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模式

2024-05-31

理想课堂模式(精选12篇)

理想课堂模式 篇1

摘要:<正>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的重头戏、主阵地。新课改实施以来,合水县三里店小学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方法”两大原点,经过深入反复的探索、试验,构建了“预习检测,以学定教;激情导入,揭题明标;导学展示,艺术精讲;激活练习,达标测评;总结升华,推荐作业”为基本环节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这个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基础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都围绕学习的目

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的重头戏、主阵地。新课改实施以来,合水县三里店小学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方法”两大原点,经过深入反复的探索、试验,构建了“预习检测,以学定教;激情导入,揭题明标;导学展示,艺术精讲;激活练习,达标测评;总结升华,推荐作业”为基本环节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这个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基础确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都围绕学习的目标展开。既保证课堂导学的紧张有序,又彰显出开放性课堂的生动活泼。

环节一:预习检测,以学定教

这一环节的主旨是对上一课布置预习的检验测试,验证学生对教师预先布置的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主要完成两项任务:第一项是掌握学生已有的旧知识与要新学的知识建立联系情况,为顺利学习新知识搭桥铺路。第二项是了解掌握学生第一次自学教材情况,为以学定教调整课堂教学预案做准备。这个环节绝对不是过去教学环节中复习提问的简单重复,而是针对将要进行的新知识学习所进行的第一次学生自学。因此,教师在布置预习或提纲时要下功夫精心设计,既要考虑布置新旧知识联系的问题,又要布置学生第一次自学教材内容的问题,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尽量布置学生通过自学教材能弄明白的问题,如果检测时发现学生有没弄明白的地方,那很有可能就是本节课的重点或难点,这也正是课堂教学中师生要共同突破的地方。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学;要依靠学生的自学,通过自学探究获取新知识。

环节二:激情导入,揭题明标

一堂语文课要想取得成功,导入是很关键的一步。教师在导入时就要引爆学生的“兴奋点”,有针对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使他们以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进入教师精心营造的特定学习情境。例如《桥》一文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与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对文章以《桥》为题的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情味、思想内涵却不容易被学生所理解、接受。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导课时我通过播放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山洪倾泻的音像,再现语言情境,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后,根据第一环节预习检测情况整理归纳出学习目标,使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环节三:导学展示,艺术精讲

这一环节是“五环节”课堂教学的中心,主要采取学生自学展示,教师点拨引导和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导学展示”是指在提出自学合作要求、指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交流。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突出师生“五动十说”,“五动”即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动眼观察思考、动口表达议论、动耳感受体验、动脑思考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凸显学生主体,激活学生思维;“十说”即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体会说、表态说、争论说、纠正说、补充说、抢着说、质疑说、修改说、探讨说、评价说,突破原有教学模式的呆板封闭状态,给学生创设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灵活的、生动的学习情境,使课堂教学从教材、知识、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艺术精讲”是指教师在做到“三讲三不讲”(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知识,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学生不预习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没讲之前不讲)的基础上,在课堂上积极利用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进行关键性的精讲,对于难点知识进行重点点拨启发,创造特定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环节四:激活练习,达标测评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把单调的课堂练习变得活泼多样,促使学生运用规律和方法进一步理解和分析教材,完善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课堂达标检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这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反馈,是师生之间互动的一个过程。课堂达标检测的作用不仅在于检测,它还可以起到激励和导向的作用。课改以后,有些教师渐渐走入一个误区,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不再需要将语言文字的训练放在首位,在语文教学中重“人文性”轻“工具性”。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语文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尤其要偏重于工具性,着重于字、词、句、段等基础知识的训练。而人文性只是作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辅助手段,潜藏于语文文本中。紧扣当堂的语文基础知识点进行检测,既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又能强化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环节五:总结升华,推荐作业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对当堂学习内容进行小结,深化知识网络和体系,加深学生记忆和理解,实现知识的拓展延伸和迁移。例如,在教学《桂花雨》一课后,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既对课文内容的情感进行了凝聚和提升,又落实了语言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王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淄博师专学报,2011(2).

[2]全旭英.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理想课堂模式 篇2

通过这几周的课堂教学综合训练教学,自己对一堂课的安排学到了不少了新办法,但更重要得是,自己从这几次的课里学到得,是一种看待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一种安排安排课文讲解的新思考,还有对其他科目的了解。我想,除去课程本身教给我的技能,这些新的点给我新启示更重要,对我全新认识定义课堂教学有着极大帮助。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自己也对我们本门课程教授有了些新想法,总结起来,我想的这门课的课程模式可以用“能学,能玩能交流,能实践”来作为我的一个设计思路。

一、能学,选择授课内容

我们平常的一节课是45分钟,老师给我们的授课知识内容量比较多,要学习的点也比较多。但我们可以从同学们自身需求出发考虑,我们班级基本都是大四的同学,我们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我们已经完成了师范教育最重要得一个环节——实习。

实习是师范生教育中最贴近实际情况的时候,也是我们第一次把自己所学所想,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实践和运用的时候,想必大家都多老师这个职业,上课这个“事业”,有了一次大的认识,自然也就会有新的困惑。那既然这样,我们不妨课前做一个调研,收集大家在教课期间遇到的不懂或者棘手的问题,甚至实际操作和自己所学有冲突的部分,做一个总结,对症下药,把同学们急需的问题答案作为讲解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第1页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授课,老师能直接拿到当年同学们最难以解决得问题,同学能快速学到自己的所需,而老师也能掌握一段时期内某些问题的频率和趋势,更好地修改自己研究方向,对这门课整体而言,也是和时代合拍的一个切入点。

二、能玩能交流,学生自己当老师

平时的专业课程和部分教师教育课程,基本都是本学院各自组织上课,这是我们现阶段的实际,但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普遍“醉心”自己学科,而不闻窗外事。

首先我们得承认每个学科有自己的特点和专门适用的教学方法,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学都是“课堂、学生、教师”有机组合起来的整体。我们平时上课完全可以借助我们这个课程跨学科、跨教法、跨学段的优势,让同学们把自己擅长的东西拿出来,和其他学科的同学合作,碰出火花。

就比如有部美国教师主题电影,讲述一位老师去贫民区的一个以“混毕业”为目的的中学教书,为了教授历史课,他用孩子们喜欢的rap组合了美国历史事件,而这样的方法让这批孩子第一次能真正做下来上课并记住了这些事件。这可以是对我们的启发,我们可以这么做吗?答案是完全可以。

我们完全可以尝试把化学和语文结合,让喜欢化学表达式的理科生们可以用他们喜欢的模式来感受诗词;也可以尝试地理和音乐结合起来,让文艺的文科生用熟悉的歌曲来帮助他们记地理知识。平时的我们可能没有这个机会,而这门课上,我们就可以做这样的尝试,我第2页 们把这些做出来,大家一起来当次小学生、中学生,来感受这种跨学科的魅力。

三、能实践,以练带讲

这门课的设立,作为西南大学师范生系列教育必修课,就是指向课堂,指导教学,是为“预备役”的新老师们来一次热身,来一次训练。

我们不妨联系附近的一个学校,在周末或者协调出一个时间,把各个科目的同学按学科和学段分组,一组承担分到的某个具体班级一段时间,这样同学们可以真正地在学完相关知识后再一次实地练习,再一次直接面对活生生地教学实体,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观摩,这些课结束后,老师同学和讲课的本人都来对这次授课提问题,找缺点。

但不是把这仅仅当成一个“大家来找茬”的游戏,更重要得环节是,每次固定一个同学把这些问题整理下来,分类好。也是分组分配这些问题,接着同学们各自给自己的这些问题来“匹配”答案,去找名师大家的相关讲课视频、相关论文等等方式,找到一种解决方法。这时候我们再讨论,这些方法适不适用我们的问题、那我们找到的方法适用什么场景等等。

这个过程,我们的目标不是真正“找到”某个问题的答案,而是找到一个假如自己遇到这种情况自己能用的方案。

后记

我所设想的课堂,大家可能不会太“正襟危坐”,我的出发点更多得是关注我们现阶段师范生课程自己感觉到的一些不足,比如部分

第3页 师范生课程设置理想化的问题。

在这些课里,我们假象中的学生都是一个个坐在台下的“乖宝宝”,他们都能积极配合老师,活跃课堂,可实际中我们遇到的恰恰相反,活跃的学生可能大多数时间在捣蛋,能配合老师的学生都很“安静”,课堂死板和沉闷。我想,那我们可以借助这门综训课的平台,提前把问题暴露出来,大家有机会去找到一些方法,不论是自己想到得,还是借鉴他人得,我们能预备一些方案来应对。如果真的可以收到这个效果,这门课无疑会更加成功。

理想课堂模式 篇3

关键词 大学课堂 大学理想 大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007-02

今天的大学,有学者认为,“是传承人类文明,提升人类精神,守护人类尊严的地方,它的核心价值就是追求真知和真理”。此外,大学也应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己任,培养学生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品质。而大学理想和精神的体现,很大程度在于大学课堂,因为大学教育的各项内容和教学指标不少要通过课堂教学才得以完成。以生为本的大学课堂,有互动,会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满生机活力。但是,目前的大学教学似乎很难摆脱传统课堂的一些缺点,在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还有待提高。

一、现今大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师生互动

理想课堂的构建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以教师“满堂灌”为主,即教师在讲台上讲解教学内容,而讲台下的学生由于不需参与课堂互动,往往较为随意,有的学生将老师的PPT内容从头抄到尾,基本不作自己的思考。有的不做任何笔记,更有少数学生埋头做着自己的事,低头玩手机。即使有的学生边听边思考,产生了疑问,但是受于教学秩序的限制,几乎很难当场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也错过了及时的教学反馈,难以做到有的放矢,使讲授缺少针对性。传统的大学课堂,很少出现学生自己举手提问,师生互相争辩的场面。课堂教学低效化、低质化,教师的启发性不足,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发挥。

(二)未正确发挥教材功能

教材的作用不只是教,更是引导学生自己学。很多学生并未较好地利用教材,如将其作为考试前唯一参考答案,考前死记硬背教材内容。且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教材编写并不合理。如若完全依赖教材,则会误导师生,降低课堂质量。有的学生甚至将教材作为唯一参考资料,不再翻阅和参看原著、第一手资料,于是视野狭窄,知识面也未拓宽,更不要谈创新力和创造力了。

(三)讲课、评价方式单一

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讲授比较单一。由于传统课堂对师生关系的限制,对教学秩序的严守,即使出现了一些少数提问,“提问往往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广泛参与,甚至出现‘集体沉默的现象”。单一的授课方式导致压抑沉闷的课堂氛围,课堂互动难以有效开展。这样,教师的讲课热情难以调动,学生上课的兴趣也难以激发,师生难以平等及时地交流,师生个性都难以张扬。仅有少数课程为英文授课、双语授课,大部分课程还是以中文授课为主。

单一的授课方式也导致了单一的成绩评价标准。如有些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讲,课外阅读也未落实、延伸,但是由于考试前的突击,甚至要比平时刻苦努力的同学得到的期末卷面分数更高。因此,一个简单的卷面分数已经不能科学地衡量一名大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

二、理想的大学课堂模式

(一)师生具有良好的互动

师生互动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不再是单一的课堂主体,学生们也积极参与其中。以我校2013级的外国文学史(三)一个课堂为例,此门课程教授在耶鲁大学接受了博士后教育,该教授将耶鲁大学的研讨课方式带入国内课堂。将约一百名学生的大班按需要讲授的小说文本数量分为8个学习小组,以小说文本为经,串起教学课时。小说文本的深入剖析以每个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展示,教师只进行必要的补充。以小说文本细读为纬,对于每本小说,教师会提前提出3到5个问题,课上对此进行深入探讨,课堂之中还会临时抛出新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就需要学生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如阅读小说原文,查找广泛的资料,如相关论著、论文,教材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学习要求。没有深厚的阅读积累是难以完成课堂讨论的。课堂展示也锻炼了小组的合作分工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教师学生的关系基本平等,真正做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甚至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

(二)教材、讲义灵活运用

理想的大学课堂,教材不应成为教学的束缚,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教材,万不可迷信教材。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就曾说过只靠著述来建构文学史是不够的。有的教师就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讲授,甚至会告诉学生所用教材的不足之处。这会给学生提供新颖的理论视角,也会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优秀学术品格。

在我校文学院的某些外国文学、当代文学课堂里,教师还专门设置了公共电子邮箱,将自己授课的PPT、讲义、教材外的推荐书单和其他教学资源等放入其中,每名学生均可进入公邮下载查看相关内容。这就避免了仅仅依托内容极为有限的教材进行授课的缺陷,使师生的学习灵活性、自主性均得以提高。

如在中美共同办学的上海纽约大学的一些上课所用的课程读物“并非现成教材或读本,而是教师选取一些经典名著章节集节成册。著作包括一些将经典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如柏拉图、孔子等,这有助于接触原典,避免概念化和抽象化,提高思想深度。

有的教师也依照自己的讲义来讲解,而非教材,然后将讲义印发给学生,为使学生集中听课注意力,留出随堂自由思考、提问的时间。而教师自备的讲义往往更加生动有趣,更具有针对性。这样,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均得以提高。

(三)丰富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

除了课堂讨论、小组展示、疑难解答等,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如上文提到的设置公共电子邮箱,如我校的云平台,平台上有形式、内容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

网络课堂还可在线讨论,提交课后作业,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借助现代化手段进行学习,适应今后终身学习的理念。但是网络课堂实效性的发挥,只有师生共同认真对待方能达到。

有的优秀网络公开课通过校园网便可获得听课权限,其中不乏名师讲授,全英文授课,满足不同学生的听课需求。

在美国大学的校园网上,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可以了解本课程的大致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等,网络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多样的课堂形式,也为多样的成绩评价标准提供了可能。如学生的成绩可以由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共同组成,平时成绩可以再分为出勤、课堂研讨、小组展示以及课后作业等部分,这样,学生不会也不能再为了一个卷面分数而死记硬背课本知识,不会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如我校的有些课堂的平时成绩占到了60%,有些网络课甚至占到了80%,这样学生们往往注重功在平时,而不再抱有“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老观点。我们很难想象一所大学出来的学生,如果都毫无知识积淀,毫无独到见解,毫无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的思考方式,我们的大学教育将会变成何种摸样,究竟怎样的机构组织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所期待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眭依凡.理性地捍卫大学:高等教育理论的责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1).

理想课堂模式 篇4

既然学案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一部分, 那么我们编制的学案更需要具有规范性、实用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学案的设计中, 一定要有明确的格式, 如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课前预习、课堂研讨、练习检测、课堂小结、延伸拓展等环节, 特别是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环节一定要明确, 能够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放矢;课前预习环节一定要紧扣课本的基础知识点, 使学生能够达到预习的效果。学案的编制工作量大, 要求质量高, 单凭一个教师的能力很难圆满完成任务, 这就需要整个备课组教师的集体智慧, 充分地利用集体备课时间, 进行集体讨论, 确定好需要编制的学案, 使学案的使用更加高效。

学案的存在是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间内更好地掌握知识, 更好地了解本节课的内容, 这就需要教师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 不仅要注意学案内容的难易度, 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为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实行分层次设置, 使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体现。

学案的类型也要有区分度。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都要有独立的设计。新授课学案设计应该关注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内容的学习, 通过学案的设计, 使学生扎实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同时要关注教材中具有启发、探究性问题的情景设计及具有前后联系内容的设计。习题课学案设计应该注重通过题目的设计,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基本问题的解决思想和办法, 并使学生能够总结、掌握解答典型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复习课学案设计需要注重对本章节知识点的梳理, 使学生对章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对某些重点知识、重要解题思想进行专题研究分析。试卷讲评课学案应该注重帮助学生了解试题考查了哪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力和思想是如何通过试题来体现出来的。试卷中出错较多的题目, 要有针对性地训练, 帮助学生学会错因分析和自我纠错。

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 要保证学案的使用质量, 教师就必须要做到以上“三有三必”。通过对学案完成情况的了解, 才能更好地掌握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本节课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学案的使用确实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但在学案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1.教师完全以学案代替了教案。教师的教案应该是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设计, 而学案是从如何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让学生能了解章节主要内容、重要知识点, 如何更好地掌握知识,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出发。

2.学案的质量要有保证, 一份高质量的学案显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非常有效的帮助。教师在制定学案时, 一定要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 因为一份低质量的学案有时会给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3.学案的使用, 要注意协调性, 让学生更合理地完成各科预习任务。使用学案, 并不意味着加大学生的做题数量, 不能变相的搞“题海战术”。

4.学案的检查要保证规范性和持续性, 不检查、或检查不到位都不能很好地发挥学案的作用。

在新课改下, 学案的使用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很高的效率, 为更好地推行我校的“理想课堂、学案导学、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需要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完善课堂教学。

摘要:在新课改下, 学案教学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和上课的主要方式, 课堂学案的使用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一部分。那么我们编制的学案更需要具有规范性、实用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学案的存在是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案的类型也要有区分度, 说明学案编制存在的问题。

理想课堂模式 篇5

作为《财富》杂志评选的“最佳首席营销官”,Jim Stengel曾在担任宝洁CMO时创下宝洁销售额连续8年增长的传奇,并与华通明略合作开展品牌研究,历时十年,撰写《Grow》(中文版书名为《增长力》)一书,英文版已在今年年初出版、发行。

11岁时,Jim就开始用某种方式关注“理想”的商业价值,当时,他住在宾夕法尼亚兰开斯特,有三份工作:定期送报、修剪草坪和铲雪。一般来说,送报会影响退休老人的平静生活,因此,在敲门把报纸交给他们后,Jim会跟他们聊一会天儿,这时老人会把刚烤好的新鲜甜饼和糕点送给他,有时还付给他小费。“事后看来,这三份工作都可以证明,如果了解客户的价值观并能改善其生活,就能获得较高的回报。”

消费者的伙伴

对于有些企业来说,零零散散的成功使其能够苟延残喘,

这些企业的领导者从来不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的企业有何特色?在客户心中的定位是什么?如果客户不再购买,我们该怎么办?”这样的企业通常不会生存太久,与之相反的是不断明确自己存在意义的企业。

在宝洁,Jim在食品和饮料事业部做过一段时间的吉夫牌花生酱业务,在担任品牌经理助理到营销副总监的6年时间里,他做了一些在宝洁从来不曾有人做过的事情。比如,他组建了一个小型的多元化团队,由韩裔、非裔和白人组成,他带着团队成员和广告公司人员拜访为吉夫花生酱种植花生的农民,专程前往来克星敦工厂给员工播放广告片,征求意见。而且,为了把广告制作得新颖、时尚,他们在商场采访了很多家庭妇女。

通过消费者采访,他逐步了解到核心客户的需求,那就是必须解决母亲对健康和营养方面整体关注的问题。因此,吉夫花生酱重新启用以前的“爱挑剔的母亲选择吉夫”广告语,替换了正在使用的“品尝吉夫独特风味”广告语。

他还发起支持母亲价值观活动,比如每销售一瓶花生酱,吉夫就捐献10美分给当地的家长教师联谊会。在开展此项活动的第一年,吉夫的利润和利润率就分别增长了143%和110%。

我理想的课堂 篇6

一、理想的课堂要有一段精心准备的导语

在语文教学艺术中,我认为导语设计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环节,是“开山的第一炮”,它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有位教师讲《祝福》时,如此导入: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根下端开裂的长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教师通过焦點透视,用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祥林嫂的形象。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

“过河要搭桥,爬高要架低。”要上好一堂课,有一组精心设计的导语作铺垫作牵引是必要的。

二、理想的课堂要有一定的思考点

思考点,是一堂课灵魂的凝聚点,是一堂课的价值取向的定位,是对学生主体的思维的激活,它不仅能唤醒学习主体的心智,而且能开启学习主体的脑筋,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理想的课堂要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而充分地参与,新的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就很难落实到位,也就很难推向深入。基于这种思考,课堂上,放心、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把学习、思维、创新的主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从自主探究、同伴合作、自由汇报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课堂不再是教师死板的讲堂,而成为学生快乐的学堂。

四、理想的课堂要有一定的赞美

莎士比亚说:“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人人都渴望受到赞美,对于各个方面都还处于形成阶段的学生来说,这种渴望就更加的强烈。特别是后进生,他们就像在黑夜里摸黑走路的人,有火把才能找到前进的路。而这把火把就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赏识和鼓励。

对于我们而言,语文课堂也是让我们不断提高素质的地方,更是让我们收获真情的地方,师生坦诚相对,这份与名利无关的感情弥足珍贵,当繁华落尽,回忆师生情谊,那份人生的财富又有多少人能够拥有呢?

五、理想的课堂,语文教师要有一定的人生境界

王国维有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第一境后有人添加了“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这种形容,话中见精神,他写出我们的辛苦求索。我深深地反思:长期以来,为了功利的高考,只领略到语文的苦辛,没有发现语文的美与幸福。

在教学上不断注入活水,就会发现语文教学是常教常新的。教室可能只如半亩方塘大小,清水也只能作有限的展示,但在地下,活水连接着一个无限的海洋。活水不断,常教常新,此一境也。

听一堂好课,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交流。交流就是走出个人狭小的圈子去看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山峰。交流不是去嘲笑别人,提高自己;也不是抬高别人,贬低自己。而是要找到自我,找到自信。这样,一座自我的山峰便逐渐亮丽。诗的后两句改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愿身在此山中”更好。此二境也。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深,看得全面。要达到崇高境界,首先要学会改变。“浮云不再遮慧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此三境也。

论理想的文化执法模式 篇7

为了缓解文化领域行政执法方面的突出问题, 部分地区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其中,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联合执法模式, 即在特定时期或阶段, 抽调不同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力量, 针对特定问题, 统一行动, 集中查处。其特点是联合形式比较松散, 查处行动主要采取运动战方式, 具有较强的临时性。这种方式在文化市场发展的初期曾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其缺陷也比较明显, 主要是联合执法在主体、权限、方式等方面大量存在交叉、重复, 无法维持经常化的监管, 执法成本高昂, 监管对象也可轻松逃避集中查处, 不适宜经常采用。另外, 运动战的方式容易引起社会公众对行政执法的不理解甚至反感情绪, 往往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 严重损害执法的权威性。实践证明, 这种模式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市场变化, 不能适应监管的需要。

行政处罚法颁布后,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原则确立。在国务院法制办、中央编办的指导下, 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铺开。试点主要采用三种模式:即以深圳为代表的文化领域内设综合执法模式;以上海为代表的文化领域独立综合执法模式;以沈阳为代表的不同领域合并综合执法模式。各种模式各有特点, 试点成效也各不相同。而且, 试点的执法领域多、范围广、跨度大, 涉及的法律法规过多, 实际上执法力量分散, 反而削弱了行业管理的力量, 造成政策与执法上的相互脱节, 日常监管相对淡化。

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对于改进行政执法现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深圳、上海、沈阳以及其他模式的运用和创新, 为在文化领域全面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创新行政执法管理体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也积累和形成了一定的经验, 值得其参考借鉴。

结合文化市场的特殊属性及执法队伍建设的现状, 笔记认为, 文化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应当在坚持一定原则的基础上, 采用相对独立综合行政执法模式。

第一, 合理配置、运转协调的原则。综合的领域不宜过多, 集中的执法职能应当在管理客体和对象上具有一致性, 以在相近相通领域内调整为宜, 而不宜与差别较大的其他领域简单合并。同时, 集中行使行政执法权的主体层级也不宜过多, 以设置市、区两级执法机构较为合适, 省级执法机构主要负责对辖区内的执法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防止怠于职守、权力滥用以及违法执法等现象的发生。只有合理配置执法职能, 综合行使执法权的机构才能运转协调, 节约成本, 提高效率。

第二, 积极稳妥, 审慎推进的原则。综合的项目不宜过多, 一步到位的做法, 容易考虑不周, 产生负面影响。集中的幅度也不宜过大, 一般以集中3至5项最为适合。这样既能做到审时度势, 把握时机, 坚定不移地迈出改革步伐, 又能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 审慎地推进改革。

第三, 因地制宜, 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试点的地区以独立性较强、地域性相对集中的城市为妥, 辖区内农村面积过大的不宜纳入试点的范围。试点一窝风, 项目全面上的做法不符合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初衷, 也无益于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 只有从实际出发, 立足于实际情况和需要, 有针对性地推进试点工作, 才能事半功倍, 不走弯路。

第四, 统筹安排, 综合考虑的原则。试点中, 要把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与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结合起来, 统筹安排;要把综合执法改革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结合起来, 综合考虑, 逐步实现政策制定职能与监督处罚职能、监督处罚职能与技术检验职能相对分离, 以利于形成有效监督制约机制。

从以上原则出发, 目前文化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理想模式是相对独立综合行政执法模式———即单独设置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机构, 独立行使文化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权, 委托文化行政部门管理。

首先, 在文化领域内实行综合行政执法。即将目前分属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部门的行政强制权、行政处罚权以及与行政强制权、行政处罚权有关的监督检查权统一授权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机构独立行使, 在文化领域内实行综合行政执法。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与其他领域的执法有着明显不同的对象和要求。在文化领域内实行综合行政执法, 有利于加强对文化市场的行业管理,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市场管理政策性、专业性强, 行政执法工作要求具备较高的专业执法技能。如音像制品、图书、电子出版物的鉴别、“网吧”的技术监控、电子游戏赌博机种的识别等, 与直观性较强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明显不同。文化市场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成熟的、相对独立的市场体系, 在文化领域实行综合执法可以减少职能交叉, 提高执法效率和权威, 节省执法成本。

其次, 单独设置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机构, 委托文化行政部门管理。即在省级以下地方人民政府下单独设置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机构, 作为政府的二级直属部门独立行使文化领域行政执法权, 配备必要的行政执法编制, 全额核拨人员及执法经费, 委托文化行政部门管理。因为文化行政部门已经在全国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体系, 承担着文化领域绝大部分的行政执法职能, 在八大文化市场中, 除书报刊市场外, 其余七大市场的执法工作均由文化行政部门承担, 基层文化行政部门还承担着出版物市场的“扫黄打非”工作, 一些地方还把体育、旅游、教育等执法职能也委托文化行政部门行使。由文化行政部门管理, 可以减少协调环节, 降低机构组建成本, 维持编制稳定, 提高执法效率。再者, 文化行政部门在文化市场监督检查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行政执法经验, 建立了完善的行政执法机制, 培训了一大批具有专业执法技能和鉴定政治素质的人员, 形成了一定的执法权威。由文化行政部门管理, 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综合执法机构的组建和执法交接, 最大限度实现宏观调控, 从而继续深入有效、持续稳定的开展文化市场整顿和规范, 保障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工作的连续性, 保持对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持续高压打击态势。

摘要: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与其他领域的执法有着明显不同的对象和要求。在文化领域内实行综合行政执法, 有利于加强对文化市场的行业管理,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市场管理政策性、专业性强, 行政执法工作要求具备较高的专业执法技能。

理想课堂模式 篇8

一、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上多用劲, 多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

理想的课堂首先是吸引学生的课堂, 它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形式都应该适合学生年龄特点, 方法上有新意吸引学生, 能与学生产生共鸣, 激发学生学习交流的兴趣。

现在是信息社会, 新的软件、技术日新月异。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学生肯定会碰到各种新软件, 这些新软件的学习不可能再是老师去教, 要的是自己通过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利用相关的帮助文件、同伴交流互学互助等方法去学习、去探究, 这种能力的培养才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 我们教师要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上多下工夫。我们教师应该明确:不要做“讲师”而是要做“导师”;什么该讲, 什么不该讲;学生会的不讲, 学生能学会的不讲;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 讲了也不会的不讲;要多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及学生讲不透的地方。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所以在教学中, 我设计了导学案, 让学生根据导学内容去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 尝试通过教材、帮助文件自己去摸索相关操作技能或通过与同伴交流的方法来获取知识。在“小老师”讲解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准备好相关问题, 层层递进, 让“小老师”和学生在教师的“追问”层层深入中学习内容, 明白学习新技术不仅仅是会操作, 而是会用技术合理解决各种问题, 真正实现“技术是为内容服务”的目的。如在学习PPT的动画设置操作技能技巧时, 我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利用教材去学习相关的操作, 很多学生很快就会设置对象的动画了。这时我请一位学生来讲解如何设置动画, 成功设置动画后, 我就开始问第一个问题:“你刚才设置的动画是单击鼠标后对象才动, 如果我想那这个对象不单击鼠标自动出来怎么办?”这时所有的学生都开始关注设置动画的对话框, 通过观察尝试找到了相应的办法。接着我又问:“你们现在设置的动画都是按照PPT预设的效果来动的, 如果有张PPT中有一只蝴蝶, 它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你可以设置它自由飞舞的动画效果吗?”这一部分内容教材中是找不到答案的, 但是学生一下子兴趣来了, 将动画设置的相应内容再往深处研究, 果然实现了, 还乐此不疲。

二、在学习过程中多用情鼓励与激励学生, 给他们提供自信表达、展示自我的舞台

信息科技学科是以软件为载体, 让学生学会用信息工具处理信息。在教学中, 我们多采用项目活动的形式组织教学, 在项目活动的后阶段一般都会让学生展示交流表达自己的作品, 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 慢慢锻炼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这也是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养的一方面。班级里有多少学生, 就有多少种不同性格的孩子。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愿意主动展示自我, 会表达, 作为我们老师, 应该多给他们加些“催化剂”, 多给些鼓励, 多给他们表达的机会、展示自我的机会, 而这个机会又一定是他们感兴趣的, 让他们有话可说, 有能力可发挥、展现的机会, 是他们能真正体验到成功的机会。另外, 在展示自我之前, 老师也要适当引导他们如何去展示交流表达, 让他们在交流操作方法或展示作品的过程中, 不要“放无声电影”, 应该养成边讲边操作的习惯, 逐步认识到自己的优势, 学会赏识自己的成功之处。

在项目活动《美丽校园生活》PPT学习的过程中, 我提供了小老师展示的机会和平台, 让会学习的学生做小老师教同学。但这仅仅只有部分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为此, 我又在项目后阶段多增加了两课时, 让每一位学生都上来展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这个项目活动大家的PPT主题是一样的, 但设计和内容都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制作的, 都是不一样的) 。在项目活动开始时, 我就已经把这个要求告诉了学生。当时, 许多学生都不表态。其实他们是既想展示表现自我又不敢, 有畏难情绪的存在。曾有些学生在任务布置下去时就问:“老师, 我可不可以不讲?”在这个时候, 我用两种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去“逼”他们必须完成这一任务, 告诉他们这是这个项目活动必经的过程, 没有选择, 不让他们存在任何“惰性”想法;二是鼓励他们:作品是你们自己做的, 你们一定行的, 试一试, 如果有什么困难我来帮你们解决, 给他们一些精神和技术上的支持。软硬兼施, 双管齐下。结果, 许多学生都能开口来介绍自己的作品, 有些觉得自己说得不太好, 但表示下次应该会说得更好。这就是一次成功的体验。

三、在教学过程中多用心关注, 耐心等待, 赏识成功,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幸福感

“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关注、耐心的等待, 需要的是潜滋暗长、潜移默化。”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天空, 即使你曾对百分之九十九的孩子付出了关爱, 但你对百分之一的孩子有疏漏, 那么对这个孩子来说, 就意味着你放弃了他百分之百的未来。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耐心, 心中有爱, 相信你的学生就像相信自己的孩子一样, 看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 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滴进步, 信任他们, 挖掘他们的可爱之处, 赏识成功, 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成功的幸福感。

在信息科技教学活动中, 有一部分学生更加需要我们的关心了解, 他们就是所谓的“后进生”。对于他们, 老师要多给他们一些关注, 更多的帮助、鼓励和耐心。我们要看到他们的进步, 对他们我们要“不比成绩, 比进步”, 通过自评、互评等各种评价形式, 唤醒他们的潜能, 让他们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 慢慢体验成功的幸福感。

追求理想的数学课堂 篇9

一、在有趣情境中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 教师不要直接进入教学状态, 急于传授知识, 而应该用心营造一个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有趣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活跃起来, 从而在有趣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 我设计了如下的情境:

“同学们, 我们这儿有很多地方特色小吃, 色、香、味俱全的烧饼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早上, 乐乐、淘淘、豆豆没有吃早饭, 他们每人各买了一个同样大小的烧饼, 三个小家伙急不可耐地吃开了, 乐乐吃了他其中的一块, 淘淘吃了他其中的两块, 豆豆吃了他其中的三块。你们认为谁吃得最多呢?为什么?”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可有的同学一下子就找准了问题的核心, “我们不知道他们把各自的烧饼平均分成了几份, 怎么比啊”?学生陷入了沉思。通过认真思考, 大家毫不拘束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他们把各自的烧饼分成同样的份数的话, 就是豆豆吃得多”, “把他们吃剩的烧饼拿给我们看一下, 剩的越多, 说明吃得越多”, “乐乐没有把烧饼平均分, 他吃了一个整烧饼。淘淘把他的饼平均分成了两份, 吃了两份, 也是一个。豆豆把他的饼平均分成了三份, 吃了三份, 也是一个。他们三人吃得一样多”……看来, 只要把他们的兴趣激发出来, 这些小脑袋瓜子里装满的想法真是稀奇古怪呀!教师在此基础上只要简单地“顺势一引”, 就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情境, 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就不会觉得“突兀”, 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了。一个简简单单的情境, 引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促使学生愉快地进入学习活动中。

二、在自主探究中感受方法

所谓自主探究, 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 去发现, 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现代教育认为:课堂教学首先不是知识的传递过程, 而是学生的发展过程;不是教师的教授过程, 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教师教会的过程, 而是学生学会的过程。自主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 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起着主导的作用, 要想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教师一定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去思考, 去自主探究。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 尝试解决问题。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比大小》时, 有这样一道例题:“小芳和小明看一本同样的故事书。小芳已经看了这本书的, 小明已经看了这本书的, 谁看的页数多呢?用什么方法比较呢?”

生1:“我通过画图的方法。把这本书的页数看做‘1’, 用一样长的线段表示, 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 表示这样的4份;再把这一条线段平均分成9份, 表示这样的2份。比较表示4份和2份的长短。 (展示) ”

生4:“我把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

生5:“我是用举例假设的方法。假如这本书有45页……”

……

这里, 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异分母分数比大小, 但已经学过了同分母、分子比大小, 所以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 将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同分母分数、同分子分数、整数进行比较, 感受到在解决新知识时可以通过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那选择哪一种方法比较好呢?通过上面的讨论、交流、亲身经历探索的真实过程, 优化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数学课上我们要让学生尽情地自主探究, 独立思考, 留给他们充分的时间, 这样学生才能深入地探究, 找到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而感受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在合作交流中共同发展

众所周知, 日本虽小, 却很发达, 世界闻名。难道日本人智力超常吗?追其原因, 日本人具有较强的合作交流精神。合作交流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 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交流, 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和动手实践的机会, 从而得到共同的发展和提高。

如教学《圆的周长》, 在交流怎样利用手中的工具测量圆的周长, 我就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们你一言, 我一语, 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假如没有学生们的交流, 怎么能突出操作中注意点呢?怎么能得出测量圆的周长的各种方法呢?下面要小组合作动手操作量出圆的周长与直径, 并通过计算得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小组分工合作, 既节约了时间, 又能让学生在同伴中互补。

四、在多元化评价中体验成就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所以我们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例如教师的一个微笑、抚摸都能给学生极大的鼓舞, 也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 家长参与评价等等, 要让学生每天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受到激励, 培养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不要单单仅限于考试的成绩, 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时应注意把握尺度, 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特别是对那些学困生们, 一定要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能获得成就, 树立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高效课堂的理想构建 篇10

一、置身儿童的视野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我认为, 对一切来说, 只有兴趣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作家托尔斯泰也曾说:“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究知识的内在动力。兴趣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儿童的世界是纯真、烂漫、多姿的, 用儿童的视角、眼光、语言去解读语文, 我们会发现课堂不是单调乏味的, 而是绚丽多彩的。了解孩子的思维、需求, 营造开放性的、儿童喜闻乐见的课堂活动, 让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童趣的学习场所, 孩子会有话可说、有情可表。把语文课堂教学置于一个童真的世界中, 让学习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 如游戏一样轻松, 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主动认识世界、感悟世界。

【教例一】鄂教版二年级《请星星》的教学

师:咱们来到天边, 周围出现了许多星星, 咱们把它们请回家和我们一起玩吧!想想看, 我们得跟星星说些什么, 它才愿意下来和我们玩呢?

(学生回答略。)

师:如果你们再热情点儿, 小星星会更高兴。来, 向星星招招手吧!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其邀请的语言热情而大方。这时, 天空的月亮船中出现一颗小星星, 并为学生的成功而鼓掌 (幻灯播放) 。

师:听了我们的邀请, 小星星这个时候坐在月亮船上可开心啦!把它们的快乐读出来吧。 (指名读, 齐读。)

在这一课例中,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 配以美妙的音乐, 创设了一个满天繁星的美丽夜空和一个交朋友的场景, 增加了教学的情境性,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美美地诵读着诗歌, 思绪飞到了月亮之上, 与可爱的星星交上了朋友。

二、激起情感的涟漪

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言是精神建构的土壤, 只有当精神的建构扎根于丰富的语言土壤中, 才能使精神在学生生命中生根、发芽。教材所提供的无非是一个例子, 一种载体,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 却承载着太多的情和义。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 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的就是唤醒生命, 激扬生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教学若要成功, 需以情感为纽带。”语言的流畅表达需要“情”的催发, 情动则辞发。当学生的身心被情感浸润时, 课堂便会焕发出如痴如醉的人化情境, 此时, 师生的对话不再是干巴巴的符号, 而是心灵的倾诉、生命的宣泄。“水本无波, 相荡而起涟漪;石本无华, 相击而生火花”。教学中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不断激发儿童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共振, 才能达到师生、文本之情的水乳交融。

【教例二】鄂教版六年级《浮冰上》的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诺尼的语言动作, 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当讲到诺尼为了生存, 在痛苦、不忍但又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准备杀死爱犬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复杂心情, 教师用了一段情真意切的话语:“诺尼举起小刀一步步走近尼玛克, 当锋利的小刀就要划开尼玛克的胸脯, 当殷红的鲜血就要染红这冰冷的浮冰……诺尼手里拿着小刀, 他的心里也有一把刀子, 他的心如刀绞, 他百感交集, 他想起了……想起了什么?”教师这样极富磁力与感染力的语言, 再现了诺尼的内心独白, 为学生营造出画面和场景, 渲染了情感的高潮, 使学生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同身受, 加深了对爱与生命的认识。大有情韵在胸, 绕梁不散之感。这般情感涌流的课堂也会使学生梦牵魂系, 刻骨铭心, 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三、营造风趣的氛围

课堂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会学”, 而且要使学生“乐学”。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米·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 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 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 有助于学生去理解, 接受和记忆新知识。理想课堂应该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在幽默、诙谐、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使孩子受到教育, 得到启发。这需要教师以灵动的教学智慧、风趣的教学语言、以学生为本的人文情怀, 在教学活动中激励、探究, 教师在笑谈中指导, 与学生进行平等愉快的交流, 让学生在教师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中喜欢语文, 享受语文。

【教例三】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望月》

师:多好的境界啊!下面我来当文中的“我”, 谁来当我的外甥?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众笑)

师:谁能做我的外甥, 请你 (师指一名男同学) 推荐一下。

师: (对“外甥”) 今天月色这么好, 我们来对诗好吗?可以用书上的, 也可以不用。但必须是写月亮的诗句。

生:好。

师:你先说。

生: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师: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众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你们背的是一首词里的句子。

师:可以吗?

生:可以, 都有月。

生: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师: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生: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师: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风。

生:老师背的句子中没有月!不能算。

师:没有?“溶溶月”, 说的就是月色溶溶!有吗?

生:有!

师:你再接下去背。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月儿弯弯照楼台, 楼高又怕摔下来。

(生大笑, 说不是古诗, 是老师胡编的!)

师:是古诗!这是京剧《望江亭》中的杨衙内作的诗!后面两句是:“今天遇见张二嫂, 给我送条大鱼来。”杨衙内也是古人嘛!——你再背。 (生笑声不止)

在这个经典课例中, 于永正老师营造了两个“风趣点”:一是请学生当“外甥”;二是故意背杨衙内的歪诗, 让学生觉得老师有亲和力, 课堂有意思, 营造了“师生一体”的美妙境界。这样的课堂真正释放了孩子天性, 张扬着孩子个性, 让学生能无忌地活动, 自由地说, 大声地笑, 我们的课堂才会更亲切, 更自然, 更和谐, 更愉悦, 所有的课中人才会更幸福。

四、拓宽运用的领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与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笔者认为课程是一种动态、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 课上的知识是在课本基础上可以尽最大限度开放、发散、拓展、延伸的。语文教育课堂中的“野”, 表现在要培养学生适应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的能力, 就不能只是将学生囿于四角的课堂, 其学习活动应放在自然、生活的大背景下进行。同时, 要注意多学科融合, 相得益彰, 最终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堂上再现生活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教材不应该成为教学内容的全部,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 推动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因此, 凭借语文课程, 师生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 开展课堂相关的教育活动, 学科与学科间结合, 课内与课外结合, 校内与校外结合, 理论与实践结合, 最大限度地开发课程资源, 丰富语文课程内容, 让学生经风雨、见世面, 拓展视野, 使知识有机地转化为能力, 使课本内容的学习得到拓展, 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生活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五、着眼人的终身发展

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全人发展, 它由原来的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 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志趣的课堂中, 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 能力得到培养, 情感得到陶冶, 人格得到提升。假如把语文素养比作一座大厦, 由三维目标构成, 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 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 基座稳固了, 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 “上层建筑”才能发展得越高。三维中,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 没有它, 那将是语文人文性的缺失。因此, 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儿童受到常规教育, 而且得到一定的启发, 更应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以利于从小培养儿童的远大志向、美好情操。

【教例四】鄂教版一年级《我很快乐》的教学

教师抓住文中语言的训练点, 让学生模仿文中“我是学生, 我会跑步, 我很快乐”的句式表达, 以实现读写结合。但是有的学生却大声地说道:“我是鳄鱼, 我会吃人, 我很快乐。”受到这一启发, 马上有人在下面嚷到:“我是老虎!”“我是鲨鱼!”这时, 教师马上引导学生再度品读课文, 她这样引导:“你们看, 太阳的快乐在于给人类带来了光和热, 我们快乐也要让别人觉得快乐。”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与启发下, 学生纷纷在表达中正确认识自我, 学生认识到真正的快乐是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的, 给别人带去快乐, 自己会更快乐, 从而形成了健康正确的快乐概念。所以, 语文课堂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的传授, 还应承载着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语文课堂要营造幸福的语文世界, 这样的课堂有心灵的絮语, 有自然的默契, 有会心的微笑。这样的课堂不人为制造高潮、预设精彩, 而是遵循课堂的自然生态。在这样的课堂里, 一切都那么真实、和谐、温暖;在这样的课堂里, 师生心与心彼此接纳、情与情相互眷念、思与思相互碰撞, 让人亲近, 让人回味, 让人幸福。

语文课堂上应该闪现最真实的人生活力, 激扬起最精彩的生命激情, 这些价值取向都应该建立在幸福之中。

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言是精神建构的土壤, 只有当精神的建构扎根于丰富的语言土壤中, 才能使精神在学生生命中生根、发芽。

理想课堂的创建 篇11

苏霍姆林斯基在《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文中指出:“他们都善于点燃起学生对自己的学科的热爱的火花,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会使每一个儿童的天赋素质得到发展,使他们的爱好、才能、志向、禀赋确立起来。”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强调:“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 当一个教师意识到这一点时,他就会想方设法地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经常性地表扬和鼓励学生,用多媒体燃起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增强课堂用语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幽默感,丰富自己的知识,努力提高教学艺术,增添自己的人格魅力等等。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情趣,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学生的学习情绪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就会始终处在最佳状态,语文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够做到优质高效。

二、理想的课堂,应当积极开启学生的智慧

理想的课堂,绝不是“满堂灌”,把学生的大脑当作简单的容器,剥夺学生思考和发问

的权利,导致教学效果的“少慢差费”(叶圣陶语)。理想的课堂,也绝不是“满堂问”, 提问过多,转换频繁,难易无度,往往肢解了课文的整体性和艺术性,使得学生的思维被一个个琐碎的问题牵着走,很容易产生厌倦感。苏霍姆林斯基积35年教学经验,指出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如果达不到这两件事的和谐,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苦役。他还指出,学生的主要的智慧努力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反观前边的两种教学方法,不免发现我们现在的课堂往往有舍本逐末之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身体力行,以身作则,首先做一个思考者,经常地思考学生,思考教材,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思考教育法律法规等等。特别要思考的是:应当怎样提问题,才能刺激学生的智力发展,防止把学生推上死记的道路,以及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对学科的兴趣。所提的问题要求学生对教科书里的教材进行思考性的阅读,做到充分理解。倘若能做到这样,学生就会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的有机结合,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变得越来越有思想。

三、理想的课堂,师生关系应当高度地和谐

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师生双方以饱满的情绪和积极的状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过去很多教师讲究“师道尊严”,搞“一言堂”,搞“话语特权”“唯我独尊”,必然阻塞学生的才智和思路,甚至会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绪对立或公开的对抗,往往对教育教学造成不利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一中说:“我们的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质和逻辑来说,就是不断地关心儿童的生活。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他还说过,“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 “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遇到儿童有什么做得不好他就会说:“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工夫,你就一定能做好。”由此可见,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课堂上,充满了关心、信任、尊重、理解和宽容。师生关系如此融洽和谐,学生的学习必然是愉快的,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可以进行全方面、多方位的对话,心灵对接,思维碰撞,不断擦出美丽的火花。在这种对话、交流与合作中,学生会有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

理想课堂呼唤民主和谐的意识,就应该如李镇西所说的那样,“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人以思想,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方法。让我们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用卓越的智慧和高尚的师德为创建理想课堂而努力。

加强作文教学提高实用价值江苏响水县大有中学金海军

学习语文成绩的好与差,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写作水平。然而,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作文教学必须加强。特别是目前面对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的现实,要强调作文的实用性。

作文应当怎样教?这是教育者急待解决的问题。张志公先生说过:“还有没有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问题?有没有为作文而作文的问题?如果有,哪怕只有一点,必须去掉。学作文是为了用,这一点必须明确起来。教作文是要教给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和不断自行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或者,用个时髦的说法,教给学生在写作方面的‘应变’能力,也就是适应今后会产生的各种新的需要的能力。”(《学作文是为了用》)这段话,给我们很大的启发,特别是国家号召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显得更为深刻。

从我国现实情况来说,沿用传统的教学作文为了应试教学由来已久,远在封建社会,实行科举考试,读书人学作文就是为了一个目的———应试。在今天考试不能没有,教者引导学生学作文还是瞄准一个目标———应试。所以这种影响也显然没有肃清。

写实,就是废除没话找话说。要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如初一跨进中学大门的感受强烈,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往往有几分兴奋,也免不了对小学生活的几分怀念和回想,针对这样,可设计一些《新的起点》《小学生活回忆》等题目,学生自然就会乐作不疲。到了初二,由于所学的科目逐渐增多,再加上第二课堂的开展,可拟一些《谈谈我们的兴趣》或读后感之类的题目。初三由于在校时间长,而且初中生活即将结束朝夕相伴的老师、同学即将分离,虽说是小小年纪的初三学生也会躁动起来,心里会用一种莫名的离愁别绪。此时,可不失时机的写一些情感类文题,学生作文自然不乏真情实感。这样做总比写那些“风花雪月”好得多。

有一次,我让学生写《少年趣事》一题,很受学生欢迎。张浩同学说,当我拿起笔,对小时候的生活进行回忆是,我才发现我那时候的生活是多么有趣,是那样丰富多彩,话好像永远说不完,事好像永远写不尽似的。学生李礼也说,为了写作,我对少年时代进行了回忆,许多的过去好像已经忘了又浮现在脑海里,我从记忆的长河中捡回了不少险些被永远遗忘的趣事,这次写作给我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我认为,学生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印象最深的事,写起来得心应手,消除了对作文的畏惧心理。即使写作技巧还不够高,写出來也是感人的。

事后,不少学生都说,了解了自己的过去,知道了父母对自己的关怀,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心血,还有老师对自己的帮助,使自己爱父母、爱老师、爱教育过自己的人。我也及时提醒学生们,不要忘记你在爱的怀抱中成长,不要忘记家长拉扯你付出了多少心血,不要忘记你长大后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不管是老师命题,还是学生自由习作,都应紧跟时代步伐,略有超前意识,洞察人间世相关注社会进步,做到胸中有乾坤,笔底有波澜,才会时时有题,妙题出现。对世事人情熟视无睹,充耳不闻是无法引导学生写出好文章的。当我们听了《为了谁》这首歌时,就组织学生们学习歌词,讨论精神实质,写《歌声激励了我———听〈为了谁〉》一文,学生情动于衷,必然文思如潮。

我理想的语文课堂 篇12

语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趣味。学生有了纯正、成熟的语文趣味, 就会对语文产生发自内心的好感, 为它喜悦、为它忧伤、为它付出、为它收获。惟其如此, 语文学习才能成为学生一生的自觉行为, 语文才能给人以力量, 并影响学生的一生。

让知识像淌过学生心田的清流, 滋养学生的心田, 为他们留下一片葱绿的情感、思想和智慧, 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追求。因此, 我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这样的课堂:书声琅琅, 议论纷纷, 醍醐灌顶, 其乐融融, 如坐春风。

一、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书声的课堂

在不同的人心中, 天籁之音各不相同。孔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 于孔子而言, 《韶》当为天籁。篮球场上球迷的欢呼能让球员感受进攻的快乐, 于姚明而言, 球迷的尖叫与欢呼当为天籁。对于一个语文教师而言, 学生或充满童真、或充满激情、或充满神往的读书声才是天籁。

语文课, 应该放声去读。

唯有读, 才能使学生进入文本、真正与作者对话, 才能体悟作者的内心世界;唯有读, 才能让学生忘却自己和现实中的烦恼, 沉浸在作者用文字描绘的图画之中, 沉浸在作者用心血构建的灵魂世界之中。要言之, 唯有读, 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唯有读, 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篇文章, 读出声音、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语调神情, 比单用眼睛看, 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 领会得要透彻得多, 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朗读多了、时间久了, 优秀作品中经过加工锤炼的语言会跟学生的口头语言沟通起来, 丰富学生的口头语言, 提高其口头表达的能力。

唯有读,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古语有云: “观千剑而后识器, 操千曲而后晓声。”手感、乐感的形成离不开“观”和“操”的实践, 语感的培养自然也离不开“读”这种最基本的实践方式。吟诵、美读是训练语感的好方法, 让学生反复朗读甚至背诵作品, 特别是其中的精彩片断, 文章的精妙之处自然了然于心, 语感能力也会得到加强。

汉字表意, 汉语是以双音节词为主的, 极富音乐感和节奏美, 平仄声韵整齐有序, 讲究抑扬顿挫, 易于诵读, 易让人在背诵中领悟其含义, 正如白居易所言: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莫始乎言, 莫切乎声, 莫深乎义。”

二、语文课堂应该是议论纷纷的课堂

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解决“钱学森之问”的根本途径也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唯有有思想的人才能担负起振兴民族的重任。唯唯诺诺的只是奴才庸才, 绝不是人才。人云亦云, 只是他人思想的复制与翻版。

语文课堂应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与探究精神。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与合作者, 而不是真理的拥有者与是非的判定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只有敢疑会疑, 方能有新的发现、激发起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大脑不应该是用来装知识的容器, 而应该是加工厂, 对旧有知识进行加工的场所。学生更不应该是考试的机器, 而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学习, 不仅仅是为未来谋生的工具, 更应该是创造幸福的所在。

“水本无华, 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 相激而发灵光。”学生在质疑与讨论中产生思维的火花, 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 并通过讨论解决疑问, 其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合作精神得到培养。由此, 学生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教材和知识的主人。学习也因此成为幸福的智力活动。学习可以辛苦, 但决不能痛苦。质疑讨论无疑是提升学生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有学生独立声音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

三、语文课堂应该是醍醐灌顶的所在

语文学习是学得、是习得, 更要让学生能够悟得。学生通过学习, 通过质疑与讨论, 通过教师的点拨, 可以产生一种拨云见日、恍然大悟的感觉, 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幸福的课堂。

语文学习关乎历史、关乎自然、关乎艺术、关乎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困惑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帮助学生解决人生的困惑。“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学生由此知道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对象的, 结果不同。电脑、网络是学习生活的工具, 学生由此知道如何利用电脑、网络。“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学生由此知道博采众长。“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学生由此知道向别人学习。“重岩叠嶂”, 根据“岩”的偏旁, 学生知道“嶂”也应该是山字旁, “祈祷”“祭祀” “吉祥”, 因为与神有关, 所以都用示字旁, 学生由此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备尝学习的快乐, 逐步接近语文的本质, 逐步参透语文学习的真相。在语文学习中, 学生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明白了学习的本质。于是, 学习成为一种享受、一种幸福。

四、语文课堂应该是其乐融融、如坐春风的所在

有这样一则关于国学大师刘文典的趣闻逸事:

刘文典教授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 不拘常规, 常常乘兴随意, 别开生面。上课前, 先由校役提一壶茶, 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 讲到得意处, 就一边吸着旱烟, 一边解说文章精义, 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 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 就忽然宣布说, 今天提前下课, 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 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 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 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 他老人家坐在中间, 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

此情此景, 当是做学生者一辈子难忘的快事。

语文课也应该是充满快乐的所在。

学习, 应该是紧张的;做学问, 应该是辛苦的。但学习和做学问都应该是快乐而幸福的。

语文课堂, 或因为向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让学生陶醉其中, 因此而感受到了快乐;或因为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而妙不可言, 乃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让学生感受到了快乐;或因为激情澎湃, 学生产生了心灵的共鸣、感受到了快乐;或因为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机趣哲理, 让学生悟得了人生的真谛, 也因此感受到了快乐。

一节好的语文课, 学生在下课的时候忘却了下课, 在上课的时候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走出课堂的时候恋恋不舍、回味无穷。一切都因为语文课堂其乐融融、如坐春风。

上一篇:文学情境下一篇:隧道养护与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