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动画与儿童动画

2024-09-27

成人动画与儿童动画(共8篇)

成人动画与儿童动画 篇1

摘要:电视动画艺术,就是将一切空间和人物造型利用绘画的形式,以及逐步拍摄的手段,使一些静态的画面流畅化地运动起来,规避一切时空和客观事物的限制,将人们对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倾数表达出来的一种行为模式。而儿童美术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作者思维创新技能,使动画作品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美学特征,利用各类形象、意味、道德美感因素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审美诉求。由此,笔者决定针对电视动画艺术和儿童美术之间的关联特性,以及日后利用儿童美术改善电视动画质量的创新策略等内容加以细致化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些许辅助性建议。

关键词:儿童电视节目,美术设计,舞台美术设计,艺术手段

一部电视动画作品,将直接映射出创作人员的美学修为、创作思想、镜头掌控能力。因此,作为现代专业化电视动画创作工作人员,必须竭尽全力挖掘并释放儿童美术的独特内涵,将当中丰富的艺术传统和语言风格予以系统化贯彻落实。相信经过当代儿童美术艺术形式和美学风格多层次交互式诠释过后,势必会成功遏制以往动画停滞在肤浅层面、缺乏深度等不良状况。

1 电视动画艺术和儿童美术之间的紧密关联

电视动画和常规电视、电影有着本质性差异,其主要利用绘画工具、材料和儿童美术技艺,进行平面二维动画设计,并在屏幕上予以生动化呈现。其间,动画作品和儿童美术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1 电视动画利用儿童美术映射出标准的道德美感

电视动画作为一类艺术作品,必然会赋予观赏人群一类美感效应,当中富有代表性的便是道德美,具体就是经过儿童美术和道德美感效应自然融合之后,成功激活灌输人群的道德规范意识。实际上,在电视动画之中,涉及上述强调的道德美主要是对世间真善美的追求,可以说是我国电视动画艺术较为独特的美学风格。

1.2 电视动画配合儿童美术创造出独特的形式美

这里阐述的形式美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美学形式,其具备相对独立的审美原则,注重利用人的本质力量进行美的形式感性化表达。两者的区别将细化为:首先,内容方面。美的形式必然伴随着具体的描述对象和内容,整体表现出确定和具体性;而形式美则偏重于表现形式自身的内容,可以和描述对象内容相脱离,并且单独地进行朦胧之美呈现,营造出的意味相对较为宽泛。其次,存在形式方面。美的形式可以被视为美的感性外观形态,绝不是独立的审美对象;但形式美将时刻具备相对独立的审美掌控特性。

2 怎样利用儿童美术改善我国电视动画制作质量

诸多实践经验验证,观众在进行某部动画欣赏过程中,第一印象往往源自于当中的儿童美术设计风格,如今该类印象已经顺势转化为受众人群吸纳的一类核心标杆,直接决定整部动画作品的成败地位。其主要经受动画故事情节制约,因此相关创作人员必须保证赋予动画作品最为适合的故事内容和儿童美术设计风格。

2.1 掌控故事发展基调,保证儿童美术设计风格得以有机深化

在细致化地掌握影片整体故事基调之后,创作主体便有必要及时匹配一些能够恰当表达主题文化的美术艺术风格,借此吸纳更多的受众人群。如广为人知的三维动画《冰河世纪》,其美术设计风格表现为:利用简易硬气的线条进行纯情干净的画面规划布置;同时,突破性地利用单色调蓝和白,以及高超的电脑特技,为观众营造起一类较为冰冷的环境氛围,使观赏群众不觉眼前一阵巨大的视觉冲击效应。

2.2 凸显民族情感韵味,将儿童美术艺术个性充分融入到电视动画之中

这里反复强调的电视动画中儿童美术艺术的突出个性,就是说动画作品中出现的任何艺术场景、故事情节、人物角色造型、情感技巧和艺术风格等都要与众不同,灌输大胆的创新要素。事实上在我国动画创作道路上,关于这部分儿童美术艺术个性表现得十分之突出,如《一幅僮锦》便采取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和花鸟绘画的综合类美术表现方式;而《哪咤闹海》陈塘关的场景,则借鉴了《群山祝寿图》中的色彩设计要诀,在富丽堂皇的环境之中暗藏某类不祥预兆;剪纸片《南郭先生》则配合我国传统的画像砖和画像石的风格作为主基调。归结来讲,以上儿童美术艺术个性的交替呈现,映射出我国较为浓郁的民族情怀和民间艺术气息,在不同风韵之中更添加诸多现代美感元素,朴素造型之中更有款款大方之美感。

3 结语

电视动画属于我国文化产业中主要组成单元,其往往凭借儿童美术较为独特的道德、艺术等美感特质,进行各类优质化民族文化传播,尤其是在国家化背景下,电视动画产业发展期间必须彰显出丰富的民族文化因素,所以,有关创作主体有必要持续挖掘梳理民族文化特色,在确保深入理解作品美术风格前提下,沿用更为高端的科学技术和夸张化录制处理手段,使电视动画作品在儿童美术美学特征掌控上取得更为理想的突破成果。

参考文献

[1]高甍.国产神话题材动画电影中的画面装饰性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

成人动画与儿童动画 篇2

披着童话外衣的“残酷现实”

2010年的法国昂西国际动画电影节上,中国面孔《刺痛我》作为第一部入围“长片竞赛单元”的中国内地动画电影,第一次出现在展映的宣传栏上;同年的亚太电影大奖上,《刺痛我》获得“最佳动画电影奖”......

所有的荣誉和赞赏来得过于突然,这让导演刘健担忧的时间里,多了一丝安慰。

什么在让刘健担忧?

为了这部73分钟的动画处女作,刘健和他老婆将自己的房子卖了70万人民币,连同发动亲戚朋友筹来的资金,勉强凑够电影费用的开支,这仅仅是一个人的开支——从2007年做起,用时两年。刘健不仅是这部动画片的出品人、制片人、编剧、导演……除了配音和原创音乐,这几乎是他一个人的电影。

2009年第13届荷兰国际动画电影节上,《刺痛我》全球首映。但是这个“全球”不包括中国——刘健得到的答复是影片“太黑色”,没有一个光明的尾巴——

大学生张小军是农村走出来的娃,在超市被当做小偷和保安发生争执。小军骂保安是“看门狗”。“在家里老婆骂老子,在单位领导骂老子,连你也骂老子!”保安一脚朝小张头顶踹过去,画面一片漆黑。在殴打和谩骂中,《刺痛我》开场。

2008年金融危机,小军成了失业青年。朋友阿洪支招,他试着勒索超市总经理余总,至少拿到精神赔偿金。计划泡汤的他买好回程的车票,准备回老家种田,结果遭遇了扶老人反被讹。

朋友阿洪“死都不回农村老家”,为了成为城里人而倒卖“假白粉”,被人发现打了个半死,然后拉上从派出所出来的小张,一起做偷车牌的营生。

善于钻营的余总顺风顺水,过着家财万贯的体面生活。余总正在做的一笔“大生意”,是在超市改建工程中收受招标公司的巨额贿赂。

几路人马的命运渐渐汇集到鼓楼城墙外的一家茶楼。

“人性其实是我的影片里更重要的部分,观众哭,也是人性的反应、人的遭遇打动他们。我并不想表达这个社会多残酷,我只想表达真实。”刘健这样说。

刘健是个会写小说的画家。《刺痛我》是刘健在1990年创作的一部小说。原著有三条线索:除了小军和余总,还有为金钱和余总发生关系的女孩。在动画电影中,刘健舍去了最后一条线索。四年后,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毕业的他开始了一段四处碰壁的“北漂”生活。

北漂一年后,他所在的圆明园画家村被拆,刘健只能回到南京去了一家动画公司谋生。和他笔下的人物一样,他们都是失意者。

略有不同的是,刘健的生活没有持续灰暗下去。2003年,他为儿子画的几幅四格漫画被编为365集动画片《虫虫》,并获得了广电总局第一批优秀动画片奖。

2012年4月,刘健把《刺痛我》网络播映权卖给了土豆网,点击率超过87万次。凭借土豆网的版权出售以及海外市场放映,总算收回了成本。同年,《刺痛我》获得了法国电影中心现金大奖,支持他拍摄《刺痛我2》。

独立动画的成人现实:用理想支撑的自由帐篷

似乎每种艺术形式都会为一些小众而深刻的表达行为开辟一方可以深掘的土地——譬如流行乐四溢下,还会有小众民谣的流淌;在时装周的攻势下,还会有独立创作人的剪裁。在动画界,就有一批像刘健这样的艺术家,仅以个人意志为标杆,自筹资金创作动画电影。

日本动画发展之间已有50年的历史,但因其商业性质,扼杀了不少动画作者的思想与活跃性。于是,几乎和主流动画同步,日本独立动画人开始出现。

越过独立动画肇始者庵野秀明、唯美诗人新海诚,离我们较近的恐怕就是出生于1980年的吉浦康裕。

和所有备受争议的80后一起,吉浦康裕经历着来自社会的审视和压力,这让他的作品充斥着阴沉和晦涩。从最早的《水之语》还有《苍之茧》开始,再到较近的《夏娃的时间》,吉浦康裕一直在探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与知识还有机器是处在什么样的关系和平衡,因此在观看他的作品的时候,就必然要忍受有点压抑而沉闷的话题。

不过,对于所有制作个人独立动画的艺术家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金钱与团队,这就迫使这些艺术家势必要成为全才和理财师。毕竟不去赚钱而只是专心做一个不怎么赚钱的动画,简直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正是见到这种情况,日本一家公司成立了一个叫“动画革命东京”的运营公司,主要就是针对日本独立动画,进行挖掘、投资、宣传、回收的工作。

独立动画人的窘境不仅仅存在于日本,所以,世界各地的动画组织都开始了“独立”保卫战——

1941年,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动画部的成立成为独立动画人的滋养地:711部风格迥异的动画电影,全球范围内获奖超过620次,其中包括25次奥斯卡奖提名和4次奥斯卡短片大奖。

20世纪40年代由约翰·哈布利成立的美国联合制片公司,建立起不同于商业化的迪士尼公司,虽然于1963年关闭,却培养了大批独立动画人。

2001年,“韩国独立卡通片特别展”在汉城举行。这次以“脊椎动物的诞生”为题的活动,选择了26部从1990年到当时为止最具代表性的独立卡通片。这次活动被韩国媒体称为“是可以眺望在艺术性和大众性之间不断徘徊,最终构筑自己独立地位的韩国独立卡通片历史的活动”。

独立动画的核心是“自由”,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荆棘坎坷,或许是每个“为自由故”的独立动画人必须要面临的一场战役。

皮三们的不妥协

不看动画的人或许不知道皮三是谁,但是提到《哐哐哐》和《泡芙小姐》没准大家都会恍然大悟地“哦”一声。不错,皮三诞生了这两部独立电影。

什么是“独立电影”?皮三用八个字进行了概括:独立思考、趣味表达。

作为著名闪客,皮三曾于本世纪的头两年凭借短片《赤裸裸》和Flash互动艺术作品《玩我》,在互联网和先锋艺术界声名鹊起。在闪客纷纷改行的2009年,皮三创作了《哐哐哐》系列动画。

这个系列的内容多反映上世纪80年代的学生生活,人物简练夸张,画面富于怀旧感,充斥着大量黑色幽默,一扫国内动漫的伪饰与甜腻。2010年,哐哐动画的《兔年贺卡》,因为直面暴力拆迁,被某些网站封禁。

曾经有人建议他捕捉一些敏感事件,被他拒绝:“我只做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内容,追随本能的召唤,因为动画所表达的是人类共性的东西。”

做动画是一个高成本的投资,制作费动辄成千上万。在中国,做动画的主要有三类:一类资金雄厚,偶尔涉猎动画;一类有其他项目支撑,靠它来养活动画梦想;最多的一类则是持观望的态度,摸索和寻找自己的方向。

现实的压力冲击着每一个独立动画人,容易抛却的,除了理想,还有创造。“思想和创造力是动画的发动机,没有这个内核,即便是造出来是高铁列车,也是牛车的速度。”皮三说。

事实上,从哐哐哐到泡芙,皮三已经摸索出一条可复制的商业经验,选择互联网做主阵地,他认为是适合国内动画片发展的最佳渠道。今年,皮三还将举办两年一届的独立动画电影论坛。不过在他的思想里,独立动画是不向任何现实和思想妥协的情感表达,“只要是喜欢独立思考和写作,都可以加入这个论坛”。

动画创作环节与儿童教育之契合 篇3

一.动画创作的环节

动画创作的环节总体来讲, 可分为前、中、后期三部分。前期为创意阶段;中期为绘制和制作阶段, 后期为合成与调整阶段。

如果将动画创作视为专业性的创造, 那么流程就要严格符合专业特点, 以保证团队合作顺畅。例如前期的资源开发、故事创意、分镜头剧本等;中期的标准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原动画设计等;后期的拍摄、剪辑、录音与声画合成等。

但如果儿童作为动画创作的主体, 主要目的并不是生产严格规范的动画作品, 而是让他们在创作中得到成长。因此与其说这是创作, 不如说是一种教育。面对这样的创作群体, 动画创作的流程首先应简化, 让儿童产生更多舒适感, 过多的限制会压抑创造力。其次应当做相应调整, 更符合儿童接受规律。例如在定格动画的拍摄中, 允许出现边拍边想的情况, 因为孩子们可能会从粘土偶中得到新灵感, 有时比之前的设想更生动和易实现。

二.动画创作环节与儿童特性之契合

对于儿童而言, 动画创作的不同环节更像是一场游戏, 把专业化流程化的东西, 转变成儿童可以自然接受的内容, 找到动画创作各环节与儿童教育的契合点, 是儿童动画教学中关键的一步。同时应将专业动画流程简化, 选择一些关键步骤让儿童来实施, 在保证他们能完成一个相对完整动画的同时, 得到乐趣。

(一) 故事脚本———讲故事

故事脚本也称为文学剧本, 它是按照电影蒙太奇的模式来构想和写作。故事脚本通常以场景叙述为单元, 主要围绕五个因素:什么事件、谁是事件的主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及为什么。

故事脚本的编创其本质就是“讲故事”。许多孩子, 尤其是低年级儿童, 能够自发讲出生动的故事, 这些故事也许发生在他们身边, 也许存在于他们的想象。如果能将这些故事, 用动画语言记录下来, 对儿童自身和对儿童心理研究者们, 都非常宝贵。

同时, “讲故事”也是儿童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是许多学者研究的课题。教育家卡伯曾指出:“正是童年时的幻想引发形成了以后所有的创造性活动。”让儿童去讲故事, 而不是总被动地听父母和老师讲故事, 将极大地调动儿童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能给动画故事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当儿童的创造被支持, 并最终成为动画作品时, 他们也将形成更富有自信和创意的思维方式。

(二) 故事板———画故事

故事板是动画导演对未来作品效果的一个完整设想, 包括动画中出现的人物, 故事地点、摄影角度、对白内容、画面时间、关键动作等。它是一部动画作品的蓝图。

故事板的表现形式一般是将一个故事, 用一幅幅画面连接起来, 并配合文字等元素综合表现。对儿童来说, 画画是他们熟悉的表达方式, 因此创作故事板也可以让他们理解为“画故事”。只不过从前是将故事画在一张图里, 现在需要将故事的发展也画出来。

儿童通过“画故事”, 能够学会从视觉角度表达自己。这样的训练与绘画给儿童带来的帮助大致相同, 但在连贯性与逻辑性表达上更具优势。需要注意的是, 我们可以给儿童一些镜头的概念, 但是不需强调, 因为对于儿童创作而言, 镜头语言的掌握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让他们可以顺畅地用图画表达自己。同时, 画面数量不用过多限制, 只要孩子能够把想法理顺, 在几幅图中表达出来, 指导他们下一步创作即可。

(三) 造型、场景设计———建构想象中的世界

动画的造型设计包括角色设计、道具设计、动作设计等。动画场景设计是指导演与绘景师共同写作完成的关于背景、色彩、光影及镜头画面的构图工作。这两部分的工作是建构一个动画世界的视觉基础。

在引导儿童进行动画创作时, 可以让他们对角色和角色所处的环境进行充分想象, 并通过绘画或手工实现出来, 营造自己的梦想世界。只需给孩子们一个大方向, 不需要严格按照三视图、比例图、转面图等方式操作。场景设计也不需要剖面图、立体结构图等, 让孩子把大概的平面场景直接画出或搭建出即可。儿童经过不断挑战他们小困难, 并取得成就感后, 就能持续对一件事的兴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写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 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应得到发展, 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 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在想象的过程中, 儿童能够发展潜力, 增强思维、行动、交流能力, 培养情感, 发展运动和感知技能, 树立价值观。因此通过动画创作建构儿童心中的世界, 发展想象力, 将是最有效的方式。

(四) 原画、动画设计———赋予生命

原画与动画是赋予动画角色以生命重要的环节。原画能够描述一个动作过程的特点和意义, 确定动画角色的动作路线走向和动态变化效果, 是动画艺术效果的核心内容。动画是将一张张原画中间部分的变化过程补充完整, 构成了动画“动起来”重要的一环。

原画与动画的训练能让孩子们创造出的角色活起来, 这在他们的成长中是一个新鲜的体验。从前他们总在从事静态的艺术创作活动, 但通过动画训练, 他们可以随心所欲控制手中的角色, 想眨眼就眨眼, 想飞行就飞行, 真正体验到了“上帝之手”的感觉。

但让动画角色“动”并不是唯一的目的, 引导儿童观察生活, 观察自然才是动画教育的目的。当孩子能够掌握“动”的秘密时, 为何“动”, 如何“动”将成为他们面临的下一个课题。

(五) 合成与剪辑———电脑是工具

与从前庞大的动画摄影台拍摄不同, 如今动画后期基本是在电脑中完成, 包括原动画与背景合成、音乐音效合成、剪辑与输出等工作。

对很多孩子而言, 电脑主要是个游戏机, 但是当他们通过电脑创造出自己的动画作品时, 才能更深入地意识到———电脑是工具。这个工具非常强大, 能节省创作时间, 能快速查找资料。因此在动画教学中, 应更好地引导儿童用平常心去看待电脑这个工具。

计算机时代的来临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就像大禹治水, 疏导胜于围堵。一味地禁止、害怕,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自制力问题。而是要善于将电脑是工具的概念渐渐植入进孩子心里。通过动画创作来引导, 无疑是非常好的方式。

(六) 配音配乐———声音的魔法

声音创作是动画创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动画中的声音元素包括配乐、音效、旁白等。动画是一种视听语言, 视觉给人的充斥力非常强, 而听觉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如果听觉做的到位, 观众的整体感受就会大幅提升, 因此很多专业动画人都非常注重“听”的制作。

儿童在动画创作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声音创作, 这使得动画创作教学从声音的角度, 再次对儿童产生了影响。星海音乐学院的黄虹老师认为:“音乐教育的本体目标中包含认知和审美两个层面, 认知层面包括了一系列的音乐概念 (如力度、音高) , 而审美层面则体现在培养儿童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表现和创造上。”

因此在动画教学中, 应让儿童在审美层面上体会声音的魔法。首先可以让孩子们发现身边的音乐道具, 如杯子、铃铛、木鱼等东西, 根据动画内容原创打击节奏, 通过电脑软件录制下来。其次孩子们可以用自己的演唱、拍手给动画配音, 并自己录制对白等。

综上所述, 参与动画创作对儿童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也需要儿童动画教育工作者能够从儿童心理出发, 对创作环节进行筛选和改良, 设计符合儿童特性的课程, 使儿童能够真正从动画创作中获得丰富的体验, 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贾否, 动画概论,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 第50页.

[2]董帼,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观察思考, 2012年第六期.

动画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篇4

一、动画片提供儿童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平台

施拉姆 (美国传播学学者) 曾提出, 儿童是主动的信息需求者, 并不是孤立的、被选择的个体。儿童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情感特征去选择适合的媒介内容。媒体影像中的动画片可以各种各样的提供信息, 提供给儿童以取舍。儿童观赏动画片是娱乐的需要, 再者就是其认知发展, 交际交往的需要。动画片中夸张的人物造型、表演, 鲜明的色彩, 非常贴近儿童心理及思想情感的特征, 符合儿童认知水平的审美求要及心理接受能力。据调查所知, 75%的儿童喜欢看动画片, 并且会模仿动画片中的人物说话或者表演。这是因为, 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当中, 正是儿童在进行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过程。他们会将自己类比成某个动画人物, 去理解人的交际交流方式方法或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动画片中人物的交流方式、语言表达方式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自己的交流表达方式。可以说, 动画片是儿童认知世界的一个平台, 在儿童的世界里透过动画片中人物的表演来刺激引导儿童认识客观世界、认识自己。

二、动画片对儿童的影响

1. 认知自我及他人, 消除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儿童从母体脱离出来后, 并未能认知世界, 并且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感到无法理解、恐慌和不安。儿童并不能分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对客观世界没有概念, 儿童处在对自我的一个理解过程当中。动画片中很多故事情节都会涉及到“我”与他人的关系, 儿童借助动画情节将自己进行类比, 来实现对自我、他我和客观世界的认识。例如, 动画片《寻找小丑鱼nimo》中小丑鱼与其他鱼长相不同, 后面因为好奇心离开他的爸爸。儿童从母体出来后, 不能分清自己与母亲的差别, 会以为自己与母亲是一体, 自己是母亲, 母亲也是自己, 所以当母亲远离自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而在动画中, 小丑鱼离开父亲这样类似的情节, 映射到儿童心理, 让其了解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 自己总是要与母体分离, 成为独立的个体。这样儿童会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在动画中找到答案, 以消除自己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2. 人格价值观及语言、交际的影响

动画片塑造出的鲜明的人物形象, 会对儿童产生深刻的印象。如超人英雄、好人与坏人。动画故事情节中经常会展示出与人为好, 帮助他人就会得到大家的喜爱。如, 《超人总动员》中, 超人总是乐于助人, 在人为难的时刻出现, 解救人于任何艰难险阻, 同时超人的行为受到了所有人的夸赞、表扬和喜爱。这样的情节会映射儿童心理及行为表现, 其在日常生活中会主动去与他人示好或帮助别人, 希望自己也收到别人的喜爱。这样, 儿童的人格及价值观念在动画片中人物关系的影响下逐渐形成, 摸索真实社会中的真、善、美、恶与丑等观念。

动画片中的语言结构简单、意思简洁明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儿童喜欢模仿动画角色的语言或表演。在这种模仿的过程中儿童去了解学习语言的表达, 逐渐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动画中的人物的交往方式, 会为儿童提供一些交际法则或规则参考。如活泼开朗善良, 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等行为会得到赞扬, 做了坏事要受到惩罚等。这些都会对儿童的心理或行为产生描述或强化, 引导儿童自我的交际方式、价值观念的形成。

三、动画片对儿童的双面导向

当然, 动画片对儿童的心理及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动画片的质量良莠不齐, 优秀的、具有正面积极向上的动画片会对儿童产生正确的认知向导。但是有些动画片中含有暴力、血腥等因素, 则会对儿童的心理和认知产生反方向的影响。儿童过度的沉溺于动画中易对其产生视力、行为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因此, 极向上健康的动画会帮助儿童认识自己、认识客观世界, 反之则背道而驰。

动画是儿童成长时期不可或缺的部分, 儿童在动画中的情节、角色表演、语言表达、交际关系中将自己生活中的困惑进行类比, 并理解归纳自己的思维和逻辑, 形成自己特有的交际方式并塑造自己的人格和价值观念。动画片是儿童认识自己和客观世界的窗口, 是自我学习和成长的一种方式。

参考文献

[1][瑞士]让·皮亚杰, 付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1.

[2]许政援, 沈家鲜.儿童发展心理学[M].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2.

成人动画与儿童动画 篇5

在2005 年- 2014 年所有广电总局推荐的555 部优秀动画片中, 以正义战胜邪恶为主题的动画片共有134 部, 占总体的24. 1% 。①当邪恶降临之时, 正义之士会用什么方法驱赶邪恶迎接光明呢? 从这134 部动画片中, 笔者得出的答案是: 以暴制暴。 《虹猫蓝兔七侠传》中动画角色虹猫和蓝兔铲除黑心虎的方法基本就是暴力、打斗。有人对其前十集的打斗场面做过统计, 每12 分钟一集的动画片, 打斗场面每集平均约有6 分钟。②由此可见, 动画角色虹猫蓝兔获得正义也是依靠暴力手段。如此密集的打斗场面, 很难不让儿童认可暴力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部动画片于2006 年在中央电视台以及国内800 多个电视台同步播出, 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而当时原本108 集的动画片在央视播出到第89 集时突然停播了。究其原因, 是广大儿童的家长强烈要求禁播。这部作品充斥了低级、暴力、脏话、恐吓、欺骗以及威胁的内容, 认为一切问题都要靠暴力解决。③但暴力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更不是儿童应当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角色将动画中的暴力符号化更易使儿童接受

人类文明产生最早的思想成果时, 符号学研究的历史就已经开始。符号学总与 “认知”、 “意义” 还有 “意识” 等联系在一起。现代符号学源自索绪尔的现代语言符号学。能指和所指是其理论中的重要两个概念。能指是内容, 即借用画面、语言、声音表达的内容, 是符号的形象。所指是主题, 是表达抽象的概念, 是符号代表的思想或者是观念。一部动画片中的能指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其所指是在理解能指的前提下, 在大的文化环境中被人们理解, 从而实现符号的意义。

例如 《喜羊羊与灰太狼》, 这部作品中因其有许多暴力情节而在2014 年的新闻联播中被点名批评。而在2013 年连云港就有三名儿童模仿动画片中架火烤羊的情节, 致使其中两名重度烧伤。有媒体报道称: 在动画片全集中, 灰太狼被平底锅砸过9544 次, 被抓过1380 此, 喜羊羊被煮过839 次, 被电过1755 次。④数据的准确性暂且不论, 在这部作品中暴力的场景过多, 角色之间的暴力过多, 灰太狼对羊群施暴的场面, 红太狼对灰太狼施暴的场面经常出现。不要说是儿童, 成年人在看到有些灰太狼被红太狼砸的场景也觉得很搞笑, 对这样的角色以及情境也有深刻的印象。就像当时网络上还有 “嫁人当嫁灰太狼”的流行语。

三、国产动画塑造的自损型善人角色并不能真正地引导儿童向善

中国的道德教育或者说整个价值观的趋向都陷入了一种人我不对称的境地。它提倡抑制自我或者是牺牲自我而把他人放在一个更优先的地位上。我国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牺牲自己以成就他人。我们通常认为爱人是善, 而爱己是恶。如果一个人堂而皇之的为自己谋利益, 那么就会被他人不齿。

其一, 这种角色刻画的善并不能被儿童所接受。众所周知, 自爱是个体爱护自己的生命, 关心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的本能, 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如果每个人都没有要自己过得更好的意愿, 那么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从何谈起? 退一步讲, 如果人类没有这样的自爱的本能, 那又如何在生物进化的自然困境中生存下来? 自爱是无法消灭的, 自爱是爱自己, 但其也是能够爱别人的前提。既然自爱无法消灭, 人类不可能做到不爱自己, 那么动画片中的角色对儿童进行消灭自爱的灌输是不合理的, 塑造的动画角色损己利人, 儿童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会是善。其二, 长期以来宣扬以他爱为善, 以自爱为恶的观念最终会导致人格的异化。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我们可以得出, 人都是有正常的基本的需要的, 而且重要的是这样正常的需要是应当被合理地满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等, 这些需要都是人类基本的、正常的需要。在这样的基本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时, 人类是无法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我们在教育儿童何为善或者是在宣扬善念的时候, 不能忽略这些来自本能的自爱和来自本能的需要。如果人合理的需要没有得到正当的满足, 长时间掩饰自爱的本能, 往往最终会走向人的异化。真正的善, 是正确地处理他爱与自爱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讲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他人必然会发生种种关系, 自爱是本能, 而人总是在他人之中存在, 人是无法离开他人, 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的。与他人发生关系也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 自爱也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中实现的, 要引导儿童将自爱转移为他爱。

四、结语

动画角色将暴力合理化让儿童无法正确地区分善恶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暴力的符号化更加深了其对儿童日常生活的消极影响, 强化了他们对暴力的认知。过度地宣扬他爱而抑自爱的观念最终会导致人格的异化。如果儿童是观看这样的动画片长大, 那怎么可能身心健康的成长? 动画片一直被认为是教育儿童的工具, 而动画片确实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行不教之教。社会、学校、家长都赋予了动画片不一样的功能, 但是儿童心灵的善良与美好、人格的健全才是他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元素。

摘要:国产儿童动画片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国产儿童动画片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对儿童的成长过程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国产儿童动画片对儿童负面影响的论述, 以期能够引起大众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动画片负面影响的重视, 让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国产儿童动画片,儿童,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周勤慧.当前国产儿童动画片的教育价值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9.

媒介分析:动画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篇6

一、媒介:动画暴力镜头的传播者

暴力与色情一直是大众传媒研究的重点, 但对于暴力的关注度远远低于色情。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对于暴力的定义并不明确, 另一方面是由于暴力被过度“包装”, 打着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旗号, 堂而皇之地进入儿童的世界。本文从媒介分析的角度出发, 着重分析暴力因子如何借助媒介的外衣在我国大行其道。

格伯纳认为“以公然的武力对他人或自身, 或者违背他人的意愿, 带来伤害或者死亡痛苦的强迫性行为”[1]。不可否认的是, “自人类诞生起, 暴力元素就运用而生。”暴力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在动画片中通常采取符合人类普世价值观“正义暴力战胜非正义暴力”的方式, 去表达和传递正义, 表达人们心中所希望的愿望, 甚至有时候人们为了赞扬正义获胜, 采用“仰望和崇尚暴力”讲述及拍摄方式。《喜羊羊与灰太狼》讲述的是羊群为保护种族安危与灰太狼、红太狼作斗争的故事。在两种势力群体相互较量时, 势必会借助暴力的元素, 例如“火架烤羊”、“锅底爆头”等, 这些暴力行为已成为此部动画片的标志性“暴力动作”。儿童在观看此动画片时, 如若缺乏家长的正确引导, 影像中传达出的“暴力画面”很容易对其视觉和听觉造成冲击, 很可能在相似的情景和场合中对其中的暴力行为进行无意识模仿。

立足于动画片受众主体这一特殊性, 媒介应如何传达影像中的暴力行为, 如何从暴力角度客观看待儿童世界, 使媒介通过动画影像传递给儿童优秀的民族文化, 传播“真”、“善”、“美”以及爱、感恩、文明, 而不是通过媒介进行粗制滥造、以经济利益为重的粗俗、暴力过度的动画片, 更不能在媒介领域给暴力打开绿色通道。

二、格伯纳“涵化理论”与媒介的关系

现代社会中, 大众传媒为受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平台, 媒介通过影像、声音等多种方式加工、传达给观众一个极具相似的理念, 这种理念的传达, 通常需要辩证地看待。从李普曼“身外世界与脑海图景”[2]的观点上来看, 媒介作为大众传播介质, 它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更偏向于脑海图景的部分, 但受众通常会忽略现实本身的存在。基于以上两点, 考虑到当前动画片受众——儿童地位的特殊性, 我们不得不对当前媒介如何传播动画片、传播怎样的动画内容, 进行一个新的拷问。“格伯纳涵化理论”表明, 媒介具有传递某种观念并且改变观念的力量。就动画片来说, 儿童短时期观看暴力动画片, 会激发起他们无限的好奇心和模仿欲, 他们会在特定相似的情境中去无意模仿暴力行为;长期观看暴力动画片则会导致其暴力倾向, 改变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并且有可能危害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从世界动画发展史来看, 日本、美国应当属于动画创作较成熟的国家, 在经济与文化的促使下, 已形成独具风格的动画体系, 在处理动画暴力方面, 有其一整套完备的解决措施。例如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篇奖”的《超能陆战队》中, 小宏为了向教授报仇, 一时失去理智, 但最终听从了朋友的劝阻, 使用法律武器抓住了教授。而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本色》中, 小马哥为了替兄弟报仇, 不顾及法律秩序与他人安危, 按照自己的意愿公开使用暴力手段进行抗击, 这种暴力行径的展现, 无疑是对国家法治的蔑视。如果, 当下的儿童受这种思维的熏陶, 都将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把国家法治抛在脑后, 那么社会将面临极其混乱的境遇。除此之外, 观看了《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的两兄弟被玩伴模仿“绑架烤羊”的事件已经淡出了大众的视线, 事件发生之后的反思还应该继续, 受伤害的两兄弟的遭遇也应该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

三、从媒介的角度, 弱化动画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儿童作为祖国的未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他们的身心是否健康发展, 关系到祖国未来发展的昌盛与否。“少年强, 则国强”, 为此, 我们必须关注与其相关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对他们成长道路上的消极因素。随着电视媒介与网络媒介的发展, 一方面给动画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能的平台, 动画市场也不乏出现鱼龙混杂、粗制滥造的动画, 使得中国动画超越了日本, 成为第一生产大国, 但只是书“数”的突变而不是“质”的较量;另一方面, 媒介种类的扩大以及动画产品的增多, 儿童在接触动画的方式以及数量上都变得十分便利。如果媒介没有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儿童势必会将鱼龙混杂的动画内容, 不加分辨的灌输到自己观念里, 对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

根据媒介的议程设置理论来看:“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物或意见的具体看法, 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 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 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3]首先, 明确动画暴力对儿童性格的形成以及社会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通过媒介议程设置理论, 来弱化这一影响。例如, 把含有大量暴力元素的动画片放在非黄金时段播放, 避免儿童长时间, 大量的接触到这种类型的动画片。

其次, 媒介通过影像传达出来的观念, 在一定程度上会让观众产生共鸣, 并且潜移默化的改变原有观念。对于大众媒介上播出的动画片来说, 并且立足于受众的特殊性, 一方面媒介要充当把关人的角色, 另一方面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样对于辨别是非能力薄弱的儿童来说, 才能在动画片泛滥的时代不迷失自己。

四、结语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动画创作者, 动画市场迷失了本着传承“真、善、美”的创作方式, 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 却忽略了对动画受众人群产生的消极影响。我们不能说, 动画暴力画面是导致大多数儿童产生暴力行为的唯一原因, 但是暴力动画对儿童产生的暴力倾向有一定的影响。动画暴力造成的伤害是多方面的, 而媒介作为重要的传播介质, 有其自身属性的重要性。怎么样将我国动画市场发展现状和受众自身特点有机结合起来, 是赋予媒介的新任务。

摘要:后工业时代大众传媒迅速崛起, 媒介作为动画片的主要载体, 通过电视、网络大量传播。动画片是儿童集“消遣, 娱乐, 学习”的重要方式, 同时家长也把其视为安抚孩子的“工具”。从当今热映的动画片来看, 动画内容缺乏教导孩子拥有“真”、“善”、“美”以及感恩、文明的心, 取而代之的是“暴力行为”、“粗俗语言”以及过早的“成人化娱乐”方式。本文从媒介分析的角度出发, 着重论述动画暴力对儿童自身以及社会存在的潜在危险。

关键词:媒介分析,暴力行为,粗俗语言,成人化娱乐

参考文献

[1]方明豪.从媒介暴力看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J].当代电影, 2011 (10) .

[2]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暴力动画片对儿童的影响 篇7

儿童的心灵天然的倾向于接受教育。动画片对于儿童来说, 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应该说动画片对儿童来说是人生经验的补充形式。动画片最大的特点是教育性和游戏性的结合。它对儿童的教育是在没有成人指导的情况下进行的, 靠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好恶去接受, 比学校教育更为自然, 有更大的主动性。

几位外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将一群4岁的幼儿园男孩分成两半, 给其中一半儿童看一部表现成年人辱骂、用玩具枪扫射、用塑料棒抽打人装扮的小丑的短片, 另一半儿童不看这个短片。随后, 两组儿童各抽出一半被带到一个房间去玩, 那里有一个小丑模型、塑料棒和玩具枪。结果, 看过影片的儿童对小丑表现出大量的攻击性行为, 没有看过影片的儿童对小丑没有任何攻击性行为。

这说明了动画片中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引起儿童的直接模仿, 而且肯定会影响到整个儿童期的行为, 并会在儿童的心里留下痕迹。其实就像我们小时候听了很多鬼怪故事, 长大成人后虽然相信鬼神并不存在, 但是走到黑暗荒凉的地方, 难免会产生对鬼怪的恐惧, 这种早期的经验总是渗透在将来的经验中。比如有些教育家研究发现人们在13岁以前的学到的东西极不容易忘记, 特别是3岁以前, 能够在脑海里留下极深的印象, 长大后碰到与其相关的事物, 脑子里会很快回忆其当时学过的东西。

有些动画片比如《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花仙子》, 培养的是儿童的幽默和机智以及热爱和平, 用智慧去解决问题, 调节自我。而像《变形金刚》, 《圣斗士星矢》《七龙珠》这类动画片培养的是破坏有理, 暴力无罪的感觉。

前一段时间火爆上映的108集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 是国产动画片空前的奇迹, 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国内800家电视台的同步热播, 收视率首度超过国外动画片, 短短数月就达到了1500万册以上的图书销售量, 这好像是一个值得弹冠相庆的大丰收。然而, 在央视频道播到89集的时候突然停播了, 究其原因, 家长们要求禁播。家长们写道:这部动画片的制作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 但是1内容低级, 充满了暴力、脏话、恐吓、欺骗以及威胁。孩子们长期看这样的节目, 会产生不良的影响;2故事毫无创意, 内容就是抄袭的成年人的武侠小说, 叙述的一个不着边际的江湖故事;3动画形式没创新, 在拙劣的抄袭国外动画片。关键的是这种动画片向孩子传递的是一种暴力加无知的价值取向, 认为一切问题都要用暴力来解决。

说起来这部动画片就是受了很多日本动画片的暴力影响。

近年来由于日本动画片的大量涌入, 很多人注意到日本动画片在视觉上的“暴力美学意境”倾向。日本动画特别擅长以类似于讴歌爱情的抒情手法, 来讴歌生死相依那瞬间的美感。日本的动画创作具有武士道和艺术家唯美地狱的创作倾向, 而动画片中的特技以及光和画面的表现力更增强了作品中暴力的震撼力, 这种震撼力甚至可以停留在其阅读人的心理从而形成或强或弱的心理影响力。同时, 我们也注意到, 孩子们随口提到的他们所喜爱的动画片中具有暴力特征的作品的比率很高如《七龙珠》、《圣斗士星矢》。

由于孩子普遍喜欢看动画片, 动画片影响了他们日常的认识、行为和话语能力。我们在对儿童的访谈中了解到: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看动画片, 而动画片的人物和内容还构成了他们平时谈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如果哪个孩子不了解正在放映的动画片的情节、人物和对话, 就会遭到排斥和耻笑, 甚至没有人愿意和他说话。这对中国的少年儿童来说构成一种影响行为选择的群体的压力。从访谈结果来看, 这种来自同龄伙伴的外界压力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绝大多数孩子会成为动画片的忠实现众。

可是年幼的孩子无法根据行动的意图来区别行动及其后果。我们来看一下, 报纸曾报道过这样一出悲剧:1998年7月4日中午11时, 鹰潭市某宿舍两位3岁左右的男孩独自在卧室玩耍。天真的幼儿从靠近阳台的书桌爬到窗口, 模仿电视动画片中小鸟的飞行动作, 先是一男孩“飞”下, 另一稍小的男孩也随即学着张开双臂飞出窗外。结果两人摔到10米下的地面上, 一个3岁半男孩肝破裂死亡, 另一男孩负伤。

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到两个问题:其一, 儿童区分信息的能力很弱, 年龄小的儿童可以说根本没有区分能力, 对行为与其后果间的联系也不了解;其二, 儿童具有强烈的模仿倾向, 他们非常容易模仿他们周围的人和事物。可以想到, 动画片中播放出来的图象能够给予儿童以极大的刺激, 并且可以使儿童产生信任甚至盲从。

在中国社会.有关暴力性动画片对少年儿童的影响问题的认识存在这样几个误区:

其一, 虽然我国进口动画片要经过审查, 但是我们的审查更为关注的是政治倾向, 而对暴力倾向的关注明显不够, 这从地方电视台播放的节目中带有暴力性质的动画片占有很大的比例中可以看出, 从1994年播出《星球大战》以来, 暴力性动画片就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忍者神龟》、《圣斗士星矢》、《变形金刚》等等。我们承认像《星球大战》等一系列动画片宣传的都是扬善抑恶的主题, 但这一过程的实现却是依靠暴力性的打斗实现的。因此, 虽然每部动画片都有宣传正义的主题, 但是真正被儿童接受的却不一定是它的主题而往往是它的以“恶”制恶、以“暴”制暴的表现形式。而这一点, 我们的儿童节目制作人和审查单位都没有引起重视。

其二, 动画片也应该实行分级制度, 但是由于我国没有影片放映的分级制度, 而且人们都习惯于这样一个固有观念——动画片就是给儿童看的, 只要儿童愿意看的, 大家就觉得是合适的。这样一来, 动画片的暴力倾向就受到了极大的忽视。如此, 当不适合儿童看的动画片播放时, 而动画片中暴力因素对儿童的潜在负面影响就被吸收了。

其三, 家长也忽视了动画片的暴力因素。在中国, 虽然所有的父母都对孩子看电视耿耿于怀, 但惟独鼓励孩子看动画片。他们认为动画片不仅会让孩子增加对社会和人性的理解, 而且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智力与想象力。老师和家长对动画片中的暴力问题都没有清楚认识, 而这恰恰显示出了成年人对动画片的理解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

由于对动画片的负面影响都没有认识, 这就导致了动画片从审查机构、电视台、家长这几个有可能阻止孩子受暴力影响的途径都畅通无阻。因此, 让社会正确认识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那我们应该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首先, 在国家的层面上, 应该从法律方面加强管理,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强调, 各种媒介如传播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 要负法律责任。但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媒体暴力监控机制, 最重要的是要制定实施细则, 对禁止什么、怎么禁止、谁来禁止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其次, 加强针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加拿大学者约翰·彭金特指出, 媒介并不提供外部客观世界的简单映像, 媒介向我们提供的是经过人工精心建构的产品, 这种产品反映着生产者的各种选择和判断, 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多数观察和体验, 是通过媒介获得的。根据这种观察和体验, 我们得以增进自己对周围世界的了解, 我们有关客观事实的许多看法和观点。媒介反映和构建了社会现实, 因此需要培养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媒介素养, 从而更好地认识、利用大众媒介。

其中, 特别强调建立健康的家庭传媒环境。家庭是生活的据点, 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起点, 而家庭传媒环境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儿童也不是生活在单纯的某种传媒环境中, 传媒对儿童的影响是儿童的传媒偏好与其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加上儿童并不是完全被动地使用传媒, 不同的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不同的传媒及其内容, 结果会形成不同的影响。所以要切实加强父母在儿童传媒接触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有效的父母中介作用要求父母跟儿童一起讨论节目内容, 解释有歧义或干扰性的材料, 从而使儿童对动画片里的暴力因素形成判断和理解能力。

这样, 才能真正的使动画片变成孩子的良师益友, 家长们再也不用整天为孩子看动画片而提心吊胆了。

参考文献

[1]高超.暴力卡通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及对策.广西大学学报, 2007-12-2.

[2]高畑勋, 支菲娜.暴力、动画片及其渊源.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4, (03) .

[3]赵津晶.警惕进口动画片的暴力倾向.中国电视, 2003, (07) .

[4]王平.谁给了“虹猫蓝兔”剑-——国产动漫暴力之拿来主义.电影文学, 2007, (15) .

[5]路晨, 刘云艳.家长关于动画片对幼儿交往能力影响的内隐观的质性研究.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8, (03) .

成人动画与儿童动画 篇8

一、语文汉字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汉字结构复杂、笔画较多、发音多变,加上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对汉字结构规律和发音规律的总结和应用,以致儿童或初学者对汉字的认、说、读、写以及对汉字理解都较为困难,长此以往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

另一方面,信息时代已然到来,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也加剧了提笔忘字的现象,为语文汉字教学增添了新的障碍。张福梅通过对汉字构成的分析、汉字教学现状以及儿童学习汉字所占用的时间精力的比较得出结论,认为汉字是难学的文字体系[1]。因此,仅靠传统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仅靠几本教科书和课堂上的传统教学,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汉字学习问题。

因此,在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为现代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二、汉字动画教学的优势

我国古代圣贤很早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教育思想,让儿童边玩边学、实施快乐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二十一世纪不仅是知识的世纪,也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世纪,基于儿童对信息技术特别是动画游戏的热衷,将动画游戏运用到小学语文的汉字教学中,有助于解决传统语文教学单调乏味等诸多问题,实现寓教于乐,开展快乐学习。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在课堂上的口头教学和板书内容不易被记忆,但动画里的一个图案或一个动作却能令学生过目不忘。可见,动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动画中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既能满足儿童好奇、好新、好仿的心理特点、符合儿童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又便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与教学。在动画教学中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揭示汉字书写顺序和演变规律,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素养[2]。汉字动画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汉字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快掌握正确的汉字书写方法,提高汉字识字能力,还能缩短使用教科书的授课时间,方便、快捷、高效的授课方式既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与负担,又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双赢效果。

三、汉字动画教学探索与实践

通过深入研究汉字的产生和演变过程,运用Flash动画开发软件和AS3.0动作脚本设计开发了一套汉字教学动画软件,并在佛山市内的几所小学、幼儿园以及个别教育机构开展教学试验,在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动画创设良好的汉字学习氛围

动画教学以鲜明的色彩、活泼可爱的动画形象吸引着广大少年儿童。动画是一种将音乐、声效、文字、图像以及富有新意的界面融合在一起的动态效果,具有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等特点[3]。利用动画技术可将微观的、宏观的、可见的、不可见的、现实的、非现实的各种人、事、物的运动过程直观地表现出来。行为心理学认为,动态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而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一位儿童都不约而同地迷上了“动画片”。因此,在儿童汉字教学中,可充分运用动画的优势,将动画融入到汉字教学的过程中,提高教学效果。其中,利用汉字教学动画软件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汉字教学之初,可通过象形演变动画作为课前引入(如下图),象形演变动画中活泼生动的动画画面和生动的语言,不仅能满足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对动画的热爱,还能成功将学生带入汉字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动画教学优化汉字教学过程

在汉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认识汉字、掌握汉字并书写汉字,因此,汉字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关键。基于汉字的组成形式多种多样,汉字结构复杂、笔画繁多、缺乏规律、跳跃性大,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为此,可运用生动的汉字演变动画将汉字的组成展现出来,并总结出汉字之间的规律,有效优化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对汉字学习的热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汉字和记忆汉字的意义、字形和书写方法。例如,“月”字演变是由一个弯弯的月亮演变成甲骨文,然后演变成小篆,在历史的演变中,小篆体改造成了现代汉字。通过这一系列变化,学生能够明白月本意是指月亮,同时文字的演变过程能让学生正确地书写月字。

(三)运用动画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小学语文的汉字教学中,汉字教学相比于其他的语言、作文教学来说,没有具体的认知情节导致教学过程偏枯燥,枯燥的教学氛围极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在这种环境下,运用动画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至关重要。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影子》这一课的汉字学习中有一个“飞”字的教学,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运用汉字教学动画软件演示一只鸟儿煽动翅膀飞翔的动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飞”字的结构时,可以让学生观看汉字教学动画软件中“飞”字的演变动画,动画中鸟儿翅膀的形状刚好与“飞”字的笔画相呼应,通过动画给学生形象的字体形成的感受,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即可以对于“飞”字的组成和含义获得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充分提高了汉字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习效率。

四、结语

汉字教学动画软件在佛山部分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学试验表明,教师与学生都普遍青睐这种动画教学形式,课堂学习气氛和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受到师生与家长的一致好评。总体来说,运用汉字教学动画软件开展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通过形象生动的动画演示,可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通过动画演示,介绍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汉字字义的理解和字形记忆,提高汉字学习的质量和学习效率。

(三)通过动画演示和教学,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汉字的起源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史,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从小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对中国古代汉字创造过程的了解,学习中华民族先祖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设计开发汉字演变动画软件应用于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动画演示还原了汉字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有利于学生了解汉字产生的原因和深刻理解汉字的字义,还有利于汉字的字形记忆和书写,对儿童汉字学习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要:汉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有效的汉字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汉字教学的效率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结合笔者自主研究开发的汉字教学动画软件,将汉字演变动画应用于实际教学,以解决汉字难读难写难记的问题,提高儿童对汉字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汉字演变,教学动画,汉字教学,教育游戏

参考文献

[1]张福梅.小学生汉字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2011,2(8):35-36.

[2]李靖.运用Flash动画优化小学语文识字教学[J].中小学电教,2013,1(3):104-105.

上一篇:资产阶级革命下一篇:提高英语阅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