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课程

2024-06-24

学校德育课程(精选12篇)

学校德育课程 篇1

德育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坚持这个原则,一切从这个原则出发,学校德育就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我校努力以人的成长为核心构建起多元德育课程体系,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一、丰富德育隐性课程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十分明确地提出“激活所有学科的德育内涵”,这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中的隐性课程,是达成学校德育目标的重要渠道,也是与我们全体教师直接相关的艰巨任务。

课堂是学校实施“两纲”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求各学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要求教师特别注意构建教学内容,在审视教材提供的内容时,有意识地挖掘思想教育的内涵,精心组织,开展有重点的教学。

为了形成以学科教学为主要实施渠道的德育隐性课程,我们通过有关的专业理论指导,强化教师的育德意识;我们把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育德意识和能力纳入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中,在制度上予以保证;我们每年举行德育年会,为教师们搭建交流平台,让教师们充分发表自己对学科德育研究的认识与理解,对某一学科甚至是某一课的“寓德点”进行探讨;我们通过集体备课、组织专题教研活动、年级统筹开展跨学科交流等形式不断丰富和充实《学科德育资料包》的建设,努力使“激活”成为我们教学中的必要常规,使我们的德育隐性课程进一步得到规范。

在实践中,教师们同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历史学科中《台湾府》这一课是新教材《边疆的巩固》中的内容。台湾与大陆的亲情一直是现实生活中大家所关注的焦点,因此,本课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特别是国家意识教育的绝好素材。在课堂实施时,《台湾府》整堂课都贯穿着国家安全、祖国统一的思想,教师的选材、教师的讲述、学生的活动设计等都是围绕着这一价值观进行的。

在我校环保教育模块实施过程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发挥了隐性课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中所涉及药品及有毒有害物质,会直接危害师生的健康。因此,在实验中教师的实验操作和示范不仅要正确,而且要告诫学生应尽量避免对人及环境造成污染行为,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初三化学教学中,讲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教师会讲到一氧化碳的毒性。而在后面演示一氧化碳(CO)还原氧化铜(Cu0)时,教师对于反应的尾气如何处理提出疑问。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大家得出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复习了一氧化碳(CO)的化学性质,而且强化了环境保护意识。

当然,德育的隐性课程不仅要充分用好学科德育资源,还应当用好生成性德育资源。课堂内的思想教育,很多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上,师生之间的平等、尊重与赏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竞争,无不包含德育的内涵。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符合时代需求的品质与德行。

二、构建校本德育课程体系

学校德育的内容多、任务重,我们应该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分别突出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点,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教育序列,形成特色鲜明,凸显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校本课程体系。

1. 整体架构

(1)养成教育课程模块。作为一门实践性、开放性较强的德育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生活和社会实践,通过主动参与、观察学习、模仿实践、自我调节、个体探究、合作体验、内化构建,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道德实践能力,改善道德生活质量。

(2)活动性课程模块。我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校本德育目标,给学生提供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德育实践活动,并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发感悟、体验式德育课程。一般设置为班团队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类节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如军训、学农)和学生自主发展活动(如学生社团)等。

(3)教育专题课程模块。围绕国家和学校培养目标,对学生开展各类针对性强的专题教育。其中包括安全和法制教育、卫生防疫、青春期教育、国防教育等。为了凸显学校办学的鲜明个性和核心价值观,学校在德育课程体系中设计了具有标志性特征的相关专题教育课程,比如我校的责任感教育专题和“做最好的自己”教育专题。

2. 科学整合

我校在总目标的引领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模块有机组合的形式,分阶段落实德育课程的年级目标,使学校德育操作有序、整合科学。以学校的责任感专题教育为例:责任是一个人立身处事的基础、道德的源泉。对学生加强责任教育是较高层面的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有了高度的责任感,才可能实现学校倡导的“做最好的自己”的理想目标。我们应当使“负责”成为我校学子的一种行为习惯,成为他们生命的有机部分,我们把它作为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主线。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广泛的调查,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了“市十学生责任教育”的内容,然后以年级为层,分块实施,整体组合。

(1)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珍惜生命,要求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注意安全;学会求知,要求他们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学会生存,终身努力,不断完善自己;学会生活,情趣健康,善于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

(2)学会对他人负责。从小事做起,在各种服务岗位上体验对他人的责任。尊重他人、敬老爱幼、帮助残疾人;尊重他人的隐私权,惜时守信,答应别人的事一定按时做到。

(3)学会对集体负责。增强集体观念,积极参加各类集体活动;爱护公物,爱护花草树木;热爱学校,珍惜集体荣誉,以主人翁姿态主动承担并出色完成各项任务,为集体争光;学会合作,充分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使命,坚持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尽职尽责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

(4)学会对家庭负责。理解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学会尊重父母正确的意见和教导,经常把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告诉父母;学会并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料理个人生活;学会理解、体贴父母长辈,在家庭出现困难时,能主动为父母分忧;学会把学习与承担家庭的责任联系起来。

(5)学会对国家、社会负责。关注祖国和人类的命运。遵守国家法律、法令,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稳定,维护国家荣誉,尊敬国旗、国徽,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6)学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负责。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学习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技能,遵循自然规律,善待自然;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自觉遵守环保政策法规,爱护环境,科学处理生活垃圾,防止环境污染,敢于依法制止破坏、污染环境的行为;把个人、集体的行为放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过程中加以考虑,保证人类发展的健康、安全和持续,共筑人类美好家园。

我校把以上内容分层、分块地落实到各年级的教育模块中去,把大型、生动的教育活动与日常细致的自主责任教育活动结合起来,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责任意识,自觉地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实践体悟中增强道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逐渐内化为一种优良的素质。

我校制订《感知幸福,明确责任,提升素养——市十中学小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以“责任”为关键词,以“幸福”为主要目标,以自主教育为抓手,培养学生做一个美丽幸福的小公民。我校开展系列活动:幸福在个人,幸福在家庭——在家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幸福在班级,幸福在校园——在校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学生;幸福在社区,幸福在社会——在社区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我们引导学生先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节水、节电、保护环境开始,使学生在负责中自觉地担负起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同时,我校还指导学生创立论坛。在团、队组织的带领下,让学生针对各种缺乏责任感的现象与行为发表评论,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引导学生开展爱集体、爱他人的献爱心活动以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感受到爱心和尽责的愉悦与可贵,使道德认知有效地向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升华。所有的教育内容和实践活动,我们都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有序地以责任教育模块的形式分别纳入全校初高中七个年级的德育课程体系中,切实体现了学校德育的连续性、层次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德育课程化对我校全体教职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勤于思考、改进方法;我们将坚持德育课程化的探索努力,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突破。

学校德育课程 篇2

摘 要:德育观关系着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从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教育现状入手,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现状对策

德育课程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目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主要包括《法律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等,德育课程要求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工作,贴近社会现实。强调实践教学,做到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以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一、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现状

1.中职学校不重视德育教学。职业学校多是以培养学生的某项专业技能为主,重视专业技术课的学习。却忽视了最基本的德育课程教育,从而学生也不重视对德育课程这种理论学科的学习,通常在学习过程中不用心,导致德育知识学习效率较低。而德育课程作为基础学科,包含了很多人生道理,能够促进学生良好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身观。

2.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方式太过于枯燥,大多是理论的叙述,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中职学校过多地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德育教学的改革和提高,使得德育课程教学方法单

一、枯燥无味,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与中职生的特性有关。现在中职生基本是“90后”,他们的思想比较独立、活跃,他们有的娇生惯养,导致性格孤僻,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都会影响他们,导致他们对德育教学课程的忽视,甚至反感。

二、提高中职德育教学的对策

1.加强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中职学生的专业技术比较强,要适应社会发展、适应职场规则。中职生对于以后的职业道路也是比较关注的。所以通过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着手点,可以将德育的思想贯穿到职业到达教育当中。通过专业课程的实践让学生了解到职场规则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具体工作环境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2.学校要重视德育。把德育作为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在教学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带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德育课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在教学中通过专业知识教育和德育相结合的方式,以德育为重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进而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德育当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合理的德育课程检测体系,让学生真正从德育课程的学习中学到人生道理,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3.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作用,实现由传统的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提问和探究创新。因此,在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老师同样要贯穿这一思想,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德育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于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以便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比如,开展热门话题的讨论,通过学生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度引发学生对社会事件深层次的思考。这样的方式拉近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

总之,德育对于中职学生整个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学校要重视德育教学,提升学生对德育学习的重视和兴趣。同时,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德育教学的效率和目的。

参考文献:

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探讨 篇3

我校是国家劳动部确定的全国重点学校。近年来,我校围绕德育课程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教学内容多元化

1、不拘一格用教材。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程. 该课程包括“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等4门课程。我们认为对于新课程规定的教材要用好,掌握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相关能力,这是基础和前提,然后我们主张要用活教材。

我们对教材的处理必须遵循教学内容“三贴近”的原则。在每一章内容授课前,我们都参照课程大纲,将教材内容划分为三个部分:必讲的,可讲可不讲的,不必讲的。 例如:对《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第十章~第十一章的教材处理作这样安排:教师统一备课,对教材进行增补处理,整合成6个课题。在此基础上分工完成教案设计及课件的制作。具体课题为:①民族;②宗教;③反对邪教和封建迷信活动;④当代国际社会关系;⑤和平与发展两大世界主题;⑥我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及外交政策。这六个课题学生较感兴趣,教师备课也做到了重点突出,节省精力,又有针对性。

2、“职业生涯设计”进教材。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除了上好《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这门必修课外,我们抓住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的契机,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上增加了“职业生涯设计”的内容。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教育活动,加强就业、创业指导,确立人生每一阶段的奋斗目标,落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让学生真实地认识自我,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夯实基础。

职业生涯的设计和规划是分步进行的。这个过程大体上可分为职业理想目标的确立,自我与环境评价,职业选择的思考,职业生涯策略的确定,职业行为的评估与信息反馈等阶段。我们在活动中针对职高学生实际进行了指导。

实践证明,由于德育内容是经过师生共同转化、创生的,具有丰富的情境性和生活性,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成了具体的、可感的、容易接受的德育内容。

二、教学形式活动化

我们主张德育形式活动化,实施“活动化教学策略”,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道德主体性,营造一个开放、生动的,不断有新的内容、意义生成的德育课堂。

1、将“研究性学习”引进德育课堂。根据中职生的心理特点,中职生虽然文化基础薄弱,但他们中许多是极富表现欲的。作为德育课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和把握这些心理特点,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出发来考虑,做到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我们德育教研组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的德育研究性学习“七步法”,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德育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该模式实施的流程是:通读教材——确立课题——专题调研——研究学习——成果展示——总结评价——课后延伸。其中 “研究学习”这一环节是该模式的实质性阶段,它要求学生以个人研究或合作研究的方式就自己的课题进行研究性能学习。首先,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习方案,即制定出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去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教师要为学生的研究提供一些工具书或提示查找范

围。老师要和学生一起设计、研究,拟定最终研究成果的形式,是以考察报告、调查报告等式出现,还是以条目列举、课件展示的形式出现。接着,每个学生进行个体的自主学习过程,或观察、调查、或阅读、查询,或归纳、整理,尽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得感性认识。

2、积极推行活动化教学模式。教师在备课时根据课程的内容,科学设计,合理安排一些课堂小节目,如、辩论会、演讲会、课本剧表演、多媒体资料展示等等。俗话说:通情才能达理。教师要善于挖掘教育主题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活动情境,形成能激活学习热情,诱发辨析思考,开展行为实践的活动化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活动形式,使学生主动投入,产生情感体验,便于学生主动领悟道德准则,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道德认识。

三、课程评价积分化

德育课作为一门课程综合考核,采用什么方式来进行,如何确定学生的德育学分,值得我们去探究。有一点可以肯定,要改变死记硬背和应付式的德育课闭卷考试的方式。我校德育积分的成功实践给德育课的评价方式带来了有益的启示。我们主张德育课程的评价综合化,即对学生德育课程活动参与、知识学习、德育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汇总得出德育学分。

1、结构分析。学期德育学分包括课堂表现学分和考试学分,另外附加行为规范奖惩学分。课堂表现学分可分为作业学分、课堂活动表现学分、同学自评与他评学分。考试学分包括期中考试学分和期末考试学分,考试采用开卷、闭卷相结合的方法。行为规范奖惩学分是附加分。参照该生的德育积分进行打分,在前两项的积分的基础上进行加减。

2、各块学分比例。德育学分为一百分制,其中平时课堂表现学分占60%(作业学分、课堂活动表现学分、自评与他评学分,三项各占20分);考试学分占40%分(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各占20分)。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探讨 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

因为中职生毕业后大部分走向工作岗位, 所以中职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三观教育, 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诚实守信品德, 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因此, 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职学生现状

1. 文化素质差。

目前的中职生大多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 由于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生两极分化, 他们成为被忽视的一部分。与升入高中的学生相比, 他们的学习成绩差, 厌学情绪严重,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文化素质较差。

2. 思想道德素质差。

道德迷失, 不遵守社会公德。主要表现在:不遵守纪律, 迟到、旷课、早退现象严重, 甚至自认为是正常现象;不爱护公共财物, 门窗、桌椅等毁坏随处可见;不爱惜公共卫生, 乱扔垃圾, 教室内外到处是他们的“杰作”;不尊重师长, 上课不服从老师的教育管理, 随意进出, 吃东西, 路遇老师视若无睹;自私自利, 以个人利益为中心, 不考虑他人和集体利益。

3. 心理素质差。独立意识增长, 自控能力较差;虚荣心强, 性格脆弱, 抗挫折能力差;自尊心强, 逆反心理严重。

4. 课外生活。

课余时间较充裕, 部分学生放荡不羁, 如吸烟、酗酒、夜不归宿、早恋、打架斗殴、上网玩游戏、衣着打扮和行为举止怪异等, 整日无所事事, 表现出极端空虚和无聊。

二、德育课现状

1. 轻视道德教育。

长期以来, 德育教育注重灌输式教学, 学生感到德育课枯燥乏味, 内容抽象难懂, 无法理解和接受, 甚至反感。在课堂上, 教师主导地位严重越位, 学生很少拥有发挥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时间。

2. 德育工作偏离实际。

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但事实上未注意到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高, 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差异, 学生思想、心理状态的区别。未真正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 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展现。大多以“书本”、“教师”为中心, 在课堂上老师就是照本宣科。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的提问, 有时用“你还小, 不懂这些”来搪塞, 使得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回答。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 学生不能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怀疑, 就会感到思想政治课无趣、无利和无用, 也极大地削弱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实效。现行的以灌输为主忽视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 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 学生对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 而是由于外界的压力。

三、加强德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1. 培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教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 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 关心学生, 爱护学生, 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非常有效的。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 应当贯彻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注意深浅得当, 同时还应当善于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讲授某些新知识, 并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

2. 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过于老化, 只是停留在说教上, 如果还是用概念化的空洞理论说教、运动式的一阵风的做法等“老传统”“老经验”来进行德育教育已经行不通了, 或者是仅仅通过开设德育课程, 仅仅依靠学生管理部门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还是不够的。我们要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格局, 形成以书记校长为主的学生管理部门, 班主任为骨干, 任课老师和学校其他人员都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形成以德育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德育工作渠道;形成以爱国主义教育、法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主线的德育内容体系;形成以德育教育为主, 各种活动潜移默化为辅的德育工作方法体系。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德育工作格局, 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是成立心理咨询点, 选择有事业心、有一定德育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心理辅导咨询工作, 协助班主任、学生管理部门对有不满、烦闷、逆反、嫉妒、自卑、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与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分性别有针对性地举行心理健康讲座, 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竞赛, 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健康的心理氛围, 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4. 丰富课余生活。

学生完成学业之外的课余时间是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多方面能力的好机会,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课余时间的合理利用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学校应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活动, 如演讲比赛、主题班会、各种文体活动、技能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 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爱好集中到提高自身素质的各项活动中来, 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使各方面都得到培养和锻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S].教职成[2001]2号.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德育工作反思 篇5

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回归生活,关注生命在生活中安全、健康成长的动态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生命的尊重。新课标下,教师的学科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教材、教师围绕德育目标创设了一系列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德育确确实实看得见摸的着,能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成长的需要服务,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德育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动态体现,当我们的德育学科正在课堂上积极地创设生活情景时,在“原生态”下的校园生活中,我们的德育又在怎么做呢?

一、德育工作制度,是否关注学生的生命需要,能否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为了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我校依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一系列的学习、安全、礼仪等各项行为规范,为提高规范教育的可操作性,再将各条规范具体化,并将各班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进行量化打分,作为评选“文明班级”和“三好学生”等主要依据。在规范评比过程中,各班又建立了班级考评制度,这些做法,是不少班主任的经验之谈,并为自己规范教育的有效性沾沾自喜。

早读时间,你会看到校园的每个卫生区都站着一个学生,他们看着周围的同学们在搞卫生,自己却不参与其中,连地方都不挪动一下,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劳动委员”,监督班级包干区的卫生情况。当我们看到课堂上的学生正襟危坐,腰杆挺直时;看到全校几百名学生排队时鱼贯而出,毫无声响时,老师们是否想到:我们在为自己规范管理的成果沾沾自喜时,有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过学生生命的真正需要呢?德育制度到底是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生活的需要,还是学校和教师管理学生的一种手段?

退一步说,这样的规范教育,真的是有效吗?我觉得不是,如果说“有效”,也是短期的。因为这种“有效”是学生在各种规范“高压政策”下的被动表现,而不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一种主动需要与表现。一旦这种“高压”政策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便是解脱、发泄。我校初三学生临近毕业时,怎么总是出现乱摔乱砸,纵情发泄的怪现象?那是一种心理的解脱。只有当这些公德礼仪、道德规范成为学生自我生命成长的需要,才是真正有效的德育。否则,只能是“掩耳盗铃”。在外国人眼中,我们现在真是有负“礼仪之邦”了。给别人的印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垃圾。即使是大学生,随地扔垃圾,随意践踏草坪的,也不在少数。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堂堂受了十几年教育的大学生,从小就是“劳动委员”,后来连最基本的道德修养都没有,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反思我们的德育规范教育?我们的德育规范教育都做了些什么?那些习惯、修养,到底是我们规范管理的需要,还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规章制度是人为的,更是为人的,学生的主体需要才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行为规范是源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产生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健康、安全、积极、愉快地生活,如果过分强调从规范出发,结果只能是强制与顺从,又怎能以人为本,张扬个性,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角度来思考学校的德育制度与评价模式,是否需要改革一下?

二、德育工作内容与手段,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时代特点?

长期以来,我们不可谓不重视德育。每个学期,我们都要制定详细的德育计划,并按计划开展德育活动,可谓“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如果是重大的德育活动,我们还要制定专题活动方案,加强落实。表面上看来,针对性很强,实际上大而空,缺乏实效性。如每年三月份的“学雷锋”月,是个传统教育月,学校照例组织学生学习几篇“雷锋日记”,号召每个学生为班级或社会做几件好事,几乎成为模式化。雷锋同志生活的年代相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已很陌生,更不用说革命传统教育中红军长征吃野菜的艰苦,不是仅仅读几篇文章就能理解的。雷锋精神的内涵,也不是有意识地做几件好事就能领会的。不是有学生说“野菜比白米饭好吃多了”吗?是啊,现在的都市人不都是拿火腿肠喂宠物狗,自己到处吃野菜杂粮吗?时代变了,德育如果脱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只能是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空洞地说教。学校传统的德育工作内容、惯用的德育手段与途径,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和号召力,显然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采取新的有效的德育工作策略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研究传统道德和时代特点的衔接问题,赋予传统道德以新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内容,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思想教育落在实处。

三、德育工作方法,是否关注了学生受教育的过程?

共青团员的入团誓言和升国旗时的宣誓,沿用了几十年,直到今天,仍然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现阶段德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说教式的。将某种道德、信仰与价值观直接灌注给学生,告诉他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所需的信仰不能硬灌进去,所需的态度不能粘贴上去”。《大学》里有云“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这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确说明了一个有理想抱负的人的成长过程,要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先。作为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吃饭穿衣尚且需要父母的照顾,何以能论“治国平天下”?

从更小处说,学生的学习习惯差了,行为习惯差了,而且屡教屡范,教师感到棘手,恨铁不成钢,很多情况下会选择向家长“告状”,言明利害,并富有经验地对家长说“只要能改正他的坏习惯,什么方法奏效就用什么方法。”言外之意,不听话,可以打,使劲地打,因为事实说明,打是最奏效的。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的目的性强,重视教育的结果,而对于教育的过程,则相对忽视。整个教育过程,学生在心理上只能消极地接受。

新课程理念下,德育更应关注过程。其实对学生而言,他们受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生活,是他们进行思想与道德认识的重要途径。那么我们的教育过程本身也应适应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水平,充满“童真”和“童趣”,促使学生在这种生活中发展。我们不能超越今天去预设明天,逾越过程而追求结果。关注教育的过程,我们要正视学生的年龄、心理及生理上的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如果学生感觉到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有个性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德育目标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层次都应不同,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改进教育方法,关注教育的过程,如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应引导学生从“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开始,另外还要注重引领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发展。从而促使学生在体验成功和愉悦的同时,自觉主动地克服其他缺点。

四、德育环境,能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校园文化建设

长期以来,校园“围墙经济”风生水起,红红火火,各色廉价的垃圾食品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小摊小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今年五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决定》,特别指出“要加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净化、美化、亮化校园,充分利用环境育人的功能,“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综合治理周边环境,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一种催人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

2、师德垂范,潜移默化

德育不只是从课堂开展,更不只是班主任与德育教师的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育人,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师作为教育者,不只是在课堂上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也影响着学生。而且日常生活的德育可能会比课堂上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深,因为日常举止这种自然没有经过装饰的行为更容易为学生去效仿。有语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又云“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卫生工作一直是一项令人头疼的工作,很多老师常常抱怨“今天早晨临时有事没进教室,卫生检查就扣了2分„„”我在一个网站看到一则内容是:某校的一位男性班主任,言语不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是很细致,但他带过的每一个班级,卫生一直是“优”,比那些眼睛常看,嘴巴常说的班主任工作效果好的多。问学生原因,几乎异口同声“因为只要班主任看到教室内有纸,他就会把纸捡起来,后来同学们都这样了。”这就是行为教育,教师潜移默化影响的效果,好的习惯已经成为了学生生活的需要,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这种影响深入脊髓。这需要教师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如果老师都对废纸视而不见或者只要学生捡,自己从不动手,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精彩的说教或光面堂皇的理由是否都显得太苍白了?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如果学生在整体水平上在某一方面存在认识或道德问题,或许我们应该先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而不是绞尽脑汁的想办法怎样去教育和管理学生。

3、家、校、社会一体,构建育人网络

德育是在整个生活过程中进行的,特别针对那些来自社会底层的学生,学校德育工作常常出现5<2的情况,也就是5天的在校教育,抵不上周末两天的在家生活的不良影响。人生活在社会中,其道德和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家庭影响。学生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每天看到、听到的各种信息都在冲击他们的大脑,影响他们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对于那些消极的、负面的信息,小学生缺乏分辨认知的能力。学生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都与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有关,也与他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关。学校应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利用家长学校普及家教知识,推广家教成功经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理念,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与社区联系,建立革命传统教育与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德育社会实践活动。针对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的问题,定期请校外辅导员来校举办知识讲座,共同探讨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优秀品质与生活能力的形成,在发展中生活,在生活中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刍议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德育课程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养成良好道德以及提高综合素质等等,从而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因此德育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十分关键的。

如何改善和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各个学校以及社会都十分关注的话题。然而传统的德育教学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以下具体来分析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所存在的问题。

一、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原因

1.课程改革意识和改革能力不强

德育课程的改革可以有效促进教学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但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于德育课程的改革意识和改革能力薄弱,导致德育课程改革无法正常开展。在一些职业学校,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程就行了,德育课程上不上都无所谓,因为毕业后大家都面临着就业问题,只要专业技能强,就能胜任相关专业的工作,于是就忽视了德育课程的重要性。如果要进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教学理念转变是影响课程顺利改革的关键因素。再者就是改变德育教师的观念,因为德育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和主要力量,因此改善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改革意识和改革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实现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

2.德育课程的教学环境影响了德育课程的改革

在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拥有物质基础、经济条件以及相关的体制条件,是影响德育课程能否顺利改革的重要因素。然而现在绝大多数学校的德育教师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十分有限,例如师资力量不足、相关的教学设备设施较差,以及教学质量不达标等等,正是由于这些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阻力。因此,要改善德育课程的教学环境,提高德育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加强相关教学设施设备建设,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相关策略

1.加强专职师资队伍建设

在德育课程改革中,学校要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专职德育教

师,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并定期对教师和相关辅导员进行培训,然后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安排教师资源,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实施教学,传授更多的德育知识。良好的师资队伍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有效改善德育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学校德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2.有效开发德育课程资源,上好德育课

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德育课程改革新的起点,是连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关键。在德育教学中,合理开发德育课程资源,能够有效避免德育教学中所出现的误区,并建立学校德育课程新体系,产生德育教学新模式,达到更好的德育教学效果,久而久之德育课程教学便会在学校整体教学中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在过去传统的中职德育教学中,通常都是教师“自编、自演、自导”的单边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对德育课学习没有兴趣。要改变这样的教学方式,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教师要转变身份,把学生当成朋友,给予其更多的人文关怀,改说教的方式为互动的方式,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样一来大大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学生则会“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更好地配合教师完成德育教学工作。另外,在德育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网络视频、角色扮演等形式增强试听效果,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判断能力,进而有效地提高了德育课的质量。

3.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德育资源

在德育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校中的各种资源,例如在学校的图书馆、体育场、教室走廊等,通过绘画设计一些相关的宣传语,不但美化了教学环境,还无形中使学生增强了基本的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让师生共同参加。例如,拜访敬老院、祭扫烈士墓等等,在活动中不但使学生懂得尊敬和关爱老人、增强了爱国主义精神,而且还使学生、学校、社会这三者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和谐,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打下基础,推动精神文明的建设。

本文阐述了当前德育课程教学的不足,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希望以上的分析,能够帮助更多的中等职业学校重视德育课程的改革,不断完善德育教学模式,促进德育教学的发展,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汤晓乐.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1.

[2]宋宜娟.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山西财经大学,2012.

[3]缪桂兰.德育新课改视阈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中等专业学校)

学校德育课程 篇7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2月, 教育部正式印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下称《意见》) , 明确规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性质和主要任务,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 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 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教育,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育, 纪律法制教育, 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业教育,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 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该《意见》还明确指出, 各中等职业学校在执行新方案中要积极探索德育课新的教学方法, 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广泛使用, 切实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二、调查与分析

对部分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各专业中职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主要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中进行, 主要从中职生学习上的表现, 对德育课的兴趣, 对德育课教学方法的评价三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782份, 从结果来看, 中职生, 如果在学习上分为努力和不努力的话, 学习上积极主动, 学习目的明确, 努力学习的中职生还不到三分之一, 只有28.4%;学习上没有动力, 没有明确的求学目的中职生则达到三分之二还多, 有71.6%, 其中还有16.1%的中职生不喜欢学习 (可以说根本就不学习) , 这个比重可不是个小比重。因而, 这对在中职学校任课的德育课教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必须首先调动中职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中职生对德育课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 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 使学生自强不息, 奋发向上。从中职生对德育课的兴趣来看, 有近三分之一 (28.9%) 的中职生对德育课没有兴趣, 根本不想学习德育课。而对德育课有兴趣的中职生还不到三分之一 (26.6%) , 近二分之一 (44.5%) 的中职生对德育课的兴趣很淡, 谈不上喜欢。这就要求任教德育课的教师, 要注意去培养学生学习德育课的兴趣。

2、对德育课教学方法的评价:

教学方法是联结教师教和学生学, 以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讲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的总称。根据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及教学内容,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的潜能。我们常说的“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对德育教师教学方法满意的中职生只有近三分之一 (32.5%) , 因此, 中职学校德育教师的教学方法还需选择、调整、优化, 要注意发挥中职生的主体作用, 努力创造条件, 让中职生更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 发扬我国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

三、对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思考

(1) 努力学习研究现代教育理论, 不断提升业务素质。

长期以来, 德育课传统的教学方法, 使中职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表现为弱;而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 一种全新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正在中等职业学校逐渐形成和迅速发展。如果德育课教师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 将现代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 再加上渊博的知识, 扎实的教学功底, 讲课时旁征博引、生动活泼、令人信服, 就会很容易与中职生有共同的语言和思想感情, 使理论教学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问题,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确实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承认和尊重学生个别心理、能力、兴趣、思维特点的差异。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做为德育课教师特别要转变课堂教学“以我为中心”的观念, 充分调动和发挥中职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真正达到“教、学、做合一”。德育的本质更是实践, 要还课堂于学生, 还德育课于本来面目。德育过程的起点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既包括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 也有对学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锻炼, 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 (知、情、意) 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落脚点在学生的道德行为上。只有培养出来的中职生践行、践言了, 我们才可以说德育目标达成了。

(3) 注重教学情感, 使学生的情感在德育课教学中得到充分的激发。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斯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直接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情趣的重要条件。”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中, 德育教师如果能够很好的运有激励、唤醒、鼓舞的教学艺术, 就能使中职生的情感得以激发为德育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 使中职生的心情轻松、愉快, 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 发挥教育评价的作用, 优化德育课教学。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教育中的表扬、夸奖是对学生良好行为表现的肯定, 通过表扬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并使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得以巩固和发展。

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师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 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正面的、积极的评价比责备和批评更能激发中职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当然, 表扬也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 需要德育课教师能够将之用的恰到好处。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 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演变, 德育课教学任务也会随之变化和发展, 因此,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要不断的深入进行。

参考文献

[1]《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育部.2001年2月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校德育课程 篇8

一、更新观念,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是德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从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振兴的需要出发, 从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需要出发, 我们的教育观、德育理念必须与时俱进, 进行更新。

学会做人是学生最基础、最坚实和最重要的◎任务, 德育工作者务必把这一项放在学生教育的陈进首位。才

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学生主体这一层面上, 要全面育人, 特别是在促进学生个性特长方面的全面发展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应该高于对智育的要求, 这是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创新能力要求的集中体现。总之树立新型现代化人才建设所对应的德育观——以人为本理念是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 德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应对新形势、解决新问题, 首先要更新观念。

二、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 寓德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

学校德育的工作方式方法应该多样化、富有实效性。润物细无声, 德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抓住教育的契机, 适应学生身心

健康, 通过一系列的思想教育和学科教学活动为载体, 寓德育工作于其中, 结合学校特点, 德育活动载体的创新重点可以围绕:以创建活动为抓手, 开展一系列的创建活动, 培养优良的班风、学风、教风、校风;艺术欣赏、审美活动,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提高道德水准, 陶冶高尚情操;青少年文明礼仪常规活动, 培养学生文明道德素养、形成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促进学生、学校的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及一系列重大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利用国庆、元旦、五一、七一、八一、教师节以及九一八、一二·九等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拓展了德育的空间, 而且每一个主题教育活动只要我们组织好, 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设计好,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推动作用相当大, 影响深远。

三、提升校园文化道德品位, 优化德育环境

学校的德育内容和内涵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到德育的功能作用, 所谓润物细无声, 学校德育工作在潜移默化之

中的作用务必重视, 所以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不可对当使每一堵墙都能说话。小瞧, 环境的美育功能影”苏霍姆响重大。林斯基的名言告诉“我们的教育, 应新正优我们, 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教育要注, 应该是重环境、“目中有人氛围对人的”的环作用。境真。课如充分利用好墙壁、走廊、黑板报、宣传画廊、校程室以及网络、电视、图书史校情荣誉室、团委的校、资料室广播站、等宣传阵地, 对校报、心理咨询背的校风灯箱被放在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学校主干道上和各个班级的教室校园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景正前方;伟人的诗词作品、生平简介、事迹图片在下校名言园以随及处校可园见走;各廊班、级橱精窗心展张出挂的的丰名富人多画彩、语、富励有志教学极向上, 文明优雅育意义的材料图片、, 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内容无一不仅彰显着学校特色, 而且积校不陶冶着学生情操, 提高着学生的人生修养和审美德追灌求输。所这能些达无到声。的此教外育校手园段德对育德环育境的的作优用化绝还非凸说现教于育务、质量意识教育者自身的, 进取示范引、创新领作用、, 教师的从教行为团结协作和奉献精, 神服, 工进行的学生德育工作影响很大, 所以必须加强师德对学生的真心关爱等无不对学生耳濡目染, 对学校作师风建设, 做好师表引领作用, 这是环境育人的又的染, 为学生创造一方健康向上的一重要方面, 让校园处处是教育, 沃土让学, 给学生擎起生时时受熏思一片施展个性的蓝天点成为校园文化的亮点, , 成为无声的教育让校园的一处处个。性化的景考四、齐抓共管, 全员参与, 树立整体观念

德育工作头绪多, 任务重, 尤其作为思想政治

学校德育课程 篇9

2011年9月, 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经过深入调查, 发现学校进城务工随迁子女158人, 占全校人数40.93%, 在校学生中离异的家庭占十分之一, 访问退休的老领导, 深入学生、教师、社区、家长中间倾听他们的声音,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他们发现许多学生心理有一丝阴暗, 看问题很偏激, 而在当今标准化、程序化的教育体制下, 教师也缺乏激情, 职业倦怠感严重、心理问题突出、师德滑坡, 班子经过详细了解学校的历史文化和成功经验, 在此基础上, 通过专家论证, 最终确定了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实施阳光教育,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培养有良好习惯、具有合群、合作、活泼快乐、学有所长的阳光少年儿童”。市教科所批准我们申报的《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构建学校德育特色》为“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 (TS2011031) 课题, 同时也纳入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 (JG11CA009) “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的子课题, 本课题拟从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和实施的视角, 从校实际出发, 将德育课程化和生活化, 重点研究小学生德育发展规律和特点、德育课程体系、德育校本课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探索形成学校德育特色。

二、播种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阳光成长

依据小学生心理发展迅速、发展协调、发展开放性、发展可塑性的特点, 我们在辽师心理学教授张丽华博士专家指导下, 对小学生德育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了研究, 我们发现这个时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大好时机, 我们在全校开展十个方面十个好习惯活动、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 践行让“每一位学生带着憧憬和希望走进兴文, 带着幸福与收获走出兴文”。学校以“阳光德育、阳光运动、阳光实践、阳光评价”为教育载体, 有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育活动, 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而且, 我们开展了“好习惯伴我成长”等德育特色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 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促进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达标。为落实德育工作“小、实、近”的要求, 我们重点在学生中开展了以体验为主的“八个一”活动, 即每天多一点微笑, 每天多一份快乐, 每天多一份责任, 每天多一次帮助, 每天多一个问号, 每天多一点包容, 每天多养成一个好习惯, 每天多一份自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公德、做人、礼貌、学习、阅读、安全、运动、劳动、卫生、饮食十个方面的十个好习惯。在行为规范上落实抓小抓细抓身边的原则, 把“一周一个主题, 一月形成一个好习惯”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让课程和课堂阳光起来, 实现减负增效

在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中, 我们做到两点结合, 将德育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首先, 校本课程以校为本, 德育内容校本化, 满足本校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其次, 校本课程属于经验课程, 它注重实践活动, 这虽符合德育要求体验感悟的特点, 但它缺少认知环节, 又与德育要求知、情、意、行有机统一的特点不相适应, 离开“知”的传授与引导, 单纯让学生进行体验活动, 就可能让学生因受错误思想的诱惑而迷失方向。

在实施德育校本课堂上, 我们采取“让阳光洒向每一个孩子”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教师备课进行学情分析预设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 学校开展了“同研、同上、同议”一节课活动, 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教学已成为当前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最大的优势是生生之间信息交流迅速快捷, 实现优势互补。学校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骨干教师唐凤莉积累丰富的作文经验, 在学校多次展示作文教学, 还做了专题的讲座, 朴实真诚的话语, 丰富具体的内容, 提炼的都是唐老师多年实践的经验精华, 给了全校老师专业的引领, 启发教学的思考。

在德育校本课程评价方面, 制订了德育课程标准, 确定了德育课程内容, 制订了德育课程评价标准, 编辑使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长大报告册》。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评价, 以丰富课堂的评价语言, 如张屏老师的课堂, “你看这位同学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 他听讲多认真啊!”“这位同学能认真听别人发言, 并能指出不足, 我们应向他学习。”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课堂呈现出活泼、热烈的气氛,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如, 在唐凤丽老师的课上, 我们听到了:“你听得最认真, 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 你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 可真帮了他的大忙。”“大家看, 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 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 多棒呀!”高艳老师这样评价学生的作品:“这幅作品表达了她的心声, 还有这个符号, 真贴切。”……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 不花时间, 不费力气, 却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四、课题实施的反思与设想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构建学校德育特色”研究以来, 播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种子已经绽放阳光校园, 让师生、家长倍感受益, 师生关系和谐了, 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还不够深入系列化, 未来我们将把研究成果融入教与教学之中, 形成体系, 未来的阳光教师愿意上班, 学生愿意上学, 整个校园充满阳光。

摘要:学校要依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新课程标准,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注重培养十个好习惯, 构建学校阳光、健康、和谐的阳光校园。

关键词:良好习惯,阳光课堂,阳光评价

参考文献

学校德育课程 篇10

关键词: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微课

旨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学校, 既要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重任, 又要担当起学子出彩人生的使命, 因而必须走深化课程改革、打造活力课堂、提升教学质量这一创新路径。多数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 虽然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有小组合作学习、情景教学法等模式, 但通常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 说教、灌输几乎还是课堂教学的全部,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两年, 很多德育教师选择“微课”作为突破口, 实现两者的无缝对接, 制造德育课程改革的“鲶鱼效应”。但如何更好地开发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微课, 让活力课堂成为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一种新常态呢?

一、微课的优势

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 通常为5~10分钟, 课例片段是主要内容, 按照职校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规律来看, 相对于45分钟的课堂教学来说, 微课程是特定的“教学片段”。

微课的教学内容少, 主题更为突出, 与传统的课堂相比, 微课的问题较为精炼, 更适合教学的需求。

微课的资源容量小, 微课中使用的课例片段以及相关的辅助资源容量通常为几十兆,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能够在线观看课例以及其他教学资源等, 还能够灵活地下载到手机以及电脑中, 实现移动学习。

二、开发微课时应考虑的因素

(一) 瞄准目标, 提升教学时效

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制成微课, 制作微课时应从难点、重点或易错易混知识点入手。

比如,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 “目标确立”这一话题中有“SMART”方法, 这是目标管理的重要方法, 教材作为知识链接, 只是进行了简单罗列, 而学生之前从未接触过。作为这样的难点, 在设计微课时, 教师可以先查阅网络相关知识, 组织知识点, 构思微课, 之后就应当写出微课的大概内容, 按照职校生的认知特点来挑选典型案例, 将这些目标管理的方法以及要求制作成微课, 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 进而在课堂中一起讨论预习中的问题, 并解决问题。如此, 便能抓住学生的眼球, 教学效率也能得到提升。

(二) 运用媒体, 创设多维活动

在日常教学中, 许多教师都有相同的感受, 同样的教学情境、同样的素材, 由于语言表达的局限, 很多时候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多媒体课件以其特有的动画效果, 特定的声、光、色, 能很快调动学生的感官, 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 使教师能够更好地驾驭课堂。

以“就业准备”这一话题中的“信息收集”为例, 在设计微课时, 教师需适时加入丰富的图片、动画以及声色兼有的视频, 学生通过资源包下载下来, 即使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移动设备学习, 学会分析招聘信息的内容、知道如何收集就业信息, 遇到不太理解的地方可以反复观看。如此, 便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使学生充分地运用移动设备来学习, 发挥微课与移动设备的优势。

(三) 借助认知, 提升学习效率

国外脑科学研究发现, 学生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注意力最为集中, 10分钟以后就下降了, 学习效率也就大大降低。基于此, 微课的授课时长一般为5~8分钟, 不超过10分钟为佳, 教学设计力求精确到学习过程的每一分钟, 教学必须要突出主题。同时, 教师在讲解时语言表达要准确、清晰、有条理以外, 还要注意所创设的情景、选用的视频资料、文字材料、图片必须符合主题的要求, 并且要简短、典型、易懂易读, 即越简单越好。

(四) 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

佐藤学教授说:“课堂不是同质性的空间, 而是交织着多样的思维表象的异质空间。”同时, 知识的社会性赋予学习新的含义, 即知识的社会协商。在研究微课时, 教师与学生之间可相互合作,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通过交流, 异质性的学生个体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并在动态、发展的课程中开展师生和生生之间多维的、平等的对话协商, 共同创造开放性、生成性的学习资源。当然, 还可定期举办集体讨论会, 询问学生微课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共同寻找解决办法。对于一些较为典型的小课题来说, 教师可先自己构思, 随后询问学生, 写出设计流程, 制作成PPT, 再转换成为微课,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学生的反映, 假如学生的反映较好, 教师就可继续构思, 假如学生反映较差, 教师就应适当地对微课进行调整, 以免降低教学效率。

三、结语

运用微课的优势来提升教学效率, 树立大德育课观念, 教学与教育并行, 为学生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 教师要关注学生有无下载微课、下载后学习情况如何, 有没有达到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目标, 学生还有哪些不理解、不懂的需要解答。否则, 想通过微课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 达到教化人心、塑造性格、提升品质、陶冶情操的目的将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梁乐明, 曹俏俏, 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19 (1) :65-73.

[2]胡忠平.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三部曲[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 (21) :39-41.

[3]胡铁山.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

学校德育课程 篇11

一、以課堂教学为平台,强化德育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

1.优化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是由教学目标定向控制的,教学目标通常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等三方面的定向功能,因此优化教学目标功能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为此,体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技能教学的目标,还要根据教学内容、过程、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思想教育目标,并把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思想态度置于教学目标的核心地位,使学生得到知识、技能、情感、个性的协调发展。

2.优化教学进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实际需要,精心设计活动形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思想因素,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效能。例如,运用小组讨论、竞答、游戏、角色表演等形式,既能满足学生求知、交往、自主、自我表现的需要,丰富和发展学生积极的思想经验和情感品质,又能提高教学质量。

二、以教材特点为核心,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中,课前师生间互相问好,课后师生互问再见,培养学生文明礼貌、尊重师长的行为;队列教学时,要求学生养成遵守纪律、行动一致、听从指挥、顾全大局的优良品质;仰卧起坐、跳短绳互相计数、游戏出现犯规问题时,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诚实做人,不说谎话;田径项目教学时,通过创设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氛围,贯彻“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宗旨,使学生从小树立起公正、公平、公开竞争的好作风;在进行耐力跑练习时,努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在球类项目教学时,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作风,反对个人主义,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犯规等,面对对手要具有友好的、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好球风、养成尊重队友、尊重对方的良好品质。

根据教材的德育性,我们可以把活动的场地和器材设计成五角星状、国旗状和奥运五环状等,为学生创设文明、有序的环境,使其获得美的享受,得到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同时,结合德育渗透的原则,充分运用外因和内因,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这些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

三、以教师行为为榜样,实施德育教育

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课前认真备好课,布置好场地、器材,准时上下课,课堂组织合理,井井有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和认认真真做好每件事情的良好习惯。教师平时加强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富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就能在教学中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体育教师端庄的仪表,健壮的体魄都能形成对学生正确的影响,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这些小节,都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

四、以同伴互助为载体,开展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尽量采用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和集体性的运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行为,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即使是在非集体参与的体育活动中,也应该给学生提供相互帮助、相互指导的机会。例如,在组织低年级学生跳绳练习中,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好的学生在技术上对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让差的学生有学习的榜样。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跳绳水平,又能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达到共同进步、提高的作用。

五、以突发事件为契机,加强德育教育

体育课上,难免会有意外情况发生,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处理,并借此机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作风等进行培养。例如,遇刮风、下雨,学生间发生冲突,场地设施出现意外变化等,教师要从容处理,借机对学生的应变能力,克服、排除困难的能力进行培养,对好的现象给予表扬、鼓励,分清是非,对不良行为及时处理,进行教育、帮助。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一切活动均通过教师作用于学生。如何把德育与体育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把德育放在首位,活用体育课程资源,根据教材和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活动中,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学校德育课程 篇12

一、难为:德育课程考核的特殊性

课程考核之所以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难点, 缘于德育课程考核的特殊性。

(一) 考核目标的特殊性

教学目标决定考核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 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 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德育课的主要任务决定了它是一门开放的课程, 有特定的教学目标, 与一般智育课程相比很特殊。一般智育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涉及认知方面, 较少关注思想、情感、品德、行为等方面;而完整的道德构成是知、情、意、行四位一体, 偏一不可的, 德育课的教学目标较为抽象, 也更为综合, 既有知识方面的, 也有能力方面的;既有情感方面的, 也有行为养成方面的。德育课不仅要解决学生“知”与“不知”, 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 德育课应该达到智育和德育的统一。

(二) 考核内容的特殊性

考核目标决定考核内容。德育课应该考什么, 主要纠结是在考知识、考能力, 还是考品德。“一般智育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认知领域, 所以考核的内容也主要是认知领域。而德育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涉及认知领域, 还涉及情感、品德、理想、信念、责任感、行为等非认知领域, 这就决定了德育课的考核内容包括认知和非认知两个领域。这正是德育课考核内容的特殊性。”

现行德育课的考核, 普遍以大纲和教材为依据, 确定考核内容, 主要从“知”的角度, 考核学生对德育知识的识记, 内容较为片面, 对与“知”密切相关的“情”“意”“行”难有体现。尤其是对“行”的评价, 这使得中职德育课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出现了“知”与“行”的严重脱节, 结果是德育课的考试成绩与学生平时行为的关联度很低, 在试卷上答题头头是道, 日常表现却言行不一, 不乏“高分低德”的现象出现。德育课本身负有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的任务, 考知识无可非议, 但局限于考知识显然背离德育课的初衷。据此, 德育课程考核内容, 应当包含学生理解并运用德育知识的表现, 以及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感悟、体验、内化的过程。

(三) 考核结果的特殊性

考核内容决定考核结果。因为德育课的考核内容涉及到人的情感、品德、理想、信念、行为等非认知领域, 所以考核结果具有不可避免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这是德育课考核结果的特殊性表现。这个特殊性的表现有两点。

一是考核结果的评定。德育课成绩评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对非认知领域内容的评定, 长期以来对认知领域的评定, 已经积累了较多的做法和经验, 虽然不能做到完全令人满意, 至少有章可循。而非认知领域的评定一直以来似乎没有哪一种考核评价方法是绝对令人信服的。

二是考核结果的解释。即使我们得到一个比较可靠的考核结果, 要精准解释这一结果并不容易。例如, 某同学的数学考试成绩是100分, 可以认定这是他的数学能力;但如果他在德育课试卷中很好地回答了如何做到明理诚信, 如何做到心理健康, 教师却很难判断他的品质与分数是否匹配。影响人的情感、品德、理想、信念、行为等非认知领域的因素很多, 在一两次的考核中很难解释是哪些因素的作用, 而且非认知领域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具有发展性的, 考核结果不代表着学生的道德等级, 教师也不能以此为标准给学生的道德价值划上等级。

二、应为:德育课程考核的实施策略

德育课程考核固有的特殊性, 使得我们需用更全面、更开放的视角来思考德育考核本身, 以确保考核不断完善。

(一) 考核角度:过程和结果相结合

课程考核指向的是学生的学业效果, 学业效果是反映学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最终的追求是实现“为了学生发展”的根本目标, 这是一个结果, 更是一个过程。学生的知、情、意、行是在对现象的辨别, 对是非的评判, 对价值的取舍中表现出来的, 需要相当一段时期逐步表现出来, 只有经过这个过程, 才能逐步形成学生的素质, 也才能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素质。因此, 考核评价应立足学生的行为表现, 关注学生一个时期内与教学目标相关的行为表现的过程, 而不仅仅是某一次考试的结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考核的目的在于告诉学生他做到了什么, 使学生感受成功喜悦, 唤醒成长自觉, 激励发展意愿。因此, 德育课程考核应关注教学的过程, 尤其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及其发展, 学生成长的过程值得期待。教师需要留意学生更多的表现, 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实践, 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丰富多样并且不断变化的表现, 注重学生在考核过程中的积极体验, 实现教育与自育的双重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 正确对待德育课程考核, 把考核当作锤炼品德的一个环节, 检验品德水平的一种手段, 提高德育素质的一次机会, 以考促学习, 以考促成长。

(二) 考核内容:认知和行为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 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 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 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这说明, 能被学生应用的知识, 才是真正具有力量的知识。认知是基础, 行为是归宿, 思想品德是通过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体现出来的, 因此, 德育课在传递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同时, 重在促进学生感悟成长, 对自身成长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并解决, 实现知与行、学与用的统一。

德育课程中对“知”的考核容易理解, 对“行”的考核则有一些争议, 较普遍的一种观点, 是把德育课的行为表现与操行评定等同混淆。笔者认为, 它们虽都属学校德育范畴, 但不能等同, 德育课的行为表现是与德育课程有关的思想道德表现, 操行评定则是学生在学校的整个思想行为表现。德育课由多门课程组成, 不同的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考核的重点是不同的, 行为考核的依据是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 体现的是教材本身的目标要求, 测试的是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的运用情况, 以及与知识点有关的思想素质状况。具体讲, 德育课的行为表现是指学生学习某门德育课的态度, 学生在参加专题活动或小组讨论时的投入程度, 对与该门德育课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 对课程中的有关知识与社会实际的联系程度等等。

(三) 考核技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过去, 人们对课程考核倾向于定量评价, 一方面定量评价易于操作, 另一方面定量的结果是Hard Date (硬数据) , 有较强的说服力。但是随着评价理念的更新, 人们认识到, 课程考核是以改进教学, 促进被考核者成长为根本目的的, 分数和等级并不能全面概括, 于是人们又倾向于定性评价, 认为这才是解决学生素质发展的“利器”。在德育课中, 学生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可以通过定量评价呈现出来, 但情感、品德、理想、信念、行为等非认知领域的发展“无法量化”, 更宜实施定性考核。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定量和定性考核并无孰优孰劣之分, 理想的课程考核应是定量与定性的有机结合, 这样才能优势互补, 全面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 确保考核结果的准确。

在目前的教育制度下, 德育课也需要打分数, 所以不必否定量化而得的分数的价值。同时, 也要借助定性的评价技术, 定性考核更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表现, 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来说, 定性结果的作用往往更有意义。学生发展的内涵是丰富的, 学生个性的发展是生动的, 学生的优势智能和兴趣是差异的, 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去发掘。比如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活动的考核, 教师对学生在其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状态、思维特点、创新表现、改进之处等给予口头或书面点评, 相较于分数, 学生更能了解自己的表现和进步, 获得更大的收获。这种把定量和定性评价有机结合的考核, 避免了学生轻平时, 重期末, 轻行为, 重分数, 这个考核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及品行素质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总之,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评价的一种, 如斯塔弗尔比姆强调的:“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 (prove) , 而是为了改进 (improve) 。”德育课程考核正应当秉承这一思想, 完善考核自身, 改进教学活动, 促进学生发展。

摘要:新一轮中职德育课程改革中, 课程的考核评价问题是重点, 也是难点, 这缘于德育课程考核目标、内容、结果存在的特殊性, 需要用更全面、开放的视角来思考德育考核, 考核角度上要过程和结果相结合, 考核内容上要认知和行为相结合, 考核技术上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以促进德育课程考核本身的完善。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程考核,特殊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教职成[2008]6号) [EB/OL].

[2]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教职成[2008]7号) [EB/OL].

[3]黄艳芳等.中职学校德育课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1.

[4]康逢民.中专德育课考核评价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5.

上一篇:室内绿化下一篇:浇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