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保护

2024-08-11

资产保护(精选10篇)

资产保护 篇1

公司通常是通过管理制度来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为了防范固定资产管理风险, 实行有效的监管制度而设立相应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然而, 目前我国公司对无形资产管理的认识还只是局限于制订管理制度的初级阶段, 制度非常不完善, 管理制度不到位, 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公司的经济效益。

1 我国对于无形资产管理的缺陷

无形资产一般拥有较高的价值, 使用期限较长, 且没有实物形态, 不易管理。无形资产的安全保护工作往往是财务部门容易忽视的环节, 它没有销售、存货或成本因素对企业效益的影响直接, , 因而一直不被企业重视。我国现阶段对于无形资产管理的制度并不完善, 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建立了无形资产保护的专门机构;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 但并没有真正树立无形资产保护观念, , 制度流于形式。

2 加强对企业无形资产的安全保护

2.1 加强无形资产的档案管理

无形资产档案是企业重要的档案资料。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无形资产档案管理制度, 防止无形资产档案流失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1) 无形资产包含的范围。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档案通常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企业自创的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刊头、客户名单和实质上类似的项目支出, 不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不纳入无形资产档案进行管理。

(2) 无形资产的整理立卷。会计机构或会计人员所属机构负责定期将应当归档的无形资产资料整理立卷, 编制会计档案保管清册。

(3) 无形资产的保管。当年形成的无形资产档案, 在会计年度结束后, 可暂时交会计管理机构保管一年, 期满后再交给档案管理机构统一存档保管。无形资产档案在会计管理机构临时保管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三年。临时保管期间, 出纳人员不得兼管无形资产档案工作且无形资产档案的保管需要符合国家档案监管制度的有关规定。

(4) 无形资产的利用。企业在使用无形资产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管理制度, 在进行档案查阅、复制、借出时履行登记手续, 严禁篡改和损坏。无形资产档案一般不允许借阅, 确有特殊需要, 应由无形资产主管人员或单位负责人批准, 并严格按照规定办理相关借阅手续。无形资产档案借用单位应当妥善保管和利用借入的无形资产档案, 确保借入无形资产档案的安全完整, 不得擅自在无形资产档案上涂画、标记、拆装、抽换等, 并按规定的时间归还。

(5) 无形资产的鉴定销毁。企业应当定期对已到保管期限的无形资产档案进行鉴定, 如经鉴定为仍需继续保存的无形资产档案, 应当重新划定保管期限, 保管至无形资产事项完结时为止;如经鉴定为确无保存价值的无形资产档案, 应按规定的程序予以销毁。

2.2 加强无形资产的保护控制

企业应在加强无形资产档案管理的基础上, 强化各项控制措施, 全方位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安全保护。

(1) 健全无形资产的登记管理制度。企业对验收合格的无形资产应及时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明确产权关系, 确保每项无形资产均记录了详细信息, 以确保有效识别与清查。无形资产使用部门和财产管理部门必须建立按品名登记的无形资产明细账和总账, 记录所有使用和管理的无形资产, 以便查对。企业对经营租赁、借用的无形资产应设立登记簿记录备查, 避免与本企业财产混淆。

(2) 加强无形资产的使用控制。无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流失和浪费的风险, 为了明确经济责任, 有效控制该风险, 在各个部门使用无形资产之前要对其申领使用过程进行审批控制, 加强无形资产使用要求的审批和授权。各使用部门需使用无形资产时, 应向无形资产管理机构提出申请, 由其主管人员审核批准, 并由负责人员签订使用协议。另外, 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和使用部门对长期闲置的无形资产应及时合理调配, 充分提高其利用率, 尽可能发挥其经济效益。对已失去使用价值的无形资产, 应及时提出处理措施, 报企业授权部门或人员批准, 经批准后实施处理。

(3) 加强无形资产内部转移的控制。为强化无形资产的日常控制, 提高无形资产的使用效率, 保障无形资产的安全, 企业有关部门应对无形资产的内部转移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无形资产在传递过程中要得到各有关部门的签章证明, 确保无形资产在内部转移过程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财务部门应负责审核批准无形资产调拨的价值, 并根据无形资产转移的情况, 建立无形资产增减登记簿并及时登记。

(4) 加强无形资产外部转移控制。出租的无形资产在租出之前应进行汇总归集, 将原分散在各个部门的资产通过内部转移程序汇总集中到一起, 减少相应部门的无形资产账簿记录。无形资产出租时, 相关管理人员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 对接近无形定资产的人员进行监督, 防止舞弊。办理完出租手续后, 相关管理人员还应协同有关记录人员修改无形资产的文件资料, 保证记录和实际相符。

(5) 加强无形资产处置控制。企业应建立无形资产的清理制度, 合理评估无形资产的预计出售收入、可回收残值和清理费用等, 获取清理和出售过程的相关发票、单据、评估材料等经济业务的凭证记录, 并将其及时传递给财务部门。

(6) 加强无形资产盘点和核查控制。无形资产的清查盘点是维护财产安全完整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应建立无形资产的盘点制度, 对无形资产进行定期盘点, 或者依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定期清查盘点。企业应由无形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组成无形资产盘点小组, 对无形资产进行盘点。对盘点过程中发现的管理不善、使用不当、擅自变更产权以及擅自处置等情况, 应及时采取措施, 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 依法维护企业无形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总之, 企业应完善无形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 严格要求每个部门和员工按企业制定的财产保护制度执行相应的职责, 加强无形资产的保护工作, 提高无形资产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及应用指南[M].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9.

[2]会计档案管理办法[S].2015.

[3]杨志勇.关于资源税改革的若干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 2011, 11.

[4]张海莹.我国资源税改革的意义、问题与方向[J].当代经济与管理, 2013, 4.

[5]刘宁.推进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的思考[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 2.

[6]张肖飞.财经类高校《财务分析》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研究[J].商业会计, 2013, 01:119-121.

[7]刘颖.高等学校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02:203-204.

[8]李雪.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基于财务分析案例教学法的思考[J].管理科学文摘, 2007, 08:65-66.

资产保护 篇2

信息与网络安全信息资产管理办法

(中戏院[2013]156号)

本办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安全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中央戏剧学院自身特点并参考国际有关信息安全标准制定。

《信息资产管理办法》包括三部分内容。“信息资产识别” 主要描述学院信息资产的种类;“信息资产信息管理” 主要描述学院信息资产信息管理的要求;“信息资产保护”主要描述信息资产的安全要求。

总 则

第一条 目标:为了加强中央戏剧学院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学院的安全管理体系,提高整体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水平,保证网络通信畅通和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营,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在学院安全体系框架下,本办法主要通过对学院信息资产的管理,及时规避隐患和风险。

第二条 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学院各相关部门。

第三条 使用人员及角色职责:本办法适用于学院系统安全管理员及资产管理人员。

第四条 相关性:本办法应遵照中央戏剧学院相关资产管理制度。

一、信息资产识别

(一)信息资产分类

第五条 信息资产有多种存在形式,有无形的、有形的,有硬件、软件,也有数据等。它的识别是指按照规定属性对各类信息资产的辨认和区分,包括信息资产识别、分类和登记等项工作。

第六条 中央戏剧学院信息资产主要包括如下几类:

(1)网络设备:无线AP、AC、Hub、VoIP网关、二层交换机、负载均衡、光纤转换器、路由器、调制解调器、多层交换机等构成信息系统网络传输环境的设备,软件和传输介质;

(2)服务器:各类承载业务系统和软件的计算机系统及其操作系统,包括安装在服务器上各类应用系统以及构建系统的平台软件(数据库、中间件、群件系统、各商业软件平台等);

(3)存储设备:NAS、SAN、磁带机、磁带库、磁盘阵列、光纤交换机等构成信息系统存储环境的设备,软件和传输介质;

(4)安全设备:VPN网关、防火墙、内容过滤网关、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网关、加密机、综合日志审计系统、安全网闸等构成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环境的系统;

(5)工作站资产:指监控终端,即用于管理服务器上的服务的终端,例如网管终端等。工作站不包括一般用途的笔记本和PC;

(6)数据资产:指学院内部的以信息数据形式存在的信息资产,亦可称为学院的无形资产,包括:财务数据、人员信息、校园管理信息等等;

(7)其他资产:非以上信息资产。

(二)信息资产安全赋值

第七条 信息资产的安全价值有别于商品价值,由资产的机密性价值、完整性价值和可用性价值三部分组成。

第八条 信息资产安全性赋值按照如下规定进行:

(1)每项资产的机密性价值、完整性价值和可用性价值分为一至三级;(2)根据资产所包含秘密信息被揭露时所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可将资产的机密性价值分为“轻度损害”、“中度损害”和“严重损害三级”;

(3)根据资产处于不正确、不完整或可依赖状态时所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可将资产的完整性价值分为“轻度损害”、“中度损害”和“严重损害”三级;

(4)根据资产不可用时所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可将资产的可用性分为“个体不可用”、“局部不可用”和“整体不可用”三级。

第2页

共3页

二、信息资产信息管理

第九条 所有中央戏剧学院信息资产归学院所有,信息网络中心及相关部门代为管理数据资产(有特殊要求的除外,如财务数据),并对存在的数据资产进行定期备份处理。

三、信息资产保护

(一)信息资产保护管理

第十条 信息资产设备由设备所属的各系统管理人员负责安全防护。第十一条 各系统管理人员定期巡检所属系统信息资产的安全状况。第十二条 学院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定期安排巡检学校所有信息资产的安全状况。

(二)信息资产保护内容

第十三条 信息资产要及时安装安全补丁,安全补丁的安装要符合业务影响最小原则。

第十四条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二级(含)以上系统每年定期进行信息安全评估及安全加固。

第十五条 不同信息资产应根据系统及资产的重要性,部署不同程度的安全保护措施。

四、附则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学院信息网络中心制定,并负责修订。由学院信息安全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发布执行。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3页

如何保护你的飞机资产 篇3

保护好飞机资产要做的事情很多,主要包括严格按照飞机生产厂商及民航局对该型号飞机的维护规范及要求进行维护、定期检查及修理等,还应购买完整的飞机保险及有一个良好的飞机停放环境。除此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为发动机、辅助动力装置(APU)及飞机机身购买按飞行小时支付的维护保证计划。本文将给大家重点介绍飞机维护保证计划。

飞机维护保证计划在世界上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在西方公务航空发达国家已经普遍使用,成为飞机资产保护必不可少的工具。现在西方国家的公务机90%以上的发动机、辅助动力装置都加入了飞机维护保证计划,相当部分的飞机机身也加入了类似的计划。几乎所有的飞机融资机构都把加入飞机维护保证计划作为融资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什么是飞机维护保证计划呢?简单地说就是机主根据每飞行小时交付一定的费用,飞机维护保证计划运营商对飞机维修费用包干的一种方式。公务机维护保证计划是在1989年由美国的Jet support Services Inc,(JSSI)公司发明的。现在除JSSI向公务机机主提供该种计划外,公务机生产商、发动机厂商、APu厂商也提供一些类似的服务。目前,知名的公务机品牌制造商如庞巴迪、湾流、达索等,以及发动机制造商如普惠、通用电气等都有针对自己产品的维护保证计划。例如罗·罗公司的Corporatecare计划,美国通用公司的On Point Solution。这些保证计划对提高用户服务满意度,维系用户忠诚度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市场上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也提供飞机维护保证计划,例如前面提到的美国著名公务机地面小时维护领导品牌JSSI。作为独立的第三方飞机维护保证计划公司,他们的业务涵盖所有型号的公务机、发动机和辅助动力系统等全部飞机重要资产,他们研发的先进财务工具能够让客户轻松管理飞机运营过程中不可预知的花费。这一好处能够运用到几乎所有类型的涡轮动力飞机、喷气式飞机和涡轮动力直升机。最重要的是以上计划均可随飞机转让。

加入飞机维护保证计划的好处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几条有:

控制飞机维护成本

飞机维护保养过程复杂,费用难以准确估计,包括各类定期检修,有限寿命零部件更换,不可控项目如故障维修,未来适航指令等将产生额外维修项目,增加高昂额外费用。加入飞机维护保证计划,客户只需按照飞行小时支付相应固定费用,无需担忧维护超支,可使飞机维护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及具有更高财务可估性。这种方式能够避免当飞机发动机等重要部件出现灾难性损坏时,给机主带来的巨大维修费用。

提升资产价值

飞机是否加入维护计划对其二次销售价值影响重大。严格执行维护计划及完善的技术支援可保证飞机得到最高品质的维护服务,让买家对飞机状态及安全性完全放心。因此,加入飞机维护保证计划将显著提高飞机转售价值甚至决定交易成败。

技术支持

资产保护 篇4

1.1 体育无形资产概念的研究

1995年原国家体委制定的《体育产业发展纲要》中, 正式对体育无形资产进行了表述。通过在CNKI上进行相关文献的检索, 自1997年以来, 很多学者对体育无形资产的概念进行了论述, 但是并未对其作出统一的界定。如我国学者周武、曹芳平等认为:“体育无形资产是指存在于体育领域中、具有体育特质的, 由特定主体拥有或者控制、长期使用、不具有实物形态而以某种特有权利和知识形态存在的, 是能以货币计量、并在不确定的未来期间会带来经营收益的一种非货币性资源。[1]”

随着体育无形资产的范围不断拓宽, 这几种概念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综合以上观点, 体育无形资产应是指存在于体育领域中、与体育具有高度相关性, 由特定主体拥有或者控制并使用, 不具有实物形态而以某种特有权利或知识形态存在的, 能以货币计量, 并在不确定的未来期间能带来较高经营收益的一种经济资源。

1.2 体育无形资产内容的研究

在体育无形资产内容的研究方面, 大多数学者都认同体育无形资产应包括: (1) 各级各类体育竞赛表演活动的举办权和经营权。 (2) 各级各类体育组织、体育团队的名称、标志的专有权、特许使用权和经营权。 (3) 体育专利的申请权和实施权。 (4) 体育专有技术的发明权、使用权、转让权和其他体育科技成果权。 (5) 体育组织、团队和个人的声誉。 (6) 体育场馆、设备的租赁权土地使用权。 (7) 体育彩票的发行权、专营权和销售权。 (8) 职业体育名人的广告权、代理权。 (9) 体育行政部门认定的体育类促销获利因素。

于善旭学者认为无形资产还应包括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商号、域名等知识产权类的无形资产, 技术秘密、商业秘密、商誉等非知识产权类的无形资产, 都可因在体育领域中产生或应用而成为体育无形资产, 不能过小地限定体育无形资产的范围。

1.3 体育无形资产特征的研究

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到与体育无形资产相关的文献共40多篇, 通过总结, 得出体育无形资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 无形性; (2) 广泛性; (3) 可投资性; (4) 垄断性; (5) 依附性; (6) 时效性; (7) 外部性; (8) 依赖性; (9) 不确定性; (10) 高效益性; (11) 长期性; (12) 权力性; (13) 相关性; (14) 价值的递增与衰减性; (15) 不规范性; (16) 法律授权性; (17) 非完全经济性。

2 我国体育无形资产法律保护的现状及不足

2.1 我国体育无形资产法律保护现状的研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知, 现阶段我国在对体育无形资产进行保护时, 一是参照知识产权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有关规定;二是直接适用各部门、各地方制订的一系列法规、规章。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有关专利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 (2) 有关商标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 (3) 有关著作权以及著作邻接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 (4) 有关部分体育非专利技术和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法规、规章。 (5) 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

2.2 我国体育无形资产法律保护的不足

随着我国体育无形资产的深入发展, 现有的立法保护模式也日益暴露出其缺陷,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2.2.1 属于静态的保护模式, 未从权利动态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立法保护

通常情况下, 一个完整的保护过程会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三个领域, 涉及民事、行政、刑事各种法律责任。体育无形资产权作为一项具体的法律权利, 对其的保护过程必然也遵循该运作规律。然而, 在我国现有保护模式中, 既有的规范主要集中于执法领域, 至于权利的产生 (立法) 、权利的实现及司法救济 (司法) 则少有涉及。这导致了我国在体育无形资产保护中各阶段发展的不平衡。

2.2.2 具体规定方面的不足

(1) 上位法缺乏。《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作为体育领域的根本法, 对体育无形资产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唯一与体育无形资产有关的条款是第三十五条:在中国境内举办的重大体育竞赛, 其名称、徽记、旗帜及吉祥物等标志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保护。该条规定也仅是对部分体育无形资产作出界定, 即体育竞赛的名称、徽记、旗帜及吉祥物等标志, 这与目前体育无形资产丰富的内涵相比, 差距甚远。

(2) 现有规定混乱, 不同层级、不同地域间的规定无法有效衔接。首先, 各种法律解释缺乏系统性。由于上位法尤其是《体育法》中缺乏根本性、指导性的规定, 目前体育无形资产的保护在法律层次上都是间接适用其他部门法, 如《民法通则》、《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体育活动的特殊性使上述法律往往需要加以解释才能在实际中具体适用, 受解释主体、原有法律条款的立法目的、法律调整范围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各解释间的协调性并不高。其次, 在缺乏国家关于体育无形资产保护统一立法的情况下, 各地方在制定相关法律文件时没有明确的依据, 导致立法尺度不一, 参考价值不统一, 出现各个地方上关于体育无形资产的保护有时甚至产生矛盾, 对具体案例的适用上没有统一的标准。

(3) 缺乏程序性规定。体育无形资产的保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涉及资产的形成、取得、侵害与救济等各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 不管是权利人取得体育无形资产的各项权利, 资产的交易和转让, 还是被侵害后寻求救济, 追究侵权者责任等, 都离不开一定的程序, 尤其是在救济阶段;程序正义往往是实体正义的前提。然而, 目前我国的既有法律、法规、规章中尚未有调整体育无形资产的程序性规定, 这无疑是当前法律规定中的一大缺陷。

(4) 缺少强制性保障手段, 追究法律责任条款缺乏。现有法律、法规、规章之所以无法形成对体育无形资产的有力保护, 各种侵权现象屡有发生, 其关键还在于现有规定中追究法律责任的条款缺乏。没有专门的法规对体育无形资产的各项权利进行保护, 由于现有直接适用于体育无形资产保护的大多是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 受自身立法权限的限制, 它们大多未对法律责任条款作出规定,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体育无形资产的保护力度。

3 我国体育无形资产法律保护对策的研究

3.1 体育无形资产法律保护模式的研究

鲍明晓教授在早期有关体育无形资产的研究中认为, 体育无形资产权兼具体育权利特质与知识产权特质, 其本身与知识产权并不等同, 其外延并不能完全被知识产权法所覆盖。而且, 随着体育产业化、市场化的发展, 体育无形资产中新兴类别必将不断出现。而赵芳教授认为, 体育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可分为两部分: (1) 体育知识产权部分, 这类体育无形资产完全可借助现有知识产权法的规定进行规范; (2) 特殊形态的体育无形资产, 这类体育无形资产不能为知识产权法所覆盖, 上述两种倾向的争议焦点在于:如何对我国的体育无形资产进行专门的法律保护。体育无形资产作为我国体育领域的一项新兴产业, 其立法保护过程中无论是在立法主体、立法职权, 还是在立法程序、立法技术等方面, 均具有独特性。因此, 笔者更倾向于上述第二种观点, 即在充分利用现有法律资源的基础上, 对部分特殊形态的体育无形资产进行专门的立法保护, 实现“两条腿走路”。

3.2 加强我国体育无形资产法律保护对策的研究

自从2006年有关我国体育无形资产法律保护对策的相关研究的文章才开始出现, 直到现在其数量也可谓是屈指可数。

于善旭学者认为应从8点加强我国体育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 (1) 将体育无形资产法律保护纳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体系; (2) 对体育无形资产法律保护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和客观评价; (3) 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强化体育无形资产法律保护的意识与责任; (4) 积极推进和完善体育无形资产方面的立法; (5) 加大体育无形资产保护的法律实施力度; (6) 努力探索多样化的体育无形资产法律服务途径; (7) 认真学习借鉴国外体育无形资产法律保护的有益经验; (8) 进一步深化体育无形资产法律保护的理论研究。加强体育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最主要的就是要加强立法, 有了法律规范就有了准绳, 其他任何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综述法对近10年来我国体育无形资产的法律保护研究进行综述, 并从我国体育无形资产的概念、内容、特征、法律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总结, 以期为今后我国体育无形资产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育无形资产,体育产业

参考文献

[1]周武, 曹芳平.体育无形资产概念管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4) :56.

[2]张清江.论析我国体育产业中无形资产及其发展动力[J].商场现代化, 2005 (1) :37.

[3]吴学勇, 张成云.我国体育无形资产的经营现状及对簧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 2004 (4) :38.

[4]赵芳.我国体育无形资产保护的相关问题[J].体育学刊, 2004 (2) :27-28.

[5]陈子华.论我国体育无形资产立法保护的若干问题[D].上海大学学位论文, 2007.

[6]于善旭, 马法超, 阎成栋.加强体育无形资产法律保护的意义和对策[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 :93-97.

资产保护 篇5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镇党员干部群众的全力支持下,xx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深入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

(一)高度重视,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决策部署。一是积极转变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及政府工作报告,定期召开党委会议和科级干部会议进行专题研究,不断提高思想认识,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制定完善相关措施强化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二是加快推动制度建设。依据中央和省市县委有关文件精神,结合镇情实际,积极制定出台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制度文件,对我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全方位部署、全社会发动、全领域治理。三是突出工作重点。突出大气污染治理,围绕扬尘污染、工业污染、燃煤锅炉、畜牧养殖等重点领域和行业,大力开展蓝天保卫战;突出水污染治理,加快xx渠河道综合治理,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保障辖区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突出违法占地治理,对于非法占用耕地、乱搭乱建进行严厉打击,坚决拆除。围绕土壤污染治理,强化对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管理;突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扎实开展“创森”行动,大力实施镇村绿化、创森绿化等林业生态工程,打造天然环保屏障。四是强化责任落实。坚决压实主体责任,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亲自安排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亲自督办中央环保督察和省市县反馈的环保方面问题,全力补齐生态环境建设短板,确保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二)依法行政,严格执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一是严格土地执法监管。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耕地保护法》《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不断加强土地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逐步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保护了农民利益,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二是严格水资源执法监管。严格执行《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地下水开采保护,加大水污染惩治力度,保障全镇居民饮水用水安全及生产用水充裕。三是严格林业资源执法监管。严格执行《森林法》《林业资源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重点整顿非法侵占林地行为,对全镇工业、农业及畜牧业项目占地情况进行排查摸底,实时对占地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制止违法占地行为。四是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定期对全镇轴承企业、养殖业开展污染源排查,发现问题限期整改,严格督促工业、农业和养殖业户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生产经营。

(三)务实担当,全力推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落实。一是聚焦耕地保护工作抓落实。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土地违法大整治活动,针对我镇违法占地突出的问题,集中力量对违法占地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全面清除卫星图斑,对下一步的土管工作起到了一个有力的促进作用,为守好耕地红线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聚焦水资源管理工作抓落实。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编制完成《xx镇河长制实施方案》,确定各级河长20余人,设立河长制公示牌12个。严格落实河长责任,围绕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等任务,全面推进水资源综合治理工作,成立防汛抗旱应急队伍,及时关注天气变化,合理安排24小时值班制度,极大保证了我镇村民的汛期安全。三是聚焦林业资源管理工作抓落实。扎实推进创森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创森工作要求和县委、县政府创森会议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科学合理规划,稳扎稳打落实,20xx年,我镇栽植各类树木86万株,超额完成70.5万绿化任务。严格采伐管理力度,加强木材采伐和经营加工、运输监管。严格审批征占林业用地手续,规范林地林木流转和经营活动,对违法占用林业用地行为进行依法查处。加强外来有害生物检疫防范和防治力度,有力减少检疫性病虫害对林地资源造成侵害。四是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抓落实。加强重点污染源企业日常监管监测,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全力打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组合拳,针对全镇200余家养殖户,细化责任分工,采用“清”“关”“治”多措并举,通过建立整改台账,禁养区关闭搬迁,粪污处理设备改造提升,我镇现留存的养殖户全部做到了干净整洁配套设施齐全。

(四)主动作为,扎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监督责任。一是严厉打击国土资源违法行为。不断加大执法力度,扎实开展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规范全镇用地行为,有效地遏制了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发生。二是严厉查处破坏林地资源行为。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重拳出击,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林地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有效遏制了涉林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三是加强环境监察执法力度。不断强化环境监管,严厉打击环境违规违法行为。针对xx环保实际情况,彻底取缔了5家典型的小散乱污企业和10家散煤销售点,并全部做到了两断三清,通过了国家环保部巡视组的检查验收。

三、今后工作目标

尽管我们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与上级要求和人民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还存在土地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监控体系不健全、林地管理难度增加、环保压力增大等问题。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措施,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强化资源管护。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妥善化解供需矛盾,扎实做好土地规划修编;严格监督检查,健全土地执法联动协调机制,完善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格问责,形成保护耕地合力,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认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针对群众和社会反映问题突出的河渠,全面开展规范整治工作;建立健全水资源考核和监控体系,加强水资源日常监管。依法加强林地管理,加大植树绿化力度,杜绝超范围违规使用林地、未批先建、乱砍滥伐等行为。

(二)进一步强化污染治理。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围绕扬尘污染、工业污染、燃煤锅炉、加油站等重点领域和行业,深化大气污染专项治理。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水污染治理。不断规范我镇污水处理厂运行,切实增强污水处理能力。加强重点污染源企业日常监管监测,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积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强化对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管理,严格限制剧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

公立医院改制中无形资产的保护 篇6

关键词:公立医院;改制重组;无形资产;人力资源;救死扶伤;人文关怀;服务流程;整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6)05-0082-03

伴随着整个社会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继国企改革之后,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在持续深化。回顾和梳理国企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改革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其中,公立医院改制中无形资产的延续、承继和保护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公立医院资产构成的特点和无形资产保护的难点

公立医院的资产构成与企业有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份额,一般要远高于企业。对于这类单位的改制,特别是在改制过程中资产评估环节,必须要充分考虑无形资产的价值。

一是人力资本是公立医院最重要的资产。与普通企业不同的是,事业单位一般没有很多的土地、厂房等有形资产。多数事业单位的仪器设备值等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低于一般企业,但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本质量一般要高于生产企业,属于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社会组织。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指出,人力与物质、资金、信息一样,都是对提高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经济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资源[1]。在医院、学校等社会组织中更是如此,人的知识、技能、经验、人道精神和奉献精神等无形资产发挥着远远超过物质性资产功能的作用,甚至其仪器、设备等有形资产功能的发挥,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知识、技术、经验及其专业素质。医院等事业单位无法以高度现代化的自动线批量地生产某类产品,更不能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模式提高组织的效率。社会功能的发挥更多地依赖其独特的人力资本优势,其组织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务人员的学识、技艺、经验、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等,这些非常重要但却难以计量的无形资产,极易在改制中被忽视。

二是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的存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年的有效积累。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医院之优不在于先进的设备和漂亮的楼宇,而在于医生高明的医术和救死扶伤的人道精神。对于任何组织来说,只要资金充足,修建大楼和购买设备都是十分容易的事情,在某个新区内用两三年时间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工厂,这类例子比比皆是。但要真正办好一所医院,仅有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管理者长期用心地培育和经营,需要长时期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医师队伍,这是事业单位最宝贵的资产,也是公立医院改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三是公立医院等事业单位功能的发挥更多地取决于制度、精神、文化等软实力。人们谈到一所学校的优势,往往会说起这所学校著名的学术大师、技术专家、良好校风等,很少会讲到这所学校的楼高、校园大。衡量一所医院也是如此。谈到一所医院的优势,人们会更多地关心那些高水平且有良好医德的医生,而不是病房的档次。有的医院尽管医疗设施优良,但声誉并不怎么好,这种现象值得深思。办好学校医院等事业组织,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并形成执行制度的文化,需要精心培育医生的奉献精神、严谨精神、务实精神、人道精神、同情心、事业心、责任感等,并在长期的实践积累中形成高尚的组织文化,所有这些都属于重要的无形资产。类似于这类有重要价值的无形资产,在原来国企改制中有些没有得应有的重视。习惯上,人们往往会看重那些看得见、摸得着、易于量化、便于判断归属的有形资产,这本来也无可厚非,但同时也应重视无形资产,特别是事业单位,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本、人的精神等无形资产。如何在医院改制中多关注人及与人相关的精神、理念、制度和文化等,做到制度不乱、精神不散、先进文化能延续、无形资产能继承,应该成为公立医院改制是否成功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是公立医院改革中最需要深入探讨的现实问题。

二、公立医院改制策略及无形资产相关问题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是大势所趋,通过改革探索为社会服务更有效的组织架构和体制机制也十分有意义。但在推进过程中要借鉴部分国企改革的经验教训,准确把握改革的方向,同时注意保护医院长期积累形成的优质国有资产及良好医德、医风等无形资产。在这其中尤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医院改制应深入分析、慎重决策,防止各种形式国有资产的流失。改革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医院的改革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贝瑞在《向世界最好的医院学管理》一书中指出,医疗保健是一个极其昂贵和高度复杂的普遍使用的服务,极大地影响国家经济和人们的生活[2]。因此在改制推进过程中,一定要深入分析各类医院的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和有效的运作模式,循序渐进,小步快跑,分层推进,切忌“一刀切”、“一锅煮”。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和影响大的单位,要慎重决策,区别对待;要特别注意防止简单化,防止用一个模式套改所有医院;要防止国企改革时个别地方出现过的一卖了之的偏向;要高度重视医院在长期建设和经营中形成的良好声誉、学风、医德、医风等无形资产,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并发扬继承。对于医院这类组织的改制,可以采取优者兼并弱者的办法,鼓励办得好的医院兼并差的,使办医资源逐步向高水平经营者流动和集聚,以优质资产改造劣质资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将公立医院卖给私人机构一定要慎之又慎。要采取多种措施杜绝或减少一些地方在国企改革中出现过的偏差,确保在改制中国家优质资产包括无形资产保值、增值。

二是要注意防止部分社会组织以不当方式侵蚀和转移优质国有无形资产。当前情况是,有的私人机构利用一些地方政策上的偏差,采用不当手段侵蚀和掏空国有事业单位,有的已经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程度,部分医院也出现了这种动向。这是国家和政府在医院改制中,应特别注意的一个潜在和现实的问题。

三是要分类推进,规模操作,防止因分流机制不完善导致无形资产的贬值。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必须要坚持分类推进,使服务和经营状况好的兼并差的,使更多的优质资源为民众服务。强化政府责任,加强分类指导,优化管控方式,完善监管体制,既要防止在改革上裹足不前,又要防止盲目冒进,简单地一哄而上,更要防止不负责任地一卖了之。鼓励社会力量办医,要优先支持其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要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化需求的服务领域[3]。在目前广泛尝试的分流改制模式中,有的政府部门把握政策不当或因其他利益的驱使,存在将公立医院的优质资源与社会资本合资,将优秀的医务人员招揽到合资医院,而将剩余资产和多余人员留给原来医院的做法。这不仅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肯定会影响公立医院的优秀团队、医生等无形资产功能的发挥,严重的还会导致人心涣散,组织凝聚力下降。这是在公立医院改制重组中要着力防止的一种倾向。

三、公立医院改制中无形资产保护对策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受到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在推进过程特别是改制与重组模式选择中,必须要以普通民众健康服务为基本定位,以医疗需求为导向,调整医院服务结构,以服务病人为宗旨,实施医疗服务体制、模式和流程的创新。医院的改制重组一定要注重系统思考和整体性设计,保持基本公共服务的公益性特征。在防止走入改革就是提价怪圈的同时,更要防止国有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的流失。

一是无论何种形式的改制和重组,都要高度重视无形资产的承继和保护。诸如救死扶伤的人道精神,同情患者的人文关怀,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流程,病人至上的理念和意识,等等,在何种形式、何种所有制的医院中,都应成为其精神、制度、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并应采取多种措施发扬光大。任何改革举措和重组方案,都应围绕着提升、加强和保护这种精神文化类无形资产而设计和实施。医院“患者至上”的组织文化,“仁爱慈悲”的医德医风,“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蔼可亲”的工作态度,永远都是医院精神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内容。改制重组中市场机制的引入只宜在社保支付范围之外的领域适用。在基本公共医疗服务方面,最好是暂时维持其公有性质,以此保证国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对部分营利性医疗机构形成有效制约,确保其为民众服务的基本取向。

二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改制中无形资产的评估与保护。引入社会资本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改制重组是一定会出现的必然现象。如何正确处理好追求经济利益和保持高尚道德精神的矛盾,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梅奥诊所通过多种途径和多年努力塑造员工“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价值观,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4]。地方政府主管和监管部门必须要把握好改制重组中的政策导向,一切围绕着为民众服务这一核心目标,毫不动摇地把握基本公共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在此基础上使社会资本在为民众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方面发挥作用。如果涉及到公立医院改制重组,首先要认真严谨地做好资产评估,尤其对无形资产要给予高度关注并尽可能做到评估全面科学、准确客观,通过改制重组进一步提升为民众服务的意识、水平和质量。同时在组织整合和人员聘任中充分体现出“患者至上”的理念和“以病人为中心”的体系构架及服务流程,使服务精神、人文关怀等无形资产得到强化、保护和提升。强生公司在1982年“泰诺”中毒事件中,不惜花费1亿美元的代价查证75粒人为污染的胶囊,为公司赢得了“公众与顾客利益第一”的良好信誉[5]。这一经典案例至今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是从保护和提升医院无形资产价值的角度出发选择改制重组的整合模式。公立医院的改制重组有多种模式,当前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选择那些有利于提升医院服务水平和保护无形资产的整合模式,扩大优质资源特别是无形资产的影响及服务范围,以满足民众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基本需要。对于多层次、多元化的其他服务,则可以用市场机制来解决,但要在整合模式和重组方式方面精心设计和选择,防止国有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的流失。对于超出一般社会公众支付水平很多的其他特殊服务,最好由私人机构来承担,国有医院最好不要涉足,甚至都不要参股。这种系统性设计的目的,不仅在于保护公立医院的无形资产,也有利于开发新的服务领域,利于各种形式医院之间的竞争,使不同所有制不同种类的医院在共赢和良性竞争中实现互促共进。

参考文献:

[1]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9.

[2]【美】贝瑞·塞尔曼.向世界最好的医院学管理[M].张国萍,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4]邱国栋,王丽华,姜林.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服务组织的体系的构建[J].中国软科学,2011,(10):73-83.

[5]编辑部.强生:转危为机[J].新领军,2011,(8):28-29.

资产保护 篇7

一、传播途径的多元化

数字技术使得作品的制作和传播途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传统版权法中, 版权权利人实施版权便利是在作品传播的过程中通过相关节点完成的, 即中间媒介组织, 传统的作品传播模式只有有限的可控的中间媒介组织, 但是, 在数字技术环境下, 各种作品都可以通过二进制比特的虚拟形式传播, 这使得中间媒介组织的数量和种类都增加很多, 甚至连普通大众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中间媒介传播者, 这意味着, 作品有可能不经过传统的中间媒介而经过新的媒介——数字技术媒介, 将作品直接传播到消费者手中, 这使得传统版权中, 无论是版权相关人的法律制度还是经济模式都发生了变化, 并且这种经济模式的变化, 给版权所有者带来一定的挑战, 数字环境下的消费者就像进电影院没有买票一样享受版权人的作品。

二、传播媒介的一体化

版权法具有一定的媒介偏向性, 而随着技术的一体化, 即数字化, 所有的媒介都将以数字的形式存在和传播, 即不管书籍、音乐还是影视作品, 其内容最终以0和1的形式传播, 传统上的媒介都将趋于一体化, 而传统的版权法是具有媒介偏向性的版权法, 不同媒介对应不同的版权法种类, 受到版权法的不同约束, 但是, 现在“分而治之”的版权法受到较大的挑战, 版权法是规范作品有形载体的复制与发行的法案, 而数字环境下, 版权规定相关的传输数据, 这意味着以前基于不同纸质种类的版权法和现在基于数据的版权法没有太多的共同点, 而我国比较健全的版权法在上世纪90年代发布, 比发达国家晚了200年左右, 而互联网接入我国也是在90年代, 这意味着我国版权法在刚出台时就已经落后了, 落后于数字技术, 例如:在1999年, 将他人作品发到BBS上, 是侵犯了版权人的发行权还是复制权, 当时并不清楚, 因而, 也不能确定是否还适应第一销售原则, 版权分类的媒体偏向性在数字环境下不在适用, 相应的版权法亟待健全。

三、私人复制的大众化

合法的私人复制主要指作品的个人使用者为非商业性的目的对合法获得的作品进行复制, 合法私人复制即基于市场失效理论以及基于对版权人极小的利益冲突, 但是,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 公共复制以及私人复制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 也就是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复制变得越来越大众化, 私人复制对成本、技术的要求越来越低, 普遍的私人复制出现, 与传统手写、打印不同, 数字技术的出现可以使私人复制进行得简单完美, 并且, 私人复制已经进入了音乐、电影等行业, 金斯伯教授对此有些评价:传统上, 版权人总是避免打击版权作品的最终用户, 这部分原因是是追究最终用户的责任是高成本和不受欢迎的, 但主要原因终端用户很少能复印版权保护的作品, 即使复制, 量也很少, 也很少进行广泛传播”。但是, 数字技术下的私人广泛复制已经成为可能, 私人复制对版权人的冲突也是很大的, 版权人如果对此不进行合适的调整, 显然赢得这场胜利的希望是很小的, 这是数字技术给版权带来的挑战之一。

与传统的技术相比, 数字技术下的信息传播具有更强的功能性, 这以计算机程序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表现尤为突出, 计算机程序的这些功能是以往版权保护所不曾提过的, 但是, 技术的问题可以用技术以及法律解决, 尤其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技术措施保护

技术措施保护, 通常是指版权权利人对作品的接触控制、复制控制或者其他控制等来实现对版权作品的适用进行控制的技术措施, 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二十六条对技术保护的定义为:“技术措施, 是指用于防止、限制未经权利人许可阅览、欣赏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或者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制品的有效技术、装置或者部件。

一般而言, 根据保护措施的目的, 可以将保护措施分为四类:一是保护版权人排他性权利的技术保护措施, 主要指通过技术措施禁止他人未经版权人授权的许可而实施侵犯版权人权利的行为。二是控制结束的技术措施, 主要指控制对所保护的信息和内容的接触和获得, 这种措施, 一方面可获得相应的费用, 另一方面保护内容, 此种保护可通过密码密钥技术来实现, 即通过支付一定费用获得密钥的消费者才可获得阅读权限, 三是标志与识别功能的技术保护措施, 主要指保护包括作品在内的一系列的相关信息, 该保护措施受WCT第12条保护, 四是电子权利管理系统保护措施, 即通过电子网络的形式对作品许可使用进行认证即监管, 包括数据加密技术加密技术、资质认证技术等

二、权利管理信息

WCT对权利管理系统的定义为:“指识别作品、作品的作者、对作品拥有任何权利的所有人的信息, 或者有关作品使用的条款以及条件的信息和代表此种信息的任何数字或代码, 各种该类信息均附于作品的作品的每件复制品上或作品在向作品在向公众传播时出现。”权利管理信息在数字环境出现之前就已经开始使用, 在数字技术环境下, 权利管理信息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有关许可的获得、版税的支付方式、版权人的有关要求等, 因此, 其在各国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我国《信息网络广播管理条例》中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是指说明作品及其作者、表演及其表演者、录音录像制品及其制作者的信息、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权利人的信息和使用条件的信息, 以及表示上述信息的数字及代码, 通过权利管理信息来传递作品内容以及提供提供和使用版权权利人设计的规则或者版权法规所规定的规则, 进而实现版权保护, 权利管理也有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律概念, 包括DRM等

三、完善版权法

数字环境日新月异, 也要求有不断完善的法律制度与之相适应, 数字环境下的版权法适应不断地发展以及完善中不断寻找版权平衡, 完善版权法规, 为技术管理等提供相关基础, 同时版权的传播有诸多的结点, 而进行版权传播传输的中间组织机构也呈金字塔状, 即在几个大的网络信息传递公司之下存在着为数众多的附加传输机构, 版权法也可在信息传输的重要结点上给予相关规定

四、特别版权费

特别版权费, 即版权人放弃行使排他性权利中禁止他人使用在其作品的部分而剩下获得相应版权的部分, 特别版权费, 也就是允许作品的传播, 但是依靠一定的技术保护机制, 使得作品在传播的过程中版权人能够得到相应的版税, 这类同于“按需付款”的商业模式, 在这个模式下, 用户是面向大众的所有群体, 用户为每次从互联网上获得作品或者作品的某些部分而支付相应的版税, 在这样的机制下, 版权传播的金字塔结构也向扁平化的方向发展, 版权人通过这种形式来适应数字技术环境下版权传播违大众的特点, 以此来适应技术的发展, 维护自身权益。

参考文献

[1]PAMELA SAMUELSON Copyright, digitaldata, and fair use in digital networked environment[EB/OL]

[2]TIM WLL.Ibid:B4

[3]WCT第12条

资产保护 篇8

证券市场监管的效率饱受诟病。目前大量的研究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角度对证券市场监管的效率缺失进行了分析、论证。但是少有文献从案例分析的角度,基于制度背景和理论根源对证券市场监管效率缺失的微观机理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为了确保重大资产注入质量,证监会要求大股东与上市公司签署盈利补偿协议,为其注入上市公司的资产提供盈利承诺。而在亿晶光电重大资产注入过程中,亿晶光电大股东在盈利承诺难以兑现的情况下,修改了盈利补偿协议,大幅度减轻了处罚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使亿晶光电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上首家修改盈利补偿协议的公司。证券市场监管在亿晶光电资产注入事件中仅仅表现出“软约束”,没有达到真正的监管效果。该案例为深入剖析证券市场监管效率缺失的原因提供了良好契机。基于代理理论和证券市场监管理论,本文将对亿晶光电资产注入案例中“监管软约束”产生的制度成因和理论根源进行深入探讨。本文研究以期进一步完善对资产注入行为的监管、切实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提供参考。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一)“一股独大”和弱法律保护下的利益输送

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下,由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高度分离,公司的经理(代理人)和股东(委托人)之间会产生代理冲突。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相对集中(Blass et al.,1998;Claessens et al.,2000;Faccio and Lang,2002),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造成了大股东与其他中小股东的代理冲突(Shleifer and Vishny,1997)。大股东通常会采用实施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股利政策(La Porta et al.,2000;Baek et al.,2006)、安排关联交易(Bae et al.,2002;Cheung et al.,2006)等手段“掏空”上市公司,实现利益输送。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同时,由于缺乏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证券民事赔偿法律制度及其实施机制的法律环境(刘峰等,2004;章铁生,2008),因此,大股东通过资产重组、关联交易、资金占用等方式从公司转移资源,实现利益输送的现象屡见不鲜(刘峰等,2004;李增泉等,2005;柳建华等,2008),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害比较严重(唐宗明等,2002)。资产注入是大股东(含潜在大股东)及其关联方将其自身的资产通过各种方式有偿或者无偿地转让到上市公司的行为。上市公司常常会采用向大股东非公开发行股票(即定向增发)的方式换取大股东的资产,实施重大资产注入。证监会希望通过资产注入达到减少大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解决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问题,理顺双方之间的产权关系,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增强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进而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的目的。然而,事与愿违,在资产注入(特别是定向增发资产注入)过程中,大股东利用其对上市公司的超强控制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相关实证和案例研究证据表明:在公司向大股东定向增发新股置换其资产的资产注入过程中,大股东存在着通过盈余管理等方式操纵定向增发新股的发行折价(张鸣等,2009;章卫东,2010;王秀丽等,2011)、注入劣质资产(朱红军等,2008;尹筑嘉等,2010;胡海峰等,2012)、增发后高额分红(朱红军等,2008;赵玉芳等,2011)以及占用更多上市公司资金(赵玉芳等,2012)等方式从上市公司转移财富,实现利益输送。

(二)证券市场监管的有效性与投资者保护

当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法律机制不健全时,监管部门的主动性监管有助于弥补立法和执法的不足,改善投资者保护状况(Xu and Pistor,2007)。相关研究结果也表明,完善的证券市场监管制度为提高投资者保护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Djankov et al.,2003;Shleifer,2005)。证监会是我国证券市场最主要的监管部门,从成立之日起就依法对证券市场实施集中、统一监管。相关的研究证据也表明,证监会的各种监管行为确实为改善投资者保护状况发挥了积极作用。陈工孟等(2005)分析了1999-2001年我国证券市场违规处理事件的特征并对其市场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对违规处理公告表现出负面反应,这与以往有关成熟市场违规处理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上述结果说明监管行为对于证券市场是有效的。黄春铃(2005)以“麦科特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证券监管对承销商声誉资本的影响,从一个侧面考察了我国证券监管的效率。实证结果表明,证券监管通过影响目标承销商未来的市场份额,给承销商的声誉资本带来了负面影响,达到了一定的监管效果。邹辉文等(2010)的研究结果同样表明,股价异常波动点的分布与监管政策事件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监管政策事件对中国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证券市场监管发挥了相应的效用。为了切实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提高资产注入质量,近年来证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旨在规范大股东资产注入行为的相关文件。其中,对于定向增发等形式的重大资产注入,《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重组管理办法》)特别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在重大资产重组实施完毕后3年内的年度报告中单独披露相关资产的实际盈利数与评估报告中利润预测数的差异情况,并由会计师事务所对此出具专项审核意见;交易对方应当与上市公司就相关资产实际盈利数不足利润预测数的情况签订明确可行的补偿协议。”上述系列监管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对资产注入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季华等,2010),同时,各种盈利补偿方案也制约了大股东在资产注入活动中对注入资产进行过高评估或过高盈利预测的“冲动”,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小股东的权益(高闯等,2010)。

(三)证券市场监管的效率缺失

虽然证监会的系列监管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投资者的保护状况,但是,部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却表明,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证券监管也可能会缺乏效率。我国的证券市场监管制度一直以公共利益理论为理论基础,监管制度的目标比较模糊。在制度建设上,对监管者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与措施,在监管制度运行的实践中,对监管者的约束缺乏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存在突出的制度性缺陷(岳彩申等,2006)。同时,证券市场监管体系对监管者的行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监管部门在搜寻和处理信息方面也并无比较优势;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存在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缺乏相应的独立性。为此,监管者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也可能会因为监管者的权力滥用或不作为,监管者信息处理能力的不足以及被监管者的寻租行为而失效(李稷文,2007)。相关的实证研究也为上述观点提供了证据支持。宋云玲(2011)依托中国特殊的强制性业绩预告制度,考察了证券市场监管的处罚行为能否显著降低上市公司发生业绩预告违规的概率。基于2002-2008年年报业绩预告的大样本检验表明,与业绩预告违规有关的处罚或与其他违规有关的处罚都没有发挥降低后续业绩预告违规概率的作用。监管处罚过程中的选择性行为、“潜规则”、比较弱的惩罚力度等原因导致证券监管的处罚效果并不理想。郝旭光(2012)通过对监管部门和其他市场参与者进行调查问卷,系统评价了证券市场监管政策的效果。实证结果发现:市场参与者对监管部门的总体监管效果评价较低,且对近年来监管部门颁布的代表性政策的满意度低于60%,具体表现为政策的前瞻性、严密性和综合性较差。前文提及为了提高资产注入的质量,《重组管理办法》对重大资产注入行为设定了专门的“盈利补偿”措施。该监管措施虽然在某些重大资产注入中发挥了监管效力,保护了中小股东的利益,但是在亿晶光电的重大资产注入过程中,却缺乏约束力。为了使亿晶光电的重大资产注入能够顺利通过证监会核准,其大股东及一致行动人作出了注入资产每年将为上市公司贡献超过3亿元净利润的“盈利承诺”。并表示:若资产注入实施完毕后3年内,目标资产的实际盈利数如低于净利润预测,将以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对上市公司进行补偿。然而,资产注入实施后,亿晶光电每年的实际盈利数都远低于预期,甚至在注入后的第二年出现了巨额亏损。而为了避免巨额盈利差异而可能面临的高额股份补偿,其大股东以“不可抗力”为由修改了补偿方案,大幅度减轻了处罚效果,使亿晶光电成为A股首家成功变更重大资产注入(资产重组)盈利补偿协议的公司。证券市场监管没有发挥实质性的监管效果,在该重大资产注入事件中仅仅表现出“软约束”。

那么,为什么即使在明确的“盈利补偿”监管措施下,也会出现执行不力的情况?“监管软约束”背后的理论根源和制度成因是什么?“监管软约束”下的虚假承诺会产生什么经济后果?对于监管者而言,应该采用哪些措施来提升对资产注入行为的监管效果,进一步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对上述问题的考察将有助于补充、丰富对产生“监管软约束”微观机理的认识,进而为证监会提高监管质量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

三、案例分析

2009年8月19日海通集团发布重大资产注入事项暨停牌公告,公司股票于当日开始停牌。根据资产注入协议,亿晶光电股东将其持有的优质光伏业务和资产(亿晶光电100%股权)注入海通集团;同时,海通集团将除民生村镇银行600万股股份外的所有资产和负债均被置出上市公司,由公司大股东陈龙海及其一致行动人承接和安置。注入资产与置出资产的差额部分由海通集团向亿晶光电股东发行股份购买。亿晶光电实际控制人荀建华及一致行动人试图通过资产注入的方式实现“借壳上市”。

此外,根据协议,亿晶光电股东同意海通集团将置出资产直接交付给陈龙海(海通集团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新设的接收实体(宁波海通),并再向其支付3000万元现金对价。作为换回置出资产及取得3000万元现金的对价,陈龙海及其一致行动人向亿晶光电股东转让其持有的1700万股海通集团股份(作为交割股份),且其中800万股转让给亿晶光电股东建银光电持有,剩余900万股转给亿晶光电的实际控制人荀建华及一致行动人(亿晶光电其他股东)。具体的资产注入交易方案如图1所示。

在资产注入公告中,海通集团声称:“本次交易旨在通过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实现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转型,从根本上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增强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提升公司价值和股东回报。资产注入完成后公司将转变为一家规模较大、技术领先、产业链完整、具备较高市场份额和较强竞争力的光伏发电设备生产供应商,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将得到明显提高,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将得到充分保障。”如果仅从公告中的资产注入目的进行解读,本次资产注入无疑将会大幅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提高中小股东的利益。

从2009年8月19日海通集团首次发布重大资产注入公告,到2011年12月8日本次重大资产注入完成资产交割,在历时两年多的漫长批准、审核历程后(资产注入进程如表1所示),本次重大资产注入最终完成交易。在最终的交易方案中,置出和注入资产的评估价值分别为69780.52万元和282381.32万元。注入资产评估价值超过置出资产评估价值的212600.8万元,海通集团以8.31元/股的价格向亿晶光电股东非公开发行25583.73万股作为受让该部分资产的对价,其中荀建华及一致行动人持有21490.05万股,建银光电持有4093.68万股。2011年12月8日,亿晶光电股东荀建华及一致行动人和建银光电分别接受了陈龙海及其一致行动人转让的900万和800万海通集团股份。至此,荀建华及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海通集团22390.05万股股份,持股比例高达46.08%,成为海通集团的第一大股东。2011年12月30日,海通集团发布公告,“海通集团”的证券简称正式变更为“亿晶光电”。亿晶光电成功通过资产注入借壳上市。

亿晶光电之所以能顺利通过证监会审核,最终成功通过资产注入借壳上市,与其股东在资产注入公告中所作出的高额盈利承诺密不可分。2011年1月海通集团与亿晶光电股东签署了《利润补偿协议之补充协议二》(以下简称《补偿协议》),在该协议中,亿晶光电实际控制人荀建华及其一致行动人承诺:注入资产亿晶光电2010年度、2011年度、2012年度及2013年预测净利润分别为30442.01万元、34890.26万元、36658.39万元和33892.46万元;除因事前无法获知且事后无法控制的原因外,如果在本次资产注入实施完毕后3年内,目标资产的实际盈利数如低于净利润预测数,荀建华及其一致行动人将根据利润补偿协议的规定,以其持有的公司股份对公司进行补偿。

那么本次重大资产注入方案实施后,注入资产亿晶光电的真实绩效究竟如何?亿晶光电股东的盈利补偿到底是“真实承诺”,还是“真实谎言”?同时,对于难以兑现的盈利补偿承诺,亿晶光电的大股东又为何能修改补偿协议,大幅度降低处罚效果?本文将通过对该案例的深入分析,为上述问题寻求答案。

四、“监管软约束”下的虚假补偿承诺

(一)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

虽然亿晶光电大股东荀建华及一致行动人在公告中对注入资产作出了高额的盈利承诺,但是从注入资产承诺净利润金额和实际净利润金额对比情况表(表2)可以看出,从资产注入实施后的2011年开始,连续三年注入资产的真实盈利都远低于预期,在2012年甚至出现了68854.71万元的巨额亏损。本文认为该劣质资产注入方案之所以通过了审批,与资产注入过程中大股东与监管者和其他中小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关。

单位:万元

资产注入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股东往往拥有更多地关于其注入到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方面的信息,而监管者和公司的其他中小股东则只能通过资产注入公告了解注入到上市公司资产质量的部分信息。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监管者和中小股东难以准确判断注入资产的质量,极易出现“逆向选择”,导致劣质资产注入方案通过审核,顺利注入到上市公司。

通过查阅亿晶光电2012年4月12日发布的《利润补偿协议执行情况报告》,本文发现早在2011年9月29日此次重大资产注入事宜通过证监会审批、以及2011年10月27日亿晶光电原股东、海通集团与宁波海通之间完成资产交割之前,亿晶光电大股东对该项资产的业绩滑坡已经早有预期。该报告披露:自2011年9月开始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加剧影响使欧元兑人民币汇率急剧下滑,对注入资产利润产生了重大不利影响。同时,2011年10月19日,美国商务部收到Solar World等7家美国光伏企业提出的对我国光伏产品实施“双反”调查的申请,要求对从我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征收超过100%关税。该事项的出现进一步恶化了2011年度全球太阳能光伏市场形势。此外,多晶硅和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售价的持续下滑从2011年5月开始已经初露端倪。图2和图3分别显示了2010年5月至2011年10月多晶硅和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售价走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受经济形势及多晶硅行业影响,从2011年5月份开始多晶硅价格已经开始持续走低。同时,多晶硅价格的暴跌直接传导至太阳能电池组件,导致太阳能电池组件售价同期开始大幅下滑。上述种种迹象都表明:在10月27日本次重大资产注入正式实施之前,亿晶光电大股东对注入资产未来业绩将不可避免出现大幅下滑的事实非常“知情”。然而,为了使历时两年层层审核才获得批准的资产注入方案能够顺利实施,亿晶光电能够成功借壳上市,大股东对上述信息并没有向监管者和中小股东进行及时披露,最终使得事后看来业绩极差的劣质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

虽然劣质资产注入得以顺利注入上市公司,但是在盈利补偿协议下注入资产业绩下滑而可能导致的股份补偿是对大股东的一项刚性约束。亿晶光电大股东之所以在已知注入资产业绩下滑的事实下仍然要强行实施本次资产注入,其根本原因在于前述《补偿协议》存在重大缺陷。根据《重组管理办法》的规定,应当以资产注入后3年内的预测利润数为基础,交易对方与上市公司签订盈利补偿协议。而在《补偿协议》中,大股东违规加入了资产注入前一年(2010年)的预测净利润和实际净利润情况。从表2可以看出,2010年的实际净利润与预测净利润的差额高达44656.12万元。由于《补偿协议》以累积实际净利润数与预测净利润数的差额为基础来执行股份补偿,因此,2010年高达4.4亿元的利润差额为大股东推行本次资产注入提供了巨额业绩保障。而通过查阅2012年4月12日发布的《利润补偿协议执行情况报告》,本文发现上述利润差额是注入资产2011年业绩没有达标情况下,亿晶光电大股东能够免于股份补偿处罚的根本原因。此外,《补偿协议》中提及:“如果出现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以下简称“不可抗力”),可以按照不可抗力和情势变更对履行本协议的影响程度,各方协商决定是否解除本协议,或者部分免除履行本协议的责任,或者延期履行本协议。”从前文的分析来看,在资产注入实施之前,亿晶光电大股东对注入资产的未来盈利状况已经有明确的预期。即便如此,上述“不可抗力”条款仍然成为日后亿晶光电大股东修改《补偿协议》的重要理由。

(二)利益分置下的“道德风险”

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大股东与其它中小股东的“利益分置”问题比较严重。在股权分置改革前,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同股不同权”,大股东(原非流通股股东)和其它中小股东(流通股股东)之间股权的利益关联被人为地割裂。大股东与中小股东非但不存在共同的利益基础,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利益处于对立和割裂状态。由于大股东无法通过股权转让获取超额资本利得,因此对做大上市公司市值、提高公司质量并不关心,反而利用上市公司为其“圈钱”。大股东控制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等再融资方式从广大中小股东手中获取大量资金,再通过关联交易等方式进行资金转移,“掏空”上市公司,为其谋取控制权私利(蔡奕,2007)。“利益分置”下大股东的“掏空”行为使中小股东利益严重受损。而在股权分置改革后,虽然部分非流通股股份得以直接在证券市场流通,但是股票流通权锁定机制的存在,使“利益分置”问题仍然存在。在本次重大资产注入过程中,亿晶光电大股东交易所得的定向增发股票存在3年的锁定期限制。通过查阅亿晶光电的年报,本文发现:锁定期内,大股东在预期公司业绩将会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其并没有努力提升公司业绩,反而试图通过各种财务安排来确保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资格,进而为“圈钱”、谋取更多的控制权私利创造条件,产生了严重的“道德风险”。为了避免公司因为连续两年亏损而被ST,进而失去再融资资格,亿晶光电在2012年对业绩进行了“洗大澡”。2012年,亿晶光电计提了高达13596.15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并使得当年的业绩出现了68854.71万元的巨额亏损。而在2013年,通过转销13470.15万元上述存货跌价准备,该公司的营业利润得以大幅增加,并使得该公司在当年获得了6887.68万元的净利润。此外,2013年11月30日,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3号———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进一步细化了强制分红政策,明确规定已经分红并符合最低分红要求的公司才能增发股票再融资,再融资与分红挂钩。为了使该公司2013年9月17日发布的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能够得到证监会核准,获得再融资资格,该公司在2013年仅有6887.68万元净利润的情况下,每10股派息0.5元,共发放了2429.36万元的现金红利,分红金额占将净利润的比率高达35.27%。由于亿晶光电大股东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提升公司业绩,反而热衷于通过确保再融资资格来谋取控制权私利,资产注入实施后亿晶光电的真实业绩与预测利润产生了巨额差异。业绩上的巨大反差对亿晶光电的股价造成的严重的负面影响。从图4可以看出,亿晶光电的股价从最高点60.42元一路下跌,最低股价达到6.32元。持有亿晶光电流通股的中小股东利益严重受损。

(三)大股东超强控制下的协议变更

根据《补偿协议》的要求,除因事前无法获知且事后无法控制的原因外,如果在本次重大资产注入实施完毕后3年内,目标资产的实际盈利数如低于净利润预测数,亿晶光电的大股东荀建华及其一致行动人将以其持有的股份对上市公司进行补偿。发生累计实际净利润金额低于累计预测净利润金额时,当年应补偿的股份数量的计算公式为:当年应补偿的股份数量=(目标资产截至当期期末累积预测净利润数-目标资产截至当期期末累积实际净利润数)×认购股份总数÷补偿期限内目标资产各年的预测净利润数总和-已补偿股份数量。从表2可以看出,资产注入完成后,注入资产的真实盈利情况与预测利润存在巨大差异。按照上述《补偿协议》的公式进行计算,荀建华及其一致行动人2012年其将注销或送出约1.65亿股,补偿之后其持股比例将由46.08%下降至18.28%;2013年其将进一步注销或送出约5227.9万股,补偿之后其持股比例将下降至9.47%。执行《补偿协议》后,亿晶光电大股东荀建华及其一致行动人将彻底丧失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为了避免巨额盈利差异而可能面临的高额股份补偿,荀建华及其一致行动人以公司业绩下滑为“不可抗力”为由提出修改《补偿协议》。新的盈利补偿方案包含大股东荀建华及其一致行动人以股份质押为公司银行借款提供担保、无偿转送股份、延长股份锁定期、不参与利润分配等四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1)荀建华将所持上市公司股份19223万股全部质押给贷款银行为公司贷款担保;(2)向除荀建华及其一致行动人以外的公司其他股东按每10股送1股的方式无偿转送2619.71万股;(3)延长荀建华及其一致行动人所持股份的锁定期,自股东大会决议通过之日起3年内荀建华及其一致行动人将不主动出售、转让或要求公司回购其所持公司股份;(4)荀建华及其一致行动人承诺,未来在公司股东大会决议分配的利润按持股比例应分配给承诺人的利润累计不超过76647.05万元的限度内,不参与可分配利润的分配,由上市公司继续留存、计入资本公积金。上述盈利补偿方案中,除了无偿转送股份使得其他中小股东获得少额补偿之外,其他三种方式都力图为大股东减轻处罚,中小股东难以获得实质性收益。大股东用并无流股权、无法通过转让获得超额资本利得的股票进行质押贷款,能够为公司取得更多的资金,进而能为其谋取更多控制权私利创造条件,而对大股东自身利益并无实质性的负面影响。在亿晶光电股价低迷、大股东难以在短期通过股权转让获取更多收益的情况下,延长锁定期也并不会对大股东利益造成严重损害。此外,如果按照2013年每10股派息0.5元的分红比率,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所持21490.05万股股票实际放弃分红金额为1074.5万元,累计承诺放弃分配的76647.05万元利润,需要大约71次分红才能实现,该条款实质上递延了处罚效果,大幅度减轻了处罚力度。这份修改后的盈利补偿方案引起了广大中小股东的强烈不满,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亿晶光电中小股东曾表示要在2013年5月17日的股东大会上联手否定这份变更《补偿协议》的提案。中小股东表示:“前后补偿方案差距太大,这让中小股东损失非常大,所以我们会反对这份新的补偿提案。”中小股东的极力反对,这似乎也预示着在5月17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上将经历一番恶战,然而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表3和表4分别为表决“变更与解除资产注入盈利补偿承诺议案”股东大会出席情况表和提案表决情况表。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当天的股东大会上,参加的流通股东人数极少,最终参与股东大会投票的股东和代理人共519人,有表决权股份共计3.37亿股,其中511人通过网络投票。从表4可以看出,需要得到三分之二股东通过的有关《补偿协议》变更的两项议案分别获得91.12%和91.11%的高额投票支持,顺利通过。而通过分析亿晶光电的股权结构,本文发现除了流通股股东的参与度不高之外,与大股东相关的其它利益相关者所持有的高额股份才是两项《补偿协议》变更议案得以高票通过的根本原因。在股东大会表决过程中,虽然大股东荀建华以及其一致行动人进行了回避表决,但是与大股东存在关联的亿晶光电原股东建银光电、以及在资产注入过程中与大股东存在交易关系的原海通集团大股东陈龙海及其一致行动人却仍然具有投票资格。上述关联方中建银光电持有4893.68万股,陈龙海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4490.51万股,两者合计所持有的股份总额高达9384.19万股。从表4的最终表决情况来看,共计有11341.17万股参与两项《补偿协议》变更议案投票,而中建光电或陈龙海及其一致行动人任何一方投反对票都将导致上述提案因支持率不足三分之二而被否决。从事后高达91.12%和91.11%支持率的投票结果来看,利益上的关联性最终使得上述股东在事关大股东荀建华及其一致行动人能否继续保持控制权的重大事项上,与大股东的立场保持一致。而正是有了上述高额投票权的保证,才使得大股东在注入资产盈利状况严重缩水的情况下,通过股东大会表决的方式,顺利地修改了补偿协议,大幅度减轻了处罚效果。

注:在上述议案的表决中,关联董事荀建华,以及其一致行动人荀建平、姚志中、常州博华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回避表决。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结果,可以发现:由于资产注入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注入方案顺利通过证监会审核。同时,在大股东与其他中小股东利益分置,以及大股东对上市公司存在超强控制的情况下,大股东在盈利承诺难以兑现的情况下,通过修改盈利补偿协议,大幅度降低了处罚效果,而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则严重受损。证监会为确保资产注入质量、保护中小股东利益而设置的盈利补偿措施并没有对大股东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证券市场监管仅仅表现为“软约束”,缺乏监管效率。

(二)建议

资产保护 篇9

1 宁夏11家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结构以及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分析

1.1 无形资产结构分析

根据11家上市公司近10年的年报可知,宁夏上市公司无形资产来源有投资者投资、外购、重组等,外购无形资产是企业最主要的来源。表2显示,宁夏各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结构有差异。土地使用权占企业无形资产的主体地位,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各项无形资产。有的企业的某些年份无形资产甚至是100%的土地使用权,如大元股份。但土地使用权近年来有所降低。近年来企业重视引进技术,专利许可使用权占比稍有增加,自主的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变化不大。有的公司既无专利权,也无非专利技术,如英力特和新华百货。作为市场竞争中最具竞争优势的商标权和专利权,它们在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占比过低,最高不过10%[2]。

1.2 宁夏11家上市公司2008年-2010年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线性相关假设。依据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分析系统,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指标,其与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盈利能力是有机结合的。本文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作为代表公司绩效指标,与无形资产内部各项目比率进行了相关分析,企业的经营绩效与资产结构之间的关系并非是严格的线性关系,为了简便地描述两者关系,本文假设资产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表现为近似的线性关系,并可以通过线性函数表达。无形资产比率同企业绩效成正相关关系。无形资产是一种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资产。因此,拥有无形资产的企业获取超额利润能力就强,经营业绩就高。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这一分析工具,选择净资产收益率Y代表企业绩效指标,用无形资产比率X1、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比率X2代表企业资产结构指标,用总资产周转率X3代表企业的营运能力,用资产负债率X4代表企业的资本结构。建立模型如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ε

其中,Y代表因变量净资产收益率,βi为解释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Xi为各自变量,当i=1、2、3、4时,分别代表无形资产比率、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比率、总资产周转率比率、资产负债率,ε为随机误差项。利用软件Eviews ,对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从模型回归结果看R2拟合优度太小,说明X1 X2 X3 X4对Y做不出解释,而且,模型X1 X2 X3 X4都通不过t检验,说明这个模型通不过检验。因此按照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分析方法建立的模型失败。

本文又假设无形资产数量同企业绩效成正相关关系。 拥有无形资产的数量越大企业获得超额利润能力就强,经营业绩越高。基于上述考虑,本文采用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ε

Y代表企业利润总额,X1代表无形资产总额,X2作为流动资产总额,X3是非流动资产总额,X4为负债总额,ε为随机误差项。用Eviews进行回归

X2X3的t检验可以通过检验也就是说对利润总额有显著影响 F检验也通过了,但无形资产t值为负,p值大于0.05。也就是说无形资产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经过多重共线性的修正发现X1和X4确实存在多重共线性。所以把X1和X4从模型中剔除。所以最后模型是:Y=-3323.915+0.220331X2+0.045319X3+ ε

从图1中我们可以发现对宁夏的上市公司不一定企业无形资产越高,利润总额就越高。可以看出宁夏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对利润的影响不确定。

模型分析:一般来说无形资产和利润总额是正相关。而我们在做线性回归分析的时候发现,无形资产却和利润总额存在多重共线性也就是说无形资产对利润总额做不出解释。无形资产可以说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这与我们预期的结果不相符。可以说宁夏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不排除无形资产价值含量低,对经营绩效影响微乎其微(以上两种计算中分别加入商誉和未加入商誉)。无形资产对宁夏上市公司利润影响不显著的主要原因企业自身原因和制度原因,这些制造业大多处于低端,利润的提升主要集中在成本上,不关注或没有能力去关注无形资产对利润的影响。另外还有我国法律制度层面的原因。

2 问题分析

2.1 企业自身原因

2.1.1 企业资产中无形资产含量少。

分析数据发现,样本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平均为2.36%,远低于西方国家,与权威的“摩根斯坦利全球资本指数”所统计的国外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占有40%-50%的比率有较大差距,无形资产的作用难以认定。

2.1.2 无形资产内部结构问题较多。

国外上市公司中占较大比重的商标权、专利权、专有技术等在宁夏上市公司报表中却微乎其微。目前宁夏上市企业的无形资产内部结构主要由土地使用权构成,而对打造品牌价值、扩展品牌知名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开拓市场有至关重要作用的商标权、专利权和专有技术等知识性无形资产数量偏少。这种资产结构,无法让企业以无形资产赚取超额利润。土地使用权占企业无形资产的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各项知识产权。有些企业某些年份的某项无形资产计价为零。

2.2 制度层面原因

2.2.1 无形资产的确认制度方面。

目前我国企业竞争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有形资产的竞争上,对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不够,无形资产的构成仍然多停留在土地使用权等几个方面,所包含项目相对较少,有很多应该归属于无形资产的项目并未进行确认。2006年颁布的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的范围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放宽,仍然不难看出宁夏大多企业仍依传统观点,其范围相对狭窄和笼统,这对于知识经济下日益发展的企业显然是具有很大局限性的[3]。国际会计准则中无形资产包括六大类,分别为与营销有关的无形资产、与客户关系有关的无形资产、与技术有关的无形资产、与合同权利有关的无形资产、与技术革新有关的无形资产、商誉。客户关系、数据库升级费用、制造合同、设计许可等都纳入了无形资产核算的范畴。其范围十分宽泛,也充分体现了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驱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而我国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范围过于狭窄[4]。随着我国与国际接轨加快,国门洞开,在跨国并购时往往我国企业营业资产账面价值易被低估。

2.2.2 无形资产的计量制度方面。

综观世界著名品牌往往一方面用无形资产博得投资者追捧而购其股票,另一方面用过硬技术含量的质量和过人的服务赢得消费者青睐,从福特汽车公司拥有美国近五千项专利可以窥见其企业竞争力。无形资产也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品牌资产,在企业品牌建设、技术创新和打造核心竞争力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无形资产的计量,以成本为依据的计量模式有失公允。随着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推广公允价值的应用也势在必行,无形资产计量问题应该更加重视其未来经济价值。但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环境并未完全建立,我国法律法规中会计信息内容不完整,我国诸多的会计方法大多为企业审计、会计做账服务,无法反映无形资产的市场供需价格,往往无形资产最终价值的认定只能在交易的签约和拍卖时才能确定,其价值易被低估,应当尽快与国际接轨,建立公允价值计价环境。目前有关会计理论的热点问题, 大多集中在对相关无形资产业务的讨论上,而这一探索过程,实际上是会计核算无形资产逐步向经济学无形资产的延伸和过度的实质性表现, 即会计核算无形资产与经济学无形资产产生了日益趋同的客观要求[5]。

3 对策

宁夏上市公司应当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并运用品牌管理方式管理企业,国家也应当进一步完善无形资产制度,加强营业资产法律制度研究。

第一,运用知识产权战略,重视知识产权在企业当中的应用

企业是资产的创造者。企业资产由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构成,总结我国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无形资产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土地使用权、政府特许经营权和知识产权,其中知识产权非常重要,主导着品牌创建、核心竞争力培育的使命。企业是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经济活动的组织,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生产技术、生产过程、产品和品牌,围绕着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研究与开发、服务的创新以及不间断的产品设计与改进。市场经济中企业直接面对市场,其主要的经济行为是为财富的增值而进行生产活动。因此,企业必须考虑对自己的生产技术、工艺、产品设计、企业名称、商号的商标以及自己的产品服务等特有的品牌实行知识产权保护。这一保护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享有创造成果包括设计、发明的所有权、产品使用的许可授予权以及品牌外在形式独占权利,从而保证企业在尽可能长的法定时间内获取最大的市场利润,避免或减少自己的创新成果被他人窃取,失去应得的市场利益。因此,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主要来自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 。

知识产权在法律上的价值不仅指其可以为权利人带来财富价值,而且在权利人被他人侵犯权利时可以通过法律保护得以赔偿因侵权人的侵权而丧失的收入或利益,或者是侵权人的侵权获得的收益。知识产权在会计上的价值是体现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无形资产科目的价值含量。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国家的知识产权政策和企业知识产权自身制度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资源,因此企业应当很好利用这些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从宁夏上市公司各年报可以看到无形资产占利润总额比率较大的是东方钽业和银星能源。而这两家企业属于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公司,比其他公司更处于产业链的上端。东方钽业是中国有色集团出资企业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 是一家以高科技为主导的企业,他的很多利润来源都是依靠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对利润的影响是较大。纵观公司发展过程就是冲破国外企业巨头专利包围的过程,早在1991年前,我国钽材料研发落后国外20年多年,国外钽材料产业被几个公司垄断,东方钽业的控股母公司中色东方集团当时准备向国外企业购买技术,但遭到国外公司拒绝。严峻形势下集团果断采取集中资源攻关的方法,历时半年,终于用独特的技术开发出了钽粉产品。在这次冲破国外巨头专利包围之后,集团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了知识产权机构,提高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建设能力,加大知识产权培训的投入力度,成效卓著。现在集团公司每两年左右就实现产值翻番增长。2009年,中色东方被确定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单位,2011年7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公布了第二批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中色东方成为宁夏唯一入选知识产权示范单位,由中色东方对东方钽业的技术引导和授权经验可看出企业应当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运用、保护和管理的建设能力。

第二,企业应当运用品牌管理方式。在品牌经济中,企业以品牌为核心和市场焦点安排经营行为,防范风险,取得利益。品牌是企业的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企业应当对自己的品牌进行全方位的保护。经济法体系中的知识产权法与国际接轨中的市场经济关系紧密,乃至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贸易关系紧密,反映了国家调节经济秩序,用公权保护私权的需要,大量的公法性规范不仅保护个体权利同时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知识产权法律通过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对企业品牌进行保护:首先是对该独特商品的外在标识或外在形式的保护,即商标权或外观设计专利权,使该外在标识或外在形式指示代表的特定商品不被盗用、仿冒;其次是对该独特商品的内在创新成果的保护,如商品的独家配方、独创技术、商品的独到加工过程、独有的生产工艺,计算机软件设计、技术绘图设计等可形成专利法上的发明专利权、实用新型专利权、商业秘密权、计算机软件设计权等,法律保护的目的和关键是使创新成果的利用不脱离其创造者,使其得到财产利益和精神利益,同时排斥非权利人的非法仿冒、剽窃进而保护和鼓励其创新积极性。与此同时,品牌权利人和经营者须知法律在授予其垄断权的同时为了全社会发展进步又做了时间限制,逼迫权利人或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利用该权利,因为时间一到权利即归入公共资源。知识经济、品牌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知识产权成为品牌的重要自然属性。总之,品牌的自我保护主要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21世纪的企业只有依靠品牌竞争了,因为除此以外他们一无所有。品牌是利益符号,品牌决定着企业的定价权。宁夏新华百货的主营业务主要是零售业,因其在宁夏相对处于垄断地位,作为一家规模较大的商业零售企业其商标权资产一项在2006年以前常年处于空白,在2006年后物美对其控股才申请到了“新华百货 ”等注册商标。属于品牌形式的重要知识产权商标权如果长期缺失,在企业兼并中就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宁夏企业品牌经营理念仍需进一步加强。

第三,国家应当完善无形资产制度,从过去多头分散管理转向组织专门力量形成协调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为核心、品牌战略为补充的管理机制,不但立法力求协同作战,而且协调管理、调节和促导企业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在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无形资产评估实施细则。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不科学,缺乏量化标准,很难精确提供客观数据,无形资产评估结果往往误差很大,超过国际认可的20%的可接受界限。1996年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简称OECD)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开启了知识经济概念 , 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后,逐步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6]。OECD认为,知识经济中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纵观OECD国家,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技能水平显著提高,产业更新向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经济学上确认的无形资产有29项之多,美国资产评估机构所涉及的无形资产项目有26项, 我国评估实务中运用单项评估和整体评估的无形资产也有12项[1]。因此我国现行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确认的范围过于狭窄,不能完整客观反映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数量和质量。国际接轨、知识经济来临之下的商法制度中应当加强营业资产制度研究和完善,会计法、公司法相应的修改势在必行。

第四,发挥地方政府引导和推进作用促进创新。2008年我国开始推行知识产权战略,颁布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地方政府应当做好以下工作:(1)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完善政策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在充分发挥企业主体的积极性基础上,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产业集聚,带动产业链上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2)利用财政性资金促导、激发和调动企业主体研发积极性。(3)积极对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知识的服务,宣讲普及知识产权知识。(4)建设知识产权密集区以及示范区。

西部大开发政策引导下,民族地区宁夏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作为宁夏龙头企业,上市公司整体上能体现出宁夏企业大概状况,笔者通过分析以资对宁夏企业发展过程中利用好现有的知识产权法资源,运用品牌经营理念,加快创新管理,加速提高宁夏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推进,并对现有的制度改进提出了一己之见。

参考文献

[1]刘彬,韩传模.论知识密集型产业无形资产的内部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5):48

[2]2008-2010年宁夏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

[3]张梅良.影响我国企业无形资产价值难以实现的原因分析[J].经济师,2007(6):68-69

[4]战孝芳.无形资产计量及其信息披露的思考[J].时代经贸,2007(6):133

[5]刘彬,韩传模.论知识密集型产业无形资产的内部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24(3):48

资产保护 篇10

只是,我们应当看到,呈现在国人面前的这份头寸表中,并没有体现对对外金融资产结构进行优化配置的趋势。例如,在现今总额超过40000亿美元的对外金融资产中,仅仅储备资产一项就占据了70%以上的比例,而被认为较为安全的对外直接投资所占比例只有7%。这种类似于“大头娃娃”的资产结构,估计即便在管理部门看来,恐怕也非优化安排。

美国财政部两年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截至2008年底持有16000亿美元的美国资产,而同期美国持有中国内地发行的股票和债券总计仅为550亿美元。笔者当时曾说过,高达28倍的中美互持资产规模差距,凸显在全球既有经济与金融分工格局下中国所处的弱势地位。

与美英等国主要仰赖金融霸权或者霸权红利低成本获得的对外金融资产不同,中国握有的对外金融资产中,真正有意义的那部分乃是中国数以千万计的产业工人辛苦劳作换来的“血汗钱”。拥有“最优秀操盘手”朱长虹(美国Pimco公司基金经理、投资委员会委员)的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的压力与期望,只是在手脚被束缚的情况下,中国既难以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扫货,也不能用巨额外储购买美国的优质企业,甚至买不到急需资金的其他西方国家企业。

其实,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世界经济美元化的逻辑框架下,中国经济正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嵌入到美元经济圈中。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千千万万产业工人换来的对外金融资产,不过是一种随时可能贬值的绿票子。

另一方面,中国持有的上万亿美元美国国债在中国需要兑现时能否如愿也是未知数。尽管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美国欠中国的钱终归是要还的”,但这句话本身也暗含着可能拖欠的逻辑。可以说,只要人民币不是世界储备货币,只要现有的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中国都是事实上的美国打工者。

更蹊跷的是,当金本位时代已成历史记忆的时候,美国犹他州众议院于2011年3月4日以47票同意、26票反对的投票结果,通过承认美国联邦政府发行的黄金白银为法定货币的议案。预计接下来有12个州将要审议相似的议案。福克斯新闻网为此惊呼:“在退回金本位的道路上,犹他州走出了第一步。”犹他州的行动无疑让美联储和伯南克十分难堪。假如后工业化时代重新迎来金本位制,这无疑是对美元体系的清算。

有人说,美债危机是美元可能破产的信号,但在其他替代要素尚未发育成熟之前,全球既有经济与金融分工格局不会发生根本变化:美国掌握着货币发行和市场的主导权,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依赖美国的市场和美元。在这个分工框架下,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美国可以通过发行美元购买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廉价物品,这尽管带来了美国对新兴经济体的巨额贸易逆差,但是凭借金融市场优势,中国等国积累的贸易顺差反过来又以购买国债的形式回流到美国。美国以成本极为低廉的货币手段来平衡经常性的贸易逆差。

环视世界各国,持有巨额海外资产的国家,除了美国之外,还有英国和日本等国。以日本为例,截至2010年底,日本政府、企业、个人投资者持有的海外资产约合68800亿美元,这其中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品、外汇储备以及其他投资等。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日本已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大债权国,但日本多年来并不担心所持海外资产的安全,其原因除了日本持有的海外资产结构比较合理之外,还与日元作为国际货币有关。日本还可以购买中国想买却买不到的美国企业和其他资产。即便是在动荡地区的海外资产,一旦局势有变,有了美国这个超级强国盟友的鼎力保护,日本海外资产安全系数明显高于中国。

对外金融资产规模的持续扩大,既是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分工日渐深化的产物,也是中国提升国际经济影响力的重要杠杆,但在海外金融资产安全面临国际金融动荡、储备货币币值波动以及投资目的地国政局不确定等诸多约束条件下,如何有效保护数以千万计产业工人创造的血汗财富的安全,显然需要中国的管理者具备高度的国家智慧。

中国可能需要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初步建成基于军事力量投射的海外资产保护网络,而在此期间,理性评估投资目的地国的政经风险肯定是必修课。

至于如何保护在美资产,中国除了持续要求美国拿出实际措施之外,关键之举是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但问题是,人民币能否如期成为国际货币?

上一篇:北部浅山区下一篇:中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