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2024-07-30

科普特色学校建设方案(共9篇)

科普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篇1

享受科普教育

共建和谐社会

——科普示范学校汇报材料

巩义市子美外国语小学是一所新建的现代化全日制公办学校,位于巩义市东区滨河路,于2006年8月正式招生。学校占地面积52亩,建筑面积1.66万平方米。学校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现有40个教学班,共有2100多名学生,教职工120人。学校先后荣获河南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小学德育实验学校、河南省优秀家长示范学校、郑州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郑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郑州市“平安校园”先进单位、巩义市科普教育特色学校、巩义市校本教研品牌建设先进学校、巩义市文明学校、巩义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我校在普及科普知识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健全科普教育的管理机制

学校建立了纵横结合、条块联动、多方参与的科普教育管理机制,成立了以校长周素娟同志为组长的科普教育领导小组,制定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定期进行检查落实。

二、树立高标意识,开展科普宣传的教育工作

按照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原则,深入、持久地做好科普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全校范围内的宣传教育,使全校师生进一步了解开展科普工作的长期性,树立科普的意识,确立参与和履行科普宣传教育义务的意识。

三、丰富活动,促进科普活动的持续发展

1、科普活动经常化、制度化。为使科普科普活动能深入持久地开展,学校开展了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学校利用集体晨会、“红领巾”广播、班队活动课、黑板报、报告、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科普兴趣小组、节假日社区服务等多种途径,加强宣传教育,让广大师生从中不但受到教育而且提高实践能力。

2、开展科普科普兴趣小组活动。

为广泛有效地配合学校科普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我们在各班选拔一部分具有科学知识基础且对科普充满兴趣的学生,组建一个具有特色的科普兴趣小组。我们又增设了科技沙龙,通过沙龙活动,使学生展示手工制作的各种作品,交流制作流程,提高参与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举办科普报告、讲座、知识宣传活动。

学校每月进行1次全校性的科普教育活动,通过学校网站科普专栏、科普专题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观看科普知识方面的录像片、VCD,使他们进一步受到科普知识的教育。

4、开展科普竞赛与征文活动,开辟科普知识专栏,普及科普知识。

5、开展防震技能训练。

学校结合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拓展知识,开展灭火、救护、搬运和包扎伤员等防震自救互救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自我救助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巩义市子美外国语小学

2011.4

科普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篇2

一、开展科技教育的基本举措

加强科普教育的实施策略科普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如果仅仅依靠学校单枪匹马的实施, 是远远不能实施预期目标的。这涉及到人们的价值取向、认识导向和运作定向等多方面的社会问题。因此, 我们在实施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教育的优势, 努力拓宽科普教育的覆盖面, 不断深化科普教育的长远效益, 形成齐抓共教的局面, 营造整体育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1、以学校为主体, 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科普教育应该以学校为主渠道、主阵地, 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重点要在“三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抓好“三化”:一是在学科课程中全面渗透“整体优化”。科普教育首先应立足课堂, 体现在各科教育之中。要在不断提高教师素质的前提下, 充分挖掘、渗透科普教育。一方面, 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 把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造性思维列入课堂教学目标, 从而把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引导到学好文化知识方面, 尤其在劳技课自然学科中要加大科普教育的比重, 诸如开设创造发明课、进行科技制作均是较好的尝试。二是在活动课程中有机结合“重点深化”。如果说, 科普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属于“普及”层次的话, 那么在活动课程中则属于“提高”和“深化”的境界。中小学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科技兴趣小组、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科普宣传周及群体性比赛来促进全校学生积极参与科普教育活动, 激发学生探求科学宝库的热情, 可以发现和选拔科技新苗苗, 进行个别辅导和点拨, 发展学生能力, 培养学生个性, 并且反过来促进群体提高。三是在环境课程中营造氛围“潜移默化”。学校应十分重视环境育人的功能, 要让每一寸墙壁“说话”, 要让每一颗树木育人。校园要从“净化”、“绿化”、“美化”、“香化”向更高层次“知识化”发展。比如, 校园花木应挂牌标上科学的类别名, 橱窗板报中应定期进行科普宣传, 墙壁上应书写激励性的求知标语, 教室内可悬挂科学家头像和名人名言,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建立科技雕塑, 使整个校园洋溢出“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郁气氛, 逐渐培养青少年科学意识和科学的学习习惯。

2、以社会为延伸, 强化科普教育保障。社会的科普教育情况起着导向、激励的作用。从“科教兴国”、“科技兴市”、“科教兴区”到“科教兴校”, 意味着科普教育也将逐步成为各级政府行为, 并形成一定社会舆论导向。当前应当着力加强“三个建设”:一是加强组织建设。要建立健全各级科技类组织, 强化科委的全局督导功能, 增强科协和科普协会的组织指导功能, 提高少科站的主导育人能力, 配齐配强人员, 保证组织管理得力到位。二是加强阵地建设。从城市到乡镇街道社区和学校, 要建设规范实用的科技长廊, 要设计显目、寓意深刻的科教雕塑, 要将青少年宫办成科技宫、知识宫, 要定期利用电影电视播放科技专题节目, 并加快文化宫和图书馆科技知识化的进程。三是加强活动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团体的力量优势, 通过参与型活动、比赛活动、集会类活动、报告会、现场会来推动青少年科普教育的进程。要通过团队活动这一具有特殊功能的有效载体, 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提高素质。要通过一些社区活动来推动成人的科普教育进程。

3、以家庭为补充, 增强科普教育实效。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是孩子的首任教师, 也是终身教师。因此, 家长的科学素养及对科普教育之重视程度, 直接影响着孩子接受科普教育的效果。同时, 家长接受科普教育也极为重要。可以说, 教育好一个学生, 带动起一个家庭, 就能影响一个社区, 促进整个社会。笔者认为, 家庭科普教育应从“三好”入手:一是办好家长学校。学校和社会应联合开办家长学校, 提高家长的科学素质, 养成科学的教育方法。二是办好“家庭科技书角”。家长应多购一些科技书籍, 丰富孩子的科技面, 提高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三是扮好“科技家长”的角色。青少年的求知欲旺盛, 如果向家长请教而“一问三不知”, 不仅降低家长的威信, 而且不利于孩子进步成长。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 家长更要担负起孩子生理、心理卫生上的“导师”, 这就要求家长要接受继续教育, 自觉“充电”, 不断提高。

二、我校开展科技教育特色活动的经验与启示

我校科技教育活动开展10余年来, 方兴未艾, 成绩显著。源于国家“科教兴国”这一大政方针, 得益于市、区科委科协的指导, 得力于主管部门的支持, 获助于街道社区的帮助。学校以26载的风雨洗礼, 通过挖掘、传承和发展“三峰无限, 攀登不止”的重钢精神, 积淀成了“为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和以科技为特色的文化个性。我们以“书香浸润灵魂、科技创新人生”为办学愿景, 致力于科技园、书香园、平安园、尚武园、生态园、健康园的建设, 初步形成了“培堰厚基、伴雁齐飞”的文化体系;我们以“天天改善, 天天进步”为校训, 励精图治, 勤勉劳作, 而今整个校园秀外慧中, 美化、文化、香化, 氛围浓郁, 育人环境得以彻底改变。比如, 为了传承国粹、弘扬传统, 我们辟建了书艺、忠孝、师道文化墙;为了开拓视野, 展示特色, 我们兴建了科普画廊、雁文化展示栏;为了建设公平教育, 均衡发展, 我们完善了六大功能室, 通过各种渠道, 取得政府、社会的支持, 建成了市区一流的比特实验室、智能机器人室、雁凌空科技室、电子阅览室……基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 我校的科技教育在长期的实践和研究中形成了以下特色:

1、科技活动因陋就简。我校占地面积不宽, 受当时设计、资金等限制没有气派壮观的科技楼馆, 没有现金一流的科技设施, 我们只能在原有功能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改造并充分利用。现在, 我们已拥有市区较好的科技活动室、智能机器人室、比特实验室、手工制作室、科学实验室、电子阅览室、科技体验室等。2、制作材料利废利旧。多年来, 我校开展科技活动一贯从简、从实、从小, 一些废旧物资变成了我们科技制作的“掌中宝”, 如废弃纸箱、矿泉水瓶、旧木板、竹竿、铁丝等在师生们的创造中奇迹般的成了多功能背包、夜间自明撑衣杆、自动警报器、防晒墨水瓶......多项获得专利和宋庆龄发明基金会嘉奖。3、指导老师兼职多才。我校科技指导无一专业教师, 全部是学科教师兼职使用, 老中青兼顾, 年龄结构合理, 他们德艺双馨, 热爱科技, 把一腔热情全部倾注在科技工作上, 一年中没有休过完整的节假日, 但从不计较, 从不抱怨, 很多老师指导学生获奖频频, 但从不居功自傲。4、培训方式普及提高。一直以来, 我校坚持“科教结合”的方针, 立足课堂, 通过“整合课堂、全面渗透, 开展活动、重点培育、优化环境、潜移默化”等方式对全校学生进行科普教育;通过“层层选拔、集中优势、分类指导、精益求精”等方式对特长生进行重点培训, 在逐一参加各级比赛。这样, 在普及中提高, 在提高中精进, 我校的科技教育特色得以凸显。

在这里, 每位教师都是科学的倡导者和播种者;在这里, 每一位学生都是科学殿堂里幸福的孩子, 都是科技海洋里欢乐的浪花。科技激发奇思, 创新点燃智慧。通过朴实而真挚的办学理念, 学校不断追寻科学与人文交融而凸显的生命灵动, 实现教育的本真内涵。学校多形式、多层面地为学生开辟科技活动阵地, 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近三年, 我校在国家级、市级、区级各项赛事中, 共取得奖项560项, 其中国家级奖项23项, 市级奖项223项, 区级奖项314项, 其中1名教师被评为市级优秀班主任, 1名学生被评为市级科技小能手, 4名学生荣获区长创新奖。学校先后被《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大渡口区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实施方案 篇3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全国、全省、全市和县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和教办工作意见。进一步推进我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阵地发展,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基础能力建设,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发挥现有社会资源的作用,广泛地开展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觉性,提高地震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以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科技教育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养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增强防震减灾意识,促进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目标任务

1、充分认识防震减灾科技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建设,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运行机制。

2、把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和掌握科学方法作为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

3、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强化科技实践活动。

4、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创造性的科技教育活动。

5、进一步加强震减灾科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确保防震减灾科技教育工作的开展。

6、加强与地震科技系统的联系与配合。

7、加强对地震科技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指导。

8、确保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经费。

三、主要措施

(一)成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领导小组,配备兼职的防震减灾教师,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列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每学期安排教学不少于2课时,并作为班级考核内容。

(二)明确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1、积极开展对学生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学校师生防震减灾的自觉性和抗御灾害的能力。

2、负责与各有关部门应急机构保持联系,上报校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教育的情况,通报有关部门应急机构抗震救灾行动情况、协调本校与上级有关部门应急机构行动方案,了解、汇报应急工作进展情况,传达上级文件的精神。

(三)编制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四)编制学校《地震应急预案案》和和相关工作程序。

(五)将防震減灾知识作为专题教育内容列入课外活动计划,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课外兴趣活动小组,每学期开展活动不少 2 于2次。

(六)在校园开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专页、专栏;校园内设置,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栏;通过组织科普讲座、观看录像片、主题班(队)会、演讲或报告会、墙报、手抄报、黑板报、书画展览、知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

(七)学校每学期举行不少于一次的地震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模拟演习,每学年举办或接受校际防震减灾科普公开课(班队主题观摩活动)或者演练示范观摩。

(八)每年重点利用“3.1”、“5.12”、“5.29”、“7.28”、“11.6”,10月国际减灾日等时机举办防震减灾科普活动,通过节假日、寒暑假等,组织学生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培养学生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兴趣和向社会开展“二次宣传”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和传播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加强校舍建筑的抗震设防,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在保障全体师生避险的情况下,并向社会开放。

(九)保障创建工作必要的经费投入。

科普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篇4

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认真贯彻上级部门关于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增强广大师生防震减灾的意识和自觉性,我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教育工作,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养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增强防震减灾意识,促进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宗旨,以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为目标,主动、慎重、科学、有效地开展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增强我校广大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觉性,提高地震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通过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活动,大力提高我校师生防震减灾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师生防震减灾的意识和自觉性、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为平安校园建设奠定监视的基础。

二、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条件

(一)条件保障

1.成立有校领导负责的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列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并作为班级考核内容。

2.学校有兼职的防震减灾教师若干名。教师数量根据学校规模和学生人数确定,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3.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室不得少于20㎡,并配置有防震减灾科普图书、黑板报等相关的宣传内容;在校园内开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专栏;或室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橱窗面积不少于20㎡。

4.学校要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计划地添置有关防震减灾学习材料和教学设备。

5.有健全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开展教育活动的档案资料齐全。

(二)宣教活动

1.将防震减灾知识作为专题教育内容,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在校学生每学期接受2个学时以上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教育。

2.每个班成立课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兴趣活动小组,通过开展知识讲座、主题班会、校园黑板报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防震减灾知识教育。活动小组每年各类活动次数在3次以上,参加的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0%。

3.学校每两年至少举行一次地震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模拟演习。

4.学校与当地地震部门建立联系制度,在地震部门指导下,编制学校地震紧急预案。

(三)宣传效果

1.经抽查,60%以上的学生掌握地震基础知识和概念、地震应急措施和自救互救知识。

2.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要对本辖区的其他学校开放,对外来参观学习的师生给予积极支持和配合。

3.结合学校文体活动实际开展有特色、有新意的防震减灾科普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率,及时总结活动经验,对所在地区具有示范作用。

4.重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理论学习,保证师生能够撰写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文章。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安排、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教学计划

加强防震减灾知识普照及,建立、健全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制度,根据地方特色,结合校本课程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组建校级防

震减灾科技兴趣小组、班级科技兴趣小组。

(三)每次行政会议上由相关部门汇报防震减灾科技教育活动工作汇报,并有一定数量的地震科技活动经费支持。

(四)学校设立专职或兼职地震科技辅导员老师,负责全校防震减灾科技教育和科技活动,并做到学期有计划、日常有活动、期末有总结,防震减灾科技教育、科技活动成绩突出。

(五)学校创造条件,建立防震减灾活动室、科普知识宣传橱窗为青少年课外活动,创造良好的科普氛围,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青少年防震减灾科技活动。

四、目标任务

1、充分认识学校防震减灾科技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建设,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运行机制。以培养中小学生的科技素质,提高中小学生的科技水平为目标,把防震减灾科技活动作为学校整体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保证一定的资金投入,做到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2、把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和掌握科学方法作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在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树立防震减灾科学精神和掌握科学方法,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史和防震减灾历史情况,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倡导他们学习优秀科学家为我国防震减灾科技事业拼搏奉献的精神。宣传教育活动要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和鼓励学生向家庭和社会学习科技知识和科学方法,使他们在学习和传播科学技术的过程中,进

一步提高自己的科技素质。

3、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强化科技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除结合有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传授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外,结合课程改革,在各类课程中不断强化防震减灾科技教育内容。坚持课内外、校内外防震减灾科技教育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保证必要的师资及课时,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三方面推进防震减灾科技教育工作。积极探索防震减灾科技教育新方法、新途径,努力开创创建工作新局面。

4、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创造性的科技教育活动。着重抓好学生防震减灾科技类活动课和课外、校外兴趣小组活动,有意识地将地震知识、环境保护、能源、防震减灾等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科技课题渗透到创建活动中去。

5、进一步加强学校防震减灾科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确保防震减灾科技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地震科技教师的工作、进修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鼓励他们及时了解当今防震减灾科技最新动态, 不断提高地震科技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辅导能力,确保学校地震科技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6、加强学校与地震科技系统的联系与配合。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及时了解防震减灾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要主动争取地震科技部门的支持和帮助,邀请科技专家到学校作防震减灾科普报告,指导科技活动,进一步提高科技教育水平。

7、加强对地震科技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指导。要结合实际开展地

震科技教育的理论研究,切实解决当前防震减灾科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校防震减灾科技教育活动健康、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8、充分发挥防震减灾科普基地校的辅射示范作用,以进一步促进全社会关注防震减灾工作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

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篇5

(2011-06-07 08:28:44)

转载

杂谈 ▼ 标签:分类: 教学一得 在全面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特色建设”是当今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一所学校都是独特的”,创建学校自身的教育特色,也能够提升学校的竞争力,同时也符合家长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这一愿望。根据学校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校开展“竹文化特色学校建设”,其意义在于“以竹文化校本课程研究为载体,实施德智一体化,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特色建设分析

(一)外部条件分析

庙下小学地处龙游县南部庙下乡,境内气候温暖湿润,峰峦叠嶂,连绵35万亩竹海蔚为壮观,有“浙西大竹海”之美称。1999年被浙江省林业厅命名为“浙江省毛竹之乡”。2001年被衢州市政府命名为“衢州市毛竹之乡”。赏心悦目的自然生态景观、丰富的竹林资源以及由此而生发的竹文化,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是值得我们开发和利用的一笔宝贵财富。

(二)师资条件分析

我校有一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中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占70%以上,教师队伍比较年轻,教师们富有爱心,教学水平较高。基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开展“竹文化特色学校建设”,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习教学的本领,还能学会育人的本事,这无疑是意见很有意义的事情。

二、特色建设定位

(一)学校办学思想

坚持以“竹文化”为特色,树立“育人为本、和谐发展、张扬个性”理念,把学生培养成为“行为规范、基础扎实、志向高远、体魄健美”的合格少年,实现“创文明环境、树良师形象、育创新人才、兴特色学校”的目标。

(二)学校特色表示

学校特色以“竹”为主体,开展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是弘扬乡土文化的最基础的事业,是对“只有本土的,才是最优的”的生动实践,将协调乡土文化与学科知识的交融、互渗,整合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的各项资源。它具有挑战传统课程的精神状态,表现出对乡土文化的自信和宽容,相信乡土文化对课程建设的参与,不仅不会对具有主流价值的知识构成威胁,还会促进其作用的发挥,为学科课程添翼。

学校特色的实践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重视行动和问题解决,以“竹文化”为系列,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主题,逐步形成学生个性化的、未定的有主体经验基础的、长时期学习的,主体可自由判断的和主体可建构的知识结构。这一过程将给学生的一生发展夯实乡土文化根基,给学生打下爱国、爱乡、爱民的情感底色。

学校特色的实施需要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也要依靠家长的关心、社会的支持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将与家庭成员、竹农、种竹专业人员、竹文化研究人员对话,实地感知、探讨和创新竹文化,构建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社会,有助于拓宽合力教育的途径。

因此,学校特色的开展将以“竹文化”为切入口,依托前期开发的校本课程资源,采取学习中实践、实践中总结、总结中提高的方法,通过各学科教学、主体教育活动、竹文化实践活动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不断丰富活跃。这将改变教师多年以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育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课程理念,并把经验、知识、技术、思想、理论、方法等文化传给学生,培养学生交往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三、特色建设目标

1、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以地方资源为基础,符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发展为特点的特色学校创建的途径。从而增强学校的办学动力和活力,为学校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力求走上一条个性化特色的道路。

2、通过特色学校的建设,培养学生对竹子的浓厚兴趣,感悟竹的品性,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现代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学有特长,帮助他们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学会竞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特色学校的建设,建设一支具有主体创造性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本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促进学校整体素质的发展。

四、特色建设构想

(一)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开发

1、营造氛围,搜集素材。学生从小生活的庙下山区群山绵延,风光旖旎,竹海茫茫,全国汽车拉力赛赛道穿越浙西大竹海森林公园。浩瀚竹海当中点缀着古村民居、参天古树、山涧清流,山水田园风光绚丽多姿,灿烂夺目,堪称“花果洞天、世外桃源”。这种天然的氛围使得校本课程素材比比皆是。我们要做的只是如何营造氛围发动学生去搜寻、探访、积累、加工、提炼。开题后我们组织了一次大型的 “竹乡搜索无极限”亲子活动:和父母一起通过上网、看书、采访、调查、实践等各种途径搜集竹乡名人名事、竹乡诗歌、儿歌、竹乡趣闻、竹乡俗语、歇后语等并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交流,学校汇总成册。学校建立了“校园竹文化”的研究课题专业网站(网址:http://)。学生所有的资料都可以及时上传至校园网。由此,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原始素材。

2、化整为零,建构框架。根据积累的原始素材,我们建立了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浙西大竹海》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包括竹乡风采:生态竹乡、美丽竹乡、竹之底蕴、竹之运动。竹乡生态:竹经、育竹三步曲。竹乡制品:庙下竹席、翠竹美工艺、竹食品。竹子神韵:关于竹的传说、成语、歇后语中的竹。竹子资源:竹与现代经济、庙下竹林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查。每一单元文本后还有单独的拓展单元“竹海人家”包括:百竹荟萃、竹林园地、竹园论坛、竹海名人。

3、集思广益,积累资料。在框架基础上,2006年6月份开始,课题组教师学习有关专著,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开始征集资料。一是向广大家长、所有学生征集。以给家长一封信(附校本课程框架)的形式鼓励家长和子女一起搜集与竹有关的、具有本土特色的各种资料。很大部分已经收录在各单元中。二是向广大教师征集。通过开展“校本课程金点子评选”也使课题组老师视野大开。三是向本地专业人士讨教。我们邀请了县林业局驻乡林业指导员包乐祥和本地退休老教师叶文标以及当地民间艺人吴德林给课题组的老师作了专门指导。还聘请他们为课题专业顾问,负责教师培训、学生讲座。另外还与专门负责编撰“庙下乡非物质遗产志”的叶文标先生实现资源共享。通过集思广益,累积了大量资料。摘抄与课题相关的理论达90多篇;撰写有关论文12篇;完成典型课例6例,典型教学设计6篇;撰写各类典型案例12篇。

4、整理材料,编写样本。

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对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每人负责一个部分内容的编写,经过努力,2007年2月编写出了《浙西大竹海风采》校本课程样本。样本分竹乡风采、竹乡生态、竹乡制品、竹子神韵、竹子资源五个单元。

(二)以“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实施

1、宣传竹乡竹海。本乡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使得学生对竹并不陌生,通过对竹的认识和理解,挖掘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学生对竹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会用心体会身边的竹文化。向着这一目标,我们结合学校的校园建设,在“人创造环境”的同时,发挥“环境创造人”的育人功能。

(1)利用宣传窗开设“家在竹乡”专栏。宣传窗中每月一期的“家在竹乡”专栏由全校12个班级轮流刊出。每月一个主题,所有的内容都由学生搜集,课题组教师具体指导。主题多样,有“竹乡名人”,“ 飞雪点竹妆”,“ 翠竹伴我同成长”,“乡竹,乡心”等。少先队负责评选每期的优秀编辑、美工、作者等,教导处负责评选每期的优秀读者奖、金点子奖和“火眼金睛”(找差错)奖,并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公布名单,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刊出质量,扩大了阅读面。

(2)利用黑板报开设“竹乡风采”专栏。我校每个教室后都有黑板报。两周一期的板报,内容丰富多彩:竹乡逸事、竹乡趣闻、梦里竹乡、我为竹狂、竹海古道、竹海人家等等。每一期的板报都让人眼前一亮。驻足观之令人感叹:身在竹乡,心情欢畅。更为学生迸发出的热情、无限的创造力而惊诧。它为学生架设了亲近竹,了解竹,感受竹,热爱竹的桥梁。

(3)建立校园“竹林馆”。我们先后共引进了15种竹子移栽在教学楼后的“竹林馆”中。每棵竹子上挂有该类竹子的习性、分布、繁殖过程简介。定期组织各年级学生观察竹子的生长过程,记观察日记。

真正做到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块土地都育人,构建了一个底蕴深厚、和谐健康、催人奋进的校园环境。

2、打造系列活动。学生在竹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中学习、生活,他们赏竹、论竹、研竹、品竹,在探讨中得到情感的提升,在争鸣中获得创作的灵感。我们适时为学生搭建起一个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研竹的过程中画、唱、写、做,在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1)找:成立“笋丫儿科学院”,寻找、收集家乡庙下竹子的种类、面积、历史,编写竹子手册。

(2)画:我们成立了“笋丫儿小画院”,由本校美术专职教师和民间画家何仲寅(县书画协会会员)担任辅导员,利用美术课和第二课堂进行素描和野外写生。家乡的一草一竹、一山一水都成了学生心中的“天鹅”。

(3)写:学校创立了“未来星创作室”,其宗旨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让孩子们用笔描绘家乡,用心感受家乡竹海的壮丽、优美。由于报名人数众多,我们以自愿申请、现场创作、抽签确定各班6名学生组成创作室班底,再聘请他们为各班的“斑主”,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组建班级创作组。

(4)做:学校成立 “竹艺品工作室”,每个班还设有“竹艺吧”。①训,我们请民间艺人吴德林和美术老师为各班培训了5名骨干,再由他们辐射培训。②仿,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竹制品、竹工艺品,把观察到的画出草图。③做,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和父母一起,但不能由父母代替,用竹子材料制作简单竹制工艺品。④创,在模仿的基础上,我们提高了要求,提倡做有新意的作品。使学生明白: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热情。⑤赛,我们结合县里的科技创新大赛,学校征集创新作品、集体报名参赛。⑥拍,对在县里获奖的作品我们除授予荣誉称号外,在征得学生和家长同意的前提下还举行了小小拍卖会,拍卖过程完全由学生组织,少先队提供支持,家长委员会具体指导。

3、营造竹韵课堂。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了深刻的体验,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他们想更多、更系统的了解家乡,了解家乡的竹,了解家乡的人。2006学年第一学期,学生新奇地发现课程表上多了一门课——校本课程《浙西大竹海风采》。当时,我们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差异非常谨慎地选取了三——六年级各一个班开始实施这门课程。2007学年第一学期,在实验的基础上,在三——六年级全线铺开,并于2008学年延伸到一二年级,实现每班每周有一节校本课程《浙西大竹海风采》。我们建立了“以活动体验为先导,以课堂实施为主渠道”的体验学习模式。学习这门课程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竹子的浓厚兴趣,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在竹艺术渗透中获得精神的熏陶,在感悟竹的品性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现代意识。

(1)教师培训:2006年2月25日,我们邀请了县教科室副主任商祝泉老师给全校教师作了“校本课程实施,你准备好了吗?”的专题讲座。商老师从校本课程实施的意义、校本课程实施的特点、校本课程实施的注意点、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区别四个方面作了高屋建瓴地讲解,使每位教师茅塞顿开。2007年3月16日,我们还邀请了省小语会副会长、省特级教师、课程专家赖正清老师给每位教师作了课程实施前的最后培训及动员会,赖老师重点作了校本课程教学设计和评价的问题。通过专家的引领,每位校本课程实施教师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心里有底。2007年11月28日,衢州日报“教育在线”栏目以大幅版面介绍了我校的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并就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出宝贵建议。2008年4月16日,高启华副市长来我校检查工作时,也对我校的校本课程实施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我们适时抓住这些建议、指示对全体教师多次进行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再培训,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校本课程的实施。

(2)精心实施: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在2006学年,我们分别挑选了省、市、县骨干教师钟华伟、方忠伟、叶应珩作为第一批课程实施教师。采用集体制定教学计划、即时交流,课题组成员补充的方式,边实践边交流边反思,举行了三次集体备课,全体教师参与备课,使实施教师得到了提高,又储备了新的实施教师。从2007学年开始,我们每月固定开展一次校本课程教研活动,补充校本教材,讨论教学方法,交流实施心得。

(3)联动教研:语文组和综合组、数学组的三组联动教研模式是我们的一个创举。各组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去冷眼看课堂,他们的建议往往使执教者眼前一亮、豁然开朗。每一次的教研活动,每一次的课堂反思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增强了实施者的信心,更为后来者开拓了一条通往成功彼岸的大道。

4、探究竹乡精神。作为竹乡人,竹乡的景,竹乡的人,竹乡的情,一切离学生那么近。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升华,去提炼把他变为一种精神——一种骨子里挥之不去、一种血液里时时流淌、一种无论身在何处都难以忘确的精神——竹乡精神。这种精神在校园里就是一种文化——校园文化。

(1)校本课程有课外拓展这一版块,我们把它与学校组织的活动整合。如全校的“竹乡发展,你我他”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把全校学生分成低、中、高三个年龄段分别围绕认识竹子,竹工艺、竹食品,竹神韵,竹经济四个方面开展实践活动。每组活

动后学校评选优秀实践活动成果。使每一个学生认识到身为竹乡人竹子与每家每户息息相关。

(2)我们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实现我能行。引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如“竹废料的再利用”、“竹叶的再开发”、“庙下竹工业的现状调查”、“ 晓溪农家乐的调查”等。使每一个学生认识到竹与庙下经济的发展不分不离。

(3)我们开展“三个了不起”活动:竹乡了不起、竹乡人了不起、争当了不起的竹乡人。我们适时举行“竹文化”诗歌大赛、“竹文化作文大赛”、“竹子”绘画比赛、“竹子赞”主题演讲等专题活动。赞家乡、绘家乡激发了每一个学生做一个了不起的竹乡人的美好信念。

(4)举办家乡名人在我心中活动:校本课程每一单元都向学生推荐一名竹乡名人。如今,从革命家、著名学者华岗,革命先烈吴雄到全国劳动模范、课题顾问童太科、庙下最大笋竹加工企业老总黄煜俊等学生都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

五、特色建设

1、坚持整体性原则。学校在今后的发展中,一切均围绕着“竹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来进行,每一项工作的安排,都要反思对此核心特色的意义何在,从而让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形成有机整体,推动学校特色的发展。此外,学校也要做到四个结合:(1)研究要与管理、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统一筹划;(2)教育教学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紧密结合,统一筹划;(3)德育与教学要紧密结合,统一筹划;(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要紧密结合,统一筹划。

2、坚持发展性原则。首先,所有的发展,都是在现有基础上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现有基础,对现有基础进行总结和反思,不脱离现有基础另搞一套;其次,所有的发展,必须是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不断探索新的领域,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成果;再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持续地跟进,更准确地说,特色学校创建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历程,在这过过程中,我们需要包容、接纳和精益求精。

3、坚持个性化的原则。特色就是个性的展现。学校要在校风、学风、师资队伍、制度规范、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方面大胆革新,办出特色,有个性化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模式,也有个性化的教师队伍和校园文化,最终打造出庙下小学强烈的个性符号。

科普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篇6

升腾与赞誉:科学松鼠会及其创作

科学松鼠会 (以下简称松鼠会) 是一个致力于在大众文化层面传播科学的非营利机构, 成立于2008年4月。松鼠会汇聚了当代最优秀的一批华语青年科学传播者, 旨在“剥开科学的坚果, 帮助人们领略科学之美妙”。

《南方周末》评价说:“松鼠会的文字作品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已经成为本土科普作品的重要来源。”[1]其网站 (songshuhui.net) 成立约半年即获“德国之声”全球最佳博客和最佳中文博客两项公众奖, 并入选当年中国科普十大事件。由松鼠会根据网站博客出品的书籍《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获得第五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奖”, 并获得2010年度“播客天下”智慧奖, 至2012年2月已连续推出《吃的真相》《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冷浪漫》《宝贝别怕》等科普畅销书。自成立以来, 松鼠会先后被包括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在内的100多家媒体报道, 在百度搜索里输入“松鼠会”词条, 找到的相关结果高达2120000 (1) 条……一系列的成绩表明, 在成立4年多的时间里, 松鼠会作为一个草根性、非营利性的科学传播机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开局良好且在持续发展, 在当下众多科普网站短命、科普传播不力的普遍现象前成为特例。

时尚与草根:松鼠会创作的新开拓

到底是什么成就了这群意欲“剥开科学坚果”的“松鼠们”?笔者认为, 采取独特的科学写作策略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科普的灵魂是科学精神, 而内容的选择与形式的表达无疑是成就其科普精神最关键的要素。

时尚的话题选择。“时尚”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当时崇尚的风气、爱好”[2]。我们发现松鼠会传播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贴近公众日常生活并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科学话题, 且具备一定的时效性, 很时尚。松鼠会成立至今, 共撰写了近30个专题, 其中一半的专题与人们关注的社会时事及经历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如“地震”“奥运”“诺贝尔奖”“世博会”“核辐射”“七夕”“元宵”“抗衰老”等。

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 只有在信源与信宿经验范围内的共同领域, 才是实际传播的部分, 因为只有在此部分, 信号才是信源与信宿共同拥有的[3]。也就是说, 只有在信源与信宿之间共同拥有且能够理解的信息才是真正要传播的内容, 所以, 我们进行科学信息传播, 要提高科普的有效性, 应该充分考虑接收者的认知范围。因此, 松鼠会将传播的大部分内容集中在公众的经验世界, 集中在其认知能力范围可以理解的科学话题上, 集中在人们生活中正在关注但有疑惑或者还未发觉但一经提出又急需要解答的科学问题上, 前文列出的时尚专题如此, 在该协会网页上随便找到的《为什么牛奶和花生的黄曲霉毒素标准不同?》《牛奶如何变奶酪》《直面儿童第一杀手———肺炎》《谁能千杯不醉》《护肤品的大小把戏》《宅族性幻想分析》《动物如何“坐月子”》《关于“口吃”, 你的观念该更新了》《人类活动与极端天气》等文章亦是如此。

草根式的言说方式。草根直译自英文的grassroots, 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辞典》把它单列为一个词条, 释义是“群众的, 基层的;基础的, 根本的”[4]。在词义发展的过程中, 草根文化成了平民文化、大众文化的代名词, 具有顽强与广泛的特征。这里我们称科学松鼠会网络科普创作言说方式的草根式是指其表达方式的非主流、非正统, 它即兴、快速、轻松, 区别于那种唯我独尊、冷冰冰的所谓严谨规范的表述方式, 当然, 这与其使用互联网的传播平台及表达者的非官方组织性质密切相关。

少面目森然的术语, 多通俗易懂的故事。“又是一年圣诞, 穷困潦倒的天文学家开普勒 (Kepler) 徜徉街头, 他很沮丧——粗心大意的鲁道夫二世 (Rudolf II,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开普勒的庇护人) 忘记发薪水已经好几个月了……”这是松鼠会里文章《雪花史》的开头, 如果不继续读, 很难想象这是一篇有关科学的文章。读完, 400多年来一个个与雪花有关的历史故事浮现在眼前, 不仅让人认识了一批揭示雪花这一美的奇迹的牛人, 也在不知不觉中明白雪花的点滴:雪花为什么是六瓣的, 什么环境下雪花会呈瘦高的六棱针、矮胖的六角星等。这就是松鼠会员讲的故事, 他们知道, 过多的专业术语只会加大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而用讲故事的方式, 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产生共鸣, 则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随着故事情节逐渐呈现的晦涩难懂的科学原理。

少四平八稳的呆板, 多诙谐幽默的鲜活。我国相声艺术有言, “理而不歪, 笑话不来”, 如果歪理成串、歪理歪推, 文章就会有充满幽默的谐谑之趣, 而松鼠会里这种文风的文章俯拾皆是。表现在用语上, 则是有意追求“雅俗夹杂”的效果, 科学的术语与鲜活的现代市井口语、网络时尚语交替出现, 有时还十分夸张, 又故意“用词不当”, 构成亦庄亦谐的趣味。如在《植物的彩色智慧》一文中, 作者用极富文学韵味的话语描绘了一幅大自然五颜六色、生机盎然的画面后说:“不过, 植物在大地上涂抹色彩可不是为了自娱自乐, 表达感情, 而是为了更好地在这个可爱的地球上生存和繁衍下去。满眼绿色竟是植物的‘残羹冷炙’……”像这样充满诙谐的语言在松鼠会的文章中随处可见。文学语言的运用能提高表达的准确性, 增强说服力。[5]此外, 打油诗、漫画、小典故也常为松鼠会所用, 会心的笑由之而生, 而笑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作者与读者由此而达成了高度的心照不宣的默契。

少话语霸权的冷漠, 多信息分享的诱惑。同科学对话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科学传播理念。既然是对话, 内涵无疑逃不开平等、开放、多元等科学观念。松鼠会本着“草根”的低调与谦和, 做到了真正蹲下来尊重、倾听受众的意见, 很耐心地处理回应传播中出现的噪音, 因此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传播环境。如在《阿司匹林的世纪传奇》的63条回帖中, 作者或是懂行的关注者对网友的疑惑一一作答, 对他们指出的问题有则改之, 不回避问题, 不傲慢待人;对在别的网站上使用暴力话语纯粹找茬的网友则不卑不亢, 妥善处置, 充分体现了松鼠会平等、开放、多元的精神, 这种谦和的态度鼓励了科学门外汉关注、参与的积极性。还有松鼠会博客上开设的互动栏目如小红猪小分队的译文、“Dr.you”别出心裁的问题与答案等, 加上他们对信息分享的充满热情的诱导, 读者的参与激情被空前地点燃了。

这样时尚与草根相结合的文本呈现, 既有感性强度又不乏智性深度, 迎合了公众的口味, 吸引了读者的目光。

坦途与荆棘:网络科普创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当今社会, 生活节奏明显加快, 人们的就业压力、工作压力、精神压力异常增大, 闲暇时间主要以轻松、休闲、娱乐、通俗为主题, 学习时间也大多被应试教育和功利实用学习所挤占, 在读者倾向日趋快餐化风格的背景下, 科学松鼠会在面对科普创作“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上选择了上述时尚与草根相结合的策略, 应该说互联网的存在成全了这种风格。但“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在试图化解科学传播难度达到沟通目标的漫漫长途上, 我们欣喜地看到松鼠会充分发挥网络科普具有的高度选择性、实时性、交互性和广泛性, 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工作, 特别是以其内容及表现形式的多元深受读者好评, 然而, 科学松鼠会在科学传播中网络闲聊的味道太重, 不够严肃、不够严谨, 立场不够坚定, 面对信息来源是否正规、信息表述是否准确、信息标示是否规范等关键问题, 松鼠会也只能全凭其自觉自律来回答, 能否消除荆棘, 继续坦途, 松鼠会网络科普的实践一样面临新的挑战。

但我们相信野草是阳光、水和土壤共同创造的生命, 看似散漫无羁, 但却生生不息、绵绵不绝, 就如健康向上的草根文化会形成对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 松鼠会优秀的网络科普创作也将继续是中国科普创作的重要力量。

摘要:民间科普组织科学松鼠会是当代科普创作的生力军。它以博客群的方式进入网站, 开局良好且在持续发展, 而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平台, 采取独特的科学写作策略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时尚的话题选择与草根式的言说方式是其科普创作重要的特色。

关键词:科学松鼠会,时尚,草根,科普创作

参考文献

[1]科学松鼠会简介.http://songshuhui.net/about/.

[2]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3]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4]陆谷孙.英汉大辞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科普特色 篇7

一、以良好班风的建设为目标,诠释科普特色

1、班旗 班徽班服

2、班级口号:用科学武装自己改变世界!

3、班歌:《年轻的战场》

4、召开主题班会。为此,开展了一次“科技,改变世界!”的主题班会。

二、以班级环境的美化为抓手,体现科普特色

1、固定板块:一块设置为“竞击场·我的风采”,把学生在科普方面表现比较出色的,用彩色照片配文字说明方式张贴在广告板上,以凸显榜样的力量;

另一块则设置为“科普长廊·艺苑风景线”,由文娱委员为首的班级学生进行不定期的更换相应的文字、图画材料,以彰显我班的科普特色和素质教育实效。

2、在教室的前面墙壁的空白处则悬挂了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让学生在了解中国的同时,培养开放的意识和世界眼光。

3、教室后面黑板的上方则是奖状区和班旗悬挂处,看到奖状可以增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而天天面对的班旗则激励学生更加努力拼搏,争创第一。

三、以班级活动的开展为载体,展示科普特色

1、学校组织的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运动会、科技文体节等。

2、班级内部的活动,如班会、辩论会、演讲会、兴趣小组等,这类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1)班会

(2)“我的发明”展示活动。“做” :让学生动手创造,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运用科技知识进行小发明、小创造的探索实践,展示科技创新。

(3)我的未来畅想演讲

(4)“走出校门观世界”:“参观科技馆”、“博物展览馆”、“环保公司”(徐琳琳等小队同学来到公司,到社会中了解科普知识。)等

(5)科普阅读活动

(6)征文活动:撰写科学小故事、小论文。

3、我们的榜样(班币奖励)

补充:

1、科普图片展览、科普知识讲座。

2、开展科技创新、科技环保等综合实践活动。

3、阅读、撰写科学小故事、小论文。

4、电子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程序设计。

创建特色学校方案 篇8

创建文艺舞蹈特色学校工作方案

为了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以品牌创建为载体,以“建有特色的学校,让学生展示自我”为出发点,努力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积极探索文艺舞蹈教育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学校文艺舞蹈活动氛围,并逐步形成了以文艺舞蹈活动为办学的特色。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文艺舞蹈是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她也是一项才艺,是展示自我的重要途径。我校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充分认识到:文艺舞蹈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有助于给人增加气质和魅力,有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开发智力,健全人格。让人生活得更加精彩,多彩的生活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工作任务

根据津市市教委精神。要求每一个学生必备2+1的特长,其中+1的就是艺术类。学校开展以文艺舞蹈活动为主的艺术教育,形成班班有文艺舞蹈队,学校有校文艺舞蹈队的教育活动体系。

儿童期是整个人人生的开端,在这一时期人的身体生长发育最为迅猛,让孩子参加有计划、有系统的舞蹈训练,可以增强体质,增强身体体抗力,减少得病的机会。在舞蹈练习的过程中,孩子的呼吸、心跳、骨骼、循环系统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加快机能的发育和新陈代谢,使孩子的身体健康持续的生长发育。

儿童的情感、审美、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养成是孩子心理健康

成长的关键。在旋律优美、动作规范的儿童舞蹈训练中,孩子可以在活跃、轻快的氛围下,用身心去感受音乐的形象,吸收音乐和舞蹈形象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潜移默化地陶冶孩子的情操,培育孩子良好的审美能力。在舞蹈基本功的训练中,能培养孩子正确的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在舞蹈排练和演出时还能培养孩子与伙伴之间的团结协作和互帮互助的精神。

三、组织保障

1、建立学校文艺舞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雷仕英

副组长:王文标揭菊香

成员:马静英向丹桂彭双英雷桂英

张娟沈红岩何益群徐兰平

雷双喜龚芳妮胡圣梅

2、健全制度

学校根据我校的现状和发展规划制定了学校文艺舞蹈教育管理的各种组织和规章制度,努力创造条件,在经费极紧张的情况下,学校给各班配备了多功能的音响设备。多功能的舞蹈训练室。认真扎实地开展文艺舞蹈教育活动,突出学校的文艺舞蹈特色成绩。

四、实施措施

每年一度的艺术节“龟山文艺”之春 “艺术节”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发挥特长的舞台。

每届艺术节活动均有不同内容的主题:热爱艺术,创造艺术,热

爱生活,创造生活;感恩励志、快乐学习;展我风彩、美我校园等等,每个主题都体现了健康、文明、向上的思想,每个主题都起到了教育、警示的作用,每个主题都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了竞争意识,提高了才艺,展示了个性,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每届艺术节活动均邀请各级领导、关心教育的爱心人士及部分学生家长参加,请他们评点、指导、欣赏,既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水平,又拉近了学校与社会、家长的距离;每届艺术节活动,都要有新的发现,新的探索,都为下一届艺术节打下了完美的伏笔。

艺术节,使更多的孩子发现了自己的特长,找到了自信,它启迪着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培养着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和谐发展,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学校文艺舞蹈活动领导小组认真履行职责,保证艺术节活动的经费落实,督促、检查、落实艺术活动,同时学校严格按国家课程计划,开设艺术类课程。

艺术节展露了孩子们创造的天性和自信的品质,成为他们表现自我风采的大舞台。哪里有活动哪里就会有惊喜、哪里就会活跃着我校孩子自信的身影。

每班以文艺舞蹈兴趣小组的活动形式成立文艺舞蹈队,由各班班主任负责,按时训练、排练。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乐观情绪,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发展了特长与个性,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教师们根据本班学

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征,编排舞蹈。达到了班班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良好氛围。

要使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提高,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为此,我们强调教师要编排有一定质量、特色的节目参加艺术节活动,要练就一种艺术特长,要把具有一种艺术特长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基本功。要求教师学习一些艺术的基础理论,让全体教师明确具有一种特长的重要意义。使练就一种艺术特长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学校能歌善舞的教师越来越多。

科普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篇9

一、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概况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审计学专业于1986年设置并开始招生,后因国家专业目录调整与会计学专业合并按照会计学专业招生,从2003年开始又恢复独立招生,是全国第二家恢复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第一家为南京审计学院)。同时,也是河南省恢复设置审计学专业并且招生最早的高校,已经为国家培养了1 200多名审计优秀人才,目前在校生400人左右。

我校审计学专业于2009年7月被批准成为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7月又被批准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这是河南省内唯一的省级及国家级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点。

二、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基于我校的办学历史及学校背景,将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确定为:依托学校“管、工、经结合”的办学特色,构建审计学专业的“管理和生产并行”的知识体系,完善并强化“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利用和挖掘教学资源,将审计学专业建设成为省内特色鲜明、国内有重大影响的国家级特色专业,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和航空工业发展的审计学应用人才培养基地,进入全国高校审计学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先进行列。

三、审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与实践

为了实现审计学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依据审计学专业发展趋势以及社会需求现状,以科学发展观及人的全面综合发展为主导思想,我校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为:围绕一个中心,彰显两大特色,协调发展三个专业方向,重点培养四种能力的“1234”发展模式及建设思路。

(一)围绕一个中心

“围绕一个中心”是指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教学有关的其他活动都应该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通过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材、培养方式、社会实践实训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改善办学条件等措施来促进审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彰显两大特色

“彰显两大特色”是指构建审计学专业“管理和生产并行”的知识体系和强化“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审计学专业“管理和生产并行”的知识体系,包括面向企业的管理过程以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内部审计为主体的知识体系,以及面向企业生产过程以生产审计、基本建设项目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为主体的知识体系。审计学专业“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利用校内实验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有步骤分阶段开展审计专业的金工实习、会计综合业务实习、审计业务手工及信息化实习、参与审计项目作业、参观生产与基建现场流程、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三)协调发展三个专业领域

“协调发展三个专业领域”是指在审计学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协调处理好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三个专业领域。审计学专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三个专业领域,而在培养目标确定及实施过程中,受到学制及教学计划等多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兼顾,面面俱到,而只能统筹协调,有所偏重,结合专业发展趋势及社会需求的现状,我校审计学专业建设着重以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两个专业领域为发展重点。

(四)重点培养四种能力

“重点培养四种能力”是指按照“四种能力”建设的需要,调整和修订专业培养方案,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扎实、知识结构合理、思想素质过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和表达能力、较高的开拓创新和创造能力、较好的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

四、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措施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育模式

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兼顾学校“管、工、经结合”的办学特色,围绕审计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1234”发展模式及建设思路,不断创新完善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审计学专业原有的培养目标,因此,我校将审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管理学、工学、经济学、审计学等知识与能力,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掌握现代审计理论和业务技能的工商管理学科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社会审计组织中从事审计实务及相关管理工作。

该专业基本学制为4年,并实行3—7年的弹性学制。学生在规定的学制时间内至少应修166+8.5 (第二课堂)学分才可以毕业。其中各类课程应修的最低学分下限如表1所示。

(二)健全师资培养及使用机制

我校一直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定期选送骨干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高校作访问学者,选送青年教师到国内重点高校进修学习,寒暑假选送教师到企业学习交流,到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审计实践。还以重点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为核心,依托与中航工业企业的渊源关系及科技创新优势,加大人才交流力度,提高师资队伍和学术梯队的建设水平。继续执行和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及专业主干课程导师制,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知识结构,使师资队伍形成合理梯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三)科学规划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由于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的完善与修订步伐较快,该校确定了教学计划每4年大调整、每2年小调整的要求,因此,该校也与时俱进地调整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基于这些考虑,将审计学专业的基本课程体系设置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拓展选修和公共选修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等6大部分。

1. 公共基础课程。

按照教育部关于本科教学的相关要求,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各校差异并不大,并且全部为必修课,此处不再赘述。依据该校审计学专业培养方案,学生需要完成55个学分。

2. 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设置的主要依据是教育部对于管理学科相关课程开设的统一规定,并结合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更高要求并做了细微调整,如表2所示。调整内容为基础会计学课程增加了16个课时的课程实验,即会计基础实验,提高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感性认识。该类课程全部为必修课,学生需要完成21个学分。

3. 专业主干课程。

基于审计学专业与会计学专业的密切关系、专业发展领域以及专业培养方案确定的总学时容量,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如表3所示。经过2—3年的实践,为了进一步突出内部审计的重点发展方向,后来又对这个体系做了微调,将内部审计和绩效审计两门课程的开设学期进行了对调。该类课程全部为必修课,学生需要完成18.5个学分。

4. 专业选修课。

以前的专业选修课不进行分组,根据先导和后导关系分学期依次开设,这样设置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学生选课急功近利,到第6学期末基本上修完了专业选修课所要求的学分,多数学生第7学期没有学习任务或者仅剩下1—2门必修课程,给日常管理带来很多困难。另外,学生选修课程主要以获取学分为主要目的,选课较为随意。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将专业选修课进行了分组,如下页表4所示。第Ⅰ组为限定选修课,学生至少应修满20.5个学分。第Ⅱ组为任意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学分累积情况及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数自行选择,即至少选修14个学分即可达到毕业要求。

5. 拓展选修与公共选修课程。

此类课程的设置是为了着重体现该校“管、工、经结合”的办学特色,以及航空工业管理背景,同时,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拓展选修课中学校特色课程包括机械制造工程、航空概论及机械制图,必须修满4个学分;艺术类课程包括美术欣赏及音乐欣赏,必须修满2个学分。公共选修课程门类较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完成6个学分即可。

6. 实践教学环节课程。

按照“六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四种能力”培养的要求,共计开设了8个实践教学环节,如下页表5所示。表中的总学时表示实践教学周数,共计25周,总计25个学分,全部为必修。其中,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在校外实习及实训基地进行,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其他实践教学环节全部在校内实验教学中心集中进行。

另外,第二课堂教学的8.5个学分虽然不计入总学分,但也是达到毕业条件的要求之一。其中,四大讲座全部为必修,总学分7.5个,包括形势与政策、国防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及河南省省情农情专题。创新学分1个,通过社会调查和公益劳动获得,由学生所表4审计学专业选修课程体系在的会计学院随机组织实施。

(四)深入改革实践教学和实验体系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尝试,审计学专业逐渐形成了“金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及实践教学内容,涉及8个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时间总量已经达到25周。目前,结合学生规模扩张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校还在不断地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以及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

(五)积极开展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截至目前,我校已经建成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3门省级精品课程,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6门校级精品课程。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会计学系列精品教材共计21部,同时,与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审计精品教材《审计学原理》《财务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这些成果都为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六)继续强化审计教育教学及学术研究

我校审计学科研创新团队最早于1986年已经组建,经过不断调整和优化,目前团队骨干力量雄厚,研究方向稳定,团队科研优势明显。已获得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0多项,这些项目的研究不仅提升了科研层次和水平,也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我校设立了科研奖励制度和学术交流资助办法,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开展科研和学术交流的积极性。还将继续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学术水平,扩大专业建设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七)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和服务体系

我校建有图书资料借阅管理系统、学术期刊检索系统、教师科研管理系统等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经过资源整合和升级优化,又开发了OA自动化办公系统,集信息检索、成果登记、任务管理、制度查询、信息共享等功能为一体,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为审计学专业的全面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后还将利用数字化手段完善综合信息管理、网络服务等支撑服务体系,为审计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提供充足的软硬件支持。

摘要:特色专业建设点的目标就是要把一个专业建设成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本文结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建设审计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实践,全面介绍了审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方案的优化及实践过程,包括总体目标的确定、建设思路的凝练与实践、培养方案的优化、教学计划的调整完善、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等一系列实践措施。

上一篇:2022年度学生党建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2023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