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动画(共12篇)
美国动画 篇1
对于一部成功的影视动画来说, 人物塑造是吸引观众眼球的首要环节。人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故事结构的根基, 甚至决定了其中每个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故事发展的趋势;其次, 影视动画之所以受众群广, 很大程度上源自其动画角色造型的设计。别具一格的造型不仅能打动小孩, 也能讨得成人欢心, 尤其是被赋予了高尚精神的角色造型, 还能成为具有教育意义的榜样;最后, 考验一部影视动画深层的艺术价值, 就在于导演阐述。影片若能讲述一个真理, 影响并改变人的价值观, 就是有分量的经典之作。
一、美国影视动画制作成功的关键要素分析
影视动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以其幽默性和娱乐性, 逐渐在电影市场升温。尤其是美国影视动画的制作, 一直占据国际动画的霸主地位, 特别是在人物塑造、角色造型设计、导演阐述这三个方面为其他各国的动画发展提供了很多优秀范本, 因此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其成功要素。
(一) 人物塑造
由童话改编的好莱坞电影《精灵鼠小弟》1999年在美国上映, 当时横扫全美电影市场, 而主人公——一只叫斯图尔特的小白鼠, 一夜之间成为炙手可热的小宠物。影片讲述了斯图尔特是一个孤儿院的孩子, 因被好心的利特一家领养, 来到这个温馨的大家庭的故事。观众虽惊讶于小白鼠的角色设定, 但却没有丝毫的违和感。小白鼠斯图尔特被带回家时遭到了哥哥乔治的嫌弃, 但他却用善良和真诚打动了乔治, 两人后来竟情同手足。另外, 斯图尔特的精神也感染了利特一家, 他们本是小白鼠物质生活的提供者, 却从他身上收获了更多宝贵的精神财富。电影《变形金刚》也同样在情节上将汽车和人类巧妙地联系、融合在一起, 使故事条理清晰且逻辑缜密。《变形金刚》采用逆向的手法, 一开始将人类摆在十分弱势的位置。在外星生物强势来袭的时候, 我们自以为的科技和军事都无足挂齿, 在巨大的汽车人脚下, 人类甚至如蝼蚁一般, 只能等待拯救。这击溃了人类对知识和技术力量的无限自信, 也传达出, 在浩瀚的宇宙中, 人类只是短暂、渺小的一员, 正如擎天柱所说:“他们是个年轻的种族, 还有很多要学。”影片中, 人类虽然弱势, 但拥有很多可贵的品质, 这也使得汽车人与其并肩作战, 为了人类存亡与邪恶殊死搏斗, 而人类也充分展现了其勇敢正直。“尽管来自不同的世界, 但像我们一样, 他们也不可貌相。”在这光怪陆离的想象背后, 我们可以发现, 这些动画角色本身被赋予了一种人格魅力并能够和人类完美互动。
(二) 角色造型设计
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是影视动画里重要的元素之一, 一个惟妙惟肖的动画角色, 往往决定着影片的成败。2010年3月26日, 《爱丽丝梦游仙境》在中国内地上映, 连续三周位列票房榜首, 累计票房近两亿。在影片中, 导演蒂姆·波顿充分调动了他的奇思妙想:穿着礼服的兔子、吐着烟圈的蓝色毛毛虫以及会微笑的猫, 带人们走进了一个魔幻世界, 这正是美国动画形象的特点:幽默性和幻想性。在自由思想的引导下, 美国动画角色不惮运用生活中的任何素材加以夸张的表现, 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他们对动画角色“拟人化”造型的处理, 如兔子的打扮上, 礼服上竟还有小巧的领结, 给人一种异世界的新奇感, 对此不得不称赞导演的用心。难以想象, 在高大粗犷的美国人手里, 角色造型设计竟可如此细致入微。
(三) 导演阐述
由怀特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夏洛的网》真实地还原了怀特笔下的谷仓、田野、池塘等生活场景, 散发着浓厚的大自然气息, 很容易引人入胜。小女孩芙恩在爸爸的“魔掌”下救下了发育不良的小猪威尔伯, 并从此对它关怀备至, 甚至将其放进婴儿车里, 充分展现了童年期的孩子纯真的理想主义, 以及女孩天性里蕴藏的母性光辉。而蜘蛛夏洛则是善良宽厚的化身, 在对威尔伯许下承诺后, 一直奋不顾身地帮助它, 直至生命的终结。导演阐述了一个关于友谊和磨难的故事, 很好的启发了儿童, 也洗礼了成人的内心世界。《夏洛的网》更深刻地体现出怀特的生态主义。在这个小镇, 人类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背后, 是怀特对于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也是他对人类文明的忧思。影片之所以成功, 不仅源于一个奇幻的故事作为蓝本, 还因其导演阐述的哲理。怎样保护孩子内心的净土, 引导他们走进自然, 是对成人教育观的改变;怎样善待其他人, 真诚地与人交往并信守诺言, 是对孩子世界观的塑造;而其中阐明的生态主义, 更是对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呼吁和倡导。
二、中国影视动画制作的现状与不足
在中国, 也有一些优秀的影视动画作品, 比如周星驰导演的《长江七号》。在人物塑造上, 小狄和七仔的对手戏让人看到一个人类世界的小男孩和外星生物之间深厚的情谊, 真实并温暖, 因此在七仔舍身救小狄父亲的时候, 观众无不为之落泪。在角色造型设计上, 影片中七仔的形象曾红极一时, 这只憨态可掬的外星狗触动了所有人的萌点。七仔的形象在制作上可谓是精益求精, 毛发和身体的质感极强。笑的时候, 能露出一排整齐的牙齿, 愤怒的时候还能皱眉, 使整个动画造型变得活泼诙谐, 为中国的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树立了良好的范本。在导演阐述上, 导演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物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影片中, 周星驰反复教育儿子:“我们不去偷, 不去抢, 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拿, 要努力读书, 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它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喜剧, 而被注入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遗憾的是, 08年以后中国再未制作出类似影片, 反而集中在一些中低成本的影视动画制作上, 总体来说还存在很多不足:
其一, 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说, 当下中国对电影中人物关系的处理还不够细致, 人物形象不够饱满。在美国经典电影中, 我们可以发现, 人物之间的互动是多向的, 并不仅仅局限于一种, 甚至正负两面的心理可以同时在一个人身上出现。《变形金刚》里, 人类在无知的情况下, 伤害了守护者大黄蜂, 但他不计前嫌与人类并肩作战, 正是这样关系的演变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夏洛的网》中老鼠坦普顿则是一个集自私、贪婪、冷漠、善良、机智于一身的“圆形人物”, 角色显得真实有力。如何讲述复杂且微妙的人物关系以及塑造形象更饱满的人物, 是影片是否具有吸引力的一大关键。
其二, 中国动画的角色设计, 存在缺失自我特色的问题。在国外影视动画对我国狂轰乱炸的情况下, 中国影视动画大量受欧美以及日本的影响, 角色设计仿佛跳进了一个“怪圈”, 总能找到异国风情的影子, 而过去艺术成就极高的《小蝌蚪找妈妈》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创作风格, 现今几乎消失殆尽, 令人扼腕不已。另外, 我国角色造型不够生动细腻, 无法从角色的言行举止中窥探到其丰富的内心戏, 仅仅从外貌入手, 无论多可爱, 都失去了鲜活感和生命力。
其三, 无论是从电影的角度还是动画的角度, 中国影视动画的导演阐述都没有沉淀特有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 无法与中国观众产生共鸣。一部无法诉诸心声和情结的影片, 当然也就失去了感召力, 受众群随之变得狭窄。虽然国产电影无法像《变形金刚》一样打造声势浩大的动作场景, 但丢掉那些华丽的特效, 《变形金刚》本身也是一个凝聚美国精神的好故事。而反观国产动画《喜羊羊》, 就像《蓝精灵》的翻拍:灰太狼就像格格巫, 站在邪恶的一方, 而慢羊羊则像蓝爸爸, 带领着一群小蓝精灵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这是国产影视动画的一大通病, 题材上的原创性不够, 价值观上的民族感不强。试问, 在制作和后期宣传力度都不够的基础上, 观众们怎么会选择肤浅浮夸的国产片呢?
三、国产影视动画的发展对策
其实, 《长江七号》是由哥伦比亚公司 (亚洲分公司) 和国产电影公司联合打造。很容易想到, 七仔的形象设计, 完全依靠国产动画行业是难以实现的。且《长江七号》的叙事手法也完全沿袭美国的套路:外星生物意外出现, 拯救了人类后, 仿佛完成了某种使命, 最后离去还给人类平静的生活, 七仔的形象是一种美国英雄主义的体现。因此, 想要看到原汁原味的优秀中国影视动画, 还有很多的功课要做。
其一, 国产影视动画若想在人物塑造上得到提升, 在宏观上, 要组织庞大而缜密的关系网, 将故事情节环环相扣, 在微观上, 则要反复推敲单个的人物形象以及情感的表达。一部好的电影并不是一个大的框架, 对于细节的表现力, 才是真正体现艺术成就的地方。
其二, 对于动画角色设计来说, 笔者认为创作者们切不可急攻近利, 盲目模仿。国外虽有大量经典角色造型值得借鉴, 但我们必须取长补短, 将时代感和民族性巧妙的融合, 凸显独特的审美特征, 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
其三,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中外动画电影的导演阐述也大相径庭。而在吸取外国影视动画的经验后, 中国在创作上仿佛拿到了一块敲门砖。现今影片题材应更多的挖掘中国历史或民间故事, 尽可能植根于本土文化, 只有表达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东西, 才能找到与观众心灵的契合点。
让人欣喜的是, 2014年出现了几部以中国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动画电影:《神笔马良》《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等。从故事到制作, 都有极强的“中国风”的味道, 且影片意识形态的表达多为邪不压正, 这也体现出中国几千年来的民族信仰和精神追求。影片票房也算小有成绩, 阐明了一个真理:只有经典, 才历久弥香。
四、结语
尽管这十年来, 中国影视动画取得了极大的进步, 但在技术力量和影片内涵上, 中国距离日本及欧美, 还有很大的落差。如何做出精致细腻的画面效果, 如何表达鞭辟入里的哲学意义, 都是当今中国动画乃至电影产业, 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只能说, 中国在此还像襁褓里的婴儿, 拥有极强的可塑性, 却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苏世昌.论中美动画角色造型的差异[J].芒种, 2013 (12) .
[2]李嵩.浅析中国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 2014 (9) .
[3]王雪.影视动画的表现手法与民族化发展的关系[J].电影文学, 2012 (7) .
[4]王芳, 杨东旭.挑战与机遇并存——从电影《变形金刚》看当今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J].大舞台, 2011 (10) .
[5]王志刚.近年来中国影视动画产业发展探析[D].云南大学, 2013.
美国动画 篇2
对于我来说,接触西方动画应该是更早一些的,小时候看的《狮子王》、《米老鼠与唐老鸭》这些家喻户晓的动画片,都是出自美国动画迪士尼的作品。而宫崎骏的动画则是在步入中学以后才开始看的,《千与千寻》是我第一部看的吉卜力动画工作室的作品,也被里面奇妙的想象力,细腻的动画制作风格所吸引。可以说两种动画风格截然不同,但都为世界观众所接受喜爱,具有极高的票房收入及大批忠实粉丝。下面就从这些年看过的动画来浅谈一下迪士尼动画与宫崎骏动画的区别。
1、就风格上来看
迪士尼的动画电影划分为迪士尼手绘经典动画(CLASSICS)、迪士尼真人动画(Live Action with Animation)、迪士尼计算机动画(3D Computer Animation)、迪士尼模型动画(Claymation Animation)、迪士尼电影版卡通(Movietoons
Animation)和迪士尼录像带首映(Video Premiere)等类型。同宫崎骏的动画相比,迪士尼动画跨度很大,有以传统动画的表现形式,有用模型动画来制作,也有以全新三维动画来表现。比如历史第一部全长度由电脑技术制作的 3D 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抛开让人们目瞪口呆的动画效果,整个故事诙谐幽默,温馨而带有对生活的启迪,赢得了每一名观众的心灵和感知,《玩具总动员》也因此成为影史经典。在技术的运用上,迪士尼动画更加趋于成熟,随着3D技术被更加熟练的应用和开发,高科技带领小朋友们走进一个更加神奇的世界。卡通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更加生动活泼贴近生活,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对于这个童真的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留恋。
宫崎骏创作的影片背景的画风始终是清新浪漫的,总有一种能让人想要回归自然的感觉。尤其是影片中出现的天空背景,给人以广阔无垠的感觉,使人不禁生出一种遐想,似乎想要到那背景中去寻找远离城市污浊空气的清新中,去感受自然之美。大片大片的洁白云朵如棉花糖般,柔软而又充满着幸福和甜蜜的回忆,衬托出片中主人公结局的美好。宫崎骏动画带有浓厚的宫崎骏风格,熟悉宫崎骏动画的观众往往一看到人物造型就能辨认出宫崎骏动画。总是带着一丝丝细腻的情感,将东方人的含蓄融入作品中。你总是不会知道在他的作品中世界万物将以怎样的形态展现出来。《千与千寻》中的无面男,安静的时候总给人一丝孤独的感觉,但在汤池里暴饮暴食后,又呈现出让人难以接受的丑陋和肮脏。《哈尔的移动城堡》里,英俊帅气的哈尔在变成大鸟后,满脸的羽毛也会显示出与他性格格格不入的狰狞。但是我们还是更容易被那些美好的画面所吸引,《天空之城》中一望无际的绵延天空,以及《千与千寻》里那深蓝色的海水,浅浅的轨道铺出通往未知地方的通道,列车开过划开的白色痕迹,以及千寻叼着包子凝望远方的镜头,这张图我打印下来贴在墙上,每每看到,都会觉得再纷扰再烦躁的心情,也能随之沉静下来。
2、两者对民族元素的应用
迪士尼似乎更喜欢把外国的民族文化融合进影片中,《狮子王》就以广阔的非洲大草原为场景,非洲土著的音乐造就了影片一种气势恢宏的张力。《阿拉丁》用伊斯兰风情的画面重新演绎了一段《一千零一夜》。童话故事也常常是迪士尼影片的题材,“安徒生童话”的《小美人鱼》“格林童话”的《美女与野兽》主
创人员都在童话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改动,将浪漫、音乐、创新和动画技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是迪士尼动画电影成功的源泉。但是不难看出,虽然迪士尼乐于吸取各国文化的精髓,但是在元素的应用上似乎不像对技术画面那样得心应手。以《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为例,故事的背景与中国历史偏差颇大。人物性格也与传统的中国人儒家思想有所出入。《花木兰》中,除了对故事叙述与民间流传的版本差别较大外,动画最后花木兰因为感谢皇帝谅解而飞扑上去拥抱皇帝,也是中国人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所不能理解的。不知这种对文化理解的偏差,在国外小朋友眼中,是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了解和兴趣,还是最终导致对华夏文化理解的偏差和误解呢?
宫崎骏动画片中总以环保、人性为主题,融合神秘的东方风情。日本神话中的妖怪,狸猫等生物都成为他影片中的素材。宫崎峻画了很多的怪物,有人造的机器人,也有丛林里的麒麟神兽,还有愤怒时候眼睛会变成红色、密密在大地上前进、所到之处摧枯拉朽的巨虫荷母。要列出详细的怪物图谱,颇为艰难,单一部《千与千寻》,就几乎是日本民俗神话大展示:其中出现了萝卜神――在电梯里掩护千寻的白胖子,日本关东、东北、中部民间信奉的农神;鸡仔神――泡在池子里的可爱小鸡,日本传说里被吃掉的鸡仔化成的鸡仔神;春日神――走在千寻前面戴了有翅子官帽的面具神仙,在日本春日大社祭经常出现„„对于那些对日本文化颇有兴趣,却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在典籍史册上浪费功夫的人来说,宫崎骏的动画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平台。
3、在人物形象的诠释上
迪士尼中人物,总是带着自己浓厚的“个性”,他们在善良中带着奔放、热情,迪士尼动画带有很强的张力,体现着西方人的奔放,崇尚着自由。迪士尼动画中的主角可以是人物、动物甚至是植物,他们大多线条简单,性格鲜明活泼,传达着对世界真善美的认识,虽然性格相对较为简单单纯,但是却传达着积极向上的信息。不难看出,每个迪士尼动画的主人公,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公主还是贫民,小猪还是小花,都有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不会轻易为困难所击败,而是对生活充满着乐观的态度,他们不乏朋友,热爱世界,永远有一颗感恩的心。这对于乐于看动画的小朋友来说,无疑是一种正面的传达。如《狮子王》中的狮子辛巴,虽然身负杀父之仇,是翻版的哈姆雷特,但是却凭借自己的勇敢坚毅,在朋友的帮助下,最终从叔父手中夺回了属于自己的一切。
宫崎骏笔下的人物是全部采用手绘的方式创造出来的。人物(也包括动物)线条简洁明快,并不复杂,令人看后更觉简约朴实,贴近生活。动画往往以女性为主题进行的,女主人公总是善良、勇敢的女孩,女性总能创造出不可思议的结果。有人把宫崎峻称为女性主义者,他喜欢把主角画成坚强执著的女孩子,且时常背负沉重的命运。其实不仅是那些少女,连同他的作品里其他的女性形象也都大大有别于传统上人们对于日本女人的认知。《风之谷》里野心勃勃的夏可娜,就与《幽灵公主》里的幻姬有异曲同工之处。她们比男性更现实,更有计谋和决断力,更执拗,甚至更冷血。宫崎峻从来不象迪斯尼动画那样设定永恒的善恶对立,所以面对那些冷血的女人,你不能说她们就是错的,因为她们也在为更好的未来努力,只是她们不似娜乌西卡们充满了悲天悯人之心。宫崎骏对人物的刻画更为细致,看完之后,并不只是看了个热闹那样简单,而是会引起观众对人性的深刻反思。加之制作人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引导,从另一个方面也显示了对世界和谐这个思想的诠释。
迪尼斯不会枯竭的灵感源泉,实质上是让创新形成一种用知识固化下来的业务模式,别人看来天才造化般的神奇作品,在迪士尼却成为例行性生产作业流程的结果。在迪士尼动画梦工厂,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创意产生,每年都有新的动画大片推出—这些新作品是如此全面地汲取原有作品的优势与为人称道之处,同时融入了创作者多少天才的创作灵感与智慧。迪士尼作品,始终能给人们以耳目一新、赏心悦目的感觉。
4、其他方面
迪士尼的动画同宫崎骏动画相比,还有许多微小的差别。迪士尼动画音乐明快,且故事内容多为快乐的化身,是小孩的梦,又是成年人的孩提回忆,内容诙谐幽默,能洗去身上的负担。宫崎骏动画音乐多变 有幽灵公主的伤感,也有天空之城的传神,故事也常存在片与片之间有联系的现象,如侧耳倾听,描绘的内容也各有特色 有的反思战争,有的赞美友谊,也有像百变狸猫这样为动物申诉的题材,且大多都有他制作的缘由。
迪尼斯不会枯竭的灵感源泉,实质上是让创新形成一种用知识固化下来的业务模式,别人看来天才造化般的神奇作品,在迪斯尼却成为例行性生产作业流程的结果。在迪斯尼动画梦工厂,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创意产生,每年都有新的动画大片推出—这些新作品是如此全面地汲取原有作品的优势与为人称道之处,同时融入了创作者多少天才的创作灵感与智慧。迪斯尼作品,始终能给人们以耳目一新、赏心悦目的感觉。
宫崎峻常被誉为“动画诗人”,他营造性灵的影像世界,让我们看见被凡俗生活遮蔽的诗意。他的世界里物种纷繁,既有邻家女孩,又有神话传说中的远古神兽,还有隐藏在人们身边的奇妙生灵。老席勒说我们身处的是一个散文化的世界,只有诗人才可以拯救我们深陷物质泥淖的灵魂。宫崎峻自己也说:“我希望能够再次藉着更具深度的作品,拯救人类坠落的灵魂。”于是宫崎峻的电影就好似一条道路,引领我们了无着落的乡愁,返向如今已经陌生的故乡。我们在路上看风景,看那些碧蓝天空下时而安静、时而疯狂的精灵,看宫崎峻创造出的奇妙物种给我们展示大自然的呼吸、欢笑和愤怒,看宇宙中生的不可思议与死的不可思议。
美国动画电影视觉效果特征浅析 篇3
随着视像文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沉溺于图像化的世界,美国动画电影的成功正是在于准确地把握了电影观众的期待心理,影片中精湛的CG技术,时尚亮丽的服装、美丽的镜头画面、壮观的场景、可爱逗趣的人物造型以及丰富多变的镜头语言使观众耳目一新,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视觉快感和创新期待。
美国动画电影 视觉 镜头
随着视像文化的迅猛发展,生活在高度发达社会中的人们已经越来越沉溺于图像化的世界,当代观众对电影、电视以及电脑已经达到一种迷恋的程度。“从根本上说,观众对电影的迷恋,已不再是简单地对某类影片、某个人物的迷恋,而是对不断满足自己欲望的观影过程的迷恋,正所谓‘看本身就是快感的源泉’(劳拉·穆尔维语)”[1]美国动画电影正是迎合观众这一心理,不断制造视听奇观和梦幻视界,使观众既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画面与音效,又能在精神上得到冲击,体味到在现实生活中不易得到的快感。
从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开始,美国动画电影公司在技术上不断创新,营造出一部又一部美轮美奂的梦幻世界。美丽的镜头画面、优美宏大的场景、鲜艳夺目的色彩和服饰、明快的影调使美国动画影片洋溢着一种莫名的亲和力,给观众带来莫大的审美愉悦,追求影像的极致成为美国动画电影的一大特色。
一、优美的绘画风格
动画是从二维的世界诞生的,沃特·迪斯尼用他娴熟的画笔创作出了可爱的米老鼠,把我们带入一个美丽迷人的二维世界。二维动画作为一种平面动画有着自身的艺术魅力,因为二维动画基本上是手工制作,因此个人的创作风格尤为重要,二维动画在表现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性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一部二维动画影片中,你能清晰地感受到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气息和特有的创作手法。如法国动画的天马行空,美国动画的诙谐幽默,日本动画的细腻深沉以及中国动画的古典质朴,可谓风格迥异,色彩纷呈。绘画艺术决定着动画的画面风格,与中国画的绘画风格不同,西画力求写实,即真实的再现外部世界,正如达芬奇所说:“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因此西画的发展靠的是科学,如解剖学、色彩学、透视学和光学等等。由于受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在美国动画影片中,最普遍的创作方式就是单线平涂,也就是先勾勒外形,再填充颜色,因此,画面多注重块状、光影效果和浓烈的色彩。在美国动画中,广泛使用这种方法,线条被鲜艳的色块所包着,画面是被块状分割的,我们在画面上看不到空白,只看到色块。
在《美女与野兽》中,贝儿的出场是一幅美轮美奂的油画,画面采用暖色调,优美、温馨、柔和,顿时拉近了观众与影片的距离,法国式的小屋、潺潺的流水、苍穹的古树、圆锥式的小亭无不透露出一种浪漫和温馨,优美的构图、错落有致的景深、温暖的色调顿时使观众融入影片制造的氛围,忘却了现实的嘈杂和烦恼,跟随贝儿开始崭新的一天。影片定格的每一画面都是一幅优美的西方油画,鲜艳的色彩、精美的服饰、古朴的小镇使影片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海底总动员》把整个故事放在广阔的热带海洋中,向观众展现了神奇和美丽的海底世界。蓝色的海洋中,除了红白相间的小丑鱼,还有点缀着粉红、紫色、银色、橙色、绿色、黄色等形形色色的鱼类、海藻、海草、珊瑚、海参、水母、琼葵等,再加上如影如幻的灯光和水波,影片向观众呈现了一个色彩斑斓而又神奇的海底世界。在《狮子王》中的开头场景,配合着汉斯·泽姆那充满原始非洲气息的音乐,开阔的异域风情一下就攫取了观众的视线,大地、河流、瀑布、高原、飞驰的骏马、奔跑的犀牛、迁徙的大象,甚至是小小的蚂蚁,影片向观众显示了一个和平共处又充满生命力的动物世界,水墨粗绘的线条技巧,勾画了大地的壮阔,画面流畅壮观,洋溢着遒劲之力。
二、精湛的技术
美国动画电影从诞生起,在制作技术上就一直走在世界的前端,1928年,迪斯尼推出世界第一部声画同步的有声动画片《汽船威利》,影片以可爱的米老鼠为主角,获得极大的成功;1927年的《老磨房》首次使用多层式摄影机来营造视觉深度;1932年迪斯尼又推出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卡通片《花与树》,成为第一部获得奥斯卡动画短片奖的动画影片。在随后70多年的时间里,美国动画电影依靠精湛的技术制作出无数令世界观众震撼的影视奇观。
1.二维动画
传统的手绘二维动画制作是采用分层技术,也就是将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背景分别绘制在不同的透明胶片上,然后叠加在一起进行拍摄,分层技术不仅减少了绘制的帧数,同时还可以实现透明、折射、景深等不同的效果。由于其独特的描绘方式,二维动画在人物塑造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二维动画影片中,人物可以随心所欲地被拉伸、压扁、旋转和变形等多种艺术处理,人物造型生动、动作夸张、形象更具有亲和力,如著名影片《猫和老鼠》中,无论是场景还是角色都是一部纯二维动画,其中的猫和老鼠的造型夸张,形象幽默,把二维动画的这一优点发挥到了极致。二维动画中的卡通角色凭借他们独有的亲和力,其乖巧可爱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比如唐老鸭、米老鼠,白雪公主。
但是手绘动画的工作非常繁杂,世界著名动画家约翰· 哈拉斯曾在一本书中指出,一部动画长片, 需画250000张画面,如果是一个人画要画50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二维动画的各个层可以在电脑上直接合成,这大大缩减了动画师的工作,而且利用电脑技术还可以制作出大自然、科幻奇观等手绘无法完成的画面。1986 年,迪斯尼利用电脑制作了《妙妙探》,此后,动画场景的数字合成技术在二维动画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如《狮子王》、《美女与野兽》、《风中奇缘》等就是二维电脑动画影片的代表作。在《狮子王》中,场面之大,色彩之多,仅靠手工是无法完成的,影片中几乎所有的颜色都是在电脑中完成的,与传统的着色方法相比较,电脑着色颜色纯净透亮,色彩变化无穷,对人能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在人物造型、场景设计、背景与动物的合成等方面,电脑都功不可没,正是电脑技术的娴熟使用,使影片被公认为是二维传统动画的巅峰之作,成为迪斯尼动画中的经典代表作,在动画电影史上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三维动画
1995年,由皮克萨制作、迪斯尼发行的《玩具总动员1》开创了动画电影的新时代,因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全电脑制作的动画长片,是一部真正的三维动画电影,由于全部使用 CG(Computer Graphics)技术,影片从制作到放映,没有出现失真现象,也改变了胶片放映时银幕中间亮四周暗的缺陷,画面均匀度几乎完美。同时该片色彩鲜艳、景深层次感极强,人物的动作和表情刻画的惟妙惟肖,给观众造成极强的视觉冲击。三维动画影片的制作与传统的二维动画制作完全不同,它是根据前期设计,在计算机中通过相关软件制作出动画影片,制作流程为建模、材质、灯光、动画、摄影机控制和渲染等。相对于二维动画而言,三维动画在表现人物的质感、逼真程度上更胜一筹,在《玩具总动员1》中,“安弟共有12384根头发,小狗头的毛发多达15977根,每一根毛发都能活动,为了使人看起来像真的,而不是电脑画的,至少选用了10种不同的贴图质料,以达到雀斑、疹子、汗毛及油脂等细部效果,安弟脸上的控制点有212个之多,其中嘴巴又占了8个以上,连安弟的嘴巴因为风吹而不断左右抽动的情况,电脑都能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2]影片以精湛的技术、非凡的立意和细腻的人物塑造获得极大成功。使用CG技术制作动画片,不但能使人从繁琐的手绘工作中解脱出来,缩短了制作周期,而且三维动画逼真的视觉形式、眼花缭乱的特技和宏大的场景给观众带来焕然一新的视觉效果,深受观众的喜爱。
随后美国各大动画电影公司纷纷加入到制作三维电脑动画的行列,三维电脑动画来势汹汹并大行其道,如《海底总动员》、《虫虫危机》、《小蚁尖兵》、《冰河世纪》、《怪物史莱克》、《怪兽公司》、《超人特工队》、《料理鼠王》等影片均采用CG技术,几乎每一部影片都获得满堂喝彩,而且票房纪录不断被刷新。梦工场在2001年出品的《怪物史莱克1》,以其颠覆性的创意和精湛的技术成为2001年最为风光的动画电影,该影片的技术集中在片中演员的表演上,尤其是人物的面部表情上。为了将影片的主角史莱克刻画得淋漓尽致,梦工场专门设计了一个“人物面部动画”的计算机系统,这个系统能把人物的造型、表情和口型都刻画得完美无缺。当影片中人物说话的时候,口型以及牵动的面部肌肉的运动效果是经过电脑分析,模仿真人的说话情景制作出来的,其逼真的形象刻画令观众叹为观止。同时梦工场还开发了一个“液体流动”的动画程序来进行场景的设计,由于梦工场在技术和创意上的努力,该影片获得2001年“艾美”奖动画片组七项大奖以及2001年奥斯卡新设立的“最佳动画长片奖”等奖项。2003年,皮克萨制作的《海底总动员》为了更好地把海底世界表现出来,技术小组深入研究水的属性,创作出一新的应用软件来勾画水的世界,再加上灯光的出色运用,该影片的画面美妙绝伦,一举获得“76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得主”、“历年北美地区动画片首映票房最佳成绩”等一系列称号。2004年皮克萨出品的《超人特工队》运用了“统计学模型”,在人物变形和衣物模拟中得到成功应用。
不管是二维动画,还是三维动画,抑或是二维与三维相结合的动画影片,美国动画电影都走在了世界动画电影制作技术的前端,精湛的技术给观众带来梦幻般的视觉享受和震撼的视觉冲击。
三、丰富亮丽的色彩
在人的视觉世界里,色彩是情感的象征,它能传达人的情绪与心理状态,是人的内心世界外化的表现。在动画电影中,作为影视语言的重要的外在表现形式,色彩构成了我们视觉审美的一个重要部分,色彩是动画电影的灵魂,如果没有了五彩斑斓而具有丰富层次的色彩,那么动画电影就失去了它的魅力所在,观众也就不会看到那令人震撼的视觉画面。
1.色彩亮丽
美国动画电影幽默风趣、追求一种明朗轻松的基调,由于考虑到观众定位和影片的主题,他们喜欢采用鲜艳亮丽的色彩,在用色上大胆夸张,影片中不管是背景还是人物服饰,色彩明亮丰富而富有层次,影片洋溢着一种莫名的亲和力。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七个小爱人的服饰分别用红色、绿色、橙色和蓝色等非常卡通的颜色进行搭配,使原本写实的造型极具卡通效果。《海底总动员》中采用了许多亮丽的颜色,如蓝色、粉色、黄色、红色、紫色等,五光十色的动物加之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审美。《加菲猫》中,加菲的毛色处理成鲜艳的橙红色,眼睛是明亮的琥珀色,颜色搭配协调,人物形象生动可爱。还有《狮子王》、《美女与野》、《风中奇缘》等影片用色也非常亮丽丰富。纵观美国动画影片中的色彩,虽然色彩鲜艳,但是却不媚俗,颜色搭配协调、柔和,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极大的视觉享受。
2.色调对比强烈
色调是指一个场景的整体的色彩倾向,在动画电影中,色调是指画面总的色彩组织或配置,在一部影片中,通过色调的对比可以达到烘托气氛、表达情感、产生心理效应的作用。冷暖色调的不同运用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在《狮子王》中,因为穆法沙的统治,荣耀石繁荣昌盛,影片以暖绿色为主,强化了蓬勃的生命力,给人以宏伟、振奋的感觉;而在刀疤的统治下,阴暗的蓝色调和大量的黑色占据整个画面,给人以阴沉、压抑的感觉。影片通过冷暖色调的成功运用,潜移默化地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即对穆法沙的尊敬和对刀疤的憎恨,色调的冷暖对比引导着观众进入影片的主题。在《美女与野兽》中,野兽在爱上贝儿之前,影片采用黑暗的色调,表达了野兽极度绝望、冷酷的心理特征,而在贝儿出现后,野兽的服饰和光影都发生了变化,都变成了明亮的暖色调,表明野兽冷酷封闭的心渐渐融解变得开朗起来。在《阿拉丁》中,阿拉丁和公主的着色主要以红色和黄色为主,体现他们的阳光和活力,而反面角色巫师则多用黑色,并且常常加上阴影来表现人物的阴暗和邪恶,片中可爱的精灵则用绿色和蓝色,以表现其机灵、滑稽和调皮的个性特征。
四、宏大的场景
好莱坞善于制造恢宏的场景,所谓的大片也有场景宏大的意思,美国动画电影也不例外,许多影片都有气势恢弘、极具震撼力的场景设计。在《狮子王》的开头,动物朝拜的场景中,各种动物组成不规则的图案聚集在荣耀石下,绚烂的色彩,庄严的仪式,显示了万物生灵的蓬勃的生命力,场景宏大,具有宗教仪式的肃穆,特别是当小辛巴被狒狒举起,万物低头朝拜,那庄严肃穆的场景震撼人心。而在动物大逃窜这场戏的场景,运用手绘和电脑特技的圆满结合,成为以后动画片及大片模仿的典范。在这个场景中,远景是一个陡峭的高耸的山坡,镜头从小到大、由远及近、由移动到奔跑,再到最后如狂沙般掠过镜头的动物,再配合着激情又危机四伏的背景音乐,无不让人对辛巴的命悬一线而担忧。《埃及王子》被喻为电影史上最为壮观的动画片,该片以《圣经》旧约中“出埃及记”的故事为创作蓝本,场面宏大,气势磅礴。特别是影片最后摩西分红海的场景,当雷明斯追赶过来后,摩西举起手中的魔杖,顿时巨浪滔天,气势恢宏,红海即刻被分成了两半,在两侧形成了高高的水墙,这一幕震撼人心、壮丽如虹。在美国动画电影中,还有许多宏大的场景令观众惊叹不已,如《冰河世纪》中的冰河断裂,《料理鼠王》中老鼠集团在厨房烹饪的场景,《怪物史莱克1》中史莱克与驴子大战火龙的画面等等,这些宏大的场景是大胆构思与高超技术的完美结合。
注释
[1]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第100页。
[2]孙立军,马华:《影视动画影片分析(美国卷)》,海洋出版社,2005,第49页。
10.3969/j.issn.1002-6916.2012.20.002
刘永琪,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教师,讲师。
美国早期动画 篇4
1907年, 第一部动画影片《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由美国人布莱克顿拍摄完成, 美国动画片史正式开始。但这一时期的动画影片只用于正式电影前的加演, 制作比较简单粗糙。1914年, 美国动画之父温莎·麦克凯推出了动画史上里程碑式的代表作《恐龙葛蒂》, 他把故事、角色和真人安排在一起, 形成互动情节;所画画稿超过5000余张, 时间精确, 整体流畅。
因为布莱克顿和温莎·麦克凯的成功, 美国动画片厂逐渐兴起。1913年, 美国的第一家动画公司在纽约成立。而迪斯尼公司则永远是美国动画界一个不老的传奇。华特·迪斯尼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 1928年推出第一部有声动画片《汽船威利号》, 其主人公就是日后赫赫有名的米老鼠;1932年推出第一部彩色动画片《花与树》, 也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短片奖的动画片;1937年推出片长达74分钟的《白雪公主》, 成为第一部彩色长篇动画影片。接着, 《木偶奇遇记》、《幻想曲》、《小鹿班比》等动画片相继产生, 经典的动画人物如米老鼠、唐老鸭、明妮、高菲、普拉托等也蜚声世界。1932年, 卡通明星贝蒂·布鲁一举成为观众心目中的性感形象, 声势一点也不亚于好莱坞巨星。
除迪斯尼公司之外, 早期的美国动画界不乏其他一些著名的动画公司和制片公司旗下的动画部。比如凡伯伦公司, 它在1937年推出的《汤姆和杰瑞》获得了很大成功, 至今仍是人们心中的经典。又如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的华纳兄弟公司, 它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动画片制作之路, 推出的一系列时长6分钟的动画短片如《兔巴哥》、《达菲鸭》等作品获得当时电影公司的青睐, 更创作出耀眼的明星—兔巴哥。这只聪明又滑头的兔子曾经三次获得奥斯卡提名, 并且在1958年成为奥斯卡小金人的主人。
美国动画 篇5
【论文关键词】动画 电影 文化 特征
【论文摘要】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新国家,没有长期的发展历史,却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美国式文化体系、特征鲜明,主要包括文化的包容性、幽默性、实用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文章从动画电影的独特视角分析了隐藏于其背后的文化特征,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式.结合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现状 .进一步阐明了美国文化的核心.借以指导我们反思我国文化传统的优劣,更好地为我国的文化建设服务。
美国是个由移民和他们的后裔,加上本土印第安人建设并发展起来的新国家,没有长期的发展历史,同时又没有所谓单一的民族传统,但是具有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当中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经济强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它的经济实力又使它具有相当巨大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因此,形成了美国文化与欧洲其他国家发展所不同的特点,有着自己特有的美国式文化体系。美国文化具有多种特征,包括幽默性、包容性、实用性、个人英雄主义等等。这些特征可以从火热的美国动画电影中窥见~斑。美国动画电影是世界电影当中的一个非常具有影响力、但是又非常独特的组成部分,正越来越强地影响着全球文化的发展。研究美国文化特性有利于指导我们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
一、美国文化的包容性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包容性、多元化、开放性。从欧洲、非洲、亚洲、拉丁美洲来的大批移民,带着各自梦想来到美国这个梦幻般的国度,他们把本土的传统思想。宗教习俗、习惯等文化带到美国,成为美国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任何国家的文化在美国这里都能够找到影子,正是因为美国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融合各国的文化,从而创造出了让世人瞩目的“新文化”。
同时美国文化随着时代发展,其文化的包容性 不断地被显示出来。一方面美国具有比较开明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有能够包容不同国家的文化与习俗。如在影视娱乐业方面,美国动画电影已垄断了世界动画影视业的大半天下,他们的题材来 自世界各国。如动画电影 《埃及王子 》是来 自埃及文化,《小美人鱼》取材于丹麦童话,《花木兰》 《功夫熊猫 》取材于中国等。这些影片无不大获成功。究其原因,其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对这些国家以及文化内涵的处理上。美国是一个生机勃勃、富有创新精神的国家。以《功夫熊猫 》为例,影片中处处展现着中国元素,“中国乐曲”“中国功夫”“国宝熊猫”,中国特色的食物如饺子、包子、馒头和阿宝家传的“秘制汤面”等无一不体现着华夏风味,能将中国元素及中国文化这样潜移默化地具体地应用于影片中,把这样传统的中国文化和中国武术直观、幽默地展示给世界,捷足先登,做到了中国的艺术家们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情。这种包容、开放的精神实在是令人佩服。但另一面又显现出美国文化的侵略性的一面,美国正是通过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进行“美国化”,贴上美国的标签之后,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并为其刨造出巨额利润。不过,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中国电影文化业的现状,过于狭窄,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创造力、想象力,在本质上缺乏对本国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从迪斯尼拍摄《花木兰》到派拉蒙拍摄《功夫熊猫》,10年过去了,我们不能只是“愤怒”地抵制,捶胸顿足,我们更期待中国电影艺术的崛起。
二、美国文化的幽默性
幽默、自由特色是美国文化的另一重要特征,这是 由美国人的活泼、天真、好动、非权威化的性格所决定的。比如动画片 《猫和老鼠》就酣畅淋漓地表现了美国文化的幽默感。在人们心目中过街喊打的老鼠,是一个恶心反胃的动物,在影片中却几乎成为人们同情怜悯的对象,没有一点令人讨厌的感觉,只有无尽的幽默。影片中可爱的小老鼠在老猫的残暴下游刃有余地被变成各种形状; Jerry把T0m提着脚摔来摔去的场景描写;Tom把Jerry舞台的一块锯掉,掉到底下的竟然是周围的舞台时等,深深被这种美国式的夸张幽默所折服;美国式的幽默在《汽车总动员》这部片子里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Guido和Luigi在赛道上仅仅用一瞬间就帮马奎恩换好了四个轮胎,让先前还嘲笑他们的小鸡团队的人吃惊地把自己的挡泥板都掉下来了。该片在细节方面有很多幽默性的表现,非常独到,耐人寻味。
除了动画电影,美国广告设计 的幽默也是世界闻名的,他们天性乐观,这种性格 自然从各种设计上表现出来,成为他们设计的一个特征。美国人常常说 :如果都可以达到功能 目的,为什么要那么严肃?这种民族心态,是他们设计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而我国动画电影则相对严肃的多,无论早期 《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还是后来的《宝莲灯》,无不体现强烈的“寓教于乐”的精神,处处透着中国文化的严肃感,说教色彩太浓,可看性不强,很少有令人过 目难忘的人物,最终人们脑海里记住的也只有原来的神话及故事,而非各种鲜活的人物形象。而美国动画电影中的猫和老鼠、史努比及 《小鸡快跑》中的小鸡等等众多的幽默形象,经久不衰地赢得了世界各国观众,受到不同年龄层次读者的喜爱,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并成为美国通俗文化的一部分,创造动画史上少有的奇迹。
三、美国文化的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一词最早是从希腊文可而来的,含有行动的意思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产生深受欧洲大陆文化影响,黑格尔、笛卡儿等思想对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有深刻影响,实用主义存美国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中,它的表现和作用是不同的作为民族精神,在第一时期主要体现为敢于冒险和开拓,重行动、重实效。第二时期主要体现讲求效益.注重实用。第三时期主要体现为对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寻求妥协协调及解决、法,实用主义在美国仍然存在并发展。今天,在 美国人眼里仍然是有用就是真理,成功豪虻是真理实用主义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人的思想和行动,它造就了美气质,时影响了整个世界。
此他们的动画业也反映了本民族的这一性格特点:只要能多赚钱,无论何种题材的动画片他们都做一各种动画角色的颠覆他们部勇于尝试并乐在其中。而中国人则讲究责任和良心,此不会随意篡改老祖宗留下的精神食粮?所以中国传统动画片总也不能跳开条条框框的束缚。在保守思想以及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动画人不可能去颠覆神圣的原著中的角色和题材。而美国则不然,如动画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人物的服装造型几乎包揽了各个朝代的特点.色彩样式典雅和绚丽,但依照故事发生的区域背景和人文色彩来分析.角色的服饰设计缺乏我国吴越文化的鲜明特色,片中渚多角色设计缺乏原创性,止观众感觉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角色不是中国的,而是美国人在好莱坞和迪斯尼里炮制出来的、他们脑袋里的形象。从文化的角度看.作品显得有些粗糙、肤浅,用美国的实用主义和商业主义的影视观来诠释东方传统爱情故事,除“莫名其妙地娱乐”外别无其他,但这正是美国实用主义文化的体现,讲求效益,注重实用——美国实用主义的另一表现就是文化的产业化.文化产业已成为美国最富于活力的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兴盛的背后,是美国动画产业的生机勃勃 .
典型特征是从文化产品到文化产业的市场营销.将文化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票房收入以及主题商品:玩具、音乐唱片、主题乐园等一系列文化产业链。如沃尔特 ·迪斯尼在一群志 道合伙伴的参与下,成立了一家专业的动画制作公司,从 “创意内容”出发,逐步扩大到 “产业基地”.用现代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方式,大批量地制作动画片并把它们销往世界各地; 时.又为米老鼠、唐老鸭等卡通形象中清了专利 .在法律的保护下进行特许经营开发。到一g2o世纪4f1年代后期.迪斯尼公司又与丹麦的艾 蒙公司合作.于1948年9出版了 《米老鼠》杂志,后又建立迪斯尼乐同等,从纯粹的文化产品到利润惊人的文化产业,实现了美国入的实用主义的梦想、而我国的动画人由于受中围传统文化影响至深,停留在对动画艺术用情专一的阶段。对动画事业片面的执著追求.不利于在新世纪建立文化的中国、文化产业的中国和文化发达的中国的文化产业的 目标 .这值得我们从业人员反思。
四、美国文化的个人英雄主义
在美国动画轻松愉快的内容背后都隐藏着美国民族的英雄主义及个人主义,并且在他们看来,这种英雄不仅仅是美国本土的英雄,更是全世界全人类的英雄,他担负着保卫全人类拯救全人类的思想观念。这与美国今日在全球所自封的 “国际警察”形象是不谋而合的。
其实,个人主义思想并非是今天的新面孔,它最早萌芽于l4世纪意大利文化复兴运动 .后来经过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 论证与传播,在美国结出果实。加利福尼亚大学社 会学家罗伯特认为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真正核心。”个人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一方面美国在思想 上继承了欧洲移民带来的思想,特别是希腊的重商主义文化及希腊的政治管理体制 .希腊当时建立的文明对美国社会有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个人主义产生有着较早的历史背景 .并付诸于实践且在实践中完善与发展。美国人早期的移民其团体是由私人或公司组织临时凑合而成.这里没有血缘纽带.也没有政府干预.除了上帝 “天国”的抽象观念和到新边疆发财外,没有共同别的理想 毋庸置疑,每 个人都要做自己的英雄,为了集体利益放弃或牺牲个人利益 .对于那些开拓新大陆的移民来说是不可言喻的。于是 出现了崇尚个人主义现场,同时也衍生出了个人英雄主义。《花木兰》就是典型角色,在中国 “花木兰”的忠孝理念被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完美表演彻底替代。在全球循环放映,不仅为人家赚到了3亿美元,而且让“个人英雄主义”流行全球、渐成时尚。再如动画片《汽车总动员》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即每个人要表现自己且尽自己所能展现自己另外,《沙漠骑兵》等也是迪斯尼奉献的典型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大片,其中不难发现美国文化的个人英雄主义观。
五、结语
美国环保动画电影的内容与反思 篇6
这七部电影的发行年代、诉求内容、片名是:1992年关于雨林砍伐与废气排放的《芬谷林:最后的雨林》;1993年关于垃圾、有毒气体、噪音、及废气处理的《一个森林的故事》;1994年关于都市绿地规划的《中央公园的矮魔》;1995年关于资源争夺的《风中奇缘》;2007年关于水污染处理的《辛普森一家》,2008年关于垃圾处理的《瓦力》以及2009年关于资源争夺的《阿凡达》。
(一)
《芬谷林:最后的雨林》(FernGully:The Last Rainforest) 是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于1992年发行,由澳洲制作的动画电影,故事的诉求内容是雨林砍伐与废气排放。有位尖长耳、有薄翼、身长仅数寸的小精灵,名叫水晶,自小生长在雨林中。她听说人类被一个名叫骇格色斯的恶魔赶出了雨林,骇格色斯却被小精灵们打败,而关禁在一株树里。
有一天,水晶在雨林里见到一些死去的树,树身以红色油漆画着待伐的叉号。她也见到一些人类,并在无意间把其中一位名叫查克的年轻人缩小成只有数寸大小,于是小精灵水晶、年轻人查克和一只名叫克达的蝙蝠,一同出发去探险。
由于人类不断地砍伐雨林,终于砍倒了关禁骇格色斯的树,他跑出来后,由伐木机排出的废气中获得了能量,为了向小精灵们复仇,他诱使人类去砍伐小精灵们居住的雨林,当吸收了更多伐木机的废气后,骇格色斯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恶魔。
聪明的水晶故意让骇格色斯吞入肚里,并使一棵树的种子在他肚子里很快地长成大树,而把他又关禁在树里。最后,小精灵水晶把年轻人查克变回原来的大小,并和学到了教训的人类,共同保护雨林的不受砍伐。
在本片中,小精灵水晶忧心地对年轻人查克说:“雨林护持着云雾、空气和水,让生命不断繁衍,人类怎能少得了雨林呢?”在本片的片尾,蝙蝠克达以警告的声调说:“看吧!人类又回到雨林了,他们将砍掉树木,营建高速公路、停车场及便利商店,然后……”然后它就没有再说下去了。
本片探讨了雨林砍伐与废气排放的问题,如何凝聚危机意识、建立规范,是人类共同的职责。关于雨林的砍伐,巴西于二十世纪起,大量砍伐亚马逊热带雨林以开辟农田与牧场,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各国际组织开始致力于雨林的保护。至于减少废气的排放,继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世界各国于2009年举行气候峰会,通过各国减少排碳量承诺的“哥本哈根协议”,以期减缓地球暖化的危机。动画业者或可考虑制作以对抗地球暖化为题材的动画电影。
(二)
《一个森林的故事》(Once Upon a Forest) 是一部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于1993年发行的动画电影,故事的诉求内容是垃圾、有毒气体、噪音及废气的处理。在森林中有四只年幼的动物:爱冒险的树鼠、害羞的鼹鼠、贪吃的刺猬以及可爱的獾妹妹,跟随着一位年长的獾老师学习。
有一天,有个缺乏公德心的驾驶员,从车窗内丢出一个玻璃瓶,瓶子碎在路上。碎瓶刺破了一辆卡车的轮胎,车翻了,车上氯气筒的氯气逸出,弥漫在森林里。
獾妹妹回到家中,发现父母已死于有毒的氯气,而她自己也被氯气熏昏。爱冒险的树鼠将她救出,见她一直昏迷不醒,獾老师要树鼠、鼹鼠和刺猬去远方采集草药。他们在路上克服了被开路的机器掩埋的危险,依照獾老师的草图制成飞行器,飞过峭壁,在暴风雨中飞了回来,以草药治好了獾妹妹。
不久,有一群戴着防毒面具的人们来到森林,吸除了氯气,并且拯救了误踏陷阱的鼹鼠。这群人走后,幸存的动物们又再度活跃于森林中。
在本片中,树鼠、鼹鼠和刺猬看到黄色的挖土机、推土机、压路机,发出巨大的噪音和排出大量的废气时说:“可怕的黄龙,好像要吃掉我们。”在本片的片尾,獾妹妹问獾老师,经过氯气逸出的事件后,森林是否仍可恢复原貌 ,獾老师以期待的语气说:“可以的,只要我们都尽力来拯救家园,就像树鼠、鼹鼠和刺猬以全力帮助你那样。”
本片探讨了四种环境污染:垃圾、有毒气体、噪音及废气。垃圾是驾驶员丢出的玻璃瓶,有毒气体是逸出的氯气,噪音及废气则来自开路的机器。有毒的氯气,造成森林中动物的伤亡,如何安全地储存与运送有毒气体,是本片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三)
《中央公园的矮魔》(A Troll in Central Park) 是华纳兄弟公司于1994年发行的动画电影,故事的诉求内容是都市的绿地规划。一位善良而胆怯的矮魔名叫史丹利,擅长于园艺,凡是他拇指按到的地方,就会开出花来。矮魔国禁止栽种花木,他因无意间按出的一朵巨花,被矮魔国的王后驱逐至纽约这个水泥城市,史丹利在中央公园的一座桥下的洞穴落脚,并和小男孩格斯结为好友。
当王后知道,史丹利仍快乐地生活在中央公园的花木之间,非常气愤。她施用咒语使格斯不停地哭,泪水逐渐淹没了洞穴,在这个危急的时候,史丹利把格斯的玩具船变大,带着格斯和他的妹妹乘船逃逸。后来,王后借机将格斯的妹妹掳回矮魔国,胆怯的史丹利不敢随格斯前往搭救,只身前去的格斯被王后变为矮魔,格斯的妹妹则身陷山洞。
后来,史丹利克服心理障碍,回到矮魔国救出格斯的妹妹,并以拇指与王后的拇指对按,史丹利赢了,他并未被王后变成石像,王后却被他按得全身长满了花。王后出其不意,抓住变为矮魔的格斯的拇指,按向史丹利把他变为石像,王后自身却变成了一丛玫瑰花,被狂风吹得无影无踪。
当史丹利的石像被抬回中央公园,格斯的拇指忽然间成为绿色,他按向史丹利把他从石像变了回来,此后,不仅是中央公园,连纽约市区也处处开满了花朵。
在本片中,当史丹利以无意间按出的一朵巨花闯祸时,矮魔国的王后本来要把他变为石像,国王却说:“不如用他来杀鸡儆猴,我知道一个只有石头和钢铁、没有花木的地方,那儿的人比我们矮魔还丑还恶,比较送他到那儿,把他变为石像倒是便宜他了。” 听了国王的话,王后将史丹利放逐至纽约,不料那儿还有个中央公园。本片有一首片尾曲,其中的第二段可意译为:“想象一个美好的地方,那儿没有毁灭、没有忧伤,花儿盛开,鸟儿快乐地歌唱,那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绿色的天堂。”
本片探讨了都市规划中绿化率的考虑、公园及绿地的预留及花木的栽种。美化城市,亦可美化人心,在作一座城市的规划时,拥有中央公园的纽约及拥有清溪川的首尔,或可作为参考。
(四)
《风中奇缘》(Pocahontas)是迪斯尼公司于1995年发行的动画电影,故事的诉求内容是资源的争夺,本片以美国印地安公主波可红塔丝和英国拓荒者约翰·史密斯的恋情为背景。
总督雷特克里夫率领约翰及其他拓荒者,从英国来到北美洲寻找金矿,当波可红塔丝与约翰相遇时,她说她的族人并非野蛮人,这块土地也非入侵的拓荒者所能支配或拥有。她又说当地并无金子,约翰向总督雷特克里夫报告后,雷特克里夫并不相信。
后来,波可红塔丝的未婚夫见她和约翰在一起,怒而攻击约翰却被他的朋友射杀,约翰也因此被印地安人掳去。当约翰将于日出之际被处死时,雷特克里夫率众前来拯救,经波可红塔丝的舍身恳求,族长父亲答应释放约翰,却被雷特克里夫开枪射击,约翰挡在族长身前而受伤,拓荒者们制止了雷特克里夫。最后,约翰向波可红塔丝话别,与其他拓荒者扬帆驶回英国。
nlc202309011216
在本片中,总督雷特克里夫不相信当地无金,也不认为是因肆意伐树及挖掘而遭致印地安人攻击,他说:“为甚么这些野蛮人要攻击我们呢?因为他们藏有金子啊!我们一定要去抢过来!”拓荒者抵达北美洲时唱的插曲《都是我的》说:“来抢此地的金子啊!我们要发财啰!由此刻起,这块土地及其所有都是我们的!”本片有一首片尾曲《风中的色彩》,其中的第一段可意译为:“不要认为你脚下的土地就是你的,不要认为你拥有整个地球,我知道每块石头、每棵树、每个生物,都有生命、都有灵性、都有名字。”破坏地球,就是破坏我们自己的生活空间。
本片探讨了地球资源的争夺,在十七世纪为金矿,在今日则为石油。然而,石油终有用尽的一天,核能也有安全及废料处理的考虑,发展绿色能源如风力、水力、太阳能或可为能源发展的长期目标。
(五)
《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 Movie)是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于2007年发行的动画电影,故事的诉求内容是水污染的处理,由于夸张讽刺手法的运用,被分级为“十三岁以下须父母陪同观赏”。本片中虚构的辛普森一家,是美国的一个中产家庭,成员为三十四岁的父亲荷马及母亲马芝、十岁的儿子巴特、八岁的女儿丽莎及女婴马姬。
有一天,绿色时代乐团来到春田镇,乘着木筏在湖中开演唱会,严重污染的湖水溶解了木筏,使得乐团的团员们纷纷落水。经过丽莎在镇上会议的呼吁,居民们合力清除了湖中的垃圾,并沿湖筑了一圈篱笆,不让人往湖里丢垃圾。
荷马并不理会湖水的污染问题,他驾车闯过篱笆,把他养的宠物猪的粪便全数倒入湖中,湖水又遭污染了。不久,有一只松鼠跳入湖中,被污染的湖水突变成一只口吐白沫、有许多对眼睛的松鼠,这只松鼠被环保局捉住后,局长决定用一个特大的半圆玻璃罩,把整个春田镇都罩起来。
当春田镇的居民们发觉是荷马闯的祸时,气愤地把他的家放火烧了,辛普森一家逃到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最后,荷马得知环保局局长想要炸掉春田镇,他毅然返乡,和儿子巴特合力将炸药丢出镇外,炸去了玻璃罩,春田镇的居民们又可自由地出入。
在本片中,绿色时代乐团的团员在湖上演唱时说:“感谢大家的参与,在演唱了三个半小时后,想跟各位谈谈环保,不是要说教,而是我们乘着的木筏快被污染的湖水溶解掉了。”这夸张的一幕,深刻描绘出湖水的严重污染。丽莎在镇上的会议呼吁居民们,合力清除湖中的垃圾时说:“湖水被垃圾污染是本镇的一场噩梦,我怕你们不会信服,就在你们每个人喝的水中偷加了一些湖水。”被丽莎这么一说,没人敢再喝他们面前的水了。当辛普森一家逃到阿拉斯加时,当地的代表说:“欢迎来到阿拉斯加!赠送您一千美元,我们送每户一千美元,好让大伙儿允许石油公司破坏本州岛的自然美景。”这场虚构的情节,指出石油的开采及输送,造成了景观的破坏。
本片探讨了如何处理水污染的问题。北欧各国于二十多年前即重视此问题,以旅馆的床单及毛巾为例,旅客若不要求即不更换,如此可减少使用洗衣剂,避免水源的化学污染,近年来美国的旅馆也开始仿效。
(六)
《瓦力》,或译《机器人总动员》(WALL-E)是迪斯尼公司于2008年发行的动画电影,故事的诉求内容是垃圾的处理。本片将时空设定于十五年后的2015年,被堆积如山的垃圾覆盖着的地球,由一家名叫购巨的大公司统治着。地球上已经没有植物,不适合人类居住,购巨将所有的人都以购巨宇宙飞船送上太空,留下许多被称为瓦力的机器人清理地球上的垃圾。宇宙飞船的设计者设定等到地球上有活的植物,才能启动重返地球计划。
原本预计只需在太空中停留五年,但是五年后垃圾仍只清除掉一小部分,购巨的执行长绝望地给机器人驾驶下达指令:永远不要让人类重返地球。漫长的七百年过去了,人们仍生活在购巨宇宙飞船中,变得异常肥胖,以滑动的坐椅代步,由机器人伺候着,三餐都吃液体食物,时时都盯着电视看。
而在七百年后,地球上只剩下一个瓦力机器人,他发展出自我意识,喜欢收集,收集品包括一株在冰箱里发现的、未受垃圾毒害的仅存的植物。有一天,购巨宇宙飞船上的人们把机器人伊娃用太空小艇送回地球,以探视地球上是否已有植物,而再度适合人类居住。瓦力对伊娃一见钟情,和她带着植物乘坐太空小艇,回到购巨宇宙飞船。
机器人驾驶不想让人类重返地球,便把伊娃带回的植物丢弃,瓦力将它拾回拿去给船长看,船长看了这株从未见过的植物,又看了祖先留下的照片,在曾经遍布着植物的地球上,人们快乐地唱歌跳舞,决定重返地球。他们以这株植物启动宇宙飞船,回到了地球,开始种植树木及清理垃圾,重新在地球上生活。
在本片中,当船长看到瓦力带回的植物,对机器人驾驶说:“我们必须回去,如果这株植物能活在地球,我们也能,地球是我们的家,家里出了事,不能坐视不管,我们已经在太空中生存七百年了,我们要的是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当生活品质过于低落时,生活也成了茍且求生。当船长看到祖先留下的照片时,对机器人驾驶说:“地球的生活真迷人!人们在农场播种、浇水、收成小麦,烘烤出披萨,啊!人们还可以跳舞!”在宇宙飞船中,整天以滑动坐椅代步的人们别说跳舞,连走路都不会了。
本片探讨了垃圾处理的问题,若焚化不当则污染空气,若掩埋不当则污染水源,减少垃圾的产生及有效的回收,或可减轻垃圾的问题。
(七)
《阿凡达》(Avatar)是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于2009年发行的动画电影,故事的诉求内容是资源的争夺,由于战斗场面的穿插,被分级为“十三岁以下须父母陪同观赏”。本片将时空设定于一百四十五年后的2154年的潘多拉星球,其上居住着黄眼、蓝肤、长尾、长辫、有人类两倍身高的纳威族人,他们用长辫的尾端与其他生物的辫尾连接而沟通,纳威族人认为所有生物皆相互依赖,并信仰大自然之神伊娃。
一家大企业雇用了许多退伍的海军陆战队员,来潘多拉星球采集昂贵的安欧布它尼矿石,并探测出此种矿石,藏于纳威族人视为家园之树的下方。大企业的科学家制造出以人脑控制的纳比人称为阿凡达,以杰克脑力控制的阿凡达被送到潘多拉星球,以便和纳威族人沟通并劝他们离开家园之树。杰克在树林中遭受狼群的攻击,被纳威族人的公主娜堤瑞所救,她教导杰克射箭及驾驭野马与巨鸟,说纳威族人的语言,过纳威族人的生活,杰克与她日久生情,并愿向纳威人效忠。
当大企业的主管由杰克口中获悉,纳威族人绝对不会离开家园之树后,决定发动攻击,他们先投以催泪弹驱走纳威族人,再以飞弹炸倒家园之树。纳威族人纷纷逃到生灵之树下,祈求大自然之神伊娃的帮助,并在杰克带领下展开反攻,恐龙、狼群、野马及巨鸟也受感召而加入战斗,纳威族人终于取得胜利,把大企业的人员遣返地球。
在本片一开始,大企业的主管说:“我们来此的目的,就是要取得一克重即价值两千万美元的矿石。”当家园之树被飞弹炸倒后,杰克对纳威族人说:“那些人传达的信息是,他们想要什么就可抢走什么,我们要向他们宣告:不!这是我们的领地!”反攻之前,杰克在生灵之树下向大自然之神伊娃祈求时说:“我也许只是对着一株树说话,但是如果你能听得到我的话……地球上已无植物,天外来的人类毁掉了他们的大自然,现在又要来毁掉我们的大自然,他们会接连而来像一场不停的雨,我们将反攻,但须要你的助佑而获胜。”
本片探讨了资源争夺的问题,如何妥善地使用地球的有限资源,并创造出新生资源,是一大挑战。以垃圾来发电及以海藻来提炼蛋白质,为新生资源的两个例子。动画业者或可考虑制作以新生资源为题材的动画电影。本片剧情中的人类部分以真人演出,纳威族人的部分则以电脑动画制作,并同时发行三度立体及非三度立体的两种电影版本。
论美国动画中外国题材的美国精神 篇7
(一) 美国的外国题材动画现象
一部《料理鼠王》赢得了奥斯卡, 一部《功夫熊猫》赢得了世界的票房, 尤其是中国的票房。2008年《功夫熊猫》在国内火热上映, 首周末便取得3800万的成绩, 打破了当年进口片首周末票房的纪录, 同时也创造了动画电影首周末票房的新高。该片第二周单周票房达到5800万, 创造本年度第二周最好成绩, 而第三周更是强势过亿, 创造了惊人的收视佳绩。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 又是一个多元文化混杂的国家。因此对于其他国家的文化有着很好的吸收。《白雪公主》、《灰姑娘》、《美人鱼》取材于欧洲, 《阿拉丁》取材于阿拉伯神话, 而《花木兰》则是取材于中国南北朝的传说。在美国的动画片中, 你可以看到长城, 烟火等中国符号, 也能看到面纱, 骆驼等异国风情。可以说美国是一个特别会兼收并蓄的国家。以世界优秀的文化作为创作来源, 将美国式的精神理念植入其中, 再加上好莱坞的精美包装, 成功地将他国文化进行吸收和改造, 形成一种全球观众都接受的文化形式, 这就是美国动画如此成功的源泉。
(二) 电影中的美国精神的体现
奥斯卡获奖影片《料理鼠王》, 是一部将他者文化元素按照好莱坞配方加工而成的典型的美国梦的故事, 而这里所说的他者文化, 自然而然说的就是法国文化, 包含着高卢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艺术。影片中的小米, 做的是法国菜, 同时也是美国梦, 即一种个人英雄主义, 实现个人的价值。《料理鼠王》的故事发生在法国巴黎, 故事讲述的是一只老鼠通过个人的奋斗终究实现个人的理想。小米站在高高的屋顶上俯视巴黎:埃菲尔铁塔、闪烁的霓虹灯、星级餐厅等等。影片中的色调大都以黄色的暖色调为主, 影片中充满了巴黎都市的浪漫情调。视觉上的冲击是美国电影中的比较常用的手法, 如在《功夫熊猫》中表现极宫的高度时, 一个摇镜头, 将山顶沿着弯曲的上路一直摇到了山脚下。这是美国电影常用的一种方式。它既满足的海外市场对美国的好奇心理, 同时有满足了美国观众的审美心态。比如美国电影中的《花木兰》就不再是为了“孝”而替父从军, 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 追求自己的幸福。这个角度更符合现代社会。但是花木兰的形象却是完全东方化的。她有着中国式的凤眼, 并在人物造型上, 大量借用了中国传统的白描元素。从大量的动画电影中可以看到, 无论是取材自哪个国家的题材, 好莱坞大众化的主题总是贯穿影片始终的主线:在一片反对声中寻找自我的过程, 积极追求梦想的勇气, 友谊和忠诚的结合。
二、美国精神
(一) 美国精神的界定
在美国的诸多电影中, 诸如美国梦的主题的影片更是数不胜数。在动画片中更多的还是个人电影, 以一个人的奋斗经历, 实现梦想为主题。在动画电影中所体现出来的英雄主义情结是与美国人的天赋使命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际上英雄主义的诞生和美国的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在1929年-1933年之间始于美国最终祸及全球的经济大衰退, 美国动画的发展正是由这个经济寒冬中开始的, 在经济大萧条的年代中, 美国动画的逐步从惊涛骇浪走向自己的“黄金时代”。经济的迅速衰退, 导致劳动者大量失业, 整个社会陷入低迷。但美国电影却似乎因祸得福, 人们逃避现实的精神诉求, 使美国影业走向了辉煌。而在这样绝望, 逃避的心态下, 人们开始将希望寄托在英雄身上, 特别是有超级能力的英雄身上。20世纪30年代左右, 超人漫画, 动画迅速风靡美国、全美的英雄主义在漫画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20世纪50年代, 随着美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物质生活的逐渐富足, 超人的形象逐渐没落。人们更喜欢被赋予英雄使命的普通人。这些普通人和所有美国大众一样, 吃一样的食物, 有一样的迷茫。但是却能在危急时刻, 拯救世界。平民英雄的形象一时间颇受热捧。20世纪90年代, 随着资本主义进一步的发展, 动画中的英雄的形象不再仅仅局限于平民, 而是将焦点集中于看似比平民更加渺小的小人物身上。这类小人物身上或多或少有着不同的缺陷。他们可能懒惰, 自负, 冲动, 但是这些缺点并不妨碍他们通过成长和自我奋斗成为拯救众人于危难的英雄。
(二) 外国元素与美国精神的融合
1.《木兰》的叙事分析在中国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经过迪斯尼的改动, 演变成了一个演绎父女感情和少女实现自我的经历的故事。花木兰在电影中的角色是“英雄”, 但是在刚开始她是一位失意的英雄。在相亲碰壁回家后, 她苦闷不已。她的苦闷也正是她自我意识的觉醒, 就像在影片中说到的:“何时才能找到自我?”在军营中, 木兰的勇气和毅力最终使统帅李将军对她刮目相看。随后, 在一次关键性战役中, 木兰在冒牌家族保护神木须龙的帮助下扭转战局, 使得匈奴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但是木兰则因为暴露了女子身份而被驱逐出部队。就在此时, 木兰发现匈奴单于领着残存的军队朝京城袭去而赶去救援, 最终, 木兰拯救了皇帝和整个中国, 给家族带来荣耀并赢得了李将军的心。到这里, 木兰也由失意的英雄变成真正的英雄, 完成了由失衡到寻找到平衡的过程, 最终实现了自我。在主题方面应该说是电影和原来的故事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电影《木兰》转换掉“木兰替父从军”在原文化内涵中的核心主题——“自我牺牲”与“忠孝”, 按照美国电影的需要赋予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理念——“自我实现”与“爱是一切”。偷梁换柱是美国电影的一种屡试不爽的做法, 因此, 迪斯尼从中抽取了易于被现代观众所理解的观念——对家族荣耀的珍视和对家庭的爱, 并且重新进行情景化, 使得原本单向的自我牺牲变成了父女之间的双向的感情互动。经过这样的演绎之后, 淡化了封建色彩忠孝的理念, 从而不仅使故事本身更加丰富, 更能得到观众的共鸣。同时, 也将原本表面化的故事主题提升到探讨人性的层次上, 让电影在热闹之余开阔了题材的张力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 好莱坞似乎作为一个传教士, 将各地的文化经过自己的一番整合后再传播出去, 使原来的素材也带有了极强的美国特色。花木兰只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中国故事, 但是凭借着好莱坞电影这种大众文化载体而向世界推销。在经过美国的重新洗牌后, 花木兰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了, 反而它的明确文化界限已经模糊化了, 在一定程度上它已经成为了全球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2.“陌生化”手法的运用。索绪尔认为, 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统一体。所谓“能指”, 是指符号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形象、图像、形体等, 它的作用是指向它自身之外的某种意义。所谓“所指”是指符号的意义。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 即他所谓“滑动的所指”所指的不确定性所指的间接意指层和含蓄意指层使符号意义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游移, 或者说, 为符号确定意义之外的附加阐释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 我们才会发现一个本拥有固定意义的符号在新的语境之下而产生新的意义。老鼠是让人厌恶的, 但在《猫和老鼠》这一动画片中, 杰瑞的古怪精灵、聪明可爱则颠覆了老鼠的一贯形象。由此, 老鼠这一符号的所指意义则得到了扩充与丰富。那么, 如何使符号意义得到有效的扩充空间呢?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 即为“陌生化”的手法。即人们对生活中许多熟悉的事物习以为常, 浑然不觉其独特的性质, 习惯使人们对这些事物 (包括言语行为) 的感受变成自动的。而艺术的任务就在于恢复人们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感受, 让人们带着一种新眼光去看熟悉的事物, 从而产生一种新奇感, 这就是陌生化技巧所产生的效果。着在《功夫熊猫》中也有体现在中国人的观念当中, 熊猫是笨重可爱、憨态可掬的符号, “功夫”是一身手灵活、反应敏捷的符号, 人们很难将这样的熊猫形象与“功夫”联系在一起。因此, 就熊猫这一符号所承载的平常意义来说, 梦工厂拍摄的《功夫熊猫》中所塑造的熊猫形象就是通过“陌生化”的手法而赋予了熊猫新的含义:在电影《功夫熊猫》中, 阿宝调皮幽默, 在学艺时也可称身手灵活矫健, 与太郎打斗时具有坚定的信心与无限的勇气……这不由得会让观众产生“为什么”的好奇感。这种对熊猫形象新的诠释, 远离了人们传统观念中的熊猫符号。是陌生化手法的巧妙运用。
结语
美国动画一直追求的就是美国主流价值观。它崇尚对个人价值的肯定。这种精神源于文艺复兴, 也和美国独立战争有关。在美国动画中, 英雄都是以智慧的方式战胜邪恶的, 这是因为美国人对智慧、能力、专业等的信仰。因此, 观众看到这些元素组成的叙事模式就是——英雄的任性——由于自己的失误造成失败, 可能是亲人伤亡或是事业的毁灭, 最终被环境抛弃——英雄的脆弱、无助、失落——在精神力量的感召下成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英雄。
摘要:美国动画起源于美国漫画, 它的风格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美国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念的影响。美国的很多外域动画电影不仅能获得国内的电影票房, 在国外也会不断得到不错的口碑。本文将分析探讨美国动画中的这种现象。以及美国这种跨文化的解读, 对于我们自身的文化的启示
美国动画电影中动物角色造型特点 篇8
一、动物角色
动物角色, 指动画电影当中出现的占有一部分角色的动物形象, 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功夫熊猫》当中的“阿宝”、《狮子王》当中的“辛巴”等, 其设计通常具有夸张性、幻想性等特征。各个动物角色具有的喜、怒、哀、乐等情感都是以人类的心理、情感为出发点来进行设计的, 受到文化差异、动画类型、设计手法等因素的影响, 设计出的动物角色造型也形态各异。拟人, 指的是立足于人类的角度来看待描述对象, 在保留其原有面貌的基础上加入人为干预, 使其富有生命色彩, 具有生动性、感染力与亲和力。对动物形象的拟人化, 指在保留动物原貌与特点的同时, 用人类的相关表现来对动物进行设定, 赋予其感染力, 从而更容易被观众所接纳。
二、动物角色的优势与特点
在动画电影中, 塑造出来的动物角色往往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1.优势。动画里的动物角色相比较人物角色而言, 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角色的设定, 能够让动物们依据人类的价值观念来展开相关活动, 并且能够借助动物自身特点的发挥来完成一些人类无法完成的事情。在一些动画的剧情设置当中, 很多细腻的感情在动物角色的传达下往往更加有感染力、说服力, 实现人物角色表演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2.特点。动画里面的动物角色故事一般都是从人的主观想象上来进行剧情设定的, 作为主角的动物角色往往都要经过精心的设计才能获得成功。人类对于动物的理性认知包括了对动物身体结构、生活习性、行为特征等方面的了解, 不同动物所具备的特点为故事的构思与角色的设计提供了基础, 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人们对动物还有着一些感性层面上的认知, 因此在进行动画动物角色设计时, 在保留动物的相关特点时, 赋予其人类的思维。
三、角色造型的基本原理
在进行动物角色的拟人化造型时, 必须做到以线条为构成形象的根本要素、以直线与曲线形成的轮廓为造型基础、以色彩为造型艺术当中的主要语言。
首先, 点是构成形态的最根本元素, 很多个点共同组合形成了线, 作为二维图的视觉要素, 线也是造型的基本元素, 包括了水平线、斜线等直线与各种不同弧度的曲线, 不同的线条往往具有不同的情感, 例如:水平线通常代表了平静、放松等, 不同的线条力度也具有各自不同的含义。在线的组合下, 产生了面积、体积等。
其次, 客观物体的任何形状通常都是由轮廓线条所构成的, 在造型中包括了直线、曲线、直曲结合线、间断线、粗细不同的线这几种形式的线条, 这些线条组合形成了物体的三角形、长方形等规则形状或弧线、波浪线等组成的不规则形状。同样, 不同的形状也有着各自独特的感情色彩与性格。
最后, 作为造型艺术的主要语言, 色彩能带给人们最直观、视觉化的刺激与感知。色彩包括了色相、纯度、明度三个基本要素, 其中色相指色彩的种类与名称, 纯度指色彩中新鲜、浑浊的比例度,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在色彩的对比、冷暖等变化中, 丰富了物体形象, 并传达给观众以不同的感受与氛围。
四、动物角色造型的拟人化方法及特点
动物角色造型风格包含了写实类、卡通类、风格类等, 每一种风格都具有各自的侧重点与特点。纵观美国近几年动画电影当中的经典动物角色形象, 例如:《冰雪奇缘》中的驯鹿“斯文”、《科学怪狗》中的“火星”等, 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动画作品, 如日本的《龙猫》当中的龙猫, 其角色比较清新可爱, 美国动画电影中的几何形状的动物角色各具特色, 风格相对独特, 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动物角色造型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拟人化:
1.表情。作为人类和其他动物共同拥有的情绪, 喜怒哀乐可以通过人的表情进行展现, 然而大多数动物并不像人类一样, 有眉毛、眼睛等表情器官, 因此在进行动物角色拟人化造型时, 必须给其加上相应的表情器官, 从而赋予其面部表情与活力。
2.情感。同人类一样, 动物也有自身的情感, 对于动物造型的情感也必须进行拟人化设计, 例如:一些圆润可爱、帅气有力的动物角色可以设计得比较受人喜爱, 使其成为亲情、爱情等情感的良好载体。
3.造型。动物的形态与人的长相有极大的不同, 往往是复杂、固定的, 辨识度很高。设计者要想实现动物的拟人化, 必须在造型当中加入人类相关的形态特点, 模拟人的身体结构、外貌等来对动物形象进行设定, 体现人们的审美观念, 例如:通常肥胖的人比较憨厚可爱, 动物界的熊猫等也相对肥胖, 我们就可以将其与人类的肥胖特点进行有机的结合。
4.写实。对动物角色的设计要注重细节, 在性格上通常都设计成和人一样具有明确的行为、心理活动, 在动作上也不会设定得过于夸张。在设计时, 要体现出动物身上最为显著的特征, 在细微的简化与夸张下注重写实, 通过细节来展现出其人类化的性格与心理。
5.卡通。卡通类造型受到了很多青少年与儿童的喜爱, 如《加菲猫》等, 将点、线、面等元素在动物原貌的基础上进行打散与重组, 构成了可爱、形象的动物角色, 更符合少年儿童直观的审美与理解能力, 这些动物角色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做出任何夸张的动作、表情, 同时又具有人类的行为与动作。
6.风格化。风格化造型是写实类、卡通类造型之外的一种具有鲜明个性和特点的动物角色类型, 其受众较少, 一般都被运用在实验动画中, 通过对动物角色的特长、吸引人的地方的设定来带给观众深刻的印象, 手法比较稀奇古怪, 甚至会故意运用到不对称、扭曲, 体现了一些内向、怪癖的矛盾人群的性格。
结语
对于动画电影来说, 其中的动物角色必须综合考虑现实文化环境、搭配风格、设计理念等因素来进行造型, 同时还要体现出动物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其被拟人化后的特点。对美国动画电影中一些成功的动物角色造型特点的研究, 能够为我国动画创作工作带来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夏裔.论中美动画电影拟人化人物塑造的差异[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2]孟祥发.论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的角色造型设计[D].保定:河北大学, 2014.
浅析美国经典动画片角色的塑造 篇9
一、配角在叙事中的功能分析
(一) 配角促进了故事的发展
动画片离不开故事, 在动画电影中, 故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经典的动画片都展现出了良好的叙事能力。动画片电影制作公司都十分重视故事, 例如在迪斯尼动画电影中故事是其中的核心。在一系列的动画电影中, 迪斯尼公司就创造了一个个完整的故事, 特别是其中的配角, 给观众带来了快乐。角色塑造占据了动画电影中的重要地位, 在迪斯尼动画电影中, 采取了主配角搭配的方式来进行叙事, 这种模式为配角形象的发挥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同时配角的存在也增添了故事的趣味, 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力。
(二) 人格化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在迪斯尼经典动画片中, 配角的角色出现了人格化的特点, 有效地促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配角本身的性格也增添了角色的魅力,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性格作为角色的灵魂, 配角的性格塑造十分关键, 在一些动画片中只会一笔带过。但是在迪斯尼动画片中, 在配角的性格塑造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迪斯尼电影中, 配角的性格非常丰富, 为了符合角色本身的需要, 满足观众审美等, 塑造出了具有差异性的性格。这些配角性格的塑造有效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例如在《白雪公主》中, 小矮人通过和公主见面而被观众所认识, 并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反面角色的塑造
(一) 反面角色的作用分析
反面角色与正面角色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而且矛盾比较突出, 能够吸引观众的眼光。一些反面角色形象丑陋, 而且行为极端, 是邪恶的化身。反面角色在美国经典动画片中也非常普遍, 例如在早期的迪斯尼动画中比较常见, 反面角色的存在突出了正面角色的良好品质。在那些经典的动画片中, 反面角色往往具有比较强大的力量, 他们嚣张跋扈, 不在乎其他人的感受, 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为所欲为。他们在和正面角色斗争时不低头, 而且到故事的最后也不会反悔。反面角色的存在和正面角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面角色往往能够借助大家的力量而战胜邪恶, 打败反面角色, 从而衬托了正面角色的良好形象。例如在《睡美人》中的巫婆, 具有比较强的巫术, 她阻止了王子来帮助奥普拉公主, 巫婆卑鄙的行为衬托出了正面角色美好的品质。还有一些反面角色他们粗俗、残暴, 不能够善意地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情。他们在面对问题时, 不能理性思考, 做事方法简单粗暴, 而且总是希望用拳头来解决问题。在做事时, 不按照常理出牌, 而且不计后果。这些反面角色做事容易冲动, 他们的存在往往会破坏团结, 或者扰乱原有的社会秩序。这些粗暴的反面角色往往比较强势, 而正面角色则比较弱势, 在动画片中通过角色之间的对比, 能够突出正面角色无所畏惧的性格, 突出了正义的重要性, 例如《飞屋环游记》中的那些恶狗等都属于这些反面角色。
(二) 反面角色的特点
美国这些经典的动画片塑造的反面角色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从外形、性格等反映出来, 例如一些反面角色在外形上就感觉非常丑陋, 或者邪恶等。一些反面角色为人凶恶, 在外貌塑造时往往为简单的三角形或者直线型, 眼睛多为三角眼, 而且眉毛散乱等。这些外在的形象, 就会给观众一种邪恶、可怕的外在感受。例如《白雪公主》中的王后, 在塑造角色中应用了比较多的直线线条, 眼色凶狠, 眉毛上挑, 而且浓妆艳抹, 给人一种孤傲的感觉。在易容之后, 皇后又表现出了另外一种形象, 成为了女巫时, 她的眼睛成为了椭圆形, 鼻子又尖又长, 下巴特别尖, 这些形象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 从而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角色。还有一些反面角色在外在形象上呈现出了凶狠的脸, 能够很好地区分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些反面角色的牙齿很尖, 鼻子很大, 而且身强力壮等。例如在《花木兰》中, 最大的反面角色身强力壮, 在面对花木兰时往往会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压迫感;在塑造单于时, 则借助了我国京剧中奸臣的现象作为参考, 颧骨特别高, 瞳孔非常小而且带有一种杀气, 倒三角眼等, 表现出了一种阴险狡诈的形象。
三、结束语
美国经典动画片在角色塑造方面非常成功, 塑造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这些角色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需要, 各自发挥了自己重要的作用。一些配角在连接故事情节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表现主角性格色彩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成为了动画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画片中还塑造了大量的反面角色, 更好地衬托出了正面角色的真善美, 突出了正面角色的性格特点, 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摘要:动画角色承担了推动情节发展和表现影片主题的任务, 动画片角色塑造对于动画片的成败具有重要的影响。美国经典动画片在角色塑造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因此值得研究, 这对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美国动画 篇10
关键词:《疯狂动物城》,迪士尼动画,审美口味
《疯狂动物城》是有史以来最长的动画电影之一,是制作团队花费超过5年的打造而成。《疯狂动物城》的热播再次向观众证实了迪士尼动画的雄厚技术力量与艺术魅力,以宏壮的世界视角,细腻的社会建筑群,操作规则的独创性在上映的第一时刻便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这部可谓零差评的动画电影给观众们的所带来的感受就四个字“高山仰止”。
《疯狂动物城》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电影剧本构思奇妙
一个好的剧本必须做的情节是流畅的,有突出的主线,有鲜明的人物与高度的认同,与逻辑人物情感的变化,与戏剧冲突的高潮,在想象力丰富的同时,对生活的细节描写,创造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爱情和幻想世界。从上面的观点来看,《疯狂动物城》都做到了,最开始在故事的内容上面有突出的主线:农村姑娘兔子克服困难,并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好警察,并收获了幸福的爱情。在性格和情感的发展,每一种动物都遵循他们的动物自然有其自身的特点,兔子狡猾的狐狸无罪,花痴豹,懒惰的幽默,兔子和狐狸从开始的威胁对方共享一个共同的命运,同情产生误会最后揭示真相和革命情怀升华蜿蜒跨越种族的爱发展当之无愧。性格与形象对比在整个剧中都是重要人物,比如勇敢和机智的兔子,有着善良内心的狐狸,还有非常可爱的豹警官,阴险狡猾的羊副市长,残暴但是很讲义气的老鼠等。
2. 电影主题明确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在部制作精良的良心之作,而且这部动画电影用儿童的视角来反映美国社会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世界历史上伟大的电影往往都有两个必要的元素:第一是反映深刻的人性,第二是涵盖诸多的社会问题,是诸多深灰问题的一种深刻反响。《疯狂动物城》无疑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从电影中反映了很多东西,不仅提出了问题还分析了问题,而且也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这部电影儿童可以看到许多天真无邪,同时成年人也可以意识到很多美国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思考。这种思考是有深度和广度的,并且难得的是它是在一种轻松调侃的语调当中来对社会问题进行反思。在《疯狂动物城》里,朱迪和尼克的关系,也引出了贯穿全片的中心——“种族平等”。这部影片不仅展示了立体复杂的社会关系,而且在观众面前展现了种族平等的抽象概念,展现了生动、丰富的色彩。影片从多个角度来完成对“种族平等”的理解,为观众提供空间思考。影片最后幻想种族团结与和解的微妙讽刺甚至结构。这也让它超越了普通的动画,以获得更丰富的解释的可能性。
3. 电影营销手段分析
从营销手段上讲,这部动画电影由以下几部分原因组成,首先是对第一次发布的内容的时间选择都非常恰当。比如发布电影定档日期,首发第一张概念图,首支预告,时光网同步发布中文预告,迪士尼电影中文官网制作发布“动物城”版海报,将主演照片与年度奥斯卡热门电影海报相结合。其次是在“口碑营销”上面,在各类电影网站放出高质量影评。全方位拆解故事结构、技术牛逼、耗资巨大、彩蛋解析。并且是与新浪微博深度合作,推出电影主页和话题主页等多个主页,都是以“迪士尼电影”、“守望好莱坞”等大号进行信息通知。并没有再建立更加新的《疯狂动物城》官方账号——也是为了资源统一,培养自身的公司品牌效应。最后是内容营销,电影合作方Uber北京公众号推出文章,利用合作方开始微信出击,从内容营销上面掀起对影片细节的各种讨论。
4. 电影制作特效分析
在电影《疯狂动物城》中,制作团队设计了一套世界动物群的大视角,来恢复所有动物种群的生活习性,并加入了人类的价值观。在制作过程中,首先对动物进行了研究,用18个月的时间研究了60多个动物。这部电影是以动物为主角,所以在对动物的毛发效果上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要将影片动物形象赋予真实的毛发质感,在光照下或者是在被风吹动的细节表现,真正捕捉到皮毛在光线下发亮的真实感,创造了新的毛发生成系统,让电影的各个角色都很逼真,让狐狸的毛皮看起来就像自然界中真是的狐狸。开发新的着色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效率,渲染动物浓密的皮毛,用来刻画非常真实的毛皮图像,动物皮毛影响外形,外形影响表现力,从而将这些转化为艺术表现,只有这样的视觉效果才能将动画技术最好的表现,呈现给观众。电影最主要的难点是要创造一个可被观众辨认的世界,但同时,看起来还要像是由动物们自己设计的,创造的这些生活区有的在沙漠里,有的在冻土带,市中心是各种动物聚集的场所,所以各种规格的建筑,不同的交通工具等,其所作的就是去创造一个不会引起人们质疑的世界,展现出来的是人们前所未见,非常与众不同动物世界。
参考文献
[1]汪少明,王菊花,丁敏玲.美国动画现状研究[J].新闻爱好者,2009.
日本动画是怎样打入美国市场的? 篇11
日本电视动画片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播出,影响巨大。其中尤以在美国市场的播出引人关注。它利用了美国市场规模大,电视播出费高的优势,将大量的动画产品输入美国市场,因而征得了美国动画市场的份额。同时对于日本本国动画公司收回投资成本也起到了保障作用,有效规避了动画公司的经营风险,进而促进了日本动画产业的发展。从日本动画片出口美国市场的经历可以看出,只有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有效实施“走出去工程”才是促进动画产业发展的英明之举。因此,有必要对日本动画片进入美国市场各个阶段进行理论研究和产业分析,为我国的动画产业走国际化道路提供借鉴。
20世纪60年代初期,日本动画片开始进入美国市场,其后经历了三个阶段。1963-1968年为第一阶段,主要出口电视动画片8部 。1978-1995年为第2阶段,主要出口动画片为16部 。1996年后为第三阶段,在1996-2003年的8年间,共出口动画片69部。在这个过程中,播出的动画片数量和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为了进入美国市场,日本动画片厂商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和调整,使之适应美国市场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
一、在动画片的种类选择上,以电视动画系列片为主
1958年,日本动画界拍摄了第一部动画长片《白蛇传》,三年之后的1961年,日本对美国市场出口了三部电影动画长片,这三部动画片的出口是为了检验美国市场对日本影院动画片的反映,但均以失败告终。其后日本对美国的动画片出口主要是以电视动画系列片的形式出现的。1963年,日本拍摄了第一部电视系列动画片《铁臂阿童木》,旋即在同年出口美国市场,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开始了登陆美国市场的历史。之所以选择电视动画片作為日本动画片的主攻方向,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与电影动画片相比,电视动画片的制作在技术难度和制作成本上大大降低,这与当时日本动画产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水平相吻合。另一方面,60年代的美国,广播电视已经成为最普遍的家庭娱乐方式。通过电视系统的播出,可以使日本动画片最大限度地接触美国消费者,扩大日本动画片的影响。
二、在动画片的内容上,以“中性文化素材”为主
日本电视动画片在内容上努力表现人类的真善美,或惩恶扬善,或保卫地球,抵御外星球入侵;或与自然和谐相处;或鼓舞人们奋发向上,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剧中的主人公,或者本身是机器人,或者携带某种宝物,或者使用某种武器,使其具有超自然的能力,反映了人们渴望超越自我和对科技的向往。剧中的主人公从早期的一人发展到后来的多人,从一个白种人发展到不同种族和肤色,既反映了人们战胜困难所必须具备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又反映了不同民族和种族之间渴望沟通和理解与和平共处的强烈愿望。这些都是人类共有的美德和向往,可以被所有美国人接受,减少了进入美国市场的文化阻力(见下页表1)。
三、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突出东方艺术特色
日本动画片与美国动画片的表现形式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也为美国观众带来了清新之感,满足了美国观众的求新求异心理。
美国动画片秉承了西方传统的艺术风格,追求画面的真实性,强调三维效果,试图使观众相信他们看到的画面就是真实的现场记录。理想的结果是,观众感情完全地投入,以致于忘记了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差距。而日本动画片的画面结构是建立在东方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段,即二维空间的框架之内,拒绝将景物限制在一个特定的具象空间,给观众以充分联想的自由,强调通过观众的联想及参与思维创作活动,抓住事物的本质。所以,日本动画片中最有结论的固定画面从来没有出现在屏幕上,而是出现在不同观众的头脑中,由不同经历的观众,综合归纳出不同特色的结论。正如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所说,亚洲戏剧允许观众思考的比他们正在看到的更多。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喜爱连环画的读者中,一批青年人被日本动画片的内容所吸引,他们很欣赏日本与美国动画片在技巧上的差异,同时对美国动画产品中特有的“卡通声音”感到厌烦,因此,自发地交流信息和观看日本动画作品。
四、在电视动画片的制作上,适应了美国观众的欣赏习惯
1.电视动画片的名称和剧中人物的名字做了美国化处理,使美国人更易于记忆和理解人物的象征意义(见下页表2)。
2.剧中的人物造型以白种人为原型,适合欧美人的欣赏习惯,例如长腿、细腰、高胸、大眼睛、卷发,面部轮廓、衣着和服饰等方面都以欧美白种人为原型。
3.按照美国人的欣赏习惯,每一集动画片独立成篇,各集之间没有前后承接关系,因此在播出次序上可以自由调换。
4.按照美国人的欣赏习惯,将在日本播出时的若干独立的电视动画片组成一部动画片在美国播放。例如,Force Five(1980)是由5个独立的系列剧构成,Voltron:Defender of the Universe(1984)是由2个独立的系列剧构成。
5.按照美国电视系统的播出习惯调整动画产品的总长度。
美国电视网传统的做法是:动画片生产商一次性将13集或26集,每集30分钟的动画片(相当于半年或一年的播出量)卖给电视网,允许电视网每周播出一集,每集播出两次。因此,美国电视系统播出的动画片的总长度通常为 13集、26集、52集或 104 集。基于上述情况,在日本电视动画片进入美国市场之初,对动画片的总长度进行了改编。当然由于动画产品剧情的需要,也有例外(见表3)。
五、在电视播出系统的选择上,由边缘向中心发展
当日本电视动画片在进入美国市场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主要是利用美国电视系统的辛迪加市场(Syndication),而不是当时的主流媒体—美国三大广播电视网(NBC、CBS和ABC)。虽然日本第一部对美国出口的电视动画片《铁臂阿童木》是由NBC公司发行的,但从来没有在 NBC 的电视系统内播出。在第三阶段,日本电视动画片开始进入美国的主流媒体。2002 年,美国 12 个黄金时段的儿童节目(每个星期六上午 9 点至中午)中,有5个是日本东京电视台播出的节目。由东京电视台出口的日本电视动画片《Poketto Monsta》和《YU-GI-OH!Dueru Monstazu》在华纳儿童频道播出。富士电视台出口的电视动画产品《Doragon boru》已经在包括美国在内的40个国家和地区播出。日本动画片开始出现在有线电视的频道中,如 Cartoon network、WB Kids、MTV、The Sci-Fi Channel、TNT 和 TBS。Cartoon Network等主流媒体成为日本电视动画片的主要播出地。按照美国《1996 联邦电信法》的规定,每个电视广播网(NBC、CBS 和 ABC)所覆盖的人口不能超过全国人口的35%,即一亿人口。而卡通有限电视网(Cartoon Network)是播出电视动画产品的专业有限电视网,覆盖145个国家的1亿5千万个家庭订户 。因此,与美国三大广播视网相比,其播出范围更广,社会影响力更大。回顾日本动画片对美国的出口历史,在 60 年代,美国电视系统有意掩饰或回避这些电视动画产品的原产地;80 年代,美国电视不介意公众是否意识到这些动画产品的日本出身;90 年代以后,美国电视似乎确认美国观众将接受日本文化的某些方面。因此,日本电视动画产品在进入美国市场的渠道选择上呈现出明显的由边缘向中心发展的趋势。
美国动画 篇12
一、成长:人性叙事的本质与母题
每一个成功诞生并存活下来的个体, 有两件事是无法避免的, 一是死亡, 一是成长。死亡是一个状态, 而成长是一个过程。根据较为前沿的进化心理学研究的成果, 在追求肉体成长的过程中 (动物的共性) , 人类祖先得以生存并为了更好地生存产生了许多“适应器”。据该理论, 除了生理机能上的演进, 人类的心理机制也是“适应器”, 它们在人类肉体成长演化过程中被塑造和完善。复杂的思维、精微的情感出现的那一刻, 人类对于自身内在的、精神的、心理的成长的关注就开始了。
成长的过程多元而复杂, 作为大众文化、娱乐文化的动画电影选择了最经济、最直接的叙事语言———冲突———来对成长母题进行修辞和演绎。发展心理学认为, 儿童的游戏按社会化程度可以分为“无所用心的行为”、“旁观者行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六类, 而观看动画电影可以归入“旁观者行为”, 即“儿童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观看别人的游戏……将自己的情感或精力投入到别人的游戏活动中, 但总是不加入别人的游戏之中”。儿童在观看动画电影中的暴力情节时, 更多地获得的是一种游戏释放的快感, 而并非全程接受“负面”信息的“教育”。
正是因此, “暴力”情节、元素在动画电影中屡见不鲜, 但是何谓“暴力”?“暴力”其实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与自己、与环境、与他人不和谐时的一系列的外在与内在冲突。冲突的高级形式是暴力, 暴力的高级形式是战争和武力。动画作品没有冲突, 情节无法展开。动画作品表现冲突, 一般以恶作剧、搞怪、戏谑和不以伤害为目的的打斗为主。
就动画电影文本而言, 有较多观影经验的读者不难发现, 世界动画史上众多公认经典的片子都难以完全摆脱冲突或“暴力”元素的组织, 如《白雪公主》《猫和老鼠》《小飞侠》《风之谷》《幽灵公主》《狮子王》《木兰》《怪物史莱克》《功夫熊猫》等等, 没有了“暴力”情节, 这些影片将逊色不少甚至难以支撑故事的骨架, 冲突或“暴力”情节成为连接剧情的血肉。而夸张化的冲突叙事或暴力叙事往往是令成人观众与儿童观众同时感到愉悦的卖点和兴奋点。
“自我需要感受和享乐, 需要感情和支持, 需要思考和追求真理, 需要依赖和超脱, 也需要权力和统治, 这些需要的强度则各不相同, 并且全都是合法的。”儿童对于影视作品中的冲突情节的需求和喜爱同成人一样, 都是正常的:“在追逐的过程中, 由于主人公的行为, 周围的物体被尽情破坏。儿童虽然一直在观看的是无强烈主题、无主观故事的动作行为组合, 但在此过程中却得到了释放的快感。”
动画的首要功能是娱乐, 其次才是教育。动画电影中的冲突叙事仅仅是一种娱乐化的宣泄方式, 满足人们释放郁结情绪的需求。无巧不成书, 无冲突无故事, 孩子通过观看动画学会如何面对冲突、如何解决冲突、如何评价问题, 在冲突中成长, 在观看中学习。而成人“只有从‘身体’的角度进入到‘儿童审美、儿童游戏、儿童心理’……才能掌握对更多动画作品进行正确分析的方法。这是理解动画的前提, 更是创作动画的基础。”
如果把正常的剧情冲突视为表现“暴力”, 在冲突中体现宽容和理解的美好、在冲突中表现同甘共苦的纯真和友谊、在冲突中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冲突中分清责任和承担责任, 这些极其重要的成长内涵和教育课题则会被剥离和抽空。“负面元素”是为整个故事框架服务、为个体正常成长提供情景教育。
二、美国动画的成长模式
早期美国动画电影 (迪士尼) 受指导理念和技术的限制, 题材多为童话改编和较为单纯的打闹剧。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美国动画电影一度对人们的吸引力降低。迪士尼错误地以为是受众的需求发生改变, 一改合家欢的定位, 推出了辅导级的《黑神锅传奇》, 造成了票房惨败。所幸迪士尼迅速回归老路, 并在经典改编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增强人文关怀, 在近30年推出了一系列娱乐性强且富有人文内涵的影片。后起之秀皮克斯和梦工厂则善于以后现代式的反讽、戏谑来抓住观众的眼球 (《怪物公司》、《怪物史莱克》等) , 狂欢之余也包含思考。但这三者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它们的人文思考牢牢把握着一个核心:成长。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成长也是美国梦的核心主题和关键叙事, 好莱坞动画电影越发关注成长话题的探讨。成长这一人类普遍的关注点能够跨越种族和文化的隔阂, 得到全世界的接受和认可。
成长的故事、内容、方式千奇百怪, 好莱坞并未无的放矢, 而是选取了:爱与家庭、友谊、合作与担当责任, 这三重基本主题加以修饰、组合、演绎和包装。
1. 爱与家庭
爱是凡有人类之处皆关心的主题和话题, 但同时每一个人对爱的理解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这里面有人类共同向往和共同珍视的地方, 也有因文化、宗教、习俗和偏见出现的差异。很大程度上, 人类的情感表现都是由爱及其变体所驱使。在许多经典文本中, 爱是人类高贵之所在。孔子的弟子樊迟曾向他问仁, 其回答仅二字:爱人。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根源的孔门儒家那里, 以人“爱”人是一项基本的追求和教诲。而在西方基督教经典新约《圣经》中, “爱人如己”的教导6次出自耶稣之口。“……即使是在标举‘反对一切、反叛一切’的后现代主义, 也仍然活在一个更深结构的大传统之中。因为‘对人的关爱’始终是其不变的源初动力。”爱的范围有不同, 对象也有不同, 有亲情、情爱、友爱、大爱等等。一般而言, 人们的爱由近及远是递减的, 其中最为深厚的自然是亲人之爱和情人之爱。
家庭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社会成长环境, “这里是孩子形成对自己最初的重要评价的地方”, 即使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也无法否认其在人格、人性潜能塑造上的重要作用:“这一点与那些明确证实生活在家庭和社会之中是实现这些人性潜能的绝对必要条件的资料, 并不是矛盾的……”。当儿童建构起关于自己的评价时, 他关于这个世界的价值体系也随之形成。而家庭亲人之爱中最重要的成分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现实中, 父母缺失的关爱、过度的溺爱比比皆是, 如何实现父母子女间相互理解、扶持的合理地爱, 成为美国动画电影聚焦的一个命题, 也就是关注亲人、伴侣间的情感成长。
以迪士尼第一次选取中国题材并引起中国市场强烈反应的《木兰》为例, 本来木兰的故事是作为忠君爱国的传统典范而为后世传颂, 有心人细读相关文献就会发现, 故事原本以悲剧贯穿始终:家庭方面“木兰之父耄赢, 弟妹皆稚呆”, 家庭的不幸和重担让她承担起责任;随后木兰替父从军一纪, 解甲归田后又被魏主召还, 欲收入后宫, 木兰宁死不从, 自杀身亡。这则故事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隐去了木兰悲剧的结尾, 只保留具有传奇色彩的替父从军部分。但无论多么浓墨重彩的渲染, 木兰的故事都说得上是个人之不幸、家庭之不幸、国家之不幸, 充满难言的悲辛和痛苦。
但这样一个悲剧故事到了迪士尼的工作室里, 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美国式变化。故事的基调一如既往地被迪士尼式的乐观开朗所取代, 其次, 原本故事的主线战争剧情被大幅度缩减和省略, 国家、族群的危亡等宏大叙事让位于隐藏真实性别、周旋于男性中不被发现的日常生活。同时制作方大胆地为木兰加入了好莱坞式的爱情故事, 形成剧中的感情纠葛。最重要的是, 片中人物精神和故事内核被巧妙地替换为美国式的个人奋斗、自我价值实现和心理情感成长。其中, 花家父女间的亲情成长占有重要地位。历经战火的木兰心理成熟, 理解了父母长辈对她的关爱, 只愿回到家乡, 回到父母的身旁。而面对荣归故里的木兰手中奉上御赐的玉佩和宝剑, 父亲却将它们掷于地面, 与女儿紧紧相拥, 并声称木兰是他的骄傲。“花弧作为重点刻画的人物, 已不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臣民, 语言行动上处处都有美国父亲影子。”
虽然《木兰》从军故事整体框架没有太大变化, 但花家父女两人间的父女情却是现代式的成长轨迹, 是一个由不合理、不对等、缺乏理解的状态向恰当、对等、相互理解的状态转化、成熟的过程。忠君的主题明显被抛弃, 爱国救亡的主题成了故事的历史背景, 而家庭责任和亲情、爱情成了木兰成长的动力, 迪士尼就这样将木兰题材进行了当代转换和美国诠释。
美好亲情 (或爱情) 的叙写是美国动画电影钟爱的, 基本上所有的美国动画电影都会涉及这样的主题, 或作为叙事主线, 如《美女与野兽》《海底总动员》《超人总动员》《瓦力》等, 或作为叙事副线如《狮子王》《怪物史莱克》《功夫熊猫》《UP》等。爱与家庭是成长叙事永不过时的话题和戏核。
2. 友谊:笑料与力量的不竭源泉
中国有句俗话叫“在家靠父母, 出门靠朋友”。人不能一直呆在家庭的圈子里生活 (生活被限制在家中成长起来的儿童常常出现心理病变) , 而终要走出家门, 面向社会。而当孩子们步出家门进入一个个社会圈子时, 他们会发现自己可以与没有血缘关系的外人建立起无比亲密的关系, 而这种感情有时能够纯洁、深厚甚于亲情, 我们称之为友谊。友谊是同亲情、爱情一样的属于人类普遍共有的情感体验。极少有人没有体味过单纯、美好的友情。人要在社会上立足, 除了家人的支持, 永远少不了朋友的鼓励和帮助。友谊是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 好莱坞动画电影也从不缺乏友情的浓墨重彩的表现。结交伙伴、获得友谊、共历艰险一直是这些作品的重要组成要素。
值得注意的是, “朋友”、“伙伴”在美国动画电影中往往承担着制造各种笑料的任务。主角最要好的朋友总是一些个性鲜明、造型独特、妙语连篇甚至有点“饶舌”的人物 (或动物、事物) 。他们是美国式幽默活生生的代言人, 而“美国式的幽默是一种直接的、尽情的、狂欢式的幽默, 就算是具有讽刺挖苦意味的冷幽默也总会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些角色就像为此定制一般, 是全片欢笑的源头, 例如《怪物史莱克》里跟着史莱克的驴子。
这只会说话的驴子的登场就是一次讽刺冷幽默的展开:弗瓜王通缉所有童话中的人物和事物, 仅这一场景就出现了女巫、七个小矮人、匹诺曹、小妖精等欧洲传统童话故事形象。而会说话的驴子加强了这段情节的荒诞感, 点燃具有后现代意味的“笑果”。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 驴子不停的“聒噪”, 不断地激起史莱克不耐烦的反应, 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为观众提供欢笑。而这只胆小又好事、话痨又敏感的驴子也一举成为人气不亚于史莱克的国际动画巨星。
《花木兰》中的木须龙、《怪物公司》中的独眼怪、《阿拉丁》中的神灯、《马达加斯加》中的斑马、《驯龙高手》中的少年们, 等等都是这种形象的显现。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面形象, 甚至于缺点明显, 但却赢得了全世界观众的追捧, 观众在欢笑中原谅了人性中的不美好、不圆满甚至阴暗面。诚如好莱坞著名剧作家、编剧教练罗伯特·麦基所说:“所有人物都要迎战对抗力量来追求欲望。但是, 正剧人物具有足够的灵活性, 可以在风险面前退缩, 并意识到:‘这可能会要我的命。’而喜剧人物却不能。喜剧人物的显著特征就是盲目执迷。”也许他们的行为方式满足了拘谨的现代人想要冲破种种规则和层层重压的渴望, 他们的“盲目执迷”正是其迷人之处。
只会制造“笑果”的朋友仅是损友, 好莱坞动画业几乎从不制造真正的损友。在丁满和彭彭们嬉皮笑脸和神经质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迷人的人性光辉和友情的日益滋长。他们总是油嘴滑舌、好吃懒做, 但内心却十分单纯、善良。他们虽然生性怕麻烦, 但每当主角面临真正危险时又能站出来, 鼓励主角重新振作。虽然缺点明显、毛病颇多, 但他们也总能坦然承认和面对别人的指责和戏谑 (当然之后依旧我行我素) 。在与主角的交往、促进主角成长的过程中, 朋友们也在不断地自我进步、自我完善。无法否认的是, 这群有点怪的朋友是很好的朋友, 是好莱坞动画电影主角力量的不竭动力。而他们与主角间的友谊也是全世界观众笑中带泪的不老源泉。
3. 合作与承担责任
一个人完成阶段性成长的目的在于走向社会, 与他人建立更好的合作关系, 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并继续为此保持成长。观众常常可以发现, 美国动画电影中的主角始终在成长, 但其成长并不会止步于知识的获取、金钱的获得、力量的提升和情感的满足, 其最终目的是找到自己的身份定位和某个方面的成长, 从而承担起以前并不重视或者逃避的“社会责任”, 实现与家人、爱人、朋友、伙伴、团队甚至对手的良好合作, 携手面对和跨越更大的艰难和挑战。所以, 好莱坞动画电影总是充斥着小人物干大事、成大事的“美国梦”桥段, 因为这就是他们找到的“生活的意义”, 完成对成长的自我定义。
譬如《狮子王》中, 丁满和彭彭让辛巴卸下害死父亲的心理负担, 使他能够无忧无虑地长大, 但娜拉的到来和刺激却让辛巴不得不面对“我是谁”的身份确证。在狒狒先知的开导和父亲的“开示”下, 他正视和接受了自己作为荣耀国正统领导者的“社会身份”, 回到衰败的家园, 承担起先前自己逃避的继承父亲权力、追查父亲死因、维护草原生命秩序的责任。故事中辛巴对亲情的体会不断深入, 从开始单纯取悦、服从和景仰父亲, 到后来理解先王们的事业;辛巴对爱情的感受不断明晰, 从开始与娜拉青梅竹马不分性别的友谊, 到后来勇敢地表达爱意、保护爱人;辛巴也收获了纯真的友谊, 从开始万人仰慕却少知心人, 到结识莫逆之交丁满、彭彭, 从这些方面来看, 影片围绕着辛巴个体生命的多方面成长, 立体地塑造了一个任性、弱小的顽童向强大、自信、有担当的合法统治者成长的过程, 是一个“自然人”如何遭遇打击、挫折和逃避, 又如何接受合理的引导和友人的支持, 最终学会怎么与人合作、承担社会责任、保护家人和社会的过程。
美国动画电影主角的成长最终都以“学会合作”、“承担责任”为旨归, 以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为目的。从个人、家庭、团队、家园到社会、世界, 以小见大地完成其价值观的逐层建构和分级叙事。他们不满足于个体的成熟和完善, 关注成长而不止步成长, 明确指向成长的终极目的:合作与责任。以这种方式将微小个体和人类社会、生态环境联系, 完成从个体关怀向整体、种群关怀的转移和升华, 是一种精巧的链式叙事。
这与儒家的成长模式惊人相似:修身 (个人) 、齐家 (家庭、团队、社区、城市) 、治国 (国家和族群) 、平天下 (人类的共同问题、化解危机和种群灾难) , 但是我们的叙事策略却偏重于宏大, 偏重于国家和天下而忽略修身———个人的成长体验与成功分享。这样的叙事模式在当代遇到了思想对接和价值认同的困难, 观众难以认同灭小我成全大我的叙事策略和舍小家顾大家的叙事模式。
三、美国动画电影给我们的启示
1. 关注人类的成长
现今, 国内动画行业、学术界都在号召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呼吁往往口号喊得响, 却总是无从下手。笔者认为, 这是因为之前我们没有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对接点、转换点。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应该放在全球化、市场化和人类共性的背景下来观察和思考, 而成长是全世界不同民族共同关注和关心的重大话题。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 都需要获得关于成长的启发和养料。中国传统文化文本中有着极为丰富的成长故事, 我们要做的不过是用一种现代的“成长”眼光去检视和转化它们而已。
“我国动画电影如果要对表现我国的题材和文化道德进行表现就需要将传统的东西进行加工和处理, 让其中那种引起人们普遍的认同、能够为人类所共识的题材作为当代人们接受的切入点……”文化产品的创作要使巧劲而非蛮力。有些传统文化和文本未必能为其他国家、族群的观众理解和接受, 不妨顺着“成长”这样的人性母题和共同话题去开发、演绎传统文化, 就像美国动画电影一样, 挖掘一批, 解构一批, 建构一批, 传统文化也在此间得到新鲜血液, 得以流传。
2. 合家欢的观众定位:成人、儿童各取所需
合家欢意味着成人孩子都能受看、受用。观众需要好看的动画电影, 想要体验精彩的成长故事和分享人生的经验, 而不是枯燥苍白的说教和没头没脑的幼稚。好故事意味着紧张与刺激:“故事的艺术不在于讲述中间状态, 而在于讲述人类生存状况的钟摆在两极之间摆动的情形, 讲述在最紧张状态下所经历的人生”;好故事需要冲突、风险、挣扎甚至“暴力”:“我们并不仅是将故事作为生活的比喻来进行创作, 而是将其作为有意义的生活的比喻来进行创作的———有意义地生活也就是置身于永恒风险之中”。倘若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没有内心的剧烈挣扎、情节的跌宕起伏, 故事是不会吸引人的, 因为没有分享人生的丰富和精彩、经验和智慧。
要创造我们自己的好故事, 让千千万万的家庭愿意掏钱买账, 中国动画电影才能崛起。毕竟“在世界文化市场中, 以管制传播渠道来限制国外文化产业的入侵, 以政策鼓励国产文化产品的生产, 只能是一时的应急措施,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 只有研究受众, 制造受众接受的产业符号内容才是应对美、日、韩文化竞争的真正优势力量。”
3. 学习和建构考究的叙事策略
美国好莱坞有一支专业的剧本创作大军, 他们有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最终被市场选中的文本都经过了技术性和艺术性的考验, 是那些掌握了考究、严格的叙事策略的叙事高手的作品。当前中国动画行业存在一个重大缺陷, 即严重缺乏专业的优秀的动画剧本、文学创作者。有人曾经断言:“如果从动漫文学视觉思维主导的理念出发, 可以说动漫创作中, 文学占50%, 电影占20%, 绘画占30%”。可见文学创作在动画制作中的重要性。剧本乃一剧之根本, 没有有趣的有深度的剧本, 是拍不出好看的有意义的动画的。除了建议国内相关高校尽快开设和深化剧本人才培养之外, 笔者也呼吁国内的人文学科从业者关注和助力动画文学的创作和动画文本的深入研究。
4. 正确理解和处理动画中的冲突与“暴力”
没有冲突就没有故事的跌宕起伏和引人入胜, 剧情平淡无味, 也同样达不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同时, 冲突是个体成长的必然事件和成长代价, 对部分家长和监管者而言, 应该弄清楚的重要问题是:冲突和“暴力”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发生冲突?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冲突?如何从冲突中吸取教训?如何在冲突中正向成长而不是负面犯罪?过于“干净”的环境是否有利于孩子成长?
【美国动画】推荐阅读:
美国早期动画论文05-11
美国动画现状研究09-06
美国动画片09-26
(英语毕业论文)目的论视角下的美国动画电影的翻译资料07-22
中国动画与日本动画05-20
成人动画与儿童动画09-27
动画产业与动画教育11-04
动画商业片动画艺术06-06
动画史之3D数字动画10-31
动画专业教学动画电影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