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作用

2024-10-10

监督作用(精选12篇)

监督作用 篇1

目前我国会计造假和会计信息失真各种现象仍屡屡发生, 严重的影响到了各类债权人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利用效率, 众多会计造假和会计信息失真案件的发生并非偶然, 都有着现实根源。会计监督职能的力度不足是会计造假屡禁不止的根源。所以, 要解决会计问题, 就必须加强会计的监督。

一、会计监督职能发挥力度的不足

会计监督作为会计工作的一个基本职能, 也越来越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视。1993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了包括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的完整的会计监督体系, 会计工作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并且国家在1999年通过了第二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并在2000年实施, 在此部法律中, 完善了会计监督这个会计职能的相应条款, 但现状不容乐观。

(一) 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导致会计监督的难以执行

《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可是, 我国大多数企业单位缺乏内部监督和控制制度, 使得工作差错和舞弊, 因责任不清互相扯皮、推诿, 甚至越权行事, 造成管理失控。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 但这些制度却只是摆设, 并没有得到好的实施与执行, 有些企业负责人的约束机制也不够健全, 导致了会计人员无法有效的进行监督。有些企业为了短期利益, 甚至无视内部控制制度, 使得内部控制制度根本无法执行。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会计监督的职能就难以发挥作用。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委托经营者对企业财产进行监督, 为维护企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很必要的。随着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广泛运用, 对会计人员技术要求较高, 操作单一化, 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难以落实, 违纪违规行为呈现出智能化特征, 会计监督难上加难。

(二) 会计外部监督的权责不到位

1993年, 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 在会计监督的方面, 各个部门的责任划分不明确。因为, 在会计监督的法律规范中, 并没有很详细地规定各部门权责, 会计法只是规定了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保险监管等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有权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进行监督检查, 但是, 具体权责范围并未详细作出说明, 各个监管部门也只是根据会计法制定了一些相关办法。比如《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 这样造成了各个监管部门的重复检查和责任的相互推委。以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 依法对被审计企业进行审计为代表的社会监督, 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而出现的。社会监督以其特有的中介性和公正性而得到法律的认可, 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是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者。但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缺乏严格的规范和管理, 部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事务所出于自身的利益, 争抢业务, 往往过分地顺从被审企业的要求, 审验质量差, 签证可信度低, 起不到应有的公证、监督作用, 有的注册会计师在利益的驱动下甚至为企业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 这无异于为企业内部经营者的会计作假开了“绿灯”, 严重影响了注册会计师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社会监督作用的发挥。

(三) 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相混淆

虽然, 国家法律已经不断在完善, 但对于会计监督的条文还是只有框架, 没有具体细则, 比如, 新的《会计法》已经颁布了许多关于会计监督的条文, 但是, 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没有跟上, 而且, 会计监督问题也只有在几点中粗略的提到, 有的企业在新的财务制度运行之后, 仍然用传统的办法来对待新制度, 并没有按照新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 使得新法规形同虚设, 并没有取得真正的作用, 甚至因此出现会计管理的混乱, 再者, 我国的内部审计法规还尚未建设, 这也使得会计监督与审计的概念到现在还是很模糊, 连法律在这两个方面都是权责不明确, 法律依据混淆, 正因如此, 很多企业将审计监督等同于会计监督, 而事实上审计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再次监督, 审计监督只是事后的一种监督, 随着我国经济多元化的发展, 如果有针对性的会计制度和核算体系还不健全, 就根本无法适应以后的经济活动。

二、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的刍议

(一) 完善配套会计监督法规, 保证会计监督职能的正常发挥

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 绝对离不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所以完善配套会计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是事在必行, 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新的《会计法》, 但没有出台《会计法》细则, 特别是会计监督在《会计法》涉及的范围不大, 导致了会计监督的法律可操作性并不很强, 所以, 建立和完善统一会计制度, 满足企业经营的多元化, 与此同时, 还要强化一些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比如《经济法》、《证券法》等, 不能顾此失彼。让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 加强内部会计监督, 保证会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

首先应该从严贯彻《会计法》。新会计法的实施, 标志着以规范会计工作程序为主要内容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正在建立, 为加强单位内部的会计监督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次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保障, 在执行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职责明确。处理每项经济业务, 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财务部门应独立于其他业务部门;二是互相制约。每项会计业务的全过程或某个重要环节, 需由两个以上工作人员共同经手, 以达到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的目的;三是稽核对帐。每期必须进行账证、账账、账物、账表核对, 防止错误和不合理事项。同时还应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

最后规范监督程序和方法。一要注意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监督。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二要对本单位财产物资进行监督, 即要对财产物资进行妥善登记与保管;对实物资产定期盘点, 进行账实核对, 并对核对差异查明原因, 及时处理。三要对财务收支进行监督。会计人员对违法收支有权拒绝办理或按照职权予以纠正;无权处理的财务收支应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 请示查明原因, 做出处理;对那些严重违法和损害国家社会公众利益的收支, 还应向主管单位或财政、审计、税务机关报告。

总之, 没有强有力的执行机制做保障, 再好的会计法律、法规也会失去作用。必须切实提高内部会计监督重要性的认识, 采取有效措施把各项制度落到实处。这样一来, 企业落实好了单位会计的内部监督制度, 会计监督也就有法可依, 有章可行, 操作性也强化了, 监督能力再一次得到提升, 会计信息不真也将很少会发生了。

(三) 强化外部会计监督, 保证会计监督职能的强效发挥

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外环境的监督, 一个单位会计监督体系能否得以有效的运转, 不仅要依赖于自身监督机制的建立健全, 同时也要依靠外部环境的改善。

财政监督是指各级财政部门在资金积累、分配和使用过程中, 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其成果所实行的监督。财政监督之所以是政府监督的有效手段之一, 不仅因为它可以对各个事业单位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和检查, 同时也有利于各企业单位严格财经纪律, 保证国家预算计划、发展方针的全面完成。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必须要接受国务院审计机关和各级人民政府的审计机关对其财务收支情况的依法监督, 政府审计监督不仅是国家监督会计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 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国家财经纪律, 有助于各个单位会计工作在法律这面大屏障保护下展开。

税务机关在对企业单位征收税收的过程中, 可以依法查看企业相关的会计资料, 以此可以发现企业是否存在错记漏记或计算上错误等情况, 客观上是对单位会计资料不正确处进行了又一次更正, 有利于进一步保证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

金融机构可以依法对各单位资金的调度和使用方向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和稽核, 以及对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单位银行账户进行监督, 防止私设账户或转借帐户等不法行为的发生。同时各企业单位应定期向金融机构保送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其他一些财务会计报表, 并应该接受金融机构的指导和监督。

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是我国证券市场的管理机关, 其下设的各级部门可以对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定期审核, 以查处是否存在上市公司有会计做假等行为并及时对其纠正和惩罚, 上市公司必须接受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对本单位在财务方面的合法监督, 同时也要接受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对本单位提出的合理批评、建议并给予采用。

其次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作为社会监督的主要形式, 由于其所具有的中介性和公正性而得到了法律的认可, 因此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单位应当聘请会计事务所进行审计, 并应当向注册会计师如实提供会计报表和一些相关的会计资料, 注册会计师对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存在差错应当给予纠正, 并及时有效的查处制止单位可能存在的各种经济犯罪活动, 制约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行为, 有效的防止虚假的会计信息的产生, 进一步确保本单位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总之, 在我国加强会计监督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能够正常运行, 现在, 我国会计监督已经处于一个越来越弱化的状态, 如果再不加强会计监督, 可能将导致会计监督的有名无实, 而我们的企业会计信息的诚信度也更将不复存在。我国会计监督面临如此巨大挑战, 惟有国家, 社会, 企业和会计工作者四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才能为企业会计创造一个明朗的前景, 给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带来一个更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文虹, 王洪英.浅谈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J〕.现代经济信息, 2007, (8) :17-23.

〔2〕闫希望, 孙静.论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必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 2007, (9) :22-25.

〔3〕刘青.加强企业会计监督的事务举措〔J〕.Commercial Accounting, 2006, (6) :32-33.

〔4〕张振.建立有效的会计监督体系〔EB/OL〕.维普资讯, 2005-07-01.

监督作用 篇2

作者:侯永和日期:2010年12月10日

在现代化企业的运行管理体制中,必须有效地发挥监督机制的监督作用,科学系统的对全过程管理进行控制,在决策前实施监督,能防止决策的错误,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实行监督,能提前排除问题和杜绝潜在隐患,防止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离目标的现象。因此,在实施控制监督中要体现超时性、针对性、适时性,要将监督机制有效地纳入控制网络之中,使管理系统封闭。同时,要力求监督的民主,监督的公开,监督的质量和管理效果,从而达到监督与防范的目的,推动各项目标管理任务的顺利完成。

在现代化企业的运行管理体制中,监督机制是管理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主要环节,尤其是在机构调整、人员精简、管理岗位减少的情况下,更显示出监督机制所处位置的重要。

一、监督是过程正常运行的保证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或人际关系中,还是各种职能活动中,控制都是普遍存在的。从控制理论来理解,监督就是多过程的一种控制,监督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纠正一切违反国家行政管理要求的行为,防止和纠正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其目的在于确保行政管理活动的正常运行,保障各项政策纪律的执行到位,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不受任何监督的“全权”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在决策前实施监督,就可以防止决策的错误,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实行监督,可以提前排除问题和杜绝潜在隐患,以防止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离目标的现象,这就是监督的预防作用。

在决策的执行过程中,一方面因为不可预料的因素存在,或者是情况发生了变化,均可影响决策的正常执行;另一方面,多种人为因素,例如官僚主义、利己主义等的干扰,也妨碍决策的实施,在上述情况下,必须依靠监督机制去对其失误或过失进行纠正,这就是监督的补救作用。

既然行政管理中出现不当和失误是在所难免的,那么当失误出现之后,简单机制即可查明原因,弄清是非,判明责任,以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这就是简单的改进作用。

监督机制的预防作用,补救作用和改进作用的正常发挥,是管理过程正常运行的保证。

二、当前妨碍监督机制发挥作用的主要表现

1、监督机制不健全,人员不齐不力

当前,一般企事业单位和部门中,其简单机构主要有:基建、监察、审计、工会等机构。这些机构在某些单位或部门形同虚设,么二厘毫 精简机构,他们人都是主要对象。一个上万职工的单位,往往只配2——3人从事上述某一部门的工作,或是把这些部门作为安置即将退休的干部的场所,成为老、弱、病、残人员的“收容所”。

2、职责不清,任务不明

有些单位或部门的机构变成了办案机构,不出问题无事干,出了问题就办案。封闭原理应用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适时性和同步性,“办案”仅仅是发挥监督机制的改进作用,仅对后续过程有借鉴作用,起不到对正在运行的过程实施控制的作用(补救作用)。

3、抽梁换柱,职责混淆

有些单位或部门的监督机构的主要领导,又兼任执行机构的重要职务。这样一方面削弱了监督机构的力量,使这些领导同志不能专心从事执法监督工作;另一方面对干部 也是不利的。因为行政机关的领导是主要的被监督对象,从而使监督人和被监督对象混淆,不但造成监督不力,而且为不正之风开了方便之门。

4、信息短路,闭门造车

有的单位或部门领导在作出重要决策之前,不咨询监督部门的意见,研究重要决策的会议,又不让他们参加,使这些部门对本单位的许多重大问题情况不明,当然,无法实施咨询与监督,这是造成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

三、加强监督的主要措施

这里暂且不谈上级主管部门对下属单位工作的监督,不谈对执行力情况的检查监督,仅就单位或部门如何加强监督机制谈点认识。

1、学习并合理运用封闭原理

封闭原理是指系统内的控制网络必须形成一个严密的回路,这样才能实行有效控制。如何运用封闭原理实施有效控制,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其主要规律与做法有:一是封闭要有超时性。在系统运行之前,要预计各种偏离目标的因素,提前采取控制措施,使决策者始终掌握主动权,避免不应有的损失或失误。二是封闭要有针对性。在系统允许过程中,偏离目标的情况是时有发生的,只有针对某一情况而采取对策,实施封闭,才能杜绝偏离目标的后果。三是封闭要有适时性。只有对过程的运行,实施同步适时地控制,才能使过程正常运行,达到预期的目的。封闭不适时,就等于没有封闭。此外,由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领导的预测与实际总是存在差距的。那么预先设计好的封闭系统,在允许过程中,就可能产生新的失控因素,破坏系统的封闭。绝对封闭的系统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决策者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不断调整控制手段,使系统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封闭。

2、要将监督机制有效地纳入控制网络之中,使管理系统封闭

现代管理学认为:决策、执行、监督、咨询、信息是构成完整的管理系统的五大机构,缺一不可。只有这样对一个管理系统而言才是封闭的。各尽所能、各尽其职,才能将一个单位或部门的各项工作领导好、管理好。所谓有效的纳入控制网络,就是不要把监督、咨询、信息机构当陪忖、当“花瓶”,而是有职有权,在各项工作的决策、执行、总结、验收的全过程中,均应有这些部门参与,有他们的具体任务。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作为决策者,应当允许和欢迎咨询,监督部门与自己“唱反调”,做到兼听则明,否则系统封闭也是不可能的。有的决策从一开始就是错的,究其原因就是决策者未做到兼听则明。例如,某人提出要开发某一产品,要求决策者贷款,总是向决策者灌输各种有利条件,而决策者对具体情况不熟悉,又不让咨询、监督部门去做点调查研究,提出意见或建议后再定案。而是仅听了一言之词,以为有利可图,就拍板定案,到头来上当受骗,人财两空。这样的事例,近些年已屡有所见。

3、法律、制度中必须有监督措施使法规封闭

要治好一个单位或部门,决策者除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和政府颁布的各项法规和政策外,还必须根据本单位或部门的工作实际,制订必要的规章制度,这是必然的。但如何使这些规章制度行之有效,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必须将监督与奖罚作为重要的条款列入构成封闭的法网,法不封闭等于无法,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那些损公肥私者,谋取暴利者大都是钻了我们的法不成网的空子。

4、决策实施过程中必须有监督措施使过程封闭

过程封闭是适时控制、发挥监督的补救作用使过程运行与监督相同步所必须的。监督必须贯穿于过程的发生、发展与结束的全过程,过程无监督等于过程不封闭。

监督机制参与过程控制、执行或制订与本过程有关的法规,均是过程中有效的监督措施。但是,这还不够,要使过程封闭,使决策得以正常实施,还必须有民主监督措施。民主监督也是监督,这里单独提出来,是因为它常被决策者所忽视。决策者应将各种决策意图交给群众,欢迎群众通过舆论、来信、来访与申诉等方式对决策及实施过程实行监督。民主监督中还有一点应特别引起决策者的重视,即要认真发挥党外民主人士、专家的监督作用,这些同志大都有一技之长,又生活在群众之中,他们的意见或建议往往是十分宝贵的。

网络公共舆论的监督作用 篇3

【摘要】 网络公共舆论不仅能够及时快速的反应社会问题,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还能够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化,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强有力的网络舆论监督有助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

【关键词】 网络;公共舆论;监督;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2007年的“最牛钉子户事件”,2008年的“周久耕事件”,2009的“躲猫猫事件”以及前不久的“徐宝宝事件”等热门事件,都是最先通过网络快速传播开来并造成强烈反响。上世纪90年代,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先生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中就已指出:现代社会中电子传媒正对公共领域的基本结构发生着重要的影响。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网络的普及,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38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已达到1.55亿,约占我国网民总数的一半(46%)。公众通过网络平台对各种新闻事件进行了解、关注,提供信息或介入支持,在公开、公正、公平的条件下促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不得不承认,网络媒体已引起了公共领域基本结构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公共舆论已经成为舆论监督的新生力量并不断显示着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网络公共舆论监督的特点

网络的出现及其与生俱来的特有的直接性、开放性、平等性、高效性、交互性、便捷性、低成本性,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传统媒体监督的不足。网民可在第一时间通过新闻发帖,BBS论坛发帖、跟帖,或通过个人博客、网上签名等多种形式揭露不无人所知的“内幕”或“隐私”,将事件或社会问题大白于天下。网民可以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新闻事件、社会事务和公共决策中去。通过话题集结阶段、争议辩论阶段、意见趋同阶段,形成网络公共舆论进行监督。

三、网络公共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

1.及时快速的反应社会问题,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纵观“徐宝宝事件”的始末:从网友一则题为《南京儿童医院医生上班忙“偷菜”害死五个月婴儿》的帖子,在网上引起强烈关注,后南京儿童医院不公布真相,期望可以瞒天过海,却不知,“徐宝宝事件”已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网络舆论对医院所谓的真相发出强烈质疑和不满,直至 “第三方”(由专家、网民、记者等组成的联合调查组)介入调查后,真相才水落石出。在网络这个开放、隐蔽、平等的舆论平台,公众可以及时、低成本的了解时事、发表言论、并随时关注、监督事件进展情况,可见网络是怎样一个能量积源地,一旦爆发,有着超乎想象的力量。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网络舆论能够在第一时间揭露社会问题,促使相关方针对问题做出反映,并无间断地监督进而促进问题快速、有效的解决。

2.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化,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在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径除立法机关代表制度、民意调查制度、听证会制度、协商谈判制度、公民请愿和投票制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参与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网民通过上网浏览时政信息、政府网站的政策新闻,通过网络论坛、个人空间发表政治见解,通过网络投票、网上建议征集参与到政策的制定中,甚至还可以通过网络与政府官员在线交流。公民积极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不仅能够促进政策制定的科学、民主、合法性,同时还能监督决策的执行,保证公民的切身利益得到保障。公众的民主权利得到了充实,伴随而来的民众参与需求也将不断地提升,进而要求政府信息公开,实现政民互动。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政府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提供了广阔空间。政府应该大力推广电子政务等服务手段,使公共服务更加透明、高效,从而建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服务型政府。

3.强有力的网络舆论监督有助于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网络公共舆论监督是传统监督方式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的拓展监督,是预防和制止腐败的有效方式。凭借其特有的全时、及时性、平等性、无垄断性、较高的安全性,网络监督能为反对腐败、调节社会、构建和谐提供一种新的动力机制。只要加以引导和规范,正确发挥网络监督的作用预防腐败,定能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使社会越来越和谐。

在网络公共舆论发挥巨大积极作用的同时,不容忽视某些问题的存在。某些网民在言论时带有浓厚情绪色彩,引发网络舆论监督中群体心理机制的“失控”,导致“网络暴力”现象的产生,“数字鸿沟”的存在限制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不利于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性、科学性等问题。针对问题,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引导和约束,大力开展网络素质教育,增强网民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普及计算机教育,缩小不同社会阶层、地区、不同教育水平之间的数字鸿沟,使公众有能力运用网络参与提出高质量的政策建议。作为网民,应自觉提高自身的网络素质,准确、完整地选择、解读政策信息,正确、有效利用网络参与公共政策的讨论和制定。

参考文献

[1]郑萍,薛冰.网络公共舆论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政策制定的途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9(1):61~65

监督作用 篇4

一、我国司法监督的形式及作用

通常认为, 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是避免行政权力滥用的最有效的制衡方式。在我国, 立法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同级的行政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 其中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通常被称作司法机关, 但严格意义上, 人民检察院是公诉机关, 行使的是国家公诉权, 而人民法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司法机关, 依法司职审判。因此, 通常认为我国的司法监督采用的是广义司法监督的概念, 既包括了司法审判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也包括了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人民检察院通过行使检察权和国家公诉权实施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其主要形式是通过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叛国行为、分裂国家行为等严重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完整的行为进行侦查和提起公诉的方式, 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政治立场进行监督;通过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行为中的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营私舞弊等违法行为和刑事犯罪行为的侦查和提起公诉的方式, 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廉洁从业进行监督;通过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滥用职权行为的侦查和提起公诉的方式, 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勤勉从业进行监督;通过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对公安机关、监狱、看守所、劳动改造机关在侦办案件中的刑讯逼供、超期羁押、恶意人身侵害行为进行检查的方式, 对行政机关的违法执法行为进行监督。人民检察院的司法监督是国家公权力对行政权的监督, 是行政机关外部监督的各种方式中主观能动性最强、监督力度最大的监督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国家机器的“自检”过程, 因此, 在特定情况下, 可以认为人民检察院对行政权的监督是最有效的监督方式。

人民法院通过依法审批行政诉讼案件和行政机关提起的强制执行申请案件对行政权进行监督。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方式主要包括撤销行政机关实施的违法行政行为、变更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决定、责令行政机关限期做出具体行政行为以及判决行政机关承担国家赔偿责任, 并可对拒不执行判决的行政机关及国家工作人员采取司法强制措施。人民法院的司法审判监督是一种在主观上相对被动的行政监督措施, 其主要依赖于行政行为相对人提起的行政诉讼发起行政监督。尽管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具有被动性, 但这种监督却是作为行政行为相对人的普通民众可以对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导致的损失寻求救济的最有效方式。

我国的司法监督是行政机关外部监督的重要形式, 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政权的滥用, 对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起到了制衡作用, 同时也为国家机器纠正违法、违规行政行为以及公民个人寻求行政违法救济提供了必要的救济方式, 是行政监督体制中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我国司法监督机制的局限

(一) 违宪监督机制尚未建立

资本主义国家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方式主要有两种, 即违宪审查监督和行政诉讼监督。违宪审查监督是指特定的机关对行政机关所制定的行政规章进行合宪性审查。

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违宪监督审查机制, 各级法院均没有专门的违宪审查职能, 各级法院职能审查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违法性和显失公正性, 但不能对行政机关制定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合宪性进行审查和裁判;同时, 公民个人也不能就行政机关抽象行政行为的违宪性提起行政诉讼。这样的制度缺失, 直接导致《宪法》作为我国最根本的法律, 却对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不能构成有效的制约, 必然导致行政权力的扩张,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制衡力。

(二) 司法机关在组织机构上不够独立

资本主义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三者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制约, 形成了一定的权力制衡机制。而我国司法机关, 包括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 其在组织机构、人事关系、经费保障等方面完全依赖于行政机关, 司法机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行使司法权的行政机关。在这样的体制下, 司法机关又怎么能独立地去检查、评价、审判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呢?在司法实践中, 我国行政诉讼案件与民事诉讼案件、刑事诉讼案件相比, 数量是最少的, 原告胜诉的比例也是最低的。司法机关的不独立性,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家机关既是运动员, 又当裁判员, 难免导致作为行政行为相对人的公民个人对于司法机关做出的裁决的公正性产生质疑, 也导致司法监督的权威性、制衡力和有效性受到影响。

最后, 我国司法监督在行政机关外部监督的多种监督形式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我国重要的行政监督形式。我国应当加强司法监督领域的立法, 不断改革司法监督体制, 完善司法监督机制, 提升司法监督在行政监督中发挥的作用, 切实起到对行政权力的制衡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我国行政监督中司法监督的现状, 解析司法监督的作用及局限。

积极发挥行风热线监督作用 篇5

积极发挥行风热线监督作用

切实提高文化市场管理效能

十年来,在市委、市纪委的直接指导和监督下,在市文广新局党委的高度重视下,成立了政风行风热线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制定上线预案,主要领导坚持每期都上线。通过“行风热线”这个平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市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部署,传递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信息,促进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全市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同时,欢迎社会各界支持参与和监督文化市场管理,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顺应人民群众的期待,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严厉打击文化市场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化解社会关注焦点问题,切实保护文化安生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十年来,共受理群众投诉96起,在媒体和局监察室的监督和配合下,做到说办就办,快事快办,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及时查处文化节市场不法经营行为,及时向投诉群众反馈群众投诉的案件,办结率达100%。

如何发挥好审计监督服务职能作用 篇6

一、发挥审计监督服务职能作用,重点工作必须抓紧抓好

(一)着力促进贯彻政策法规。把促进政策法规贯彻落实作为审计监督服务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卫士”作用和国家治理“免疫系统”功能。加大对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调查力度,对重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力度,对节能减排、流域治理、资源保护与利用、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审计与审计调查力度,及时反映政策法规执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政令法令畅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着力促进防范经济风险。充分发挥审计的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增强敏感性和预见性,坚持把有效预防和化解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确保经济安全作为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把支持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及时揭示和反映领导决策、政府债务、财政、金融、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风险和隐患,提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对策和建议,促进防范和化解风险,维护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着力促进规范权力运行。密切关注权力行使与责任落实,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在不断扩大覆盖面的基础上,突出对重点部门和单位领导干部的审计,前移审计监督关口,坚持任中审计为主,实行任期内轮审,推行党政领导干部同步审计。加强对民主决策、行政审批、工程招投标、科学理财等环节,以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等方面情况的审计监督,促进领导干部审慎对待和正确使用权力,建立廉洁政府、法治政府。

(四)着力促进维护人民利益。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在关系民生的社保、住房、文教卫、三农、资源环保等方面,加强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确保专款专用和高效使用。

二、提升审计监督服务工作水平,坚持统筹兼顾不可或缺

(一)全面审计与重点审计相结合。在制定审计项目中长期规划时,既要按照相关法规和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安排对所有财政决算和预算执行审计对象的审计,又要选择重点单位和项目组织集中统一审计,摸清一个行业或一类项目的整体情况和主要症结。在按照中长期规划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考虑覆盖面要求的同时,注意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大对领导重视、社会关注、群众关心事项的审计力度。在把每一笔资金流向流量搞清楚的基础上,加大对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的审计查处力度,审深审透,提出审计决定意见并督促落实整改到位。

(二)真实合法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在坚持关注财政财务收支数据是否真实、资金管理使用是否合法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对经济活动效率、效益、效果的关注力度,促进部门、行业的效能建设和绩效治理,促进数量、质量和效果、效益的统一,经济发展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逐步实现。

(三)揭露问题与促进整改相结合。在查清问题、找准症结的基础上,提出切实管用的审计建议,加大督促整改力度,完善审计整改机制,逐步根除问题产生的土壤,解决屡审屡犯的顽症。尤其要注意在提升审计建议的层次性上下工夫,加强审计整改的全程跟踪和末端问效,真正实现寓服务于监督之中。

(四)重视成果与防范风险相结合。没有审计风险的审计成果才是真正的、经得起考验的审计成果,不能因追求审计成果而忽视审计质量,埋下审计风险隐患。要加大审计风险的防范力度,在审深审透上下功夫,当然也不能因强调审计风险而束缚手脚,影响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审计成果的取得。

(五)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相结合。要紧紧依靠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的力量,与纪检监察、司法、信访、组织人事、发展改革、财政、税务、国资监管、被审计单位主管部门等建立高效顺畅的运转协调机制。紧紧依靠和团结新闻媒体及人民群众,加大重点审计项目计划听取意见、公开及审计结果、整改情况公告等力度。充分利用审计机关门户网站和来信来访、提案办理、审计进点会、进点公告、撤点情况通报会等信息资源传递渠道。确保审计监督取得各方的支持与帮助,形成最大的工作合力。

三、夯实审计监督服务工作基础,加强自身建设势在必行

(一)筑牢执审为民思想根基。始终铭记责任意识,珍惜并运用好人民赋予的监督权力,履行好为人民服务职责。强化成果意识,加大案件线索查处及对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分析力度,从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牢记风险意识,应查未查、没有查出、未按规定处理或移交处理、问题整改不到位都是审计的失职。因此,必须提高质量意识,加大对审计全过程的质量风险管控,提升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在杜绝残次品、确保合格品的基础上,要树立精品意识,开展研究型审计,把更多的审计项目做成高端产品,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充分发挥监督服务职能作用。

(二)深化科学审计发展理念。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促进加快科学发展,保证重大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贯彻落实作为首要任务。准确把握审计工作二十字方针尤其是“依法审计”和“求真务实”的关系,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努力实现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并重,发现、揭示和查处问题与促进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和深化改革并重。坚持寓服务于监督,强调与审计对象根本目标和利益的一致性。坚持把提高审计能力放在科学发展的战略位置来抓。

(三)改进审计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改进创新审计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实现审计管理系统化、业务组织精细化、实施操作规范化、审计方式现代化、审计资源集约化。增强审计项目计划的科学性,实现财政预算执行法定审计任务、有关部门委托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和上级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本级自定审计项目的有机统一和高效融合。加强审计工作量管理,建立健全以目标管理为导向,以责任追究为保障的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进度和成果、成本控制制度。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大金审工程成果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进联网和信息系统、大数据审计。

论会计监督的作用 篇7

经济的健康运行, 企业的健康发展, 都离不开会计监督。会计失真的案例比比皆是, 如何规范保证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督促企业的合法经营, 正是会计监督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

二、会计监督

1、概念

会计监督是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财经规律等, 为了保证会计信息适量, 防范会计信息失真而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的一种行为。

2、主体

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能产生影响的都可以会计监督的主体。狭义的主题, 是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广义的主体, 是内部组织人员、会计人员, 以及外部政府, 社会利益相关者。

3、客体

客体是企业的组织机构、人力资源、经济行为。

4、目标

根据客体不同, 会计监督的目标也不同。广义会计监督的目标是满足公司治理的需要;狭义的会计监督目标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5、分类

按执行时间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按要求不同分为政策性监督与技术性监督。

6、内容

会计监督的内容是企业的各种涉及资金、财务的经济活动, 具体包括: (1) 企业的各种财务资料, 如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 目的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准确、可靠、合规。 (2) 企业的资产, 包括现金、存款、固定资产、长期投资等, 目的是保证财产安全, 以及被合理使用。 (3) 财务的各种收支活动, 目的是保证收支活动符合财经法规、真实合理。 (4) 企业的各种经济合同、财务预测、预算、计划, 以及其他重要的管理活动, 目的是确保各种经营管理活动的科学、有效。 (5) 发生的各种成本费用, 目的是实现净利效益的最大化。 (6) 企业事后利益分配环节, 是否按时缴税, 利益分配是否合理等等。

7、方式

不同的监督主体, 监督方式也不同, 下面从广义监督的角度介绍: (1) 内部会计人员, 对会计信息进行日常直接监督, 主要是通过稽核制度。 (2) 企业其他人员, 采用直接监督和间接监督的方式。直接监督采用质询、抽检的方式, 间接监督是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核查, 或者通过内部审计部门或者外部审计对企业内部会计信息进行监督。 (3) 权益所有者, 主要依赖于公司治理进行直接与间接监督。直接方式是定期监督, 如在股东大会上直接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质询。间接方式是通过监事会进行日常监督, 或者委托外部审计机构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定期监督。 (4) 债权人, 直接监督方式选择质询和实地考察, 间接监督方式可委托外部审计。 (5) 政府, 在一定时期才对企业进行监督, 多数是间接监督方式。

三、会计监督的重要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财经法规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组织结构, 运行良好的依据的正是符合国家的行政法规、法律条文。而企业更是在国家法律规范、财经法规的约束下健康经营的。会计监督是依据国家的法律规范、财经法规, 对企业的各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进行的检查, 防范与督促企业的合规经营, 从而保重企业的健康运营, 实现经济效益、保证财产安全, 保护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2、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经济的发展, 带来的越来越多人为干预, 人为操纵经济行为, 进而会计失真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极大地危害了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 会计信息就是一种非对称的信息, 是一些人拥有而另外一些人不拥有的信息。这种会计信息不对称, 导致了会计失真, 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案例比比皆是, 例如早期的银广夏、蓝田、美国安然事件, 到近期的法国兴业银行舞弊案。归根结底, 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的结果。内部监督的应用, 可以督促经营者披露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避免人为选择性的披露。通过内部监督, 可以有效监督经营者的行为, 而经营者又制约着企业的会计和审计, 因此, 内部监督的执行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为外部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信息数据。

3、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体系

会计监督可以客观地评价企业经营者的工作业绩, 从而进行相应的奖惩措施。这样有利于公司的绩效考核, 也能激励经营者积极性, 更加努力的工作。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一直是公司制的核心。而最理想的法人治理结构模式是:股东大会能够代表企业的所有者拥有企业的最终控制权;董事会维护出资者的权益, 并对股东大会负责, 对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和经营人的业绩进行绩效考核与评价;企业监事会能够有效地监督企业的董事会、经营人和财务部门的行为。通过会计监督, 可以督促经营人准确落实董事会的经营决策, 可以督促各部门为财务部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可以督促企业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正常经营, 可以协调内外部的经济利益关系。如此, 监事会能够有效监督企业行为, 董事会的决策得以有效贯彻, 经理人的行为有效监督和激励, 股东大会的权益才能得以有效维护。而通过内部监督, 引入外部董事、外部监事, 健全职代会民主监督制度, 可以强化董事会和监事会对经营者行为的控制, 健全对经营者的绩效考核, 监督与激励机制并用, 减轻“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4、“内部人控制”现象

内部人控制现象在我国公司制企业中广泛存在, 尤其股份制企业。现代企业, 控制权与经营权分离, 从而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不一致, 经营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利用内部人身份掌握企业的筹资权、投资权、现金流动等为自己谋求利益, 而所有者不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 很难对其监督, 就出现了“内部人控制”现象。很多上市公司中, 董事长与总经理同时由一人兼任, 董事会实际控制在经营人的手里, 这种“内部人控制”现象, 相继引起经营者短期行为、过度的职务消费、低效投资等行为, 这都削弱了所有者的权益, 增加了代理成本。

5、促进廉政建设

监督作用 篇8

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市场份额、赢得良好市场口碑的重点。生产型企业为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也正在积极构建、完善自身的质量控制与管理体系,以此促进企业产品质量控制能力的提高。但是由于企业自身质量管理水平以及生产控制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企业的产品标准制定存在一定的不足。企业多会通过降低标准来提高产品的合格率,以此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但产品的质量标准关系到产品设计使用寿命的实现,关系到消费者的使用安全,因此,现代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在注重对产品质量抽查监督的同时,还要注重对企业产品标准的监督与管理。通过对企业产品标准的监督与管理保障企业产品标准制定符合相关法规,以此避免企业降低产品标准等情况的发生。

1 标准监督的重要性

标准监督是对企业产品标准的监督与管理,是有效预防企业降低产品标准以提高成品率的重要手段。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注重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在注重自身综合成本的压缩。这就导致了一部分企业为了提高成品率而降低产品质量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规范性与公平性。在这一情况下,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强化标准监督管理成为了保障市场经济规范性、公平的关键。通过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对企业产品标准的监督管理有效避免企业降低产品标准的情况发生,避免了产品质量与设计标准不符造成的隐患。

2 标准监督在产品质量监督中的作用

2.1 标准监督对产品质量监督的促进作用分析

标准监督管理的有效实施能够促进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促进产品质量监督质量的提高。通过对生产企业产品标准的监督与管理能够使企业产品标准更加科学的对生产环节进行控制,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通过对企业产品标准的监督还能够提高企业对产品标准的认识、促进企业针对产品设计进行相关的改进,提高企业综合技术水平。标准监督工作的科学开展,还能够强化对企业标准的管理,通过规范企业标准实现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企业产品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标准监督工作使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强化对企业产品综合控制与监督的力度,提高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对企业产品的掌控。标准监督管理能够起到预防性质量控制的作用,通过对企业标准的审查、监督、复查等工作流程强化企业对自身标准的完善理念,使企业能够认识到标准管理工作对产品质量预控的重要意义,促进企业质量预控工作的开展。

2.2 以标准监督提高企业标准编制水平,促进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

通过对企业标准的监督管理能够使企业认识到标准编制工作的重要性,促进企业提高标准编制水平。并以此为基础,促进企业产品控制工作的科学开展。企业标准编制水平的提高为企业产品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有效地减少了标准编制过程中错误的发生。其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标准编制水平的提高有效地避免了企业在标准编制过程中由于概念不清、理解不深等因素造成的标准编写错误,有效地提高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力度。例如:在保健食品企业产品标准编写过程中,生物制品与植物制品的微生物检验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生物制品按照植物制品微生物检验标准进行标准的编写,将很难控制产品的质量,造成事实上产品微生物超过国家相关标准,但为超企业标准的情况。通过对企业标准的监督管理有效的避免了这一情况的发生,提高了对产品质量监督的力度,有效的保障了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

2.3 标准监督的实施有助于促进企业质量标准管理的规范化,促进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

企业标准的规范化管理对产品质量监督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产品质量监督的工作量,同时也能够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完善,促进企业产品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对企业标准的监督能够提高企业对标准的认识与理解,促进企业标准规范化的实施。通过企业标准规范化实施,为企业标准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促进了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例如:标准监督管理工作能够促进企业标准格式的统一、促进企业对标准号的管理,这一工作的有力开展使得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在对企业产品进行抽样检查等监督时能够及时的调取数据库中的企业标准进行标准比对,提高产品质量监督的工作效率,避免了企业标准不规范造成的检验标准差异。

3 标准监督发展展望

通过近年来标准监督工作开展的综合与分析可以看出,标准监督工作的开展对产品质量监督工作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已经成为现代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由于部门间职能的交叉,使得一些行业的标准还归属与相关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造成了质量监督中工作的一些麻烦。随着我国相关职能部门的整合优化以及机构调整。标准监督管理工作将更加规范,其将在我国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4 结论

综上所述,标准监督对产品质量监督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其通过对企业监督力度的强化,为我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企业标准的规范化奠定基础,其是我国现代质量监督工作管理新的工作重点。

摘要:现代产品质量监督不仅仅是对产品质量的抽查与检验,更是通过对产品生产企业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的指导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控制水平的工作。本文就标准监督在产品质量监督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标准监督,产品质量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磊.标准监督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J].质量信息,2009,3.

[2]刘正和.产品质量监督中标准监督的重要性[J].质量管理资讯,2006,12.

[3]周伟.标准监督管理对产品质量监督的促进作用[J].质监资讯,2007,10.

浅谈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篇9

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 社会各种矛盾集中凸现, 意志薄弱的公职人员借助手中的权力损公肥私、贪污腐败。为了给社会转型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社会秩序良性循环, 这种借助大众媒体进行的舆论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发挥了为人民群众解疑释惑、排忧解难的作用

2008年5月10日, 在《行风热线》6周年暨万名公仆服务日活动中, 《行风热线》成功地推出了两小时直播节目。热线记者兵分6路, 随同58个职能部门深入到农村、厂矿、社区、企业及桃山公园、步行街等活动现场进行采访报道。记者们在直播节目的不同时间段28次与主持人连线, 详实、生动地报道了各个职能部门面对面解答解决群众问题的现场情况。

本次活动, 全市共有58个部门, 3200多名公仆参加此次活动, 共接待群众1700人次, 解答问题6500件;解决问题88件;发放宣传单152000份;深入28家企业下发意见征求函1210份, 书籍13000本, 为农民检测种子、食品50批次。

同是2008年, 茄子河区铁山乡龙山林场村民牛志国向热线反映, 他们那里大约有30户村民种的龙高L2玉米, 出苗率不足四成, 村民们怀疑种子有问题。

记者将此事反映到茄子河个体工商所、市农委。工商所执法人员查看了农资商店购销台账、进货渠道, 证实龙高L2属合法种子。根据5月30日组织省农技推广站、农科院等单位专家对包括龙高L2在内的10个品种出现粉籽、出苗率低的情况进行田间鉴定后认定, 出现出苗率低、粉籽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四月下旬异常低温, 土壤湿度大等不良气候和不良土壤条件所致。同时, 不同品种对低温、高湿反应程度不同, 鉴定品种适应性相对较差。

经过与厂家沟通, 青园种业决定免费为农户提供两遍叶面肥。种子管理处根据我市种植龙高L2玉米种子后的情况, 已向省里打报告, 要求此种子退出七台河市场。

二、发挥了解决民怨、实现民盼, 促进政府有关部门转变作风的作用

2009年1月9日, 市公安局副政委延国清做客《行风热线》直播节目, 听众徐殿芳反映, 市看守所拖欠他的工程款15年了还没结清。73岁的徐殿芳回忆, 当时市看守所的领导已经把他的8000元工程款给了2000元, 还剩下的6000元钱记了欠账。15年间市看守所换了四任领导, 当年账目已无稽可查。现任市公安局监所管理支队支队长王敏接到延国清副政委的电话后, 经过向当年老职工了解, 确定徐殿芳反映的情况属实。2010年1月11日, 市监所管理支队支队长王敏和两名工作人员带着6000元现金和大米、白面顶着大雪驱车20公里送到徐殿芳老人的家中。

2008年3月13日, 茄子河区政府副区长谢秋林做客《行风热线》直播间时, 接到了家住茄子河东风村的宋大娘电话, 反映中心河乡维修食堂和招待所, 至今拖欠2298元维修款的事情。节目中, 谢副区长表示, 如果宋大娘所说的情况属实, 要求中心河乡立即把钱还给她。

直播结束后, 记者随同谢副区长来到了茄子河区政府, 谢副区长当即将问题落实给中心河乡政府处理。宋大娘很快就拿到了拖欠了15年的维修款。

三、发挥优势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2002年夏天, 由于连日大雨, 再加上公路施工搭建的临时便桥泄洪不畅, 导致茄子河镇一个村大坝决口, 房屋被淹, 村民们情绪激愤, 一致认为是修公路毁了他们的家园, 群体上公路准备炸掉便桥。热线记者迅速把问题反馈给市公路建设指挥部, 并与他们带着十多辆大吨翻斗车和推土机赶到现场抢修堤坝。村民们的情绪也渐渐稳定下来, 随后也投入抗灾自救当中, 终于保住了大坝, 保住了村庄。

四、提升了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公信力

2008年7月4日, 市委常委召开桃山水库污染治理现场办公会议, 提出下最大决心、花最大功夫、尽最大努力, 扎扎实实做好桃山水库污染源治理工作。7月7日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拆除桃山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 (北岸) 内违法建筑的通告”后, 各相关部门迅速行动, 积极动员业主主动自行拆除违法建筑。《行风热线》记者全程跟踪报道, 把水库污染源治理情况第一时间向全市听众播报。另外热线三个督办小组还对市委市政府取缔小焦化、焦化企业环境污染治理、中心区大气污染治理、“两风”建设、推进依法行政、社区建设、城市亮化工程、全市供水系统改造等35件实事进展情况等等市里的中心工作, 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不同阶段地及时进行了大量的采访报道, 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反响强烈。

市电业局接到东胜村村民反映, 他们那距离变压器较远的30多户居民家电压偏低。了解情况后, 市电业局投资十多万元为该村购进了新的变压器。为了争取时间, 连续两天, 工作人员冒着严寒, 午饭吃在作业现场的电线杆上。此情此景, 让热线记者和村民为之感动。

五、新闻舆论监督引发的思考

舆论监督表现形式是发现问题、揭露问题, 其目的则在于解决问题, 促进实际工作的改进。而舆论监督工作仍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除了被经济利益所左右外, 制度上的困境依然是舆论监督难以有效进行的主要症结, 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 它的批评和报道都需要党政机构对媒体的授权, 媒体不能自主作为, 地方媒体只有在上级机关授权的有限范围内进行舆论监督。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看到了舆论监督的力量, 舆论监督对任何一个被监督的单位、部门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正面作用 篇10

舆论监督是新闻报道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经济转型时期, 社会越活跃, 遭遇新的矛盾就会越多, 面临新的问题也会越多。媒体绝不能因为一些权力组织及个人不喜欢或抵触、干扰舆论监督, 在人民群众利益和国家财产遭到损害、需要舆论监督时出现“失语”和“缺位”, 使得公众听不到媒体的声音, 看不到媒体的作为。事实上, 党委、政府对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引导舆论, 促进社会进步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重视。2011年2月15日,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会见中央电视台总编辑罗明时就指出:“对发展有利、对事业有利、对民生有利、对人民有利、对改进工作有利的舆论监督, 就是正面报道。一个地方的形象恰恰是在工作中不断改进薄弱环节、把工作做得更好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

新闻舆论监督通过对社会突出问题以及不良现象进行曝光、批评, 或者发表人民群众对地方党委、政府某方面工作的建议、呼吁等, 这些都能够起到表达民意、凝聚人心, 促进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 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对“党和政府明令禁止”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不良现象开展舆论监督, 不仅是秉持正气、惩恶扬善, 同时也是弘扬主旋律,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现。

敢于担当责任, 抓住社会热点, 加大监督引导力度。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扩展“铁肩担道义”的情怀, 对与人民群众利益攸关的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市场秩序、物价、土地和权力腐败行为、不良风气等进行经常性的舆论监督。报真情、说真话, 正视问题而不掩饰, 针砭时弊而不回避, 纠正错误而不姑息。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发展中的新问题, 理性看待暂时的困难, 疏解情绪、积怨和矛盾, 指明方向和希望。

尤其是应对突发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和政府工作大局的突出问题, 更需要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介入。不然, 任其流言蜚语四处传播, 势必会给工作造成更大的被动。主流媒体及早介入调查, 反映事实真相, 把握话语主动权, 才能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

为开展好舆论监督, 发挥好舆论监督的正面引导作用,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把好关把好度。做好舆论监督的选题策划, 对重大选题和敏感问题的舆论监督, 都应该事前进行研究, 报道的对象、主题、时机、界限、版面安排以及可能出现的反应等, 都要统筹考虑, 把握好尺度, 理性报道。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坚决把好政策法规和社会反应的分寸, 引导事物向良性发展, 确保政治方向正确, 法规政策上不出偏差, 不违反宣传纪律。

注重社会效果, 着眼于解决问题。新闻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在进行舆论监督时, 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 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发挥好疏解社会矛盾的“渠道”和“阀门”的作用, 处理好报与不报、急报与缓报、公开报道与内参报道的关系。要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维护稳定、凝聚力量为出发点, 抓住群众关心、党委政府重视、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的问题开展舆论监督, 做到不猎奇、不炒作、不制造“轰动效应”, 少报道或不报道现阶段没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对报道后问题解决得好的, 要及时给予肯定;对能解决而不解决问题的, 继续跟踪报道, 促使其最终解决。

真实、准确、客观、全面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在进行舆论监督时, 需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包括被监督一方的意见, 切忌带着情绪和单方面的观点找证据, 更不能主观臆断、道听途说、偏听偏信、以讹传讹。要不惧怕外来的压力和影响, 坚持做到新闻来源可靠, 真实全面, 报道内容准确, 分析评价客观公正。忠实地反映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 决不能以点带面、以偏赅全。所报道新闻事实必须经得起公众的拷问和实践的检验。要摆正位置, 不越权, 不干预民事和经济纠纷调解、不干预正常的司法审判活动, 在纪律和法制约束下行使好舆论监督权。惟其如此, 新闻媒体才能握有话语权, 树立权威性, 赢得公信力。

善于借力增效。媒体只是新闻信息刊载的平台, 它不能代替职能部门直接解决问题。新闻舆论监督只能通过这个信息平台把事实公之于众, 形成舆论压力。最终所反映问题的解决还要依靠地方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此, 媒体在进行新闻舆论监督的同时, 应尽可能地与职能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作深入的沟通, 对调查反映的事实在解决问题的认识和思路上达成共识, 从而使这些部门变成支持舆论监督的有效力量。把媒体的舆论监督变成促进职能部门积极履行职责的催化剂, 并通过新闻舆论的这种增效作用, 推动职能部门提高履职执行力, 促成问题及早解决, 并以此推动由单个问题到这一类问题从政策措施层面上取得有效解决。

浅谈发挥好电视的舆论监督作用 篇11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新闻舆论监督

众所周知,《焦点访谈》,一直以舆论监督而著称,曾被誉为“中国舆论监督第一品牌”。2009年,我们借《鉴焦点访谈》栏目,创办具有地方特色的《红岸视点》。虽然受众范围仅限于地方县区,但却在地方的舆论监督工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试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谈利用广播电视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的启发,以求从成功中汲取经验,为今后进一步做好新闻工作提供帮助。

1.“述”与“评”要有机结合

我们的《红岸视点》属于电视述评类的新闻评论节目。所谓“述”是指用电视画面和声音来叙述新闻事件,包括现场情况和背景材料,形成评论观点的客观依据。“评”是对新闻事实展开分析和说理。电视述评节目是将对新闻事实的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融于一身,在对事件进行横向纵向挖掘的同时,适时进行分析评论。这种夹叙夹议的方法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十分多见。实际工作中我们并不仅重视这种方法的运用,更注重要于应用得妥当和巧妙。具体说,就是努力把握如何将“述”中形象的画面语言与“评”中抽象的分析论述性语言相结合:用具体的视听形象支撑并强化分析议论的内容,用缜密的思辨性提炼和提升形象性的画面所无法表达的思想内涵和理性分析,使节目在画面上吸引人、在情感上打动人、在道理上说服人。利用评述使舆论监督作用凸显出来。

如我们播出的《建筑垃圾何时休》通过泥泞的道路,随处可见的垃圾,以及在垃圾中蹒跚跨越的老人等多个场景,细致的展现了建筑垃圾给周围群众点来的不便。平房区改造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由于开发商不注重细节、城建部门没有尽到管理责任,致使好事带来了群众的怨气,通过镜头、通过群众的现场语言展现,达了监督的目的。通过电视镜头让观众对是非不言自明。

主持人在结尾的简短的评论:“建装区与正在改造建五、建六社区仅一道之隔,这里住的大都是老弱病残,没有及时清理的建筑垃圾堵塞了道路,给仍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希望开发商把好事做好,更希望管理部门尽到应尽的责任,站在群众的角度,多为群众想一想,不要仅仅把为人民服务挂在口头上。” 现场材料的鲜活性与背景材料的深度性融为一体,形象的画面与明确的说理相补充,使得整个节目浑然一体、更具真实性、可信性,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用事实说话”为我们做好《红岸视点》以较大的启发:“用客观事实的内在逻辑力量展示事物现象揭露事实本质。”并将多个视角的议论融入对事实原汁原味的展现中。以“评”为主体,“述”是为“评”提供依据的。事实过程的展开,给观众感性认识的论据,增强了评论的可信性和可视性,从而增加了评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使观众在了解事实的过程中,具有了自己独立的评判,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调查细致入微,阐述事实不带偏见,全面准确地反映事情的来龙去脉,让受众对事件有充分的了解。

2.注重导向性与接近性并重原则

作为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类的报道,必然会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因此在节目的选材和报道角度上,我们都注重导向性与接近性的良好结合。

节目自身的选材原则是“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就是抓领导和群众关注的结合点,抓党和政府正着手解决的以及群众强烈要求解决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每期节目都抓住时下群众最为关注的事件进行述评。同时,这些也都是地方政府当前尤其重视的问题。如在我区道路建设中,个别建筑商为抢工期,不注重建设质量,因此我们做了《道路建设质量第一》;针对我区留守儿童问题在临近六一时所做的《“我”的愿望》,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些都是节目在选材上导向性与接近性并重的例子。

另外,在选取了适当的题材后,节目在报道的角度上也同样注重导向性与接近性的结合。即在报道“领导重视、群众关心”的问题时,一方面,强调“从小处着眼,大处见意义”,注重从群众身边发生的事情或其产生的态度拓展开去。如《小小井盖》、《从天而降的垃圾》等节目报道切入角度虽小,但是反映出了不良的社会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别人的生命安全带来的危害,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报道时要具备全局意识,从积极引导舆论、稳定大局出发展开论证、评述。不能因为对某些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报道时,忽略了大局意识。做为新闻宣传的工具,媒体应注意加强对公众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促进社会健康地发展。在舆论监督过程中,新闻评论既要反映民意又要稳定大局。具体地说,媒体要在选材上注意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选择有重大的有代表性的、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并要在报道相关事件时注意“以小见大”、具备全局意识,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健康发展。这是舆论监督应该遵循的选题方向和报道角度。

3.时效性与时宜性统一

新闻的时效性不仅包括时新还要时宜,这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评论虽然不像消息时效性强,但是也要参与时效性的竞争。能否迅速、及时地对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予以报道和评论,把握时新性,是衡量一个电视台水平与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在制作《红岸视点 》时十分注重实效性原则,对区内发生的重大问题能迅速地作出报道与评析。如《民工工资不容拖欠》,就是根据一起民工因房地产商拖欠工资,民工因反复讨要而不得,被逼无奈爬到塔吊要寻短见的新闻事件,而制作的一期节目,对事件进行了深入报道,揭开了工程层层承包的利益链,引起了广泛反响,促进了拖欠工资问题的解决。作为与消息形态有别、任务不同的新闻评论来说, “言当其时”,评论的针对性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所以还应该注意选择报道的最佳时机,即掌握时宜性。仍然拿《民工工资不容拖欠》为例,当时全国上下都在为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而呼吁,因此这个节目的播出,并收到了良好的监督效果。这是因为节目内容一旦配合相关重要政策出台、重大活动、重大会议、重要纪念日和节日播出,可以引发关注,增强观众对相关报道的了解与认识,使节目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为了对舆论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舆论监督不能只注意追求时新性,而忽略了把握恰当的时机的重要性。要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时媒体对某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暂时“不介入”,是为了等待更好的报道时机,这也是舆论监督的一种引导方式。而对于一些群众普遍关心、事实确认清楚的问题,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媒体力求快采快发、先声夺人,以争取报道的主动权;对于某些未经充分调查,或是还在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事情,则可慢处理,等待报道的最佳时机。

4.正面宣传和揭露性报道两手抓

我们办的《红岸视点》,主要以批评性报道为主,但我们也十分注重正面典型事件的宣传。坚持正面宣传和批评性报道两手抓。在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为激发公众推动社会更好发展的信心和动力,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电视节目应该也必须承担起引导社会风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宣传上来。因此,我们做了大量的正面人与事的报道和评论。把握分寸,正确决定监督的数量界限。舆论监督中绝大多数是批评揭露性的报道,应该说批评性的报道使许多问题和社会不良现象在舆论监督下,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得到了解决。同时,也应注意适当的正面报道可以让人民感受到社会的美好、生活的多姿多彩,从而更加安居乐业、幸福生活。其实,无论“正面宣传”还是所谓的“负面报道”,要的社会效果都是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正面效果。

微博的舆论监督作用探讨 篇12

关键词:微博,舆论,监督

0 引言

微博 (Weibo) , 微型博客 (Micro Blog) 的简称, 即一句话博客, 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1]在理论上, 实现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但实现监督的过程离不开新闻媒体。在实现舆论监督的过程中, 新闻媒体运用自身的独特力量, 帮助公众了解涉及自身利益的事务, 进行信息传播的同时加强舆论引导。普利策奖秘书长吉斯勒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曾以“9·11”后的美国为例, 强调媒体要做好“看门狗”。可以说, 在这一时期, 媒体充分地扮演着“看门狗”的角色, 行使舆论监督的职能。[2]

但微博以其固有的特性, 日益在舆论监督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郭美美”事件、李天一强奸案、毕福剑不雅视频等社会热点事件中都有着微博的舆论监督身影。相较传统媒体, 微博的特点更鲜明, 作用更直接, 但局限性也不容忽视。

1 微博能够进行舆论监督所具备的特点

1.1 传播的便捷性

微博得以广泛推广的技术支持主要是手机、计算机等各种可连接网络的终端, 用户以此可以随时随地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动态。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 截至2014年12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 增幅明显收窄。其中, 手机网民为5.57亿, 占网民总数的85.8%。[2]手机和笔记本作为网民上网终端的使用率迅速攀升, 互联网随身化、便携化的趋势为微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1.2 传播主体的平民化

相比于传统媒体, 微博的进入门槛低, 拥有更多的使用者, 地域覆盖面广, 可以随时随地地发布, 传播主体平民化, 因此, 很多传统媒体都以微博实施新闻监控, 获取他们想要的新闻信息, 以在后期进行深加工。当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 现场目击者或者当事人如果手中有一部手机或者一台笔记本就可以通过微博, 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以图片、文字、视频的方式进行“实时直播”, 所以微博凭借其用户的广泛性和如原子核裂变般的传播速度, 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3 传播内容的多元化

传播主体的平民化、多元化, 必然导致传播内容呈现多元化特征。以新浪微博为例, 其传播内容包括明星的逸闻趣事、社区小巷的生活实况、党政机构的活动公开、学者专家的思想碰撞, 还有草根民众的心情动态、爆料发现, 当然其中既包括常规的新闻信息, 也不乏一些爆炸性的重大新闻事件在微博上出现, 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1.4 传播方式的裂变化

相比于传统的博客而言, 微博客所承载的传播可以说是一种大众传播。在传统的博客传播中, 博主的信息只能被关注此领域的少数人点击查看, 更大程度上是信息的接收, 然后根据阅读者的兴趣选择传播或者不传播。在微博客时代, 技术设计上的“跟帖”或者“转发”为民众进行信息传播提供了支持;其次, 微博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基本上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信息需求, 草根民众根据自己的需求, 以“一传多, 多传多”的方式传播信息, 信息多点到达, 从而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再次, 微博客的信息发布之后, 传统媒体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对信息进行重新的整合、加工、过滤, 迎合受众多元化的需求, 微博客作为重要信息推广的载体, 最终也往往以重大新闻的形式反映在传统媒体的版面或时间段里, 实现舆论监督的可能。

2 微博的舆论监督作用

基于以上特点, 微博在舆论监督中可以发挥独特作用。

1) 监视社会环境, 提供新闻源。在微博时代, 个人开始逐渐在网络媒体下掌握话语权。主要是互联网这一新技术的推动使得大众开始从网络的后台走向前台。现在人人都是“自媒体”, 由阅听大众转变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开放性和共享性也让微博的拥有者有了成为“草根记者”的可能。具体来说, 就是广大网民运用互联网或手机终端, 凭借微博这种新兴的新闻出版工具, 以反映、议论、评价和呼吁的方式, 不断地提供新的社会热点信息。同时, 传统新闻媒体也抓住微博这个时尚的传播工具, 作为新闻监控的平台。“在20世纪, 新闻几乎是由记者、新闻制造者、公关公司的营销人员一手操控产生。媒体掌握绝对的话语权, 公众只能被动地成为阅听大众, 只扮演新闻消费者的角色。而微博环境下的新闻报道则更多地以对话或讨论的形式呈现, 新闻不再是政府或大型机构垄断的商品, 每个人都参与到生产新闻并消费新闻的行列中。”[3]

2015年3月发生在北京的人大附中学生拍涉机动车违法占道被骂事件, 经网友拍摄通过微博曝光后迅速引起了媒体关注和公众讨论, 这体现了微博作为新闻源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展现出其“自媒体”式传播的速度。

2) 传达公众呼声, 调整社会心态。作为社会个体, 其日积月累的情绪、意见等是复杂的, 有时也是非理性的。舆论的形成, 就是对社会个体的情绪进行调节、疏导、整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微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普通人在微博上作一种情绪宣泄, 微博更多的充当了“传声筒”、“排气阀”的角色。

微博是一个广阔的平台, 以其用户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及时的优势, 将不同个体对某些社会问题的意见聚集, 或转发或评价, 形成一种符合大众价值观的意见模式。通过对一件事的转发、评论, 传达出公众的看法、呼声, 及时被媒体发现, 或是得到志同道合者的呼应, 通过表达和回应, 调整人们的社会心态。

3) 监督腐败现象, 扩散热点事件。在党和国家强力反腐的当下, 微博也成为了向腐败宣战的利器。微博的曝光使得诸多腐败行为无处遁行, 从而也使微博发挥了监督腐败, 扩散热点事件的舆论监督作用。

2012年11月20日, 疑似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不雅视频截图在微博发布。随后有关部门介入调查, 雷政富被免去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一职, 其涉嫌受贿罪也被依法提起公诉, 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诸如此类由微博曝光的腐败现象不胜枚举, 腐败分子也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监督之下惶惶不可终日。除了腐败现象, 社会热点事件的微博曝光率也在逐年走高。在去年出版的《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 (2014) 》中的数据显示, 2013年网络舆情事件的首曝媒介以新媒体为主, 网络新闻和微博成为首曝新媒体的主导。热点事件在微博上的迅速传播, 吸引民众关注、转发、评论, 其迅速性和材料的一手性使其成为舆论监督的重要平台。

3 微博舆论监督的局限性及解决办法

虽然微博在舆论监督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经过多年的发展, 其也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一种, 其进入门槛低, 用户庞杂且非实名制, 信息泛滥, 真假难辨。同时由于平台的虚拟性导致对微博的监督力度不足, 虚假信息和谣言层出不穷, 而微博的舆论监督也和公民的个人隐私保护也存在着矛盾。基于以上局限性, 笔者以为可从以下三方面解决:

1) 健全传媒法律法规。健全的法律法规是一个国家、社会能够正常运转的基础, 作为社会舆论监督阵地的新媒体, 自然不是法外之地。互联网虽然具有虚拟性, 但仍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其发展。最高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3年9月共同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详细地规定了利用信息网络辱骂、恐吓他人, 情节恶劣, 破坏社会秩序的;编造虚假信息, 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 在信息网络上散布, 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 起哄闹事, 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 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账号十条”也对加强网络实名制, 整治互联网乱象起到了重要作用。法律法规的完善, 能够更好地使微博在法律的框架内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同时也能够以法律的形式保护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 加强公信力建设。当前, 传统媒体已不是人们获得信息的唯一来源, 在年轻人当中, 其甚至不是信息的主要来源。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微博等网络媒体因其开放、迅捷、交互等优势, 在信息传播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们对新兴媒介的依赖度逐步增加。当然, 微博现象之下, 并不是意味着传统媒体的末路。不得不承认的是, 受众对传统媒体的信任度、依赖度正在降低。究其原因, 正因为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与受众分离, 媒体为了维持其自身的生存导致的广告泛滥等现象, 让大众被动地接收诸多他们并不感兴趣的信息。另外, 传统媒体在某些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 时常发生“捂盖子”的行为, 让受众对信息的接收产生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 这些都导致了受众对传统媒体信任度的降低。“传统媒体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 做好正确的舆论导向, 为自己设置好一个正确的价值标杆。”[4]微博的真假信息泛滥同样也导致了其缺乏公信力的局限性, 笔者认为,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 可有效解决公信力建设问题, 这不仅符合习总书记提出的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 也能有效地将传统媒体公信力强与新媒体传播力优秀这两大优势结合起来。目前我们可以看到, 上海报业集团的澎湃新闻, 人民日报的侠客岛都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

3) 开展公民自律教育。新媒体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传播信息的超高自由度, 也使得人们可以迅速、便捷的获得讯息, 但享受这种自由的同时, 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从个人的角度来说, 首先必须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 做到在网络中明辨是非, 不造谣, 不信谣, 不传谣;其次, 在转发或评论时, 要做到事先核实, 确认消息源, 尤其是一些社会突发事件发生时, 往往是微博等新媒体舆论监督功能有可能产生异化的时候, 这时就需要公民严格自律, 分辨真伪, 不被居心叵测之人利用。从社会的角度来说, 广泛开展公民网络自律教育势在必行, 在当下网民数量激增, 网络信息爆炸的环境下, 青少年作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 应该获得相应的网络自律教育, 这有助于他们正确使用网络, 获得有益信息, 屏蔽有害信息。同时, 也有助于信息受众明晰相关法律法规, 做到知晓, 遵守。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微博”词条,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567099/11036874.htm.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2/t20150203_51634.htm.

[3]丹·吉摩尔.草根媒体.南京大学出版社, 序ⅱ.

上一篇:隐形课程下一篇:科学规划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