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建设(精选12篇)
科学文化建设 篇1
蓬莱阁管理处以思想道德建设塑魂, 以标准化服务提质, 以人文关怀凝心, 以丰富活动聚力, 养成了一支“以阁为家、无私奉献、敬业爱岗、追求卓越”的员工队伍。在她们的打理下, 有着悠久历史的蓬莱阁始终保持着“和谐仙境”的姿态, 同时, 又彰显着现代旅游的文明。有文脉延续靠文化管理的蓬莱阁作为旅游行业的标杆当之无愧。
——星眼管窥
蓬莱阁景区是蓬莱市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现代旅游的标志性景区, 也是弘扬和展示和谐仙境风采的重要窗口, 景区先后荣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全国旅游行业最佳诚信单位”“全国文明单位”“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百余项。多年来, 我们以企业文化建设为着力点和突破口, 通过个人素质提升、员工归属感养成、社会责任担当三个层面, 推进个人、集体、社会三位一体的递延式管理模式, 成功打造出了一支和谐精英员工队伍。
狠抓个人素质提升, 为和谐团队建设奠定基础
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是一流团队打造的基础, 蓬莱阁作为传统老牌景区, 人员数量多、员工年龄跨度大、专业技术人员薄弱、员工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差异化明显等。
狠抓意识形态教育。我们坚持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道德规范和法律条款为蓝本, 对员工进行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思想政治培训, 积极教育和引导员工自觉投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引导员工自觉发扬“以阁为家、无私奉献、敬业爱岗、追求卓越”的蓬莱阁精神。同时,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建先锋、道德模范及和谐文明服务窗口等学习评选活动, 对员工进行思想境界提升培训, 形成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 景区连年被评为蓬莱市和谐文明服务窗口。
狠抓服务业务拓展。我们编制了《岗位服务标准》《服务质量检查标准》《仪容仪表和服务礼仪规范》《经典服务案例汇编》等服务规范和培训教材, 对各岗位员工进行了持之以恒地培训和考核, 使其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先后邀请清华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教授、专家到景区讲授旅游管理前沿理论、服务礼仪、中国传统文化等知识培训。同时, 先后选送100多名骨干员工赴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山东文化产业学院等进行深造, 不断拓宽员工的服务视野。景区自2007年被评为首批5A级景区后, 连年在山东省旅游局组织的5A级景区游客满意度测评暗访中名列前茅。
狠抓专业特长培养。为了使员工全面发展, 我们积极搭建平台, 完善了现代化的党员活动中心, 建成图书棋艺室、党员活动室、乒乓球室、展览室等场所和设施, 使员工活动开展更加方便集中。为发现和培养员工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 先后开办了摄影、书法等兴趣班, 并组织员工学习了太极拳、广播体操、健身操。我们还以蓬莱阁导游科为试点, 在全体导游中开展了个人才艺专项培养工程, 邀请专业才艺老师对导游员进行点面结合的才艺辅导。
培养员工归属感, 为和谐团队建设注活力
多年的经营经验使我们认识到, 作为旅游企业, 没有满意的员工, 就没有满意的服务。所以, 我们提出了“员工第一”的人本管理理念, 从关爱、凝聚、激励员工三方面入手, 强化了员工归属感教育, 增强了团队向心力。
以关爱为根本, 强化人文关怀。我们蕴温情和人文关怀于日常工作, 每年三八妇女节、新年等节日, 都为广大员工及子女送上节日祝福;每位员工生日到来时, 为他们定制生日蛋糕, 送上祝福贺卡;每年组织600余名 (包括离退休的老同志) 员工进行健康查体;为即将离退休的员工送上小礼物和一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逢年过节走访慰问离退休的老党员和老员工, 为他们送去生活用品和解决生活困难, 为和谐团队打造营造了浓厚的人文关怀氛围。
以活动为抓手, 强化交流沟通。每年我们都组织庆元旦节目汇演、“三八妇女节”风采展示、“五四青年节”青春诗会、“七一”红歌献给党合唱比赛、淡季员工才艺大比拼等团体活动, 让员工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 加强交流与合作。通过党、工、青、妇组织开展系列活动, 如通过党总支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 设立景区共产党员咨询服务站。通过工会组织发动全员参与蓬莱市双拥模范城、优秀旅游城市、卫生城、道德模范、和谐文明服务窗口等各项创建。通过妇委会在员工中组织开展唱好歌、读好书、懂礼仪、做文明人等系列活动。通过共青团, 组织青年团员定期进行青年志愿者服务, 举办环阁越野赛等。
以激励为依托, 强化标杆引领。我们以“抓业务、提能力、创佳绩”为主线, 以提升服务质量为手段, 以创建国家级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为目标, 定期在干部员工中开展“服务标兵”“感动服务员工”“服务标准化示范岗”等评选活动, 在员工中掀起了学习模范、争做模范、赶超模范的良好氛围。另外, 还实施人才队伍建设“三大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建设工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选拔工程、精英导游团队打造工程。同时, 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 逐步扩大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加强社会责任教育, 为和谐团队建设丰富内涵
作为一个旅游企业, 在做好经济创收、旅游服务的同时, 更要时刻肩负起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的责任。
一是延续文脉, 承担文化责任。蓬莱阁不仅是蓬莱市悠久文化的历史见证, 也是传承和弘扬蓬莱文化的主要载体, 我们积极组织员工进行相关文化挖掘、研究和宣传。据统计, 近3年来员工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文章1000多篇, 并有100多篇研究性文章入选国家核心期刊或国家级报刊。景区还组织蓬莱市中学生利用假期到景区担当义务讲解员, 从小培养孩子们关注地方文化、弘扬先进文化的意识;积极参加中华历史文化名楼协会、妈祖文化协会, 组织开展蓬莱阁文化学术研讨会、戚继光学术研讨会、蓬莱古船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活动, 编纂《蓬莱阁》等相关文化丛书, 借助景区平台和旅游窗口作用, 对蓬莱悠久的文化进行弘扬传承, 将蓬莱良好的城市形象传遍海内外。
二是勇作标杆, 承担行业责任。我们一直本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创业原则, 不断引导员工在工作中实现自我超越和突破, 通过不断创新和提升, 使蓬莱阁旅游成长为行业标杆。在理念上, 率先提出了“规范服务标准化、个性服务差异化、人性服务亲情化”“以奥运服务为模板, 高水平、有特色、超游客需求”“满意服务、惊喜服务和感动服务”“景区服务酒店化”等先进理念和定义, 多项被写入行业标准和相关教科书。在品牌团队方面, 我们成功培养了蓬莱阁导游精英团队, 使其成为“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 并培养了一大批行业“明星”和业界精英, 如“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十佳景点导游员”“全国优秀导游员”“全国文明导游员”“国家旅游局导游师资库成员”等数十名。
三是投身公益, 致力回报社会。近年来, 企业在经济效益不断攀升、连创新高的同时, 积极发动和组织员工热心投身各项社会公益活动, 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据统计, 近5年来, 景区先后组织员工为地震灾区、特困群体累计捐款、捐物达100多万元。通过教育引导, 积极发动员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在“学雷锋日”组织志愿者到敬老院慰问老人;每年组织员工进行义务献血;定期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发挥登州博物馆和古船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 为中小学师生做好了讲解和接待服务等;我们还抽调优秀干部和员工下乡扶贫, 彰显了企业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
科学文化建设 篇2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软实力的集中反映,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以“诚信、责任、创新、奉献”为核心价值观的“四统一”企业文化建设任务,着力打造电网企业特色文化,铸就“国家电网”品牌形象,不断提升公司的软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
一、统一认识,做好“五方面保障”。
作为国网系统的基层单位,既是优秀企业文化的建设
者,更是国网公司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执行者和落实者。所以要更加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更加自觉、积极主动践行“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理念,准确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坚持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保障措施等多方面统筹推进。
在精神文化方面,要建立与国家电网公司相统一的企业文化,树立“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建设企业文化精品工程,提升国家电网公司的品牌形象。
在物质文化方面,要全面推进企业文化环境建设,进一步深化 VI标志推广,从生产环境、营业环境、办公环境、生活环境等方面加强国家电网VI标志宣传与推广使用力度。
在行为文化方面,要规范员工行为,加强执行力建设,以领导干部和模范人物的行为引导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提高员工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在制度文化方面,要建立企业文化激励考核制度,用制度固化文化。通过科学的制度宣扬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积极探寻将制度提升到文化层面的实现方式。
在保障措施方面,要健全物资、人员、组织保障体系,建立“一把手”责任机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优秀企业文化建设格局。积极创新安全文化、服务文化、管理文化、廉洁文化四个子文化实践,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二、深入开展,坚持“四个结合”。
与中心工作相结合,把企业文化建设渗透到推进企业发展、安全生产、营销服务、企业管理、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实践环节上,融入到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员工的行为规范之中,用优秀的文化,推动企业科学发展。
与加强作风建设相结合,作风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治本作用,制度管理上的长效作用,以作风建设为龙头,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发扬以我为主,勇于负责,以我为辅,甘于配合的精神,为企业发展注入“精、气、神”。
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全力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实施 “两个转变”的决策部署,积极建立和完善符合国家电网公司价值观要求的文化理念和工作机制,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关于企业管理的“集约、规范、标准、公开”的工作要求,切实转变管理观念,改进管理方式。认真组织实施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行精益化管理,在推进企业文化“四统一”过程中深化全员绩效考核。全面落实“过紧日子”的各项措施,堵塞企业管理漏洞,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的管理体制。
与精神文明创建相结合,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四好”领导班子、文明单位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员工争做文明职工、树文明新风,使企业文化建设以“硬指标”提升 “软实力 ”。紧密围绕“四个服务”宗旨,把责任理念融入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实践中。每名员工都应把对国家负责、对企业负责、对岗位负责作为日常行为准则,强化责任意识。大力推进“内质外形”建设,深化国家电网视觉识别系统应用,规范营业场所标志使用,全方位塑造和传播国家电网品牌。
三、扎实推进,抓住“三个环节”。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筑魂、正气、固本"工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关键在调动广大员工的内在动力,形成员工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行为。
营造舆论氛围,树立统一品牌。企业文化对内建设实质是新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取代旧的过程,必须通过企业内部刊物、网站广泛宣传,逐渐被广大员工接受,使之入耳、入心,付之行为;对外要着意强化提升企业文化的感召力,以积极的文明的国家电网员工行为影响引导人们的生活,引起社会关注,体现国网品牌,塑造重庆电力形象。创新文化载体,抓住关键环节。载体就是要把企业文化精神内涵由看不见的精神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使文化建设在企业开花、结果。通过开展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和职工素质提升的"文化建设我参与"等系列活动,将企业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的刚性以企业文化的柔性科学反映,将先进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
选树文化典型,发挥模范作用。企业先进典型具有很强的示范、辐射与传承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挖掘、发现、培养"诚信、责任、创新、奉献"为代表的先进典型,营造比思想、比干劲、比作风、比纪律、比技术的风气,同时大力宣传和表彰先进典型,树立一批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先进典型,让员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四、创新载体,促进“两个得力”。
在抓好企业文化落地过程中,善于用“巧”力、展“巧”功、发“巧”劲。
以文化聚“合力”,营造和谐环境。组织各类主题教育,发动员工广泛参与,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打造了一支能执行、会执行、善执行、敢执行,富有执行力的优秀团队,形成了企业内部、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的和谐共赢的良好局面;把诚信意识、作风意识、品牌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融入企业文化之中,突出构建具有特色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行为规范以及企业价值观、人才观,促使企业文化的活力和魅力进一步升华,让企业员工在舒心的环境中工作、在融洽的氛围下共事、在进取的天地里干事,推动了和谐企业建设。
以文化激“活力”,丰实活动载体。活动不代表文化,但文化依靠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每年坚持开展的迎新文艺演出、团拜会、“五一”职工运动、“七一”徒步等活动和经常性的义务劳动、党团活动、各类谈心会、演讲比赛、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不仅是文化宣贯的需要,更是强化团队意识、提升队伍素质的一次次历练,今后不仅要发扬,而且要在优雅的项目设计,巧妙的文化结合和活动品位的提升等方面做出新的努力,让物流服务中心的活动个个出彩,让国网公司的核心价值理念熠熠发光。
科学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安全;煤矿;生产经营
一、突出安全文化建设,实现企业安全生产
安全是煤矿最大的效益,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维护职工生命健康权利。二矿坚持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紧紧围绕企业安全发展目标,扎实开展安全理念培育、安全行为养成等安全文化活动,使安全文化真正融入到企业生产全过程。以班前会、周二、周五学习日为载体,强化安全宣传教育,引导职工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使自我保安成为每个职工的迫切愿望和需求。通过座谈、演讲比赛等活动开展,重温事故给社会、企业、家庭造成的严重危害,以血的教训警示职工在生产现场时刻绷紧安全弦,严格遵守作业规程,形成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深入实施全员“三个一”(每日一题,每周一课,每月一考)业余培训工程,推行安全确认,深化“岗位描述、手指口述”,强化职工日常安全行为养成,塑造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的本质安全人。建立系统科学的安全绩效考核机制,加大安全责任追究力度,把隐患当做事故抓,把生产事故当做安全事故查,做好超前防范,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安全意识,确保实现安全生产。
二、突出经营管理文化建设,促进管理水平提升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必须融入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近年来,二矿领导班子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强化管理文化建设,坚持向管理要效益。在管理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经营管理的主要议题,从强化职工岗位行为养成做起,引导职工自我管理,开展“我为二矿献良言”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和以小改小革为主的英雄行动,激发职工创造力。突出精细化管理,大力推行编码、定置、标识、看板四项管理技术,对全矿各战线、井上下各区域,实现日常管理全方位覆盖。完善“两评一考”(两评:区队和管理人员“四位一体”考核,一考:日清卡考核)体系,实行日常检查、月度考核与季度评比,加强监督考核,注重管理细节与流程,并将考核结果与区队工资和管理人员工资挂钩,增强管理责任意识。持续开展管理研究,注重企业管理创新成果转化,促进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三、突出学习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始终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坚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专业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工作思路,努力打造一支与矿井快速发展相匹配的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加强干部教育,丰富各级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增强工作创新能力,以干部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带动职工队伍素质的不断提升。大力开展全员技术培训,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形成人人学技术、人人钻业务、人人当人才的良好氛围。深入开展全员技能竞赛和创新增效劳动竞赛,落实各项激励措施,促进了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成立大学生班组,做好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储备工作。在集团首家开展以职工名字命名创新成果的英雄行动,并将被命名的职工照片和成果以固定牌板形式在矿院内展出,激发职工争创意识。
四、突出和谐文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矿区环境
营造文明发展氛围。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关爱民生的理念,不断提升职工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良好道德风尚。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积极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以“讲社会公德,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讲职业道德,在企业里做个好职工;讲家庭美德,在家庭里做个好成员”为内容的“三好”评选活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氛围。
持续繁荣群众文化。高度重视职工在群众文化中的创造主体、享有主体和表现主体地位,引导职工更广泛地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来,更好地享有文化成果。坚持讴歌职工群众、服务职工群众的原则,引导广大文艺爱好者创作出更多反映职工群众工作生活、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的优秀作品。充分利用展览馆、体育馆、图书室等文化体育活动平台,发挥各文体协会作用,大力开展丰富多彩、职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满足职工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明需求,真正实现群众文化为职工服务。
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职工的切身利益。在职工反映问题的处置上,注重加强与职工的思想沟通,对涉及职工利益的大事、急事、难事,坚持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狠抓落实,能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解决的认真解释清楚,妥善处理职工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选人用人、薪资分配等职工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处理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让广大职工认可、满意;在职工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上,结合矿井实际搞好绿化、美化,用美好的环境陶冶职工情操,愉悦职工心情,营造健康、祥和、温馨的文化氛围,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持续性的工作,二矿通过大力开展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探索适合矿井实际的新途径、新方法,形成了一套具有二矿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在规范企业管理,促进矿井安全生产经营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矿井呈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企业文化建设 篇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能够科学整合企业生产要素, 引导企业形成共同价值观, 增强企业凝聚力, 构建和谐企业, 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学地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企业文化是与企业相伴而生的客观现象, 人们对这一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 首先提出并倡导企业文化理论的是美国的管理学者。上世纪70年代起, 美国经济长期陷于停滞状态, 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其产品大量冲击和占领美国曾居于优势的市场领域。这一严峻的挑战引起美国各界的震惊和深刻反思。经过多方面的比较研究, 美国学者发现成功的企业管理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日本的企业管理方法中有不少是为美国企业界所忽视的, 其根本差异表现在:美国企业注重管理的硬件方面, 强调理性的科学管理;日本企业则不但重视“硬”管理, 更注重“软”管理, 即注重企业中的文化因素, 注重为全体职工共有的价值观念, 注重强化职工对本企业的向心力, 注重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比较的结果使美国学者认识到, 文化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对于企业的成功与否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美国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引起日本企业界和理论界的强烈反响, 并相继波及其他国家, 由此兴起一股世界范围的企业文化热潮。
目前, 我国在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得到长足发展, 企业文化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已成为现代管理从物质的、制度的层面向文化层面发展的趋势, 被称为自古典管理以来管理理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企业文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发挥着以下作用:
导向作用——即把组织成员的行为动机引导到组织目标上来。
示范作用——以群体的价值观作为基础, 由企业的组织道德、组织风气构成组织成员的软约束。一旦共同信念在企业员工心里建立, 可以促使企业员工的行为和谐一致, 从而符合企业目标的需要。
凝聚作用——企业文化有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 把各个层次的人都团结在组织目标旗帜下, 使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命运与企业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产生深刻的认同感, 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
激励作用——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确立共同价值观念, 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 崇高的群体价值观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和荣誉感, 使组织成员的精神需要获得满足, 从而可以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之所以对企业经营管理起作用, 是靠了其对职工的熏陶、感染和引导。企业文化中所包容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作为一个群体心理定势及氛围存在于企业职工中。在这种企业文化面前, 职工会自觉地按照企业的共同价值及行为准则去从事工作、学习、生活, 发自内心地为企业创造财富, 这种作用是无法去度量和计算的。
企业文化又是一种信念的力量, 道德的力量, 心理的力量。这三种力量相互融通、促进, 形成了企业文化优势, 这是企业战胜困难, 取得战略决策胜利的无形力量。特别是在当它的力量十分雄厚的时候, 能够产生较强有力的经营结果, 无论是在市场上的竞争, 还是为客户提供服务, 或是激励职工共同奋斗, 企业文化均可以成为企业的指导思想。
企业文化是企业之魂,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形成要素。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系统、更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 当代企业要保持平稳和持续发展, 必须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当前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在探索企业文化建设路子的过程中, 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存在着较为片面、机械、僵化的现象, 具体表现是:
一是盲目效仿, 形式化严重。一些企业看到别的企业搞企业文化发展了, 就跟着效仿, 误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创造特色环境, 在没有充分考虑客观情况、自身特点、决策层缺乏统一认识的情况下, 盲目导入CI系统。虽然外观统一色调、统一标识, 服装款式协调一致, 但对企业的理念不能真正达成共识, 使企业文化流于形式。
二是概念模糊, 文体化泛滥。一些企业把内部开展的文体活动当成企业文化, 热衷于活动的轰轰烈烈, 并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性指标来完成;还有的企业把以前开展的一些文体活动都归纳为企业文化, 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中并没有搞明白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三是言行不一, 空泛化至上。一些企业门口、走廊到处是标语口号, 职工每天唱厂歌, 而管理思想另行一套。有的企业总讲“以人为本”, 但采取什么办法手段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起到凝聚、激励员工的作用, 领导者却没有深刻的研究和实践。
四是观念守旧, 僵硬化继承。主要是对企业文化认识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有的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制定和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 就是职工的文明礼貌、道德风范、企业的知名度等, 把企业文化看成一旦形成就长此永久不变的信条。
以上四种误区有着一定的共性, 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企业全面提升员工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工作, 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企业文化理论创新, 还是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创新, 都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 确保企业文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健康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有许多可供我们继承和发扬的文化精粹, 如自强不息、追求真理、重情操、见贤思齐、天人合一等。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渗透力, 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体现时代精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等方面, 可以反映出企业文化的根本要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只有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把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实现人与企业的和谐, 才能实现企业的振兴与发展。
企业文化是企业最重要的软实力。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不断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 事关企业改革发展, 对企业做强、做大, 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 企业要结合自身特点, 提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才能在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为使企业科学、可持续地发展,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融合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培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笔者认为, 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和途径主要有:
第一, 企业领导者必须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企业家处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 一方面企业家的思想、行为等对企业文化有很大影响, 企业文化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价值观和职业素质;另一方面, 企业文化的确立需要企业家自上而下地推动, 用自己的权威去整合企业中的价值观。企业文化从某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企业家”文化, 因为企业是由领导者进行管理的, 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企业家应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 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有深刻的认识, 对建设本企业文化有独到的见解, 对本企业发展有长远的战略思考。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 注重自身形象的树立, 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企业家要利用各种方式传播和推行自己已经认同的企业文化, 要亲自参与文化理念的提炼, 指导企业文化各个系统的设计, 提出具有个性化的观点, 突出强调独具个性和前瞻性的管理意识, 通过长远目光、人格魅力和管理艺术, 感染和影响职工发挥最大的潜力, 推动企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管理相互融合。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意味着抛开制度管理。没有较完善的规章制度, 企业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但是, 不论规章制度多么完善, 也不可能包罗企业的一切活动, 不能从根本上规范每一个职工的行为意识。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上的约束力量, 形成一种规范和理念, 来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企业文化对管理的现实指导意义就在于挖掘文化管理的本质, 丰富文化管理的内涵, 提高文化管理的导向作用。企业价值理念和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软管理, 软约束, 它强调的是价值理念的倡导和信奉, 注重对员工思想、心灵的灌输、培训、宣传、倡导, 企业文化建设应该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即既要把企业提出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员工的价值共识, 又要把它转化为每个员工岗位的行为准则。
企业文化的优势是:可以增强企业的内聚力, 加强职工的自我控制;能激励职工工作激情, 提高生产效率, 形成创业动力;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 产生极大的协同力;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 提高企业声誉, 扩大企业影响。只有将企业的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密切结合起来, 用制度的约束来规范员工的行为, 最终形成员工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机制, 才能建成成功的企业文化。通过文化对管理的先导作用, 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共同目标, 使企业不断提高品位, 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第三,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 要坚持把人作为企业管理和一切活动的中心。对员工的尊重、信任, 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提高员工的创新精神。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要求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
充分重视人的因素, 将人作为现代管理的中心, 其管理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尊重人的人格, 重视员工的个性, 实现人格化、人性化管理。真正做到理解人、尊重人、启发人、关心人, 为员工营造温暖、舒心、优美的工作环境, 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创造条件, 通过发展、满足、改变人的需求, 激发每个人的发展愿望和动力, 帮助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和全面发展。
要增强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 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必须使职工形成同一的理念, 并且贯彻落实。通过在职培训等形式, 增强职工对企业文化系统的认识, 让职工人人参与在其中, 从“要求我这样做”转化为“我应该这样做”, 才能按照企业文化管理的要求, 用文化理念指导个人行为, 使之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第四,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长期建设和不断创新。
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长期性, 在于它伴随着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 要使文化理念化为职工的自觉行为, 必须有长期“作战”的准备。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需要一批批、一代代的企业家和员工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去营造、培养和发展。
1.文化理念创新。企业可持续发展就要抓住三个层面的机遇:第一要抓住发展和主营业务的机遇;第二要抓住建立和扩大新业务的机遇;第三要抓住选择企业长远发展的新业务机遇, 引导员工树立“更高更好”的文化理念, 鼓励员工积极寻求发展机遇的创新, 通过自身创新的可行性, 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
2.服务理念创新。无论是企业的上游商户还是下游客户, 把他们的需求以及时的、专业的精神做出反应, 以服务准则为标准, 提供优质服务, 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做到满意服务, 凸显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心换心, 和谐共赢。”
3.团队理念创新。企业文化具有为企业总目标服务的特性, 总目标的实现是依靠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来完成的。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充分实现人的价值。”要打造优秀团队组织, 就要善于将任务分解, 使任务得以迅速和高效地完成, 同时还要提升团队精神, 通过企业的凝聚力来提升团队的向心力, 提升工作绩效理念, 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真诚相待、团结共事的工作氛围。
4.责任理念创新。企业的管理理念应倡导在创新中不断完善, 要注重科学严谨、能动自觉, 要能者上, 平者让, 庸者下。作为管理者只有敢于承担责任, 关键时刻上得去, 才能体现管理者到位, 才能获得员工的尊敬;作为员工要树立工作就是责任,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责任感, 责任无推诿, 无敷衍, 无借口, 用责任激活潜能, 做到对己负责, 对企业负责, 对社会负责。
5.核心理念创新。——“企业是创造价值的载体, 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舞台。”
许多企业最初成立的动因都很简单——投资、赚钱。赚钱是许多企业成立的初衷, 或最原始的动机。然而随着企业财富的不断积累, 追求社会价值, 赢得社会尊重, 就会逐渐地成为一些企业新的、更高境界的动力, 它主导着企业的发展。这时候企业赚钱就变成了手段, 即企业追求社会价值的手段。在现实生活中, 人的价值或企业的价值并不是都由钱来决定的, 更主要地是由其对社会的贡献决定的, 是由社会的评价体系衡量的。因此, 在当今社会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社会美誉度作为自己主要的价值取向。做有社会影响力的企业, 已成为当今许多企业追求的目标。作为对事业有着执著追求、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应该具有思想境界更高、更出众的企业理念。
输血科学科建设 篇5
为响应医院院区学科建设动员大会,加强输血科学科建设,保证实验室质量控制、提高服务质量以及开展输血科新业务。
输血在临床医疗和抢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挽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但由于血液中各种成分生物结构十分复杂,输血随之也可能带来一系列输血不良反应,严重者课危及生命。为了确保安全输血,输血前必须对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液进行各项检查,检查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临床输血制度
为了使临床输血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本制度。
1.临床输血必须在输血管理委员会指导下开展工作。2.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制度。3.临床输血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4.血液来源必须合法,不得非法自采自用血液。
5.输血科(血库)应有专人负责血液的入库、储存、发放工作,并作好相应记录。6.执业医师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科学合理使用血液,提倡成分输血。
7.受血者或家属必须知情同意,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后,方可输血。8.执业医师认真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并由主治执业医师审核签字后,向输血科(血库)申请备血。
9.输血科(血库)应有专人负责标本收集、处理、检测及输血前检查工作。
10.输血科(血库)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包适ABO正反定型、Rh血型)和交叉配血工作,保证结果准确可靠。
11.认真做好血液收领、发放、质量检查和发放前核对工作。12.输血前由两名具有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做好“七查、八对、九不用”工作。“七查”指:①查血站名称及许可证号;②献血者条形码号;③献血者血型;④血液品种;⑤采血日期及效期;⑥储存条件;⑦输血器材质量。“八对”指:①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②病案号、住院号;③病室、床号;④病人血型;⑤配血结果;⑥献血者血袋号;⑦血液品种;⑧血量。“九不用”指:①标签有破损的血液不用;②标签字迹不清的血液不用;③血袋有破损的血液不用;④有明显凝块的血液不用;⑤血液呈乳糜或暗灰色的血液不用;⑥血浆层有大量气泡、絮状物或大颗粒的血液不用;⑦血浆层与红细胞层分界不清或交界面有溶血的血液不用;⑧红细胞层呈紫红色的血液不用;⑨过期血或有疑问的血液不用。
13.输血以“先慢后快,密切观察”为原则,输注前15min,以1~3ml/min为宜,无输血不良反应后,适当加快速度,一旦有输血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查清原因后再输注。
14.做好输血过程记录,对输血不良反应及时认真处理,并记录。
15.规范书写输血病历和“三单一书”,“三单”指:《临床输血申请单》、《配血试验报告单》、《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一书”指:《输血治疗同意书》。
016.做好配血后标本和输血后血袋的保留工作,配血后标本2~6C至少保留7d,输血后血袋至少保留1d。
17.输血相关资料年终移交档案室妥善保存,至少十年。
二、输血科(血库)工作制度
为了使科室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本科室实际,制定本制度。
1.输血科(血库)以“安全第一、服务临床”为宗旨,为临床各科提供各项优质服务。2.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服务质量,坚持24h值班制,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试验结果和安全可靠的血液及制品。
3.做好本单位临床用血的计划申报工作。
4.做好临床用血制度的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工作。5.积极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科研。
6.使用符合质量标准的试剂,使用仪器设备符合计量标准,做好仪器设备使用、维护、保养和校验工作,确保仪器设备性能完好,建立仪器设备使用、维护和保养档案。
7.认真做好标本收集、处理、检测、保留工作。
8.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工作,ABO血型鉴定作正反定型,常规检测Rh血型,交叉配血至少使用2种方法(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
9.认真做好血液入库、储存、出库、领取、发放、运送工作,以及配血标本和输血后血袋的保留工作。
10.认真做好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处理、登记工作。11.做好各种实验记录及各种数据的统计上报工作。
12.积极参加业务学习和继续教育培训,撰写科研学术论文,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13.做好实验室消毒灭菌,清洁卫生工作,按规定做好生物垃圾的消毒处理、运输消毁工作。
14.做好实验室安全保卫和消防工作。15.完成上级交办的临时性任务。
三、输血科(血库)质量管理制度
1.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爱岗敬业,工作认真仔细,责任心强,法制意识浓厚,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及标准操作规程。
2.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科室内设质量管理组织机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有专人负责科室内的质量管理、质量检测和质量监督工作。质量监督员应负责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质量监督工作。
3.进入输血科(血库)的血液及试剂必须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许可证,试剂必须有专人统一管理,有专人负责血液及试剂质量,科主任监督执行。
4.定期对各种仪器设备进行检查、校验和检定。
5.每天观察电热恒温水箱温度2次,观察储血冰箱、冰柜的温度4次,并作好记录。恒温水箱内保持清洁,解冻血浆时血浆漏出应及时消毒、换水,并防止交叉污染和职业暴露的发生。
6.对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临床输血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专门培训,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会议、学术交流和进修学习,定期进行业务考试和考核,并存入档案保存。
7.临床输血申请、血样采集、送检、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血液入库、核对、储存、发放、运输、输注、标本及血袋保留、病历书写等,必须按《医疗机构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执行。
8.建立健全各项输血制度、标准操作规程,详细记录各种实验数据,原始资料完好保存至少十年。
9.积极开展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活动,保证临床输血质量和安全。
10.实行定期审核、评价和检查制度,发现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和解决,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11.建立输血信息反馈制度。及时了解临床输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科学分析,及时解决,不断改进和提高临床输血质量。12.有专人负责到血站领取血液,领血时必须认真核对。核对内容:献血者血袋条码号、采血日期、效期、血液品种、血量、血液外观质量等,准确无误后,双方签字认可。
13.送交叉配血标本时,临床医护人员必须持《临床输血申请单》、《配血试验报告单》,随同血标本一起交输血科(血库)。《临床输血申请单》、《配血试验报告单》填写完整,字迹清楚,有执业医师签字和主治执业医师审核签字。血样标签粘贴牢固,标签上正规书写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临床诊断、血型(已知时填写)等。
14.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接收标本时,必须逐项认真核对,并检查标本是否符合要求,无误后,双方签字,方可接收登记。
15.凡是《临床输血申请单》、《配血试验报告单》填写有任何一项不符要求或有疑问时,均不能接收血标本。请临床科室重新验证后,重新抽取血标本,必要时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到床旁确认血型。
16.严格执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复核制度。对多次输血者,要查对前几次血型,一致后才可接收血标本或配血。对于新入院病人,一定要两次抽血确认血型。交叉配血前一定要再次复查献血者和受血者血型。
17.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严格按标准操作规程进行,ABO作正反定型,常规检测Rh血型,交叉配血要用盐水相与非盐水相两种方法配血。
18.凡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积极配合临床科室及时认真调查和处理。
19.严格交接班制度。交接班有书面记录,在工作中有疑难问题应及时与科室其他同志协商,妥善解决,重大问题及时上报科主任。
四、输血科(血库)感染管理制度
1.科室布局合理,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标识明显。血液储存室、发放处和输血治疗室设在清洁区,办公室设在半清洁区,血液检验和处置室设在污染区。
2.清洁区必须每天三氧或紫外线密闭消毒30~60min,专人负责,有消毒记录。3.接受医院“院感”委员会的监督指导,积极配合定期抽样检查。清洁区达到Ⅱ类环境
322标准,空气细菌菌落数<200cfu/m,物表菌落数<5cfu/m,医务人员手指菌落数<5cfu/m。随时保持环境清洁,每日清洁桌面、地面,被血液污染的台面用高效消毒剂及时处理。
4.各个岗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5.禁止自采自用血液,必须按规定从合法血站取血,确保用血安全。6.科学合理使用成分血,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7.做好输血前检查工作。
8.使用的医疗器械必须是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达到有关标准。
9.工作人员上岗时,应随时警惕血源性传染病的传播,作好自身防护,防止职业暴露。接触血液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一旦发生体表污染或锐器刺伤,应及时按规定处理。
10.储血冰箱内严禁存放其它物品,每周用消毒液清洁一次,每月对冰箱内空气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和霉菌,随时保持冰箱清洁卫生。
11.废弃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废血和血液污染物等生物垃圾,必须分类收集,贴生物危害标记,进行无害化处理。一次性空针每天消毒清洗后如数交回供应室并签字,盛血试管每天送医院焚化炉毁型焚烧处理,血液洗涤水消毒后倒入下水道,进污水处理站处理后达标排放。
12.各种消毒处理资料档案保存至少3年。
五、输血科(血库)安全制度
1.为确保输血安全有效,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应具备较强的法制意识和风险意识,遵守一切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2.接收血液标本时,必须认真核对标本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血型和临床诊断等。检查血液标本是否有溶血、污染、血量不够等,不符合配血试验要求的标本拒收。
3.配血前必须对病人及献血者血型两次确认,必须作正反血型鉴定,无误后方可配血。4.《临床输血申请单》上所填血型与标本管标示血型不符时,病人或家属对血型有异议时,立即通知临床科室重抽标本,复查血型,还有疑问时,立即床旁复查血型,再有疑问时,立即请示科主任处理。
5.配血中发现主、次侧有一侧凝集,一律不得发血,立即报告科主任,作进一步检查。6.领血人必须是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发血前必须核对受血者姓名、年龄、血型、住院号,科别、床号、临床诊断等,以及献血者血袋条码号、采血日期、效期、血液品种、血量等,双方核对无误后,签字认可。
7.如有群伤、需输血的病人太多,分轻重缓急配血,先配危重病人的血液,再配病情较轻病人的血液,并立即报告科主任请求援助。
8.输血科(血库)必须储备一定量的血液,保证应急用血。9.认真做好输血前检查工作。
10.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
11.正确合理使用化学试剂(药品),有毒有害物品专人保管,防止事故发生。12.正确处理医疗生物垃圾,防止交叉污染发生。
13.做好水、电、气防火防灾工作。下班前必须关闭所有不用的仪器、空调等用电器,关好水、气管开关,并作好交接班记录。
14.定期检查通电线路,严防引发火灾,科室配备消防器材,强化消防意识,加强消防演练,人人警惕,消除隐患。一旦发现火源应立即进行消防处理,并立即报告医院保卫处(科)和119。
为了更好服务临床科室,加强与临床科室联系,我们输血科应做到以下几点:
1、血荒前尽量较多的血液,以备不时之需,保证临床科室的用血。
2、血荒时加强跟临床科室的沟通,减少不必要的用血,共同度过血荒。
3、平时加强对临床科室加强成分输血的宣传,减少不合理的输血。
4、定期举行成分输血的、安全用血的讲座等。
今年所申请的新业务为自体输血。重要意义
在我国异体输血的应用还面临特殊困难由于输血量逐年增加,费用增长。据统计,我国目前年需供血500万人次,年医疗用血量近1000吨,无偿献血进展缓慢,临床医疗用血50%~70%来自职业供血队伍,医疗用血长期供不应求。一些单位为完成公民义务献血任务,每采200ml所需的化验费、体检费、血费及营养补助费等已>1500元。仅北京地区每年用于输血开支 就约6亿元。据推算,国家每年用于输血的费用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输血问题如何解决几十 年来,医学界一直在苦苦探索。
自体输血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相比,其优点在于:自体输血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可以 节约用血,弥补血源不足,可以避免同种免疫以及输血传播疾病,减少患者医疗经费开支,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主要优点
1、可以避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等;
2、不需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合试验,可避免同种异体输血产生的抗体抗原免疫反应所致的溶血、发热和过敏反应;
3、可避免同种异体输血引起的差错事故;
4、反复放血,可刺激红细胞再生,使病人术后造血速度比术前加快;
5、自体输血可以缓解血源紧张的矛盾。主要方式
回收式自体输血方式
常采用自体输血装置,抗凝和过滤后再回输给病人。可分为外伤时回收式自体输血、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和术后回收式自体输血。
在下列情况可采用:
①腹腔或胸腔内出血,如脾破裂、异位妊娠破裂。
②估计出血量在100ml以上的大手术,如大血管手术、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肝叶切除术等。
③手术后引流血液回输,是近几年开展的新技术,回输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一般仅能回输术后6小时内的引流血液。自体失血回输的总量最好限制在3500ml内,大量回输时适当补充新鲜冰冻血浆或多血小板血浆。稀释式自体输血
临手术前自体采血,用血浆增量剂去交换失血,因而病人的血容量保持不变,而血液处于稀释状态。所采取的血,可在手术中或手术后补给。适量的血液稀释不会影响组织供氧和血凝机制,而有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
只要没有禁忌证,血液稀释回输对预计术中失血达1-2L的大多数手术都适用,具体方法是在麻醉后,手术开始前,开放二条静脉通路。一条静脉采血,采血量取决于病人状况和术中可能的失血量,一般为病人血容量的20%-30%,以红细胞不低于25%,白蛋白30g/L以上,血红蛋白100g/L左右为限,采血速度约为5分钟200ml.在采血同时,经另一条静脉滴注血浆增量剂,如电解质平衡代浆、羟乙基淀粉氯化钠代血浆和右旋糖酐氯化钠代血浆。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病人的血容量正常。采集的血液可保存于40C冰箱内,如果手术时间短,也可保存于室温条件下。当手术中失血量超过300ml时,可开始输给自体血。先输最后采取的血,因为最先采取的血液,最富于红细胞和凝血因子,宜留在最后输入。保存式自体输血
1、概念及操作
也叫预存式自体库血。选择符合条件的择期手术病人,于手术前若干日内,定期反复采血贮存,然后在手术时或急需时输还病人。
对病人选择条件的标准与血液稀释回输的要求相同。手术前采取自体血,一次采血量不超过总量的12%;采血量为总血量10%时,相等于血库同种血供血者的采血量。如病人无脱水,不需补充任何液体;如一次采血量达到12%时,最好能适当补充晶体液。采取的血液可预存于血库内,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0日。如果去除血浆,将余下的压积红细胞保存在-800C冰箱内,则冰冻的红细胞可保存数月至数年之久。在采血期间口服硫酸亚铁200-300mg,每天3次,对红细胞再生和防止贫血有一定作用。
2、适合人群
(1)身体状况好,准备择期手术,而预期术中出血多,需要输血者;
(2)孕妇和计划怀孕者(避免生孩子或剖腹产时输异体血);
(3)有过严重输血反应病史者;
(4)稀有血型或曾经配血发生困难者等。
3、不适合人群
(1)可能患有脓毒血症或菌血症或正在使用抗生素的病人;
(2)肝肾功能不良者;
(3)有严重心脏疾患者;
(4)贫血、出血及血压偏低者;
(5)有献血史并发生过迟发性昏厥者;
(6)采血可能诱发疾病发作或加重的病人;
(7)血液受胃肠道内容物、消化液或尿液等污染者;
(8)血液可能受恶性肿瘤细胞玷污者;
(9)胸、腹腔开放性损伤,超过4小时以上者;
(10)凝血因子缺乏者等。使用禁忌
凡有以下情况者,应列为自体输血的禁忌证;
①血液受胃肠道内容物、消化液或尿液等污染者;
②血液可能受恶性肿瘤细胞沾污者;
③有脓毒血症或菌血症者;
④全并心功能不全、阻塞性肺部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或原有贫血者;
⑤胸、腹腔开放性损伤,超过4小时以上者;
⑥凝血因子缺乏者等。感染隐患
科学教书 文化育人 篇6
当时觉得没必要思考。
很久之后,突然觉得这两组概念弄不清楚,就没资格当老师,最起码成不了一个合格的老师。因为前者牵连教书,后者关乎育人。
可惜明白这个道理时,我做老师已有不少时日。
颇有些恼羞成怒!
说实话,不仅仅是因为自己老师做得不合格,更因为自己本身的发展也出了问题。我恼怒自己的愚钝之外,也迁怒于我的老师。
对中学老师这个群体,我向来存有偏见。当然,我也承认,中学老师中也有一些佼佼者(比如教师发展学校的老师们都比我优秀得多),但总觉着,从事这个职业的很大一部分人,不是选拔出来的,而是淘汰出来的。情商平平,很难因为职业崇高而选择教育;智力平平,很难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不选择教育。上了师范院校,善钻营者,矮子里拔将军者,皆转行或考研。勉强进入中学的,不多几年也转行的转行,提拔的提拔,留下来的不就是淘汰的结果吗?至于因为理科太差而被迫选择了文科,文化课太差不得不选择了艺术和体育的某些老师就更多了几轮淘汰。可惜,这些人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一辈子都在井底,还往往自鸣得意。
中国的教育就这样掉到了井底。我们的命运早已注定。
恼怒化作无声叹息、一丝苦笑、两鬓华发、三缕抬头纹……
年轻时,我是一个民族自大狂。听说,李约瑟写了一部《中国科技史》,把“四大发明”吹到了世界,很是得意。忽有一天,听说这书名出了问题,人家写的是《中国技术史》,同胞译者妙手点染成了“科技史”。其实,李约瑟还是在批评中国人重技术,轻科学的。这时才想起,改革开放之初,报刊上常可见海外华人学者屡屡提醒国人要多一些科学精神。再一细研,可不,中国人还真是存在师带徒、父传子、传男不传女、门户森严等等教育弊端,也的确存在轻实践探究和规律总结,重坐以论道、闭门造车等等问题。怪不得,勾股定理在世界上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人家斩了百牛庆贺,生怕人不知道;我们藏着掖着,不交流、不沟通,何谈总结。
西方的基础教育,非常注重科学实证和归纳总结。小小的孩子就懂得在实验室、图书室去寻求答案。而我们的教育却只停留在经验、知识的灌输。就语文教学,受西方影响的新加坡就和我们差距很大。老师把“论积贮疏”、“论贵粟疏”……同类文体的文章让学生比较阅读,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寻求规律,然后自己写出一篇“疏”来。暑假里,我在冶力关农家乐住了几天,偶遇一位维也纳大学的访问学者,他对河州花儿很是痴迷,我们相谈甚欢。我发现他对本国历史,欧洲历史,甚至希特勒都很模糊。他告诉我,他们的教育轻知识传授,重自主探究,因而选择性很强。
我终于明白科学重规律、技术贵经验。也终于明白什么是重道轻术,教书要科学地教,教科学,要授人以渔。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又可细分为多个部分,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为校园环境文化、师生文化、课堂文化、课程文化,理念的文化、物质的文化、行动的文化等等。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最有决定权的是那40分钟的三尺讲台。就中国教育的现状来说,最有影响力的也是一线教师的40分钟的三尺讲台。因而,我对构建课堂文化做了一点粗略的思考。
课堂文化首先是平等的文化。自文艺复兴以来,纵观东西方各种各样的革新运动(包括宗教革命),无论前面冠以怎样的定语(如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都有一个不变的永恒主题——民主、自由、平等。可见,这是整个人类的共同理想(绝不能以种族、历史、文化背景、生存环境等为独裁、专制、剥削和压迫找借口)。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首先要蹲下身子,把自己和孩子放齐。用平等的人格来主导课堂,为主体服务。
课堂文化还是合作的文化。这其实也是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智力和个性特征的另一种平等。更是发挥集体智慧,取长补短因而提高学习效率的途径,还是培养孩子们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提高合作能力的一种手段。在今天,面对独生子女一代,面对“宅男宅女”,谁能说这不重要、不迫在眉睫呢!
课堂文化是和谐的文化。个体和谐、团队和谐、社会和谐乃至整个地球和宇宙都要和谐,这也是今天人类共同的追求。课堂上每一个孩子都有进步,每一个孩子都感到愉悦,每一个孩子都在健康发展,当然老师成功的愉悦也自然在和谐中产生。
课堂文化是集体文化。注重每一个个体的同时,必须意识到班级是一个集体。合作与和谐促进整个集体的进步。
归根结底,课堂文化是爱的文化。包括两个方面——发自肺腑的师生之爱和对课堂教学、对课堂学习的热爱。
当然,以上几点只是构建课堂文化的框架。不同的教学人员、独特的教学风格都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文化。值得大家穷尽职业生涯去探索。
逝者长已矣,在应试教育下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我们正在渐渐老去。愿我们用科学教书、文化育人的素质教育还孩子们一个健康、快乐、幸福的生活。
科学文化建设 篇7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能够科学整合企业生产要素, 引导企业形成共同价值观, 增强企业凝聚力, 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做为营口市国有大型专业供热企业, 承担着市区83%热用户的集中供热, 拥有大中型热源厂六座, 取暖费年收入1.8亿元, 资产总额近10亿元。几年来, 我公司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培育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使企业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下面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浅谈几点体会。
1 供热企业文化特点
供热行业的公益性与利润性相统一, 决定企业文化体现奉献性。包括两个方面:从企业外部看, 供热是社会公益服务行业, 企业代表政府形象, 是民生工程, 承担着社会责任;从企业内部看, 企业文化是职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工作中产生与企业同荣辱、共存亡的理念。其次, 供热企业文化建设是以加强企业管理, 突出安全生产、经营服务、爱岗奉献等要素为重点。供热企业文化的基础价值理念应当是:
安全理念。供热企业的产业特点, 决定着生产自身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安全生产是企业最为重要的因素, 是企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质量理念。质量是决定供热企业兴衰的前提。
服务理念。供热企业属于社会公用型行业, 优质服务是供热企业文化的关键。
效益观念。供热企业虽然属于社会公用型行业, 但企业自身要生存和发展, 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 也要追求经济效益。
创新精神。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新。在当今供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企业要想脱颖而出, 必须敢于标新立异, 打造自己的供热品牌, 稳定和开拓供热市场。
民主精神。供热企业文化必须倡导民主管理。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决策时, 要汇集民意, 广泛征求职工意见。高层领导经常与下属交流沟通, 共同商讨企业发展大事, 可以建立和谐融洽的氛围。
奉献精神。爱岗、敬业、求实、奉献是供热职工的不懈追求。
团队精神。企业着力培养职工的集体荣誉感, 使每个职工都把个人和企业命运的兴衰, 紧密联系在一起, 共同为企业创造价值。
2 供热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 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释放出他们的最大潜能, 以人为本也是供热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供热企业可以从五个方面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
2.1 建立岗位流动、择优上岗制度。
人才学有一个叫做“鲶鱼效应”的定律, 即企业鼓励职工流动, 择优上岗, 使企业焕发勃勃生机和活力。
2.2 实现价值分流。
价值分流也就是价值多元化, 指企业对职工的价值取向建立多种评价体系。不同能质和能级的人, 不同岗位和职位的人, 都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 企业为职工提供发展平台, 人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前途, 都有一个奋斗目标。
2.3 增强相互信任。
高层管理者对基层管理者适当予以放权, 加强宏观调控, 减少微观管理, 有效增强基层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 增强了相互间的信任。
2.4 引导观念更新。
要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迫切需要树立三种理念:一是能力差别理念, 二是互动管理理念, 三是共赢平台理念。
2.5 主动承担风险。
企业内部的许多创新性工作, 风险大, 如果没有良好的氛围, 职工就不敢勇于创新, 所以企业要主动承担创新风险, 在企业内创造一种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文化环境。
3 供热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的突出特征就是文化不是空洞的说教, 而是生机勃勃的精神, 而这种精神的关键就是执行。在领导者的倡导下, 执行应该成为企业的基因, 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强化执行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是培养一支全面发展的领导干部队伍, 特别是"一把手"队伍, 他们着力坚持发挥"一把手"带头和示范作用, 使得领导带头执行企业文化。
二是把从严治党融入从严治企,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三是把“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融入企业科学管理之中, 建立和完善“两手抓”的运行机制。
四是开展丰富多彩、昂然向上的团体活动, 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投入
五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全面建设, 靠实抓出实效, 靠长抓产生长效。
4 供热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供热市场环境下的供热企业文化不可能是孤立的, 它以当今中国主流文化和社会文化为背景, 承受了中国传统文化并受当今世界文化的影响, 因而与其它行业的企业文化一样具有人本性、和谐性。实践使我们认识到, 供热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特点, 通过以下五个途径抓好企业文化建设。
4.1 以人为本, 建设企业精神文化
实践证明, 任何一个企业想要成功, 必须使企业目标成为企业职工的共同价值观和坚定的信念。所以企业文化建设, 首先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信念, 作为一切政策行动的最高准则。其次要培养职工共同价值观, 以形成鲜明的企业精神, 同时通过不断了解、引导和满足职工的各种需要, 来激发和调动广大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2 与时俱进, 建设企业竞争文化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供热企业文化要建立新的竞争经营理念和价值观, 在企业形成强大的内在动力之有效的激励机制, 这是供热企业文化的本质和灵魂, 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要在战略管理、市场开拓、激励和约束机制、各项创新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 赶追同行业先进水平, 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 以此推动供热企业的发展。
4.3 敢为人先, 建设企业创新文化
新世纪里, 企业的生产规模或成本不再是唯一重要, 而创造性和灵活性将成为宝贵的资源。因此, 市场经济条件下, 供热企业要保持强大动力的唯一法则是创新, 必须全面的构建观念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 这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求。
4.4 优质服务, 建设企业服务文化
服务是供热企业永恒的主题。在当前形势下, 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 供热企业抓住市场, 适应客户, 关键在于优化服务理念, 完善服务手段, 提高服务质量, 创新服务项目, 开发、配套各项供热业务新功能, 跟踪供热发展新技术, 为提高供热服务质量提供基础保证。
4.5 精心策划, 建设企业安全文化
安全是企业全部工作的基础, 是企业文明的标志。要以人为本首先是关爱职工安全, 职工的生命和健康, 把职工家庭幸福放在第一位。安全管理的主旨是:防患未然, 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抓安全无捷径, 唯有持之以恒。
科学文化建设 篇8
从文化意义上看,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发展思想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我党领导全国人民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我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哲学思考。学习科学发展观,要从它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方法”、“根本要求”等核心理念和重大战略思想中加以感悟。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在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面前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实践,具体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根深才能叶茂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我们知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党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一是以毛泽东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体系,其历史课题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另一个理论体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历史课题是: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紧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在伟大的探索实践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得到新的丰富和发展。这种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方法的深厚土壤,基于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结晶,基于我党领导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有了思想理论之根的深植,才有了今天实践成果之叶的茂盛,我党的文化创新也才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企业文化的生命力和企业文化的功能作用,同样取决于我们是否学会从世界优秀文化和中国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取决于我们是否能让企业创业以来积淀的优秀文化得到不断的提升和优化,取决于我们是否善于学习、善于借鉴、善于传承、善于扬弃。根深才能叶茂,任何企业的文化都不是空中楼阁,任何企业的文化都不是孤立静止的,任何企业的文化都需要深深扎根,也需要不断地呼吸新鲜空气。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文化生生不息。
因地才能制宜
回顾中国的历史进程,取得成功的革命和建设往往都是“因地制宜”的。凡是“不因地”的做法,即不实事求是、不结合中国的国情、照抄照搬其他国家革命或建设成功经验的做法,都注定了要失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紧密结合的成果。科学发展观正是顺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顺应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顺应了广大人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期待,才指引全党、全国人民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战胜低温雪凝灾害、战胜汶川特大地震以及成功举办奥运会等的重大胜利。
企业文化也要因地制宜,它是一个企业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体现。每个企业的历史背景、宗旨理念、远景目标、战略规划、经营哲学、行为规范以及作为管理学范畴的企业文化等都不一样。“只有那些能够使企业适应市场经营环境变化,并在这一适应过程中领先于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才会在较长时期内与企业经营业绩相互促进”(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这句话说明了企业文化要因地制宜,其终极目标就是要促进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只有适合并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重在“有效”,就是指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而发挥实际作用,能帮助企业形成一种适应环境的行为模式,进而促成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所以,因地制宜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内容的落脚点和理想归宿。
与时才能俱进
民族的发展需要持续创新,企业的发展需要优秀文化,文化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品格,是一种敢于创新的勇气。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我党以与时俱进的勇气和魄力实现了理论的重大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了崭新的历史高度。
同样,企业的发展要与时俱进,企业文化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不同层次的企业,有不同层次的企业文化。创建初期的企业,其厂容、厂貌、生产、经营等表现的是浅层次的企业文化;成长中的企业,其组织结构和科学管理等规章制度表现的是中层次的企业文化;规模化的企业,其企业理念、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念等表现的是深层次的企业文化。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企业所出售的不只是物质产品和服务,而是一种文化和价值理念。海尔的企业文化精神是“真诚到永远”;美国波音公司的企业文化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代表公司”;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企业文化精神是“普及的服务”;日本东芝的企业文化精神是“为了人类和地球的明天”……
能否把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先进企业的文化发扬光大,贵在创新和与时俱进,这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进而常盛不衰的永恒主题。
发展才能长治
发展是人类的主题,也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在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并借鉴国外发展经验,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改革开放30年来,我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党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第一要义。企业文化的导向、企业文化力的作用、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企业哲学的构建等,都必须聚焦发展、推动发展、引领发展、科学发展。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管理理论,必须把是否引领发展,是否推动发展,是否在实现发展目标中发挥重大作用,作为衡量企业文化优劣的根本性指标。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也是检验企业文化实际作用的重要实践。
人本才能兴业
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坚持以人为本,同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第一本质特征。大到一个国家的形象,小到一个企业,人的素质是最重要的问题,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个部分构成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从文化管理的角度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资本。要彻底摈弃以权为本、以钱为本、见物不见人等非人性的文化管理残余。以人为本的先进之处,主要体现在从传统的权力等级控制型管理,进步到以调动人的能动性为主的激励型管理,体现了人文关怀和对人的尊重,既满足了员工的基本物质需求,又满足了员工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
统筹才能兼顾
“统筹兼顾是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我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2003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已提出了“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党的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体现了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也要充分统筹好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战略展开、科研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关系。就企业文化建设本身来看,也要统筹好各个层次、各种功能、各种载体和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企业文化主要包括四个层次,即物质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制度文化层、精神文化层。物质文化指一种以物质形态表现为主的表层企业文化,如企业建筑、物资设备、产品等。行为文化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如该企业独有的、有深深文化烙印的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宣传教育活动、行为习惯等。制度文化指企业中人与物以及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的中介和结合,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包括企业领导体制、组织机构、行为准则等方方面面的制度规范。精神文化指企业在科研生产经营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现象,是整个文化体系的核心,包括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经营哲学、企业道德等。
物质文化是一种表层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是静态的;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是一种中层企业文化,是动态的;精神文化是一种深层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最核心部分。它们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必须统筹协调,才能使企业文化的整体功能得到更好发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统筹好文化本质与载体、灵魂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做到相辅相成、立体推进。
实践才能落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最根本的是解决发展观问题。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是学习实践活动突出实践特色的集中体现,是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也是赢得群众满意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指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重在实践。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
企业文化“落地”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落地”就是与企业科研生产经营实践浑然一体;是目标同向、责任同担、利益同享;是从墙上、纸上、口号上走下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也就是说企业文化也要突出实践特色。然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没有“突出实践特色”的企业不在少数。解决企业文化“落地”问题,就必须用于“实践”,要思考企业文化如何引领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如何开展和谐企业建设、如何在企业兼并重组中促进文化整合与融合、如何帮助企业实施战略转型、如何正确处理企业文化与其他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等。
开放才能和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体系,科学发展观同样如此。总结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顺应时代的世界思想文化,科学发展观以开放的胸襟面向世界,博采众家之长,融会全党智慧结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企业积极学习世界先进管理理论的热情已开始兴起。特别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网络的力量使得这些先进理念的传播更加畅通。前段时期流行的《世界是平的》一书,说明了当今文化的共融互通性,各种思想可以通过现代交流手段在全球传播,国际上新的管理理念、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开始传入中国,中国企业在学习这些理论、方法的同时也融合了其中的文化理念。当今的企业文化必须是开放的、互融的和共进的文化。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终生大事。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一定会取得新的进步,创造新的辉煌。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终生大事。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一定会取得新的进步,创造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赵晶华
科学文化建设 篇9
坚持理念文化引领, 提高干警职业素养
津南区检察院党组织紧密联系检察工作实际, 把检察文化建设与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 注重进行“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教育, 突出“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工作主题, 引导干警恪守“忠诚、公正、清廉、文明”的检察职业道德, 进一步强化检察职业责任, 培养检察职业精神, 提高干警的检察职业素养, 充分发挥检察文化的“教育、引导、规范、激励”等作用。
(一) 培育理想信仰
津南区检察院通过组织干警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报告会和主题观影活动, 参观“为民、务实、清廉———党风楷模周恩来”巡展活动进行“清廉务实、执法为民”主题教育。组织举行“检察官宣誓”活动, 让干警面向国旗对党和人民表达自己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坚定信念。通过组织检察人员系统学习我党光辉的奋斗史, 增强献身使命、为党增辉的责任感、使命感。通过邀请一线劳模上党课、党校教授作专题讲座, 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 坚定理想信念, 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二) 培育执法理念
津南区检察院通过组织“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执法理念”主题征文活动、举办全国爱民模范先进事迹报告会、定期开展“以案析理”案件研讨沙龙、执法规范和执法作风专项查摆整改等活动, 教育引导干警牢记“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 自觉把“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新理念内化为检察人员的共同愿景和价值取向, 忠诚履行检察职责, 维护公平正义, 服务改革发展, 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捍卫者。
(三) 培育职业道德
津南区检察院将检察职业道德列入日常教育和各类培训的重要内容。组织举行了“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从我做起”签名活动, 表达检察干警忠于法律的坚定信念和恪守检察职业道德、公正廉洁执法的坚定决心。组织开展“检察干警职业道德修养”主题征文活动, 使全体干警更加准确地把握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的精神实质, 道德修养境界得到升华, 服务意识得到提高, 监督能力得到增强。组织干警创作人生格言, 在院局域网上滚动播出, 以此励志修行, 激励干警奋发进取。
坚持素能文化提升, 增强干警履职能力
学习是提高本领、做好工作的前提。津南区检察院党组多年来始终坚持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检察院建设, 以提升干警综合素能为抓手, 切实提高干警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
(一) 着力培育崇尚读书学习的“书香检察”, 不断提升检察队伍的法律监督能力
津南区检察院扩建了图书室, 陆续购进法律、政治、经济、文学、历史、体育、科技等多门类书籍, 并定期增加新书, 同时建立电子阅览室供干警上网学习。2014年区检察院图书室被市总工会评定为市级职工书屋。
(二) 突破传统的检察文化建设工作方式, 积极创新, 利用网络信息化途径开展检察文化建设, 通过发挥网络优势推进学习和交流
津南区检察院充分利用局域网和宣传橱窗, 在局域网首页和政治处网页开辟了“检察官风采”、“检察文苑”、“理论前沿”、“廉政教育”、“党团园地”、“荣誉室”、“学习安排”等多种学习和宣传专栏, 服务干警学习和交流活动。
(三) 围绕岗位特点, 扎实开展岗位练兵, 加速专业化人才培养
近年来, 津南区检察院以“公诉青年论坛”、“津南检察论坛”等各类讲座、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案件质量评比、书记员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 全院干警尤其是青年检察干警的各项业务技能得到了充分展示和提升。通过开展法律文书制作、公诉人辩论、信息化运用、公文写作、案卷评比等业务技能竞赛, 突出以赛代训的全员性, 提高学习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案件点评活动, 各抒己见, 分析查摆问题和不足, 在总结整改中提高、规范执法水平。
坚持营造和谐文化, 凝聚队伍的战斗力
津南区检察院注意结合自身实际,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开展文娱活动, 精心打造人文文化、暖心文化, 建设营造宽松和谐环境, 为队伍建设注入新的内涵, 进而凝心聚力打造一支高素质有战斗力的检察队伍。
(一) 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津南区检察院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公条件和资金, 购置相关文体器材并建立了卡拉OK多功能厅 (大会议室) 、乒乓球室、健身房、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宣传橱窗、视频会议室等设施, 为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设施保障。利用现有的3个小型展厅, 已连续3年举办了“展现检察风采、共建美丽津南”摄影、书法比赛活动。另外, 通过动态更新局域网检察文苑、检察官风采等栏目内容, 充分展示区检察院检察干警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修养。
(二) 组织成立了各类文体活动组织
近年来, 津南区检察院先后成立了羽毛球队、乒乓球队、文艺小组、棋牌小组、书画摄影小组、拔河队、足球队、篮球队等文体组织, 并结合工作实际调配时间适时开展活动。同时充分发掘社会资源, 提升检察文化建设整体水平。区检察院专门聘请了国家美协会员、天津美协副秘书长史振岭等一批专门从事书法、绘画、摄影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区检察院的检察文化艺术顾问, 积极发挥区检察院艺术顾问的引领作用, 通过举办各种讲座、培训, 切实提升全体干警的艺术修养、品位和实用技能。
(三) 打造“暖心文化”, 彰显人文关怀
津南区检察院始终关注干警的切身利益, 积极为干警排忧解难。一直以来, 区院党组坚持“四个必到访”, 从行动上关爱每位检察干警, 即检察干警生病住院必到访、检察干警家庭遇到严重困难必到访、检察干警家庭婚丧大事必到访、检察老干部过生日必到访。另外, 自2006年以来随着区院外地籍干警人数的逐年增加, 区院还形成了党组与外地籍干警共度中秋节这一不成文的规定, 6年来从未中断。通过一系列的暖心活动, 走进了干警心里, 激发了干警干事创业的热情, 全面提升了区检察院检察工作水平。
坚持廉政文化引领,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廉政文化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公正廉洁执法、树立清廉检察形象的有效途径, 是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干警身处反腐倡廉的第一线, 必须首先做到清正廉洁, 必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负责的人生观、奉献的价值观、发展的世界观、正确的权力观。
(一) 坚持常态化教育管理
津南区检察院坚持以廉政文化推动廉洁从检、勤廉履职教育的深入, 把廉政教育纳入日常管理工作, 坚持长计划短安排, 做到了安排理论学习有内容、干警办案有要求。通过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洁教育周期化, 使干警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关、地位观、利益观。
(二) 坚持廉政文化教育
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廉政文化教育活动, 引领干警公正执法、廉洁从检。通过组织干警到平津战役纪念馆观看党和国家领导人廉政图片展, 观看检察机关教育题材片《远山》、市纪委录制的纪录片《欲》以及参观廉政教育基地、创作廉政书画对联、举办廉政书法摄影展等活动, 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 使得廉政教育入脑入心, 自觉付诸行动。
(三) 积极开展教育实践行动
科学文化建设 篇10
1 根据自身特色, 凝练学科方向, 制定发展规划
一个学校要进行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 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制定符合学校发展的规划, 做到“有所为, 有所不为”, 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华南农大从1998年开始以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共建的形式实施“211工程”项目建设, 对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病理学、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经济管理、植物学、果树学、畜牧学、兽医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进行建设, 大力推进重点学科建设, 积极构建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 农、工、文、理、经、管、法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与此同时, 制订了《华南农业大学中长期自然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 (2005-2020) 》、《华南农业大学中长期人文社会发展规划 (2005-2020) 》和《华南农业大学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 围绕上述学科, 开展相关的基础研究。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 华南农业大学共有国家二级学科重点学科5个, 国家二级学科重点 (培育) 学科1个, 农业部重点学科5个, 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3个, 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7个, 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个。而科学研究到位经费从1998年的1771万元, 发展到2008年的1.23亿元, 出现了一个飞跃。
2 以项目建设为龙头, 以学科建设为载体, 壮大优势学科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先导, 学科建设的本质和任务是跟踪学科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向的科学研究活动, 而科研项目又是学科建设的依托[1]。没有高水平的科研研究, 就没有高质量的学科建设。承担高层次的科研项目, 是学科建设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 确立学术地位的基础。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广泛收集各种科研信息, 对学校的科研情况了如指掌, 针对研究的目的、内容和难点, 集合学校各种资源, 组织队伍, 及时准确的出击。2007年, 在获悉国家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农业部和财政部为全面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科技支撑和创新能力, 启动10个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的信息。华南农大科技管理人员迅速行动, 整合学校资源, 充分调动老师积极性, 组成跨学校的科研团队, 2007年在10个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中获得主持项目1项, 子课题9项, 这在全国农业高校中是少见的。2008年国家重点建设50个农业产业体系之一的国家荔枝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设在华南农业大学, 这是唯一设立在广东省省管单位的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在目前已启动的50个产业技术体系, 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参加了水稻、柑桔、大豆、茶叶、生猪、肉鸡、水禽等15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工作, 这无形中提高了华南农业大学在预防兽医学、基础兽医学、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果树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和农药学等学科的知名度及学科优势的积累, 为学科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基础。
3 以人为本, 组建科研团队, 提升创新能力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才是高校的第一资源。科研团队的建设, 必须做好三个要素:一是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过:“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及其优势积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一个学科的生存和发展。因此, 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还要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既要充分调动老专家们的积极性, 也要大胆起用青年学术骨干。二是加强杰出学术骨干的培养, 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三是着力对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 使学科做到“后继有人”。通过科研合作、学术交流, 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 建立高水平的科研团队。近几年来, 华南农大大力实施“人才兴校” 战略, 遵循开放、创新、精干、高效的原则, 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 进一步加大了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力度, 进一步拓宽了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的渠道。“十五”期间, 学校引进正高职称人才36人, 引进留学归国人才19人;通过大力培养, 新增“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人, “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 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 (简称“珠江学者”) 4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3人,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 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3人、省级培养对象22人。这些人才分布在各类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内, 如拥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 (珠江学者)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的预防兽医学和基础兽医学, 2007年获广东省重点学科, 2002-2007年国家和地方重大课题经费3000多万。而到2007年, 华南农大“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253项。
4 搭建研究与发展公共平台, 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跨越式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研发平台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地, 是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 没有先进的技术装备, 没有一流的研究平台这个“硬条件”, 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就难以展开, 学科难以建设。另外, 研究平台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 有利于与国内外相关专家的交流, 可了解学科的发展和研究近况, 将促进研究的展开和学科的发展。华南农大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 一直为学科建设创建良好的硬件条件, 人搭建科学研究平台而努力, 并于2007年出台了《华南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 (暂行) 》, 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学校科技创新平台管理,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科技工作的跨越式发展。2008年, 学校共有160多个科研平台, 其中农业部重点实验室5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5个。这些研究平台和学校的重点学科相互辉映, 形成了华南农大鲜明的特色。
5 加强制度建设, 增强凝聚力, 实施规范化
学科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环境, 有了上面所说的“硬条件”之外, 还需要有“软条件”。“软条件”就是一种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学术气氛, 一个民主、和谐、团结的环境, 以及有效的奖励机制和管理机制。为形成这种良好的环境, 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华南农大加大了对学科建设的指导和管理, 以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反馈科学研究。为加强科研管理, 制订了《华南农业大学科技自主创新团队管理办法》、《华南农业大学关于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华南农业大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同时, 修订了《华南农业大学教师奖励办法》大大加强了成果的奖励力度。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校教师的积极性, 使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有章可循, 使教师和科研人员身心舒畅。软硬条件的相互结合, 2007年学校到到位经费和合同经费双双突破一个亿, 又新增了国家二级学科2个, 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3个, 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1个。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一盏明灯, 她指导我们将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 使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而建设一个和谐的学校。
摘要: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 从学校规划、科研项目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平台构建和制度建设等几方面探讨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两者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青, 徐宏波.把握科研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加快高校健康发展[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11) :182-183.
[2]常正霞, 罗春燕.高校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关系[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5 (41) :93-95.
[3]丁荣娥, 王虹, 王福军.科研管理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2007, 26 (4) :34-36.
[4]任亚方.科研管理推进学院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4, 18 (2) :66-68.
[5]余自娥.论学科建设是高校跨越发展的重要因素[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5, 4 (6) :70-72.
[6]徐宏, 孙艳红.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高科研管理水平[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0 (1) :105-106.
[7]韦梅生.加强科研管理, 提高重点学科建设水平[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 (2) :25-26.
科学文化建设 篇11
一文化是师范类高校的根基
学校特色基于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促进学校特色,学校特色创建又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早在8———11世纪,阿拉伯人的抄书和翻译活动为近代欧洲文明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以培养伊斯兰教僧侣为目的的高等学府,伊斯兰大学学者及教师的身份孕育了后来大学“教师—科学家”的社会角色。法国巴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最初都是由神职人员建立起来的,都是使用私人的房舍或附近的教堂为教室,由此可见,大学的出现与兴建教堂有直接密切的联系。这就意味着,“文化”、“历史”、“传承”注定是大学所担负的历史使命。
校园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更多表现为高校全体人员共同创造并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精神文明,是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共同的信念与追求。师范类高校文化建设又有着特殊性,体现在学术科研文化、制度管理文化、环境建设文化、观念创新文化等方面。“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
可以看出来,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师范类高校教育理念、加强和改进师生服务社会的思想、全面提高师生自身综合能力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科学教育的文化反思
美国促进科学协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简称AAAS)给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提法,认为高校的主要责任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认为科学素养“包括数学、技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许多方面。这些方面包括:熟悉自然界,尊重自然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理解科学的一些基础概念和原理;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2]从中可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最终转化为人类自身综合能力,才是西方高校最关心的。
在国务院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中国科协会同教育部、科技部等10多个部委和科研部门共同制定并正式启动了《2049行动计划》,主要目的就是确保到2049年,实现全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即“公民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了解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尊重客观规律,具备基本的应用科学技术成果的能力。”[3]我国科学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简单、静止、机械的科学知识观;重视科学结论的成功模式而轻视知识的发生过程;重视“死记硬背学科学”的能力培养而忽视“拓展思维做科学”的思想认识;重视专业的理论表达而忽视实践的社会反馈。
第一,重个体轻社会。认为科学是个别科学家相对独立的认识活动,是知识的机械堆砌。无论是学校正规科学教材,还是科普读物,都是不断宣扬科学家个人发现或者个人活动的社会意义,这就必然导致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教育观,把科学等同于个人行为,认为科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一个一个科学家创造出来的知识简单堆砌而成,是个人行为的延续,而不是人类思想的传承。所以对科学和科学家的过分推崇就会滋生唯科学主义文化观,也就必然渗透到科学教育中,各科知识内容比较分散,造成学科之间的隔离,系统性不强;过分强调学科固有的结构,缺乏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很难适应现代文化大融合背景下各学科相互融合、交叉和渗透的发展趋势。
第二,重成功轻失败。科学教育作为一种科学认识活动,也作为教学活动,往往关注的是科学家成功模式,强调的是科学研究活动中观察、实验、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表现在科学教育的教材编写方面,只会选取与教科书中提到的科学成就紧密相关的一部分,而忽略了科学家所走的弯路和所犯的错误,特别是那些因为运用直觉、顿悟、机遇等非理性思维方法取得的成就。也就是说,教科书在反映科学成就时缺少客观性,人为地抛弃了科学发现与进步的文化背景。
第三,重能力轻思想。自然科学作为一种已经被证实、无可争辩的知识,其公式、定理、公理和规律获得了普遍认可,自然科学视野之外的文化被忽略。所以科学教育更关心的是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素养,更关心学生运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各种文化宣传活动和精神教育活动采取消极观望态度,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上困惑迷茫不知所措,没有深刻认识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想认识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不能真正理解领会“文化是教育之‘根’,文化是教育之‘魂’,文化是教育之‘格’,文化是教育之‘力’,文化是学校凝聚力、竞争力和创造力之源泉”[4]的教育精髓。对科学教育的内在价值缺乏应有的理解,忽视科学的内在价值和文化推动,可能是导致我国科学事业急功近利、原创性不足、少有重大科学发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重结构轻功能。一些研究者把科学教育专业建设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总是关注社会推动、后勤保障、教学过程、管理活动和制度约束的稳定结构。看不到整个大学文化体系建设是由思想文化、物质文化、科研文化、管理文化和制度文化构成的动态开放系统,有不少瓶颈有待于突破。如科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现状如何改变?科学教育专业建设的目标如何定位?实现定位的标准如何衡量?其实这些都属于师范高校文化建设的方法性问题。也就是说,科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瓶颈就在方法上,这些方法性问题的解决对专业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三解决科学教育专业问题的对策
今天,没有任何文化特征的科学理念与科学素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科学教育专业作为新兴的学科,随着社会需要的提高逐渐承担着更多历史责任。师范类高校的职能也从单一的“知识传播”,向“综合素质培养”、“学术人才梯队”、“社会群体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向演进,从而实现对学生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第一,正确认识文化建设在科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从宏观上看,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实现经济振兴和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大计。科学教育通过传递、传播和完善科学知识,以自然科学为内容,以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为媒介,实现科学内容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完美结合,可以保证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
从微观上看,要扭转任课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不断精简科学教育专业教学活动中理科课程教学内容比重,加大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成果的关注。综合素质培养不仅仅是理科知识与文科知识的简单拼凑,更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理性的内在融合;让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充实社会生活,让人文精神渗透于科学研究活动之中,人的文化底蕴才是支撑教育体系的主流。
第二,正确实施文化建设,缔造科学教育学术人才梯队。科学教育必须走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加大力度推行文化建设,才能走出其现代发展困境。要培养本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正确对待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对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求实精神,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增强与非科学和伪科学斗争的能力;培养导师善于分析、敢于批判的怀疑精神,使其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同时,挖掘人文素养,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第三,建立完善的科学教育社会服务体系。“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最高层次和最为突出的成就。”[5]科学教育专业建设必须依靠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以实现教育与科学技术在实践活动中的完美结合,并为国家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服务。因此在宏观的科学教育体制改革理念影响下,完善“产—学—研”一体化的微观师范高校文化建设,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社会服务意识尤为重要。
第四,文化传承中的创新方法培养。科学教育专业的文化建设不但要从优秀的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更要发扬传承文化的基本功能。改变以往科学教育专业中以传授、讲解、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在科学教育中应该侧重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方法是科学精神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它洋溢着科学的实证精神、理性精神和审美精神,充盈着科学的怀疑和批判意识,是培育公民理性思维能力,训练公民的科学心智框架的有效手段。”[6]高等师范院校的科学教育专业应该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传承文化内涵,在学科专业教学之中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道德和真理背后的民族文化思想,特别是科学创造活动过程中方法创新的文化理解和文化挖掘。
总之,在社会生存压力下,应试教育体制仍然在影响和摧残着科学教育专业建设,急功近利往往导致对科学教育活动本身、对师生主体双方的伤害。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是直接指向人的,面对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之间的差距,科学教育专业的教育活动应体现人才培养的过程,立足于人才成长的过程,在高校文化建设旗帜下找到自己新的生长点。
参考文献
[1]周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切实促进教育公平[J].求是,2006 (23): 15.
[2] [3]石中英,梁卿.20世纪中国科学教育的文化批评[J].教育学报,2005:52.
[4]刘福.论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作用[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5):77.
[5]袁运开,蔡铁权.科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6.
科学文化建设 篇12
文化因其具有凝聚力和创作力的作用,被视为21世纪富国强民的有力武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十八大、十八届三中会议中进一步提出了要加强推进国家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见,国家对于文化强国这样的认识,已经上升为国家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目标。《大学》中讲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大学文化是大学特有的精神文明,大学建校越早,大学文化越容易形成,比如大学博物馆、校训等。它涵括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
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意识、观念等;第二层是文物,即实物;第三层是制度、风格[2]。如果按层次分,我把思想、意识、观念等称为深层文化;实物称为中层文化;制度、风格称为表层文化。深层文化可以指人的三观。它可以通过中层文化表现出来,而中层文化受表层文化的限制。现阶段中国,文化水平虽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然而人们的道德水平却在走下坡路。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在教育上发展快速。人们在道德方面,却呈现相反趋势,我认为,这不是深层文化和中层文化在作怪,恰恰是表层文化出现了问题。大学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瓶颈,是衡量高校管理与发展水平的指标,它已成为校园管理、决策者提高管理效能的普遍诉求和师生群体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作用的前提要求[3]。制度文化表面看是约束人,实质是为解放人类而设置的。加强和改进大学制度文化的任务迫在眉睫。
二、大学制度文化与复杂性科学
世界可以看成是复杂的系统,小至肉眼看不到的原子,大到肉眼不可及的宇宙。我们在分析复杂事物,将复杂变简单,将动态变静态,将非线性变线性,用还原论的方法剖析事物的本质与真相。复杂性思维的出现,超过甚至是否定了还原论。还原论认为,世界任何事物都可以还原为单个元素,元素之间互不干扰,不以外在影响而改变,以小见大,研究元素,可知事物整体。还原论虽然对事物的理解过程提供方便,但其非线性、突变等会使我们产生错误的认识。复杂性科学思维的出现,弥补了这种不足。复杂性科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复杂性科学主要研究复杂系统和复杂性问题。它认为事物各个部分存在联系和依附性。系统根据其元素间结构的不同,有静态平衡系统和动态系统,后者也被称作复杂系统[4]。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这已被很多学者所接受,然而,关于复杂系统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复杂科学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人们从线性、确定性、还原的视角转向非线性、不确定、突变等,并且提供了一种新的复杂性思维。系统论观点认为,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运作和权力等关系之和,称为体制。维护系统之间的关系所运用的规范和原理等为制度。大学制度文化,是维护大学内外部运行的法规、条例、管理制度等。
三、复杂性科学视域下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大学制度文化系统具有复杂性
在一个国家,所有公民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其制度中包含国家的管理形式、结构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官吏制度等子系统;其公民由不同的种族构成,种族由不同性格、年龄的人构成;一项制度的制定还包括多道程序,多个部分的参与。执行过程中还需要多个部分的配合与协调。复杂解释为“事物的种类、头绪等,多而杂”。制度由于其内在元素的种类多而杂,具有复杂性。从宏观上看,大学制度文化可以看作是由教学、科研、人事和学生管理制度文化等组成的复杂系统;从中观上看,大学制度文化是由政府、市场、社会、学校管理等构成的复杂系统;从微观上看,大学制度文化是由党委领导、校长负责的复杂的文化系统[5]。在研究大学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往往单一地看到大学制度中某个方面的不足,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对其的影响。导致我们所找到的解决办法没有明显成效,呈现出的问题也是“表象问题”[6]。系统论将系统看成是单个元素的叠加,任何一个元素有其特有的性质,元素叠加后所显现的功能是其单个元素不具备的。正像是荆轲喜欢琴女的玉手一样,在身体上是那样的美丽,一旦离开了身体之后,美感也就不存在了。苗东升教授说:“将复杂性看作复杂性来解决。”所以在研究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再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还原论的方式来看待问题。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我们应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既要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又要挖掘教师、学生的潜能,这对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又如在科研制度文化建设中,我们既要制定措施让行政部分将学术权力回归教授手里,又要让教师的学术素养增强,真正实现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术创新的局面。
(二)大学制度文化具有主客体双向性
大学制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办学理念。学校制度文化对师生有规范作用,师生如果对文化认可,就会对师生发展产生正能量。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由此可见,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在大学制度文化系统里,在制度这个框架下,学校的各个环节和部分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进而促使学校稳定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认为,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也就说明,文化既有主体又有客体。校园文化主体包括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等全部的校园人。大学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大学文化构建的基本框架。大学制度文化的主体包括制度文化建设的承担者、执行者和校园文化的享受者。客体包括教学制度、科研制度、人事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等。在制度文化建设中处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对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有重要意义[7]。从哲学的角度讲,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客体才可能进入主体,主体才可能对客体进行反映,形成关于主体的映像。大学制度作为学校的客体,师生作为主体,大学制度与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实践过程中,制度适不适合师生的身心和事业发展,师生是否能严格地遵守制度,在制度试行和实施的过程中,都属于实践的过程。在大学制度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明确大学在文化建设中的责任,明确大学制度文化对大学文化建设的任务。通过大学制度的建设,规范教师和学生在日常行为和教学过程中的行为和思想,进而提高学校整体文化素质,彰显大学的文化特色。而主体在遵守制度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制度过于严格不利于教学、科研,比如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不能由教师自己来选择,教师的教案和教学方法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和发展。一个国家的创新靠科研,但是在大学中普遍存在官本位的现象,制度规定大学教授的科研项目由行政机关掌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的发展,评优和评级制度也促使了教师更加注重科研方面的成果而忽略了教学,这都导致了大学的文化水平偏移甚至下降,这种现象不利于大学的发展,不能够实现大学为社会服务的理念。所以,加强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双向性对大学文化的影响,只有认识到了这点,我们才能制定出人文化、合理化的大学制度。
(三)大学制度文化突显非线性传递特征
复杂性科学还具有的一个特点是非线性传递。用线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可以提高我们办事的效率。线性与非线性的区别就是叠加性质是否有效;在数学题的证明中,我们可以用线性思维来解题,但是在我们计算各个部分有交互影响的时候,用线性思维就显得不缜密了。在现在的科技手段中,技术者们也试图用非线性思维来创造新的事物。以往的线性电视节目编导,现在已经转变为成熟的非线性电视节目编导。生态环境的建设问题也采用了非线性思维来解决。文化是个复杂的系统,文化在传递和传承的过程中,并不是线性的。信息单线传输有递减效应,信息经过多个人传递后,信息的内容远远不如原始信息,这种线性传递大大减弱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而通信技术的发展,弥补了线性传递的不足,通过无线电波就可以将原始的文字、图片高速准确地传达到目的地。大学制度文化影响的是一个大学的品质,一个国家的未来。但是我们如何从中体会大学制度文化的内涵,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影响,教师和领导的双向影响,学生和领导的双向影响,甚至是大学制度间的双向影响,这些交织在一起的影响中的每个元素对于大学制度文化的建设都构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加强大学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协调来自各方面存在的影响,使得大学制度文化在大学文化中真正起到奠基石的作用。
摘要: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地用传统的视角去分析。文章从复杂性科学视角探讨大学制度文化建设问题,旨在为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大学,制度文化,复杂性科学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456571.htm.
[2]张岱年.中国文化与文化之争[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3).
[3]肖福赟.论大学制度文化的基本内涵及特征[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1,(5).
[4][比利时]G.尼科里斯,I.普利高津著;罗久里,陈奎宁译[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
[5]范跃进.论制度化与大学制度文化建设[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6]陶新珍,叶良均.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认识论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13,(1).
【科学文化建设】推荐阅读:
从科学哲学走向科学文化哲学07-02
科学发展文化05-08
科学文化资源08-20
文化建设:科学发展观10-03
科学是一种文化10-08
科学文化节策划书09-07
科学发展观水文化建设07-14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教学反思07-18
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文化因素与建设05-22
教育科学学院校园文化活动实施方案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