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德育课程 创新德育教育(通用10篇)
走向德育课程 创新德育教育 篇1
走向德育课程 创新德育教育 扬州市新华中学 沈军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自主权的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在德育方面的独特优势,日益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何利用校本课程开辟德育的新途径,我国教育正在经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素质教育就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如何实现校本课程德育化与学校德育校本化的整合,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和探索的新课题。
关键词 德育课程 校本教材 文明礼仪
正文 我国教育正在经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素质教育就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近年来,许多西方国家从各自的国情出发,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学校道德教育。国外的德育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明显地体现出综合化的趋势,基于此,学校德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寻找保证其合理运行的关键所在,设置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使青少年学生关心和认同社会,参与社会事务,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重,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积极因素。
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为了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为目标,校本德育课程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意义,校本德育有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社区的道德资源,有效运用各校在长期的历史中所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良好传统、优良作风等显性与隐性的德育资源,能有效地转化为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并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使用,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学校的德育特色和办学特点。校本德育,在资源开发上体现主体性;在德育理念上体现了生活德育观,因其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来选题,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实现了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在道德内容上,体现了切合性,因为它紧密结合了学校特点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德育实施上,体现了实效性。
我校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高瞻远瞩下,率先在校内开展德育校本课程建设,并确定了每周德育课程的示范和展示,课程实施的基本步骤是:先确定主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就发现的问题确定活动主题,然后集体备课,制定好周密的计划,包括活动的步骤和组员的分工,继而进行观摩研究,最后在集体复备,进而年级推广,总结反思。即总结实践中获得的体会。如写成报告、办成黑板报、举办成果展览、班级讲演会等。目的是进一步改变德育的教育方式,加强老师的引导作用,通过班会的组织和实施,增进交流,理解,接纳,和信任,通过学校大环境的渲染和熏陶,促进整个学校德育的活力。
下面我就自己开设的《文明礼仪》这节班会课谈谈粗浅的做法和体会,本课的背景是初中阶段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阶段。根据此阶段学生身心特点,选择了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校园礼仪”为切入口,强化学生的礼仪意识,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礼仪重要性的认识,使争做优秀的中学生,塑造合格的公民形象成为学生共同的追求。学习目标是
1、通过对校园礼仪的讲授,掌握礼仪知识,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守则》和《规范》,养成文明习惯
2、使同学们在生活与学习中不断学习应用和改进,讲文明,知礼仪的好学生,为和谐校园的创建尽一份力。
3、把礼仪常规贯穿到歌谣、小品、朗诵等各种表演形式之中,让学生受到情趣的熏陶和思想品德的教育,懂得礼仪对于每个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礼仪的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礼仪观,争做一名形象良好的中学生,塑造一名合格的公民形象。明确践行礼仪,从我做起,从校园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活动形式有小品,诗朗诵,三句半,签承诺书,准备过程是下载视频,寻找相关礼仪知识等开场白。
为实现学生参与活动才能真正达到内化的目的,因此在课前一周我对班上的同学进行了布置,并分成五个小组:第一组寻找素材。主要是收集有关文明礼仪的视频和小故事,通过上网和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历史上的礼仪。第二组制作视频。主要由部分平常表现不太文明组成,让他们将一周内班级学校里的不文明现象拍下来。第三组节目表演。主要由在文学艺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组成,展示文明礼仪新风尚。第四组。由比较喜欢电脑的同学组成,让他们参与制作课件。第五组有学生干部组成,参与主持稿的编写,在成果展示会上,第一小组的同学讲述收集资料的过程。在本课之前,这些同学对文明礼仪的故事知识耳闻或初步了解。通过整理资料《孔融让梨》、《程门立雪》、寻找故事《礼仪故事大比拼》等方式知道了文明礼仪。我发现通过这些资料的整理我发现学生明白了古代人也如此重视文明,明白了做人的道理,然后,第二组的同学发言,告诉大家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感受到平常同学们不太重视文明,喜欢乱扔杂物,随口讲脏话。乱闯红灯,随地吐痰,同时也发现了部分同学讲文明懂礼貌,严格自律,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从而逐步让学生领悟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第三小组通过准备诗朗诵《我是文明小使者》、三句半表演《文明礼仪》的方式将展示文明的精神实质,尤其是三句半表演开始的五个同学表演极不认真还有点嬉皮笑脸,通过老师的教育和自己对台词的理解解读,逐步理解了自己对文明礼仪的深层次理解,明白了自己表演的意义和目的,结果现场表演非常到位和传神,也让现场的同学受到了一次教育,第四组案例分析 “起外号”引发同学矛盾,“学生文明礼仪”试卷调查则让同学们再一次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礼仪,激发学生的学文明树新风的热情,而第五组的学生通过台词的编写使学生认识到了学生的发展需要有文明的支撑,让学生对文明深一层的内涵慢慢参透和领悟。最后齐读《文明礼仪承诺书》全班在承诺书上签字引导学生由身边的小事上升到成人高度,结合中学生实际谈到文明礼仪的提升应该就是做好自我,好好学习。并一直要坚持不懈,结束阶段班主任总结升化点明主旨,提高自身道德认知能力,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不断感悟、不断更新。
这节课,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活动体验中,深刻体会到文明礼仪的意义,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包容,感受到作为一个文明新人的快乐,懂得文明的重要,学会了如何去约束自己的言行,如何去修生养性。如何去做一个文明使者。
经过两年的探索发现,我发现通过学校组织的德育课程建设,通过开设主题班会,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去研究的德育教学实践模式,我深深感受到:有效的体验,需要兴趣的驱动,活动的支撑,需要情感的伴随和维系,还需要有教师为学生点燃智慧的火花,开启灵感的窗户,唤醒思想的活动。我们的德育教学应把孩子们的主体体验过程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引导孩子在生活中体验,在活动中体验,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而不能整天就是空洞洞说教和无尽的指责和惩罚,要寓情于景,要贴近生活,要有一套校本化的教材,要通过全体学生,全班,全年级,全校和全体老师和家长通力合作,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要懂得创新要又开放的思想和包容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原来的静态的知识经验在个体的心灵中被激活、被催化,才能使学生真有产生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触动,从而产生广泛的联系,获得新的意义,产生新的创造,促进孩子德性的发展。
总之校本课程的建设,是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发掘深厚文化底蕴,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措施。“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建设校本课程,完善和实现校本课程的德育价值,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接班人,任重而道远。
走向德育课程 创新德育教育 篇2
一、以身立教, 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历来教育家都倡导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并将它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要求.孔子强调“子师以正, 孰敢不正”,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的师表作用, 常常表现在自身的基本素质上.前苏联教育学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 他的品行, 他的生活, 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既要完善自身, 又要培养学生, 高度体现自我价值与社会需要的统一.
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 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导和帮助,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一座永不消失的丰碑, 一个特殊的偶像, 一个优秀人才或伟人的背后, 就有他的老师.教师是学生知识的启蒙者、行为道德的示范者、成人成才的引导者.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 让学生接受一个定理、公式, 运用一个定理往往不算困难, 但是让学生接受一个道德信念, 养成一个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往往要花上几倍, 甚至几十倍的时间.在数学教学工作中, 教师要以自己的高尚师德去影响、去感化、去教育学生, 帮助他们提升道德观念, 培养道德情感, 磨炼道德意志, 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以德育人, 用优秀教育资源去激励学生
数学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德育素材, 我们要善于发现、搜集和利用这些教育资源, 帮助学生体验道德是非, 体验高尚, 体验创新, 体验成功, 进而完善良好的心理品质.
我国数学史上, 出现过刘徽、祖冲之、徐光启等卓越的数学家.他们的数学著作对世界的数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一些伟大的数学成就更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催人奋发的好教材, 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是大有裨益的在苏科版七年级《数学》第二章讲解负数时, 通过阅读《漫长的历程》, 我们可以告诉学生:“我国古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 是至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详细论述‘正负术’的数学专著”.通过第十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时的阅读《杨辉与杨辉三角》, 告诉学生:法国人帕斯卡直到1654年才发现这个三角形数表, 比杨辉迟了四百多年.我们还可以在试题中安排一些背景, 让学生在解题的同时关注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数学》课本中有一个科学记数法的题目, 它引入了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飞船上天的事件作为背景, 就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对这些典例如数家珍,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且可以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民族自尊的丰碑, 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的责任感.
三、以美感人, 用数学潜在的文化内涵去陶冶学生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数学中处处存在美, 在数学中只要认真挖掘就可以发现相当可观的美育资源.因此课堂教学中如能通过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启发、严密的推理以及生动的语言、精心的板书等诸多方面尽量体现数学中美的神韵, 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数学美主要体现在其简洁美、层次美、对称美、统一美等多方面.
简洁美包括了符号、公式、技巧、逻辑上的简洁.数学提供了抽象整洁的形式化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数学内涵.在教学中, 如能通过学习实践, 展示出数学的简洁美, 从而让学生领会到丰富的数学内涵, 则不仅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更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创新意识.数学的层次美是指数学的知识层次结构能够给学生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认识过程的一种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知识的层次结构, 展示数学层次美, 培养学生创新欲望.形体的对称美在自然界中处处可见, 数学中的对称美更是其显著的特征之一.
四、以人为本, 在新课改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在新课程背景下, 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思想品德的和谐发展.教师要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整合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行为品德的协调发展, 促进他们学会做人, 学会合作, 学会做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使教育给教师带来欢乐, 使每天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就请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状况, 重视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调动学生内在的能动性, 给学生一个“易起反应的环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健康的道德人格, 全面培养21世纪建设的优秀人才, 教师应讲究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我们现在提倡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地更换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既不能完全地依赖别人, 也不能脱离群体.
在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初中数学主要数学思想为:分类讨论的思想、转化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主要的数学方法为: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加强这些方面的教学, 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形成.
生活德育与德育课程的创新 篇3
德育课程在我国学校德育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几十年来,中小学德育主要通过德育课程、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与学校管理、各科教学等渠道进行的。而德育课程更是被赋予学校德育主渠道的崇高地位,因为德育课程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直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但这门被赋予如此重任的德育课程在20多年的开设时间里,虽然也有着相当的成绩,但总的来说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相反,这门课在很多地方成了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课。一些学生对教材只有恨,没有爱,学期结束之后甚至将教材撕掉、烧掉。
归纳起来,这门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政治教育代替了道德教育。诞生于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时的这门课程,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政治气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过程,这门课程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和思想解放的过程,但政治性、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内容始终是这门课程稳定的核心。这些内容里虽然也有一些道德教育的要求,但已经被政治教育的内容掩盖住了。更严重的是,被遮蔽的道德教育内容往往也是按照政治教育的方式来进行的。不可否认,任何一个国家都在进行政治教育。问题是,政治教育的要求应与儿童的心智与情感发展水平相匹配,否则,这样的教育就是不合时宜的。而用政治教育遮蔽、代替道德教育,将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混为一谈,无论如何都是一种错误,因为这种做法牺牲的是公民的基本道德素养。
2.与儿童生活严重脱节。这种德育课程在价值取向上体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国家和社会要求,很难顾及到儿童道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则是在课程标准的开发与设计中未能很好地研究儿童道德学习的基本机制,只是直接将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按条目罗列出来,比如,一二年级的内容包括“热爱祖国”“孝亲敬长”“团结友爱”“文明礼貌”“遵守纪律”“好好学习”“勤劳节俭”“遵守公德”“诚实勇敢”“热爱生命”等十个德目。与此相对应,教材的编写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对这些德目的图解,多采取“道理加伟人故事”的方式来组合课文。比如,进行“勤俭节约”教育的课文,多是采取讲一通为什么要勤俭节约的道理,再加上周恩来总理或毛泽东主席勤俭节约的故事这样的处理方式。不是说这些德目本身是错误的,关键在于,将这些德目和道理从生活中抽取、提纯出来,使其失去了发挥作用的生活情景,变得非常抽象、僵化,无法与儿童的生活发生链接。不是说伟人的故事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儿童对这些伟人知之甚少,伟人及其生活方式对儿童来说都极其遥远,与自己的生活无关,对自己的生活缺少参考价值和学习意义。
3.讲授和记忆是主要的教学方式。20年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进行了不断深入的改革,也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但总体上看,始终未能摆脱教师传授、学生背诵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上课基本等同于读读课文、讲讲故事,无法创造教学的乐趣。学生对教材上的道理和故事兴趣不大,只是在教师和考试的威压之下,不得不背诵教材中的道理和知识。这种背诵式的学习方式对儿童是一种痛苦的折磨,本身就有悖道德。另一方面,通过痛苦的记忆过程死记的知识、道理与自己的生活几乎没有多大关系,无法指导自己的生活,无法进入自己的内心,更无法转化为自己的品格。
二、德育课程的创新
在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这一大背景下,在中国全面展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在教育部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下,由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专家参与,对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全面研究,针对以往课程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德育课程进行了幅度很大的改革:将原来的思想品德、社会课程合并,在小学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程,在3~6年级(9一12岁)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程,在7~9年级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新制定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颁布将近10年。总结十年来的经验,本次德育课程的改革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创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德育理念的革新。
新德育课程担负着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次课程改革在品德教育方面所持的基本理念是“生活德育”。生活德育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1)“道德是生活的构成性(constructive)因素”,无法与生活相剥离。因为剥离的结果是,道德成为没有“土壤”的“飘浮物”,而生活则变成与动物无异的纯生理性过程。对人类社会和个体来说,道德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但道德的培养无法脱离生活单独进行,正如人的心脏非常重要,但人们却无法将其取出来单独进行锻炼。(2)道德固然重要,但与生活相比,道德仍然是第二位的。一个人学习道德,不单单是为了道德,从根本上讲是为了生活幸福。因此,道德是为生活服务的,而不是相反。(3)“通过生活来学习生活和道德”。个人品德是在其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道德教育要想有效,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提升人的生活。生活德育反对道德教育脱离生活,反对将道德从生活中抽取出来组成抽象的、没有道德生命活力的德目体系的做法,主张儿童在学会生活的同时,学习生活中所内含的道德。
生活德育的另一种表述是“品德培养回归生活”。这种表述清楚地揭示了中国以往德育课程脱离生活的现实,正是因为以往的德育课程以德目为体系,忽视了儿童的真实生活,才需要回归生活。回归生活实际上是要求德育课程从德目和知识体系中走出来,关注儿童及其生活,帮助儿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在生活德育理论的指导下,德育课程的设计策略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用国家和社会的要求约束儿童,变为“自下而上”——通过指导儿童的生活,使其在自己的生活中生成、建构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品德。课程不是为了特定的道德目标,而是为了儿童的生活。生活德育的理念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表述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并以儿童生活的四个价值纬度——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为课程的基本框架来确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标准。生活德育的理念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则表述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按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即家庭、学校、社区、中国、世界等为课程框架来确定目标和内容标准。生活德育理念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的表述是:“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课程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进行架构。
课程理念的转变实际上意味着德育课程的深刻变化,影响到德育课程的内在逻辑。以生活德育作为核心理念设计的德育课程实际遵循的不再是知识的逻辑而是生活的逻辑。生活的逻辑就在于生活本身,遵循生活的
逻辑就是要遵循生活的特性。首先,生活是劳作性或实践性的。生活是需要过的,单纯的思想活动无法使人浸入生活。当然,“过”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身体行为,而是人的整体生命表现,其间少不了意识和情感的投入。其次,生活是人的生活,生活中不能没有人,任何将人遗忘的活动都是对生活的背离。第三,生活具有主体间性。生活中的人不是单独存在的,生活中有他人是我们的一个根本的存在境遇,与他人的交往也是我们人性发展与充盈的自然需要。第四,生活具有整体性。生活的整体性不单是指生活领域划分的相对性,即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划分的相对性,还意味着构成生活要素的整体性与不可分割性。比如,道德是生活的一个构成性要素,但道德与生活的其它要素是无法分割的,强行分割只能导致生活与道德的双重死亡。第五,生活的意义建构性。生活离不开日用常行,但生活也需要建构意义。生活的过程也是意义建构的过程,或者说是创造“可能生活”(赵汀阳语)的过程。德育课程遵循生活的逻辑也就是在课程中将生活的这些特性体现出来,用真实、完整的生活来设计课程结构,融通与儿童现实生活的关系。
德育课程应该反映儿童的全部生活,也包括学校生活。儿童在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中遭遇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应该是课程关注的重点。当然这种关注不是单一的角度,既有品德教育,也有生活指导和科学知识学习。儿童生活中所遭遇的事件和问题,有些是道德性的,或者说是与道德有关的;有些则是非道德性的,或者说是与道德无关的;但更多的时候是两种情况结合在一起,很难区分开。德育课程对生活的关注应采取一种整体的方式,将原本综合在一起的生活按其本来面目呈现给儿童,同时实现多种教育目的。
德育课程不能涵盖儿童生活的全部,只是为儿童整理、反思与拓展自己生活提供一个范例。一门课程,在有限的文本和时间(教学时间)内根本无法涵盖儿童的全部生活,即使这门课程以“生活”来命名。儿童在德育课程学习中所用的时间和获得的经验都不能代表儿童生活的全部。但德育课程却应力求反映儿童的整体生活,通过课程学习促使儿童在专门的时间和空间里对自己以往的和现在正在过的生活进行整理与反思,并在这种整理与反思的基础上对未来将要过的生活进行规划与展望。
三、生活德育的坚守与发展
本次课程改革已经进行10年,教育部和学术团体分别进行的跟踪调查都表明实验效果是比较好的,教育部为课程标准修订所做的大型调研都证明了这一点:
对《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前言中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您的认同程度如何:
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前言中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您的认同程度如何:
对《思想课程标准》前言中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您的认同程度如何:
课程标准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误解和怀疑。我们在调研中,就听到、感受了一些。
比如,有人说社会生活有庸常的一面,回归生活难道要迁就生活中负面的东西吗?现在的学校生活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考试生活”,回归生活难道就要回到考试生活吗?这样的误解与怀疑应该说是正常的,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提高认识,消除误解和怀疑。生活德育论的精髓在于用生活引导生活,也就是说通过儿童的生活反思、加工和提炼,丰富和改进儿童生活并由此指导儿童去过更美好的生活,绝不是对生活的照搬,更不是对消极生活或生活中消极因素的迁就。
再比如,有人说既然生活德育意味着对儿童生活的加工与提炼,那是不是让儿童去过那种纯而又纯的道德生活?就如在温室中养花?这也是对生活德育论的一种误解,其实对生活的加工和提炼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中消极因素的反思与批判。纯而又纯的生活是不存在的,生活中消极的因素不容回避,也回避不了,剩下的就是如何面对的问题,运用得好,其可以变成很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因素。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再一次重申、确定了生活德育的理念。比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述的:“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特别关注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理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但是,课程不能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意义在于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和提升,使他们的生活更具有意义。”
修订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表述是:“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走向主体间性的学校德育 篇4
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对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转向主体同性是学校道德教育理念,对德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作 者:阎波 王玉敏 作者单位:阎波(安顺学院马到部)
王玉敏(山东省胶州市初级实验中学)
丰富德育内涵,创新德育载体 篇5
记忆的忘却,总在我心里面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只能用情感的刀凿在我心房上刻下十多年美好事物的回忆,致此长安关工委成立20周年之际,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把我近年的工作汇总点点滴滴。
一、健全关教组织,实施网络共享。
实施德育教育,育人是关键,育环境是共享,如何提高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成为重中之重,为了落实关教工作避免有人管,无人抓的空洞管理,我及时召开了本街道领导班子会,成立组委会,确立关教小组,使每个小组负责人公示自己邮箱,及时传递关教工作新动向,新思维,新办法,新举措,为德育教育提供有效素材,实现关工委、普教、社会、家庭、学校联合抓德育,网上谈体会,促成黄良街道关教组织上新台阶。
二、德育为首,更新理念,实现关教服务水平。
近年来,我街道中心学校在教育局和关教组织的指导下,完善德育实施计划纲要,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为重要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抓师德内涵,增强德育管理人文化,建立各种育人载体,落实德育实验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1)、抓感恩亲情,报恩社会书信大赛,共收到书信557封,湖村小学贾泽华同学获区级唯一一名特等奖。(2)、“美在长安”散文诗歌大赛征文40余篇获奖。(3)、收到班主任德育论文32篇。(4)、全街道开展小红星做好事活动。
三、强化关教组织领导,实现班主任工作上台阶。
我是一名中心校负责教育教学等多重身份的领导,对关教工作认识明确,始终坚持班主任在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是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起着导师的作用,负有协调本班各科的教学工作和沟通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之间联系的作用,近年来重点开辟班主任工作论坛,扎实开展了“我与学生的读书体会”、“班主任工作艺术大家谈”,创建班级精神文化特色、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营造民主、优良的育人环境,定期召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本收到交流材料21篇,充实班主任管理新思路、新方法。
四、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充分发挥关工委的特殊作用,使班主任承担德育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等多渠道进行德育教育,结合实际开展了“英烈在我心中,红歌在我心中”革命传统养成教育。“校园、家庭、社会”的礼仪教育,纪律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其贯彻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狠抓德育基地教育活动,年年开展悼念小五台英勇牺牲的28名战士祭奠活动,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长安电视台播放祭扫过程,长安开发登载此活动,受到社会不同层面的好评。
五、积极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充实德育载体。
上我们中心学校关工委成功举行了“感恩父母,报答社会”为主题的讲故事活动,在全街道反响良好,推荐湖村小学代表街道在区教育局组织的活动中获二等奖;“雷锋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为母亲节献上我最爱的礼物”、“父亲您是顶天立地的脊梁”征文活动。收效显著,得到家长的好评和赞誉。
六、喜迎十八大,铸就新辉煌。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歌颂共产党,歌颂新中国,中心学校关工委组织了一台有代表性的文艺汇演,收到街道党工委、政府、村组干部的高度评价,在长安电视台播放,长安开发上报道。
德育教育创新方案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中学德育大纲》为主要内容,坚持“让今天快乐,为明天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德育为首,全面育人”的思想,贯彻“务实、精细、创意”的工作方针,以主题班会、身边案例、切合校情的系统教育等为有效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宗旨,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在学校文明守纪、品德高尚,走向社会有品位、有价值、有发展。
二、德育目标
(一)近期目标
1、以日常行为规范为抓手,以主题班会、集会、活动、身边案例分析等为载体,通过对学生进行守纪教育、目标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感恩教育等,积极实施班集制,使学生能够做到遵守校纪、言行文明、是非分明,目标明确,对自己负责,对父母感恩,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
2、本学期整理出版德育校本教材《石寺二中德育教育实录》。
(二)长远目标
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学生在“会做人、会学习、会审美、会健体、会管理”等方面进行引导教育,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进而提升做人品位,提高学业成绩,实现人生价值。
三、采取措施
(一)守纪教育
1、把每学期第一个月定为学规范、守规则教育月,各班召开《遵规守纪,做文明中学生》主题班会,学习贯彻《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石寺二中班级管理条例》、《石寺二中学生一日常规》等有关内容,讨论制定《班级公约》、《小组公约》,评选“学守则、用规范”之星;
2、学校组织守则和规范的学习考试,每班抽取5名学生参加笔试;
3、列举身边反面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
4、开展“班级无学生违纪周竞赛”活动,每天班内自查,学生会检查,对各班违纪行为进行日通报、周评比、月量化,较差的班级定出目标和整改措施;
5、第一学期初组织学生军训,增强学生守纪观念。教育效果:
通过学习各种规章制度、军训等活动,使学生学生感受到纪律的重要性,加强纪律观念,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提高遵守规章制度的自觉性,改掉暑假期间的不良陋习和自由散漫的作风。
(二)目标教育
1、学习《目标的威力》教育美文及李镇西等教育专家名言;
2、学期初,政教处统一设计、印发《让目标教育引领我成长成才书》,让学生在第一天带领家长报到时,定下本学期在文明守纪、学业完成等方面的目标,学生及家长郑重签名;
3、统一设计、印发个人目标、小组目标承诺卡,把学期目标分解为每周的小目标;
3、规定每周星期五下午班会为目标教育反思日,通过自我反思、交流反馈、评选进步学生等环节对上周目标进行反思,使学生在反思中看进步,找差距,定下一周目标。
4、学习有关励志文章、视频等素材,不断激励自己向目标迈进。
5、各班每周评选进步之星,每月评选级段进步之星,每两个月评选校级进步之星。
教育效果:
使学生认识到目标的重要性,目标是希望、是航标灯,是前进的动力,是力量的源泉,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结合自己实际会制定出目标,引导学生自觉发挥自身无限的潜能,引领学生向目标方向奋进。
(三)文明礼仪教育
1、读,即读书活动,组织学生阅读有关礼仪常识及古今中外的名人讲文明懂礼貌的故事书;
2、看,即组织学生观看一部文明礼仪专题教育片;
3、讲,即讲学习文明礼仪后的心得体会;
4、赛,即组织学校性的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和演讲比赛;
5、做,要求学生以文明礼仪规范自身行为,并设立“文明监督岗”,通过文明志愿者指导学生日常行为和礼仪举止。
6、评,即对学生的仪容穿戴、文明礼仪、卫生习惯、遵纪守法等行为规范进行定期检查评选文明班级、文明学生;
7、写,针对身边不文明现象,组织学生撰写德育小论文。教育效果:
通过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使同学们认识到讲究文明礼仪是非常有必要的,使同学们认识到一个真正文明的人应是怎样做的。通过学生的自我剖析,使他们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朝着更加好的方向发展,使班级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和示范窗口,使学生成为文明礼仪行动的先锋队,营造和谐的校园礼仪氛围。
(四)感恩教育
1、开好《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主题班会,全体学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在倡议书上写自己的感恩誓言并签名;通过“角色互换,体验幸福”、“感恩故事,唤醒真情”、“创设情景,真情流露”等环节,感受母爱的伟大,唤醒孩子心中对父母的爱。
2、利用升旗仪式举行隆重的“感恩教育活动宣传仪式”,宣读《感恩教育倡议书》,全员发动,并发放《石寺二中感恩教育活动倡议书》;
3、各班建立感恩记录本、设专人负责,及时记录班级全体学生的言行和体会以及家长的评价,班主任每月检查一次,并做好指导工作;
4、利用“校园之声”广播安排感恩歌曲及其感恩稿件,各班出一期感恩教育专题板报,积极营造“感恩文化”,为活动开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5、围绕“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三方面开展系列活动:(1)倡导节约,杜绝浪费;
(2)布置爱心家庭作业;如: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搓搓手;为家里做几件家务:打扫卫生、叠被子、洗碗、洗衣物等;开展少用父母一分钱活动。
(3)结合“母亲节”“父亲节”和父母的生日,开展以“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为主题的一封家书活动,为父母送上一个温馨的祝福,让父母享受一份感动;
(4)组织学生观看一部亲情电影,感受浓浓亲情。
6、举行“感恩父母,与爱同行”演讲比赛;
7、各班评选出“感恩之星”,学校评选 “感恩教育”先进班级,予以总结表彰。
教育效果:
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感恩,感谢父母推至感谢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并懂得回报别人的帮助,学会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健康成长;用爱呼唤爱,用真情点燃真情,解开心里的疙瘩,释放压力,让孩子说出对父母的感激,并由感恩父母延伸到感恩老师、同学、国家以及社会。让孩子们在一个充满友爱的集体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健康成长。
(五)爱心教育
1、爱心教育宣传动员,通过会议、广播、宣传栏及黑板报等渠道,开展全方位的学习与宣传,为全面开展爱心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适时组织师生进行募捐活动,救助困难学生、孤寡老人和灾区。
3、开展爱心主题文章书写活动。每人书写一篇关于爱心方面的文章,集中评选,公布张贴,发奖,以资鼓励。
4、开展爱心从我做起主题演讲活动,以演讲的形式来传颂爱心故事,感召大家参与爱心行动。
5、开展爱心主题实践活动。动员和要求学生深入实际,每人做一件有爱心的事情,在实践中理解爱、奉献爱。
6、用实际行动来关爱身边有困难(学习、品行、生活方面)的学生。
7、班级内评选助人为乐明星,对助人为乐的同学或是小组进行加分奖励。教育效果:
引导学生增强爱心意识,能传承优良传统,弘扬爱心奉献精神,在爱心中快乐成长,在成长中学会关爱。鼓励学生做到心中有他人,事事为他人着想,并践行爱心奉献,发扬“爱心从我做起”的美德,营造“人人有爱心,人人献爱心”的氛围,使师生融入到“爱心二中”建设,为共同构建一个充满爱心的和谐二中作出积极贡献。
(六)法制教育
1、每学期邀请法制副校长到校给全体师生做法制教育报告一次,并进行有关法律法规的互动式对话,教给学生自我保护的应对策略。
2、上好法制课,召开主题班会,系统传授法律知识。
3、利用校园广播、板报、宣传橱窗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
4、每月进行一次典型案例分析,及时开展“有人向你勒索钱财怎么办?“,”有人威胁你怎么办?"等专题讨论活动。
5、及时做好后进生的帮教转化工作,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教育。
6、运用视频、图片、编排校园系列短剧等,宣传法制内容,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观念。
7、举办模拟法庭、开展社会调查、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增强教育效果。
教育效果:
通过以上各种活动的开展,加强了法制教育宣传,增强了中学生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极大地提高了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抵御社会不良影响、预防违法犯罪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杜绝违法犯罪行为在校园内的发生,促进同学们健康成长。
(七)安全教育:
1、进行以“强化安全意识、增强生命能力”为主题的国旗下安全教育讲话。
2、各班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各方面安全教育常识的培训。
3、邀请交警队领导做交通安全报告会,尤其是学生乘车安全教育。
4、举办以“强化安全意识、增强生命能力”为主题的安全手抄报竞赛活动。
5、组织学校安全防范知识竞赛,在全校开展学校安全法律法规和应急救援知识答题活动。
6、利用“致家长的一封信”、校讯通等形式,向学生及家长宣传安全防范的知识和技能。
7、组织学生开展“学校安全隐患我发现,家庭安全隐患我排查”活动。
8、每学期组织两次应急疏散演练。教育效果:
利用各种形式开展了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师生安全意识,提高师生自我保护能力,使师生掌握了有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保证了学校财产及学生人身安全,杜绝了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维护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学生安全、健康成长创设了良好环境。
(八)爱国主义教育
1、每周坚持和规范升、降旗仪式。
2、每月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写好观后感。
3、召开“弘扬爱国主义,共创和谐二中”主题班会比赛活动。
4、开展书法、绘画、图片、主题板报等展评活动。
5、开展“我为祖国服务”的社会公益活动,如上街清除广告纸、打扫卫生。
6、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故事”演讲话动或经典诗文朗诵;开展“爱我中华,爱我家乡”的征文活动;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
7、出好一期实现中国梦的专题黑板报和学习园地。
8、结合清明节、“五四”、“七一”、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
9、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学情调查和“我为母校、我为我班献一计”活动。
10、结合行为规范、守则,开展“爱国从哪些小事做起”讨论活动。教育效果:
走向德育课程 创新德育教育 篇7
一、开放性———体现对个体的尊重与关怀
开放性问题设置缘于学生认知的复杂性和思维的多层次性, 缘于德育丰富的内涵, 更缘自对学生客观认知规律的尊重和关怀。置于现实中的德育本身就充满着辩证, 对学生而言,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蕴含着无尽好奇与困惑, 但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大多数需要教师的提炼和升华。
一位教师在《讲信用》一课教学时, 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宋庆龄奶奶一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在学生黙读课文初步感知后提出问题。
(1) 课文中写到:都快八点了, 小珍还没有来, 她有些着急, 跑到大门口张望。小宋庆龄已经等了3个小时了, 这时如果是你, 你会怎样想?
生1她是不是生病了?
生2她是不是忘记了?不可能, 昨天临别时我郑重告诉过她的。
(2) 当爸爸妈妈知道女儿白白等了一个上午, 很替她惋惜, 没想到小宋庆龄说:“她没有来我也要等, 虽然没等到, 可我心里却非常坦然。”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1也许爸爸说得对, 但是我一定要等, 因为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
生2虽然她没有来, 但是宋庆龄奶奶仍然在等, 因为在宋庆龄奶奶心中, 无论怎样都不能失信, 因为讲信用是做人的重要品质。
这两个问题着眼于学生阅读文本后的个体感受, 问题的答案并非唯一, 而是呈现开放性。在这样的问题面前, 学生依据自己的经历、情感体验互相交流看法, 在揣摩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真正理解到诚实守信的内涵:不管条件如何变化都要遵守诚信的道德法则, 这是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没有按照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 而是充分尊重认知的客观规律, 尊重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发展变化。
二、生活性———关怀式德育的问题情境源泉
叶澜教授曾说:“无论从哪方面来说, 德育的源头只能是生活。”德育来源于生活, 并经“认知—内化—实践”循环过程, 只有成为了学生思想的一部分, 才能真正指导他们的行为, 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靠外界的强制去约束。多姿多彩的生活为德育的智慧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土壤, 感性的生活饱含着学生个体生命体察到的事物, 也融合了学生的感情、思考和信念。那些学生耳熟能详、直抵他们心灵的, 都是有意义的问题选择, 并经过反诘于自我, 最后都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开出动人的道德之花。
笔者在《腾飞吧, 祖国》一课教学时, 讲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时, 感到课文中用数字列举科技、文化、经济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比较抽象, 教学课堂也比较沉闷, 这时就提问:“同学们, 祖国的进步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请你们想一想近几年你的家庭、我们的城市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让学生沉睡的思维顿时被激活了, 大家畅所欲言、争先恐后, 原本平静的课堂顿时活跃起来。
生1我家刚刚买了汽车, 暑假和爸爸妈妈一起到连云港旅游, 第一次看到了大海。
生2星期天我们全家参观了县城, 看到了云和广场、水袖天桥、迎阙阁, 到处都是高楼大厦, 路面又宽敞又干净。奶奶说这儿以前都是望不到边的荒草地, 想不到变化这么快, 多亏党的好领导, 我们的家乡才能越变越美。
看着大家脸上洋溢的自豪神情, 笔者感触:理性的道德观念一旦与感性、鲜活的现实联系起来, 压抑的心智会放松起来, 那些沉睡多时的种子也一定会开出绚丽的道德之花, 这才是德育所追求的境界。
三、思辨性———关怀式德育问题情境创设的助推力
黑格尔认为:一部精神发育史, 就是心灵矛盾、冲突、和解, 再矛盾、再冲突、再和解的历史。有限心灵努力克服它的有限性, 在无限和真实里去找它的真正的普遍性、统一和满足。[1]面对心灵矛盾的积极思辨就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过程。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打破学生固有的心理平台, 除去思维的惰性, 让学生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思辨探究之中。课堂呈现的表象也许是无序的, 但这种无序彰显着教学的智慧, 蕴涵着鲜活的生命力和对价值观、道德观的不懈追求。这样的德育不是由上而下的灌输, 不是由外而内的压抑, 不是规则、观念、思想的先入为主, 而是抓住时机, 在学生静静的心灵湖面上投下问题, 荡起感情和思想的涟漪。一个没有学生质疑、没有思维碰撞、没有生命激情、没有智慧飞扬的课堂一定不是好课堂。
《学会全面看问题》一课旨在通过事物的多面性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客观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在拓展延伸阶段, 针对近期部分学生家长反映学生放学回家后沉迷于网络游戏, 笔者依据“道德两难”原理, 把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和反方两个辩论小组, 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网络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还是洪水猛兽?”双方就此问题展开激烈讨论, 最后, 双方代表陈述。
正方1网络上信息多, 通过上网可以查到许多知识, 了解大千世界, 我就是在网上找到方法治好了妈妈的偏头痛。
反方1可是网络上也有许多阴暗的地方, 特别是玩游戏容易上瘾, 会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 有许多学生痴迷游戏荒废学习, 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由于大家对上网都感兴趣, 所以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都想发表自己的意见, 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 最后在笔者的引导下双方意见趋向一致:利用网络增长知识, 陶冶性情;远离网害, 杜绝上网玩游戏。最后全班同学一起签名宣誓:拒绝网吧, 远离网害。大家兴致勃勃, 课堂气氛随之达到高潮。水尝无华, 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 相击乃生灵光。思辨性问题的创设激发了学生蛰伏已久的思维灵光。
四、体验性———关怀式德育问题情境的必经之路
人的智慧是内生的, 是和主体的生命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必须经由自我锻炼、自我建构方能生发出来。[2]体验学习是“以实践为主要途径、以直接感知为主要形式、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学习活动”。[3]朱小蔓教授也说:“生活经验告诉我们, 只有道德认识和道德思维是不够的, 道德教育必须激发主体的内在动机、内在生命体验, 让个体处在真实的关系中不断积累、孕育情感经验, 进而发展美德。”让学生参与进来, 用心去体验, 他们的道德机制才能发挥作用, 美德的种子才能在学生心灵的土壤里萌芽成长。
在教学《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时, 笔者有感于现在的孩子衣食丰足、父母百般呵护, 往往是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稍不如意便抱怨他人, 缺乏感恩之情已成时代之疼。为了让学生学会感恩, 学会在感恩中尊重他人、敬畏生命、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在教学到第三部分联系生活、拓展延伸阶段,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 父母生育养育了我们, 我们要知道感恩;老师教给我们知识, 我们也要感恩;食堂人员每天为我们做上好吃的饭菜, 我们要不要感恩他们呢?”话音刚落, 同学们嘘声一片。由于种种原因, 学生是打心里看不起做饭的师傅。此时, 任何言语都是苍白的, 于是笔者就把学生带到食堂里。外面烈日炎炎, 食堂师傅正在炎热的锅炉前蒸饭、炒菜。油烟味夹杂着汗渍味让人难以忍受, 同学们站在那儿只一会儿就已汗流浃背, 不到十分钟, 他们都低下头走出了食堂。
经过这次厨房实地体验, 学生深知了“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 也深知了平凡之中蕴含的艰辛和崇高。
立足于促进人的发展的道德教育是不会停留在理性结论和简单告诫的层面上的, 它需要过程的展开, 需要相互的对话、相互的辩诘、相互的认同、相互的理解。[4]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师生关系还原于对话、认同和理解, 让关怀式德育摒弃以往由上而下的灌输, 以尊重、包容的思想引领道德成长。这正是有效问题情境在关怀式德育理论背景下所承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119.
[2]蔡春.个人知识:教育实现“转识成智”的关键[J].教育研究, 2006.
[3]魏所康.创新教育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401.
走向魅力德育 篇8
以身作则,彰显德育魅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加强德育工作,班主任要以身作则,用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眼中,教师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所以教师的日常行为尤为重要。班主任要严于律己,为班级带好头,在学生面前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比如:爱护班级环境,维护班级公共设施,注意个人卫生,言谈举止有礼貌,讲信用,对工作积极认真,尊重学生和同事。学生在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影响下,其日常行为会受到正面的影响,学生为先是学、唯美是学,品德教育就在这种潜移默化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举办社会活动,体验德育意义。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不能只进行单一的理论教学,更需要设身处地的体验。班主任要注重实践教学,组织具体的德育实践活动,建立相关情境进行品德教育育,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和环境。例如,在爱心教育方面,班主任要积极主动地带领学生去接触老人、残疾人或者婴幼儿,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触不同的人群;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比如,带领学生去残疾人家中做义务劳动,学生在与残疾人的交流和观察中,感受到他们生活的不易,以及健康的重要性,这比老师每天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注意安全、珍惜生命有效得多。学生在体验的同时,还学会了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精神,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体会到父母操劳家务的不易,体验到帮助他人的乐趣。
鼓励道德行为,增强成就感。班主任除了要及时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纠正以外,还要对表现优秀、品德良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学生的自尊心强,他们非常渴望在自己努力之后得到他人的认同与赞赏。在日常教学或者班会活动中,班主任要多表扬学生的行为,只有在每个具体的行为得到肯定之后,学生才会有成就感,进而增强自信心,在以后的日常行为中继续保持优秀。可以在班级设立一个好人好事本,记录学生每天做的好事,如:帮助同学、拾金不昧、主动打扫卫生等,这些都是展现学生优秀品德的事件。在每周班会或者临近放学时,班主任可以对这些同学的道德行为加以赞扬,并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积极地展现优秀的自己。
以身作则,举办社会活动,鼓励道德行为,通过科学合理的形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美化学生的灵魂,才能实现魅力德育。
走向德育课程 创新德育教育 篇9
一、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亟需创新在中小学,班主任承担着主要的德育责任;尤其在新形势下,由于家庭教育引导不力、网络等媒体对学生发生重大影响,中小学生在行为习惯和基本品质的发展方面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自杀、出走、杀人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另外,独生子女较为普遍的娇骄二气、生活自理能力差等也给班主任带来很大的工作负担。班主任如果不能在德育领域进行积极引导,就必然要被动地不断处理学生的突发事件,成为典型的救火队。而就班主任现实的德育工作模式来看,班主任工作模式老化,德育工作主动性不强,系统性不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校教育效能的提升。首先,不出事、不做事,班主任工作缺乏引导性。在英语中,教育一词educate的原义是导出,这也是当代教育的基本职能,即从学生身上将合乎真、善、美的内容引导出来,促进其生长。班主任很少做这种积极导出的工作,而是消极地应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班主任工作不是老师在引导学生,而是学生的问题牵引着老师的注意力。其二,德育工作变成搞活动,缺乏系统性。班主任非常忙碌,他们要在学校安排和学生要求下组织各种活动,说他们工作不得力,他们会很委屈。然而,当德育工作变成了组织一个一个的片断活动时,班主任就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引导。以运动会为例。运动会的口号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由此可见,运动会是学校体育系统中的一环,是同学们平日注重体育锻炼之后的一种集中展示,在运动会上拿名次不是目的,培养运动的习惯才是理想状态。然而,几个班主任在引导所有同学养成运动习惯?几个班主任不是只盯着入学时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其三,班主任刻板说教,拉大与学生的距离。大量班主任把德育精力用于开会、应付日常杂事,平时不去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等到发生问题了才会匆忙行动,而所采取的教育行动基本上是说服教育:在班会上讲人生道理,劝说学生改正。这种方式与当代中小学生追求独立、注重自我的特点是冲突的。班主任经常在班会上讲道理,然而,有几个学生真正会因为班主任说了就改正错误?其四,忽视学生集体建设,集体教育的功能不能发挥。中小学生非常重视同伴群体对自己的接纳和欣赏,愿意在群体中不断调整言行。如果学校的班级、宿舍、社团等正式或非正式团体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健康的氛围,就会对身处其中的学生发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在众多学校,班主任对学生集体建设的指导缺乏或者无力,更重视依靠班集体来控制和约束学生,而不考虑依托集体力量来引导和促进学生。总体而言,中学阶段的德育问题较为明显,小学班主任似乎可以暂时轻松一下。而事实上,中学阶段的德育问题恰恰是在小学阶段埋下了不良的种子。对于学生的各种问题,一些优秀的班主任投入了大量的爱心和智慧,然而,从各地的德育案例(如本湖北省中小学德育学会所选出的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工作案例)来看,班主任工作的创新性不够,不足以全面指导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的可能突破口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道德发展状况,面对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艰巨责任,班主任要切实明确责任,努力从传统的无所作为或无效努力中走出来,尝试新型工作思路。依托现代德育理念,我们认为班主任工作可以从如下突破口加以创新。首先,开展主体德育,促进学生的自律、自觉、自动。班主任在面对学生,尤其是在学习习惯、待人处世方面存在不成熟、偏差的学生面前,要秉持一种坚定的职业信念,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才成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在学校里得到发展。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价值观成长、防止各种偏差行为及其不良后果,班主任应该启动全面的价值引导,引导学生以成熟、合理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和学习。鉴于学生抵制说教、反对话语霸权的特点,价值引导不应该采用传统的训话方式,而应该采用人文作品讨论、伙伴式交往、学生自我管理、社会实践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道德发展的主动性。其二,开展集体建设和集体教育,组建学习共同体。同辈群体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时,一定要把以班级为主体的学生集体建设放在第一位。在民主选举班干部的基础上,班主任必须对班干部进行必要的思想辅导,引导这批先进分子明确学习的目标、班级发展的前景、班干部对全班同学发展所负的责任,掌握行之有效的、民主的现代工作思路,促使班干部赢得全体同学的支持。在班级建设的细节上,班主任要依据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发展目标和学生特点,启发班干部确立课程学习、品格锻炼、体育运动、社会实践的常规制度,采用亲切、自然的方式全面组织班级生活,引导学生旺盛精力的合理施展。其三,实施系统德育,构建整体的学校生活。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一些全校性的大型学生活动,如英语竞赛、演讲比赛、运动会、文艺汇演等。班主任往往是分散地应付各种活动,没有建立全效机制,也没有深刻领会各项活动的教育意义。(班主任)如果我们把运动会看作是对学生平时健身成果的检验,把文艺汇演看作是对学生平时美育成果的展示,把英语竞赛看作对学生英语学习成果的考查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各项活动融入学校生活的系统之中,使学生不必额外去应付这些活动。
德育活动课程总结 篇10
现场研讨会纪要
成都市教育局宣教处,成都市教科所,成都市中学德育专委会于2005年7月5日上午在崇州市蜀城中学召开了《成都市中学德育活动课程建设研究》总课题组现场研讨会。课题组负责人、成都市教育局宣教处副处长梅青,课题组副组长、成都市教育学会会长张乃文,总课题组成员、成都市中学德育专委会秘书长王殊,总课题组成员,成都市德育中心组成员参加了会议。
崇州市教育局主管德育的杨局长向与会领导和专家致欢迎辞,课题组成员单位蜀城中学校长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蜀城中学科研室主任,课题组成员单位成都市49中分别汇报了本校开展子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总课题组各片负责人汇报了课题的进展情况。
张乃文会长对蜀城中学和成都市49中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进行了简要点评,在对各片的前期工作和典型做法进行了简要总结的基础上,对下一阶段研究思路和工作方式作了具体安排和说明。张会长认为,课题自立项以来,各参研单位和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题方案,开展研究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部分参研单位对课题方案的精神和要求理解不够,研究工作抓得不紧,对阶段成果的提炼、整理存在一定的偏差等。总课题组在总体协调、督促、指导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张乃文同志对今后的课题研究工作提出了三点建议:
1.对课题研究性质定位:课题研究既要总结、提炼德育活动课已有的经验,促进学校德育活动课的开展,更重要的是,要对今后全市德育活动课程的开设、实施起到指导作用,要充分体现教育科研为实践服务的功能。
2.研究思路问题:要边研究、边实践、边完善。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研究方案,课题最终要形成系统化、序列化、规范化的德育活动课程体系。系统化是指,要涵盖中学德育内容;序列化是指,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不同年段的要求,形成前后衔接的序列;规范化是指,将总课题组的统一要求与学校的个性特点相结合,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形成全市系统化、序列化、规范化德育活动课程体系的目的,一方面,是规范全市各校开展德育活动课的行为;另一方面,为全市开展德育活动课提供课程菜单,供各校自主选择,使各校开展德育活动课有依据。
3.研究成果的提炼:课题研究的成果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德育工作有了深入的发展,学生、教师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对德育活动课程的开设形成具体要求,指导各学校的德育活动课程的开展。
张乃文会长强调各子课题组,要以总课题方案中12个内容为核心形成物化成果。物化成果包括(1)课程标准(2)系列活动方案;(3)研究过程中教师的体会、论文;(4)子课题参研学校对系列研究活动进行效果说明的支撑材料,如:调研报告;能够说明变化的 材料;(5)相应的校本教材。
张乃文会长要求,总课题组成员,市中学德育中心组成员要形成一个整体,分工合作,参与研究,每个研究内容确定1~2人负责,形成课题小组,组织相关学校,以总课题组提出的分类目标为重点形成相关的课程标准。
接着,王殊老师代表总课题组对各子课组下阶段的研究进程提出了以下要求:
05年9月~12月,各子课题完成课程标准(含年段细化内容)。
06年1月~5月,各子课题主研学校完成系列活动方案,同时实施活动方案,形成典型个案。
06年6月~12月,在各子课题组总结的基础上,总课题组总结、提升、争取完成结题工作。
王殊老师再次强调了课题的定性问题,课题是德育活动课程的研究,要对全市开设德育活动课程具有引导性,研究要体现课程要素。王殊老师还从课程的要求,对各子课题完成课程标准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最后,梅青副处长就前一阶段的工作和下一步研究做了重要指示。梅青同志说:该课题自2003年开题以来,已做了两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有一定的责任。今天的会开得很好,乃文会长和王殊老师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具体可行的指导和布置,收缩了研究战线,进一步明确了研究任务和思路,对下一步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下一步的工作,我提四点要求:
1.温习研究方案。全体研究人员都应认认真真地重读总课题组的研究方案,明确我们研究的是活动课程,不是活动课,进一步学习课程的基本要素,把握研究方向。
2.明确研究目的。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推进学校德育工作,不是纯粹理论研究,正如乃文所长所说,要边研究、边实践、边完善,要对具体的德育工作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
3.提升认识高度。各子课题组要站在全市德育工作的高度去认识问题,为推进全市德育工作、全市德育活动课程建设做贡献。
4.狠抓工作落实,总课题组成员要有背水一战的决心,按总课题组的要求,在研究进程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要将每项工作落在实处。
会议决定增补教科所米云林副所长担任课题组副组长。会议还对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具体情况在下期课题工作会上进行通报。
整个会议安排紧凑,内容明确,注重实效,对下一步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成都市中学德育活动课程建设研究》总课题组
【走向德育课程 创新德育教育】推荐阅读:
心理学化--德育工作的未来走向07-05
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06-01
贾镇中学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的创新05-18
课程研究走向05-22
丰富德育内涵,创新德育载体07-20
创新德育的中小学德育07-16
德育课程07-26
德育课程09-30
中职德育课程07-22
学校德育课程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