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模式改革论文(精选12篇)
课堂模式改革论文 篇1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很低, 问题很多, 可以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尽管有不少人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但时至今日, 仍有不少老师抱怨:这个知识点我都讲了三四遍了, 好多学生还是掌握不好;有些问题我分析了多少遍, 学生还是茫茫然。对此, 我在改革语文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做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充分利用教读课文中的故事情节, 组织学生演绎故事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在游戏中学到知识, 在表演中得到锻炼, 在娱乐中得出感悟。在我所经历的教学中, 这种方式是最受学生欢迎的, 具体做法是:精心挑选故事情节较强、便于表演的一些名著名篇改编表演。
例如, 在教授《孔乙己》一文时, 我每次都会组织学生进行“审判丁举人”的表演活动。首先, 拟好剧本 (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拟写) ;其次, 挑选好参与表演的学生;再次, 分好角色进行排练。
剧中人物是:法官 (1人) 、法警 (4人) 、丁举人、丁举人的律师及丁家总管;孔乙己及孔乙己的代理律师。
上课前让表演者先在课室外等待, 上课铃一响, “法官”到讲台上宣布:“开庭!”法警便押着丁举人进场, 孔乙己则由两个法警搀扶着进场。
经过一场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紧张激烈的控辩, “法官”最后宣判:关于孔乙己被伤害一案, 根据原告方出示的大量确凿证据证明, 丁举人滥用私刑, 造成被害人孔乙己的身体受到严重摧残。现判决如下:判处丁举人有期徒刑十年, 并处罚金五万元;丁家总管虽是同谋, 因其有立功表现, 故酌情从轻处罚。以上判决, 如有异义, 被告和原告均可在十五天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休庭!”
通过这次表演, 不仅使学生了解到旧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及冷酷势利的人际关系, 更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做了一次很好的法律知识的宣传。
二.利用多媒体丰富语文教学的手段
简单的“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网络、视听资料来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中乐学善学,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有些文章不易理解, 蕴义深, 学生容易产生畏惧感, 倘若我们通过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 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 会收到不同凡响的效果。让学生感知到美, 读书就有味, 读书入情就能悟理。
三.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良好习惯
课堂上如果只有教师一支“笛”从头至尾吹下去的话, 这样的教法其实是吃力而又不讨好的, 学生不是被动地填充知识的机器, 他们有思维、有情感、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师在上课时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互动起来,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 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在教授诗词、散文时更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散文的意境中去, 否则学生的思维容易开小差, 因为这类文体没有记叙文、小说等具有较强的故事情节。例如, 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的最后两句“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可让学生用自己的想象来描绘:傍晚时分, 红军跃上娄山关看到的一幅幅波澜壮阔、色彩浓烈、气势雄浑的图景, 那延绵不绝的苍山有如波涛汹涌的大海, 落日像血一样红。再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景色描绘的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如血的残阳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 辉煌的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苦和曲折。”
在动手能力方面, 引导学生在课末所提供的网址中去搜索一些与课文内容及作者相关的信息, 整理出来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以达到开拓视野、增长知识的目的。同时要求学生对那些“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诗句用画笔把它描绘出来并在班上评比,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及学习兴趣。
总之, 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 教无常态。教者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 在教学中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教法, 才能在工作中有所建树。现代学生视野宽阔、信息灵通、思维活跃,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 走进学生中, 与学生融为一体, 才能在教学中获得理想的效果。
课堂模式改革论文 篇2
肥城市第六高级中学
肥城六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通用技术在高中教学中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由于缺乏经验,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经过我校技术课老师的共同努力,我校通用技术的课堂教学无论从过程还是成果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尤其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上,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路。
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技术课恰恰是一门实践性强,突出创新精神的学科,所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通用技术课教学很难取得好的效果。为使技术课课堂教学能有长足的进步,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必由之路,这也是国家追求创新型人才的大势所趋。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建构、探究知识的环境和动力,所以改革必须要打破这种知识传递的方式。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应主动探究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新型教学模式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知识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为达到这一目标,我校技术课教师充分利用不断改善的电化教学设备,形成了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从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的优势来看,计算机网络是一个交互性的系统,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使学生能接触到更多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实现远距离的交流与互动,减少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在两者的整合教学过程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通用技术较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有:
1、展示式教学模式:教师可利用各种软件或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图片、视频、文字各种教学素材,可以非常清楚的讲解结构,形象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该模式使案例展示更见形象、具体、生动,学生乐于也更容易去 接受。
2、操作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网络和相关软件实现通用技术的学习任务。比如像图纸的绘制,就可以让学生用一些简单的绘图软件进行图纸的绘制,从而了解和掌握图纸绘制的基本要素,这比用笔和纸绘图更容易形成成果,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3、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采用此教学法最大的好处是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如在《体验设计实践》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做一名设计师,自主挑选设计项目,然后上网搜索信息,制定设计方案,通过设计与修改,形成最后的设计成果。
4、探究性教学模式。此模式是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主动发掘教材以外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让学生在多角度、广泛的思考和探究中最终获得必要的知识,避免学生将书本知识死背硬记而抑制了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为实现以上模式,我们要求每位老师自己首先熟悉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掘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我们自己的课件库、资源库,不断积累、提高,为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我们还提出了对学生学习模式的变革,教学相长,只有老师的“教”,还不能完全达到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因此,我们设计了几种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实现了学习过程的个别化,个性化,随机化,提高了学习效率。其具体的方式有:
1、以信息技术作为交流、表达的工具,进行交流和成果展示。利用简单的BBS、聊天室、交互式网页、博客等作为交流工具,学生可以上传作业、通过网络观摩和学习。通过这一交流工具,教师、学生可以在课后有机会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等进行充分的讨论。
信息技术还可以作为表达的工具,通用技术的练习及综合活动、研究性报告等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有关的形式表达出来,达到两者的完美结合。
2、以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利用BBS、聊天室、电子邮件等工具,让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发贴等形式向教师或其他学生请教,充分发挥个别辅导式教学和个别化学习等作用,让学生有较多机会接触有关学习内容,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3、以信息技术作为探究学习的工具。《通用技术》有很多专业知识,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去搜索相关信息,从而达到对通用技术知识的内化。如利用因特网学生可以获取更多有关专利方面的专业知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课堂模式改革论文 篇3
关键词:目的性;教学模式;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19-01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转变思路,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篇4
一、理念的更新
转变教学理念,把英语教学定位在能力的培养。英语知识的掌握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而学习的语言知识只有在交际活动中才能产生功能。
1. 要做到真正意义上教英语,而不是教有关英语的知识。
过去在我们的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外语课堂教学的中心围绕着语言知识的讲解,句法的分析以及解题技巧的培养。学生背了不少语法规则,可往往一进入真实的交际环境中,常常是不知所措。以阅读能力为例,过去的课文教学很少注意到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了讲解句法结构和词汇的典型例子。学生学习文章往往是为了通过它们学习语法和词汇,而不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新教材采用话题、结构和交际功能相结合的路子,并辅以一定的知识传授,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更注重的是让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怎样使用语言进行交流思想和情感,怎样获取信息。从而使英语教师的外语教学观和学生的外语学习观发生变化。
2. 中学外语的素质教育重在语言技能: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和情感,互通信息。这种交流形式不仅是书面的,也有口头的。
以单元为机构的综合教学模式使我们有可能做到在基础阶段的中学外语教学中让学生能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平衡地发展,克服过去外语教学中的“聋哑病”,提高整个基础外语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外语素质。
3. 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学习必然要包括对文化的学习。交际能力的最终体现则反映在能否准确、恰当和迅速地交流信息和感情。跨文化意识的教育正受到外语教师的极大关注。
过去,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传授文化知识和培养文化意识的自觉意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在交际能力方面打了折扣。例如:澳籍教师来我校讲学,在自由提问时,某学生问“Are you married?”“How much are you paid each month?What’s your religion?”这些问题令他十分尴尬,不得不含糊其辞。其实出现上述交际障碍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当我们把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时,我们发现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学习它的词汇和语法规则,还要涉及语言以外的文化规则。跨文化间的人际交流离不开文化的理解和沟通。不少语言教学研究者把文化理解能力看做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因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传统的延续手段,也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须遵守的约定俗成的社会准则。没有这种文化意识就会导致在跨文化的交流时,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有时会使交流出现障碍,使交流中断,甚至产生误解,这就是所谓的“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
教材中出现了许多有关文化教育的内容,如:body language, advertisement等等,为教师进行文化意识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把中西文化的异同恰当地在教学中表现出来,使其“显性化”。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文化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对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4. 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的一个认知过程,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模式的过程。传统的外语教学思想认为语言学习就是学习一套系统的语言知识,因此教师只要一支粉笔,一张嘴,把语言知识传给学生就可以,学生只是被看做是知识的容器,以此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必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即教师一言堂。
外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学生的参与,学生实践和活动才有可能将他们学到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最终发展成语言能力。这个实践过程必然是以学生的实践和活动为中心。教材设计了许多使学生参与活动的练习。如pair work, group work, class discussion等等。让学生在语言活动中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仅是强调学生的课堂活动,更有意义的是让我们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人看待,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的积极态度,这有利于师生间的和谐,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降低教师的作用。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掌握听、说、读、写的技能,还需具有一定的活动组织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由过去的单一讲解型向教练型或导演型转变,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挑战。
二、教法的更替
教学方法是伴随教学观念的改变而变化的。开放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的表现就是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变。
1. 过去外语教学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忽视了教学中实践活动在学生认识发展中的作用。“教师的目标是把词汇和语法规则教授给学生,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常常是为了通过考试而不是为了在日常的交际中使用语言”(Patsy M.Lightbrow and Nina Spada)因此,外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就是教师讲解,学生背记。
我们体会到学生的活动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技能和能力的必要过程。语言活动有两个层次的意义:“一是把听说读写作为手段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外语的规则,学会正确的用法;另一层是把听说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接近真实的交际练习中训练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用法侧重语言形式,培养语言能力;使用侧重语言功能,训练交际能力。”(H.G.Widdowson)
学生活动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打破了过去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改变了教师的角色。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改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活动的组织者。师生的关系由过去的单一关系———师生问答变成不仅有师生关系, 也有学生和学生的活动, 如:双人活动, 小组讨论, 全班活动。活动形式由教师的讲解变成不仅有教师的讲解, 还有学生的表演、讨论、辩论、模拟采访等活动。这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更重要的是创设了情景, 让学生在活动中训练使用语言的能力。
2.传统的外语教学任务是传授语言知识, 忽视对学生的技能训练。因此教师关注语言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很少关注和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以阅读教学为例 (这是过去外语技能教学的主要形式) , 外语教师仅仅是把阅读材料作为他们讲解语言知识的手段和载体。阅读技能的培养, 文字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和培养。教师教课文的顺序常常是:单词—词组—句子—段落—篇章。
今天的许多教师已跳出了这个模式, 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 非常注意研究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这种研究更趋科学性, 更具有交际性。以课文阅读教学为例, 教师首先关注地是学生对文字信息的理解。现在教师教课文的顺序是:篇章—段落—句子—词组和单词。这种教学顺序的变动反映出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
三、手段的现代化
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不少教师,突破了“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手段,大胆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众所周知,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多媒体因其所具有的集成性和互交性使它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前景十分广阔,为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创造了条件。
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直观的、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为课堂教学创造了更富表现力,真实感更强的课堂教学环境。对外语教学而言,它可以使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或动画,达到创设教学情景,渲染课堂教学气氛,从而能迅速地引起学习者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布鲁纳)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总结 篇5
为了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本学期我对本班做了两大方面的调整。一是学生座位的调整,二就是自己教学方式上的调整。
在调整之前,本班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没有多大的兴趣,课堂上的参与率也很低,每次上课都是强制性的让他们保持安静,而且安排的作业都没有一次是及时完成的。对于不懂的问题有许多同学从没有主动地向老师请教,因此他们的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看到这种情况,心里特着急,于是暗暗地下决心,一定帮助学生寻找一条能提高成绩的方法。
改革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效率 篇6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五、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论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篇7
一、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意义
学校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一) 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实现好、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要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发挥好课堂教学的教育性作用。通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 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让每一个学生在各科知识的学习、多种主题活动和特色课程教学文化建设中得到全面发展。
(二) 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提高质量的深化发展阶段, 能否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探求真理、生成智慧、发展能力的过程, 成为师生生命价值的实现过程, 是实现“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改革总目标的关键环节。
(三) 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
教育教学质量一直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随着 “能上学”的问题逐步解决, “上好学”问题突出, 人民群众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期盼更为强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心。
二、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形势和任务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 各地在教学改革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 有力地推进了区域性教学改革, 取得了明显成效。涌现出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如倡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江苏省洋思中学;“两案 (教案与学案) 合一”的江苏省东庐中学;“开放课堂中的预习—展示—反馈”三板块一体和“10+35”模式的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等。这些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事例, 正表明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和形态正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总体上讲, 课改以来的教学改革呈现出关注学生的自主生命活动、探究对话、动态可持续的价值取向;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实现课堂教学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 从独白式教学向对话式教学转变, 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 从知识点向问题域的转变, 从传递接受式教学向以引导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多样化教学转变。
教学模式的建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提出改革的设想或从传统教学模式中挖掘符合现代教育教学意义和价值的内涵和精神, 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2.对教学模式建构的基本理论问题如建构的理论依据、基本原则、策略方法和程序系统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科学的研究。3.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和方法来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努力和尝试。4.对现代教学模式特别是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及其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值得指出的是, 这个时期对教学模式建构的探讨, 大都是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实验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出来的。如以教学单元为整体的目标教学模式之探索、尝试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的探索、“情—知—行”教学模式的探索等。这个时期的研究突出地体现出科学化、规范化和多样化的时代特征。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任重道远:中小学教育教学观念与方式正在发生积极转变, 但深度、高度不够且存在形式化倾向;教学改革在逐步推进, 但缩小城乡差距、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任务十分艰巨;各地区在改革过程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模式, 但系统总结、提升和推广的任务依然繁重。
参考文献
“962”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篇8
“962”课堂教学模式, 就是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9个小组, 6人一组, 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分上、中、下 (AA、BB、CC) 三层。通过科学划分, 使各组合理搭配、成绩均衡, 让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和兴趣特长的学生成为小组成员, 达到能力互补、性别互补、性格互补, 展开公平竞争的目的。
上学期我尝试了“962”课堂教学模式, 小有心得。
以英语课为例, 我上课基本是按预习→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拓展→反刍总结→检查测评这几个基本操作程序进行的。
课前我会交代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我认为课前预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一则它可以使学生在上课前就明确所要学习的内容、所要掌握的重点和所要实现的学习目标, 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上课时他们就不会打无准备之仗。高效的预习事实上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强化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因此, 指导学生搞好课前预习, 就不是白费工夫、耽误教学, 相反, 它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达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单词、短语、句子和课文都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我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的: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单词, 会看音标读单词, 碰到新单词, 会独立运用英汉词典查找单词, 弄懂新单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课文中重要的短语, 要求学生先划出来, 让他们对整篇课文的重点有初步的了解;对于重要的句子, 要求学生找出单元中结构严谨、用词优美的句子, 然后将它们抄写在笔记本上, 并经常读背这些句子;预习课文时, 学生能独立推测文意, 找出主旨句, 分析课文隐含意义, 还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的经典段落, 这样对以后写英语作文大有裨益。此外, 我还要求学生把预习时遇到的并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帮助解决的问题写出来, 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开动脑筋, 认真思考, 发现问题, 又能使老师能够及时、迅速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进而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不留后患。
课堂上我讲课一般不超过15分钟, 把时间留给学生, 让他们自学、讨论、展示、练习。每节课上课我都会编好导学案, 设计好学习目标。我设计的目标具体到要求学生做什么, 因为学习目标就是这节课的“方向盘”。每节课课前我都会先把学习目标板书在白板上, 并对目标进行具体解析, 引起学生的注意。整节课围绕目标实现展开, 重视目标的实现。
明确目标后, 我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布置任务和要求。学生们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 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在学生自学期间, 我在各小组间巡视, 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引导, 为点评做准备。
有些难题, 需要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我要求组员人人主动参与讨论、全身心投入, 防止假讨论或不讨论。我也会即时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 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 适时点拨、引导, 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做到心中有数, 为进一步开展全班交流做准备。
讨论结束, 各小组开始展示交流。我一般安排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多展示, 在展示过程中, 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 并对答案进行整理、思考, 准备点评和质疑。点评时, 由学生对展示内容进行点评、拓展, 老师、学生要在点评过程中进行即时性评价。
最后几分钟, 小组总结知识结构、答题方法和技巧, 教师作补充点评, 并对学习目标实现情况进行检测, 检测情况可以是口头检查, 也可以是书面检测, 视情况灵活处理, 重在实效。
当然, 在上课过程中, 对学生的表现我会及时地给予评价, 一般都是以加分形式给予嘉奖, 视表现情况而定, 评价无时无刻不在, 学生很喜欢。对学生的评价, 其实就是对课堂的管理。我觉得课堂只要有要求, 就一定要有评价。我的课堂评价分值如下:读书情况0-5分;读题0-3分;讲解清晰、到位0-8分;成员参与率:人数×2分。评价以小组为单位, 捆绑评价, 表现不好的同学就不敢轻易违纪, 因为这会影响组内其他同学的得分。这样, 原来一上英语课就打瞌睡, 一点不学的同学, 现在不敢睡了, 也能跟着其他同学学一点, 成绩不断进步。
实行“962”课堂教学后, 教学效果是显著的。以前我们在课堂上讲得满头大汗, 下面听的学生却不多, 一节课下来, 收效甚微。现在我们在课堂上讲得少了, 上课时只是组织者和评价者, 学生是演员, 是课堂的真正主角。过去, 我们抱着学生走、牵着学生走, 讲了又讲, 总是担心学生听不懂, 一节课讲下来, 身心疲惫不说, 效果还不佳。现在的“962”课堂,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走, 效果很好。整堂课课堂气氛始终和谐、民主, 学生敢问、敢说, 敢下桌讨论, 积极主动, 英语课的听、读、说、议、评、写贯穿始终。学生参与面广、达标率高, 课堂教学效果好。
“962”课堂教学模式真正解放了学生, 也解放了教师。它让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这样既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实现了课堂的高效。
当然, 我校“962”课改还处于初始阶段, 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发现, 虽然很多同学都能主动投入学习, 都能积极配合小组完成任务, 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优秀, 可是, 许多时候往往事与愿违。一些同学明明努力了, 智力水平、态度、基础都还可以, 但学习成绩就是不理想。究其原因, 可归为如下方面:
1.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心理学研究表明, 12岁左右的孩子注意力可以达到半个小时。但从课堂表现看, 学生往往上课不久即注意力分散, 易于离开学习内容。这往往跟小组成员有关。因为6个人坐在一起, 彼此离得近, 讲话更方便, 因此, 实施“962”课堂教学后, 学生上课小话特别多。写作业时, 学生也喜欢边说话边做, 一心二用, 这样就影响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没有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思考是学习中内化知识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实施“962”课堂教学模式后, 一个人的思考往往会转化为六个人的思考。当大家都随大流时, 主动思考的欲望就会减弱, 最后演变成被动思考、被动回答问题, 而完全背离了“962”课堂教学模式的初衷。
3.没有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认真倾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才能思考, 把别人的想法和智慧据为己有。有的同学不善于听取同伴的发言, 急着发表见解, 往往喊着抢答, 造成课堂秩序失控。或者,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大部分学生喜欢发表见解, 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答案, 这样就达不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4.缺乏学习的自觉性。虽然“962”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但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了在家长与教师的督促下学习, 即便在“962”课堂教学模式下也是如此。他们学习不够积极、主动, 不会自觉学习, 一旦不在教师的视野范围内, 就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课后也不会主动地预习、复习, 这些导致了部分学生成绩不佳。
5.没有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独立思考、认真做作业是学习反馈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有些学生平时作业粗心大意, 喜欢边做边玩, 甚至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962”课堂教学多人一组的模式, 事实上给这些同学创造了更多“玩”与“抄”的机会, 成绩不佳便在所难免。
正如万事万物总是存在正与反的两面一样, “962”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与缺点是并存的。如何扬长避短, 是“962”高效课堂对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和挑战———不仅要求“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最重要的是要“效果好起来”。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总结、积累经验, 不断创新, 才能使这一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学习, 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四耕.创造自己的高效教学经验.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2]欧阳芬, 诸葛彪主编.高效教学技能十项修炼.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3]丁晓蕾.浅谈如何有效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效率.新课程 (教研) , 2011, 7.
[4]付蓉.试谈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科技信息, 2010, 21.
课堂模式改革论文 篇9
一、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每天上课时, 老师和每个学生手中都有一张导学案, 课前学生按导学案预习, 课上老师按导学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按导学案学, 课堂笔记在导学案上记, 课堂练习在导学案上做的教学模式。在课前发给学生的导学案中, 主要是以课本知识为起点, 教师创设一些针对性强, 第二天新课教学要学习的问题作为预习提纲, 让学生带着问题先去自学课本, 去尝试解决问题, 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再通过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解答、合作交流来进行课堂教学, 它将课前预习、新课学习、当堂检测、总结提升、课外作业等教与学的要素有机地整合到了一起, 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也充分提供给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平台,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和智慧潜能,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个性化发展、提升生命价值的舞台, 也逐步构建起了“问题———探索———解答———启示———新问题———再探索……”的开放式教学过程。
导学案课堂教学的一般流程为:首先由教师检查头一天的预习作业 (可通过检查预习要求完成的练习或举例回答概念等进行检查)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当堂课的学习目标, 接着让学生提出预习中存在的困惑,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交流分析。学生互相交流、讲解的过程中, 若有同学质疑, 可以求助同组同学或老师。学生讲完之后一般教师要点评, 也可由学生评价。讲解完全结束后给学生一点再交流的时间, 以便进一步落实讲解效果。最后教师再针对学习目标逐一点拨提升, 尔后进行当堂训练, 当堂订正, 教师或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最后由教师按导学案布置新课预习内容。
导学案教学中, 并不是一味地由学生交流学习, 而是在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有的放矢的重点指导, 着重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为此, 我们坚持教师用导学案启发学生思维在前, 讲解在后;学生阅读思考在前, 听讲在后, 改变过去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不动脑筋被动听的局面。教师要做到重点讲解, 除了认真钻研教材外, 更要深入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也要掌握学生在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导学案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进行独立思考, 掌握思维方法进行精讲指导呢?我们的做法是: (1) 对概念的引入, 要从实际出发, 利用我校的教学设施的硬件优势, 充分利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平面立体交互的课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感性的理解, 再去探讨知识的来龙去脉, 让学生细心体会, 找出规律, 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 (2) 对教材中定理、法则和公式的学习, 引导学生注重知识之间的联想;训练学生探讨在不同的数系里解决同一数学问题的可能性, 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 (3) 对例题要求不是看懂就行, 要强调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顺序性, 对复杂的问题可通过转化, 即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来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 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概括, 写单元小结、章节小结, 将学过的知识串联、沟通起来, 使学生学会完整系统地思考问题, 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学会倾听的优良学习品质。发扬教学民主, 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敢于提出问题、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在学习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是学生思维的开端, 启发学生这样做可以活跃思维,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 开拓学生的思路, 在学生们的思维碰撞中, 对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使我们的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主体、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的舞台。
二、导学案的编写模式
导学案的编写一般可分为三大块, 首先呈现课时学习目标, 这也是头一天学生导学案预习提纲中的内容;第二部分是课堂释疑、精讲点拨、当堂过关、提高训练、总结提升;最后是第二天要学习的新内容的导学预习提纲。
学习目标告知学生本节课应该学习什么、应该学会什么, 从而使教学具有目标性。作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有权利知道本节课要做什么, 掌握到何种程度。学习目标的制定要依赖于课标和中考标准的要求。学习目标一定要鲜明且具体, 不要空泛而谈, 使学生摸不着边际。一节课的目标不要太多, 40分钟的课堂, 学生学不好太多的内容。
课堂释疑、精讲点拨, 针对学生预习后提出的困惑,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之间交流解决, 共性的、难于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再做必要的点拨。
当堂过关、提高训练是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的必要过程。练要做到练到、练准、练会、练活。学生学过的知识、方法必须及时加以训练, 才能知识消化、方法学会、能力提高。对于重要的知识方法一定要反复练, 直至学生熟练, 也就是掌握。练活就是让学生能够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总结提升是教师指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提炼, 要从知识、方法、能力、思想上去总结, 给学生学法的再指导, 再强化, 再点拨, 一定要能起到引领、提升、启智的作用。
三、小结
实施数学“导学案”教学模式,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有利于备课组团队的发展。“导学案”教学,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关系, 不仅重视提高学生的成绩, 更关注了其态度、方法和能力, 着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品质, 真正使生命课堂的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了贯彻和落实。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探索 篇10
一、初中体育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1. 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
一方面, 在初中的体育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沟通, 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一味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这种灌输式的方式, 使得学生产生了厌烦的心理;加之,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建立在讲与听的模式上, 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就是教师要在课堂上示范动作, 而学生就是要模仿这些体育动作, 二者之间没有思维的交流, 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付出了体力劳动, 缺乏脑力劳动的锻炼。另一方面, 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只是在表面上, 没有达到内心的交流。在情感交流方面, 教师往往不能发自内心地与学生进行、交流, 总是以教师的身份来对学生进行说教, 无法做到情感的交融, 而学生也是被动地接受和服从。
2.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是形式化的教学模式。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体育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们释放情感、积极参与并达到快乐的过程, 但课堂中却缺少这种氛围, 课堂教学显得很形式化。其主要表现在:课堂气氛缺少自主合作探究;课程学习多是预设, 主动生成的很少;课堂教学内容不够深入, 其教学形式还是进行简单复制, 缺少创新的形式。
3.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评价比较极端。
在课堂上,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激励, 但目前的课堂, 教师的评价过于极端, 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地了解自己, 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往往是考虑得太多, 怕评价影响学生的自信心, 甚至是不给予评价, 任由学生自由发挥, 缺少积极的评价, 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了惰性, 反而降低了教学的效率。
二、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特点分析
体育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体育课堂活动多是在室外进行, 这就为体育课堂的形式提供了广阔的开放空间, 但同时学生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也增加。在室外的体育课堂, 有很多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参与, 例如, 一个班级在操场上玩游戏, 而另一个班级的学生就很容易被游戏的氛围所感染, 将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上,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的工作要更加的灵活, 教师要保证体育课堂教学有序地进行下去, 就必须认真组织并围绕学生开展课堂活动。
三、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应坚持的原则
1. 初中体育课堂要坚持创造性地原则。
课堂要从传统的模式中解脱出来, 就要增强其创造性的活动。对于体育课程, 其不应该由规范的标准来束缚活跃的形式, 体育课堂有很强的灵活性,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课程标准, 要把握课堂的有效空间, 就需要专业的知识技能去控制课堂, 做到活学活用。
2. 在体育课堂上, 要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
对不同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不同的评价。在分层评价中, 要掌握适当的方式, 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主, 尊重学生的个性。对于知识点掌握较好的学生, 教师对其进行肯定的同时, 要鼓励其追求更高的目标;对于知识点掌握一般的学生, 可以给学生多提出一些建议, 同时也要肯定其好的方面, 指出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对于掌握知识点比较困难的学生, 教师首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 降低对这部分学生的标准要求, 使得学生保持住学习的信心。
四、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对策
1. 教师要做好体育课堂的常规性练习。
常规性练习是为了巩固学生的体育知识, 通过各种常规性的练习, 使学生的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 教师在组织体育课堂常规教学时, 必须严格认真, 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常规教育, 从而培养学生们的自觉意识, 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
2.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体育教学要灵活多变,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可以让学生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让学生布置好体育课堂的场地, 并组织一些趣味的游戏, 让学生们都能参与进来, 例如, 引入竞争性的游戏, 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使学生的情绪在竞争中紧张起来。
3. 教师要合理安排体育课堂教学内容。
体育课堂的前半段时间是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的阶段, 在课中其意志力达到高峰, 而情绪则在课的后半部达到高峰。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情绪变化特点, 可以将新的教学内容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 之后在课中安排一些体育活动和游戏来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们能够手脚并用, 最后在课的后半部分可以组织学生巩固教学内容, 让学生们总结这堂课的要点和难点, 强化课堂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关于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篇11
一、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几个基本要素
1.确立“一个思想”。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其一,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具有全体性;其二,强调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智力的發展,具有全面性;其三,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同一规格”、“同一模式”的发展,具有层次性;其四,强调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只限于当前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其五,强调学生自身长积极主动的发展,而不是一味被教育的被动发展,具有自主性。这“五性”是“以学生发展为主本”的核心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
2.落实“两个重点”。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认为,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相伴、相辅、相长的。当一个人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会有一种动力,有一种激情。而当他想出来的事情能做到、能实现时那就会进一步激活他创新、创造的源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一定要创设让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在积极动脑的同时,还要努力地动手去做,这样才会使创新、创造保持长久并提高到一个更高的程度。
3.实施“三个转变”。即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由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的主动探索者;教学手段的转变。由多媒体辅助教学转变为学生利用学习的工具,自己学习。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实践证明,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兴趣是关键。常言道:“学无趣无所谓学”。学生只有在真正的了解学习目标和学习价值之后才能产生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努力探求最佳教学方法,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问题。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视为活生生的人,是生动活泼的教育对象,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而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长期以来,重教轻学、重讲轻思、重知识灌输能力培养等,使教学活动处于僵化的境地。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最快的摄取新知识、新信息,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未来的各种挑战中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竞争力。每位教师都要研究学法,加强学法指导,从以教为主转移到以学为主,教会学生学会求知是培养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础。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富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一些不同于他人的地方,他们的个性突出,好奇心强,喜欢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尊重他们的个性,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像,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凡是学生提出的与教材、教师、其他学生不同见解和主张,只要有合理的因素都可以被视为创新。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教师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从思想上引导,方法上指导,知识上辅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鼓励他们争优,给予个别辅导,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竞赛。在评价机制上,教师要改变过去学生“样样求全,科科求优”的做法,促使不同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并不断巩固已有的进步。
5.体现“五个特点”。即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发展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作为教学的重点;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我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现代主体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互作用于的统一,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和依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离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一切努力都毫无价值。
2.主体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动力源泉,它不仅对人的认识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而且对情意的发展有动力作用。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发展人的主体性为基础和前提,通过发展人的主体性达到最佳地促进人的发展。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强调主体性的重要性,而放弃或忽视发展的全面性,要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要以全面发展为重要内容和终身目标,以主体的发展为工具目标和最高目标,通过主体性的发展最终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传统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关系。提出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企图一概否定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对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优点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下来,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一定要加以改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建一种既符合时代要求又能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更科学、更具创新性的实践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初步探索 篇12
一、转变教师角色, 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 立足于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起来
“所谓学生的主体性, 是指在教育活动中, 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征, 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这“四性”在具体操作中, 主要是学生拥有自学的品质。自学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先自学, 教师后教学。学生能主动学习, 参与讨论, 只有把学生主体地位“主”起来了, 学生才有发自内心的需求, 觉得学习是一种幸福, 是一种乐趣, 学习才有高效率。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师角色, 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二、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立足于把课堂教学氛围创设“活”起来
传统的课堂在我们身边的基本状况是:教师每天都在课堂中生活、工作, 学生的学习时间大都在课堂上度过, 长期深居课堂的教师与学生对课堂经意或不经意地忽视, 导致课堂的模式化与僵化, 课堂越来越死板、乏味。理论研究者又远离课堂, 不把课堂作为研究的对象, 尽管他们研究课堂中的诸多要素, 但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 这些研究成果又难以对我们的教师有直接的帮助, 课堂教学氛围要“活”, 显得至关重要。那么怎样创设“活”的课堂氛围?首先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做到新颖、独特, 让学生自主展示。因此, 教师要在导学中帮助学生设计展示亮点, 激发出学生参与展示的热情。其次学生要主动参与, 相互协作, 质疑讨论。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依据一定的目的, 把握关键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 教师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再次, 学生课堂分组合作, 自然形成了一种互助的学习氛围。当学习成为学生之间的互助交流方式、一种竞争比赛时, 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充实与快乐。最后, 在教学手段上运用和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 要营造丰富的班级、校园文化。课堂内外、校园内外文化“活”了, 学生学活了, 课堂效率就高了。
三、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立足于把学生的负担“减”下来
整齐划一的学科设置, 机械固定的学习效果评价, 僵化、封闭的教学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 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增加了学生负担。新的形势下, 学校应该十分重视“减负”, “减负”不是降低质量要求, 而是要提高质量标准, 提高教育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要不断改变教法, 教给学生学法, 提高综合素质, 发展个性特长, 成为品学兼优的一流人才。学生要“减负”, 教师要“增责”, “减负”工作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学校校长和教师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 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 教师要适应新的要求, 把“减负”后空出来的时间用于开展适合学生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特长和实践能力的活动。同时,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对过去教育的改进和完善, 而不是对过去教育的完全否定。要防止对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的作法。防止机械的贯彻, 顾此失彼,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不断改革评价方法。考试和检测内容要进一步加强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考察。“减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正确认识、正确理解, 紧密配合、协作。同时引导家长转变观念, 正确地对待孩子, 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 循循善诱, 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
四、注重教师教育教学研究, 投身教研当中, 把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
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能否充分发挥, 关键在于更新教育观念。任何教育行为都是不可能离开教育观念的, 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 但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并顽强地、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教育观念是一只无形的手, 它是个体关于特定教育对象的主观判断, 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内隐性、个人性和情境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更新、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时, 应同时考虑到社会和个体两种因素, 既要从大环境上改变文化信息内涵, 尤其是学校教育的方式, 又要改变个体自身的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同时, 教师更要与时俱进的是要扎根于教育教学研究。教师投身到教科研中, 既能营造浓厚的学习、反思、研究氛围, 为观念更新提供良好的外因, 又有利于提高自身学习、反思、研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为观念更新激发出内部动力。
五、立足于把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树”起来
课堂上, 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 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表扬, 不要吝啬赞许的微笑, 哪怕是非常微弱的思维火花, 教师也应该不失时机地加以“助燃”。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知识、经验和优点不同, 教育教学内容、手段不同, 要使赞赏达到最佳效果, 就必须灵活掌握表扬方法, 使之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评价时, 若能充分运用情感的信号功能, 如通过教师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声调, 以情达意, 以情动情, 运用恰当的方式, 表达对学生的关心、信任、支持和帮助, 就能激发学生的情, 鼓舞学生的爱学情绪, 帮助学生更为准确地感知、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提高学习效率。
表扬不仅是语言的激励, 如“你是我们班的楷模”、“士别三日, 当刮目相看”、“相信你, 没错的”等等, 还要注意运用肢体语言, 如点头赞赏、竖起拇指表示夸奖, 与学生握手表示赞赏, 亲切地拍拍肩膀表示欣赏, 微笑、欣赏、惊讶等生动的表情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常常有家长打电话说孩子回家非常兴奋, 老师又表扬他了, 可见学生对老师赞赏的话多么在意。作为教师, 千万不要去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简短的一句话很可能就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原动力。
摘要:长期以来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并形成了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只是把学生当作“人力”而不是“人才”的培养, 缺乏对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课堂模式改革论文】推荐阅读:
中学课堂模式论文10-03
新窝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基本思路07-03
新团小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08-14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论文05-23
3论文美国当代课堂德育模式07-02
构建新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论文11-26
“探究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人教版高三英语下册教学论文)07-06
课堂模式11-16
理想课堂模式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