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2024-09-23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精选8篇)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篇1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个人心得

“道德”一词可追溯到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 “道” 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 性、品行、王道。“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是指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既表现为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体反映在指导科技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或规范之中。因此,科学精神是科学道德的思想内核,科研伦理是科学道德在伦理层面的反映,科研不端与不当行为是科研活动中背离科学道德的负面表现,科研规范是科学道德在科研活动中的具体要求和行为指南。

“学风”一词,最早源于《礼记.中庸》。孔子对弟子们说:“审问之,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学风”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学校的、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当今社会,学风一般指个体或者群体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的精神风尚和思想态度,包括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在科研领域,学风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科技工作者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是指科技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其在科技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

学风是一所大学精神文化的主要体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学风一方面体现着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行为风尚,另一方面也是教师教风师德、治学态度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反映。

学风与学术的关系,犹如空气与人的关系一样。清新的空气,能使人健康地生活和工作,创造美好的人间;空气如受到污染,轻则使人感到窒息,重则致人死亡。同样,优良的学风,能使学术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繁荣;如果学风不正,乃至腐败,势必严重挫伤正直学者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创造性,而纵容那些丧失学术良知、社会责任感的追名逐利之徒,借学术之名,在庄严的学术殿堂里行骗的活动。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遏制、打击,而任其发展下去,势将败坏我国学术界的声誉,从而毁坏我国“科教兴国”的大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文化建设上也取得了很多标志性的成果。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国内外科学技术领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科学道德和学术风气问题,学风浮躁、学术不端等不良行为对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开展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活动,就是要正确引导我们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旗帜鲜明地揭露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要培养诚信的品行、严谨的作风、科学的方法,并树立责任意识,把爱国报国、奉献社会、服务人民、追求真理的情怀贯穿到学习、科研活动中,把个人的知识和专业特长应用到促进祖国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社会实践中来,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努力。

科研活动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对科技事业而言,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直接影响到科学的繁荣发展。近年来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已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学习,我对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些科学道德及学风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认识到加强科学道德及学风建设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一些案例了解到科研活动中的一些不端、不当行为,对科研伦理及科研规范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到做一名合格的科技工作者要有诚信的科研品行、严谨的工作作风、遵循和掌握严格的科学方法、要有责任意识、要具备丰厚的人文素养。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反映了现代科研体制在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既有科技工作者精神 层面的伦理道德问题,也有行为层面的科研规范问题。对科技事业而言,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直接影响到科学的繁荣发展,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不仅是推动学术研究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对倡导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对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达尔文和华莱士的例子:1858 年 6 月,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收到一个叫华莱士的青年科学家的来信及论文,希望他看后提意见并推荐。然而,达尔文阅后却陷入极度矛盾与痛苦中,因为论文中的物种进化观点与自己竟不谋而合,而为此他已经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他甚至说:“我的全部独创性,无论它可能有多么了不起,都将化为乌有。”但是,谦恭和不图私利驱使达尔文有了放弃优先权的念头,最终他还是战胜了自我,勇敢地向编辑部坦诚了自己的思想,要求将华莱士的论文公开发表。编辑部在征得华莱士的同意后,裁定进化论思想由两人分别独立得出。对此,华莱士不仅万分赞同,并且建议把达尔文的名字放在前面,提议将这一理论叫“达尔文进化论”。这一事件表现了达尔文和华莱士作为杰出的科学家的道德水平:对优先权的互相尊重,在名利面前遵守诚信。科学社会学家默顿的评论是:“伟大的谦虚可以得到人们的尊敬,而伟大的独创性则可能获得不朽的声誉。”

然而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有哪些呢?

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规定的违反科学道德的学术不端行为表现为以下七种类型:

①故意做出错误的陈述,捏造数据或结果,破坏原始数据的完整性,篡改实验记录和图片,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求职和提职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提供虚假获奖证书、论文发表证明、文献引用证明等(第十九条);

②侵犯或损害他人著作权,故意省略参考他人出版物,抄袭他人作品,篡改他人作品的内容;未经授权,利用被自己审阅的手稿或资助申请中的信息,将他人未公开的作品或研究计划发表或透露给他人或为己所用;把成就归公于对研究没有贡献的人,将对研究工作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排除在作者名单之外,僭越或无理要求著者或合著者身份(第二十条);

③成果发表时一稿多投(第二十一条);

④采用不正当手段干扰和妨碍他人研究活动,包括故意毁坏或扣压他人研究活动中必需的仪器设备、文献资料,以及其他与科研有关的财物;故意 拖延对他人项目或成果的审查、评价时间,或提出无法证明的论断;对竞争项目或结果的审查设置障碍(第二十二条);

⑤参与或与他人合谋隐匿学术劣迹,包括参与他人的学术造假,与他 人合谋隐藏其不端行为,监察失职,以及对投诉人打击报复(第二十三条);

⑥参加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及审稿工作;在各类项目评审、机构评估、出版物或研究报告审阅、奖项评定时,出于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冲突而作出违背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绕过评审组织机构与评议对象直接接触,收取评审对象的馈赠(第二十四条);

⑦以学术团体、专家的名义参与商业广告宣传(第二十五条)。有专家指出,除上述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表现外,还有假冒学历和假冒文凭、学位和权力的交易等。

目前,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纪以来,科研活动已经从以个人的兴趣为中心、强调自由探索和学界自治的业余活动,发展为高度专业化的一种社会建制。随着科研从业人员的不断增多,科研资源相对稀缺,对学术荣誉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利益的追求也日益激烈,引发了科研从业人员的价值冲突,产生了导致科研不端行为的职业和社会诱因。世纪 80 年代以后,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最典型的例子是韩国首尔大学黄禹锡因违反科学道德,犯有诈骗、科研剽窃等行为,被拉下“国家最高科学家”神坛,最终以被判处有期徒刑18个月、缓期两年执行的结局收场。这一事件极大地伤害了韩国公众对科学家的信任,也对韩国科技界的国际形象带来负面影响。近年来,日本和挪威相继爆出论文造假事件,美国常青藤名校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童”科学家帕里耶斯因为伪造研究数据被开除,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也先后发生了两起震惊科技界的科研舞弊事件。

面对科学道德受到挑战的新形势,世界科学联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力推进科学道德研究和建设。世界科学联盟 1996 年第 25 次代表大会上正式决定建立“科学道德与责任常设委员会(SCRES)”,其秘书处设在挪威的科研理事会(NFR)。1999 年 6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科学联盟在布达佩斯联合召开世界科学大会,会议讨论了科学道德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近年来,国际社会也多次召开全球大会,讨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 设问题。例如 2007 年 9 月首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召开,2010 年在新加坡召开了第二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之所以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 的热点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科研群体的社会角色更易受到社会关注。科学家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创新的推动者,一直被公众看做“最接近上帝的人”,是“不会说谎的人”,在公众中具有良好社会形象,被视作道德的楷模。一旦出现道德问题,对于公众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二是科学技术与工业经济乃至政治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此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包 括科学家在内的多元社会主体介入了科技活动的决策、研发和应用,而相应的科技社会化运作机制尚不完善,相应的规范也未能建立起来,由此导致众多的失范现象产生,并引起社会关注。三是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对国家、科学共同体、个人危害很大。对国家和科学共同体而言,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会误导科学研究的方向,导致科技资源低效使用,甚至引发腐败行为。科研人员一旦背离了职业道德的底线,动摇了科学大厦的道德根基,就必须接受科学共同体和社会公众的道德审判。“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青年科技工作者只有从迈入科研大厦的第一天就扎根科学道德大地、扎根学风优良土壤,牢牢恪守科学道德和优良学风的基本规范,学术人生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展开。否则,一些学术不端者身败名裂、被学术共同体除名、甚至受到法律制裁的可悲下场,就可能成为有些青年科技工作者明天的结局。西方有句谚语,叫“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good began,half done)”。青年科技工作者只有上好学术生涯的第一课,才能在今后攀登科学高峰的征程上不断前进。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科研活动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本身具有独特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从事科研活动的群体比其他社会群体更需要一个追求真理、严谨求实、诚信负责、真诚协作的文化氛围。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出现,有着诸多复杂的因素,既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有科研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和漏洞,但从根本上说,科学文化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本质是科学文化缺失或者说发育不良的问题,是科技事业发展与社会资源配置趋势出现偏差或者说悖离的问题。“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比喻形象地说明,科学文化对于科研人员学风道德的塑造具有长远的深层次的影响。同样,高尚的学风道德也会对科学文化的发育发展乃至全社会崇尚科学、热爱科学良好风范的形成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国老一代科学家志存高远、淡泊名利、勇攀高峰、无私奉献,以优良科学道德和学术素养为科技工作者乃至全社会树立了光辉典范。

总而言之,我们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最高层次培养人才,在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塑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建立诚信的学术机制、培养自觉的学术意识以及提升高校学术层次等方面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理应成为学术道德的遵守者和学术规范的恪守者。今日研究生,明日之学者。作为一名研究生,杜绝“学术腐败”、摒弃“学术造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明确要求,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理想、有作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坚持真理、尊重科学、勤奋学习、诚信科研,拒绝做有损个人名誉、学校声誉和学术道德的行为。

三、弘扬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创新为己任,求真务实、精益求精,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四、争做遵守学术道德,恪守学术规范的先行者。大力倡导学术监督、积极开展不同学术观点间的自由讨论,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五、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防止学术浮躁,注重论文质量,不抄袭、不剽窃,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卓越的创新能力。

六、坚持品行为立身之本,勇于与不良风气做斗争。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全力抵制各种污染科学风气的行为,坚决杜绝丧失学术道德的行为,积极反对各种形式的粗制滥造和低水平重复行为。向假冒伪劣学术宣战。做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推进者,为构筑优良的学术风气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篇2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中、小学教育后, 基本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较为成熟的人格。然而受到市场经济和金钱价值观的影响, 有些学生在思想上自私自利, 心态消极, 自控能力差;在学习上目的不正确、学习态度不端正, 厌学、旷课等。结合国内主流观点,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学风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 学校教

育不断向智力方面倾斜, 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 外来文化的进入和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影响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

2、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以及社会

上存在的一些消极因素, 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 负面案例, 使一些大学生在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前出现了困惑和无所适从。

3、有一部分学生心态低沉、消极, 心理承受能力差。

近几年来, 在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逐年增加, 其中有大部分学生在家中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自我意识较强, 从小就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 社会不断进步, 面对新的环境及突如其来的变化, 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一旦遭遇挫折, 就会萎靡不振, 推脱责任, 不敢面对现实。

4、在道德评价标准上采取双重标准, 诚信意识淡薄。

当前大学生往往以高标准要求他人, 以低标准来要求自己;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 自己却往往不能以礼待人;只想享受权利, 却不想承担义务;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 却不愿帮助他人。诚信意识淡薄, 考试作弊、故意欠缴学费, 求职掺假、美化简历等。

二、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的不正确, 存在很强的功利主义色彩。

有些大学生只看重学习成绩, 思想上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 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 就有好工作, 导致应试倾向严重, 集体观念和劳动观念淡薄, 忽视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这对他们自身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2、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休闲、学习与恋爱的关系。

有些大学生贪图玩乐, 追求享受, 一直沉缅于谈情说爱、上网、玩游戏、看小说等, 可以说白白的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时光。

3、少数教师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到

教学上, 上课敷衍了事, 责任心不强, 在课堂上的不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 经学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对促进学风建设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

4、有一部分大学生不能适应高中

学习模式与大学学习模式的不同, 在被动学习到主动求知的转变过程中, 没能摆脱自身在高中时期的依赖心理, 致使产生畏惧学习的心理。

上述问题的出现不能简单地归结到某一个领域,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的主流观点,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纯洁学生的学习动机,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二、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 宁可培养一批诚实守信、热情、勤劳, 但学业一般的学生, 也不能培养出学业优良, 品行低下的学生。

三、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既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 又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做好课堂教育教学的同时, 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社会, 正确了解社会, 把所学服务于社会。

四、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一些学术报告和讲座, 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爱因斯坦说过:“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们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大学应以人为本, 关注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学风建设是相统一而又密不可分的。

摘要: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学风建设是大学教育的两项重要内容。怎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大学生, 需要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的学习目的, 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同时使学生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学风建设是相统一而又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风建设,研究

参考文献

[1]谢亚琴.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特征及启示[J].道德与文明.2004.02

[2]马怡.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J].北方经贸.2003.03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篇3

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纪念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科技界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恪守坚持真理、诚实劳动、亲贤爱才、密切合作的职业道德,为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示范作用。习近平同志代表中央在中国科协八大的祝词中也明确指出,科技工作者要加强品格修养,自觉加强道德自律,坚决遏制科学研究中的浮躁风气和学术不端行为,在全社会树立科技界崇尚真理、求真务实,坚持说真话、办实事、求实效的良好形象。这些重要指示都对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高屋建瓴 统一思想

2012年6月5日,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在京召开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作重要讲话,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袁贵仁和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党组书记陈希对2011年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对今年工作进行了部署。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科技部、工信部、农业部、卫生部、国资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解放军学位委员会有关方面的领导同志,一批著名院士专家,百余位高校的院(校)长和科研院所院(所)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教育厅(教委)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教育局等各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以及来自社会各有关方面的代表共计400余人齐聚一堂,共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大计。

韩启德在讲话中指出,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培养造就优秀创新人才、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关键举措,也是培育创新文化、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科研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违反科研伦理、滥用学术权力、学术失范行为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已经损害了学术界、教育界的公信力和良好社会形象,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健康成长和人才队伍建设。要建设一支能肩负起历史使命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已经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急迫任务。学术界、教育界必须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自觉成为科学道德的维护者和严守科研规范的倡导者,直面学风道德方面出现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韩启德指出,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关键是要抓好教育、自律和监督三个环节,要广泛开展科研诚信教育,从源头治理学风道德问题,把严格自律作为理应承当的终身要求,坚决抵制一切违反科学道德与伦理的科研行为,把监督惩处作为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必要举措,坚持道德约束和监管惩处并重,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

陈希指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是事关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科技强国建设的重大工程,也是科技界、教育界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事关科技界、教育界的声誉和地位,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做好2012年的宣讲教育工作,必须坚持“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绝不松懈;进一步全面、深入、扎实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做到“两个拓展、两个结合”,实现宣讲机构和宣讲对象的全面拓展,覆盖所有高校、中科院、社科院所属科研院所(中心)并向地方研究机构、军队研究机构、民营研究机构、企业研究机构拓展,覆盖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并逐步扩展到所有学科领域,覆盖全体研究生并逐步扩大到高校新入职教师、高年级本科生、科研院所新入职人员、研究生培养单位新上岗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时,抓好集中宣讲与多种形式教育相结合,使宣讲教育工作形成常态、形成制度;抓好宣讲教育与监督惩处有机结合,抓紧建立完善合理有效、公正公开的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制度。

总结成绩 深化持久

中国科协与教育部自2011年起联合采取措施,共同推动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新生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在各地科协和教育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在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肯定,得到了广大研究生、研究生导师的积极响应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一是主题集中,紧紧围绕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研伦理和学术规范等内容开展宣讲。二是覆盖面广,全国592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了宣讲教育活动,博士生11.1万人次、硕士生74.7万人次接受了宣讲教育,基本覆盖了2011级全部新入学的研究生。三是宣讲专家层次高,31个省(区、市)共邀请了68位著名专家学者开展宣讲教育,其中有43位院士。

2012年3月,中科院、工程院和社科院加入宣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使得宣讲教育工作有条件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实现宣讲教育的全覆盖。

袁贵仁指出,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必须始终贯穿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中。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做好宣讲教育的责任感、紧迫感,从源头、从根本、从思想深处抓起。袁贵仁强调,高校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的要求,从围绕宣讲主题、扩大宣讲范围、提高宣讲实效、建立长效机制四个方面着力,全面、扎实、深入地开展宣讲教育活动。要以宣讲教育为契机,全面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的学风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学术氛围。注重教育引导,强化政策导向,坚持不懈地在师生中加强学术规范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大查处力度,强化监督约束,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绝不姑息手软。明确工作职责,强化过程管理,将学风建设工作常规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目前,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五部门已经明确,下一阶段的目标,是要实现把科学道德教育列入大学和研究生必修课程、纳入科研人员职业培训体系,把科学道德的有关要求纳入科研人才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加快建立合理有效、公正公开的学术不端行为查处制度,并继续抓好落实,广泛动员科技界、教育界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配合、狠抓落实,制定符合宣讲教育规范、尊重客观实际的宣讲教育形式和方式,确保宣讲教育工作的质量和实效。

此外,今年4月,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主办的千余种科技期刊发布联合声明,明确指出充分尊重作者权益,对存在署名有争议,引用他人著述未注明出处,以及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文章,坚决拒绝刊登。如发现审稿人利用审稿谋取私利乃至剽窃所审稿件内容,将根据情节分别予以警告、永久禁止其审稿乃至公开披露等处分,体现了坚决抵制科技期刊一切学术不端行为的决心。

经验分享 目标一致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既可以让德学双馨的专家现身说法、言传身教,也可以采用会议宣讲、文字宣传、图片宣讲、座谈互动等多种形式,比如北京、辽宁、上海、湖北等地都采取了丰富的形式来提升宣讲教育实效;既可以把科学道德渗透到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学术训练、社团活动中,也可以把科学道德的有关要求结合到人才引进、人才评聘、人才举荐、科研成果评奖等各个环节,比如四川大学面向研究生统一开设了包括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等在内的研究生综合素质系列必修课程(共5个学分),北京科技大学、辽宁鲁迅美术学院开设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课,天津大学建立“学术规范教育”网上课堂,北京市将宣讲教育作为“新生引航工程”重要内容,南开大学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有关要求融入学校“公能”素质教育中;既要注重教育环节,又要加强监督惩处力度,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比如中科院研究生院专门界定考试作弊、科学不端行为、教学科研活动中不良行为,并严格规定纪律处分方式与种类,一经查处,决不姑息。

中科院研究生院组织专门力量开设相关课程,“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产权”、“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法”、“中外伦理思想流派”、“通识案例必修课”等课程,其中均包含有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主题。

国防科技大学围绕“一个主题,两大群体,三项活动”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一个主题”是指围绕“纯正学风,规范行为,严谨治学,诚实做人”主题开展宣讲教育,与“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等两项重大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宣讲教育长期化、制度化。“两大群体”是指把教师、研究生两大群体作为宣讲教育重点对象,把科学道德、科研诚信全面纳入教师岗位培训以及考核评价范畴,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学术规范训练,完善学位论文抄袭检测和预防机制,在各类教学科研活动中实行诚信承诺制度。“三项活动”包括:广泛开展“三个进入”活动,建好“五个文化”;搞好《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科研活动诚信指南》、《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等规章制度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大家谈系列活动,还将通过组织研讨会、征文、辩论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师生积极主动参与。

四川大学建立健全了学术不端惩防体系,在校院两级购买安装了“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根据文理工医各学科的特点制定了学术道德标准与学术规范,对所有申请学位的研究生学术论文、教师评职称等的学术论文进行全面检测或自查。将遵守学术道德作为基本底线,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

中国工程院黄伯云院士认为,宣讲教育需要精心谋划,做好顶层设计;确立高起点,把“全覆盖、制度化、重实效”作为宣讲教育的根本要求;确定内容和形式,把全国性的统一要求和发挥各地的创造性相结合作为宣讲教育的基本方式。

中国科学院王乃彦院士强调,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宣讲活动是一种弘扬高尚的科学道德、培养优良的科学精神、倡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反对科研工作中的浮躁情绪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有效方法。他认为,宣讲内容要有针对性、引人入胜;宣讲方式要灵活多样、注重效果;宣讲人要有榜样、示范作用。

此前,中国工程院杜祥琬院士提出,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必须构建教育、制度、监督、法制相结合的科技诚信工作体系,由四个方面、共十六条构成的综合“药方”。

一是教育。从孩童时代的诚实(不撒谎)教育,到大学生、研究生阶段的诚信教育、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乃至对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学术团体的诚信继续教育,成为一个教育体系。

中国的教育需告别浮躁,回归宁静,回归育人治学的理念,远离官本位、行政化和急功近利。以国内外不端行为的典型作反面教材,以楷模为榜样,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建设利于诚信和创新的文化环境。

二是制度。

机构:我国科技界已成立了科技诚信建设联席会和办公室,科技口的主要部门也成立了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需进一步完善,如建立客观和超脱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机构。

规范:制定和完善科研行为规范;建立科技活动利益关系规范和相应制度。

管理制度:改进科研项目和经费的管理制度;改进现行的各种评审制度和相应的问责制、信息公开制度。改革现行的考核评价、评估与奖励制度,革除弊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

诚信档案:在科技界建立对单位和个人的科技诚信档案,作为其承担项目、授奖和评聘职称的依据之一。

规范兼职:将多头兼职、得实利而不尽责作为一种违规行为。

完善院士制度:建立院士诚信档案,规范兼职、待遇,完善行为规范和处理办法。

三是监督。科技机构对各种制度的执行应有有效的监督,如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监督委员会。政府部门应对管理机构有有效的监督办法,并对科技机构的工作进行督查;高度重视社会监督,建立和完善各项公示、受理投诉、处理投诉的完备制度;对投诉人和被投诉人必要的保护制度;建立超脱的调查机构;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合法而有效的监督手段。

四是法制和严惩。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学习体会 篇4

和学风建设的学习体会

姓 名:xxxxxx 班 级:xxxxxxxxxxxx 学 号:xxxxxxx

对于科技事业而言,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直接影响到科学的繁荣发展,是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良好的学风是提高育人质量、树立良好校风的重要条件。道德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指科研活动中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既表现为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格,也具体反映在指导科技工作者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之中。

近年来,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已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首先科研群体的社会角色更易受到社会关注。科学家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创新的推动者,一直被公众看做“最接近真理的人”,是“不会说谎的人”,在公众中具有良好社会形象。一旦出现道德问题,对于公众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其次科学技术与工业经济乃至政治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包括科学家在内的多元社会主体介入了科技活动的决策、研发和应用,而相应的科技社会化运作机制尚不完善,相应的规范也未能建立起来,由此导致众多的失范现象产生,并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最后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对国家、科学共同体、个人危害很大。对国家和科学共同体而言,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会误导科学研究的方向,导致科技资源低效使用,甚至引发腐败行为。世纪以来,科研活动已经从以个人的兴趣为中心、强调自由探索和学界自治的业余活动,发展为高度专业化的一种社会建制。随着科研从业人员的不断增多,科研资源相对稀缺,对学术荣誉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利益的追求也日益激烈,引发了科研从业人员的价值冲突,产生了导致科研不端行为的职业和社会诱因。世纪 80 年代以后,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近年来,日本和挪威相继爆出论文造假事件,美国常青藤名校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童”科学家帕里耶斯因为伪造研究数据被开除,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也先后发生了两起震惊科技界的科研舞弊事件。

科协曾有报告列举了我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中7个方面的不端行为和表现形式:

1、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在论文、研究报告、著作等科研成果中抄袭剽窃他人的实验数据、图表分析,甚至大段的文字描述。

2、伪造篡改实验数据。在实验数据、图表分析中,随意编造数据或有选择性地采用数据证明自己的论点,影响和误导其他科技工作者。

3、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利用职权在并无贡献的论文或成果上署名,把他人成果据为己有;将通过会议、评审等过程获得的特殊信息和思想随意向外传播;在论文被录用或成果获奖后任意修改作者排序和著作权单位;为了论文顺利发表或成果获奖私自署上知名科学家名字;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或求得职称晋升,无关工作的同事、同学、亲友之间互相挂名。

4、重复发表论文。

5、学术论文质量降低和育人不负责任。将原本可以用一篇完整的论文发表的科研成果,分为多篇投稿,降低论文质量,破坏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完整性;部分教授、博导为完成科研任务招收几十名、甚至上百名研究生为自己工作,无法全面有效地教育培养好研究生,造成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大面积滑坡。

6、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在与自己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尽量抬高对他人的评价,滥用“国际先进、国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等词语;在与自己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贬低前人或他人科研成果,自我夸大宣传。

7、过分追求名利,助长浮躁之风。部分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一些已有一定学术成就,在学术界有一定地位的科技工作者,兼任太多的社会和学术职务,整天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真正用于科研的时间很少。

近几年来,我国科技界的科学精神缺失和学风浮躁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科研活动的功利色彩浓厚,过多地看重了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得失,利用科研机会谋取私利。在商业利益冲突下,部分科研人员彻底忘记了科学的非私利性,追求不当利益;

2、迷信或畏惧学术权威,轻信永恒不变的真理,部分丧失了科学的质疑和批判本性。在科研设计、研究方法选择、研究过程、技术标准、数据分析和成果应用等环节不能时刻保持批判意识和态度;

3、不遵循科学共同体公认的科学规范和科研方法,缺乏必备的相关学科知识;学术态度不严谨,科学态度不端正,因主观倾向造成的系统性差错;

4、不愿意不断接受严格又系统的科学训练,不关注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把主要精力用在跑科研项目、拉关系、参加社会活动上;

5、普遍存在着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泡沫学术等不良现象,甚至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将他人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随意篡改、捏造实验数据,将本不具有创新型的成果贴上创新的标签,骗取公众承认而获取学术地位和物质利益,企图不付出艰苦的努力就获得高额的学术回报。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出现,有着诸多复杂的因素,既有着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有科研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和漏洞,但从根本上来说,科学文化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本质是科学文化缺失或者说发育不良的问题,是科技事业发展与社会资源配置趋势出现偏差或者说悖离的问题。“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比喻形象地说明,科学文化对于科研人员学风道德的塑造具有长远的深层次的影响。同样,高尚的学风道德也会对科学文化的发育发展乃至全社会崇尚科学、热爱科学良好风范的形成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国老一代科学家志存高远、淡泊名利、勇攀高峰、无私奉献,以优良科学道德和学术素养为科技工作者乃至全社会树立了典范。我国最早论及“科学精神”的学者是任鸿隽先生。1916 年,他在“科学精神论”一文中明确指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著名物候学家竺可桢在 1941 年所撰“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提出了三种科学态度:一是不盲从,不附合,依理智为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是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毫不苟且。

2011 年,杜祥琬院士在南开大学面向青年学生作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报告时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使命在于追求真理、造福人类,这也正是科学精神的真谛;由科学精神派生的科学的理性精神,要求科技工作者以有利于社会为原则约束自己的行为;由科学精神派生的科学的实证精神,要求科学研究必须以唯真求实为原则,经得起实践检验,由科学精神自然导出了一系列的科学道德行为准则。

科学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滋养。这就要求每一位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必须端正治学态度,加强学术道德修养,树立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必须耐得住艰辛和寂寞,坚持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科学方法,矢志不渝地坚持以自己优秀的学术成果为社会、为国家服务;必须正确对待学术活动中的名与利,正确处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以推动学术进步为己任,以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为己任,献身于追求真理的崇高事业。同时,必须坚决反对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更不能自甘堕落地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唯利是图。

2007 年中国科学院向社会发布的 《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涉及到“科学的精神”与“科学的价值”、“科学的道德准则”和“科学的社会责任”等四个方面,由此大致界定了“科学精神”的外延:① 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科学因其精神而更加强大;② 不懈追求和捍卫真理;③ 对创新的尊重;④ 采用严谨缜密的方法;⑤ 遵循普遍性原则。

科学精神的力量让人们能够拥有批判的头脑,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能够展开自由的讨论,能够接受实践的检验。科学精神让人们尊重事实,尊重真理,反对迷信,反对盲从,反对因循守旧。

一个健全的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事业需要科学精神的引领。现代科学既是一种系统而复杂的知识体系,也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更是一个包含了科学方法、科学规范和精神气质的价值体系。人们很容易从 SCI 论文、研发资金的投入、科技进步对 GDP 的贡献,科学家数量、专利申请数量等硬性指标来审视科学的范围、特点和社会功能,而容易忽视科学的精神性的一面。因此,犹如一个健全的人不仅要有强健体魄,还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饱满的精神风貌以及独特的个人气质那样,一个发展良好的科研体系和科学共同体自身都应具备特定的精神气质和精神追求。

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应当从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伦理、科学规范四个部分分别展开。科学精神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贯穿于科研活动全过程的共同信念、价值、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包括追求真理的信念、用于探索的精神、遵循实证的方法,讲求理性的态度。

研究生应当从求真、实证、进取、协作、包容、民主、开放、理性怀疑等方面努力,提高沟通交流能力,正确处理利益、荣誉、道德和伦理等关系,拓展对物质世界、生物界和人类的认识,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

科学道德主要包括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自觉抵制弄虚作假、浮躁浮夸等学术不端行为等。我们应该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中,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形成良好的学风。

科学伦理指科研人员与合作者、受试者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考察的是科研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品行和诚实及杜撰、抄袭、剽窃及学术不当行为产生的根源、表现、危害及对策。我们应当努力学习许多专业以外的知识,包括历史、哲学、社会学、文学、宗教和伦理学等帮助自己认识自我。

科学规范是基于科研道德和科学共同体共识的,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的规则和安排,因而具有文化的意义,要求研究者自觉遵守和共同维护,主要包括诚实原则、公开原则、公正原则、尊重知识产权、声明与回避原则等。我们应认真学习《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指南》和《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为科研生活的开始奠定坚实的学术诚信基础。

对于个人来说,学术道德是衡量一个研究者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直接反应研究者的科研态度与学术态度,对学术道德的轻视,将使研究者的科研工作步入歧途,无法产生优异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对于国家来说,研究者的科研工作直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只有重视学术道德规范,才能保证高素质的科研工作。研究生是国家的科研工作的继承人与接班人,只有从在校时期起便注重学术道德的培养与提高,才能保证个人研究道路的正确与国家科研工作的发展。

科学事业的发展过程,既是学术创新的过程,也是学风建设的过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对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发展学术事业,净化校园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科研不端行为是伴随科学的发展产生的,要依靠科学界自身努力和全社会的关注去消除在外在准则要求的同时,更要有科研工作者的自律。学风浮躁是引起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而学风浮躁又与现行的评价体系相关。而要克服学风浮躁、学术评价中急功近利的倾向,需要“诚信为学”,学习活动的开展,我深感遵守学术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的深远意义,在日后的学习与学术研究中,从事学术活动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恪守学术界公认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严谨踏实的学风和笃信诚实的原则从事科学研究,做一名合格的、名副其实的研究生。

首先我们要进一步深入认识了我校学术道德规范的细则与要求。如:在学术活动中,应该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学术成果的署名应真实,署名者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和法律责任;此外,还有其他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也是作为研究生的我们应当遵守的。其次是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精神。在学术研究中,诚信最主要体现在对学术道德规范的恪守之上。有部分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对待学术的态度不够严谨,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不尊重他人成果和知识产权,或在研究时急功近利,研究成果无法反映客观事实等情况时有出现。我们应以此为鉴,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做一名合格的研究者。

最后要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要模范遵守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作为科学研究的直接目标和动力,把学术价值和创新性作为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准。在学术研究工作中要坚持严肃认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不得虚报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反对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的浮躁作风和行为。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篇5

爱国 奉献是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代对年轻一代科学家的需求和召唤。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科技创新早已不是少数天才个人贡献,而成为现代国家支持下展开的团队合作活动,是国际政治 经济和文化角逐的焦点。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途中,爱国 奉献的“家国情怀”,就是每一位科学家矢志奋斗的锚点和初心。

创新 求实的“科学态度”,是科学家精神的本质,解决了“科研怎么做”的问题。

创新是科学家精神的关键内核。进入新时代后,随着国力增强和基础的夯实,我国科研条件与几十年前相比已经好了很多。为加快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我们不能满足于作学术的跟随者,而要勇攀高峰 敢为人先,朝着领军者的角色迈进。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篇6

界的下一个真相,而这个过程有不得半点弄虚作假,那些搞科研不为科研只为名利的浅薄思想只会让他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些事实同样也教育了我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必须求真务实,坚持诚信为先。

“学风”一词,最早源于《礼记 中庸》“审问之,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学风”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学校的、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当今社会,学风一般指个体或者群体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的精神风尚和思想态度,包括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从我们学生的角度讲,学风是学生思想作风在业务学习上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精神风貌,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和习惯等要素的综合体现。在科研领域,学风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科技工作者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是指科技工作者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其在科技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因此,学风建设对于学生和科研工作者同样重要,它决定着学生对待学术的态度,关系到学术研究着的行为方式,影响着国家学术界的走向。通过在校园内进行学风建设,能让同学们树立正确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刻苦踏实,勤奋进取,独立思考和钻研,努力培养综合学习和研究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质量。充分利用校园学习资源与设施,拓宽知识、提高素质。增强学习动力,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专心听讲,勤做笔记,认真作业。树立积极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意识和精神。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及公益服务活动,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是指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规范、行为准则、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气、治学原则等方面出现的违规现象。因为其不利于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正确使用,所以称之为问题。目前学术界存在的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杜撰、篡改、剽窃。具体行为包括:数据的不当使用,违反科学规划,不当的同行关系,不当的师生关系,给予产生压力的不当科研。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问题造成了学术资源和学术生命的极大浪费;破坏正常的学术秩序,扼杀创新活力;违背科学精神,贻误人才培养;损毁学术界和知识分子的社会公信力;加剧社会腐朽的蔓延。在加强制度建设,加大对不端行为惩处力度的同时,需要在科技界大力提倡道德自觉意识、加强舆论的引导。科

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反映了学术研究者自身道德意识的薄弱,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现代科研体制在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没有正确引导科研工作者的思想,一味要求数量,对于实际工作成果质量监督不力。

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不仅是推动学术研究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对倡导求真务实的社会风气,对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科研活动作为特殊的社会活动,本身具有独特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从事科研活动的群体比其他社会群体更需要一个追求真理、严谨求实、诚信负责、真诚协作的文化氛围。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出现,有着诸多复杂的因素,既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有科研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和漏洞,但从根本上说,科学文化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本质是科学文化缺失或者说发育不良的问题,是科技事业发展与社会资源配置趋势出现偏差或者说背离的问题。“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比喻形象地说明,科学文化对于科研人员学风道德的塑造具有长远的深层次的影响。同样,高尚的学风道德也会对科学文化的发育发展乃至全社会崇尚科学、热爱科学良好风范的形成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国老一代科学家志存高远、淡泊名利、勇攀高峰、无私奉献,以优良科学道德和学术素养为科技工作者乃至全社会树立了光辉典范。目前,我国科学文化发育严重滞后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文化相对于商业文化处于弱势,这是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一是对科研活动的客观规律尊重不够,过分看重短期目标,急功近利,缺乏“十年磨一剑”的长远打算和执着精神;二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严重缺失,缺乏批评质疑的精神,团队协作意识不强;三是受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官本位”、学术霸权问题突出;四是在涉及人的科研活动中,缺乏对人的基本尊重,科研伦理底线受 到挑战;五是公民科学素质不高,对科研活动的监督能力和作用不强。这些问题都助长了学风浮躁和不端行为发生。

由于解决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有关部门必须尽早完善有关规则的制定,早日杜绝学术造假行为的发生。要彻底解决类似问题,关键在于抓好教育、制度和监督三个环节。教育是基础,制度是关键,监督是保障,防惩结合、标本兼治。具体方案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坚持教育引导。目前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和处罚主要是针对杜撰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篇7

教育部科技委主任倪维斗院士、教育部社科委主任吴树青教授、浙江大学校长杨卫院士、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先后在座谈会上发言。二十余位知名高校领导及专家学者一致表示,当前高校学风总体上是好的,但个别教师的学术造假行为影响恶劣,必须严肃处理,绝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大家认为,加强学风建设,要标本兼治,要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从源头上扭转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要加强学术道德宣传与教育,加强学者自律。要及时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让造假者付出代价,起到教育警示作用。

周济在讲话中肯定了长期以来高校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潜心研究、严谨治学,为发展科学、繁荣学术、教书育人做出的重要贡献。但他同时对仍然存在的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以及时有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表示了深深的忧虑。“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严肃查处,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周济对此言辞肯定。

周济强调,要深刻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指出,要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治和预防工作体系。他說,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净化学术风气,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必须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内部治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

周济提出加强学风建设的三条路径,“一是加强教育引导,提高道德自律水平,发挥道德力量,使之不愿违背学术道德;二是加强制度约束,规范学术管理,发挥制度力量,使之不能违背学术道德;三是加强社会监督,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发挥社会力量,使之不敢违背学术道德。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篇8

首先,施一公教授提到做科研,时间的付出是必须的,也说不管是做什么的,时间的付出都是必须的,对此,我深有体会,一个人,只要他(她)不是智障(先天智力不足),就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智障与天才总只是些少数人,而我们大多数人,绝大多数人都只是一般人,天才都需要努力,需要付出,何况一般人呢。记得小时候学的一篇课文《伤仲永》,仲永天资聪颖,结果随着年龄增长他觉得自己知道的够多了不再需要继续学习了,慢慢沦落为普通人的故事。

不管是做什么,目前的科研也好,或者一个兴趣爱好也罢,都需要时间的付出,这种付出不是盲目的滥用时间,而是在正确方式、正确的心态引导下来面对期间的各种问题。

这就需要提到施一公教授提到的批判性分析了,在科研上,失败真的是家常便饭,上周还能纯化出的.蛋白可能这周就纯化不出了,我们经常会盲目地沮丧,不去分析问题所在,只是一味丧气,这样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相反,久而久之,问题会越积越多。

认真客观地分析失败所在,久而久之总会将我们推向正确的道路。纵观我们的整个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不去努力前行,不去思考,思想和身体都只会原地踏步,乃至退化。

关于施一公教授提到的取舍问题,我有强烈的共鸣。

以前常跟人说,有舍才有得,有得必有舍,这就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要知道,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且每一天都在跟死亡更近一步,还有不知哪天就到来的意外,因此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自己认为最正确最必不可做的事,

但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这样的意识,没有自己的思想。随大流,是不自觉地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就随了大流,淹没了自我,,在目前这样一个消费、攀比、功利、形式、房车工作是标配等物质观念占主流文化的社会中,人也的确比以往更难保持人格与思想的独立,也因此更加坚定了要及时退出当代生活的想法,

以前确实有很多科学家值得敬佩,不想举例那些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多少贡献的科学家,只举一些对科学真正着迷成魔的人,众所周知的诺贝尔,居里夫人,孟德尔等,在我心目中,他(她)们真是对科学热爱的付出了热血,当然一个人出于对所从事之事的热爱并为之努力,自然会因此造福人类,但是那种以要为人民为国家怎样怎样的是为我所不耻的,在我看来,一个人除了对自己负责之外,不需要再对其他的什么人负责,只要他的行为不会危害他人,在当代社会,物质过于泛滥,消费成了主流。

精神则贫瘠的长不出草来,我们都是泥菩萨,自身难保,哪里还顾得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呢。

科技自然是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导致而今消费膨胀却不见消停的现象,当然,科学本身是没有错的,科学的出发点就像施一公教授所说,科学不过是在对自然现象规律的一种总结,以最接近最恰当的语言去描述总结自然中的规律,并加以利用,没有绝对的真理,旧的也总会被新的推翻,因此作为一名科研人,我们要永远保持学习的、开放的心态,除了这些之外,我认为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专注,不管你现在正在做什么,如果不是出于热爱,出于内心的选择,是很难专注的,专注也意味着放弃很多无关紧要还时不时来干扰诱惑的事物,这与前面提到的舍也基本一个意思,之前专注里自然就包含了舍,专注的忘乎所以自然就舍弃了很多无关紧要的。

但是当下,前路尽是诱惑,尽是阻碍与迷茫。

上一篇:碘缺乏病宣传材料下一篇:讲文明知礼仪做文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