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办学指导思想

2024-11-13

学校办学指导思想(通用8篇)

学校办学指导思想 篇1

参加了**市首届校长论坛,听了两位校长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校长在学校所扮演的角色及工作特点,我感触颇深。

江校长在论坛中谈到,办学条件现代化肯定是件好事,办学精神的追求最需要。这一点,我非常赞赏。一所学校,追求怎么样的办学精神,对于学校的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这也就涉及到学校办学思想的定位问题。我认为,办学思想是办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有什么样的办学思想,就有什么样的办学行为。作为校长,首先应该有自己的办学思想。下面,我就谈谈有关学校办学思想的几点思考。

一、办学思想是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学校办学目标的反映

本人认为,办学思想是学校自身的思想,是一定价值观念在学校办学、治校、育人目标的体现,是一定的教育思想与学校实际办学条件有机结合在办学目标上的反映,是国家教育方针在学校的具体化,是校长在一定教育思想支配下,融进自己(也包括学校其他领导和教职工)对教育方针的理解,结合本校实际而形成的自己的办学治校育人的指导思想。

二、办学思想是立校之本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是培养人的场所。学生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人,即学生有完善的人格,是社会的可用之人,对社会起推动作用;二是成器,即学生有一技之长或多才多艺,是社会的有用之人,在社会中找得到位置,排得上用场,能用自己或大或小的“技艺”具体推动社会进步。这应是学生是否“成才”的客观标准,也应是衡量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客观标准。学校要达到上述育人目标,就必须从实际出发,确立自己的正确的办学思想。这既是办学的首要问题,也是立校之本。

1、确立正确的办学思想是适应社会要求,是教育培养多规格人才的需要。社会是多姿多彩的群体,它需要各种类型、多样规格、各个层次、各具特色的人才。社会越进步、越发达,这种需求就越具多样性。知识经济的到来,更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要求教育既是全面教育,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统一,实现知识、能力、道德、情感的协调,在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与周围世界的协调能力和合作意识;而且要求教育具有创造性、多样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的特征。知识经济要求教育者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上,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智能提高;要求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多种层次、多种规格的人才。

2、确立正确的办学思想是顺利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知识经济呼唤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从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是一项全局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的外部系统和内部系统。在教育内部,必须开展全方位的整体改革。这些改革无不受到学校办学思想的支配,没有正确的办学思想的指导是根本不可能进行的。正确的办学思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3、确立正确的办学思想,是创办特色学校的需要。独到的办学思想是有一套学校特色的办学模式的核心和灵魂,特色是学校的个性化。艺术上的任何流派或风格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都有自己独到的思想灵魄,学校间的不同特色也是如此。学校特色,就是在办学主体刻意追求下,学校工作的某一方面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品质。作为学校的决策者,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着眼于21世纪,深入分析学校所处的环境,所拥有资源,正确评估自己所处的水平,作出自己的价值取向,从而勾画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具有生命力的发展策略和基本目标,使教育行为完成理性的飞跃,形成正确的办学思想,办出特色鲜明的学校。

三、我校的办学思想

调到石桥头小学已有一个学期,本人根据基础教育的特点和学校实际,将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确定为:“为祖国的未来着想,为学生的一生夯基。”其核心内容是:学校在执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在传授给学生必需的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合作能力和生存能力,并把这些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的地位予以重视。所谓生存能力,包括会做人、会求知、会劳动、会生活、会健体、会选择、会适应等。之所以将学校办学思想定为如此,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1、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如何提高民族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迎接国际社会经济竞争与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是面向未来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未来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才不会被社会淘汰,即会做人、会求知、会生存、会创造、会健体、会合作、会选择、会适应。

2、基础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奠基工程。接受基础教育的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

奠基如何,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也关系到学生的今后,甚至一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中,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开发儿童身心潜能,为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奠定基础的教育。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在于为国民素质提高奠定基础。

当然,我的办学思想刚刚付诸于实践,还有很多理论问题和实际困难需要进一步认识和解决。但是,我想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执着的精神,孜孜不倦地探索,就一定会走出一条宽阔的道路来。

学校办学指导思想 篇2

知识学问只是前提而非归宿, 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知识只有转化为见识即思想才是有意义的。我们积累材料、经验, 最终目的是要形成自己的关于教育的“见识”。我们的“见识”一般应该是怎样的?通俗地说, 就是关于某个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见解。

北京师范大学陈孝彬教授在北京市海淀区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上曾说:“教育思想是人对教育规律的主观选择, 教育思想又是人们对教育实践的提炼和概括。”显然, 这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就目前而言, 我们大多数校长所做的不是发现教育规律, 而是选择教育规律, 是对自己合规律的实践进行提炼和概括。这种选择, 反映了校长对教育本质、目标、途径的理解。教育规律不是一条两条, 校长为什么选择这条而不是那条, 必然有原因, 这就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作为个人的教育思想, 这是必须回答的。确定了目标, 还要有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 这就是回答“怎么做”的问题。我们在分析办学思想的结构时, 是由“是什么”到“怎么做”的问题, 而在提炼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时, 可以先从“怎么做”开始。因为它具体, 所以相对来说容易出成果。

下面说说怎样提炼有关“怎么做”的思想。

一、删繁就简, 突出有用

要想把问题想清楚, 先要把浑水澄清。有用的材料和无用的材料混在一起, 自然就会影响思考。“把杂讯滤掉是科学及人类认知中最重要的过程。如果你不能把送你那里的大部份杂讯都滤掉, 你就不能认知任何事物”。处理信息的一般方法是:删除无用的, 放大有用的。这步的关键是确定哪些是无用的信息。“事实上, 任何讯号的意义都来自它所在的场合, 在不同的场合下, 同样的讯号可能根本就毫无意义”。也就是说, 信息有用还是没用, 取决于使用信息的目的。

二、分类归纳, 发现规律

有用的材料确定了, 就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所谓分析, 主要梳理材料之间的关系:经纬、轻重、因果关系等。要梳理首先要分类。

有时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想不清, 原因就是没有条理。分类就是把一堆事物按一定的标准划分开来。分类以后, 就能看出苗头。当然, 分类不是最终目的, 因为分类并没有得到明确的思考结果。分类为归纳服务, 为概括服务。分类对思考具有促进作用, 能使人从众多的材料中发现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比如:每个学期, 教师都要写总结。这些总结中肯定有闪光的珍珠。我曾见到一位校长把这些“珍珠”都挑选出来, 编成了一本小册子, 再发给教师。校长的用心确实良苦, 褒奖、赏识教师之情跃然纸上。但只做“收集”工作是不够的, 我曾试着对那本小册子做了分类工作, 结果归纳出了既反映该校特色又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学观的做法和理念。

三、理清因果, 探索规律

学校办学指导思想 篇3

摘 要 校长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理念的核心组成部分,但校长的办学理念并不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全部;校长办学理念的发展变化是学校办学理念发展变化的源动力,但学校办学理念具有独立的稳定性与发展性,不会随任何一位校长办学理念的改变而任意改变。只有厘清二者内涵,理顺二者关系,才能在办学实践中有效地通过办学理念引领学校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 办学理念校长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办学理念

一、问题的提出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与引领作用。但在当前许多学校的办学实践中,存在着对办学理念的认识误区,尤其是将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学校的办学理念混同起来的现象较为明显,从而导致办学理念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甚至使学校发展出现不良型态。

对于什么是办学理念,目前却尚无统一的界定,不同的研究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对办学理念进行了界定。比如:

A.办学理念是校长基于“办怎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1];

B.办学理念即学校发展中的一系列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及教育价值的集合体,是学校自主建构起来的学校教育哲学[2];

C.办学理念是学校成员对学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所持教育观念的复合体,是学校自主建构起来的办学指导思想[3];

D.办学理念是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它回答的是“学校是什么”,“学校具有什么使命”,“学校发挥什么作用”等一些基本问题[4];

E.办学理念是为学校成员创造并共享的核心教育观念,集中反映了学校的价值追求,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5];

F.办学理念是指我们办学校的基本思想和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对于学校建设的根本性问题的看法,包括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根本性问题的认识[6]。

从上述关于办学理念的几个概念界定中可以看出,尽管这些概念都是在界定办学理念,但是它们所描述的办学理念实质上是两类不同的办学理念,即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办学理念。比如,概念A所界定的办学理念就是校长的办学理念,概念B、C所界定的办学理念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其他界定,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办学理念是校长的抑或学校的办学理念,但从其表述中不难看出,这些学者所认为的办学理念仍然超脱不出校长与学校这两个范畴。比如概念D,如果追问谁来回答这些问题,概念E,谁来创造,概念F,谁的看法与认识时,答案必然是校长。如果不是校长来回答,就不是办学理念,而只能是一般的学校管理思想或教育思想。

由上可知,在现有的研究中,办学理念已经被分成了两类,即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学校的办学理念。但对这两类概念加以区分并进行分类研究的,几乎没有。因此,对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进一步的探析与甄别,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既有助于深入办学理念的研究,更有助于推进学校的办学实践。

二、内涵的厘定

1.校长的办学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没有办学理念,就无法指导与引领学校的办学实践。每一位校长都应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指导自己的办学实践,引领学校发展。校长的办学理念是校长个人对为什么办学、办什么样的学以及如何办这样的学等问题进行长期深入、反复思考后,形成的相对稳定成熟的价值观念体系。

校长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或长或短,因人而异。但当校长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后,就会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与独特性。

稳定性是指校长的办学理念通常会表现出明显的一贯性与统一性,不会发生突变。因为办学理念是对办学相关问题进行的根本性思考,且思考成熟后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尽管校长的办学理念会在办学实践中有所发展与完善,但这种发展与完善是渐变的,从而使校长的办学理念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独特性是指校长的办学理念是校长个人办学思想的精粹,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甚至成为校长的个人名片,具有较高的辨识度。比如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他们的办学思想都直接贴上了他们的标签,不可替代,也无可复制,显示出了极高的独特性。

2.学校的办学理念

理念是经过理性思考后得到的信念,而思考是人类独有的功能,学校不可能进行思考,更不可能形成思想观念,因此,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校长的办学理念显然不同,它不是学校自主形成的一个价值观念体系。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并积淀下来,获得广泛认同的学校核心价值观念体系。这一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使一所学校呈现出稳定、个性的精神气质,是学校的“灵魂”所在。正是这种精神气质使得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

学校办学理念的形成首先来自于学校历任校长的办学理念。校长在将自己的办学理念落实到办学实践中时,势必要将自己隐性的观念体系显性化,通过可识别的方式将其呈现。这种呈现一般通过两种载体,一种是硬件载体,包括校园建设、学校标识、设备设施等;另一种是软件载体,包括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宣传口号、特色文化等。通过这些载体,校长将其办学理念融入了学校。一所学校的发展是由前后相继的众多校长共同成就的,每一位校长的办学理念都会融进学校的发展中。这些办学理念经过长期的杂糅、融合、沉淀,逐渐形成一所学校前承后继的、稳定的价值追求,这些价值追求使得学校的办学理念得以浮现并清晰,最终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念体系,成为学校的办学理念。

与校长的办学理念相比,学校的办学理念具有较明显的开放性和动态性。

首先,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在吸取了各方观念体系的基础上逐渐沉淀形成的,因此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学校发展必会经历不同的校长,即便是某一位校长留下了极具辨识度与影响力的办学理念,在它被沿袭、继承的过程中,也将会被慢慢融合、吸收,最终成为学校办学理念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其次,学校的办学理念一旦形成,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学校发展阶段的推进,以及整个教育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变化。这种动态性的变化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累积性的渐变,即办学理念的部分内容有所调整,呈现方式有所改动,使学校在保持办学理念核心部分不产生变化的同时,又能够使学校适应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与时代发展的需求,保持学校的先进性。这种渐变的驱动力可以是内发的,即学校主动适应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将新的办学思想与观念不断的吸收进学校原有的办学理念中,从而使学校办学理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可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可以是外迫的,即学校迫于各种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压力,不得不将学校办学理念进行调整,以适应学校发展需求。

学校办学理念变化的另一种类型是急剧性的突变,即在学校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整个学校的办学目标、方向、方式、方法进行了重大调整,使学校完全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型态。这种突变通常会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出现:一是学校发展面临极大的困境,甚至生存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变则通,通则久,因此,学校会做出重大的变革,在危机中寻找转机,使学校走出困境,获得重生。比如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等,都是在学校发展面临极大困境的时刻,做出重大变革,重新审视并转变整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从而使学校改头换面,焕然一新。另一种情况是学校经历了一任领导力极强的校长。由于校长具有成熟的办学理念,且对学校发展有成熟的思考,因此,即便是在学校发展未出现困境或危机时,也会对学校办学理念进行变革,使学校办学理念与校长办学理念无限趋同。这种情况的突变,并不是对学校原有办学理念的颠覆,因为学校办学理念是经长期发展沉淀的,是有根的,很难将其完全颠覆,而是对原有办学理念的升华,将其提升到新的高度,从而使学校以更高的姿态、更新的面貌呈现。

endprint

三、关系的厘清

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具有不同的内涵,在学校办学实践中,应将二者进行清晰的区分,否则就会出现校长将自己的办学理念凌驾于学校办学理念之上、或者是以学校办学理念替代校长办学理念的状况。但由于校长办学理念与学校办学理念所聚焦的核心问题都是如何办学、如何办好学等共性问题,二者又有明显的交叉,因此,校长办学理念与学校办学理念呈现出“和而不同”的关系状态。

所谓“和”,指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学校的办学理念二者相互协调,和谐共生,甚至合二为一。这种和谐共生在学校办学初期以及校长在学校的任期期间尤为明显。在一所学校新成立之时,学校的办学理念显然尚未形成,校长的办学理念主导了整个学校的办学实践,并成为学校办学理念的基础与雏形。此时,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必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除此之外,在校长任期之内,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校长的办学理念也必须和谐互处。尽管学校校长的更迭相对比较频繁,前后任校长提出的办学理念相互之间也可能没有关联,甚至相互否定。但作为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办学理念,具有系统的稳定性和发展性。尤其学校的发展是具有其物质基础和环境支撑的,在同一时期,学校的物质基础与环境支撑不会发生重大的变更,学校前后任校长办学的基础与条件大致相同,这就使校长的办学理念必须建立在学校历经数年积淀下来的理念基础上,在继承中丰富,在继承中发展[7],而不能完全背弃学校原有的办学理念。否则的话,即便校长拥有先进的办学理念,也会在办学实践中寸步难行。

所谓“不同”,指校长的办学理念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具有不同的内涵,更有清晰的边界。从前文对校长办学理念与学校办学理念内涵的界定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校长办学理念的内涵、来源、特征都与学校的办学理念有所不同。校长的办学理念是一个价值观念体系,这个价值观念体系可以转化为相应的概念体系,并构成学校办学理念的一部分。学校的办学理念尽管体现的也是一种核心价值观,但学校并没有主观观念,更没有独立的观念体系,学校的办学理念只能通过符号体系来呈现,这个符号体系来源于概念体系。因此,校长的办学理念内在是观念体系,外显是概念体系。而学校的办学理念内在是概念体系,外显是符号体系。

办学理念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不论是校长的办学理念,还是学校的办学理念,都将对引领学校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理清校长办学理念与学校办学理念的关系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校长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理念的组成部分,并且是核心组成部分,但校长的办学理念并不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全部;校长办学理念的发展变化会带来学校办学理念的发展变化,是学校办学理念发展的源动力,但学校的办学理念具有独立的稳定性与发展性,不会随任何一位校长办学理念的改变而任意改变。二者和而不同,既各自独立,又相辅相成。只有厘清二者内涵,理顺二者关系,才能在办学实践中有效地通过办学理念引领学校的科学发展。

————————

参考文献

[1] 刘飞.办学理念:对学校三个追问的回答.中国教育学刊,2010(2).

[2] 郭元祥.论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科学论坛,2006(4).

[3] 陈如平.如何提出和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中小学管理,2006(10).

[4] 陈如平.如何提出和提炼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情报参考,2007(1).

[5] 罗欣,郑金洲.办学理念:问题探寻与改进策略.上海教育科研,2011(6).

[6]周德义.关于学校办学理念形成与实践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6(7).

[7] 郑如法.当前办学理念的常见问题.教学与管理,2009(1).

[作者:姜元涛(1980-),女,江苏徐州人,云南师范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云南培训基地讲师,教育学博士;沈旸(1965-),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云南培训基地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茶世俊(1972-),男,云南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云南培训基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袁永惠(1964-),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云南培训基地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 子】

校长的办学思想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篇4

我们常说,一位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应该说这句话不仅仅是领导们取得了共识,专家们取得了共识,就是社会学生的家长也取得了这样的共识,这就说明校长在办好学校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那么这就设计到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校长是一位好校长,或者说什么样的校长是一位优秀的校长,邱校长对于这个问题有着很深刻的认识,他说现在督导部门对学校评价的指标很多,其中也有对校长的评价标准,但现在对校长的评价指标多半是在评价校长是不是一位合格的校长,而不是在评价是不是一位优秀的校长。他认为一位优秀的校长除了我们日常要求的指标体系以外还有三条标准是最重要的:

第一条就是看这个校长是不是具有科学的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这在评价一位校长是不是优秀的校长应该是首要的标准;第二条是看这所学校是不是在这个校长带领下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办学实践。因为校长不是研究员,校长是一个实践工作者,办学是一种实践,光有很好的思想固然很好,还要看看是不是有卓有成效的办学实践;第三条就是看是不是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我们都知道多数学生有时感觉学习是给教师学的,他们认为教师对他不错,他就好好去学。教师和学生一样,如果校长具备了一定的人格魅力,教师也会努力地为校长而工作。记得有一次我曾带领班子成员到工人子女小学去参观学习,看到他们教师的工作节奏很快,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中午的时间还要学习计算机,吃饭都要抓紧,我问一位老师,你们的工作积极性为什么这么大,她回答:说不准,可能是校长的人格魅力吧,当时对我震动是很大的,现在这样的教师队伍是很难找的,我们做校长的都有这个,解决教师的思想工作是大问题。而邱济隆校长认为在合格校长的基础上具备了上述三点,才能算上一位优秀的校长。

时间关系我只结合第一条来进行分析,第一,校长必须要有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因为校长所做的工作,就是要把校长所有的一套办学理念,转化为全校教职工的办学理念,然后再落实到学校的办学实践当中,这就是校长的工作,所以校长的办学思想,往往是全校教职工统一思想认识的一个基础,也是全校教职工统一行动的纲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校长办学思想就是学校的灵魂。就这个问题邱校长谈了三点:

第一点校长办学思想的内涵和产生。

1、内涵。内涵是什么?什么是校长的办学思想?就是校长对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比较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和看法,有人问校长的办学思想和校长的教育思想是不是一会事,严格的来讲不是一会事,校长的教育思想范畴更大,但是现在一般意义来讲可以等同起来,校长的办学思想也就是校长的教育思想,包括校长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而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就是大家对教育功能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国家对教育的本质和教育功能的认识现在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转变,现在校长具有了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这就是校长办学思想的变化,包括校长对于教育改革方向的认识和把握,当前已经进行了新课改,我们校长肯定对这样的现象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认识,所以应该说校长的办学思想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天天在学校当中,天天见到很多教育现象、教育的问题,我们必然对这些现象和问题进行思考,进而产生我们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这就是校长的办学思想。

2、产生。校长的办学思想从何而来?首先是来源于校长多年的办学实践,因为校长在多年的办学实践当中,面对种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你有你的思考,你有你的想法,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看法,这也是校长办学思想产生的很重要的实践基础,但是仅有这一点是不够的,校长办学思想的产生,必须经过校长的理性思考,才能把你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这种理性思考是建筑在校长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与钻研之中,也往往来源于校长参加教育科研过程之中,那么我们学习了教育理论,参加了教育科研,促使我们对学校的现象、学校的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然后这样的理性思考反过来还要去指导我们的实践,再回到实践当中完善,不断丰富自己的办学思想。在谈到这个问题时邱校长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他说一些主管部门的领导对他讲,他们到下面的学校,看到我们的校长都很忙碌,很辛苦,从早到晚盯在学校,但当问起他们的办学理念时,往往是无言以回答,这就说明我们校长在实践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产生的一些想法没有经过自己理性思考,所以就没形成自己的思想。我干校长已经六年多了,如果让自己来谈谈办学的思想,恐怕不能说一点想法没有,但感觉是很模糊的,也是很零乱的,所以校长办学思想的产生必然要经过由理性到感性这样一个过程。我们正是因为缺少了梳理的过程,所以就形不成自己的思想。通过邱校长的分析,我知道了该怎样去做一个校长,怎样去积累沉淀管理的经验,怎样去反思梳理形成自己的思想,这是我在学习中的感受。

第二点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对教育思想的领导。校长的工作十分繁忙,头绪也非常多,但是对于一个校长来讲最最重要的是实现对学校的教育思想的领导,这个工作是别人所不能替代的,这也就是我们当校长最重要的作用,很多行政工作、事务性工作有副校长有主任都可以去做,但是唯独这一点是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校长要考虑怎么样把自己的办学理念变成全体教职工的思想,然后再变成全体教职工的实际行动,八十年代末国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要求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当时教育界思想是非常混乱的,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新的教育理念相互碰撞,学校里老师们思想也是一片混乱,这在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初期,大家也有过这样的体会,不知道到底怎样做才对,标准把握不准。而邱济隆校长在这个关键时候召开了全体教职工会议,对教师讲了他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讲了应该怎么做,针对大家的误区谈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用了一句简单的话描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他说只要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所做的事情是着眼于学生一辈子,而不是着眼学生一阵子那就是素质教育。这对于当时统一全校教职工的思想,如何来实施素质教育,大家有了统一认识,方向明确了,而不是还停留在大家一直在讨论、争论的过程中。我们做校长的就是应该在这种时候站出来表态,表明我们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让大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就是校长对学校教育思想的领导,这与我们领导曾经提过的“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做事更重要”的道理是一致的。这次我们还参观了北京史家小学,他们的设备是国内一流,九十年代就建立起了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班班通工程,看了以后我的感想很深,由衷的感觉我们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所以对学校教育思想的领导的确是最重要的领导。同时在邱校长的报告中还特别提到,他十分重视对学校两支队伍的建设,这也是对学校校思想领导的重要工程,这里也简单说一下,邱校长认为任何学校,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的任务,干部的水平有多高学校办学的水平就会有多高,如果我们不提高我们自己的水平,必然学校办不出高水平的学校,教师的师德水平、业务水平决定着这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所以要把抓队伍建设做为学校的重中之重的工作。邱校长每学期开学,班子会、教师会都要就学校的发展方向结合现代的整个形式谈自己的看法,他在一次教师会议上针对教师队伍建设讲了四句话:有眼界才能有境界;有思路才能有出路;有作为才会有地位;有势力才有魅力。这四句话虽然简单却很有哲理,现在学习手段这么多,媒体这么发达,如何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境界,我觉得现在我们教体局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来开阔我们校长的眼界,看到的多了,想的也就丰富了,有了想法就可能要有做法,境界也就高了。有思路才会有出路,一个国家一个学校一个单位都是如此,在现有的空间内能找到改革空间的校长就是一位好校长。现在教育尽管面临着很多问题,但做为一个校长来说就是在这种现有的条件下如何找到改革空间,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为学校创出特色,开辟道路。有作为才会有地位,每一个教师都想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可以,但怎么提高呢?你的有作为。有势力才有魅力,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中国为什么影响越来越大,因为有了势力,再说的普通一点,一个人找对象也是如此,有势力就会有魅力,你既无德,又无才,又无貌,人家干嘛跟你啊?这是必然的,这是讲我们的老师如何来提高自己的势力。做为我们校长就是要通过各种这样的机会来统一教师的思想认识,推进教师队伍的建设,这是第二点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对教育思想的领导。

第三点,校长办学思想的特性。

1、校长的办学思想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校长的办学思想来源于实践,回过头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当然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校长的办学思想也必有较强的理论性,是经过你的理性思考感悟的一些问题。

2、统一性与多样性,因为我们的校长多处于同一个时代、同一个社会背景之下,所以校长的办学思想会有统一性,但是校长的办学思想必然有多样性,因为每个校长的经历是不一样的,你所在学校的历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不同,生源不同,毕竞有他自己的特点,再加上校长有自己的经历、有自己的个性,所以往往呈现出校长办学思想的多样性,校长办学思想多样性是学校健康发展形成特色的很重要的环节。

办学思想办学目标 篇5

关注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活力校园、效益校园,建设高质化、城市化、现代化学校。

办学理念:和谐发展

校训: 登高望远

校风: 志存高远携手同心

教风: 深思高举与时偕行

学风: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说明

关于目标

之一,三个发展。

(1)三个方面都发展,才是科学发展。

(2)学校发展、教师发展,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3)没有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既不可能也没有意义。

在这里,我们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教师、学生,从而学校,构成自主发展且互为推动的和谐、协调的动力系统。

之二,三个校园。

(1)和谐校园是一个环境安全与美好的校园,和谐校园应该具备以融洽人际关系为基础的氛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具有高度文明的素质和健康向上的追求。

(2)勤奋、乐观的人生活在这里,享受学习与工作的快乐,生活多姿多彩,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我们追求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生活。

(3)追求一流的办学效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我们的追求,也是我们的承诺。

之三,三化。

(1)在质量和特色上,我们将付出不懈的追求。

(2)城市化是当前龙岗发展的重要进程,因此,城市化是我们学校发展的近、中期目标。

(3)现代化是我们的不断的、无止境的目标。

关于理念

和谐教育,科学发展。我们把和谐与发展当作全校全部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和谐是基础,发展是要务。它们两者的辨证关系构成学校管理与发展的基本逻辑。

关于校训

(1)登高,就是上进,就是发展;望远,是一种志向,即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2)登高望远是一种因果关系,学好本领,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3)登高望远是一种境界。从高远理想获取精神力量,化解矛盾,克服发展中的困难。

关于校风

(1)树立远大理想和家国、民族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

(2)团结协作,互助互爱。

(3)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于教风

(1)深思是勤奋,是严谨笃学。

(2)高举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

(3)与时俱进。

关于学风

(1)愉快学习,有良好的习惯、兴趣和方法,体会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创建学校特色 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篇6

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个性,就没有特色;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特色,就很难有大的发展。可以说,追求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是现代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黄冈市许多学校在创建特色,办精品教育作了很多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如黄州区实验小学的“和谐教育”、考棚街小学的“规则教育”、第二实验小学的“创造性教育”、路口小学的“金色童年教育”、西湖中学的“个性发展教育”、一中的“成功教育”、聚星中学的“名人激励教育”等,都独具特色,在育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创建特色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困惑,存在不少难以理清的问题。

下面,笔者就如何把握学校特色的内涵,创建学校特色和办好学校精品教育作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一、关于对学校特色认识上的困惑

一所拥有真正特色的学校,就是一所个性化的学校。办学个性化是学校的追求。因此,许多学校都非常注重特色建设。有些学校把特色建设当作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抓手,为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做出了很大贡献。

但是,目前人们在理解学校特色上存在许多困惑。有人称之为“教育特色”,有人称之为“特色教育”,还有人称之为“办学特色”。为什么有如此多的称呼?它们的内涵一样吗?一些名校校长宣称:学校在任何一个项目上都有自己的特色,无论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还是在环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新设项目,以及科技教育、铜鼓乐和足球等,都是学校的特色,学校的问题不是没有特色,而是特色太多。这种看法正确吗?有少数学校,打着特色旗号,招收特色班学生,大肆敛财,其所谓的特色,无非是所在学校相对优势的项目。这些项目是真正的特色吗?

现在的问题是,几乎每个校长都说自己的学校有特色,但逐个拜访这些学校,却给人以“千校一面”的感觉。诚然,学校容易使人产生“千校一面”的感觉,正如美国著明学校教育研究权威约翰.古德莱德教授所言:“学校是不同的,但学校教育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学校在他们的管理系统和人际关系是不同的,但学校教育在任何地方都是大同小异的。”古德莱德和他的调研组在美国各地选择了38所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和高中,并访谈学生、家长和教师,总共有1016个班级接受观察,1350位教师、8624位家长和17163位学生接受调查访问,最终发现学校之间存在着“奇怪的,难以描述的雷同”,如“座位的安排、使用的教材、教师的角色、学生的角色和教学方法”均大致相同。古德莱德认为,这种学校教育模式并不是各学区和各州所提倡的教育政策的直接反映,“看过大多数州对学校教育的指导方针之后,我得出的主要结论是:这个领域是一个概念的沼泽地。”尽管有教育政策的支持,允许不同的办学模式,但在古德莱德看来,许多模式仅仅是理念或概念层次上的,远远没有变成实践层面上真实的东西。上述材料说明,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存在“千校一面”的情况,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它其实也说明,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特色相当不容易。

那么,到底如何理解并创建学校特色呢?

二、正确把握学校特色的内涵

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学校特色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如著明教育学者孙孔懿先生的看法,就有代表性,他认为所谓学校特色就是“办学主体刻意追求逐步实现的学校工作某一个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稳定的品质。”综合他们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理解,可以对学校特色概念作如下规定:学校特色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育风貌和办学风格。所谓“独特的”是指一所学校最突出、最典型、最具个性的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作风。所谓“优质的”是指学校从实际出发,不断地对群体规范、舆论和内聚力进行质优化,不断地提高办学各要素及其结构关系的整体优化水平,使办学处于更优状态,以追求更佳的办学效益。这是学校特色的核心。所谓“稳定的”是指形成某种学校特色后,不断改革内部不协调、不完善的状态,克服非优质因素,使已形成的特色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稳步的提高,标志着学校特色的定型与成熟。

学校特色具有四个鲜明的特征:

1.优质性。教育的优质性是学校特色的基本属性,它是特色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教育质优化的外显。正是因为有了教育的优质化,才会有高度的持久的办学效益和社会信誉,才会得到公众的承认和仿效,显示出学校特色的生命力。综览全球,世界第一流大学为人类培养了大批世界公认的优秀人才。从1904年设立诺贝尔奖以来,象英国的剑桥大学,美国的哈佛大学、加州大学等著名大学培养的人才,几乎成为诺贝尔奖的主要得主。据1946年至1981年的统计,世界上获诺贝尔奖的人有70%是在著名的大学中。在我国,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为校训而著称于世的天津南开中学,以其独有的学校特色,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我国学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院、工程院中有32名院士的中学时代是在南开中学渡过的。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学校在这一实验研究中,有效地开发出蕴藏在学生身上的,特别是后进生身上的“潜能”,使他们获得成功。这些学校正是由于实现了教育的质优化,使学校特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2.独特性。独特性是特色的基本属性,也是特色的决定因素。“独特”是指学校教育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根本目标,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风格。孙孔懿先生认为,学校办学特色既可以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也可以表现为“人多我少”,“人有我无”。这里所指的,就是他的独特性。“独特性”要求我们在发展特色时,必须独辟蹊径,强调“用心”和“创意”。因办学独特,成功的例子也不少。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办的晓庄师范学校的特色,正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思想的体现。他把培养合理人生作为教育的宗旨,强调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开发,从而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被誉为“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的上海建平中学,以其独特的办学风格而闻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教育工作者和专家去研究“建平现象”。

3.稳定性。学校特色是学校领导和全体员工在某一方面长期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地努力的结果。如果学校工作者朝三暮

四、见异思迁,根不可能形成学校特色。学校特色在其探索、实践、完善的过程中,尽管办学者需要不断修订方案,但其宗旨和最终目标应当是清晰、稳定的。学校特色的形成殊为不易,它往往需要几代校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因此,新校长在上任时,保护学校特色,正确把握继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但有相当一部分新校长不知其中奥秘所在,为显示自己能耐,往往“新官上升三把火”,搞自己的一套,对原有学校特色进行毁灭性的打击。这种现象无助于学校特色的稳定和发展,应加以避免。当然,经过了一个很长时期,随着内外因素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特色形成后仍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当非优质因素增长到一定限度时,原来的特色就会失去。在办学中创造特色后绝不能掉以轻心,要继续发展完善特色,不停顿地进行质优化,攀登新的高峰。这说明,学校特色的绝对的稳定是不可能的。

4.认同性。“独特”、“稳定”、“优质”这三个内在标准是否达到,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评价。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特色不是自封的,而是社会认可的结果。换言之,并非某某学校打出某某特色的旗号,就必定具有某种特色,只有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特色。正如孙孔懿先生所言:“任何一种真正的学校特色,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学校自诩的,也不是靠有偿新闻加工的,而是货真价实,有目的、有计划、有过程、有成果,经得起检验的。”

三、创建学校特色应理清的基本问题

创建学校特色时,应理清几个认识和实践上的基本问题。

(一)特色外显与素质内化的问题

1.特色是需要外在标志的。特色的外显正是特色的个性张扬。学校特色外显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就是学校的文化氛围。办学特色明显的校园,总是以其鲜明的校园文化为外显的。这种外显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理念的策划。如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等,摒弃“开拓进取”、“求实创新”之类雷同词汇,而提倡个性化表述。如有一所书法特色学校,在校门口最醒目的地方展示了他们的办学理念:“做一个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并提出了他们的“两项工程”:打造墨香校园,营造书香校园。(2)建筑,包括校园建筑的整体布局、外观造型等等。如学校将花坛做成方形与圆形组成的图案,意为“不依规矩,何以成方圆”,建筑本身就蕴含着文化。(3)景点,包括雕塑、长廊、假山、池塘等。如在以大阅读为特色的学校,他们的长廊造型就是一本翻开的书册。(4)校园布臵,如让每一块墙壁说话,黑板报、墙报等等。(5)显性的成果展示,包括教师的相关论文与学术文章、学生的作品、媒体的报道等等。如作文特色学校,学校每天在电子广告屏上播放一篇学生佳作。

2.特色更重要的是要内化为素质。内化为素质,就是融入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一种精神,成为一种风格,成为一种文化。特色内化为素质,需要文化的提升。学校的一个优势项目形成之后,学校在花大力气运作的时候,要提升其中的文化精神,充分挖掘其中的内涵,促进人的素质提升。比如,一所以足球为优势项目的学校,要将足球运动所体现出来的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进行大力宣扬,并扩大其外延,将这种精神渗入每一位学生的骨髓,内化为素质。

3.特色外显与素质内化的辩证统一。在创建学校特色的过程中,有人认为,有的特色只能内化,不能外显;有人认为,有的特色,表面热闹,内化很难发展。其实,特色的外显与素质的内化看似矛盾,实为辩证的统一。(1)浓厚的氛围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力量,高品位的特色外显必然蕴含着学校的理念,促进素质的内化;特色外显的过程,也必然能促进素质的内化。(2)素质的内化是特色深层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的目的追求。素质内化的过程能保证特色的高质量外显。特色外显与素质内化相辅相成,特色既是“由内而外的魅力”,又是“由外及内的风采”。

(二)学校特色与学生个性的问题

学校的整体发展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但是,在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中,有时候,学校特色的发展,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1.学校特色表现的是学校的整体风貌,是学校因优势项目而显现的一种办学优势。这种办学优势需要经过长期的打造,形成一定的文化风格,然后深刻地影响每一个师生的发展。办学特色的显性标志之一,无疑是大批特长学生的出现。在这样的学校,在这样的教育中,必然会诞生特长学生。

2.学校特色发展过程中,要避免犯“一刀切”的错误。学校特色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为代价。学生个性发展是教育的追求,学校特色发展是为了学生更好发展服务的。

3.努力开拓多元选择途径,处理好学校特色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矛盾统一。从整体的学校办学而言,现代教育主张多元,为学生创造多元选择的空间,就是给学生以个性发展的空间。从小处而言,一所学校的一个办学优势,也可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小项目”。比如,学校发展艺术特色,以多元选择的理念指导特色发展,学校逐渐地形成了剪纸、撕纸、布贴画、京剧脸谱画、书法、二胡、合唱等多种的“微型课程”。课程因学生需要,根据学校的师资情况及地方的教育资源而开设,越开越多,逐渐拓展了多元选择的艺术特色之路。没有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不会有学校特色的健康生动发展;而学校的特色发展,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许多更广阔的空间。使学校特色与学生个性和谐统一的发展,是目前学校特色发展中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学校特色与常规工作的问题

在学校特色与学校常规工作的关系上,有这样三种认识,第一种观点认为,先要有特色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做好常规工作;第二种观点认为,先要做好常规工作,才能再来谈特色的发展;第三种观点认为,常规与特色应该齐头并进,在做好常规工作同时发展学校的特色。第三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在认识上要避免这样的误区,就是把学校特色与常规工作割裂开来。特色发展与常规发展的关系,我认为不是什么“先后”的问题,而是“共生”的问题。特色,就是在常规基石上的腾飞,对常规工作的超越;特色,也给常规工作带来生机,带来卓越。特色与常规共舞,才能演出学校发展的连台好戏。

1.学校特色是使常规工作整体推进的强大助力。一所薄弱学校,如果把眼光瞄准“合格”而不是追求卓越,那它只能流于平庸;把学校的明天定向于“稳定”而不是“发展”,因为“薄”而忽略了“特”,很可能会“日薄一薄”。相反,我们很多原本相对薄弱的学校,就是在推进特色发展的过程中,其常规管理也颇见特色——常规管理本身就是需要特色的。比如,我们的美术特色学校,将学生的儿童画作品布臵校园环境,校园的常规管理水平在特色发展中整体提高。囿于常规的“常规”是低层次的常规,常规因特色而亮丽。

2.常规发展是特色发展的厚实基础。特色发展要为学校常规发展服务,常规发展体现的是学校的主体内涵。离开常规发展的所谓的“特色发展”即使赢得一时的名声,也不会有长远的发展。“一俊遮百丑”的现像至多只能是昙花一现。

3.在学校特色发展中看教师特长发展与教师常规工作。抱着常规不放,就常规来做常规的教师,做一百年也还会是一个常规教师,他也许不是最糟的教师,但他成不了最优秀的教师。而舍弃常规,一味地标新立异,乃至违背规律行事,最后也将是一个失败的教师。教师应将常规工作看作是特长发展的基础工程,将特长发展看作是对常规工作的一种丰富与超越——而超越不是“绕道”。比如班级卫生工作,那是一个常规工作,但很多班主任会创造出许多非常规的法子来做好这个常规工作,这样的班主任就是在完成常规工作中实现了自我的超越。

(四)特色发展与学生发展的问题

在特色学校发展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一些学校,学校特色较为鲜明,围绕特色开展的活动有声有色,甚至名声远扬。但是,如果我们更深入了解这里的学生,就会发现,他们在基本的学习上显得底气不足,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不如人意。我们不能给这样的学校以很高的评价,他们的校长就纳闷:我这不是特色吗?也有这样的一种教师,他们自己有一套足以证明自己的特长与个性的“成果”,但他们的教育、教学实绩却较为逊色。我们对这样的教师并不满意,他也糊涂了:我毕竟是有特长有个性的教师啊!

在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特色发展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1.学校特色的发展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教育目标是育人。离开了学生的素质发展而谈学校特色发展,这样的特色发展往往是取决于外在的力量(如宣传、包装、架空实践的“纸上谈兵”、外来力量的“经验总结”等等),这样的学校也许有时会通过一定的途径造就一定时间内的轰动效应。但不是教育的真正追求。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也应是全体学生素质发展的过程,任何特色的构建与发展,都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向教育的目标靠近。

2.学校的任务是育人。学校走特色之路,特色形成过程中,学校要设计切实的教育目标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学生的基本素质,那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校要对特色予以最切实的重视。特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精神、文化,要迁移、影响到学生的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因此,学校在特色创建过程中,切忌只见“特色”不见人。学校构建特色目标,要放到育人的教育目标中来观照;而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也要依托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

(五)特色创建与教育公平的问题

追求卓越和实现公平是民主社会的两项基本原则,也是学校教育的两项基本原则。因此,学校特色除了应该追求优质教育外,还应当反映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指学校公平地照顾学生的学习利益,不仅仅是向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还包括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需要,向学生提供不同的条件,给予学生不同的待遇,评估学生不同的智能方面的成绩。具体而言,学校的各项设施和活动,均应本着公平原则,谋取学生的最大的学习利益。因此,创建学校特色时,固然应当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展一些有针对的活动,但也要注意公平原则,切莫只考虑少数学生的利益,更不可以以此为代价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利益。现在,有许多学校一旦拿下“特色学校”的称号,马上就会办“特色班”,由于不注意教育公平原则,“特色班”会演变为“特权班”,进入这类班级的学生享有种种特权,而普通班的学生则没有,这种现象应当避免。

(六)创建特色与依规办学的问题

中小学在创建学校特色时,要切忌表面化和肤浅化。有些学校创建特色动机不纯,或者以某项特色“一俊遮百丑”,借助特色掩盖学校其他工作的不足;或者一二三四罗列一大堆“特色”,借助特色吸引生源甚至于大肆敛财。还有些学校在创建特色时,曲解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规和教育目的,学校投入大量资源来追求某些功利性的狹獈目标,而漠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甚至抵制教育法规。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发展学校特色的健康之道。

学校特色创建必须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法规和教育目的。整体而言,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以教育方针、教育法规和教育目标为依据的。学校特色的创建和发展也不例外,它必须符合教育方针、教育法规和教育目的。凡是不符合教育方针、教育法规和教育目的的活动,均不能称为特色。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如果学校眼中只有某些狹獈的目标,而忽视了全面发展教育,哪怕这所学校取得了一些成果,也不应该提倡,因为它不是真正意义的特色。例如,某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采取军队式的魔鬼训练手段,企图培养某个比赛项目的体育选手,因而违背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所以其训练过程和训练成果,都不可称之为“特色”。

【参考文献】

办学模式与学校发展 篇7

我们正处在一个激烈的社会转型期。如同经济、社会的变革一样,教育变革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学校是当下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办好一所学校意义重大。好学校是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如何办好一所学校,其实是思考采用什么模式建设学校,它是一种路径选择。学校要根据本身的实际情况,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教育目标创造性地设立合理的、优化的学校教育结构、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的基本框架。由于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不同,办学模式表现出明显多样化的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校办学模式。

践行学校文化 提升办学品质 篇8

一、构建多彩课程,培养学生兴趣专长

丰富的课程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石。课程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也是教育活动的生存方式,现代学校课程可以理解为学校及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全部学习资源和学习经历。学校在全面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努力开发高品质的,具有活力的,吸引学生的课程文化作为重点来抓,努力给学生搭建更多的发展平台,挖掘更多的优质资源。

1.学校课程

《经典诵读》《口风琴》《兰州风情》《安全与生活》《环境保护》《文明礼仪》《法制与生活》《传统节日》等八门,补充和扩展了现有课程资源。《兰州风情》在兰州市校本教材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2.班本课程

先后开发了《刻葫芦》《石头画》《剪纸》《花艺制作》《诗配画》等各具特色的19个班本课程,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

从课程开发到课程文化营造,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积累,学校以“相映成趣”的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为依托,促进了学生更好成长,促进了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更高层面上落实了“励学敦行成就人生”的办学理念。

二、丰富文化活动,满足师生精神需要

多彩的活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学校“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作为课题来研究,引导师生以活动为载体,寻求一个岗位,扮演一种角色,学会一种本领,获得一份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

1.学生活动

主题活动,每月一个大主题,3月文明礼仪、学雷锋,4月环保月,5月劳动节、端午节,6月入队仪式,7月红领巾心向党,2月和8月社会实践月,9月敬老敬师月,10月国庆节,11月感恩节,12月法制宣传月,根据少先队和政教处的要求开展相关活动,“生态道德实践”和“三爱三节”等的主题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激励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文化,让每个学生置身于适合自身发展的氛围之中,尽显风采。

班级活动,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创造性地开展突出班级特色的集体性活动,看爱国影片,讲爱心故事,“啄木鸟小队”等也为学生启智,育德起着积极作用。

2.教师活动

“三磨三草根”特色教研活动极大调动了全体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磨文、磨课、磨课题,使自我反思成为习惯,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草根书院、草根论坛、草根讲堂、教师的教学思想,点滴的教学智慧都在这里被放大,被重视,有人聆听,有人回应,有人思辨,教师的教研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名师工程、青蓝工程、读书工程等使教师队伍迅速成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由此生发。

三、加强制度管理,实现校园安定和谐

精细化的充满情感和人文关怀的管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制度又是管理的基础。

1.构建“一主两翼”学校管理体制

“一主两翼”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是以校长负责制为主,以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校务委员会制度为辅,学校其他工作制度相互配合的学校管理体制。

2.建立和完善学校基本制度

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并制定和完善教学、科研、学生、人事、资产与财务、后勤、安全、对外合作等各方面工作的配套制度,完成《福利二校制度汇编》,建立健全各种办事程序、组织规则和工作制度,形成健全、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保证学校各项工作规范有序运转。

综上所述,正确先进的思想导向,丰富个性的课程,多彩有趣的活动,优美人文的环境,完善精细的制度管理都是学校精神力、执行力、形象力的具体体现,是形成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并贯穿在学校管理的全过程,必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滋润师生的心灵,陶冶师生的情感,丰厚师生的综合素养,彰显学校的办学品味,引领学校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蒋超.关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2).

注:此论文为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GS[2015]GHB0388研究成果。

上一篇: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标准格式下一篇:农业产业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