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德育

2024-07-22

中职学校德育(共12篇)

中职学校德育 篇1

2009年11月5日至6日,全国中职学校德育论坛暨全国中职学校德育基地学校协作会年会以及浙江省中职德育工作会议在衢州中专隆重召开,会议期间,还举行了浙江省第二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教育部职成教司副司长王继平、德育处处长刘宝民,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文明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团省委和省妇联等6个部门领导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中职学校代表,浙江省各地市教育局分管领导、职成教教研室主任、劳动保障局培训处处长和部分中职学校代表共400余人参加会议。王继平副司长在会上作专题报告,浙江省教育厅鲍学军副厅长作重要讲话。衢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高启华参加开幕式,副市长罗卫红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

筹备:未雨绸缪占先机

全国中职学校德育论坛暨全国中职学校德育基地学校协作会年会是教育部高度重视的一次会议,浙江省中职德育工作会议是浙江省新世纪以来第一次由6个部门联合召开的一次会议。同时承办这样两个会议,意义重大。衢州中专积极主动,占得先机,把承办这次会议当做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抓手,使之成为充分展示学校近几年办学成果和德育特色亮点的重要窗口,成为进一步争取教育部、省教育厅等部门更多支持的重要载体,成为进一步凝聚全校师生创业创新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更加浓厚发展氛围的重要平台。为此,学校高度重视,成立筹备领导小组,根据工作要求设立了秘书资料组、联络接待组、德育活动展示组、教学及氛围营造组、后勤保障组、安全保卫组等6个工作机构。并召开动员大会,要求广大师生当好东道主,以主人翁的积极姿态、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投入到会议的筹备和日常工作中去,以一流的质量、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精神面貌保证会议的顺利召开。

报告:德育之花香满园

在这次德育会议上,专家的报告视角不一,精彩纷呈。教育部职成教司副司长王继平传达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精神,解读了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贯彻会议精神,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提出了要求。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就加强和改进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提出意见。要求全省德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富有浙江特色的中职学生德育工作新局面。把中职学生培养成“就业有优势、升学有希望、创业有本领、终身发展有基础”的“四有人才”。为和谐社会建设,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作出更大的贡献。

会议邀请了孔子第75世嫡长孙孔祥楷先生作专题报告。作为三地(曲阜、衢州、台湾)孔庙最后的奉祀官之一,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传播者,孔祥楷先生从儒家文化入手,畅谈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把儒家思想和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为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寻求新的视角。浙江红五环集团董事长苏勇强,浙江亚龙科技集团董事长陈继权分别从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及企业眼中的中职学生德育工作的角度作了精彩发言。对学校如何与用人单位对接,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来自全国各地10多所中职学校交流了德育工作经验,相互借鉴,共同提升。努力拓展中职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成效,把每一位中职学生培养成德技双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让德育之花香满园是会议形成的共识。

大赛:创意之花别样红

浙江省第二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会议期间闪亮登场,为大会增添新的绚丽的色彩。大赛设小发明小创造、平面广告、动漫短片、创业计划等4个竞赛项目,汇聚了全省108所学校的367件作品。在学校的忠信广场正前方,参赛作品一字排开,吸引了参加德育会议的代表以及媒体记者的目光。参赛作品中的“内臂钻孔专用机床”、“自动滚丝机送料机”、“盲人导航服”、“多功能护理床”、“生态老年休养院创业计划书”、“定时控制节水装置”、“蚊香分离器”等,得到了专家的充分肯定。大赛充分展示了浙江省中职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活力。“在这次比赛作品中,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专业联系职场,创意新颖独特,作品颇具水准。他们还专门设计了许多作品为社会困难群体服务,彰显了‘90后’的人文情怀。通过创造才能的施展,许多中职学生真切地明白了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找到了专业学习的兴趣和自我发展的信心。”浙江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展画在点评大赛时说。

活动:精彩纷呈竞风流

会议期间,参加会议的代表从不同侧面感受了衢州中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面貌。走在衢州中专的校园,路灯下一帧帧以学生为主题的大幅照片夺目灿烂,照片里的学生们青春飞扬的笑容中充满了阳光、自信和快乐。

这是学校创设阳光校园文化的一个缩影。

学生公寓,干净整洁的床铺,摆放整齐的生活用品,斜挂在天花板上的清新绿竹,平铺在柜门上闪耀的星星,阳台上同学们亲手绘画的海豚……打造温馨的生活家园,无不显示出同学们灵动的巧手和独特的创意,这是学校寝室文化建设的成果展示。

艺术楼报告厅,不时传来热烈的掌声,“儒家校园剧”展演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弟子规在我身边》以快板的形式阐述“做人”恪守的规范;话剧《过年》讲述了一家人在过年时忘记仇怨,体现了孔子文化的“仁义”;《校园礼仪风》演绎了儒家文化的“礼”;“诵读儒家经典节选”,感受到儒家经典的魅力,体味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妈妈我错了》、《诚信摆渡人》、《我的青春我做主》反映当代中专生积极、阳光的生活状态。会议代表对发挥儒学文化传统在教育上的价值与功能,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特色创建,开辟德育新途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反馈:齐抓共管谱新篇

全国德育盛会在衢州中专召开,这既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次大检查,也是对学校办学成果的一次大检阅,更是对学校跻身全国名校行列的一次大促进。衢州中专全校师生高度重视,全员参与,积极行动,以一流的业绩,一流的精神,一流的风貌展示衢州中专的良好形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在代表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浙江省职成教处处长徐伟标评价说:“思想上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团结协作,中层干部积极肯干,全校师生精神振作,组织活动内容丰富,衢州中专成功承办了德育两会,很好地展示了学校的风采,提高了学校和衢州的知名度。”

衢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高启华来电,对我校成功承办德育两会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勉励衢州中专再接再厉,开拓创新,促进学校发展再上新台阶。

湖北宜都市职教中心等参会教师给校长发来短信:“参观了衢州中专校园,观看了学校的德育展示,聆听了您的精彩演讲,领略了您的超人智慧,感悟了你的亲和魅力,见证了你的果敢和决断力,衢州中专因此而精彩。”

通过承办这次会议,凝聚了衢州中专全体师生的人心,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组织能力和服务能力,为学校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职学校德育 篇2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的德育工作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按照学校工作计划,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水平。

本学期将本着“教育在前,预防在先”的原则,尽量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将德育教育寓于课程教学和活动中,全员参与,全程管理,要在提高德育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及时性和实效性上狠下功夫,为学校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为正常的教学秩序提供有力的支持,努力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二、现状分析

尽管我们在德育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辛苦和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维护了学校的稳定,但我们也看到,部分学生的行为不良、道德失范,部分学生身上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少数班级的课堂纪律还比较差,少数班主任工作责任心不强,德育科研工作还有待加强等等,同时本学期学校面临着重大的变化,面对目前教职工紧张,班级需要整合的局面,本学期的德育工作要点设想如下:

三、工作要点:

依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发扬“以德育为核心”的学校教育传统,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整合学校的德育力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要认真研究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学校新形势下德育工作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1.组织好新生的入学教育,以抓好仪容仪表规范为切入口,结合“动能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团队建设,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提升我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文明素养。

2.加强安全工作,对学生进行安全及法制教育,每月开展一次逃生演练,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聘请法制教育专家或校外辅导员来校讲课,加强学生自我保护和遵纪守法的教育。发现问题班主任要及时家访,密切与家长联系,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在学生见习和实习中也要加强法制教育,杜绝一切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3.积极开展青春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要特别关注住宿生的管理,认真研究学生的思想问题。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加强管理,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塑造明礼诚信、宽容大度、互帮互助的优秀品格;另一方面要在学习、生活、安全方面给予学生特殊关爱,使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4.发挥德育基地的育人功能,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坚定成才的信心。通过活动,提供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和锻炼能力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5.加强专业化管理力度,认真组织各项评比活动,用身边的好人好事和典型事例开展教育,为学生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通过榜样引导学生崇尚先进,学习先进,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

6.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后进生的帮教工作。继续坚持我校全员德育导师制,积极探索和创新德育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继续与后进学生户籍所在地的社区取得联系,形成班级、学校、社会三级帮教网络,共同做好后进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转化后进学生,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继续取得学校所属周边地区各社区部门的大力支持,确保学校的治安安全的顺利开展。

7.重视与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要求班主任重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切实做好家访工作;调整与完善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加强对学生家长进行青少年心理特点、教育方法、亲子沟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拓宽家庭教育指导途径。

8.加强对团委、学生会的指导和协调工作,使之在学校社团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大型活动、学生思想道德引领和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9.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新学期,学校将加强对青年班主任的培养,切实有效地做好拜师学教工作,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指导、管理和考核,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班主任的工作责任心和主动关爱学生,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及时发现和推广班主任工作中的好方法、好形式、好经验,组织班主任学习贯彻有关文件,“依法、规范、有序”地做好德育工作。

10.加强德育科研工作。新形势、新情况势必会带来德育管理工作上的新问题,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管部门学生处和身处教育第一线的班主任、课任老师,在思想上都要高度重视,在实践中应不断探索和总结。组织好本学期的德育工作研讨会,促进德育队伍工作水平的提高。

四、具体工作、活动

9月上旬,新生接待、团队打造;迎中秋、庆祝教师节活动,各班出好专题黑板报;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学生仪容仪表规范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与整改;加强安全教育、爱护公物教育;启动帮困助学工作。9月中旬,住宿生教育;落实专业化管理工作;班主任培训,制订好学习计划;开展国学知识竞赛的筹备工作。

9月下旬,十八岁成人仪式;迎国庆我眼中的家乡摄影、征文、flash比赛,学生会改选;校园主持人选拔;节前安全教育;预备家长学校。

10月上旬,召开学生干部座谈会,抓好班风、班容、班纪教育;重阳节志愿活动。

10月中旬,行为规范教育与后进生帮教工作;加强学习态度教育;团校讲座。10月下旬,加强班团干部建设;部分住宿生座谈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法制教育。

11月上旬,后进生座谈会;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学习研究;发展新团员。11月中旬,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研讨会。

12月上旬,纪念“一二九”活动;专题黑板报评比;开展校级三好学生及优秀学生干部评选活动。

12月中旬,行为规范抽查和整改;配合青年党校总结工作会议;加强住宿生管理。

浅析中职学校德育教育 篇3

【关键词】德育教学 教学模式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1

一、建立和完善德育教学工作体系

1、作为中职学校,应形成以学校领导、班主任教师为主,任课教师为辅的德育教育工作体系

建立以德育教学为主,其他活动为辅的德育工作制度;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各项教育工作机制;构建全方位管理、全程参与互动的德育教育局面。同时,还要注重在德育教育工作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学会“做人、做事、学习、思维、尝试、体验、创新、生存”的思维意识,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信息运用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最终实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以及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紧密联系。作为学校,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发展学生个性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有机结合起来,并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和相应企业文化教育,为学生将来顺利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做好铺垫。更重要的是,學校要充分调动所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担负起德育工作的职责与任务,树立每个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心理观念,促进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德育教学工作,尤其是教师,一定要起到自身应有的榜样作用,在学生面前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渗透。此外。班主任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具体要求,给学生讲解国家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以及职业规划等理论知识,向学生灌输社会公德意识,并积极开拓德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渠道,切实落实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作为德育任课教师,更应积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充分挖掘教材德育因素,对学生实施切实有效的德育渗透。

二、不断创新德育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广,中职德育教育也应该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德育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发展。德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包括: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的改进。从德育课程的建设方面来说,要坚持爱国主义的主线,立足于公民的基本道德、法律意识、文明规范、职业道德,在所有学科中全面开展德育教学渗透,并综合利用研究、探究、讨论、课件等各种手段,结合时事政治与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素养。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实训,实现中职学生与具体职业道德行为的零距离。

三、通过校园文化渗透德育教育

1、校园文化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来渗透德育教育,无疑能起到高效的推动作用

中职学校应将校园文化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促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与洗礼。例如,通过创建校园德育报刊、德育宣传橱窗、广播宣传等方式来宣传德育知识,还可以成立自我管理的学生团队、协会、组织等,定期开设德育选修课程、设置文化走廊、展示学生的好人好事、开展文体方面的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观、旅游、参与社会调查等,在不知不觉中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同时,学校还应努力创设有利条件,促使学校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相互衔接,建立“以市场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的德育教育体制,实现校园文化与社会行为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2、用言传身教影响学生自律意识,促其良性发展

要育人须先自律,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是任何教科书、任何说教、甚至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都不可取代的。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自身形象每每时每刻都教育着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品格、仪表、情感都给学生以表率作用。通过学生耳濡目染,形成一种无声的教育。孔子说:“其身正,不令也行”,由于教师的特殊身份,大多数学生总把教师看做接近者中最正确、最博学、最道德、最崇拜的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往往是父母深感不及的。如果教师知识渊博、品格高尚、勇于奉献、宽厚待人、关爱并尊重学生,自觉自律,言行高尚,那么学生就会不知不觉地由于对教师的认可心理而促进自己的道德同化,自律意识增强,逐渐形成良好的言行习惯。教师的身教、自律的意义还在于教师往往是社会的公众形象,教师的言行在学生心目中与社会的理想形象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影响到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律意识的形成。“自成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讲“自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具体化,体现师生的共同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自信、自强、自律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信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较高理想追求,刻苦顽强的学习精神,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爱护集体团结同学,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同时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意识

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的心理素质发育尚不成熟,心理的承受能力也较差,因此,学校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健康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此外,教师要注重观察学生的情绪及心理变化,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温暖的人文气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主编. 德育新论(新世纪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

中职学校德育创新之管见 篇4

一、建构学校“理实一体”的德育教学体系:将学校德育的课程教学和生活化实践有机结合

学校德育是课程德育和生活化德育的有机统一, 建构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和德育生活化实践相结合的“理实一体”体系, 才能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理实一体”德育教学体系中, 德育的课程性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 德育的生活化是学校德育的实践基础, 两者是学校德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既是缺一不可的两面一体, 又是密切联系的一体两面, 是学校德育教学内在功能和构成要素的辩证统一。学校德育的课程性教学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道德认知问题, 即通过德育的课程性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知识;而学校德育教学的生活化所注重的是, 学生的道德实践问题, 让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中开展道德实践。学校德育的课程教学和生活化的本质即德的“知行统一”问题, 就是强调学校德育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1. 学校德育教学既要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

又要发挥其他课程的德育渗透功能。德育课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这是由德育课的地位与性质决定的, 德育课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和学校的办学方向, 关系到职业教育的质量和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德育课是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 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方面, 发挥着学校其他课程和其他工作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 也要发挥其他课程的德育渗透功能。

一方面, 充分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 就是通过德育课教学,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掌握基本的道德知识。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线, 全面落实国家德育课程大纲, 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就业创业教育、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以生命教育、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和廉洁教育为重点内容的专题教育, 全面发挥德育课的学校德育主渠道作用。

另一方面, 要全面挖掘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德育内容, 发挥其德育渗透功能。全面挖掘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中蕴含的德育因素, 将内隐的零散的德育内容显性化、系列化, 发挥其他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育人功能。例如, 我们在文化课教学中, 既注重提高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知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 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又要挖掘文化课的德育因素, 发挥德育的渗透功能。如在把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美文美语讲精、讲透的过程中, 还要用其内含的德育因素自然而然地润泽学生心灵, 真正做到教学的教育性。我校是涉农职业学校, 海洋渔业等专业是学校专业体系的主体, 在专业教学中我们不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意识, 增强学好专业、掌握一技之长的信心, 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景和人才需求现状, 而且根据学校的海洋渔业特色, 向学生介绍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保护海洋渔业的重要性, 让学生知道钓鱼岛和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 学校德育教学的生活化, 即将系统设计德育

实践活动与学生的自我道德生活践行有机结合起来, 把德育教学之根扎在生活的沃土之中。一方面, 学校要系统设计德育实践活动。学校要从社会实践、生产实践和公益活动等方面, 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要, 对德育实践活动进行系统设计, 使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强化公民意识、爱国意识、法纪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职业荣誉感、团队归属感, 提高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的自觉性。在文化活动的德育熏陶序列化设计中, 学校不仅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认同感, 还将大连地区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德育材料进行系统设计, 以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学校将本校和区域职校岗位成才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例进行系列化设计, 不断充实和丰富德育内容。强化系列活动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潜移默化影响, 是学校德育教学生活化的直接目的。如开展学雷锋月活动, 组织学生志愿者活动, 为贫困地区、灾区捐款捐物活动, 开展“一二·九”长跑活动、乒乓球赛、篮球比赛、趣味运动会等, 这些系列化活动,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 团队意识, 团结友爱、关心他人精神, 同时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 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生活是第一课堂, 现实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道德实践的功效在于使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小事的“做”, 来感悟良好的道德行为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愉悦, 对每个人良好道德的形成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自觉的道德生活实践, 遵守学校的生活规范要求,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成为一名“德好技优”的合格中职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主动将自己的行为融入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允许和提倡的框架内, 完成向社会人和合格公民的转变;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转换为符合行业、企业职业道德的要求, 完成向合格的企业人和职业人的转变;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转化为符合家庭美德要求, 孝敬父母, 关心家人, 热爱劳动, 简朴节约, 与邻里和睦相处;等等。

二、搭建学校德育平台:形成“校企、校社、校家共育”的德育工作机制与合力效应

1. 建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形成学校德育的“校企共育”机制。

校企合作不仅是职业学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培养模式, 也是职业学校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所以, 职业学校建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形成学校德育的“校企共育”机制, 把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培养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 大大强化了学校和企业一体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合力作用。近年来, 我校与大连市渔政局、大连船舶工业公司、上海渔业集团、大连棒棰岛海珍品集团、壹桥水产、大连渔业公司、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院等近百家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实施“德技双育”工程, 把共同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和共同开展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学校聘请企业的领导和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校兼职;学生到企业开展实训教学过程中, 学校教师和企业工作人员共同组成“德技”指导团队, 把专业指导和职业道德示范有机结合起来, 起到了“德技共育”的双重作用。通过校企合作的实训教学过程, 把德育贯穿到实训教学的全过程, 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和职业责任感教育, 并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还把优秀的毕业生请回学校为学生作报告和相互交流, 坚定学生的职业信念和提升学生的职业情感。如学校曾多次邀请校企合作单位领导、全国河蟹养殖大王、党的十八大代表李晓东老校友回校作报告, 收到了很好的德育效果。

2. 打造“校社联动”德育平台, 形成学校德育的“校社共育”合力。

社会是所大学校, 学校是个小社会, 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 在一般情况下, 社会对于学校的影响往往大于学校对社会的影响, 而且社会对学校的影响往往是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同时存在。所以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或防止社会对学校的负面影响, 不断增强社会对学校的正面影响。社会对学校的影响突出地表现为对学生的影响, 社会的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反面影响和坏人坏事对学生的腐蚀, 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学校德育对学生的作用。为此, 我校全力打造“校社联动”德育平台, 以形成学校德育的“校社共育”合力。长期以来, 学校与社会有关单位开展了“校区共建、校街共建、校军共建、校警共建、校企共建、校政 (府) 共建”等活动, 聘请属地派出所民警为学校法制副校长, 委托属地部队为学生军训, 与学校属地社区、街道、政府有关部门和合作企业建立了和谐的“共建对子”和稳固的通联关系, 大家共商、共议、共为育人大事, 共同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校内外育人环境。学校还充分发挥革命前辈、模范人物、岗位成才标兵和对口行业、企业德技双馨的技术能手、创业典型等的道德榜样作用, 使校内德育工作与社会德育工作有效结合, 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3. 建立“校家共责”育人网络, 明确学校德育的“校家共育”责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主要通过亲子之情的感化激励、家庭生活的渗透熏陶及家长的言传身教而起作用, 家长应努力为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

由于我校是涉农学校, 近90%的学生来自本市涉农地区及外省市, 学生远离家庭、远离父母、远离亲友, 基本是在学校食宿, 这就给开展校家互动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困难, 而中职学生入学时基本都是未成年人, 他们既与家庭、父母、亲友之间存在明显的代沟, 又对其有非常高依赖性, 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并没有因为距离而中断, 学校应将家庭对学生的正面影响进行强化, 形成影响学生进步的家庭正能量, 使之成为学校德育的正向性因素。学校如果能搭建起校、家德育平台, 教师如果能与家长联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实现学校德育的“家校共责”, 必然会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为了加强和明确学校与家长共同培养学生的责任, 搭建学校德育的校、家沟通平台, 提高学校德育的校家合力效应, 我校建立了“校家共责”的育人网络, 明确了学校德育的“校家共育”责任。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 建立了学生家庭档案, 开通了学校与家长联系热线, 要求班主任必须熟悉本班每个学生家庭的详细情况。学校在开学典礼、成人仪式、重大表彰和毕业典礼活动中, 都要邀请家长到校共同见证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 促进学生成长。学校还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和学生成长记录册、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多种方式, 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对于家在外省市或偏远农村, 不宜当面沟通的学生家长, 学校还要求班主任、学管部门教师及有关人员利用网络、电话、信件与家长经常沟通, 甚至对特别不好联系的家长, 学校还与学生进入职校前的初中母校和家庭所在地村委会建立联系, 让初中母校领导、教师或村委会工作人员及时向家长转达学生在职业学校的情况, 并把家长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反馈给学校。学校通过与家长多种形式的交往、交谈、交心, 使家长不仅知道了家校配合教育子女的重要性, 也使家长能够主动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之中, 不但加大了学校德育的力度, 也使学校德育更具有亲情感和亲和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刘合群.职业教育学[M].广州: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吴庆军, 崔翠娟.面向社会需求探索中职德育教育模式[J].保定学院学报, 2011 (1) .

中职学校新德育模式构建研究 篇5

孙少辉河北省科技工程学校

【摘 要】中职学校作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德育责任。文章从分析中职学校的传统德育模式的弊端入手,提出从理念、制度和具体措施三个方面来构建中职学校新的德育模式,充分利用学校的所有德育资源,以提高中职学校的德育效率,真正达到育人目的。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模式;构建

德育模式就是从特定的德育理念出发,在德育过程中固化下来的一套操作系统。它是一种独特的研究范式,是德育理论实践化和德育实践理论化的中介。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生活多样化直接冲击着我们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德育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和过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著名德育专家鲁洁教授曾明确指出:“应当承认的是,无论从理论或实践两方面看,我国的德育从主流方面看至今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之中。”全面、彻底地提高德育效率,是大势所趋。因此,构建合理的德育模式是中职学校德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功能放大的必由之路。孤立的德育队伍、单一的德育措施都将达不成德育目标的实现。构建中职学校新的德育模式,开发和整合所有可利用德育资源,以期形成最大合力,正是应对学校德育目标的及时之策。

(一)传统中职学校德育模式的弊端

1.德育理念上“人”的缺失。在还德育以本来的面目时,可以发现传统德育理念最根本的缺陷就在于忽视了人自身,从而也遗忘了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人的幸福、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一种无人的德育,从而使德育丧失了人性的光辉。同时造成主体性缺位与人格扭曲,知与行、教育与实践脱节,表里不

一、知而不行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异化使得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无法实际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产生角色错位、双重人格。

2.德育过程过于简单。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思想道德规范教育影响受教育者,使之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的社会实践过程,是一个将个体与社会、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而传统的德育模式,将复杂的德育过程简单地等同于课堂教学的说服讲授,片面重视道德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学生掌握的道德知识不能有效地内化为道德信念,表现为“知而不信”;同时,道德信念又不足以外化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为“言而不行”。

3.德育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学校的每一位教师虽然都负有育人的重任,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往往重教学轻德育,学科教学的德育效果非常有限,而且大多教师在理论上错把德育、智育、体育的划分当作学校分工依据;在实践上错把德育设置成学校的一项专职工作。这样做影响了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参与学校德育的积极性,即把德育工作认为是政治课的事,好像与其他人员和课程无关,这种德育工作所取得的效果可想而知是微乎其微的。

4.德育的针对性差。众所周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部分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成长于不同的环境,其道德接受能力和实际思想觉悟各有差异。但是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大多都是让所有的处于不同思想阶段的学生在同一德育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和特定情境,从而使得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大大被削弱;同时,学生接受谁的教育,接受什么样的教育都是学校说了算,在课堂上也是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和记。教师偶尔提问也只是借学生的回答来验证老师所讲的结论,或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上只有一种结论,其结论也是预先设定的。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个别学生的反抗和抵触情绪也就油然而生。

5.德育内容的教条化。德育内容是来自于现实生活,同时又高于现实生活的,因此德育内容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贴近学生的生活的。然而,传统德育模式中的内容,忽视了学生思想水平的层次性,脱离了现实生活,脱离了学生的知识和意识发展水平,与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相隔很远,变成了僵硬的教条,变成了没有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东西。传统德育模式的内容教条化,使得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限制,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6.难以应对多元化的现实状况。面对多元化,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其中一环的中职学校德育也应做出积极的应对和选择,以更好地发挥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与价值建构功能,但传统德育模式的实施不仅效力低下,更难以适应和引领多元化的现实。

(二)中职学校新的德育模式的构建

1.构建基础:强化中职学校全员德育理念

首先,我们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信念,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品德与修养,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避免只关心学生的分

数。用积极的措施引导学生使其每天都能以积极、愉快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其次,要形成齐抓共管意识。德育不可能由

一、两个部门或单靠某些专职德育教师就能完成的,必须要做到齐抓共管,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协同作用和全校教职工的合力作用,人人做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做到每个学生的身上。

第三,树立互主体意识。互主体原则,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在德育中,既不是严父慈母,也不是在行为之因果关系和行为之后果方面教导学生的良师益友,既不是不断地表现出维护自主或者表现独立之需要的倾向,也不是引导其学生与社会期望保持一致,而是激励与觉解的互主体性的共生性平等、自由对话的伙伴。

2.构建保障:建立合理的学校德育机制

首先,建立德育工作责任制。责任制是指各项工作由专人负责,并明确责任范围的管理制度。德育工作责任制就是在德育工作过程中,给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的人明确分工,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党支部书记、校长到党政工团各级组织、各个部门及负责人,从各级干部到教师、职工,都要尽力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责任制,把德育工作的责任落实到各级组织、各个部门以及每位工作人员身上。各科室、各部门依法梳理“权力清单”,界定执法职责,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遵守权责一致、责任分明,任务清楚、要求明确,责任到人、便于考核的原则。

其次,建立规范的考评制度。建立规范的德育的考评制度,关系到教师明确自己的德育责任和德育效果、明确德育过程是否合理有效的重要环节。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价、奖惩需要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否则,就很有可能陷入主观臆断。学校的主管部门和领导人员依据一定的管理权限,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参与到德育这个体系中来的人员和部门的工作业绩,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察与评价。

3.构建途径:制定具体运行方案

首先,寓德育于教学。教书育人是学校育人的主要途径,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应发挥主渠道的作用。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们要求教师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特点,在各科教学、社会实践、综合活动中渗透德育,强调教师要言传身教,全面落实教书育人的任务。全校各科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个别辅导、参加学生活动等环节,对学生自然而然地进行学习目的、专业思想、治学态度、科学方法、创造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渗透式教育,更可以以自己崇高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等人格力量、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教人于无形,润

物于无声。

其次,开辟学生参与模式。在构建中职学校新的德育模式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德育中来,积极在学生中搭建学生理论武装的舞台,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支骨干队伍;拓宽实践的渠道,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积极开展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实行党、团委等组织领导下的多种学生自我教育形式,抓好校风、学风建设,树立独具特色的校园精神。同时积极提倡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按照道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等方式,主动接受先进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以及自觉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教育方式。只有通过此种方式,学生的德育力量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优化育人环境,实现环境育人。“人创造环境,环境同样也创造人”。要形成全员德育的新格局,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从“硬”、“软”两方面入手构筑学校德育的整体环境,以逐步形成强烈的育人氛围。

总之,构建新的德育模式的过程,就是中职学校德育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新的德育模式构建的合理程度,将直接决定着中职学校德育的效果。上述有关构建中职学校新的德育模式理论层面和实务层面若干问题的探讨,既试着建构了中职学校德育的基本研究框架和基本理论体系,又能较好地指导中职学校德育资源的充分的开发利用的实践,从而对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实效,开创德育的新局面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共3596字)

【参考文献】

中职学校德育 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三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不可阻挡的历史浪潮,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的变革,而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为复杂和艰巨。因此,不断加强改进德育工作,开创新的德育工作思路与方式,探索有效的德育模式是我们应做首要工作。

一、中职学校德育管理研究现状

德育在教育研究中一直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许多中外教育家与德育工作者对德育的发展提出了各自的思想和建议,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20世纪60年代,拉斯(L.Raths)、哈民(Merrill Haumin)和塞蒙(Sideny Simon)《价值与教导》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价值澄清(Values Clarification)的理论和技术并形成了价值澄清理论道德教育流派。著名心理学家舒瓦兹(1977,S.Schwartz)提出了移情或通情说。认为有些人只有在别人十分明显地表现出痛苦时才能意识到对自己行为的影响,而有些人却能在别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细微变化中看到其中的意义,这种个体对他人的道德情感认识水平明显地影响着个体的道德行为。我国学者坚持以德育人的理念,积极应对挑战,努力提高德育效果,实现德育创新,这也已经成为每一位中职德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这些新的思想和理念对中职德育的发展起到了充实和强化的作用,引导了中职德育的发展方向。但是,中职学校德育问题的研究在教育理论和实际具体操作上,都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二、 中职传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德育理论教育与实际相脱节

目前中职德育实际来看,在课堂教学上,表现为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方式还占主导地位,学生的主动性和 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在思想教育上,德育主要表现为理论开导,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不够 。

(二)学校德育与社会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

现在的用人单位在聘用员工时,已不是单单注重个人的业务能力,而更多地考虑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团结合作精神等德育内容。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以适应新形势下德育的需要,满足企业对学生的要求,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校的需要。

(三)中职学校学生的德育表现

近几年,普通高校扩招,拉动了普通高中的发展需求,客观上造成了“普高热、职高冷”的现状,这些在义务教育阶段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只能进入职业高中,客观上在中职中形成了所谓的“后进生集中营”。这些学生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失败者,主要表现在责任意识缺乏,基本素质低下,人生价值迷失等方面,而学校的制度也往往在不自觉的“维护”这种局面,对这些学生在制度、心理等方面加以排斥。这也导致许多学生自暴自弃,德育效果陷入恶性循环。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紧密结合实践,深入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自己的德育模式,即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专业化、规范化、人性化等“三化模式”。

三、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三化”模式的内容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专业化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定位。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岗位需求进行的,要结合专业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提高学生相应的文化水平、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育人首先要盯着德育如何、校风如何、学生的职业道德如何。要结合实践锻炼和检验学生品德。职业学校的德育不能光靠课堂说教,也不能只限于校园内的教育和管理,必须让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和检验。也就是说给学生提供一个环境,一个条件,让他在社会上、在岗位上展示自己的才干,同时也暴露出问题,很多问题没有机会、没有环境就检查不出来。所以要有相应的环境去检验,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规范化

所谓德育的“规范化”管理是通过调整职业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培养中职学生的团队精神,纪律意识,集体观念和吃苦精神。实施思想教育,制度为保证,管理为先导。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之才。因此德育“规范化”管理要求重视环境,通过实践活动以及综合训练等实现育人的目的。

(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人性化

德育人性化就是让德育这个严肃的工作,充满人情味,让受教育者感受到爱的温馨,体验到责任的动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与学生成为平等相处的朋友,尊重个性,开发潜能,完善人格,说到底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

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尽信书,不如无书。只要建立在爱心的基础上,又有效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包括饱受争议的“惩戒”教育都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不完整的教育。我们在提倡赏识教育的同时,不应该否定“惩戒”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惩戒教育只要适度、区别对待、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因人而异。就能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危害性,使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和良好的行为规范,是对学生最大的人性关怀,也是对学校德育人性化的正确理解。

总之,道德教育不是对学生的消极约束,而是人的自主实现,是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如果道德教育只是要求学生“遵守”,关心学生外在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不注重学生内心的感受,就不能调动起学生饱满的参与热情。中职学校德育实施“三化”模式的目的也在于激励学生的自主精神,培养其形成完善的人格。因此,学生的行为养成与内心感受都是中职学校德育所要关注的,而后者更应引起学校管理者的深思。

参考文献

[1]冯丽娟.新形式下职业技术学校如何搞好思想政治教育[J].职业技术,2009(2):77.

作者简介

中职学校德育实践课探讨 篇7

传统的德育方式把德育教育禁锢在学校里、课堂上, 形成了“学校式德育”、“课堂式德育”、“考试式德育”。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理论式德育”。作为职业学校, 除有理论性形式外, 更应具有实践性的形式。因为职业学校的德育是具体指导职业工作实践的, 有较强的操作性。学生如果只有理论灌输, 而没有实践的体验, 是难以掌握和形成职业道德方面的素质和才能的。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既要把德育看成是“理论德育”, 更要看成“实践德育”, 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收到德育教学的良好效果。

2 改革德育课程的教育方式是实施德育实践课的关键一步

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 我们应该放手把德育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一方面, 教师对课程的难点、重点、各知识点进行引导, 由学生通过讨论、辩论、案例分析、情景会话、模仿秀、自由发表对某一道德事件的感受、体会等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 使德育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过程。另一方面老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企业、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活动让学生与社会亲密接触, 在实践中完成课堂教学的内容。另外, 职业学校所开设的各门专业课里面也都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 要深入挖掘蕴涵在专业课程中的德育资源, 讲究渗透技巧, 提高引导能力, 发挥各门学科的德育效应。

3 在学生实习实训中上好德育实践课

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不仅是实践专业课程、职业技能, 也是德育课的一次最重要的实习。学生在实习实训中逐步渗透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但是目前实训教师把德育贯穿于技能教学的观念还比较淡薄, 他们往往把技能培养与训练作为其工作的重点, 把职业资格鉴定达标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而错误地认为德育工作是班主任或德育课教师的事情。当学生产生问题时, 常常首先想到的是送交班主任处理, 这样就导致了德育工作与实训教学的脱节。在实习实训中我们的德育实践课可以采取实习实训前召开主题班会、介绍实习企业的基本情况、实习企业的规章制度, 学生实习实训动员, 学生实习实训宣誓等形式上好德育实践课。让学生到实习企业后能很快适应企业的管理, 当好企业的员工, 为成功实习实训专业和技能打好基础。

4 开设德育实践专题课, 召开经验交流会或举行有关德育实践体会的征文活动

职业学校可以邀请往届成功的学姐学哥回校介绍他们的社会经验和成功事迹, 通过经验交流和征文评比活动, 引导学生畅谈、抒发对道德领域社会现象的看法和评价, 并在此过程中向他们讲解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主流道德价值观念。也可以定期邀请高年级的同学或校友介绍德育实践的经验和体会, 使他们逐步具备较为全面的道德知识与经验。

5 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进行德育实践

生活世界是德育的基础, 职校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体现出道德水平的高低。德育实践不能光追求轰轰烈烈的场面效应, 不能做秀走过场, 而应该贴近职校学生的实际, 走进他们的生活, 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要把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和场所变成德育实践的场所。学校的环境、教室的布置、寝室的卫生都会对学生的德育产生影响。要使学生明白德育实践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

6 在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中进行德育实践

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是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活动, 也是职业学校学生融入社会的一种途径。职业学校学生通过参加“三下乡”活动、社区援助、扶贫帮困等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种青年志愿者公益活动, 使他们在利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的同时, 又能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切实有效地受到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炼, 获得新的道德境界的提升。

摘要:中职德育课的改革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德育课的教学思想和手段。也就是说, 和职业学校其他课程一样, 德育课也应该包含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部分。对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课, 我们更应该注重实践, 探索出一套理论和实践并重, 甚至实践重于理论的德育教育的最佳办法。

中职学校德育“一二三四五” 篇8

紧紧围绕一个目标

德育目标是德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部于2004年10月制定并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明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祖国, 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 确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 具有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遵纪守法, 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热爱专业, 勤奋学习, 勇于创造, 大胆实践, 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

我校围绕德育目标, 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核心, 德育教师、学生工作办公室、班主任为骨干, 专业教师和学校其他人员都参与的德育工作组。学校各项管理立足德育, 各项服务体现德育, 各科教学渗透德育, 形成了全校教职员工及所有部门齐抓共管、常抓不懈的育人氛围。同志们积极研究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方法, 及时总结成功经验, 探索适合本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人才。

充分利用二个课堂

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基础课。应通过理论课堂灌输德育观点, 通过实践课堂升华德育情感, 充分发挥德育课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理论课堂

学校应加大德育课程改革力度, 改进教学模式, 重视教师培训, 转变教育理念。首先, 应要求德育教师树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育理念, 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充分参与, 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次, 应组织教师编写校本德育教材, 补充案例, 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 贴近职业、贴近社会, 把理论性的教育内容、规范化的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第三, 探索教学方法, 广泛使用案例法、合作探究法、实境演练法等, 融德育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第四, 更新教学手段, 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 “声、光、电”共用, 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做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让学生易于理解, 乐于接受, 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教育, 把德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断向纵深扩展。

实践课堂

德育从实践中来, 又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为了使德育行之有效, 充分挖掘和利用实践课堂, 把烈士陵园作为德育基地, 每年组织学生祭奠革命英烈, 青年团员在烈士纪念牌前庄严宣誓, 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敬老院作为德育实践基地, 每月带领学生为孤寡老人献爱心,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 关注弱势群体, 乐于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每学期安排学生“走进企业”, 亲身了解和把握企业用人的标准, 提升学习的自信心, 按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发动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 培养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参与社会调查和打工实践, 了解社会, 认识国情, 体验生活, 在社会实践课堂感悟德育要求, 自觉锻炼成才。

有效实现三个结合

和学生日常思想教育相结合

首先, 抓“起始教育”。要新生入学时学手册, 知制度, 明专业, 使学生确立职业理想和奋斗目标;新生军训时要严要求, 勤管理, 增强学生纪律观念, 培养学生吃苦品质, 树立团结意识。其次, 抓主题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利用节日、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利用校会和专题讲座进行专题教育, 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教育主题, 通过班会、团会使之系列化、科学化、整体化、长期化、制度化, 在系列主题教育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第三, 抓常规教育。中职学校大都实行封闭式管理, 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校园里, 要用制度约束学生行为, 用检查规范学生行为。从学生每日行为规范抓起, 在遵守校纪、文明礼貌、宿舍生活、食堂就餐、校园卫生、仪容仪表等方面, 坚持严格遵守制度, 重指导、重示范、多沟通、多督促、勤检查, 严纠错。

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升高中无望才选择走进中职校园, 这种选择使他们感受更多的是被动和无奈, 因而具有失落感, 自卑心理, 甚至出现焦虑、冷漠、对抗等非正常的心理状态。因此, 一要成立心理咨询室, 选择有爱心、有事业心、有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心理辅导咨询, 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二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有针对性地举行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健康的心理氛围, 使心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 使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越来越多地意识到, 任何思想教育内容的灌输, 都必须通过自我教育这一环节, 才能最终形成思想认识。因此, 在教育中要特别突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的骨干作用, 让学生干部参与每周的值周检查, 使学生在充当管理者的角色中得到教育。鼓励学生创办各种各样的社团, 举行演讲、朗诵、辩论、文体比赛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帮助学生成立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 开设第二课堂等, 使学生在各种社团活动中找到自己心灵的闪光点, 受到鼓舞和激励, 学会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自我管理, 升华思想, 规范行为, 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循序遵循四个原则

政治方向与言传身教相结合

教育实践证明, 身教重于言教。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 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教育和影响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而施教者, 必须以德育德, 用自己的无私奉献、诚实正直、敬业乐业诠释师德。必须以才培才, 拓展学生视野, 掌握思维教学的主动权, 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必须以行导行, 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个性特点和生活细节为人师表, 让学生敬其师、信其道。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严也是一种爱。要用健全的制度严格约束学生的行为, 严慈相济, 严而有度, 严而有爱。爱护、尊重、信赖每一位学生, 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情合理, 明确具体。合理的要求一经提出就要坚持到底, 对于违反者要采取相应的惩戒, 让其痛心、知羞、思过, 改掉或免犯相同的错误。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学生在集体中, 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 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要积极培养一个团结、和谐、上进的集体, 善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通过集体活动、舆论、优良风气和传统, 教育影响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集体是个大熔炉, 能把生铁炼成钢, 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要求时, 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同时要抓好个别学生的教育, 以免影响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正面教育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既要用事实和道理进行正面疏导、启发, 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积极性, 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和当前的思想实际, 突出不同的教育要求, 因人而异,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改变自己。

着力培养五种能力

自律能力

进入中职后, 学生自认为没有学习压力, 思想上更加放松, 自我约束能力更差。因此, 要采用生动活泼的方法, 让学生理解社会规则、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开展学习身边耳闻目睹的公众人物的事迹, 让学生从榜样中体会自律在人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自觉认识学会自律的重要性;允许学生逐渐地发展自律能力, 允许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反复, 在反复中学会自律。通过帮助学生发展自我意识, 提高自我认识、自我反省的能力, 在理智和情感上变“它律”为自律, 养成遵规守纪的习惯, 提高自律能力。

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经济要求学生必须有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更新能力。在德育过程中, 要时刻不望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不定期组织学法交流, 启发学生反思学习行为, 探索适合自己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按科学的学习方法预习、复习、听课、做笔记;课堂积极思考、参与讨论;探究怀疑, 敢于提问;分析归纳, 综合阐述。尝试采用分组学习法、问题学习法等教学法,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挖掘教材, 精心设计教学, 在质疑驳问、求异、求同思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设教学情境, 开创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 激发思考、探究的需要, 发展其创造思维能力。还应营造尊重、互动、开放的课堂气氛,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满足学生表现欲望, 抓住时机激励学生,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摆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广泛开展“德育第二课堂”, 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发现问题, 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交际能力

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 15%取决于你的专业知识, 85%则取决于你的社交能力。应开展交际教育, 寓交往理论教育于案例分析之中, 让学生明确良好人际关系的意义, 懂得交际基本常识, 消除交际心理障碍, 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要激励学生多读书, 善思考, 用智慧和渊博增添个人魅力, 实现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的和谐。鼓励学生建立或加入一个基于共同兴趣的小群体, 为学习人际交流搭建一个最理想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变通运用社交技巧, 学习与人沟通, 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使交际行为从自发走向自觉, 从被动走向主动。

就业能力

学生较高的就业能力是中职学校的鲜明特点, 也是办学宗旨。中职学校应将职业指导工作全面渗透在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 以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 全面加强就业指导。要用入学教育使学生认知专业方向, 确立职业理想和奋斗目标。要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中, 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评培训, 强化学生成功素质训练, 克服依赖性、创造性弱的缺点, 降低就业期望值。还应改革教学模式,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就业实践操作能力。班主任应通过“怎样写自荐材料”、“如何面试”、“求职礼仪”等主题班会, 就业指导办公室开展就业专题报告会、辩论会、经验介绍会、供需见面会等, 对学生进行求职行为技巧训练。通过教育的全员化、全程化, 帮助学生学习相关职业知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 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21世纪的中职生, 思想意识更加复杂多变, 中职学校德育面临着更多、更新的挑战。作为德育工作者, 笔者坚信, 只要抓住“一二三四五”, 就能在素质教育中, 充分发挥德育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动力、导向和保证作用, 把这些处于少年转入青年的过渡期, 思想、心理未成熟而不稳定, 可塑性大的受教育群体, 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素质全面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国胜.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与德育[J].河南农业, 2008, (2) .

[2]潘敏.德育原则实施的基本思维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24 (4) .

小议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工作 篇9

一、更新德育观念, 树立科学的功能观

只有科学、全面地把握了学校德育功能之后, 才能更好地加强并改善德育工作。人, 并且是处于成长阶段的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对象, 这一对象包含着社会属性及自然属性。学校的德育工作具有多功能的特点, 但满!足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基本的两个功能。学校的德育工作应注重对青少年的情操与人格的培养, 要帮助青少年确立正确的心理结构, 让他们懂得人的价值与尊严, 使他们可以深刻理解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因此我国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以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与建设者为宗旨, 学校德育教育要着重强调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养。学校德育教育的这些功能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所以对任一功能都不能忽视。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德育工作达到其理想的效果。

要想拓宽学校德育改革的思路, 我们必须重视其个体性与社会性这双重功能, 这样才能确保学校德育工作改革的顺利进行。目前不少德育工作的探索者充实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 注入了创业精神教育、青春期教育、环境道德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 更好地满足了青少年成长的精神需要。此外, 他们还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出发, 将新时代的精神注入到传统的德育内容之中, 在原有德育内容的基础上, 增加生存适应教育的内容。如此一来, 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好地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情况结合起来, 也能更好地满足青少年自身成长所需要的精神上的需求。转变学校德育工作的理念, 在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的同时可以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成长, 也能更好地拓展学校德育建设的前景。

二、改革德育内容, 迎接经济时代挑战

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 我们必须更新德育工作的具体内容。

第一, 开放意识教育。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性, 在开放的过程中, 我们要在抵御消极腐朽的东西传入的基础上, 大胆引进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职学生, 接受教育的途径很多, 比如社会、大众传媒及课堂等途径, 这就使得他们的思想意识带有开放性的特点。然而, 我们必须重视现阶段学生的开放意识尚处于不成熟不健全阶段的这一现实, 这就很难满足当今时代的要求。

第二, 竞争意识教育。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优胜劣汰, 风险与机遇同行, 失败与成功并存, 所以, 强化对学生竞争意识的教育在新时期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学校的德育工作应重视激发学生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在对其进行竞争意识教育的同时培养他们善于竞争、敢于竞争、敢于失败的精神。

第三, 创业意识教育。我国努力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是一项开创性强的事业, 对人们的创业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二十一世纪国民素质的必备要素之一就是创业素质, 它包括创业能力与创业精神两部分内容, 它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 现阶段学生由学校到步入社会开始工作之间需要很长的一段适应期, 学生的创业精神与自主能力通常较低。在我国人民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及独生子女数额不断增多的背景下, 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培养的意义日益凸显。

第四, 法制教育意识。法制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又一重要特征, 这就要求参与市场经济的主体具有一定的法律素养, 以法律为标杆约束、规范自身的行为, 遵守经济法规的同时履行自己的义务, 并使用法律这一工具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现阶段全党工作的中心内容便是经济建设, 因此学校的法制建设要以此为重心。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对强化学生的法制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 既要培养学生遵纪守法, 又要强调其使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与意识。

第五, 能力意识教育。知识与能力并重的人才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 呈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较差的问题, 所以学校必须强调对学生能力意识的教育。为使学生能力全面发展, 必须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的具体实践之中, 培养其自强、自主、自立的精神, 让其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发展、检验其所学的知识。

三、适应时代发展, 构建德育新格局

学校德育工作要多管齐下, 点、线、面有机结合。学校要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新格局。

1. 全员参与德育管理工作。

学校德育工作的参与者不能局限于学生科人员、班主任、级长上, 应该意识到德育工作的主体包括教师, 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一名优秀的德育工作者。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是班主任,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班主任可以代替任课教师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之中所有的德育功能。任课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将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以及发挥自身影响力的方式来发挥自身的德育功能。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成为学生道德指路人, 并不在于他时刻都说大道理, 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 对学生未来公民的态度, 能为人表率, 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教师应注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 让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 德育工作的基点是课堂与班级。

德育最基本、最经常的途径是课堂教学。从学生的特点出发, 结合实际, 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遵守社会公德, 识别真伪, 明辨是非, 向学生灌输马列主义常识, 形成各学科都挖掘德育内容的格局。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主要渠道是班级教育。学校的一切工作, 包括德育工作, 都需要通过班级进行。班主任要重视德育工作, 建立蓬勃向上的、健康的班集体。良好群体是一种很强的教育力量, 它的形成需要良好的班风的支持。另一条重要的德育渠道是团、队、会的活动, 具有其他的教育不具备的特殊功能。学校党政领导要爱护、信任、关心、支持他们, 但又要做到有严有爱、严爱相济, 信任而不放任, 支持而不迁就, 爱护而不袒护, 关心而不迎合。

3.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面育人的新格局。

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问题的思考 篇10

一、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1. 市场经济引发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变。

改革开放,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西方文化融合, 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 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 各种经济活动逐步与国际接轨, 使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 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开始侵蚀学生的灵魂。如祖国意识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渐淡化;一些人在为社会付出的价值观上具有浓厚的“务实性”, 更有甚者表现出只顾自己的方便和利益, 而不顾他人和社会公德;认为生活的真谛就是享受, 在部分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上表现为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已主义。

2. 中职教育对德育的认识不到位。

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而中职生主要优势在于其职业技能的熟练掌握, 很多学校把全部精力都放到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上, 完全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中心, 德育成为形式上的问题。表现在教师对德育工作应付了事, 课堂上死板教育, 忽视教学效果, 缺少合理的德育考核评价标准。而学生受学校和老师的敷衍态度影响, 也不能严肃认真地对待德育。因此, 中职学校德育目前最根本的问题是认识问题, 不从根本上提高德育地位, 德育的进步和改善也就无从提起。

3. 德育内容空泛, 教育手段简单。

中职学校德育教材虽一再改版, 内容比较完备, 但重理论并缺少时效性, 大部分老师不能有效地将理论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 缺乏实例教学来证实理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脱离了实际生活的德育就失去了本身的教育意义。目前中职学校德育课仍以课堂教育为主, 老师照本宣科, 对学生硬性说教, 缺少与学生的沟通, 课堂互动性差。由于德育手段集中于课堂, 在德育这样需要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实践中的课程, 不少教师忽略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单纯地把学生看作是被灌输的对象, 不能平等地与学生沟通, 也不能给学生一个参与互动学习的过程, 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结果势必导致学生对德育产生厌恶和抗拒的心理。

4. 德育缺乏前瞻性。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中, 观念的变化, 知识的更新, 信息的接受, 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几乎是同步的。就学生而言, 他们的社会接触面及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远比在校门内的教师要广, 要快得多。但教育者往往不能提前把握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 当学生身上已反映出一定的思想问题时, 教师才被动地去进行教育, 这给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使教师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 针对性不强, 更谈不上“及时”甚至“超前”了。

二、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德育采取的对策

1. 更新教师传统的思想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德育能否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要求, 树立起开放观念、市场观念、意识观念、时效观念等。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在传统的道德素质培养之上,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创业意识、开放意识, 才能使其符合现代社会要求。在新时期尤其要注重对教师道德理论和社会变革的指导, 使教师具备指导学生的思想准备, 注意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 不断更新观念, 紧握教育的主动权, 使教育具有超前性。

2. 营造德育隐性环境。

德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提供的德育课程, 但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又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周围的环境、人的行为以及与他人的交往中都包含着对学生潜在的教育, 而社会和家庭这个大环境, 就是德育的隐性环境。隐性教育具有弥散性、渗透性等特点, 其教育功能特点为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学校要利用好隐性教育的功能, 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 并和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 敦促家长重视孩子的道德素质养成, 双方多进行平等耐心的交流, 共同合作, 尽量为学生营造理想的德育隐性环境。

3.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新时期的素质教育包括:道德品质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等。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室”和设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 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诱导,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训练学生对竞争的适应力,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优势, 积极参与竞争, 同时培养学生的预见性, 让其做好上岗前的心理准备, 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健康成长。

4. 创建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

中职学校德育 篇11

【关键词】中职学生;青春期;生理心理特征;全员德育

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到底应该如何开展?本人认为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是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学校与家庭紧密配合实施全员德育: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本文以我校的德育工作为例,来阐述上述观点,以期抛砖引玉。

1.中职学校德育工作难度大的原因

中职学校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了解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难度大的真正原因,有针对性地施教,方能卓有成效。要做到有针对性地施教就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本人在探求中发现,中职学生至少有年龄、家庭、社会、学业成绩四个方面原因给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带来困难。

1.1 年龄原因

中职学生年龄大多在16岁左右,属青春期。青春期是一个反抗时期。在很早以前,德国的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夏洛特·彪勒就曾把青春期称之为“消极反抗期”。由于身心的逐渐发展和成熟,个人在这个时期往往对生活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否定以前发展起来的一些良好本质。这种反抗倾向,会引起少年对父母和学校以及社会生活产生的其他要求、对规范的行为产生抗拒态度和行为,从而引起一些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对社会的适应等问题。

1.2 家庭原因

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父母正在激烈的社会竞争行列中打拼,无暇顾及小孩的教育,大多交给上一辈教管。隔代教育,宠爱多于教管,严重影响了小孩健全人格的形成,尤其是在小孩的第二性征发育和第三性征发育阶段,家庭教育更是完全空白。

1.3 社会原因

这里主要讲文化传播与互联网对他们的负面影响。文化传播者们按政府要求在真的“儿童不宜”的时候,挂起了“儿童不宜”或“十八岁以下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的招牌。谁知反而勾起他们的猎奇心理,使他们趋之若鹜。而唯利是图的文化传播者们并没不让儿童入内,让他们接受了“儿童不宜”的文化薰陶。互联网上儿童们将目光联系到了“儿童不宜”版上。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受文化媒体及社会因素影响较大。

1.4 成绩原因

中职学生大多学业成绩较差或严重偏科,高考把握不大的情况下才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这让他们多少带有一些失落感。

以上四个方面原因,增加了德育工作的难度,我校从1999年开始从事全员德育工作研究和实践,真可谓“十年磨一剑”。现在已基本形成了本校的德育工作体系。

2.我校全员德育的十大做法

2.1 探求方法,认真研究

我校以“育人先育德,育德品为本”作为德育工作的思路,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我校是全国首批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学校。从2000年开始,我校就是国家级重点课题——“国家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学校。2005年10月,我校的《中职学校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被确定为惠州2005—2006年广东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科学研究一般课题。十年来,孜孜以求,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的指导下,我校实施了“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改革,突破了传统的德育课程内容、方式,使德育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获得了丰硕成果。2003年、2004年连续2年在全国德育工作年会中被评为“全国德育科研先进实验学校”。

2.2 专题教育,形式多样

2007年,我校推出主题教育月活动,除春节和暑假外,全年各月均有一个主题活动,做到每月有主题,每周有项目,每天有活动,该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主题教育月活动的做法在惠州市教育数码网上推广。

2.3 全员育人,导师关顾

我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以“重德、启智、授技”为育人宗旨,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育人理念,以培养“合格+特长”现代职业技术人才为育人目标,以“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自控、学会发展”为育人要求,努力培养思想品德高尚、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专业特长突出、综合素质全面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获得了好评。2008年下半年,我校重点推出了导师关顾计划(MCP)。将全校教职工安排到各班级担任导师,每个班分若干个导师关顾计划活动小组,确保有1名教职工担任导师。同时,从二年级中挑选出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安排到各活动小组中担任朋辈导师,协助导师做好工作。活动开展后,取得了显著效果。各小组开展的主要活动有读一本好书、登山、体育、摄影、秋游、谈心、观赏世界名著影片、读书心得交流等等,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寓教于乐中使学生接受德育。

2.4 管培结合,学长引导

2007年下半年,我校推出了学长引导工程。从二年级各班级中选出优秀学生担任学长,协助一年级各班班主任加强管理,做好学生思想疏导工作,这样同时培养了高年级同学的管理水平。

2.5 假石他山,学生义工

2008年下半年,我校实施了“义工100”志愿服务工程。该项活动与青年志愿者活动一起开展,要求全校学生都做义工,在校2年要完成100小时的义工工作,记入义工服务手册,作为学生德育考核的重要依据。该工程借鉴了香港、台湾职业学校的做法,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举措。2008年,我校推出爱心行动,包括助残活动、志愿者活动、迎奥运活动、赈灾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德育。2008年,我校还推出传统节日教育活动,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定为德育主题教育活动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6 收集信息,家校联手

我校开展经常性的家访活动,校长、老师轮番出动深入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和学生思想动态,对确有困难的同学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该项受到惠州市教育局的高度肯定,并被授予“万师访万家”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我校于2008年下学期成立家长委员会,由不同地区的家长代表任委员,定期召开会议收集学生信息及他们对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2.7 以生为本,改进教学

2007年9月,我校被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以生本教育改革中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研究和实验”试点学校。2007年12月,我校将外语系定为试点系,制定了改革实施方案。结合专业、学科特点,构建了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其中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构建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教学模式,技能实操课构建了“模拟—创造—熟练—评价”的教学模式。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教为辅”的全新引导教学理念。

2.8 走进心灵,春风化雨

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上变化,许多“羞于启齿”的原因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思想压力,形成不必要的思想包袱,我校以“心理咨询”的形式开展心理、生理健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8年11月,我校被惠州市教育局评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

2.9 特色文化,润物无声

一是注重引入优秀文化。我校十分重视优秀文化进校园工作,特别加强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工作。组织学生诵读《论语》、《孟子》、《增广贤文》等传统名著,编印了《优秀文化进校园读本》,制定了《惠州外贸学校学生道德礼仪规范(试行)》,在校内教学楼显眼位置悬挂古今中外名人名言警句,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2008年下半年,我校实施了朝阳读书工程,组织编写了《优秀文化读本》,在学校的强力推动下,我校学生读书之风日盛。校园里、阅览室内、课室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学生读书的身影。学生在书海中畅游,汲取了有益营养,阅读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知识面得到了拓展。二是注重构建职业文化体系。我校大力构建职业文化体系,倡导“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成就人生”、“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大力宣传十大金牌技术工人先进事迹,编印《中职学生就业指南》和《成长指引》,帮助学生选择职业,确定岗位。三是注重构建校本特色文化。我校特别重视构建校本特色文化,弘扬“艰苦创业,执着工作”的校本精神,大力宣传“秀才坳”文化,以“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作为办学指导思想,以“正、严、专、活”作为校训,以《感恩的心》作为代校歌,精心培育校本特色文化。我校每年都组织开展文体、艺术和职业技能比赛,校园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四是注重构建礼仪文化。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礼仪教育,组建了学校礼仪队,定期举行礼仪讲座,开设礼仪选修课,学生礼仪素养不断提高,习礼仪、洁仪容、讲文明、美形象成为校园新风尚。五是注重构建体育文化。我校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实施了阳光体育工程,倡议全校师生每天运动一小时,要求全校师生每人至少选择一个体育运动项目,积极锻炼身体。“阳光体育”工程实施以来,全校师生体育锻炼意识大为增强,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空前高涨。老师们在运动中强健了体魄,同学们在运动中健康成长。该工程的实施大幅提高了师生的身体素质。

2.10 社团活动,丰富课余

自1999年起,我校先后创建了《凯风书画社》《芳洲文学社》等十三个社团组织,由有专门特长的老师任指导老师,定期开展活动,既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活跃校园气氛,又将德育活动有机地融入其中。

3.全员德育的深层思考

青春期是一个既可以预测又不可预测的时期。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中,人从儿童向成人发展是可预测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情况或问题则不可预测。 但这一时期又是人生雏形的初塑期,坯子坏了再来重塑,或者等到“浪子回头”则为时已晚,且对他本人或者家庭或者社会已造成损失。“用典莫若疏导,疏导莫若引导”这是我校或者全体老师的感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引导与实践,虽然教师比较辛苦,但换来的是平安、和谐的校园氛围和学生们健康向上地成长,作为老师,没有什么比这种结果更让你满意的了。

参考文献

[1]周明星,董家彪.创新学生培养全书[M].北京九洲出版社,1997.7.

[2]郑斌,王定华.创新教育案例全书[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12.

浅谈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 篇12

一、拓展德育教育的渠道

首先,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 离不开社会, 德育教育仅仅靠学校是不可能取得重大成果的, 要重视家长对学生的诱导作用, 建立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渠道, 定期开展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活动, 及时了解家长的建议和要求, 同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实际情况, 并为家长提供正确的德育教育方式, 通过家长与学校双方面的配合教育, 实现德育教育的高效性与实效性。其次, 校园文化是德育教育的有效平台。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来渗透德育教育, 因此, 中职学校应将校园文化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促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与洗礼。再次, 学校应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信息, 不被负面新闻所蒙蔽, 不被社会上一些不良之徒所利用。

二、创新德育教育的形式

1. 创新德育活动的形式, 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中职学生的思想出现了很大的新变化, 老的那一套说教方法已经根本不适应德育教育发展的需要了。必须彻底改变空洞的理论说教和运动式的一阵风式的做法, 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德育教学为主、各种活动为辅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模式, 逐步形成法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的德育教育体系,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引导为主, 教育为辅。

目前是一个信息化时代, 中职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来源广泛、各种思潮泛滥的社会环境中, 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 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有条件的话还应该定期开放心理咨询室。而班主任应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为每个同学建立档案, 定期开展相应的班团活动, 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 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重点时段, 重点对象, 要重点关注, 以点带面, 把工作做在前面。

3. 全员参与,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学校的校园环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一种具体体现, 我校围绕“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创建了富有职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一是优化美化校园环境, 不同的环境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既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三是注重引入企业文化, 通过从企业中聘请相关专家或从生产一线挑选出道德水平高、有经验的师傅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 定期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讲座, 优化学生对企业的认知, 增强对职业规范、职业素质等的了解, 为学生的成功就业构筑桥梁。

三、改革德育教育的内容

1. 充分利用班会课和午读午唱时间。

要组织学生学习学校不同学期德育教育系列丛书的内容, 我校德育教育系列丛书包括《学生管理手册》《职业道德与法律》《心理健康教育》等读物, 并根据学生实际在不同学期开设与学生心理发展相适应的心理健康课程, 教学形式以表演和活动为主,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2. 对中职课程进行适当的改革。

中职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了解基本的理论知识, 掌握够用的技能水平, 学会独立的为人处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文化课进行调整, 减少一些难度较大的和理论性强的内容, 增加一些实用性的课程;二是强化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 调动学生学知识练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 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3. 加强学生自主管理, 形成独立人格。

在教学中可以灵活组合, 把每个班按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教师采用分组设问、分组讨论的小组合作教学方法,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同时改变了以前的管学生为学生自我管理, 有效地杜绝了学生上课睡觉的不良习惯,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中职班主任, 面对中职学生这样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抓好德育教育各个环节的建设, 不断开拓和创新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并结合时代特色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只有这样, 德育教育才能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上一篇:气动措施下一篇:雕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