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走向高效课堂心得体会(共11篇)
读走向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篇1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研究资料——学习心得体会
读《走向高校课堂》有感
林慧敏
召陵镇中心小学
召陵镇中心小学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研究资料——学习心得体会
读《走向高校课堂》有感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新语词大词典》对高效的解释是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高效课堂是一种全新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责任,一种教学实践模式。真正的高效课堂就是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高效课堂的关键是课改,在课堂上能收获快乐。高效课堂的理念承载在高效课堂模式之中,立足于“学会、会学、乐学、创学”,不断创造出最优化课堂,让教学内容充满活力,轻负担,高效率。有了对高校课堂的理解,再去拜读黄昭明老师《走向高效课堂》,更深层次的了解了什么是高效课堂,感觉受益匪浅,也使我有了深深的思索,让我对有效教学,创建卓越课堂也有了深深的认识。一,课堂是自主的课堂
要实现高效的课堂,其前提和基础首先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高效课堂”就无从说起。以前我们的课堂一开始就是老是讲,学生听老师如何讲解例题和新授,的灌输新知识,学生很反感,老是也非常的累,效果还不是很好,如何实现“自主”学习?书中介绍了如下秘诀:让学生自己生成知识、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发展、设计“导学案、跟每个学生订一份契约、教会学生“说学”、让学生参与备课、激发学生的多元智慧、让学生“自燃”等10多个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教学策略。“自主”学习的目标还体现在课堂教学力求做到: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解决,规律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应用,概念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提炼,文本由学生自己去解读体悟,实验由学生自己去设计操作,作业由学生自己去布置选择。让学生被“被动”为“主动”,我想,这与我们提倡的“生本”理念是同出一辙的。只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我们教学的高效,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召陵镇中心小学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研究资料——学习心得体会
二、合作探究的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但如何能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效益,是我们需要探索和学习的主要问题。
为实现学生的“互助合作”学习,书中介绍了如下“秘诀”:把教材当作导火索、生生互踢连环球、“交”后再教、着力培养小组领导人、让小组成员荣辱与共、变“课本剧”为“生命交响曲”、在“有无”转换中发散学生思维、巧用“思维漏洞”、基于每个人的起点解决属于他自己的问题等很多项让课堂进入真正互动状态的策略,支撑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育资源之间进行有效地交往和沟通。并且倡导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学生之间的广泛互动:学生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检查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引领学生。
书中介绍了着重介绍了她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如何在科学分组的基础上培养得力小组长的优秀做法。读后感觉很实用,可以作为自己今后在教学方面的一个实践课题吧,希望能有所收获。
三、快乐的课堂
提到“快乐”,就上升到情感问题。我们都有体会,心情好时,愿意做事,什么事都能做好;心情糟时,不愿意做事,什么事也做不好。学生的学习也如此。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其中“情感”的作用。很多教师认为,只有“传道授业解惑”才是自己的责任,只要进了这个责任,那么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的付出都是正确的。其实不然,新的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关注情感问题,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及时的评价和激励学生,把更多的“情”
召陵镇中心小学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研究资料——学习心得体会
和“爱”注入到平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怀着一颗童心,走进学生的心灵,激励他们自主、快乐地成长。
四,老师是重点
要想做学生的“导师”,先要转变观念,敢于放手,舍得放手,科学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奴隶。
1、课前的准备
老师只是引导,学生是主人,那么课前老是的导学这一环节就是非常重要的,课堂的设计,学生的生成,课后的练习都需要老师的深思熟虑,所以老师的课前准备很重要。
2、提高自身素质。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要求教师有更高的素质,凌驾于课堂之上。就讲授环节来说,高效率的课堂要求教师少讲,这必然要求教师以少胜多,要言简意赅,重点将学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思之粗浅、感之不深之处,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如何能讲在点子上,如何教会学生自己提炼等问题,需要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加压,提高自身素质迫在眉睫。
3、理论联系实践。
无论什么先进的理论,无论怎么学习,离开了教学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用处。因此,学习了书中的诸多名师的先进经验,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才是最关键的一步。也许自己不能一下做好,但我相信:只要肯做,就能有成功的一天。
召陵镇中心小学
读走向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篇2
从理念走向行动
“我们学校的升学率在全省是最高的,如果课改,升学率降低了怎么办?”许多学校面对课改都会提出这类问题,进而就是 “不敢改”“不愿改”。
所有的改革都是艰难的、痛苦的,甚至是残酷的。我们曾经多少次寄托于所谓“循序渐进” 的改良?但结果往往是“夜郎自大”和“故步自封”。
实际上,课改最重要的不是创新,而是回归。课改要回归教育的原点———回归教育规律、回归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回归课堂教学规律、回归学科知识建构规律。如果不彻底抛弃那些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课改必将举步维艰。
谈起理念,许多校长都头头是道,许多教师也明明白白。比如,“自主、合作、探究”,大家都非常认同,但一到实践,又有多少遵照这种理念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呢?我们的教育不缺理念, 缺的是行动———用来诠释理念的行动。
“想到的要说到,说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见到”,从理念到行动应该遵循如下逻辑:有了理念问目标,有了目标问流程,有了流程问工具,有了工具问执行, 有了执行问评价,有了评价问使用。
从知本走向能本
人不是知识的容器。学知识是为了增长能力,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型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最近发布的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明确提出:“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知识转向能力,绝不是说知识不重要,而是说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传递的层面,更要强调知识的应用。具体来说,就是加强知识与生命、知识与生活、 知识与时代、知识与社会的联系, 通过这4个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判断课堂究竟是知识本位还是能力本位并不难———如果课堂追求“做题”,那就一定是知识本位,说穿了就是应试本位;如果课堂回归了“问题”,那就是能力本位,也就是我们向往的素质本位。
从课堂走向课程
高效课堂紧紧抓住课堂这一核心,致力于课堂转型。但是, 如果仅仅着眼于课堂,只能解决 “怎么学”的问题,推动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课改的深化必然会涉及“学什么”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什么”比“怎么学”更重要。因此, 从课堂走向课程就成了课改深化的必经之路。
究竟什么是课程?“课”就是主题,“程”就是有序。重建课程意识、投身课程创新,这是教师智慧生存的方式。应该如何进行课程创新呢?可以重点关注 “四个领域”“四个类型”“四个层次”。
四个领域。课程要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需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内容模型,至少应该包括人文领域、科技领域、艺术领域、健康领域。如果说课堂学习内容是学生的“规定动作”,那么,开发校本课程体系就是给学生提供“自选动作”。
四个类型。课程应该包括分层课程、分类课程、综合课程、 特需课程。分类课程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走班选课;分类课程要打破单元、年级界限,对教材进行重组,从而让教材更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综合课程主要指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特需课程可以满足学生的特别需求。
四个层次。就校本课程开发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层次:一是校本课程,以学校为主体研发的课程;二是班本课程,以班级为主体研发的课程;三是师本课程,以教师为主体研发的课程; 四是生本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研发的课程。学生是课程开发的生力军,放手让学生自主研发课程, 实现“我的课程我做主”,这将是新课改的另一重境界。
从课本走向书香
课本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 但如果学生眼里只有课本,那学习就成了一件单调而乏味的事情。 对于学校而言,一个缺乏书香味的学校会给人浅薄的感觉。
如何让校园充满书香?我认为应该有6个保障:一是目标保障,需要构建分学段、分年级的阅读目标系统;二是时间保障, 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学生的阅读时间;三是课程保障,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把阅读作为重要课程内容;四是制度保障,建立 “周读一诗、月读一刊、季读一书”等有助于阅读的制度;五是活动保障,比如荐书活动、晒书活动、聊书活动、画书活动、唱书活动、演书活动等;六是评价保障,尝试把阅读纳入学生和教师的综合考评之中。
从传统走向现代
高效课堂作为现代课堂的一种类型,在“互联网+”时代,必须有现代技术给予支撑。现代技术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但需要特别警惕的是,信息技术也是需要使用者的,使用者的教育教学理念决定了信息技术的使用效果。 因此,高效课堂必须坚持“课改理念”“课堂模式”“学科课程” “信息技术”的捆绑式转型,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课堂理念、课堂模式、学科课程同步有效的整合。
引领师生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 篇3
一、寻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途径和方法的重要性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这是素质教育和国家新课程方案精神的要求,如何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落实,这是全国各高中都在努力探索的问题。
一些背离素质教育规律,极力最求升学率的高中学校往往走“时间+汗水”之路,以“四苦”(苦教、苦学、苦管、苦育)为乐,走这条路所采用的方法只能是学生被动接受的高强度、高密度、“填鸭”“灌输”式机械教学。这种途径只以高考成绩为唯一目标,有的甚至采取大量吸收外地优秀生源(被称作掐尖)和动员高分学生回读的办法,这扭曲了教育的目标,削弱了教育的价值。无论是从学生的终身发展还是从民族发展的角度来评判,这都是一条低效甚至负效的教育之路,无法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关于“方法”问题,我们认为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们的做法就是在国家课程方案和山东省教育厅提出的“三个还给”的指导下对课堂猛下手术刀,调整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和方式,重视课上集体学习态对课下自主学习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实现两种学习态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我校就是在这一方向上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探求能够承载全部教育内涵、体现教育正确价值观的途径和方法,最终创建了具有兖州一中特色的“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二、“循环大课堂”注重学生主动、全面、和谐发展
从2004年开始,我校从提高课堂“高效学习率”、减少学生“精力流失率”入手,开始了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四年来,在十几位国家级专家的指导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形成了“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目前,这种模式从理论到实践,从途径到方法,都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系统并顺利通过了教学实践的初步检验,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新颖、独特的教育教学模式,而且升华为一种教育思想。
(一)以导学案为载体,形成“循环大课堂”特色
我校“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堂结构的重组(即一课分两段,三部为一课)、课堂元素内涵的扩张(时间、空间、人物、资源、呈现方式)和课堂制度的重建(学的方式、教的方式、管的方式、评的方式),将课堂时间45分钟分成“35+10”两段,前段时间组织学生通过“展示”回顾与反思上节课内容,后段时间教师带领学生做下节课的预习。下课前的10分钟为每节新课的起点,这个起点虽然短,“尾巴”却很长,一直延伸到课下直至第二天,与下节课的前段35分钟对接,形成一个“环状大课堂链”(如图所示)。课前,教师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独立学习、结对学习、小组学习等方式深刻预习,带着各自的困惑进入课堂。课中,师生共同以导学案为依据,通过学生的课堂展示,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形成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对话文化”;课后,学生达到“堂堂清”的要求,教师则根据课堂生成情况进行反思、梳理、整合,完善其自身知识结构,构建“反思文化”。反过来应用于课堂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循环大课堂”的关键——学生高效自主预习
“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模式,关键在循环!循环的载体是导学案,循环的驱动力则来自于学生张扬的个性和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编制导学案要求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通过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创作”,实现问题的前置;学生拿到导学案,根据导学案的指引开始预习,实现了学习的前置。在进入35分钟课堂前,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三种状态即“。”“!”“?”(“。”指对预习的知识点已经掌握,感觉不需要再过分投入精力,只需要在“知识超市”上印证的状态;“!”指对有些问题已有充分把握,心中充满了展示渴望的状态;“?”指带有一定知识困惑的状态)。如何才能保证学生课下预习的热情呢?一是教师要在课堂上提供充分的展示“舞台”,我们要求广大教师既要善于引导学生展示,也要坚持“生进则师退”的原则及时“退”,把舞台还给学生;二是充分发挥团队动力作用;三是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进行激励性评价。
(三)“循环大课堂”的灵魂——“一二三四”
“循环大课堂”的循环张力来自于用“展示”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热情,从而引领学生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其灵魂是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两个前置(问题前置、学习前置)、三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四种形态(通过展示进行交流、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纠错进行落实、通过开放实现拓展)。这样,知识信息在师生、生生间实现多层次、多维度无障碍交流,并在过程中碰撞出无数光彩夺目的智慧火花,生成无穷无尽的促进教师成长的专业素材,从而实现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互惠互补的目标。
(四)“循环大课堂”的实践价值
我校的“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我校“胸怀应然目标,办好实然教育”的办学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多种积极的效果: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从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预习阶段经过老师点火预热、学生课下自我加热和同伴相互加热,实现学习前置,培养了自学能力;上课有备而来,通过展示、点拨、纠错、开放将学习过程变成生命的碰撞、知识的狂欢,实现了高效学习、合作共赢;课后通过“堂堂清”达标,在实现知识落实的同时,培养了纠错、反思的良好习惯。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过程、成长的快乐,促使学生成为一个主动高效的学习者,成为国家急需的学习型人才。
2、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由传统的“讲”者变成“教”者,最终必然成为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学”者。教师不再是工程师、园丁,课前做学习活动的策划者;课中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控制者、点拨者、主导者、激励者和对小组学习的权威评价者;课后做教学的反思者,为个人的专业成长积蓄力量。
3、改变了教与学的管理方式。教、学方式改变的基础是管理,第一推手是评价。管理方式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让学生成为学习、课堂和校园的主人,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评价从环节到内容、方式,都必须为“循环大课堂”的推进服务。评价包括课前、课中、课后、循环四大环节。课前,评价教师导学案编写质量及学生的预习效果,重点是导学案的编写质量;课中,按照《二十条一百二十字》评价方案,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后,评价学生的“堂堂清”效果和教师的反思,重点是教师的教学反思深度,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循环,首先看是否严格按照“一课分两段”的方式进行教学,其次看10分钟“点火、预热”的效果,第三看落实“三部为一课”的“循环大课”的质量。评价的方式有干部即时推门评课、学生“三率”调查、校园晒学案、开设三个论坛等。
4、引领学生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循环的主要目的就是将课上、课下两种学习态尽可能统一起来。通过课下高效预习,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修习惯的同时为课堂的高效学习做准备;通过课上高效学习,在解决学习困惑、落实总结提升的同时,为课下高效预习指示方法,并通过提供展示舞台,形成课下高效学习的强大内驱。两种状态的高效和谐统一,使我们的学生真正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成为学习型人才,进而获得终身自主发展的能力。
5、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的老师在编制导学案“三三生成”过程中充分分享教师团队及课堂生成的大量教育教学资源,使老师可以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教师通过个备、集备、再个备,分享了教师团队的集体智慧,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课前导学案;课中,师生共同使用导学案学习,五十七个生命的碰撞,五十七个个体提供的知识信息的交融,再次生成智慧之光,这就是课堂导学案的第二次生成,教师分享了所有学生的智慧;课后,教师进行反思总结将课堂生成的资源进行梳理归纳,完成导学案的第三次生成。在导学案的“三三生成”中,教师不只是贡献了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而且分享和收获了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所有知识和智慧,真正是“上课如上学”,“带着学案去,满载知识归”。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春蚕和蜡烛,而是一个分享者、收获者,在实现专业发展的同时感受着职业发展带来的幸福。
6、为实现“三个解放”提供了平台。这种课堂模式下的学习、教学、管理,为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平台。学生的身份、地位、学习内容、评价标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不只用眼睛看课、用耳朵听课,还调动各种感官,运用一切方法,全身心参与到课堂中去。教师则由传统的霸占讲台的“讲者”,变成了教者、学者,是师生五十七人中最优秀的学习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他们面对学生,不再是“角色”对“角色”而是“生命”对“生命”,教学成为思想的碰撞、生命的律动。高效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和谐的发展,每一个班级都成为一个优秀的团队,每一个教师都享受着职业幸福。这是和谐的校园、和谐的教育。学校管理也一定将从法治走向文治。
总之,“循环大课堂”是对传统课堂的挑战和突破,它能够承载起今天的教育教学所赋予的课堂使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和高中新课改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三、“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的效果
“无心插柳柳成荫”,我校不断探索“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本意和出发点是通过规定学生的预习时间,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以此促进学生学习的提高和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促进教师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一直以来,我校的“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07年,山东省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恩大调研兖州一中的课堂后评价说:兖州一中的课改,是一场课堂教学制度的革命,从调整“课堂结构”入手,创造性地解决了“预习”问题,激活学生学习中的合作和探究欲望,实现了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的飞跃。
2008年10月16~17日由中国教师报、济宁市教育局、兖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全国高效课堂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全国13个省600余名专家、教师观摩了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引起强烈反响,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与会专家、校长、教师代表认为: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原有课堂的传统概念,引领学生从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通过“课堂变革”极大提升了“课上”、“课下”的学习效益,兖州一中“课变”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推进有重大意义。国家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司长、国家副总督学王文湛评价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符合国家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欣然题词:高效课堂化解教育千千结。中国教育报刊社常务副社长、《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刘堂江认为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别开生面,别样风景,别出“新”裁,循环大课堂攻克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堡垒——课堂,创立了激发学生动力的机制,找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抓手。原中央教科所副所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主任滕纯评价兖州一中的课堂:积极主动、自我成长;目标集中;导学为先;注重生成;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教学相长;高效学习。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小专委理事长姚文俊认为,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焕发了生命的的活力。
研讨会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纷纷涌入我校,从11月初至今,约有七千多位参观者走进我们的课堂,区域涵盖了除港澳台、西藏外的所有省市,有的学校一个月就来了四次。
2008年12月26日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带领河南省80多位县、区教育局长、高中校长,来我校进行了为期一天的教育考察活动,要求我们承担对河南省高中校长和教师的培训任务。他们称道“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课堂上精力流失率过高,课堂教学的高效学习率过低的问题,变无效为有效,变有效为高效。”前来参观的80多位高中校长一致认为,“兖州一中的教学改革必将会和衡水中学、黄冈中学一样深深地影响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当下传统的高中教学。”
四、依托“循环大课堂”高效课堂模式,回归教育本质
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曾多次指出:“要让山东的教育回归到国家的教育方针上来,回归到教育的基本规律上来,回归到国家的课程方案和办学要求上来,按照教育规律做我们应做的事情”。
四年来,我们的课堂变革坚持“先破后立”、“生进则师退”的原则,教学中追求变革的最大效益。通过对“循环大课堂”模式的效能进行不断的发掘和再认识,我们不仅在课堂层面上寻找到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谈的“四会”目标问题,而且就我国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所遇到的素质教育与考试成绩之间的统一问题、学校和教师教书与育人的统一问题、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发展和全面、主动、和谐发展的统一问题、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统一问题,寻求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读《高效课堂22条》心得体会 篇4
司寨乡 李绍兴
《高效课堂22条》是李炳亭先生的着作。这本书,内容详实,论证有力,拿到手后,我一口气读完。下面是我的一些感受。
读了这本书,感受颇多。别的不说,就是封面的题的这本书的主旨就特别好。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学校就是学习增长知识的地方,可是超市的概念我觉得提的恰当而准确。首先你进超市没有压力,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只会让你高兴,有购买的欲望。这就是说我们要在平时上课时给同学们提供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和环境。再说超市,你去都有一定的目的,缺什么买什么,什么是必须的,当紧的,什么可以以后再买,心里都有数,再就是自己知道要买哪一类哪个牌子,哪个价格区域,花色形状等等,做到有的放矢,各取所需。这就好比我们在在平时要知道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也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从而做到孔子说的“有教无类”,“因才施教”。你讲的知识她听不懂,消化吸收不了,不就像是要她买买不起,或者买了却用不着的东西吗,浪费了时间,消耗了精力,降低了兴趣,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更别说高效课堂了。(范_文_先_生_网)再说超市,你去超市买东西得会使用里面的电子向导,得不知道的问服务员,这样才能直奔目的。还要学会比较挑选,砍价还价,这样东西才会买的趁心。知识的超市这句话告诉我们课堂要达到高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真正的做到知己知彼,还要教给他们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得到应有的提高,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
再说第二条,生命的狂欢。狂欢就是发自内心的纵情欢乐。现在的学生压力大,学习任务重,很多学生都厌学,不做作业,抄作业,更有逃学的。某一天老师说明天不上,放假一天,学生哇的一声,又是叫,又是鼓掌,那叫兴奋。高中大学的同学毕业时书本撕了化做漫天飞花的,有直接卖费品的,无一不是厌学的表现。如果孩子真能达到生命的狂欢,孩子们在学习中找到快乐,他们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学习呢,不喜欢学校?孩子们的知识、能力怎么会不提高?如何让孩子们喜欢进而到狂欢,给我们老师提了一个问题。首先你要用你的独特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让他先喜欢你,亲其师则信其道。用你丰富的知识,幽默的谈话,亲切的微笑,无处不在的关心,给他鼓励,给他信心和勇气。孩子们喜欢你,信任你,狂欢就不远了。
读走向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篇5
——读《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有感
定南中心校 李森林
读《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一书,让我明白: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而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那么要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呢?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些许的认识和体会。
一、备课‚实‛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材就是‚知己‛,备学生就是‚知彼‛。做到这两点,就会把备课落到实处,从而成为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1.备教材
首先我们要整体研读教材,弄懂教材的思想,结合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各章节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关键点、障碍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等,科学地确定教学目的,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此外,教材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在‚课标‛要求的前提下,以教材中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其中‚纵‛指知识的‚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横‛指知识的‚块‛,即横向联系。这样便于学生将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前学后忘。然后我们要激活教材资源,教学时,如果照本宣科,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教师激活教材资源,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情境,把教材‚冰冷的美丽‛变为学生‚火热的思考‛,使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和主动建构知识。最后我们要整合教材资源。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因此,一个好的授课者,既要忠实课标,又要整合运用教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选择具有现实意义、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 活动经验。
2.备学生
于漪老师说‚教学,教学,教在学生身上起作用,学习是第一要素,没有学习者,就没有学习,正像没有买主就没有销售,作为一名教师,手中必须牢牢把握两个实际,一是教材的实际,二是学生的实际。这正如‘矢’和‘的’一般‛。显然,备学生就要解读学生,而解读学生是尊重客观实际的体现,是尊重学习者的体现‛。新课程也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备学生首先就是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因为新课程中学习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 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的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因此备课 要在传统的关注学生‚学什么‛的基础上去关注学生‚怎么学‛,即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确定如何帮助他们去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确定设计什么样的学习活动 并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采取措施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备学生还要解读学生个性差异,解读学生的个性品质差异,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些解读都是为备好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堂‚活‛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只有确保课堂教学高效,才能带来教学质量的高效。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字上做文章。即:
1.灵活的教学方法。要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适时开放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这‚活‛,首先表现在灵活的教学方法上,学生思维活跃,师生灵动,课堂开放。而这要求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
2.活跃的教学状态。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题精神。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学习目标由学生确定,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方法让学生归纳。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
3.科学的学法指导。叶圣陶说过:‚凡为教,目的在于不教‛,教师的‚教‛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人以鱼‛。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质疑,进而发现问题,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素养‚高‛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后盾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可见教师素养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后盾,只有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在课上、课下感受到我们的人格魅力,才会乐于接受我们的引导和所授予的技巧,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得益彰。而教师素养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拥有丰富的文化素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拥有丰富的文化素养是教育事业赋予新时代教师的要求,教师只有拥有丰富的文化素养,才能以涓涓清泉滋润学生心田,如果教师知识贫乏,孤陋寡闻,就难以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而要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生活学习,向大自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内行学习,还要向孩子学习等.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应该坚持不断地以容纳百川,借鉴杨弃的心态与胸怀去学习、吸纳和反思,从而积淀成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2.用‚爱‛面对全体学生。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学生需要爱,教育呼唤爱。爱像一团火,能点燃孩子心头的希望之苗;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孩子心头的智慧之门;爱是洒满孩子心灵的阳光,能驱散每一片阴霾,照亮每一个角落,融化每一块寒冰。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也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由此可见,教师的爱多么重要。教师的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秘诀
《走向高效课堂》读后感 篇6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走向高效课堂》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走向高效课堂》读后感1众所周知,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一年不读书,自己知道;两年不读书,同事知道;三年不读书,学生知道。作为一名教师,深知常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好处,所以这个暑假我根据喜好选读了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走向高效课堂》。
这一本书我读了3遍,每一遍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从书中我明白了高效课堂的含义。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学、学生讲、学生评、学生议、学生测、学生改的课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把成长的权力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我认为高效课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教师高效。
如何使教师高效呢?我觉得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自我提升。而经验交流、名师培训、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就是最好的方式。最关键一步是教师要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走进课堂就是要老师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放下名利荣誉,摆正心态,怀着积极、愉悦的心情来上课,课后再进行及时的反思,发现自身的.不足与缺陷并加以改正,这样的课堂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走进文本就是教师要认真解读课标,再解读教材。教师对自己所教学段的课标要非常清晰,总目标是什么?阶段目标是什么?本学年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在尊重课标、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学习。
二、学生高效。
学生高效是课堂高效的另一个关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让学生从原先的学会走向会学。怎样才能让学生会学呢?我觉得学生上课前学会充分预习,打有准备之仗。课上集中精力听课,听讲时思想上与老师讲解的思路保持一致,听老师讲解决问题时用什么方法、技巧;听老师讲对问题有哪些提问和解释,把自己在预习中的理解和老师讲解的相比较,看自己和老师有哪些相同点和区别点。只要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学生高效了。
以上就是我读完这一本书后的一点理解和看法,可能不够深刻,也可能不太准确,但是不管怎样,我都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用上加以合理的运用,以便检验我个人的成长。
《走向高效课堂》读后感2高效课堂的“代表作”《走向高效课堂》一书,结合案例剖析,通过发现问题与困惑、提供策略与方法的形式,系统阐释了高效课堂实践的核心要素。从八个角度详细论述了具体操作模式,分别为:从旧理念走向新理念,从“大班”走向“小班”、从“观模”走向“建模”、从教案走向学案、从牵生而教走向顺学而导、从学会走向会学、从以教评教走向以学评教、从被动发展走向主动发展。细细读来,受益匪浅。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实施的主渠道,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的舞台。高效课堂能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促进人的发展,生命的完善,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思考生命的真谛,寻找生活的意义,体验生命的情感,感受生命的律动,创造生命的价值和辉煌。
要实现高效的课堂,就要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内在统一。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而应该以促进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为核心,培养完整的人,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
要实现高效的课堂,必须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下大功夫,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因为只有那些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使其产生迷惑、兴趣、求解的问题,才有可能促使学生打开思路,积极思维,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实现高效的课堂,就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如语文重在朗读、欣赏、体悟,因此就应多选择情境教学法、感悟法、欣赏法等。还要通过加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等教学的互动性,来提高课堂的效率。
要实现高效的课堂,就要尊重人的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主体性以及潜能的发掘,及时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在评价观念上,确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基本观念,以激励性评价为标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合作学习,让语文课堂走向高效 篇7
生字教学是小学语文中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 生字掌握、运用得如何直接影响到句、段、篇的学习效果。对于小学低年级来说, 学生字更是重中之重。学习生字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 以前都是一个字一个字讲, 学生学多了会觉得很无聊, 学起来也不认真了, 学习的效果自然也不理想。我认为小组合作学生字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它让学生实现由“不愿意学”到“我要学”的飞跃。我通过对学生仔细观察、分析, 最后决定4人为一小组, 共分为10个小组。每个小组里的成员都是经过多方考虑组合在一起的, 实行“异质合作法”, 有利于互补互促。
在教学第二学期的《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 我要求: (1) 组内初读生字, 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 如四人齐读、开火车读、四人抢读、组长带读等多种形式, 还注意提醒组员发现错误互相纠正。 (2) 说出识记的好办法或组词。俗语说“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在平时识字教学中, 我让学生总结了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儿歌等识字方法。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时, 信心满满, 因为答案已在组内得到认可了。组词情况的汇报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且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功不可没。 (3) 在写字前, 先组内讨论一下写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写好字后要评一评。这样每个同学取长补短, 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二、合作作文, 生生促进效率高
长期以来, 写作文是大部分学生的软肋, 以往作文教学的基本流程是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种高耗低效的作文教学模式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对于老师一个星期才能精批细改完的“红色杰作”难以印象深刻, 无动于衷。写作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对着题目无从下手, 写出来的文章结构不清晰、词不达意、层次不分明。合作作文主要表现在合作审题、合作构思和合作修改上, 这样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 拓展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审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题目审透了, 我们去定位或解题时的针对性就非常强。审题是写好一篇作文的基础, 合作审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激发灵感、交流思考, 解决个别学生思路狭窄的问题。以一次作文教学为例, 老师出示作文题:这次习作, 用一两件事, 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 也可以写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感人的事, 要表达真情实感。同学们先独立思考, 再小组讨论, 总结习作的要求。让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是如何构思的, 在交流中学会写法, 理清思路, 有效降低写作的难度,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写生病了, 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 有的写妈妈给自己送衣服……写作能力强的同学不时给出意见和建议, 让作文写得更具体, 各小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三、合作阅读, 问题迎刃而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合作阅读是其中有效的方法之一, 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增加同学之间的互动和共同思考。阅读教学离不开指导朗读, 对于对话多的课文, 我会安排同学们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在角色中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
合作阅读自然也少不了合作解决问题。我认为有效的合作需要老师善于把握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 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能激发学生求知欲,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在小组内探讨交流, 充分开动脑筋, 产生各种各样创造性的想法, 进一步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在共同思考中加深理解, 获得思想的启迪, 享受合作的乐趣。
合作学习, 硕果累累, 让语文课堂走向高效。小组学习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 需要我们长期的训练。对于合作学习, 我愿意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 不断完善这种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让语文课堂走向高效阅读 篇8
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如何在保障文本整体性的同时,实现高效阅读?我们需要找到走进文本的“路”,只有找到这条“路”,才能寻路入径,深入阅读。这条“路”可以是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出发点,可以是作品的表现手法,也可以是文本的文体特征。
一、抓关键词句
语文关键词句指的是能揭示文章意义的词句,我们可以通过它窥探到文章的核心主旨、情感基调。在教学中,教师抓住了关键词句,就好比抓住了文章的纲,就能把整堂课串起来,使阅读教学眉目更加清晰。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鄧稼先》,这篇文章较长,内容繁多琐细而无序,处理起来难度较大。哪一个地方才是《邓稼先》这篇长文的“路径”呢?通过再三地阅读品味,笔者确定了《中国男儿》这首诗。它是杨振宁对邓稼先的功勋人格最富诗意的评价与总结,也是全文情感的高潮与爆发点。《中国男儿》是一个面,面上凿开的点是诗中的一个字:奇丈夫的“奇”。
首先,笔者以“奇”导入。杨振宁先生说,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拍摄《邓稼先传》,他建议导演采用五四时代《中国男儿》作为背景音乐,这首歌的歌词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请学生齐声吟诵《中国男儿》,师生共同感受激情。
第一环节:了解“奇”人,说说“奇丈夫”邓稼先。结合文章内容,也可以结合自己课外搜集的材料,用一段话说说邓稼先“奇”在何处?就此学生们对邓稼先有了充分的了解,实现了本课的一个学习目标。
第二环节:了解“奇”文,说说《邓稼先》的“奇”。有人说邓稼先是一位奇丈夫,《邓稼先》这篇文章也是一篇奇文,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再读课文,做好圈点评注,说说这篇文章的“奇”。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很容易将全文小标题形式之奇、大量文字写历史之奇、对比写法之奇、语言之奇串联起来,加以理解。
长文要实现高效阅读,要寻一路以入径。《邓稼先》这篇文章很散,但从导入到了解奇人,品读奇语,了解奇文,所幸的是我们的视线一直聚焦在“奇”上,一个“奇”字神奇地统率了散乱的内容。一“奇”而动全文,短短四十五分钟,纵横连贯全课的教学内容,带动全篇课文的学习。
二、从情感出发
读文章不能忽略作者寄托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没有情感,文章就变成了堆砌辞藻的行尸走肉。也就是说我们抓住了文章的情感,就是抓住了文章的灵魂。而这一灵魂,往往是贯穿文章始终的。所以,从情感出发寻路入径,常常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余光中的《乡愁》时,笔者将余光中的另一首《乡愁四韵》和席慕蓉的《乡愁》进行捆绑,以“乡愁”为主情感,进行寻路入径式的阅读教学。
第一环节:以“乡愁”切入。首先(去掉三首诗的题目)请同学和老师一起朗读这一组无题诗,然后请同学们给它们拟一个共同的题目。当同学说出题目后,借以介绍大陆和台湾的分离,让学生在了解这一背景的前提下,感悟诗歌中蕴含着的浓浓乡愁。
第二环节:用“乡愁”推进。诗歌常常借意象抒情,引导学生深情读诗,说说你认为最能代表乡愁的是哪组意象,为什么?以此来理解各首诗的乡愁意象。
第三环节:借“乡愁”作结。思考作者的乡愁都一样吗?具体都包括些什么呢?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借以让学生们总结归纳各首诗中的乡愁。
第四环节:写自己心中的“乡愁”。三首诗在情感上的共同点就是“乡愁”,以此为情感出发点寻路入径,使阅读教学线索明晰,操作简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了高效阅读的目的。
三、从表现手法出发
优秀的作品都是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完美结合。表现手法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对表达文章的主旨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若以表现手法为路径,就可以在学习表现手法的过程中读懂文本,理解作者。
如学习北宋学者周敦颐的《爱莲说》,笔者便以文章中的“托物言志”的写法为切入口,另辟新径,以点带面,引入《枫叶礼赞》《从黑暗中抽出幸福的嫩芽》的学习。教学步骤如下:
环节一:以何“物”托。
环节二:“怎样”托物。
环节三:言什么样的“志”。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我们以表现手法为路径,既完成了对本课的学习,又让学生了解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为巩固本课所学,笔者又选取了《枫叶礼赞》《从黑暗中抽出幸福的嫩芽》等文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也深刻体会到了“托物言志”的作用及运用的方法。在随后的练笔中学生才会百花齐发,有寄情松柏的,有寓理圆珠笔中小小弹簧的。在这种以点带面的主题阅读中,学生们语言学习的空间更宽广了。
四、从文体出发
读者要想真正体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蕴,就需要对文本语言及其内在组合形成共同理解,才能确保言语表达的流畅。而不同的文体,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遵守的文字组合体系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把握文体也是理解文本的一个重要武器。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拿起这个武器来寻路入径,解读文本。
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笔者就以说明文抓主要特征进行说明为特点来寻路入径。笔者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循着这一路径,就能跳出繁琐解析的旧套路。学生充分理解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这三个特征,并对说明文的特点也铭记于心。
语文阅读教学究竟该如何把握、怎样保证学生的阅读量,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为我们配备了阅读材料,且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课堂上实现了大量阅读,这不失为语文改革的创举。我们应以此为契机,真正回归语文学习的本质,遵循这一学科的学习规律,继续向前探索。
读走向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篇9
假期里,我利用闲暇仔细阅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我们学校从去年开始,我们学校组织老师进行课堂观察促有效教学的课题研究,我对课堂观察了解不多,读完这本书,我对课堂观察的课堂研究方法有了更新的认识,也有一些感悟。传统的听评课,老师往往没有什么准备,大部分人都是夹着一本听课笔记本外带一支笔就进了课堂。没有预先和老师联系熟悉课程内容,也不了解学生的情况。在听课过程中听课老师往往关注老师多一些,关注学生却很少。在提出听课意见的时候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说的套话、大话多,空洞而且没有理论依据,更没有改进方法。很少老师会针对课堂的某一个细节展开评课。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要求老师把思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有准备得走入课堂进行观摩。要听别人的课首先要做好听课的准备,而准备中,除了熟悉课程内容,了解学生状况等,确定正确的课堂听课理念是最重要的,要选择好课堂观察点,有效听课。比如:是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还是观察小组活动效应;观察老师课堂时间分配还是课堂活动是否面向全体等。在评课时,老师要用依据说话,用理论说话。通过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认识并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比如着眼于学生投入状态来评课。学生课堂投入状态可从手、口、眼多方面反映出来,所以站在这个观察点的听课老师一定要坐在学生前方观察。老师课堂观察时,可以从某一个环节或者某一个问题入手,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或者老师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学生是怎么参与的,效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
另外,我们走进别人的课堂可能会发现值得借鉴的长处,也可能会发现一些不足。那么老师在经历了课堂过程,走出别人的课堂之后就要反思,这堂课我学到了什么,我的课堂以后要注意什么。以此来服务于我们自己的课堂。
读《发现高效课堂密码》有感 篇10
——读《发现高效课堂密码》有感
赵军伟
暑假里,细读了于春祥老师的《发现高校课堂密码》,心中倍感震撼。每每目睹封面上的那句简介——“一位草根教育专家的课改宣言,一份高校课堂完整解决方案”,我都禁不住心生赞叹。因为作者本身就是一位一直实践在教学一线上、时刻未曾脱离过课程改革的“草根教育专家”,因此才有发言权。他对“高校课堂”的完美阐释是极有权威性的,是令人心悦诚服的。
何谓“高效课堂”?作者认为:高效课堂是在新的课堂观、效率观基础上诞生的,它与传统课堂单纯以分数为旨归,甚至不择手段地追求分数的效率观大相径庭,而是主张在课堂上要演绎“生命的狂欢”,生命活力与课堂效率的偕同共振才是高效课堂的价值所在。而高效课堂的秘诀,不一定非得创新,回归课堂的本质和规律,应该是当务之急。这本书致力于高效课堂本质与规律的研究,主要围绕高效课堂的背景根基、核心概念内涵、使命担当和品牌个性特色来展开,共分十四章。每段文字中,都有作者独特的视野和观点。
在“高效课堂大揭秘”一章中,作者提出一问:“课堂是否有乾坤?”令人耳目一新。作者认为:学生是“天”,教师是“地”,“地”永远不与“天”争精彩,而是以“天”的精彩作为自己的精彩!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真的精彩,学生的精彩才是师者最大的精彩!《易经》的启发之于课堂,竟是如此贴切。
作者认为,课堂的艺术,就是动与静的艺术。他将高效课堂“生命狂欢”的基本形式界定为“六动”——动手做,动脑思,动眼看,动耳听,动嘴议,动身演。反对以教师的动,替代学生的动;以教师的动,强迫学生的静。我们追求:动贵自动,静在自醒。从而将“动”、“静”阐释得淋漓尽致。
作者还提出了“信本课堂”这一新概念。自卑是禁锢智慧的绳索,自信是引爆智慧的火种。但自信从哪里来?口头语言表达、书面语言表达、肢体语言表达都是达成自信的基本形式。自信是快乐的基础,表达是自信的不二法门。从而揭示了学生为什么“我展示,我快乐”的生命密码。另外,作者的课堂“动车组”理论也独具匠心,为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有效引领。关于习惯的养成,书中的做法很值得老师们借鉴和学习。比如:最基本的读写姿势、板演卫生的习惯养成、低声交流的习惯、脱稿表达的习惯等。课改深处是习惯,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培养。我一直在想,如果作者没有长期的教学实践和课改追求,那他哪来这一双慧眼,把高效课堂看得如此清清楚楚、明明
白白、真真切切啊?这正是他痴迷于高效课堂多年来的心血和经验之谈啊!
作者特别注重生活化教学。他提出的课堂规律——“温故知新律”就标新立异。他将“故”解释为“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作者认为,知识的根基在生活中。人的大脑总是对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印象深刻,而对单纯的知识的记忆最容易模糊掉。追求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既是检验知识效用度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知识建构的一种有效方法。
面对当前课堂上老师一味激励“零批评”的现状,作者给出了临床诊断书。他认为:课堂需要激励,但却不能拒绝批评,学生犯了错误就要承担责任。当然批评应该建立在尊重、理解、责任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学生如果天天生活在激励的赞美之中,他们的性格将会变得脆弱。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时,教师要注意频率不宜过高,否则会使激励失之严谨。由此我想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激励学生时千万不要走入极端。我们要让学生将优秀变成习惯,而不是把优秀变成图表扬。切记切记!
作为一位长年实践在课改一线的教育专家,作者提出了“新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用以指导老师们的教学。“三维目标记心间,学展点练四连环。没有学、没有展,紧闭尊口不发言。有了学、有了展,师生一起再点练。课堂原本很简单,模式一变一重天。”我觉得,作者的“建模”正是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入模”的操作路径,而“入模”是模仿、学习阶段,入门后再“出模”,这样逐步形成各自的模式风格。我相信,“建模”定能将教师逼出精彩,而教师“出模”后则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特色,这样方能不断超越自己!
关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作者阐述了其高屋建瓴的建议和做法。正像朱永新老师所说的那样,“只有教师的发展,才有学生的发展”,可见教师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每天读书、写作、反思,则是教师发展的必经之路。
对于读书,作者指出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教师的读书意识。很多老师觉得工作忙,没时间读书。那么读书时间从哪里来?作者说,“见缝插针总能有些时间读书”。由此我想到了自己。这几年来,我的随身包里时刻放着一本书,我利用时间碎片来读书,这个办法让自己增加了许多读书时间。当别人在加班加点,搞教学突击,为分数而疲于奔命时,我在读书。我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我想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关键是自己有没有读书的意识和追求。
现在当我手捧此书,就如同找到了知己,书中的文字更加激励我要多读书,读好书。
作者告诉我们,要进行书面阅读和网络阅读;要“厚古”“博今”读时代;还要涉猎到各个领域,要多读一点教育理论之外的东西,因为个人知识的横向超越会提升人的思维品质;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等等。作者认为,将来教师之间的竞争,主要取决于谁学习的速度快。学习是生存的需要。生命因读书而精彩,为人生而读书是我们的追求。作者的提醒犹如一场及时雨,一语中的,真诚实在!
回想自己这几年的成长历程,我深有感触。前几年,工资低,没钱买书,就到处借。令人欣喜的是,现在新学校的报刊琳琅满目,杂志五彩斑斓,图书异彩纷呈,这让我爱不释手,如鱼得水。嗜书如命的我把书看得重于一切。尤其当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时,更促使我不断读书,从而也促进我在教学上乘势而上,提升境界。我谨记于春祥老师的教导:学习再忙也要读书,手头再紧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学识再浅也要谈书。正是读书、写作、反思,改变了我的人生。
作者在“美丽指数最大化定律”中谈到,教师要重视气质美丽,学会用文化化妆。爱读书的女人不易发胖,显得年轻。他劝告大家:当你走出美容厅之后,别忘了找个地方静心读书。这一点,我极有体验。几年来在与书为伴的日子里,虽然自己的年龄在逐渐增大,但我的心态却一直像少女一样青春阳光!我想这一切,都与读书密不可分。我虽然改变不了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拓展它的宽度。正如窦桂梅老师所言:读书是女老师最好的化妆品,是男老师最好的名片。的确如此!
细心咀嚼着这本书,我思绪万千。我想,教师应该把读书、写作、反思当成一种习惯,当成一种生活状态。教师素质提高了,学生自然会受益。而对于学生来说,只要真正注重其素质的培养,应试会是相当轻松的事。正如于春祥老师说的那样:“高效课堂功夫在课外。”此乃至理名言!我思故我在,我写故我思。读书、写作、反思,应该伴随我终生。读完此书,更加坚定了我一直以来的信念!
设置推动课堂走向高效的作业 篇11
[关键词] 设置;课堂;高效;作业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讲,作业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虽然“减负”的要求持续深化,但是作业对于教学效果的推进作用却是未被削减的. 直接来看,通过作业的训练,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能够得到巩固,并在将之运用于具体问题解答的同时实现更加深入的理解. 间接来看,在解答作业问题的过程当中,学生往往需要在调动具体知识内容的同时运用到更高层次的思想方法,这可谓是对于数学学习的一种高阶段的启发. 如果能够将这种思维意识运用到接下来的知识学习当中去,将对学习效果助益颇多. 从上述两个层面来看,科学巧妙的作业设置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提升的作用着实不可小觑.
抓住教学重点,提高作业价值
作业对于数学教学主要起到一个巩固与深化的作用. 在当前的教学要求之下,作业从数量上来讲需要降下来,这就更要求教师将作业的核心放在重点、难点内容上. 学生只有对这些关键内容加深理解了,才能够带动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 强化核心内容的针对性也是有效作业设置所应当遵循的首要原则.
例如,教学三角函数时,笔者请学生试着完成这样一道习题:如图1,A地和B地之间相距300米,并已知图中的两个角度,那么,M地距离A,B两地有多远(精确到整数)?你能设计出一种测量方案吗?(参考数据:≈1.7,≈1.4)在这道习题当中,很明确地将训练重点指向三角函数的几何计算上,突出了本次课堂教学的核心. 与此同时,方案设计这种开放性的提问方式又给学生提供了一种综合调动既有知识的机会. 学生有的从三角函数的角度思考,有的想到了相似三角形,有的则采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强调了教学重点,还很好地将之进行了拓展,集中强化了学生的知识能力.
在很多情况之下,作业就是另一种无声的教学语言. 对于教学重点的强调,除了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实现之外,还可以通过作业的形式予以展现.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其所突出的内容会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发出一种信号,引导学生很自然地加深对这些内容的关注. 这也就让大家的学习与复习活动更有价值了.
增加应用元素,促进学以致用
数学学习并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范畴之内,应用仍然是一个重点. 只有在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能够将之自如地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答当中,才能说是将数学知识完全掌握了. 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作为知识学习的延伸,必须将应用元素在课后作业中予以表现,也就是要求教师为学生设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练习,将学生的目光迁移到教材之外.
例如,带领学生学习过一次函数的知识内容后,笔者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后习题:为了鼓励明明勤做家务,明明的父母决定将明明每月获得的零花钱同他所做的家务劳动数量关联起来. 具体说来,明明每月的家务劳动时间x(小时)与他可以得到的零花钱y(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图像如图2. (1)根据图像,请写出明明每个月的基本零花钱是多少元,明明的父母是如何对明明的家务劳动进行奖励的;(2)请写出当0≤x≤20时,与之对应的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如果明明想获得250元零花钱,那么,他需要做多长时间的家务劳动呢?这个问题情境完全是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的,大家自然很容易融入进来. 在问题解答过程中,也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对一次函数图像的理解以及运用其进行相关计算的能力.
各种内容的课后作业相比较,学生对于应用类的作业习题最感兴趣. 它摆脱了固化的理论环境,让数学知识能够生动地表现在实际生活当中,让学生发现了活跃在自己身边的数学. 实践性的课后作业也为学生逐渐树立起了一种应用的思维意识,让大家在日后接触新的理论知识时都能够很自然地将之与实践相联系,主动拓宽知识适用范围,推动学习效果的提升.
创新作业形式,增强学习兴趣
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只能是埋头于作业本和试卷上去做题吗?当然不是. 随着教学环境的不断优化,作业环节也不再是那么刻板、枯燥了. 既然作业是强化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措施,教师自然应当将课堂教学的创新思路渗透到课后作业的设计当中去,让这种高质量的教学效果能够得到延续. 我们经常在课堂教学当中强调通过创新形式来激发兴趣,这个思路自然也适用于作业设置之中.
例如,完成了三角形知识内容的教学之后,笔者为学生布置了一个作图的课后任务:现有如图3所示的△ABC,请用刻度尺和量角器分别画出∠A的平分线、AC边上的中线和AB边上的高. 这个问题的完成形式相比于传统的作业设计来讲,显然生动、灵活了不少. 同乏味的计算相比,学生本就容易被动手操作的内容所吸引,这个作图的作业形式更是从一开始便将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起来了. 在作图的过程当中,学生也很自然地完成了对三角形相关特征与性质的巩固,并通过具体操作灵活了思维,深化了理解,激活了大家的创造力. 学生纷纷表示,十分喜欢这样的课后作业,希望经常采用这种形式复习知识.
如果我们将作业视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延伸部分,便可以很快地将教学视角扭转过来,以创新化、多样化的思维来设计作业,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表明,灵活创新的作业形式能够为整个数学学习过程注入全新的气息,并从根本上激起学生的思维热情. 特别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这样的作业设置方式显得尤为必要.
适度设置练习,着眼质量水平
教师应当意识到,对于数学教学来讲,并不是量越大,训练效果越好. 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讲,作业设置应讲求“精”,而不是“多”. 在适量的前提下,着眼于作业质量水平的提升,对于提高数学教学实效来讲更具实际效果. 为此,如何将课后作业布置得精练起来,也就成为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例如,学习圆的知识内容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练习题:如图4,在△ABC中,H为垂心(即各边高线的交点),点O为外心,且OM⊥BC于点M. (1)求证:AH=2OM;(2)若∠BAC=60°,求证:AH=OA. 在这道习题中,笔者运用一个题目设计了两个问题,且问题之间的难度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 这样一来,使得这个问题充实了许多. 学生可以在阅读一道题目的前提下,完成两个层面的知识训练,练习效果显然增加了一倍. 如果教师能够在作业设置过程中尽可能多地选择一些延展性较强的问题,并以“一题多问”的形式扩充练习入口,便能够显著加强课后习题的内在价值. 这样一来,学生虽然同样只是完成了一道习题,但获得的训练效果却是加倍的,自然也就实现了作业质量水平的提升.
通过有选择地控制课后作业的练习数量,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让数学作业的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精练化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同等的精力消耗之下实现了成倍的知识学习效果. 这种选择性的作业设置形式,对初中数学教学实效的提升很有好处.
为了实现对课后作业的有效设置,教师可以从作业的特点出发来进行把握. 笔者认为,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讲,比较理想的课后作业应当具备针对性、实践性与选择性的特点. 前两者更多的是从作业的内容来讲的,而后者则是对作业内容与形式的综合考量. 既然作业是为了加深知识记忆与理解而存在的,自然应当聚焦于重点、难点内容,有针对性地加以强调,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联系起来,让知识学习焕发生机. 与此同时,通过有效内容与灵动形式的选择,能提高学生对作业的关注热情,让作业的教学效能发挥到最大. 在这样的作业设置之下,相信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将会更加顺利.
【读走向高效课堂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读《追求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09-01
读《高效课堂22条》有感09-27
读《走向非洲,走向大洋洲》有感10-10
读《高效课堂的四个要件》有感08-27
读轻轻走向完美有感05-25
课堂走向09-03
读《小学英语高效教学》心得体会11-06
读《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读书心得09-22
高效课堂研讨心得10-13
英语高效课堂心得体会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