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

2024-06-17

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精选12篇)

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 篇1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 促进子女健康”, 以此作为“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新的形势下学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认真梳理和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探索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1. 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根基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教育既受社会风气的影响, 又深刻地影响社会的风气,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根基。时下, 多数家长十分重视家庭教育, 但也有少数家长教育方法有偏差或自身没有树立一个正面的榜样, 其子女则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问题。例如, 如果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 其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往往是唯我独尊、撒娇放肆;如果父母对子女经常打骂, 其子女在社会上往往会欺凌弱小, 甚至结伙打斗;如果父母对子女只养不教, 其子女一般会纪律松散, 无心向学;如果父母生活不检点或有外遇, 其子女往往会被卷入早恋的漩涡;如果家长偷、赌均沾边, 其子女往往会走上少年违法的歧途。这几类“问题家庭”的子女, 在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 往往缺乏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和免疫能力, 容易受到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工作者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这样才能主动地做好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 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夯实根基。

2. 转变观念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是子女成人成材的关键, 学校教育工作者“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 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

一要教养结合, 以教为主。父母不仅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而且是常任的老师。古人云:“养不教, 父之过。”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对一般家庭而言, “养”已经不是很大的问题, “教”的问题则要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有的家长片面认为“当父母的只能养子女, 教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其实, 教师的教育责任与家长的教育责任并不矛盾。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将教师和家长比作“两个并肩工作的雕塑师”。作为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教师, 有义务向家长提供必要的指导, 引导他们对子女的教育从“教养结合, 以养为主”, 逐步转化为“教养结合, 以教为主”。

二要讲究家庭民主, 建立平等的家庭关系。中国传统的观念是“父为子纲”, 子女是父母的私有品和附属物, 这种观念在现代的家庭中仍有一定的市场。如有的家长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威, 认为自己的话语就是圣旨, 要孩子绝对服从, 有些甚至是用棍棒代替教育。时下不少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源于家长的高压。新时期要求我们建立“民主启导型”的家庭, 营造一种民主和谐、亲切和睦、团结互助的气氛, 以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三要德、智、体并重, 促进子女的全面发展。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 都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可是事实上, 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没有得到所有家长的认同, 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的倾向还相当普遍。在教育实践中, 常见到家长只重视孩子智育的极端例子, 例如孩子作业得100分就予以奖励, 甚至规定孩子考试必须得多少分, 多一分奖若干元人民币;有的家长从幼儿开始就规定每日要认若干生字, 做书面作业。学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关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学校协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主要途径

学校要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延伸部分, 纳入工作计划, 列入议事日程。通常学校协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途径和方法有以下几条。

一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家访。家访是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现在教师家访一般是电话与学生家长联系, 重点对象或重要事情则登门访问家长。家访内容为:了解情况, 包括学生家庭情况及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向家长介绍学生在学校的表现 (含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 , 供家长教育子女时参考;指导家庭教育, 听取家长意见;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 促进家校工作的正常发展, 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

二是召开家长会。家长会是家校联系的重要形式, 其特点是效率较高, 便于集思广益, 集中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家长会一般每学期开两次, 在开学时和期末召开。学期初, 校长向家长报告学校工作计划, 希望得到家长对计划的理解和支持;期末, 校长向家长汇报工作情况, 请家教效果好的家长做经验介绍, 请优秀学生做汇报等, 并提出对学生在寒暑假的要求。由班主任主持的班级家长会, 具体介绍班内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情况, 并指出一些倾向性问题, 使家庭教育有的放矢。也可适时地召开家长座谈会, 其人数不宜过多, 一般由学校领导主持, 了解家庭教育中的做法和碰到的难题, 征集意见和建议等, 并以此联系家长积极分子, 培养家庭教育工作做得好的典型, 为成立家长委员会做准备。

三是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是学生家长的群众性组织, 邀请家庭教育卓有成效并热心支持学校教育工作的家长积极分子, 分别担任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可分别建立年级、校级家长委员会, 使之成为指导家庭教育的核心。

四是举办家长学校。这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学校可有针对性地编写家长学校的校本教材, 和家长一起学习。通常家长学校工作是这样开展的: (1) 全体家长参加的活动, 由学校领导或教师给家长普及教育学、心理学在家庭应用的基础知识, 并特约一些有经验的家长在会上讲课。 (2) 分层次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 如对七年级的家长举办“七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讲座, 对八年级的家长举办“青春期生理卫生”和“学生早恋分析”讲座, 对九年级的家长举办“初中生违法犯罪的预防和教育”“正确对待孩子的升学与就业”等讲座。 (3) 对学困生家长着重辅导“中学生自理能力培养”“中学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等知识。 (4) 对有轻微违法行为学生的家长专门开班, 请派出所、检察院等有关部门的干警来普及法律知识, 加固预防少男少女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和手机的普及, 上述这些传统的家校联系的途径和方法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和削弱。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进行制度创新, 使这些传统的方法焕发青春, 继续发挥它们应有的效能。

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 篇2

我国有近4亿未成年人,关心孩子健康成长,希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是广大家长共同的愿望。但如何做好“第一任教师和终身教师”,却不是每一个家长都十分清楚的。

很多人不知不觉已为人父母,虽然肩负教育孩子的使命,却从来没有上过父母学校。而在国外,有的国家法律规定新婚夫妇登记结婚前必须先参加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如何教育孩子,考试合格才容许登记结婚。

家庭教育的理论准备是十分重要的,父母在使用语言时要有技巧,因为语言就像刀,可以切掉毒瘤,给人带来愉快,也可以给孩子带来痛苦,不是身体上的痛苦,是感情上的伤害。

家庭教育需要学习。首先是因为教育孩子的差别是很大的,有的家长把孩子送进清华、北大,也有的家长把孩子送进了监狱。其次是因为家庭教育不能搞实验,家庭搞实验失败一个孩子就是百分之百。人的成长不能重来,不能做实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此家长必须树立学习意识,借鉴他人的经验,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提高教育水平。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我们必须研究它的规律性;家教是一门艺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凡是成功的家长,大都采用了科学的方法,掌握了巧妙的艺术;而那些家教失误的父母,则采用了错误的教子方法,更无艺术性可言。

家庭教育的方法有很多需要学习,但最基本、最经常用的方法就是说服教育。要教育孩子就要和孩子说话,就要进行沟通,这是不言而喻的。和孩子说话似乎是每个家长都会的,然而并非如此。很多孩子的逆反心理就是被家长说出来的,很多家长最苦恼的一件事就是好说歹说孩子也不听。可见和孩子说话是有学问的,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必须讲究语言艺术。和孩子说话要讲究科学,与孩子沟通要讲究艺术。提纲

一、家长需要学习1.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存在的种种误区

2.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 3.家庭教育是不可替代的教育

二、指导方法

1.国际上家庭教育指导的情况

2.国内的指导方法 3.关于家长学校

三、正确认识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前提

1.要读懂孩子这本书2.注意年龄特点,因材施教3.孩子不是父母手中的面团 4.抓孩子的“闪光点”5.“让孩子成为孩子!”6.永远保持一颗童心7.孩子是一座金矿8.对后进生要厚爱

9.郭橐驼与孩子的天性10.树大并不能自然直,往往长成“歪脖树”

四、正确处理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1.自尊只有靠尊重去培养

2.冷处理

3.把溺爱变成逆爱4.宽容也是一种教育5.睁一只眼闭一只眼6.相近的思想相吸,相反的思想相斥

7.“头痛”变成“心疼”8.向孩子学习

五、培养合格人才是家庭教育的目的1.智力的正负号

2.要分数,更要分数里的含金量

3.学历不等于能力

4.死记硬背是“才智的屠场5.合格+特长

6.“早慧”与“晚成”

7.“立体型”人才

8.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六、素质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内容

1.八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未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实践、学会创造、学会生活)

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3.成才=良好的智力因素+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4.既要继承东方传统美德,又要树立现代观念5.既要关心孩子的生理健康,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6.既要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更要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

7.节制欲望

8.鼓励青春期的孩子与异性多交往

七、科学的方法是家庭教育的关键

1.教育有法而无定法2.家庭教育要讲究艺术3.家庭教育机智

4.三分教诲,七分等待5.善于疏导,开渠引流6.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7.不教而教8.热处理

9.先退一步,再进二步10.寓教于喻,深入浅出

八、掌握辩证法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

1.多因素整合,辩证施教

2.内外因统一,强化自我教育

3.全面的认识,发展的眼光

4.言教、身教、境教有机结合5.揠苗助长与学不躐等

6.父亲是高山,母亲是大海

7.多做“塑造工作”,少做“改造工作”

8.抓住时机,适时教育

技工学校职业指导教育的实践探索 篇3

【关键词】职业指导教育;职业教育;技工学校

职业指导教育是技工学校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何通过职业指导教育使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进而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习兴趣,促进他们职业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实现学有所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成为当前技工学校面临的新课题。

1 職业指导教育的目标和作用

职业指导就是帮助学生在认识自我和了解社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获得职业角色与职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教育活动,最终使得学生学会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进行职业决策。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利于技工学校及时把握市场的脉搏、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也有利于市场经济健康的发展,避免结构性失业,保持社会稳定。

2 技工学校职业指导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战略眼光,职业指导教育定位不准确

大多数技工学校的职业指导仅仅停留在毕业生阶段,错误的将职业指导定位为就业指导,认为把学生送进企业就万事大吉了,至于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动态则考虑的很少,对低年级学生的引导和对历届毕业生的跟踪调研更是欠缺。这种模式缺乏长远规划,直接导致了学生的职业意识淡薄,在一次性就业率连续提高的同时离职率却连续走低。

2.2 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目前,很多技工学校都把职业指导教育等同于德育来开展,从事职业指导的人员也大多是德育课甚至是语文课教师。这些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都缺乏系统的培训,不具有职业资格证书,难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

2.3 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手段单一

首先,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实行填鸭式教学,活动设计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得较少,致使课堂气氛沉闷,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其次,课程基本是集体讲授,缺乏对学生个体的专业咨询和有效指导;再次,教材理论性过强,内容繁杂,所举实例很多也不适合技工学校学生的实际,因而难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 对职业指导教育的实践探索

3.1 建立和规范职业指导组织机构

技工学校应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的职业指导组织机构,统筹安排教务处、学生处和招生就业指导中心等职能部门的工作,通过分工负责、合作配合,调动一切与职业指导教育有关的部门的积极性,使职业指导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更好地发挥对就业工作的促进和保证作用。

3.2 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强队伍建设包括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职业指导的专业能力,可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参观学习,不断研究和改善专业课程设置,确保教学内容紧跟市场步伐;开展职业指导的教研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经验交流、观摩和业务指导工作,在实践中加强锻炼。

3.3 明确不同年级的职业指导教育重点

3.3.1 一年级的职业指导教育重点

一年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自我辨识与自我认知的阶段。这一阶段职业指导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自我和职业的内涵。可在专业人员的辅导下进行兴趣测评、技能测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确定现在具备的技能,去掉不切实际的幻想,为今后的职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3.2 二年级的职业指导教育重点

这一阶段职业指导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状况,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初步确定自己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学会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

3.3.3 三年级的职业指导教育重点

对于毕业班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重点是法律知识和顶岗实习指导。

在实践过程中可就某个专题请律师、劳动法专家进行知识讲座,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由于实习地点分散,不可能在每个学生实习的企业都安排专人辅导。因此,必须通过完善制度以保证实习工作的正常进行。在学生实习期间,建立联系制度,与学生和企业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工作状况、工作表现、企业意见等。对于实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及时解决,帮助学生调整心态,逐步走向稳定。

3.4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4.1 情景教学法的运用

情景教学法要求学生不只是一个观望者,而是一个行动者。例如,在学习求职技巧时,可将课堂改造成模拟考场,由教师担任面试考官,学生根据招聘广告来应聘。通过真实的演练,使学生体验了面试环境,熟悉了面试步骤,了解了面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增强了心理素质。

3.4.2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案例教学的关键并不在于引导学生追求一种正确的答案,而在于让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越辩越明,互通有无。例如,笔者在讲授《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第一课第一节“职业是人生的基石”时,曾组织学生讨论“庄文辉的职业变迁”案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真正学到了知识。

4 结束语

职业指导教育对于学生、学校和社会都有深远的意义。技工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扎实有效的基础性研究,大胆改革和尝试,从学生入学开始灌输职业的概念,在指导过程中考虑学生的兴趣、特点和爱好,提升学生的潜能、全面完整地关照学生的发展,必能提高办学质量,为我国职教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晓云.中等职业学校全程化职业指导模式实践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11.

[2]咸桂彩,杨金梅.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探讨与建议[J].职业技术,2009(12).

[3]竺辉,方湖柳.论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推进策略[J].中等职业教育,2009(5).

[4]施雨.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9).

[5]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教育创新专题调查组[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3).

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 篇4

人性假设理论作为西方管理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 主要是基于对被管理者的需要和行为动机判定的有关人性的基本观点理论。对人性的基本判定往往隐藏于大多数的管理行为之中。西方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的演变过程。

其中“自我实现人”假设是上个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首次提出的。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即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 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通过自我实现人们可以达到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这种精神享受作为内心“奖赏”又可以激励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和价值。

“复杂人”假设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由组织心理学家薛恩等人为解决“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假设的局限性而提出的。这一理论的前提是作为复杂多变的人, 其需要和潜在欲望会因人而异, 这些需要的模式会随着年龄发展的阶段和所处的境遇而发生变化。西方管理者由此构建了“权变管理模式”, 强调管理方式需要因人而异, 因情况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从本质上讲,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 其根本宗旨和目标是为了发展人。而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就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控制和管理,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之前也需要对受教者的人性做出基本的判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学生实际, 具有一定针对性。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性假设理论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契合性。因为人性假设理论根据人的需求来采取管理措施以达到管理效果, 这就启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个体出发, 关注个体及个体的人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个体需要的满足。人性假设理论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对当前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为了避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生命化”模式中对人的个性和个人价值的弱化, 避免由此造成的人的异化。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吸收人性假设理论的思想核心, 视受教育者为现实的社会存在, 尊重其需要、利益和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人性假设理论的基本原则

1. 坚持以人为本, 发挥学生主体性

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陶冶心灵、塑造人格、涵养品德的工作, 首先必须承认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而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是主体性的发展, 主体性发展主要靠思想政治教育。因此,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以学生为主体, 而且要将培育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2. 注重满足需求, 发挥激励作用

由于人性假设理论是根据人的不同需求来采取相应的管理, 这就启示我们, 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注重满足学生需求。需求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常常表现为愿望、意向、动机等。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生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个性不断张扬, 当代学生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除了最基本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 还包括个人才能发挥的需求, 以及信任、尊重、荣誉、信念的追求、理想的实现等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必须对受教育者进行分析, 考察受教育者处于哪种需求层次。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五个需要层次之间是递进关系, 只有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之后, 才能向较高层次迈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激励作用, 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由外在激励引发其内在动力, 从而自觉将教育目标转化为个人目标。

3. 尊重学生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

“复杂人”假设理论强调管理应该因人而异, 这就启示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如果教师善于利用这种差异, 积极引导学生, 学生可以共享差异, 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 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努力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 感悟成功的喜悦。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1. 贯穿激励原则, 激发学生动机

根据“自我实现人”假设, 正确运用精神奖赏可以激励人们对更高层次目标的追求, 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应该贯穿激励原则, 激发学生的思想动机。所谓激励就是激发、鼓励, 就是通过激发人的动机, 使人在内在动力的驱使下朝着预期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一般而言激励包括情感激励和行为激励,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情感激励, 要求教育者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多方面关心、帮助受教育者, 激发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把情感注入到思想教育中才能唤起情感与思想的共鸣, 产生相互尊重与信任, 通过赞美和信任, 使学生在满足这些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更大的动力, 朝着良好的预期发展。而行为激励主要是通过教师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道德情操,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 强化自我教育, 实现自我价值

“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个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积极主动性, 愿意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 个人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 实现其自我价值。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本身就是自我教育。

所谓自我教育就是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积极发挥主体的自主性, 有意识地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 为提高自我素质而进行的教育活动。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监督、自我改造, 充分体现了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能动性。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自我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主动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 使其在培养自身品德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因为根据受教育者思想的形成规律, 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受教育者根据需要有目的、有选择地接受教育的过程。通过自我教育, 受教育者将社会的要求和规范内化、接受并转化成自身稳定的心理结构, 实现自我价值, 从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四、“复杂人”假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1. 贯彻尊重差异的原则, 关注个体的多变性

“复杂人假设”理论认为人是复杂的, 不仅人与人之间的个性不同, 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人的需要和潜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改变而有所变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分析受教育者需要的多样性和个性的多变性, 尊重个性差异。

随着我国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新时代, 学生的个体要求越来越渴望得到充分尊重和展示, 以满足其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 在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同时, 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使学生能“各得其所”、各有发展。由此,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者应该分析每个学生, 关注个体差异, 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质和闪光点, 允许学生在思想道德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别, 因势利导, 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

此外, 根据“复杂人”假设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关注个体的多变性。因为学生的需要因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认真分析学生需要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规律, 尽可能满足学生多样的需要。

2. 加强人文关怀,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根据“复杂人”假设理论, 人的需要会随着年龄、知识等的增长而不断变化。在当前多元化发展的时代, 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等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都影响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因此人文关怀将成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因为传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政治理论的教化, 对学生的成长和内心需求缺乏关注, 没有深入认识和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忽视了人的价值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而且也缺乏对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实践的指导, 无法调动学生的热情和使学生投入情感, 导致师生关系变得僵化。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发展, 需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实际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的基础上, 通过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价值多元化, 积极抵制多元化带来的消极和不良影响,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在对自身和社会具有正确认识的前提下, 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和信念, 培养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谢庆.人性假设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6) .

[2]耿晓坤, 祁佳.人性假设理论在中学生管理中的运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4) .

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 篇5

讲述一件发生在你身边的学生受到伤害的真实案例,描述一下发生的大致时间,原因,经过,结果,(学校或老师)解决的方案。最后发表下你对这件事情的评价、意见、建议或想法等。

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可以讲述你所听到的案例(不过一定要注明是听到的),本次讨论截止日期是10月15日。

请所有参与讨论的同学请在本帖子下面跟帖,不要新开主题,否则不计入讨论成绩

安全教育,不容忽视

学校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每一个学校都要把安全教育常抓不懈,减少校园伤害事件的发生。

这是一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事件,为了不对发生事件的学校造成不利影响,下面的事件描述中均用化名。我所听到的事件是这样的:2009年冬季的一个星期五,某校一名学生甲因不满另一个学生乙多次的敲诈与欺侮,用杀猪刀将那位学生乙连捅数刀,学生乙抢救无效致死。据说,被捅致死的学生乙死有余辜,由于沾染类似黑社会飞扬跋扈的不良习惯,学生乙经常对同学敲诈勒索,为非作歹。引起其他学生和被欺侮同学的极大愤慨,“多行不义必自毙”,学生甲怀怒未发,于是暗藏杀猪刀,伺机对学生乙予以反击。案发后,引起该校上下的极大重视,从检讨学校管理的薄弱环节到事件最后的妥善处理,都引起了教育工作者沉重思考:安全教育,不容忽视。

以生活教育思想指导学校管理 篇6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社会即学校”部分就是要“把整个社会或乡村当做学校”。它要求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

(一) 抓养成,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内化

1.养成教育课程化。我校把学生在学校的行为习惯归纳成10个常规,通过学习,反复训练,认真落实,使之内化为学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如“早餐”课程化,课程目标是: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和爱惜粮食的习惯。课程内容和操作程序为:饭前三件事——洗手、分餐、定位;进餐做到“四不”——不偏食、不浪费、不走动、不说话;餐后要求“五净”——双手净、桌面净、衣服净、地面净、餐具净。此外,升旗仪式、放学路队、课间操也都实行课程化管理,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2. 制定要求,促进学生养成好习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易松散。我校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入手,制定了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具体要求。如六个生活好习惯: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定期收拾自己的房间,物归原处;有较规律的作息时间;学会检查自己的衣着,保持整洁;有正确的消费观念;学会感谢、赞美别人,与他人分享好东西;做错事时敢于面对,主动承认。又如六个学习好习惯:写作业时不做别的事情,写完后仔细检查;自觉安排好做作业时间;遇到难题,自己尝试想办法解决;每天都有一段课外阅读的时间;及时改正作业;敢于质疑,喜欢积累等。

(二) 育情趣,让民族体育焕发时代生机

我校根据自身实际,开展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体育大课间活动。如由我校老师自编的“蚂拐舞”,融具有浓郁壮乡民族特色的蚂拐舞与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于一体,还有抛绣球、走板鞋等活动。大课间活动让学生在了解具有壮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并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还接受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育,享受了别样的乐趣。

(三) 抓活动,丰富学生人生经历

1. 精心组织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少先队活动。我校把“珍爱生命、安全第一” 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组织老师编写《安全教育三字经》,利用早读课让学生诵读,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学生乐于参加的少先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受教育。如开展交通安全警示、灾情发生逃生安全演练、防游泳溺水、防火、防触电、饮食卫生等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精心组织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归宿,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在社会中生存,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人。陶行知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不限于学校的形式。因此我校积极在社区、街道、商店、部队、郊外等地开展相关的生活教育活动。整个社会就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就是我们的课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亲近自然,热爱生活,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人格日臻完善。

二、 以生活教育理论引领教师的学习提高

(一) 抓自身学习,为营造终身学习氛围作表率

陶行知主张,“从校长起一直到厨师、校工各有各的职务,即各有各的学问要增进”。作为校长,一定要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做学习型领导干部。校长必须带头学习,带头钻研,掌握前沿知识和信息,让自己的思考更有深度,这样才能抓住机遇,创新工作。

(二) 打造书香校园,让读书学习成为师生的习惯

1. 开发校本课程。我校根据自身实际,开设了语文课外阅读课和诵读经典课两门校本课程。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的延伸,旨在丰富学生阅读内容,加强阅读指导,开辟广阔的语文阅读天地,内容包括导读课、赏析课、展示课、读书笔记交流等。二是以《论语》《弟子规》等经典名篇为诵读经典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积累语言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我校还开发了一套切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材作为诵读内容,让学生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接受教育。

2. 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我校要求,一是每位教师每学期精读1—2本教育理论经典名著;二是以自学为主,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三是充分利用图书室现有藏书,鼓励教师阅读中外名著,背诵经典诗文,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四是每学期双周三下午4:30—6:00为业务学习时间,开展“三笔字”、简笔画、朗读、教学反思、即时评课、经典案例分析等教师专业基本技能讲座和交流活动;五是开展“每周一记”活动;六是每年召开1—2次读书交流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七是开展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八是结合“十一五”课题开展“诵读经典课”“课外阅读课”的研究课活动,每学年分低、中、高年级各上一节研究课。

3. 开展学生读书活动。为营造书香浓郁的班级读书氛围,我校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是学校广播站周二至周五开设了“诵读时间”,由各班推选一名“诵读小能手”轮流通过广播站向全校背诵经典诗文。二是做好教室的环境布置工作,让班上的墙壁、黑板、书橱、窗户洋溢着浓郁的书香。要求每个班都有一个响亮的、能体现本班精神的读书口号。三是各班级在每节课课前五分钟开展“经典诗文诵读”“读书博览会”“名人名言”“书海拾贝”“好书推荐”等活动,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之成为课前常规,并要求科任老师在第1次铃响之后进入教室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四是养成 “走进教室就看书”的习惯,要求每个学生无论是早晨还是中午,走进教室就看书。五是鼓励订阅报刊。六是建立班级图书角。七是各班开展做读书笔记、课外阅读卡、读书资料剪辑等读书实践活动,教师做好对活动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4. 开展家庭读书活动。让家长重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家长成为学校读书活动的支持者、宣传者、参与者和建设者。我们要求家长做到:一是根据居住条件,设立书房、书架、书柜、读书角等读书读报园地,营造好读书读报的氛围;二是给孩子一个安静、文明、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保证孩子每天有半个小时的读书时间,并及时填写“课外阅读登记卡”;三是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和孩子一起共享阅读的好时光,和孩子共看一本书,并一起讨论书里的人和事;四是听孩子讲述读书的内容和体会,分享他的快乐,热情地赞扬他、鼓励他;五是当孩子取得成绩时,用书籍作为奖励;六是经常带孩子到书店,与他一起选购喜爱的课外读物;七是家长督促或指导学生完成家庭阅读作业,并及时写下读书意见或建议;八是增加家庭图书存量,并订阅适合孩子阅读的报纸杂志。

此外,我校加强了读书活动的评价机制,开展学生读书活动的各类竞赛和交流活动。每学期期末开展“书香班级”“读书之星”的评选表彰活动,树立读书榜样,使学生热爱读书。

(三)抓教师培训,不让“木桶效应”发生

在科研兴师、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今天,忽视对后勤管理人员、中老年教师的培训,将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学校这个木桶上最短的木板,制约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学校领导层的素质也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因而学校领导更需要更新知识,改变观念。学校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是由相应的人组成的,任何一层人员知识能力的落后都有可能变成木桶上最短的一块木板。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内容是丰富而博大的,他用他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理论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指明了道路,而我们应将这些先进的思想理论转化为我们自身和社会的实践,在不断实践中来证明它、理解它。

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 篇7

德国莱法州学校教育质量指导纲要的缘起

德国实行的是联邦制, 各州在教育立法乃至学校的设立、维护和发展, 师资的培训和进修, 学校的监督和管理, 教育经费的管理及教育补助等多方面有充分的自主权。所以, 各州在教育管理等各方面具有充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里介绍的莱法州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莱法州的教育支撑系统, 即州立教育学院、教育监管局、教育质量发展评估与自治办事处以及其他机构,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2000年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PISA) 对青少年的教育智力水平测试的结果和从中发现的问题, 自2002年起在全州开展了教育质量控制项目, 并于2004年出台了德语、数学、英语三门课程的质量标准框架, 之后经过不断完善, 于2007推出了一个整体性的学校教育质量指导纲要ORS, 随后又经过了两年的运行和修订, 于2009年推出了ORS第二版, 即莱法州现行的学校教育质量指导纲要体系。

德国莱法州学校教育质量指导纲要概述

德国莱法州学校教育质量指导纲要是由实践专家和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等共同研究制定, 经教育界讨论确定后, 由州政府正式颁发实行的。实行后, 该纲要成了州内各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统一标准, 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代表政府的一些外部机构均以该纲要为标准, 对学校进行评估和督导。

该纲要将学校教育的重点质量范畴整合在一起, 其核心就是为了对学校教育质量发展过程进行系统监控。不仅对学校教师做出了教学质量上的规定, 而且对学校的课堂教学研究制定了统一的教学活动规范, 对学校的成功办学、教师的成功教学、学生能力的成功培养以及学校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协同合作, 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莱法州学校教育质量指导纲要综合考虑了影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各方面原因, 从中概括提炼出三个不同层面的11个质量因素。这三个层面分别为框架条件、学校运行和教学过程、结果与效果, 11个质量因素分别为教育政策文件法规, 区域要素, 学校软硬件资源及外部支持力, 学生及社会文化背景, 学校领导与学校管理, 教师的职业素质, 学校生活, 质量发展的目标和策略, 教学质量, 学生能力、毕业、教育与职业发展, 相关人员的满意度等。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德国学校教育质量指导纲要的主要内容

莱法州的学校教育质量指导纲要在内容上是比较全面的, 当然也不可能涵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所有方面, 或者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部细节做出具体阐述, 其重点在于跨学科、跨学校类型的行之有效的质量原则和方法, 以及对学校教育的质量因素、衡量角度、评判标准、评价指标的建议和指导。限于篇幅, 这里主要介绍其中的教师职业素质和教学质量两项。

(一) 教师的职业素质

纲要里是这样对教师进行定义的:教师是“教”与“学”这一教育过程的专家,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 还承担着学生成绩评估和教育辅导的任务, 是学校建设中的重要参与者, 是学校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校园生活的缔造者。

教师的职业素质体现在其教育教学行为中: (1) 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 (2) 将教育与教学视为教育行为中的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 (3) 重视自身业务技能的培养和提升; (4) 定期反思自身行为, 并且将其作为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5) 将学生家长视为教育和教学中的合作伙伴; (6) 将其他教育工作者视为教育和教学中的合作伙伴; (7)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了解社会和文化背景对学生的意义; (8) 熟练使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 (如计算机、应用软件、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 (9) 与时俱进, 保证自身专业知识的学术前沿性; (10) 发挥自身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 (11) 肩负起保障学校教学质量的责任; (12) 在学校教学中推行并实践教育改革。

在教师职业素质这一部分, 纲要中特别强调了教师进行合作、参加培训和进修的重要性。

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进步是建立在内部团结统一的基础之上的, 这就要求学校内部各方的积极参与和相互合作, 如教学中的合作、学校教学质量推进工作中的合作、教学成果评估和鉴定工作的合作等。此外, 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借鉴, 也能够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发展和提高, 好的教师可以指导其他教师, 帮助其他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和授课质量。

教师的外部合作也十分重要, 需要持续开展教师与对口教育机构、教育部门、其他外部合作单位以及学生家长的合作。专业教师还需要关注本专业的发展动态以及在双轨制职业培训中与培训企业的合作与联系。

对于培训进修, 纲要规定学校必须安排教师进行校内、校外的培训和进修, 并将教师的进修、继续教育、辅导和职业发展期望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中。教师需按照学校的进修计划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 同时要将培训进修所学转化到课堂教学内容中, 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教育监管局等政府机构还将监督学校教师进修计划的制定、实施和发展情况。

(二) 教学质量

纲要里引用了安德鲁·海尔姆克教授的一段论述: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培养的“核心内容”, 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是保障并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出发点。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定义什么是好的教学, 但是可以通过很多必要的和不同的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如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出发点等。以下所列的是普遍的、不受专业限制的“好的教学”应该具备的特点: (1) 良好的班级管理; (2) 有利的课堂教学氛围; (3) 鼓励与激发; (4) 条理清晰和结构合理; (5) 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的促进; (6) 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7) 及时辅导、答疑解惑; (8)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9) 多样的、适宜的教学方法; (10) 对学习效果的及时巩固和强化。

对于以上10条“好的教学”应具备的特点, 纲要中作了进一步描述, 并给出了对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 笔者摘录了其中的部分内容, 如表1所示。

对我国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一) 好的教学应以学生为本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培养的核心, 好的教学对于学校的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尽管对什么是好的教学的评价角度不同, 标准不尽相同, 但一个好的教学的特质是跨越地区和语言界限的。例如, 在对学生主体的关注上, 德国莱法州所述“好的教学”的标准, 字里行间体现了对学生的关爱, 其中体现出的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的教育理念, 与我国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是不谋而合的。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 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技能, 在其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对每一个学生的尊重和关爱、对学生兴趣和信心的激发, 会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 并最终积淀为学生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决定学生一生的追求, 这也正是好的教学、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

将以学生为本作为教学出发点, 其中凝聚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人文精神, 可以焕发生命活力, 这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的不懈追求。

(二) 要注意教师职业素质中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精神的培养

教师的职业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 除了我们经常关注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完美的人格态度、娴熟的教学艺术及深厚的专业知识外, 从德国莱法州对教师职业素质的要求中可以发现其对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精神的重视和强调, 这些是一个教师职业素质中应具备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集中体现, 而这些也是我们经常有所忽视的。

实施素质教育, 需要发挥教师群体的力量, 改变以往教师各自为战的局面, 实行合作教学或协同教学。莱法州对任课教师之间、任课教师与班主任之间、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不同学校教师之间、学校教师与其他教学资源之间开展广泛的合作, 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和力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视的。增强教师团队的合作意识, 教师之间交流信息、分享智慧、相互支持、共同提高, 不仅可以促进对学生的教育, 也可以提升自身价值, 还将使整个教师群体生机勃勃, 保持旺盛的战斗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想学生好学, 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才能教出好学不倦的学生。社会在进步, 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地发展, 教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 需要具备超前意识, 通过自身不断的学习和更新, 把更多、更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一点上, 我们要学习德国莱法州的做法。首先, 教师应树立敬业乐学的崇高师德, 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 同时提高学习能力, 积极主动地学习, 善于关注新知识、了解新知识、接受新知识, 平时注意进行教学反思和践行教学改革。其次, 学校应将对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制度化、规范化, 建立教师学习、培训的良性循环机制, 完善各种教师学习、培训、评价制度, 为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创造条件、提供机会, 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 要加强政府教育督评工作的指导功能

我国教育法明文规定, 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多年来的政府教育督评工作促进了依法治教, 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和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 在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成效, 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但对比德国莱法州的督评文件“学校教育质量指导纲要”中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 我国的教育督评工作更侧重于学校客观条件评估, 侧重于定量测评, 而对于教师改进教学质量的指导作用略显不足, 这应该是今后教育督评工作的一个有待改进之处。国家应加强教育督评工作的服务指导功能, 积极指导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指导教师提高职业素质, 实现教师专业化。

参考文献

[1]Dr.Thomas Wetzstein, Gudrun Paul, Dorothea Suchanek.ORIENTIERUNGSR-AHMEN SCHULQUALIT魧T[M].Rheinland-Pfalz: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Wissens-chaft, Tugend undKultur, 2009.

[2]戴凌云, 袁方, 杨纪生.德国继续教育质量测评模型LQW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1) :91-93.

[3]冯琳娜.德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0:7-9.

[4]韩立福.论我国学校教育督导评估范式的转型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3) :26-28.

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 篇8

一、团体动力学的相关理论

对于团体动力的定义,勒温认为团体动力乃是所有作用于团体之力,他认为这些作用力应包括内、外在对团体产生影响之力量。也有研究者认为“团体动力”是团体领导者与成员互动后,对团体的高度认同感而产生的集体意识,团体成员都清楚团体的目标,虽然会有外在力量的介入,但所有成员会适度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成全团体的需求,完成所有的工作,而且当团体利益发展成长时,个别利益此时亦相对增加而促进自我成长,形成互利双赢的结果。

团体成员的互动会产生团体动力,构成团体动力的要素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

1、领导者是团体的核心且是最有力量的人,他的想法影响所及,不论团体成员或整个气氛都因此改变。领导者可以协助保持团体的内外关系,促进成员间的互动,以达成团体目标。他能提供计划、组织、协调、沟通、指导、激励、团结、考核等多项功能。

2、团体目标是任何团体的形成,都有其团体存在或发展的目标。明确的目标能指引团体的方向,使成员共同投入时间及精神。反之,如果目标不明,容易使成员因灰心而离开团体,甚至于破坏团体。

3、成员个别化特质。团体的形成必需由个别的成员组成,个别成员皆具备不同的背景、生活环境、人格特质、价值观。当个别成员加入团体后,在团体中与其它成员的互动,方能使团体的生命力源源不绝。

4、环境。团体所处的环境,不论物理环境、心理环境或社会环境都会对团体产生影响。其中物理环境主要指空间大小。心理环境主要是安全感。社会环境则是团体中的次文化或小团体以及团体外的城乡风土民情。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影响团体成员及团体的发展。

5、团体结构。团体的结构可由几个向度来看:大小,团体越大,成员的意见越分歧,团体规范也就越重要。团体越小,成员间的联系越紧密,成员彼此的互动越多,团体气氛也较易营造,成员个别的需求较易满足;规范是在团体或社会情境,共同认为适当的期待、想法或行为。也就是领导者及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吸引力,又称为团体凝聚力,包括四个因素:亲和、安全需求;团体的资源及诱因,如团体目标;成员对团体有益及重要结果的期待;比较此团体与其它团体的结果。

二、团体动力学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启示

1、对班级凝聚力的影响

新生开始可以说是团体的初始阶段,需要使用较多的团体动力技巧或概念来营造上课气氛。中学一般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各班应该都有相当的团体凝聚力存在,不需要太多的着力点。到了三年级,由于升学压力大,多数班级上课前皆需要辅导教师花一点时间营造上课的气氛,才能使学生投入分组讨论的活动,如果仍以较严肃的方式上课,就会看到许多呆滞的眼神看着自己。

当该班的团体凝聚力高时,一般辅导活动教师并不需要花太多力气就可以很快地使全班学生一起配合做活动。当然,教师的班级经营技巧非常重要,而班级经营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该班的团体凝聚力。所以,最好每位教师皆能具备营造团体动力的能力,这样才能有营造较佳的上课气氛,学生学习意愿也相对提高。

2、活动目标的设计

所选活动的目标需符合团体的整体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面对的是整个班级,不是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团体目标中至少要有一项以上符合团体成员的需求,才能吸引成员的投入。而当目标符合团体所有人的需要时,才能真正激发团体的能量,共同向目标努力。因此,选择活动目标要更多地倾向发展团体信任、学会自我接纳、容忍别人、学习作出决定并接受其结果、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增强关怀别人的能力、学会善解人意、尝试改变自己的行为等共性目标。当团体目标有问题时,应实时作修正,方能使团体的凝聚力重新强化,避免团体因此被迫解散。

3、活动场所的选择与布置

当前,虽然有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专门的团体辅导室,但大多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依然在班级内进行。因此,活动的场所是否恰当需要认真考虑:

(1)空间大小:大空间可以安排活动性课程,空间小就得尽量安排静态课程。建议学校应准备专门的活动课教室,教室布置要让学生感觉到放松、无拘束,区别班级中的沉闷和格式化。

(2)座位安排:分组而坐容易讨论,但容易聊天,适合30人以下的团体;一排一排的坐位较易专心上课,但学生容易觉得无聊。建议小组座位应该以4人弧形排列、4人圆形排列、6人马蹄形排列为主要形式,再以这些小组为单位,组合成全班的圆形、方形、扇形、弧形、梅花形、散点式、对抗式、鱼缸(内外两圈)式等人际交流互动模式。小组组合的方式应该是随机的,例如采用数字抽签分组、动物抽签分组、拼图分组、诗句分组、英文字母分组、扑克牌分组、以组长为核心自由分组等,其目的就在于让每个学生在每次活动中都可以结交到新的伙伴,以便将团体的互动功能发挥到极致。

(3)心理环境:主要是安全感,不论团体大小,领导者与成员间彼此的相互信任是相当重要的,这样才能营造安全的气氛,教学或活动方能进行。

4、活动环节的设计

班级心理辅导要以学生的活动构成辅导过程的基本环节,精心设计好活动形式是辅导成功的关键。一个好的活动设计往往可以激活整个团体,使学生中各种潜在的成长困惑浮出水面,而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观点也会从团体中雨后春笋般地生发出来。在操作上,要注意将它与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加以区分。班级心理辅导课必须精心设计好一个又一个基本的活动板块,在辅导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5、活动课规则的制定

当前,不少心理辅导教师反映,心理活动课“放易收难”,而成功的心理活动课没有规则是不行的。但规则有时又是“双刃剑”,越严谨的团体,其团体规范越严格,成员所受到的束缚感越重,个别自由较低,但因规范程度高,领导者反而较轻松,可以降低其个人权力及控制。反观越松散的团体,其成员自主性高,意见表达自由而充分,但常得花更多的时间来沟通,以达成共识。因此,如何创建一个极有益于学生的积极发言、热情参与,又能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和“平衡”。

6、对心理辅导教师(领导者)的要求

心理辅导教师更应该熟悉各种团体的性质,例如:辅导性团体、谘商性团体、治疗性团体的不同;也得明白团体的历程,在前、中、后的不同团体阶段,都能随时调整自己,修正自己,以团体目标为导向,以团体成员的利益为优先,使团体能顺利进行。因此心理辅导教师应强化自己的领导能力,并兼顾团体大部分成员的利益及团体成立之宗旨,对其个人及团体而言都是相当重要的。

选择好的而且是正确适合的活动,对团体全体成员而言是莫大的幸福,所以领导者应慎选或设计适合的活动方式。总之,团体动力学理论不仅为团体辅导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团体辅导过程中团体气氛的创设,辅导教师的作用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 篇9

针对这些影响就业质量的个体因素, 我认为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指导, 从以下几个途径着手, 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择业观, 使学生的职业理念和从业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1. 课堂教学

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进行课程改革, 使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更有针对性。结合不同学生就业、创业、择业需求, 在课程改革中有针对性地加入就业、创业知识, 引导学生正确树立职业观、价值观、择业观;同时, 各学科教学中渗透进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德育课赏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专业课加强操作能力的培养;语文课中加强口语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在实训课堂上强化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 使教育内容与就业、创业相关知识做到有机结合, 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就业和创业知识, 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

2. 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是进行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实验班级开展职业理想教育, 培育学生爱岗敬业、诚信的美德;开展集体主义教育, 培育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开展吃苦耐劳教育, 培养学生艰苦创业精神, 有助于学生就业创业。具体做法: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劳动力就业市场调查, 自我推销或亲身体验。如旅游专业学生到银川当地的劳动力市场去亲自体验一下求职的滋味, 让她们把平时学的技巧用上去, 看看管用不管用, 结果学生回来后反应不一, 但是有一点共识:亲身体验得来的东西要比课本上学的多得多。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培训单位实习, 如酒店、旅游专业的学生, 她们的专业是客房、餐饮、酒水以及导游服务、旅游地理等, 学校一方面联系机场酒店、博悦酒店等单位, 让她们到那里去见习一周, 锻炼和提高她们的服务水平和技巧;另一方面又联系各大旅行社, 让我们的学生定期到西部影视城、沙坡头、沙湖景点采点, 提高她们的导游技巧和导游知识。学生通过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进一步了解职业, 体验职业, 增加学生对社会及职业的认识, 为其将来从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是十分大的, 是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在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尤为重要。班主任作为学生的首席指导老师和班级的管理者, 经常与学生接触, 对学生情况较为了解, 学生也十分信赖班主任, 因此, 利用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主题班会, 对学生进行集体指导, 可让班主任更好地发挥其在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中特有的、难以替代的、重要的作用。

4. 主题团 (班) 会

由于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主题团 (班) 会能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在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因此在上好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课之余, 结合开展如讲授、经验分享、讨论辩论、动画启发、角色扮演、创设、游戏竞赛、小品表演、唱歌、展示汇报、问卷调查、心理测试、问题抢答、诗朗诵、演讲、讲故事、特长技能展示、榜样模仿、模拟训练、采访调查、案例分析、观看影视片段、现身说法等形式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主题班会,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不但可以巩固和提高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课的教育效果, 而且还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认识自己, 增强自信心, 提高在未来职业竞争中的素质, 同时也有助于加强班组管理, 增强班级凝聚力, 培养团队精神, 促进班风、学风的改善。

此外, 还要注意现代化教育手段与传统教育方法相结合, 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 如课件、幻灯、录音、录像、网络等, 发挥其信息容量大、直观性强、效率高的特点, 以加强师生互动和双向交流, 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活跃班会气氛, 提高活动质量和教育效果。

5.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 渗透着社会文化、民族文传统文化等, 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巨大的影响。通过教学活动、文体活动的开展, 校园文化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同时, 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 也不断根据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 不断认识自我, 补充知识, 自我, 完善自我, 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校认真研究把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融入到日常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全面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观念和个人实践能力方面的影响力。

5.1 一方面, 在校园文化中唱响“奉献社会, 完善自身”的主旋律, 要用事实说话, 用理念引导, 把这个问题讲透。

另一方面, 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创业不仅仅是指办公司, 从广义上来讲, 创业就是开创一个新的事业。从个人发展来看, 无论在什么单位, 从事什么岗位, 只要用创新的精神、创业的态度对待工作, 踏踏实实干出成绩, 这也是创业。

5.2 以学生社团为载体, 创建专业协会品牌活动, 积极提高学生专业实操能力。

学生社团是学生增长知识, 锻炼能力, 丰富和活跃课余文化生活, 自愿组织起来的群众性团体。一般情况下, 专业性社团是以深化专业学习、研究和交流为目的, 与归口指导管理单位所辖专业的学术研究紧密结合, 旨在通过开展社团形式的活动, 起到传播专业知识信息、扩宽课堂教学、提高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研究和创新能力, 通过团委审批并注册备案的学生社团。在此我们可以看出专业性社团作为学生专业学习、研究的第二课堂, 为学生提高实操能力提供舞台, 学生在参加专业性社团活动的过程中, 经专业老师的指导, 把课堂上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操作, 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专业性社团的活动的合作化与多元化, 各专业性社团活动精彩纷呈, 品牌化塑造更能够让学生运用自己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层理解, 使学生成为应用型的综合人才, 让学生在将来的实习、就业、创业中能够得心应手, 学以致用。

6. 招生就业工作

我校利用每年招生和新生入学的机会, 对新生及家长进行择业指导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 家长了解孩子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 帮助学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避免了由家长包办代替或盲目从众的问题。同时, 通过毕业生供需见面会, 学生直接与企业及用人单位零距离接触, 推销自己, 展示自己, 使学生在职场实战中得到锻炼。学生顶岗实习期间, 联合教务科、班主任和科任教师, 加强毕业生实习就业跟踪调查, 及时了解、处理学生实习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有效促进学生稳定就业。

参考文献

[1]成光林.职业学校应强化创业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 2001 (5) .

[2]高奇.职业指导的基本理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0 (10) .

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 篇10

技工学校教育为职业教育, 是系统的岗前培训教育, 要尽快转换学生的教育意识, 区分与普通教育的不同。通过班级教育活动, 使具有优势的班主任成为职业指导教育的重要第一人, 利用需经常深入学生群体中, 与学生朝夕相处, 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广大学生所信任的特点, 进行细心的言传身教, 使职业指导更早、更多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教育之中, 下面谈谈我对技校学生班级职业指导教育的几点看法:

1 新生入校后, 对新生活和学习对充满好奇和期望, 因此必须有计划地开展职业指导的入门教育, 从而进一步认识技工教育和重新自我定位。具体实施方法可有:向新生们发放职业指导资料, 邀请职业指导专家召开新生职业认知讲座等, 帮助新生摆脱中、高考失利及社会对技工教育歧视的影响, 树立学习信心和学会自我定位角色, 达到初步树立职业理想的目的。

2 通过定期开展以职业指导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课, 使学生在班主任的组织和指导下对职业指导循序渐进有效的认识, 同时在班会课上进行职业指导教育可使学生意识到其重要性。具体实施方法可有:观看一些教育性、时代性及一些劳动模范人物的宣传影视作品, 开展求职面试小品、技工教育辩论等活动, 逐步提升技校生的人生价值的认知能力。

3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 组织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交流活动, 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活动, 使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角, 在参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中分析自我和社会环境因素等, 从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4 加强技校生学习目的教育, 注重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 提高技校学生的学业认知能力。充分利用学校近几年优秀毕业生的成功案例, 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开展关于学习与成长的交流讲座,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帮助学生正确树立学习目标。

5 根据学校专业学科的培养计划,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应当制定相适指导计划, 用于帮助技校生提升对专业的认知能力, 根据普遍技校三年制2年校内学习的实际情况, 可做如下安排:

第1学期:培养及提高专业兴趣, 根据实际情况, 逐渐帮助学生树立适合个性的职业理想。

第2学期, 开展的专业学习课程比较多, 因此通过建立文化和专业学习的小社团, 增强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3学期, 对本专业课程已经认识的情况下, 同时对学科考证的选择也比较多, 因此除帮助学生明确树立职业意识, 还应指导学生为自己的近期和远期目标打基础做准备。

第4学期, 马上就要进入实习阶段, 因此必须强化近期目标, 帮助学生进行首次职业生涯设计, 此阶段的作用尤其重要, 将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就业心态。

6 社会、职业、自我, 如何认识三者关系, 扬长避短, 提高技校生择业认知和就业认知能力。

所谓择业, 就是择业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能力, 从社会上各种职业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自己从事的职业过程。而择业认知指导旨在帮助学生找到完善自我的具体过程和目标, 以主动适应职业的需要。针对技校生在择业过程中, 对社会职业的认知不够全面, 其普遍表现为:一是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 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二是对职业合职业环境缺乏了解, 包括用人单位的人文环境、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三是对国家就业政策的了解甚少等;导致频频的就业失败, 因此制定对应的择业引导教育相当重要。

a.了解社会, 主要是通过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计划, 现阶段的就业形势、当地的就业政策和法规, 专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外部环境。

b.组织学习职业规范, 让学生了解职业的特点及其要求, 了解不同专业对应有不同的职业群, 提升学生对职业认知度。

c.帮助学生了解自我, 一是帮助学生正确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其次是帮助学生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 现实社会的要求及需求, 调整择业期不合理的期望值。还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 通过自我调整, 在本专业对应的职业群中选择职业, 或者在相关职业群中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职业。

就业认知指导工作, 可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 同时利用主题班会、黑板报、校园小报、网络信息发布、就业咨询等多样的形式, 帮助学生了解就业信息以及就业渠道, 转变学生思想观念,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 并向学生传授就业技巧, 增强学生求职经验。

结束语

总体而言, 职业指导在为广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方面提供了帮助, 在社会的认可度也逐年提高, 在相关人员的努力下, 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 我国的职业指导会对技工教育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邓勇.论职业指导在职业教育中的作业与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6) .

[2]秦秀华.技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讨[J].广西教育, 2004 (07B) :153-156.

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 篇11

关键词:技工学校;素质教育;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D7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2-0138-0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面向整体、科学发展,最核心的是教育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技工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和重要的保证,就是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建立充分体现尊重、关爱、民主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技工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如何完成这个任务其根本出路在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技工学校素质教育。

1 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国教育方针指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素质教育的全面、整体性,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文化知识、能力等的职业综合素质,最终实现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高素质的从业者。特别是我国在制造业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企业及基层一线更需要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能人才,而技能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技工学校。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向技工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从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不仅是学生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2 技工学校素质教育实现的途径

2.1 改革课程教学,构建素质教育新体系

所谓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同时还要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和职业素质。技工学校要根据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进行专业设置和专业改革,学校必须深入社会深入市场积极开展需求调查,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构建创办各自特色专业为主其他专业为辅,主辅专业相辅相成、素质教育目标明确的教育体系。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技能、有教养、有责任心、忠诚企业。为社会和企业广受欢迎的好学生好员工。这一理念,涵盖了技术工人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条件,涵盖了现代社会对现代公民的道德和责任需求,涵盖了现代公司制度对员工敬业精神的基本需求。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专业设置①要发挥原有特色专业的优势,继续办好精品课程;②根据市场需求开展校校联手、校企联手,采取需求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开设专业课程;③改革理论与实习教学课时的比例,在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要以社会职业岗位分工的需要突出技能教学;④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应按照职业岗位和行业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加以确定。⑤根据专业实际开展现代化教学,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扩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方位培养,使学生成为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较高的实用型人才。

2.2 加强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实施素质教育,最终都要通过学校领导和老师落实到学生身上。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广大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建设一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的教师队伍。实现素质教育最终目标的关键环节是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学校一定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在抓好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抓好教师队伍这一“软件”的建设工作。根据学校的实际出台政策,每年投入一定的教育培训经费,选拔教师到企业到高校进行学理论学技能的学习和实践,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师也应加强师德修养,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提高人格魅力;加强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学习,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2)技工学校要确立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要把德育教育放在素质教育工作的首位来抓。学校要成为良好的育人环境,积极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并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结合新时期引入新理念,创新德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①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处理好个体和集体的关系,正确引导学生爱国、爱校、爱自己,充分关注自己的健康成长,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②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差别。大千世间存在着千差万别,有些差别是不可以改变的,但有些差别是通过努力逐步可以改变的。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奋发向上。面对现实保持健康的心态。③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将感恩教育引入德育教育,使学生学会感恩。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3)将创新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点。金融危机以来我们发现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由于缺乏技术创新与产品的更新换代,在危机来临时濒临倒闭。因此在现实教训面前,技工教育应有战略眼光,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不断地引入新设备、新技术,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职业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文化,拓展技能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4)挖掘智能潜力,发展学生个性。实施素质教育关键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搭建学生成才的平台。在抓好理论和技能教学的基础上,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各种活动小组,以班主任为组长,带领小组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塑自我,重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多学一些他们喜欢的知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全方位为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创造条件。

(5)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而这一切都同人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学校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文化创新使大家感受到一种校园文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熏陶下展现一种良好的素质。加大对新思想新形势的宣传报道,对一些社会大力提倡的优秀精神品质进行宣扬。让人人感受到美好,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去生活。营造和谐的校园气氛。请专家就学科前沿发展情况作专题报告;请校内外教师就热点问题作专题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创意比赛、师生科研成果展览、读书心得交流、创新设计实践等,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化。

新形势下技工学校的素质教育,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要正确面对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以改革和发展的视觉去认真地分析和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要紧密结合技工教育的特点紧跟时代步伐,以人为本,全面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新的理念指导下,加强学校硬件和软件的自我完善,加强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改革和不断创新,打造出受社会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优秀技能人才的素质教育品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受教育者生存、发展需求,在新形势进一步推进技工学校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庞明录,男,1962年6月出生,山西省大同县人,政工师。

Tak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s the Instruction, Advances the Technical School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Pang Minglu

Abstract: The education basic outlet lies in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the Technical school realizes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fac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 This article realizes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raise qualified intermediate and senior skill talented person to the Technical school to carry on the discussion,and how manages two aspects from the educational reform to elaborate to realize the Technical school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 篇12

一、切实加强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组织与领导

天津市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实行市、区 (县) 和学校三级管理, 行政管理和教科研工作相结合, 教育行政部门与民族工作部门密切配合的组织管理模式。

(一) 成立各级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1. 成立天津市学校民族团结教育

工作领导小组, 市教委主任靳润成和市民委主任刘民选任组长。市教科院、市教育招生考试院等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订我市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 全面部署、整体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成员有市教委语民处、中学处、小学处、职教处、德育处处长和市教研室主任, 办公室主任由语民处处长担任。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进行科学管理, 研究制定课程设置和课程计划, 负责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实施与指导、日常管理与监控等工作。

2. 成立区县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

作领导小组。各区县按照市领导小组的模式, 成立本区县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县领导小组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领导, 组织学校全面落实《实施方案》, 指导学校逐步建立起与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 及时总结经验, 稳步推进工作。同时, 鼓励校长和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充分发挥区县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确保工作的实效。

3. 成立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

导小组。各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由分管校长负责、有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有关教师具体实施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机制。各学校因地制宜, 组织好教育教学活动, 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 落实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要求。

(二) 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

市教委语民处:牵头制订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协调有关部门组织实施。总结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经验, 推广典型, 表彰先进。

市民委民族二处:组织区县民族工作部门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 共同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市教委中学处、小学处、职教处:保证各学段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设置, 加强课程管理和组织实施, 指导区县和学校科学安排各年级各环节的教育、教学活动, 发挥好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确保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落实“将民族团结教育全国统编教科书的教学内容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 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的要求。

市教委德育处:指导区县和学校结合专题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采取多种形式、途径和方法, 融合多种教育资源,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设。

市教研室: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课程设置、规定教科书列入征订书目的安排意见等提出方案, 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保证各学段的教学活动时间。负责教学研究、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组织实施等。

市教委体卫艺处: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 组织、指导区县和学校结合艺术教育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市教委人事处:组织教师从事民族团结教育的专业培训, 把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师培训列入师资培训计划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

市教委督导室: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纳入区县督导评估体系中, 并对各区县和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情况进行督导评估。

市教委办公室:将经国家审定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文本和音像教科书等, 纳入课程教科书使用规划并予以落实。协调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相关事宜。

市考试院:落实“将民族团结教育全国统编教科书的教学内容纳入中、高考考试范围, 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的要求。

市教科院:负责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学术研究、课题建设和工作指导等。

二、扎实推进全市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一) 下发有关文件, 贯彻国家要求

市教委、市民委联合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的通知》, 贯彻国家关于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要求, 引导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民族工作部门深入学习领会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性质和基本原则, 明确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了解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 掌握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重视民族团结教育的师资培养与培训工作, 保证民族团结教育的组织实施。

(二) 落实课程设置, 保证教学质量

1. 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列入我市

地方课程, 实施专项教育。坚持专项教育与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相结合;过程、方法与目标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统一要求与体现各民族和地区的特点相结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情感。

2.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贯彻育人为

本的原则, 从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 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具体教育内容。在小学三、四年级开设《中华大家庭》课程, 在小学五、六年级开设《民族常识》课程;在初中一、二年级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程;在普通高中一、二年级开设《民族理论常识》课程;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二年级开设《民族理论常识实践教育》课程。

3.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均保

证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时间安排, 小学和初中阶段每学年保证10~12个学时的教学活动时间, 高中阶段的普通高中每学年保证8~10个学时的教学活动时间, 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每学年保证12~14个学时的教学活动时间。

4. 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统一

使用经国家审定的文本和音像教科书等, 未经审定的有关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资料、图书、音像等一律不得进入学校。教科书的使用纳入我市国家课程教科书使用规划。

(三) 采取多种形式, 丰富教育活动

除课堂教学主渠道外, 不同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 因时因地制宜, 灵活选择和使用多种形式、途径和方法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 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各学校要充分利用班会、团队活动、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方式, 组织开展民族知识、绘画与手工、演讲、民族歌舞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体验式教学活动;定期表彰民族团结先进校、班集体和个人;组织师生参观互访, 促进各民族学生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

(四) 融合教育资源, 加强基地建设

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天津市各学校和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如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古迹等, 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此外, 还要通过有效配置文本资源 (如图书、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等) 和音像资源 (如电影、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和各类教育软件) 、聘请各民族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为顾问或校外辅导员等, 充分发挥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的作用, 保证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三、建立健全推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机制和措施

(一) 组织专门培训, 建设教师队伍

1. 有效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

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政教主任、团队工作者、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以及相关学科教师, 经过专门培训可以承担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工作。组织教师从事民族团结教育的专业培训, 把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师培训列入师资培训计划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选派教师参加教育部和国家民委组织的民族团结教育骨干教师培训, 加大培训力度, 建设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

2. 加强校本培训工作。各学校采

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如开展岗前培训、教学研究、集体备课、集体教研、学术研讨、调查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等, 不断提高教师从事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 坚持科研先导, 搞好课题研究

1. 成立我市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

作专家组。专家组负责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实施、监控提供咨询服务、理论指导和专业支持;指导民族团结教育样本校开展工作并总结工作经验;对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中的理论问题、重点和难点问题等进行专项研究;负责课题建设和课题研究工作;参与督导评价方案的制订及民族团结教育成果的总结等工作。

2. 根据推进全市学校民族团结教

育工作的需要, 我市将建立80余所各具代表性的民族团结教育样本校 (每个区县各学段1所, 共4所) 。通过对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和信息数据的分析处理, 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

3.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

部门、教研部门和学校均将民族团结教育研究列入课题研究规划, 同时保证经费投入, 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

(三) 加强督导检查, 建立保障机制

1. 加强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的评价和督导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民族工作部门制定科学的民族团结教育评价方案, 对学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不定期督促检查, 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切实保障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

2. 将各阶段民族团结教育全国统

编教科书的教学内容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 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各区县教育局均将民族团结教育教学内容纳入对各学段相关年级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中。

3. 市教委、市民委要与区县教育

上一篇:粮油管理检验下一篇:当代书法现状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