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建设(精选8篇)
规划建设 篇1
御鑫造园http:///
在当前中国政府把建设重点转向农村的背景下,掀起了一股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热潮,但是许多新建农村的形式淡化了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原有的农村秀丽景观荡然无存,丧失了乡土特色。建设后的农村景观和城市的许多景观雷同,由于观念认识的偏差,农村居民把城市的一切当成模板。
我国大多数的农村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如何保持、延续和发展这些特色,使农村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充满生机、活力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是很多人都在关注和呼吁的。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事物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农村景观具有动态性的特征,特别是在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期,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状况并不是偶然的现象,是与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相协调的。
客观地看:有些传统农村的生活方式已被现代生活所取代,景观模式也己经落伍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在这样的契机下,急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新农村景观的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景观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痕迹,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结果
我们不可能也不该将其遗弃,所以本研究是以规划学、现代景观学和建筑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导向,构建新农村景观环境体系,以期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起到控制和保护的作用,追求既有新时代气息又有乡村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历史文脉的新农村景观。
论文研究内容 本论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c1>新农村建设区与周边自然环境的景观融合:在村庄规划中引入景观控制的概念,研究景观控制的相关理论,对村庄居民点的建设形态进行控制,使之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体现建设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尊重。
御鑫造园http:///
c2)新农村宏观景观研究:研究村庄居民点的宏观布局、道路骨架、景观廊道、历史发展脉络等,达到对村庄风貌的控制。
<3)新农村景观特色的创造:通过对当地传统特色文化的吸收和提炼,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避免建设中的千篇一律。
(4)新农村典型空间的研究:
①广场绿地空间:探索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广场绿地形式,突出农村特点,体现乡土特色,结合当地实际,利用当地材料,节约建设资金,以小型化、多样化、乡情化为原则,避免对城市广场的照抄照搬。
②街道空间:研究村庄街道空间的特色,提出街道空间景观的设计要点和设计的模式。
③历史建筑和片区空间:讨论历史建筑和片区空间景观的保护、改造、更新,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和新老建筑的协调。
④旅游空间:研究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观光及景观设计,用于当地旅游项目的开发,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御鑫造园http:///
规划建设 篇2
一、规划条件是依法进行城市建设的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 的规定, 规划条件作为依法进行城市建设的依据,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规划条件是政府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约定条件
《城乡规划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 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 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 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未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 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第三十九条规定:“规划条件未纳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 该国有土地使用出让合同无效”。
2. 规划条件是实施城市规划许可的基本要求
《城乡规划法》第四十条规定:“对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条件的, 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镇人民政府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第三十八条规定:“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中, 擅自改变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组成部分的规划条件”。
3. 规划条件是建设单位依法进行建设的必须遵循
《城乡规划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条件进行建设;确需变更的, 必须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变更内容不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将依法变更后的规划条件通报同级土地主管部门并公示”。第四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对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条件予以核实。未经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 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二、加强规划条件管理对于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意义重大
从《城乡规划法》的规定不难看出, 规划条件是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项目要求的具体化, 加强规划条件管理是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核心, 对于确保城市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城市建设水平至关重要。
1. 加强规划条件管理, 是维护城市整体利益的需要
现代城市规划之所以能够为人类社会所接受并且得到较大的发展, 其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认识。我国的城市规划, 是城市政府统筹安排城市发展建设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维护社会公平公正、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依据, 具有重要公共政策的属性。只有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土地使用和建设活动实行有效的管控, 将有关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作为约束性的规划条件, 才能避免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从而确保城市整体利益的实现, 确保城市的各项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2. 加强规划条件管理, 是提高城市建设水平的需要
按照有关规定, 规划条件不仅包括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约束性 (强调性) 条件, 还应包括建筑风格、尺度、色彩、形式、材料等方面的指导性要求。而规划条件提出的依据是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编制时又依据的是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 在不少城市还对重点区域、重点地段、重要节点组织进行了城市设计。因此, 城市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活动, 在规划条件的控制和引导下进行, 无疑对于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传承历史文化、体现地方特色和风貌、避免“千城一面”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3. 加强规划条件管理, 是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自身建设的需要
对于“未依法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确定规划条件或者改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依法确定的规划条件的”法律责任, 《城乡规划法》在第六十一条作出了明确规定:“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 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这就要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依法行政, 杜绝自由裁量。要通过建立健全规划条件管理制度。切实加强规划条件管理, 将《城乡规划法》的规定落到实处, 确保城市规划依法实施, 确保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因违法而受到追究。
三、切实加强规划条件的管理
调研表明, 《城乡规划法》实施以来, 规划条件的管理工作总体上是好的, 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名称不统一。有的地方还在沿用《城乡规划法》实施之前的规划设计条件、规划要点等称谓;如:提出规划条件的依据不充分。有的地方没有依法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照样确定规划条件;如:规划条件的变更合理不合法。有的地方以部门联席会议代替法定程序, 有的未修改控规就变更规划条件。为此, 必须切实加强规划条件管理, 将规划条件的管理贯穿城市建设的全过程, 在依法确定规划条件、规范规划条件变更、严格规划条件核实上下功夫。
1. 依法确定规划条件
一是遵循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的原则。没有控制性详细规划不得确定规划条件, 所依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必须是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未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不能作为确定规划条件的依据。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 要按照体现城市的地域特征、民族特色与时代风貌的要求, 对重点区域和重要地段 (节点) 组织进行城市设计。二是明确规划条件的强制性内容。规划条件中的强制性内容是不能随意更改的, 在确定时必须慎之又慎, 使其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必要时还应附有图纸和表格。在明确强制性内容的同时, 对于可兼容性的内容也应一并明确, 以利执行。三是做好征求意见的工作。规划条件拟订后, 应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 如征询有关专家、有关部门和相邻地块利益关系人的意见, 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更具可操作性。
2. 规范规划条件变更
一是明确规划条件确需变更的情形。根据有关规定, 因城乡规划修改造成出让地块开发条件变化的, 因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安全设施建设需要导致已出让地块的大小及相关建设条件发生变化的、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发生变化的、法律和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可以变更规划条件。二是严格规划条件变更的程序。包括:建设单位或个人向有权机关提出申请并说明变更理由;有权机关就是否需要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并组织有关人员就变更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征求规划条件变更地段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将修改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或变更后的规划条件报市 (县) 人民政府批准;将经市 (县) 人民政府批准后的变更规划条件抄告土地主管部门等。三是及时对规划条件变更情况公开。将规划条件变更程序、各环节责任部门等内容在规划主管部门办公地点和政府网站上公开, 并将参与论证的专家名单公开。
3. 严格规划条件核实
一是明确规划条件核实所需要的资料。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前, 建设单位和个人应提交具有相应资质单位出具的《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条件核实测量成果报告书》 (地下管线工程应当在覆土前进行测绘) 、建设工程施工图、建设工程验收及复检结果通知单等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求提供的其它资料, 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条件核实申请。二是认真做好规划条件核实。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受理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条件核实后, 应通过图件核验、现场勘查等方式进行规划条件核实。经核实符合规划条件的, 出具《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条件核实证明》;不符合规划条件的, 不予核实, 书面告知理由。三是及时公布核实结果。规划条件核实应当公开进行, 核实结果应当在规定时限内公布、接受公众查阅, 并作为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组织竣工验收和有关部门办理权证 (如房产证手续) 的依据。
规划建设 篇3
关键词:城乡规划标准;新农村建设;误区;思考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3-0152-02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乡镇建设规划中必须立足我国广大农村的客观现状,克服盲目跟风、盲目建设等弊端,结合不同村落条件,因地制宜的展开新农村建设,避免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误区,最大程度的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们生活水平,实现农业发展的科技化、现代化和农村居住条件的改善,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
1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误区
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不切实际的大兴土木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大误区,一方面,受传统思想影响,一些人认为新农村就是农村的城市化、现代化,将楼房、别墅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而不够重视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科技发展,往往劳民伤财,还达不到预期的农村建设发展目标,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农村乡俗文化的畸形发展。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过于追求政绩,追求表面的浮华,却忽略了新农村长期的、持续的发展,导致农村大众不能充分的享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富裕和实惠。
其次,新农村建设中对于城乡统筹规划考虑不足,致使城乡不能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只是乡村追着城市跑,模仿城市建设形势,而不能很好的结合自己资源、文化等特点,发展特色的新农村建设。
又或忽略城市与乡村的相互联系,使之形成独立的发展模式,在自给自足的禁锢中难以进步,不利于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和农村新科技、新技术的接收和应用,致使农村生产力落后,生活条件艰苦,难以体现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优势。
再次,很大一部分人将新农村建设看成农村的城市化、现代化,在农村建设规划中不注重耕地的保护和利用;不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不注重农村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致使新农村发展成为城市的缩影,失去了其独特的魅力,使中国农村文化逐渐的消失殆尽,不利于我国农村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
2 基于乡镇规划建设标准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思考
乡镇规划建设标准是在节约可耕地、不占良田、不污染环境等理念下发展起来的,要求新农村建设达到交通便利、环境可持续发展、农业实现生态循环发展等,总之,不可陷入建设规划误区,要联系实际,结合城市建设规划经验和农村特色及农村客观现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提高农村的居住、生产环境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2.1 新农村建设应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基本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应着重考虑。
①重视农村建设中的路、桥建设,统一规划乡村道路,对占路建筑进行劝阻、疏通,确保农村道路的宽度和统一,并且对高低差距较大的庄基进行规整,使农村房屋看上去井然有序。
②采用水泥铺设村路,将村道与交通主道通畅的连接起来,方便村庄交通,实现乡镇规划的交通标准,提高乡村与外界的连通性。此外,如村庄靠近河流,要规划修建实用、结实、美观的桥梁,以满足村庄的交通需求。
③规划建设乡村饮水工程,实现农村的自来水到户,让每户村民吃上放心水、方便水,完善村庄的水道网,解决各家各户的供水、排水问题,提高农村大众的生活方便性和生活质量。
④重视村民健身场地、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为广大村民提供良好的健身环境,满足村民的运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村民的身体素质,促进村民身心健康,使其为新农村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⑤规划修建村委会,宣扬法治、民主,促进农村的法治、民主建设,提高农村民众的法律意识,使其能够依法致富,同时利用村委会宣传国家政策,实施村民选举等,促进农村精神文化发展。
2.2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
生态、环境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乃至城市建设的关键问题,在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新农村建设更要重视生态的优化和环境的保护。
①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重视农业的高效、生态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依然要走农业为主道路。例如,发展林业,建设林下养殖、种植,林地可为畜牧业、种植业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提高了畜牧业、种植业的收益,而且双方相互影响,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如林下养鸡,林地为鸡的养殖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食物,鸡的排泄物又为林地提供了天然的肥料,促进了林地树木的生长。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因地制宜的规划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乡镇农业经济的崛起和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
②新农村规划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决不可以毁坏生态谋求发展,一定要避免新农村建设规划误区,决不能大搞拆毁房屋,盲目建设楼房、别墅等,避免新农村发展陷入僵局。
③重视古民居的保护和开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生态经济,让农村成为农民生存的依赖。如发展乡村旅游业,树立标新立异的“农家乐”品牌,以旅游业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的繁荣、兴盛。
2.3 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传统文化是我国文明的重要组成,是我国深远文化历史中的瑰宝,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对促进新农村发建设展有积极意义。
①规划开发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使农村文化融入社会发展之中,得到更多传播和发展的机会。例如,古居民居的保护和开发,使城市人领略乡村建筑风情的同时,体验乡村文化,促进乡村建设发展。
②新农村建设中避免模仿,要有自己的特色,保留独特的本土文化,从而促进乡镇整体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例如,房舍建设中,避免模仿城市建筑、澳洲风情等,保留我国乡村的独特建筑风格,展示我国传统文化之美,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
③农民是一个实践生活非常丰富的群体,他们对美、对艺术有着独特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适当的听取“民意”,结合当地的风土民情、自然条件、地理条件等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新农村建设的特色性、艺术性、文化性,提高新农村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
3 结 语
综上所述,乡镇规划建设标准下新农村的建设规划要避免传统思想下的建高楼、建别墅等行为,要避免简单的复制城市建设规划模式,应结合乡村特点,因地制宜的进行布局和规划,注重规划中城乡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以城市经济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将乡村建设成为城市的花园,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健康质量,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发展、持续发展,共建文明、特色、繁荣的中国新农村。
参考文献:
[1]章朝辉.基于乡镇规划建设标准的新农村建设规划[J].江西建材,2013,(4).
[2] 方丽琴.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意义及发展策略探讨[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8).
[3] 刘瑞强,张沛.西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地域特色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 任致远.关于我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建设简议[J].城市发展研究,2015,(1).
配网规划建设分析 篇4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社会对电力需求逐年增长,对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其中10kV中压配电网网架的建设更是支接关系到用
户的供电质量及可靠性水平,意义重大。中压配电网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城市电网及农村电网进行改造,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由于电源不足等先天问题,配电网网架的优化规划一直是供电部门棘手的现实问题。随着近郊城市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对配电网网架结构提出了较高要求,中压配电网网架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①现有配电网10kV线路以辐射供电为主,负载率过高,分段不合理,联络数过少,无法满足N-1准则;②现有配电网变电站电源点过少,10kV出线仓位过少,小容量中压用户占用变电站10kV仓位过多,导致变电站10kV仓位利用效率
低下;③网架不合理,线路长、用户多,10kV线路供电半径过大等。中压配电网评估体系
2.1 评估系统的构建 某电力公司经过了过去一、二十年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已经形成了大量的信息系统,如电力营销系统、电网调度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PMS等,特别是PMS系统的建成,真正实现了基于GIS系统的输配电管理,并使基于PMS系统的中压配电
网评估成为可能。
中压配电网评估系统的总体架构,评估系统从PMS、SCADA、CIS系统中采集数据,并经过匹配及分类存储,供评估系统调用。DSADA系统目前正在逐步投运中,其全部建成将使得各级压配电站数据监控成为可能。
2.2 评估指标分析 对配电网现状进行梳理,列出现状指标,并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制
定相应的目标值。
对于架空网络,主要分析架空线分段/联络数、架空线分段容量情况、供电半径、负荷转移能力等。对于电缆网络,主要分析负荷转移能力、仓位利用率等,根据用户申请容量大
小,制定相适应的供电方案。中压配电网目标网架结构分析
3.1 “以电源点为中心,分布配置K型站”的原则 对于正处在快速发展期的配电网络,由于现有电源点布点缺乏,10kV出线仓位过少,小容量中压用户占用变电站10kV仓位过多,导致变电站10kV仓位利用率低下。
考虑到10kVK型站接线方式清晰、灵活,其出线带继电保护,且10kV母线带自切,故障点判断容易,可较快实现负荷转移,具备较强的负荷释放能力,故在优化10kV配电网
结构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电源点为中心,分布配置K型站”的原则.3.2 配电网“分层分区、适度交错”的原则 长期以来,10kV配电网网架一直存在着错综复杂、参差不齐的混沌状态,这给配电网的运行带来很大的隐患,其主要原因是地区发展不平衡,配电网网架结构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原则。在配网规划中,应该按照“分层分区、适度交错”的原则,理顺配电网层次结构,明确区块性质,做到结构合理,避免不同性质的配
网结构无序交错。
将配电网分为2个层次:层次一由10kV专线、P型站(开环点前)、K型站及架空线主干线组成;层次二由P型站(开环点后)、K型站至P型站及10kV用户、架空线支线及
杆变等组成。按此结构区分,层次比较清晰,结构较为明确。
将配电网络按区域性质分为“电缆网络”及“架空网络”,在具体规划工作中,应注意电缆
网络及架空网络的适度交错,以“简单易行、利于运行”为原则,避免过度复杂的网络结构。
3.3 配电网目标网架结构 目标网架结构应按照“分层分区”的思想,形成层次清晰、简洁明确的网架结构。对于架空网络,根据架空网络的发展阶段,采取图3的各种方案改造,确保调度运行灵活,负荷转移方便。
对于电缆网络,可参考图5的网架结构,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好配电网发展的过渡方案,尤其对于环网接线,应有近期及远期的相应方案,对于规划方向不甚明确、环网成环可
能性较小的地块,不宜采用环网接线。
在电缆网络分层结构中,K型站起着“节点”的作用,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宜引导用户集中建设,并以K型站方式为主体,避免日后大规模改造。K型站规划容量不宜超过12000kVA,K型站单条出线负荷控制在4000kVA及以下,P型站则接2000kVA及以下大
用户。配网建设的关键
4.1 10kV架空线分期建设方案 10kV架空线宜采用多分段三联络的连接方式,达到“手拉手”和“N-1”原则。在架空网络建设完善过程中,须注意分段建设及过渡方案的考虑。①在初期负荷较轻的情况下,可采用“一分段一联络”方式,每回线路负载率宜不大于50%;②当线路负载率达到67%左右,考虑采用“二分段二联络”方式;③最终负载率以75%为宜,采用“多分段三联络”方式。以上不同方式应该是循序渐进、逐步优化的过程,并根据附近电源点的情况因地制宜、适度发展。
4.2 环网的过渡方案 对于环网接线方式,应避免主回路电缆迂回,且主回路的环网节点不宜过多,力求缩短主回路成环的建设周期。
考虑到地区发展的阶段性,环网接线模式应考虑过渡方案。在初期,考虑采用单环网接线模式,两条线路负载率不超过50%;随着地区发展,可考虑形成多分段两联络,每条线路负载率不超过67%,提高线路利用率;随着负荷进一步发展,可考虑建设第二环,采用双环网接线。
4.3 K型站配置的数量 变电站建设与K型站设置的关系与K型站所供负荷、变电站主变容量、变电站的供电能力、直供用户和K型站所供负荷在变电站所供总负荷中的比例有关。
在远期配电网络规划时,变电站主变容量为20MVA,平均每段母线可配置1~2座K型站;变电站主变容量为31.5MVA,平均每段母线可配置2~3座K型站;变电站主变容量为40MVA,平均每段母线可配置3~4座K型站。具体需视地区具体情况而定。
4.4 K型站进出线的控制 在电网建设的初期,电源不足是电网建设的主要矛盾。此时,可在地区内设置K型站,延伸10kV母线,增加10kV仓位,利用K型站取得的较好负荷释放能力。当负荷发展一定程度后,考虑改接K型站的进线电源,并尽量实现K型站电源来自2个不同的变电站,形成一定的负荷转供能力,以提高现状变电站的供电能力。
一般而言,建议K型站所供最大容量控制在12000KVA以下。K型站出线若采用辐射接线模式,10kV出线数量可控制在6~12回;若采用环网接线模式,可控制在4~6回。在实际操作中,需视地区内用户、P型站或箱变的数量和容量的具体情况,灵活确定K型站10kV出线数量。小结
10kV目标网架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必须制定相关的标准、建立相应的原则。在相关原则及标准的指引下,对配电网的相关指标做阶段性分析及评价,找出配电网存在的不足,并明确下一步改造及发展的目标。
新厂房的规划建设 篇5
一、生产线需要考虑的因素:(要符合正式生产现场管理6S的需要)
1、工艺流程(分为多少工位),此决定生产线的长短,工位的如何布置等
2、工人的站位或坐位;
3、作业指导书的悬挂;
4、照明设施的悬挂;
5、工位物料的存放;
6、物料的输送-----物流的畅通等;保证物流车的行走自如。
7、安全通道的预留;
8、工装板的回程;
9、生产线的生产节拍(以秒为单位的具体范围);
10、各工位的开关设置是脚动还是手动的;
11、检测仪器如何摆放;
12、部分工位警示灯
13、旋转台的设置;
14、返修线的设置;
15、是否加设检测线;
16、是否加设静音室;
17、包装旋转台设置;
18、电源插座的设置;
19、气源的设置;
20、通风装置;
21、安全网的设置;
22、线体不同颜色的标示;
23、参观通道的预留设置;
24、接地线的设置;
25、防静电设备的设置;
26、车间是否有加湿装置
27、是否需要防尘设置;
28、是否设置升降梯。
备注:6S的含义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
二、预加工设备采购及安装需要考虑的因素:
1、按照工序的流程来安装设备,保证运送物料最短程的原则;----物流最优化原则
2、设备的安装要保证平稳性,是否需要重新建地基;
3、安全网的设置;
4、加工废料的存放及运输;
三、工艺装备:
1、为实现批量化、生产节奏快,需添加工装设备;如:辅助工作台,刀具、夹具、量具、辅具,送料车等;
四、为了创建一个整洁、舒适、高效率的工厂,必须具备以下因素:
1、车间的整体布置必须满足井然有序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布置生产线时考虑人、机、料、法、环5个环节;做到6S的合理化。
2、人:一天按8小时记,平均生产节拍设置为1件/20秒,一天需重复动作为:3X60X8=1440次,为防止出错率,首先考虑人的疲劳强度,设置线体的高度为850mm(或者矮一些),建议采用坐姿,局部工位采用站姿;为减少辅助工时,坐姿工位的座椅采用可滑动座椅,这样在拿放物料时更快捷;效率得到提高。为了减少上下工位的等待时间,建议生产线工位间可放置俩个工装板为宜,相应生产线会加长一些,对后期新开发的产品
会有更好生产伸缩空间。这样根据工艺的复杂程度可以添加或者减少。这样产品的复
杂程度决定人员的多少。从制造成本上就可以严格控制人的成本。
3、机:生产线及设备的零停机是目标,这要求的是如何对设备的保养,一旦对设备确定
责任人,必须按照规定对设备的定时保养,相应的设备要求,要以警示的方式明确在设备显眼的地方,同时要求对操作工定期培训,设备检修要求是专人负责,只能在生
产线及设备停下来之后进行排查,在检修期间,要悬挂设备正在检修,请勿动等标示。
设备工每天定时到生产线进行巡检,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到早发现,早检修。
4、料:在建生产线时,对于料的物流问题要求是快速便捷为最好,所以要有物流通道,便于JIT生产,建立每种物料的使用状态,做到工位班后零库存。仓库外购物料要求外
协厂家提前一天送货,保证库存量最小。
5、法:体现在工艺纪律、劳动纪律方面;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如何,原则性如何直接反映
在产品上。制定法的人员包括作业指导书、检验知道书,岗位职责书,三应(应知、应会、应作)作的如何有相应的文件支持。法执行的力度最重要的要点是:要加大培
训教育力度。是不知道的做到知道,知道了以后学会遵守。这些多需要激励机制的支
持,与工资挂钩。
6、环:目视管理、看板管理、6S管理相结合,要求员工做好“工位老板”,以厂为荣的主
人公意识,员工共需要做到的是:班前班后生产停线时均是打扫时间,员工自己建设
时间,进行班组管理,提倡员工的合理化建议,每月两次的盘点时间,可定在月中的周五下午(15:30-17:30)和月末的周五下午(15:30-17:30);建参观通道,对外
宣传的窗口;建立员工的自豪感。
目前购买设备之前需要了解的情况是:
1.购买高精密冲床:电机矽钢片的规格(mm):长X宽X高=
决定采用单曲柄还是采用双曲柄冲床取决于:一次冲一个还是一次冲两个,一次冲一个的原材料比较浪费,那么采用的单曲柄冲床成本相对低一些;一次冲两个原材料利用率高,那么
采用的双曲柄冲床成本高一些。
如:韩国SDH公司的冲床:SDH-125HU的成本在:19万美元,而SDH-210HU的成本在:
29.5万美元;
台湾高速精密双曲轴冲床:TDH-125的成本在:120万元人民币,TDH-125的成本在:200
万元人民币左右,日本AIDA精密冲床未给价格,估计会相对价格高一些,从他们了解到中国有70%的冲床
都是他们家生产的。
2.购买绕线机:首先要知道电机线圈的规格,这样才能选定用什么样的绕线机,绕线机需要
根据规格来配;
3.购买定、转子测试仪也需要首先确定定、转子的规格、种类、用途,厂家根据这些参数来
进行配置;
4.对于建生产线需要提前作的是:首先是产品的工艺流程确定,有多少工位,确定检测的项
目
设备BOM:
(1)绝缘体加工机;
(2)绕线机(主绕组);
(3)嵌线机(主绕组);
(4)线圈整型机;
(5)送线机;
(6)绕线机(副绕组);
(7)嵌线机(副绕组);
(8)整型压机;
(9)连线机;
(10)导线切割机;
(11)(热电偶)剥线机;
(12)引线装配机;
(13)标签机;
(14)气焊机;
(15)输送线;
(16)热套设备;
(17)成型模;
(18)半成型压机;
(19)扎线机;
(20)成型压机;
(21)试走台;
(22)测试室;
(23)浸渍设备;
(24)轧光设备;
(25)浸渍设备;
(26)干燥室;
(27)倒角机;
(28)夹具;
(29)数控车床;
(30)擦光机;
(31)硅钢片热处理炉;
(32)镗床;
(33)擦光机;
(34)示波仪;
(35)平衡试验机。
(36)定子测试仪
(37)转子测试仪
(38)矽钢片冲床
规划建设条例进入“三审” 篇6
今天下午,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对《湖南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草案·三次审议稿)》进行分组审议。根据上次常委会会议的`审议意见,三次审议稿在城区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配套标准、学校周边规划建设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完善。
三次审议稿明确,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进行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应当配套建设中小学校、幼儿园。同时拟规定,规划建设1万人以上居民住宅区的,应当规划配置幼儿园、小学;规划建设3万人以上居民住宅区的,还应当规划配置初中;规划建设8万人以上居民住宅区的,还应当规划配置普通高中。规划配置中小学校、幼儿园的数量、规模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此外,规划建设的住宅区居民数量未达到上述规定标准,但需要承担周边区域适龄儿童、少年入园、入学需求的,也应当相应规划配置中小学校、幼儿园。
为保障教学秩序和青少年身心健康,根据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建议,三次审议稿拟规定,中小学校、幼儿园周围200米范围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营业性电子游戏室、桌球室、歌舞厅等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经营性场所;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场所或者设施,与中小学校、幼儿园的间隔距离应当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
浅析城市电网规划建设 篇7
电网建设是城市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如何做好城市电网规划, 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是电网经营企业所必须重视的。
1 充分做好规划前收资准备工作
资料收集是电网规划中最为基础的工作, 资料收集充分、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规划的成果。但是收资工作也是最为枯燥、繁杂、成就感最小的工作, 工作人员往往对这项工作有厌烦之心, 这很容易导致收资工作质量的下降。同时目前没有统一的规划资料数据库, 收资工作量大, 开展难度大, 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然而, 收资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规划的编制质量, 所以收资一定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1
数据的准确性
1.2
资料的全面性
1.3 数据的针对性
目前由于没有一个标准规范的规划数据库, 日常运行管理中到底要收集哪些数据, 没有进行统一, 造成了规划数据收资非常困难。所以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 根据规划需求出台一个统一的标准数据库, 每年将数据输入系统, 这样收资工作将非常方便, 同时还可以在各地区、各城市间进行横向比较分析。
2 加强规划研究
2.1 电力市场需求预测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门类的不断增多和电气化程序的不断提高, 电力市场需求的预测变得越来越困难, 民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活动异常活跃的地区, 往往很难比较准确的把握其经济活动规律, 这给我们的预测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使我们的电力规划建设工作很被动。
为及时调整电网建设项目, 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设计规划人员要在收集本地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电力发展等有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 定期与经委、统计局、规划局、计委等进行联系, 收集经委的经济运行月报、统计局的统计月报、重点投资项目及用电大户等资料。每年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对照技术指标要求, 确立规划的目标和方向, 真正做到电网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运行。
2.2 技术原则方面
2.2.1 容载比取值问题
变电容载比是衡量主变容量配置的情况, 在电网规划中往往作为决定主变容量配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导则》要求:220k V的容载比为1.6~1.9, 110k V的容载比为1.8~2.1。但从我们的规划和实际情况来比较, 往往由于对容载比较严格的控制, 而限制了电网的建设速度, 造成电网发展滞后经济的发展的局面。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 离导则的最基本要求差距甚远, 导致这电网的220k V主变基本处于满载或重载状态, 供电能力存在严重的卡脖子问题。我们认为导则中规定的容载比要求, 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数值来衡量和评判地区的配置容量的合理性。通过这几年的实践证明, 在经济发展快速期, 容载比取得适当高是正确的。
2.2.2 关于N21问题
在导则中已经明确了N21的安全要求, 并且为了达到这个要求, 提出了不同的满足方法,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供电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 对于某些重要用户 (如政府、电视台或通信站等) , N21已不能满足要求, 要求满足在检修方式下的N21的要求 (N22) 。随着电网建设环境的日益恶劣, 线路走廊的贫乏而大量出现的同杆双回、三回甚至四回及以上的线路架设, 显然不是考虑N21的问题。面对新形势, 如何来提高对城市电网N21指标的合理认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
2.3 规划手段方面
目前的电网规划基本上还是粗线条的, 规划手段落后, 负荷预测还是采用常规的几种数学模型, 计算机也大多只是用来进行文字处理和绘图工作, 未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辅助分析功能。在今后的规划工作中, 应积极采用建立规划数据库, 如负荷资料库、电网的潮流数据库、城市发展规划数据库、气象要素数据库等等, 通过计算机软件来辅助分析, 提高规划的准确性、合理性和经济性。
2.4 组织协调方面
2.4.1 健全组织体系, 加强专业网活动, 培养专业化规划队伍
2.4.2 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协调
3 城市电网发展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城市电网建设与改造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电网元件的寿命较长, 一般为20~50年, 如果电网建设停留在近期, 缺乏长远眼光, 就难以保证电网在寿命周期内不再进行改造和重复建设, 电网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为实现城市电网的可持续发展,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城市电网规划对于指导城市电网的建设和改造至关重要, 但在以往实际工作中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常认为电力只要哪里需要就可以供到哪里, 忽略了电力生产的特有规律。城市电网发展, 一定要从抓规划入手, 以科学规划为指导, 与城市的长远发展规划相衔接, 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 与水、气、通讯和道路的规划建设同步进行, 避免重复挖掘, 保护我国脆弱的城市环境。
城市电网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其规划应按行政区划范围进行, 并纳入到城市市政建设规划, 使城市电网规划受到政策以及法律的保护, 从而确保城市电网规划的顺利实施, 并与城市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3.2 城市电网与输电网协调发展
城市电网是负荷中心, 一般是受端电网, 同时又是大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城市的土地资源、环境容量、水资源等因素限制了电源的发展, 城市电网接受区外来电的比例越来越高, 对大电网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输配电网的协调发展, 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电网整体的输、配、供电能力, 满足负荷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电网的综合损耗。
输配电网的协调发展是一个需要对各种相关因素权衡利弊、统筹兼顾的复杂问题。总体来说输配电网的协调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不同电压等级的网络在不同功能上的协调, 输电网保证安全性, 配电网保证可靠性;不同电压等级的网络在结构之间的协调, 保证转供负荷的灵活性;不同电压等级的短路容量的协调, 保证设备选择的经济性和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不同电压等级设备容量的协调, 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输配电网发展不协调, 将会极大地降低电网适应负荷发展和应付突发故障 (或事件) 的能力, 造成设备资源的浪费, 制约城市电网的正常发展。
3.3 城市电网规划的超前性和适应性
规划的失误是全局性的失误, 造成的损失可能是无法衡量的。城市电网规划应能满足电力市场发展的需要, 应该具有超前性、适应性和灵活性。应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远近结合, 保障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灵活、经济高效。
为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电力供给, 城市电网规划要保持供电能力适度超前, 要合理考虑城市负荷的需求和分布, 制定合理的规划设计标准, 综合考虑网架结构的发展和变电站布点的远期需求, 提前预留线路走廊和站址, 变电站容量的配置要充分考虑负荷增长的趋势, 优化设置主变的台数和容量。
3.4城市电网的差异化发展
我国不同城市的电网以及同一城市不同地区之间的电网应该遵循差异化发展战略。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对供电的不同要求, 确定不同地区的配电网应达到的不同的技术标准和投资水平。不同分类城市在配电网规划中应遵循差异化技术标准, 主要考虑如下7个方面: (1) 投资力度; (2) 可靠性水平; (3) 电压合格率; (4) 电缆化率; (5) 容载比; (6) 综合线损率; (7) 不同负荷密度下的单位线路长、供电半径、每站出线数等。
4结语
总之, 电网规划要更好地发挥先行作用, 既要抓好专业管理工作, 又要抓好队伍建设, 既要进行内部组织协调, 更要加强和政府共同合作。其中最重要的是抓住经济发展战略这一中心。
摘要:城市电网发展要与城市规划衔接, 以保证电网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要与输电网络协调发展, 发挥电网整体效能。城市电网规划要保持适度超前, 能够适应电力需求变化。城市电网建设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保证电网建设的适应性;要多渠道筹措资金, 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提高供电企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城市,电网规划,电网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策划部.高度重视城市电网规划和建设, 加快实现城市电网可持续发展[Z].
[2]陈章潮, 唐德光.城市电网规划与改造[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9.
试论当前村镇规划建设 篇8
【关键词】村镇;发展;规划
0.引言
在对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探索中,我国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仅是为了繁荣农村的经济,还关系着我国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建成。因此,为了统筹城镇经济发展与村镇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快速稳定的发展村镇经济建设,国家提出了以拉动内需为主要内容的振兴经济的政策措施。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共存,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约束,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以及巨大的城乡差异和低下的城镇市政公用设施支撑能力都将是阻碍村镇经济发展的因素。所以怎样规划经济发展成为了现阶段最迫切的问题。
1.依照法规,合理规划
1982年国家建委及农委颁布了《村镇规划原则》,我国开始了“从只抓农房建设发展到对村镇进行综合规划建设”的新阶段。1993年国务院发布《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同年建设部发布《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1995年发布《建制镇规划管理办法》。各个地方政府也制定并完善了相应的地方法规及标准,至1996年底,全国78%的镇, 59%的集镇,18%的村庄对规划进行了修编或调整完善。在1996年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 98%的县(市)和67%的镇(乡)设立了村镇建设管理机构。2007年发布《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2008年实施了《城乡规划法》,使城乡规划进入了完整规划体系的新时期。
2008年新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已明确,城乡规划中的村镇规划也要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现阶段规划中,市(含县政府所在镇)的规划相对来说按城市规划的要求编制实施进展较好,村镇规划包含的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发展相对滞后。在制定城市规划时,要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布局。镇(乡)制定规划时,也要规划区域内的村庄发展布局,指导村庄制定规划。镇(乡)规划的具体要求可按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的规定执行,村庄规划在新的村庄规划标准实施之前应参照村镇规划编制办法和新农村规划建设的要求编制。
2.根据实际,理性规划
根据我国村镇规划编制要求的发展来看,村镇规划已从原来最基本的要求,即满足村镇体系现状图,村镇体系规划图,规划区用地现状图,规划区用地规划图,规划区工程管网规划图和规划说明书的“五图一书”,调整为现状资料分析,村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各市政工程规划、防灾减灾、环境规划、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等一整套内容,所采用的标准也基本与城市规划的要求接轨。而且,规划法要求在制定调整规划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城乡经济的发展,政策的推进,审美观的变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得村镇规划的制定与修编将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也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步完善。因此,有必要对现阶段村镇规划提出几点建议。
2.1产业分析,准确定位
产业是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村镇规划的依据。因而我们要注重产业定位研究,做好产业分析,找到产业发展的规律、特点及重点。村镇在产业定位研究时,应优先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非农产业也应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空间,也包含在“生产发展”的要求之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可以使农民在加工增值的过程中增加收入。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产业定位研究的过程。产业定位研究通常由产业规划师进行专题的产业研究,根据产业的内外部环境分析,相关典型的成功案例的研究借鉴,产业的SWOT分析,确定产业定位,确定总体发展思路的规划产业、指导产业的发展。
其次,在产业定位研究中必需进行产业的详细分析,应从产业发展机遇与区位优势,发展现状,及与其他区产业的对比,当地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与机遇总结中理清产业发展的脉络。通过产业扫描,产业筛选,提出产业定位建议,确定村镇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也就是对产业及产业链进行全方位的梳理与整合,搭建村镇的发展平台,培育村镇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确定产业定位之后,就可以为村镇规划中确定村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提供依据,如确定村镇的类型,是区域条件分类的城郊型和乡村型,还是主导产业及资源分类的产业型、养殖型、旅游型、保护型、交通型等。村镇类型确定后也就容易确定村镇的发展方向,产业发展之路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村镇发展之路。
2.2城乡结合,共同发展
这就要求村镇规划时,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化和城镇建设的引导和调控作用,需要继续发挥市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各级政府对城乡空间的规划管理,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放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突出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在区域层面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将基本农田、重要自然人文资源和生态保护区、环境脆弱区作为禁止和限制开发的地区,严格控制这些地区的建设活动,切实加强对重要水源涵养地、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基本农田的保护;划定城镇增长边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促进城镇紧凑布局,集约发展;在城市层面划定蓝线(水系控制线)、绿线(绿地控制线)、紫线(历史文化保护控制线)、黄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和红线(道路、用地控制线),作为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城乡统筹政策的落实与推进,也就使村镇纳入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使城乡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