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特色建设管理(精选11篇)
学校德育特色建设管理 篇1
昌图县第一初级中学坐落在昌图县八面城镇, 学校占地面积24127平方米, 现有36个教学班, 在校学生2101人, 教职工161人。学校始终坚持以“创建一流特色学校”为办学目标, 以“为学生成才铺路、给学生未来奠基”为办学理念, 以“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为发展思路, 形成了“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 逐步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学生素质优良化。
几年来, 学校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以改革为突破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确立“在道德建设中抓基础文明, 在基础文明中促道德建设”的德育工作思路, 通过德育体制创新、德育途径创新、德育内容创新, 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创新德育体制, 完善工作机制
几年来, 我们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建立科学的德育工作体制, 对学生品德的发展进行最优化控制。通过实践, 学校构建了由校长负责、党总支保证监督、党政工青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 并不断拓宽德育工作, 充分发展校外活动基地和关工委的作用, 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体, 家庭、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德育工作网络。学校形成了“学校无闲事, 事事教育人;学校无闲人, 人人教育人;学校无空地, 处处教育人”的德育机制。
二、创新德育新途径, 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
目前, 德育工作已经由重视到向关注个体情感体验的方向发展。针对学校道德教育表浅化、知识化、孤立化、封闭化、僵硬化的特点, 我们创新德育工作的途径方法,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教育活动, 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形成良好的德育工作氛围。
(一) 规范育人, 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反复学习领会《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中学德育大纲》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等纲领性文件, 以纲要为指导, 以 《守则》 和《规范》 为依据, 制定了 《昌图一中礼仪规范》 《昌图一中德育达标周评比标准》, 由政教处负责落实, 每周对学生的纪律、卫生、间操、新风尚等进行考评。
(二) 环境育人,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优美整洁的物化环境和友善和谐的人际环境, 在无形中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1.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学校开展了“把礼仪带进学校”的活动。在活动中, 师生积极建立“平等、民主、尊重”的关系, 倡导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交往。
2.创设美好的物化环境
校园是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地方, 良好的校园环境将对学生的品德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 校园环境建设不容忽视。经过几年的努力, 我校实现了校园“四化”, 即绿化、香化、美化、净化。2005年, 我校新建60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2013年, 重新改建校门围墙;2014年, 学校新做了外墙保温并重新粉刷了三栋教学楼, 楼内走廊重新布置, 使走廊文化更符合德育特点, 体现环境育人。校园环境焕然一新, 一个崭新的一中展示在全体师生面前。
(三) 评价育人, 实行多元评价
传统的学生评价停留在学习成绩上, 如“三好学生”“学习标兵”等严重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自尊心。为此, 我校一直致力于学生品德评价的改革。
1.德育量化考核
学校创立了学生思想品德量化考核表, 分为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待诸方面, 在自评、组评、班评、教师评的基础上为学生打分。
2.开展“十评”活动
我校的十评活动非常广泛, 如“优秀团员”“优秀班团干部”“学习标兵”“体育标兵”等等。可以说, 每一次活动, 都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学生,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
(四) 活动育人, 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
我校实施德育工作543工程, 即“五每四好三大”。“五每”指学校每学年都召开法制交通安全报告会, 每学期都开展安全避险应急演练, 每个月都要做安全报告, 每个周班主任都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及校规校纪教育, 每一天都要有领导带班、保卫人员值班。“四好”指读好书、唱好歌、集好语、做好人。读好书:班班都有读书角, 规定每位学生都要写学习体会, 在班级装订成册。唱好歌:班班都要唱校歌, 班班都要唱班歌, 班班都要唱励志歌。集好语:每位学生都要有自己的座右铭, 每位学生至少收集20条名言警句, 在班级装订成册。做好人:做身心健康、活泼、富有朝气的学生。“三大”指社会大课堂实施工作。学校努力打造三个学生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一是辽宁盛德集团励志教育基地, 二是辽宁广合集团家乡美教育基地;三是辽宁曙光集团社会主义新农村体验基地。
三、创新德育内容, 使德育贴近生活、贴近时代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课堂上“教”出来的, 而是学生在实践中“做”出来的。为此, 学校在工作实践中, 注重德育的选择, 使德育贴近学生心灵, 贴近学生生活。
(一) 注重德育选择, 使德育贴近学生的心灵
新时期, 青少年的思想多元化, 使德育不再是居高临下的训导, 而是平等的探讨、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景的结合, 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灵。在工作实践中, 我们把 《中学生守则》 解析成“五大教育”, 即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纪教育、人格教育、现代文明习惯教育;把 《中学日常行为规范》 解析成“五大行为习惯”, 即生活、学习、文化、劳动、社会。学校先后开展了“读书系列活动”“国旗下的讲话”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二) 强化实验体验, 使德育贴近学生生活
学校是德育的小舞台。为了让学生体验服务社会的乐趣, 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 从我做起”的活动, 让学生走上街头, 清理周边的小广告。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热情、创造灵感,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我校在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期间开展了“我来设计节徽”的活动。社会是德育的大天地。学校每学年在七年级都组织军训, 开展远足活动, 培养学生恒 (意志坚定) 的品格;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 培养学生群 (乐群合作) 的品格;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 培养学生勤 (勤劳刻苦) 的品格。
为了使德育更贴近生活, 学校工委发起组织学生开展了“三别、四带、五无”活动和“四个时候”的教育活动。三别:向粗鲁告别, 向陋习告别, 向坏事告别;四带:把礼仪带进学校, 把微笑带给同学, 把孝敬带给父母, 把谦让带给社会;五无:地面无痰迹, 室内无纸屑, 桌凳无刻痕, 墙壁无脚印, 出言无脏话。“四个时候”的教育:访访祖辈小时候, 听听老师那时候, 比比自己这时候, 想想自己到时候。
多年来, 我校在各级有关部门的关怀指导下,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以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为指导, 重视并加强德育工作和德育管理。学校先后被评为“辽宁省先进集体”“辽宁省文明学校”“辽宁省贯彻《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先进学校”“辽宁省政治学习先进集体”“铁岭市管理先进单位”“铁岭市德育工作示范学校”“铁岭市先进党总支”“铁岭市先进职工之家”“铁岭市先进团委”“铁岭市学术研究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回首过去, 一中人充满自豪;展望未来, 一中人豪情万丈。伴着德育的春风, 洒下育人的雨露, 在润物无声中成长, 一中人正昂首阔步, 扬帆远航!
学校德育特色建设管理 篇2
——藏区“9+3”免费教育“3385”培养模式
宜宾市南溪职业技术学校坚持“育人为本、重德强技、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遵循“第一年注重养成教育,打牢学习基础;第二年注重技能培养,促进学有所长;第三年注重顶岗实习,推进学生就业”的培养思路,为“9+3”学生量身定做培养方案,确保每位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全校教职工共同努力、齐抓共管,严格常规管理,突出分类指导,探索出三三“目标”八“措施”五“途径”的“3385”培养模式,有效开展“9+3”学生常态化教育管理工作:
一、“三三”培养目标 “三成、三品”教育是我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模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文明成人”、“健康成才”、“和谐成功”,成为“品格学生”、“品味学生”、“品牌学生”。
二、“八”大保障措施
(一)管理层次:强调一个“明确”。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9+3”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领导组,统筹并牵头教育管理工作,下设“9+3”学生教育管理办公室,配备专
职德育教师和工作员,制订详细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案和各项活动的安全预案,明确管理要求、细化工作职责,落实工作措施。
(二)教学管理:创新“双轨”教学。
学校实行“双轨制”教学管理,一是按专业意愿编入对应班集体对接常态管理,周一至周五和内地学生一起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二按文化摸底考试成绩分年级编为小学起点的周末文化补习基础班和初中起点的周末文化补习提高班,在双休日、节假日集中进行以事业单位、公务员、对口高考等招考内容为主的文化补习及藏、汉双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
(三)常规管理:恪守四个“必须”,细化五个“重点”。冲突必须及时消散、外出必须有人管护、课余必须有人监管、生
病必须落实陪护;关注的重点(重大不良行为发生的随机性和涉事的快速集群性);监管的重点(重要时段、重点地段、重点事件、重点人群);教育的重点(“三禁两不”、“十不准”纪律规定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帮教的重点(学生严重不良行为的及早发现和处理);提升的重点(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
(四)安全管理:落实三“室”一“园”一“边”监管,细化七“点”两“制”教育,坚持三个“定期”工作。
落实教室、寝室、实训室学生的安全管护,加强校园及周边秩序维护;细化防火、防溺水、防交通安全、防食物中毒、防学生间伤害、防地质灾害、反恐防暴七个教育重点,细化并强势推进“学生离校护送制”和“楼层监管责任制”;坚持定期安全教育、定期安全隐患排查、定期违禁物品收缴。
(五)养成教育:狠抓三“礼”三“规”四“有”五“无”。知礼仪,讲礼仪,有礼貌;深入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南溪职校学生礼仪常规》、《南溪职校学生一日常规》;穿有样,坐有相,言有规,行有范;墙上无污迹,门窗无破损,地面无纸屑,桌椅无划痕,卫生无死角。
(六)班级教育:践行五“多”四“导”“一帮一”。
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尊重、多一点帮助、多一点鼓励、多一点机会;学习上要辅导、生活上要引导、心理上要疏导、技能上要指导;学校教师与每一位“9+3”学生结对帮扶,在思想、学习、生活上全力帮助关心。
(七)行为导向:深化标兵评比。
学校在“9+3”学生中开展“五星”学生(文明之星、勤奋之星、技能之星、体艺之星、创新之星)评选,做到“学有模范,追有标兵”,(八)实习管理:工场学生“自治”。
学校注重对学生实训的规范管理,以“3Q7S管理”、“模拟工资制”、“模拟顶岗实习”、“模拟工管岗位”为特色,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创业教育,搭建学生“班组自治”管理班子,自我教育、自我管
理,配合企业培养业务骨干,从而实现学生顶岗即可就业。
三、“五”条就业途径
更新德育观念?创建特色学校 篇3
一、以丰富的尚美德育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从生活中去体验和感悟美无处不在
涌泉完全小学围绕尚美文化教育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实现了校风、校纪、学风的大跨越。在长期的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中,我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系列德育教育活动。
一是我们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在三八节、母亲节、教师节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国庆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六一儿童节,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二是文明常规教育活动。针对小学生特点及我校实情,我校把每年的二月和九月定为文明礼仪常规教育月(八好行为习惯教育),主要围绕“走好路,穿好衣,行好礼,读好书,写好字,做好操,叠好被,扫好地”的八好文明行为引领学生健康发展。
三是开展校园教育活动。我们坚持每年举办一届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成立了各种学生兴趣小组,如棋艺组、球类组、跳绳组、拍皮球组等等,丰富了校园生活,培养了学生能力,发展了学生个性,陶冶了学生情操。
四是文明创建活动。从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文明意识。在全校开展了“争创文明校园、最美班级、最美宿舍、争做绿色小卫士和尚美之星”等多方面评比活动,使学生从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让学生走出校园,既有效填补了“双休日”教育的空白,又使小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同时也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
二、德育内容创新——班会教育系列化
我们规定每周一下午的第一节为班队会课,主要对小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教育和班级工作点评。长期以来,没有教材,没有参考材料,班会教育要教什么,怎样教,无据可依,随意性大;有的教师把班会教育作为批评学生的主要途径,班会成了批判会;有的教师因班会教育无内容,随意放弃;有的教师教育内容不当,缺乏层次性;有的教师班会教育随意性很大,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针对这一现状,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班会教育的内容体现层次性,注重一个“序”字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因此,我们依據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我校实际制订了适合我校的德育序列方案,根据不同年级确定了每学期的主题,做到导练结合,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铺好了路。
德育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了由低到高这个序,就会防碍学生成长。因此,我们进行活动安排时,做到由易到难。
2.班会教育内容贴近生活实际,讲究一个“近”字
德育缺乏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脱离了生活实际。因此,在班会安排时,要特别注重强调一个“近”字,使教育的内容尽量贴近学生,贴近时代。一是根据当代社会实际,德育内容要有一定超前性,适应性,因此把德育新观念也列入班队会教育的内容。二是贴近学生的实际。班会教育的内容避免出现说教的形式,而是通过提供一些既生动形象,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让学生理解的故事,起到示范、警醒、借鉴的作用,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效。
3.班会教育内容丰富多彩,讲究一个“趣”字
为了增强班会教育的有效性,在确定内容时,就强调一个“趣”字。让每次活动形式多样,能吸引学生,有可学性,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三、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班主任素质高低及其工作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校风、班风。我们的做法是:我们每月进行一次班主任培训,主要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政策法规、班级管理艺术、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丰富班主任理论水平,提高班主任管理艺术和能力。每学期要求班主任做到五个“一”,即每学期撰写一份班主任工作案例,每学期组织一次班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每学期召开一至二次家长会,每学期举行一次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
学校德育特色建设管理 篇4
一、注重德育研究, 强化学生责任意识
根据“不求人人升学, 但求人人成才”的办学理念。努力探求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问题, 在抓好常规德育工作的同时, 勇于开拓学校德育工作的破冰之旅, 培养学生“对家庭负责, 学会孝敬;对学习负责, 学会求知;对集体负责, 学会关心;对社会负责, 学会报答;对自己负责, 学会成才”。以适应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需要。
对家庭负责, 学会孝敬。学校坚持以德立校, 把“对家庭负责, 学会孝敬”作为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 赋予“孝敬”的时代内涵, 拓宽“孝”的本质意义。要求学生每周回家做三件家务活;每一周主动的跟父母进行一次谈心;每学期都有一个进步, 给父母一个惊喜;每年岁末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
对学习负责, 学会求知。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 不断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有关知识加强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明白:在校努力学习, 这是每一个学生的天职;学习没有窍门, 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根据自身的目标、基础, 有选择性的、有计划性的读书学习, 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把知识运用于实践, 反复学习, 不断提高, 这是学会求知的必经之路。
对集体负责, 学会关心。良好的班风是每位学生对班集体负责的体现。为让学生学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 使其能够在集体中与所有成员和睦相处, 召开“榜样在我身边”、“决不服输”“团结就是力量”、“小处见大事”、“同学需要理解, 班级需要爱护”主题会, 开展“一帮一”、送温暖、班团干部竞选活动。学校制定相关奖惩政策进行激励, 班主任具体实施, 让“对集体负责”走进学生的心灵, 形成良好的班风。时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感悟他人给我的温暖, 学会对他人的关爱。
对社会负责, 学会感恩。为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回报社会的意识, 努力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让学生在每天的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 于潜意识中萌动向典型人物学习的思想。只要努力奋进, 感恩的希望就不会遥远。学校积极整合周边教育资源, 让学生深入到机关单位、广大农村开展如慰问敬老院老人、科普农技宣传、普法宣讲活动, 进行体会“踏入”社会的辛劳与回报社会的快乐。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立志服务于社会的思想与能力。
对自己负责, 学会成才。对自己负责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让学生知道, 只有对自己负责, 成才就会有希望;只有刻苦勤奋、事事尽责, 克难奋进、不断进取, 才能化希望为现实, 才能化希望为现实, 收获成功的喜悦。比如, 让每位学生必须人人写成长日记, 记录自己的青春足迹, 成长经历, 成才过程;班主任及语文老师必须周检。德育处、校团委按月褒奖各个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校的学生在三年的学校生活中, 人人都有一次得到表彰的机会, 使人人成才的理念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美丽的倩影, 以至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推出特色项目, 丰富特色教育理论
学校在常规德育教育的基础上, 深挖教育内涵, 创新教育形式, 培植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特色项目。以德育、科研带动其他项目的建设, 以特色的思想建设学校项目。形成特色项目群是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
开设课外活动特色兴趣班级, 比如, 体育、民族舞蹈、文学艺术、书法、绘画等, 根据学校特色发展计划, 自订计划及课程目标、整合资源优势、自编校本教材, 按时认真训练、辅导, 随时总结经验。独特的教学方式, 亲切的教学内容, 特别的吸引学生, 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学校围绕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重点在德育立校、开设课外活动特色兴趣班、科研兴校几个方面, 按照工作思路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在实践探索中引领特色项目走向成熟。
三、创建特色学校, 推动学校科学发展
在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中, 我们挥洒汗滴, 乐于奉献, 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学校特色建设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各种活动中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如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习指导的能力、学会合作互助的能力、学会欣赏包容的能力等等。这都是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渴求的, 比如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 学生从中受益匪浅。
学校特色建设提升了学校常规管理水平。特色创建的过程是一个教育思维不断升华的过程, 伴随着特色教育的不断推进, 教师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有效提升。表现在管理层面上, 学校行政人员日益清晰了对于学校发展的思路, 合理规划了学校发展的愿景, 表现在一线教师身上, 广大教师除了积极参加教学科研活动, 师德师风建设得到不断加强, 热爱本职工作。有了自己对于教育的一份思考, 能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 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 创新自己的育人手段, 提高育人水平。因此, 学校特色创建推动了学校发展。
走特色办学之路, 要不断地明确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不断地统一思想, 克服困难, 因地制宜, 扬长避短, 自主发展, 各显神通, 不断提升学校的竞争力、生存力。要始终坚持以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作为特色建设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要系统规划、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创建过程, 把特色内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产生特色效应, 真正实现特色创建创出特色。
摘要:本文从德育研究, 推广德育研究成果, 树立学校特色教育理念, 培养师生的良好素质,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德育特色学校汇报材料 篇5
我校是一所农村一类完全小学,我校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落实全国德育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提高对搞好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大意义和认识,在实践中探索德育的途径和方法,以构建体系、重在建设、形成特色、争创一流为目标,不断加强和改进了德育工作,有力地推进了我校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和教风建设,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先后被命名为抚宁县德育示范学校、抚宁县家长学校示范校、从98年起连年被县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现将近年来我校德育工作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措施落实
我校的德育工作实行了校长负责、德育处具体实施的领导管理体制,做到了有领导分管,有机构负责,有专人具体抓。
1.组织学习、明确目标、形成共识。
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了《小学德育大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邓小平同志的有关德育思想,明确了德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四有”新人。因此,将德育工作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上。学校号召全体教职工必须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去认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从而形成了共识,产生了合力。
2.建立并完善德育管理机构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领导小组。以德育主任、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课教师为核心的德育队伍,并做到认识到位,规则到位,措施配套,为我校德育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3.教学管理工作始终坚持学科教学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各学科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为此,学校要求在评课、听课以及教案的检查评比中都必须体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并列为优质课、优秀教案、年终评先的重要条件。
二、强化制度建设的常规管理
学校强化了德育常规管理,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了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建立了班主任管理制度、考核制度、检查制度、表彰制度、例会制度等。形成了德育管理的整体效应,保证了德育工作有章可循,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工作干线畅通,管理有序,调控有力。这些德育管理如同教学管理一样,逐一落实到位,为提高德育实效打下基础。
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为形成良好的校风奠定基础。学校德育领导小组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长期侨务列入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认识,定期分析学生养成教育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掌握动态,使工作有的放矢。领导小组成员深入班级调查研究,提出对策,督查实施,为文明礼仪教育开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1)寓教于乐的活动使文明素养渗透到学生心灵。每年新生入校都要以礼仪教育为主题召开主题班会,巩固学校的有关礼仪规范知识和要求,吹响争做文明学生的号角。利用校会、队会,积极宣传礼仪的有关内容,及时地报道各班的好人好事及每周的纪律、清洁、出勤、广播操、流动红旗的评比,规范了校园管理,有效地遏制住了少数学生敢于公然违纪的不正之风。献爱心捐赠敬老院、捐资困难学生、等,受到了好评。同学们捐助病危学生于飞同学近一千元,帮助她进行治疗;为图书馆捐书近一千册;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如为乡政府打扫清洁,为五保户打扫卫生,宣传新义务教育法。弘扬长征精神的征文比赛,各个节日的各种文体活动,充分表现了同学们的爱国之情,展示了现代小学生文明守纪,生机勃勃的风采。
(2)进一步健全机构,落实考评制度。领导分管,教导处组织实施,年级组、班主任负责具体落实。少先队、班干部为主的检查机构。做到主要活动有人抓,具体事情有人干,平时监督有人查,考核记载有人评。
2.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旗帜,培养师生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我们在狠抓爱国主义常规教育落实的同时,以升旗仪式、各类英雄人物、先进人物为载体,有效地开展了弘扬长征精神、祭扫烈士墓、我爱我的班集体等主题班队会,并以六一儿童节、国庆节、清明节等重大纪念日为契机,举行知识竞赛、读书活动、书画比赛、艺术节等对师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其爱国认知水平得到提高,爱国情感得到激发,爱国行为得到发扬。
3.抓好遵纪守法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法制观念。
邀请法制副校长讲法制教育课。组织班主任和全校同学认真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内容,与茶棚派出所组成共建学校,采取多渠道和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经常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把提倡与禁止,他律与自律,专题教育与常规管理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使学生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不断增强法制意识,从小树立纪律和法制观念。
4.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当前特别要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常见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咨询辅导,我们设立了心理咨询信箱,同学们的来信,由专人与他们进行交谈,启发学生的内心体验,教会学生学会分析心理障碍,使学生的心理矛盾得到正确疏导,从而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承受挫折,战胜困难、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 加强了校园环境建设。育人环境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隐形教育的阵地,学校十分重视育人环境的建设和改善,现投资完善了校园的文化建设设施,美丽漂亮的校门使学校焕然一新,走进校园就可见院墙上画满了小学生行为常规图画,激励着同学们每天都要驻足成诵、牢记在心。强力打造了校园文化长廊,成为学校展示、宣传的重要阵地,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校的花
草树木使校园四季长青,鲜花盛开。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恬静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个优良的环境中能够健康、全面发展。
2. 建立了少队室、图书室、宣传栏、教室黑板报等育人阵地。同时每天保持整洁的校容校貌和班容班貌,使校园文化氛围向着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并时刻以这种诗化的氛围熏陶着学生,教育着学生。
五、办好家长学校,全面提高育人水平
要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整合教育资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我校从95年开始办家长学校,宗旨在于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改进家长教育方法,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提高家长教育素质,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有机结合,整合教育资源,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增强了家长正确教育子女的自觉性和针对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良性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我校的校风、校貌的建设。家长学校被评为95先进家长学校,96年被评为县家长示范学校。我们将一好既往地开办好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功能,为培养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成绩已然成为过去,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如何开展,如何才能向新的领域、新的高度、新的水平去实践和探索,这将是我校德育工作的努力方向。我们一定会紧跟德育工作的大潮,积极构建科学的德育体系,拓宽德育途径,注重德育工作创新,整合教育资源,建立更加成熟的德育网络,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新的德育工作中贡献力量,谱写德育工作的更加辉煌的美丽诗篇。
学校德育特色建设管理 篇6
2006年以来,学校积极实践“文化立校、文化育人”理念,深入挖掘学校所处社区玉石文化资源,挖掘玉的文化内涵,在传承传统“玉文化”的同时,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学校确立了“以玉立德,以德育人”的德育理念,提炼出耀华小学“玉石精神”:以玉立德,锐意磨砺,精雕细琢,玉耀光华。多年来,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和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使“玉石精神”深深地凝聚起师生的精神。“以玉立德”的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产生了深远的区域影响,开发德育特色校本课程有了坚实的基础。
一、依据办学目标确立课程目标
学校办学目标是德育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归宿。耀华小学把培养光耀中华的“现代君子”作为育人目标,希望学生具有“仁爱、睿智、儒雅、磨砺、精进、和美”的素质,懂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深刻道理,不断雕琢自我、磨砺成才。为此,学校确立了以下课程目标:
一是情感态度目标:热爱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玉文化;热爱荔湾,热爱学校,具有光荣感和自豪感;具有“仁爱、睿智、儒雅、磨砺、精进、和美”的品格。
二是行为习惯目标:养成文明有礼的行为习惯,做到善于交往,注重礼仪,以诚相待;关爱他人,乐于参加各项小义工活动;树立远大志向,勇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
三是知识技能目标: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玉文化的发展史;懂得玉的分类和玉石原料的加工过程,体会“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明了校园玉石精神的内在意蕴;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二、结合学校特色筛选课程资源
德育资源是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载体,涉及方方面面,有文本资源(如教材、图书、报刊、图表等)、音像资源(如电影和电视节目、录像、VCD、各类教育软件等)、实物资源(如图书馆、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电子信息资源、乡土资源(如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人力资源(如学生、家长、教师以及其它社会人士等)。
尽管德育资源十分丰富,但在德育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对其进行精心地筛选,挑选出有特色的课程资源,以有利于实现特色校本课程的目标,有利于促进学校特色的发展。为此,学校紧紧围绕本校的玉石文化特色,对校内外的德育特色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形成了一份德育特色资源综合分析表(见下表)。
三、精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开发的核心工作是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为此,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周边丰富的玉石资源,以及全体师生对玉非常熟悉的优势,以“玉石”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每个年级均确立了“古玉寻根”“品玉赏玉”“话说神玉”“琢玉成器”“细说玉德”“玉石精神伴我成长”六大主题,每个主题由“资料坊”“实践空间”两部分组成。“资料坊”主要是介绍玉器知识、玉器街、和玉石有关的成语等,“实践空间”主要是让学生动手、动脑开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体验情感、培养能力。
如一年级的“古玉寻根”——寻缘源胜老街,“品玉赏玉”——玉从哪里来,“话说神玉”——女娲补天,“琢玉成器”——原石的故事,“细说玉德”——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精神伴我成长”——原石;二年级的“古玉寻根”—— 今日“老街”,“品玉赏玉”—— 玉的产地,“话说神玉”—— 西王母献玉,“琢玉成器”—— 脱下粗糙的外衣,“细说玉德”—— 以玉立德, “玉石精神伴我成长”—— 璞玉等活动。六个年级的德育特色内容,形成了序列完整的特色课程体系。
四、综合设计学习活动方式
只有通过学习活动方式的参与,课程开发才能由静态的设计真正走向动态的实施。学习方式的经历过程,是学生发展最真实的过程,也是体现课程价值的过程。为此,学校在设计“以玉立德”德育特色校本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时,遵循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活动与体验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
如校内活动,主要包括课堂学习和主题活动两种。课堂学习内容主要是了解玉的种类、玉的历史、玉石的品质、玉石的故事、玉石成器的过程,如何分辨玉的等次等。主题活动的内容则是:一为耀华之星评选:“仁爱之星、睿智之星、儒雅之星、磨砺之星、和美之星”品牌学生评选表彰;二为各种仪式活动:“璞玉雕琢”入学仪式、“大爱润玉”感恩活动、“璞玉初成”毕业典礼仪式。
校外活动,则包括综合实践活动,如参观玉器街、参观玉雕厂、参观南越王墓活动、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制作手抄报等;小义工活动,如义工制作活动、义工关爱活动、义工读书活动等。
五、开展立体式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有完善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以保证校本课程的健康运行。而德育的评价历来是个难题,因此对德育特色校本课程,我们坚持参与性、激励性、发展性等原则,关注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主张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主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耀华之星的评选以及《学生成长记录册》的记录和评价来进行。与此同时,我们还引进雏鹰争章机制,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了基础章、达标章、优秀章等不同级别的奖章,通过颁发奖章的方式,评价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区耀华小学 广东广州 512500)
学校德育特色建设管理 篇7
一、特色规划, 智在选择
学校特色是学校办学个性的具体体现, 也是学校教育优势的集中反映。特色项目的选择, 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 从学校实际出发。
磐安二中学生的文明、礼貌、集体、责任、法纪、亲情等意识淡薄, 人格上有许多矛盾和缺陷之处, 比如独立意识上升, 责任意识淡薄, 重视自我与, 漠视他人等。而以儒家伦理传统为主要内容的道德精华, 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 是民族的魂、民族的根, 在新时代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现。实施“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德育工程,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人格。
2. 从素质教育出发。
君子是指道德高尚的人。品读经典, 就是要重拾那些被现代人日益忽视的君子品格, 努力仿效古人的君子遗风, 以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心、勤奋好学、自律孝顺”的谦谦君子品格。实施“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德育工程, 就是要通过诵读经典来传承传统美德, “雕塑”学生的人文品性,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夯实学生的人文功底,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从社会需求出发。
一个学生无论将来成就大小, 他首先必须是一个完整的“人”, 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在金钱至上、物欲膨胀的当今社会更加迫切地呼唤人类善良的本性, 更需要在内心深处寻找一块纯净的天地。因此, “学会做人”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学校实施“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德育工程,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就是希望找回古人善良的本性, 把它继承下来, 为学生今后做体面的人、幸福的人奠定基础。
二、特色成长, 重在实践
磐安二中把整个工程分为读书工程、五心教育和学生行为规范达标三个部分, 以科研引领、营造氛围、订章立制、校本课程为主要策略开展活动。
1. 科研引领。
为充分发挥科研在学校特色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 研究制订工程规划和实施方案, 并分阶段确定研究的工作重点。在启动阶段, 重在开展调研和文献资料查阅, 了解掌握其他学校德育建设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分析本校已有的研究基础, 确定德育工程建设的思路、方法和重点。在实施阶段, 重在跟踪服务, 及时发现经验, 了解问题和困难, 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研讨等活动。在发展巩固阶段, 重点研究完善工程的制度建设, 规范工程实施体系, 探索工程的评价和考核机制。
2. 营造氛围。
校园环境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布置充分体现了传统美德的教育性, 其中, 最引人注目的是学校的主题文化墙。第一期文化墙的正中是德育工程的主题“读圣贤书, 立君子品, 做有德人”, 其右边是“中华古典诗词选粹”, 左边是“中华美德名言警句”。第二期的德育工程主题文化墙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收录了22首富含哲理的中华古典诗词;第二部分选录了“中华经典成语千字文”中的《传承文明》等五部分内容;第三部分按照“五心”专题的框架选录了部分中国古代修身名句。主题文化墙有力地渲染了学校德育工程的氛围, 使全校师生时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漫步中习文诵句, 也取得了美德养育与知识积累协调发展的效果。
3. 订章立制。
学校把德育工程作为发展的头等大事, 制定了《读书工程五年发展规划》, 先后出台了《特色发展规划》、《德育工程实施规划》和《读书工程实施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 以及《读书工程管理办法》、《读书工程考核办法》、《“五心”教育实施细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做到凡事有章可循, 有规可依, 科学规范。
几年来, 德育工程已经成为磐安二中的特色和品牌:学校课题《读圣贤书, 立君子品, 做有德人》被金华市教科所列为2005年精品课题, 课题论文获浙江省教育科学院一等奖, 作为唯一的中学思想教育课例入选浙江省宣传部编写的《三贴近, 零距离———基层思想教育100例》一书中, 众多媒体专门报道了该校德育工程。
三、特色发展, 贵在坚持
经过5年的艰苦探索, 基本形成了“两条腿走路, 三管齐下”的德育工程框架。学生的美德养育从“他育”转向“自育”的模式也逐渐成型。
1. 校本课程。
德育工程的“圣贤书”主要指以《论语》为主干的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代表著作及其他优秀古典经文, 也包括新课程标准规定背诵和阅读的诗文,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按照“忠心、孝心、诚心、专心、公心”这“五心”专题教育思想的框架体系, 有针对性地选取爱国忧民、诚实守信、文明礼仪、博学笃行、仁爱孝心等精华片断, 开发成校本课程, 编写《“读圣贤书, 立君子品, 做有德人”德育工程学生读本》 (两册) 分别发给高一、高二年级学生, 让他们在学校统一规定的时间内认真诵读和体悟。“读本”充实了学校的课程体系, 也为学校的德育工程特色深化、强化奠定了基础。
2. 工程框架。
“两条腿走路”就是读书工程的两个“结合”与“两个渗透”。其中, 两个“结合”是“读书”与感悟反思相结合, “读书”与“五心”专题教育活动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达标活动相结合。两个“渗透”是指道德教育有意识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 渗透到学校环境特别是校园文化环境中去。“三管齐下”一是指组织管理上的协调配合, 即德育工程领导小组、特色教育办公室和读书工程学生督察小组在工作中的组织管理和相互协调配合。二是指德育工程的三个环节并驾齐驱, 即在学生美德养育中, 读书工程、“五心”专题教育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达标活动三个环节相辅相成, 同时进行。三是指“三个结合”, 即德育工作中学校内部诸要素的结合, 与校外教育力量的结合, 与学生自主教育相结合。
3. 养育模式。
为使学生的美德养育从“他育”转向“诵读—感悟—践行—升华”的“自育”模式, 学校要求学生在反复念诵句、段或短篇经典诗文中, 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 在日常行为和集体活动中实践自己的道德感悟, 在实践中升华自己的思想道德情感。读书工程、“五心”专题教育、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达标活动这三部分内容, 为学生的美德养育提供了“他育”与“自育”和谐共生的平台。
四、特色提升, 成在创新
创新是灵魂, 没有创新的特色也是没有生命力的特色。在实践中磐安二中根据学校的自身实际, 通过向教师延伸, 促进教师队伍健康成长;向家长辐射、服务社会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程, 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特色建设。
1. 向教师延伸。
通过“正师风, 铸师魂”的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开展教师的系列师德师风建设活动, 通过“树旗子, 给场子, 扬鞭子”的“三子经”教师人才培养策略促进青年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 通过“教好书, 先读书”的教师读书工程使教师积极迎接新课程改革的挑战。学校的德育工程有效地实现了向教师的延伸。
2. 向家长辐射。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父母的言行身教, 都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构成重要的影响。加强家教指导, 改善家教质量十分重要。据此, 学校成立了由家长组成的家长委员会, 加强与家庭的联系, 家校形成教育合力。
3. 服务社会。
学校的“五心”教育活动强调学生的德育实践, 立足于家校联合, 使德育工程既是学生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 也是宣传和谐发展观的一个平台, 还是一根辐射、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纽带。在磐安这样社会文化比较匮乏的山区小县, 该校的德育工程无疑是一个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载体。
学校德育特色建设管理 篇8
一、当下高中学校德育面临的困境
第一,实施新课程以来,部分高中教育依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学生主体地位没有落实,德育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地域特点缺乏针对性,处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新问题不当,致使德育与智育发展不平衡。第二,部分家庭教育缺位。有些学生缺乏必要的感恩之心,学生对未来缺少信心,部分学生缺乏责任心,甚至对学校的德育产生抵触情绪。第三,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往往是问题德育,德育工作者看到很多问题,整天解决德育问题,还是出现很多德育问题。教师很苦恼,产生职业的倦怠;学生很烦恼,失去应有的自信。与此同时,由于各种原因,社会及家庭教育中的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其实,德育应该是欣赏德育,“德育应该成为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学校德育必须由问题德育走向欣赏德育。多关注学生的优点和闪光点,赏识和激励学生;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多把尺子评价学生;帮助学生学会赏识自己,树立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推广“欣赏型德育模式”,可以帮助学校实现问题德育向欣赏德育的转变。
二、实施“三心素养特色德育”的意义和价值
“三心”,即“感恩心、自信心、责任心”。第一,实施“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可以丰富德育内容和创新德育形式,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打造具有针对性的高中特色德育。第二,研究“三心素养特色德育”,认识它的规律性,可以使高中德育工作收到良好效果。第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更能增强学校德育的可操作性。
三、“三心素养特色德育”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1)概念的界定。拥有感恩之心,便会友善地对待每个人;拥有自信心,便会不断地克服前行中的障碍;具备责任心,就会勇于担当责任。当前部分高中“三心素养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遵循高中生心理和品德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选取“感恩心、自信心、责任心”三个最为基本的心理倾向作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全方位实施感恩教育、自信心教育和责任感教育,有利于摸索德育工作规律,提高德育实效。
(2)研究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以培养学生“感恩心、自信心、责任心”为重点,采取有效途径和措施,逐步拓宽、辐射到其他心理、道德素养层面,对高中生进行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既有重点又有全面性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3)“三心素养教育”的内容和重难点。1)高一阶段素养教育的核心以“感恩心”为主题,开展以“感恩天地亲师、报效国与民”为核心的感恩教育。根据学生入学时的基础情况,以加强传统文化建设为契机,引导学生从爱父母、爱家庭开始,强化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的感恩教育,提高生、师、亲三者联动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家庭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形成爱祖国、爱社会、爱人类的情怀与意识。2)高二阶段素养教育工作以“自信心”为主题,开展以珍爱生命为核心的责任教育。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毅雅教育”,“毅”即坚毅、刚毅、果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志向坚定而不动摇;“雅”即正雅、高雅、儒雅,道德高尚、行为纯正,举止文雅、落落大方,学识渊博、涵养深厚。3)高三阶段素养教育工作以“责任心”为主题,开展以“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责任教育。在加强家庭责任感、族群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以“指导学生人生规划设计”为主的理想教育,把责任心教育与学生前途理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树立为人生目标努力奋斗的理想。而重难点,归结为“做人”的教育。
(4)实施策略。校园文化串联、衔接,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开发校本教材作为载体;社团活动激发个性,变“问题德育”为“欣赏德育”;学科渗透,课堂德育,活动德育。
四、操作的路线图及可行性
三心教育实施步骤路线图大致如下:学习掌握教育理论,了解研究学生需求→选择三心教育方式→设计三心教育活动→实施参与三心教育→总结反思三心教育→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改进德育方式方法→提高学生三心品行,增强德育工作实效。具体规划如下:
(1)组织特色活动,搭起德育平台。比如,举办走进高一大型家长会、走进高三誓师大会、开展校长有约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
(2)特色主题班会,浇灌德育之花。德育就是对人的精神世界进行改变甚至重建,可以说德育是改变人的事业。而改变人的最根本的力量,还是“人”。以“人”育人的德育,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要对三个阶段进行“精彩人生”系列——感恩、责任、理想主题班会教育。针对高一,进行感恩和养成教育;针对高二,进行生命与责任教育;针对高三,进行理想和人生教育。
(3)立体德育,辐射全员。在特色德育教学中,学校要树立“全员德育”的理念,人人都是德育者,人人都是德育执行者。一是注重德育多渠道渗透。注重环境渗透德育、文化渗透德育、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管理服务渗透德育。二是实施结对帮扶工程。对各班的双差生,领导主动承担教育引领责任,包干到人,年终考核;构建激励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工作模式,重视德育管理,形成分年级的德育目标系列教育机制;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的引领,把学生大课间操活动和卫生习惯的养成以及感恩教育作为全年德育工作的重点。三是爱心助学,打消学生后顾之忧。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学校每年都要积极争取政府助学金、爱心人士助学金,从而激励他们怀感恩之心,做感恩之事,树立道德标杆,争做文明学生。
(4)感恩教育点亮德育心灯。以对学生终身负责为出发点,以感恩教育为着眼点,培养“自省”意识。感恩教育会使高一学生扬理想风帆;感恩使高二学生珍爱生命,肩负责任;感恩使高三学生绘精彩人生。
(5)精神文化的引领教育———营造浓厚的德育文化氛围。“毅雅”文化,有利于打造特色德育内核。学校要注重榜样示范作用、文化舆论的导向作用、走廊文化的宣示作用,形成新的精神文化,用多元化的活动奏响德育的主旋律,逐步培养“文化认同”、渐进塑造“理想人格”,将“美德教育、理想教育、责任教育、榜样教育”等落到实处。
(6)行为文化的强化教育———为特色德育保驾护航。学校要从“培养好习惯”入手,加强行为规范教育和行为规范建设,努力使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保持一致。学校制定《高中学生文明公约》和《高中学生行为规范细则》,反复学习、对照、讨论,组织开展“高中文明修身”活动。通过行为规范训练,注重学生形象建设,美化心灵、优化行为,引导学生遵循道德原则和规范,整体提高道德行为水准,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自己的品行进行锤炼和陶冶。
(7)德育校本课程的升华教育———构建德育载体。校本课程是文化立校的重要载体,它是道德实践、人格培养、创新能力体现的呈现途径,是学校连接社会、课堂连接生活、知识转为能力的桥梁。在德育课程建设中,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亲临一线,明确课程构建目标,探讨文化育人、德育育人的可行性和迫切性,研究规划思路、方法,明确课题负责人。通过小组合作的引领,感恩、责任、理想的教育,以及校本课程的思路拓展,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推动学校的文化发展与特色的形成,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摘要:作为高中德育载体的德育文本,在教育过程中举足轻重。文章从当下高中学校德育面临的困境,实施“三心素养特色德育”的意义和价值,“三心素养特色德育”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操作的路线图及可行性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高中,三心素养特色德育,校本课程,实效性,德育文本
参考文献
[1]胡一乔.新媒体对中学德育的影响及其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5.
[2]谈建成,彭寿清.网络文化形态中的青少年德育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0(10).
学校德育特色建设管理 篇9
1.1与养成教育相结合
诚信道德是在道德实践中形成的, 因此必须渗透到学校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诚信是一种心理习惯, 因此, 必须与养成教育相结合, 在培养学生日常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过程中, 促进诚信品质的逐步形成。
为规范学生的品德行为,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人、诚信人, 学校重视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 确定了“学、立、抓、查、评”五种做法。学规范:每位学生都需明确《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 学校采用师生对话, 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 使每个学生熟知、领会, 大队部定期抽测, 公布成绩。立规矩:校纪校规具体明确, 制定《校园文明礼仪十条》《诚信公约》, 使学生从品德操行到文化学习, 从进校、出校到上课、下课, 从评优创优到违纪查处都有章可循。抓训练:对乱涂乱画, 损坏公共财物, 不守纪律、乱扔杂物等不良现象, 逐条逐项重点抓, 经常抓, 努力做到周周有训练重点, 月月有评比项目。查实施、评先进:每学期末, 我校都要求学生对照《规范》进行自评, 并对操行进行组评、班评。每学期还进行文明班级、三好学生、文明学生的评比, 以资鼓励。结合“六一”儿童节评出“文峰好少年”, 拍彩照, 写事迹, 用专板进行张贴宣传。
根据学生的实际, 从小、从近、从实、从细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坚持每月一个中心教育, 每周一次“国旗下讲话”, 每日一次班级晨会, 每日进行卫生、排队、两操、早读等常规评比。经过严格、反复训练, 帮助学生养成了文明、守纪的良好习惯, 学校的规范礼仪教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获得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校、区红旗大队、标兵大队。
为加强过程的管理, 促进过程中的反思, 学校组织师生坚持写成长日记——《成长足迹》。学生在日记中表达真情实意, 道出困惑, 感悟亲情, 学会理解、学会回报, 让教师侦听学生的心声, 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疏导、点拨,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1.2与德育活动相结合
诚信教育重点主要在知行统一, 关键在践行。学校精心安排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诚信教育活动, 让学生通过切身的实践和情景体验, 接受诚信道德教育, 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会做诚信人, 做诚信事。
充分发挥少先队的活动作用, 积极创造能触及学生心灵的社会性教育行为, 将诚信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内容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 通过报告会、座谈会, 走访、签名活动, 征文、感恩活动等形式, 感受诚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班队活动是作为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和寓教于乐的一个载体,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先后以高年级学生诚信征文、演讲、知识竞赛、讲诚信故事, 低年级组织诚信趣味活动等, 开展诚信故事演讲会、诚信名人名言接力赛、创编诚信童谣、我如何做一个诚信的孩子的研讨会、诚信伴我行等主题班队会, 举办诚信手抄报比赛。以“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为主题开展讲故事, 搜集名人名言, 编辑手抄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 使学生感受体会到诚信是做人之道, 立身之本, 说话做事要实实在在, 表里如一, 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 关心他人, 做到言必行, 行必果;遇到失误, 勇于承担应有的责任;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假丑恶;学会怎样分辨真善美, 假丑恶。活动中通过形象的故事、表演和情景再现, 激发内心的共振, 生成关照的冲动, 从而感悟到做什么样的人, 怎样做人, 明了自身的责任和荣誉。
1.3与社会实践体验相结合
俗话说:“看到的记忆不深, 听到的容易忘记, 只有亲身体验的才刻骨铭心, 终身难忘。”为此, 注重引导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自我教育成长。以“爱让我们成长”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体验活动:“今天我当家”——体验父母为家庭所付出的辛劳, 把家庭作为“岗位”, 把“爸爸、妈妈”作为体验的角色, 开始一天的“生活模仿秀”: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服、照顾病人等, 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走上父母工作岗位, 寻找成长源泉”——体验父母工作的辛劳, 充分挖掘社区德育资源, 走上父母工作岗位, 营造父母工作的场景, 模仿父母工作的言行, 体验到父母工作和劳动的辛劳、劳累, 感受到父母为家庭、孩子做出的努力, 体会父母服务于他人、服务社会、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
1.4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是孩子第一个课堂, 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 “言教不如身教”, 家长的一言一行, 从每个学生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并将延续到孩子的一生。积极争取家庭的广泛参与和配合, 有效开展家庭教育, 举办家长学校, 建立家长委员会, 并不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 通过汇报工作, 宣传教育法规和政策, 赠送学校编印的《家庭教育学习资料》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 掌握科学的育人知识, 优化育环境, 当好子女的启蒙老师, 当好一名模范的家长, 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为完善学生的人格奠定良好的基础。
让家长关心孩子的成长日记, 更是同心合力培养孩子的渠道。很多孩子在日记里记录了父母的言行、家庭里发生的事、父母与自己之间的故事, 并从中受到教育、向老师倾诉自己的困惑、委屈等。学校老师建议家长每周抽出时间读读孩子的日记。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读孩子的日记, 家长更注意自己言行的规范、在孩子面前的榜样作用。
教子尚须人品高, 树直还需勤培育, 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给学校诚信教育带来了正面效应, 拉近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距离, 密切了家长与老师的关系, 达到了通心办学, 同心育人的目的。
2发挥四个作用, 引导学生诚信品质的逐步形成, 凸显学校德育特色品位
2.1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熏陶作用
一个合理、向善和健康道德的文化环境对于良好诚信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 虽然今天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 但我们相信学校是可以通过精雕细刻和符合道德成长规律的日常教育活动, 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道德文化氛围的。
首先, 注重校园环境建设, 营造特色文化氛围。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校园进行绿化、美化、亮化;在教学楼、教室等场所精心挂置名人画像、格言警句;设立阅览室、宣传橱窗等。如今, 校园每面墙壁都会说话:“用微笑对待每一位同学, 用努力吸取每一分知识”“文明礼貌、诚实守信, 让我们健康成长”“走进科学, 寻找通向科学大门的钥匙”。每层楼都充满灵性:“学校是我家, 人人爱护她”。
其次,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丰富班级文化。班主任结合班级实际, 把班级文化建设当成展示学生才华的舞台, 宣传班级教育理念的窗口。我们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 宣传班级文化, 制定班级诚信公约、展示班级风采、诚信之星闪耀榜、诚信板报。各班师生还定期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诚信主题班会、诚信知识竞赛、社会实践、诚信征文演讲等, 寓教于乐, 事理结合, 在活动中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再次, 建设红领巾广播站, 完善学校德育网络。校园广播是校园中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教育媒介, 对于引导学生遵守学校礼仪规范, 扩大学生文化视野, 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 我们努力建好校园广播站, 大力宣传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 形成“人人知诚信”的良好氛围, 为“人人讲诚信”打下舆论基础。“校园短信波”播报一周内学校的好人好事, 让全校师生及时了解校园动态、弘扬真善美, 明礼诚信, 通过身边的人和事不断激励自己前进;“心语音乐盒”讲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快乐、烦恼、困惑, 对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和道德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可以说, 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和才华, 发挥了文化育人和环境育人的功能,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是快乐的, 思想是健康的, 生活态度是积极向上的。
2.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渗透作用
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 小学阶段所开设的每门功课无一不包含着诚信教育的内容。首当其冲的便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 低年级段有:“不说谎话, 有错就改, 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中年级段有:“为人诚实, 不隐瞒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不贪小便宜, 拾金不昧。讲信用。”高年级段有:“诚实守信。”引导学生从诚实守信的基本含义以及区分诚实与虚假, 守信与失信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不同影响, 来提高认识。通过正反事例说明现代社会更需要诚实和信誉。如第十二思想品德第三课《诚实守信》, 就明确要求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除此之外, 语文课中一篇篇文质优美、生动、形象、鲜明的课文, 字里行间无不潜移默化地进行着诚信教育。如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诚实的列宁》等。数学学科中的统计图表, 应用题等教学内容, 本身就体现了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诚信精神。
注重在教学中渗透诚信, 找准诚信教育与知识传授的最佳结合点、切入点、突破口, 精心设计, 把握时机, 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 使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诚信教育。使课堂教学闪现出诚信教育的熠熠火花。
2.3充分发挥身边典型事例的感染作用
著名教育家朱小蔓说:“生活中时时有德育, 校园内处处有德育。”我们从学生身边发掘诚信教育的材料, 从学生们身边发生的小事做德育文章。在身边寻找榜样人物, 记录他们诚信、正直、上进的事例和品质, 发动学生记录身边家长、亲戚、邻居或当地报刊书籍上典型人物的闪光点, 在班内进行交流学习。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的事情加深了学生对诚信的理解, 使学生形成诚信品格时的情感体验更加真切。
每天发现学生、班级闪光的行为表现, 利用广播、板报、橱窗等阵地广泛宣扬。每学月、每学期评选“班级诚信之星”“学校诚信之星”。引导学生在家做个诚信的好孩子, 在学校做一个诚信的好学生, 在社会做一个诚信的好公民。走进文峰校园, 校园干净整洁, 看见纸屑主动捡拾、关心有困难的同学、为贫困学生献爱心、高年级大同学帮助小同学的感人事迹不断涌现, 不断被宣传, 不断被学习, 陶冶了学生的心灵, 塑造了学生优良的行为, 展现出文峰小学优良的校风。
2.4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学校开展诚信教育, 首先从教师抓起,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教师法》等法律法规, 学习《农村小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课题相关内容, 深刻了解教师诚信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要求教师在教育工作中, 要强调教师的人格力量, 强调教师用自己的诚信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因此, 我们特别注重加强诚信制度建设:制订《教师应聘责任书》, 承诺诚实守信, 为人师表, 言行一致, 做学生的榜样。建立教师诚信教育监督考核机制, 对教师诚信教育情况定期进行监督考核, 考核结果作为考评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我们强调教师在工作中注意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 感染学生, 率先垂范, 做好表率, 在学生中形成榜样的力量。
此外, 精心制作教师工作牌, 教师将自己从教诚信座佑铭跃于工作牌上, 以这样的形式使教师时刻提醒自己“身教重于言教”的意识, 树立“诚信立校、诚信立教、诚信育人”的观念, 营造诚信育人氛围, 为诚信教育的开展树立了榜样。
3用好一个手册, 完善学生诚信品质的评价体系, 打造学校德育特色品牌
首先, 让家长参与孩子评价。通过《明礼诚信评价手册》, 让家长对孩子在家中的行为习惯进行评价, 并通过家校联系栏向老师反映或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孩子在学校有老师的监督、在家庭有家长的监督, 同时学生自我监督和互相监督, 使得学生在自我促进与家校共同促进的合力下养成他们的好习惯。
人之初, 性本善, 孩子幼小的心灵, 不容蒙上灰尘。抓住一切机会, 引导学生了解诚信、实践诚信、拥有诚信, 校园内充满“以诚实守信为荣”的思想, 引导学生正确思想意识,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让孩子的德育素养得以提升, 做到德育无处不在, 德育无痕且永恒, 形成学校德育特色。
摘要: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近年来, 重庆市南岸区文峰小学校以诚信教育为突破口, 探索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增强诚信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引导学生诚信品质的逐步形成, 完善学生诚信品质的评价体系, 打造学校德育特色品牌。
学校德育特色建设管理 篇10
2011年9月, 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经过深入调查, 发现学校进城务工随迁子女158人, 占全校人数40.93%, 在校学生中离异的家庭占十分之一, 访问退休的老领导, 深入学生、教师、社区、家长中间倾听他们的声音,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他们发现许多学生心理有一丝阴暗, 看问题很偏激, 而在当今标准化、程序化的教育体制下, 教师也缺乏激情, 职业倦怠感严重、心理问题突出、师德滑坡, 班子经过详细了解学校的历史文化和成功经验, 在此基础上, 通过专家论证, 最终确定了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实施阳光教育,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培养有良好习惯、具有合群、合作、活泼快乐、学有所长的阳光少年儿童”。市教科所批准我们申报的《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构建学校德育特色》为“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 (TS2011031) 课题, 同时也纳入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 (JG11CA009) “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的子课题, 本课题拟从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和实施的视角, 从校实际出发, 将德育课程化和生活化, 重点研究小学生德育发展规律和特点、德育课程体系、德育校本课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探索形成学校德育特色。
二、播种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阳光成长
依据小学生心理发展迅速、发展协调、发展开放性、发展可塑性的特点, 我们在辽师心理学教授张丽华博士专家指导下, 对小学生德育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了研究, 我们发现这个时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大好时机, 我们在全校开展十个方面十个好习惯活动、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 践行让“每一位学生带着憧憬和希望走进兴文, 带着幸福与收获走出兴文”。学校以“阳光德育、阳光运动、阳光实践、阳光评价”为教育载体, 有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育活动, 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而且, 我们开展了“好习惯伴我成长”等德育特色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 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促进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达标。为落实德育工作“小、实、近”的要求, 我们重点在学生中开展了以体验为主的“八个一”活动, 即每天多一点微笑, 每天多一份快乐, 每天多一份责任, 每天多一次帮助, 每天多一个问号, 每天多一点包容, 每天多养成一个好习惯, 每天多一份自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公德、做人、礼貌、学习、阅读、安全、运动、劳动、卫生、饮食十个方面的十个好习惯。在行为规范上落实抓小抓细抓身边的原则, 把“一周一个主题, 一月形成一个好习惯”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让课程和课堂阳光起来, 实现减负增效
在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中, 我们做到两点结合, 将德育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首先, 校本课程以校为本, 德育内容校本化, 满足本校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其次, 校本课程属于经验课程, 它注重实践活动, 这虽符合德育要求体验感悟的特点, 但它缺少认知环节, 又与德育要求知、情、意、行有机统一的特点不相适应, 离开“知”的传授与引导, 单纯让学生进行体验活动, 就可能让学生因受错误思想的诱惑而迷失方向。
在实施德育校本课堂上, 我们采取“让阳光洒向每一个孩子”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教师备课进行学情分析预设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 学校开展了“同研、同上、同议”一节课活动, 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教学已成为当前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最大的优势是生生之间信息交流迅速快捷, 实现优势互补。学校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骨干教师唐凤莉积累丰富的作文经验, 在学校多次展示作文教学, 还做了专题的讲座, 朴实真诚的话语, 丰富具体的内容, 提炼的都是唐老师多年实践的经验精华, 给了全校老师专业的引领, 启发教学的思考。
在德育校本课程评价方面, 制订了德育课程标准, 确定了德育课程内容, 制订了德育课程评价标准, 编辑使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长大报告册》。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评价, 以丰富课堂的评价语言, 如张屏老师的课堂, “你看这位同学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 他听讲多认真啊!”“这位同学能认真听别人发言, 并能指出不足, 我们应向他学习。”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课堂呈现出活泼、热烈的气氛,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如, 在唐凤丽老师的课上, 我们听到了:“你听得最认真, 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 你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 可真帮了他的大忙。”“大家看, 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 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 多棒呀!”高艳老师这样评价学生的作品:“这幅作品表达了她的心声, 还有这个符号, 真贴切。”……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 不花时间, 不费力气, 却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四、课题实施的反思与设想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构建学校德育特色”研究以来, 播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种子已经绽放阳光校园, 让师生、家长倍感受益, 师生关系和谐了, 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还不够深入系列化, 未来我们将把研究成果融入教与教学之中, 形成体系, 未来的阳光教师愿意上班, 学生愿意上学, 整个校园充满阳光。
摘要:学校要依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及新课程标准,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注重培养十个好习惯, 构建学校阳光、健康、和谐的阳光校园。
关键词:良好习惯,阳光课堂,阳光评价
参考文献
德育环境下办学特色的建设构想 篇11
1. 学校的悠久历史渊源
广州市海珠区东南部的龙潭村是广州著名水乡,这里四面环水,相传乃龙出之所,故取名为龙廷,后改名为龙潭。进入龙潭村,龙潭涌边苍翠的古榕,长长的须根垂到水里,与水色交相辉映。一座三间四柱的花岗岩牌坊就立在离村口不远的涌畔,正中庑殿顶刻“圣旨”两字,横匾刻“乐善好施”四个大字,这牌坊就是为表彰龙潭村白纶生一生热衷行善,清光绪十七年(1891)两广总督奉旨建立。
白纶生于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年),出资动工兴建了一家祠堂,精雕细琢,历时27个年头才完成。建成时,白纶生早已去世,村民缅怀这个大善人,于是称该祠为纶生白公祠,俗称白家祠。1958年建校伊始的龙潭小学,就是利用白家祠作为教室,后学校虽搬出白家祠,毗邻而建教学楼,但白家祠一直位于校园内,作为一个独特的校园景观而存在,现在已作为“广东省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广州市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修葺一新,并成为龙潭村重大活动的场所。
龙潭村民风淳朴,乐善古风犹存。有着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环境的龙潭小学,立足于地域文化土壤,在2014年提出了“乐善教育”,依据学校实际情况,赋予更深层次的诠释:快乐而和善。快乐,是指一种愉悦、平和、满足的心理状态,学校要成为孩子们快乐成长的校园,培养孩子们乐观向上的品质。和善,意即温和而善良,引领孩子们充分发挥“人之心,性本善”的善良品质,做一个温和善良的人。近十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龙潭村涌入很多来广州务工的外来人员,龙潭小学也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们在校园里和平相处,更要学会和谐悦纳,与人友善。
2. 学校的现状与发展构想
在近两年的探索和发展中,领悟到:学校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活动形式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确立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的办学体系是学校生存的必需,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然,没有形成一定办学特色的学校是没有前途可言的。经过反复思考学校的发展优势,结合历史文化,提出传承优良“乐善”传统的构想,构思以“心记善训、口出善言、行践善事”为德育发展主线,以“灵活善变、巧学善思、博雅善学”为教学发展主导,以一个大大的“善”字为学校特色的体现,凝练出“乐善教育”的办学特色和“博雅至善”的办学理念,“博雅至善”是基于学校历史沉淀以及未来发展需要提出的办学理念,“乐善教育”特色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实践。
二、校园文化依水而生 氛围凸显乐善情怀
1. 品“水”性,结“善”缘
龙潭村具有典型的岭南水乡的生态环境,走进龙潭,流水潺潺,小桥古树青石板路,无不述说着水与龙潭人的亲密。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意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教善若水,润泽天下”也告诉我们,水润泽万物,令它们繁盛地生长,而它却从不与万物竞高下、争长短,它总是安身立命在众人所不愿去的低洼地。上善的人,其安身立命,像水一样随遇而安,善于居住低洼之地,心若止水。与人交往像水一样博大仁爱,做人像水一样清静而治,做事像水那样发挥功能,行动像水那样善于把握天时。这一切都是自然的,正因为能像水那样与物无争,所以不会出现过失和差错。所以,水性即善性,以“水”为“乐善教育”的物象化,对校园“善”的文化氛围进行打造。
依托龙潭水乡特色,利用并突出龙潭“水文化”,打造“乐善教育”,将无形的道德品质教育寄托于有形态可触摸的“水”的物象化中。“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是因为水“知足”,故而“常乐”,让孩子们欣赏并学习“水之乐”,做快乐人,培养乐观品质、快乐心境,继而拥有快乐人生。让孩子们感悟“水之乐”,做到不与人争,不与事急,拥有平和乐观的心态,养成快乐乐观的道德品质。“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会依据容器的形状而改变,让孩子们欣赏并学习“水之容”,体会做人做事要学会包容、悦纳,这一点在培养孩子为人处世方面特别重要。水润万物,万物因水而生,让孩子们欣赏并学习“水之善”, 待人接物像水那样谦虚谨慎、思维像水那样活跃、言语像水那样真诚……不仅要包容接纳不同的事物,更要学会尽己所能去帮助别人,就像水帮助万物的生长那样。帮助了别人的人,心理就会获得赞同和认可,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继而生发不断肯定的正面的助人为乐道德品质的诱导,促进快乐的体验和乐观品质的养成。
在校园文化“乐善”氛围的创设过程中,我们将“乐善”的理念、品质、故事等通过标识、文字或图画等形式彰显,让孩子们进入校园即进入“乐善”的耳濡目染的环境,在潜移默化中不断进行影响和渗透。
2. 明“水”色,传“善”情
龙潭村的古树、小桥、流水、村落,自成一幅古朴而典雅的水墨画。学校校园环境的布置依据龙潭历史沉淀中的龙纹和水纹,结合典雅的蓝色青花纹,作为学校的主要氛围色调,传递古朴、善良的情感,灵活多变的青花纹传递坚持、灵动的意念。蓝色是海水的颜色,代表了古朴和宽容。龙水相依的兄妹情感,提炼龙龙(龙图腾)和灵灵(水图腾)的吉祥物,赋予校园氛围以龙的灵性、人的灵心、水的灵境。
“乐善教育”理念融入物象化的“水文化”,以水这种可视可听可触摸的具象,让“善“这种品质有样可依、有形可触、有律可循,让学生在校园里能时时“见水色,品水性”,从而“结善缘、养善性”。
三、乐善德育乐善教学 乐善育人植根龙潭
1. 乐善德育 善化品德
龙潭大善人白纶生一生行善的很多故事,在龙潭家喻户晓,通过“乐善教育”,让学生传承乐善的优良品质,并通过各种活动将乐善品质根植入学生心灵,培养新一代“乐善”的龙潭学子。在学校实际活动的开展中,我们通过一些活动与形式,不仅仅只是单纯地讲述“乐善”,而是将“乐善”进行传承与创新,产生生生不息的深远影响。
其次,通过各种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活动,让学生理解、接受并学习“乐善”,从而产生和善的心理意识,“心记善训、口出善言、行践善事”。宣传、明晰、强化 “善”的四个层次: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编辑龙潭小学校本课程《“乐善”育人》,让孩子们从一些“善”的实例中了解善、亲近善,并按照课程要求的那样行善。相信假以时日,“乐善”一定能够深入人心,深切影响学生的品质。
2. 乐善教学 善化思维
“乐善”教育的推广,不仅要从德育方面对学生进行影响,更要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延伸“乐善”内涵,全方位以“乐善”包围学生,影响学生,在教学方面主推“灵活善变、巧学善思、博雅善学”,旨在鼓励学生善于创新、善于思考、善于合作、善于实践、善于求知。教师也要“灵活善变”,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以丰富的教学思想、灵活的教学方法去唤起、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学习的激情。
龙潭小学“乐善教育”涵盖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以“善”养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尤其要具有快乐和善的品行;二是以“善”养生,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心理、健美的体魄、尚美的情趣、创造美的能力;三是以“善”求学,培养学生成为善于创新、善于思考、善于求知的博雅君子。
龙潭小学“乐善教育”坚持一个总目标:培养快乐和善的人;依托二个载体:学校活动(包括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社会实践;遵循三条路径:善在学校、善在家庭、善在社会;强化四个善待: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实现五个分目标:涵养“乐善”之品,砥砺“乐善”之志,储备“乐善”之识,汇聚“乐善”之智,积蓄“乐善”之能;培养六个善于:善于修德,善于求知,善于健体,善于尚美,善于合作,善于实践。
一种优良品质的培养,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经营与努力,龙潭小学的全体教育者们,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与信心,在 “乐善”独特的思想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博雅至善”的办学理念,使学校具有书院的风雅,使教师具有书卷的风范,使学生具有君子的风度。通过“乐善教育”的办学特色,使我们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至信、至真、至善”。
【学校德育特色建设管理】推荐阅读:
银丰学校德育特色建设规划方案07-10
学校德育工作特色07-08
博知学校德育工作特色推广报告07-03
侯马职业中专学校德育特色制度交流材料05-11
申报德育工作特色学校材料2011.1005-15
学校德育建设方案08-17
学校德育教育管理07-20
技工学校德育管理10-20
学校德育管理制度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