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革命

2024-09-27

资产阶级革命(精选10篇)

资产阶级革命 篇1

17世纪中叶, 代表封建专制王权的英国国王与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议会之间的矛盾因为财政问题不断激化, 终于于1640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它是继尼德兰革命之后, 资产阶级第二次取得革命的胜利。由于革命前和革命中, 英国政治生活中, 形成了国王和议会两个权利中心, 他们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外交关系, 所以英国这期间与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具有双重性质。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 正值“三十年战争”的末期阶段, 欧洲主要大国忙于战事, 无暇顾及英国, 客观上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保证了革命得以在没有大规模武装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仍然引起欧洲各国的关注。革命初期, 表现为内战的形式, 欧洲大陆的各君主国并不认为议会军队能打败国王。在支持议会还是国王的问题上, 不同国家从本国商业利益、政治利益和王朝利益出发, 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一水之隔的法国在英国革命初期没有明显表现出支持英国国王的态度。随着英国内战的进行, 法国开始担心英国革命会对法国人民产生不良影响, 从而影响到法国政权的稳定。1646年马扎然在给法国新任驻英大使贝利耶夫尔的指令中明确指出:“如果大不列颠国王恢复了过去的政权, 即使相信他将成为我们的敌人, 也要比英格兰和苏格兰变成共和国好一些。”由于“三十年战争”牵制了法国大部分精力, 法国无法进行公开干涉, 而是通过与英国国王的后方基地苏格兰结盟, 对战争进行调停, 挑拨议会分裂等方式支持英王。1649年法国结束战争, 马扎然决定用武装干涉对英国议会施加压力, 阻止议会处死查理一世, 但还没来得及行动就传来查理一世被处决的消息。此时, 法国国内投石党的军队包围了巴黎, 政局危急, 法国的计划落了空。

17世纪前垄断海外贸易的西班牙是英国贸易上的主要敌人。革命爆发后, 西班牙趁机加紧削弱英国, 大力支持爱尔兰起义。但法西之间的战争出现了不利于西班牙的一面, 迫使西班牙同英国接近。西班牙在外交上表示支持英国议会, 但同时又在荷兰进行反对英国议会的活动, 渲染英国海上势力对荷兰的威胁。总之, “削弱、分治”是西班牙对英国革命的主要政策。

荷兰一度曾是英国的盟国,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 因海上霸权 (下转第8页) (上接第7页) 和商业利益与英国已经有了很深的矛盾。荷兰对英国革命无论支持还是反对, 支持议会还是国王, 都是从自己的商业利益出发, 希望从英国的革命中捞取更多的实惠。联省共和国 (荷兰) 议会支持国王, 而联省共和国的最主要省份荷兰却支持英国议会。。荷兰的商人认为英国的内战会使更多的英国居民逃出荷兰, 给荷兰带来财富。

沙皇俄国对英国的专制政权抱同情态度, 但由于两国相距遥远, 难以作出及时反应。教皇支持英国国王, 而他的目的是利用英王的困难处境试图在英国恢复天主教的地位。丹麦支持英国国王, 并为之输送了大批装备。1643年底, 丹麦和瑞典之间发生了战争, , 丹麦的支援活动被迫停止。瑞典因为丹麦支持英国国王的缘故, 对英国议会表示支持。

综上所述,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没有引起欧洲大陆国家的充分重视。他们忙于相互间的矛盾和冲突, 对英国革命基本采取了静观其变的态度, 根本没有预料到这场革命将会在欧洲大陆引起更广泛的革命, 更没有想到, 革命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 英国因此国力日盛, 很快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首位的国家。

无论表扬还是批评, 需要的都是真诚、坦率。我常对我的学生讲:“我们实际上是朋友, 在学习上我教你们学, 而正是你们的学才促进了我教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我们是平等的, 教学相长才成立。”而身为人师的我,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教知识的同时, 还要教育他们怎样做一个对人类社会有用的人。这就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所在。

首先, 我引导我的学生做一个快乐的人。无论是解题、写作, 还是劳动、娱乐都不能有痛苦的想法。当然了, 这一点很难做到的, 它需要毅力、勇气, 更需要智慧。记得在初学列方程解复杂的应用题时, 学生找不准等量关系, 有的额头冒出了汗, 有的咬碎了笔帽, 还有的干脆趴在桌上不起来了。见此状我就给大家讲了古埃及数学的一个例子, 大家边听边哈哈大笑, 笑声过后, 我让大家找等量关系。结果, 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了等量关系, 当然也列出了多个方程式。然后我又引导他们不仅列出了书上的方程, 而且每道题都找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抓住这个时机, 我表扬他们“真聪明, 一启就发。要是能举一反三就更聪明了。”有了鼓励, 大家研究学习责任, 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 我亦能负。如此, 你才能磨炼自己, 求得更高的知识, 而进入更高的境界。如果做某事, 那就把它做好。如果不会或不愿意做它, 那最好不要去做。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我在开学初就明确了每个人的卫生责任、学习责任、纪律行为责任, 并以《中小学生一日常规》和《学生守则》为依据。而在实际学习生活中, 不免有越轨的行为。对此, 我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 从值日时关门窗、关灯做起, 培养习惯。然后发展到关心别人, 履行诺言。聪明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 帮助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帮助别人。一个人要帮助弱者, 应该自己成为强者, 而不是和他们一样变成弱者。当感到很多人都需要你的时候, 这种感情就会使你有旺盛的精力。在班里成立了帮助“留守儿童”的活动。使他们感受到我们集体的温暖。除了在学习上, 生活上帮助外, 还在思想上帮助, 对自愿伸出援助之手的同学, 我及时鼓励他们, 让他们懂得, 帮助别人是责任也收获快乐。这样一来, 班级就像一个温暖的家, 每位成员都在鼓励中成长, 每颗纯洁的心都在鼓励中绽放着热情。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蒙县东梁学校

资产阶级革命 篇2

一、“君权神授”下的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间:1640年—1688年)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3、开始的标志:新议会的召开(或议会同国王的斗争)

4、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新贵族;

5、领导人物:【克伦威尔】

6、两次内战:1642年查理一世“讨伐议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由议会斗争进入内战阶段,议会军在克伦威尔的领导下,两度打败王党军

二、共和国与护国政治1、1649年英国议会宣判查理一世死刑并送上断头台2、1649年5月19日议会宣布成立共和国,实权控制在克伦威尔为首的军队手中 3、1653年英国实行以克伦威尔为核心的护国政治,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

三、光荣革命与《权利法案》的颁布1、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进行了疯狂的反攻倒算。

2、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光荣革命),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新的国王

3、《权利法案》

①时间:1689年;②目的: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③机构:英国议会

④内容:⑴以法律的形式对国王在经济、政治、宗教等事务中的权力进行严格的规定 ⑵确定了议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基本原则

⑶对公民应有的权力做了明确的规定

⑤意义: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起来。

⑥评价:以法律的形式限制了王权,确立了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君主立宪制,使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得以体现,从人治社会走向法治社会,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资产阶级革命 篇3

所谓民主革命,是指反封建专制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马克思把人类历史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按此划分,反封建的任务应由资产阶级来完成,因而一般又称之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就是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封建,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产阶级在反封建的同时,还必然承担着反侵略的任务。我们对“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解,就应该从其反封建反侵略的角度去思考,在此,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从组织上看,辛亥革命建立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这是一个统一的全国性政党,它与旧式民间反清复明的组织形式有着根本的不同。旧式的组织多以歃血订盟、结拜兄弟等形式来组成,以天地会为例,其组织形式不过是“立一堂名,以兄弟相呼,聚则众数十或数百,合党竟至逾千逾万,散则如鸟兽”。而中国同盟会它不仅在组织结构上完整,在东京设立总部,“支部于国内分五部,国外分四部,皆直接受本部之统辖”,更值得一提的是,同盟会章程规定,其领导人总理及议事部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这一规定带有明显的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

第二,从革命纲领上看,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反封建反侵略、追求政治民主的愿望,特别是民权主义,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推翻已成为“洋人朝廷”的清朝统治固然重要,而“破旧”之后的“立新”更是关键,中国古代历次的农民战争都是要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而我们为什么不把它们都叫资产阶级革命呢?其核心就在于农民战争都没有、也不可能建立一种不同于封建专制的新型政权。

如果说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从政治上解决了反封建的问题,而民生主义则是孙中山在经济上反封建的一种设想,民生主义试图通过核定地价、土地国有的方法来解决土地问题。核定地价以后,虽然国家不会强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即孙中山所说“并非夺富民之田”,但是由于核定地价以后的土地增值不归土地所有者,这样,地主阶级通过土地获得的利益将大大削弱。因此,民生主义不仅是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不均的问题,也是用一种相对温和的方法来瓦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

第三,从革命结果和影响上看,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巨大变化,使中国社会从此告别了君主专制的时代;《临时约法》不仅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政体,它体现的主权在民原则,是对中国社会两千多年来封建纲常思想的一种颠覆,中国人被禁锢的思想闸门被打开了,中国社会向着近代社会转型的发展趋势已不可逆转,辛亥革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由专制走向民主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资产阶级革命 篇4

一、注重发展教育, 形成其资本主义专业教育观

上世纪初期, 黄兴在日本留学期间是其接触与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知识的重要时期, 也是其思想转变的关键时刻, 开始由一位单纯的爱国主义者变为资产阶级革命战士。在归国后, 黄兴便在两湖书院及武昌普通学堂开始反清革命的宣传, 并主持长沙明德学堂师范班, 将学校教育作为革命宣传的重要阵地。在云南河口起义失败后, 黄兴被迫流亡国外, 同时也是其专门教育生涯的开始, 他在日本重组了体育会, 培养了大批军事干部。黄兴重视各学科的融合, 并积极开办学校, 希望能进一步了解有志于国家振兴的青年知识分子。黄兴指出, 对学生的教育必须重视他们的生存竞争能力, 以便让他们更有效地认识社会, 以形成公共心, 为此, 他提倡培养竞争型、公共型、管理型、科技型等方面的人才。在当时教育人才严重缺乏, 教育状况落后的情况下, 黄兴提出兴办师范教育, 并多次写信给当时的教育总长。黄兴将这种与学生智育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模式称为教授, 其主要体现为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及训练。同时, 黄兴还非常重视个别教育, 强调学生要博览群书, 对教师的素质的要求是做到专心致志“久于其任”[1]。

幼年时期的黄兴受明末大儒王夫之的影响, 并受两广总督张之洞推荐进入两湖书院读书, 开始接触到维新运动。20世纪初期, 沙俄侵华速度加剧, 黄兴组织了军国民教育会, 并在长沙明德学堂创办了日语学校。在长达数年的留学生涯中, 黄兴的教育思想逐渐从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向民主主义过渡。当时, 曾有人推荐黄兴担任教育司长, 他都委婉地拒绝, 他说教育是一个陌生的职业, 更是一个寂寞的职业, 其实质是一个神圣的天职。所以, 他始终恪守教书育人的理念, 实现社会改造及教育普及的目的。黄兴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有目的、有方案, 并给人以意识上的感化。黄兴反对18世纪法国启蒙学派提出的万能论, 反对夸大教育的作用及否定教育的功能都是错误的行为。所以, 黄兴提出了教育与政治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教育对政治的影响在于民族精神的激励。他考察了德国迅速发展并超越欧洲各国的现实, 认为要想实现国家的富强, 就必须有一大批受良好教育的商人及掌握高超技能的专业人才, 才能完成这一使命, 这一点也值得人们深思。黄兴说:“例如, 我的家乡物产丰富, 教育就应该注重实业教育, 同时还应将实业教育作为全国女子的教育方针, 使其在接受规范的教育后获得相当的技术, 然后在社会上担任一定的社会工作。”第二次国民革命战争失败后, 黄兴又一次流亡日本, 他在东京创办了政法学校, 并组织亡命东京的国民党人研究政治与军事, 并为再次夺得革命政权做准备。由此可见, 黄兴的专业教育是以国家建设为中心, 是其资本主义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校与社会教育并重, 通过社会规范教育世人

黄兴一贯主张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在社会生活中使资产阶级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他主张应着手编辑民国建国信史, 让国人了解政权的来之不易, 并珍惜到手的权利。他认为“重法戒而巩邦基”, 并指出应通过报纸、杂志等媒介, 灌输国民教育思想与理念, 进而沟通国民之间的感情, 为共和政权的巩固创造良好的条件。黄兴充分认识到新闻媒介的重要性, 他认为要想得到国内外各方面的支持, 就需要加强新闻工作, 视报纸为强国之必要。他认为“大学是文化的中枢”, 并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就有归国后兴办学校的思想。黄兴在一百年前就提倡体育活动, 他不但是革命领袖及著名的军事家, 而且还是体育活动的爱好者。黄兴自幼便经常爬山、游泳, 在其14岁时还拜师学习吴家拳, 并注重兵法与体操, 他认为“应提倡尚武教育, 设立极大师范, 辅以枪场, 供人民练习”。黄兴还认为, 体育是造就健全人格, 人生富足的重要工具, 这也是其革命运动的重要身体支撑。黄兴对体育的本质有着鲜明的观点:“体育能让人感觉灵敏, 身心充实, 即造就健全且完美的人格及体格。”[2]黄兴提倡职业教育, 并注重务实的学风, 通过实业来发展中国, 以实现国家的富强。所以, 黄兴指出:“教育之于救国有着重要意义。”所以, 黄兴提倡彻底的教育革命, 进行课程方面的改革, 收回教育主导权, 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由于在当时情况下对教育进行彻底的革命是很难的, 所以, 黄兴主张进行革命的教育, 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宣扬革命。黄兴特别注重中国青年教育问题, 认为只有彻底的教育革命才能为当时社会上的革命运动造就良好的氛围, 而且还能为革命输送更多的革命人才, 补充革命血液, 这在当时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时, 鸦片问题一直是中国近代最为棘手的问题, 黄兴提出及早终止西方列强鸦片入华是禁烟、禁种鸦片的有效方式, 同时还要教育人民与鸦片作斗争。在资产阶级政权尚未巩固时期, 黄兴认识到资本主义还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他主张将传统的忠孝信义赋予新的生命力, 提出“于民国为忠, 于私家为孝”, 这样忠孝便可两全。这样黄兴便充分运用广大百姓易于接受的方式, 并融合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 有助于人民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同情与理解。黄兴强调人人平等, 并提出应提高艺人社会地位的主张, 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应提倡男女平等, 同工同酬, 并摒弃缠足、不讲卫生等恶习, 提倡中华民族传统的孝友、尊师等良好风尚。所以, 黄兴的社会教育是一种大众化的教育, 是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对于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 他主张要积极地学习, 他曾经在一篇日记中写道:“近来时局, 日新月异, 泰西诸学具为当务之急。”[3]19黄兴主张教育救国, 并提倡新型人才观, 中西兼学变革传统教育。在教育实践上, 他积极捐资兴学, 并非常重视民办教育的发展。在人的一生中, 更多的是置身于社会这所大学中, 且在社会中接受的教育更为持久与直接, 因而也是最重要的教育。社会教育是黄兴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可以在社会教育中获得学校学不到的内容与知识, 并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广泛传播与影响的深入。黄兴通过社会规范来影响与教育世人, 让其与资产阶级国家共命运, 这是其资产阶级教育观的重要体现。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推行普及教育

在黄兴的教育思想中, 包含有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特征, 同时也有着西方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他的社会实践, 巧妙地将两者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因而黄兴也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 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代表。黄兴是近代中国真诚关心教育, 并付诸教育实践的著名教育家, 有着科学的教育思想。在实践方面, 黄兴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认为真理不是两种极端, 而位于极端之间。例如:黄兴肯定教育对社会的作用, 但他也反对教育万能论。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 更注重深思与力行的关系。黄兴始终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培养人才, 尤其是对人道德的培养, 要做到为人、为国的公心。在其教育思想中, 特别体现出一种人性、心性的关怀, 黄兴提倡品德的“性”与“行”的统一, 并将这一理念贯彻到他的实践当中。黄兴始终认为, 中国虽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要从发生问题的人身上去找原因, 这才是根本的路径及方法。所以, 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方法贯穿于黄兴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他的教育思想还体现以广大人民为教育的对象, 这就抓住了中国教育的灵魂。所以, 黄兴的教育思想贯穿于其平民教育的全过程。所以, 黄兴对教育事业有着无比的热情, 他将教育问题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相结合, 最终形成了其教育为国家、社会服务的思想, 这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及深远影响。

黄兴对于教育的重视, 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教育理想, 他为此而呕心沥血, 奔走呼吁, 在临终前, 黄兴还念念不忘教育。黄兴的教育观并不是根植于自然经济之中, 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全中国, 即为救亡图存之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就是来源于对教育及实业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黄兴还非常重视德育的培养, 在其早年担任私塾教育的时候就善于培养学生真诚、谦虚性格的培养, 尤其反对社会上存在的只教书、不育人现象。在其归国后, 黄兴一直任教, 并积极引导学生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黄兴还对当时的课程体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他将中学开设的课程分为语言、修身、数学三个类别, 并非常重视学科的建设与培养, 尤其是其渐进性及科学性方法方面。黄兴针对他的教育思想进行着大量的实践, 对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 他对教育作用的深刻领悟, 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当时的错误认识, 同时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也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摘要:黄兴戎马一生, 但时刻注意中国的教育, 这也是其奋斗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他对教育的重视体现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

关键词:革命先驱,黄兴,教育观

参考文献

[1]马志强.黄兴教育观再探[J].大同高专学报, 1997 (2) .

[2]刘菲菲.探寻民主革命先驱黄兴的教育观[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2)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学反思 篇5

朱子龙

一、关于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我作如下设计。(1)、知识与能力: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包括革命前夕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革命的过程;《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英国革命的背景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现象的阐释能力。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讨分析,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提取教材和老师教授教材中显性、隐性知识依据史料,从具体史实出发,推导出相关结论,完成从“史实”到“史识”的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学习中,认识民主和专制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反复性。通过对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光荣革命”的学习,让学生感知适时的、有分地的妥协与让步,是处理阶级与阶级、车与国、集团与集团之间关系的一种理想方式。通过对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杰出功绩的讲解,让学生明确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感觉到目标的设计是备课过程中最难的一个环节,虽然上完这个内容,我还是捕捉不到本节内容的中心和灵魂。

2、教学过程的设计,我还是依据老办法,以讲述法为主,原因之一是师生之间的了解不多,二是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讲,学生记笔记的被动学习状态,自主学习习惯没有养成。要在短时间内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很难的。

二、关于教学效果

1、我是以复习旧课的方式导入的,在上第一个班的时候,我个别提问第一个同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她不暇思索便回答“记不得了”我再问第二个同学“人文主义的含义是什么”他的回答跟第一个同学一样。我让他们翻课本,找出答案。这个环节浪费了不少时间,又由于开头的不顺畅,整节课气氛一直都很沉闷,这是一大败笔。

2、讲革命爆发的原因时,议会与国王的关系学生不易理解,老师也没有讲清楚。

新“土地革命”让农村资产活起来 篇6

30多年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中国亿万农民有了土地的使用权,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时至今日,这种过于零碎的土地经营模式已不能适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土地的所有权归集体所有,赋予农民土地经营权,但却禁止土地经营权出让或转租。这将几亿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城,造成大量土地抛荒。因此,允许经营权流转则成了发展规模化农业必须解决的政策问题。

2015年1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提出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健全耕地保护和补偿制度,要完善和拓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地票”等试点,推动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易地扶贫搬迁。

2016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是继家庭承包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大制度创新,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要围绕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关系这一改革主线,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必须牢牢坚持。要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都不能非法剥夺和限制农户的土地承包权。要放活土地经营权,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平等保护经营主体依流转合同取得的土地经营权,保障其有稳定的经营预期。

6000万亩土地流转,带来2万亿财产收入

李东山是河南周口市西华县东冯营村的农民,2014年以前,到城里打工和回家务农两不耽误。他的四个儿女都已经成年,在郑州买房定居。儿女给他算了一笔账,每年回家半年务农的收益远远低于在城里一个月打工的薪水,他也就此作罢,干脆跟随孩子住在了郑州。全家人在郑州过得其乐融融,没有人再想回到老家,他把地以一年600元的价格租给了亲戚。

随着城市化的演进,像李东山这样的农民已经扎根城市,农村的耕地、宅基地显然成了鸡肋,甚至毫无用处。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新土改”政策迅速推广执行,能让自己老家的资产活起来。

“土地流转让农民工能安心打工,让愿意种地的人能实现大规模专业化经营。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一步。”河南农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经济学教授刘旗表示,土地流转将会带来巨大的利益。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不仅有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同时也能使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每年将会有6000万亩左右的土地需要流转,如果全部实现,将会给农民带来2万亿元的财产性收入。

伴随规模经营,新型经营主体加速成长。目前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总量近270万家,共同推进了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集体经营共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生力军,改变了农村传统生产生活的面貌。病虫害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快速发展,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

此外,农民如果拥有土地经营权的抵押和担保全能,将能通过土地抵押获得银行信贷的支持,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改革要尊重农民意愿,也要有历史耐心

虽然对于新一轮土改,一些地区的农民热情高,对于改革力度和范围的期盼大,可是从国家层面来讲,土改牵涉的利益太广,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2014年9月底,中央审核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其中对工商资本入村开了“口子”。《意见》规定,工商企业可以适度租赁土地发展良种种苗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开发农村“四荒”资源等现代种养业。而在一些地区的实施过程中却变了味儿。

在先行试点的地区中,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这个在30多年前土地制度改革的先行地,实行的就是“资本入村”的模式。将土地集中后转包、转租招商引资。但据相关媒体报道,工商资本大举进入带来新气象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如企业经营的土地出现大面积抛荒与闲置,行政力量过多介入致使流转中部分农民权益受损等。

土改试点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得不让政府采取谨慎的态度。有权威人士表示,此次土改方案中,农地入市仅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中的乡镇企业用地以及公益性事业用地,对于农村宅基地进入市场仍采取先试点,探索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对于能有效缓解城市商品房压力的“小产权房”仍然不被承认。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曾明确指出,“农村集体非经营性建设用地不得进入市场。”此次土地改革方案中农地流转仍然被严格限制在农村集体内部。

“总体看,深化农村改革,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绝不能动摇。”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要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农村改革必须审慎稳妥推进,一时看不清的,不要急着去动,有点历史耐心,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确保农民权益不受损害。

“新土改”必须守住三条底线

正如韩长斌所言,改革固然是大势所趋,而底线的坚守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在多个场合重申:“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必须坚持底线思维,牢牢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

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耕地保护。对此,中央党校“三农”问题专家曾业松教授表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要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必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总规划师严之尧同样认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保障农民的权利与保护耕地并不矛盾,而且是有助于保护耕地资源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于建嵘认为,根据中国目前耕地资源人均占有较为短缺的情况,土地改革强调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是应当的,但是,他认为土地制度改革的大前提和核心应当是保护农民的权利。我国当前存在大量破坏和浪费耕地资源的现象,而且多年来屡禁不止,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喊了二十几年,但是耕地保护工作却一直做得不尽如人意,耕地数量每年都在锐减,相当一部分被征用和浪费,而且难以复耕。

究其原因,于建嵘认为,并不是国家对耕地保护不够重视,政府部门在这个工作上也投入了很多资金和精力,根本的原因在于对于土地的主人——千千万万普通农民的权利保障不够。由于缺乏制度性的土地权利保障,农民的土地可以随时被各级政府征用,其中不乏盲目开发的项目,相当多的土地被征用之后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闲置返荒;甚至一些项目后期难以推进,征地又难以复耕,造成巨大的耕地资源浪费。如果真正将农民的土地权益落到实处,让土地的主人能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土地应该如何使用、以什么价格交易,其他开发主体不能以极其低廉的价格随意圈占大片土地,那么耕地保护才有可能。

资产阶级革命 篇7

为了论述的方便, 摩尔在书中仍将英国内战、法国大革命和美国内战看作是资产阶级革命。但是, 他随后便指出, “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说法也有一定缺陷的, 而且我们也的确有必要指出使用这一说法可能会给人造成误导。”摩尔对于资产阶级革命的传统含义提出了质疑“对于有些学者来说, 采用资产阶级革命这一概念实际上是在暗示城镇商业和制造业阶级的经济权力会稳步增强, 直到发展到一定节点后, 与仍然掌握在旧统治阶级 (土地贵族) 手中的政治权力之间形成冲突。到了这一节点, 照道理革命就应该随之爆发。但是, 以来定义资产阶级革命则过于简单化了, 更像是在展示一副描绘已经发生过的一切的讽刺画”。此处我们可以看出摩尔态度的坚决, 这种坚决反应出他内心的自信, 当然他这种自信绝非是盲目的自信, 而是在深入英、法、美三国社会现实, 挖掘大量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史实并通过理性分析得出的结果。

一、英国内战的重新审视———贵族土地与资产阶级的融合

英国内战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的第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在许多人的观念里, 英国在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和发展, 随着他们经济实力的增加开始要求更多的权利和自由, 于是与代表封建势力的君主发生不可协调的冲突, 最终发生暴力革命, 推翻封建统治。然而, 封建的土地贵族与资产阶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真的站在利益天平的两端吗?资产阶级革命真的是摧毁了土地贵族阶层吗?摩尔通过检视农村各阶级在向工业化转变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而显著的作用, 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土地贵族与资产阶级逐渐融合, 成为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力量。

从14世纪开始, 商业在乡村和城镇的重要性逐渐上升。羊毛贸易不仅仅仅给城镇, 同时也给乡村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对乡村来说冲击可能更大一些。传统的土地和土地保有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再把地主和农民结合在一起了, 换句话说, 土地贵族开始从最大限度的剥削农民的剩余劳动价值向土地商品化转变 (我们可以透过圈地运动清楚地感知到这一点) 。正如托尼所分析的那样“土地贵族在一种商业影响力开始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做出了或多或少的自发性的调整和适应”。而在另一方面, 英国的商业和工业精英群体也逐渐沾染上了贵族的特质。于是, 我们可以看到, 自16世纪之后的几个世纪里, “富裕的贵族、绅士以及商业和专业人士中的上层群体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越来越摇摆不定。”最终, 在英国内战爆发时, “土地贵族成为资本主义和民主浪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 正因为这种乡村资本的重要性, 这种资本主义使英国土地贵族一直到19世纪都牢牢地把持着对政治机器的控制, 只有最终经过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飞跃, 才使产业资本获得了完全的胜利。

二、法国大革命的重新审视———资产阶级的“封建化”

深处在欧陆中心的法国由于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家的威胁, 封建统治阶级保留着较为强大的军队, 因而其君主的权势相对英国来说也更为强大。历史环境和社会结构的不同导致法国通过一条不同的路径进入现代世界。在面对农业商品化的浪潮时, 法国并没像英国那样使土地贵族转而采取商业化的农业运作方式, 而是相反, 资产阶级逐渐被同化, 用摩尔的话说, “资本主义通常戴着封建主义的面具”。

因为封建势力的强大和深处欧陆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法国缺乏从事羊毛贸易的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萌芽较晚发展也较为缓慢, 社会各阶层推动农业商品化的动力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 当法国人不得不面对农业资本入侵之时, 他们由采取了迥然不同于英国的方式。一方面, 在政治上, “法国的贵族阶层, 或者确切地讲, 这一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群体, 并没有想想方设法获得高度的独立, 而是变成了国王的附庸。”当然这与国王不希望看到这些贵族能够建立独立的经济基础从而获得挑战王权的能力有关。另一方面, 从经济上, 法国的贵族并没有向通过出售产品来获得土地利润的方式转变, 而是继续采取更为苛刻的手段来压榨农民, 即收取更多地租金。即在皇家专制主义的统治下, 法国的土地贵族通过把更多地压力转嫁给农民而适应了资本主义的逐步入。对于这一过程, 摩尔进行高度概括, “与英国不同, 商品化影响向法国农村渗透时并没有破坏封建主义的框架。”

基于以上的分析, 我们再审视法国大革命就更为理性。简单地认为法国大革命时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革命绝对是个错误。资本主义已经渗透到了旧有政权中, 并对旧政权进行改造, 当然这时资产阶级的势力仍然微弱, 单凭自身绝无可能导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相反, 深受压迫的农民阶层和无套裤汉成为支持大革命的激进力量。最终, 在城市和农村, 那些支持私有财产不受旧有政权束缚的力量赢得了重要的胜利。但是在赢得这一胜利的过程中, 资本家经常得到自己最主要的敌人, 即农民的帮助。

三、美国内战的重新审视———非基于资本主义利益的革命

人们可能会从一个一般性概念出发:奴隶制与实行自由劳动工资制的资本主义制度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冲突。于是自然而然的认为, 19世纪的美国南北双方存在这种根本性的对立从而导致了美国内战。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摩尔深入彼时的美国实际国情, 通过南方种植园经济所带来的真正效益来分析是否真实因为经济上的冲突所导致了南北战争, 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南方的种植园奴隶制度并没有从经济上束缚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南北战争的原因更在于奴隶制度构成了美国政治和社会民主的一个障碍。

与英国和法国相比, 美国通向现代化的资本主义民主之路有所不同, 它起步较晚。美国并不需要面临那个棘手的问题, 就是推翻一个错综复杂、根深蒂固的、封建或者官僚形式的农业社会。从一开始, 美国的农业商品化就占据了重要地位, 随着国家日渐稳定, 其迅速成为经济的主导力量。尚未接受商品化的土地贵族和君王之间的政治斗争并没有成为美国历史组成部分。美国社会也从来没有拥有过像欧洲和亚洲那样庞大的农民阶层。由于这种社会结构的巨大不同, 人们可能会认为, 美国历史上根本就不会产生英法两国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然而, 19世纪的美国确实发生了十分血腥的内战。人们习惯于认为美国内战这一暴力斗争是一个历史分水岭, 将美国历史上的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截然分开。人们也习惯于将南北战争归咎于南方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种植园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摩尔看来这种想当然的归因在事实面前是站不住脚的。

对于当时历史环境进行考量, 我们会发现1860年的美国在全国不同区域内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社会形态:种植棉花的南方社会、自由农场主的西部社会和迅速工业化的东北社会。当然, 冲突存在于种植棉花的南方奴隶制社会和工业化的东北社会。但是双方在经济利益上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 换言之, 南方对于整体资本主义发展并没有带来阻碍。摩尔对此论证时找到了说服力十足的证据。从1815年到1860年, 棉花贸易决定性地影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大约到1830年, 棉花贸易仍然是全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到1849年, 美国棉花产量中有64%出口到了国外。从1840年起一直到内战时期, 大不列颠棉花进口总量的4/5都是来自美国南部各州。因此, 很显然基于奴隶制的南方社会在美国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此摩尔认为:“基于奴隶制运作的种植园经济并不能被当作美国工业资本主义的不合时宜的累赘。它是美国工业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当时整个世界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那么导致美国内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摩尔在否定了经济利益冲突后, 在经济制度的发展基础上寻找到了这场战争的终极原因。那就是, “这些不同经济制度的发展最终导致了不同类型的文明, 其对于奴隶制问题的观点有着极大的不可协调性。北方资本主义和西部农场主之间的联合, 在短期内使得北方工业主和南方土地精英之间不再有必要形成一个联盟”南北双方在政治上的对立远远大于了经济上的对立, 再加上关于西部的分配问题等进一步激化了本就缺乏凝聚力的南北州, 最终导致了美国内战。

以上通过对英、法、美三国的重新审视, 我们可以认识到, 资产阶级革命并不能用“资产阶级领导”“反对封建主义”“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这样简单的字眼来概括, 或者说资产阶级革命无论在阶级基础上还是根本目的上都存在很大的复杂性, 各国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国情下, 存在着很大的或然性。摩尔在此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资产阶级革命, 《耶鲁书评》这样评价道“这本书对所有想知道我们怎样走到今天的各国知识分子来说都是一个挑战”。英国发生了世界范围内的第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在其过程中发生了贵族土地与资产阶级的融合, 土地贵族也参与到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斗争中。法国的大革命深刻的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近代化, 在其过程中发生了资产阶级的“封建化”, 资产阶级自身的力量也非常弱小, 并没有真正承接起领导革命的重任, 相反, 农民及无套裤汉在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国内战被称为最后的资本主义革命, 在发生的原因上也不是出于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 在摩尔看来其政治因素远远大于经济因素。英、法、美三国一直以来被奉为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它们近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革命亦被认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典型。读罢《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 尤其是读完摩尔着重墨对英国内战、法国革命、美国内战的考证和论证, 我们会对资产阶级革命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将资本主义国家在迈向近代化过程中发生的革命统一的称为资产阶级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差异性, 造成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 资产阶级革命在发生根源、推动力量、革命目的上存在着复杂性, 不能用某个字眼简单的概括。

当然摩尔对于英、法、美三国革命的论述也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 在逻辑上有时也存在着严密性的不足, 但这不足以否定摩尔的卓越贡献。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来说, 诸多固化的结论并不存在必然性, 我们要勇于跳出思维的框架, 客观理性的审视历史事实和相关资料, 也许我们会惊奇的发现, 不同的视角会让我们认识到知识存在着多样性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董书慧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3]亨廷顿, 塞缪尔.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 1989.

[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上) [M].许明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5]汉密尔顿, 杰伊, 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出版社, 2009.

[6]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

[7]戴雪.英宪精义[M].雷宾南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9.

资产阶级革命 篇8

一、思想根源———思想混乱,缺乏合力

理想和信念是一个政党的灵魂。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各不相同,只是因为“反清”的共同需要才使他们走到一起。革命胜利后,信念危机产生。章太炎提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黄兴也多次表示“事定之后、解职归农”,甚至发出“我爱林园想落晖”的感慨;宋教仁则极力主张实行政党政治;而孙中山等多数人表示甘心在野,为理想的民主国家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这些人失去了继续革命的目标,严重削弱了凝聚力和战斗力。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背叛了三民主义,抛弃了“三大政策”;以汪精卫为首的改组派也歪曲三民主义,将其视为同蒋介石争权夺利的护身符;真正坚持三民主义的国民党左派则不断遭到威胁恐吓,甚至迫害。志不同则道不合,这大大削弱了国民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退台后,蒋介石父子始终坚持以三民主义作为统一中国的政治诉求。然而,李登辉上台后,公然抛出“两国论”,极大煽动了台湾地区的分裂主义情绪。在国民党内,有追求“台独”的,有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有提出“驱逐台独、反对独裁、打倒金权、平均地权”政治新主张的,也有要求不独不统、维护现状的。思想和信念的极度混乱,这成为国民党在2000年落选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组织根源———派系林立,互相倾轧

领导辛亥革命的同盟会原本是几个革命团体合并而成的,并未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辛亥革命前,章太炎等曾因经费问题策动两次“倒孙运动”;武昌起义后,为争夺国家元首等职位,又形成了许多派系,如以黎元洪为首的湖北集团、以胡汉民为首的广东集团等;1912年,上海都督陈其美指派蒋介石刺杀了与其政见不同的光复会领导人陶成章。林立的派系,严重的内耗,极大削弱了革命派的力量。

1928年,东北易帜后,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但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从未停止,反而因利益争夺而恶性发展。在中央,有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亲美派、以何应钦为代表的亲日派等;在地方,有桂系、冯系、阎系等;在军队,有黄埔军校派、保定军校派等。大小派系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甚至大动干戈,以致无法实现中央政府的政令畅通,严重削弱了其合力,加速了其失败的历史进程。

退台之后,蒋介石父子对国民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肃,建立起绝对权威。但李登辉继任国民党主席后,出于其分裂祖国的图谋,排斥异己,以致党内一些维护统一的人士不得不退党,继而另组他党,这极大削弱了国民党的合力,分散了其票源,导致竞选失败。

三、政治根源———唯利是图,腐败低效

临时政府成立伊始,就受到旧社会沉渣和瘴气的毒化。一方面,有些革命党人遭到形形色色的侵蚀,以致“党人之朝气渐馁……而被同化矣”;一方面,有些人由“亡命”走上执政地位后,产生补偿心理,如陈其美“恣情滥狎,进出必坐极华贵之汽车……花天酒地,置军务于高阁”;另一方面,很多旧官僚和军阀觉得拥戴气味相投的袁世凯比素不相识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要好,这些人盘踞地方,拥兵自重,唯利是图,以致政令难行。

延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腐败低效之风有增无减。首先,未树立廉洁风气和严明纪律,贪污腐化之风盛行。1946年,湖南乡镇长贪污案件数竟达1300多件;宋子文任行政院长后,套购国家储蓄外汇达一亿五千多万美元。其次,机构庞杂,效率低下。南京国民政府是地方实力派和蒋、汪、胡等各大派系的大杂烩,官员并非量才而用,而是为了缓和派系矛盾的应付之举。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地方并不服从中央,中央政令不通;不同机构的政策规定殊多不一,甚至截然相反;“推、拖、搁、骗、编”被运用自如。

退台后,国民党对腐败进行了大力整治,但由于其政权的本质是为大资产阶级和特权阶层服务的,因此,腐败不可能根除。第一,行贿受贿由地上转入地下,贪赃枉法由个人走向集团。例如1973年,高雄市市长杨金虎公然明码标价,卖官鬻爵等。第二,黑金政治盛行。国民党在专制的同时,进行了有限度的选举,为拉拢选民,从一开始就利用金钱,左右民意;延至李登辉时期,愈演愈烈。极具嘲讽意味的是,一女人想竞选“立法委员”,她坦胸露乳,裸体演讲,以吸引选票,呼吁“要让政治像胴体一样坦白,要让政客像她一样不用包装”。50年的在台统治,国民党虽有政绩,但腐败低效使其大失民心,加强了台湾人民的换党意愿。

四、社会根源———缺乏基础,不合民心

辛亥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依然尚未成熟,其主要成分是新式学堂的教员、学员和留学生,没有发展到足以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程度。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资产阶级实行统治的经济条件没有充分成熟,专制的被推翻也只能是暂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没有获得农民的支持,甚至在革命后期还充当了工农反抗运动镇压者的角色。当时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谁赢得农民,谁就会赢得胜利。虽然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但也曾指出:“如果把地主的田地拿来分给农民……但地主就要受损失,而地主现在都是稍明白事体的人……而农民一般全无觉悟”。临时政府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反而镇压对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以农民、手工业者和游民为主的会党,从而失去同盟者的支持,不得不依靠袁世凯拥护共和。

南京国民政府倒台的原因之一也是社会基础薄弱。首先,国民党没有获得工农阶级的支持,这是毋庸置疑的。其次,国民党要加强对基层地方政权的统治,也要进行减租,这必然触动乡绅的既得利益,不可避免地与之发生冲突,以致国民党执政期间始终未能形成对乡村有效的统治。第三,在“四·一二”政变后,民族资产阶级以政治合作者和经济支持者的身份全力支持南京国民政府,但国民党却认为其力量微不足道,在政治上,拒绝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各种参政要求;在经济上,官僚资本垄断了金融业乃至国家经济命脉。40年代末,大批民族资本家的政治代表人物倒向人民一边,这是对国民党失望的最好证明。

2000年,国民党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一败涂地。一方面,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只为内战,不思建设,台湾在回归祖国之后没有得到关怀,反而受到更多的盘剥。另一方面,退台之后,国民党一直以反攻大陆和所谓“非常时期”为借口,坚持独裁统治,实行军事戒严,以党意支配民意,严格限制普通民众参政议政,这导致其社会基础每况愈下、民心已去。1997年,民进党夺走了12席县市长职位,执掌的县市人口占台湾地区总人口的71.59%,成为地方政权的“第一执政党”;2000年,民进党在选举中胜出。

资产阶级革命 篇9

一、觉悟与寻觅:突破阶级藩篱, 追求自我信念

电影《青春之歌》是根据著名女作家杨沫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 由崔嵬和陈怀皑执导拍摄。作为新中国影坛上绝无仅有的一部正面表现知识分子的影片, 它讲述了女主人公林道静, 是如何从一个受封建家庭逼迫而走投无路的青年学生, 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引导, 而逐步在革命斗争的锻炼中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故事。

在影片的一开始, 林道静还只是一个虽出生在地主家庭却受尽压迫的青年女性, 在绝望轻生时被一个地道的小资产阶级分子余永泽所救, 后与他组成家庭。之所以说余永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 这是相对而言的, 因为林道静虽然在出生上也属于小资产阶级, 但是她和余永泽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 一方面是由于生活环境所决定的, 身为知识分子的林道静虽然也出生于地主阶级, 但她实质上在家里过的是丫鬟的生活, 这样一种悲苦遭遇使得林道静本身又具有一定的斗争性,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综合环境的影响也使得她的骨子里有一种渴望独立、渴望自由的特质, 其实余永泽也很清楚这一点, 所以他对于林道静的评价时常有这么一句话:“静, 你简直就是一匹难以驯服的小马。”

渴望自由、渴望独立的小资产阶级林道静, 如何走上解放自我、解放祖国的共产主义之路。这就需要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来进行引导和帮助了。所以, 在这部影片中, 就非常成功地塑造了在这一时期的电影中极具代表性的共产党员形象——卢嘉川和林红。他们大都善良、热情、刚强、朴素, 他们大都能够非常透彻地分析国家形势, 对于国家的事情可以侃侃而谈, 不仅能够看到表面, 还能够挖掘事实背后的斗争大势, 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 作为革命的领导者投入战斗, 他们往往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于首位, 将个人的安逸和小家庭的幸福融入在了党和人民的幸福中, 甘愿为党的事业奉献终身乃至生命。所以, 他们的党员形象总是具备一定的先锋榜样性, 常常具备指示灯那所特有的教育与引导的作用。

二、双重身份:柔婉敏锐的青年女性与坚定顽强的共产党员

在我国, 由于长期受到父权主义的影响, 所以作为一般的男子要投身到革命斗争中尚且还需要一定的努力与进步的思想觉悟, 而作为女性, 作为女共产党员, 就更不容易了。所以, 在电影《青春之歌》对于女共产党员林红和林道静的塑造上, 我们仍然能很清晰地看见在一定意识形态影响下所塑造出的女共产党员在形象上所具备的一定独特性。

第一, 这一独特性体现在女共产党员所具有的女性和共产党员的双重身份上。在成为共产党员之前, 她们首先是作为女人而存在的, 所以在那样一种特定的环境氛围下, 女性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妥协性, 即使被现实激起了革命斗志, 但仍然会受到特定环境以及自身阅历、接触到的人事物的影响, 往往目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想到过斗争, 但却总是看问题看得不够透彻, 能够预见未来却总是一时找不准通向未来的道路。所以, 林道静会在渴望自由、渴望独立但却在现实中屡碰壁的情况下, 与余永泽结为夫妻, 婚后她仍然还是会和余永泽提起她是要独立、要走向社会的, 但仍然只是止步于思想层面, 因为她不懂得怎样去实现。直到后来, 卢嘉川开导她:“只有投身得到集体斗争中去, 把个人的命运和大众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才有出路”, 然后再通过一系列革命书籍的思想洗涤, 林道静最终成长为一名战士, 投身到了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中。

第二, 这一独特性还体现在女共产党员的外貌气质塑造上。电影中所塑造的女共产党员往往穿着朴素、大方, 五官也是比较英气的, 倘若以《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作比较, 林黛玉这一长相气质的女子绝对不可能是女共产党员, 史湘云则更为贴切, 因为她心直口快、爽朗快乐, 充满了进行革命所需要的大无畏精神。自古以来, 对于投身战斗的女性, 都有这么一句话对其进行歌颂——不爱红妆爱武装。所以, 一般说来, 在外貌气质形象的塑造上, 电影中的女共产党员们都是有些偏男性化的, 从她们走向革命道路之日开始, 她们双重身份中的女性这一角色就被自然而然的淡化了, 对于一个要为国家前途命运抗争的女共产党员, 她们的身上是不容许出现柔婉、敏感、细腻这样一些偏女性化的字眼的, 或许是出于社会刻板效应的影响, 一个优秀的女共产党员必然是坚定、顽强的, 甚至在某些时候往往表现地比男性更勇猛。因此, 为了塑造这样一种艺术形象效果, 剧作者们往往会在服饰、行为的塑造上大动笔墨, 对于林道静的塑造便是如此。在电影《青春之歌》中, 林道静的服饰非常固定, 通常她身着的服饰色系都是以冷色调为主, 首先在色彩上, 给人一种镇静、恬淡、祥和刚毅的感觉;其次是她的服饰种类, 她通常都以旗袍为主, 因为旗袍是最适合也是最能体现东方女性神韵的服饰之一, 相对也较简单, 给人一种纯洁质朴的感觉, 当然, 有时也会配着一些其他的装饰, 譬如林道静最常用到的便是围巾, 而且是白色的围巾, 这在外貌的塑造上就更加强化了她的质朴、纯洁与明净。

在电影《青春之歌》所叙述的战争年代, 当一名青年女性走上革命之路起, 也就意味着她已自动将国家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 所以当那个温婉敏感的林道静, 那个质朴纯洁的林道静, 被捕后, 所表现出的却是一种不屈不挠的顽强革命精神, 她浑身散发一种如野草般强劲的革命气质, 只见“她咬着嘴唇, 只剩下一个信念:挺住, 咬牙挺住!共产党员都是这样的!”

这就是电影中所塑造的女共产党员们的两面性, 温婉敏锐的女性和坚定顽强的共产党员。

资产阶级革命 篇10

一、主要做法

黄石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从2005年初开始。从改革的实效看, 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变化:一是集中了产权。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的房产、土地等不动产的产权证、土地使用证一律过户到市财政局, 避免产权“悬空”;二是统一管理经营性资产。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全部集中, 收归市财政局统一管理, 由市财政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三是统一调剂行政事业资产。市政府授权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超标资产、闲置资产有效调剂使用, 优化了资源配置;四是经营性资产出租、资产处置公开透明。经营性资产出租、资产处置等事项统一进入市产权中心交易, 实行阳光操作;五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从2007年开始, 将已制定标准的资产配置纳入了部门预算的“笼子”。该市通过上述改革, 达到了产权主体明确、资产分类管理、收支纳入预算、资源合理配置、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近几年, 该市着重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⑴坚持机构到位, 职能明确。黄石市财政局于2005年组建了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科, 做到了机构、编制、职能、人员四到位。为适应改革的需要, 2007年8月, 黄石市政府同意市财政局设立“黄石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办公室”, 属全额拨款的正科级事业单位, 核定编制4名, 领导职数1名, 负责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收益的征管工作。目前, 该市行资科与征管办合署办公, 征管办主任由行资科长兼任, 财政资产管理部门的人员编制达到8名。

⑵坚持思路创新, 目标明确。黄石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改革总体工作思路概括为“四句话”, 即权属集中, 分类管理, 收益统一, 阳光操作。“权属集中”就是按照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 改革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 由财政部门代表政府对部门单位资产进行集中管理。“分类管理”就是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资产, 在管理模式上, 区别对待, 各有侧重, 从而达到加强监管的目的。“收益统一”就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实行集中管理后, 各单位的资产经营收益和处置收益全部进入财政非税收入专户, 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阳光操作”就是经营性资产对外出租由市财政局按市场规则公开运作;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处置严格依照规范程序及规定权限进行, 以提高资产使用和管理的透明度。

⑶坚持分类推进, 操作有序。按照财政部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 该市组织专班开展全市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截至2006年底, 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72亿元, 其中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总额37.8亿元, 比2005年净增6亿元。市直行政事业单位有62家从事商业性经营, 出租门面440多间, 经营性资产达4900万元。在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的基础上, 该市针对不同类型的资产实行分类管理。一是对不动产实行集中管理。2006年市财政局与市纪委联合发文, 对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的房产证、土地证进行集中收缴, 上交到市财政局。从2007年开始分批移交过户。针对历史遗留下来的产权不清的状况, 政府安排70多万元专款, 由财政牵头, 组织市土地测绘队、房产测绘队对各单位产权不清的土地、房产进行测绘, 边测绘边过户, 二是对经营性资产实行统一经营管理。按照改革的要求, 2007年, 黄石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商业门面逐户移交市财政局征管办进行统一管理, 所有出租行为均采用市场化方式公开运作。对未到期的门面合同全部改签至市财政局名下, 已到期的门面由市财政局组织统一拍租。目前市直62家单位的444间商业门面已全部收归财政, 未到期的198份合同已全部改签完毕, 已到期的商业门面在7月底启动拍租工作。三是对资产实行动态监管。建立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网络信息系统, 将市直所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数据全部导入网络管理系统, 并借助财政国库集中收付网络连接到各单位, 实现了资产实时、动态、网络化管理和网上办理资产配置、使用、处置、调剂等业务工作, 为提高国有资产的监管水平夯实基础。

⑷坚持制度创新, 规范管理。2007年, 该市制定了资产管理、配置、使用、处置四个实施细则, 以市政府文件颁布实施。四个实施细则的出台, 进一步明确了资产管理的程序、方法。一是规范资产配置行为。各单位的资产购置必须严格按程序办理, 凡属需要新增资产的, 先要报财政部门审批, 由财政部门对照配置标准进行衡量, 超标准的一律不得列入财政预算, 也不准单位动用其他资金购置。财政预算的编制, 特别是资产购置预算的编制, 充分考虑到各单位资产实际情况, 强化预算约束。对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购置支出, 实行政府采购管理。二是规范资产使用行为。2007年, 财政部门对照财政部“两令”的要求, 对行政单位资产的出租出借、对外投资等经营行为, 财政部门一律不予审批;对事业单位资产的出租出借、对外投资等经营行为, 一律从严控制。三是规范资产处置行为。对单位价值在3万元以上的资产处置进行了严格把关。按照评估——定价——公告的程序进行, 在交易时必须全部进入产权交易平台公开转让。2007年, 处置资产41笔, 处置收入1266万元。今年上半年, 处置资产27笔, 处置收入4046万元, 其中处置车辆11辆, 处置房产面积6971.46平方米。四是规范资产调剂行为。市财政部门制订了资产调剂办法, 对闲置不用、超标准占用的资产, 进行统一调剂, 逐步解决单位之间资产占用贫富不均的问题。2007年以来, 经市政府授权, 由市财政局牵头, 共对6家单位的房产进行了调剂, 调剂面积13500平方米。市农业局50多人挤在原农工商总公司五楼办公, 场地狭小, 环境混杂, 办公设施落后。市农业局曾多次向市政府请示修建办公楼, 概算需投资2000多万元。面对这种情况, 市财政局主动向市政府建议, 将市水利局大楼划拨二层半计2500多平方米供市农业局办公, 在未增加投资的前提下, 较好地改善了市农业局的办公条件。

⑸坚持配套实施, 强化收益征管。为了加强收益征管工作, 从源头上防止资产经营收益和处置收益体外循环, 一是设立了资产收益专户。市财政在非税收入网络系统中增设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经营性收入专户, 所有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经营收益和处置收益全部纳入专户管理。2008年上半年实现资产经营收益和处置收益共计6573万元。二是全面推行资产收益收支两条线管理。坚持把资产收益纳入非税收入管理的范围, 从规范单位账户管理入手, 不断强化收入征缴工作, 做到资产收益应收尽收、应缴尽缴。三是制定了收支挂钩过渡性激励办法。为了减少改革阻力, 充分调动各部门单位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该市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采取了过渡性分类管理办法。即对实行完全部门预算管理的单位, 在编制部门预算时, 经营收入全额上缴, 支出统筹安排;对一般预算单位, 经营收入按当年实际收益的90%返还单位;非预算单位的经营收入按当年实际收益全额返还。2007年纳入完全部门预算的87家单位收支相抵, 财政累计增加支出2000多万元。在深入推进资产管理改革的同时, 保证了各 (部门) 单位的既得利益。四是坚持收益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将资产经营收入和资产处置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在年初编制预算时将与资产相关的收支作为编制依据, 通盘考虑。财政在编制部门预算时, 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收入进行认真核实, 并按收入的多少核实支出成本, 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 将收入全部缴入财政专户, 由财政统筹安排, 支出成本列入预算。2008年部门预算编制时, 对首批20家实行完全部门预算的行政事业单位核定经营性收入511万元, 支出成本291万元。同时在年初预算中安排专项房屋维修基金, 用于市直各单位的房屋维修, 2008年预算安排维修基金300万元。市直各单位的经营收入、处置收入以及专项维修资金的拨付均需行资科提出处理意见, 报局领导审定后方能拨付。今年以来, 经行资科审核后拨付的资金达111万元, 涉及市司法局、市商务局、市科协等多家单位。

二、主要特点

黄石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突破了原有管理模式的桎梏, 通过改革创新, 使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制日臻完善, 充满着生机与活力。黄石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改革的特点可概括为“集约化管理, 阳光化操作, 市场化经营”。

⑴集约化管理。摒弃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由政府各部门占有、使用的分散管理的传统模式, 对房屋建筑物、土地等不动产, 政府委托财政部门集中管理, 变更了权属, 明晰了产权, “政府所有、财政监管、单位使用”的资产管理体制在黄石深入人心;对商业门面、出租房屋等经营性资产, 由市财政部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办公室管理, 资产收益通过非税收入进入国库后再编制部门预算, 对于深化预算体制改革、规范公务员津补贴发放、促进源头治腐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⑵阳光化操作。黄石行政事业经营性资产出租、出借、对外投资和资产的处置等, 从过去的“暗箱操作”变为改革后的“阳光操作”, 市财政资产管理部门聘请了律师, 招标了资产评估机构和拍卖行, 建立了交易平台, 资产交易过程更加公开、公平、公正、透明。比如在改革前,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其经营性资产不申报、不登记, 进行暗中招租;有的利用错综复杂的关系低价租赁后转租获利, 坐享其成;有的单位与承租方约定以“挂靠”形式进行经营, 让承租人在租金、用水、用电、转租等方面得到不合理的“优惠”。黄石市粮食局每年的门面收益达70多万, 过去私设小金库管理、贪污私分, 其负责人因此受到严厉查处。改革后, 通过评估后公开挂牌, 委托拍卖行竞价拍租, 实现了经营性资产收益最大化。市科协一层面积91.41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公开拍卖时, 评估后确定拍卖底价为33.82万元 (1992年购买价为9万元) , 拍卖成交价60.8万元, 比拍卖底价增加26.98万元, 增长79.78%。

⑶市场化经营。该市将行政事业单位移交的商业门面、出租房产等经营性资产已进入资产网络化系统, 经营性资产座落的方位、面积、租金在网上一目了然。市财政局征管办统一制定了房产租赁合同文本, 对原合同已到期的商业门面收回后, 重新评估定价, 面向社会公开拍租;对合同未到期的商业门面统一由市财政局征管办变更租赁合同, 到期收回后公开拍租。

三、成效与变化

⑴促进了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打破了行政事业资产部门割据格局, 有效地解决了产权虚置问题。改革前一些部门单位一直把行政事业资产视为自有资产, 认为资产产权属部门所有, 单位负责人说了算,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资产所有部门化, 部门利益个人化, 资产购置盲目化, 资产处置随意化”的倾向。推行改革之后, 通过大力宣传, 以及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实行集中管理, 重新确立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政府所有、财政监管、部门使用”的管理体制, 较好地实现了产权归位, 转变了传统观念, 统一了思想认识。

⑵摸清了资产“家底”, 实现了资产的集约化管理, 提高了资产使用的规范性和效益性。改革以前, 由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产权不清, 政府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资产, “家底”不清。实施改革之后, 不仅盘清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具体数目, 还根据市政府的授权, 由市财政局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实行了集约式管理, 使政府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宏观调控与优化配置等职能得到充分发挥, 为高效使用资产和合理调剂资产奠定了基础。此外, 由于各单位的产权证集中到财政部门管理之后, 避免了部门单位用产权证随意抵押贷款、对外投资及贱卖国有资产等现象, 规范了资产处置行为, 有效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 实现了资产收益的最大化。改革启动前的2005年, 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收入为3857万元, 改革后的2006年, 经营性收入达到4700万元, 2007年为4981万元, 2008年上半年为2527万元, 全年预计将超过5000万元, 比改革前的2005年增长29.6%。

⑶提高了财政管理水平, 实现了财政管理由单纯的资金管理向资金、资产和财务管理并重, 推动了源头治腐工作的深入开展。过去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使用轻效益”的现象。实行改革之后, 财政部门从规范资产使用和管理入手, 严把资产出入口关, 加强对资产动态管理, 促进了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实现了财政资金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同时, 对商业门面实行公开拍租, 有效防范了私下交易和“暗箱操作”行为, 从源头上防止了腐败现象的发生;对资产经营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和部门预算管理之后, 解决了部门单位之间苦乐不均的问题, 促进了财政资金的公平分配。

⑷推动了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入, 拓展了改革内涵, 延伸了改革触角。通过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与部门预算改革相结合, 使资产管理与资金管理、预算管理融为一体, 有利于解决行政事业单位盲目购置资产问题, 对提高预算编制特别是资产购置预算的准确度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将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改革与收支两条线改革相结合, 有利于堵塞收支两条线管理漏洞, 推动收支两条线工作向纵深发展;通过将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与政府采购改革相结合, 有利于增强政府采购工作的针对性, 扩大政府采购规模, 提高政府采购管理水平。此外, 将经营性资产收益及相关支出纳入完全部门预算管理, 使部门预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完全”。

四、经验与体会

⑴领导重视是关键。黄石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之所以进展顺利, 最主要是得益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黄石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三次市委常务会, 五次市长办公会专题研究改革问题, 统一思想认识, 讨论改革方案。在认识统一的前提下, 2006年3月2日, 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行政事业资产改革动员大会, 后来又召开了二次全市性资产改革督办会。财政局把资产管理改革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 在每周局务会上都要听取行资科的汇报, 研究部署资产管理工作。今年5月30日, 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改革》的决定, 并在黄石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二次会议上通过。正是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 确保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的深入推进。

⑵制度建设是保障。该市在改革之初就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强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意见》, 2007年又根据财政部“两令”精神, 结合实际, 以市政府办公室的名义出台了四个实施细则, 从资产配置、处置使用、日常管理等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 使资产管理改革从一开始就做到了有章可循, 依规办事。

⑶部门联动是重点。2006年资产管理改革启动时, 该市就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任组长, 各主要主管部门领导任成员的市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领导小组, 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成员由财政、国土、房产、纪律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 具体负责资产管理改革的各项日常事务, 做到统一协调、各司其责。同时, 该市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会议, 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安排布置下一步的工作。

⑷整体推进是核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不是一项孤立的改革, 它是财政四项改革的延伸和发展, 是整个财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资产管理改革要想取得成效, 必须与部门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改革同步进行, 只有互相配合, 统筹兼顾, 才能收到实效。黄石的资产改革与财政四项改革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显现了整体推进改革的效应。

上一篇:三维钻柱力学模型下一篇:成人动画与儿童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