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庭学校

2024-05-27

美国家庭学校(精选10篇)

美国家庭学校 篇1

摘要:美国家庭学校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 自产生以来发展迅速, 有其特有的优势, 并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今已作为一种合法的教育形式传播到很多国家, 并仍以强劲的势头不断扩大。本文介绍了美国家庭学校的发展、优势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并对家庭学校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性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美国家庭学校,启示,家庭教育

一、家庭学校的定义

“家庭学校”或“在家上学” (Homeschooling) 一般是指学龄子女在家庭学习的一种学校模式, 即学龄儿童不在公立学校或私立学校接受教育, 而是在自己家中接受符合条件的父母或专门教育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指由父母或监护人在家里对学龄儿童进行的教育。[1]目前对“家庭学校”还没有一个统一精确的界定, 因为它的理念不完全统一, 具体实践方式也多种多样。与其说这是个概念问题, 不如说是个法律问题。因为美国各州法律对家庭学校教育的形式、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规定各不相同。

二、世界上先进的家庭学校———美国家庭学校的发展

从17世纪到19世纪70年代, 美国殖民定居和西部拓荒初期, 由于经济不发达, 教育也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大多数父母在家里自己向孩子传递知识和技能, 家庭自然而然地承担着儿童早期教育的主要责任。19世纪后期, 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教育也得到较快发展, 创立了其独特的地方教育管理制度和公立学校制度。这一时期, 多数家长自愿或被迫将孩子送进学校接受正规教育, 家庭学校的角色在这时就显得微弱了许多。到20世纪50、60年代, 由于美国北部的许多家长开始质疑公立学校所提供的教育是否具有竞争力, 家庭学校又重新引起家长和教育者的关注。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 美国各州相继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家庭学校的地位和培养人的作用, 家庭学校才不断合法化。到了90年代中期, 家长们还建立起了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团体, 如全国性的组织美国家庭学校权益保护协会 (the Home Schoo Legal Defense Association, HSLDA) 、犹他州的“在家上学”协会 (Utah Home Education Association) 等, 为家长提供交流机会, 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庭学校开始了蓬勃发展的势头, 并不断发展壮大。

家庭学校在美国得以蓬勃发展的原因有很多, 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 (NCES) 2001年7月发布的数据, 最主要的原因依次为: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48.9%) ;宗教原因 (38.4%) ;避免学校恶劣的环境 (25.4%) ;家庭原因 (16.8%) ;培养孩子的个性和道德 (15.l%) ;反对学校的教学内容 (12.1%) 等。其他原因还包括学校的学习对孩子不具有挑战性, 学校存在其他问题;孩子的特殊需要等。

三、家庭学校教育的优势

1. 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

自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倡导“班级授课制”以来, 公立学校的发展和义务教育的确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 这种教学方法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最好的私立学校的师生比例通常为1:16, 公立学校的师生比为l:20或l:22。老师是无法兼顾到每个学生的。而每个家庭通常只有l—2个孩子, 最多的师生比也不会超过l:7。[2]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可使家长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进行教育, 这样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 实现个性化教育, 家庭学校的发展能够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一种天然的环境。

2. 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

家庭学校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大量时间的浪费现象, 提高了学习效率。家庭学校将学习放到了更大的环境中, 可以让儿童“时时都在学习”, 却不会感到太大的压力。同时可以省掉公立学校的孩子每天在往返于家庭和学校间的上下学路上所浪费的不必要的时间, 用以进行家庭学校教育的安排。另据RUDER研究发现, 有40%的4年级的公立学校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超过3小时, 但是相应年级的家庭学校学生相应的比例是1.6%。[3]

3. 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家庭学校并不是如人们想象的那样, 把儿童单独关在家里, 每天只接触作为教师的父母。同正规学校相比, 家庭学校的孩子有更多的户外活动的时间, 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不同年龄、种族、信仰和生活水平的人。家庭学校中的儿童除了每天在家3-4.5小时的教学指导外, 更多的时间用来参与家庭外的不同活动, 如田野比赛计划、运动比赛、兼职雇佣、社区服务等合作性集体活动及与其他家庭学校学生的团体合作项目, 每个家庭学校的学生参加的活动平均为5.2项。这样, 儿童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的机会就多了。

4. 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在学校, 一个老师同时和几十个学生互动, 只有少数学生能和老师建立起亲密的师生关系。而在家庭学校中, 通常一位家长面对1—3个孩子, 互动频繁, 家长可以充分发挥亲子关系的情感力量在教育中的作用, 可以让父母发现孩子在性格发展或生活学习上遇到问题时, 及时加以指导、启发, 提高教学效率, 为发展儿童良好的人格提供保证。

除以上几点突出的优势外, 家庭学校教育的优点还包括:尊重社会成员的教育选择权, 保证学生的自由学习权, 满足社会成员对教育的不同需求。大量地减少政府对教育的资金投入, 充分利用家庭资源, 提高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有利于推动家校合作, 促进学习化社会的形成。

四、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给我国教育的启示

1. 重视儿童个性的培养。

美国的家庭学校教育特别重视儿童的个体差异性, 根据他们的个体需要对其进行培育。这点对于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启示。在我国, 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对学生进行的是统一性的培养, 因而忽略儿童的个体差异性。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改革, 其中,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又是教育改革的宗旨和精神。而只有高度看重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需要, 尊重个体的差异性, 改革才可能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2. 建立灵活的课程与学制。

传统的课程设置目的在于传授知识, 刻板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上, 而不顾社会的需要。而现代课程体系的目的则更关注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家庭学校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可以按照教学需求, 广采博取、任意整合各类课程资源, 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具挑战性的教学内容。

因此, 学校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个性、特长, 而且要关注社会的需要, 开设一些丰富多样的选修课, 更要加强校园图书馆与网络信息交流中心的建设, 拓宽学生的视野。

3. 使家长提高对教育的认识, 参与教育孩子的过程。

在美国的家庭学校教育中, 家长对儿童的教育全权负责。我国公立学校体系的建立几乎等于使学校代替了父母的角色, 学校里的教师担负起了教育孩子的大部分责任。很多家长对于教育过程参与不多, 与孩子的交流也做得远远不够。此外, 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沟通也不够主动, 形式有限, 使得教育得不到来自家庭的密切配合。因此, 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 应当注重提高家长对于教育的认识, 使其参与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来。

4. 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合作。

目前我国的家校合作, 从小学到中学, 合作内容和形式基本上是相同的, 而且缺少学校间的联系。在时间上许多家校合作活动只是围绕学期初、学期末等大的时段进行, 其他时间则偃旗息鼓。就学校而言, 缺乏家校合作的整体计划, 校、级、班各层面上的家校合作难以相互配合, 难以形成时间上的连续和效果上的强化。

家校合作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应有不同的合作内容和合作形式, 应设立国家—市—学区—学校—班级等五级家校

WENJIAOZILIAO

合作体系;制定各级组织开展家校合作的实施措施, 开发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合作计划, 建立检查、监督、指导制度,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 使从幼儿园到中学教育阶段的家校合作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

五、家庭学校在中国发展的可行性

1. 法律上的支持。

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家庭学校在基础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 允许家长和学生根据规定的条件选择在家学习完成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任务, 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学历相互衔接。建立家庭学校教育与普通学校教育相互沟通与衔接的制度, 当家庭学校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应该到普通学习继续学习时, 应允许其参加相应考试, 根据其学识水平进入相应时段的学校, 继续完成基础教育任务。

2. 管理机构上的支持。

在教育行政机构中, 增设家庭学校的专门管理部门, 负责家庭学校的申报、审批、组织及管理工作。建立由教育行政人员、教育专家、家长代表组成的、有权威的家庭学校教育评审督导组织, 对家庭学校教育质量进行评估、监控和指导。组织家长及志愿者成立例如“家庭学校联合会”等组织, 加强家庭学校中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 团结力量, 保护“在家上学”群体的基本权利。

3. 社会上的支持。

建立家庭学校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给予“在家上学”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实际需要的支持与帮助。例如家庭学校的课程计划、教材、教育模式参考、教学设备供应与服务、教育的评估与考试服务、学生社会活动与实践场所的支持等。建立家庭教育研究服务机构, 收集整理家庭教育下完成基础教育任务, 发展成才的个案, 总结家庭学校教育的经验, 为教育行政领导推动家庭教育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并为“在家上学”提供理论、方法等咨询服务。[4]

六、结语

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成功开展及其显著的优势提示我们,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 但不是唯一的, 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形式。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一种教育形式是不够的。我们要认识到家庭学校教育也许暗示着教育多元文化的一种发展趋势, 为我们发展新的教育形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不能照搬照抄, 而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先进的经验, 进而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国家庭学校教育体系, 为我国教育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甄丽娜, 岳慧兰.美国学龄儿童“在家上学”现象述评[J].基础教育参考, 2004 (7) :28-30.

[2]史静寰.当代美国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231.

[3]尚超.美国“家庭学校”学生社会化问题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5) :54-58.

[4]张玲.美国的家庭学校教育运动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 2005.

美国家庭学校 篇2

摘要:美国的家庭学校是以家庭为教育基地,以子女为教育对象,以家长为教育者,以塑造孩子的宗教、道德、智力等综合素质为目标,对学龄儿童进行个别化教学的模式。本文分析了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定义与起源。并从家庭学校教育的视角反思传统学校教育。论述家庭学校教育对传统学校教育的超越。

关键词:美国;家庭学校教育;传统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062-02

作为美国诸多教育选择形式的一种,进人21世纪以来,家庭学校(homeschoo1)愈发引人瞩目。据美国家庭学校协会统计,2005年至2006年,约有190万儿童在家上学,2007年增至240万人。据美国教育部预计,到2016年前,学龄人口将增加9%,家庭学校的增长率仍将维持下去。由于其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家庭学校甚至被一些美国教育研究者视为“当今美国的主流教育方式之一”。

一、家庭学校教育的定义与起源

有关美国家庭学校教育(Homeschooling)的定义形形色色。但核心的意思都一样,就是“由父母或监护人在家里而不是学校对学龄儿童进行的教育”

追溯家庭学校教育的历史,直到19世纪中叶,它一直是美国教育的支柱,但随着公立学校的普及,家庭学校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伴随着家庭学校运动重新出现,它的重新兴起既有理论上的背景,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般认为家庭学校运动直接起源于两个思想流派,一是由雷蒙德·穆尔及其妻子多萝西发起的宗教右翼思潮,另一个是由约翰·霍尔特发起的反文化左翼思潮。两个流派的代表人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表了大量作品来宣传它们的思想,同时它们的追随者也将这些思想付诸实践,并努力为家庭学校争取法律上的认可。这些努力逐渐使家庭学校在美国各州全面解除法律限制,成为合法的教育形式。另一方面,在家上学现象的兴起反映了美国社会广泛的对公立教育的不满。公立学校培养了大量文盲学生和没有为继续学习做好准备的学生,同时其中的犯罪问题相当严重,贩卖毒品、侵犯老师、校园枪击等问题层出不穷。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很多改革方案不断出台,比如实施教育券计划和建立特许学校。尽管如此,美国教育仍旧陷入困境,于是很多家长失去了等待改革的耐心,开始把孩子的教育事务和权力收归自己。于是,很多孩子开始在家上学,家庭学校运动逐渐开展起来,而且越来越被公众接受。

二、从家庭学校教育的视角反思传统学校教育

家庭学校的蓬勃发展必然有其合理性,我们研究它的目的不是研究这种现象的本质如何,也不是要非此即彼,而应该是从家庭学校的视角反思传统学校教育。

(一)传统学校教育让儿童产生强烈的学业竞争焦虑,扼杀了他们爱学习的天性

爱学习是儿童的天性。“没有人天生愚笨,只需仔细观察那些婴孩,认真思考他们的所学和所做,你就会明白:除了极端的智能迟缓者,他们所展示出的生活风格、学习能力和求知欲,如果是出现在年长一些的人身上,这些人会因此被我们称之为天才。”然而,学校成为“社会的压力锅”“社会的筛选机”。社会生存竞争的压力直接表现在学校里,学生们之间展开学习竞赛,攀比分数的高低。孩子们厌烦学习,许多孩子被贴上了“注意力缺乏”“多动症”“弱智”等标签。

约翰·霍尔特认为:传统学校教育中,儿童的学业水平有巨大差异的原因之一在于充满竞争和评价的学校环境,而儿童之间的能力差异并不能完全解释这一切。“学习的能力不是被其他,而是被我们误称为教育的过程中所破坏……是我们成人对儿童的所作所为以及指派儿童所做的事情,破坏了他们大部分的智能和创造力。确切地说,是由此产生的恐惧感破坏了儿童的这些能力。他们害怕有负他人所望,害怕发生不愉快,害怕犯错误,害怕失败。”

(二)传统学校教育抑制了儿童个性的发展

正规学校由于班级人数众多,倾向于对接受教育的儿童提供平均化、“一刀切”的教育,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严重抑制了儿童个性的发展。此外,“班级授课制”也存在着局限,统一的课程、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要求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校成为选择“适合于教育的学生”,而不是提供“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限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约翰·霍尔特认为,如果学校认为自己的权力和职责就是告诉儿童哪些东西必须学习,那么学校里就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学习。只有儿童自己才真正了解哪些学习内容是他最需要的。成人的任务仅仅是尽可能为儿童提供帮助,让儿童了解学习的线索和途径。但实际上学校只使学生整天重复乏味的作业,忙于应付机械操作似的功课,使得他们没有时间和机会进行真正的思考。

(三)传统学校的安全性遭到越来越多家长的怀疑

在美国,学校教育的看守环境日益恶化,低俗文化泛滥,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增多,孩子的身心受到不良影响。美国《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报道揭露,有相当多的学生早在一年级就成为校园威吓事件的受害者,他们受到嘲骂,被塞进衣帽柜,被罚不许与大家一起吃午饭,而老师根本不可能进行有效调解。越来越多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从此走上不归路,所以,他们拒绝将孩子送到正规学校进行学习。

(四)传统学校的学生在社会化方面存在不足

传统学校成了反向社会化的机构。学校生活并不是为了孩子自身的需要,而是为了管理、安全、秩序的需要,甚至是教师的需要。学校经历对于孩子更多的是消极的社会化经验,他们没有感受到团结、友爱、宽容等积极的情感体验,更多感受到强势者的欺凌弱小,少数人的优越感,被老师和同学冷落等消极的情感体验,过早体验到世间的“人情冷暖”。

三、家庭学校教育对传统学校教育的超越

与传统学校教育的种种缺失相比,家庭学校具有传统学校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方面能够取得成功,因而成为父母们的合理选择。

(一)家庭学校的学生不存在学业竞争,因而可以更好地释放儿童学习的天性

家庭学校的学生基本上是一个家庭内所有的孩子,3-4名甚至更多的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因为年龄不同,导致学习内容也不同,因而根本不存在竞争的问题。家庭氛围也是温馨、轻松的,家长允许自己的孩子以他自己喜好的方式进行学习,不强制也不压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孩子的天性得到充分的释放。

家庭学校的教育方式更人性化,与学校不同,家庭信仰和价值观处于孩子社会情感学习的中心地位;家庭生活服从于孩子自身的需要。而不是屈从于学校的要求;孩子学习的天性得到培养而不是压抑;孩子可以享有无限的教育资源,世界就是他们的课堂,资源存在于社区。

(二)家庭学校能克服传统学校教育“一刀切”的现象。满足了儿童个性化的需要

家庭学校真正实现了“个别化教学”,他们真正用小规模的个体教学代替了大规模的班级授课,每个孩子的兴趣、特长、爱好更容易得到重视和培养。由于教学对象很少,家长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认识孩子的特性,挖掘孩子的潜力,并用合适的方法对之加以培养。来自芝加哥一个家庭学校的母亲兼教师鲁思·克雷比尔说到:“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一个班级通常都有二三十来人,再好的老师也无法对一个孩子给予足够的关照。而在家里,教学是一对一的,效率很高。懂了,我们就往前学,不用等别人的进度;遇到困难也不用担心,我们可以集中解决。”家庭学校的非正规化教育是一种灵活、个性化的培养方式。由于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是基于孩子习惯、爱好、兴趣、特长等个体因素而设计的,而且因为家长们更熟悉孩子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比教师更能与孩子达成心理和感情上的亲密和信任感,所以这种培养势必是以孩子学习需要的满足为结果的。

(三)家庭学校完全避免了儿童遭受侵犯,安全得到保障

家庭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学习场地,家庭氛围轻松、温馨,当然也更安全。孩子们不必担心被其他高年级的同学欺负,因为他的同伴都是他的兄弟姐妹,也避免了来自同辈团体的压力,他们将其他人视作自身世界的一部分,看作自然的学习伙伴。家长们则不必担心学校暴力的发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孩子当中。

(四)在社会化方面。家庭学校更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家庭学校有积极的社会化环境,家庭学校并不是如人们想像的那样,把儿童单独关在家里,每天接触的仅仅是作为教师的父母。事实上,很多家庭学校的儿童比接受传统学校教育的儿童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年龄、种族和信仰的人。研究证明,家庭教育的父母比政府更加担心孩子被孤单地封闭在家里,很热心让孩子参加各种社区活动,向不同年龄的人群展示自己。由于经常和各种年龄的成年人、儿童进行社会互动,在家受教育的孩子比在学校受教育的孩子显得更加成熟。而在传统学校里,儿童反而会感到孤单和封闭,因而也较幼稚。莱恩斯的研究表明,家庭学校的儿童参与的社会活动包括下午或周末与公立学校学生在一起的活动(体育活动、童子军组织、教会活动、芭蕾舞表演、志愿者工作、钟点零活)、白天的野外旅游以及与其他家庭学校学生的团体合作项目。还有研究显示,有98%的家庭学校学生每周会参加两次或更多的社会活动。

四、结语

在评价家庭学校教育中,重要的因素是这些儿童的品德、智力发展与学业成绩。美国很多家庭学校教育研究机构通过学术性测验、成绩水平考试、基本技能考试等国家级标准测试,都认为在家接受教育的儿童的成绩高于国家平均水平。有资料显示,1998年春,39607名家庭学校的学生参加了依荷华州K-8年级基本技能考试和9-12年级的成绩水平考试,成绩明显好于其他类型的学校。2000年全美中学生单词比赛的前三名均来自家庭学校。可见,家庭学校的儿童在学业的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家庭学校教育并不仅仅意味着在家上学,而是一种自由学习、选择学习、轻松学习和愉快学习的体现。与传统的学校教育相比,它也有其不足,如“家长老师”管理不当。导致儿童过分依赖网络,容易偏离学习的主题,知识的系统性难以把握等。但这些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中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随时为儿童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学习工具,使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释放儿童学习的天性,满足儿童个性化需要才是真正的教育。

参考文献:

[1]Patrick Bashan.Home Schooling:From theExteme to the Mainstream[J].(http://www.fraserinsfitute.ca/admin/books/files/homesehoo1.pdf)

[2] Lyman Isabel.Home Schooling:Back to theFuture?[M].Cato Institute Policy Analysis,Jan7,1998

[3]John Holt.How Children Fail[M],New York:Dell,1964

[4]陈竹,蓬勃兴起的美国家庭学校[J],中国新闻周刊,2006,9

美国家庭学校 篇3

一、殖民地时期~20世纪60年代初:家庭学校与公立学校分立

在美国的殖民地时期,教育子女主要是家庭的职责,但随着社会发展与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家庭的教育职能逐步被学校取代,由此形成了美国公立学校与家庭学校的矛盾根源。

(一)家庭施教的传统及其衰落

在殖民地时期,北美殖民者沿袭了其欧洲宗主国的教育观念:教育是由家庭负责、政府不应介入的私人事务。当时的弗吉尼亚总督威廉·伯克利 (William Berkeley)曾这样描述弗吉尼亚的教育,“弗吉尼亚人紧跟英格兰的步伐,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能力来教育自己的孩子。”[3]这也是殖民地早期美国教育的真实写照。此时,多数儿童在家庭中由家长向其传授识字、算数等知识、生活和生产技能以及进行宗教教育;富裕家庭可以送孩子就学于为数不多的私立学校、教会学校和寄宿学校等;少数教区的贫困儿童在教会建立的慈善学校接受基础的读写算教育。殖民地中后期,教会为扩大教派影响积极办学, 南部和北部殖民当局也开始推动教育立法与办学, 公共教育、公立学校萌芽。独立战争后,教育开始被视为州政府的重要职责,尽管各州教育发展并不均衡,但私立学校、慈善学校以及公立学校等专门化的教育机构增加,家长的教育权开始逐步过渡给政府与社会。这一时期,虽然家庭对儿童负有首要教育职责,然而教会学校以及公立学校发展迅速,政府已经有代替家长对儿童实施教育的责任意识。由此,部分教育职能开始从家庭中分离出去,教育不再是家庭的专属领域。

(二)公立学校与家庭学校矛盾的形成

19世纪30年代“公立学校运动”展开,各州开始兴办公立学校,并于1852年~1918年间相继颁布强迫义务教育法,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而此时,由于社会职业、社会生活与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的教育功能弱化,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孩子送进公立学校。家庭与学校的分工愈益明确,20世纪中叶以前家庭和学校之间基本保持着相互分离、互不干预的状态。

尽管公立学校、强迫入学有助于保障美国儿童的受教育机会与权利,但在美国多元文化的社会中, 并非所有家庭都对“公立学校运动”持认可态度。出于对教育质量的担忧和宗教信仰、教育观念差异等原因,一些富人与教徒家庭抵制公立学校,将子女送往私立学校或教会学校。根据美国宪法第十修正案, “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保留给各州行使,或保留给各州人民行使”。基于此,坚守教育传统和具有严格宗教信仰的家长认为教育权是属于“各州人民行使”之权,政府无权干涉其自行教育子女的权利,强迫入学是违反宪法的行为。因而,让孩子在家接受教育的传统并没有因公立学校的普及完全消失,反而发展成一种新教育形式。19世纪70年代开始,与政府开设公立学校、建立义务教育制度相呼应,由父母执教或延师施教的教育组织相继出现,此即家庭学校的萌芽。但根据义务教育法,家庭阻止适龄儿童入学属于违法行为,家长将遭受拘役或罚款等处罚,因此,在“家庭学校运动”兴起前,家庭学校只是少数家庭的“地下组织”,发展缓慢。

二、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初:家庭学校与公立学校冲突与对立

20世纪60年代,美国公共教育系统管理僵化、 变革缓慢、学业质量下降等问题凸显,学校与学生、 家庭之间的矛盾激化,引发了择校运动、非学校化运动等激进改革。在此背景下,实践家庭学校的家庭由 “地下”转向“地上”,“家庭学校运动”兴起。

(一)家庭学校倡导者与实践者对公立学校的批评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家庭学校运动”中, 公众对公共教育的不满得以充分体现。首先,家庭学校运动反映了公众对宗教信仰自由的诉求。1962年,宗教教育和祷告活动在美国公立学校被禁止,公立学校完全世俗化。许多恪守宗教信念的家长开始寻求公立学校之外的教育形式,由于私立学校学费高昂,家庭学校成为可行的选择。[4]其次,公立学校的环境、教学和质量问题也是家庭学校运动的重要成因。一位家庭学校实践者的观点颇有代表性:“不是每个家庭都是中产阶级基督徒,许多家庭选择家庭学校不是基于宗教或政治目的,而是学校系统的问题,因为孩子需要不同的学习方式。”[5]此外,部分家长因公立学校管理封闭而选择家庭学校。他们对自己在教育决策中受到排斥深感不满,同时也意识到挽救濒于破裂的家庭组织关系的重要性。[6]此外, 家庭学校运动的倡导者,如约翰·霍尔特(John Holt)、 赫伯特·科尔(Herbert Kohl)等人也谴责公立学校, 支持家长择校或让学生辍学接受家庭学校教育。 1983年《国家处于危急中》的出台使公立学校更加被质疑,家庭学校进一步得到教育改革者的认可。[7]

(二)公立学校及其支持者对家庭学校的抵制

公立学校和教师团体对家庭学校持抵制态度, 许多学区对家庭学校学生以“旷课”处理,并以违反强迫教育法等罪名将家庭学校实践者告上法庭。20世纪70年代末,公立学校因学业、财政等原因而与家庭学校的法律纠纷达到顶峰。[8]尽管随之有所缓和,但在20世纪80年代家庭学校实践者和支持者争取家庭学校的合法地位时,公立学校与教师团体仍经常游说立法机构反对家庭学校合法化,这成为家庭学校合法化进程中的最大阻力。虽然就读于家庭学校的学生占总体学龄儿童的比例很小,但随着家庭学校在各州政府获得许可,学生数量在迅速增加,造成了公立学校生源流失并间接缩减了学校经费,同时公立学校的信任度更是遭受重创。由于公立学校与家庭学校的利益冲突和互不信任,公立学校以及一直反对家长自行教育孩子的民间教育组织, 如美国教育协会(NEA)等,仍呼吁各州加强对家庭学校的监管。[9]

这一时期,美国家庭学校与公立学校之间形成了对立格局,家庭学校支持者与质疑者争论不休,家庭学校实践者与公立学校的矛盾不断诉诸法律。然而,家庭学校与公立学校的争论与对立也促使双方不断发展,家庭学校的批判推进了公立学校改革,公立学校的压力也推进了家庭学校的完善,并随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家庭学校在美国各州逐步合法化而由对立转向和解与合作。

三、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家庭学校与公立学校的和解、合作与共生

20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家庭学校与公立学校之间的关系以对立为主色调,但随着美国社会与教育大背景的演变而慢慢走向和解与合作。

(一)家庭学校与公立学校转向合作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美国传统家庭和公立学校之间的“地盘儿意识”开始松动,家庭与学校均意识到任何一方都无法垄断教育职责。由于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采取紧缩福利、提倡竞争的新自由主义社会治理政策,教育券制度、自由择校、特许学校、家庭学校等教育改革措施使公立学校的竞争格局随之改变,通过自我改善进而在竞争中立足成为公立学校关注的首要问题。在实践中,竞争机制使公立学校的危机意识增强,质量提升。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卡洛琳·霍克斯比(Caroline Hoxby) 在评估密歇根州学校选择项目时发现竞争明显促进了公立学校的改善。[10]为了优化管理、提升质量、赢得声誉,公立学校开始把家庭和家长视为改进学校的有益元素和重要的教育资源,随之也改变了对家庭学校的态度。在公立学校意识到并践行家长参与学校治理中,家庭学校具有警示作用。爱荷华州立大学教师鲁比恩斯克(Chris Lubienski)曾指出, 家庭学校带走了大量有思想且善于表达的父母,他们原本与学校管理者共同管理着学校。[11]在公立学校眼中,家庭学校实践者由原来被视为“异类”的竞争对手转变为应予以尊重乃至有可借鉴之处的对手与合作者。与此相应,随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家庭学校合法化、规模扩大以及获得社会认可,家庭学校的发展境遇也发生改变。有家庭学校实践者指出,20世纪70年代家庭学校家长要应对负责管理学生逃学官员的“登门问罪”,80年代需要回答孩子如何完成社会化,90年代会思考孩子去哪里参与户外运动。[12]这一时期,家庭学校具有了教育资本和与公立学校合作的合法身份,同时也开始意识到与公立学校合作的必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学校与公立学校的关系逐渐由对立转向和解与合作。

(二)家庭学校与公立学校的合作形式

美国的家庭学校与公立学校在独立、平等、共赢的基础上形成了多种合作形式。

1.家庭学校的学生“走进”公立学校

对于公立学校而言,家庭学校的学生属于“校外学生”,但根据法令他们“走进”公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学生共享部分学校资源。2001年,全国教育数据中心(NCES)公布的《家庭学校教育在美国:1999》报告列举了家庭学校与公立学校共享资源的若干方式, 例如参与学校的部分课程与课外活动、网络教育、场地共享等,19%的家庭学校经常送孩子参与学校的学习和活动。[13]目前美国至少有20个州已颁布法令要求公立学校允许家庭学校学生参与学校活动。例如,俄亥俄州、弗吉尼亚州等规定家庭学校学生可以参与公立学校部分课程和教学活动,加利福尼亚等州规定家庭学校的学生必须参加学校的考试,每月去学校接受学习进度和质量等方面的检查;有些州实行“双注册”,学生拥有家庭学校和公立学校双重学籍,为家庭学校与学校制度的衔接提供了方便,学校也获得生源;有些州(如阿拉斯加州)则把家庭学校作为私立学校来管理。

2.公立学校对家庭学校的参与

公立学校也积极探索介入和影响家庭学校的途径。公立学校一般通过市场模式向家庭学校出售教育产品和教育服务,开设针对家庭学校学生的夏季学期,开发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等。根据《家庭学校教育在美国:2003》的数据,22.6%的家庭学校的课程资源来源于当地公立学校和社区学院。[14]根据联邦教育部的统计,2002~2003年,36%的公立学校学区为学生注册了远程教育课程,普及远程教育模式为更多学生选择家庭学校提供了便利。[15]此外,公立学校也在地方法规的授权与要求下介入家庭学校的教育事务。例如,有些州要求学区指派专业教师作为家庭学校的督导,指导和评价家庭学校教学或指派专业教师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定期交流等;有些州通过设立家庭学校辅助项目引导学校和教师与家庭学校展开合作。对于家庭学校难以胜任的教学内容, 公立学校的专业教师则提供上门指导。家庭学校学生能够通过学校教师的定期指导了解学校的授课情况,扩大视野。

由于家庭学校良好的教育成效、利于满足儿童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以及各州政府提供的扶助政策等,家庭学校在美国的影响与规模正迅速扩大。根据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分析,社会公众整体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学校“神秘感”的降低以及知识获取手段的多元化使得正规学校的影响与地位日益弱化,其他多种教育形式包括家庭学校都将与正规学校共同构成终身学习的制度框架。[16]因此,未来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家庭与正规学校在法律规限内共同分担教育权责,还需要各种教育力量的共生共融, 家庭学校和公立学校将继续深入合作并不断发展出新的合作模式。

四、结语

美国家庭主妇凯瑞 篇4

亲爱的,谢谢你们发来信函,接受我们的邀请。我的丈夫狄克,将于这个星期五的下午6点到UP公寓大厅接你和晓玲。参加我们晚餐的还有另外一些美国人,他们是德尼博士和他的妻子玛茜,德瑞和楚茜夫妇,他们对这次国际性的聚会也非常感兴趣。期待我们享受在一起的快乐。

星期五见!

凯瑞和狄克

来信写得简洁、清楚、热情。随后,又收到她的第二封来信:

亲爱的,我忘记告诉你们明天与我们一起共进晚餐的另外两位美国客人的情况。德尼博士是一位医生,现已经退休,先前是州传染病学家。他的妻子玛茜是一位家庭主妇。德瑞是密大医学中心的放射科学者,他的妻子现在也是一位家庭主妇,但是在心理学方面有些训练。

我们都期待着明天晚上与你们的相见。

诚挚的凯瑞

那个星期五下午,我们带着产自家乡的折扇、丝巾等体现中国文化特点的礼物,如约在公寓大厅等候。一会儿,就见到了驾车前来接我们的狄克先生。他看上去60来岁,个头不高,身材细瘦,文质彬彬,散发着儒雅气息。

坐上他那收拾得清洁温馨的白色小车,我们聊了起来。狄克说,退休前他是密大医学院的教授,有两个儿子,都已成家,一个在新泽西,另一个在离哥伦比亚30英里处。

车子向南行驶约十几分钟,在树林茂密的一所暗红色的房子前停下。没等狄克把车放好,房子的大门已打开,一个头发花白、清秀和蔼的妇女迎了出来,一看就知道她是女主人——凯瑞。

这是我们到美国后,第一次到美国家庭做客。凯瑞清晰、响亮地叫着我俩的中文名字“宝莅、晓玲”,招呼我们与客人见面,就像是我们的一个至亲长辈,让我们的心情立刻放松下来。这时我真正感到了直呼其名的好处,不论说哪国话,称呼名字都没有语言的隔膜,没有社会身份的附加,听起來十分亲切和自然,一下把人与人的距离拉近。

凯瑞递给我们一个笔记本,让我们把姓名和联系方式记下来。我打开一看,在我们之前有韩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人曾到他们家做客,写下的名字已有十几页纸。女主人把来自世界各地客人的名字记录下来,作为家庭的荣誉。

接下来开始用晚餐,座位前像正式宴会那样摆上席签。算上主人一共8个人,但是晚宴还是自助形式。饭桌上大家的话题很多,谈兴很浓。

我们在一起聊中美文化、中美物价的比较,聊2008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凯瑞始终在忙,传递台上的食物,进厨房里给我们拿甜点、水果。我坐的位置背对厨房,我就帮着凯瑞端盘送碗。凯瑞家各处收拾得一尘不染,一看就知道她是勤劳称职的主妇。对我的帮忙,她一口一个“谢谢!”我与她配合得非常自然与默契,立马找到了一种居家的感觉。

晚上八九点钟,我们起身告辞,凯瑞建议大家一起合影留念。这次晚宴宾主都非常尽兴,回去后,当晚我通过E-mail,把相机里的合影照片、聚会的感受及我们的谢意发给凯瑞。凯瑞回信说:

亲爱的宝莅和晓玲:

今晚收到你们的来信太高兴了。

昨天和今天,我忙着帮助一位韩国新来的研究生熟悉校园和哥伦比亚市的周围环境,主要是作向导,帮助这些外国学生通过密大注册登记,这其中有许多繁杂的事情要考虑。

这个星期我儿子一家要来我们家。我们的房子将住进一个6岁的男孩和一个近5岁的女孩,让我们很开心。我已经打扫好房间,准备好床,从楼上储藏室里找出一些玩具。他们的到来让我很兴奋。

我希望你们的美国西部旅行安全愉快,并喜欢那些崇山峻岭。现住在密苏里的我的那些韩国朋友,非常想往这些群山。

带去温暖的问候

凯瑞和狄克

这封短信让我看到了一个生活忙碌充实、充满温情爱心的凯瑞。她是一位家庭妇女,但是有许多社会活动。

我没有询问过她的学历,但从她逻辑严密、语句流畅、用词准确的书信和对计算机的娴熟使用中,看出凯瑞受过良好的教育。凯瑞自称是homemaker(家庭妇女),她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呢?

在密州生活期间,我深刻地感受到美国妇女从事职业工作困难重重。美国中西部的传统观念深厚,认为女人在家天经地义。美国文化认为生儿育女是自己的责任,不能推给老人,而当地的人工费非常昂贵。所以十几年过后,辞职在家的女人很难适应发展变化了的职场。

有时与孩子的妈妈们一起聊天,她们会问:你是不得已才出去工作的吗?在她们看来,女人的本职是照顾家庭,出去工作不能全身心地关爱孩子是不对的。

进入10月,我们到另一个城市实习。这时凯瑞给我们来了一封告别信,说她近期将与丈夫一起到南非的亲戚家,我们回国时,她不能前来送行,预祝我们返程顺利。

zhaozhen1996@sina.com

美国家庭农场的农业奇迹 篇5

华盛顿外国记者中心一位官员对记者说,“华盛顿并不代表美国,如果没有到过广大农村地区,那对驻美记者来说就不算是了解了美国”。记着他的话,记者一直盼望着能到一个典型的农业区采访,并在一家有代表性的农场与美国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前不久,在美国农民协会的帮助下,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该协会向记者推荐的是位于北达科他州河谷市的一家农场,农场的主人是名叫格雷格和玛茜夫妇俩。

居住条件一点不比城里差

经过长途跋涉,两天之后记者终于来到北达科他州的河谷市格雷格和玛茜夫妇家。格雷格的“家”看上去跟美国城镇里的大多数私人住宅没有任何区别。

房子共分两层,一楼最显眼的是宽大的厨房。在记者看来,所有的器具设备,只要是这个世界上有的,在这个农民家里就一样也不缺少。一大一小两只咖啡壶,大的足够20人享用,格雷格说这是在开派对时用的,小的则自己家里小范围使用。最让人感兴趣的是电动垃圾处理器。格雷格说,这台机器能将大量的生活垃圾进行压缩处理,可以容纳的垃圾比正常情况下多好几倍。厨房操作台上摆着一部电话,电话旁边是一部CD播放机,格雷格说,玛茜喜欢边做饭边听音乐。

记者坐在餐厅里,一边喝着格雷格送上来的饮料,一边透过玻璃窗观赏窗外的风景。突然几十只梅花鹿闯入了记者的视线,它们成群结队嬉戏跳跃,很快它们那矫健的身影就消失在田野里。格雷格说,那些都是野生的鹿群,他已经见惯不惊了。

与客厅相连的部分是格雷格的办公室,里面是全套的现代化办公设备。一台电脑使用卫星连接方法上网,电脑旁边是三合一打印机和传真机。在这个过厅里还陈列着一台孩子们用过的老式钢琴,记者仿佛可以听到二十几年前格雷格的孩子们弹出的叮叮咚咚的琴声。

记者洗手时,发现这里的水有点不太一样,有点滑腻的感觉。格雷格说,他们使用的不是城市里“肮脏”的自来水,而是请专门的公司从当地的水井里抽出来的“纯净水”。记者说,感觉美国农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甚至超过城市,格雷格开玩笑似地反问,“我们(农民)为什么要受苦受难?”

视线所及都是格雷格的农场

当天晚上,记者跟格雷格和玛茜畅谈到深夜,然后记者回到楼上的卧室熄灯睡觉。农场的夜晚竟然是如此宁静,几乎听得见自己的心跳。远离华盛顿的都市喧嚣,记者睡得分外香甜。

第二天吃完早点,格雷格首先带记者参观了他的仓库。那里堆放着琳琅满目的农业机械。早听说美国农业的机械化普及程度高,看来确实是名不虚传。格雷格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这是联合收割机,那是四轮驱动拖拉机,这是风钻机,那是农用轨道拖车,这是捆草机,那是播种机……这些农业机械的总价值大约为22万美元。由于大型农机价格昂贵,所以很多都是20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格雷格从别的农民手里买来的“二手货”。至于那些小型农机具,则大都是原装货,“很多还都是从中国进口的”格雷格说。

随后格雷格和玛茜开着吉普车,带着记者一溜烟地开往农场。他说,他拥有的农场和牧场加在一起,大约有3 000英亩(1英亩约合0.4 hm2,下同),农场的主要农作物是大豆、小麦、玉米和荞麦。记者对3 000英亩到底有多大并没有概念,但吉普车一马平川地开了0.5 h,格雷格仍在说“这是我的土地”。基本上可以说,凡是视线所及,都是格雷格的农场。由于季节的原因,这些土地上都没有任何庄稼,不过格雷格笑着说,“我的灾难岁月马上要到了,下个月就要播种了!”

在牧场上,记者看到许多牛在自由自在地“漫步”。有意思的是,每头牛的两只耳朵上都戴着一个桔黄色的塑料卡片。格雷格解释说,卡片就是“身份证”,为了避免混淆,他给每头牛都做了一个“身份证”,上面包含有牛的出生日期、牛的亲属关系、牛的个人编号等信息。他把所有这些信息都输入了电脑,实行计算机管理。这样他可以毫不费劲地验明任何一头牛的身份。格雷格说,他一共拥有185头母牛和8头公牛,所有这些牛都是肉牛,母牛每头价值800美元,公牛每头价值1200美元。

正在大谈牛经的时候,有人开着草料机来给牛喂食了。只见机器熟练地把草料倒入一个个轮胎制作的喂食槽,牛群都扑过去抢吃起来。记者发现驾驶草料机的司机竟然是一位皮肤白净的年轻女孩。记者以为她是格雷格的亲戚,但格雷格马上解释说,她是他花钱请来的帮工,今年刚满20岁,名叫帕斯卡莱,来自瑞士。他与帕斯卡莱签订了8个月的合同,每月付给她700美元的工资,同时还为其免费提供吃住,这样算下来,每月花在她身上的费用高达1 100美元。格雷格说,正是因为劳动力价格太高,他平时根本就请不起帮工,全靠他一个人忙乎,只有在农忙(播种和收获季节)时才会请一个帮工。“来自全世界很多国家的年轻人都在我的农场当过帮工,帕斯卡莱算是干得不错的。”

格雷格说,包括农场、牧场、房屋、牲畜、农机具等在内,他的全部家当总价值大约为120万美元。为了打理这120万美元的家产,他平时忙得不亦乐乎,需要同时扮演许多种角色,其中包括农民、经理、会计(农民需要自己作账)、机械师、焊工、木匠、兽医、化学家、农艺师、教师(向帮工演示如何当农民)、市场营销师、投资者、餐馆老板(格雷格一家与别人合作在华盛顿开了一家高档餐馆,专门推销北达科他州的本地菜)、电工等等。多种角色重压之下,格雷格根本就没有时间休假。不过随着孩子们的长大成人并自立门户,格雷格和玛茜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小,加之能干的瑞士帮工帕斯卡莱帮了他们大忙,两人也开始忙中偷闲了。今年他们就经常去滑雪、钓鱼和野炊。

无处不在的农场高科技

一个人耕种3 000英亩的土地,这在记者看来简直像天方夜谭。但是在格雷格的农场这却是活生生的现实。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农业机械每一个都有自己特定的用场,正是这些宝贝玩意儿把格雷格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他所做的无非就是指挥这些机器去完成农场几乎所有的田间工作。

格雷格特意带记者去仓库参观他的“神秘武器”——一台安装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大型拖拉机。指着驾驶仓内的仪表盘,格雷格对记者说,这套系统是他今年春天买来的,价值2500美元,外加自动驾驶装置,共花了7500美元,他早上刚刚把这套系统装到拖拉机里,眼下正在温习说明书呢。

格雷格说,这种拖拉机由电脑控制,由卫星导航在田间作业,根本无需人工操作。更重要的是,传统拖拉机在人工操作下很难精确耕作,耕地时,前后耕作的土地往往会有部分重叠或者出现漏耕。发生重叠会费工费时,浪费能源;出现漏耕便会影响播种质量。而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更奇妙的是,这种系统有数据交换功能,可以一边工作,一边与附近的农业科技中心交换数据,并立即据此由机器自动调整工作参数。

据记者了解,在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方面,格雷格算是后来者。实际上,已经有20%的美国农场开始用直升飞机进行耕作管理,很多美国中等规模的农场和几乎所有大型农场都已经安装了GPS定位系统。该系统不仅可用于耕作和收割,还可以用于牛只识别和追踪。

通过看报了解信息在信息化时代已经有些过时了。相比之下,格雷格更喜欢上网。他家里楼上楼下都有电脑,而且都能上网。跟城市居民大多通过电话线或者有线电视上网不同,格雷格家里采用的是“卫星连接”,每月付费65美元。格雷格说,这些与网络连接的电脑在他的农场里派上了大用场:进行牛的饲料配方,配方可达数十种;将每头牛的信息输入电脑,进行全程动态跟踪;控制粮食的干湿度和仓库温度;监测土壤的盐分、酸碱度、温度、成分等,识别杂草和病毒;计算粮食种植量以及杀虫农药的剂量;进行财务决策;了解每天农场当地的天气状况(格雷格对天气非常关心,因为温度和风力的变化都会影响产量);使用全国各地的政府农业中心、大学、科研院(所)和图书馆里的数据库,获得关于产品价格波动、品种改良、新型农业机械、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最新数据;浏览期货市场每个月的行情,并据此作出是否卖出粮食的决定。据格雷格介绍,他的农场附近有好几家国际型粮食收购和出口公司,每天都对外公布芝加哥期货市场的粮食价格,以及大豆、玉米等粮食的收购价格,他家里的电脑都与之联网,一旦觉得价格合适就可以向其出售。

没有补贴农场就没有利润

从表面上看,格雷格似乎很富有,但实际上他每年能够赚到自己腰包的钱并不多。由于化肥价格上涨,加之油价飞涨,还有高科技方面的高投入以及天气和国际市场等因素,农场的利润实际很薄。格雷格说,他每年在农业上的投入高达39万美元,收入大约40万美元,两项一抵消,年利润只有1.8万美元左右。

格雷格说,之所以还能够赚到1万美元左右的年利润,是因为美国联邦政府对农业进行了补贴。如果联邦政府取消对农业的补贴,他的农场也就只能维持一个不赔不赚的局面。

美国农业补贴的集中度很高,90%以上的农业补贴集中在大约20种农作物中的5种:小麦、大豆、玉米、大麦、棉花,这有利于提高大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由于补贴与农作物的面积和产量挂钩,大农场主便成为农业补贴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据美国农业部估计,目前大约30%的大农场获得了大约70%的补贴。这不仅使农业补贴政策操作起来更简便集中,也有利于提高大农场的生产规模和竞争力。

美国对农产品的补贴实行全过程全环节补贴:一是休耕补贴。为了控制农产品供给,避免农业出现生产过剩、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局面,美国对部分农产品实行“休耕”政策,由政府对休耕造成的损失进行补贴。二是生产补贴。政府对补贴范围内的农作物按面积和产量进行补贴。三是储备补贴。政府通过提供储存费以及无追索权贷款,鼓励自愿参加储备计划的农场主将部分谷物存储起来,使市场保持一种供需平衡。四是出口补贴。美国政府为了拓展海外市场,对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给予出口补贴。

美国农产品补贴措施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3类:一是支持性收购,类似于中国的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二是差价补贴,即事先确定一个目标价格,然后按照目标价格与实际的平均市场价格之差进行补贴。三是直接补贴,又叫“不挂钩补贴”。

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给美国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实惠,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缩小了城乡差距。由于补贴政策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优势,使美国农产品能在国际市场上以较低廉的价格获得竞争优势。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头号农产品出口大国,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补贴。

折磨人的美国中学家庭作业 篇6

我一听,哈哈大笑:“拿你叔叔开玩笑呢吧!你是大学毕业生,有啥题能难住你?”

侄子一本正经地告诉我,美国学校对学生家庭作业的要求很严格,平时作业的分数都要纳入学期总分的评定。他说,昨天女儿从大洋彼岸打来长途电话,为一份课外作业向他求助。作业的要求是这样的:完整地制作你的家谱,准确写出从你的高祖父母至你现在的家人等每位亲属的姓名和生卒年月。

天哪!这哪里是什么学生作业,分明是在难为学生!我一时无语。

侄子一看我犯难的样子,就鼓励我说,这是在培养学生的“寻根”意识,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并记住“你从哪里来”,从大的方面说,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构成的,只有继承了家庭的传统美德,才能更好地传承华夏文明的精华啊!

我一听,有道理。于是我翻箱倒柜,翻出家谱,开始做作业。这时我才发现,我们的家谱上只记男不记女,女性一嫁出去就从家谱上“消失”了,而嫁进我们家的女性只记载了一个姓氏,没有名字。更麻烦的是,男性的生卒年月是以皇帝年号记载的,至于女性,连生卒时间都没有记载。

无奈,我只好请来本家辈分最高的90岁高龄的老爷爷。幸亏他的记忆还算清晰,于是,我们结合家谱和老爷爷的回忆,开始推算:道光多少年、咸丰多少年、光绪多少年、民国多少年……我再逐一对照,查出公元年月,由侄子来记录。

费尽周折,这份作业终于完成了,我这才松了一口气。

侄子走后,我查阅了美国的历史资料,竟惊奇地发现,美国在对名人的介绍中,总是以大篇幅介绍他们的家族史及其从小生活和受教育的环境。而在中国,大多只是简洁地介绍名人的出生时间和籍贯。这也许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一种表现吧。

我完成这份家庭作业的第三天,侄子打来电话说,他女儿交出的这份作业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兴趣,大家追问,我们的家谱上为什么只记男不记女,女性为什么只有姓氏没有名字……我几乎晕倒在地。

美国家庭支持服务育儿模式之审视 篇7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也经历了社会经济与家庭生活模式的剧变。当时,迫于巨大的生活压力,许多抚育孩子的女性不得不进入职场;离婚率和青少年怀孕率的急剧上升,导致单亲家庭大量出现;家庭的流动日趋频繁,逐渐丧失了与亲属、社区邻里的社会联系。种种变化都为抚育孩子的家庭带来严峻的挑战。对此,美国社会自下而上地出现了一种名为“家庭支持”的服务,以每个家庭所在的社区为基础,通过各种形式为家庭提供帮助。到20世纪90年代,家庭支持服务遍布全美,且已从民间自发组织的志愿服务演变为由联邦、州与地方政府共同推动的国家福利。由于家庭支持服务强调家庭的能力和优势,而非家庭的弱势与缺陷,因此它有别于美国儿童福利制度长期以来的“残补”模式(即只有身处危机中的家庭或儿童才能获得帮助),转而采用一种注重早期预防的模式。本文以审视美国的家庭支持服务育儿模式为核心,希望归纳出一些具有应用价值的启示,为我国建立和发展家庭支持政策与服务提供参考。

一、美国家庭支持服务的发展历程

(一)社会背景

家庭支持服务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遭遇了极大的社会动荡和变革,对儿童和家庭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首先是经济的衰退使儿童的生活条件恶化。儿童贫困率在70年代显著增加,达到全美贫困人口的25%。[1]另一方面,家庭结构和形态也出现了不利于儿童发展的特征。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和非婚生育数量的增加,单亲家庭的数量急剧增长。从1970年到1979年,与离婚家长生活的儿童数量增加了两倍,与未婚家长生活的儿童数量则增加了6倍。从1960年到1979年,青少年的婚外生育率增加了3倍。[2]与此同时,家庭的流动性愈发明显。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41%的家庭有过搬家到另一个地区的经历。[3]此外,儿童受虐待的报案数量显著增加。1974年,虐待儿童报案数为6万件,1980年的报案数已超过了100万件。[4]

面对社会经济的衰退与家庭生活的变革,人们普遍感到养育孩子成为一件艰难的事,希望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而传统的社会服务却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全美儿童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Children)的一项调查发现,88%的美国人认为养育孩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艰难,86%的父母承认自己不懂得什么是正确的育儿方法。并且,绝大多数的父母认为自己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压力:家庭与工作的不平衡、与社会的隔离、经济压力、不安全的社区环境,等等。[5]传统的社会服务一般只针对个体而非家庭,只提供单个问题的干预而非整体状况的改善。这种碎片化的服务在面对承受多元压力的家庭时显得力有不逮,人们迫切需要一个针对家庭整体的、综合性的社会服务。

(二)发展进程

20世纪70年代末,全美各地陆续出现了一些“家庭资源项目”(family resource program),它们是家庭支持服务的雏形。这些项目通常以社区为基础,由与儿童身心发展相关的专业人士、社工、教师等共同参与,为社区内的所有家庭提供育儿知识、社会支持、服务转介等帮助。例如,新奥尔良的“家庭教育中心”(Parenting Center),由当地儿童医院提供场地,开展家庭教育课程、咨询、保姆培训等服务;旧金山的“父母天地”(Parents Place),不仅面向所有0~6岁孩子的家庭,还为单亲母亲、离异父母、养父母和双胞胎的父母提供特别服务;芝加哥的“家庭聚焦”(Family Focus),根据不同社区的文化设计个性化的项目,尤其关注怀孕和养育孩子的青少年,等等。

家庭支持服务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向组织化、专业化发展。1981年,在联邦儿童与家庭署(Administration on Children and Families)的资助下,由芝加哥的“家庭聚焦”项目牵头,全美200多个家庭资源项目首次齐聚,成立了家庭资源联盟(Family Resource Coalition,后更名为Family Support America)。此后几十年中,家庭资源联盟逐渐成为家庭支持服务的理念、研究、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中心。它的活动内容包括召开全国性会议、提供技术协助和培训、与政策制定者进行问题与信息的交流、出版理论和实践成果、建立合作网络等。一些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也参与到家庭资源项目的咨询和设计中,他们收集整理各个项目中得出的独特经验,并将其编辑出版。1983年,耶鲁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与家庭资源联盟联合出版了第一份家庭资源项目名单。1987年,耶鲁大学的几位学者又共同编撰了《美国的家庭支持项目》(America’s Family Support Programs)一书,其内容涵盖家庭的文化多样性、家庭支持的新理念、家庭支持与学校、早期教育、儿童保护、社会组织的关系等,是第一部系统阐述家庭支持的著作,对家庭支持服务的后续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家庭支持服务的经费来源渠道日益拓展,促使项目的规模与影响力不断扩大。1990年,联邦政府出资成立了全国家庭支持项目资源中心(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on Family Support Programs),由家庭资源联盟负责运行。3年后,国会又通过了《家庭维系和家庭支持服务计划》(Family Preservation and Family Support Services Program),其中规定划拨10亿美元,用于扩张家庭维系服务和以社区为基础的家庭支持项目。这是联邦政府首次对全国的家庭支持服务提供公共经费资助,在它的鼓励下,一批新的家庭支持项目成长起来。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州、县以经费资助、技术协助和人员培训等方式扶持家庭支持项目的发展。西雅图州率先建立了全市的家庭资源项目网络,明尼苏达、密苏里、肯塔基等州紧随其后,建立了覆盖全州的家庭支持服务。家庭支持项目的遍地开花也吸引了知名企业和慈善基金会的资助。著名的安妮·凯西基金会与威斯康星州合作,围绕儿童与家庭支持事务投入了大笔经费;包括埃克森石油、宝洁等跨国公司在内的数百家企业也联合做出承诺,要以家庭支持项目、家庭访视、亲子中心等形式来帮助处于教育不利地位的儿童。[7]

到20世纪末,家庭支持服务已经遍布全美各州,人们认可其在育儿指导、亲子关系、儿童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后,又开始探索将家庭支持的理念应用于父母领导力发展、机构改革、社区规划、学校教育等领域的可能性。一些州尝试将儿童与家庭服务的管理权下移到社区层面,鼓励父母们参与决策过程。1997年出版的《留出一席之地》(Making Room at the Table)就是一部关于如何促进父母参与儿童和家庭服务决策的指导读物,至今还在全美各地广泛使用。家庭支持服务中使用的工具也被应用到其他领域,最常见的是1995年出版的《认识你的社区》(Know Your Community),它用以评估社区需求和资源的工具被美国的早期教育项目“领先计划”(Head Start)所采用。在学校教育领域,通过学校与家庭支持服务的联结来缩小学生成绩的种族差异,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到21世纪初,家庭支持的理念已为服务于儿童和家庭的大多数领域所吸收,家庭支持项目不仅成为社区为儿童和家庭提供的重要资源,也成为儿童保护、育儿指导、早期教育、学校教育等相关领域的重要支撑。

二、美国家庭支持服务的模式评析

美国的家庭支持服务采取了一种以早期预防为重点的模式,即在问题发生之前就为家庭提供支持,通过提高家长的育儿能力来确保儿童的健康成长。在这个意义上,家庭支持与其说是一种“服务”,不如说是一种帮助家庭的方法,它试图从根本上提升家庭处理问题、应对风险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一个可供家庭依赖的系统。

(一)家庭支持服务的基本理念

在传统的社会服务中,服务的对象一般是儿童或成人个体,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家庭往往被遗忘了。家庭支持服务的理念则认为,家庭对于儿童来说是最重要、最有效的资源,是改善儿童福利的基石。家庭支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培养家庭的自足感(self-sufficiency)和赋能感(empowerment),促使家庭更有效地发挥其养育儿童的功能。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必须让儿童生活中的其他资源如学校、社会机构等与家庭相互合作。家庭资源联盟发表的《家庭支持实践指导方针》(Guidelines for Family Support Practice)对这一理念作了具体的阐述,它指出家庭支持服务项目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与家庭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合作;(2)以提升所有家庭成员成长和发展的能力为目标;(3)将家庭视为其成员、其他家庭、服务项目及社区的资源;(4)尊重家庭的种族、语言等文化身份;(5)融入在社区之中并对社区建设做出贡献;(6)服务系统公平、有效、可问责;(7)努力吸纳一切能支持家庭发展的资源;(8)灵活地回应家庭和社区中出现的不同问题;(9)项目的设计、管理、实施等每个环节都应体现上述原则。[8]

家庭支持服务的基本观点有:(1)家庭支持的目标是所有儿童的最优发展。由于现代社会中的风险因素太多,每个家庭都有可能在某一时刻陷入困境,因此预防服务必须面向所有家庭和所有儿童,即不论儿童的身体是健康或有障碍,也不论他们属于什么种族和社会阶层,都应拥有一个良好的人生起点。(2)家庭支持的对象是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与其所处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理论对家庭支持服务的影响有二:一是强调儿童所处的生态系统对于服务的重要性,例如,儿童养育模式受到家庭、社会的习俗与传统的制约,故家庭支持服务必须对家庭文化和社会传统保持敏感。二是强调家庭支持服务也会对儿童所处的生态系统产生作用。例如,社区中人们通过参加服务项目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最终使得社区关系变得更为融洽。(3)家庭支持的核心是父母的自我成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们既从自己的童年经历中汲取经验,又在现实生活中寻求知识,育儿能力不断提高。从这个角度而言,父母与孩子同步成长。家庭支持正是建立在父母具有自我成长潜力的基础之上,其服务的核心就是父母能力的发展和提升。[9]

(二)家庭支持服务与传统社会服务的区别

与传统的社会服务相比,家庭支持服务在理念、内容、形式、过程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它强调家庭的能力而非缺陷,提供综合服务而非单一服务,鼓励家庭参与决策,致力于发展平等合作的关系。

1. 家庭支持服务是能力取向而非缺陷取向

传统的社会服务中普遍存在一种迷思,即只有“问题”家庭才需要寻求帮助,“健康”家庭是不需要帮助的。家庭支持服务认为,寻求帮助并不等同于家庭有缺陷或无能,相反,面对困惑时主动寻求帮助正是家庭有能力的表现。家庭支持服务的作用不是简单的解决问题,而是提升家庭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家庭支持服务具有综合性而非单一性

传统的社会服务项目通常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当家庭有多种需求时,只能到不同的机构去寻求帮助;家庭支持服务的内容涵盖多个领域,人们只要到同一机构就可以获得一系列的服务,这不但省去了一些重复的程序,避免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还使得服务接受者与提供者的接触更加频繁,有助于双方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

3. 家庭支持服务具有灵活性而非结构性

传统的社会服务有其固定的内容和形式,而家庭支持服务则鼓励寻求帮助的人们参与项目内容、形式乃至周期的设计,以满足不同家庭和个体的需求。

4. 家庭支持服务强调合作关系而非授受关系

在传统社会服务的输送过程中,服务提供者占主导地位,他们与服务接受者的关系像是教师与学生、医生与患者的关系;而家庭支持服务则提倡在服务过程中建立起一种平等、尊重、共享的合作关系,人们的需求通过双方知识和信息的共享来得到满足。

(三)家庭支持服务的运作实践

家庭支持服务在社区中的运作依靠家庭资源中心(Family Resources Center)进行。家庭资源中心是一个供父母和孩子游戏玩耍的地方,也是父母们相互交流的场所。在这里,他们可以学到育儿技能,可以从照顾孩子的繁杂事务中得到临时的解脱,可以得到如何解决问题的帮助,还可以分享物品和服务。[10]对很多没有亲戚网络的家庭来说,家庭资源中心承担起社会支持网络的角色。最初,各个社区中的家庭资源中心是相互独立的,如今,一些地区已经建立起这些中心的联系网,尝试把它们整合进更广泛的社会服务系统中。

大多数家庭资源中心的服务包括以下要素:(1)教育培训。内容包括读写能力教育、职业培训、个人生活技能指导等;(2)信息课程和支持小组。开设关于儿童发展、养育和家庭生活的课程,也是父母们分享经验和烦恼的平台;(3)亲子活动。让父母与孩子共度时光;(4)家庭访视。由项目工作人员对家庭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探访;(5)儿童看护。在父母参与项目活动时,代为照顾儿童;(6)转介服务。为有需要的家庭联系相应的社区机构;(7)代理服务。代表一个家庭或一组家庭向相关部门表达意愿;(8)简报。刊印育儿知识以及当地活动和资源的信息;(9)咨询与危机干预。针对家庭问题提供专业咨询和干预;(10)其它辅助服务。如应急的衣物、食品、交通工具等。[11]

家庭资源中心通常由民间创办,但政府会给予一定经费补助。例如,为推动各项以强化家庭功能及增进社区联系的服务措施,让社区内所有家庭都有机会通过多元、便捷的渠道获得服务。旧金山市政府自2000年起设置“儿童基金”,每年投入约7亿美元,用以补助民间开展家庭支持服务。旧金山市中国城的“聚乐”家庭资源中心就是在这项基金的补助下建立起来的。该中心租用中国城社区内一幢大楼的地下室,占地约1,000平方米,设有图书室、托育室、游乐室及上课教室数间。中心提供社区居民家庭支持服务方案、育儿指导、家庭教育、临时托育、亲子游戏班、父母支持团体、玩具和书籍出租、儿童福利工作人员教育培训等服务。为了培育家庭资源中心,旧金山市政府还资助成立“家庭支持网络协会”(San Francisco Family Support Network),由各地家庭资源中心及家庭支持服务机构以会员制方式组成,致力于建立资源协调及合作网络,以提升家庭服务质量。[12]

(四)家庭支持服务的成效评估

作为一项新兴的育儿服务模式,家庭支持服务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是政策制定者、儿童福利倡导者、服务的提供者与接受者等各利益相关方都非常关注的问题。从目前对家庭支持服务项目的评估来看,这种模式在促进儿童发展和提升父母育儿能力两个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对一些学前教育项目的纵向追踪发现,参与家庭支持服务项目有助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学业成就乃至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表现为参与者的识字率、就业率和高等教育入学率上升,而辍学率、犯罪率和福利依赖率下降。[13]另一项对旨在帮助家长参与子女教育的项目评估发现,接受服务的家长更多地参与了孩子的教育活动,与没有接受服务的孩子相比,他们的孩子在阅读和数学的标准化测试中获得了更高的分数。[14]许多证据表明,接受家庭支持服务的家长在育儿态度、知识和行为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家长认识到父母是孩子的老师这一角色,他们学会了在照料孩子时采用较为恰当的控制和训练技巧,能够为孩子营造正面的、鼓励性的生活环境;他们的自尊、责任感和问题解决能力都通过家庭支持服务得到了增强。[15]家庭支持服务对家长育儿能力的改进,又进一步改善了亲子关系,使父母们对子女的照料参与度更高,儿童被虐待和忽视的情况大为减少。[16]

联邦政府的儿童、青少年及家庭管理局(Administration on Children,Youth and Families)对全美家庭支持服务的总体评估也基本支持上述结果。这项评估以针对260个家庭支持项目的665项研究报告为对象,通过元分析(meta-analysis),得出的结论是,家庭支持项目在如下领域产生了积极作用:(1)儿童认知发展;(2)儿童的社会性发展;(3)儿童的身体健康与发展;(4)儿童安全;(5)父母的育儿态度、知识、行为和家庭育儿功能的发挥;(6)父母的精神健康或风险行为的降低;(7)家庭经济自足能力的提升。[17]

虽然家庭支持服务在实践中已经取得可喜的成效,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例如,全美有成百上千个家庭服务项目,它们所取得的成效并不均衡,许多服务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又如,家庭支持服务的本地化特征决定了它只对特定社区及其居民发挥作用,因此很难对某项服务的成功经验进行复制和推广。不过,鉴于联邦政府的资助仍在持续,家庭支持服务的覆盖范围也在不断扩张,可见这一服务模式的发展前景相当乐观。

三、美国家庭支持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家庭支持不仅是美国社会广泛参与的一项志愿服务,也是美国政府用以增强家庭能力、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政策工具。不只美国如此,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以前被视为私领域范畴的家庭问题,在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成为公共议题。一些发达国家意识到家庭政策具有广泛的社会效应,率先实行了家庭政策,旨在弥补家庭的功能缺失,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公民福利。政府不仅出台家庭政策保障家庭福利,还要根据家庭结构功能的变迁不断对其做出调整。2014年联合国“纪念国际家庭年20周年”会议就指出,世界家庭政策的价值取向发生了以下重要变化:一是由家庭的自我保障转变为由社会与政府共同支持;二是家庭政策从支持型转为发展型的导向,即从满足家庭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转向建构家庭的功能,进而提升家庭的能力;三是家庭政策向普惠型转变,即政策对象开始从一部分贫困家庭扩大到一般家庭。[18]

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专门以家庭为基本对象的家庭政策和制度安排。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人口的持续流动,家庭的自我保障能力被严重削弱,面临着比以往更加严峻的问题和挑战,对政府和社会支持的需求也更为迫切。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的社会政策正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福利供给和保障体系瓦解,新的体系尚在建构,人们对家庭的保障功能寄予厚望;但另一方面人口和家庭变迁又使家庭保障的基础遭受破坏,家庭保障能力自生性不断减弱。[19]为应对家庭结构和功能变化带来的挑战,国家不断加大对家庭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援助,迄今已颁布了57项涉及家庭的社会政策,覆盖领域包括低收入家庭的财政支持、就业扶助、儿童支持、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其他方面等5个领域。不过,这些政策大多散见于各项法律、法规、条例中,既缺乏专门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家庭政策,也缺乏操作性较强的政策内容和社会行动项目。[20]留守儿童、隔代抚养等现象的普遍存在,正说明目前我国城乡家庭在育儿方面仍以自身保障为主,来自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依旧匮乏。

借鉴美国经验,我国发展家庭支持政策与服务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设计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政策

首先,家庭政策要以家庭整体为福利对象。政府出台家庭政策的目的不是简单地给予家庭经济和物质援助,也不是只针对家庭的某个或某些成员,而是要以家庭整体作为政策实施对象,旨在帮助家庭提升保护儿童成长、承担家庭责任、抵御家庭风险、获得积极发展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在设计家庭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家庭需求,从家庭整体利益出发,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设计。第二,家庭政策要面向全体家庭。除对弱势家庭的救助以外,未来家庭政策的设计要向覆盖全体家庭的方向迈进,即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福利政策设计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第三,家庭政策要回应家庭生活的多种需求。目前我国家庭福利的各项供给分散在不同的福利供给制度中,既容易造成多头管理和政策真空的现象,也不便于家庭寻求帮助。今后在制定家庭政策时,应当根据家庭的多元需求,设计出行政主体、政策对象及政策内容清楚明晰的综合性的家庭政策体系。

2.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支持服务

首先,要营造关心支持家庭的社会氛围和社区环境。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及新媒体的作用,力求“支持家庭是社会责任”的观念深入人心;以社区文化活动和公益活动的形式,营造“邻里一家亲”的和睦氛围。第二,鼓励和扶持社会组织开展家庭支持服务。在城乡街道(镇)设立家庭支持中心,具体负责家庭支持服务项目的管理和评估,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鼓励和帮助一批社会组织开展与家庭支持相关的服务。第三,倡导全社会各个部门以各种形式支持家庭。通过政策激励、税收减免、国家补贴等形式,倡导学校、医院、文化机构、企业等各个社会部门制订有利于家庭发展、提升家庭能力的措施,让支持家庭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

美国家庭教育兴盛之本质原因初探 篇8

如今在美国选择家庭教育的人数呈上升趋势。1995年,70万至75万儿童在家上学 (史226) .“目前,在美国100多万的孩子不去公立或私立学校读书,而是在家学习。这一数字在近几年增加了15%-20%。” (Farris 11) .为什么在美国如此多的人选择家庭教育呢?为了探索这一问题的本质原因,作者将论文分为四个部分寻找答案。第一部分分析家庭教育的历史发展;第二部分介绍选择家庭教育的家庭的特征;第三部分讨论家长在家教育子女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讨论在家教育的本质原因:对植根于美国文化的自由的追求。

1、家庭教育历史发展

家庭教育可以追溯到美国殖民主义时期。那时,公立学校开始建立,给与公民平等的接受免费教育的权利。始于十九世纪末期的义务教育法促进了宗教背景不相同的学生的融合在并向学生灌输民主的理念。“我们可以发现,公众教育其实是一种传播社会价值观的方式。义务教育法直接导致教育责任从家庭到国家掌控的转移”(Knowles 392)。梅白莉认为,在美国教育的历史上,减少家庭的权利使得学校制度权利的延伸得以逐步实现。此外,她认为家庭教育的出现反映出家庭限制政府权利的趋势(Mayberry 171)。

诺里斯认为家庭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争论,敌对,合作和巩固时期。最初,进行家庭教育的家庭被认为是反社会和颠覆性的组织以及对民主生活的威胁。但后来人们改变了对家庭教育的态度。目前,虽然美国各州对家庭教育有不同的限制和要求,但每个州都承认了家庭教育的合法性。

2、选择家庭教育的家庭的特征

选择家庭教育的家庭与一般家庭在父母教育造诣,家庭收入,和家庭大小有所不同。

父母的教育造诣与家庭教育紧密相关。一项研究表明,在家教育小孩的父母中,37%的父母获得学士学位,37.5%的父母获得硕士学位。从事家庭教育的家庭通常收入较高。半数以上家庭的年收入在35000到50000美元之间,27.5%的家庭年收入25000到34999美元,12.5%的家庭年收入24000美元,7.5%的家庭年收入75000美元。 (Kennedy 50) .因此,家庭教育并不适合每一个家庭,尤其是有经济困难的家庭。此外,总体上来说,从事家庭教育的家庭有三个以上的孩子(Chandler 7)。

3、家长选择在家教育孩子的主要理由

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宗教信仰等原因在家教育孩子,但是多数当代家庭由于对公立学校的不满选择了家庭教育。

首先,他们认为公立学校忽视了每个孩子的差异性。公立学校中的分班教学几乎用一样的方式教育几十个孩子。但是,选择家庭教育的父母声称,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个性,智力水平和对世界的理解。因此,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对孩子更有利。家庭教育的个体教学方法满足了家长的要求。由于对自己的孩子非常了解,父母制定出培养孩子特长的计划。孩子可以学习到更多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知识。

其次,公立学校不利于亲子关系。在公立学校中,儿童通常每天要花6个小时在学校。他们还需要时间来完成功课。这样,他们没有时间和父母相处。因此,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并不密切。相比之下,在家庭学校,儿童有更多的时间与父母在一起。家长用自己的经验感受教导孩子。父母和孩子更多地了解对方,建立良好的关系。

此外,公立学校为孩子决定大部分的事情,而家长没有选择的自由。父母的权利被忽略。例如,传统的学校决定教材和课程,而家长没有权利参与。与此同时,儿童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情。

从上述原因,不难发现,这些家庭选择在家教育以满足家庭的各种要求。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人们选择家庭教育的根本原因是对植根于美国文化的自由的追求。

4、选择家庭教育的本质原因:追求自由

在美国人的意识中没有什么概念比自由更重要。“自由”经常出现在在美国的历史文献和日常用语中。新教徒最初来到美国希望拥有宗教信仰自由。独立宣言将自由列为一项不能被剥夺的权利。联邦宪法宣称对自由的捍卫是其存在的目的。为确保真正的自由,美国发动了内战。为维护四大自由,美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维护自由世界,美国参与了冷战。美国人民对自由的热爱也反映在具体的活动中。他们为了选举示威游行。当被问及如何解释他们的行为时,美国人民给出的答案很可能是:这是一个自由的国度。

美国人对自由的信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进行的一项公众民意调查中,美国人民被问及什么事情让他们觉得作为美国人最值得骄傲。69%的人选择了自由。选择自由的人比选择平等或高收入的人多。(方纳9)。

自由对于美国人如此重要,因此当公立学校限制了家长和孩子的自由时如此多的人选择家庭教育不足为奇。公立学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美国的小学和中学教育中处于垄断地位。公立学校的开支由国家税收扶持,因此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他们受政府政策的保护。此外,美国的小学和中学教育在公立学校都是免费的。如果父母不能或没有计划把他们的子女送到私立学校,他们一般送子女到附近的学区的公立学校。在这种情况下,公立学校不用担心他们没有足够的学生。然而,由于缺乏外部压力,责任感缺乏或效益低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素质不高,从而引起家长的不满。但是生活在学区附近的家庭别无选择只有去这所学校,因为根据规定,如果孩子不转入私立学校,应该到学校附近的学区上学。虽然家长了解公立学校中的问题,他们无权改变。在另一方面,儿童没有了解他们喜欢的东西的自由。学校董事会决定买哪些书,设定什么课程和如何运行学校。家庭脱离了学校。很自然地,家长作出进行家庭教育的决定。

相反,家庭教育有浓厚的自由色彩。家长彻底放弃正规的学校教育,自己当教师给子女提供更适合他们的教育。父母有权制定课程,安排教学进程,以及设定教育目标。孩子有更多时间可支配,参加他们喜欢的户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从本质上讲,家庭教育的崛起是美国文化所极力强调的自由的体现。一些美国人认为,学校教育体制的建立与美国人所崇尚的自由精神相对立。家庭教育尊重每个家庭的选择。只有当家庭受到尊重,只有教育的控制权回归于家庭,家庭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自由。

结语

鉴于家庭学校在美国地日益兴盛,本文从家庭教育的历史发展,现状及选择家庭教育的本质原因三方面对家庭教育受欢迎的原因进行探讨。经过分析,不难发现人们选择家庭教育是为了追求他们所崇尚的自由。在家庭教育中,家庭的权利受到尊重,家长和孩子有权选择适合孩子的东西只有教育子女的权利从公立学校回归于家庭,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追求自由的精神使家庭教育在美国如此受欢迎。

参考文献

[1]方纳·埃里克.美国自由的故事.王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2]史静寰.当代美国教育.北京:社会文献科学出版社, 2001.

美国的快乐家庭主妇 篇9

美国女人有了老公孩子,还要享受独处的乐趣

娜洛拉是一位黑人,她和我住在一条街上。她丈夫是美国海军的一个后勤主管,她自己在银行工作,年薪3万多美元。她怀孕6个月就不工作了。孩子出生后,她把孩子送到托儿所,她每周去两次健美俱乐部练腹部肌肉收缩,晚上去图书馆听讲座“如何和自己的孩子交朋友”,平时常常在院子里靠着躺椅读小说。

我就问她,你不用上班,为什么还把孩子送托儿所,她说这是我丈夫的安排,我丈夫说我怀孕9个月身体付出了很多,如果产后不带孩子会恢复得更快一些。有时白天她常去朋友家,听音乐、和女友外出吃午饭。美国女人夫妻感情再好,也不放弃享受个人空间的乐趣。结婚有了孩子也绝不会影响美国女人的个人空间。她们明白生命是个体的,只有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自我重视,才能唤起别人的重视,所以美国女人结婚后常常会一个人出去和婚前的好友聚会。

闻迪是医院护士,她们几个好朋友每个季度都聚一次,谁也不带孩子。她们的丈夫心甘情愿自己和孩子在家呆一个晚上。闻迪的丈夫对我说,闻迪和婚前好友“疯一把”回来能持续高兴好几天,再美满的婚姻也不能包办她所有的精神需求,她有权利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

星期天的上午,莎莉拿着一本小说、染着红指甲、端着咖啡,坐在咖啡厅靠海边的窗口,向着金门大桥远眺,一坐就一个上午。她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我作为一个中国女人怎么也不理解,一个三个孩子的妈妈,周日把孩子扔在家,自己端着咖啡享受遐想的乐趣。莎莉说和丈夫孩子在一起有天伦之乐,自己独处有一种回归时的静谧,这是和爱人孩子在一起没有的感觉。

美国家庭主妇帮孩子找朋友

生命是多方面的,我们爱生命就应该爱多方面的生活内容。美国小孩生下来就自己住一个房间;夫妻参加社交活动几乎没有人带小孩。美国离婚率很高,他们的忍耐性很弱,所以保持住的婚姻大多都很甜美,他们总是像初恋的情人。夫妻不会因为有了孩子而分散感情,经常两个人单独出去看电影、听音乐、长途旅游、远距离散步。社区里的家庭主妇之间常来常往,她们常常交换做家务。有的女人要出去剪头发,就把孩子送别人家代看;有的晚上出去看电影,再把孩子送过来;有的女人不喜欢搞清洁,就帮别人看孩子,交换搞清洁的工作。有时一个人出去购物,把几个家庭的用品都带回来。她们欠她的时间记在“时间银行”里。有时同类的工作由一部分人做,感恩节烤火鸡,由一个人负责给15个家庭烤火鸡,另一个专门负责做大苹果饼,然后大家交换。

和同龄孩子的母亲交朋友——美国家庭主妇都花很大心思给孩子找朋友,在报纸上常看到母亲为孩子找朋友的广告,她们常常要找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小孩交朋友。每个母亲带着自己的孩子一块在大草坪上玩、一块去游泳、一块去公园,她们有很缜密的活动计划,很像一个组织,小孩的衣服也换着穿。他们的家长订不同的育儿杂志互相交换看,给小孩买不同的玩具,交换着玩。

我在美国留学期间,住在一个美国人家,这位家庭主妇有一个九个月大的男孩,他们有50个家庭联网,她是头,她们聚会那种亲密交换玩具以及交换衣服的那种认真严肃劲,使我想起原始公社。我自始至终参加了这50个家庭网的孩子生日庆祝活动,他们有的家庭带一个菜,有的家庭带一个气球,有的家庭带一根蜡烛。那么喜庆,那么祥和。

美国家庭主妇虽不工作但并不闲着

义工——美国人喜欢做义工,家庭主妇也不例外。美国人喜欢做义工,尤其是有身份的人,有的医生每周有一天给穷人看病不收钱。有的退休人士每周一天去医院里护理临终病人。大学生在进入专业之前都申请本专业领域里的工作做义工,以便对这个专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美国家庭主妇都选择和自己爱好利益相关的专业去做义工,做义工虽然没有收入,但能和社会的大循环合上拍。人是群生动物,长久地离开群体人会变得懒散木讷。她们常常义务去儿童医院婴儿哺乳室,护理白血病儿童。乳癌中心有一位律师的太太,自己的小孩雇人照看两小时,她去儿童虐待中心帮助被虐待儿童洗澡、剪指甲,给那些无家可归的儿童洗衣服、喂饭。

各种俱乐部是他们常去的地方。美国人说俱乐部就是指大家在一起的某种活动,他们几个人聚在一起就可以称为俱乐部。有长期、短期、不定期的。我参加过一次他们的一个叫苦闷的俱乐部,所有来的人都不报姓名,谁也不许问别人叫什么,一个个都说自己烦闷的心事,大家帮着开导,出主意。有的豪爽地帮着你骂一顿;还有资深的心理医生给你许多答卷测试你苦闷的级别,给你音乐带听,给你许多暗示疗法;还有的俱乐部是一个家庭主妇教大家做枕套,每个和她学的人都交一点钱,这个钱捐给儿童白血病中心。

美国家庭学校 篇10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各种文化的注入, 人们对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在当代美国社会表现尤为突出。婚前性行为、离婚、婚外恋等现象冲击着传统的家庭观念。电影《云中漫步》通过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 展现了传统与现代家庭观念的碰撞, 大力弘扬了家庭责任感、忠诚等传统家庭观念。抛开唯美的画面、动人的情节, 我们想就影片所展现的家庭观念做简要分析。

2 剧情介绍

电影《云中漫步》描述了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二战结束后, 退伍兵保罗·萨顿回家。妻子贝蒂一心爱财, 对丈夫十分冷淡。保罗找工作途中, 结识了维多利亚·阿拉贡。她向保罗倾诉了自己的遭遇:怀孕后被男友抛弃, 不敢面对思想保守的家人。保罗决定帮助维多利亚。他们以夫妻名义来到了葡萄园。两人渐生爱慕之情。但家庭的责任使保罗最终选择离开。然而妻子早已心有所属。解除了婚姻束缚, 保罗重返云乡。意外的火灾烧毁了整个葡萄园。当所有人绝望之际, 保罗找到了象征着家族意义的根。故事圆满大结局!

3 美国家庭观念现状

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美国人的家庭观念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婚前性行为, 离婚率上升、婚外恋……充斥着美国社会, 也冲击着传统的家庭观念。影片以“点”的方式间接展现了一些美国现代家庭的状况。

3.1 婚前性行为

维多利亚出生于一个经营葡萄园的墨西哥家庭, 是女大学生, 却因与教授有染而怀孕, 后又被抛弃而离校返家。

“在性解放、性自由的口号下, 十几岁的少年视婚前性关系为一种规范。1987年在美国的一次全国调查中显示, 52%的女孩和66%的男孩赞成在十几岁时发生性关系。”[1]由此可见, 相当一部分美国人对婚前性行为持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进而影响到婚姻观念。

3.2 婚外情

“据美国一项全国性调查表明, 几乎半数的已婚男人承认他们拥有外遇。他们所注重的是获得快乐而活跃的性生活, 对一夫一妻制则表示出不满。”[2]

贝蒂的背叛间接体现了一些美国人对婚姻家庭的不重视。他们对不受压抑的性关系的渴望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3.3 离婚率增高

“美国的离婚率在二战末期与战后初期的40年代里形成了第一个高峰, ……到80年代初期形成了第二个离婚高峰……1981年, 美国的离婚数达到了最高峰……”[3]另外, “美国一些社会学家预言, 根据目前的情况, 美国80年代初建立的婚姻有一半将会以离婚告终。”[4]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载文评述了美国离婚问题的各方面情况。在这个号称世界第一强国的国家, 物质财产富有, 人的精神空虚。维系婚姻家庭的也仅是冷冰冰的金钱关系, 人们为钱结合, 为钱离异, 没有什么道德、感情、义务可言, ……从中也可窥视美国青年一代在婚姻家庭问题上价值观的变化。”[5]

由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加上失业带来的压力, 引发了一些人的功利心态。除此之外, 生育、抚养及养育子女的费用也在持续上涨。贝蒂所代表的一部分美国人, 由于现实的压力, 又不愿努力获得幸福, 最终选择了金钱, 背叛了婚姻!

4 传统的家庭观念

影片以浓墨重彩烘托了美国社会期望和倡导的传统家庭观念。导演精心策划, 演员倾心演绎, 加上剧情的推进, 使得这一观点得到了极好的升华!

4.1 家庭责任感

保罗是一个对家庭极具责任感的丈夫。通过这一形象, 影片刻划出了美国的传统好男人的形象。

美国婚姻的传统模式是“以生儿育女、支撑家业为宗旨的”[6]。

贝蒂的冷漠, 保罗的深情款款, 使两种不同的婚姻观念形成鲜明对比。妻子一心渴望金钱, 家庭观念的淡薄让人感到痛心。而丈夫以家庭为中心, 对家庭充满眷恋和尊重。也正是出于对家的爱, 保罗没有抱怨, 承担起养家的重任。

保罗代表着更多拥有传统家庭观念的人——不逃避现实, 选择责任!

4.2 对家庭的忠贞

尽管贝蒂背叛了家庭, 尽管保罗和维多利亚的感情发展很快, 但保罗对家庭保有一份忠贞。

白天, 保罗和维多利亚在家人面前佯装亲热;夜晚, 同屋不同床, 同床不乱。葡萄园里用篝火驱赶寒气的劳动中, 二人距离越来越近。但感情的发展也仅限于此!

云乡的生活深深地吸引着保罗, 这正是他在战火硝烟中所梦想的。爱情之火在他们心中燃烧, 但保罗选择了责任, 最终离开。

在婚外恋盛行的时代, 这样的坚守让人感动!

4.3 对家庭温暖的渴望

“我想有个家”。梦中, 孤儿院的废墟, 玩具的残骸, 战争使保罗内心惊恐不安。只有家庭的温暖才能拯救他。后来, 梦中出现了维多利亚和孩子。保罗心灵的选择不言而喻。一个孤儿真的渴望有个家, 而那个家也只有婚姻能带给他。

冷漠的妻子与和睦的大家庭, 通过对比, 影片突出表现了家庭的温暖。慈祥的妈妈和奶奶, 幽默和蔼的爷爷, 固执但却善良的父亲使这个孤儿充分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更加剧了他对家庭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美国人所向往的家庭的温馨!

4.4 家族的根

影片结尾, 大火烧毁了葡萄园。保罗找到了一段葡萄树的根。云乡重生了。那不再只是普通的根, 那是生命的根, 是这个家族每个人的根, 更是通向幸福的根!影片结尾再次强化了家族之“根”的概念!

4.5 家长制

维多利亚的叙述表现出这个家族的家长制和家庭观念。他们视未婚先孕为耻辱, 希望维多利亚能拥有门当户对的婚姻。因此, 父亲不满女儿的作法, 也不愿意接受这个假女婿。

结语

“重视婚姻、顺从父权和夫权、保持婚前贞洁和婚后忠诚等准则, 被认为是生活实践和个人道德方面的一种完善、健全的规范。”[7]虽然,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但我们相信, 人们会把那些好的传统观念沉积下来并一直发扬下去, 这也正是影片《云中漫步》所要展现给世人的!

参考文献

[1]孙建利.摇摇欲坠的家庭--美国未来家庭的发展趋势[J].社会科学辑刊.1994, 90 (1) :36.

[2]同[1]

[3]张敏杰.离婚:中国和美国的比较[J]浙江学刊.1997, 107 (6) :55

[4]同[1]P35

[5]一切为了金钱--美国离婚问题面面观[J].青年探索.1984, 2:41

[6]甘世凤.美国婚姻制度新趋向--契约婚姻[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 1:29

上一篇:早产儿黄疸早期干预下一篇:油脂加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