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丰学校德育特色建设规划方案

2024-07-10

银丰学校德育特色建设规划方案(共8篇)

银丰学校德育特色建设规划方案 篇1

丰南区银丰学校学校德育特色建设

----“自主管理 有效引导”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和特色,全面落实“尊重人本· 享受教育”办学理念,大力增强德育的人本化内涵,把规范内化为师生的主动行为,走特色化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根据教育局特色学校创建方案有关精神,拟在之前的工作基础上,整合资源,挖掘潜力,系统推进自主管理德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二、德育特色建设的背景

1、学校以“尊重人本·享受教育”为办学理念,充分体现学校的教育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很好的发展,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学校稳定而良好的发展也为建设“学生自主管理”创建德育特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当前中小学生的特点迫切需要让学生懂得自主管理、学会自我发展:他们自主、独立和平等的意识增强,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他们上进心较强,对未来满怀希望,乐于开拓,绝大部分学生有着独立地处理和安排自己集体的强烈欲望,有着展示自己的才华的积极心态,有着向往为集体和他人工作的心理渴求;但同时他们心理与行为又有着冲动性和逆反性。随着独立意识的增强和意志品质的日趋坚强,他们又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在行为举止上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容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因此,学校德育教育既要成为独立人格、丰富多样个性的催生剂,又要成为自我中心无限膨胀的解毒剂。

3、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意味着我们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因此,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全人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这为实施建设“学生自主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念支持。

4、随着社会经济迅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同时,社会在发展的同时也在呼唤一种自主性人才,具备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成才、自主发展能力新型人才。可如今中小学生随着生理发育,心理也日趋成熟,他们的成人感和独立自主意识日益强化,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及学校对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要求和培养甚少,使得绝大部分学生缺失自主管理的能力。通过对学校内、外环境的全面、客观的分析后,我们认为:在校园内实施自主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意识与能力,应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宗旨,也应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特色。

5、学校实施自主管理已经数年,初具成效,卫生、纪律、学习等诸多方面施行了多种评价机制,如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手段,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及班级的各项管理之中,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班级教学自本学期开始也以高年级(包括7-9年级)为龙头带动低中年级初步尝试自主管理、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反映良好,目前学校已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的良好局面。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自主管理教育,形成强大的自主管理育人机制,积极探索出一条为师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自主管理模式。学校尽力为全校师生提供全面展示才华的空间和舞台,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国家的主人。切实做到“以生为本,自主管理,教师有效引导”,引导师生在各种活动中提高自主管理的能力。

(二)各学段具体目标

1、低年级:重点学会自我服务,逐步学习简单的家务、学会关心班级;教师将班务工作进行分解,使每个同学承包一项或两项任务,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在此基础上发现并培养一批能起带头作用的骨干。到一年级下学期可尝试班长、中队长竞选活动,同时帮助工作有困难的班干部,促使他们尽快胜任班级管理工作。二年级开始学会制定简单的班级管理公约,实行班干部竞选制度,明确责任,渗透民主评议思想。

2、中年级:逐步建立并完善各项常规管理制度;实行小组目标管理;完善班干部竞选制度;建立班务工作评价机制。参与班级、学校、家庭、社区实践体验活动,从中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并逐步学习为他人、为集体服务,学会关心父母、关心社会;照章办事,明确责任。逐步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良性循环局面。

3、高年级:完善“自主管理”的思想。构建“星级评价”小组竞赛自主管理体系,即“科学分组——设定目标——人人争优——小组反思——评价激励”。根据每个小组自主管理的得分情况,每日、每周、每月、每学期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表扬先进,激励每个同学不断进步。在参与实践体验活动中,学会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服务,增强责任心4、7---9年级:让学生学会有效的自主管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达到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成长的目的,通过一定的途径使学生从“要我怎样”向“我要怎样”转变,实现由他律到自律、从自律到自觉的过渡,逐步走向成熟。

四、管理模式以及节点

在管理体系和育人体系方面,学校创新学生主体性教育管理模式,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分个人、班级、学校三个层面,创造学生自主管理的舆论氛围,为学生张扬个性、锻造自我搭建平台。达成如下具体工作目标以及节点:

1、学生个人自主管理模式: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感受到自己成长的历程,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在校园里、在社会生活中,找到学习的快乐,找到成功的感觉。培养学生学会自控、自制。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达到自主管理。

节点: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袋内可装入学生一次自己满意的作业,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一次学习中的反思,一次整理得非常好的学习笔记本,一次课外练笔,一份研究性作业,一次获奖,一次成功的经历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阶段性地开展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评价活动)

2、班集体学生自主管理

学生在教师有效引导下,班主任从前台走向幕后,成为学生的参谋和帮手,充分相信学生,使他们成为“自主管理”的志愿者和自觉者。让学生懂得“我应该”、“我可以”、“我反对”。其目的就是要变学生的“被动”为“自主”,变“听话”为“自律”;变“严严实实”为“生动活泼”,变“中规中矩”为“敢想敢说”。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通过自主管理让学生能在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下学习与生活,确保学生能生动、自主地健康发展。

节点:一是共同制定目标,创建班级文化。例如,让学生确定班级的发展目标;引导学生群策群力,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建和谐奋进的班级文化氛围,可以从软件上制定班规班约、愿景等,提出班级的口号。二是丰富班级管理角色,强化班干部队伍的培养。三是自查、互查相结合,实行自我临监控。

3、学校学生自主管理

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使他们真正做学校的主人,在参与中增强责任感,在参与中成长发展。

节点:(1)设立“校长信箱”,让学生为学校管理、学生管理献计献策,设立“金点子奖”。

(2)建设校团委(少队)——学生会——班委会为主线的学生自主管理机构。

(3)创设舞台,让更多的学生获得锻炼自己的机会。比如,校园文明岗对学生的文明礼仪行为、组织纪律予以示范、疏导、监督;学校大型的儿童节、运动会、各类主题教育等,包括少队、团支部组织、班干部的考核、重组和筹建由学生自主参与策划、编排、主持等。在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学生第二课堂,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和校园电视台,编制学生校本教材,刊发校报校刊和学生自办期刊等。

五、阶段性目标及主要工作

我校将利用三年时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8---2013.7)

1、确立以自主管理为主题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2、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自主管理领导小组,统筹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开会谋划自主管理的具体内容、安排班主任及班干部的培训等工作。

3、学校、年级、班级制定自主管理三年规划和学期计划。

4、通过广泛动员与宣传,将“学生自主管理、有效引导”深植师生心中;同时,在学校、年级、班级层面组建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管理网络”,简称“学管会”。各层面建立自主管理相关规定,形成制度。

5、各层面初步尝试“自主管理、有效引导”,学期末各部门搞好总结、评比等工作。

第二阶段:(2013.8---2014.7)

1、学期初积极开展“自主管理、有效引导”理论上研究,小组合作探究的管理模式,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是具有自主性,即能主动动脑思考问题;有主见,不盲从;能根据情况做出决定。二是具有合作性。即能虚心听取同学的意见,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三是具有探究性。即能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能主动进行探究。

2、继续完善“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机构,壮大建设“学管会”队伍和德育队伍,丰富德育特色内涵,并通过特色活动,推进“学生自主管理”。

3、有效尝试师生参与学校及班级的各项管理。组织师生参与对学校教育教学、安全卫生等工作的谋划,参与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指导学生组织参与学校教学活动、少队活动,使学生成为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发挥班主任的创造力,组织本班学生开发自主管理项目,为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提供平台。

第三阶段:(2014.8--2015.7)

1、学校建立健全自主管理组织,继续开发自主管理项目,组织、指导、监督各项活动。根据开发的自主管理项目,建立新的学生组织,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2、全面实现班级自主管理。在全校各班级中建立完善自主管理班委会,在教师的指导下管理班级事务。班内建立若干自主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在组长的组织下管理本组事务。在班内呈现出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的局面。建立小组评比制度,根据小组和组内成员在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的表现加减分,定期评选最佳小组和最佳个人。

3、完善自主管理评价体系。根据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和班级组织的自主管理活动中的表现,制定出详细的奖惩措施和评价细则,把教师的自主管理成绩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学生在自主管理活动中的表现也作为其评选三好学生和优干的重要参考。

4、加强“学生自主管理”课题研究,在校本课程“尊重人本·享受教育”基础上,开发“生活自理能力”课程;力争通过三年的打造,使学生懂得自主管理的重要性,学会自主管理、自主教育,实现自我发展,打造学校“学生自主管理”的德育特色品牌,最终实现德育工作总目标。

六、德育特色建设的措施

以行为规范教育为主题,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以自我管理为抓手,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使学生通过行为规范的养成,逐渐向自主管理方向发展。

1、强化思想引导教育

(1)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都大力加强宣传学习《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并发起学习“银丰学校养成教育活动”,学期中开展“学生常规、自主管理强化教育系列活动”,对全体学生开展系列养成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逐渐将良好的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准则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主行为。

(2)为进一步在班级、校内掀起“抓行为规范,展良好风貌”的热潮,校“学管会”每学期全校开展“首届百名行为规范优秀学生”、“首届百名校园优秀小主人”等评比表彰活动。

2、丰富特色内涵

我校“学生自主管理”教育内容分五大板块,它们分别是“行为自我约束教育”、“生活自我管理教育”、“自我激励教育”、“班级自主建设教育”、“人格自我完善教育”,依次按“日常行为规范层——基本道德准则层——做人做事能力层——自我教育发展层”来深入对学生开展“自主管理教育”。

3、创新推进措施

1)创新培训机制:学校构建校、年级、班级三级网络,分层培训、具体指导。每周“学管会”工作例会(定时、定点进行,作好记录),2)创新基层建设:为加强对各班基层“学管会”工作组建设,校“学管会”每周对班级“学管会”工作进行检查评比

3)创新评价机制:

(1)各班“学管会”制定了适合自己本班情况评价体系

(2)各班有效,如实、填写完成《班级工作日志》,最后一节,各班“学管会”都会主持有部署地对一天工作情况、班级发展情况作有效点评的工作。

(3)各班每天积极做好《班级小组捆绑加竞争》评比活动

4)创新特色活动:

(1)积极开展“校园主人在行动”系列活动的开展,如:“我的学校我做主”系列活动;--------开设“校园小主人信箱”、“校园小主人网页”等等。

(2)由校“学管会”统筹安排学校系列活动,如--每周升旗仪式,校“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的部分活动的设计、筹备工作,“生命教育”系列活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系列活动、“美德少年”评选表彰活动、“感恩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心理

健康教育等,学校都精心策划、认真部署、有效推进,追求活动实效、致力提升内涵。

(3)积极开展“学生自主管理示范班级”、“特色班级”的创建活动推进班集体建设。

4、夯实队伍建设

对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实现四个推进——论坛推进、现场推进、评价推进、表彰推进。学校政教处提出班主任工作理念口号:“我工作,我快乐;我生活,我阳光!”秉承“只有健康的班主任才能培育出健康的学生”的观念。

1)学校每学期开展“班主任亲子活动”,凝聚了班主任团队。

2)为实现团队共同成长,学校推行“德育备课制”,每月分年级组集中备课一次,就当月年级发展现状作一针对性的分析,并对下阶段工作作集体备课,进一步构建班主任队伍学习组织。

3)注重提升的校本培训,开展“班主任工作艺术沙龙活动”

聘请外校德育专家讲座、观看访谈录像、学习校“学管会”小干部主持的工作例会、学习班主任工作优秀案例、学校、年级组为单位展开的德育主题大讨论、推进了班主任定期校本培训的内涵。

5、坚持以德育主题教育月为活动载体,积极开设特色课程。

学校“学管会”每学期开学前都通过潜心思考,确定每月主题,如:“美德月”、“生命月”、“书香月”、“创新月”、“立志月”等等,围绕主题设计每周讲话主线,有“学管会”主任的主题倡议、有班级“学管会”工作经验介绍、有“学管会”作考试动员。

其次,积极进行“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课程”研究。

银丰学校德育特色建设规划方案 篇2

荣成市第二实验小学创建于1987年,现有教学班33个,教职工111名,在校学生1840人。2005年以来,学校依托“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课题实验,以系列措施推行师生读书工程,逐渐形成了学校的特色项目———“品经典美文,建书香校园”。

1.学校特色的内涵及解读

“书香校园”是学校文化的长期积淀。我们认为建设“书香校园”就是为师生构建一个理想的文化生态,扩展无限的精神教育空间。以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为宗旨,以书香校园的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为抓手,以创造性地开展阅读实践活动为载体,营造以适应和支持全体师生发展进步和健康成长为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2.特色的成效

(1)学生的综合素养获得全面提升。在国家、省、市级各类比赛中我校学生屡屡获奖,仅2014年,我校国家级比赛获奖4人次,省级比赛获奖18人次,威海市级获奖29人次,荣成市级获奖69人次,另有上百人次学生作品在各级各类报刊中发表。

(2)教师的专业成长步伐加快。书香校园建设促进了教师由“经验型”向“学习型”、“科研型”的转变。8年来,我校教师团队获省级教学能手1人,威海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优秀教师等18人,荣成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等38人,威海名师3人,名课程团队2个,荣成名师4人,名课程团队4个。执教国家级优质课5节,省级优质课15节,威海市级优质课40节,发表、获奖论文达300余篇。仅去年一年,教师个人获奖达96项之多。

(3)学校的内涵发展进程提速。“书香”已经初步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品牌。学校读书活动多次在荣成市电视台进行宣传报道,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经验先后在《现代中小学教育》、《基础教育参考》、《德育报》、《基础教育论坛》、《山东教育报》、《齐鲁晚报》等报刊中发表,在威海市课题研讨会、荣成市教育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学校成功举办了荣成市课外阅读教学现场会。三个家庭被评为国家、地市级“书香家庭”,一个班级被评为威海市“书香班级”,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威海市书香校园”、“荣成市AAA级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二、理念引领———构建目标体系

1.特色建设框架体系

学校办学框架体系以“博雅”为核心理念。“博”即“读有品位的书,勤学致博”;“雅”即“做有根基的人,笃行达雅”。旨在培养“视野开阔,基础厚实,人格健全,举止雅正”的儒雅师生。在此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以“品经典美文,建书香校园”为特色项目,将课程、活动相整合,以开展书香活动、研发书香课程、创新书香课堂、实施书香评价等为主要实施路径,以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创建和美的书香环境,以培植有活力的书香教师团队为实施保障,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深化学校内涵发展。

2.特色建设目标体系

总体目标:培养“视野开阔,基础厚实,人格健全,举止雅正”、具有持续发展潜力的人。

教师成长目标: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一名优秀的、有特长的教师往往能撑起一片特色教育的天空。在创建书香校园的过程中,学校增强教师人文底蕴,树立高尚师德,提升教师业务素养,打造博学、智慧、合作的教师团队。[1]

学生成才目标: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积累丰厚知识,提高读写分析思维等能力,培养优良品德,提升审美情趣,拥有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学校发展目标:构建学习型校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学校书香品牌,夯实校园文化底蕴。

3.第二个五年规划年度目标

自2010年9月,我校书香校园建设进入第二个五年规划期,五个年度重点目标为:读书方法习得,读书方法巩固,读书活动体系形成,读书评价体系完善,读书行为自觉。

三、实施路径———“八项工程”保障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以“八项工程”的实施落实作为建设书香校园的主要路径和保障。

1.书香文化工程

学校的办学特色在于独特,彰显的是出色的文化。

(1)扎根文化,营造书香氛围。注重校园美化、绿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彰显,让每一面墙壁、每个景点都“说话”。致力于将“勤学致博,笃行达雅”的书香校园文化播种在师生的行动里,渗透在学校的时时处处。建设“知书达礼”和“学思悟行”主题文化楼,并使其体现动态建设的理念,在百米文化长卷上展示“读书小名士”等读书成果,全体师生移步换景,时刻浸润在浓郁的书香氛围中。

(2)多方合力,保障阅读资源。学校设立300多平方米的“阅览中心”,藏书6万余册,并根据师生需求每年添置新书。建立并常态化实施“班级图书漂流制度”,鼓励建立“家庭书架”,每学期开展大型书市淘宝活动,免费向师生、家长开放学校网站中的“数字资源库”。

(3)形成机制,保证阅读时间。学校推行“五段”读书时间保障机制:清晨15分钟经典导读;中午20分钟自由阅读;晚上30分钟亲子同读;每周两节校本阅读课,三节书香特色社团活动课;假期“黄金读书日”师生、亲子共读。并且号召各班开展无缝隙读书活动,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边角”时间读书、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惜时习惯。

2.书香教师工程

特色学校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特色发展的主体。教师在书香校园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教师是读书的实践者,也是读书的推广者。教师渊博的学识、良好的素养、健全的人格都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无形课程。[2]

(1)以学内省,夯实根基。学校制定《课程理念学习制度》和《教师发展规划》,细化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规划学习进度,做到年年有重点、周周有主题。学校组织教师品读经典,感悟孔孟之道;攫取名师精髓,感受美好师德境界。

(2)以读促研,与时俱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是“经验+反思”,要求教师既要喜读、善究,还要积极写作,把教学经验提升为文字,坚持每日记、长期写。每学期、每个教研组都要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择一个小而实的实验课题进行研究,为读书活动的开展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

3.书香德育工程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特色是育人的体现,育人是特色的落脚点。

(1)读书修身、立德。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引领学生做到“心明眼亮”,善于学习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领学生品读经典之作,与圣贤为友,做儒雅少年。礼貌待人、语言文明、行为得体、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做举止雅正的二小学子。

(2)读书养性、尚美。在阅读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学会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保持乐观心态,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与人交往;注意将阅读与艺术教育巧妙结合,开展集知识、娱乐、艺术为一体的读书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艺术的熏陶,最大化地实现阅读与艺术教育的衔接。

4.校本课程工程

特色系于课程,课程特色是特色学校发展的根基。

学校校本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类,内容设置与特色发展结合。必修书香校本课程每周两节,主要有:阅读指导课、经典导读课、课前五分钟练表达等微型课;选修书香校本课程每周设立三种活动课,分为“读书与语言、读书与艺术、读书与科学”3大类、12小类共48个社团,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打乱班级、年级,选修其中的1~2门,上课时间是每周二、四的活动课,周三的快乐活动日。

5.书香课堂工程

课堂是特色发展的舞台和载体。

(1)学科教学,架构模式。发挥语文学科在书香校园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学习并实践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理念,着力构建具有本校特点的语文学科“课内海量阅读”教学模式。唱响“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二、三年级在‘海量阅读’中培养诵读习惯、积累;四、五年级‘海量诵读经典’”的教学三部曲。

(2)着眼研究,追求高效。“生本化”整合三级课程。树立大课程观,将国家课程(品生、品社)、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安全教育)等进行全面整合,提高单位时间的课堂效率,将节省下来的时间放手给学生展开自主阅读。“特色化”拓展国家课程。编写各个学科的拓展阅读校本读本《阅读袋袋裤》,作为国家课程的补白或拓展。

(3)系统化开发“策略超市”。致力于学生阅读策略的开发与推广,继续构建惠及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策略超市”。

6.学生读书工程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个性发展是特色发展的体现。

(1)梯次阅读,各尽其能。尊重学生差异,推行梯次阅读计划。一是不同年级推荐不同的阅读书目,二是对每个学生的阅读目标不统一步调,不统一要求。

(2)开展活动,持之以恒。持续开展“六个一”读书活动;定期开展读书汇报会等“五会”、读书征文比赛等“五赛”、每学期一次读书节、两次“七彩阅读考级”活动。以多彩的读书活动,引领学生学会阅读、享受阅读。

(3)拓展延伸,亲子共读。密切联系家长,采用多种手段开展亲子共读活动;成立读书家委会,邀请其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各项活动;充分挖掘所在社区的资源优势,实现书香班级、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社区的有效链接。

7.评价激励工程

依托课题研究开发建设阅读评价体系,包括“书香小名士”、“书香教师”、“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四大系列,分别制定详尽的评价细则,开发相应的评价量表。通过“个人读书———自我评价”、“家庭 监督———父母评价”、“班级交流———同伴评价、教师评价”、“七彩阅读考级———学校评价”等方式,有效促进学生将阅读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8.学校管理工程

构建“规范+情感+责任”的管理模式,协调好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制定规范健全的制度,给教师的工作提供对照标准,给教师成就事业的空间,同时阻遏不良教育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以情感管理和有效的沟通拉近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能产生以大局为重的主人翁责任感。

四、再谋发展———今后工作重点

银丰学校德育特色建设规划方案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02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实现中国梦,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而学校德育实效性并不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学校德育要摆脱当前困境,重新获得发展的活力,必须集合本学校实际,挖掘传统、特色、文化、人文等因素,努力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工作创新点,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实现人文德育的最终目标。

一、人文德育的内涵

美国著名的演说家,企业家,教育家博恩·崔西说:“要达成伟大的成就,最重要的秘诀在于确定你的目标,然后开始干,采取行动,朝着目标前进。”由此看出目标的重要作用,因此首先要明确学校德育目标——“人文德育”的内涵。

“人文”,《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它蕴含在诸多领域之中,仅教育而言,它就有人文素质一说。即人文的礼仪素养和品德。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其要点是:其一,它关注的对象是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价值。其二,它的目标指向是“使人真正成为人”,使人更富于人道精神。其三,它包含一种德育观念,包含一种育人的倾向。

“德育”,即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从德育和人文的关系上看,德育是对人文的最直接最自觉的精神阐释和守护。在一定意义上说,德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文教育。德育具有人文思想的内蕴,人文可以通过德育加以传导。具体表现第一,德育中的人文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人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第二,德育中的人文促进个人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第三,德育的目标是促使社会每个人成为富有个性、多种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基于此,我们认为“人文德育”,是一种以人为本,坚守人文情怀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德教育,是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沐浴着人文情怀的光辉,人格得到尊重,身心得到愉悦,人性得到完善,进而推己及人,影响社会,促进和谐、推动进步的教育。

中山实验学校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立足校本,将“创造适切每个学生发展的‘人文见长、多元发展的实验教育”作为特色化建设的定位,并从人文管理、人文德育、人文课堂等维度诠释和建构特色学校。因此,我们对“学校特色化建设的人文德育”的理解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生多元发展为根本,以成就美好人格为目标,努力创造适切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模式。

二、当前学校德育困境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为了追求发展,而将经济效益放在了的首要位置。处于转型时期的孩子们,接受的信息量非常庞大,不断受到新思想,新理念的冲击,而对于一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信息不能迅速、有效的屏蔽和监管。这样新时期就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面临的德育困境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校德育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建立,国际竞争的加剧,科技发展的迅速,各类信息的共享膨胀,带来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质多元,而传统的学校德育却难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显得呆板低效。

第二,中学德育与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不一致。在学校德育主导的价值理念与中学生眼见的社会现实有较大差距。学校德育的正影响被来自于社会的负影响做低效。

第三,新时代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化。多元化一个表现就是价值选择更加自由化,自主化。这就要求学校德育教育需要考虑更多的学生自主选择需要,并对学生的价值选择进行正确的引导。

在社会问题加剧,伦理道德混乱,学校德育危机的紧要关头,重视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德育有效性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发展趋势。

三、学校特色文化与“人文德育”

德育富有很强的人文属性,德育的优化与实效的提升离不开人文教育。当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知性德育层面,强化德育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意志品质培养。中山区实验学校是一所拥有40多年历史的九年一贯制排球特色学校,在挖掘学校自身特色文化因素,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实现人文德育的目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建设人文课堂,寓德育于学科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课堂转型研究实践,努力打造“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生本课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需求,重新定义高效课堂,将学生的学习和参与,每位学生的收获作为主要的课堂评价标准。学校市级课题《在情知教学中实现“学”与“习”的统一的实践研究》、省级课题《基于学校特色化建设的人文德育的实践研究》、区级课题《落实学科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好习惯的实践研究》先后立项,以课题为依托,全体教师广泛参与研究实践,人人带小课题课堂,着力探讨如何将德育贯穿于课堂主渠道、怎样运用课堂主渠道提升德育有效性。深入挖掘与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素材,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挖掘情感因素对认知因素的促进作用,推动学生养成教育工作,同时形成基于人文德育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力争建设人文课堂。

(二)依托排球特色,探索德育有效载体。

中山区实验学校是中山区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排球特色学校,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排球特色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和拓展。学校排球特色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蓄积酝酿

1973~1983年 学校“以人为本,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渐渐萌芽,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二阶段:诞生萌芽(第一届排球节诞生)

1984~1988年 这5年间,大连市中山区实验学校经过不断的发展,“送人一程,助人一生”的办学思想逐步形成,同时提出育人目标:“一种乐观的心态,一种积极的精神,一种美好的情感,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健康的个性,一种正直的人格,一种儒雅的气质,一种宽容的情怀。”在这种育人目标的指导下,排球这种积极向上,体现集体凝聚力,培养团队意识,促进学生向上的精神状态的运动,正式提出作为一种校园文化,影响着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同时第一届排球节诞生!

第三阶段:起步发展(第二届排球节——第十届排球节)

1989~1999年 10年间,大连市中山区实验学校的排球运动作为一种校园文化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实验学校的办学特色。同时,排球节也作为学校常规节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学生们积极参与排球运动,渐渐体会排球运动的精神,总结为“永不服输,永不言败。”提炼出校魂:“今天我以中山实验为荣,明天中山实验以我为傲,我为中山实验添光彩,我为中山实验做贡献。”精神力量是伟大的,它激励了一届又一届学子们,使他们的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学校不但为国家、地方排球队输送很多出色的运动员,而且在排球运动的带动下,学校体育方面也硕果累累:足球、轮滑、田径、游泳……人才辈出,同时,学生们学习成绩优异,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也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大连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社会各界名人为学校题词。在实验学校的孩子们人人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第四阶段:成熟壮大(第十一届排球节——第十七届排球节)

2000~2015年 15年间,实验学校经历了更名(由原来的65中学更名为实验学校),经历了改制(从原来的独立初中,到现在的包括小学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也经历了6任校长,人员更迭。从实验学校走出的优秀教师,无论走到哪里都牢记实验学校是自己的根,“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排球精神已经植入他们的心里。与此同时,无论经历怎样的变化,实验学校始终坚持的排球特色已经成熟壮大,开花结果。排球运动在历届大连市中学排球比赛中均获得前三甲的好成绩,在中山区排球比赛中更是包揽男女排冠军。在排球特色的辐射带动下,学校的学生社团活动蓬勃发展,田径社团在市区比赛中名列前茅,不断刷新区运动会团体历史总成绩的最高分记录,健美操社团近些年也发展迅速,现已成为全市首屈一指的团队,也获得大连市健美操大赛冠军的好成绩。其他活动校合唱、管乐、舞蹈队在各项比赛中都脱颖而出,京剧社团参加社会展演,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同时,校报《点点帆》获得国家级明星文学社,校园“青青草”广播站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传播正能量,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国际交流频繁,日本、新加坡的教育考察团到校交流教育经验,是外国学生就读定点学校,各国学生互访,传播中国文化,弘扬排球精神。

排球特色不但成为学校生存发展的优势,实验学校的学生个人发展也得益于此。历届优秀毕业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国家重点大学者层出不穷,向国家、地方输送排球人才不计其数,因为排球、田径、健美操,艺术,文学等方面特长顺利进入重点高中,而获得重点大学,国外大学等高等学府青睐的学生更是举不胜举。实验人无论走到哪里,“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排球精神成为他们一生的烙印。中山区实验学校依托排球特色,不断探索学校德育的有效载体,将“创造适切每个学生发展的‘人文见长、多元发展的实验教育”作为特色化建设的定位,真正实现“人文德育”的学校德育目标。

(三)打造“心育”品牌,奠定学校德育根基。

“德成于中,礼形于外”德与礼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要培养学生彬彬有礼的儒雅气质,就要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中山区实验学校将“以礼立人、实验出新,多元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道德礼仪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素养。与此同时学校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有效德育工作的根基。

学校早在1996年就设置专职心理教师,建立学生个性心理档案;2001年,学校又开大连市之先河,开设解决学生发展性问题的班主任心理活动课。在实践中,构建了完整的班级、年级、校级心理课程体系;建立校领导、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生、家长、市团委和社区“七结合”的心育组织模式;课题研究、个体心理辅导、心理活动课、家庭心育“四结合”的心育工作模式;专项技术培训、科研、经验交流“三结合”的教师培训模式;完善“实践—研讨—改进—再实践”的心理活动课模式,并在全市推广普及。

为拓宽心育途径,学校探索“四心”心育工作新途径,校园网站的“心理向日葵”专栏、心理校报《心陶》、校园心理广播“心香”和学生心理社团“心逸”。学校参与“九五”至今的多项课题研究。编制心理校本教材:《心理剧校本参考手册》、《心理活动课指导手册》、《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程》等。如今,在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新设了《道德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两门必修道德礼仪课程,同时,编辑《实验中学生道德礼仪教育读本》、《实验心育》两本校本教材,还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升旗仪式、节日教育等生动的形式,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学校扎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人文德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保证德育有效落实。

德育的有效开展,要靠每一位一线教师,要达到全员德育的目标,学校就必须拥有一套完善的校本研修体系,提高教师德育意识,提升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能力,并推广有价值的德育经验。

学校的研修工作始终能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导,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全力推进课堂转型工作,坚持“立足梯队、突出校本,贴合实践、研中谋法,全员参与、层级提升”的工作思路,形成了“二维联动,三场互补”的研修管理模式,探索了“三型·N环”的研修校本模式,建构了“四修”的研修课程体系。通过人文管理模式、人文研修模式,以及研修课程中道德礼仪课程、心理健康课程、体现人文关怀的师生关系课程的设置,提高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保证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五)打造校园文化,提升德育层次水平。

校园文化本身蕴涵丰富的德育内容,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德育效果的提升。成功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将德育内容通过环境、设施、制度以及各种活动等载体传递给学生,为德育提供时间场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良好的校园文化引导着德育的发展方向,更新着德育的内容,能够实现德育中认知与行动的统一,将德育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内在需求。因此,学校教育首先是一种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而且必须随着办学理念不断更新,办学成果越加丰硕,而随之吐故纳新。没有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德育的水平和层次就难以提高。

中山区实验学校2014年暑假又对校园文化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和设计,本次校园文化重建,在原本“以礼立人、实验出新、多元发展“的理念基础上,增加了“放飞梦想”。这样整个校园文化既有主线串联形成一个整体,又有内在不断提升的楼层主题,一楼“以礼立人”是根本,二楼“实验出新”是方式,三楼“多元发展”是成果,四楼“放飞梦想”是展望,可以说这就是学校和个人的双重发展轨迹。与此同时,在现代气息的设计元素中,更加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有的主题墙,展板都可以即时更换,与时俱进。每个主题都有师生自主展板,例如“实验出新”可以随时展示新成果,“放飞梦想”设置“中国梦、我的梦”专栏,师生都可以将梦想展示其中,这些都需要人发挥其主体性,锻炼包括文字、摄影、设计等综合能力。“笑脸墙”、“校友墙”、“名校墙”、“传统墙”、“师资墙”……等细节的设计,让学生随处都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感受来自于优秀毕业生的鼓励和榜样的力量。通过校园文化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新型师生关系氛围,同时让所有走进中山实验的人感受实验的人文文化,走进实验,幸福常伴,每一个实验的孩子都能得到属于自己最好的发展。

小学创建德育特色学校的工作方案 篇4

走德育特色之路,就是在德育工作做强做实的基础上做精做细,特色建设的项目是从我校自身的传统优势出发,充分考虑我校人文氛围和校园环境,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素质,还要适宜于绝大多数师生参与,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能长期坚持与保留,具有延续性。工作内容上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把握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灵魂”地位,以“善走自己路”的特色教育理念,开展以“三美教育”为特色的德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育人功能。努力创设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和社会实效性。

二、工作目标

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年龄特点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出发,德育目标和特色建设活动的目标按阶段化实施,分别由近期、中期、远期三各阶段来完成。

远期目标:“三美教育”的德育特色享有盛誉,品牌活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校园文化有品味上档次。以学生在校学习满6年为远期目标。

中期目标:出形象,有成果,家长满意,学生优秀。每两年为一个中期目标,以养成教育,在教师的帮助下以《小学生行为规范》约束行为。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三美教育”,即“人要美、学习美、环境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健全人格和远大理想。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自尊自爱、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经受挫折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明辨是非、控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近期目标:每学年为一个近期目标。

三、工作内容

(一)、主题突出,德育特色

开展以“三美教育”为特色的德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对学生进行“三美教育”,即“人要美、学习美、环境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1、开设校本德育课程“三美教育”。

2、组织全校优秀班主任和“科研型教师”编写校本教材《三美教育》,印刷成读本,全校师生人手一册。

3、按“三美教育”的要求,指导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抓“三美”教育,创文明校风

从常规训练入手,使文明具体化。对学生进行“人要美、学习美、环境美”

1、根据学生身心特点,结合各年级实际,有针对性开展德育活动,使各年级德育内容专题化、规范化。

2、每学年开学的第一个月为“开端教育月”。根据年级德育主题,把小学生行为规范和守则细化成训练表,按时间分月、周、日;按内容分卫生、课间操、路队、文明,然后列出相应的训练要求。(比如:上学、放学的路队;全校性集合排队,进退场秩序的训练;每天进校时敬礼、问好姿态的训练;倡导队员们在实践体验中着重培养10个道德好习惯:

①微笑待人;

②主动打招呼;

③每日为父母做件事;

④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

⑤按规则办事;

⑥说了就要努力做;

⑦用好每一分钱;

⑧集体的事情一起干;

⑨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⑩爱护环境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

各年级按照训练表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力求使本年级德育内容具体、细致,具有可操作性而不致流于空泛和说教,使学生易于接受。

3、多元的激励评价。形成“班级递进式”、“学校多样化”的“做好事得奖票”的`评价模式。(“班级递进式”——一位同学在班内得了2个奖票,可以换一张喜报,2张喜报可以换一张奖状,2张奖状可以……20张奖票可以获的“校长餐”的奖励;期末根据学期表现与学科成绩一起进行评选,可以获得“校长杯”。“学校多样化”——学校在表彰时遵循以前的特长生、进步生等种类。)

4、创设校园德育文化。

成立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利用周一至周五的中午课间时间,对全校学生进行德育宣传;对学校涌现的好人好事进行表扬;各班利用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本班的德育活动。

5、建立督导机制

成立”红领巾监督岗”,建立学校值日检查评比制度,对全校各班级学生日常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和评比,并每天对全校各班级的评比结果进行公布,每月对全校各班进行“星级”评比,并且与德育经费的拨付使用挂钩。

(三)、开展“红领巾小社团活动”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对于学生来说,天生我才,各具禀赋。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帮助其挖掘出自己的才赋,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就可以因势利导,一顺百顺。以龙岗区区级和谐教育研究课题“开展红领巾小社团活动,形成学校特色发展”中的“红领巾小社团活动”,促进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

1、“红领巾小社团活动”的开展

学校成立16个“红领巾小社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创造性地开展“红领巾小社团活动”。坚持“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教师、定学生”开展红领巾小社团活动。为少先队员们营造了快乐成长的氛围,为队员们搭建了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从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出发,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各学科中学有所乐,学有所成。

①开展教育性小社团活动。与学校教育内容相结合,组织“数学智慧树”“趣味数学小社团”“科技制作小社团”“小记者”等。同学们利用队活动互相帮助,提高学习兴趣;互相探讨研究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小研究。这种活动没有分数限制,消除了压力,学生自已组织管理,心情放松,学习效果很好。

②开展兴趣类小社团活动。如“童心童话馆”、“羲之书法小社团”、“星光话剧小社团”、“小精灵画社”、“夜莺合唱团”、“小天鹅舞蹈队”等,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正当兴趣爱好,弥补了校内时间有限,不能完成此任务的缺憾。

③开展能力培养性小队活动。主要以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为主要目的,如“手工小社团”、“虚拟世界网络小社团”、“快乐田径”、“花式篮球”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生存能力,使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获得提高。

④开展拓展性活动。即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每学期组织全校学生走出学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全校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并掌握校外的一件新鲜事物,回校后要写一篇社会实践的体会。

2、快乐大舞台

为了巩固“红领巾小社团”的活动成果,展示师生风采,定期举行“红领巾小社团”展示活动,也可与上级的艺术节、重大节日的庆典合并举行。

3、快乐课间

鼓励学生们在课间动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等。每逢课间老师们、同学们会一起做课间操、踢毽子、做游戏,在大声喊着童谣中一起嬉笑玩耍,甚至在欢笑中闹作一团,这样一方面让孩子们放松了心情,释放了压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情谊以及规则意识、公平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

4、家长同乐

为配合“红领巾小社团”的建设,我们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并且我们实行每学期一次的家长开放日制度和家校联谊制度。规定每年级的学生家长可自由参加、参观学生的课堂活动;可以参加、参观“红领巾小社团”的表演和展示活动。

(四)家校联动,开展“三美”教育。

对孩子的“三美”教育,要从父母抓起。现在很多家长不重视自身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也影响了孩子。学校是塑造人格的主要场所、主课堂,家庭的配合也是不可或缺。我们计划家校联动,学校主导,家庭监督配合,从在家学习,生活行为,爱护环境等等,家长对学生进行评议,月份对比,跟踪指导,渐渐地养成家里、学校一致的“三美”习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

四、组织机构

1、成立下李朗小学创建德育特色学校领导小组

组长:xx校长

副组长:xx副校长

成员:xx

2、成立下李朗小学创建德育特色学校工作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全校各班主任

银丰学校德育特色建设规划方案 篇5

创建特色学校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按照市教育局“德育工作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我校德育工作特色的创建将着重从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方面实施与推进,为使活动扎实、有效开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全面落实《中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为主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积极开展创建“德育工作特色学校”活动,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创建“德育特色学校”的目标

积极锻造一支富于创新、充满活力、乐于奉献的德育队伍,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于德育常规之中,进一步将我校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我校德育特色更加鲜明,形具体措施

(一)继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最佳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仅是一个学校的校园景观,它所展示的是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文化背景和全校师生的精神风貌。

一是加强环境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能够赋予更多的教育意义和育人功能。学校要充分发挥环境的隐形教育作用,结合实际情况,从净化、绿化、美化校园入手,为师生们提供整洁优美、恬静温馨的工作、学习环境。加强走廊文化建设,悬挂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是加强人本文化建设。抓好公共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升旗式、两操、队列、自行车摆放、卫生扫除、课外活动等形成良好习惯,强化学生的公共秩序意识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加强对学生的“五爱”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国防教育,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自然、关心他人、关心自己的良好习惯。教育学生自我评价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锻造、自我约束、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健康成长。

三是加强文化主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板报、橱窗、红领巾广播站、《凌苑》校刊、《晨光》校报的主阵地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健康向上。

四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班风、班训、班徽、班歌等班级文化建设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召开主题教育校会、班会加强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班主任是班级文化的责任指导员,负责全面指导建设本班文化,建立适合本班的班级规章制度,组织学生办好班级板报,利用教室各块专栏开展班务工作,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

五是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坚持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全面成才、深受广大同学喜爱和支持的校园文化活动。改变单调的学习、工作、生活模式,定期举办艺术节、文化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开展各种专题讲座、演讲比赛、书画大赛、篮球大赛、健美操大赛等生动活泼的体育比赛和文娱活动,组织开展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教育。利用雷锋月、植树节、清明节、五四青年节、七一党的生日、教师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组织传统的纪念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如定期到社区清扫卫生、慰问演出等,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回报社会的道德品质,使校园文化生活呈现出异彩纷呈、健康向上的繁荣景象。

(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助推学校特色发展。

现代德育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灵健康。我们在创建德育特色活动中,要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学校整体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一是有计划地开展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心理保健知识,以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修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是个别咨询与辅导。在进行团体或个别辅导的基础上,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将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帮助学生扫除成长中的障碍和烦恼。

三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结合,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风,结合新课改,努力构建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活动与班主任工作均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四是搞好家校联系,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家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奠基作用,家长的言行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表率作用。学校将充分利用家长会等结合教育网络,向家长宣传“心育”知识,让家长体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好家庭心理辅导的指导,及时对子女进行心理辅导,请他们与学校配合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五是继续完善学生心理档案。给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帮助家庭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更好地教育孩子。

六是积极参与教育教研活动与科学研究。重视课题研究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广,许多课题有待研究,心理健康教师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明确课程的重点、难点,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七是认真做好《卫生与健康》的编辑工作。通过《卫生与健康》报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我们深知德育工作的中心就是规范学生如何成人成才,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成为国家有用人才,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德育管理新模式,把德育工作抓细、抓实,更具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

桂阳县城南完小

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篇6

(2011-06-07 08:28:44)

转载

杂谈 ▼ 标签:分类: 教学一得 在全面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特色建设”是当今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一所学校都是独特的”,创建学校自身的教育特色,也能够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同时也符合家长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这一愿望。根据学校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校开展“竹文化特色学校建设”,其意义在于“以竹文化校本课程研究为载体,实施德智一体化,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特色建设分析

(一)外部条件分析

庙下小学地处龙游县南部庙下乡,境内气候温暖湿润,峰峦叠嶂,连绵35万亩竹海蔚为壮观,有“浙西大竹海”之美称。1999年被浙江省林业厅命名为“浙江省毛竹之乡”。2001年被衢州市政府命名为“衢州市毛竹之乡”。赏心悦目的自然生态景观、丰富的竹林资源以及由此而生发的竹文化,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是值得我们开发和利用的一笔宝贵财富。

(二)师资条件分析

我校有一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占70%以上,教师队伍比较年轻,教师们富有爱心,教学水平较高。基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开展“竹文化特色学校建设”,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习教学的本领,还能学会育人的本事,这无疑是意见很有意义的事情。

二、特色建设定位

(一)学校办学思想

坚持以“竹文化”为特色,树立“育人为本、和谐发展、张扬个性”理念,把学生培养成为“行为规范、基础扎实、志向高远、体魄健美”的合格少年,实现“创文明环境、树良师形象、育创新人才、兴特色学校”的目标。

(二)学校特色表示

学校特色以“竹”为主体,开展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是弘扬乡土文化的最基础的事业,是对“只有本土的,才是最优的”的生动实践,将协调乡土文化与学科知识的交融、互渗,整合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的各项资源。它具有挑战传统课程的精神状态,表现出对乡土文化的自信和宽容,相信乡土文化对课程建设的参与,不仅不会对具有主流价值的知识构成威胁,还会促进其作用的发挥,为学科课程添翼。

学校特色的实践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重视行动和问题解决,以“竹文化”为系列,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主题,逐步形成学生个性化的、未定的有主体经验基础的、长时期学习的,主体可自由判断的和主体可建构的知识结构。这一过程将给学生的一生发展夯实乡土文化根基,给学生打下爱国、爱乡、爱民的情感底色。

学校特色的实施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也要依靠家长的关心、社会的支持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将与家庭成员、竹农、种竹专业人员、竹文化研究人员对话,实地感知、探讨和创新竹文化,构建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社会,有助于拓宽合力教育的途径。

因此,学校特色的开展将以“竹文化”为切入口,依托前期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采取学习中实践、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方法,通过各学科教学、主体教育活动、竹文化实践活动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活跃。这将改变教师多年以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育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课程理念,并把经验、知识、技术、思想、理论、方法等文化传给学生,培养学生交往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三、特色建设目标

1、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以地方资源为基础,符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发展为特点的特色学校创建的途径。从而增强学校的办学动力和活力,为学校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力求走上一条个性化特色的道路。

2、通过特色学校的建设,培养学生对竹子的浓厚兴趣,感悟竹的品性,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现代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学有特长,帮助他们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学会竞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特色学校的建设,建设一支具有主体创造性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促进学校整体素质的发展。

四、特色建设构想

(一)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

1、营造氛围,搜集素材。学生从小生活的庙下山区群山绵延,风光旖旎,竹海茫茫,全国汽车拉力赛赛道穿越浙西大竹海森林公园。浩瀚竹海当中点缀着古村民居、参天古树、山涧清流,山水田园风光绚丽多姿,灿烂夺目,堪称“花果洞天、世外桃源”。这种天然的氛围使得校本课程素材比比皆是。我们要做的只是如何营造氛围发动学生去搜寻、探访、积累、加工、提炼。开题后我们组织了一次大型的 “竹乡搜索无极限”亲子活动:和父母一起通过上网、看书、采访、调查、实践等各种途径搜集竹乡名人名事、竹乡诗歌、儿歌、竹乡趣闻、竹乡俗语、歇后语等并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交流,学校汇总成册。学校建立了“校园竹文化”的研究课题专业网站(网址:http://)。学生所有的资料都可以及时上传至校园网。由此,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原始素材。

2、化整为零,建构框架。根据积累的原始素材,我们建立了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浙西大竹海》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包括竹乡风采:生态竹乡、美丽竹乡、竹之底蕴、竹之运动。竹乡生态:竹经、育竹三步曲。竹乡制品:庙下竹席、翠竹美工艺、竹食品。竹子神韵:关于竹的传说、成语、歇后语中的竹。竹子资源:竹与现代经济、庙下竹林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查。每一单元文本后还有单独的拓展单元“竹海人家”包括:百竹荟萃、竹林园地、竹园论坛、竹海名人。

3、集思广益,积累资料。在框架基础上,2006年6月份开始,课题组教师学习有关专著,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始征集资料。一是向广大家长、所有学生征集。以给家长一封信(附校本课程框架)的形式鼓励家长和子女一起搜集与竹有关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各种资料。很大部分已经收录在各单元中。二是向广大教师征集。通过开展“校本课程金点子评选”也使课题组老师视野大开。三是向本地专业人士讨教。我们邀请了县林业局驻乡林业指导员包乐祥和本地退休老教师叶文标以及当地民间艺人吴德林给课题组的老师作了专门指导。还聘请他们为课题专业顾问,负责教师培训、学生讲座。另外还与专门负责编撰“庙下乡非物质遗产志”的叶文标先生实现资源共享。通过集思广益,累积了大量资料。摘抄与课题相关的理论达90多篇;撰写有关论文12篇;完成典型课例6例,典型教学设计6篇;撰写各类典型案例12篇。

4、整理材料,编写样本。

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对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每人负责一个部分内容的编写,经过努力,2007年2月编写出了《浙西大竹海风采》校本课程样本。样本分竹乡风采、竹乡生态、竹乡制品、竹子神韵、竹子资源五个单元。

(二)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实施

1、宣传竹乡竹海。本乡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得学生对竹并不陌生,通过对竹的认识和理解,挖掘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对竹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会用心体会身边的竹文化。向着这一目标,我们结合学校的校园建设,在“人创造环境”的同时,发挥“环境创造人”的育人功能。

(1)利用宣传窗开设“家在竹乡”专栏。宣传窗中每月一期的“家在竹乡”专栏由全校12个班级轮流刊出。每月一个主题,所有的内容都由学生搜集,课题组教师具体指导。主题多样,有“竹乡名人”,“ 飞雪点竹妆”,“ 翠竹伴我同成长”,“乡竹,乡心”等。少先队负责评选每期的优秀编辑、美工、作者等,教导处负责评选每期的优秀读者奖、金点子奖和“火眼金睛”(找差错)奖,并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公布名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刊出质量,扩大了阅读面。

(2)利用黑板报开设“竹乡风采”专栏。我校每个教室后都有黑板报。两周一期的板报,内容丰富多彩:竹乡逸事、竹乡趣闻、梦里竹乡、我为竹狂、竹海古道、竹海人家等等。每一期的板报都让人眼前一亮。驻足观之令人感叹:身在竹乡,心情欢畅。更为学生迸发出的热情、无限的创造力而惊诧。它为学生架设了亲近竹,了解竹,感受竹,热爱竹的桥梁。

(3)建立校园“竹林馆”。我们先后共引进了15种竹子移栽在教学楼后的“竹林馆”中。每棵竹子上挂有该类竹子的习性、分布、繁殖过程简介。定期组织各年级学生观察竹子的生长过程,记观察日记。

真正做到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块土地都育人,构建了一个底蕴深厚、和谐健康、催人奋进的校园环境。

2、打造系列活动。学生在竹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中学习、生活,他们赏竹、论竹、研竹、品竹,在探讨中得到情感的提升,在争鸣中获得创作的灵感。我们适时为学生搭建起一个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研竹的过程中画、唱、写、做,在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1)找:成立“笋丫儿科学院”,寻找、收集家乡庙下竹子的种类、面积、历史,编写竹子手册。

(2)画:我们成立了“笋丫儿小画院”,由本校美术专职教师和民间画家何仲寅(县书画协会会员)担任辅导员,利用美术课和第二课堂进行素描和野外写生。家乡的一草一竹、一山一水都成了学生心中的“天鹅”。

(3)写:学校创立了“未来星创作室”,其宗旨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让孩子们用笔描绘家乡,用心感受家乡竹海的壮丽、优美。由于报名人数众多,我们以自愿申请、现场创作、抽签确定各班6名学生组成创作室班底,再聘请他们为各班的“斑主”,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组建班级创作组。

(4)做:学校成立 “竹艺品工作室”,每个班还设有“竹艺吧”。①训,我们请民间艺人吴德林和美术老师为各班培训了5名骨干,再由他们辐射培训。②仿,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竹制品、竹工艺品,把观察到的画出草图。③做,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和父母一起,但不能由父母代替,用竹子材料制作简单竹制工艺品。④创,在模仿的基础上,我们提高了要求,提倡做有新意的作品。使学生明白: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热情。⑤赛,我们结合县里的科技创新大赛,学校征集创新作品、集体报名参赛。⑥拍,对在县里获奖的作品我们除授予荣誉称号外,在征得学生和家长同意的前提下还举行了小小拍卖会,拍卖过程完全由学生组织,少先队提供支持,家长委员会具体指导。

3、营造竹韵课堂。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了深刻的体验,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他们想更多、更系统的了解家乡,了解家乡的竹,了解家乡的人。2006学年第一学期,学生新奇地发现课程表上多了一门课——校本课程《浙西大竹海风采》。当时,我们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差异非常谨慎地选取了三——六年级各一个班开始实施这门课程。2007学年第一学期,在实验的基础上,在三——六年级全线铺开,并于2008学年延伸到一二年级,实现每班每周有一节校本课程《浙西大竹海风采》。我们建立了“以活动体验为先导,以课堂实施为主渠道”的体验学习模式。学习这门课程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竹子的浓厚兴趣,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在竹艺术渗透中获得精神的熏陶,在感悟竹的品性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现代意识。

(1)教师培训:2006年2月25日,我们邀请了县教科室副主任商祝泉老师给全校教师作了“校本课程实施,你准备好了吗?”的专题讲座。商老师从校本课程实施的意义、校本课程实施的特点、校本课程实施的注意点、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区别四个方面作了高屋建瓴地讲解,使每位教师茅塞顿开。2007年3月16日,我们还邀请了省小语会副会长、省特级教师、课程专家赖正清老师给每位教师作了课程实施前的最后培训及动员会,赖老师重点作了校本课程教学设计和评价的问题。通过专家的引领,每位校本课程实施教师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心里有底。2007年11月28日,衢州日报“教育在线”栏目以大幅版面介绍了我校的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并就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出宝贵建议。2008年4月16日,高启华副市长来我校检查工作时,也对我校的校本课程实施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我们适时抓住这些建议、指示对全体教师多次进行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再培训,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校本课程的实施。

(2)精心实施: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在2006学年,我们分别挑选了省、市、县骨干教师钟华伟、方忠伟、叶应珩作为第一批课程实施教师。采用集体制定教学计划、即时交流,课题组成员补充的方式,边实践边交流边反思,举行了三次集体备课,全体教师参与备课,使实施教师得到了提高,又储备了新的实施教师。从2007学年开始,我们每月固定开展一次校本课程教研活动,补充校本教材,讨论教学方法,交流实施心得。

(3)联动教研:语文组和综合组、数学组的三组联动教研模式是我们的一个创举。各组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去冷眼看课堂,他们的建议往往使执教者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每一次的教研活动,每一次的课堂反思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增强了实施者的信心,更为后来者开拓了一条通往成功彼岸的大道。

4、探究竹乡精神。作为竹乡人,竹乡的景,竹乡的人,竹乡的情,一切离学生那么近。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升华,去提炼把他变为一种精神——一种骨子里挥之不去、一种血液里时时流淌、一种无论身在何处都难以忘确的精神——竹乡精神。这种精神在校园里就是一种文化——校园文化。

(1)校本课程有课外拓展这一版块,我们把它与学校组织的活动整合。如全校的“竹乡发展,你我他”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把全校学生分成低、中、高三个年龄段分别围绕认识竹子,竹工艺、竹食品,竹神韵,竹经济四个方面开展实践活动。每组活

动后学校评选优秀实践活动成果。使每一个学生认识到身为竹乡人竹子与每家每户息息相关。

(2)我们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实现我能行。引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如“竹废料的再利用”、“竹叶的再开发”、“庙下竹工业的现状调查”、“ 晓溪农家乐的调查”等。使每一个学生认识到竹与庙下经济的发展不分不离。

(3)我们开展“三个了不起”活动:竹乡了不起、竹乡人了不起、争当了不起的竹乡人。我们适时举行“竹文化”诗歌大赛、“竹文化作文大赛”、“竹子”绘画比赛、“竹子赞”主题演讲等专题活动。赞家乡、绘家乡激发了每一个学生做一个了不起的竹乡人的美好信念。

(4)举办家乡名人在我心中活动:校本课程每一单元都向学生推荐一名竹乡名人。如今,从革命家、著名学者华岗,革命先烈吴雄到全国劳动模范、课题顾问童太科、庙下最大笋竹加工企业老总黄煜俊等学生都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

五、特色建设

1、坚持整体性原则。学校在今后的发展中,一切均围绕着“竹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来进行,每一项工作的安排,都要反思对此核心特色的意义何在,从而让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形成有机整体,推动学校特色的发展。此外,学校也要做到四个结合:(1)研究要与管理、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统一筹划;(2)教育教学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统一筹划;(3)德育与教学要紧密结合,统一筹划;(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要紧密结合,统一筹划。

2、坚持发展性原则。首先,所有的发展,都是在现有基础上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现有基础,对现有基础进行总结和反思,不脱离现有基础另搞一套;其次,所有的发展,必须是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不断探索新的领域,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成果;再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持续地跟进,更准确地说,特色学校创建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历程,在这过过程中,我们需要包容、接纳和精益求精。

3、坚持个性化的原则。特色就是个性的展现。学校要在校风、学风、师资队伍、制度规范、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方面大胆革新,办出特色,有个性化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模式,也有个性化的教师队伍和校园文化,最终打造出庙下小学强烈的个性符号。

银丰学校德育特色建设规划方案 篇7

一、特色规划, 智在选择

学校特色是学校办学个性的具体体现, 也是学校教育优势的集中反映。特色项目的选择, 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 从学校实际出发。

磐安二中学生的文明、礼貌、集体、责任、法纪、亲情等意识淡薄, 人格上有许多矛盾和缺陷之处, 比如独立意识上升, 责任意识淡薄, 重视自我与, 漠视他人等。而以儒家伦理传统为主要内容的道德精华, 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 是民族的魂、民族的根, 在新时代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现。实施“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德育工程,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人格。

2. 从素质教育出发。

君子是指道德高尚的人。品读经典, 就是要重拾那些被现代人日益忽视的君子品格, 努力仿效古人的君子遗风, 以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心、勤奋好学、自律孝顺”的谦谦君子品格。实施“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德育工程, 就是要通过诵读经典来传承传统美德, “雕塑”学生的人文品性,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夯实学生的人文功底,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从社会需求出发。

一个学生无论将来成就大小, 他首先必须是一个完整的“人”, 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在金钱至上、物欲膨胀的当今社会更加迫切地呼唤人类善良的本性, 更需要在内心深处寻找一块纯净的天地。因此, “学会做人”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学校实施“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德育工程,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就是希望找回古人善良的本性, 把它继承下来, 为学生今后做体面的人、幸福的人奠定基础。

二、特色成长, 重在实践

磐安二中把整个工程分为读书工程、五心教育和学生行为规范达标三个部分, 以科研引领、营造氛围、订章立制、校本课程为主要策略开展活动。

1. 科研引领。

为充分发挥科研在学校特色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 研究制订工程规划和实施方案, 并分阶段确定研究的工作重点。在启动阶段, 重在开展调研和文献资料查阅, 了解掌握其他学校德育建设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分析本校已有的研究基础, 确定德育工程建设的思路、方法和重点。在实施阶段, 重在跟踪服务, 及时发现经验, 了解问题和困难, 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研讨等活动。在发展巩固阶段, 重点研究完善工程的制度建设, 规范工程实施体系, 探索工程的评价和考核机制。

2. 营造氛围。

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布置充分体现了传统美德的教育性, 其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学校的主题文化墙。第一期文化墙的正中是德育工程的主题“读圣贤书, 立君子品, 做有德人”, 其右边是“中华古典诗词选粹”, 左边是“中华美德名言警句”。第二期的德育工程主题文化墙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收录了22首富含哲理的中华古典诗词;第二部分选录了“中华经典成语千字文”中的《传承文明》等五部分内容;第三部分按照“五心”专题的框架选录了部分中国古代修身名句。主题文化墙有力地渲染了学校德育工程的氛围, 使全校师生时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漫步中习文诵句, 也取得了美德养育与知识积累协调发展的效果。

3. 订章立制。

学校把德育工程作为发展的头等大事, 制定了《读书工程五年发展规划》, 先后出台了《特色发展规划》、《德育工程实施规划》和《读书工程实施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 以及《读书工程管理办法》、《读书工程考核办法》、《“五心”教育实施细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做到凡事有章可循, 有规可依, 科学规范。

几年来, 德育工程已经成为磐安二中的特色和品牌:学校课题《读圣贤书, 立君子品, 做有德人》被金华市教科所列为2005年精品课题, 课题论文获浙江省教育科学院一等奖, 作为唯一的中学思想教育课例入选浙江省宣传部编写的《三贴近, 零距离———基层思想教育100例》一书中, 众多媒体专门报道了该校德育工程。

三、特色发展, 贵在坚持

经过5年的艰苦探索, 基本形成了“两条腿走路, 三管齐下”的德育工程框架。学生的美德养育从“他育”转向“自育”的模式也逐渐成型。

1. 校本课程。

德育工程的“圣贤书”主要指以《论语》为主干的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代表著作及其他优秀古典经文, 也包括新课程标准规定背诵和阅读的诗文,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按照“忠心、孝心、诚心、专心、公心”这“五心”专题教育思想的框架体系, 有针对性地选取爱国忧民、诚实守信、文明礼仪、博学笃行、仁爱孝心等精华片断, 开发成校本课程, 编写《“读圣贤书, 立君子品, 做有德人”德育工程学生读本》 (两册) 分别发给高一、高二年级学生, 让他们在学校统一规定的时间内认真诵读和体悟。“读本”充实了学校的课程体系, 也为学校的德育工程特色深化、强化奠定了基础。

2. 工程框架。

“两条腿走路”就是读书工程的两个“结合”与“两个渗透”。其中, 两个“结合”是“读书”与感悟反思相结合, “读书”与“五心”专题教育活动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达标活动相结合。两个“渗透”是指道德教育有意识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 渗透到学校环境特别是校园文化环境中去。“三管齐下”一是指组织管理上的协调配合, 即德育工程领导小组、特色教育办公室和读书工程学生督察小组在工作中的组织管理和相互协调配合。二是指德育工程的三个环节并驾齐驱, 即在学生美德养育中, 读书工程、“五心”专题教育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达标活动三个环节相辅相成, 同时进行。三是指“三个结合”, 即德育工作中学校内部诸要素的结合, 与校外教育力量的结合, 与学生自主教育相结合。

3. 养育模式。

为使学生的美德养育从“他育”转向“诵读—感悟—践行—升华”的“自育”模式, 学校要求学生在反复念诵句、段或短篇经典诗文中, 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 在日常行为和集体活动中实践自己的道德感悟, 在实践中升华自己的思想道德情感。读书工程、“五心”专题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达标活动这三部分内容, 为学生的美德养育提供了“他育”与“自育”和谐共生的平台。

四、特色提升, 成在创新

创新是灵魂, 没有创新的特色也是没有生命力的特色。在实践中磐安二中根据学校的自身实际, 通过向教师延伸, 促进教师队伍健康成长;向家长辐射、服务社会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程, 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特色建设。

1. 向教师延伸。

通过“正师风, 铸师魂”的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开展教师的系列师德师风建设活动, 通过“树旗子, 给场子, 扬鞭子”的“三子经”教师人才培养策略促进青年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 通过“教好书, 先读书”的教师读书工程使教师积极迎接新课程改革的挑战。学校的德育工程有效地实现了向教师的延伸。

2. 向家长辐射。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父母的言行身教, 都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构成重要的影响。加强家教指导, 改善家教质量十分重要。据此, 学校成立了由家长组成的家长委员会, 加强与家庭的联系, 家校形成教育合力。

3. 服务社会。

学校的“五心”教育活动强调学生的德育实践, 立足于家校联合, 使德育工程既是学生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 也是宣传和谐发展观的一个平台, 还是一根辐射、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纽带。在磐安这样社会文化比较匮乏的山区小县, 该校的德育工程无疑是一个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载体。

特色德育: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助力 篇8

带着这样的问题,本刊记者来到广州市天河区,走访了区教育局的领导和部分中小学。采访中,我们发现,天河区各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富有价值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天河区的探索经历了三个阶段。

寻找学校德育特色建设的切入点

德育工作千头万绪,只有用一根看得见、摸得着的“线”穿起来,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有效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这就要求我们能寻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基于这样的思考,天河区教育局要求各校寻找师生熟悉、资源丰富、易为师生接受的切入点,实施以校为本的特色德育。实践证明,这样的德育,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拨动师生的心弦,引起师生的共鸣,激发学校实施德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棠下小学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学校。50年代末,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以及贺龙元帅先后视察过棠下。60年代末,毛主席委派中央办公厅送给棠下人民的两棵芒果树,现仍在校园里开花结果,成为了传统教育的“活教材”。学校以此为切入点,牵起了“红色教育”主线,开展了“红色记忆驻校园,丰碑人物记心中”的系列教育活动。

——开展以“追寻伟人足迹”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追寻伟人的足迹》课题研究,编写校本教材《伟人的足迹》。这些举措为学校开展“红色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建毛主席视察棠下纪念室。每学期,在少先队大队部的组织安排下,各中队分批分期前往参观。参观后,各中队还以不同的形式开展交流互动活动。如今,作为校园中最重要的传统教育基地,毛主席视察棠下纪念室已成为学校师生心中的“圣地”。

——创建17个以伟人命名的“英雄中队”。为增强队员的荣誉感,学校举行隆重的“英雄中队”授旗仪式,在每个英雄中队教室门口的墙壁上镶上“英雄中队”牌,牌上有伟人的名字及照片。此举意在激励全体队员:“学永远的丰碑人物英雄事迹,走永远的丰碑人物人生道路,举永远的丰碑人物光荣旗帜,做永远的丰碑人物精神传人,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学习!”

——开展“红色记忆驻校园,丰碑人物记心中”系列实践活动。学校实施了“十个一”育人工程:建一个“英雄书屋”,设一个“英雄角”,出一期“英雄板报”,读一本“英雄书”,唱一首·“英雄歌”,看一部“英雄电影”,举行一次“英雄故事会”,组织一次“学英雄主题班队会”,写一篇“学英雄心得体会”,办一份“学英雄手抄报”。每年的毛主席视察棠下纪念日和毛主席诞辰日,学校都会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系列教育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心里树起了一面旗帜,他们学英雄事迹、走英雄道路、做英雄传人,为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学校开展的“红色教育”,许良校长深有感慨:

“现在,有许多学生说起港台娱乐明星来如数家珍。而在我们学校,少先队员们也掀起了一股追星热,不过,他们追的可不是一般的明星,而是‘红星’。人活着总要有点精神,有点信仰,有点追求,我校选择“红色教育”作为德育特色,目的在于深化教育改革,凸显办学特色,提升师生的综合素养,积淀校园文化底蕴。”

农历七月初七,是极富中华民族韵味的节日,习称乞巧节、七夕节、女儿节等,广州人则称为“七姐诞”。这个风俗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在广东民间,自古就有农历七月初七过乞巧节的传统。珠村被誉为中国乞巧第一村,当地的乞巧文化,在广州乃至广东省、全国,影响都很大。乞巧节上,精美的手工,传统的技艺,盛大的祭典,无不让人眼花缭乱。

为此,珠村小学以“乞巧文化”为切入点,立足校本,依托社区,开发了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系列教育活动。通过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活动开展等途径,使学校的乞巧文化特色得以发扬光大,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和好评。

2009年8月26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亲临现场,参加了2009年广州市乞巧文化节活动。学校的“乞巧之星”有幸见到了汪爷爷,还和爷爷一同在现场学做乞巧手工。在乞巧艺人的指导下,一件件乞巧作品精巧别致,让汪书记称赞不已。

在天河区,这样的学校还有很多。他们纷纷寻找到富有教育意义、依托社区、易为学生接受的切入点,开展了多姿多彩的特色德育活动。

猎德小学的师生在调查中了解到,“猎德”村名的由来源与“德”有不解之缘,由此,学校找到了德育的切入点——“追求完美道德,发展个性特长”,展开了地域文化与学校德育的整合研究;

昌乐小学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希望学校成为学生“活动的土壤、梦想的天空”,寻找到“活力德育”的切入点;

五山小学依托多年来形成的书香校园氛围,以国学为切入点,确立了“创建国学育人特色,凸显校本德育实效”的特色德育思路;

华景小学是一所新崛起的颇有名气的学校,他们根据华景社区居民文化层次较高的特点,把“优雅教育”作为德育的切入点;

天府路小学注重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把发展“和美社团”作为德育的切入点;

华阳小学在多年实施生本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自主教育”的切入点;

2006年至今,根据区教育局的四次统计,辖区各中小学均有较明确的德育切入点。由于切入点清晰,立足校本,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各校德育的深入开展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实现学校德育特色的纵深发展

德育不是表面的活动和单一的内容,而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创造机会让学生以各种方式接触社会生活,更多地参与实践并承担社会责任,学会独立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德育环境。

为实现德育的可持续发展,广州市天河区各个学校沿着德育切入点,不断努力,实现了德育特色的纵深发展,描绘出一幅多姿多彩的立体画卷。

石牌小学在实践中提出了“无墙德育”的理念,即:“让每一个人都敞开心扉,让每一个人都收获甘泉”,始终相信“人人都是道德学习者,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事事都是德育契机,处处都有德育资源”。结合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石牌精神”与校本德育整合实践研究》,全校上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立足学校实际,坚持以学校为核心,以石牌社区为主体,充分挖掘、利用“石牌精神”这一社区优质资源,拓宽德育渠道,不断深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家乡的历史,全面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社会变迁,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整合资源,通过开发利用社区人文历史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建设成就资源、社会人力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德育的形式和内容,提升了德育效能,实现了德育校本课程模块化、文化活动系列化、社团活动常态化。他们与三骏公司、街道办事处、省高等

法院紧密联系,拓宽“无墙德育”平台,形成了德育合力。“无墙德育”空间无限,资源无限,效力无限,使师生得到发展,学校、家庭、社区共同成长。

在2010年美国校长考察团石牌小学座谈会上,各方人士对学校实施的“无墙德育”赞赏有加:

华南师范大学王红教授:如果所有社区都像石牌社区这样支持学校,学校不愁办不好;如果所有家长都这样支持教育,不愁孩子教不好;如果所有孩子都能得到这样的教育和熏陶,每个孩子都能成功。

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教育局局长Jesse Registir教授:石牌小学推动家庭、社区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并与之高度融合,令人感动,非常羡慕,甚至有点嫉妒!石牌小学还是一所很有民俗味的社区学校,这是一次有文化的教育考察活动。

德国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去我们把课程当作整个世界,现在我们要把整个世界当作课程。”品德教育尤其如此。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学生德性的形成必须经由生活这条通道。把德育局限于课堂、局限在学校,是狭猫的。要让德育和社会生活、大自然紧密结合,让生活走向课程,让生活走进课堂。拓展校本德育这一增长点,与课程相结合,与各项活动相结合,才能不断丰富学校德育的内涵。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让有着相同或相近德育切入点的学校结成教育共同体,能实现学校德育特色的横向扩展,进而实现学校德育的“多赢”。

东圃片的学校,因毗邻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黄村体育训练基地,不约而同地把体育精神的培养和弘扬作为德育的切入点,由此产生了很多共同的想法,继而校际联系频繁,互通有无,共同发展。东圃中学、黄村小学、车陂小学、中海康成小学等结为共同体,中小衔接、抱团发展,在互动中各校都把手球运动作为重点来抓。短短几年,东圃片的手球运动迅速发展:东圃中学不仅普及了手球运动、形成了校本课程,男、女手球队在市、省、全国乃至国际比赛中屡获殊荣,且成为了全国中学生手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黄村小学的手球队获全国小学生手球赛第二名;车陂小学的手球操大课间令人耳目一新……而更让人欣喜的是,在参与特色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神奇的变化,“独生子女症”不见了,团队意识、克服困难的毅力、抗挫折能力有了质的提升。

天荣中学、龙洞小学等牵头的共同体也都在相同的切入点上拓展德育内涵,通过资源共享,逐步形成区域亮点,实现了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记者欣喜地看到,找到德育特色打造切入点的天河区各中小学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通过打通與社会的联系和抱团发展,有效实现了学校德育特色的纵深发展。

以品牌打造促学校优质化发展

天河区的德育探索,在找准切入点、拓展增长点后并没有停步,他们努力使德育和学校的课程、活动紧密结合,与家庭、社区紧密结合,不断积淀优秀的校园文化,使德育的主线活动和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融为一体,为打造学校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一批批优秀校长、优秀教师、优秀学生不断涌现出来。

2004年7月,潘国洪被任命为猎德小学校长。猎德小学地处美丽珠江边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猎德村。随着广州城区的拓展,猎德村成为了广州的CBD、未来商贸中心。猎德街所辖的海心沙,成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圣地。

猎德村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但猎德村的改造,使旧有的物质文化不断消亡。研究和传承猎德村的文化,是每一个猎德人应尽的义务。在潘国洪校长的带领下,猎德小学紧紧抓住这一机遇,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和传承猎德文化,并以此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品牌。

7年来,潘国洪校长带领学校科研团队共同研究,历经探索的艰辛,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不仅学校德育特色为社会所认可,自身的专业水平也大大提升,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奖励,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成为天河区一位颇有名气的校长。

谈起自己的成长,潘国洪很有感触:

“我的成长源于善于抓住机遇,抓住猎德村改造的机会,研究和传承猎德村的优秀文化,也是一个猎德子弟学校校长应尽的一份义务。以开展地域文化与学校教育统整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并不断深入,才让我们学校不断取得经验,进而创造佳绩,形成特色。”

香港优才学院校长、香港天才教育协会会长陈家伟博士在考察猎德小学后,这样评价潘国洪校长:

“潘国洪校长精力充沛、励精图治;学校不但井然有序,而且有深度的文化情怀。潘校长积极带领师生保留猎德的文化,传承优良的传统,值得我们在香港推行的德育和国民教育学习。岭南文化需要传承,猎德小学需要潘校长这样的有心人。”

这样的校长还有很多。

广州市第75中学以责任教育作为德育切入点,把“我的责任”教育贯穿于师德教育、学生思想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让师生在活动中将责任内化于心。而校长程印贵也成为天河区乃至广州市颇有名气的校长。

原昌乐小学校长王建辉,在打造“活力教育”的过程中,自身不断成长,成长为南粤知名校长。

如今,办出特色、争创品牌已成为天河区每位校长不懈奋斗的目标。在奋斗的过程中,他们自身得到了锻炼,体验了成功,获得了发展。

天河区的校本德育,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途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不断的成功,使教师的内心产生了一种持久的满足感、愉悦感,实现了自己的职业价值。一批批优秀教师在学校特色德育活动中成长起来。

广州市第89中年近六十的教师陈伟贤,在学校倡导的以“幸福教育”为切入点的教育实践中,笔耕不辍、循循善诱,帮助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以顽强的毅力攻克难关,战胜自我,赢得成功。教师的幸福与学生的幸福休戚相关,在学生得到发展的同时,陈老师也收获了成功,被评为广州市道德模范。

见到记者,陈老师细数起自己的“幸福妙招”:

“教育学生、管理学生一定要想办法。教书其实是一个与学生相处的过程。”陈老师说,“譬如有一些规定学生一下子可能接受不了,就不要忙着让学生接受,使其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我每次都会跟学生把道理讲清楚,让他们知道这样做对他们有好处后再实行。”

陈老师在教学上花了很大心思,独创了“抄作业理论”。每个学期初,他都会对学生说,他布置的作业一定要完成,就算抄别人的都要抄完整。“每次题型其实都差不多,只是有时要转一转弯而已。就算他们不会做,抄了之后都算是看了一遍,说不定下次遇到类似题目就会做了。”陈老师解释说,“让他们抄作业其实是希望他们可以从全部抄、部分抄过渡到完全不抄,这是一种锻炼,也是帮学生克服惰性的一个好办法。”

陈老师在班上培养了十个左右的尖子生当“小老师”,对其他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别辅导。“班上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一个老师的能力毕竟有限。所以‘小老师’不但可以帮助其他同学解答疑难,还可以培养班级集体主义精神。”

陈老师班上的孩子是幸福的,而陈老师也因为幸福的孩子而成了一名幸福的教师。

天河区的学校,以德育为切入点,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美好的人生奠定了基础。

华景小学的何宇轩同学是一位盲童。在华景小学以“优雅”为切入点的德育环境中,他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也得到了培养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亚运会开幕式上,他弹奏钢琴、亲吻国旗的形象,尽显“优雅”风采,展示了身残志坚、综合发展的优秀少年形象,诠释了“优雅教育”为孩子的人生奠基的豐富意味。请听宇轩的心灵独白:

我叫何宇轩,是广州市天河区华景小学三年级学生。出生3个月,就被诊断为先天性视网膜发育不全。虽然我看不见这个世界,但在华景小学这个美丽优雅的大家庭中,我得到了校长、老师和同学们的爱,在大家的关爱中,我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我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勤奋”“顽强”是同学们对我的一致评价,而同学们对我的鼓励则是对我最大的肯定。记得在校运会班级接力比赛时,我本可不参加,但我坚持跑,虽然跑得很慢,同学们仍为我热烈鼓掌,还大声地鼓励我:“何宇轩加油!我们后面的人多加把劲,一定能追得上其它班级!”终于,我们班真的拿了第二名。

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希望能够真正拥抱国旗。2010年12月12日,广州亚残运会开幕式上,我手捧五星红旗庄严地走入会场。仪仗队员打开国旗那一刹那,我走上前去拥抱国旗,深情抚摸并亲吻国旗。就在那一刻,我看见了,看见了自己心中鲜红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看见了,看见了自己心中的亚残运会盛典庄严绚丽;我看见了,看见了自己心中的祖国在世界上傲然屹立!

就在那一刻,我看见了我的成长历程。一出生就患上视障的我,虽然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个世界,但亲人、老师和同学们教会我用一颗善良的心去感知天空,用一颗感恩的心去触摸大地。我心有国旗的鲜红,我有自己对祖国的理解:“五星红旗,您就像妈妈一样温暖。”就在那一刻,有一股温情缓缓地流入我的指尖,有一种感动深深地弥漫我的心田,我情不自禁地捧起国旗,俯下身,把脸轻轻地、轻轻地贴在柔软的五星红旗的旗面……

其实,不只是小宇轩,在华景小学,更多的“小宇轩”们在“优雅教育”的熏陶下,幸福成长着;在天河区,更有着无数的孩子在特色德育的熏陶下,快乐地前行着。因为基于校本,天河区各校所实施的德育才有了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上一篇:体育评优课感悟下一篇:师德演讲稿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