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发展规划

2024-05-08

学校德育发展规划(共8篇)

学校德育发展规划 篇1

兴城市滨海经济区学校

一 德育工作特色主题:与爱同行 厚德弘善 共筑感恩中国梦

二 德育特色工作内涵:

(一)工作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以“国学经典元素”为校本课程、以“心怀仁爱感恩行善书香筑梦”学校文化建设为载体的立体多纬度的德育工作模式。

(二)工作理念:办学理念是以仁心待人、以仁心爱人,善行一生

德育理念是宽容仁爱,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精神

(三)学校精神: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知行统一

三 德育工作目标:心怀仁爱感恩行善书香筑梦

四 工作措施:

(一)将国学经典元素与学科课程相融合,用仁爱铸造中国之感恩梦。

(二)将国学经典元素与活动课程相融合,用仁爱铸造中国之艺术梦。

(三)将国学经典元素与环境课程相融合,用仁爱铸造中国之民族梦。

五 进度安排:

(一)(4月- 7月)品味国学经典,传承仁爱美德,创建书香校园。

(二)(209月- 7月)弘扬国学精粹,重铸教育之魂,创建和谐校园。

(三)(209月-年12月)继承国学文化,提升人文素质,创建仁爱校园。

六 预期成果:

1、初步形成具有“仁爱”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2、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仁爱教育师生评价体系。

3、在学校层面:使仁爱教育、感恩行为渗透到学校各个层面,形成学校“仁爱”教育文化圈。

4、学生层面:能够达到“人人向善、心怀仁爱”,善学习、善助人,感恩社会、感恩他人。

张语晴

学校德育发展规划 篇2

“十五”期间, 仁怀市积极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研究与实验, 实验初期, 为了弄清中小学德育的基本规律、内容结构、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和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等问题, 我们在对全市德育工作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选定了仁怀市德育科研市级课题为——“学校德育途径与方法体系的深化研究”。课题选定后, 我们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 先后派课题负责人及骨干教师赴外地学习, 聘请中央教科所德育总课题组詹万生教授到仁怀讲学, 通过培训学习, 理解和掌握“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指导思想、内在体系和实验原则。在此基础上, 我们扎扎实实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实验。首先, 建立健全全市课题研究机构和管理制度, 我们根据需要建立了市、校、班级三级课题研究网络, 市级课题确定后, 我们要求中小学以校为单位, 根据自身的地域特色和学校办学特点, 确定校级子课题, 以班级为基本单元进行实验和研究;其次, 为保障课题实验顺利进行, 全市各中学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政教处, 增设了教科处, 让每所中学和中心小学均有专门从事德育工作和课题科研的组织机构;第三, 为所有实验学校订购人手一册的《德育》读本和《成长册》, 为班级和教师开展课题实验提供教材保证;第四, 根据德育课题实验以活动为主、注重实践的原则, 市教育局制定一年一度的德育工作要点, 将主题班队会确定为德育活动课的重要形式, 要求学校认真加以研究和实践, 同时, 广泛开展以读书活动、有奖征文、合唱节、辩论会、诗词朗诵竞赛等为主要形式的德育活动;第五, 利用仁怀作为中国酒都和红军四渡赤水革命圣地等资源, 确定市内德育活动基地, 要求学生广泛开展以体验为主的德育实践活动;第六、认真执行课程标准, 上好专题德育读本和综合实践课, 同时, 充分利用学科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贯穿德育教学。值得一提的是, 以主题班队会为载体的德育活动课, 一改过去“说教式、接受式”的传统班队会模式,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 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情景、鲜活的事例, 通过师生互动、同学互动、学生与家长互动来增强德育活动课感染力和实效性, 使学生从道德、法纪、心理、思想、政治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在活动中, 我们还紧紧依靠《德育》读本和《成长册》,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征, 达到德育的层次性和连贯性, 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及整体素质的成长和提高。通过上述途径和方法, 初步形成了仁怀市中小学“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基本模式。

为了对课题实验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 我们在实验的基础上, 编写了《仁怀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一书, 该书从“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目标与内容、途径与方法、管理与评价、德育资源与地方教材、德育活动设计等五个部分, 进行归纳和总结, 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理论体系。该教材在2006年全省德育年暨仁怀德育活动现场会获得与会领导与专家、同行的好评, 并在全市中小学推广使用。

通过“十五”期间的课题推广实验, 激发了广大实验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 广大实验教师结合班级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 积极总结经验, 撰写经验及理论文章;积极探讨德育活动课形式和内容的结合, 力求让每一堂德育活动课变成一次次生动的德育实践和体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长见识、长才干。而广大中小学生通过生动活泼的德育活动, 也进一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目的, 端正了学习态度, 进一步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课题实验在教育管理和班级管理中的效果得到充分的体现:即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明显改变, 违纪率明显降低, 政教处、学生会、少先队等机构的工作推行更为顺利, 班主任老师实施班级管理更为轻松、愉快和民主, 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2 开拓创新、扎实推进“十一五”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

2.1 选好子课题

近年来, 仁怀市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依靠加强教育科研和实施教师培训两大支撑, 取得显著成绩。但是, 在新教育形势下, 如何更进一步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目标, 在教育系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我们通过总结和反思, 认为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区域文化差异还严重制约着仁怀市教育的均衡发展, 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影响着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二是在社会和家长的强大推动下, 个别学校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 影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近些年由于社会的急剧变革, 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越来越多, 学校德育教育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 这些学生更需要得到学校的关怀和老师的温暖。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选定了“整体构建学校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为仁怀市市级课题。我们要求各实验学校“明方向、抓主线、成特色”, 继承“十五”期间开展德育课题研究的优良传统, 扎实开展“十一五”课题研究工作, 要求各实验校根据实验区课题研究目标、内容、途径、方法以及相关要求, 立足实际, 拟订各具特色的校级子课题。如:城南中学根据学生的一些特殊表现, 发现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障碍, 调查得知“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尤为突出。针对这一问题, 确定了校级课题为“当前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研究”;五马小学校本部要求各实验班级以了解全国各省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确定子课题, 班级以省份名称命名, 并把中国地图以巨幅图画呈现在操场上, 让各班以省份名称组织开展相关活动, 在活动中教给学生地图、地壳及其天体运行等相关知识, 培养学生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操;又如, 小湾中学每个班以伟人的名字命名班级, 让认识伟人、了解伟人、学习伟人开展德育活动, 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激励成长成才, 还有一些乡镇学校, 由于家长外出务工, 留守儿童较多, 他们就把校级德育子课题与留守儿童教育充分结合起来, 开展学校和谐德育研究工作, 形成了校级子课题, 充分结合学校实际, 形式内容丰富的实验研究格局。

2.2 搞好“三结合”

即:德育课题研究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德育活动课研究与学科德育教育相结合;德育课题研究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十五”期间的课题研究, 仁怀市部分实验学校存在几个认识上的误区:一是只重视德育课题研究本身, 而忽视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 割裂了德育科研与学校德育关系;二是重“德育活动课”的开展和研究, 但忽视了学科德育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和其他德育活动的开展和研究;三是重德育活动“示范课”的研究, 而忽视了德育活动“常规课”、常态化的坚持。这些误区, 对德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是不利的。实验区课题领导小组认识到上述问题后, 强调各实验学校要加强德育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强调研究途径与研究方法的科学化。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工作者、班主任和学科任课教师的共同智慧,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做到既重“德育活动课”开展和研究, 又重学科德育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其他德育活动的开展, 使德育课题研究与学科德育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其他德育活动形成合力, 形成学校德育课题研究以及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和常态化;做到既重德育活动“示范课”的研究, 又重视上好每一堂德育活动“常规课”, 坚持德育科研活动的常规性与连续性;做到德育活动的形式与德育课题研究效果相统一。

2.3 做好“三个一”

即:用好一本德育教材, 唱好一支歌, 上好一节课。德育教材是“十一五”课题研究的重要文献, 为活动课上什么, 怎么上提供了依据。仁怀市实验学校六万多中小学学生订购了《德育》读本、《和谐成长》, 做到人手一册, 以德育课“活动性”和“实践性”定位, 深入理解了《德育》读本、《和谐成长》是德育课题实验的一个自变量, 是活动课的素材, 深化其研究, 理解其设计是遵循德育过程知、情、意、行诸环节的内在规律而安排的, 我们用好《德育》读本、《和谐成长》, 推动学生自动制订成长目标、自析成长环境、自寻成长动力、自开成长渠道、自研成长方法、自评成长效果。广大实验教师不畏艰辛, 不怕工作量大, 认真指导学生填写《成长册》、“记录卡”, 借助《成长册》的研究与实验, 引导学生在使用教材时紧密联系学生实际, 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领悟和体验, 推动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唱好一支歌。仁怀市要求各实验学校依托丰富的地方特色德育资源, 开展班班有歌声活动, 要求学校认真教唱百首校园推荐歌曲, 每年举办一届合唱节或艺术展演活动, 让学生用歌声抒发感情, 陶冶情操, 领悟哲理, 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上好一节课, 即:上好一节德育活动课。根据德育活动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新三中心论, 以及“小”、“近”、“实”、“亲”等原则, 我们规定了仁怀市各实验校每班每周一次活动课, 每校每周一次集体学习、讨论的活动, 每一个实验班教师每学期至少8次活动课 (其中一堂示范课) 。

2.4 写好“三个集子”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一书是仁怀市“十五”课题研究的核心成果, 也是仁怀市继续开展“十一五”和谐德育研究运用推广的重要指导性文集。“十一五”期间, 各实验学校在认真总结“十五”德育课题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学校特色和区域特点, 广泛开展校本教研, 认真编写校本教材, 近三年时间, 各实验学校除编写各具特色的《校本德育教材》外, 还编写了《校本德育体系》、《德育活动课设计》, 将德育课题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归纳, 加快了学校德育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进程。

2009全国和谐德育年会暨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 在中国酒都仁怀市成功召开, 这是仁怀市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盛会, 同时也是对仁怀市学校德育工作和教育科研工作的肯定、鼓励和支持。

3 认清形势、积极思考, 推动和谐德育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是一项课题, 更是一种事业。它是惠及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事业, 是积善成德的事业, 是利国利民的事业, 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 为了深化和谐德育课题科研工作。在下一步的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中, 我们将牢固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强校思想, 发扬团结和谐、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 始终把学校德育科研工作放在重要地位, 一如既往、认真扎实地开展好“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 进一步总结实验经验与成果, 继续给予课题实验人、财、物的保障, 让课题实验出经验、出成果、出人才, 以推动仁怀市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研究与实验工作, 激发了广大实验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 成果突出。十一五”期间继续开展课题研究实验, 实验校立足实际, 搞好“三结合”、做好“三个一”、写好“三个集子”, 扎实开展好“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 总结实验经验与成果, 让课题实验出经验、出成果、出人才, 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和谐发展。

德育推动学校发展 篇3

湖南益阳第一中学地处益阳市中心城区,生源结构复杂多样,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校园周边环境复杂,学校管理难度较大。针对这一现状,学校提出了“以培养学习素质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明确了“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德育工作目标,努力创建“科学与人文并举、智慧与品行并重、人本与规范并存”的和谐校园,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德育为抓手,促进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工作思路。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水平

铸就教师高尚的师德  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建设,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评优学先”活动和师德标兵及优秀班主任评选工作,把“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深入开展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引导教师敬业、乐业、勤业,志在教育、情系学校、爱洒学生。学校与教师签订师德责任状,要求教师塑造博学者形象、德高者形象、外在美形象,确立质量意识、忧患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和创先意识。近年来,学校师生关系融洽,师德优秀率全市第一。

打造精良的班主任队伍 学校十分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严格实行班主任竞聘上岗和末位淘退制。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使班主任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对班主任工作实行量化管理。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例会,及时探讨德育工作的新问题。每学期开展一次德育研讨活动,充分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每学年组织班主任外出参观学习和考察一次,促使班主任有创新和针对性地开展德育管理工作。

强化精细管理,突显育人实效

学校坚持“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是德育工作岗”的思想,推行精细化管理,强调抓细、抓实、抓出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校实施“五个办法”:封闭管理办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与自理能力,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与团队精神;积分管理办法,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向善、警示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养成教育办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校园之星评选办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校园文化陶冶办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和感染。

开展特色活动,实现德育目标

开展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在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方面,学校提出了“低起点、高标准、严要求、重管理”的工作要求,制定了《益阳市一中学生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行为规范,要求每个学生熟记并遵照执行。在一日常规中,学校提出了“三严”,即严格执行学校规章制度,严格班级量化考核标准,严防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在抓工作落实时,要求做到“三细”,即细化行为规范的要求,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与变化,细致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在具体操作上实行分层教育,根据各年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高一年级将行为规范教育作为工作重点;高二年级将班风、校风建设作为工作重点;高三年级将理想前途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另外,学校加强住宿生管理,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

开展创建活动,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  学校积极参与益阳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森林城市、交模城市”的活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一是通过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创建活动的宣传教育;二是召开主题班会,与学生签订《做文明学生,创和谐校园》承诺书;三是创办宣传栏,扩大创建工作的影响;四是印发《给家长的一封信》,要求家长支持协助教育子女自觉参与创建活动;五是组织志愿者服务,开展“小手拉大手,创建一起走”的活动;六是组织教师值班,在学生未形成良好习惯时进行引导;七是开展评比活动。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学校被评为首批“创卫美家园达标庭院”“益阳市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加强学生自治,构建民主管理的校园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学校要求教师在管理中尊重学生,把德育过程理解为“一个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构建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指导学生通过实践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在班级管理中,发动学生自己订立班规,开展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在实践中,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既促进了学校的民主管理,又培养锻炼了一批批学生干部,为高校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加强健教工作,开展学生心理咨询活动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创建了心理咨询室,十多年来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心理咨询室全天开放,不仅欢迎存在心理问题、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前往咨询,帮助他们及时解除心理问题,而且欢迎师生前去参加咨询辅导,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排除心理疑难,接受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省文明办和市创建办领导的充分肯定,多次受到省、市教育部门的表彰。

育德入于心,成德见于行。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学校的无限追求。今后,学校将继续努力、开拓进取,积极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把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学校德育工作三年规划 篇4

一、工作目标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贯彻“德育无痕”、“生活德育”理念,实施“重体验、善激励、促情感、求自律”的特色德育模式,把德育内容融入学生日常生活,渗透于教育教学,贯穿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各项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创新德育途径,探索规范化、课程化、体系化的校本德育,强化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进行涵养精神的人文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打造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文明校园,特色校园。

二、具体措施:

1、健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推进帮辅教育和德育渗透工作,努力实现全员参与,人人育人;健全制度,时时育人;加强管理,事事育人;优化环境,处处育人;探索实践校企共育、校社(区)共建、家校共管、警校共建的“四位一体“育人模式。

2、组建德育课题研究实践小组,围绕德育工作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科研课题,积极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并将经验成果推广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3、推进班主任专业化建设,完善《班主任手册》,开发校本培训课程,以德育随笔(案例探究)、心理辅导和班会组织为抓手,引导督促强化班主任专业能力。(实现三个掌握:

1、掌握班级教育的智慧和方法。②掌握各类的班会组织技能;③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手段。锻造形成一只专业素养高,业务能力强,年龄梯次合理的班主任队伍,并力争推出2—3名有影响力的专家型班主任。)

4、修订《学生手册》,完善德育学分和素质评价机制,深入进行卫生、秩序、仪表、纪律等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强化检查评比,严格精细管理,促进优良校风。

5、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学生干部管理体制,开发并实施学生干部培养课程,增强“三自”效能。

6、持续打造礼仪教育特色。编订我校特色礼仪教育读本,举办“礼仪示范班”的评选表彰活动,推广普及礼仪操,设立礼仪示范岗,提升值周管理水平。刚柔相济,由外而内,促使学生形成“四雅”(气质典雅、谈吐文雅、举止优雅、品位高雅)品质。

7、注重校本德育建设。结合我校学生实际,组织优秀专业教师,以礼仪、青春期教育为突破口,辅以国学、价值观、心理等内容,构建“德馨堂”校本德育课程。规范班会形式内容,统一组织实施,形成我校特有的班会实施模式。

学校德育发展规划 篇5

--洪山镇中心学校创建十星级文明学校德育工作经验交流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洪山镇中心学校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深化德育管理,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拓展德育活动空间;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文精神培养为重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促进了学校的和谐发展。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从而使学校德育目标得以实现。

一、加强德育管理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

1、加强了德育工作领导,完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发挥德育领导小组的核心作用。由校长负总责,政教处具体抓,实行校长----政教处----班主任三级常规管理的制度,形成了各部门密切配合,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承担的纵向连接的德育工作体系。德育领导小组成员增强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并能以身作则,努力工作,带领全员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2、注意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特别是班主任队伍建设。每学期坚持开好“四种会”即每周一次主题班会;每月一次班主任会议;每学期1-2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每学期1次家长会。多年来坚持开展主题班会观摩活动,让班主任在实践中互学互进,共同提高,由于长期开展这项活动,使我校班会课质量得以较大的提高。定期举行班主任例会,通过学习有关经验文章、经验介绍等方式,努力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

3、重视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引导教师牢固树立“三个意识”,即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法规意识;发扬“四种精神”,即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鼓励教师争做教书育人的楷模,为学校的发展多作贡献。制定并严格执行《师德考核细则》,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以“展师德风采、创优秀群体、树教育新风”为主题,开

念,在教学中面向全体,真心关爱每个学生;在生活中乐观向上、积极进取。

二、加强德育环境的营造,促进环境对学生的濡染熏陶

1、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注重凸显校园环境的美育功能,努力形成艺术化校园的特色,充分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走进我们的校园,拔地而起的科教楼、教学楼、宿舍楼,错落有致;开阔的操场,整齐的行道树,大面积的草坪,生趣盎然的花园景点,优美和谐。校园环境体现了贴近学生生活,陶冶学生美好情操,提高学生人性修养的审美追求。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校报、黑板报、宣传栏、荣誉室、广播台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在教室内精心张挂伟人画像、语录;在教学楼的走廊和主干道设置精美的橱窗,展出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材料;组织专题图片展览、专题节目制作与播放、专题环境布置、专题歌曲播唱等活动,倡导积极向上、文明高雅、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

2、注重学生自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营造。学校借鉴杜郎口学校、河南焦作学校管理模式,全面推行学生自治,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洪山镇中心学校是寄宿制学校,对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同时,良好的自理能力会让学生在这样封闭式管理的学校中学到更多。学校从评比“自我管理标兵”入手,在生活教师为主体力量的指导下开展了生活自理,在班主任为主体力量的指导下开展了班级事务的自主管理,学生自理有声有色,通过广泛开展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自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3、注重学生自尊、自立环境的营造。在德育过程中,我校一贯倡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班级管理特色的形成,充分发扬教育民主,创设宽松、和谐、开放的教育环境,使德育过程成为学生在老师

部一律竞争上岗,班级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常规管理放手由学生组织实施,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培养做人的尊严感、道德感、责任感。不少班级探索出了特色鲜明的管理方法。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形象设计、自定奋斗目标、自定人生格言、自选心中榜样”活动。每人一张自我人生设计卡,上面写着自已的人生奋斗目标、人生格言、要克服的缺点等内容。人生设计卡犹如一面镜子,学生随时可以对照反思,激励自己,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三、加强德育工作的创新,开创农村学校德育工作新天地。学校立足农村中学的实际,充分利用洪山革命老区这一有利条件,开辟德育活动基地,坚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学生缅怀历史,珍惜现在。在此基础上,在德育工作中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1)德育活动制度化。学校建立了日常规检查制度、国旗升降制度等;周常规有周三共青团活动、每周之星、流动红旗的评比、升国旗及国旗下讲话等;月常规有一个活动主题、一次板报、班主任例会、班主任工作考评等;学期常规有评选一星一生、教室布置等。工作制度化不仅规范了工作程序,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学校教育教学制度中明确规定: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科任教师应结合学科实际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德育活动多样化。寓主题德育教育于各种具体活动之中。每年重大节日、纪念日学校都组织大型教育活动,特别是每年举行的“庆元旦文化艺术节系列展示活动”,既有文艺表演又有各种学生艺术品展示,受到了领导及学生家长的高度肯定;“迎国庆诗歌朗诵比赛”“观看爱国电影”两项活动是每年国庆前一周的主题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我家乡”卫生清扫工作每学期一次,彻底清扫学校周边及镇街道卫生,使学生将热爱家乡这一道德品质铭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严肃隆重,国旗下讲

到学校作安全宣传、法制报告等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强了安全意识;“向灾区人民献爱心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培养了学生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品质。一学期的防震、防火、逃生、抢救等演练,增强学生自我安全保护意,识珍爱生命。

(3)德育活动时代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结合“营造书香校园”活动,围绕“书香伴成长、智慧享一生”这一主题,开展晨诵、午读、暮省,按照“学生主体、全员参与、以校为主、辐射家长”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展“1+1亲子阅读漂流”、“好书交换、推荐”等活动,让更多的同学读到好书,改变只买书才读书的现状,节约资源。制作亲子阅读档案袋和读书卡,在家长学校会上,倡议亲子共读,让所有的家庭都参与到活动中,营造家庭读书氛围。在班级中打造班级德育,实施三化工程(班级布置个性化、班级目标明确化、班级活动特色化)。开学初班主任提出具体目标,写出实施方案,随后的学期中进行各项评比,最后在学期结束综合评定,为达标的班级颁发奖牌。“学会感恩”中通过自制贺卡献教师、为爸妈洗一次脚,让孩子学会用一颗感恩心去回报。将德育活动推向高潮。

(4)关爱学生亲情化。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学生的智慧还是品格都得不到充分或自由的发展。”作为德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播种阳光的人,用关心、信任和激励,把阳光的种子撒进学生的心田。多年来,在洪山中心学校,贫困生、农民工子女、留守孩子居多,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关爱这些特殊群体学生,如建立一个信息库,加强三个联系、实施三重关爱(学业上帮助、生活上救助、心理上辅助)、突出三种教育(榜样教育、感恩教育、自主管理教育),使学生感受到同样的阳光。如在一次爱心捐助的活动中,一位曾经接受过帮助的学生捐出了仅有的一元钱,她说:“当我困难时,别人帮助了我;当别人有困难时,我们就是这样感受着爱,传播着爱。

利用网络平台,学校建立师生QQ群,师生可以通过电脑沟通交流,教师可以在学习、思想、生活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帮助。甚至可以与学生家长进行学生教育方面的探讨,便利快捷有时代特色。

(5)德育模式立体化。在德育工作中不断探索,洪山镇中心学校创建了一套“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模式。分管德育的校长带领政教处的老师组建了三个学校,即在教师中创建党校,在学生在创建团校,成立家长学校。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许多德育工作方法,并将这些方法、模式形成理论,成功申报了省级德育科研专题——《社区(乡镇)立体化德育模式》,课题研究进展顺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同时学校还让班主任为主体承担市级德育课题——《新型家校合作模式探究》,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探索理论,学校的德育工作受到上级领导的赞誉,学校多次被评为“德育先进单位”,任勇兵副校长也被评为随州市“德育先进工作者”;有十几篇德育论文获省、市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德育为学校工作注入了鲜活的血液,我校校园环境整洁优美,教学活动井然有序,教风学风踏实严谨,师生风貌热情自信,素质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后,我校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积极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丰富学校内涵,努力把我校办成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学校。

学校德育发展规划 篇6

(2018---2020)

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培养出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制定定边县杨井镇学校德育工作三年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促进学生习惯养成”为主题,积极探索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文明守纪、心理健康、自信向上、朝气蓬勃、和谐发展的合格学生。力争让学校成为“环境优美、师生优雅、学生优秀”的学校。

二、总体目标

以创新务实的精神,落实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的德育职能,利用三年的时间建立一套完整的德育工作管理体系,构建德育工作的平台,确定一个德育课题,围绕德育课题,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力争学校德育工作达到农村学校领先水平。在三年内初步形成德育管理顺畅、德育队伍精良、德育方法创新、德育途径广泛、德育资源优化的工作局面,组成科学的、纵横有序的德育建设网络,通过生动活泼的德育手段,富有实效的德育途径,以实践为基础,强化养成教育;以评价为手段,培养学生习惯,以学校为核心,形成德育体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素质。打造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文明校园,营造积极、创新、和谐的德育氛围,整体构建有特色的具有规范化、精细化、人本化的德育工作体系,把我校打造成“书香门第,礼仪校园”。确保校内无重大责任事故发生,各项比赛成绩明显起色,获奖人数逐年递增。

三、发展目标

2017-2018学年:

要探索一套具有特色的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办法,与课改教学同步,使养成教育扎实有效。具体要培养学生的“三种习惯”,即: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热爱阅读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开朗乐群团结互助的好习惯; “三种精神”,即:诚信精神、吃苦精神、创新精神,培养具有文明素养的学生,使礼仪教育成为学校养成教育的突破口、德育的亮点。

2018-2019学年:

学校要综合运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能力培养工作,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八种能力”,即:善思勤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交流合作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应对挫折能力、运动健康能力、审美表现能力、自护自救能力。

2019-2020学年:

全体班主任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实践活动”,探索新时期班队工作的新思路、新理念,形成一套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班队管理模式。学校德育研究课题取得成效,德育教育形成一定经验。

四、主要措施

(一)丰富教育内容,全面提高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1.以养成教育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分层施教。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守则”和“规范”,养成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探索一套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办法,分层次、分步骤、分阶段进行,以礼仪教育为抓手,开展学生文明形体;文明礼仪;文明语言;文明交际等系列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专题活动。培养学生的“三种习惯”,“三种精神”。

2.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把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重大节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结合本地的民族文化、历史名人、革命传统等教育。

3.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开展经常性心理辅导活动,接受咨询,为学生个人和团体提供咨询、辅导服务,了解学生心理状况,解除学生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调节。

4.以法制教育为保障。今后法制教育要着重抓好两项工作,一是加强法律普及教育,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地加强法制教育,通过举办讲座、观看展览、法律宣传、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5.以生存教育为底线、能力为生存,培养学生的“八种能力”。通过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安全应急演练,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通过加强环保教育,使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环境,提高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通过组织校园集体劳动、社会公益劳动,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增强劳动意识、锻炼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社会调查、交往训练等,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与他人、与社会沟通和交往的能力。另外,要积极开展健康卫生教育、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

(二)拓宽育人途径,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1.全员育人。德育工作要树立全员参与意识,每位教师都应强化育人意识,自觉地承担起育人责任,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和人格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要重视指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团、队组织作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能力。学校要坚持以正面激励为主的原则,大力开展榜样教育、先进教育,用身边的优秀人物和事迹教育学生。与此同时,要建立健全师德监督考核制度,规范全体教师的育人行为。

2.学科育人。高度重视学科德育,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充分挖掘所教学科中的思想道德内涵,有机地结合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努力探索教书育人的内在规律,把育人放在首位。一堂好课,首先要体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3.管理育人。规范化、精细化、人文化的管理是提高德育实效,完成德育目标的有效手段。既要坚持依法治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德育制度,促进管理规范化。又要注重以德治校,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作用,推进民主管理。

4.班级育人。充分发挥班级德育主阵地作用,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主题班、队会以及劳动、文艺、体育、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环境以及面对挫折等能力。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班风。以开展优秀班集体创建为重点,积极探索班集体建设的内在规律,使学校优秀班集体面不断扩大。

5.实践育人。要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了解社会、拓展技能、培养意志品德的基本途径,做到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结合各种参观、社会调查、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运动会等确保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让学生丰富生活体验,开拓视野,增进理解,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6.网络育人。充分发挥网络在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各种培训,要让教师能熟练地使用网络,驾驭网络,从而使网上的德育工作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辐射力。学校利用校园网络,建立德育宣传平台,开展网上教育活动。通过网上德育成果展示,既增强正面教育的作用,又有力地向社会宣传学校品牌,产生良好的社会声誉。

7.环境育人。学校要从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文明行为的角度出发,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达到校园布局合理,环境布置合适的目标,使校园内活动室、宣传板报等都能发挥育人功能。重视教室环境布置,学校要做好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创绿色校园。要确保设施安全,开展安全教育,创建平安校园。要把校园自然环境变成能动环境,化成师生自觉意识和文明行为,创建文明校园。

8.家庭育人。用学校文化影响带动家庭文化。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家庭访问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通过设立家访记录、学生校外表现卡、家校联系卡、意见箱等,沟通情况、相互配合,及时发现学生思想状况,及时施教。随时倾听家长心声,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让学校与家长同步、让素质教育走进每一个学生家庭。

(三)创新工作机制,促进德育工作可持续发展

1.德育科研机制。立足学校实际选题定位,通过教研解决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让德育实验根据实效性和针对性,并促进德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要将德育教研纳入教科研整体工作之中。成立德育研究会,定期召开,交流经验、推广典型等会议掌握教育工作方向,为德育工作决策服务。实行德育成果奖励制,利用每年开学典礼评选“优秀德育课题”成果奖。

2.德育评价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班主任绩效考核、及学校全体教职工德育工作评估三项德育评价机制。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自觉育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校评、生评、家长评、社会评相结合,最终引导师生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3.德育保障机制。通过举办学校德育论坛、组织优秀教育案例评选、开设德育培训讲座、班主任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围绕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开展德育热点、难点工作研讨,促进教师更新德育观念,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工作思路

以学生为中心,以三条主线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素质为重点,力求做到:

1.求精:狠抓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工作态度认真、工作精益求精、能出精品成果的德育工作队伍。

2.求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德育工作思路,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开辟德育工作新天地,利用新观念、新方法、新形势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优秀人格,注重育人的实效性。

3.求真:根据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针对性开展工作,抓好班级、少先队和其它学科的主渠道育人途径,强化学科德育功能,注重德育的连续性、系统性。

4.求实:解决实际问题,认真抓好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从小事入手,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个性化,人性化的教育。

六、工作形式

深入学生——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

主题讲座——请有关专家讲解安全、法制、心理健康等问题

研讨座谈——各级领导齐抓共管,教师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改革创新

多彩活动——结合学生和学校特点,开展学生乐于参加、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

七、工作途径

教书育人——发挥广大教师的教书育人渠道作用

管理育人——发挥管理干部的管理育人渠道作用

环境育人——发挥校园环境的潜在育人渠道作用

活动育人——发挥文体活动的熏陶育人渠道作用

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与社会家庭密切配合,发挥校内外、课内外的教育功能,形成合力,共同育人。

学校德育发展规划 篇7

一、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中学德育误区

1. 中学德育的假、大、空“硬伤”仍然存在

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 在德育过程中就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德育过程中我们给中学生树立了高、大、全的榜样, 过于完美、过于高大, 以统一标准要求学生去学习模仿, 没有以成长中的中学学生为本, 造成了学生在学校完美地模仿榜样, 在校外却把榜样忘记得一干二净, 更谈不上道德实践。这是明显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的。

成人化道德要求, 造成学生背负太多的道德标准却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践行。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 我们总是以成人化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学生该做什幺, 不该做什幺, 该怎么做。结果造成学生在校内校外两个样, 没有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如在学校教师要求学生主动打扫公共卫生, 助人为乐;结果个个学生都做得相当好, 学得毫无瑕疵, 而且深知这样的做法与模仿深受欢迎和能得到老师、同学的好评。但一回到家就完全改变了。“因为家里没有这样的环境。很多事情家长都难以做到, 即使做了也难以得到家人表扬。而且这样做太累了。”学生如是说。以成人化的道德标准去要求成长中的中学生, 何谈坚持以人为本, 更难以谈得上坚持科学发展观了。

过于注重形式化的道德要求, 缺乏实际的道德实践。如每年三月的学习雷锋活动, 过了三月则不再谈。还有各种卫生日 (月) 、宣传日 (月) 、学习日 (月) , 过了时间则闭口不谈。例如学习关心他人、关心集体, 不随地吐痰等, 教师要求学习、模仿, 没有长期的坚持与习惯养成, 其实际效果可想而知。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形式化的、缺乏实际道德实践的德育方式, 怎能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呢!

2. 学校德育缺乏开放性, 难以与社会现实接轨, 校内校外“德育生态”不平衡

学校的道德教育“过于完美化”, 与现实社会形成鲜明对比, 对学生起不到教育作用, 造成校内校外德育生态失衡。在学校道德教育中, 学生在校园中所接受的总是“最完美”的德育, 关心、善良、伟大、美好、无私奉献……而学生走出校园时, 往往经常看到是人们在市场经济功利主义驱动下的贪婪、图利, 以及各种社会的阴暗面如丑陋、愚昧、暴力……笔者不反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完美化, 但反对时下流行的那种“只讲好不讲坏”的片面的、封闭的德育模式, 因为这样会造成校内校外德育生态的不平衡, 降低学校德育的可信度, 从而降低德育的实效性。因而不少专家指出, 当前德育工作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将校园内外的鸿沟抹平。科学发展观要求人与社会协调、和谐发展, 但这种校内、校外德育生态的失衡状态如何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呢!

学校德育过于注重宣传一元化的主流思想, 造成对多元价值观念的应对乏力现象, 降低了当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成功加WTO、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格局及网络社会的形成, 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正在形成, 同时形成了人们多元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而我们的学校德育在把主流的一元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教给学生的同时, 并没有把其他多元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明示于学生, 从而造成学校与社会沟通渠道欠缺, 从而忽略或逃避了社会的现实真相;结果造成学生在社会上、在网络遨游时无法去应对多元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并存甚至是冲突的局面, 难辨是非, 造成了人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这显然与科学发展观是不相符合的。

学校与家庭、社会互动不够, 难以共同形成德育合力。在现实的德育过程中, 学校没有主动出击, 与家庭、社会联系。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的特有价值观念关心不够, 德育缺乏针对性, 实行标准化的“插秧式”德育模式, 没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更没有主动去了解学生的家庭、社会方面的德育行为与表现。德育过程中重视学生在课堂、学校的教育, 而且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不敢安排学生到社会上去进行德育实践活动。而社会各部门也因出于对各自利益考虑而对学校所安排的学生德育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德育参观访问等采取应付的办法甚至拒之门外。科学发展观要求人与社会协调发展, 这种缺乏社会基础的道德教育, 怎能促使人全面发展呢?更不用谈科学发展!

3. 学校的德育情境虚假, 功利化倾向过多, 缺乏真实道德氛围的引导与陶冶

在日常的学校德育管理过程中, 学校常常有意无意地为学生创造或提供虚假的教育情境, 引导学生说“高尚的谎言”。例如, 在思想品德课上, 我们教师常教导学生要坚持为人民服务, 讲述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 要他们好好学习, (笔者无意反对, 而且认为这必定要讲, 笔者注。) 但对社会腐败、假、丑、恶现象闭口不谈, 甚至对学生在这方面的疑问有意回避或给予人为的制止。这样就给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而没有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中学生一个假象:我们的老师在讲空话、大话。如笔者在讲述和谐社会时, 有一个学生提出在街头听见有喊“抢劫”时, 人们无动于衷, 问我这是不是违背了和谐社会的原则。试想, 如果这时笔者避开话题或不给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 就会促使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与社会现实中所发生的事情完全不同, 其德育实效性就可想而知了。而且这与促进学生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也是相违背的。

功利性的“做秀式”德育行为过多, 造成德育的虚伪, 形成学生的双重人格。如我们经常听到班主任或科任教师这样对学生说:“明天上午学校 (或外校) 的领导与其他班的教师 (或其他社会人士) 到我们学校 (或班) 参观 (听课) , 大家必须注意遵守纪律, 讲究卫生, 到时将派出班干部检查登记, 如有违反, 将按班规处理!”……在学校的广播中播放这样的声音:“各班同学请注意, 现在广播重要通知。明天上午有市 (镇) 领导到我们学校检查工作, 请同学们注意遵守纪律, 右行礼让, 主动向领导行礼问好, 有哪个班的同学违反了纪律, 给学校抹黑, 我们将按纪律进行严肃处分。届时我们学校将有行政领导与学生会干部进行检查、监督、登记……”至于各级的领导到校视察、指导工作以及各种各样的评估检查时, 学校通知学生临时甚至是停课大搞卫生的事情则是经常的事情。……类似这样的教育环节和德育活动设计给学生心灵带来的是什么?那就是“作假”、“作秀”。学生长期沉浸在这样的不真实的道德情境之中, 势必会造成言行不一, 道德虚伪, 形成双重的人格, 何来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呢!

4. 学校德育缺乏人文关怀, 以管代育, 造成学校德育的“主体缺失”

学校德育的主体是成长发展中的学生, 要尊重和关心学生, 坚持以学生为本,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但目前在学校的德育管理中, 很多纪律约束和制度的制定都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人文关怀。如墙报、家长会上对学生的成绩排名评比, 学生检讨书的公开张贴等, 无异于将一部分学生的耻辱公诸于众。在课堂教学、处理突发问题乃至日常的师生交往中, 也常出现师生不平等, 不尊重学生人格, 不体谅学生感受的情况。学校德育往往过于关注学生的言行的“是非”评价, 重教而忽视育, 忽视与学生心灵的“共情”, 漠视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权利, 缺乏人文关怀。

另一方面, 学校在德育过程中普遍实行“以管代育”的德育模式, 即实行带有他律制约性倾向、不与学生自身挂钩的客体性德育管理方式。如把学生在校一天行为进行规范性的人为划分, 如有违反则扣该生的的德育操行分, 达到不同的程度课以警告、处分等处理, 并公开化。这种被动的、制约式的德育管理模式, 忽视了对学生人格尊严、生命意义的尊重, 造成了学校德育的“主体缺失”。很明显, 这种忽视学生主体性, 仅靠“外力改造”、“体制约束”的德育管理模式与新时期的学校德育工作是很不适应的, 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相矛盾的。

5. 重智轻德的教育现象仍然存在, 难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但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 在学校德育过程中仍然存在重智轻德的教育模式:首先体现在教师把德育当成“知识”与“教条”来教的“教德育”的现象, 以品德课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品德的好坏;其次是社会、家长与学校领导、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仍然是重智轻德, 试看每年所大张旗鼓举办的各种重奖高考、中考的各类大会就可知人们对智育的痴迷程度。结果是造就了不少有才无德之人, 如马家爵、各种高智商高科技罪犯之流, 这从基础教育的中学教育阶段就开始过于重智轻德的错误行为是难咎其责的。 (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是从中学开始分流, 因而小学教育中还是能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 而初中、高中的分流即中招考试、高考是只考文化学科而不考德育的, 因而笔者认为真正的重智轻德教育模式是从中学开始的, 笔者注。) 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智取式”的, 只要一个学生学习好, 品德无大错, 则一定是一个好学生的“一俊遮百丑”式评价, 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德性成长。科学发展观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而这种重智轻德的教育模式与现象肯定是难以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因而谈不上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因而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对学校德育的要求的。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探索学校德育的内涵发展之路

科学发展要求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为新时期中学的德育改革和德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也反映了当代世界德育发展的趋势。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探索中学德育的内涵发展。

1. 构建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学校道德教育,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关注、尊重和鼓励学生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

社会的发展变化要求学校德育必须构建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学校道德教育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确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中国未成年人一代的生存境遇与生活环境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今天的中学生生活在一个变数极大的世界中———父母下岗或外出打工、家庭裂变、升学竞争、就业挫折、网络与媒体充斥的性和暴力、价值观冲突、意识形态的争论莫衰一是、全球恐怖主义, 等等。身处在一种“以消费为目的、以信息为基础、以广告作驱动”的文化中, 孩子们在尚未成熟之前就已经看到和经历过太多太多。他们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体验着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当然这些可能性对所有的孩子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味。只有建构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德育模式,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才能促使学生学会应对各种来自现实生活和未来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道德问题,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 有效的道德教育必须建立在有意义的道德学习的基础上, 在传统道德教育中忽视学生主体性体验和感悟, 而现代的大众传媒技术高度发达和普及, 承载社会价值的教育信息大量溢出, 儿童、青少年学生从不断扩展的真实或虚拟世界中获得的价值经验, 在数量、复杂性、提取速度等方面都已经大大超出了以纸质教材和教师经验为基础构筑的学校德育课堂, 所以, 学校德育必须转向以学习和学习者为中心, 实施主体性德育, 关注、尊重和鼓励学习者作为主体的道德学习与道德生活实践。

2. 构建情感化的学校道德教育, 重视培育和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

在学校德育过程中, 学生是通过学习道德知识、接受教育而成长的;但是, 道德知识的学习方式不同于学科知识的学习, 它更需要情绪敏感性的支持。也就是说, 任何道德学习都是人在处理外部与个体间关系的过程中展开的, 是在反复体认、感受和践行中展开的。“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 特别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对构建情感化的学校德育作了最好的注解。所以, 道德教育需要重视情绪和情感机制的运用。道德情感是由社会情感和认知性情感两个基础方面构成:社会性情感由生物性的亲社会情感 (主要是依恋, 它由期待和爱的需要产生) , 经过不断接受社会环境的挑战, 积累社会经验, 向更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发展而来;认知情感的生物学基础是个体的奖惩系统, 人受物质环境的挑战, 不断发展认知, 产生和不断成熟具体化了的认知感。在原始的社会性情感基础上发展心理支撑性情感, 并进一步发展为道德情感。众所周知, 德育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道德加工、认同价值和激发道德行为时, 由于有了情感的动力作用和强化作用, 同样的信息有了情感色彩就会被放大和渲染, 从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的作用,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因此,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学生为本, 构建情感化的学校道德教育, 重视培育和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

3. 构建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双向的沟通、对话、论理的交往式德育

教学相长, 学校德育要重视师生双向互动, 这是现代德育的基本原理之一;其中, 关心道德主体的建构成为新的基点, 获得对话的经验、体验的经验、活动的经验成为学校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当现代的学校道德教育承担起为未来公民奠基的社会责任时, 它就不能不同时承认学生具有价值难辨和选择的权利, 不能不重视学生自主的道德学习, 不能不更多地兼顾个体对道德的享用。美国学者内尔·诺丁斯基于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彼此作为独立个体的平等关系提出关怀取向的道德教育理论, 认为, 对话的前提是一种关怀关系的建立。因此, 在学校德育过程中,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学生为本, 关心学生, 关心学生的道德学习与德性成长, 必须警惕缺乏活力的死板概念的教学, 必须警惕未经思考、未经理解而对观念囫囵吞枣地接受。因而, 教师要树立关怀学生的观念, 在德育过程中真正关心学生的道德成长, 展开相互对话、相互辩诘、相互认同、相互理解, 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与德性成长。

4. 构建真实的道德教育情境, 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与选择能力

“人的道德成长是在不断解决道德冲突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真实的道德冲突对人们提出明确的道德行为方面的要求, 对他们的切身利益提出明确的挑战, 因而蕴含直接的道德教育价值。”“充分利用真实的道德冲突对学生道德成长的作用, 应该是道德教育取得良好实效的重要途径。”所谓“真实道德教育情境”的主要特征是:受教育者参与到真实的道德活动中来, 构成道德情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使受教育者所面临的是关乎其切身利益的道德问题, 从而真正体现德育的主体性与实效性。真实的道德教育情境是与我们教师平时德育过程中习惯所创设的“虚拟的道德教育情境”相反的一种道德教育情境。下面的案例对两类教育情境的实效性作了最好的注解:

五年级一班班主任王老师在课堂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北京某中学初一二班要在运动会上表演集体滑轮操。班主任刘老师希望班里的同学贡献出10副轮滑器。徐露露的父母刚给她买了一个崭新的轮滑器, 但她舍不得。所以她并没有告诉老师她也有一个轮滑器。结果, 刘老师当天没有筹集到10副轮滑器。根据这个故事, 王老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徐露露的做法对吗?如果是你, 你会告诉老师, 并把轮滑器交给老师吗?交与不交都要说明原因。很快, 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并发表了几乎一致的看法:徐露露的做法太自私了, 班集体的荣誉更重要。

过了两天, 王老师向全班同学布置一项新工作:为了在全区的小学文艺汇演中取得好成绩, 学校要向同学们借几把音色较好的小提琴, 希望家里有小提琴的同学能把小提琴拿到学校让音乐老师挑选。学生们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 全然没有了前两天讨论徐露露问题时那般积极、热烈。最后, 终于有一位学生答应可以拿一把小提琴让老师挑选一下, 但面色迟疑。放学后, 她向王老师解释:“不知妈妈会不会同意。”而据该班主任王老师所了解, 班里至少有4位学生家里有小提琴。

这个案例表明, 学生面临虚拟道德教育情境和真实道德教育情境时, 其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有明显的差异。虚拟的道德教育情境可能包含着某些道德冲突, 但这些道德冲突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无关, 因而可以按照学校德育的要求去进行“教条式”、“机械式”思考和言说, 从而符合所谓的教师要求或所希望的答案, 这具有很多“游戏性”或“戏剧性”的谎言, 不利于学生的道德培养。而真实道德教育情境所展现的道德冲突常常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 从而促使学生作出真实的道德选择与产生内心的道德矛盾, 然后再通过教师的教育与引导, 有利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与选择能力, 促进自身道德进步, 促进德性成长。

5. 抓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革新学校德育所提供的机遇, 实施全面、全员化学校德育工作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校教育的立足点从传递知识调整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上来, 在各科教学中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同时, 通过对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掌握, 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强调实现道德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而且, 这次课程改革用生活德育的理念改变传统专设德育课程的面貌, 重视生命的自然禀赋, 适应和支持儿童、青少年的道德学习, 强调在真实、开放的生命感受中构建个体的道德成长经验。因此,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解决以往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智德分离、智情分离、道德与生活相分离等二元现象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所以,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促进学校德育的内涵发展, 就要抓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革新学校德育所提供的机遇, 动员各学科教师共同关注德育, 充分利用课程学习所承载的德育价值信息共同促进学生道德的成长。

6. 增强学校德育的开放性, 增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 实施立体网络化道德教育

在中学道德教育中要落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实现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就要增强学校德育的开放性, 增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 实施立体网络化道德教育。“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 相互促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7. 建设德育校园网络系统, 增强网络德育对学生的吸引力, 为学校德育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在今天的信息社会, 网络地球正在形成, 促进学校德育的内涵发展, 就必须建设德育校园网络系统, 增强网络德育对学生的吸引力, 为学校德育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教育网站要发挥主力军作用, 开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网页、专栏, 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在有条件的校园和社区内, 要有组织地建设一批非营业性的上网服务场所, 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学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站的管理, 规范上网内容, 充分发挥其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要遵循网络特点和网上信息传播规律, 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 加强网上正面宣传, 唱响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 为广大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同时, 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把德育校园网络建设成能真正贴近学生生活、内容富有时代特色以及丰富多彩的使学生感兴趣的新型德育网络, 增强校园网络德育对学生的吸引力, 而不是一些行政指令的简单照搬。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 也面临严峻挑战。……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 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艰巨, ……”我们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的高度, 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积极应对挑战, 加强薄弱环节, 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 采取扎实措施, 努力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因此, 在新的发展时期, 我们中学德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促进德育创新, 促进学校德育的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思海.北京小学的德育实践与思考—访北京小学副校长高玉丽.教育情报参考, 2004 (7-8) .

[2]朱小蔓.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教育研究, 2005 (3) .

[3]傅维利.真实的道德冲突与学生的道德成长.教育研究, 2005 (3) .

学校德育发展规划 篇8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近年来,学校确定了“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精心策划布局,积极创造条件,以优美的环境熏陶、净化学生心灵。整体校园充满浓厚的育人氛围。学校大门东侧设有“走向成功,飞向蓝天”的主题造型;校园中央有庄严、大方的花岗岩镶嵌的升旗台,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教学大楼上方绘有书本图案,大楼正面墙体镶嵌校训:诚实、善良、负责、超越,校风:宽容、公正、唯实、有效;大楼门厅处书有教风:爱生、善导、严谨、求精,学风:博览、勤思、善问、巧练。楼道内精心布置了名人名言和学生的小名人挂像,悬挂了习惯养成方面的提示语、警示语等,使学生时时受文明的洗礼,受到教育熏陶。每个班级有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商定的班名、班风,每个教室都设立了图书角,让学生随时可以读到自己喜欢的书籍。

二、加强师德建设,打造德育主力军

1狠抓教师师德,提升教师德育素养。学校要求教师人人进行师德承诺,设立师德监督信箱。同时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师德演讲竞赛活动。

2增强教师能力,提高教师德育水平。我校先后邀请陈茂林、张国宏等德育专家和全国优秀班主任来校做学术报告,两年来,先后组织了200余人教师参加县、市、省组织的班主任、德育工作培训,提高了广大教师及校长实施德育教育的能力。推动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由“学科型”向“人文型”转变。

3建立长效机制,实施德育“名师工程”。学校逐步完善了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制度,制定了名师评价标准,把实施德育的能力作为评选的重要条件,每学年进行一次“校园名师”、“师德标兵”、“教学尖兵”评选活动。

三、立足课堂教学,发挥主渠道作用

1认真落实课程设置计划,上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以课堂教学为基点,充分发挥《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这些教材教育作用,老师们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把传授知识和陶冶情操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收到良好效果。

2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强化渗透德育教育。我校制定下发了《北关小学课堂教学十条意见》,明确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思想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3为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受到人文思想的熏陶,我校在课堂教学中确立了尊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理念,老师带微笑带关爱进课堂。

四、激活养成教育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重视《守则》《规范》学习,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学校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紧扣以“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学会感恩,学会合作,学会竞争”为中心进行思想教育。

2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为落脚点,学校各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励志与感恩活动。①每天背诵一个励志警句。②每周讲述一个感恩故事。③每月训练一个好习惯。

3开展“争创星级文明班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制定了《北关小学争创星级文明班集体标准》,从学习、纪律、卫生、安全、品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做到日公布,周小结,月评比,进行公平竞争,逐步落实了“三个轻轻”、“到校三件事”、“课后三件事”、“班级事务承包”等教育内容,将思想教育与养成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4坚持周一升国旗制度。国旗、国徽、国歌是国家的象征。我们一直坚持按《国旗法》要求开展升、降旗仪式,认真组织“学生国旗下演讲”、“校长国旗下讲话”活动,每周一个主题,先后举行了“新学期新希望”、“安全伴我成长”、“祖国在我心中”、“弘扬长征精神,争做爱国少年”、“做时间的主人”等一系列主题活动。

5以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为契机,开展相关主题系列活动。我们利用“清明节”、“端午节”、“六一儿童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或纪念日,不失时机地举行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校迅速开展了向灾区献爱心活动,向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人物学习,全校共捐款23000余元。

6开展读书教育活动。学校认真开展“中华魂”读书活动,成立了228个读书活动小组,38个读书班级,读书活动经过教师辅导、师生学习、小组演讲、学校比赛层层选拔,推荐成绩优异的同学参加县、市、省、国家组织的“中华魂”主题读书演讲竞赛活动。

7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及时辅导,对学校、班级管理有不同看法可以当面交换意见或来信咨询,心理健康老师多渠道及时进行疏导,保障每个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五、创新评价机制,深化养成教育

1学校开设花鼓、舞蹈、器乐、合唱、绘画、书法、科技、摄影、演讲、体育等十几个兴趣小组,每年“六一”、“元旦”进行学生个性特长大赛,为每位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

2学校根据学生日常各方面的表现,每学期进行“文明礼貌小标兵”、“遵守纪律小标兵”、“卫生小白鸽”、“事务承包优秀”、“花鼓能手”、“小歌唱家”、“小书法家”、“小舞蹈家”、“小演奏家”等评选活动,从学生文明行为、礼貌待人、衣着、卫生、守纪、学习、才艺等方面,通过学生评、班主任评、学校发奖表扬,树立榜样。

3学校每月都要开展“星级文明班”的评比活动。严把值周工作评比关,形成“学校领导——德育处教师——值周检查组——学生干部”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层层检查,逐级落实。

上一篇:大学学生干部自荐表下一篇:倾心的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