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校德育

2024-12-05

美国学校德育(精选11篇)

美国学校德育 篇1

0 引言

众所周知, 美国的学校德育 (即学校公民教育) 是最具代表性的西方现代学校德育形式。在美国学校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德育的概念, 但是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却有明显的德育倾向, 无论是在理论中还是在实践中都富有成效, 形成了自己的德育特色。由于美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与我国存在较大的差异, 我们在借鉴其有益做法时, 必须坚持扬弃的方法, 并且要紧密结合我国的高中学校实际。

1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美国作为一个联邦国家, 各州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尽相同, 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了解美国政体, 美国德育界认为这是合格公民的必备起码条件; (2) 培养参与意识, 了解公民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3) 培养学生必备的道德品质。而美国学校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全体公民的美国精神, 致力于把不断涌入的移民“美国化”, 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美国学校德育的课程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编排的, 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在小学阶段内容简单, 培养对国家标志物, 如国旗、国歌的认识, 熏陶其爱国主义情感。初中阶段则有了一定深度, 重点放在陈述历史事件、人物方面。高中阶段就较为复杂, 包括美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政治过程、国际地位等内容, 带有理论分析的性质, 致力于培养学生具备宪政条件下公民的基本价值、理念和能力。

2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及理论依据

自由、民主是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核心价值。自由主义作为西方国家的主流政治思想, 是西方政治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和统治方略的理论基础。其公民教育也表现出浓厚的自由主义倾向, 充分肯定个人的平等性、自主性, 自由权利的优先权, 承认价值多元。所以, 自由、民主成为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就不足为奇了。

责任成为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伴随着社群主义思潮而逐渐确立起来的。自由、民主和责任的理念共系于美国的宪政制度, 并行不悖。因此, 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点仍是公民权利本位的, 而责任教育是提升公民行使权利能力的重要手段。

3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化

德育的实践化是指德育作为一种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教育活动, 不仅仅停留在受教育者的认知领域, 而是道德认知的基础上, 通过一定的道德实践活动, 形成特定的道德品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如果脱离实践, 那么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提倡德育的实践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 (1) 德育实践化要求德育教给学生的规范必须是与学生的生活相关的, 排斥空洞无用的说教; (2) 德育实践化要求注重德育的功效, 注重外在规则内化为个人思想品德的过程; (3) 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进行道德实践, 要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有过失和失误, 从而保证学生的品德养成是轻松、愉快、活泼的过程。实践出真知,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不是单靠课堂教学所能形成的, 必须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和切身体验,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确立信念、锻炼意志、规范行为, 提高道德责任感。只有这样, 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增强实效性。

4 美国学校德育实施的特点

4.1 注重活动式道德教育

活动式道德教育, 即道德教育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使德育贴近学生生活, 贴近实际。教育者在教学中, 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 获取道德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20世纪80年代后, 美国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社会活动, 参加多种形式的义务服务, 以取得相应的学分, 方能毕业。美国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范围非常广泛, 有募集资金, 竞选宣传, 环境治理, 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慈善工作服务等等。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教育以及社会生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4.2 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的立体化和系统化

美国学校德育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 局限于课本, 而是延伸到课堂以外的校园社会和社区, 让学生在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通过广泛地参与而受到教育熏陶。其突出的特点是针对局限于学校实施公民教育的弊端, 利用逐渐发展起来的重要教育资源———社区, 将学习内容蕴于学生所生活的社区之中, 直接选取学生生活的社区当中的公共政策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合作、调研、讨论、最终形成报告等一系列训练, 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社会的管理中去, 从而发挥社区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

4.3 公民教育教学实施的实践性和批判性

一方面, 公民教育教学实践实施具有实践性特点, 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生动灵活, 教学场所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注重结合事例现场教学。具体方法有: (1) 到法庭旁听法院审判, 并讨论、模拟法庭, 让学生以法官身份下判决。 (2) 自制法规, 让学生根据校园情况写一份学校治安法规, 或对社会问题提出防范措施等。 (3) 诊断法规, 通过分析讨论, 寻找法规漏洞, 增补删除。这些活动不仅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也使学生在其中发展了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 公民教育教学实践实施的批判性特点, 体现在公民教育特别重视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 其次要使学生在遇到社会政治问题时能够分析、判断并采取符合民主社会价值要求的行动。例如通过运用柯尔伯格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 选择具有争议或者是两难的社会政治问题, 如职业责任、公共政策、法律案件等问题, 以轻松愉快的形式呈现发生在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故事, 让学生根据已学到的知识加以分析、判断、解决这样的问题。

5 美国学校德育对我国高中德育的启示

通过对美国学校道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我们可以看到, 美国学校德育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应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前提下, 取长补短, 在借鉴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5.1 把在实践中培养民族精神作为学校德育的核心目标

因为民族精神体现了一个国家民族间最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是国家与公民最根本的结合纽带。因此, 国家需要通过道德教育这一途径来形成和加强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 以培养本国的民族精神, 发挥其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以知识和价值观的传授为主, 对学生的实践和参与关注不够。因此, 我国的高中德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在实践中培养伟大的民族精神。

5.2 重视学生个体发展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不难看出, 美国学校德育整个体系从内容到方法的递进多是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和知识水平相适应的, 并且十分重视德育的整体性与阶段性。在我国的道德教育中还存在着走形式、轻效果, 重“大德” (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世界观等) 、轻“小德” (道德品质、人生修养等) , 重“共性”、轻“个性”的倾向。强调对学生道德认识能力的培养, 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 特别是道德实践能力的养成, 忽视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影响了道德教育的效果。因此, 我国的学校德育首先要按照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及其发展水平, 由浅入深, 科学地安排德育内容, 要注意个体发展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遵循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 努力做到理想和现实、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其次要注重研究不同阶段的道德教育的科学衔接, 使学校道德教育走向科学化、序列化和层次化。

5.3 重视心理指导的德育功能

心理咨询与指导是美国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 寓德育于心理健康教育之中, 是美国学校德育的成功经验之一。美国学校中普遍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 有固定的编制、行政拨划的经费和正规的工作制度与规划, 咨询人员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专家, 专门为学生提供咨询, 排忧解难。心理咨询机构除了开展日常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外, 还开展各种形式的团体心理训练活动。一些学校在新生中开展“情感适应”训练, 包括增强责任心, 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 自信心的培养, 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 促进学生与学校融为一体的能力的培养等等。心理健康是学生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载体, 是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前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竞争日趋激烈, 使涉世未深的在校学生心理问题尤为突出, 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学校开展道德教育的有益途径。把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思想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做人、做事统一于学校德育过程中, 以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

5.4 注重运用隐性渗透法, 课堂与实践相结合

隐性教育是课堂内外, 间接的、内隐的, 以特定方式呈现, 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因素。美国学校非常注重发挥隐性课程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作用, 其德育方法具有渗透性、隐蔽性的特点。一方面, 将德育渗透在正规课程之中, 强调知识教育的育人作用;另一方面, 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的各类活动和学校管理之中, 使之潜移默化。这种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和管理中的全方位渗透式教育, 极大地提高了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 这套严密而富有感染力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的手段值得我们借鉴, 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要提高我国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仅靠传统的灌输法是不够的, 还必须借鉴其他有效的方法, 包括发挥我们高中政治课堂的德育阵地作用,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唱红歌、看革命影片、诗歌朗诵、看望老红军等, 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和结合。

6 结语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总之, 在我国的德育实践化过程中, 我们应借鉴美国学校德育的经验, 摒弃重形式而轻内容、重结果而轻过程、重阶段性而轻长期性的做法, 特别是对于学生如何积极主动地适应并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必须具备的思想政治及道德品质要求, 尤其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于伟, 刘冰.美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基本特征[J].外国教育研究, 2003 (9) .

[2]王玄武.比较德育学[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3]赵晖.当代世界公民教育的理念思考[J].外国教育研究, 2003 (9) .

[4]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7.

[5]李蔓丽.今日美国大学的道德和公民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1) .

美国学校德育 篇2

第一章 宗旨

第一条 为振兴中华民族教育事业,培养青年一代热爱国家、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奋发进取、勇于奉献、服务社会的精神,美籍华人唐仲英先生在国内部分大学设立“唐仲英德育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且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鼓励大学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关心帮助他人,学有所成,服务社会。

第二章 德育奖学金

第二条 唐仲英德育奖学金主要奖励有爱心、有诚信、有志向、有知识的品学兼优且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有爱心:关心他人、团结互助、服务社会、奉献爱心;

有诚信: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品行端正、真诚待人;

有志向: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奋发进取、勇于拼搏;

有知识:崇尚科学、热爱知识、刻苦学习、成绩优良。

第三条 设奖大学德育奖学金由美国唐仲英基金会提供,奖学金在学校财务部门或教育基金会设立专项帐户。学校成立唐仲英德育奖学金评审委员会,负责奖学金的评审、管理及监督工作,并确定一个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与唐仲英基金会(美国)江苏办事处联系,向唐仲英基金会(美国)江苏办事处提供唐仲英德育奖学金获得者的情况及其他相关资料。

第三章 奖励范围及办法

第四条 凡具有设奖大学正式学籍,并报到注册的全日制本科生(民办、港、澳、台学生除外),品学特别优秀者,或者品学兼优且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学习期间学杂费及生活费者。以上学生均应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才有资格申请唐仲英德育奖学金。

第五条 申请唐仲英德育奖学金的学生需本人提出申请,各院系按学校分配的名额考核推荐,填写唐仲英德育奖学金相关表格,参与面试,并由评审委员会下属相关职能部

门汇总,报评审委员会审核,确定后张榜公布。

第六条 奖学金名额及金额由美国唐仲英基金会确定。奖学金必须全额发给获奖学生。

第七条 设奖大学在每年举行的唐仲英德育奖学金颁奖大会上宣读获奖名单,颁发奖学金。

第四章 组织领导

第八条 学校成立唐仲英德育奖学金评审委员会,负责领导、组织、监督该校德育奖学金的评审工作,负责制定和修改本校的德育奖学金章程等。

第九条评审委员会成员由该校分管学生工作的有关领导组成。定期召开全体会议。

第十条 为加强对唐仲英德育奖学金获得者的品德教育管理,为学生创造开展爱心活动的平台,设奖高校应指导学生成立由唐仲英德育奖学金获得者组成的独立的“唐仲英爱心社”。在学校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组织和管理才能,利用业余时间、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校内、社区、贫困地区、设立爱心奖学金的挂钩县区等,开展有意义的公益活动。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尽自己之力。

第五章 其它

第十一条 为具体实施《唐仲英德育奖学金章程》,做好评审、颁奖工作,另行制定《唐仲英德育奖学金评选、颁发实施细则》。

第十二条 本《章程》与《细则》经讨论通过之日起生效,各设奖大学可根据本校的情况,在《章程》与《细则》的前提下,以附件的形式增加条款,制定本校的德育奖学金实施办法,但要经过美国唐仲英基金会的书面同意。

第十三条 本《章程》解释权属美国唐仲英基金会。

唐仲英德育奖学金评选、颁发实施细则

为了做好各校唐仲英德育奖学金的评选、颁发工作,根据《唐仲英德育奖学金章程》特制订本细则。

一、宗旨

为振兴中华民族教育事业,培养青年一代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奋发进取、勇于奉献、服务社会的精神,美籍华人唐仲英先生在国内部分大学设立“唐仲英德育奖学金”,奖励有爱心、有诚信、有志向、有知识的品学兼优、家庭困难(1/4名额不受家境情况的限制)的学生完成学业。奖学金额度较高,是为了让获奖学生减少因解决学费及生活费困难而参与兼职等的时间,鼓励大学生更好地热心社会公益活动,关心帮助他人,学有所成,服务社会。

二、唐仲英德育奖学金评选的原则

1.坚持公平、公开、公正、上下结合的方式做好推荐和评选工作。

2.评选中严格掌握条件,严格执行评选程序。

3.评选中要全面衡量,特别注重学生的品德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情况,兼顾成绩,以促进学生能够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推己及人、薪火相传。

三、唐仲英德育奖学金评选范围、金额、名额

1.唐仲英德育奖学金范围为凡有正式学籍,并报到注册的全日制本科生(不含委培生、定向生、自费生、港澳台学生)。

2.唐仲英德育奖学金的金额每人每年4000元人民币。该奖学金应全额发给获奖学生,坚决杜绝以一人名义获奖、分发多人的现象。

3.唐仲英德育奖学金各校每年新增20名或30名。每年新增名额必须在当新入校的学生中评选。各校具体名额由基金会决定。

4.学生在获得唐仲英德育奖学金后,每年经复审合格,可连续获得,直至本科毕业。经复审不合格者,学校向基金会说明原因,经核实,可作出适当调整。

四、唐仲英德育奖学金评选条件

1.热爱国家,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2.乐于助人,勇于奉献,努力承担社会工作,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3.为人正直,作风严谨,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身心健康。

4.学习刻苦,成绩优良(其中1/4必须是学习成绩特别优秀者)。

以上条件均符合后,家庭经济困难者优先考虑(其中1/4可以不受此限制)。

五、唐仲英德育奖学金评选的时间、程序及发放时间

(一)新入校学生评选时间及程序

时间:新入校学生的唐仲英德育奖学金评选时间定于每学年第二学期初,即每年3月份程序:

1.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各爱心社团应在全校宣传唐仲英基金会及宗旨,唐仲英德育奖学金,唐仲英爱心社等等;招募新生志愿者参与爱心社团的各项爱心活动。

2.第二学期初,学校院系、爱心社团分别推荐获奖候选人。爱心社团可以根据志愿者参与爱心活动的情况,推荐不超过5名优秀志愿者作为获奖候选人,并书面阐明推荐理由。学校院系依照评奖标准,按1:1.5左右的比例推荐候选人。

3.候选人填写《唐仲英德育奖学金申请表》,并重点阐述“我为何申请唐仲英德育

奖学金”(500字以上)

4.通过面试确定获奖学生。面试工作由校学生处负责,基金会指导老师、爱心社骨干参与。应努力提高面试试题的科学性、针对性,确保面试的公平公正,提高面试质量。

5.面试结果应面向全校公示。一周内无异议者,将初评结果及申报材料报学校唐仲英德育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审批。

6.评审结果及有关材料报唐仲英基金会(美国)江苏办事处审核,并填写一份获奖同学《汇总表》。

(二)已获唐仲英德育奖学金学生的审核时间及程序

时间:对已获唐仲英德育奖学金学生的审核时间定于每年10月份。

程序:

1.获唐仲英德育奖学金学生自评,填写《唐仲英德育奖学金审核表》,应重点阐述“我为何能够继续获得唐仲英德育奖学金”(500字以上)。

2.爱心社团采用积分制对获奖学生进行考核,具体办法由各校社团自行制订。获奖学生的积分情况于审核工作开始时在社团公布,并应在审核表中有所体现。爱心社团根据学生表现签署意见。

3.班级评议,班长、班主任签署意见;院系审核。

4.学校唐仲英德育奖学金委员会审核,符合获奖条件者继续给予奖励。

5.变更程序:

因为本细则第六条第三款的原因导致审核不合格者应取消其获唐仲英德育奖学金的资格,缺额学生从爱心志愿者中推选,同年级志愿者优先考虑。新推荐同学由社团骨干通过投票选举产生,并经院系和学校审核。

因为本细则第六条第三款以外的原因导致的更换,缺额学生由院系从同年级中进行推荐,并经学校审核。

被取消学生应知晓被取消的原因,并填写《变更表》,如本人有不同意见,可在表上作解释、说明。该表格一并报唐仲英基金会(美国)江苏办事处。新推荐同学应填写《申请表》。

6.审核情况报唐仲英基金会(美国)江苏办事处,并填写一份获奖同学《汇总表》。

若不按照上述新生选拔、老生审核程序实施,可以考虑取消该校的德育奖学金。

(三)德育奖学金的办理、发放时间

统一德育奖学金办理和发放时间:

1. 每年10月1日~11月15日获奖学生审核时间;

11月18日~11月25日,为学校报送材料至基金会江苏办事处的时间;11月26日~12月10日,为基金会审查和汇出德育奖学金款项的时间;12月20日~12月31日,为各校德育奖学金发放时间;

2. 每年新生评奖时间在本学第二学期开学后立即办理。

具体说,开学后,3月份为评奖时间;4月上旬为发奖时间。

领取德育奖学金时(建议以银行卡方式取代现金发放),须填写《德育奖学金发放清单》或银行转帐清单。奖学金发放结束后,将表格寄至唐仲英基金会(美国)江苏办事处。未能及时领到奖学金者,或者领到奖学金却被要求分给其他同学者,均可以向办事处反映。

六、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该生获德育奖学金的资格

1.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受到处分者。

2.待人不诚实,做事失信用,社会影响较差者。

3.不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不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或勉强参加不发挥积极作用者,不关心他人者。

4.学习态度不端正,不努力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者(两门及以上不及格;一门不及格者需根据学生平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表现来决定)。

5.瞒报家庭收入,弄虚作假者。

6.将所得奖学金用于请客、娱乐等非正常消费者。

7.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学籍或转学者。

8.有吸烟、喝酒、赌博等不良嗜好者。

七、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停发该校新生德育奖学金

1.未经唐仲英基金会同意,更改获奖名额和奖金数额,有少发、扣发等现象。

2.有关老师通过暗示、建议或劝告等方式,使学生非主动地分配德育奖学金。

3.不按时发放德育奖学金。

八、社团的性质、宗旨、目的和经费

为了加强教育和管理,各校唐仲英德育奖学金获得者应组织独立的“唐仲英爱心社”,以集体形式更好地开展公益活动。社团组织要结构明晰,分工合理。

1.性质:“唐仲英爱心社”是在学校领导下、老师指导下由获唐仲英德育奖学金的学生组成的群众性组织。

2.总宗旨: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推己及人,薪火相传。具体由各社团自定。

3.目的: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意识,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培养具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人才。

4.经费:每个爱心社的活动经费应由三部分组成:社会援助基金,社费,以及学校的支持费用。

社费由学生从所得奖学金中交纳,数额自愿,原则上不超过100元人民币。社团的自身建设所需花费应当主要通过社费解决。该费用应由社团财务部自行管理,接受老师、同学的监督。

社会援助基金的使用详见《社会援助基金使用办法》。

爱心社开展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时,学校也应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美国小学德育“润物细无声” 篇3

众所周知,美国青少年的志愿服务精神、人际平等意识以及生态环保意识总体上发展较好。这得益于美国公立小学中丰富的道德生活元素。第一,追求公平:学校不公布学生分数和排名。由老师在与家长一对一见面交流时提供学生学期考评情况,评价学生的进步,并适当指出个别化的努力方向。第二,志愿服务:学生帮助学校筹集教育款项。美国小学生不乏为学校和社区提供志愿服务的实践机会,而学生对学校的关心与责任感主要体现于帮助学校筹集教育款项。募捐绝不摊派,而是设计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们有能力作为志愿者帮助学校。第三,热爱自然:学校甚至班级以动物为象征物。美国从小学到大学,学校、班级往往选一种动物作为象征物,以物喻人,体现着自然之子的平等与和谐。学校的象征物一旦确定很少改变,而班级象征物在每年打散组班后重新选择。美国公立小学普遍运用突出以上品格的道德发展指标。如加州公立小学的学年考核“标准测验与成绩报告”当中,与道德相关的发展考核分为学习习惯与生活技能两大类,细目多达20种。如此细致的道德评价标准,折射出教育工作者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关注绝不亚于知识学习,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指引着美国教师的德育工作重点。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2013年12月27日)

nlc202309041009

美国中学德育情境教学研究 篇4

一、美国中学德育课情境创设

美国中学德育情境创设体现了浓厚的西方教育色彩。在情境创设时对情境过程进行了细致规划,体现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教学情境创设中载体的综合性、开放性与实践性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情境体验的主动性。但同时也增加了情境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学德育情境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美国中学德育情境创设时,增强了载体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希望以此为学生带来不同的情境体验效果。

1. 通过小说故事、文学作品来创设情境

美国社会学科等课程中大量运用小说、戏剧等具有生动情节的文学作品来创设情境。故事法原本是美国传统品格教育过程中的常用方法之一,但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由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盛行,使这一传统德育方法逐渐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社群主义在美国兴起,促使新品格教育重新回归,故事法凭借其独特的德育价值重新得到了美国大多数公立学校的认可。正如利考纳所言:“故事曾经是世界上许多伟大教育家最喜欢用的教学手段,讲故事是发展个体品格的自然方式,因为故事使用吸引而非强迫的力量来教育人,而且每个人都曾有过好故事激起强烈情感的经历。”[1]在故事情境中教师利用提问环节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教师的提问不仅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切身感受,同时也要传达道德情感。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价格变动与供需变化之间的关系这一经济学常识时,美国中学教师经常选择作家Merrill的《牙膏百万富翁》(The Toothpaste Millionaire)—书,该书讲述了12岁的主人公通过自己经营牙膏生产与销售以抵抗牙膏价格无限上涨的故事。同时,在各类型故事小说尤其是人物传记故事中,主人公的坚强品格、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各种善的举动都能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形象,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此外,美国中学教师经常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自行决定将要阅读哪一篇小说或是选择哪本故事书,或者公开讨论在某一段时间内将要集中阅读哪一部文学作品。

2. 通过现代技术、网络媒体来创设情境

美国中学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德育情境的做法已非常普及。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课堂情境设置变得灵活多样,有效实现多维互动。除了课堂教学外,利用网络媒体开展在线学习也是创设网络德育情境的重要手段。美国各州中学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资源使得学校德育情境的创设延伸至学生的社会生活当中。在线学习正成为美国中学生流行的学习方式,学生在线学习与学校常规课程学习是互为补充的两种方式。一方面,学校利用门户网站将现实生活中的德育情境延伸至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通过创设连续的德育情境,使得德育效果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美国教师会教授学生在线学习应注意的各种规则与使用技巧,进而提高学生甄别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此举措同样有利于构建网络德育情境。此外,美国大部分学区的中学会与社会公民教育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联合开发网络德育项目来创设德育情境。例如,美国公民教育中心(CCE)与许多国内的中学合作共建公民教育门户网站(网址:http://www.civiced.org/),同样是创设网络德育情境的有效做法。

3. 通过综合学科、主题单元来创设情境

中学社会学科是美国实施公民教育的主要课程。社会学科其学科综合程度非常高,包含了多个领域的社会科学知识,如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公民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律学、环境学等。在创设德育情境时,通常是以主题单元的方式进行。主题单元活动所涉及的领域主要是根据美国社会科学全国理事会(NCSS)所颁发的文件来确定的。美国NCSS于1994年颁布的社会学科教学新标准,包括10个综合主题,每一主题都规定了执行预期目标。这10个主题分别为:(1)文化;(2)时间、连贯性和变化;(3)人、地点和环境;(4)个人发展与个性;(5)个人、群体和制度;(6)权力、权威和统治;(7)生产、分配和消费;(8)科学、技术与社会;(9)全球性的联系;(10)公民的理性和实践。这十大教学主题是紧密相关的,每一主题再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使主题单元活动的目的更为细化、内容更为具体。美国中学教师在创设主题单元德育情境的过程中,通过联合家庭、社区,引导学生搜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就单元主题开展各类实践调查活动,这样有助于中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白应该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正确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与义务,进而促使中学生理解行为道德准则与价值规范。

4. 通过环境渲染、隐性课程来创设情境

在美国中学阶段除了利用社会学科、公民学等课程创设学科德育情境、进行道德教育以外,美国中学还经常综合应用一切教育资源来渲染德育情境,创设隐性德育情境。除了学校常规学科课程是显性德育课程之外,美国中学校园还通过优化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等隐性课程来创设隐性德育情境。这种隐性德育课程通过对环境的渲染,使学生时刻都处于浓厚的德育情境之中,最大程度发挥间接渗透法与学科课程正面教授的德育功能,使德育效果更加明显。具体来说,隐性德育情境的创建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物质环境即硬件层面的隐性情境建设,例如校园中的景观布置、校园环境规划等,精神文化环境即软件层面的隐性情境创建,主要包括学校规章制度建设与校风、班风、师生关系建设等。

5. 通过课外活动、服务学习来创设情境

各种社团活动、学习兴趣小组自发组织的活动是开展道德教育的良好途径,美国中学德育情境的创设经常依托校园内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美国中学充分调动社区的德育资源,积极整合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组织等多方德育功能,利用社区服务活动、志愿活动的开展来创设德育情境,这集中体现了美国中学德育在情境创设时遵循的综合性、活动性、研究性、生活性、过程性五大原则。服务学习是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随着公民教育社会行动模式的兴起而逐渐流行起来的,由于社区服务学习将实践活动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故已取代社区服务,成为美国中学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社区服务学习已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课外活动性质,成为美国教育部门培养中学生参与意识、服务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行为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情境课程,并于1990年写入了《国家与社区服务方案》当中。

二、美国中学德育课情境体验

美国中学德育课在情境体验过程中,始终以培养学生成为有能力、负责任的优秀公民所需要的实践技能为价值导向,高度重视引导学生在多种类型的德育情境体验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在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情境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和感悟,综合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技能,从而实现情境体验过程与技能培养过程的有机结合。正如美国著名学者林所言,要培养学生“从一个国家的观察者成为参与者,则必须帮助青年组织与他们个人实际相一致的概念:新概念、新思想与他们生活中的已知事实相连接”。[2]这反映了美国中学在德育情境体验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关系。

1.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传统美德与道德情感

德育情境是一个跨时较长、突破课时限制的教学情境。学生可能在一周或数周内,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讨论与学习。此时,德育情境的连续性和空间转换性(因为学生回家时会与父母一同进行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故事或文学作品主人公高尚品质的理解。通过对某一品质认同的不断深化,学生在不自觉、无意识状态中将其内化为自身道德品质的一部分。当然,这也体现了情境教学模式中无意识对意识的影响。由于经典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优秀文化中的一部分,教师或学生团体选择的文学作品或章节更应是其中的代表篇章,因此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在故事情境中体验的过程也是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美德与价值观念的过程。例如,在阅读传记时,引导学生体验与感受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成功人物的真实生活阅历。如何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回应成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关键性步骤。在个人或团体对某一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之后,美国中学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从多领域、多视角来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角色或故事情节。这种交流过程不仅可以开拓学生视野,也能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能提供机会让教师把握学生的理解倾向,有利于教师依据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2. 在角色扮演、模拟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包容心态与公民意识

角色扮演是美国中学常用的情境体验方法,一般是通过扮演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或典型案例中的角色,寻找表演角色与自我角色之间的差距,调适角色冲突,进而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期望何种社会角色。在选用角色扮演法进行德育情境教学时,教师通过及时引导学生体会角色与自我的冲突,推动其道德行为能力向前发展。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表演成员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表演成员与观众之间实现了友好的互动,从而培养了学生包容之心。例如,美国中学会以戏剧《来自奴隶女孩的信:哈瑞特·亚可布的故事》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同时,美国中学非常重视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经常模拟法庭审判、仲裁过程以及政府的行政过程。这些都可以有效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与责任感。美国CCE制定了《公民学与政府全国标准》,明确了美国学校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时具体应遵循的标准,其公民知识主要涉及五个方面:政府、宪政民主、价值选择、美国与国际事务、公民角色。学校主要通过模拟法庭、政府决策、听证会等来再现情景、展开情境体验过程。例如,马里兰德高中和俄亥俄州高中几乎每年都开展大型的模拟审判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掌握法庭审判的程序,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与社会参与感。

3. 在各主题单元活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决策技能

美国中学所开展的主题活动情境体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技能与科学决策能力。主题活动主要是前文所说的美国NCSS颁布的社会学科教学10个主题。美国中学教师会根据其中的一个主题或多个主题来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例如,当教师以“时间、连续性和变化”为主题组织实践活动时,参照社会学科课程标准执行预期的中级阶段目标,就必须要求学生能够以时间类的概念来分析某一段历史时期内的历史状况、文明程度、水运系统的发达程度、殖民制度的兴亡、公民对此阶段重大历史事件的看法以及对相应的社会问题可以采取的决策方法,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小组内成员必须明确分工以获取相应文献资料,诸如走访当地图书馆查阅各种原始资料、访问相应学者、整理相应数据库中的资料,等等。在求得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查阅信息的能力、团队互动的能力、做决策的能力等诸多技能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与有效提升。美国中学重视在主题单元活动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活动,通常以“人、地点和环境”执行预期目标为依据进行,教师利用文学作品The Lorax,在课堂上设置故事阅读型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在上个世纪社区居民是如何保护环境的;可以设置实践活动型教学情境,亲自带领学生去领略西进路线,让学生分析沿途山川、河流等多种地貌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对当时西进运动的影响;可以设置案例探究式、合作学习型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分析美国东部居民西进后房屋建造模式、土地使用模式对当时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甚至对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

4. 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中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与全球视野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文化多元的国家。美国社会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社会问题、种族问题、宗教信仰冲突问题等。因此,美国中学特别注重在中学德育情境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以促进社会稳定的发展。美国中学德育开展了诸如多元文化社区类的情境体验活动。这里的“社区”是一个虚拟概念,并不需要在真实的社区中进行。教师在所创建的多元文化社区情境中,开展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包容心态、尊重意识与肯定态度。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配到不同文化群体的“社区”中,让学生学习历史、宗教、音乐、舞蹈、绘画,甚至是其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多元文化活动情境体验中,美国中学尤其注重多元文化活动的真实性。他们认为:“只有进行最真实有效的情境体验才能使多元文化教育不流于形式,否则流于形式的教学模式所带来后果的破坏性非常大。”

三、美国中学德育课情境教学评价反馈

德育课情境教学评价反馈是情境教学的重要环节。美国中学德育课情境教学模式评价反馈主要有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两种。美国中学德育评价方式的有效性是由情境体验效果决定的。由于美国德育情境体验过程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其反馈评价也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

1. 非正式评价

美国德育情境教学过程中非正式评价所占比重较大,在非正式评价中收集的学生信息是评估的重要依据。教师会记录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各方面的信息,并将此作为学校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的重要内容。

其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及时提问与总结进行反馈评价。回答分为个人回答与小组回答,对象不同,教师评价反馈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美国中学在社会学科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习者创新意识的培养,因而会引导学生从多领域、多层次、多角度来思考与回答问题。学生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往往有很多种,这有利于学生做出最合理的价值选择。教师也会选择直接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并通过小组成员的回答来决定给予小组什么样的帮助,这样既能较好地把握全班的学习进度,也能及时引导小组讨论的价值观取向。

其二,教学中教师注重观察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的参与度。在德育过程中,观察是一种很好的评价策略,因为当学生未被告知自己正在被观察时,“他们的各种行为表现能更准确地反映出他们潜在的信念和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以自认为被期望的方式行事”。[3]教师通过观察来把握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等情境活动的进展情况。此时的观察并不需要直接反馈给学生,也不需要提前告知学生,而是教师将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的表现记录下来,可以事后再与学生进行单独交流。在情境体验尤其是实践活动情境体验中,当学生的态度与价值观偏离既定的选择方向时,教师在观察之后能够给予学生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更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2. 正式评价法

美国中学德育情境教学中正式评价方法较多,主要包括分类检查、工程项目评估、“文件夹”评估及“纸-笔”测试。每一类评价方式都需要依靠不同的评价工具和评价标准。

一是分类表或检查清单。[4]顾名思义就是将评估条目进行具体分类,并对每类评估条目规定一个评分标准。美国中学教师对学生在德育情境体验中表现进行评价时,也将分类表提供一份给学生以供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馈。例如,在戏剧角色扮演《来自奴隶女孩的信:哈瑞特·亚可布的故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分类表方式来考查学生在团队协作、角色理解、角色表演、参与讨论程度等方面的表现,用具体分数来量化对学生的评估。

二是工程项目评估。[4]工程项目评估就是对某一实践活动项目的评价。评价对象通常是活动小组的综合实践活动德育情境或以主题单元活动的德育情境。教师、家长、学生及社区都是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为小组活动情况陈述,涉及小组的计划制作、时间安排、项目内容、活动经过、活动成果等内容;二为活动中多方主体对情境活动体验过程中学生表现的评价,学生的项目创意度、完整度以及项目成果等。

三是“文件夹”评价。“文件夹”评价不仅是情境教学评价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可分为两大类:服务于教学的“文件夹”评价与服务于学生评估的“文件夹”评价。后者是情境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文件夹主要收集了中学生某段时间内的情境体验情况,如随堂表现、考试成绩、活动评估、日记与读书心得等。教师可以随时翻阅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体会与感悟,进而得出基本的评价结果。学生自己也可以查阅自己的成长经历,进而自我反思,提高学习效率。

四是“纸一笔”测试。美国中学的“纸一笔”测试与我国的纸质闭卷考试基本相同。为了不使评价分数成为美国官方教育部门对学生的考核手段,在内容设置方面,美国中学教师大都将题目定位为基础性认知及开放性主观论述,提供大量开放性的、具有挑战性的真实德育测评情境。学生对现实社会的道德问题往往能形成独创性见解,能较科学地体现学生的情境体会效应与学习能力,当然这也需要美国中学教师具有极强的综合素质与卓越的洞察力。

通过对美国中学德育情境教学模式的情境创设、情境体验与情境评价三方面的分析,我们概括出其基本特点与成功经验。我国可以从德育价值理念、德育内容、教学策略、多方合作机制、德育空间拓展、比较研究等方面,不断革新我国中学德育情境教学模式。具体而言,我国中学德育情境教学模式应重申价值取向,实现积累知识向提升实践能力的转化;革新德育内容,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德育情境的主题内容要适时彰显时代特点;联系教学实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变且具体的情境教学策略;整合德育力量,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互助协同的合作机制;拓展德育空间,利用现代先进技术筑造网络虚拟德育情境;加强比较研究,大力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德育方法来丰富我们的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德育实效。

参考文献

[1]T.Lickona.Educating for Character:How Our School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New York:Bantam,1991:79.

[2]Linng.B.Whole Language in Social Studies.Social Science Record,1990(2).

[3][美]大卫·A.威尔顿.美国中小学社会课教学策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269.

美国学校德育 篇5

一 德育工作特色主题:与爱同行 厚德弘善 共筑感恩中国梦

二 德育特色工作内涵:

(一)工作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以“国学经典元素”为校本课程、以“心怀仁爱感恩行善书香筑梦”学校文化建设为载体的立体多纬度的德育工作模式。

(二)工作理念:办学理念是以仁心待人、以仁心爱人,善行一生

德育理念是宽容仁爱,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精神

(三)学校精神: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知行统一

三 德育工作目标:心怀仁爱感恩行善书香筑梦

四 工作措施:

(一)将国学经典元素与学科课程相融合,用仁爱铸造中国之感恩梦。

(二)将国学经典元素与活动课程相融合,用仁爱铸造中国之艺术梦。

(三)将国学经典元素与环境课程相融合,用仁爱铸造中国之民族梦。

五 进度安排:

(一)(4月- 7月)品味国学经典,传承仁爱美德,创建书香校园。

(二)(209月- 7月)弘扬国学精粹,重铸教育之魂,创建和谐校园。

(三)(209月-年12月)继承国学文化,提升人文素质,创建仁爱校园。

六 预期成果:

1、初步形成具有“仁爱”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2、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仁爱教育师生评价体系。

3、在学校层面:使仁爱教育、感恩行为渗透到学校各个层面,形成学校“仁爱”教育文化圈。

4、学生层面:能够达到“人人向善、心怀仁爱”,善学习、善助人,感恩社会、感恩他人。

美国学校德育 篇6

关键词:包班教学;班级管理;中美比较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12-0017-04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德育、班级管理都是一种文化存在,形形色色的教育现象折射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的文化差异。在全面加强学校德育、努力提升和改善学校德育实效性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开展比较研究,借鉴他山之石,为中国德育增添活力。本论文拟结合笔者在美国纽约访学过程中的学校观察,对中美小学德育与班级管理进行初步比较。

一、美国小学的包班教学

美国公立小学比较普遍的教育安排是教师包班上课制:每班设一或两名主任老师(一般为一名),负责本班三十名学生的主干课程。主干课程包括英语、数学、社会学习、科学四个学习领域,音乐、美术、体育、外语则由本校专业老师在专用功能室里进行教学。主任老师在教学中也会组织音乐、美术、体育等活动,但基本上不进行这一方面的专业教导。

主任老师每天的工作是这样的:早上提前半小时到达教室,做好上课之前的准备,给提前到校的学生布置一些活动或者任务;组织全天教学,如果学生要到功能室上课,教师要带学生到功能室,下课后把学生带回本班教室;学生放学回家后,教师要整理教室、备课,为第二天的教学作准备。

二、美国小学德育与班级管理举例

在包办教学的背景下,主任教师如何进行德育和班级管理呢?让我们来看看美国小学二年级老师维持纪律和秩序的例子。

开学第一天上午,我来到教室时,班上的两位主任老师正在指导学生用彩笔制作一个名签。学生们先在聚会区讨论,老师提示学生该如何使用彩笔,叮嘱学生如果彩笔掉到地上要及时捡起来,不然笔会损坏或者会把老师或者同学绊倒(美国小学的纸、笔都是由学校免费提供的公共财物,不是学生从家带来的个人财产)。学生们回到桌前,着手在一张名片大小的纸上设计名签。十分钟后,老师提示学生:如果名签已经完成,请将它放到教室矮桌上的红色篮子中;如果名签没有完成,请将它放到黄色篮子中。老师解释说:“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很多作业都不是一天之内可以完成的。没有完成的作业和已经完成的作业要分开来放,这样就可以给下次使用带来便利。”名签上交完毕,同学们再次来到聚会区。

本次聚会的主题是学习排队。男老师在小白板上贴出了三张人物简笔画,这三幅画依次展示了排队的三个要点:眼睛看前方;两手放松下垂;安静,不发出声音。老师讲解道:“在学校里,我们经常会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比如从现在的教室走到礼堂,这时,我们要考虑应该怎么走。”学生回答说要排队,老师说:“是的,我们需要排队,排队走可以让我们比较快地完成地点的转换,也确保老师能够照顾到每一位同学。接下来我们要学习一下排队的要领。首先,眼睛看着前方,这样能防止你被其他信息所吸引,防止掉队;其二,两手要放松下垂,这意味着手里不能有玩具,不能相互追打;其三,不发出声音,当我们在教学楼里行走的时候,其他教室的同学正在进行着各自的学习,如果我们说话,就会影响到他们,让教学楼显得秩序很糟,而且,说话也会影响走路速度。”详细讲解之后,男老师离开小白板,亲自为学生示范排队时应该怎么走:他两眼看着前面,两只手臂自然下垂,不开口说话,很专注地从教室后面走到教室门口,而后,他转过身来,问同学们是不是明白了要领,并且请一个学生来试走。被点到的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很认真地走了一遍。老师又点了两位同学试走,并对他们表达了欣赏。然后,同学们依次离开聚会区域,在教室后面拿起自己的午餐包(部分同学吃学校提供的午餐,没有午餐包),在教室前排起队来。

排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而美国小学基本没有全校性的展示、竞赛活动,在楼道里排队走,是向学校全体师生展示本班风貌的主要方式。当然,这种展示不是用喊口号来引人注意,最关键的标准就是安静、整齐、迅速,最好是不要引人注意(即不打扰别人)。两位主任老师共同整队,女老师站在队伍的后面,男老师站在队伍的前面。关于排队行走,两人规定了本班的专用手势:老师单手握拳,做成“树大拇指”的样子,如果大拇指朝上,说明队伍状态很好,可以前进;如果大拇指横过来,说明队伍状态还不够好,需要调整;学生调整好了之后,老师才慢慢地把手腕转动90度,队伍继续前进。教室在三楼,每下一层楼,老师都要停下来检查队伍情况,确定状态不错之后才继续前进。

大家来到食堂。老师安排学生席地而坐,之后告诉同学们二年级的就餐位置,强调二年级有固定的就餐位置,但二年级的三个班不再划分固定位置,在午饭的时候不要拒绝其他班的同学坐在身边,并且要把一起就餐看作社会交往的重要机会。继而,老师强调了其它的要求:一是走路要慢,不要撞到别人,因为大家手里可能有食物和饮料;二是食堂提供几种垃圾桶,分别用于回收各种垃圾,同学们在吃完午饭后要将各种垃圾分类放好;三是就餐结束要清洁自己的位置。

因为是开学第一天,所以,老师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讲解学校生活中的纪律,每次的讲解都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不断地请学生提问、发表观点,而后老师再进行讲解。讲解非常细致,老师也很有耐心。那么,一次讲解之后,学生是不是都能在以后的学校生活中照办呢?

事实并非如此。在其后的学校观察中,我们发现,在小学一至三年级,排队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老师们也总是很耐心地花大量时间来整队。下面是三年级的一个例子。

下课时间到了,主任老师史谛夫来到教室接学生。他进教室时,学生们正在音乐老师的指挥下“群魔狂舞”。看到这个场面,史谛夫很高兴,对音乐老师的杰出工作表示赞赏,也对同学们表示欣赏。音乐老师停止演奏,跟同学们说再见。一部分同学开始安静下来,排队,老师很高兴,很大声地表扬:“谢谢你准备好了,杰克,瑞夫……”然后,老师开始倒计时五个数,其他同学也随着这个号令陆续排进队伍里。老师边数数,边拍着一个个学生的头,对其排队情况进行点评:“(凯莉)准备好了,(莲达)准备好了,(杰夫)快好了,(雷克)快好了,(瑞夫)准备好了……”数到“二”之后,老师又重点拍几个学生的头:“(杰夫)还是快好了?(雷克)还是快好了?”这种提示、点评,是老师以柔克刚的一种策略。在老师的提示之下,学生慢慢安静下来。

三、美国小学德育与班级管理的特点分析

综合上面的例子及其他见闻,我认为,美国小学教师开展德育和班级管理的方式具有很多与中国不同的特点。

首先,美国小学老师在维持纪律时主要是讲道理,而不是发脾气。以整队为例,学生从进入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整队,直到三年级,老师还在整队。老师并没有发脾气,批评学生“我都说了一千遍了,你们还是不听”,而是很温和地提醒学生排队,用即将开始的学习任务来吸引学生排好队。

其二,美国小学老师在维持纪律时多提出“要做什么”的正面要求,而不是发布“不能做什么”的否定性命令。老师会说“现在让我们排好队,每个人和排队伙伴一起站好”,而不是说“排队时间到了,不要玩乐器了,不要看书了,不要……”当有同学的课堂发言被同学嘲笑时,老师会说“我们要表示尊重”,而不是说“不准嘲笑同学”。提出正面要求,可以清楚地提示学生应该做什么,应该具有怎样的肯定性品质,如诚实、友爱、尊重;而否定性命令虽然看起来清楚明白,但学生只知道不应该做什么,但并不知道怎样做才能表现出积极的品质,如“不嘲笑同学”并不等于“尊重同学”,因为如果既不嘲笑也不做其他事,这位同学实际上漠视了同学的发言,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尊重。

其三,美国小学老师提出的纪律要求细致入微,没有过高要求。以排队为例,老师不仅提出要求,还进行细致讲解和示范,将排队变成了一个很正规的练习过程。同时,美国老师规定的纪律往往是维持学校生活和课堂秩序的最低标准,比较容易做到。以美国教室规则为例,老师对坐姿、站姿没有规定,在集会区域听讲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位置,东倒西歪地坐着,只要不开小差、不影响其他同学就好。

其四,美国小学老师在批评学生时不忘表达欣赏。我目睹几位老师批评不守纪律的学生,她们常用的表达方式是这样的:“某同学现在坐在旁边的椅子上,没有加入我们的聚会,这并不是说他不好。他是个很优秀的人,将来可能会成为伟大的发明家、文学家,不过,他现在没有做好准备,我们需要多给他一些时间来作好准备。”这种细致、耐心的批评方式是美国老师维持纪律时最常用的方式。

其五,美国小学老师重视让学生自己反省。面对不守纪律的学生,老师并不进行过多的批评,也不会罚站、体罚,或者把学生赶出教室。学生在教室里的时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在聚会区域听讲或讨论,另一个部分是在桌前完成各种作业。在聚会区域出现纪律问题,如说话影响教学,老师先是积极提醒“请保持安静”“请尊重同学的发言”,如果不奏效,就会把犯错的学生赶到聚会区域外面的桌前坐下,等他“准备好了”再过来。在完成作业时出现纪律问题,如吵闹、不做作业,老师积极提醒如果不奏效,就会请其到单独的桌前安静反省。如果有时间,老师会与这位同学耐心交流,直到他明白此时的规则为止。

其六,美国小学老师多采用个别教育方式,不会树立身边的榜样。对于学生的良好行为,老师会以个别方式来表示欣赏、感谢;而对于表现不当的学生,老师同样会以个别方式提供帮助、指导,而不是在全班批评教育。美国老师不对学生搞特殊化,不会教导学生“向某某同学学习”。

其七,美国老师不会对班级、小组进行排名,不会利用排名给学生带来压力。美国学校不评选优秀班级,老师也不会评选优秀小组,优秀不优秀,校长和老师只能暗中观察但不能公示。

其八,美国老师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全部是亲力亲为,没有学生干部来分担责任。任用一批能干的班干部,基本上是中国成功老师的普遍秘诀,但美国学校不设学生干部,老师要亲自承担各项学生管理职责。

四、美国小学德育与班级管理对我们的启示

就纪律的实际效果来说,美国小学低年级学生基本上是比较混乱的,老师要不断地进行课堂组织工作。然而,到了四年级,当老师说要集体外出时,全体同学都能很迅速地排起队来,不需要老师带队就可以直奔目的地。这种状况似乎暗示了一个一直困扰中国社会问题的部分答案:中国小学生都是很听话、懂礼貌、遵守纪律并且乐于助人的,可是,为什么孩子越大,纪律状况却越来越坏,到了成年,中国成人社会的公共文明状况都很成问题;美国的小学生似乎不懂规矩,可社会的公共文明状况却普遍很好?

我将美国小学的纪律方式提炼为“基于尊重、理解和等待的纪律”:“尊重”指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人,因而愿意给学生讲道理,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来看待;“理解”指理解学生,理解小学生有着丰富的兴趣,不能收放自如地调节自己的言行,理解小学生的规则学习是需要时间的;“等待”指愿意给学生留出成长的时间,实现道德品质、行为习惯上一点一点的进步,逐步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公民。

相比之下,中国小学并不愿意等待学生慢慢成长,而是利用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在小学入学时提出较为严格、死板的各方面规定:每天要穿校服,在校园行走要讲秩序、懂礼貌,见到老师要举手敬礼,上课时要专心听讲,背坐直,两手平放在桌上或者放到背后……在落实这些要求时,老师常规性地采用班级或者小组评分排名,利用集体荣誉来促使同学们互相监督;任用班干部来监督全班纪律;使用小红花、小红旗等方式来表彰表现良好的学生,树立榜样;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严格批评,指责他“拖了班级的后腿”……

如果说美国式的纪律以尊重和理解为基础的话,那么,在中国式纪律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行为训练。老师利用手中的权力,以奖赏或者惩罚来迫使学生的服从;利用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荣誉意识,放任一部分学生为了“班组荣誉”而无情地监督、批评同学。而这些,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所以,小学老师的普遍观点就是低年级的学生是最好管的。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低年级时所进行的各种管理,可能为学生在自我意识觉醒之后的逆反种下了祸根?

在10岁左右,儿童的自我意识迅速觉醒,开始对成人所颁布的各项规矩追问原因或者理由,逐渐意识到有些规矩其实是不恰当的;他们更加重视自己在同辈群体里的地位,更加重视得到同伴的认可而不是得到老师、家长等成人居高临下的信任。于是,他们不愿意做老师手下的乖孩子,不再严格遵守纪律要求,并且对老师的批评、威胁、惩罚或者奖赏不再那么在乎;更不愿意做老师的“耳目”,不愿意在老师面前揭发同学。这也是高年级老师觉得孩子难管的重要原因。

和美国同行相比,中国老师维持纪律的方式有很大差别,然而,中国教育界对于贴小红花、班级评比等习惯做法并没有进行冷静的反思。从小学到大学,老师们都在采用行为主义的方式来训练学生,希望学生遵守各种已经制订好的规则,却不愿意和学生进行平等沟通,对规则的合理性进行细致讲解。原因何在?是不是连老师也很难说明这些规则(如小学所要求的听课坐姿)的合理性,就像有人所说的,老师讲的那些道理“连老师自己也不相信”?

关于学校规章的合理性,杜威曾有过这样的分析。他指出:“学校现时强调的道德习惯,似乎都是特地创作出来的习惯。即使是果断、条理性、勤勉、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忠于所承担的工作,这些学校中特别谆谆教诲的习惯,都是仅仅因为学校制度是现在的样子必须保护它不受触动才需要的习惯。”“从这时儿童发展的立场来判断,这些规章都多少是传统的、专横的。它们是为了现存的学校工作方式可以继续下去而不得不制订出来的规则;这种学校工作方式缺乏内在的必需的东西,这种缺陷自身,从儿童方面,反映出一种感觉,即学校的道德训练是专横的。”进而,杜威强调,学校纪律体系的问题的根本在于学校与社会缺乏联系,学校中的教学安排是机械的、难以调动儿童兴趣的,如果不能将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转到关注儿童、重视儿童的活动经验的教学上来,学校纪律体系中的问题无法避免。这一观点,值得我们深思。

美国教师的幼儿德育教育及启示 篇7

在我们轻描淡写地讲述灰姑娘急匆匆地赶上午夜12点的马车时, 美国教师却通过问题情境, 让孩子们明白了要做“一个守时的人, 否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在我们同仇敌忾地憎恨灰姑娘的“坏”后妈时, 美国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灰姑娘的后妈, 你会不会阻止灰姑娘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为什么?你们一定要诚实哟!”这看似很随意的问题, 却让孩子们理解了人类出于本能的母性之爱, 思考辨别好人、坏人的是非标准。

在我们认为, 童话故事中必然会有仙女或魔法师出现的时候, 美国教师却说:“如果老鼠、狗、小鸟都不愿帮助灰姑娘, 她可能在最后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从而让孩子们明白:无论走到哪里, 我们都需要很多朋友。

在我们认为, 童话故事中的女主人公通常都会遇到王子时, 美国教师引导孩子们明白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自己的命运要自己决定。爱自己, 就要给自己机会, 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个在我们看来成人才应该明白的道理, 在这位美国老师的引导下, 被孩子们理解了、接受了。

在我们从未否认过经典童话有何不妥时, 美国教师又扔了一颗重磅炸弹, 她问孩子们:“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孩子们聪慧的心灵很快就发现午夜12点时灰姑娘的水晶鞋没有被变回去。然后老师的一番惊叹, 告诉孩子们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 没有人规定什么人必须做什么事, 只要你努力去做, 你就可能是最棒的。可想而知, 孩子们是多么地欢欣鼓舞。

反思我们的幼儿德育教育, 似乎讲团结的故事就是让孩子们知道要团结友爱, 讲礼貌的就是让孩子们会说礼貌用语, 讲勇敢的就是让孩子们胆子大一点……在传统的德育观念中, 我们一直认为进行幼儿德育教育无非就是培养一个听话、懂事、乖巧的孩子;幼儿德育的内容无非就是讲文明、讲礼貌, 勇敢坚强, 活泼开朗, 团结友爱, 互帮互助之类。但在当今开放的社会背景下, 我们幼儿德育的观念是否也该与时俱进?内容是否也该有所更新?

1.幼儿园德育理念的时代特征

长期以来, 我国是价值一元的社会, 反映在幼儿教育上即是把社会一整套主流价值观灌输给儿童, 忽视不同民族和地区社会文化、道德认识的差异性、特殊性和具体性, 道德标准过高过于强调统一, 从而使整个德育教育失去了活力。幼儿道德行为的发生有其不以成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主旋律中, 幼儿德育有许多不同的变奏:重公平优于重谦让, 重智慧优于重伦理, 重实际优于重说教, 重感受优于重推理。反思我们的幼儿德育教育, 一直以来只强调了主流价值的绝对性, 而忽视了幼儿个体社会阶层差异的客观性, 从而在德育目标上难以达成。在幼儿教育的目标上, 应提倡异质多元, 坚持价值导向[1]。幼儿园德育的目的并不完全是接受一个社会的绝对价值标准, 而是在追求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容忍异质性, 引导儿童了解他人道德价值选择的差异性及其原因, 并学会接受差异性。在社会转型的今天, 幼儿德育教育要关注对人性发展的需要, 而不仅仅是社会规范维持的需要。幼儿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儿童的生活更加愉快。

正如美国幼儿教师讲灰姑娘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在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守时”对一个人事业的成败是何等的重要;学会客观地评价好人、坏人, 也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必须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感恩, 就要看到别人对你的帮助, 哪怕是细微的, 渺小的, 这样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得到更多的帮助;珍惜生命, 爱自己, 给自己创造机会, 为自己找到需要的东西。这也是立足当今社会自强不息所不可缺少的道德品质。

2.创设鲜活的情景, 丰富幼儿的德育体验

幼儿是感性的, 是富于想像力的。在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 要努力避免说教和推理的德育教育方法, 这不仅是幼儿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的问题, 更是由幼儿心智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影响力的教育, 是在教师和幼儿相互活动的过程中使幼儿获得的高尚道德情感的体验。在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 要将社会丰富的道德素材改造成内容生动的活动场景, 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情感需要, 能让幼儿想像的翅膀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地翱翔在道德的天空, 探索属于他们的道德需要, 表达他们的道德愿望, 执行他们的道德行动, 丰富他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在教育的场景中实现知、情、意的统一。幼儿德育情景的创设, 教师应努力做到用幼儿的思想、幼儿的语言、幼儿的行为、幼儿的情感来教导幼儿, 而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 用成人的思想、成人的语言、成人的行为来强迫幼儿。

3.在生活中升华幼儿的道德品质

幼儿的思维是感性的。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不是要对其进行空洞的爱国主义理想和思想政治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概念的教育。而是通过德育活动, 培养幼儿体验高尚的德育生活, 养成正确的社会行为, 正确理解“你—我”的关系, 并逐步形成亲社会性行为。比如, 老师在讲传统故事“孔融让梨”, 希望儿童养成谦让的优良品德。而当儿童说出自己不愿意让出大梨的时候, 你是否意识到当孩子说“愿意”的时候, 其实内心很不愿意, 他是在说谎。鼓励儿童参与德育生活, 就是要引导儿童以真实的态度来体验德育内容, 而不是要求所有的儿童都必须达成同样的目标。儿童在活动中表达真实的思想认识和情感, 是培养儿童学做真人的基础。

附:美国老师是如何讲《灰姑娘》的故事的

上课铃响了, 孩子们跑进教室, 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 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 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 (灰姑娘) , 还有王子, 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 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 你们想一想, 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 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 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 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 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 你们看, 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 不然你们的朋友要被吓着了。女孩子们, 你们更要注意, 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 要是你不注意, 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 他们可能就被吓昏了 (老师做昏倒状, 全班大笑) 。

好, 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 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 (过了一会儿, 有孩子举手回答) 是的, 如果我是辛黛瑞拉的后妈, 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 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 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 所以, 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 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 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 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 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别的孩子。

孩子们, 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甚至把门锁起来, 她为什么能够去, 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 给她漂亮的衣服, 还把南瓜变成马车, 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 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 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 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 是不是?

学生:是的!

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 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 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倒王子了。 (全班再次大笑)

老师: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 但是, 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 孩子们, 无论走到哪里, 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 我们需要他们, 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下面, 请你们想一想, 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 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 她就不会到舞会上, 不会被王子遇到, 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 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 甚至支持她去, 也是没有用的, 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 孩子们, 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 她的后妈不爱她, 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 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 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 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 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 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 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 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 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 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 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 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吗?

学生: (过了好一会) 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 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 你们太棒了!你们看, 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 所以, 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 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 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

孩子们欢呼雀跃。

参考文献

美国大学德育的途径、方法及启示 篇8

一、美国大学德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1. 设置“通识课程”进行德育

美国各大学普遍开设“通识课程” (又叫普遍教育, 相当于我国大学的公共课) 对学生进行德育。具体有“历史科”“公民科”“人文科”及有关专题。通过这些课程,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好公民”。

美国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 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 小学讲故事、伟人逸事:中学讲系统历史课, 侧重于学习历史事实和过程;大学里每个学生也要必修一门美国历史课, 侧重对历史事实升华的理论分析。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信念, 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另外, 美国大学还普遍开设美国总统制、美国宪法、欧洲政治思想、美国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政治与社会制度、民主问题等课程, 还通过开设语言和人、艺术和社会、西方文化的三次危机与文明, 亚洲政治思想, 男女平等理论与妇女运动、宗教、伦理判断力和选择的自觉性等课程, 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上述课程及专题的政治性、理论性都很强, 贯穿着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如有的学者所说, 一个美国学生必须对美国的文化和精神传统有一个起码的体验和理解, 否则他就不能算是受过教育的美国人。由于大学毕业生将直接走向社会, 从事专业工作, 美国大学十分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美国律师协会和法学会达成协议, 规定法学院所有毕业生必须通过职业道德课的考试, 才能进入律师行业工作。商学院也开设了职业道德课程, 着重讲解企业和公司经理经常面临的职业道德问题。有些开设新医疗革命中的道德问题、冲突和变革与商业道德、技术革命中的道德问题等专题, 着力解决学生的职业价值以及与职业有关的道德问题, 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克服功利主义的影响。

美国大学还结合新情况, 不断调整有关课程和教学方式。2002年秋, 美国安然公司出现丑闻, 该公司首席执行官杰·斯基林, 是哈佛大学的校友, 此人有涉嫌卷入安然丑闻的严重犯罪行为。这使哈佛大学广大教师十分震惊, 认为这是哈佛大学的耻辱。为此, 该校商学院立刻采取两条措施:一是重新调整学校德育课程, 在一年级设置为期三周的必修课———“领导方式、价值观念和决策”。学生必须面对社会现实案例中的道德、法律问题进行思考, 从中吸取教训。二是针对类似安然丑闻的典型案例, 进行研讨, 探索领导方式, 价值观和公司管理方面的存在问题, 以引起警觉, 引导学生将来成为“讲道德、守纪律的领导人员”。

2.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进行德育

美国大学注重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 增强德育的实效。课外活动主要包括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各类学术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校庆、国庆、入学及毕业仪式等全校性活动。

社会服务是指让学生走向社会, 进行多种形式的义务服务, 以增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服务活动有时也被称为社区服务、志愿服务活动。美国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范围非常广泛, 经常参加的社会服务活动有募集资金、竞选宣传、环境治理、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 慈善工作等。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 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同, 不仅所服务的对象愿意接受或配合这种教育活动, 而且政府也采取措施积极支持和推进这种教育活动。有的州专门通过法案支持甚至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参加这类活动才能毕业, 有的州拨出专款支持这类计划。同时还建立一些大学或跨地区的全国联盟, 以指导、协调本校或全国的社会服务活动, 正因为如此, 美国大学生愿意参加社会服务的情形是比较普遍的, 大学生中约有一半以上实际参与了各种各样帮助别人的社会服务活动。

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自下而上的社会服务基本能力, 培养其意志力、探索性及自主、自重、公平竞争和爱校爱国的精神, 树立尊重他人、自重、公平竞争和爱校爱国的精神, 树立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合作、平衡人际关系的协作态度。这些实践活动也不断地将道德原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信念, 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 成为美国大学德育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3. 运用心理咨询进行德育

心理咨询作为指导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排除成长道路上的障碍, 减少心理疾病, 增进心理健康的事业, 最早出现在三十年代的美国大学校园里。现在心理咨询在大学教育中已得到迅猛发展, 成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是进行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 其中心理辅导 (又称心理咨询) 的道德教育较为显著。因此, 如果说在美国大学中有一个专门机构与德育有关的话, 那就是心理咨询类机构。美国几乎所有大学都设有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类机构。这类咨询机构有固定的编制、行政拨划的经费和正规的工作制度与规划。这里集中了一批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专家全面为学生提供各种咨询。如美国哈佛大学设有学习咨询处, 有24名专职人员, 其中7人有心理咨询博士学位, 4人有硕士学位。美国高校对心理人员还有十分严格的职业道德要求。美国咨询与发展协会是一个教育、科学和专业性组织, 其成员致力于提高个人的价值, 保护个人的尊严, 挖掘个人的潜能, 提高个人的独特性, 从而为社会提供服务。心理咨询的方法可以是上课, 也可以是座谈、个别谈话、个别咨询, 还辅之以电影、电视教育。

心理咨询类机构除了开展日常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外, 还十分注重开展各种形式的团体心理训练活动, 如交朋友小组、敏感性训练小组等。例如, 卡纳尔大学十分重视情感对于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必要性, 他们以“暑假课程”的形式, 在新生中开展“情感适应”训练, 内容包括增强个人责任心, 人际交往和竞争环境中的自信;培养学生专业兴趣, 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促进学生和大学融为一体等。为了培养心理咨询方面的专门人才, 美国各个州都有一所大学举办高等教育行政专业, 专业所设的课程中有很大一部分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有关, 如精神卫生、咨询工作技术、大学生人格发展等。从总体上看, 美国大学的心理咨询指导工作是富有成效的, 约有一半大学生在四年左右的大学生活中接受过这类服务。实践证明:它对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助能力, 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促进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 健全人格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4. 利用大众传媒和社会环境进行德育

美国大学注重利用大众传播媒介, 加强德育工作。美国除了利用电影、电视来宣传其统治阶级的思想和主张外, 近年来还不断扩大《校刊》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做法。在大学, 建立了相应的教育中心, 为学生专办报纸, 每年有不少学校订阅《教室内新闻》周刊。另外, 美国宗教与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宗教势力每时每刻都以上帝名义向大多数美国人灌输符合现代资本主义需要的宗教信条, 其中包含许多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在美国不设有专门宗教电台, 但电台经常播放各种宗教节目, 而且电视节目、娱乐中也有宗教的广阔领地。

美国通过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熏陶、渲染、渗透作用进行德育更具典型性。美国首都华盛顿以拥有众多的博物馆而著称于世, 全市几乎没有工厂和企业, 居民三分之二是公务人员。国家不惜大量投资进行社会政治环境、场所的建设。像美国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馆、林肯纪念堂、杰佛逊纪念堂、国会图书馆、航空航天博物馆这样耗资不计其数、规模宏大的场所, 在华盛顿就有十几所, 各种参观点有一百多处。这些场馆集中表现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宣扬着美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 是美国向其国民包括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 在美国, 随处可见飘扬着的美国国旗, 就连一个消防队也都要挂上美国国旗。在旧金山, 主要街道大都以华盛顿、杰佛逊等重要历史人物命名, 以致整个旧金山的街路几乎成了一部美国名人志。这些社会政治环境与场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体现着“美国精神”, 广大青年学生正是在这种自然的生活过程中, 接受了无形的道德教育。

二、美国大学生德育途径与方法的主要特点

1. 隐蔽性

在美国的德育理论中, 有一个常见的概念:“隐蔽课程”, 是指用不明显的隐蔽方式来传递社会价值观的方法如升旗仪式、节日庆贺、文体活动、校园文化等。美国教育界历来重视隐蔽课程对于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的作用。对于是否开设正规的思想品德课, 教育界有过争论, 如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休·哈霍思和马克·梅认为, 开设专门的思想品德课, 对形成学生的政治态度和道德品质没什么帮助。不论他们的结论是否成立, 至少有一点是事实, 那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仅仅靠几堂课是不够的。然而, 对于必须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进行隐蔽德育却是意见一致的。

那么, 什么样的学校环境才算是有益于实现学校的德育目标呢?我国有些人用“硬件”和“软件”比喻。“硬件”指校容、校貌、宿舍、教育、图书馆、教育学和生活设施等。软件指校风、学风、学校的历史、传统、名誉、师资水平、制度等。美国的学校 (不论大中小学) 一般而言硬件条件都比较好。

2. 渗透性

美国当代德育方法的渗透特点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向学科方向渗透。几乎所有学科都上心理课, 理工农医类学生至少要上一年的社会科学。美国高校不仅注重在文科专业教育中渗透德育, 近年也开始注意在理科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 使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与道德培训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具有与专业相关的价值观, 其方法是对每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的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总之, 通过各门课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健全人格教育等。二是向管理与服务渗透。让学生参与学校各种管理与服务机构, 这种参与不仅体现美国德育精神, 而且让学生在参与中不断将道德原则内化为道德信念。三是向环境渗透。包括在各地建设纪念馆、艺术馆、博物馆、国家公园等多种场馆、动用现代化手段布设环境, 形象生动地宣传资本主义传统与文明;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强大的大众传媒, 把个人主义淹没在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文艺节目之中;通过遍布全国的宗教团体和广泛的宗教活动, 把民众的宗教信仰巧妙地转化为对政府的顺从。

3. 多样性

在美国, 德育的流派众多, 德育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学校可以不拘一格地使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美国各大学校按照自己推崇的教育思想推行本校的德育方法, 也允许不同教师根据自身特点灵活使用不同方法。甚至同一位教师也可以选择不同派别中的不同方法。这种多样性的特点,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真理的探索, 也反映了西方个人本位、自由竞争的社会本性。同时, 理论与方法的繁多, 也造成选择和使用上的混乱, 容易导致德育上的相对主义。

4. 宗教性

宗教, 尤其是基督教仍然是美国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据美国本身调查表明, 94%的美国人说自己相信上帝, 86.5%的美国人认为自己是基督教徒。1956年7月23日经国会批准, 把“上帝保佑美国”“我们相信上帝”“主权属于上帝”写在国家基本文献上, 这三句话也时时刻刻挂在美国人嘴边上。尽管美国在1947年禁止公立学校直接开设宗教课, 但这并非表明学校德育与宗教无关。事实上, 许多学校仍然把宗教与德育紧密结合。私立学校普遍开设“圣经”等有关课程, 通过教义传授有关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做人的道理。

三、美国大学德育途径与方法的有益启示

1. 注意适用渗透式德育方法

不断加强渗透式教育, 是今后德育方法发展的一个趋势。我们应借鉴美国大学的有益做法, 并结合自身特点, 探索具体渗透方法。大致有三方面:一是寓德育于智育之中。可通过相关的人文社科课, 如:文学、哲学、艺术、伦理等, 也可通过相关专业课教学, 分析其中的道德、法律观念, 引导学生从中获得良好的道德熏陶, 提高道德判断力, 端正价值取向, 选择正确人生。二是寓德育于开放模式之中。开放型的德育模式应该是“面向社会, 双向参与, 内外开放, 齐抓共管”的模式。“面向社会”就是设法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依靠校外实践基地, 充分利用实践机会, 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实践环节中去。“双向参与”就是学生参与社会的改革实践, 开展社会服务, 同时促进社会更多地参与学校德育过程, 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辅相成。“内外开放, 齐抓共管”则是要在校内打破仅靠少数德育工作者抓德育工作模式, 进一步更新德育观念, 逐步建立起以德育工作者为骨干, 全校教职工齐抓共管德育工作的良好机制, 促使德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以有效提高人才素质。三是寓德育于校园环境之中。努力完善学校物质环境的建设, 如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不断改善教学条件, 配备现代化教学设施, 使教学活动多样化, 也有利于提高效率, 使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更有效地吸收。在精神环境上, 要充分运用学生自主的力量,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通过讨论取得认识上的一致, 自己解决问题;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宣传阵地, 努力创设优良的道德氛围;还要充分运用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和进行个别工作, 协调各方面关系, 弘扬正气, 使不良习气无立锥之地。

2. 注意运用隐形德育方法

我国大学德育比较侧重于显形方法, 即以让学生明显感觉到教育意图的方法。如:我国大学普遍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法律基础课等, 其特点是把道理、观点、目的开诚布公地告知学生。这种方法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 而且容易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但光靠显形方法是不够的。我们应结合学校实际, 借鉴运用隐形德育方法。所谓隐形德育方法, 就是教育意图不被学生明显感觉到的方法,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其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一种有趣的活动, 可以是一次随机的聊天, 也可以是某种学习、工作方式或心理环境设计, 还可以是一种文化氛围的营造等, 这些隐蔽课程, 不受课时和教室的限制, 能延伸德育的时间和空间, 避免直接的说教, 使学在愉悦、激奋、庄严、悲痛等不同情感中, 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事实说明, 隐蔽课程可以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 对学生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然, 隐形德育法也有一定局限性, 它无法完成系统的理论教育, 难以对工作过程、工作对象进行准确科学的评价等。我们应该善于把显形德育方法和隐形德育方法有机结合, 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 注意运用多样性德育方法

矛盾特殊原理说明, 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 因此, 学生的差异性是绝对的。由于学生所受的社会影响不同, 他们的思想实际存在着先进、中间、落后的不同层次, 其政治观点、价值取向也存在不同倾向。德育必须针对学生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个体差异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 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正确认识学生的层次性, 是实施灵活多样德育方法的前提。选择灵活多样德育方是防止一般化、表面化、形式化的关键。为此, 我们对学生要经常调查研究, 分析不同情况, 有针对地选择不同的德育方法。在进入互联网的新时代, 青年学生的代际急剧细化, 思想特点各不相同。今天的青年学生不但与20世纪50~60年代的青年学生下同, 而且与20世纪80~90年代的青年学生也不同, 即使在同一个学校不同专业同年级也各有特点, 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 以更多样的方法, 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 注意科学化的德育方法

首先, 表现在德育决策过程上, 传统德育从本本出发, 沿袭万古不变的教条, 而当代德育从目标设计到实施都经过科学的评估和实验过程, 经过反复论证筛选。其次, 科学化表现在德育手段上, 是普遍使用各种较先进的科技来辅助德育, 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各种历史和生活情景, 用计算机来处理分析有关资料, 还可利用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来做必要的参观旅行等。再次, 科学化还表现在道德的观念更新和实践领域的世俗化, 当代德育注重科学研究, 对德育实践和实验进行理性概括, 启迪了人类对自身问题的思考, 促进了人类道德观念的更新, 使学校德育不断摆脱神坛的灵光而走进人类的生活, 帮助人类协调相互间的关系, 树立人生理想, 克服自身缺陷, 开拓新的生活领域, 反过来又促进德育的发展。

5. 注意人性化的德育方法

美国学校德育 篇9

关键词:美国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许多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教育, 实际上西方国家不但存在政治的、思想的以及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 而且十分重视, 只是形式和名称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从表面形式与途径到深层教育思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特别是美国在德育理论和德育途径方面进行前所未有的突破和创新。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和我国改革的深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内环境, 大胆研究和借鉴当代美国道德教育实践和经验, 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当代美国德育的内涵

美国通常把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称为“德育”, 美国德育教育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社会统治阶级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其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战后美国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美国德育在内涵和外延上基本上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所指相对应, 思想政治教育即是社会统治阶级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 对其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当代美国德育的途径

围绕培养合格公民的目标, 美国德育的政治性和爱国性内容是通过不拘一格的形式进行的, 主要有以下途径:

1、课堂教学

美国学校课堂是进行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 通过通识教育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色。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 把美国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合作、诚信等道德灌输给下一代。教育方式多样, 实效性强, 有其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

2、隐形教育

美国德育重视隐形教育途径及其德育意义和价值。美国德育把抽象理性的道德精神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校的各个工作环节以及环境之中。在以尊重个人主体性的基础上, 美国通过教育、管理和社会活动的一系列的隐性渗透, 寓教于行, 知行统一。

在美国, 学校里的所有课程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由于此类课程涉及面之广, 弥补了枯燥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 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乐于学习。美国大学还很注意在专业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美国的普遍做法。美国学校通常以让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的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

在美国, 特别重视利用大众传媒、公共设施、社会文化等公共资源来强化思想政治的内化教育。最为人们熟知的莫过于美国好莱坞大片, 每部影片里无不充斥着强烈的美国色彩和美国精神。此外, 国家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对社会政治环境和场所进行建设和维护, 而这些场所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 让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无形地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一样, 也利用宗教信仰教育进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 不论在哪种面值的美元纸币上都印有“我们信仰上帝”的字样。这种通过宗教的力量来影响公众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能够增强人们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感和认同感。

3、政党和政治活动

美国的两党竞选从普及和宣传资产阶级的政治、, 社会主张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来看, 是很有实效的。美国的竞选不仅是一次国家最高权利的政治角逐, 而且是一次对广大民众的道德教育的政治课。新总统的就职演说往往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 围绕着价值灌输展开的。

总之,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各种名目下以多种形式进行的。在美国, 全社会都在不遗余力地做这些工作, 在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政治性教育等方面取得很大成效。

三、美国德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虽然中美两国在国情、制度和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 但是“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日趋发展、强大的中国必须要懂得借鉴人类世界的一切文明成果为自己国家服务, 尤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重要领域的研究更是不能忽视。

1、突出学生主体的“觉醒”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要突出学生主体的“觉醒”教育。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方式可采借美国的德育教育方式, 先设置思想道德观念的情景并提出问题, 然后让学生思考, 讨论或实践活动的方式来诱导学生主动参与, 最后能独立形成对问题的判断。这就是开启学生思想道德智慧的很好的方式。而实践通识教育, 在我国比讨论通识教育更困难。

2、寓教于乐、寓教于无形

目前,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比较单一, 仍然普遍采用课堂灌输式的教育模式, 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教育防备意识不断提高,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我们可以借鉴发挥思想政治课与公共课相互渗透的作法, 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意识, 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其次, 重视教育环境即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营造。同时积极鼓励受教育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彻底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呆板、枯燥的理论说教面孔, 排除情感上的逆反情绪和抵触心理, 让学生能身临其境了解社会, 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教育, 达打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无形的效果。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社会性

而今我国许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人员仍处于孤军奋战的状况。借鉴美国的“全员德育”意识,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形成政府、学校、家庭、大众传媒、社会团体、社区相互协调, 形成齐抓共管的教育结构, 使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无论是课堂内外, 还是校园内外, 对学生都要自始自终渗透德育, 无论是专职德育教师还是课任教师, 甚至管理服务人员都应积极参与, 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趋势加深的复杂国际背景下, 在继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借鉴其它国家的经验, 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的放在重要位置, 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现阶段面临着新世纪带来的多方面的挑战, 也需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以适应新变化的环境, 解决新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邵建防.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 2004 (5) .

[2]刘姗姗.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启示——从实施方法上看[J].魅力中国, 2011 (8) .

[3]高明辉.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探究与借鉴[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1, 24 (2) .

[4]赵康太.试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具象化和实践化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 (4) .

美国学校德育 篇10

1.1 课堂教育

这是学校开展德育最基本、最经常的途径,美国许多大学都将基础教育放在首位,美国的基础教育有三个特点:一是体系多元化,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二是机制灵活、自由、充满选择性;三是教育理念全人化。美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政治性、理论性都很强,充满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了道德教育。当普通教育课程与主修专业的课题相结合之后,学生们就能够以新的视角思考一些文化和社会问题。当学生懂得主修专业的内涵之后,他们的人生有了一个新起点,从而真正去关心和思考与专业相关的社会伦理问题,更好的理解社会价值观。显然,通过这种德育渗透方式进行专业教育,更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1.2 生活指导

生活指导出现于20世纪的美国。1908年,F.别申茨和希思首先发起生活指导运动,此后比亚斯又由此推广到精神卫生运动,从一般的生存生活指导深入到心理指导和道德问题指导相结合,倡导培养“完整的人”。美国学校的生活指导大致有以下几个特征:(1)以个人为指导对象。即关注学生的作为个体的需要和追求自我完善。这就需要学生与指导人员保持长期密切的关系。(2)以增强自我指示能力为目的。美国教育以强调个性和独立性而著称,人们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把发展学生的生活能力放在首位。生活指导旨在发展帮助学生,使学生的潜力、能力和信心得到进一步的提升。(3)给学生以非强制性的援助。美国大学的生活指导基于这样的思想: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一是靠自己自身的努力;二是必须要有指导人员为学生提供选择性的建议,来完善学生的人生。(4)指导领域比较广泛。种类众多的生活指导为学生提供了包括课程专业选择指导、职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等,基本涉及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立场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1.3 校园活动

(1)由校方发起的活动。管理学校事务的部门负责主管课外活动,组织,设计各类活动则由学生主任来进行。美国的多项教育研究报告表明,课外活动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这已经成为学校进行德育渗透的最有效途径。

(2)由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美国高校同时很重视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他们将学生会称为“学生政府”,政府的“总统”通过选举产生。法律规定“学生政府”有权自己管理经费,学校无权干涉。“学生政府”主办各种学术活动,各种各样的演讲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这些活动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确立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1.4 社会活动

社会活动在美国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道德教育体现在学生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类是社会政治活动;另一类是社会服务活动。社会政治活动主要包括:反对战争、维护宪法、保护环境、反对种族歧视等。政治运动的德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这些活动反映了大学生参与社会的意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服务活动主要包括志愿者公益活动、环保活动、纪念活动和宣传活动等。通过参加社(下转第103页)(上接第68页)会服务活动,学生的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得到积累,开阔了视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提升。

1.5 宗教

1963年,美国大法官阿瑟·戈德伯格在裁决校内祈祷问题时阐明了以下观点:“无论是政府,还是本法庭,既不能也不该忽视一个事实:我国大多数人信仰和崇敬上帝,我国法律上、政治上以及个人的许多价值观念起源于宗教教义。”阿瑟·戈德伯格的这些话说明了宗教在美国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美国教育部长贝内特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指出,学生们必须接受宗教教育,以此理解宗教对美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事实上,美国的大学也从未间断过对大学生的宗教教育。

2 对我国的启示

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这种德育模式,重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校园文化的德育渗透来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德育修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突出校园文化的主导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它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学生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思想内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较深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要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坚持社会主义大方向,以发展学生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主要目的,科学的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同时进一步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建设和谐文化。校园文化建设要结合十七大的重要精神,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高校作为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积极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出具有和谐文化基因的莘莘学子。

第二,构建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德育教育不仅要通过深入的思想教育,还必须辅之必要的规范性、约束性的管理教育,德育教育要“软约束”和“硬约束”有机结合,双向渗透。学校制度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进行约束,这是大学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美国高校的制度文化处处体现出文关怀,它将具有世界性和民族性特征的人本管理理念融入其中,以顺应时代要求,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三,形成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机制。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动机、激情和思维的创新,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建设具有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机制:一是要创新观念,树立和强调时代意识、科技意识和阵地意识。二是要创新内容,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使校园文化活动既体现出时代特点,又要反映出社会要求和发展趋势,更要结合师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为学生的成长和能力的拓展搭建平台。

第四,坚持实践性。校园文化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前瞻性的特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有目的、有组织的组织各种活动,以此丰富、完善和发展自我。同时教师及其他指导人员应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把校内文化活动延伸到校外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人生的价值目标。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德育渗透功能,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本文以美国为例,研究美国大学中的校园文化的德育渗透功能,并提出对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校园文化,德育渗透,启示

参考文献

[1]周兆龙.中美高校学生德育途径比较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5(12).

[2]于伟.发达国家高校道德教育方式特点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1997(8).

[3]孙谨.当代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5).

[4]金瑾如.中美高校若干特点比较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3(9).

美国学校德育 篇11

1 法国学校德育的优势

法国学校德育经历了一个从宗教教育到道德教育再到公民教育的发展过程。法国学校德育的优势主要在于有定位准、内容实的目标, 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注重学生主体性参与, 法国正是通过这样的目标和实施的一致来进行公民教育的。

1.1 法国学校德育的目标定位准、内容实

法国学校德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法国公民”。“20世纪80年代以后, 法国又重新检讨公民道德教育, 强调德育要进行人格教育, 强调在培养学生的法国人精神的同时, 德育要以‘人权’为核心, 进一步突出公民的权利。20多年来, 法国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具有个人工作能力、推理和判断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承担职责等多种道德能力”。法国公民的权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 在公共场合人人享有同等的义务和权利;第二, 在不公开的场合里人人有自己的信仰, 人人有从事自己所热爱的活动和从事与自己个人身份有关的活动的自由。

学校就是要体现其世俗性, 不为任何宗教、经济、政治集团服务, 在学校唯一可以讲的是其共和国价值观“自由、平等、博爱”;法国没有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作特殊的要求, 对法国教师的要求与对普通公民的要求相一致。在法国的学校里, 设有公民教育、法律教育、社会教育等德育课程。学校也开设哲学课程, 旨在培养每个学生健全的人格, 以及对当代世界的理解和生活的自理能力。

法国学校以公民教育为主的德育, 并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和抽象的理论, 它只注重对学生遵守学生守则、学校纪律、生活规则的习惯的培养, 使他们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 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诚实、正直、勇敢等优良品质。在一个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立国之本的国家里, 学校德育并不是培养“政治家”, 它只注重让学生学会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规则, 树立积极负责的生活态度并遵守各种规章制度。

正是这样, 法国把德育目标与德育理想区别开来:德育目标有层次性, 遵循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这样的德育目标使学校德育也避免了“惟政治化”。

1.2 法国的学校德育以人为本, 注重学生主体性参与

法国的公民教育是一门正规的必修课程, 学生可以通过它学到诸如宪法、司法、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但公民教育绝不只是公民教育课的责任, 学校把德育的要求渗透到各个学科, 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对公民进行了道德教育。同时学校主要通过开展“公民、法律、社会教育”等日常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对学生实施公民教育并形成公民素质, 即通过参与德育活动使学生从“人”到“共和国公民”, 或从“具体的人”到“抽象的人”。法国教师对学生的德育特别注意个性化关爱, “德育的效果和影响力是与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密切相关的”。

法国人把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称为“读无字书”, 法国学生每周星期三、星期五下午不在校上课, 全部学生都必须参与社会教育活动。法国社会公共资源向学校开放, 并给学校德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提供服务, 如请医生讲“预防艾滋病”的问题, 请警察讲“防暴”问题, 到艺术剧院、博物馆进行美术方面的教育活动等等。

2 我国学校德育的现状

相比之下, 我国学校德育在目标和行动上出现了很多问题, 德育现状不容乐观,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德育目标失衡

2.1.1 把德育理想和德育目标混为一谈

“建国以来, 我国在制定和表述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时, 一直存在着过分理想化和政治化的倾向”。德育理想和德育目标是有区别的, 虽然两者具有相同的指向, 但德育理想更强调长期性、远大性和终结性, 所以依循正确的理想而设定, 德育目标则更侧重于阶段性、连续性和实践性;所以通过一系列具体目标的实现来体现出来。建国以来, 我国在制定和表述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时, 一直存在着过分理想化的倾向, 混淆了德育理想和德育目标。我国的德育目标要求很高, 教育者认为目标设置的越远大越好, 越超前越好, 觉得越远大、越超前, 学生的思想境界就会越高尚、越优越, 但这样的做法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 必然使人感到超越了现实而不能实现, 有时甚至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现在在社会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从小树立了远大的理想, 但到了成年, 一些人连最起码的道德规范都不清楚, 道德习惯不文明, 是非标准不明确。

2.1.2 德育目标缺乏应有的层次性

我国的德育对所有学生都采取统一模式、标准和方法, 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这样的德育目标只有高度, 没有梯度, 缺乏层次性。比如, 我国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公民热爱祖国, 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科学, 遵纪守法和有良好心理品质等, 但这是比较远大的德育目标, 会给人一种“假、大、空”的感觉。对于小学生来说, 不随地吐痰、不随便折断树木花草等是他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 但我国教育对他们也提出了与成年人一样的要求, 根本就没有充分考虑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 这样虽然有量的要求, 却没有质的层次性, 因而没有取得应有的德育效果。而人的思想品质是由低层到高层循序渐进形成的, 因此德育目标的制定也应该按照人的身心发展的要求, 由低到高、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的进行。

2.1.3 德育目标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

我国的道德教育目标一般比较重视“接班人”意识, 政治倾向很浓厚, 比如在青少年的德育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等等, 这对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公民来说都是最基本的政治倾向, 但在进行政治教育的同时, 应更注重道德教育, 因为公民道德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一个国家的素质, 对青少年来说, 进行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准则的教育也显得异常重要。

2.2 德育模式僵化单一

2.2.1 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教育

长期以来, 我们往往把德育理解为“就范”, 我国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把已设计好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灌输给学生, 最终将学生“塑造”成“理想的模型”、“社会的工具”。这种模式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 正如柯尔柏格说的, 这是用刻板的灌输、管理、训练等方法, 强制儿童服从各种道德规范的“美德袋”式的“传统道德教育”。这种忽视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德育模式常常遭遇到现在我们讲的“5+2=0”的尴尬, 就是说5天在学校德育里形成的习惯、品格、素质, 在2天的周末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就抵消得差不多了, 星期一又得从零开始。

2.2.2 以管代导, 封闭式的教育

在我国, 很多人认为德育就是管理学生, 只要学校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 让学生遵守, 再加上奖惩措施和德育者的威严, 学生就会服服贴贴, 至于学生的信念与品质是否有所变化, 德育实效性怎么样, 则不是他们要管的事。众所周知, 从接受心理学的角度看, 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道德教育。接受理论认为, 强控制、强结构的情境极容易使学生产生“异化”感, 形成对立情绪。所以以管代导虽能取得一时之效, 却不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在我国德育的实践中, 很多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想化”、“超越性”, 会有意无意地隔绝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回避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 对学生进行“封闭式”教育, 试图使学生在“净土”中健康成长。由于学校的德育内容严重脱离社会和学生实际, 忽视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对当代青少年的强烈冲击, 许多学生步入社会后, 因缺乏政治、思想、道德的批判能力, 无法进行正确的选择和自我调节, 严重的甚至会做出极端的危害自己和社会的行为。

3 借鉴法国学校德育优势, 推进我国学校发展德育

新时期, 我国德育也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打开窗户让新鲜空气吹进来。法国学校德育在目标和实施上的优势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

3.1 把德育目标定位准确、内容充实

法国学校德育的目标是法国公民, 目标准、内容实。我国在制定学校德育目标时, 首先, 要分清德育理想和德育目标。如上面讲的, 德育目标是德育所要指向的方向与达到的目的, 是阶段性、连续性和实践性的, 所以德育目标是在短期内可以实现的。其次, 制定的德育目标要有层次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是规律的,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他们的心理特征、理解力、接受能力不同, 所以, 在制定德育目标时要考虑学生道德发展的年龄特征, 分出目标层次、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进行。最后, 注重道德和心理品质目标。我们要先进行公民教育, 再注重德育的先进性要求。

3.2 把学生与社会联系起来,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

我们怎么强调德育课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但德育绝不只是德育课的责任, 而是各科教学活动都应承担的责任, 所以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隐含于一些非意识形态的课程之中, 通过这些课程的讲授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学校德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意识的渗透。第一, 在道德教育的课堂中, 教师发挥引导的作用, 学生是主体。传统的灌输式德育教育模式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主要原因在于它忽视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习惯于“我讲你听”, 使学生被动接受教育, 简化了德育过程, 极大的降低了学校德育的效果。第二, 打破封闭式德育, 与社会联系起来。德育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假如学校一厢情愿的对学生进行“封闭式”教育, 试图使学生在“净土”中健康成长, 造成的结果可想而知, 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那样, 是“鸟笼式教育”。只有把德育与社会联系起来, 把德育融入到广大的社会中去, 在丰富的社会活动中教育学生, 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彭咏今老师对此突出了很好的途径, “让德育工作贴近学生, 融入生活, 实现校园阳光德育和实效德育的有机结合,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摘要: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乎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关乎国家的前途、民族未来的命运。因此在当前切实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德育目标、德育实施层面上论述了法国的学校德育的优势, 结合我国学校德育的现状, 试图找出增强我国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法国学校,德育,我国学校

参考文献

[1]胡斌武.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的现代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5.

[2]任国华.高校德育现状十大表现及对策[J].青年研究, 1996 (9) .

[3]陈士英, 郭清洁, 郭京振.试论我国学校德育的现状与对策[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2) .

[4]姚书志, 刘瑞.隐性德育课程在实践中的新突破[J].思想教育研究, 2009 (1) .

上一篇:水稻稻曲病防控下一篇:高层地下室混凝土外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