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娟走向理想课堂——教育学会

2024-07-21

张美娟走向理想课堂——教育学会

张美娟走向理想课堂——教育学会 篇1

走向理想课堂

摘要:新课标带来了全新的概念,然而不同的人对新课标又有了不同的诠释:有的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自己全然做一个懒教师;有的把突出人文性当作走进学生心灵的钥匙,而忽视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有的把现在的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玄乎,形式多,花样多,让人觉得繁花满目,流光溢彩,但一细咀嚼,却又感觉平淡,缺乏内涵和品位。而有一些简单朴实的课,初听不怎么样,但越嚼越有味,越嚼越有文化气息,书卷气浓…… 关键词:人文性

工具性

真实

实在简单

正文:在进入主题以前,我们不妨简单地扫描一下,在所谓新课改下语文课中的一些镜头:

镜头一:教学《称象》一课,教师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名义,让学生空谈更多更好的‚称象方法‛,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名义,机械理解和复述曹冲称象的科学依据。其结果,语文课成了创新思维课,科学实践课。

镜头二:教学《赠汪伦》一课,教师在学生读课文,看课文图片说话后,让学生做分组选择性学习:喜欢表演的学生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喜欢画画的学生画一画赠别的画……

新课标带来了全新的概念,其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如何根据母语的特点,根据儿童学习母语的规律学习母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是语文课的性质。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理想的语文课堂呢?

一、理想的课堂是求‚真‛的课堂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语文课堂首先应是一个求‚真‛的课堂。

1、真‚自主‛

一提‚自主学习‛,不少教师便将之理解为学习目标由学生自己定,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挑,学习方法由学生自己选,结果走入了自主学习的误区。学生表面获得自主的权利,可都没有突现真正的的自主。长此以往,反而造成了学生能力低下,智力发展一般。我国教育专家庞维国在《论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文中指出:‚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识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因此,我认为真正的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如何,关键是教师的‚导‛,要导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处,导在学生的困惑迷茫时,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兼顾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实际。

2、抒真情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的‚气‛之所在。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教学情境,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从而让那种源于儿童本性的真情在课堂中汩汩流淌。笔者曾读过这样的教学案例:一青年教师在教《游子吟》这首诗后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记得自己过生日的情景吗?‛教室里的小手如林,个个争着发言,‚我过生日时,爸爸妈妈给我买了大蛋糕。‛……‚你们有谁知道自己爸爸妈妈的生日?‛老师接着问,热闹的教室安静下来。‚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教室里依然寂然无声,孩子们沉默着,老师亦沉默着,但不少学生脸上已有一丝歉疚、自责和不安。老师接着说:‚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点滴进步都饱含着爸爸妈妈的心血,让我们记住他们的生日,好吗?‛孩子们都点点头。最后,再次背诵了《游子吟》这首诗。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激发了学生的真情,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促进了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3、明真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和创新能力是有意义的,但尊重不等于盲从。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事物和问题的看法不全面,甚至出现是非不分,以偏概全的现象。如一教师执教《狐狸和乌鸦》时,一学生认为狐狸很聪明,能骗到乌鸦嘴里的肉。应该说学生出现认识的偏差是正常的,但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鼓励多元解读的同时,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而决不能置之不理,袖手旁观,让错误的思想认识影响孩子的人生观,而应主动引导、点拨,做到去伪存真,让蕴含在课文中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从而构建他们的精神世界。

二、理想的课堂是求‚实.‛的课堂

课堂教学要讲究实效,教师应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出发,把课堂教学做实,使学生真正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

1、教学目标要‚实‛ 如一位教师在上《院子里的悄悄话》一课时,忙于解决学生的提问(如‚老槐树和小槐树为什么会讲话?小槐树为什么不问别的问题而要问老槐树的年龄?‛等等),师生把童话给真实化了,于是在这些问题中兜圈子,浪费了许多宝贵的读书思考的时间。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心中没有教学目标,仅凭个人的主观愿望教学。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其实也是习得学习方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师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出发。例如: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可一年级有些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特别多。这么大的识字量对于没有识字基础的的孩子来说,难度确实不小。有位教师在上识字课时,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有意识地分散识字难点,把第一课时的重点放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词语想象、感知文章意境,同时认识和书写放在第二课时。这样既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又避免了因长时间集中识字而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这样的教学,目标明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2、教学过程要‚实‛

现在的语文课堂中,存在着这么一种倾向,似乎只有突出了人文性,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表现为比较关注语文的人文情怀,而淡化了‚学语习文‛,追求时尚却丢失了实效。(1)课堂教学要重‚练‛

新课程实施以来,有些教师对‚训练‛二字,讳莫如深,似乎一提训练就有违背新课程之嫌,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写字为例,如果不训练,就有可能连字都不会写,如果训练程度不够,就不可能把字写得美观、漂亮。因此,该让学生读的就要读,该背的就要背,该练的就要练,关键要看教师处理‚训练‛的方式与艺术。我们追求的就是一种隐藏了训练意图的‚训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训练,是整体语境与课境相结合的‚有机训练‛,而不是机械的、低效的甚至于无效的训练。(2)课堂教学仍需‚讲‛

在感受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深刻变化与旺盛活力的同时,我 们亦感到不少教师在‚讲‛上讳莫如深,他们尽量让学生讲,让学生活动,让学生探究,认为语文课上,教师的‚讲‛越少越好,‚讲‛是在走烦琐分析的老路。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讲与不讲甚至不讲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处理?叶圣陶先生说,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于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所以,教师并不是不能讲、不要讲,而是要‚精要地讲‛。另外,只让学生各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精要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学生的思维就不可能深入;只让学生想象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智慧的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很难得到培养。由此看来,阅读教学应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品读、细思、揣摩、体悟,该细嚼的地方还它个细嚼,该朗读的地方还它个朗读。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促进者,要从教学规律和学生实情出发,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要使自己的‚点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时间能力的培养,更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正如崔峦先生所说:‚既要尊重学生,也要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调控作用。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果学生忽略了,教师要提醒学生予以关注;对于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的重点、难点,教师要作为问题提出来,和学生共同探讨;对学生应知不知、讨论交流后仍理解不到位之处,教师要做必要的、精当的讲解。‛所以无论是怎样的课改,仍要扎实‚双基‛,教师该讲的一定要讲,且要大胆地讲,放开手脚去讲。

三、理想的课堂是求‚简‛的课堂

现在的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玄乎,形式多,花样多,让人觉得繁花满目,流光溢彩,但一细咀嚼,却又感觉平淡,缺乏内涵和品位。而有一些简单朴实的课,初听不怎么样,但越嚼越有味,越嚼越有文化气息,书卷气浓。‚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让我们简简单单教语文吧!这种‚简单‛不是简单无物,教学手段、方法单一,而是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并以简单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简化教学过程。因此,把复杂的语文教学 变简单,就是不简单。简单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我觉得,一堂简单的语文课应该是:

1、目标设定——简明扼要

如何实现目标设定的‚简明‛呢?从宏观上说,要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根据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通整合要求,对教学进行整体立意;把握住学生学习该课文的真实需要;明确教学功用,采取适宜的课型、教法和教学策略。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具有清晰的价值取向和能力训练层次,才能进入和谐圆满的境界。如《荷花》一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读准12个生字的读音,并能正确听写。

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在读中深入体会情感,用读表达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3、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想象中感悟荷花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荷花的独特感受。目标1中的‚读准‛、‚正确‛,明确有具体地规定了生字学习的达成度;目标2中的‚读‛规定了体会文章情感和表达自己感情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目标3中的‚在想象中感悟‛阐名了教学的主要策略是‚想象‛,达成目标是‚感悟‛。这样的目标简明、清晰、扼要,既方便课堂的教与学,又有利于教后的检测和反馈。

2、文本处理——简约有度

现行教材多是选文型课文,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可讲可学的知识相当多,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倾囊相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学会舍弃。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善于在研读中寻找可为之处,舍弃不为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删繁就简,突出重点。一篇教材内容的处理怎样才能做到简约有度呢?

(1)聚‚点‛

文章整体与局部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应善于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展开教学,其余内容则一带而过。如《清平乐 村居》是一首清新优美的词。它展现了一幅有茅舍、小溪、青草、老翁、老媪、小儿构成的人物共融,富有情趣的乡村生活图景,令人神往。一位教师教学时,并没有让学生通篇翻译,一句一句地解释,而是把‚人‛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引导学生在粗略理解的基础上,重点抓住‚相媚好‛、‚无赖‛等词语去阅读感悟,从中体会老夫妇的吴侬软语,醉里欢笑,谈笑相悦的柔和乡音和自给自足之乐,以及小儿的顽皮和可爱,从而突出了重点。(2)拎‚线‛ 就是纵向的把握,是深层的整体把握,犹如串珍珠,就要抓住串珍珠的线。一是结构线,即要善于理出文章的结构线索,去皮肉见骨干。二是主旨线,即不仅要准确地归纳出主旨,而且要悟出体现主旨,而且要悟出体现主旨的层次,去其骨见其魂。三是情感线,即要悟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比如《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有两条主线,一是明线,一是暗线。明线是‚好好儿活‛,暗线就是在‚好好儿活‛背后交织着的饿、浸润着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与无限的敬意。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时,抓住‚好好儿活‛这条明线展开,通过理解‚好好儿活‛、感悟‚好好儿活‛、内化‚好好儿活‛这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三个层面的教学,激发学生对这位伟大母亲的思念与敬意。

(3)联‚体‛

就是把两三个相互关联的学习内容整合在一起,以捆绑的形式进行整体性教学。这样,不仅实现了信息的整合,扩大了教学的容量,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深度把握和体会。比如在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浙江的王自文老师根据《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情感上互为表里,互相映衬,互为补充的特点,匠心独具地以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为主题,将两首诗串联起来,使得学生真正读出了诗句背后的那段情、那份爱、那颗心,达到了感诗人之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之境界。富有创意,颇具特色。

3、流程安排——简洁流畅

结构复杂、程序繁杂、氛围嘈杂是近年来阅读教学比较常见的课堂景观。有位教师教学《画风》,设计了听风、说风、试风、看风、画风五个步骤,一篇本不复杂的课文,经教师这么一折腾,反倒变得复杂起来,这么一闹的结果是,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给浪费了,冲淡了语言的学习和感悟,课已不课,得不偿失。那么,该如何给阅读课‚减肥‛、‚瘦身‛,实现教学流程的简洁流畅呢?我们必须学会删繁就简,整体结构。就是以课文中情感变化,或情节发展,或人物行为为主线,抓住一两个重点内容进行板块式教学。这样做的优点在于避免了烦琐的串联式提问,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4、教法选择——简要实用

现在不少教师上课(特别是公开课)不是把劲用在‚教什么‛上,而是全花在了‚怎么教‛的技术问题上。他们热衷选用最‚好‛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希望教学能够出彩,从而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其实,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在某一种具体情境是最优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境未必也最优。再好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有在适合的条件下,才能显示其效果和威力,否则,就会‚暗淡无光‛。

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既没有做课件,也没有表演,却获得了师生的好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教师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此外还有一些。如教师的讲解和板书的字等等。

总之,真实、实在、简单,是新课程、新时代对语文教学本质回归的热切期盼。把语文教学教得真实一些、实在一些、简单一些,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

小学教学参考2006、3

2、《关于语文倡简热点问题的回应》

小学教学参考2006、9

3、《追问语文的本原性问题》

语文教学通讯2006、10

4、《回归传统

超越传统》

教学月刊2006、3 7

上一篇:规划建设下一篇:项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