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改革研究(共12篇)
模式改革研究 篇1
在新世纪的到来,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对艺术教育的重视, 高等教育的改革中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音乐教育在实施美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高校音乐人才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音乐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发展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重视, 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与此同时, 对高校音乐教育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逐步建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已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任务。
历来高等师范院校声乐专业都是教学的重点课程之一, 在不断改革探索和实践中, 高等师范声乐教学已打破传统一对一的单一授课教学模式从而转变为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教学模式.但是----如果只改变教学模式而不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 不去更新旧的观念, 仅靠授课形式的变化是不会产生创新和飞跃的。
1.声乐教学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声乐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 使之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 从学生的嗓音条件、理解能力等方面入手, 找到适合每位学生的教学方法。要重视学生在发声过程中的体验, 也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而不是以自己的方法、经验为核心。要与学生勤沟通、多交流, 让学生谈体会、谈感受, 然后反馈到教师并以此为依据, 来调整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方式方法。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况:许多学生在入学时对声乐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但由于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对路”, 导致学生学习被动, 无积极性, 以致产生不愿上声乐课的情绪, 只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发声, 而不去注重学生歌唱心理的发展, 不去探究学生的歌唱感觉与体验, 没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课上缺乏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课堂氛围。这也是目前声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尊重非专业的学生差异
非专业的学生存在差异就是承认学生发展中的独特性, 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的特点, 鼓励非专业学生全面发展, 使之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好的发展。
在学校开展非专业学生声乐教学中, 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嗓音特点, 考虑教学的特殊性, 因为每个学生的天赋条件和悟性是参差不齐的,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发音生理结构, 如:各人共鸣腔体的大小, 声带的长、短、薄、厚等都不一样。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符合其个性发展的教学方案。以女高音为例, 就可分为抒情女高音、戏剧女高音、花腔女高音等, 每个声部的音色不同、音域到达的程度不同、适合演唱的曲目范围也不同, 在制定教学方案时, 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 帮助学生找到各自最佳的歌唱音域与音色, 找到最能发挥每个学生演唱特点的作品。另一方面, 作为声乐教师, 一定要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 要客观地去分析教学对象, 分析学生的本质音色是什么, 而不是主观地要求学生去唱出老师喜欢的音色, 反而连自己的最佳音色也失去了。“以审美为核心,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 并使他们从中收益”成为教师们的共识, 基于此, 音乐教师将为学生的发展承载巨大的责任。因此, 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 在声乐教学中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3.合作性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是教师与学生探索知识的活动过程, 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促进的和谐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中师生可以一起练习探讨声乐问题.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统天下, 教学不再是单向传授, 学生不再是教师复制出来的“统一产品”。在声乐教学中, 师生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接纳、相互理解, 课堂上轻松、民主、平等的氛围, 师生间良好的沟通等等, 都是声乐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
4.舞台艺术实践让学生体验成功
在近几年来学校开展艺术实践舞台练习就是引导学生由被动体验转变为主动体验,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进行自我教育, 体验到舞台获得发展的一种成就感。这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稳定的情绪, 发展其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其健康积极的人格具有积极作用。
例如:在教师的指导下, 每个月举行一次各种类型的独唱、重唱、等类型的音乐会、演唱会, 并进行现场录音、录像, 演唱完毕, 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录像找到自己的优缺点, 以便指导自己的努力方向, 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舞台实践中体验到获得进步的感觉, 让学生在舞台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和提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 增加舞台实践能力, 从害怕、紧张、发挥不正常, 到不紧张、放松, 甚至超常发挥, 获得好成绩, 这是每个人所必经的歌唱实践之路。它可以让学生在舞台实践中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感, 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 从而充满自信地走上工作岗位。
5、声乐教学中研究性教学的合作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遵循培养人才的目标前提下, 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而实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高等音乐教育是音乐学与哲学、美学等学交叉的一门复杂的学科。它的宗旨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研究艺术与人、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培养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的声乐教学模式的适用, 关键在于在于培养目标的层次和规格要求, 教学改革的关键还在于教学中能够渗透多少先进的教学理念。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围绕研究性教学, 应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 .从知识化教学到人性化教学
我们现在提出的研究性合作模式的声乐教学, 其中对课程的认识与研究经历了一条由知识化到人性化的认识发展, 也就是说, 现代研究性课程观是建立在对传统课程观不断改革与反思基础上的。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内容, 这种人性化的课程观不同于知识化的课程观, 那种只强调课程知识本身的、完整、系统和权威性, 而忽视学生在声音训练时的感受和体验是不可取的。而人性化的课程观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把学生的理解、感觉视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这种建立在学习者本身基础上, 以学生为学习本体, 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态度, 突出声乐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重视学习过程与个人经验相联系, 突出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之间联系的新型课程观, 是指导高等师范声乐课程改革建设的基本理念。
(2) .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重点是能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通过讨论让学生提出新问题, 不断提出新的质疑。因为声乐教学的对象有着各不相同的缺点, 如:有的学生只有真声没有假声, 有的学生只有假声没有真声, 有的学生撑着嗓子唱, 有的学生挤着嗓子唱, 有的学生声音空、散, 没有力量.有的学生声音尖、亮等等问题, 所以很难设想能用一种歌唱训练方法去针对所有的声乐学生。20世纪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曾说过:“有多少歌唱者, 就有多少种歌唱方法”。这就是说, 教师的经验、心得体会必须结合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通过师生的互动、讨论、交流, 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 找出真正适合学生自己歌唱方法的.通过声乐教学中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使师生有一个好的交流机会, 学生的主动参与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积极的意义。哲人说:“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声乐教学这门具有不确定性的特殊专业, 教师的教学主导思想、声音概念、教学方法, 加上学生对声乐概念的认识、对声音的理解以及学习的态度, 决定了声乐教学的成败。如果教师心中的声音模式和学生追求的声音模式对不上号, 师生之间的感觉、认识不统一, 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当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自己的想法时, 哪怕是错识的, 也要鼓励。面对学生的提问, 不要马上肯定或否定, 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设计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又能让学生充分参与的方案, 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的好习惯。
(3) .让学生充分发现自身的优点
从学生自己的声音状态中找出符合声乐要求的好声音, 在练习过程中找到最佳状态时要多重复练习并牢记当时的感觉, 这样学习学生最容易理解, 也容易做对, 容易记住。这种做法的理论基础, 就是承认和利用学生自身在声音训练时各声区、各种字、音、技术掌握的不平衡性, 调动榜样的力量, 使学生整体歌唱技术得到提高。我们要以科学、民主、开放的观念和意识, 立足于中华传统和现代音乐文化的根基, 汲取世界音乐文化的精华, 使学生获得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 同时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目的。
(4)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精选音乐教材, 使教材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先决物质条件。2.巧妙地利用激发、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心理因素, 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 引导学生与集体合作, 与他人合作, 并得到赞赏, 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3.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尤其是培养音乐志趣, 务必引导学生认识到音乐乃是人类精神生活之必需的道理。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有些教师不耐烦学生的提问, 常说的一句话是“按我说的练就行了”, 使声乐教学师生关系出现许多问题。还有些教师出于自己对某种音色的偏爱, 不管学生的本质音色特点, 而硬要学生去唱出教师喜欢的音色, 结果是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 不但使学生丧失了自己原有的声音特点, 而且教师希望得到的声音也没有训练出来。
总之, 高校音乐教育应将音乐置于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下审视, 使大学生学会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去认识、理解事物, 从哲学、历史的高度认识音乐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重要价值。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使我们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与学习方式, 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音乐教育这个学科的崛起经历了百余年几代人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它必将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 作为高等教育的声乐教师, 我们只有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敢于实践, 勇于创新, 才能把高等教育的声乐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意大利]P·M马腊费奥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 人民音乐出版社, 第108页。
[2].陈玉琨、程振响《研究性学习概论》,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2年3月第1版。
[3].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第1版。
[4].《艺术教育重要法令》第12页。
模式改革研究 篇2
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新技术出现在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比如互联网、多媒体等,能够很好的促进人们的交流和沟通,并且实现资源共享。在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中,要不断紧跟时代的步伐,将先进的技术手段引入到课堂上,不仅能够为教学带来方便,还能够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国高校必须在教学和教育管理中学会应用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高校的教育改革。此外,在教学中应用网络和多媒体等先进技术,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便于教师丰富教学方式,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环境中,增加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和理解深度,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有效性。网络和多媒体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督促学生对于新技能和新技术的掌握,促进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改革和更新。所以说,将新技术引入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更好的向前推进和发展,各高校也要多多关注相关新技术的出现,只有这样才能更快的掌握和引入。
(二)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明确教学改革的模式和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高校进行有效教育改革的前提,也是高校教学改革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高校进行教学改革时,必须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模式以及全面的、可行的教学目标。目前高校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各高校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教学模式。有以培养精英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要向社会输入大量的专业性人才;有负责大众性教育的教学模式,宣传大众文化;还有以政府为主导的办学和教学模式。我国的教育改革有着独特的背景特点和目标要求,要选择与我国高校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出更多的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而努力,为普及高等教育而奋斗。只有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切实有效的教育改革,实现对高校教学模式的一个准确定位,使我国高校教育改革能够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两种,也就是公立和私立的区别。公立学校的办学者是国家,国家给予资金;而私立学校的办学者多为一些社会组织或个人,由组织和个人提供办学资金。因此,两者之间会有明显的差异,比如公办高校以本科为主,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而民办高校则以专科为主,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优势和与教育资源,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改革方向和教育教学方法,并在教育改革中不断创新。
(三)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我国高校教育的改革,需要不断加强对于教师队伍的培养、扩大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高校的教育改革,提高高校教师的自身能力和素质以及执教水平。教师队伍的强弱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改革的效率,也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有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才会培育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这也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作为高校的教师一定要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的`提升自己,无论是在自身素质方面,还是在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方面。要具有提高自己和丰富自己的意识,在生活和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因此,国家和高校要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具备高度师德,高尚品质、教学能力强的专业化教师团队。那么,如何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呢。首先,国家应该给予教师必要的帮助和补助,给予适当的再教育机会来完善自己和发展自己。其次,学校也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来充分调动教师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积极性,建立适当的、健全的教师激励制度和管理制度,提高教师的任职任教的资格,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还要改变原来的人事制度,打破传统的铁饭碗,这样才能使教师具有危机意识,从而不断提高自己。此外,还要形成一个切实有效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做出公平合理的评价,让高校教师合理有序的流动。
(四)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的价值在于对学生的引导,对学生思维的开发,以及要教会学生以创新的理念和精神看待事物,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选择和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渴望,有利于建立起学生与老师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及集体荣誉感。由于一些教师还没有认识到丰富教学方式的重要性,很多高校的课堂教学效果还不是很理想。针对这一现状,我国高校必须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变现在的情况,在教学改革中寻找突破。积极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即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和创建新型的教学方式,比如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探索式的教学方式以及互助式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更能够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增加实践性教学的部分,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促进理论教学的学习,使理论联系实践,还能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运用和检验。
(五)注重因材施教,进行分类教育
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兴趣以及基础条件都不尽相同,在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时,要注重因材施教,采取分层分类的教学模式。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我们应该对其进行细致的划分,使其满足广大学生发展的需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高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不同教学模式,进行分类教育,因材施教。对于基础条件较薄弱的学生,学校可以安排其进行额外的课程学习;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我们可以着重培养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习效率;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我们则要考虑培养他们对于知识的探索以及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养成。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已经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即根据学生的不同成长背景和规律设计出相应的教育实施方案,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因材施教过程中,尽管教育的着重点不同,但必须都要有对大学生精神、人格的重塑。此外,高等教育还需要根据本科、硕士和博士等不同的培养层次进行不同的教育教学定位以及培养目标设计,针对不同的学习需求和专业化要求,建设学生的个性化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可以利用网络或者多媒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对学生的分层分类教育。
二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由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性教学
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封闭,导致学生们对于学习的态度也较为消极。高校陈旧的封闭的教学模式使很多大学生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都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失去了自主性和能动性,以及对学习的热情,失去了刚入学时的朝气蓬勃。这种死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头脑受到禁锢,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受到限制。所以说,目前我国高校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由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这也是我国高校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要想将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从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首先要给予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的权利,要不断完善专业的设置,拓宽专业的范围和涉及的知识面,给予学生最大的权利去选择自己的专业和自己所愿意去探索的。其次,我国各高校还可以应用学分制的教学模式,就是学校提供各种选修课程,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学习和感兴趣的科目进行研习。只要在规定的年限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这种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此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已经广泛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所以高校完全可以利用网络来建立网络教学模式,使用和推广电子教材,实现教学的虚拟化。使学生的课程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自由化,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二)由应试教育转变为应变教育
我国高校应当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而转变为应变教育。始终无法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也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无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的原因之一。这种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我国高校的教师缺乏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不愿意突破和改变。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较为固执和死板,缺乏对于新环境和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但随着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因此,各高校应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以应变教育培养一流的人才,这也是未来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明确的趋势。实现应变教育的前提就是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建设,培养具有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教师进行指教,才能更好的培养出有用的一流的人才。除此之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要密切关注对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逐渐将以应试教育为主转变为以应变教育为主,逐渐减少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次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可以融入网络和多媒体等先进的技术来对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在应变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应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处变不惊。
三总结
教育决定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先进技术,对教学模式进行准确定位,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向着开放式教育和应变教育的模式发展,才能更好的保证我国高校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作者:王淼 单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富玲.我国当前高校教育改革趋势分析[J].大家,,07:183-184.
[2]杨勇.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云南电大学报,,04:37-41.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小组合作
教学模式,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用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的统称。若教学模式运用得合理、恰当,无论是对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各学科教师都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下面,笔者就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谈几点肤浅见解。
一、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可在教学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和汲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对称、平移与旋转”时,我就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在课前搜集生活中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课堂上,各个小组对这些现象进行共同交流和探讨,我们也可为学生出示一些复杂图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说说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对于课本中的“画一画”“练一练”等题目,也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完成,各个小组相互欣赏设计的作品,并做出评价。这样,我通过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被动参与、虚假探究的不良现象广泛存在,这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处于较浅程度。鉴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就应及时改变以往以自身为主体的传授型教学模式,转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谈论数学问题的机会,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中“长方体的认识”这节内容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2)认真阅读课本18页的情境图,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面和棱,并分别从这三方面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各有哪些特点;(3)正方体的六个面相同吗?棱有什么特点?顶点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自主研究、自主探索和自主分析,并将自己所得出的结论在课堂上进行阐述。这样,我通过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会更为深入,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情境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
情境式教学模式,其所具有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特点,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使数学教学变得轻松愉悦。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就可适时实施情境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欢快、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获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我就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投影屏幕上呈现了以下几幅画面:第一幅画面:公路上,快速行驶着各种各样的车辆,如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轿车等等,每种车辆的车轮都是圆形的;第二幅画面,一个小朋友站在马路边,心想“为什么所有车辆的车轮都是圆圆的,改成别的形状不行吗?第三幅画面:公路上所有车的车轮,都被换成了其他形状,如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三角形等等。之后,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说车辆的车轮换成别的形状可以吗?”“不可以”“不行,必须是圆形的,否则跑不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回答道,“那为什么一定要是圆形的?它有什么特殊的特征吗?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探索圆的奥妙。”这样,我通过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直观性教学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教授奠定了基调。
总之,作为一名现代化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依据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对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造、研究出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10).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篇4
一、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可在教学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和汲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对称、平移与旋转”时,我就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在课前搜集生活中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课堂上,各个小组对这些现象进行共同交流和探讨,我们也可为学生出示一些复杂图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说说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对于课本中的“画一画”“练一练”等题目,也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完成,各个小组相互欣赏设计的作品,并做出评价。 这样,我通过实施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被动参与、虚假探究的不良现象广泛存在,这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处于较浅程度。鉴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就应及时改变以往以自身为主体的传授型教学模式,转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谈论数学问题的机会,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中“长方体的认识”这节内容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2)认真阅读课本18页的情境图,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面和棱,并分别从这三方面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各有哪些特点;(3)正方体的六个面相同吗?棱有什么特点?顶点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自主研究、自主探索和自主分析,并将自己所得出的结论在课堂上进行阐述。 这样,我通过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会更为深入,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情境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
情境式教学模式,其所具有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特点,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使数学教学变得轻松愉悦。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就可适时实施情境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欢快、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获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
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我就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投影屏幕上呈现了以下几幅画面:第一幅画面:公路上,快速行驶着各种各样的车辆,如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轿车等等,每种车辆的车轮都是圆形的;第二幅画面,一个小朋友站在马路边,心想“为什么所有车辆的车轮都是圆圆的,改成别的形状不行吗?第三幅画面:公路上所有车的车轮,都被换成了其他形状,如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三角形等等。之后,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说车辆的车轮换成别的形状可以吗?”“不可以”“不行,必须是圆形的,否则跑不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回答道,“那为什么一定要是圆形的?它有什么特殊的特征吗?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探索圆的奥妙。”这样,我通过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直观性教学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教授奠定了基调。
总之,作为一名现代化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依据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对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造、研究出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
摘要:自新课程教育改革实施以来,各学科教师的教学理念都发生了相应变化,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研究,是目前所有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当重点关注和极力探索的热点课题。就以小学数学为例,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一番详细的研究与探讨。
模式改革研究 篇5
论文摘要: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及改革的结构和基本原则等是改革的基本依据。通过对这些理论的研究,可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可遵循的思路。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导向
准确地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特征,改革的结构和基本原则,对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人才培养模式是大学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同一类型的人才可以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但具体到某一种模式则必然有其独特的架构。从培养模式对微观人才培养过程意义的角度出发,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资源配置方式和教学条件组合形式,是人才培养过程中表面上不明显但实际上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同样的教师、同样的教学条件、同样的学生,通过不同的培养模式所造就的人才,在质量规格上会有较大差异。闭还有观点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将人才培养模式表述为:“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范畴,是人才培养过程中若干要素的有机组合,但是,它又只是对人才培养过程,特别是其中管理过程的某种“提炼”,而不涉及具体教学过程。
研究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最终要落实到提升教育对象的发展潜力上面。因此,不管如何界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始终应是同培养目标紧密关联的专业设置方式、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管理制度三项内容,其中课程体系结构是核心。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高职教育理念引领下,以社会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依托自身可利用的办学条件,在特定时限内为学生达到一定职业人才规格要求所预设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较为稳定的施行范式,主要解决高职教育“培养什么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问题。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因素,对其他因素有制约作用。任何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为达到某种目标及规格而建立的。其他因素只是为实现该目标而采用的方式及手段,只有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才起作用。
依据一定的人才培养理论、原则和培养对象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为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活动系统和要素进行优化设计,形成一种人才培养方案或计划,然后经过实践多次验证和修正,最后形成一种比较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目标规格体系,涉及培养目标和规格;内容方式体系,涉及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实践条件和教学评价。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系统性、稳定性、示范性、时代性、多样性和实践性。旧系统性指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间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断地作用于模式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从而形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貌;稳定性指由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大模块所构成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主体框架是稳定的,不容随意改变;示范性指人才培养模式是理论建构与实践验证相结合的产物,是人们对高职教育规律长期探索和社会实践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旦形成就具有示范性作用,对形成办学特色及提高人才培养效益具有最要的实践意义;时代性指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时代性,要把新知识和新技术及时充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多样性指没有哪一种特定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完全适用于所有院校和所有专业,因此,必须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选择、探索和构建出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实践性是指人才培养模式来源于人才培养实践,并应用于人才培养实践,而且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只有经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模式,才具有生命力和推广价值。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结构
(一)宏观结构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既要求对内部质量特征进行自我评价,又要接受社会对其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所以。基于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方面必须遵循高职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以及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另一方面必须遵循高职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使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曰标没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规格制订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接受社会的评价,即高职院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群体是否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接受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即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群体质量是否符合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而且,高职人才培养结果必须用高职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予以评价。当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所反映来的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甚至滞后于社会发展时,高职院校必须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及培养途径进行调整。
(二)微观结构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微观结构包括个层次:全校性的、专业性的和培养途径的改革。
高校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表现。它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首先优化学校的专业结构,并对每一个专业,包括增设的、合并后的专业重新定位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制订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整体适应社会的表现。当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反馈给社会,认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与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的时候,高职院校应当以社会对本号业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为参照基准,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渊整,进而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调整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
专业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的改革,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局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某一专业人才培养结果用原培养目标进行评价时,若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很好地符合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时,应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进行调整。
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突出特色、准确定位
以形成办学特色为指导思想和定位,通过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准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来实现正确定位,优化教学资源分配,制订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及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就业导向、能力本位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应充分体现出人才的职业性和高等性。要根据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构建课程体系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三)工学结合、突出实践
校企合作、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建立教师深入生产一线的制度,调查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此为依据修订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聘请企业领导或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改革,建立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将就业与顶岗实习紧密结合。
(四)特殊针对性与普遍适应性相统一
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的改革实践研究 篇6
【关键词】教学质量 评价 多元 立体
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是在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对教学及管理工作实施质量检测的组织机构、运作程序和工作方法的总称。评价模式涵盖评价指标、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目标和评价结果等诸多要素,改革和实践质量评价模式必须遵循事物内在规律,必须满足科学发展需要,必须符合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实际。衡量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是否有效,唯一依据是评价结果能否得到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的三方认可。
一、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改革的成因
(一)传统教学质量评价方式的困境
学生学业成绩测试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传统方式。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反映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考试制度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对教学质量实施评价的误区,众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职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而所谓成绩平平者,凭借其综合素质、学有所用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往往独树一帜,有着不凡的业绩。这种现象对以学习成绩论教学质量的传统评价方式提出了拷问,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建立怎样的质量评价机制才能正确评估教学质量,并以此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教学质量内涵的异构
什么是教学质量?不同的教育类别有不同的定义,广义的解释是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质量,但如果要对教学质量的高低进行评价时,就必须明确教学质量的内涵,细化质量评定项目,针对教学质量的组成要素和具体的目标要求进行判定。所以,狭义的教学质量应根据教育类别的不同,具备更加具体的内涵描述,并指导教学质量评价活动的实施。应该指出的是,狭义的教学质量应满足时代的要求,并体现出各种教育门类的特殊性。
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在办学模式、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上存在较大区别。因此,衡量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在评价模式上应与普通教学有所不同,其特征是: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在评价主体上的多元性;工学融合的培养模式在评价内容上的立体性;“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在评价目标上的全面性。以校企合作为办学模式的现代职业教育,决定了人才培养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工学融合的培养模式使课堂与企业岗位产生了联系;“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模式,不但使课程从课本延伸到了项目任务,更使教学的主客体发生了变化;团队合作,考量的不仅仅是单一个体的学习成绩;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营造的是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存在如此多的不同,反映出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在构成要素上与普通教育的区别,这是促使我们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改革的根本原因。
二、教学质量“立体多元”评价模式的提出
(一)评价模式改革的理论依据
以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2011年7月,学校正式开展国示范校建设工作,按照国示范校《建设方案》和《建设任务书》要求,在多年开展职业教育工作的经验基础上,尤其是根据教育部“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开展全国职教师资培训工作的经验,从社会、用人单位和地区经济发展,乃至国家师资培训的需要出发,结合学校自身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遵循教学评价服务于学校、服务于职业教学、服务于社会的原则,认真组织专家研讨,结论是:
1.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的改革,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现代职教);
2.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的主导,应满足参与各方的自身需求(多元主体);
3.教学质量评价目标的确定,应反映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多元目标);
4.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划定,应贴合人才培养的等级层次(立体全面);
5.教学质量评价内容的选取,应突出质量构成的关键要素(立体全面);
6.教学质量评价方式的探索,应适应人才培养的模式结构(适应系统);
7.教学质量评价对象的定义,要适应教学模式的时空延伸(多元对象)。
(二)评价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评价模式应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上讲,教学质量的高低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反映,但如何依靠有效的评价机制来考核、反映和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真实情况,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评价模式与培养模式不配套,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人才培养质量情况,可能是由于评价的主体、目标或对象比较单一,评价的指标、内容和方式不够全面合理,导致培养实效与评价结果的脱离。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滞后,不管评价机制如何先进,其教学质量将永远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所以,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的变革,必须跟随职业教育的发展、服务于培养模式的改革。因为评价模式根植于人才培养模式,据此,我们建立了“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的改革,必须从分析体现和服务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出发”的工作思路。
(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分析
对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分析,原则是体现“工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找出现有评价体系的不足和漏洞,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评价模式的方向、目标和任务,进而为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的改革提供支撑。具体体现在:
1.从社会、企业对职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上,分析职业与专业、能力与课程、职守与训练等评价指标的吻合度。
2.从构成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上,分析学生、教师、课程设置、专业定位、培养方案等评价对象的全面性。
3.从职业教育服务社会需要的目标上,分析专业知识、操作能力、职业规范等评价内容的职业度。
4.从教学质量的评价环节上,分析组织保证、制度建设、工作方法等评价程序的可靠性。
(四)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的重构
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包含诸多要素,如何构建一个既反映学校实际需要,又充分满足社会要求的质量保证机制,是评价模式改革的关键。要从对评价体系的实际分析出发,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既能全面反映“工学融合”的培养模式,又能体现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各组成要素,这是构建质量评价模式的基本要求。我们根据现代职教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提出了“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指标立体、评价目标多元、评价内容立体、评价对象多元、评价方式立体”的构建理论(简称“立体多元”理论),其核心内容是:
1.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由对职业教育提出需求的参与要素组成(多元),评价指标由反映职业教育质量内涵和水准的层次要素构成(立体);
2.评价目标由反映职业教育终极目标的能力要素确定(多元),评价内容由构成教学质量的管理要素确定(立体);
3.评价对象包含教学实施的时空要素(多元),评价方式体现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结构的保障要素(立体)。
三、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的建立
基于“工学融合”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型由“多元结构”和“立体结构”两部分组成,评价体系中的评价主体、评价目标和评价对象为多元结构,评价指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为立体结构,列表如下:
(一)评价模式的立体结构
(二)评价模式的多元结构
四、多元立体评价模式的实验
按照“立体多元”评价模型,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建立和健全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主要做法是:
(一)“立体多元”评价机构的重构
教学质量评价机构是评价活动的组织保证,要充分考虑社会、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程度,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结构。
1.执行学校和企业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度。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设计规划由企业专家审定。参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
2.成立工学交替教学机构,评价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质量,保障课程对接岗位的职业要求。
3.衔接学校与社会职业资格鉴定工作,改革课程考试制度,突出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评价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4.强化校内教学管理,发挥职能部门的质量控制作用,实行工作质量考核制度。
5.健全校内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建立校系两级督导制度,通过多种督导形式,发挥教学督导人员作用,形成督教、督管和督学的立体监管机制。
6.健全学生评教机制,完善学生信息员制度,以动态管理的形式反映教学需求,参与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发挥学生教学主体作用。
7.健全教研工作组织制度,提升教研活动质量,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二)“立体多元”评价标准的细化
评价标准是测评教学质量的依据,是带有指标刻度的检测“工具”,应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在确定评价内容后分门别类制作,其关键在于指标刻度。评价标准由制度、规定、办法、细则、流程和规程等构成,细化标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通过办学模式的改革,校企共同参与设置合理的职业专业和教学课程,以人才培养方案的形式明确人才培养的标准,制定规范的课程标准,严格论证后作为“规划管理”的评价标准。
2.通过培养模式的改革,创设工学融合的教学环境,针对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在场地、设备、条件、人员和教学管理诸多方面制定配置标准,作为“教学管理”的评价标准。
3.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围绕“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方法,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设置课堂教学环节,建立教学实施流程规则,形成对教学质量构成要素的全面监控,将TQC质量管理模式作为质量管理的评价标准。
(三)“立体多元”评价程式的规范
评价工作程式主要指实施评价活动的制度与程序,它是实施评价工作的制度保证。要通过制定各级评价组织的工作程序,明确评价主体、目标和对象,细化评价指标和内容;评价方式则根据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的不同合理构建,并按发展要求不断升级、更新。
五、反思
(一)“人”是实施改革建设工作的决定因素
任何体系或者模式的建立、运行和完善,人是第一要素,人的质量决定一切质量。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人,追求被培养者的质量是教育者的目标,同时实施教育的也是人,追求教育者的质量应该是学校管理的目标。
我们的工作需要有组织和制度的保证,更需要有人的保证,因为开展工作的基础是人。工作的效果和质量由人的态度决定,即使采用了先进的模式或者现代的科学技术,如果没有认真的工作态度都将流于形式、毫无效果。
(二)实践是检验改革建设成果的标准
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是在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对教学质量检测和评估的体系和机制,运用评价模式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应该反映人才培养规格是否满足社会需要的实际情况,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学校教学管理的工作情况。
“多元立体”评价模式虽然是在“校企合作、工学融合、做学教合一”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的,理论上讲是反映了企业、学校和学生个体参与教学质量评价活动的情况,但改革质量评价模式的效果如何,则必须由实践来回答。衡量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是否有效的标准,是评价结果是否能够得到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三方的认可。■
中职会计教学模式改革初步研究 篇7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会计的人才需求不断加大, 在各个企业内都大量的需要相关会计人才, 但是也随着企业的要求不断提高, 中职会计因为学习内容不够深入而面临就业难的挑战, 对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调查, 很多毕业生从事不对口专业的工作, 甚至有一小部分处在失业的状态, 如此低迷的对口专业就业率, 需要对中职会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新的探索, 培养更符合企业的对口人才。
一、会计教育大环境的变化和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
(一) 教育环境的变化
伴随知识更新的速度的加快、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整个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 诞生了很多新兴产业和职业, 和传统时代相比如今已经是知识经济、信息科学化的时代, 而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这就需要相关学校要尽快转变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模式, 要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技能、有责任性的新时代会计人才, 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二) 传统会计教学模式的缺陷
1. 人才培养计划的定位问题
中职会计专业当初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面对中小型企业、服务行业的初级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培养, 大量的中职学校把升学作为主要目的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这样的培养方式完全的背离中职教育的教育大纲, 是与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严重的不符合。
2. 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妨碍学生就业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 这就需要中职学校对课程的设置进行完全的更新, 同时要对授课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完善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培养计划, 同时应该在有限的两年学习生涯内, 进行合理的安排如何学习会计知识, 尽量做到让学生很好的消化已经学到的内容, 不应该继续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重理论, 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 应该从专业和实践的角度出发, 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也要培养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形成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做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不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造成上岗以后无法胜任工作的情况。
3. 实践方式和实践地点的落实问题
如今每个学校都注重在课上的理论学习, 实践非常的少, 并且理论学习太集中, 死记硬背不利于更好的掌握知识, 虽然很多学校已经在每学期的课程安排之后都会进行实习计划的实施, 但是因为经过一学期大量的理论学习很多知识已经被同学们遗忘, 因为实习阶段任务较重, 没有时间进行温习, 因为所有学生同时进行, 这样可能会发生互相抄袭的问题, 不能独立完成失去了实习的意义, 同时实习多是以校内实习为主, 一般安排在学校内部的模拟实验室中, 这种模拟氛围和校外的各类企业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而且因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 最终实习结束后效果很不理想, 但是校外企业实习的名额又十分有限, 很多时候是学生自力更生自己解决实习问题, 这就使得整个实习过程成了一种走过场的形式。
4. 小企业会计教育的培养内容的缺失
小微型企业是国民经济中很重要的一环, 是经济中新鲜的血液, 小企业不仅数量繁多, 而且是新经济增长点的主力军、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最好方式、防止实业人群成为社会中不稳定的因素, 造成小企业会计教育的培养方案的缺失。所以这就要求中职会计学校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良、对已经改良的模式进行反复论证和思考, 做到精益求精, 改变培养思维、培养模式的转变。
二、中职会计教学模式改革具体做法
(一) 明确中职会计就业计划的人才定位
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 首先需要学校管理者。教学教师在观念上进行彻底的转变:应该在塑造人才的观点上进行彻底革新, 应该从重实践的角度出发, 对学校的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全面培养, 同时利用新技术, 例如多媒体教学进行更加生动、更加直观的教学方式, 方便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也要根据学生每个人的实际情况, 指定每个人差异化的教学定位, 要因材施教, 在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中, 都要对于每个学生进行不同的培养, 既要让优秀的学生能得到更多, 又要让差一点的学生更容易的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做到平衡的全面发展。
(二) 进行课程改革, 发现和编写利用本专业的教材
伴随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 项目教学方案已经被不断的采用, 但是目前项目教学法急缺教材, 已经有的教材很多不适合对应学校和专业的教学内容, 这就需要对应学校的老师编写适合自己学校的项目教学教材和课程, 做到教学内容和实践相结合, 对于不同的知识内容有不同的实训计划执行, 编写教材的同时也要结合当地的特色情况, 让学生生动易懂, 教材内容可以和相关的企业进行原始数据的搜集。
(三) 大力发展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突出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 起到的作用, 要有应用性、实践性和先进性, 通过丰富课堂环节的内容, 丰富教学质量, 在实际的实践环节达到实际操作的要求, 模拟在企业中的工作环境, 并且确定职能岗位进行实践。这样才能身历其境, 并且进行轮岗形式的实践实习, 体会各个不同岗位的工作职能和工作内容, 仿真教学, 仿真学习, 需要学校就业办的老师去校外联系实习企业和单位, 让学生充分的学到知识并且掌握。也可以在实践的同时开展行业知识讲座和新会计法则的课程, 完善学生会计领域的相关知识。
三、结束语
如今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存在例如重理论轻实践、轻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弊端, 并且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也不受学校培养计划的后总是, 这样就让国内中职会计教育培育出来的人才和世界先进的培养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 只有我们不断的完善教学模式和提升自己培养模式的方法, 紧跟时代的潮流充分的贴合市场上对于人才的需求, 这样中职会计的教育才能成为真正的就业“常青树”。
摘要:在世界信息化数字化的大背景下, 我国应该大力培养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成长, 突出职业教育的学习性和实用性, 不再培养一般的劳动力工人, 而是培养和成为适应新时代的技术性人才,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 应该不断的转变培养计划, 建立完善的发展机制, 明确专业的中职会计培养计划。
关键词:中职教育,会计,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岚清.大力推进业教育职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技术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
[2]张巍.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思考[J].广东教育:职教.2012.
大部制改革与“大城管”模式研究 篇8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大部制改革背景下城管模式需要不断探索
我国有6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但实际上都没有明显效果。从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显可以看出要尝试大部门制改革,弥补我国目前行政管理体制的不足之处,推进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就要进行大部制改革。
城管的工作与供热供暖、环卫、市政、水利以及工商等工作息息相关。城市管理监察部门的社会意义相当重大,是联系城市居民和管理者之间的重要纽带。我国目前的城管模式需要改变和创新,可在大部制改革思想的基础上,增加各个城市市政管理部门和城管部门的关联,从而创建出史无前例的制度。
1.1.2 法治背景下需要规制公共权力
我国有着十分坚实的法治背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我国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重要性,要求和依法行政相联系。另外,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前提之下,就司法、立法和执法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讨论。
从1949年到1978年,我国一直没有市场经济的概念,仅致力于发展计划经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公民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要求管理的思想也就越来越强。如今的城管就可当成典例来说明。城管综合执法部门享有行政自由裁量权、部分审批权和行政处罚权,而怎样利用法治来限制这些权力以及行使权力的主体成为公众重点关注的问题。
1.2 大部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1.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以下内容:顾客导向;市场在配置资源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发挥;法制化政府的行为;政府权力的多中心化。对于大城管模式来说,建立社会机制这一全新的治理机制,是比较有利的。可从中借鉴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城管权力范围的限制和部门职能的设定等。
1.2.2 协同理论
作为系统科学的一个关键子理论,协同理论有着其科学的存在意义。在管理领域中,协同理论充分讲述了通过宏观框架,每个微观组成的重新组合最后可转变为新质的特征及结构。
协同理论有3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包括自组织原理、协同效应以及伺服原理。
从以上内容可以得出大城管模式是怎样把它的子系统包括园林、工商、市政和监察等相互联系起来,成为具有创新意义的系统,且能最大化其效用的原因。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在全球城镇化水平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之下,城市的有效管理对一个城市来说至关重要。由于公民的需求不断迫切,城市管理水平理应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今,理论界主要有6大派别,他们着力于研究城市管理的途径和技能,忽视了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而大城管模式则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在实践方面,我们可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他们将城管的职能相应的分配进警察部门,因此,相对而言,西方国家警察的社会意义更加重大。
1.3.2 国内研究现状
在大城管模式的研究上,我国学者各有说法,意见不一。总体来说,大部分是在可行性和意义方面来说明,只有少部分是对机制的设计。
大城管模式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肯定,可以在尽力避免不利发生的前提下,大胆尝试。竹立家在《大部制改革之我见》中说到:对中国而言,必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而政府职能转变的结果也必须在机构改革中体现,否则政府转变职能就可能沦为空口号。
2 大城管模式的概念界定
2.1 城市管理
在城市管理中有讲到大城管的定义,对此,每个国家的学者都有着不同的意见。笔者认为,把政府作为城市管理的唯一主体,并不十分人性化,可以让公民以及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到城市管理中去。从狭义上来说,市政管理即为全部的城市管理,即以政府为主要角色引导公民以及社会组织共同维持城市的日常秩序的活动。
2.2 综合执法
城管的执法发展过程如下:城管监察—城管联合执法—城管的委托执法—城市综合执法。随着城市的发展演变,城管的职能范围也越来越大,城管变成了部门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为将来与各部门的重组构建做好了铺垫。
2.3 大城管
大城管能为改变城市治理方式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即在政府进行部门设置时,把职能和业务范围相似的部门,改由相同的一个部门来管理,这样能有效避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以及职能交叉的情况出现,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行政成本。目前,大城管模式在广州及武汉的实践效果十分令人满意。要想达到完美的城市管理模式,还要把市政、工商、公安以及环卫等部门,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另外,大城管模式还要突出法治的观点,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执法;要突出民主的思想,以人为本。
3 当前城管存在的一些问题
3.1 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
当前,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都有城市服务管理权限职能区分不明显的案例,没有管理标准和范围也较为常见。从部门联动的角度考虑,由于城市管理的权限以及管理范围的界限区分不明显,依然存在监管和部际冲突的现象。这些都给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因此,机制的改革迫在眉睫,要通过改革,不断发展创新适合的机制,摒弃不完善的旧机制,提高行政部门办事效率,提高公民满意度。
3.2 法治化进程缓慢,综合治理水平不高
不论是行政执法,还是法制建设都还有很多缺陷,需要加强改进。这些缺陷会导致重复执法、争权诿责和交叉执法的情况出现。比如,非法小广告的问题,食药、交管和安等部门存在责权交叉,相互推诿的情况,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这也是非法小广猖狂的根本原因。
制约机制和法律依托没有统一的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3点。第一,缺乏行政强制手段。不能顺利地展开联合执法及专项执法。第二,各部门法律法规不统一,权力职能划分不明。第三,法律规范不全面。
3.3 职能转变不到位,执法手段和效果亟需改善
由于城管的职能位阶不高,且在城管之上的部门配合不到位,因此,办事效率不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从执法手段的角度上看,城管执法时不能运用多种手段,不能对症下药,不具有强制性,导致执法落不到实处,给公民留下不好的印象,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从执法效果的角度上看,随着城市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城市最初的规划并没有很好地实现,配套设施的价值发挥不理想,城市顽疾依然存在。
3.4 电子化城管运行落后,信息化水平不高
当前,基于财政考虑,主要的城市服务管理水平依然较为低下,不论是集约化,还是信息化、电子化,都不容乐观。这要求城管要充分发挥其职能,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城市服务管理的发展。从有效分析及数据科学统计的角度考虑,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为基层执法队日常执法提供指导;第二,增强指挥调度的针对性;第三,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第四,预判环境秩序变化的趋势。
3.5 社会参与程度低,城管队伍水平亟待提高
从当前的社会情况考虑,每个市民的素质不同,且参与意识弱,这造成管理执法的进度十分缓慢,效率低下。众多不利因素,如执法环境恶劣;心理冲突;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天然同情;待遇偏低;法律地位的不确定性;工作压力巨大;人手不足等,导致城市管理者很难有所作为。因此,不论是对内方面的人员素质低,还是对外方面的动力少,整个社会的活力还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从市场功效的角度考虑,部分区域虽然把市场因素包含在了执法过程中,但仅拥有执法权,效果微乎其微。城管局以及市政市容委要共同参与,通力合作,以减少城市管理的负担和成本。
4 机制设计
4.1 设置专门机构,确定权责范围
大城管机制的作用就是联系城市的各管理部门,让其成为一个整体。可以把市级政府作为领头人,由管理城市智能化管理调度中心、主任、办公室以及中心负责人等,共同协作。设立培训部门,管理维持社会团体和基层居民自治组织。明确权力清单,理清本部门的权力,做到权力公开、透明,让公民知情。
4.2 搭建综合集成的智慧化城管平台
大城管制度不是说实行就实行的,要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城管系统要不断升级,向智能化发展。致力于以人性化服务为标准的目的,不论是对外的管理水平,还是对内的办公自动化水平,都要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使公民的生活才会越来越便捷、幸福。
4.3 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深化工作协调联动
新时期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研究 篇9
当前, 我国已经进入了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阶段。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必须要根据新时期素质教育改革的根本要求, 对自身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调整。
一、新时期推动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
1. 体育教育模式改革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正如前文所述, 素质教育是能力教育, 强调学生身心健康和均衡发展, 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对的全新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是对我国各阶段全部教育模式改革提出的总体要求, 体育教育当然概莫能外。相比于其他教育课程和教育内容, 体育教育在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以及培养个体人格等方面的功能更加突出, 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更应当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 推动自身教育模式的改革。
2. 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总体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 各个行业和领域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除了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外, 还要具有适应高强度工作和劳动的良好身体机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推动新时期体育教育模式改革, 从本质上符合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要求。
3. 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符合新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总体要求。进入新时期以来,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战略发生了深刻改变, 从单纯追求竞技体育成绩的 “体育大国”向倡导全民参与的 “体育强国”转变。在这个过程中, 体育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普及体育专业知识和树立终身运动理念等一系列功能。因此, 新时期大力推动体育教育模式改革, 符合体育事业发展战略调整的本质要求。
二、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的主要目标
1. 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很多调查结论和研究成果显示, 与国外同年龄段的学生相比, 我国青少年群体的总体身体健康状况和身体机能水平全面落后, 缺乏体育锻炼是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我国中小学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 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身体机能水平的目标。因此, 新时期推动体育教育模式改革, 就是要以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作为最为重要的目标。
2. 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通过实施体育教育模式改革, 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 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 将极大地提高体育教育质量。
3. 培养学生科学的运动习惯。在传统的体育课程开展过程中, 教师因教学专业水平不强、忽视对学生运动习惯和方式的科学指导而导致的意外事故层出不穷。通过实施体育教育模式改革, 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科学运动, 还要帮助学生养成日常科学锻炼和运动的习惯, 以此达到体育教育的目标。
4. 树立终身运动理念。终身运动是全世界体育教育普遍倡导和推崇的观念, 也是我国新时期体育教育模式改革应当实现的目标之一。通过帮助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理念, 始终保持对参与体育运动的浓厚兴趣, 收获持久的快乐, 最终实现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和提高国民体质的目标。
三、现阶段我国体育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当前, 国内各教育阶段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从根本上来说, 我国并未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 虽然体育课程已经列入了中高考考核内容之中, 并占有一定比例的分值, 但是与文化课程相比, 体育教育的比重显然较低, 学生为了取得相应的分数, 在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机械地进行考核内容的训练, 而忽视了对身体机能的全方位锻炼。此外, 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课分数, 不惜牺牲体育课程的授课时间和学生的身体锻炼时间, 体育课程 “可串可占”成为常态。
2. 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当前, 很多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任课教师都不具备专业的教育基础或教育背景, 或者难以定期接受系统的业务培训, 授课的专业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3. 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体育教育是完整系统化的教学体系, 包括多种教学任务和目标。但是从现阶段国内体育教育发展现状来看, 很多学校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 大部分教学内容严重缺失。
四、推动我国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的建议
1. 提高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为了有效推动体育教育模式改革, 必须要全面提高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 将体育课程切实纳入中高考考核内容之中, 倡导日常考核与临场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考核结果全面体现学生的身体机能和健康水平。各学校要确保体育教育课程的授课时间, 转变重文化课、轻体育课的现象。
2. 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一方面加强对现有体育教师的业务培训, 确保体育教师定期接受业务培养。另一方面广泛引进社会优秀专业人才或优秀运动员担任体育教师, 全面提高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
3. 完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要在现有体育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全面完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 将培养学生完善人格、良好意志品质、运动兴趣、科学运动方式及终身运动理念等列入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之中, 确保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摘要: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新时期体育教育模式改革应当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 在不断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基础上, 还要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科学的运动方式及终身运动理念等目标。
关键词:新时期,体育教育,素质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杨小勇.生命—体育教育的本真回归.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1 (6) .
商务日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探讨 篇10
我校教育工作主题是坚持“三大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改革”,不仅要交给学生“鱼”,关键是要教给学生“渔”。为此,我校更一步提出并创新了“六大教学法”,即为: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问题导向法、模拟仿真法、以赛促学法、海量平台法。
本次研究课题是在省内的四所高校同时开展实验课,采用433模式(商务知识笔试40%、参加案例活动30%、采访报告30%)考核学生的实际商务语言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结合我校的“六大教学法”,重点选取了模拟仿真法、案例教学法以及海量平台法进行了商务日语实验课程。
以下为商务日语实验课的具体实践方法
本次实验课开设在专业三年级,全班共计34名学生,共进行16次课。
1. 在一次课堂上对实验课进行流程说明,对教学大纲教案和课件进行系统介绍,之后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公布。
在疑难或分歧较大的案例上会邀请其他教师参与讨论,并进行录像,录像之后会按照学生的期望公布在网络平台上。
2. 课前由教师通过调研选取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们感兴趣的案例并进行分派,确定每位同学都有角色参与。
在学期之初,暂设10个场景,每周进行1个,所有的学生团队都要参与到活动当中,并分别承担各自的角色。剩下的课堂时间为机动调整时间,可以追加学生感兴趣的提供的案例,也可以是单纯总结性内容。目前最受学生欢迎和讨论激烈的场景有:就职面试、电话预约见面、新商品介绍等案例。如果某案例完成不好,则第二周由教师稍微调整内容继续再次尝试。具体设置任务与主要环节由教师来完成,再次进行的有电话预约不成功等涉及面比较大的案例。
3. 在学生明确本学期要求后进行自行分组,2-4人一组。
商务日语的课程我们申请的是可移动教室,便于学生移动桌椅布置场景。课程模式可以是会话,也可以是直接设问讨论。这需要每组同学提前说明本组的计划和预期,并与教师确定内容。
4. 学生团队在课堂开始之前,把相关的会话原稿发至教师信箱。
原稿一律为原创,要求语序语言通顺,能解决商务场景中的问题,能为之后可能发生的场景埋下伏笔。每次案例的启动为课前一周。
5. 课堂上每组同学轮流演示案例,完成后与其他组同学讨论,最后由任课教师点评。
6. 课后,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并开展下一个案例的讨论和准备。
实验课没有标准答案。初期阶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中后期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以及在职场上的应变能力。通过本学期的实验课程,笔者意识到模拟仿真法与案例教学法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甚至于我们仔细来看,整个过程中还有项目驱动法、问题导向法、以赛促学法的影子存在。曾经的课堂我们以单纯地讲授,要求学生记背下了大量的知识,考核上也仅是以闭卷为主。这次的实验课我们把课堂从学校的课堂扩展至课下。让学生自己学会思考,成为课堂的主宰。教师的职责只是课程的引导者而不再是主控者。为了突出学生课堂表现的重要性,我们把期末的考核定为433考核法,更多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种的教学方法值得更多的推广和多方面尝试。
参考文献
[1]倪虹.ビジネス日本語の授業における体験型教室活動の試み.日本言語文化研究会編集第7号[D].国際交流基金日本語国際センター·国立国語研究所·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2011:31-58.
[2]周林娟,潘幼芳.商务日语教学中的语用能力培养研究.日语学习与研究[J].2010(1):71-76.
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研究 篇11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教育管理
一、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分析
1.适应能力强,竞争意识强烈
由于出生于大发展大变革的历史时期,我国当代大学生大多数很早就学会独立生活,能够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并懂得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同时,当代的学生也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过早地感觉到生存压力,加上家长、教师对其寄予厚望,从而使他们长期处于高强度的竞争环境下,竞争俨然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生活习惯,这样,特殊的外部环境使得当代大学生适应能力更强,更有勇气面对现实,敢于竞争。
2.价值观多元化,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我国的经济体制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多样化,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例如,有喜爱传统古典文化的,也有崇尚欧美文化的等等。同时,由于当今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能够通过互联网接触到许多以往人们同一时期所接触不到的东西,从而培养了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并且喜欢追求新鲜感,喜欢寻求刺激,也不同程度地开阔他们的知识面。
3.独立自信,自主意识越来越强
在计划生育国策的影响下,我国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并且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而使得他们从小就相对独立自信。同时,在许多方面进行家庭决策时,家长都考虑到孩子的感受,甚至听取孩子的意见,这样,为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提供了先决条件。因此,使得他们在与人交往等方面都表现出渴望成熟与独立的欲望,并且在学校希望能与老师进行平等的交流,不愿被传统的条条框框束缚以及被动地接受知识。
4.个性张扬,个人表达欲强烈
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当代大学生都是思想较为独立,个性张扬,强烈地要求自己与众不同,并希望向别人表达自己内心的类型。具体表现在:自我中心意识强,追求生活方式的个性化、多样化,喜欢走时髦路线,让自己更出众并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同时他们的心理问题也更加突出。这些与他们的家庭背景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他们往往过于强调个体的重要性,因而团队意识相对较弱,与人合作能力相对较差,做事情一般不会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往往缺失集体主义价值观。
二、当代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策略
1.尊重个体,充分调动当代大学生的主动性
由于当代大学生拥有喜欢挑战新事物,思维活跃,不拘泥于刻板的生活与教育模式以及自我意识更强等特点,因此,传统的大学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这样一个活泼、外显的群体,而是要加大对当代大学生各方面的调查,注重发挥校园文化和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的力量,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尊重,并激发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进而提高当今大学生的教育水平。
2.因材施教,逐步构建当代大学生教育管理机制
在不同的外部环境影响下,不同学生的价值观念不同,每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都有差异,当代大学生也不例外。因此,这就要求大学相关部门必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并且逐步建立和完善当代大学生教育管理机制。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网络沟通渠道,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并要对他们的信息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此外,将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上来,通过构建完善的大学生教育活动管理模式,为他们创造更宽广、更自主的锻炼与学习机会。
3.注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和谐、积极的校园氛围
近年来,由于许多家庭过于注重经济而忽视了对孩子的交流与心理健康的教育,从而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并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因此,这就需要大学必须将大学教育管理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并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大学教育的必修课程,以此必须从以下几点出发:其一,教学要定期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根据所反馈的测试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工作,切实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其二,学校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充分利用他们喜欢的网络媒体工具,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其三,要注重开展培育大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就业观,促使大学生能够更加正确地认识社会与人生,使他们的奋斗目标更加明确,进而激发他们更加热爱生活与学习。
4.强化当代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抗挫能力
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应仅仅盯住当代身上的问题,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要将他们引导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来,指导他们自觉学习和积极规划未来,切实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抗挫能力。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在日常活动中,有目的性地引导他們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自学或学术研究,鼓励当代多与高年级学长沟通,吸取前人成长的经验。同时,还要定期开展抗挫训练。由于当代大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特性,很容易将人生的全部意义放在某个支点上,因为一点小事受挫,就感觉人生毫无价值。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他们正确应对各种矛盾和困难,不断陶冶他们的性情,健全人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增强自律意识和抗挫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客观地看待当代大学生这个群体,要深入调查研究他们的各方面特性,然后根据反馈的信息采用正确的指导理论去分析其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紧密结合时代的特色不断更新工作思路,将教育、管理好当代大学生的重任落到实处,并最终为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从而使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成为推动社会和谐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 顾坤华. 试论大学生的社会角色转换[J]. 市场周刊(财经论坛). 2003(12) .
[2] 王洪才. 论现代大学校长的社会角色[J]. 大学教育科学. 2006(01).
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篇12
一、人才培养目标
一所优秀的大学首先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以及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世界著名大学都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 哈佛大学:政界、商界、经济界领袖;剑桥大学: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牛津大学:政治家、科学家;麻省理工学院:军事家、科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科学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耶鲁大学:政界精英、演艺界明星[1]。陕西理工学院属于地方院校, 在突出地方性的前提下, 考虑到人才在市场上的竞争, 要求机械类学生能够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
二、人才培养模式
(一) 培养方式改革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 就是造就人才的组织结构样式和特殊的运行方式。它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制度、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校园文化等要素。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几年陕西理工学院重视的问题, 各专业分别实行了“3+1”、“2+2”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06版各专业培养计划中可见, 这些培养模式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办学指导思想上, 也没有内涵化的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设计和改革, 导致不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培养方案之间并不能进行衔接, 部分学生缺少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2,3]。针对以上问题, 2010学年陕西理工学院决定进行新一轮教学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 决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优化。
(二) 拟采取的方法
科学技术在发展, 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改变, 因此人才培养模式要与时俱进, 才能满足市场需求。陕西理工学院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 拟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实施。
1. 调查咨询法。
陕西理工学院采用这种方法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 一是市场调查:面向市场、企业、行业用人单位进行调查,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知识结构;二是向专家教授咨询:大众化教育时期人才培养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三是向毕业生调查:毕业生根据自己的岗位为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宝贵意见。
2. 文献资料法。
陕西理工学院广泛研究目前的研究成果, 查阅研究相关文献, 再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在吸收成熟理论的基础上改革创新, 探索符合社会需求和本校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
3. 比较研究法。
通过中外高等工程教育比较研究, 寻找适合陕西理工学院的培养模式。
4. 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的方法。
陕西理工学院深入研究大众化教育时期人才培养的基本理论, 边研究、边实践、边探索, 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三) 调研结果及国外高校培养模式的学习
2010年上半年陕西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派出两队教师, 分别进入企业和高校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调研。通过对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需要加强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 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2) 我们英语口语及专业英语的学习; (3) 专业软件的学习以及专业标准化的训练等。这些能力及应用在原来培养计划中也有相应的课程来保证, 但是实施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需要在具体的实施环节上进行再改革。在改革时要注意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所反映出来的培养结果的评价, 同时要能适时进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反复循环、不断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如何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 有必要学习并借鉴国外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在国外, 通识教育是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模式。哈佛的本科生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常称之为通识教育, 又称之为核心课程阶段;第二阶段为专修阶段。学生在一、二年级主要学习核心课程, 接受通识教育, 后两年为专修教育。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在一年级不分专业, 全面实行通才教育, 到二年级时才分到各学院, 以确定是学工程、建筑还是管理等。普林斯顿大学本科生教学要到三年级才以专业为主, 一、二年级全部用于打基础, 再加上选修课数量很大, 从而避免了学生的知识面趋于狭窄。陕西理工学院在借鉴国外大学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定位及办学特色, 明确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区别, 计划在学生入校的前两年进行通才教育, 到大三再对学生进行专业分流, 确定专业方向。在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以知识应用为重点, 加强专业标准化训练;在具体的环节上, 以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
(四) 核心课程设置
纵观国内外各大高校, 从课程结构看, 本科生的课程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选修课, 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的课程体系也是如此。从以前的课程设置上看, 体系较完整, 内容丰富, 但内容相互间有重复, 特别是专业课程的内容更新慢, 与实际工程需求有差距。因此, 在课程设置时, 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综合;二要灵活设置专业课程及方向选修课, 以满足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三是对专业课教材内容要及时更新, 充实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市场需求能及时相吻合。
三、人才培养计划改革中的要点
(一) 注重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个人成为精英的基础, 没有这个基础很难成为精英, 有了这个基础并不一定就能成为精英。精英是由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而产生的, 这是一个无须多作解释的非常简单的辩证关系。以前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报考志愿时就选定了专业, 没有进行通识教育。本次借鉴国内外高等院校修订人才培养计划, 计划在本科一年级实行通识教育, 二年级和三年级实行专业教育, 四年级及以上进行交叉学科教育。对某些专业和学科, 可以打破传统的学科专业界限, 建立开放的课程体系, 本科生入学前先不确定专业, 通过自由选课后再决定各自的主攻方向。
(二) 完善“学分制”
以前在陕西理工学院, 一旦学生高考时选了某个专业, 进校后基本上只能学习本专业的课程。可是很多人在高考填报专业志愿时并不知道自己选择的这个专业是不是自己真正兴趣所在或者适合自己。在学分制下, 这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学生完全可以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既可以本院系其他专业课程, 也可以是其他院系的专业。新的学分制主要围绕弹性学制进行突破改革, 采取一些配套办法, 例如, 在选修课的设置、各个专业之间选课、课堂教学、课程的自学、免修课程等教学环节进行改革, 逐步完善学分制。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的一个永恒主题。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高校才有生存的活力。而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高校的培养质量, 一方面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了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对实现目标情况的评价以及整个过程的管理;另一方面,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针对的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弊端, 因此,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陕西理工学院以修订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为重点, 吸收国内人才培养的优点,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制订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模式, 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金锦珠.欧美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与课程实施模式及对我国的启发[J].现代农业科学, 2008, (1) .
[2]侯红玲.实施质量工程, 提高教学质量[J].科技促进发展, 2009, (4) .
【模式改革研究】推荐阅读:
街道体制改革与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变迁研究08-09
基于“互联网 教育”背景下中职教学模式改革策略研究06-19
改革模式08-18
监管模式改革05-14
组织模式改革05-23
改革旧模式05-24
评价模式改革08-04
教育模式改革08-11
运行模式改革09-30
课堂模式改革论文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