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划建设

2024-10-10

科学规划建设(共12篇)

科学规划建设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持续进步,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问题受到了来自政府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需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更多地关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与关键问题, 而电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议题, 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 所以新农村的构建与发展需要从科学规划电网建设着手。为了更好地推动新农村电网科学规划建设, 文章主要论述了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新农村电网规划存在的问题, 第二新农村电网科学规划的有效建议, 第三新农村电网科学规划的研究意义,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阐述, 分析了新农村电网建设的现状,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 最后强调了新农村电网建设的重要意义。浅析新农村电网科学规划建设, 有利于改善农村电网发展的形势, 有利于形成安全、可靠经济的农村电网, 这不仅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更加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 新农村电网规划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电网规划不合理

农村电网建设存在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电网规划的不合理。而农村电网规划的不合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新农村建设中严重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和防护手段, 这就导致很多农民乱接线路、盗用电路等的现象屡见不鲜, 不仅如此, 由于农村电网规划的不合理, 出现了线路末端电压过低、线路导线过载、布线杂乱等问题, 而另一方面, 供电设备在安装的过程中, 也存在很多问题, 譬如, 供电设备安装不合理、施工粗糙等, 这就导致了农村供电的不均衡, 使得部分农村居民无法实现其的用电需求。

1.2 农村电力设备水平有待提高

农村电力设备水平较低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地域环境的限制, 使得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出现了电网设备水平比较低, 更换不及时的问题, 尤其是在农村电网的低压网络部门显得尤为脆弱, 普遍存在装备陈旧、绝缘水平低、配电变压器容量不足等问题, 长久下来容易造成变压器烧毁或造成电表负担, 为农村电网的安全构建埋下了巨大隐患, 不利于新农村的积极建设与发展。

1.3 农村电网资金投入需要加强

农村电网资金投入不足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村人口比较分散, 导致农村用电无法集中, 使得输电变线路较长, 电力损耗大, 维护费用也高, 导致了农村供电的成本很高, 但是回收利益却极其低下, 自然就导致了农村电网的投入量低下的问题, 缺乏资金的支持, 农村电网建设会受到严重阻碍和滞后, 所以农村电网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资金的匮乏引起的, 需要加大对农村电网建设的资金投入。

2 新农村电网科学规划的有效建议

2.1 对农村电网进行科学合理规划

根据上述内容可知, 农村电网规划不合理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所以新农村电网科学规划需要从合理规划电网开始, 从这个症结出发, 需要加大对农村电网的管理, 科学规划农村电网。为了更好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其一, 将科学规划农村电网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范畴, 这样一来, 有利于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全局出发, 依据实际情况的需要, 科学规划线路的布局与合理选择电子设备, 力求最大程度上做好农村电网的建设工作;其二, 农村电网规划的不合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农村建设中严重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和防护手段, 而农村电网的科学规划管理又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很高, 所以在对农村电网进行规划时, 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高素质的人才能够为新农村电网建设提出有效的意见和建议, 能够帮助新农村电网建设的科学规划工作顺利进行, 同时高素质的工作人员还能够制定一份详细的新农村电网建设的管理方案, 换言之, 高素质的工作人员能够科学布局线路, 制定有效的电子设备防护措施, 遏制一些偷电的不良现象发生。

总而言之, 无论是在新农村电网的合理规划还是科学管理上, 高素质的工作人员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 对农村电网进行定期检查, 及时更换电子设备

电力设备是农村电网运行的基础, 好的电力设备不仅可以保证电路的顺畅无阻, 满足农民的生活需要, 而且还可以保障电路的安全, 防止出现变压器烧毁或电表损坏的现象, 对村民的生命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所以在新农村电网建设过程中, 必须定期对电力设备进行检查, 确保电力设备得到及时维修或及时处理, 在电力设备更换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 安装电压表的时候要尽量保证变压器的位置处在负荷中心, 避免多次迂回线路, 从而减少损耗, 保证用电顺畅。

2.3 加大对农村电网的资金投入

农村电网的建设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 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使得电网建设受到了阻碍。而且农村电网规划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理由加大对其的投入和支持, 保证新农村电网建设的有条不紊。只有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 新农村电网建设才能够没有负担地进行改造, 所以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农村电网建设的投入。

3 新农村电网科学规划的研究意义

3.1 推动农村电网规划, 促进新农村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农村电网利用率也在不断的提高, 加大对农村电网的科学规划与建设, 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电网中设备陈旧、配电变压器容量不足等问题, 有利于农村电网建设的完整与统一规划, 形成一套安全、可靠、经济的农村电网。

而农村电网建设的完善, 加快了农村的生活步骤, 让农民也能够在信息化和媒体日益发展的时代感受到先进技术的魅力, 不仅如此, 农村电网作为新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新农村的经济生活有着深刻影响, 完善的规模设施, 提高了劳动农民生活的水平, 丰富着劳动农民的生活, 对于提高农村经济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及影响, 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3.2 新农村电网建设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上个世纪80年代, 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 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而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 全新理念的指导下, 以此作为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由此看来,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而农村电网作为新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不断地深化与发展, 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的生活与生产当中, 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特别关注农村电网的建设问题。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农村电网的合理建设与规划, 直接影响着新农村电网的建设, 对新农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从根本上来说, 新农村电网的构建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所以新农村电网的科学规划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为了研究这个内容需要从新农村电网建设的现状出发, 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再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与可行措施, 意在为我国新农村电网科学规划建设提出有效建议, 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提高新农村的经济水平, 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大步向前, 保证我国在国际环境中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刘壮志.含微电网的智能配电网规划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2013.

[2]盛万兴, 梁英, 解芳等.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农网供电模式研究过程及成绩[J].农电管理, 2010.

[3]林家财.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电网规划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3.

[4]周春明, 马良.农村电网的线损管理和降损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5]高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应用[D].武汉科技大学, 2013.

[6]杨群华, 高旭启.实施一村一规划促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0.

[7]宋书伟.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应注意"七个结合"[J].农村电工, 2013.

科学规划建设 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更好地发挥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的示范引导作用,推动艺术科学繁荣发展,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及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用于资助文化艺术科学研究和培养文化艺术科学人才,重点支持关系我国文化艺术建设实践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支持有利于推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科学体系建设研究,支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支持对艺术科学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基础建设等。

第三条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发挥文化艺术科学界专家学者的作用,采取宏观引导、自主申请、平等竞争、同行评审、择优支持的机制。

第二章 组织与职责

第四条 文化部组织成立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负责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的领导与协调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制定全国艺术科学研究中长期规划和实施计划,明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资助方向和资助重点;

2.审批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经费预算和项目选 1 题规划,审批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

3.审定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办法及有关管理规章;

4.管理、监督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经费的使用,筹措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经费;

5.评选和奖励全国艺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 6.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五条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是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职能部门和办事机构,设在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主任由文化科技司司长或主管文化艺术科研工作的副司长兼任,日常工作由文化科技司社会科学处承担。其主要职责是:

1.执行和落实全国艺术科学研究规划,组织制定和实施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经费预算和项目选题规划;

2.受理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申请,组织专家评审; 3.监督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实施和资助经费使用; 4.组织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的鉴定、审核、验收以及宣传推介;

5.组织建立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管理专家库; 6.制定全国艺术科学规划有关管理规章;

7.组织全国艺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和奖励工作; 8.承办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第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组织成立 2 省级艺术科学规划管理机构(以下简称中级管理机构),受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委托,协助做好本地区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申请和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组织本地区文化艺术科学研究人员申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

2.审核本地区申请人或者项目负责人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督促落实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实施的保障条件; 4.配合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对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的实施和资助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对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审核和宣传推介。

5.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开展省级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评审立项工作。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对中级管理机构的相关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第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高等学校,艺术研究院(所),党政机关研究部门,以及其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文化艺术机构,作为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申请和管理的责任单位,履行下列职责:

1.组织本单位文化艺术科学研究人员申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

2.审核本单位申请人或者项目负责人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3.提供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实施的条件;

4.跟踪管理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的实施和资助经费的使用;

5.配合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各省(区、市)中级管理机构对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的实施和资助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各省(区、市)中级管理机构对责任单位的相关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第八条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分学科设立规划评审小组,作为学术评议机构和咨询机构。学科规划评审小组成员由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管理专家库中遴选,报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后聘任。

学科规划评审小组的职责是:

1.定期开展本学科发展状况调查,对制定全国艺术科学研究规划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选题规划提出建议;

2.评审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申请,提出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资助建议;

3.协助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对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提出评估意见和改进建议;

4.对重要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审核和评介; 5.推荐文化艺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根据管理工作实际需要和学科规划评审小组专家履行职责情况,对学科规划评小审组进行动态调整。

第三章 项目类别

第九条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和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

第十条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设有重大项目、项目、西部项目、委托项目等项目类别。

重大项目资助我国文化艺术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资助对艺术科学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项目包括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主要资助对推进艺术科学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具有支撑作用的一般性基础研究,以及对推动文化艺术发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专题性应用研究。

西部项目资助涉及推进西部地区文化艺术建设、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等方面的重要课题研究。

委托项目资助因文化艺术发展急需或者其他特殊情况临时提出的重大课题研究。

第十一条

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设有项目、委托项目等项目类别。资助研究内容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文化艺术建设实际、亟需开展的研究课题。

第十二条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类别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艺术科学发展需要,进行适时调整和不断完善。

第十三条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通过项目选题规划明确优先支持的研究领域和范围。

第四章 申请与评审

第十四条 申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具有独立开展研究和组织开展研究的能力,能够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

3.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者具有博士学位。

不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者博士学位的,可以申请青年项目,但必须有两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的同行专家进行推荐;申请青年项目的申请人年龄不超过35周岁。

4.课题指南或申报公告有其他特殊要求的,申请人应当遵循课题指南或申报公告要求。

第十五条 申请人可以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吸收境外研究人员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申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

第十六条 申请人申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应当根据课题指南或申报公告的要求确定研究课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优势和学术积累自主确定研究课题。

申请人申请基础研究课题,应当瞄准国内国际学术发展前沿,突出研究的原创性;申请应用研究课题,应当紧贴文化艺术发展实际,突出研究的现实针对性。

第十七条 申请人申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必须在规定期限内按照规定程序进行。

第十八条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对已受理的项目申请,先组织同行专家进行通讯评审,再组织学科规划评审小组专家进行会议评审。

评审专家根据评审项目类别和评审项目内容,按照1:5的比例从全国艺术科学规划管理专家库中遴选,再进行随机抽签的方式确定。

第十九条 评审专家评审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申请,应当从政治方向、学术创新、实践价值以及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独立判断和评价,同时综合考虑申请人和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经历、前期相关研究成果、资助经费使用计划的合理性、研究内容获得其他资助的情况等因素,提出客观、公正的评审意见。

会议评审提出的评审意见必须通过投票表决。第二十条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对会议评审结果进行复核,提出拟资助项目。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应当将拟资助项目进行公示,公示期一般为7天。在公示期内,凡对拟资助项目有异议的,可以向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实名提出书面意见。

第二十一条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对拟资助项目及资助经费数额行使最终审批决定权。决定予以资助的,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及时予以公布,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及责任单位。

第二十二条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评审工作中,评审专家、学科规划评审小组秘书、工作人员是申请人、课题组 7 成员的近亲属,或者与申请人、课题组成员存在可能影响公正评审的其他关系的,应当主动申请回避。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也可根据掌握的情况直接做出回避决定。

第二十三条 文化部机关工作人员不得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工作人员离职后3年内不得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

第五章 资助与实施

第二十四条 项目负责人自收到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资助通知之日起30日内,应当按照批准的资助经费数额编制经费支出预算,报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批准。无特殊情况,逾期不报视为自动放弃资助。

项目负责人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经费支出预算使用资助经费。项目负责人、责任单位、省(区、市)中级管理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侵占、挪用资助经费。

第二十五条 资助经费开支范围和比例参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具体要求以当年《立项通知书》所附预算编制说明为准。

第二十六条 项目负责人必须严格按照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申请书的承诺组织开展研究工作,做好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实施情况的原始记录,并向责任单位提交项目进展报告。

责任单位应当审核项目进展报告,查看项目实施情 8 况的原始记录,并向省(区、市)中级管理机构提交本单位项目实施情况报告。

省(区、市)中级管理机构应当对本地区各单位项目实施情况报告进行审查,并向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提交汇总报告。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对各地区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实地抽查,并作出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实施整体情况报告,向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汇报。

第二十七条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实施中,因正当理由可以申请项目延期。应用研究项目延期时间不得超过1年,基础研究项目延期时间不得超过2年。

第二十八条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须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经责任单位同意后,由省(区、市)中级管理机构审核并签署意见,报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审批:

1.变更项目负责人; 2.变更项目名称;

3.变更最终研究成果形式;

4.研究内容或者研究计划有重大调整; 5.变更项目管理单位; 6.延期1年以上;

7.涉及国家秘密或者重要敏感问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准备出版、发表;

8.中止研究协议; 9.其他重要事项的变更。

第二十九条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须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经责任单位同意后,报省(区、市)中级管理机构审批并报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备案:

1.变更或增补课题组成员; 2.延期不超过1年; 3.其他非重要事项的变更。

第三十条 为科学评估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的质量,项目最终研究成果通过同行专家鉴定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审核、验收后,方可正式结项、公开出版。

第三十一条 项目最终研究成果的鉴定一般采取双向匿名通讯鉴定的方式,分类组织实施。必要时,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可单独组织对有关项目成果进行会议鉴定。

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委托项目最终研究成果鉴定,由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负责组织。

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西部项目等最终研究成果鉴定,由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委托省(区、市)中级管理机构负责组织,鉴定结果须报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审核。

第三十二条 选定通讯鉴定专家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鉴定组织单位在专家库中随机抽选专家; 2.每个项目的鉴定专家不得少于5人;

3.项目负责人、课题组成员及其所在单位人员不能担任本项目的鉴定专家;

4.地域性研究项目必须有本地区专家参与鉴定; 5.课题组不能参与选择本项目的鉴定专家,也不能参与 10 鉴定的具体事务;

6.鉴定组织者须对鉴定专家的人选、鉴定过程中的具体内容严格保密。

第三十三条 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由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撤销项目:

1.研究成果有严重政治问题; 2.研究成果学术质量低劣;

3.第一次鉴定未能通过,经修改后重新鉴定,仍未能通过;

4.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或者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 5.与批准的项目设计严重不符; 6.严重违反财务制度。

第三十四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项目最终研究成果可申请免于鉴定:

1.获得省部级评奖三等奖(含)以上奖励; 2.提出的理论观点、政策建议等被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机关完整采纳吸收;

3.涉及党和国家机密不宜公开的,而研究成果质量已得到有关部门认可。

第三十五条 验收合格的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最终成果,在正式出版或向有关领导、决策部门报送时,应当注明受到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或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资助。

第三十六条 各级管理机构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报 11 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积极宣传推介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优秀成果及项目研究中涌现出的优秀人才,并建立稳定的宣传推介载体和渠道。

第六章 监督与处罚

第三十七条 申请人及课题组成员伪造或者变造申请材料的,由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给予警告;其申请项目已获得资助的,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作出撤销项目决定。

第三十八条 项目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可作出撤销项目决定:

1.不按照项目申请书的承诺开展研究的; 2.擅自变更研究内容或者研究计划的;

3.不依照本办法规定提交项目进展报告的; 4.逾期不提交延期申请,或在延期时限内仍不能完成的;

5.提交虚假的原始记录或者相关材料的; 6.违规使用、侵占、挪用资助经费的。

第三十九条 根据本办法第三十三条、三十七条、三十八条规定,项目被撤销的,追回已拨付的资助经费,项目负责人5年内不得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

第四十条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建立项目申请人、负责人的信誉档案,并将其作为批准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申请 12 的重要依据。

第四十一条 责任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通报批评:

1.未对申请人或者项目负责人提交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审查的;

2.未履行保障项目研究条件的职责的;

3.未依照本办法规定提交本单位项目实施情况报告的;

4.纵容、包庇项目申请人、负责人弄虚作假的; 5.擅自变更项目负责人的;

6.不配合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省(区、市)中级管理机构监督、检查项目实施的;

7.截留、挪用资助经费的。

第四十二条 评审专家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全国艺术规划办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通报批评,不再聘请:

1.未履行本办法规定的职责的; 2.未依照本办法规定申请回避的; 3.披露未公开的与评审有关的信息的; 4.未公正评审项目申请的;

5.利用评审工作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6.有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或者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

第四十三条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中,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给予处分:

1.未依照本办法规定申请回避的; 2.披露未公开的与评审有关的信息的; 3.干预评审专家评审工作的;

4.利用评审工作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研发和完善“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申报管理系统”,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申报、立项、重要事项变更、检查、鉴定结项、成果管理等工作逐步纳入管理系统。

科学规划理财 篇3

挣多少钱才够用

假设你将一切生活所必须的东西都作为奢侈品舍弃掉,只有一日三餐、一间小屋、几件换季衣物,你认为每月花400元人民币够不够?

在人的一生中,从出生到成年这18年中,我们有长辈关照;之后,如果我们能一直工作到60岁,那么这42年是为将来作准备的;60—80岁这20年里,如果以每月400元的生活水准计算的话,我们需要有9.6万元的养老金,这还不算上80岁之后的用钱期。这样一来,我们知道了自己挣多少钱能够用,在货币价值稳定、没有通货膨胀的前提下,我们仅为生存,每月挣1000元就够了。其中400元用于现在的支出,400元留作养老,另外200元用于年老时的医疗,因为那时候病会频繁地光顾你。

如果你对400元的生活水准充满恐惧,如果你现在每月挣2000元还觉得不够花,那么你将来的生活水准就要设定在这个基础之上,现在你就得挣4000元、5000元。如果你打算出国深造、投资、旅游,那么这个数目就远远不够了。怎么办?从现在起学会理财,从现在就开始规划你的理财生涯。

建议理财的理念

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长远的规划,长期、中期与短期目标计划的相互协调,日常必要的各种预测、考察和尽心尽力的实施。同样,对个人而言,人生就是自己最重要的企业,富翁就是一个成功的企业经营者。只有建立充分的自信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才具备成功者的气魄。

其实,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企业的董事长,对于年轻人来说,建立自信与责任感并不困难,如何去经营人生却是一个需要努力思索、大胆实践、以不懈的勇气去面对失败与挫折的漫长过程。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自己的理财理念与思路,设立长远规划的方案,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财风格,才可能创造出独特的人生财富。

根据年龄来投资

基于风险分散的原理,我们需要将资金分散投资到不同的投资项目上。在具体的投资项目上,还需要就该资产作多样化的分配,使投资比重恰到好处。这里没有什么标准和原则,但大体上可遵照一个100减去目前年龄的经验公式。

20—30岁时,年富力强,风险承受能力是最强的,可以采用积极成长型的投资模式。按照100减去目前年龄的公式,你可以将70%—80%的资金投入各种渠道,在这部分投资中可以再进行组合。

30—50岁时,家庭成员逐渐增多,承担风险的程度较低,投资相对保守,但仍以让本金快速成长为目标。这期间至少应将资金的50%—60%投在证券方面,剩下的40%投在有固定收益的投资项目上。

50—60岁时,孩子已经成年,是赚钱的高峰期,但需要控制风险,你至少将40%的资金投在证券方面,60%资金则投于有固定收益的投资项目。

科学规划建设 篇4

1 村庄规划现状

胡庄镇村庄经过几轮合并,目前共有行政村16个,人口规模都较大。大部分村庄都未曾编制过建设规划,也有一部分村庄在20世纪80年代末由我站做过规划。总体来看,村庄一级的建设基本处于无为而治的状态。

2 编制村庄规划的必要性

1)原有的村庄建设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由于缺少专业设计部门的技术力量,绝大部分的村庄原有满足农耕生活方式的建设形态和方式,与飞速发展的现代工业文明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即使在过去曾编制过规划,也因为客观条件的变化,难以为村庄的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

2)行政村区划调整后,有一部分行政村由几个自然村组成,从节约土地的角度和基础设施投资的规模来考虑,对原有一些居民点必须进行逐步搬迁合并。没有系统完整的村庄规划,就很难做到迁并工作的科学合理和长期有效的执行。

3)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全镇农民的整体收入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农村正在迎来继草房翻瓦房、瓦房翻楼房之后的第三次建设高潮——楼房翻别墅,把握住这次机遇,在科学合理规划的指导下,村庄建设就能够在较快的时间内达到改变建设面貌的成效。而机会一旦错过,未能正确有效的对建设高潮进行引导,造成的不利影响将不是几十年就可以修正过来的。

4)交通方式的改变对村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小轿车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家庭,当汽车时代来临时,村庄的交通条件终于成了一个不能不解决的大问题。

5)当村民从温饱过渡到小康之后,村庄的生活环境必须与人的生活要求相适应,合理的环卫设施、怡人的绿化景观、规模适度的公共活动中心,都成为村庄必须具备的物质要素。经济水平提高后,村庄的建设必须在整体上更能提高人的生活品质。

3 编制村庄规划的机遇

无论是村庄规划还是其他规划,都要涉及到用地的问题,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是编制各种建设规划的前提依据。在一般情况下,村庄总体规划研究用地发展方向时,是不允许考虑占用基本农田的,因为每一份的基本农田使用都要得到国务院的批准,而可建设用地是由国土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划定的,由于部门职能的分工不同,国土部门划定可建设用地时考虑的角度,与规划部门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使一些村庄在规划编制上存在用地问题。

当然,国土规划与建设规划也是不断相互调整,相互适应的。在国土规划执行期间,用地不可以与土地利用规划冲突,建设规划要适应土地规划。当土地规划调整时,建设规划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提供参考。而国土部门目前正在着手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代替执行了八年的(1997年版~2010年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因此,一些行政区划调整,需要并迁的村庄和经济发展速度快的村庄,应抓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的大好机遇,通过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为村庄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4 编制村庄规划的要点

纵观曾经编制过的村庄规划,总体来说村庄的现状主要存在使用功能不全,道路系统不完善,景观环境不怡人等问题。所以在本轮的村庄规划编制中,应注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树立正确的规划指导思想,村庄规划与镇区规划、城市规划有一定的区别,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不能全面套搬城镇规划的方法,在用地安排上不能面面俱到,在空间尺度上也应适应村庄的要求,不可贪大求多,脱离村庄的实际功能需求。

2)做好村域规划,在村域范围内对村庄的用地进行全面的统筹,特别是现状居住用地分散和行政村合并的村庄,应在综合分析和调查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建设用地作适当调整,有效地做到用地分类明确,节约土地。

3)深化村庄建设规划,村庄的规划一般在两三千人,用地也就30 hm2左右,如果规划深度只做到用地规划,对村庄的建设缺乏实际指导作用,可操作性不强,应根据省村庄规划导则,深化规划成果,认真做好村庄建设规划,基本达到详细规划的深度。村庄在实际操作中,可有效的根据建设规划来指导村庄的建设。

4)增加分期规划,村庄规划导则对分期规划没有做要求,但从村庄实际来看,增加分期规划图,对村庄的建设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村庄可以在规划的指导下分步有序的进行建设,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改变村庄面貌的目的。

5 结语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村庄建设的指导,通过村庄规划的实施,有效的达到改造村庄面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美化生存环境的目的。目前胡庄全镇16个村已全部完成村庄建设规划,全镇实现规划全覆盖,下一步我们将严格按照村庄建设规划实施管理,实现奔向小康社会的广大农民建设和谐美好的村庄愿望。

摘要:通过胡庄镇全镇村庄规划编制现状的分析,对村庄规划编制的必要性和机遇作了一些探讨,并根据已经完成的试点村庄规划提出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村庄规划,编制,建设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建设厅,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S].

科学素质行动规划 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秦皇岛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11-2015年)》,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结合我区实际和未来发展需要,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大力加强我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制定政府推动的政策和措施、实施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提升科普能力基础工程建设和建立考核监测指标体系等措施,使我区公民科学素质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我区全民科学素质在“十一五”基础上有显著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意识明显增强;政策保障体系更加有力;公共科普能力显著提高、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群众性科普活动广泛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大幅度提升。到2015年,力争全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建设任务

(一)五大行动

1、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1)提高中小学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学校领导班子要旗臶鲜明地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善于找问题,想办法,出实招,求实效。深入课堂教学一线,听课评课,检查常规教学落实情况,确保教学管理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教学管理坚持以学生为本,注意激励学生、发展学生,注重确立目标、凝聚人心,建章立制规范行为,创造机会鼓励成功。学校要严格组织教学,不得随意增减课程或学科课时,不得任意提高或降低教学要求。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加快现代化教育装备步伐,确保远程教育等设备设施得到充分运用,杜绝设备闲臵浪费现象。加强图书馆建设,开拓师生视野,强化实验室建设,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强化校本教研。加强学校教研机构建设,督促教师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引导教师加强交流合作。组织好教学观摩、赛课评课、教学反思、专题研究、经验交流等活动,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2)引导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与子女的关系特殊,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与学校教育不同。要通过宣传让家长认识到“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要鼓励家长通过给孩子讲故事、童话、寓言、科普知识等,发挥孩子的想像力和思维力,引起孩子的兴趣。倡导适当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为未成年人灌输科普知识。作为家长,平时还要多和孩子交流,与学校老师多沟通、加强交流。鼓励家长要以平等的态度和未成年人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未成年人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3)大力推广校外科技活动

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建设的工作中,我区十分重视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的功能,充分利用它的时空优势、地域优势、资源优势、教育优势和青少年学生自主活动优势,不断拓展活动渠道,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从青少年的身心规律和发展需求出发,逐步完善校外教育的工作格局、内容体系,扎实推进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重协调、促联动、求共赢。海港区作为秦皇岛市主城区,区域内工业资源丰富,高科技力量雄厚,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数量居秦皇岛市首位,针对区内各类教育基地众多,阵地资源、智力资源、人力资源和环境优势明显的状况,我们在校外教育实践活动资源依托上积极、主动做好中介工作,为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2、农民科学素质行动(1)加大农业技术推广

第一,扩大农业示范园区的辐射范围。也就是逐步扩大示范园的规模,增加示范园的密度,这样来发挥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使更多的农民、更多的耕地能够用上示范园的高产技术。第二,丰富示范的主体和示范形式。在抓好示范园建设的同时,农业部门要因地制宜地把农民合作组织、种粮大户逐步纳入高产创建活动的范围,通过他们这些主体建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示范平台,形成上下有机衔接、层次比较分明、分工比较明确的示范推广平台体系。第三,多渠道搞好农技推广工作。包括继续抓好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等活动,把这些活动和高产创建互为补充、互为配合,共同推动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

(2)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

因地因时因产业制宜,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培训。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改造和劳务输出的需求,精心准备“科技套餐”,开展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递进式培养,短、平、快地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组织开展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加强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小额贷款、后续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帮助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3)加强农村科普服务体系建设

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乡村清洁工程等惠农工程;建立科普惠农项目库,精心组织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科普惠农示范工程,建立健全科普惠农长效机制;丰富拓展科普惠农工作领域,全面活跃农村科普工作。开展群众性、基础性、经常性的农村科普活动。推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等活动,总结推广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兼任科普员、“三农”网络书屋等做法,向农民积极传播环保法律法规和生态农业知识。

3、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1)加强劳动就业培训

紧紧围绕就业开展我区人才培训,根据就业需求和对技术人才的标准,设臵培训专业课程,并且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课程,保证培训内容符合就业市场发展要求。根据我区城镇劳动人口的文化基础、年龄状况,实行短期培训与长期教育相结合,加强技能培训课程的多层次设臵,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

(2)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

紧紧围绕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初步建立起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从优秀高技能人才和具有绝技绝活的高技能人才中选拔命名,依托所在单位建设,发挥他们在带徒传技、技能公关、技艺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我区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加快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精湛技艺技能的高技能人才。

(3)开展职工科普教育

对企业职工进行科技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在企业内部开展如下科普活动:举办面向职工的专题讲座;举办企业内部专业学术会议;开展“创新、创效”活动、“青工技能月”活动;组织“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在企业内部报刊、电台、电视上开办科普专栏;设立科普橱窗、职工图书馆等。举办面向消费者的企业产品应用讲座;建立用户协会或俱乐部;定期或常年向公众开发有关实验室、生产间、展示厅等,将科普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结合起来。其二是投入人力、物力和资金参与社会科普活动,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4、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1)开展社区科普活动

充分发挥街道宣传优势,加强与社区单位和会员的联系,把社区共建、资源共享作为街道开展社区科普教育的基本思路。利用社区单位人才资源优势和离退休科技人才优势,充实科普志愿者队伍、社区科普教育队伍、青少年校外科技辅导员队伍等,开展经常性的科普活动,致力于各种科普宣传与服务,形成科普服务和科普活动体系,使科普教育和活动经常化、系统化、专业化。

(2)提高社区科普服务能力

针对不同的对象,以知识讲座、电化教学、图片展览、宣传橱窗、专题活动等形式,围绕居民的衣食住行,邀请教授、专家开设科普知识讲座,大力普及环境保护、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信息知识、地震知识和地震应急常识等身边科学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的方法,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

(3)利用科普设施创新社区科普工作模式

推进科普设施建设,一方面要结合实际在人群集中地区建一些新的设施,另一方面要把现有的设施真正充分利用起来。利用相关企事业单位现有的科技场馆、科普基地开展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在财力不宽裕的情况下推动科普事业发展。采用新的运作机制,实现一个活动场所多种服务功能。要把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科研设施开展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加强对现有科普设施和基地的科学管理。

5、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1)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教育培训 ①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②加强干部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以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培训等为框架,增加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内容,加强干部教育培训课程建设。③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针对提高干部素质能力的实际和需要,以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为核心,进一步提高讲授式教学质量。④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建设,适应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发展需要,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

(2)开展“科普进机关”活动

围绕提高科学素质,积极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引导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自觉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技能、崇尚科学精神、参与科学实践;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建设,广泛宣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先进典型;围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需要,在全社会培育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以开展科技周、科普日、科技“三下乡”等重大科普活动为平台,大力推进群众化、社会化、经常化的科普工作。

(3)健全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普素质的机制 举办高层次论坛、讲座、主题报告会等科普活动,编辑出版适合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普读物,开展科普知识有奖读书竞赛等,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介绍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趋势,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党政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科普活动,每年至少参加1次科技报告会;公务员每年参与1次以上科普活动。

(二)五大基础工程

1、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1)加强科学教育

统筹规划社会各行业科学教育、整合各类平台和资源。一是统筹规划,形成体系,建设多位一体的社会科学教育体系。二是扩大参与面和受益面,面向所有社会成员进行科学意识和创新方法教育。三是科学教育优化教材设计,打破学科体系,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内容的重复性,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2)加强科学教育实践

促成实习实训与理论教学的合二为一,将实践教学的地位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不断加强,制定以形成社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计划,立足提升社会成员创新水平,确立明确目标,通过科学教育使社会成员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关注社会、服务社会能力明显增强。

(3)加强科学教育场地建设

加强图书馆、计算机网络中心和社区科普活动室等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作用,使用企业和学校的现有设备,发挥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的作用,加强社会成员的科学教育。

2、科普资源开发与共建共享工程(1)加强科普资源开发

积极培育科普展教资源市场,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引入市场机制,加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鼓励科研机构、大学、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参与科普展教资源的开发活动,支持企业经营科普展教资源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等。

(2)实现科普资源利用最大化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为着力点,以开展科普进社区、科普进校园、科普进企业等服务为载体,以突出提升公民科普意识为重点,充分利用大篷车下乡和农村远程教育、农家书屋等资源开展科普服务,创建思路新颖的科普工作。

3、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1)加大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力度

加大各类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报纸、电视等媒体要加大科学知识的宣传报道力度,普及科学知识;电视台要开设相应的科普专栏,保证播出时间;利用相关专业报刊结合专业知识和行业特点开设相关的科普宣传专栏,保证公民接受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的机会和途径,实现科普的公平普惠。

(2)发挥新兴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

发挥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新型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鼓励区内网站开展科普宣传,科普网站和政府门户网站,要大幅度增加科技宣传内容和板块,加强展览馆、文化宫的科普宣传力度,增强传媒机构在科技传播方面的水平和能力。

(3)提升传媒从业者的科学素质

把传媒从业者的理论素养、实践技能、职业道德、工作业绩四个方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全面提高和评判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要全面提高传媒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效提升科技舆论引导能力,加强传媒行业的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水平。

4、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1)促进教育资源与科普资源的相互转化

促进将社会教育资源转化为科普展教品。推动科技、教育、传媒界合作,挖掘自然、科技、人文等潜在建于资源,重点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相关方面的教育资源开发、转化为科普展教品,挖掘具有鲜明特色的科普展教资源,形成全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展教品开发的局面。

(2)促进科普场所和设施建设

加强对分散在有关部门、单位现有科普设施的整合力度,提高其使用效益,弥补现有科技馆不足的状况,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型科普场馆,缩小专门科技馆的投资建设规模,加强对全区科普场馆的建设及运行的指导和服务,规范行业行为,加强科普场馆人员培训,促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等,营造有利于科普场馆建设和发展的良好氛围。

(3)广泛发展建立基层科普活动站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建设,全区乡镇、街道及70%以上的村、社区都要建有科普活动站,各中小学校要建立青少年科技活动室。深入开展“一站一栏一员”建设,推动基层科普活动站建设。以“科普进社区”为载体,推动发展社区科普活动站。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推动科普活动室的发展建设。

5、科普人才建设工程(1)加强科普人才专业化建设

重视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具有现代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和战略眼光的复合型科普人才队伍。加强科普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科普专业化学习培训,提高各级各类科普人才素质。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科普人才队伍。加强企业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科技管理水平。重视基层及一线科普队伍建设,加强对基层科普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2)积极推动科普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在现在科普志愿队伍的基础上,在农村重点加强对大学村官作为科普宣传员的遴选、确定工作,发挥好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在社区重点建立高校与社区街道的对接机制,利用大学生假期或课余时间到社区进行科普宣传,在科普活动室和展室从事辅导和讲解。将大学生科普志愿服务时间计算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同时设立科普志愿者奖项,对作出成绩的社会各界科普志愿者给予奖励和表彰。

(3)优化科普人才结构

把发展专职和兼职科普人才队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臵;其次是发展专职科普人才队伍,同时挖掘兼职科普人才资源,不断壮大兼职科普人才队伍;三是大力培养面向基层的科普人才,主要是农村科普人才、城镇社区科普人才、企业科普人才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最后是重点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普场馆专门人才和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与开发、科普传媒、科普产业经营、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等方面的高端科普人才。

四、保障条件

(一)组织领导

1、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和工作目标考核。

2、各有关部门履行职责、共同参与。各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要按照《科学素质纲要》和秦发【2012】12号文件的要求,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工作规划和计划,按照各自承担的任务,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二)政策措施

1、不断加强和完善公民科学素质政策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政府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及公民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权力、责任和义务。

2、落实有利于推动科普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落实国家关于科普事业发展的各方面有关政策,推进科普资源共享、强化科普队伍建设的具体政策实施。

3、完善表彰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做好科普事业的表彰奖励工作。

(三)经费投入

1、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力度。根据秦发【2012】12号文件的要求及我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的实际需要,把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科普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科普经费投入额度要与财政增长幅度相适应。

2、落实各相关部门的实施经费。各相关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要根据承担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任务,按照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及财政预算管理的规定,在相关经费中拿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全民科学素质建设。

(四)督促检查

1、营造贯彻落实《科学素质纲要》的良好环境,做好《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宣传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进一步关系、支持和参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科学规划建设 篇6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职院校 建设 规划

[作者简介]刘南平(1960- ),男,江西萍乡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江西九江332007)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024-02

近些年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许多学校扩大办学规模、建设新区和改造老校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在发展建设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以下笔者主要论述如何在思想上真正树立起科学发展观,如何把“科学发展观”切实地贯彻到学校发展建设,使高校内部各方面协调发展,落实到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具体实践中。

一、坚持全面发展,做好学院发展总体规划

高职院校要发展好,做好学院的总体规划十分重要。而要搞好总体规划,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发展的观点,注意处理好下述几方面的关系,才能做出一个好的规划,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

1.处理好“高起点”与“高质量”的关系。对“高起点”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高起点”不等于“高指标”,更不等于“高质量”。凡是经过调查研究,使学院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行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划才是“高质量”的规划;凡是使学院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同步或有预见的、有依据的超前才是“高起点”;凡是根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并贯穿现代高校规划设计新理念的规划才是“高起点”。中专升格为高职后,存在一个过渡期,发展规划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要在充分研究高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制定有高职教育特点的规划,并且在制定规划时更应侧重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尤其是软件建设。

2.处理好“事业规划”与“基建规划”的关系。由于发展太快,急于扩张,在高职院校制定总体规划时,也易出现“重基建规划”而“轻事业规划”的现象。而从本质上看,“事业规划”是核心,是导向,“基建规划”应围绕“事业规划”的各项目标而制定。事业规划中的很大比重属软件建设,很多属于制度文化、专业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范畴,它的实现是隐性的,是核心内容。“基建规划”得以实现是显性的,易产生成功感、成就感;但它如果不能以“事业规划”为核心,不能成为该校特色文化因素的外化和物化,就将是空洞的、苍白的。大学不等于高楼大厦,大学应该有大师,有思想。事业规划就是大学文化、软件、灵魂,构成大学特色,学校在重视校园建设、硬件建设的同时,应注重教师队伍、学校教学传统和风格的形成。

3.处理好功能齐全与突出特色的问题。学校要扩大发展,必须建房子,但建房子不等于建学校。在总体布局、功能分区、设计建筑、规划景观时,从布局造型到内部结构都要充分考虑教育功能、学校的文化特色和专业特点,规划设计要突出特色。对一个学院的发展和定位而言,特色是一种风格,特色也是一种优势,其文化品位直接反映领导决策者和学院的整体风范。突出特色不能离开历史基础、资源条件、功能需要、周边环境、专业特色等,更离不开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学府建筑风格,努力创造独特的校园风格来吸引生源和师资是十分重要的。

二、坚持协调发展,使基建规划与学校教育事业相匹配

要实现高职院校的协调发展,在基建规划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应着重处理好下述几个关系:

1.处理好学校的硬件建设与学校教学规模发展协调的问题。学校发展中,都是在旧校基础上边建设、边发展的。因此,就有一个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就存在新校园的基本建设与老校园利用和改造问题,就存在一个管理上的协调关系,我们既要立足于现有学校基本条件,充分利用好现有条件,又要着眼于将来。

2.处理好适当“豪华气派”与量入为出“节约实用”的关系。不同性质的学校有各自不同的美,规划设计能结合现代理念反映出学校“灵魂”就是最美的。校园可以有各式各样的美,既可有磅礴大气之美,也可有婉约精致之美;既可有丰富多彩之美,也可有整齐简洁之美;既可有自然旷怡之美,也可有都市繁华之美,关键是要因时制宜、因校制宜。

3.在资金投入上处理好基本建设与教学仪器设施建设问题。在资金投入上,处理好综合平衡的关系,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保证教学仪器设备、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的资金。在设备的投入上要根据需要并适度超前,切不可盲目与本科院校同类专业攀比。仪器设备应以满足教学需要为基本前提,事实上,高职院校教学仪器设备很难与现代企业设备的技术进步同步。实验、实习设备技术先进程度上的不足,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协作关系予以解决,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这样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教育成本,还可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更大、更快的提高。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使基建规划建设留有发展空间

高职院校的规划建设要引入现代化、园林化、生态化、网络化的新理念,要根据学院自身的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好科学的总体规划,并注意处理好下述关系:

1.处理好“赛手”与“赛程”的关系。学院的建设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个总体建设规划制定后,不宜总是更改,否则就很难保持原规划的总体风格和所传承的精神。切不可一届新班子上来就重做新规划。总做规划实际上是没有规划意识的表现,经过科学论证的规划就已决定了一定时期的“赛程”,每一届班子和建设者们都是接力“赛手”。同时,规划建设中要注意留有一定的余地和弹性,为今后新专业的发展留下适当的空间,这样才能使学院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规划与变化之间要有一定张性,规划要能预见变化,但规划最终服从实际需要而变化。

2.处理好“实力”与“魄力”的关系。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定后,应结合学院自身的经济实力分段分期建设,尤其是领导不可急于求成,表现“魄力”而不顾“实力”,在没有经济实力作支撑的情况下,基建摊子不可铺得太大,建设及装修标准不能太高。在新区建设或老区改造中,暂时由于资金短缺不能建设的项目,要注意“没有票子,留好位子”,反对急功近利的做法,不留历史遗憾。

3.处理好“建筑文化”与“生态文化”的关系。建筑本身是一种文化,高职院校的建筑文化除了要与其专业特点相吻合,还要与学校所处的生态环境相协调,尤其在新区规划建设中更是如此,要对新区进行生态调查,自然风貌的形成有其客观规律,凡能依山傍水就势而建的,尽量少填湖搬山。避免出现人为的水患或地质灾害,避免由于建设而阻断附近地区自然生态的生物链。总之,要处理好学校与环境的关系,处理好环境与生命的关系。

四、坚持以人为本,使基建规划和建设满足学生多层面需求,彰显文化特色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建设强调以人为本,更突出地体现在“育人”上。

1.突出学校特色,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第一位任务就是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学生在校学生学习、生活和精神的需要,给教职员工提供一个优美教学科研的环境。现在学生多且经济条件不一,校园建设一定要考虑满足多数学生生活条件,不能一味追求高档次。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

2.彰显文化特色,突出个性特征。一个学校校园,应该有浓重文化格调,可以彰显学校文化特色和办学理念。学校办学理念物化在学校校园之中,现在许多高校建设十分重视校区园林小景的建设,但有本校文化特点的并不多见,有的工科学校和文科学校景观上没有多少差异,还有很多校区的园林很像公园。公园的园林体现大众文化,而高校的园林应体现一所学校与历史、人文的关系,有属于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历史,要体现一所高校特有的文化渊源。同时,也可使师生产生一种高度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产生一种精神的力量。总之,校区的建设既要美化、绿化、亮化,更要有文化,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

[参考文献]

[1]乔京禄,彭晓燕.常州高职教育基地建筑色彩规划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9).

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 篇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精神。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一、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是福音,对农村是重大变革,对农业是发展机遇。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新农村建设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坚持统筹兼顾,加大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和支持力度,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着力解决农村社会矛盾,建设和谐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首先做好村庄的建设规划,这是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的基础工作,坚决贯彻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二、当代农村存在的问题

要建设新农村就要先找到农村问题的所在和根源,只有有针对性的建设思路和方法才能避免在新农村建设中走更多的弯路。农村,相对于早一步进入现代社会的城市,其发展总体滞后,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不但属于后发地区,而且到了现阶段,其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不但没有因为国家的快速发展而逐渐缩小,反而渐行渐远。农村的贫困状况与社会生活环境不断恶化,城乡差距日益拉大。农村在许多人眼中已经成为“落后”的代名词。通过对农村的深入调研发现,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民观念落后,生活水平低,增收乏力

相当多的农民仍保持着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致使农村经济相当脆弱,发展滞后,大部分农民收入不稳定,生活水平低;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国家惠农政策作用甚微,农民增收乏力,依然保持着落后的传统生活和生产方式。

(二)基础设施严重匮乏,公共服务设施短缺,人居环境质量差

村庄规模小、分散,基础设施严重匮乏,公共服务设施短缺。绝大多数村镇都缺少给、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设施,用水安全存在隐患,生产、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泛滥;公共娱乐场所及精神文明阵地建设缺乏,教育文化、卫生条件十分落后;乡村道路通达率低,缺乏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过境交通多,质量差,对居民的出行安全构成威胁。

(三)农村生活用能结构不合理,能源浪费严重

农村生活用能结构不合理,能源浪费严重,用能水平低。农村用能主要包括:炊事、照明、家电以及建筑室内采暖。农村照明和家电用电量远低于城镇平均水平,但目前农村照明设施中白炽灯的使用率远高于城市,造成照明效率低。炊事用能目前仍是农村能耗的主要部分。目前农民厨房中普遍存在烧柴的大灶、烧煤的炉子、还有液化石油气炉具。冬季采暖用能更存在着严重问题:1.室内温度过低。采用土暖气或者简单蜂窝煤取暖,一般只能维持到10℃左右。2.污染严重。由于炉具选型或者安装不合理,造成室内外空气环境的严重污染。3.经济负担沉重。由于建筑保温性能差和采暖系统的低效能,尽管室温远低于城市建筑,但煤耗量却高达30-40kg标煤/(m2·年),为城市采暖能耗的1.5-2倍。

(四)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无序建设普遍存在

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导致土地等紧缺资源大量消耗,大部分农户超占面积;村庄建设缺少布局规划和统一管理,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长,无序建设之风蔓延,缺乏规划而导致的空闲、荒地大量存在,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

三、农村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规划滞后,认识不到位

过去各级政府不够重视农村建设,尤其存在“重城轻乡”的现象,对贯彻国家提出的“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决策尚未落实到村庄规划建设层面,缺乏实质性措施。在当前农村建设事业中,规划滞后的问题已显得十分突出,影响着农村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导致目前整个农村建设在一种无章可循的无序状态中发展,更谈不上布局的科学,合理与特色等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缺乏相关理论的指导,导致各种片面认识充斥在农村基层,将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平方变高楼”,导致“现代化居住区”、“新村建设”、“领导意志”、“房产开发”、“千村一面”、“政绩工程”等错误模式的出现,忽视了农村发展的客观自然规律,忽略了农民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和习惯,破坏了农村发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将会给新农村建设埋下无穷的隐患。

(二)规划缺乏资金支持和长效投入机制,法律法规有待健全

资金问题是制约新农村发展建设的一大瓶颈。政府对农村的扶持力度不够,争取来的资金大部分投入到了产业项目的发展上,对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村庄规划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缺乏资金支持,导致农村经济水平虽有提高,但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却与经济水平发展不相适应甚至成反比。由于缺乏长期投入机制,资金难以得到保障,时有时无,建设明显力不从心,基础设施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无论在规划编制还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建设用地的合理性等方面都难以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滥建、乱建现象严重,违章现象的处罚也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

(三)规划设计缺乏理论支持,管理和设计人员业务能力不足

新农村建设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对于各种实践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作支撑,大部分缺乏对农村深层次规律的发掘和研究,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摸索阶段。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建设实践,无疑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多隐患。规划管理和设计人员同样缺乏对理论知识的研究和探讨,完全按照现代居住区的模式来进行设计,忽视了农村发展的传统特点、文化和内涵,违背了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四)缺乏与农民的沟通,不能充分体现农民意愿

农村的主人是农民,农村建设自然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将建设思想、方法强加于其之上,要充分反映农民的心声。规划设计工作者只能与基层领导干部进行交流沟通,基层领导干部成了设计人员与农民之间的一个无形的隔阂,导致双方缺乏面对面的交流,而无法确切地了解广大农民的真实心愿。这直接导致了一些设计华而不实、脱离实际,甚至为某些“政绩工程”、“明星工程”提供了方便。

四、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新农村,首先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以往的变化。新农村中的“新”强调的是农村建设要站在一个新起点,运用一切合理手段来实现农村生活各方面品质的全面提升。但这并不是对“旧”的全面否定:对“旧”事物而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现代生活中体现传统特色是农村生产、生活发展必不可少的,而不是简单地认为其一无是处,一棍子打死。新农村,同样强调“农村”的含义:新农村无论怎样新,核心价值在于它仍是“农村”,是一种建立在农业文明之上、以自然村落为载体的农民聚居地,农业文明是一种将长期与城市文明共存、与城市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文明。因此,我们要建设的新农村是要在城市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去统筹城乡发展,减小城乡差距,而不是消灭农村,也不是使它在外表上更像城市。农村是不会消失不见的,也不能被城市所取代。

(一)新农村建设规划指导思想必须明确

按照中央精神,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有利于生产,方便村民生活,有利于土地的集约,要体现较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改变过去建房不受约束,占地过多的状况。规划目标定位要准确,应考虑近期建设目标实现和长期发展的可能性,要考虑到新农村的城镇功能和积聚作用(尤其是中心村),不能搞新村旧貌。在尊重本村自然生态环境特色的前提下,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超前性。要按照城镇化的发展方向编制新农村规划,并逐步将村庄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的新型农民居住社区。

山东莱阳市姜疃镇濯村紧紧围绕富民强村这一主题,致力于加强城镇环境规划建设,短短几年间,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和村容村貌的巨变。濯村先后获得国家级“文明村镇”和“中国地方三农工作先进集体”,创建了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被山东省委宣传部确定为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典型。

(二)充分发挥村镇规划的“龙头”作用,搞好新农村的合理布局

村镇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依据,新农村建设更需要科学的规划做指导。一是要结合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县域村庄整治布点规划,科学预测和确定需要撤并及保留的村庄,明确将拟保留的村庄作为整治候选对象,优化布局,突出特色。二是要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及行动计划,合理确定整治项目和规模,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和要求,规范运作程序,明确监督检查的内容与形式。

(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所以新农村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防止一刀切。要尊重农村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风貌、乡土风情、人文景观,形成高品质的居住环境,使农民生活物质水平和精神水平同步提升。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实施方案,形成“新建型”、“改造型”、“保护型”等不同类型的新农村,并充分体现各种类型农村的特色,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理念,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新思想,杜绝“千村一面”的现象出现,根据需要减少土地资源的损失和人力、物力、财力的不必要浪费。

(四)倡导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的新型建房模式

搞好农村居民家庭住宅的规划设计,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倡导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的新型建房模式,住宅设计既要体现农村居民的生活特点,也要与现代生活方式协调统一,既要美观整齐,也必须考虑农村居民的承受能力。要为广大农户规划设计出既符合地域和文化特色,又满足经济、适用、美观的住房方案,正确引导农民建设结构合理、经济适用、造价低廉、方便生活的小康式住宅。

(五)新型能源要得到应有的推广普及

第一,农村现有设施与太阳能利用相结合。丰富的太阳辐射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污染、廉价、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的能源。太阳能热水器作为一种有效的节能绿色产品,将在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比起电热水器来,不仅能给农民带来清洁舒适的卫生环境,还能节省大量电能。太阳房,可以理解为建成能自动达到冬暖夏凉效果的房屋。其投资仅在原建筑直接投资的基础上增加10%~20%,而太阳能的利用率即可以达到60%~70%,也就是可以节约将近70%的采暖能耗,降低了农民供暖、空调降温的投资。所以太阳房技术较适合于在农村广泛推广。

第二,大型沼气工程与村镇规划相结合。大型沼气工程与村镇规划结合到一起,一方面将大量秸秆及大型畜禽厂的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进行有效的处理,避免污染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将沼气池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通过管道输送到居民区,作为清洁能源供居民日常生活使用,改善农村室内空气质量。同时伴随沼气产生的沼渣沼液,可以用于种养殖业。

(六)搞好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一要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城乡共享、区域共建的协调发展新模式,如供水设施、垃圾处理设施等;二要重点做好改水、改厕,村内道路硬化、绿化,配套建设供水设施、排水沟渠及垃圾集中堆放点等建设;三要将居民点规划与村庄公共设施统筹考虑,按照方便居民生活的原则,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学校、医疗保健、文化等设施,科学规划村庄的住宅、道路、绿化等;四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改变农村现有村镇基础设施现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鼓励各种主体参与农村建设;五要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资力度,保障资金的来源和稳定,为农村发展提供足够的财力支持。

(七)要尊重农民意愿,取得农民的理解和支持

在规划编制时,要征求村民的意见,尊重农民的意愿。既要着眼于改善村镇容貌,又要尊重农村建设的客观规律。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为前提,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防止照搬城市建设模式。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这个基本原则,又要有利于方便农民生产生活和体现农村特点,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互相配套。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END

摘要:积极推进新农村规划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新农村规划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图以我国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实践为例,结合科学发展观就推进小城镇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2].仇保兴.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期面临的若干挑战.2004/7

[3].王平.建设新农村.中国改革.2005/12

科学规划建设 篇8

一、统筹规划城乡建设的重要意义

城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始终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主线。从传统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城乡关系经历了从城乡隔绝到城乡对立再到城乡融合的演进过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统筹规划城乡建设是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离不开农村,农村离不开城市。城镇人口的增加与农村人口的减少相关联,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相关联。据预测,我省基本完成城镇化,约需新增城镇建设用地15万公顷,这一需求,单靠城市规划就城市论城市是无法解决的。而通过有效地统筹城乡建设用地资源,则完全可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2、统筹规划城乡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推进,各地普遍感到乡和村庄规划比较薄弱。部分乡、村庄没有规划,一些乡规划、村庄规划盲目模仿城市规划,没有体现农村特点,难以满足农民生活和农村发展的需要,无法真正实施。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可以将具有密切联系的市、镇、乡和村庄纳入统一的规划,实施统一规划前提下的管理,加强市、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和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保证一定空间距离范围内的城市、镇、乡和村庄在资源调配、生活供应、设施共享等方面能够实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是改变目前存在的村庄建设散乱,既浪费土地资源,又破坏人居环境这一状况的必由之路。

3、统筹规划城乡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差距主要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也就谈不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建立统一的城乡规划体系,做到城乡建设规划一张图,有利于合理把握城镇化的进度和节奏,有利于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并在空间资源的配置、发展目标的协调、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等方面发挥城市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构建农村发展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

二、统筹规划城乡建设的基本内容

1、科学预测城乡建设发展规模。

要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认真研究分析城乡人口分布和结构变化,以及流动人口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科学预测规划期内的城乡人口规模。同时,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合理确定城乡建设标准和人均用地指标,做好建设用地的来源分析,力争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占补平衡。

2、合理确定城乡居民点空间布局。

在科学预测城乡建设发展规模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主体功能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对城乡人口分布及其居民点进行空间布局。在进行城乡居民点布局时,要深化对所规划空间的认识,划定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对于可用作建设的空间,也不能一次规划用尽,还应储备一部分留作可持续使用;要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根据城镇化带来的城市和乡村之间人口分布方式的变化,对现状城乡空间布局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提出城乡统筹下的城乡居民点空间重组的方案,合理规划城乡聚落,引导农村人口适度集中居住,二、三产业适度集聚发展。在此基础上,合理配置安排各项设施,切实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形成有利于城乡协调互动的整体的空间结构。

3、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

基于城乡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统筹安排城乡综合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讯、市容环卫等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并合理确定其建设标准、建设规模和建设时序。通过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覆盖,实现城乡规划空间由点到面的延伸、由体系向网络的延伸、由广域向纵深的延伸。在研究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时,要注重引导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要注重区域城镇之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对接,实现城乡之间、城镇之间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各类设施的整体效益。

4、提出城乡空间管制的对策和措施。

根据城乡空间布局所确定的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严格划定城乡建设“蓝线”(水系保护范围)、“绿线”(绿地保护范围)和“紫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并提出相应的城乡空间管制的对策和措施,确保城乡脆弱资源永续利用,确保城乡人居生态环境,确保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

三、统筹规划城乡建设的组织实施

从我省几个城市的探索和实践来看,在统筹规划城乡建设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要端正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乡统筹,是针对城乡二元结构提出的。统筹城乡的实质就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要改变重城镇建设、轻乡村建设的现状,实现城乡人居环境的共同改善。因此,在研究实施统筹规划城乡建设中,要切实端正指导思想,防止借统筹城乡之名行突出城市发展之实;或借统筹城乡,通过损害乡村利益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用地、环境等资源制约问题。

二是要坚持因地制宜。

我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不均衡状态,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在组织实施城乡建设统筹规划时,也要突出重点,实事求是、讲求实效、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如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建设,可以先从城市的周边开始,再逐步向外拓展和延伸。

三是要注重学习研究。

科学规划建设 篇9

1 调配资源整体优化奠定坚实的平台硬件基础

根据教学实际,自然科学实验平台主要依托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整合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城市与环境科学4个学科的实验资源,在原有先进设备(扫描电镜、激光拉曼光谱仪、真空镀膜机、热重分析仪、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等)的基础上,追加投入各级各类建设经费800万,购置更新仪器、扩大仪器套数。硬件条件改善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既满足了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等现代化实验教学的需求,又能使学生了解前沿科技动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由物理学院牵头并统一管理,化学、生命科学、城市与环境科学3个学院协助共同建设自然科学实验平台。根据科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将其他3个学院部分实验室资源优化共享,既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又与该专业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2 精选内容变革方法注重平台的内涵建设

自然科学实验平台建设之初,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实验室条件的改善,但平台的运行并不能单纯依靠硬件条件,必须辅以完善的软环境。以内涵建设为手段,加大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机制的改革力度,使软环境得到提升,从而做到“以软带硬、软硬结合”[3]。

2.1 更新理念精选内容

自然科学实验平台以科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本着强化实验基本技能、注重过程方法、提高科学素养为原则[4],以培养实践和自主创新为提升,根据教学实际,精选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城市与环境科学4个学科的实验内容,构成4个梯度、5个模块、6个阶段的实验平台。4个梯度指预备实验、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自主设计实验,由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5个模块指物理学模块、化学模块、生命科学模块、环境科学模块、地球和空间模块,覆盖了培养方案中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综合技能、现代实验技术。6个阶段指大学1~3年级所经历的6个自然学期,大学一年级上学期对应预备实验梯度,大学二年级对应基础实验梯度,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对应综合实验梯度,下学期对应自主设计实验梯度。

在精选实验内容上,坚持保留经典,如长度、液体密度的测量等实验。注重交叉学科有机融合,如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及临时装片的制作结合了物理和生物2门学科的相关技能。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开阔视野,如流体导热系数的高精度测试引入了目前最先进的热线法。充分激发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如学生自主完成的基于IVO透明导电薄膜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2.2 变革方法多元考核

2.2.1 增加实验室开放时段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课前学生依靠讲义或教材预习、课上教师讲解指导、学生操作,模式单一,且效果不理想,有限学时内为完成实验,很多学生盲目测试数据。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和增加开放时段后,学生可自主选取时间实地预习,结合原理熟悉实验设备;也可以实验后,反复操作查找失败原因[5,6]。

2.2.2 突破实验室有限空间

在自主设计实验这个梯度,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助研项目、自己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各类学生竞赛项目,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实验[7]。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现有资源,打破课内课外空间局限,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2.2.3 多种考核评价方式相结合

在预备实验、基础实验梯度,采用平时成绩、实验操作、期末成绩各占一定比例的传统评价方式;在综合实验、自主设计实验梯度,采用提交实验论文、设计作品或实验改进方案等灵活的评价方式[8]。

2.3 强化管理善抓落实

物理学院负责统筹安排自然科学实验平台的管理和运行,先后制订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仪器使用管理制度》《药品使用管理制度》《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等制度守则。由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兼任平台总负责人,联合其他实验室主任,对各实验室及专职人员考核监督,定期检查实验室安全、设备使用、教师出勤、学生反馈、环境卫生等环节。制度健全、严格执行、善抓落实,使自然科学实验平台的日常工作事半功倍、井然有序,获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

3 提高素质定期研讨推动平台队伍的良性发展

平台整体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实验教学质量的好坏。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高水平、相对稳定的实验教学队伍是自然科学实验平台赖以发展的关键[9]。

3.1 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目前,自然科学实验平台现有专职人员33人,平均年龄40岁,是一支精力充沛、勇于创新的队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讲师11人,高级实验师3人;实验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9人、硕士学位的11人(其中5名教师获得科学教育专业相关的学位),在读博士5人。另外为了配合科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还聘请了校外专家5人。

3.2 严格的定时研讨例会

为了实现自然科学实验平台的有效管理,促进平台上下的沟通与合作,始终坚持每月两次的例会研讨[10]。汇总每月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追踪问题解决进度、交流实验教学的经验,并定期聘请科学教育专家及一线科学课程教师进行合作研讨。通过集思广益、互动互助,不断提出改进性的工作方案,提高平台工作效率。

3.3 灵活的教师进修与培训

配合平台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专职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人员的良性流动,要求副高级职称及博士学位的平台工作人员具有半年以上的外地进修或访学经历。鼓励在职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并给予额定工作量减半的宽松政策。分期分批组织平台工作人员参加各类设备交流培训,提高实验人员的专业素质。争取出国进修名额,每两年派遣1名专职人员赴欧美发达国家的研究机构或高校学习,提高实验人员的科研能力。

4 勇于探索师生共创确保平台的工作实效

自然科学实验平台运行至今,为中小学输送了大批科学教育本科师资,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大幅提升,更激发了学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热情。近五年,由本专业学生独立申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达到了11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5项;并独立发表了学术论文十余篇;获得吉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同时,平台的专职人员在教研、科研方面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由平台专职人员主持的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6项、各类省级教改项目10余项、国家青年基金3项、吉林省科技厅青年基金3项、吉林省教育厅社科项目1项、吉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项目13项。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带动了整个平台的学术氛围,使日常实验教学贯穿了科研创新的理念,加速了人才科学素养的提高[11]。

5 结束语

科学规划建设 篇10

1 根据自身特色, 凝练学科方向, 制定发展规划

一个学校要进行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 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规划, 做到“有所为, 有所不为”, 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华南农大从1998年开始以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共建的形式实施“211工程”项目建设, 对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病理学、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经济管理、植物学、果树学、畜牧学、兽医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进行建设, 大力推进重点学科建设, 积极构建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 农、工、文、理、经、管、法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与此同时, 制订了《华南农业大学中长期自然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 (2005-2020) 》、《华南农业大学中长期人文社会发展规划 (2005-2020) 》和《华南农业大学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 围绕上述学科, 开展相关的基础研究。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 华南农业大学共有国家二级学科重点学科5个, 国家二级学科重点 (培育) 学科1个, 农业部重点学科5个, 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3个, 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7个, 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个。而科学研究到位经费从1998年的1771万元, 发展到2008年的1.23亿元, 出现了一个飞跃。

2 以项目建设为龙头, 以学科建设为载体, 壮大优势学科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先导, 学科建设的本质和任务是跟踪学科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向的科学研究活动, 而科研项目又是学科建设的依托[1]。没有高水平的科研研究, 就没有高质量的学科建设。承担高层次的科研项目, 是学科建设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 确立学术地位的基础。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广泛收集各种科研信息, 对学校的科研情况了如指掌, 针对研究的目的、内容和难点, 集合学校各种资源, 组织队伍, 及时准确的出击。2007年, 在获悉国家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农业部和财政部为全面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科技支撑和创新能力, 启动10个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的信息。华南农大科技管理人员迅速行动, 整合学校资源, 充分调动老师积极性, 组成跨学校的科研团队, 2007年在10个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中获得主持项目1项, 子课题9项, 这在全国农业高校中是少见的。2008年国家重点建设50个农业产业体系之一的国家荔枝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设在华南农业大学, 这是唯一设立在广东省省管单位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在目前已启动的50个产业技术体系, 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参加了水稻、柑桔、大豆、茶叶、生猪、肉鸡、水禽等15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工作, 这无形中提高了华南农业大学在预防兽医学、基础兽医学、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果树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和农药学等学科的知名度及学科优势的积累, 为学科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基础。

3 以人为本, 组建科研团队, 提升创新能力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才是高校的第一资源。科研团队的建设, 必须做好三个要素:一是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过:“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及其优势积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一个学科的生存和发展。因此, 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还要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既要充分调动老专家们的积极性, 也要大胆起用青年学术骨干。二是加强杰出学术骨干的培养, 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三是着力对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 使学科做到“后继有人”。通过科研合作、学术交流, 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 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团队。近几年来, 华南农大大力实施“人才兴校” 战略, 遵循开放、创新、精干、高效的原则, 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 进一步加大了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力度, 进一步拓宽了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的渠道。“十五”期间, 学校引进正高职称人才36人, 引进留学归国人才19人;通过大力培养, 新增“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人, “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 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 (简称“珠江学者”) 4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3人,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 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3人、省级培养对象22人。这些人才分布在各类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内, 如拥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 (珠江学者)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的预防兽医学和基础兽医学, 2007年获广东省重点学科, 2002-2007年国家和地方重大课题经费3000多万。而到2007年, 华南农大“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253项。

4 搭建研究与发展公共平台, 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跨越式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研发平台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地, 是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 没有先进的技术装备, 没有一流的研究平台这个“硬条件”, 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就难以展开, 学科难以建设。另外, 研究平台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 有利于与国内外相关专家的交流, 可了解学科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将促进研究的展开和学科的发展。华南农大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 一直为学科建设创建良好的硬件条件, 人搭建科学研究平台而努力, 并于2007年出台了《华南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 (暂行) 》, 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学校科技创新平台管理,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科技工作的跨越式发展。2008年, 学校共有160多个科研平台, 其中农业部重点实验室5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5个。这些研究平台和学校的重点学科相互辉映, 形成了华南农大鲜明的特色。

5 加强制度建设, 增强凝聚力, 实施规范化

学科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环境, 有了上面所说的“硬条件”之外, 还需要有“软条件”。“软条件”就是一种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学术气氛, 一个民主、和谐、团结的环境, 以及有效的奖励机制和管理机制。为形成这种良好的环境, 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华南农大加大了对学科建设的指导和管理, 以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反馈科学研究。为加强科研管理, 制订了《华南农业大学科技自主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华南农业大学关于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华南农业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同时, 修订了《华南农业大学教师奖励办法》大大加强了成果的奖励力度。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校教师的积极性, 使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有章可循, 使教师和科研人员身心舒畅。软硬条件的相互结合, 2007年学校到到位经费和合同经费双双突破一个亿, 又新增了国家二级学科2个, 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3个, 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1个。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一盏明灯, 她指导我们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 使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而建设一个和谐的学校。

摘要: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 从学校规划、科研项目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平台构建和制度建设等几方面探讨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两者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青, 徐宏波.把握科研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加快高校健康发展[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11) :182-183.

[2]常正霞, 罗春燕.高校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关系[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5 (41) :93-95.

[3]丁荣娥, 王虹, 王福军.科研管理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2007, 26 (4) :34-36.

[4]任亚方.科研管理推进学院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4, 18 (2) :66-68.

[5]余自娥.论学科建设是高校跨越发展的重要因素[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5, 4 (6) :70-72.

[6]徐宏, 孙艳红.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高科研管理水平[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0 (1) :105-106.

[7]韦梅生.加强科研管理, 提高重点学科建设水平[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 (2) :25-26.

科学规划方可制胜未来 篇11

当前,各行各业都在提“中国梦”,而对于中航工业这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来讲,只有做好对未来的科学规划,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才能够更有力支撑实现“中国梦”。正如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在启动大会上所说,中航工业必须为实现“中国梦”有所担当,要制定并落实航空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这将必然为集团公司下一阶段的大发展提供支撑,也将是制胜未来的基础所在。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是此前长期的积累,才换来了最近几年中国航空工业新型号、新技术的“井喷”,让国人倍感振奋,同时,这也对中航工业的未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中航工业未来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将会彻底改变军工行业长期以来的“重型号、轻预研”的历史惯性,由过去的型号牵引转而为技术牵引。届时,新型号和新技术的“井喷”将成为常态。

林左鸣之前在给《中国航空报》“科技前沿”专刊所写的创刊词中曾经提出:科学没有禁区,科学不承认顶峰,科学宽容失败,科学不崇拜权威。而在战略和规划研究启动大会上,林左鸣再次提出,科技人员要敢于奇思妙想,敢于标新立异。在笔者看来,其宗旨就是在制定战略和研究规划时,要特别重视前沿理论和前沿技术的研究,科研人员要树立科技创新的自信心,敢于质疑并勇于开拓新的方向。总之,既然是面向未来的战略,就要彻底抛弃跟踪和模仿的心态,更加自信地在更高的起点上与国外同行展开竞争。

正是因为科学没有禁区,科学不崇拜权威,将其推而广之,要做好中航工业未来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就要重视来自民间与非航空工业领域的声音。近年来中国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使普通民众以及其他行业对航空工业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所谓兼听则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获取更多的声音,能够使未来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制定得更完善。再者,当前社会,跨界发展、跨界融合已经成为趋势,正如跨界融合成就了移动互联网这个巨大产业一样,航空工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发展和融合也将会催生出新的产业。

做好中航工业未来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要做到军民兼顾。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新技术投入应用和更新速度加快,未来军用和民用技术的界限将愈加模糊,其主要表现就是军用和民用技术间的互相转化时间大大缩短,更多新技术将具有军民两用特征,比如无人机技术、石墨烯新材料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3D打印技术等。对于中航工业来讲,军品是立业之本,而民品则是兴业之源,在未来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中做到军民兼顾,一是可以加快科技创新的进程,降低武器系统的研发和制造成本;二是可以满足民用市场的大量需求,提升行业经济效益;三是可以避免行业中军用和民用产业的分离,构建合理的行业基础,促进行业的长远良性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 篇12

2006年以来, 县委、县政府从全县实际出发, 提出了建设“生态平原”的战略设想, 采取积极措施,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我们把资源消耗、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使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经济效益, 保护资源和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加强生态建设就是提高竞争力, 坚决摒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

我县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部署,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依法淘汰一批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着力培植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型示范企业,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实践证明, 发展循环经济, 不仅可以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 而且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继续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模式, 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 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

节能减排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平原县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 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 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总量,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盲目发展, 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要继续加大节能降耗的力度, 集中力量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 积极开发和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加大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坚持抓政策调控推动节能降耗, 认真实施差别电价、关小扶大等政策措施, 制定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 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推进节能减排。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但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更具有长远意义。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优势,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内容如下:

一、生态意识教育

生态意识的强弱, 直接决定了公众生态行为的积极与否。进行生态意识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明确人是自然界这个系统中的一员, 应当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意识教育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忧患意识。

在当前, 环境、资源、人口等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 生态意识教育最基础部分就是帮助人们真正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使公众树立忧患意识和生态危机意识。要使公众认识到, 如果不坚持科学发展观而继续过度地开发利用资源, 任凭人口的膨胀和环境的恶化, 其后果将威胁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生态的忧患意识有助于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共存的生态观, 激发公众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心。

2. 主体意识。

目前中国公众环保意识和行为总体上都不尽如人意, 主要是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的反映, 生态文明建设的“搭便车”心理大有存在。生态教育的主体意识就是要让公众明确,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每一个公民都应当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以我们的行动和智慧创造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未来。

3. 生态审美。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真、善、美相统一准则而从事社会实践的产物,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凝聚和体现。生态审美正是对自我生命与和谐状态以及普遍的生命关联和交融的感情和体认。公众不仅应具有生态的科学知识, 还应有高尚的生态审美情趣, 这不仅能唤起公众热爱自然、生态的丰富情感, 还可以使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二、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是一切环境素质的第一素质。公民生态道德意识的薄弱和缺失是生态问题产生的一个深层次根源。生态文明的道德内容应当包括生态善恶、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四个方面。

1. 生态善恶。

其衡量的标准是以人的行为是否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一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行为是为善, 反之则为恶。树立生态善恶的道德观, 让人们清楚生态行为中的是与非、荣与耻, 才能使生态保护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

2. 生态良心。

生态良心是指深入心灵的生态责任感与道德“自省”融合在一起的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崇高道德情感。生态良心将使人们自觉遵守生态道德的公平性原则 (包括代内平等、代际平等和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等) 、持续性原则和整体利益原则, 培养人们的前瞻意识和自省意识, 引导科学发展观在内心的确立和形成。

3. 生态正义。

生态正义是人们在生态良心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体现为监督和评价他人的生态行为的自觉。具有生态正义的人会制止和约束那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损人利己、祸及后代的破坏生态的不道德行为。这有利于全体公众的经济行为和个人生活都规范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理想目标之中。

4. 生态义务。

生态义务就是自觉践行生态道德规范的责任感。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 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 要求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树立生态义务的道德观, 使人们关心自然、社会和他人, 自觉负起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责任, 努力使生态道德转化为自身的自觉实践, 使其成为推动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生态法治教育

宣传思想工作加强生态法治教育, 提高人们的生态法律意识, 促进有利于保证和促进生态的法律法规的功能发挥,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首先是生态法治意识的教育。学法才能懂法, 知法才能守法。加强生态法律和法规的普及教育, 提高公众的生态法律意识, 使人人懂法、守法、护法。这有利于规范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生态行为, 也有利于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杜绝各种破坏生态的现象。其次是生态维权教育。生态文明的事业本质上是公众的事业。这在生态的法律法规上体现为承认和支持公众的环保方面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权利。如中国《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提高公众的生态维权意识有助于促进公众参与生态的立法和执法。

上一篇:监督作用下一篇:配置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