也不利于我国林业整体的持续发展。
三、对分业经营模式下构建林业投融资体系的思考
在林业分业经营模式下, 应针对公益林和商品林不同的主导功能, 分别构建公益林业和商品林业不同的投融资体系。
(一) 公益林投融资。
公益林是以维护社会生态安全为主体功能, 其生态效益具有明显的经济外部性, 较难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因此, 为发展公益林事业, 应以国家投入为主, 充分利用国家信用逐步推进市场融资机制。同时, 保证其投入的制度化与长效性。
1、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
从投入总量上来看, 国家应逐步加大投入规模, 且应保证林业投入占总财政支出的一定比例。目前, 在我国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总量中, 应确保林业支出比例不低于1/3。同时, 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林业发展需要, 结合当地财政情况按一定比例进行林业资金配套。
2、积极探索市场化融资渠道。
通过市场化融资能有效解决林业发展过度依赖国家财政投入这一问题。通过发行国债筹集林业发展资金就是对市场化融资的积极尝试。一方面国家可适度增加林业专项国债的发行, 以筹集公益林事业发展需要的长期性资金;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为林业国债的偿还做好准备。我们可借鉴国外征收森林生态税的办法对国债资金进行补偿。
3、大力发展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林作用。
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是现阶段提供政策性林业贷款的两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2009年共发放林业贷款158.8亿元, 2010年发放林权抵押贷款31.3亿元, 2011年提供林业贷款80亿元。农业发展银行早在1995年就开办了林业贴息贷款业务。政策性银行应增加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扶持。
4、通过参与碳汇交易, 实现林业发展资金的自筹。
碳汇交易是指发达国家出钱向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排放指标, 森林碳汇是最主要的碳汇类型。2010年全球碳交易量已达1, 400亿美元, 这其中蕴藏林业发展的极大机遇。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碳汇林业建设作为现代林业的重要内容。我国应大力培育森林碳汇交易市场, 发展碳汇交易, 以实现森林生态价值和林业发展资金的有效补偿。
(二) 商品林投融资。
多元化、市场化融资是商品林投融资体系建立的根本思路, 应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资林业, 促进社会林业发展。
1、国家应适度增加商品林投入比例。
国家商品林业资金的投入对社会资金投资林业具有引导作用, 国家应逐渐加大对商品林及林产工业的投入, 以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服务林业。林业专项国债中也就适当考虑商品林资金比例。
2、大力发展商业金融机构林业贷款。
林业商业信贷, 是林业融资的一种重要形式。但由于林业贷款风险大, 收益不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此业务的开办较为缺乏。随着我国林业产业的不断发展, 林业效益逐步提高, 为林业商业贷款业务奠定了经济基础。商业银行可通过林业资产抵押、林权证抵押等形式降低贷款风险。可参考央行对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开办支农贷款的优惠办法, 对开办林业贷款的商业银行给予一定利率支持。
3、探索林业生态项目BOT融资形式。
BOT融资是当前国际广泛使用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 即政府赋予私营机构对某一项目的特许权, 由其全权负责建设与经营, 待特许期满后收回项目, 投资者因为拥有一定时期的特许权而获相应赚取了利润。这一融资模式可吸引外资和民间资金进入林业领域, 极大节约了林业资金。项目发起人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按市场原则运营, 必然会提高林业项目的收益, 也促进了我国现代化林业的发展。
4、积极利用外资。
商品林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 更容易吸引外资投入。1990~2001年我国利用世行贷款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200万hm2, 2008年我国林业利用外资10.08亿美元, 主要是商品林营造和木竹加工项目, 2010年底我国进引国际金融组织林业贷款项目14个。目前, 我国林业利用外资主要有直接投资、世行贷款、国外商业贷款等类型。我国应根据林业项目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利用外资形式, 以确保林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秦涛.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建立现代林业投融资机制[J].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4.5.
[2]刘倩, 金彦平.我国公益林投融资对策的思考[J].农业经济与科技, 2010.2.
[3]陈玲芳.新时期商品林投融资模式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9.12.
林业发展投融资 篇9
一、林业融资改革的进程、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 林业融资改革进展情况
林改后, 随着广大林农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资金不足问题日益显得突出, 林农对资金的需求十分迫切。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争取金融支持, 以满足林业发展的资金需求迫在眉睫。可现实是我省农村特别是山区的农村多数农民除了房屋以外, 没什么资产可用来抵押贷款, 而农村的房屋在现实中又难以抵押。为解决这一问题, 2003年屏南县甘棠乡的部分农民自发成立了乡村营林贷款促进会, 林农以林木反担保通过乡促进会担保向农信社贷款。2004年初, 在林改较早的永安市, 农民拿着刚发到的新林权证问我们:林权证有什么用, 这个证能否象城里的房产证那样抵押贷款?林权证的潜在商业价值被揭示了出来。经与金融主管部门磋商, 2004年初, 永安市首次试点发放林权证抵押贷款100万元, 开了林权证抵押贷款的先河。接着, 省林业厅与国家开发银行福建省分行签订了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 并在永安市开展构建信用平台试点。当年10月, 国家开发行福建省分行与永安市政府签订了1.9亿元的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 委托农村信用社开办林权证贷款业务, 当年发放贷款5 500万元, 既满足了广大林农和中小林业企业对资金的需要, 又拓展了银行新的业务。永安市此举在全省激起了强烈反响。三明、南平、龙岩、宁德等有关市、县、区纷纷跟进, 开展了以林权抵押为主要内容的多种贷款模式的探索, 从而拉开了全省林业融资改革的序幕。
我省自2003年启动林业融资改革至今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开展试点和建立银林合作机制, 重点解决林权证作为抵押物的问题。第二阶段, 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和培育流转市场, 重点解决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第三阶段, 规范管理和突出林业小额贷款, 重点解决林农贷款难的问题。
(二) 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做法
1.密切配合, 建立银林合作机制。
为了适时研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省政府建立了由分管林业和金融的两位副省长为召集人, 省直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领导参加的林业融资改革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 及时研究信贷政策和改革中有关重大问题。省林业厅也与各金融机构建立了会商制度, 并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福建省分行、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福建监管局签订了《合作协议》和《协作备忘录》, 各地也借鉴省里的做法, 建立银林合作机制, 为林权抵押贷款提供组织保证。
2.因地制宜, 探索抵押贷款有效模式。
在试点中, 全省各地因地制宜, 探索出了多种贷款模式, 主要的模式有以下五种:①林权直接抵押贷款。即林权所有者直接以《林权证》提供抵押向金融机构借款。②担保贷款。即由专业担保公司或林业信用建设促进会等中介组织提供贷款保证, 林权所有者以《林权证》作为反担保, 向金融机构借款。③农户联保贷款。即农村信用社结合农村信用村、镇的创建工作, 以林农联保的方式发放贷款。④政府信用贷款。即以政府信用为基础, 由政府组织协调并构建信用平台, 政策性银行通过农村信用社向林农及林业中小企业发放贷款。⑤企业资产抵押贷款。即林业企业为与林农开展合作造林, 以其林木资产作抵押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
3.简化手续, 便民惠民。
各地金融机构和林业部门密切配合,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简化评估程序和放贷手续, 如对信用村、户, 林权抵押贷款免予评估;对非信用村、户, 可采用以造林成本为基础确定林木评估价值的办法, 即近成熟林每亩按500元确定、中龄林每亩按400元确定、幼龄林每亩按300元确定。在放贷中, 各地千方百计采取了许多便民措施, 如采取下放审批权限, 集中办贷, 送贷上门, 实行授信管理等办法, 提供融资便利, 扩大林业信贷的覆盖面。
4.完善服务, 防范抵押贷款金融风险。
针对政策不够配套、服务不够到位的实际, 林业、金融部门勇于创新, 努力构建服务平台。一是改革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 积极开展商品林林木采伐管理改革的探索, 保证抵押林木能够依法及时得到变现。二是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目前, 全省经批准成立的具有丙级以上 (含丙级) 资质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有37家, 评估从业人员584人。三是加快林业服务中心建设, 提供林权证登记、管理服务, 并履行“一个确认、两个承诺”制度, 即确认林权证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承诺在抵押贷款期间所抵押的林木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予发放采伐许可证、不予办理林木所有权转让变更手续。四是建设森林资源流转市场, 实现森林资源资产的及时流转变现, 降低贷款风险。五是积极推行森林火灾保险业务, 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5.规范管理, 推进抵押贷款有序开展。
省政府批转《关于加快金融创新 促进林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后,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制定了《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指导意见》, 省建行印发了《中国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森林资产抵押办法》, 省林业厅与福建保监局、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森林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 南平市、三明市、永安市、建瓯市及沙县等地先后出台了有关林权抵押贷款的指导性文件, 有力地保证了林业融资改革的健康持续开展。
6.政策扶持。
一是提供支农再贷款支持。对农信社发放林业小额贷款中出现的资金困难, 省人行给予优先安排低息、较长期限的支农再贷款资金。二是增加农信社的资金规模。林业部门在农信社开设资金专户, 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植被恢复费等资金存入专户, 以切实增加农信社的林业小额贷款资金来源。三是安排试点工作经费和贴息资金支持。对试点单位每个县安排工作经费10万元, 同时在试点期间省级财政每年安排各试点县30万元, 按照月贴息率不超过3‰标准给予贴息补助, 要求有条件的地方也要安排贴息资金, 以降低林农的融资成本。针对2008年1月中旬发生的雨雪冰冻灾害,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 省林业厅与省财政厅、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等7个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在雨雪冰冻受灾地区加快推进林业小额贴息贷款工作的通知》, 省级财政从2008年至2010年每年安排600万元资金, 对林农个人取得的额度在5万元以下且用于发展林业生产的小额贷款按月3‰标准给予贴息, 最长三年。
(三) 林业融资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
1.实现了林业史上和农村信贷史上的两大突破。
一是实现了林业史上盘活森林资源的突破。长期以来, 林农一方面拥有大量的森林资源资产, 一方面又急需生产资金, 但由于这些活立木资产无法及时变现, 成了开不了门的“绿色银行”。林权制度改革以后, 明晰了森林资源资产产权, 使森林资源资产不需砍伐就可从银行借到钱, 从而使活的资源变成了活的资本。二是实现了农村信贷史上以林权证为抵押物的突破。由于林农缺乏有效的抵押物, 贷款难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林权制度的落实和林权监管、交易、流转等配套服务的逐步完善, 为金融部门在农村开展金融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巨大的需求市场。特别是全国统一式样和编号, 具有法律效力的林权证的颁发, 为金融部门在农村放贷找到了有效的抵押物。金融部门借助这一平台, 积极开展试点, 实现了农村信贷史上以林权证为抵押物的突破。
2.促进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由于林木资产受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及其它方面的影响较大, 风险较难控制, 因此长期以来金融部门较少开展林权证抵押贷款业务。为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 引导林木资产的规范流转与信用建设, 使作为抵押物的林木资产具有较强的流通能力、容易变现, 在开展林权证抵押贷款后, 各类行业协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心、林权服务中心、森林资源资产交易市场等配套服务中介应运而生, 创造了公正、公开、公平和诚信的市场环境, 规范了林木资产的流转, 加速抵押物的变现, 从而实现了贷款风险最低化。
3.深化了集体林林权制度改革。
集体林林权制度改革为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而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又为深化集体林林权制度改革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 两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林权证可以用于抵押贷款以后, 不少村民从原先认为“有无林权证无所谓, 反正我造的林谁也拿不走”的观念, 变为积极向林业部门申请, 主动要求发放林权证, 从而有效地推进了林权制度改革。
4.推进了林业和金融业的协调发展。
开展林权抵押贷款, 拓宽了林业的融资渠道, 有效地缓解了林业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从而调动了林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加快了林业经济的发展。如今, 在全省许多地区, 不管是采伐迹地还是林中、林缘空地, 甚至荒废的山垄田, 都成为个私造林的热点, 竞价投标抢包、抢购, 林农像种田一样耕作自己的山林。林权抵押贷款不仅激发了社会造林的积极性, 还推动了林业产业做大做强, 许多拥有基地的林产加工企业通过林权抵押贷款, 壮大了资金实力, 促进了产业升级。同时, 林业作为山区和县域经济的主要产业, 一直是金融部门信贷支持的重点, 特别是林权制度改革后, 林木产权的落实和相关配套服务的逐步完善, 为金融部门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开展以林权抵押贷款为核心的各类金融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 林业行业已成为金融部门拓展业务领域, 提高自身经营效益的一个新增长点。
5.促进了农户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
福建省是林业大省, 林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 全省2 600多万农业人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上奔小康, 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林业。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生产, 而目前农村发展生产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就是资金不足, 因此, 林权抵押贷款注入了发展生产急需的资金, 解决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实践证明, 信贷资金的注入不仅促进了林业丰产高效经营, 而且实现了林农增收和林业增效的目标。如2006年永安市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2 513元, 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1.5%;屏南县发放的林权抵押贷款主要用于竹业开发和速丰林建设, 受贷林农共完成6 000余亩竹山垦复施肥和60余公里竹山便道开设, 仅此一项就能使林农增收800余万元, 同时林区设施的完善必将为今后林业生产带来更大的便利;沙县仅承包经营竹山的农户就有3万多户, 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4.5 万人。
二、现阶段林业融资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林业融资改革以来, 目前, 我省已有省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工行、农行、建行和中信银行等金融机构介入了林权抵押贷款。金融资金的注入, 给林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但在推进的过程中, 我们也遇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一是林业小额贷款问题。从我省多年来的贷款情况看, 应该说, 企业、大户的贷款已基本走上正轨, 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运作, 现在难就难在小额贷款。福建是林业大省, 全省农业人口达2 600多万, 从我省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省情林情看, 搞好林业小额贷款, 破解林农融资难的问题, 是一件惠及千千万万农民长远发展的大实事、大好事, 对于发展林业生产, 增加林农收入, 加快新农村建设, 促进林区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二是贷款期限问题。相对而言, 林业生产周期长, 林业贷款客观上存在贷款期限与林业生产周期不相匹配的问题。在我省近几年来开展的林权抵押贷款业务中, 由于没有与林业生产长周期特点相适应的金融产品, 许多银行只能用其它金融产品代替, 普遍存在贷款周期短的问题, 给全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带来很大困难。2007年, 中央七部委联合制定出台了《林业产业政策要点》, 在林业金融方面, 明确规定政策性银行将提供符合林业特点的金融服务, 适当延长林业贷款期限, 最长可达20年。但上述政策也只明确在政策性银行, 这些银行的网点大都以城镇为主, 在农村基本没有机构和人员。而对于直接面向农民的农村信用联社却不在这一行列, 目前, 我省各地农信联社主要采取到期适当延期或者转贷的办法, 尽量满足林农对贷款期限的要求。但转贷必须符合相关的条件才能办理, 这种年年转贷的做法毕竟只是权宜之计。三是政策扶持问题。林业仍是弱质产业, 广大林农大部分也是弱势群体。林业发展、林农增收仍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四是抵押物处置问题。做好林木抵押物的处置, 是有效防范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 也是目前金融部门最关心的问题。虽然《物权法》、《担保法》等法律法规对森林资源资产作为抵押物作了规定, 但如何处置在实际操作中还有一定困难。比如拍卖逾期无法还贷的林木, 需要走复杂的司法程序, 并需当事人签字后才能拍卖, 所以林木抵押物处置一直是金融部门十分头疼的问题。五是风险防范问题。虽然从目前看林业贷款是比较健康的, 基本没有出现呆坏账, 但我们仍要把风险防范放在重要位置, 确保林权抵押贷款的持续健康发展。六是建立长效机制问题。林业融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牵涉面广、政策性强, 没有相关部门特别是金融部门的支持配合, 形成合力, 工作是无法开展的。福建林业融资改革工作之所以取得成功, 凝聚了有关部门的许多心血。正是相关部门的紧密合作, 有力地促进了林权证抵押贷款工作的开展。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与建议
在看到林业融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 改革创新的任务仍然很重, 如何有效破解林业融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林农这个弱势群体贷款难的问题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下一步我们的工作是:
(一) 全面推进林业小额贷款, 建立面向林农个人的小额贷款扶持机制
实践证明, 林业小额贷款自开展以来, 得到了广大林农群众的普遍欢迎, 是一件惠及千千万万农民长远发展的大实事、大好事。下一步我们将与省人行、省农信社、省财政厅联合制定林业小额贷款管理手册、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管理办法、林业小额贴息贷款管理办法等, 以进一步明确林业小额贴息贷款具体操作办法, 包括产品种类、发放程序、贷款及贴息资金的来源、贴息资金的管理以及各部门在林业小额贴息贷款管理中的责任义务等等。
(二) 建全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风险防范机制
风险是否能有效防范是判断林权抵押贷款是否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为此, 在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中, 我们仍要把风险防范放在重要位置。一是林业部门还要加强林权管理, 并履行“一个确认、两个承诺”制度, 以保障抵押权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县 (市、区) 政府要加大林权流转市场建设力度, 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资产二级市场或森林资源资产收储中心, 确保抵押物的及时、有效处置。三是继续创新林木采伐管理制度, 逐步实现经营者按市场需求自主采伐。四是加强森林防火、防病虫害、防盗等工作, 确保抵押林木的安全。五是在风险防范机制上, 通过设立风险互保金、林业产业发展风险准备金等办法, 最大限度地防范信贷风险。
(三) 进一步加强银林合作机制
在我省林业融资改革工作推进的过程中, 金融部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如人民银行、银监局、保监局多次组织各金融机构深入基层开展调研, 共同研究贷款中存在的问题。国家开发银行作为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将开行的融资优势与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和行业管理优势紧密结合起来, 敢于打破传统观念,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农村信用社利用机构健全和面向农村的优势, 主动介入林权证抵押贷款试点, 既服务了“三农”, 又有效地拓展了自身的业务。深入推进林业融资改革, 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 形成完善、务实、高效的合作机制, 积极争取金融机构能够针对贷款期限、利率、贷款手续等方面出台与林业生产特点相适应的金融产品。
(四)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
林业是涉及国计民生的特殊行业, 林业发展、林农增收仍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为此, 我们认为, 一是应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支林力度, 通过建立政策性贷款扶持政策, 使支林资金通道畅通, 以切实增加支林资金来源。二是加大中央财政贴息规模, 只要符合贴息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 林业小额贷款均应给予贴息, 以确实降低林农贷款的融资成本。
同时, 根据近几年我省林权抵押贷款实践情况看, 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重点研究:
1.研究设立符合林业特点的金融产品。
目前, 从全国来看都没有与林业生产长周期特点相适应的金融产品。福建这几年来开展的林权抵押贷款业务, 许多银行只能用其它金融产品代替, 普遍存在贷款周期短、利率偏高等问题, 给全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如果能够设立适应林业生产特点的金融产品, 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2.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林业小额贷款。
从这几年的实践看, 林权抵押贷款的对象主要是林业经营大户, 而面向广大林农的小额贷款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进展缓慢, 贷款的面偏窄。从目前情况看, 林业小额贷款还存在手续繁琐、利率高等问题, 金融部门积极性不高, 导致了小额贷款难以推开, 农户受益面不广。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面向千家万户的贷款问题, 切实让广大农民都能得到金融便利, 亟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强研究与突破。
3.研究林木抵押物处置问题。
做好林木抵押物的处置, 是有效防范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 也是目前金融部门最关心的问题。近年来, 我省在如何做好林木抵押物的处置和管理上进行了一些探索, 比如建立林木收储中心, 林业部门采取“一确认、两承诺”制度, 但毕竟还处在探索阶段, 还很不完善, 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切实让金融部门能够放心大胆地开展林权抵押贷款。
4.研究降低金融成本问题。
从实践看, 由于林权抵押贷款, 特别是小额贷款, 其额度小, 但履行的贷款手续与大额贷款大致相同, 而且有的还要评估、担保, 造成融资成本高, 甚至接近民间融资成本。因此, 通过从政策层面如何给予扶持, 从贷款程序方面如何简便手续等的研究, 确实降低农民贷款的融资成本, 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5.研究放宽林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