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评价论文

2024-07-16

资产评价论文(精选11篇)

资产评价论文 篇1

资产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也是企业在市场中赢得竞争的物质保障。在企业的整个生命历程中, 资产质量的优劣决定着企业的生存状况, 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的成败, 因此资产质量是每个利益相关者所关心的重点。以经营者的角度深入研究资产质量, 有助于企业准确评价自身资产, 合理分配使用资产, 保障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进而提升企业的生命力。因此, 资产质量评价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本文对现有的资产质量研究文献进行梳理, 试图理清资产质量的研究脉络, 从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发现新的线索, 继而深化资产质量的研究。

一、资产质量概念

资产质量的理论研究始于对资产质量概念的界定。目前为止学者们对资产质量的概念尚未达成统一意见。学者最初从资产的本身出发, 对资产质量概念进行了界定:干胜道、王生兵 (2000) 认为资产质量是企业资产盈利性、变现性和周转能力的综合体现。这种观点着眼于单项资产的资产质量。余新培 (2003) 提出, 企业的资产质量由四个部分组成, 除了单项资产的物理质量之外, 还包括资产的结构质量, 以及资产的“自由度”和有名无实的资产在资产总额中的比例。这种观点认为对资产质量进行界定时应均衡考虑企业资产质量的不同维度。王秀丽、张新民 (2003) 提出资产质量不应主要关注特定资产的物理质量, 而是应更多的关注资产的相对有用性。资产的绝对物理质量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 发挥的作用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资产质量是指特定资产在企业管理的系统中发挥作用的质量, 具体表现为变现质量、被利用质量、与其他资产组合增值的质量以及为企业发展目标做出贡献的质量等方面。徐文学和甘丽凝 (2007) 根据以往的研究将资产质量界定为两个部分:资产的物理质量和资产的系统质量。一是资产的物理质量, 主要通过资产的质地、结构、性能、耐用性、新旧程度等表现出来;二是资产的系统质量, 是企业资产在企业的整个管理系统中发挥的质量。资产的物理质量与系统质量是相互关联, 矛盾统一的。

一部分学者对资产质量的概念界定则体现了一种比较观。宋润栓 (2006) 认为资产质量应表现为资产的账面价值量与其变现价值量或被进一步利用的潜在价值量之间的差异。这种观点认为, 对资产质量进行评价时, 应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变现价值及潜在价值进行比较, 根据这种比较来判断资产的质量状况。钱爱民、张新民 (2009) 也对资产质量概念提出了一种比较观的界定。他认为资产质量就是指资产在特定的企业内部, 实际发挥的效用与预期效用之间的吻合程度。这种观点认为资产质量优劣的判定是以资产的预期效用为标准的, 并同时强调了资产的相对有用性。陈仲威、朱小平、娄新轩 (2010) 将资产质量的概念划分为高低两个层次。低层次的资产质量概念界定为:资产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高层次的资产质量概念界定为:资产所带来的超过投资者期望的那部分未来经济利益的大小。这种比较观不同于以往的角度。这种观点是以投资者的角度来理解资产质量的, 认为资产质量是资产使投资者 (包括债权人和股东) 的要求得到满足的程度。

二、资产质量分析

对资产质量进行分析, 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资产质量评价角度、资产质量特征以及资产质量评价标准。

其一, 资产质量评价角度。对现有的资产质量的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 可以发现学者通过各种不同的角度对资产质量进行全面剖析。

根据资产范围不同, 将资产质量研究分为单项资产质量和整体资产质量两类。资产质量的研究初期, 学者主要针对单项资产的物理质量进行研究, 研究资产的质地、结构、性能、耐用性、新旧程度等, 继而扩展到资产的系统质量研究, 将资产在整个企业运营系统中的表现作为资产质量的考核内容。

根据资产价值存在形式和实现方式不同, 曾人杰、谢志华 (2011) 认为资产质量体现为实体价值与功能价值。资产的实体价值就是指资产在市场上被出售所获得的价款;资产的功能价值是指资产的功能被反复使用所产生的结果 (产品或服务等) 在市场上被出售所获得的价款 (谢志华, 2010) 。

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 将资产质量的研究分为以经营者角度和投资者角度两类。经营者视角下的资产质量研究主要以资产质量管理为目的, 旨在提高资产质量管理水平, 提高企业资产运营效率, 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陈仲威、朱小平、娄新轩 (2010) 以投资者的角度来理解资产质量的, 提出资产质量是资产使投资者 (包括债权人和股东) 的要求得到满足的程度。以投资者的角度研究资产质量可以为投资决策提供帮助, 提高投资效率, 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其二, 资产质量特征。将现有文献中资产质量特征的描述进行梳理, 学者们对资产质量的特征主要有以下表述:

资产的存在性。资产的存在性是对企业资产质量进行评价的前提, 是指资产真实存在, 并且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企业资产的存在性是资产最基本的特征, 在评价资产质量时, 应对资产的存在性进行考量, 确认资产的状态。

资产的流动性。不同学者对资产的流动性有不同的见解。唐荣林 (2009) 认为资产质量中的流动性评价是指资产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周转能力, 即通常所说的周转性。徐泓 (2009) 则认为资产的流动性不仅表现为周转性, 还表现为有效性, 且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而张付荣 (2010) 认为资产流动性强调的是资产的变现程度。陈仲威 (2010) 也认为资产的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能迅速转换成现金而对持有人不发生损失的能力, 也就是变为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能力, 也称变现能力。

资产的收益性。资产的收益性是资产的内在属性, 资产的本质就是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收益的资源, 收益性是资产质量最为重要的特征。张付荣认为资产盈利性强调资产在持有和使用过程中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而徐文学 (2007) 认为资产的收现性是资产收益性的重要方面。资产收益不应该仅仅是会计上的收益, 而应该最终取得现金, 这是收益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资产的风险性。徐泓认为, 资产的风险性是指资产承担风险的能力, 表现为资产变现能力, 企业的资产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经营风险。张付荣认为资产的风险性包括三个部分, 即资产的存在性风险、预期现金净流量和市场风险。

资产的结构性。资产的结构性是指资产的构成, 这是对企业整体资产的质量特征的描述。不同学者对资产的结构性有不同的描述。唐荣林认为企业的资产应与企业规模相适应, 企业各类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份额以及各类资产相互之间的比例也应均衡。陈仲威通过对企业各类资产的分析提出, 在考察企业资产结构的过程中, 必须要关注流动资产、人力资产、无形资产和经营资产等, 不能只拘泥于非流动资产和有形资产。钱爱民、张新民还提出资产结构还应反映企业的战略意图, 企业资产的结构应与企业的战略相符合。

其三, 资产质量评价标准。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 本文将资产质量特性总结为以下几点:资产存在性, 即资产的真实存在, 能为企业带来切实利益;资产周转性, 即资产在经营过程中的周转能力;资产盈利性, 即资产为企业带来收益的能力;资产风险性, 即资产的变现能力;资产结构性, 即资产的内部结构均衡性以及企业资产与企业规模的适应性。

根据资产质量的不同特征, 采用相应的评价指标来对资产质量进行评价。对资产的存在性的评价主要是针对企业的不良资产, 以及直接为企业创造利益的生产性资产所占的比例;对资产周转性评价, 采用资产的周转率及周转天数, 并与同行业的指标进行比较资产的盈利性主要体现为资产报酬率, 也可间接通过企业的利润反映;资产风险性, 主要是通过资产的变现能力来评价, 考虑资产的市场价值, 以及现金回收率;资产结构性的评价不仅包括各类资产的相对比率, 还要考虑资产与企业规模的适应性, 以及资产比例与公司状况的吻合程度。对资产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如表1所示。

三、资产质量评价实证研究

资产质量的实证研究与资产质量的理论研究是同步开始的。有关资产质量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上市公司, 通过实证研究对资产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辨别, 从而为资产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依据。

许多学者以上市公司资产数据为样本, 对企业资产质量与盈利能力进行相关性实证分析, 宋献中、高志文 (2001) , 贺武、刘平 (2006) 均从实证研究中得出, 资产质量与企业盈利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性实证研究为资产质量研究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提供了实践依据。张春景、徐文学 (2006)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衡量企业资产质量的关键指标主要有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损耗产值率、息税前利润率、产销率等。钱爱民、周子元 (2009) 则对经营性资产质量进行了针对性研究, 以化工行业为样本, 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将样本公司进行类别划分, 通过t检验识别不同类别公司间存在的显著性差异指标。该实证研究关注了不同类型企业的资产质量的影响因素的差异性, 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这类研究通过实证检验了企业选取的资产质量评价指标的有效性, 为资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实践依据。

还有学者对资产质量与企业价值、规模经济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H arris和R aviv (1990) 的债务缓和模型 (简称H R模型) 假设公司质量与企业盈利、企业价值有关, 公司质量决定其资本结构, 并最终影响企业价值。H arris和R aviv指出公司质量主要指的是管理人员能力、资产质量等。即暗含着资产质量影响企业价值的途径包括两种:一是资产质量直接影响企业价值;二是资产质量影响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再影响企业价值。

四、未来发展方向

资产质量的相关研究是近年兴起, 尚待完善。本文在对资产质量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的基础上, 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总结与预测:

第一, 在理论研究上, 资产质量评价研究目前从资产质量的概念的界定, 到资产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 再到资产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尚未对资产质量的评价标准进行研究。未来的研究应该从资产质量评价体系延续下去, 针对不同种类的资产提出相应的适当的资产质量标准, 为企业评价资产质量提供指导。

第二, 在实证研究上, 目前的资产质量实证研究主要针对上市公司, 对于一般性企业的研究较少, 而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与质量与一般性企业存在差异。在行业范围上, 实证研究的行业主要为金融业和工业制造业, 不同行业的企业资产构成以及经营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 在未来的研究上, 也应考虑一般规模的企业, 以及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服务行业, 增强实证研究的外部效度。

第三, 在评价指标上, 学者们通常采取量化的财务指标来评价资产质量, 并且大多以定期的财务报告为数据来源。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展资产质量的数据来源, 在企业内部建立动态的资产质量状况监测机制, 更真实的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同时在评价资产质量时引进一些非量化的财务指标, 使企业更全面的把握资产的质量状态。

第四, 在研究对象上, 目前的资产质量研究基本只涉及有形资产, 主要是以财务报表项目为依托, 而对无形资产的资产质量研究较少, 而对企业起到重要作用的顾客资产的资产质量评价研究还处于空白, 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是资产质量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

第五, 在研究目的上, 对资产质量的研究主要是外部投资者的需求, 通常对资产质量的评价是以企业对外报告的形式作出的, 存在粉饰报表的情况。而对于资产质量研究的应用, 更应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重视, 提高企业的资产质量, 提升资产的使用效率。在资产质量的研究上, 也要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

资产评价论文 篇2

重庆市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行业

人才培养办法(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重庆市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行业人才培养,提高行业服务能力,推动行业跨越式发展,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中注协)《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发展规划》、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以下简称中评协)《中国资产评估行业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规划》,结合重庆行业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行业人才培养以高端引领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以协会引导、执业机构为主、行业人员参与为原则,以提升服务国家建设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为目的。

第三条 人才培养的对象包括执业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

执业人员包括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其他从业人员包括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以外的其他与执业机构有劳动合同关系的人员。

第四条 协会每年在会费收入留存部分中安排资金,专项用于行业人才培养、选拔、奖励、管理等与人才培养相关的支出。

第二章 人才培养

第五条 执业机构是人才培养的主体,承担以下职责:

(一)建立内部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制度,为人才的成长和作用的发挥搭建平台、畅通渠道;

(二)负责内部全体人员的培训、培养工作;

(三)组织内部相关人员参加协会和政府部门组织的培训;

(四)组织相关人员申报行业人才奖励和选拔,并对申请进行初审;(五)按时足额向相关人员发放协会划拨的人才奖励。执业机构人才培养职责的履行情况纳入行业综合评价考核。

第六条 协会支持执业机构利用自身培训能力,通过业务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开展内部培训工作。

协会对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开展的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内部培训学时记入执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学时:

(一)具有健全的内部培训制度和科学的培训计划;

(二)培训内容针对性强,课程设置合理;

(三)能够提供符合培训要求的师资、场地和设施;

(四)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或联合开展培训的多家会计师事务所合计拥有30名以上注册会计师,一家评估机构或联合开展培训的多家评估机构合计拥有30名以上注册资产评估师。

执业机构开展的内部培训是否符合前款规定的条件由负责人才培养的行业人才培养委员会(以下简称培委会)决定。

第七条 协会秘书处负责行业人才培养制度的实施,负责组织对行业人才库人员的培养工作,监督考核执业机构人才培养工作情况。

第八条 协会秘书处每年制定继续教育计划,经培委会通过后印发实施,继续教育内容和方式要结合业务发展特点和需求,突出培训效果。

第九条 协会加强事务所主任会计师、评估机构首席评估师的继续教育,帮助其拓展视野,重点培养其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战略思维和诚信意识。第十条 协会加强机构业务骨干的继续教育,重点培养其专业胜任能力、职业道德和相应的组织协调能力。

第十一条 协会加强其他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重点培养其职业道德、相应专业能力或相应管理能力,并对新加入行业人员安排入职培训。

第十二条 执业机构可向协会提出培训需求,由专委会决定为其提供师资,送教上门。协会也可根据执业质量检查情况,确定需要帮扶的机构。

协会为大型执业机构与中小型执业机构,主城执业机构与远郊区县执业机构提供业务交流平台,共同提升人员综合素质。

第十三条 协会加强与重庆高校及其他行业合作,协调政府部门,开设宏观形势解读、经济前沿专题、创新业务等课程,帮助行业人员及时更新相关业务知识。

第十四条 协会建立包括执业人员、其他从业人员、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其他行业专家学者在内的行业人才培养师资库。

第三章 人才管理

第十五条 协会建立行业执业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数据库,执业机构应按照要求将其他从业人员情况报协会秘书处备案。协会对不在数据库中的人员不纳入培养对象。

第十六条 协会建立行业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每三年通过选拔和评价增减人员。

行业人才库人才包括专业类人才和管理类人才,其中专业类人才区分业务类别管理。

专业类人才是指在执业机构业务岗位上具备条件或通过选拔的执业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管理类人才是指在执业机构管理岗位上具备条件或通过选拔的执业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

通过选拔程序的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评估机构首席评估师同时作为专业类人才和管理类人才管理。

第十七条 以下人员纳入行业人才库:

(一)通过行业人才选拔或评价的;

(二)通过中注协或中评协领军人才选拔考试、中评协专业新锐人才评审的;

(三)同时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和学位;

(四)具有正高级技术职称的;

(五)中注协或中评协的资深会员。

第十八条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再纳入行业人才库:

(一)离开重庆行业的;

(二)受到行业惩戒、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的;

(三)不履行协会交办工作的;

(四)在协会组织的培养中未通过考核的;

(五)未通过评价的;

(六)年龄超过60周岁的。

第四章 人才选拔和评价

第十九条 行业人才产生方式分为选拔产生和当然产生。

选拔产生是指符合本章规定条件的人员提出申请,执业机构审核后,再由协会依照本章规定的程序通过选拔后产生。选拔产生的人才数量不超过上一年末行业全部从业人员数量的2%,其中执业人员占比不低于人才总数量的80%。

当然产生是指符合第十七条第二项至第五项条件的人员,由本人提交具备相应条件的证明材料,执业机构审核后,再经协会秘书处审核和公示后即产生。

第二十条 协会每三年组织一次行业人才选拔和人才评价。人才选拔程序决定是否入选行业人才库;人才评价程序决定是否继续留在行业人才库,评价对象是通过选拔入选行业人才库的人员。

选拔和评价工作由培委会负责。

通过人才选拔的,培委会应明确人才类别,协会秘书处将其纳入行业人才库管理,并为其建立人才培养档案。

第二十一条 选拔产生的行业人才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具有在行业连续五年以上工作经历;

(三)年龄50周岁以下,身体健康;

(四)未受过刑事处罚、行政处罚和行业惩戒。具备前款条件及以下条件之一的执业人员或其他从业人员可以提出人才选拔申请:

(一)在审计、评估、管理等领域专长突出;

(二)承担创新业务,在某一类业务中取得专业突破,被行业公认,能够推广应用;

(三)在执业机构管理岗位上成绩突出。

第二十二条 具备条件的人员向执业机构提出申请,由执业机构签署意见后,向协会秘书处提交。

第二十三条 协会秘书处对收到的申请及材料进行初审,对通过初审的申请在行业内公示不少于5个工作日。

公示结束后对没有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申请,需经选拔 6 程序的提交培委会,通过选拔程序的再次在行业内公示不少于5个工作日,对没有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由协会秘书处对外公布名单,入选行业人才库。

属于当然产生的,协会秘书处在公示结束后对没有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名单对外公布,纳入行业人才库管理。

第二十四条 选拔和评价的内容应包括是否具备第二十一条规定的条件。

选拔和评价各专业类别的具体内容和程序由培委会制定,向行业公布。

第五章 人才激励和奖励

第二十五条 执业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在重庆行业工作期间取得正高级会计师、正高级审计师、正高级经济师、正高级工程师技术职称后,协会给予30000元奖励。

第二十六条 执业人员通过中注协或中评协领军人才考试,进入培养周期的,协会给予50000元奖励;通过培养后,协会再给予50000元奖励。

第二十七条 其他从业人员在重庆行业工作期间通过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资格考试的,协会给予10000元奖励。

第二十八条 人才奖励由相关人员提出申请,经所在执业机构签署意见后提交协会秘书处。

协会秘书处对奖励申请进行审查,对通过审查的申请在行业内公示不少于5个工作日;公示结束后对没有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申请人兑现奖励。

第二十九条 人才奖励分两次兑现,每次发放50%。在通过审查年度的次年按50%发放,其余50%在相关人员继续在行业工作满5年后,次年一次性发放。中途调离所在机构,但未离开重庆行业的,可持续计算时间。发放时已离开重庆行业的,不予发放奖励;领取奖励三年内离开重庆行业的,应主动退还所得奖励。

第三十条 协会秘书处将应当发放的奖励通过相关人员所在机构发放,机构应在收到奖励后30日内与其配套奖励一并发放给相关人员。

第三十一条 对纳入行业人才库的人员,协会在以下方面予以推荐或组织:

(一)推荐参加中注协、中评协及国家会计学院的高层次培训;

(二)参加协会各专业(专门)委员会工作;

(三)入选执业质量检查人员库;

(四)作为行业人才培养师资;

(五)参与协会的课题调研;

(六)参加国际会计组织的交流活动和研讨会;

(七)代表行业参加政府或其他行业组织的活动;

(八)代表重庆行业参加中注协、中评协组织的活动;

(九)向人大、政协、政府及其部门、国有企业推荐;

(十)参与协会组织的其他重大专业活动。

第三十二条 对协会予以奖励的人员和入选行业人才库的人员,所在机构应对其给予奖励和激励。

第三十三条 协会对人才库人员所在机构给予行业综合评价加分。

第六章 资金使用

第三十四条 协会人才培养资金用于以下方面:

(一)人才激励和奖励费用;

(二)协会组织的执业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所发生的费用;

(三)协会组织开展专业交流活动所发生的费用;

(四)人才选拔、评价及管理费用;

(五)其它与行业人才培养相关的费用。

第三十五条 协会秘书处每年向理事会报告人才培养资金使用情况。

第三十六条 执业机构对人才选拔、评审、激励、奖励中相关人员提交的申请承担审查责任,协会对执业机构和执业人员提供虚假材料、隐瞒真实情况等弄虚作假的行为,予以行业惩戒。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中“行政处罚”、“刑事处罚”不仅限于因在行业内的行为受到的处罚。

本办法中“在重庆行业工作期间参加”是指相关人员在重庆行业工作期间开始参加相关学习或开始参加相关考试。

与人才奖励相关的职称、资格等证书的取得以本办法实施以后取得的时间为准。

浅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 篇3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报告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9-0056-02

1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定义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指为建造、购置或更新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固定资产而进行的,且含有一定建筑或设备安装工程的投资建设项目。

2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的必要性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是指项目投资建成并运营一段时间之后,通过对项目立项决策、施工过程、项目收益等情况的分析评价,检查预期目标是否达到、主要的经济效益指标是否实现,进而分析偏离的原因,提出对策建议,通过改善投资管理水平和决策制度,达到提高投资效益、规范工程项目管理的目的。

项目后评价是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有效实现固定资产投资良性循环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水平及项目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的原则

不同类型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经济效益评估与分析方法。如何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出项目的投资效益,需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3.1坚持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

评价时需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对于大型项目的配套项目要综合考虑,结合在一起进行投资效益评价。

3.2考虑资金时间价值

针对投资较大、施工期较长的项目,要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可参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或行业平均利润率来计算项目的投资净现值和投资利润率,以真实反映项目的盈利水平。

3.3坚持项目后评价与项目前评估相结合

结合项目前期的可研报告进行对比分析,重点关注预期各项经济指标的实现程度,找出差异原因,从中总结经验。

4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分析方法

对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的分析方法,要结合公司所处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特别关注项目的立项、概算、设计、施工、终验、项目投产后等各阶段的实际情况,设立全面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的各项指标,并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评价,对于项目投产后带来的收益结合项目收益期限与行业或公司平均投资收益率进行对比,分析项目差异的原因。

4.1战略性投资与经营性投资项目评价的区别

(1)战略性投资项目要重点关注项目的长期效益、社会效益、影响能力、可持续性的评价,要与企业长期战略规划相适应。

(2)经营性投资项目后评价应侧重效益评价、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投资收益、投资回收期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重要的评价指标。

4.2项目后评价分析指标

分析指标的设立: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及投资偿还期等指标,这些指标的设立和计算,可以对项目的实际收益情况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也是评价可研报告的重要分析对比指标。

(1)净现值:计算项目投产后现金流入量和实际投资额,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计算该项目实际净现值,如果净现值为正数,该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量现值大于现金流出量现值,表明该项目投资实际报酬率大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

(2)现值指数:计算项目投产后现金流入量与实际投资额,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计算其现值指数,如果现值指数大于1,该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量现值大于现金流出量现值。表明该项目投资实际报酬率大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

(3)内含报酬率:内含报酬率是指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根据已完项目投产后现金流入量现值与实际投资额现值,计算其实际报酬率,判断实际报酬率是否大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和同行业投资收益率。

(4)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在不考虑现值的情况下,计算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投资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实际投资额之比,投资利税率为税前利润加其他应上交税之和与实际投资额之比。

(5)投资贷款偿还期:一般投资项目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为银行融资,项目投运后,财务现金流量的大小直接影响项目的贷款偿还能力,通过对财务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流量,在考虑贷款利息的情况下如实计算项目贷款实际偿还期。 上述5项经济指标是评价项目投资效益的重要指标,在做分析评价时要相互结合各项指标综合考虑,以便全面反映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真实投资收益、投资回报。

5固定资产投资后评价报告

结合前后评估的各项指标对比分析,总结项目实际投入、产出情况,分析项目实际投资效益与预期效益的差异所产生的原因,形成完整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报告,以供公司管理层决策使用。

6建立项目后评价的问责机制

企业资产运营状况评价 篇4

企业资产营运状况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速度所反映出来的资产运营质量和资金利用效率。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速度越快, 表明企业的资产运营质量越好, 企业的资金利用效果越好, 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能力越强。反映企业资产营运状况的指标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根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年10月12日起施行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规定, 反映企业资产营运状况的指标分为两类:一是基本指标。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二是修正指标。包括:不良资产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现金回收率。

二、企业资产运营状况的评价方法

根据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规定, 评价企业综合绩效采用计分法进行评价。具体来讲, 对于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的计分采用功效系数法, 对于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的计分邀请专家采用综合分析判断法。企业综合绩效包括:盈利能力绩效、资产营运能力绩效、偿债能力绩效和发展能力绩效。其中, 资产营运能力绩效总分为22分, 占四大类指标的22%。对其具体指标的权数规定是:基本指标22分, 由应收账款周转率12分和总资产周转率10分组成;修正指标22分, 由不良资产比率9分、流动资产周转率7分和资产现金回收率6分组成。本文仅对企业资产营运状况的财务绩效指标进行定量评价, 先按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规定评价计分, 然后再换算成百分制计分, 以便人们更直观地对号到优良中低差档上去分析。

三、运用功效系数法评价企业资产运营状况

(一) 总体步骤

运用功效系数法评价企业资产运营状况的总体步骤是:1.将所要评价的财务指标按照多档次标准进行度量。2.度量具体指标时要考虑两个极值:一个满意值和一个不允许值。其满意值为上限, 不允许值为下限, 由此计算所评价指标实现满意值的程度。3.给定所评价指标的分数, 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所要评价对象综合分数。

(二) 计算公式

采用功效系数法评价企业资产运营状况的计算公式分以下三步进行:

1. 基本指标得分的计算公式

单项基本指标得分=本档基础分+调整分

其中:本档基础分=指标权数×本档标准系数

公式中, “本档标准值”是指上下两档标准值居于较低等级一档。

2. 修正指标修正系数的计算公式

(1) 计算某具体指标单项修正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某指标单项修正系数=1.0+ (本档标准系数+功效系数×0.2-该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 , 单项修正系数控制修正幅度为0.7-1.3。

其中, 某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该部分基本指标得分÷该部分权数。

如果被评价企业单项财务指标超过“优秀值”。根据《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规定, 其单项指标修正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单项修正系数=1.2+本档标准系数-该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

(2) 计算某具体指标加权修正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某指标加权修正系数= (修正指标权数÷该部分权数) ×该指标单项修正系数

例如, 企业资产运营状况的修正指标权数共22分 (见表1中9+7+6) 。

(3) 计算某类指标综合修正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某类指标综合修正系数=Σ该类各修正指标加权修正系数

3. 评价指标总得分计算公式

评价指标总得分=基本指标得分×修正指标综合修正系数

(三) 行业标准值

采用功效系数法评价目标企业综合绩效, 是要将评价指标实际值同行业标准值进行对比, 按照规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各项基本指标得分。国务院国资委统计评价局自2005年以来, 每年都编制出版一本书——《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 (经济科学出版社) 。这本书中提供了11个大类、47个中类和97个小类的绩效指标标准值。其11个大类是: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内部金融企业、社会服务业、传播与文化业、农村牧渔业。《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共分五档:优秀值、良好值、平均值、较低值、较差值。

不同行业、不同规模 (大型、中型、小型) 的企业有不同的标准值。例如, 宏达工厂是生产电机的小型工业企业, 类属工业大类中机械工业中类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小类——电机制造业。本文选择“电机制造业的标准值”作为计算依据。电机制造业2011年企业资产运营状况的标准值见表1。

数据来源:国务院国资委统计评价局制定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12》第134页,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

(四) 应用举例

例1:宏达工厂2011年有关财务数据是:平均应收账款410525元 (用年初应收账款加年末应收账款除以2得出, 下同) , 当年主营业务收入净额7298385元, 平均总资产5731282元当年主营业务收入净额6295914元, 平均流动资产3658672元, 当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7840240元, 该工厂当年没有不良资产。

1. 企业资产运营状况财务指标的计算

(1) 基本指标的计算

(1) 应收账款周转率 (次)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年初应收账款余额+年末应收账款余额) ÷2

应收账款余额=应收账款净额+应收账款坏账准备

宏达工厂2011年应收账款周转率=7298385÷410525=17.8 (次)

(2) 总资产周转率 (次)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

平均资产总额= (年初资产总额+年末资产总额) ÷2

宏达工厂2011年总资产周转率=7298385÷5731282=1.3 (次)

(2) 修正指标的计算

(1) 不良资产比率= (资产减值准备余额+应提未提和应摊未摊的潜亏挂账+未处理资产损失) ÷ (资产总额+资产减值准备余额) ×100%

宏达工厂2011年度没有不良资产, 则不良资产比率=0

(2) 流动资产周转率 (次)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流动资产总额

平均流动资产总额= (年初流动资产总额+年末流动资产总额) ÷2

宏达工厂2011年流动资产周转率=7298385÷3658672=2.0 (次)

(3) 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平均资产总额×100%

经营现金净流量=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宏达工厂2011年资产现金回收率=7840240÷5731282=136.8%

2. 企业资产运营状况单项财务指标得分的计算

(1) 企业资产运营状况基本指标得分的计算

(1) 宏达工厂应收账款周转率得分的计算

对照表1“电机制造业的标准值表”中“应收账款周转率”数值, 宏达工厂2011年应收账款周转率17.8次, 已超过“优秀值” (10.4次) 水平。可以得到该指标的最高权数分12分。就一般情况而言, 企业基本指标的实际得分不能超过国家确定的指标权数。当基本指标的实际值大于等于优秀值时, 该指标的得分只能是指标权数 (最高分) ;当基本指标的实际值低于较差值时, 该指标得分最低是零分, 不能是负数分数。

本档基础分=指标权数×本档标准系数=12分×1.0=12 (分)

调整分=0

宏达工厂2011年应收账款周转率得分=本档基础分+调整分=12+0=12 (分)

(2) 宏达工厂总资产周转率得分的计算

宏达工厂总资产周转率为1.3次, 低于“优秀值”1.9次, 超过“良好值”1.0次, 需要调整计算得分。该指标权数分10分。则:

本档基础分=指标权数×本档标准系数=10分×0.8=8 (分)

宏达工厂2011年总资产周转率得分=本档基础分+调整分=8+0.67=8.67 (分)

(3) 宏达工厂资产运营状况基本指标分析系数的计算

宏达工厂资产运营状况基本指标分析系数=资产运营状况基本指标得分小计÷资产运营状况基本指标规定的权数小计= (12+8.67) ÷ (12+10) =0.94

(2) 企业资产运营状况修正指标系数的计算

(1) 宏达工厂不良资产比率修正系数的计算

宏达工厂2011年没有不良资产, 则不良资产比率为0, 超过小型机电制造业优秀值1.6%。 (“优秀值”档标准系数为1.0) 。根据《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规定, 如果修正指标实际值达到优秀值以上, 其单项修正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单项修正系数=1.2+本档标准系数-该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

宏达工厂2011年不良资产比率指标修正系数=1.2+本档标准系数-资产运营状况基本指标分析系数=1.2+1.0-0.94=1.26

说明:《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规定:“如果不良资产比率≥100%或分母为负数, 单项修正系数确定为0.8”。

宏达工厂2011年不良资产比率指标加权修正系数= (修正指标权数÷资产运营状总权数) ×该指标单项修正系数=[9÷ (12+10) ]×1.26=0.5155

(2) 宏达工厂流动资产周转率修正系数的计算

宏达工厂2011年流动资产周转率为2.0次, 在小型机电制造业优秀值 (2.5次) 和良好值 (1.4次) 之间, 本档 (良好值) 标准系数为0.8, 资产运营状况基本指标分析系数0.94 (见上述计算 (3) ) 。则:

流动资产周转率指标单项修正系数=1.0+ (本档标准系数+功效系数×0.2-该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 =1.0+ (0.8+0.55×0.2-0.94) =0.97 (在规定的修正幅度0.7-1.3之间, 取0.97)

流动资产周转率指标加权修正系数= (修正指标权数÷该部分权数) ×该指标单项修正系数=[7÷ (12+10) ]×0.97=0.3086

(3) 宏达工厂资产现金回收率修正系数的计算

宏达工厂2011年资产现金回收率指标为136.8%, 超过行业优秀值21.7%, 修正系数修正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单项修正系数=1.2+本档标准系数-该部分基本指标分析系数=1.2+1-0.94=1.26

宏达工厂2011年资产现金回收率指标加权修正系数= (修正指标权数÷该部分权数) ×该指标单项修正系数=[6÷ (12+10) ]×1.26=0.3436

根据以上三项资产运营状况加权修正系数的计算, 即可计算资产运营状况综合修正系数:

宏达工厂2011年资产运营状况综合修正系数=Σ资产运营状况各修正指标加权修正系数=0.5151+0.3086+0.3436=1.1673

3. 宏达工厂企业资产运营状况指标修正后总得分的计算

第一步, 计算企业资产运营状况修正后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企业资产运营状况修正后得分=企业资产运营状况基本指标分数×企业资产运营状况综合修正系数

第二步, 计算修正后总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修正后总得分=Σ企业资产运营状况修正后得分

宏达工厂2011年考核企业资产运营状况2个基本指标得分20.67分:第 (1) 项计算12分+第 (2) 项计算8.67分;3个修正指标系数为1.1673:不良资产比率修正系数0.5155+流动资产周转率修正系数0.3086+资产现金回收率修正系数0.3436。则宏达工厂2011年资产运营状况综合绩效修正后总得分汇总表见表2。

4. 评价结论

宏达工厂2011年资产运营状况共得分24.13分, 超过标准分 (12+10分) 2.13分, 是考核标准的109.7%, 即资产运营状况换算成百分制计分为109.7分, 在“优秀”标准95分以上, 评价结果“优秀”, 值得表扬。

摘要:企业资产营运状况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速度所反映出来的资产运营质量和资金利用效率。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央企财务指标综合绩效采用功效系数法评价。评价分数由基本指标得分乘以修正指标综合修正系数得出。评价企业资产营运状况的基本指标是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修正指标是不良资产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现金回收率, 通过对被评价企业宏达工厂资产营运状况的评价, 宏达工厂得分24.13分, 是考核标准数22分的109.7%, 在“优秀”标准95分以上, 评价结果“优秀”。

关键词:资产营运状况,功效系数法,评价方法,电机制造业,标准值

参考文献

[1]高雷, 王升.财务风险预警的功效系数法实例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5 (01) .

[2]朱学义, 王建华, 吴江龙, 任艳杰, 曹荣兴.财务分析创新内容与实践研究[J].会计之友 (中旬刊) , 2009 (11) .

资产评价论文 篇5

【关键词】公共产品;国有资产;绩效评价

一、公共产品与国有资产的形成公共产品是指消费中具有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它的效用不可分割。它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效用不可分割性,是指公共产品本身的效用是为整个社会成员所共享,在技术上不可分割成若干部分,分别归个人享有,它具有联合受益和共同消费的特点。二是非排斥性,就是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个人独享,要是排斥他人,在技术上做不到成本也很高。三是非竞争性,就是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享用,不会排斥他人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减少他人享用的数量和质量。

自然垄断和外部性为国有资产的产生和存在提供了最合理的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来进行的。市场是一种有效的运行机制,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也具有本身固有的缺陷,即经济学所说的“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尤其是由于自然垄断和外部性的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某些方面是缺乏效率的甚至是无效的。正是由于“市场失灵”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以市场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同时,也需要财政配置作为弥补市场缺陷的手段,即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的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提供公共产品来进行的,政府要提供公共产品,就需要投入资本,从而形成国有资产。

二、公共产品与国有资产管理的范围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政府应主要承担提供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责任,而将大部分的私人生产和提供交由市场和企业去进行。因此,国有资产管理的范围主要应是对提供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所必需的资产的管理。从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有必要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的角度出发,国有资产的管理还应包括一些由国家集中起来用于平均社会收益分配的资产,如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等。为了提高国有资产管理的经济效率,政府必须使国有资产通过各种途径逐渐退出竞争性领域,并使之转化为社会公共需要领域中的国有资产增量,最终使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重心放在对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必需的国有资产管理上。国有资产专门管理机构的绝大部分工作职责不再是对盈利性国有企业的管理,而应转为对非盈利性的国有资产的管理。

三、公共产品与公共领域中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

在现实的国有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而存在的,这部分资产既包括诸如国家用于提供司法、行政、国防、环境保护等纯公共品所必需的资产,也可能包括诸如公园、道路等准公共品所需的资产。毫无疑问,管理好这些国有资产并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用,理应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题中之意。那么,应该如何确立一个基本的体系,对这些资产管理的绩效进行有效的考核呢?公共产品理论在此给出了基本的原则。

(一)纯公共品领域中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

对于纯公共品领域提供中所必需的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公共产品理论给出了一个原则性的判别标准,也就是当公共品提供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时,公共品的提供达到了最理想的状态。在现实中,对于该类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应遵循这一原理是毫无疑问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对成本和收益进行确认,并给出评价,这也是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难点所在。

1.从收益确定和评价的角度来看,公共项目资产管理收益的确定比之于一般企业资产管理收益的确定要困难得多,因为一般企业的收益都是可以货币计量的,而公共项目因为其固有的收费的困难性,尽管其社会经济效益可观,但却很难以货币价格进行量化。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将公共项目的收益通过某种类比的方法转换成可以货币计量的收益。比如对于绿化造林的收益,可以通过一定的统计处理,计算由于绿化造林引起的农业环境改善从而农作物增产的收益以及空气质量改善导致的呼吸疾病减少而节约的医疗费用等等。这些计算尽管不可能是非常完整的,但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国有资产管理的真实收益。

2.从成本确定和评价的角度看,公共领域中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困难主要在于对事后成本大小的评价要远困难于对企业成本的评价,因为企业处于一个与其他企业相竞争、相比较的环境中,而它的收益又是明确的,这样,当发生长期收益不抵成本的情况,或成本收益大幅度高于同行业其他企业水平时,就可以比较明确地判定该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不理想的。而从客观上来讲,即使不作主观的评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那些成本管理不利的企业也将会遭到市场的淘汰,即市场将会自动地对企业资产管理的绩效作出评价。

(二)准公共品领域中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

准公共品是指那些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物品和服务。正是因为不完全的非排斥性和非竞争性,所以准公共品的提供既可能采取政府的方式来进行,也可能采取市场的方式来进行。在考察准公共品领域中国有资产管理绩效时,首要的问题是将公共提供与市场提供作一比较,只有当确信公共提供的效率较高时,国有资产管理活动才应介入这一领域,否则应尽可能地不介入。根据公共产品理论,在具体的实践中,究竟是采取公共提供为好还是市场提供为好,取决于这两种方法各自产生的净收益的对比。

需要强调的是,公共产品理论在准公共品提供上的原则标准,显然不能把收费的多少作为评价国有资产管理好坏的标准,固然收费可以使消费者在消费准公共品时客观地衡量其自身的效益和成本,从而避免过度消费造成的浪费,而且还有助于减轻税收的负担和税收引起的效率损失,但是过高的收费标准同样将导致效率的极大损失,特别是在某些行政垄断的场合,不受控制地乱收费将会给经济带来极大的损害。因此,我们决不能认为收费越多,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就越好。

【参考文献】

资产评价论文 篇6

预算绩效是指预算资金所达到的产出和结果。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

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实效的内在原则,对预算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包括经济绩效、政治绩效和社会绩效)进行的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在部分地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也被称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2005年财政部就下发过《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财预〔2005〕86号),2011年财政部下发了《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416号)、《财政部关于印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财预[2011]433号)等文件。各地政府陆续下发过一些配套文件,例如:浙江省政府和浙江省财政厅从2005年开始陆续出台了《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5〕91号)、《浙江省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办法(试行)》(浙财绩效字〔2005〕6号)、《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暂行办法》(浙财绩效字〔2005〕6号)、《浙江省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规程(试行)》(浙财绩效字〔2008〕9号)、《关于印发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的通知》(浙财绩效字〔2009〕5号)等配套文件。这些文件的制定和实施为资产评估机构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也为资产评估机构的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资产评估机构如何正确认识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如何将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与资产评估机构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如何充分利用资产评估机构的优势积极稳妥地开展与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相关的各类业务,是我们目前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资产评估机构的特点有利于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

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实施单位可以分为内部单位和外部单位。内部单位即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包括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单位;外部单位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主体委托的外部实施单位,主要包括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或组织专家组。

由主管部门和单位来实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由于评价人和被评价人之间往往存在一些内在联系,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容易受到怀疑。财政部门受单位人员编制限制,由财政部门直接实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只能局限于一些小型或一般性项目,对于大型项目财政部门很难有条件直接实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主体直接组织专家组来实施绩效评价工作,特别适合于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小型专项预算支出的绩效评价项目,能够在绩效评价工作中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但如果项目涉及的范围较大,则对组织者的组织能力要求较高,如果组织者本身在人员配备、工作精力上有限制,那就难以管理专家组并利用专家的工作了。

在工作实践中,资产评估机构逐渐成为参与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社会力量,这是由资产评估机构的特点决定的,与其他实施单位相比,资产评估机构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具有明显优势:

(1)资产评估机构作为比较成熟的经济类社会中介机构,客观上和被评价单位没有利益关联,主观上受职业道德约束,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有保障,社会各界对评价结果更容易接受。

(2)资产评估机构在传统法定业务中积累的工作经验和人力资源,能够适应大型绩效评价项目的要求。

(3)资产评估机构在传统法定业务领域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利用专家工作的经验,对于如何更好地将专家工作成果融入绩效评价工作中有其优势。

正是由于资产评估机构的以上特点和优势,它必将成为我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生力军。

二、资产评估机构做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的一些体会

绩效评价工作一般分为前期准备、实施评价和报告撰写等三个阶段。由于预算支出涉及面广,专业性很强,因而资产评估机构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中需要利用专家的工作,这也是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特点,利用专家的工作通常会贯穿于评价工作全过程。

(一)前期准备工作是做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基础

在参加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前,资产评估机构应在财政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财政部和各地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文件,从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资产评估机构在工作前应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对照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判断是否具有与开展本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相适应的资质和专业胜任能力,并充分了解政府部门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对资产评估机构工作内容、工作质量、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在接受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委托后,首先需要制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这是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工作难点。

目前各级政府已开始逐步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例如:2009年浙江省财政厅通过《关于印发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的通知》(浙财绩效字〔2009〕5号)的附件下发了供参考的“浙江省项目支出评价指标一览表”。

通常情况下,绩效评价可以对单位预算支出实施整体绩效评价,单位预算支出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也可对项目支出单独实施项目绩效评价。绩效评价项目包括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其中重大项目是指资金数额较大、社会影响较广、具有明显社会效益的项目。目前实务中主要是对项目支出单独实施项目绩效评价,特别是财政专项支出的绩效评价。由于财政专项支出范围广泛,再加上支出绩效呈多样性的表现特点,既有可以用货币衡量的经济效益,还有更多的无法用货币衡量的社会效益,而且不同项目的效益产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各有不同,效益还有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的区分。面对如此复杂的评价内容,政府部门只能从原则上确定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作为对受托实施绩效评价单位的工作要求,而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必须由受托实施绩效评价单位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只有制定合理的项目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才能使财政专项支出的运行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科学衡量和合理评价,从而尽可能多角度地客观反映财政专项支出的实际效益与效率。通俗地说,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准备工作阶段,政府部门只给中介机构一件测量工具,可能是直尺、三角板或者量角器,而中介机构必须要在上面标注上刻度。

在完成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工作的同时,资产评估机构还需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制订预算支出绩效评价项目的工作方案,包括工作时间、工作人员、工作内容、工作过程等的安排和规划。这是具体评价工作计划和实施的总体计划和指导性文件,资产评估机构应该对评价方案的制订引起足够的重视。对那些跨部门跨地域的大型绩效评价项目,由于项目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长,一个计划严密、组织合理、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更是必不可少的。

(二)充分利用专家的工作是提高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

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尤其是目前主要开展的财政专项支出的绩效评价工作,由于财政专项资金支出范围广泛,资金使用后的绩效又呈多样性的表现特点,使得绩效评价工作中需要应用多种行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的指导,而如此丰富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不可能完全依靠绩效评价主体或受托的资产评估机构自身来解决。

根据目前资产评估机构的业务结构、人力储备和工作特点,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主要集中在资产评估、会计、审计、资产管理、投资管理以及工程造价等领域。在些领域之外,资产评估机构在目前情况下一般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工作能力,而绩效评价工作往往需要这些专业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因此邀请外部专家参与是十分切实可行的方法,这是资产评估机构在目前情况下保证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成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一个鲜明特点。

专家工作是贯穿于绩效评价工作全过程的。在评价的不同阶段,我们需要专家提供不同的专业意见:制定指标和标准时,需要专家对指标和标准的合理性、可操作性给出专业意见;实施评价时,需要专家对具体技术指标打分情况给出专业意见;撰写评价报告时,需要专家对评价结论和建议给出专业意见。因此,在不同阶段,我们应该清楚地向专家说明工作内容、工作重点,使专家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和评价工作的质量。

(三)合理组织现场调查是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客观公正性的保证

我们一般可以把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分解成几个阶段:一是通过核查预算支出项目的有关资料,了解项目情况;二是根据项目的基本情况和设立的目标等制定评价的指标和标准;三是现场调查、核实项目实施后的基本情况和绩效;四是根据了解的项目实施后的情况和绩效对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五是形成评价报告。从以上各个阶段的工作,我们不难看出,在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时,深入现场做好调查研究,把预算支出项目实施后的情况和绩效搞清楚,是对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客观公正性的保证,因而资产评估机构应该十分重视现场调查工作,合理安排、精心组织。

在这一工作阶段,资产评估机构可以根据已经编制的工作方案,对现场勘查工作编制工作计划,合理分配机构内人力、外聘专家,精心安排时间;对需要进行问卷调查的,应提前根据项目情况、调查内容、调查对象设计好调查问卷;对需要与相关单位和人员共同协调的,可以通过会议形式解决。现场工作中,可以使用一些传统评估业务中的成熟的清查方法,如盘点、函证等,但要注意绩效评价工作的特点,不能只局限于预算支出的合法合规性,还要对支出的效率性和效力性进行分析。

(四)评价与建议相结合

资产评估机构进行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最终成果是形成绩效评价报告。目前各地政府已开始下文规范绩效评价报告的格式内容。例如,浙江省2009年的《关于印发浙江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办法的通知》(浙财绩效字〔2009〕5号)中对浙江省的绩效评价报告的格式作了规定,要求绩效评价报告中以表格的形式填写项目基本概况和绩效评价得分情况等内容,在文字部分中对项目概况、评价依据、评价结论和问题与建议等内容进行描述。在这些内容中除了评价结论之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问题与建议”。

由于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建设起步较晚,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开展,评价指标及其标准的设计和应用仍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以此形成的评价得分和评价结论也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检验并不断完善。因此,评价中定量的得出评价分数是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一个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在绩效评价报告中也应实事求是地把中介机构在工作中发现的被评价项目存在的问题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提出问题和建议,可以将目前暂时还无法在指标体系中反映的重要事项反映出来,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可以互相补充,以比较全面正确地反映评价结论,有利于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合理利用绩效评价报告,推动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

三、资产评估机构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建议

(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是加强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内在要求,因此资产评估机构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首先,需要政府部门继续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制度保障工作。目前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已经出台了一些规范中介机构从事绩效评价工作的文件,例如浙江省已经出台了《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暂行办法》等文件,但是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内容丰富、对象广泛,应予规范的内容相当多,如:对绩效评价工作中涉及的组织单位、被评价单位应该出台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对于绩效评价中的标准制定、指标设置和操作也应该有进一步的制度予以规范,今后逐步从目前的以财政专项支出为主的绩效评价发展为单位预算支出整体绩效评价更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制度保障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希望政府部门能够推动人大对预算支出绩效评价进行立法,使绩效评价工作纳入法律规范。

其次,需要政府部门继续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工作,特别是推进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绩效评价报告的反馈和应用。由于资产评估机构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时间不长,自己对于绩效评价工作成果的效用也不是很清楚,对于自己出具的绩效评价报告的质量高低也不甚了解,而绩效评价报告是政府部门直接运用于财政预算管理的,运用过程中政府部门对于绩效评价工作成果的有效程度和绩效评价报告的质量高低肯定会有一个直观的判断,希望政府部门能及时将有关的信息反馈给资产评估机构,使资产评估机构今后能够更好的改进工作。

再次,资产评估机构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具体工作过程中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各级政府部门内部应该对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有正确的认识,同时也应该对政府机关下属分支机构和下属单位做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宣传工作,目前绩效评价工作中涉及的被评价单位很多都是机关下属分支机构和下属单位,而被评价单位对于资产评估机构绩效评价工作的理解和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希望政府部门能够为绩效评价工作建立统一的信息收集网络和数据库。目前各地政府及各部门都逐步建立了内部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希望能够尽快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使相关部门能够建立起为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服务的信息查询平台,在资产评估机构承接绩效评价业务时可以在该平台上取得需要的信息和数据。

(二)评估行业自身的努力

拓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关键还是要评估行业自身不懈的努力。

首先,行业内应尽快制定统一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操作规范。目前资产评估机构在行业内部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操作规范(或准则),其不利因素已经在上面分析了。如果仅仅是零星业务,资产评估机构当然可以参照已有的传统业务相关准则执业;但是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是伴随着公共财政改革而来、以实现绩效预算为目标的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业务,如果没有专门的操作规范(或准则),对行业的整体执业质量和整体形象是很不利的。目前的政府文件中规定的实施对象是中介机构而非资产评估机构,可以说未来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承揽中资产评估机构还将面对其他中介机构的竞争,资产评估机构作为一个行业与其他中介机构竞争时,统一的执业规范和质量标准将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

由于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本身就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因此行业内部规范的建立不必一开始就以系统化的观点从整体上来规范,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从简单到复杂、从重点到一般逐步展开,先就当前常用的必须的问题进行规范,例如业务的承接、约定书的内容格式、工作的主要原则、职业道德、制定指标和标准的方法、实施评价的工作方法、工作底稿的编制、评价报告的撰写等方面先行规范。

其次,行业内部应就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进行更多的交流。由于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涉及了现代管理科学、制度经济学和公共财政学的科学内涵,是多种现代科学理论在公共财政管理上的具体运用;所以,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不仅需要有现代科学理论的支撑,而且由于绩效评价还涉及许多数据的处理,也需要较高的技术支持。也因此,从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对资产评估机构的工作人员提出了很高的知识要求,从业人员需要不断的完善知识水平、提高业务能力。希望行业内部能够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人员培训和业务研讨,共同把握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业务中新的发展方向。

另外,评估行业应大力宣传,争取社会舆论的积极支持。政府部门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其根本意义是以预算支出效果为最终目标,考核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因此,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与社会公众息息相关。所以,取得社会舆论的支持对于资产评估机构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非常重要。

不仅绩效评价实施工作需要依赖公开媒体信息的统计资料和对公众反映的直接调查,资产评估机构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成果也需要得到公众的检验和认可,另外公众认知程度的提高,也可以提高外部专家参与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积极性。所以,广大资产评估机构乃至整个资产评估行业要和财政部门一起,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提高公众对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认知度,积极争取社会舆论的支持。

四、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国力增长,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力度不断加大,政府预算支出管理的重心将逐渐转向财政分配的绩效最大化。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复杂性、多样性特点决定了必须有强有力的专业支撑,需要开展大量探索性和开拓性工作。因此,无论从绩效评价工作本身还是政府部门的需求来看,绩效评价工作都离不开中介机构的积极参与。经过这几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深刻感受到,在政府部门逐年加大绩效评价工作力度的情况下,资产评估机构有能力克服眼前的困难,做好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为公共财政改革作出自己的贡献。

IT资产综合绩效评价方法 篇7

在资产全寿命管理领域,对生产设备的安全、效能和成本管理相当成熟。作为非IT行业的企业,IT设备资产与企业的生产产值无直接联系,很难实现IT设备资产管理的可量化、可计算和可评价。基于安全效能成本的管理理论,利用IT集中监控等成熟IT技术,计算指标实现对IT设备资产的综合绩效评价,指导全年的IT设备资产管理活动。

1 安全效能成本基本概念

1.1 SEC的概念[1]

安全效能成本即SEC,是安全(Security)、效能(Efficiency)和成本(Cost)的缩写,作为一个统计值是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中重要的资产评价指标,表示在安全、效能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资产在有效利用时间对应的成本。对应在IT资产管理领域,安全的内涵是企业信息化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必须以确保系统高可用性、系统健壮、数据完整、内容合规等为前提,效能的内涵是企业需综合平衡各类IT设备各项性能及利用率,成本的内涵是企业需优化控制IT资产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以合理的总投入运行管理信息化资产。

SEC指标计算是一种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手段。通过SEC指标结果的计算可以考察和评估IT资产设备投资、运行、检修、消缺直至设备报废退运的全过程。在IT资产设备管理中应用,企业服务器设备采购最为频繁,因此IT资产综合绩效评价方法以服务器设备资产为例,研究资产的综合绩效情况,获取单位效能情况下的投资情况,用来指导今后的服务器资产采购。IT设备资产评价的目标是不断优化IT资产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提高IT资产设备的安全运行时间,提高IT资产设备的利用率。

1.2 SEC的指标

SEC作为一个综合指标,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一系列单项指标,包括安全(S)、效能(E)、全寿命周期成本(C)等指标,如图1所示。其中各单项指标根据统计分析及管理要求,可进一步将其分解为更为细化的明细指标,进而构成完整的IT资产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即IT设备资产的SEC指标。

1.2.1 安全指标

周期内发生在IT资产设备管理中,被记录的有害设备故障事件、破坏事件、安全事件、缺陷事件的次数,以及各类事件的危害等级情况。

1.2.2 效能指标

效能指标包括IT资产设备的各项性能及利用率的综合计算指标。

1.2.3 全寿命周期成本指标

全寿命周期成本指标主要由规划设计成本、资产购置成本、建设实施成本、运行检修成本、退运处置成本等五项成本指标构成。

2 IT资产综合绩效评价数据源

2.1 安全指标数据源

IT设备资产的安全指标数据源主要来自于企业的IT运维服务管理系统(即ITSM系统)、IT集中监控系统,也包括企业相关的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和企业资产管理等系统。需要详细获取和记录一个周期中IT资产设备的各项事件数和事件级别,不同级别事件对SEC指标的影响是不同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IT设备因正常运维需要存在计划性检修和计划性停机,作为安全指标数据源的只是非计划事件。以故障次数为例,分为停机故障和非停机故障。停机故障次数直使用IT设备集中监控系统中记录单台设备的停机次数与时长。非停机故障次数使用ITSM系统记录的单台设备维修次数,维修范围包括设备的所有部件故障。

2.2 效能指标数据源

IT资产的效能指标数据源来自于IT集中监控系统。IT集中监控系统应记录单台服务器设备的可靠性状态监控记录和主要资源利用率监控记录,如表1所示,可直接用于IT资产综合绩效评价的计算。

2.3 全寿命周期成本指标数据源

IT资产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指标数据源来主要自于公司财务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也包括IT相关运维服务合同。其中规划设计成本包括咨询成本、设计成本、测试成本等;资产购置成本包括招标成本、采购成本、辅材成本等;建设施工成本包括施工成本(包含人工和器材等)、材料成本(施工时的耗材)、监理成本、验收成本等;运维检修和退运处置成本,将原厂、三方和固定资产投入等费用按一定比例分摊至每一台设备,按照实际发生费用折算。

3 IT资产综合绩效评价方法[2]

3.1 计算公式

SEC指标值计算公式如公式(1)所示。其中S为安全指标因子,计算过程中根据IT资产的相关事件情况,按照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事件级别与次数计算出一个系数值,次数越多级别越到S值越大。E为效能指标,折算可靠性和利用率后的一个效能值。C为本设备的周期总成本。

3.1.1 安全指标因子

安全指标因子S评价各类事件对SEC指标的综合影响,如公式(2)所示。

Si:表示4个级别事件的次数,级别分为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事件,将不同类型事件均归类到不同事件级别进行计算;

Vi:表示每个级别事件的权值,如表2所示,可以根据企业自身信息化现状设置。

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不发生任何影响IT资产正常运行的安全类事件,则Smax=1。如果发生特别重大事件1次,或发生重大事件多于2次,均表示IT资产的风险控制出现了重要问题,即S取值区间(0,0.5]。因此S的正常取值区间应为(0.5,1],其他取值范围均表示IT资产综合绩效评价极差,IT资产的风险控制异常。

3.1.2 效能指标

效能指标E评价周期设备资产的可靠性和利用率,如公式(3)所示。

WR:设备可靠性权重,权值根据企业信息化现状设置;

Ri:6个可靠性状态指标在周期的异常记录数;

TRi:6个可靠性状态指标在周期的状态记录总数;

WA:设备利用率权重,权值根据企业信息化现状设置;

Aj:周期设备利用率值,由4个利用率指标周期记录总数的平均值计算得来;IT资产设备的利用率越高,代表其越繁忙,以服务器为例,当服务器设备过于繁忙时可能会严重影响运行时的性能,会进一步影响到信息化系统的正常使用,与之对应的是设备闲置利用率极低;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身IT资产特点设置Aj的取值上线和下线,在取值范围外的计算数值均表示IT资产综合绩效评价极差。

3.1.3 全寿命周期成本

全寿命周期成本C评价周期设备资产的成本投入情况,如公式(4)所示。

C1、C3、C4、C5:分别表示规划设计成本、建设实施成本、运维成本和退运成本,依据实际发生成本计算;

C2:表示设备购置成本,IT资产在物资采购阶段所发生的成本,包括招标成本、采购成本、辅材成本(配套使用的软硬件)等。

每一分项成本是没有取值区间限制的,但如果用于非购置的成本远大于购置成本时,表示IT资产的管理能力出现了异常,企业应根据自身IT资产管理能力设置C的取值区间。

3.2 评价方法

IT资产设备的运行特性各不相同,并且不同企业信息化基础架构均具有独特性,因此单一的SEC指标值没有使用价值,只拥有对比分析的价值。IT资产综合绩效评价办法就是一个SEC指标比较的过程。其中SEC指标值相对高表示单位效能所需的成本越高,SEC指标值相对低表示单位效能所需的成本越低。SEC指标分为四个数值,分别是S、E、C和SEC,不同数值均有不同的应用含义。

SEC综合指标是一个反向指标,表示单位效能所消耗的成本,数值越大表示资产绩效越低;

S安全指标,是一个正向指标,即安全事件越少数值越大,反映到SEC值越小,资产绩效越好;

E效能指标,是一个正向指标,即效能越高数值越大,反映到SEC值越小,资产绩效越好;

C成本指标,是一个反向指标,表示非购置成本与购置成本的比例,数值越大反映资产绩效越差。

评价IT设备资产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的综合绩效指标值比较。横向比较是指周期内同类型同配置的一组设备或同配置不同厂家的设备SEC指标值比较,用来评价哪些设备资产使用的最好,为企业信息化带来的价值最大。纵向比较是指本周期设备SEC指标值与本设备其他周期SEC指标值比较,用来评价本设备资产使用变化情况,发现IT设备资产的价值变化。横向和纵向比较结果,都可以用来指导次年IT设备的采购,指导后续的资产使用优化工作。

一般情况下IT资产设备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其稳定性和安全性等会逐渐降低,运维成本和退运成本将不断增加,因此一个IT资产设备的SEC趋势应如图2所示,会在某一个时间点出现急速增长。因此挖掘企业自身IT资产的这个时间点,是IT资产综合绩效评价的重要任务。

4 结束语

IT资产综合绩效评价追求的是IT资产安全、效能和成本的最优配置,实现对IT设备资产的安全、效能和成本等工作的量化,最终实现综合价。IT资产综合绩效评价方法的应用,就是在保证IT资产设备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通过综合绩效指标的数据化计算,综合评价IT资产运营效率的方法,帮助企业逐渐实现IT资产成本投入与安全效益产出、经济效益产出最优化。

摘要:企业生产设备的资产全寿命管理相当成熟,但IT资产与企业产值无直接关联,对IT资产的管理相对薄弱。基于安全、效能和成本理论,结合IT集中监控等技术手段,研究IT设备资产的评价方法和指标计算公式,最终实现对IT设备资产的精益化管理。

关键词:IT资产管理,评价方法,安全能效成本

参考文献

[1]李孟兴,樊小伟,邓鸿岳.基于安全效能成本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研究[J].供用电,2011,28(3):70-73.

数据资产价值评价方法研究 篇8

近年来, 随着大数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大数据相关企业在全国遍地开花, 其中以大数据运营为主要经营方向的企业层出不穷。大数据企业最核心的资产是数据资产, 然而关于数据资产价值的评估, 行业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面对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型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企业急需通过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等方式扩大规模。对于大数据运营企业, 数据资产无疑是企业最为重要的一种无形资产, 但由于缺乏科学的估值体系, 企业融资方面存在较多的困难。究其根本, 是关乎数据资产定价的问题。对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来说, 正确合理的评估数据资产的价值, 是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的前提条件。

二、数据资产定价中影响因素分析

数据成为一类资产是信息资源资本化的体现, 他让数据资源不仅仅具有经济价值和应用服务本身, 而且具有了内在的金融价值。“大数据之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认为, 数据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 只是时间问题。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 不是所有数据的都具备资产的属性, 数据本身不等于资产。根据财务关于资产的定义, 只有数据被企业拥有和控制的、并且能够用货币计量, 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才能成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在大数据时代, 数据运营企业关于数据价值的实现是体现在数据分析、数据交易层面。

数据资产作为一种无形资产, 其公允价值的计量应当考虑市场参与者通过最佳使用资产或将其出售给最佳使用该项资产的其他市场参与者而创造经济利益的能力。最佳使用数据资产应当考虑在实物上可能、法律上允许、财务上可行的情况下使用资产, 具体如下:

(一) 市场参与者在给资产定价时考虑的资产实物特征

如数据类型, 数据实时性、可靠性、数据数量、数据质量、数据格式、数据可获得性、数据跨度等内容。

(二) 市场参与者在给资产定价时考虑的资产法律限制

如水文、地理、气象等测绘数据、航天信息类数据、个人隐私数据、企业战略及商业数据等虽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但存在损害国家安全, 个人隐私, 企业利益等问题, 违反了国家法律, 其数据在应用中存在法律障碍。

(三) 市场参与者在给资产定价时考虑的资产财务特征

即是在实物上可能且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使用资产能否产生足够的收益或现金流量 (考虑将资产转换到该用途的成本) , 以满足市场参与者投资于这样使用的该项资产所要求的投资回报。

三、数据资产定价方法

国内外相关文献中关于无形资产定价的方法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分别为收益现值法、市场价值法和重置成本法。本文在考虑了数据资产特殊性的基础之上, 提出了应用博弈论、人工智能等方法对数据资产进行评估的观点。

(一) 收益现值法

收益现值法 (Present Earning V alue M ethod) 又称收益还原法, 是将数据在剩余使用期限内的预期收益, 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现, 把评估基准日现值的总价值作为数据资产价值的一种计算方法。收益现值法的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V表示数据资产的评估价值 (现值) ;表示第k年的数据资产预期收益流入;n表示数据资产有效使用年限;i表示收益折现率。数据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直接产生收益, 其价值实现的方式有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应用开发等。这种价值实现 (预期收益) 会伴随着企业的经营持续不断的创造收益。收益现值法评估无形资产优势明显。目前国内外关于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中主要都采用了收益现值法。收益现值法较真实、准确地反映了数据资产本金化的价格, 因此在投资决策时, 更容易被评估双方所接受。

(二) 市场价值法

市场价值法是在市场条件下, 通过比较被评估数据资产与售出同类资产的异同, 进而分析资产的价值影响因素, 如期限、数量等, 从而确定被评估资产价值的一种方法。市场价值法的特点决定了其对需求量大、类型多、交易频繁的数据资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由于数据资产差异性、个性化程度高, 且其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类资产在国内外交易时间较短, 交易的数量较少, 可参考的有价值的历史交易资料非常有限。因此, 在运用市价价值法对数据价值进行评估时, 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 价值评估的基础很难建立, 这样难免会造成评估结果失真。但是在交易市场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市场法也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方法。

(三) 重置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是在现时条件下, 重新生产或取得与被评估数据资产具有相同用途和功效的资产时需要的成本作为计价标准。由于数据资产取得的不可逆性, 如视频数据、气象数据等便不能通过模拟的方法数据产生前的原始状态, 同时由于数据资产生产的不可复制性、数据资产应用的时效性, 数据资产折旧不能准确计量等特点, 应用重置成本法评估数据价值存在一定的困难, 其价值评估结果也不容易得到交易双方的认可。因此, 一般情况下, 重置成本法不适合作为数据价值评估的方法。

(四) 博弈方法

收益现值法是从数据资产交易的买方定价、重置成本法是从数据资产交易的卖方定价, 市场价值法则通过市场的角度考虑问题, 三种方法作为传统的数据资产评估方法其各有优势, 也有缺点。作者认为, 在一定条件下, 数据资产定价可通过数据资产的买卖双方各自所掌握的信息, 以讨价还价的方式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成本最小化, 即博弈方法。在数据资产交易活动中, 由于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 交易过程根据自身掌握的信息进行往复的决策, 因此该博弈过程可以看作是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动态博弈。

(五) 人工智能方法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 (图3-1) 等人工智能方法, 根据数据资产的影响因素构建人工神经网络系统。人工神经网络的计算模型灵感来自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 被用于估计或可以依赖于大量的输入和输出的未知函数。在数据资产定价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中, 输入可包含数据日期、有效期限、数据类型、数据复杂度、数据应用范围等数据价值指标, 输出层可包含数据内在价值、数据市场价值等价值指标。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较高的自组织、自适应和自学习能力, 可以对数据本身的应用价值做出客观的评价和预测, 它不但克服了由人工评价所带来的人为因素及模糊随机性的影响, 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 而且具有较强的动态性, 可为数据价格的确定提供重要的依据。

四、结语

本文提出从最佳使用数据资产应当考虑在实物上可能、法律上允许以及财务上可行的情况下使用资产, 进而提出了数据资产的一般定价方法。通过分析得出收益现值法和市场价值法作为一般的资产定价方法, 对数据资产也有一定应用价值, 但重置成本法不适合作为评估数据价值的方法。同时, 本文在数据资产价值评估中引入了博弈方法和人工智能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志刚, 杨栋枢, 吴红侠.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模型研究与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15, 38 (20) :44-47.

[2]潘渭河.试论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特殊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0 (7) :31?32.

[3]陈昌云.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研究[D].淮南:安徽理工大学, 2009.

国有资产经营绩效评价体系探讨 篇9

长期以来以公有制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绝大比重,同时,国有资产在公有制中又占主导地位,因此,国有资产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研究的主要对象。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大背景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结构进行了调整,在多元化经营形式的背景下,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也需要适应现状,逐步建立产权明晰,职责分明的现代化企业制度。

但由于传统体制的长期影响,有相当数量的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存在政资不分、政企不分的问题,国有资产所有权的统一性受到地区和部门分割,导致国有资产的“沉淀”和“凝滞”,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低效甚至无效营运。庞大的国有资本凝固不动,不仅无法实现资本增值,还会因为社会生产技术进步导致资本价值的贬损。

二、国有资产经营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绩效是业绩和效率的统称,包括经营过程的效率和经营活动的结果两层含义。其中经营业绩是指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果;管理效率是指在获得经营业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

国有资产经营绩效评价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加强宏观调控,还有利于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第一, 它有利于政府机构转变职能,建立新型的政企关系。第二, 有利于引导企业的经营行为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绩效评价涉及内容多、范围广,能够全面系统得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作出评价,有利于企业发现自身的不足,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第三, 有助于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有效的绩效评价可以对经营者的努力程度和才干进行可靠的衡量,为经营者的选拔、奖惩和任免提供充分的依据。第四、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提高竞争实力。把企业绩效评价结果公布于众,可以促使企业努力改善自己的社会形象,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履行社会责任等提高公众的认可度。

三、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绩效评价体系是由一系列与绩效评价相关的评价制度、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机构等形成的有机整体。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分为绩效评价制度体系、绩效评价组织体系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三个子体系。其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核心。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 财务绩效与非财务绩效结合评价的原则

企业经营绩效分为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前者主要是从财务报表上直接反映出来的企业经营绩效,包括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益;后者主要反映企业采取的经营管理措施及其效果,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从财务报表上往往不能直接得到反映,体现为未来的财务绩效。

2. 多角度综合绩效测评的原则

多角度综合绩效测评要求评价指标要以企业盈利能力评价为核心,同时,关注企业的资产质量、经营风险和成长能力等状况。对于企业来说,短期的账面盈利并不代表企业健康发展和能够真正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过快的规模扩张和负债经营,或者账内账外存在大量的不良资产,虽然能够使企业在短时间内表现出良好的盈利表现,却会使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

3.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经济活动,不是所有的经营成果都能量化反映,因此,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其中财务绩效主要采取定量评价的方法,运用有关模型进行评价计分;管理绩效主要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聘请咨询专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评议。然后将对管理绩效指标进行细化,对能够用量化指标设置相关量化指标进行辅助评价。

(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是一项复杂、综合的业务活动,也是整个绩效评价活动的关键环节。在建立指标体系时,指标的选取要尽可能做到全面完整,要考虑数据来源情况,又要避免指标的重复,尽量采用现有各专项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减少指标总量,做到简单、省力,尽可能减少企业填报的负担。根据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盈利能力评价指标

盈利能力评价是财务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盈利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所有者收益的大小,而且也关系到企业债权人债权保障程度的高低。因此,盈利能力评价可为企业所有者是否继续投资提供依据,也可为长期债权人对企业的信贷政策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正确进行经营决策,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盈利能力可以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反映出来,盈利能力评价主要通过对一系列盈利能力指标的分析、比较来完成。能够较好的反映企业盈利水平的财务指标主要有:毛利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股权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等。

2. 营运能力评价指标

营运能力评价,又称资金周转评价,是指通过分析比较企业资金周转速度来判断和评价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资金周转速度快说明企业资金周转良好,营运能力就比较强。企业的资金周转涉及到供、产、销各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资金只有顺利地通过各个经营环节,才能完成一次循环实现价值增值。而资金能否顺利通过各个经营环节,取决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资金通过各经营环节顺畅,完成一次循环的时间就短,周转速度就快;反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资金就容易在经营环节受阻,完成一次循环的时间就长,周转速度就慢。因此,资金周转评价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为进一步的改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营运能力指明方向。

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确定和实现企业经济资源在各项资产中的最佳配置。如果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的生产、销售必将因此而变得更具效率。因此营运能力指标的计算与比较是反映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采用的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

3. 偿债能力评价指标

偿债能力就是指企业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偿债能力分析是指通过对企业变现能力和债权物质保障程度的分析研究,观察和判断企业偿还到期债务能力的强弱,从而判断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资本可以分为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债务资本的实质就是债权人将资本的使用权让渡给经营者使用,企业必须还本付息。按期偿还各种债务的本息,是企业必须履行的经济责任。企业偿债能力的强弱一方面影响企业举债的能力。偿债能力强的企业更容易取得借贷人的信任从而获得借款;另一方面,影响到企业的经营风险。如果企业无力清偿到期债务就会面临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因此,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和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不但可为债权人了解企业的变现能力和债权的物质保障程度提供财务信息,而且也可为企业经营者了解和掌握企业举债程度和筹资风险程度提供财务信息。

按照债务期限的长短,企业债务可以分为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相应的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可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也称变现能力。流动负债是指需要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一般而言,流动负债是需要用流动资产来偿付的。所以说,任何一家想要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手中必须持有足够的流动资产,以支付各种到期的费用账单和其他债务。目前最常采用的反映企业短期支付能力的是流动性比率。这是建立在对企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关系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一组比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

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债务期限在一年以上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偿还能力。由于偿还长期债务最终是用全部资产,因此,评价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主要财务比率有:资产负债比率,负债权益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数等。

4. 企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

企业发展能力,也可以称为企业的成长性,它是企业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不断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发展能力的形成主要依靠于企业不断增长的销售收入、企业降低开支而节约的资金和企业创造的利润。一个企业盈利能力再强,但如果不能有效的形成积累,企业也很难得到发展所需的资本支持。因此,考察企业发展能力,对于评价企业财务综合状况显得十分重要。涉及的主要经营指标有销售增长率、资本累计率、固定资产成新值,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等。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企业经营状况的抽象概括,通过不同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不同方面。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运用过程中,应注意总目标、分目标、准则、指标之间的整体性、独立性和相关关系,既要保证各指标的独立性又要能通过不同指标的综合分析对企业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秦寿康, 等.综合评价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136-146.

[2]申书海.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探析[J].国有资产管理, 2000, (8) :4-7.

[3]刘苏, 姚立根.国有企业改革绩效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0, (2) :25-29.

交通运输企业资产质量状况评价 篇10

一、交通运输企业评价资产质量的指标及计算公式

2006年4月7日,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并于同年9月12日印发《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 自2006年10月12日起施行。该评价办法和细则规定评价企业资产质量状况的指标有以下六项 (前两项为“基本指标”, 后四项为“修改指标”) 。

(一) 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是一定期内主营业务收入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总资产周转天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二) 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主营业务收入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的比率。计算公式如下: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三) 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是一定时期内主营业务成本与平均存货之间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存货周转天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四) 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是一定时期内营业收入与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流动资产周转天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五) 资产现金回收率

资产现金回收率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例。其含义是:企业一定时期内每占用百元资产回收了多少经营现金净流量。计算公式如下:

(六) 不良资产比率

不良资产是指企业按会计准则规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应提未提和应摊未摊的潜亏 (资金) 挂账、尚未处理的资产损失。潜亏挂账是指不确认可能发生的损失, 导致账面资本价值的虚计和本期利润的虚增。例如, 低转产品成本、高估存货、投资损失不冲销、不良债权长期挂账、少提不提折旧、少计负债、重大或有负债及有关损失挂账等。尚未处理的资产损失提指企业各项待处理或尚未处理的资产损失净额, 如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长期投资损失、无形资产损失、在建工程损失、委托贷款损失、存货损失 (包括企业购进或生产的呆滞积压物资等) 。

不良资产是不能参与企业正常资金周转的资产。分析企业的不良资产, 是要分析不良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率, 即不良资产率。计算公式如下:

二、各项资产质量指标计算举例

现以交通运输上市公司为例举例说明各项资产质量指标的计算。

例1:大众交通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于1992年7月10日成立、1992年8月7日上市, 股票简称“大众交通”, 股票代码:600611。该公司属于道路运输业, 主要从事现代物流、交通运输及相关的车辆维修、洗 (停) 车场业务、汽车旅馆业务 (限分公司经营)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企业经营管理咨询、汽车技术领域内的咨询服务等业务。该公司前身为上海市大众出租汽车公司, 成立于1988年12月24日。1999年8月, 公司更名为大众交通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 并逐步形成了以城市综合交通服务等产业为主体的、以房地产业和金融及股权投资产业为两翼的集团化发展格局。2013-2014年有关指标如下表1:

数据来源:证券之星网“股票”类上市公司;坏账准备、资产减值损失取自于该公司公布的年度报告

根据表1中2013-2014年平均值计算各项“资产质量”指标如下:

从表1、表2及其有关计算指标可见, 大众交通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同2013年比, 最突出的优点是:平均资产总额、平均流动资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比上年增长7.95%、11.16%、71.26%, 应收账款周转率快, 不良资产比率低;不足之处是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下降9.32%、平均存货、资产减值损失分别比上年增长15.07%、148.45%, 存货、流动资产、总资产周转速度慢。

三、交通运输企业各项资产质量指标的评价

评价上述“大众交通”各项资产质量指标的好坏最基本的方法是跟全行业平均水平比。由于“大众交通”在上市公司中归属于“道路运输业”, 国务院国资委统计评价局制定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14》列示了全国国有企业中“道路运输业”全行业的绩效指标, 其中, 资产质量评价指标见下表2: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国务院国资委统计评价局制定的《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14》第227页,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年4月版;表中“资产质量评价权数” (除存货周转率外) 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规定, 存货周转率权数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的权数相同, 这按财政部1995年试行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中的规定确定

从表2看, “大众交通”资产质量六项指标中, 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现金回收率、不良资产比率共三项指标比全国道路运输业平均水平好, 其他指标都不如全国平均水平。

为了从整体上对“大众交通”进行综合评价, 还可以计算综合分数予以总体定位。财政部1995年1月9日印发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试行) 》通知, 规定了行 (企) 业经济效益综合分数的计算公式, 如下所示:

根据表2数据计算“大众交通”资产质量综合分数如下 (以全国道路运输业平均值作标准值) :

2013-2014年“大众交通”资产质量综合分数= (0.2772÷0.5×18) + (21.1288÷9.4×21) + (1.8673÷16.1×21) + (0.6647÷0.9×13) + (4.9150%÷3.7%×11) + (0.2447%÷0.7%×16) =89分。即大众交通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2013-2014年资产质量状况未达到全国道路运输业平均水平100分, 只有89分。

参考文献

[1]朱学义, 王建华, 吴江龙, 任艳杰, 曹荣兴.财务分析创新内容与实践研究[J].会计之友 (中旬刊) , 2009 (11) .

[2]朱学义, 李文美, 刘建勇, 朱亮峰.财务分析教程 (第二版)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资产评价论文 篇11

一、建立高校固定资产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一)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规定, 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 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 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 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 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可见, 高等学校占用的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相比具有价值大、使用时间长、种类多且占学校资产比重大的特点。但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当前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却跟不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着“重钱轻物”的现象。由于高校固定资产经费来源的主渠道是国家财政拨款, 而财政拨款及其决算对高校资产配置、变动、效益等情况又没有作为重点审查内容,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着“重钱轻物”的现象。

二是固定资产管理中, 资产意识淡薄, 重购置轻管理, 资产保值增值意识淡薄。学校在教学、科研和生产中, 使用基本建设经费和专项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 一般没有成本观念和效率观念, 用多用少, 用好用坏没有差别。这致使学校在建设中, 使用单位争经费、争投资, 购置以后不用或用好用坏则并不重要。固定资产配置劣化, 经费投入不足与使用低效并存, 由于高等学校内部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或者制度约束的软化, 造成固定资产的建设缺乏长远规划, 忽略教学与科研的主次关系, 致使购置的一些固定资产长期闲置或半闲置, 使得资产使用效益很低, 造成国有资产的隐形流失。

三是在管理上没有一套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评价体系, 难以促进固定资产的优化配置。资产名义上属于学校所有, 实际上为个人、部门、单位所有, 没有明确的制度去制约, 一些单位占用较多, 闲置或占用不合理的固定资产调剂不出来, 而缺少的单位又得重新购置。缺少对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使用效果和使用效益的有效评价, 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四是综合利用率低, 缺少资产使用效益的评估体系。受政府办学体制的影响, 很多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至今仍局限于资产账面管理, 对资产使用效益缺乏必要的评估。部分高校对教学、科研所占用的资产使用没有进行完全成本核算;同时, 没有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对闲置资产漠不关心, 使国家花钱购置的教学、科研设备形同部门的私有财产, 甚至局限于个别人使用, 造成高投资、低效益的现象。

因此, 如何把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系统化、科学化, 做到物尽其用, 优化资源配置, 发挥资产的最大使用效益, 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构建高校固定资产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必要性。

鉴于上述情况,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 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高校对资产管理需要更注重使用效率, 节约资源。建立高等学校固定资产评价指标体系, 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全面地进行分析与评价, 客观反映高校财务的全面状况, 既符合高校自身管理的需要, 也是教育主管部门改善宏观财务管理提出来的新的管理要求。所以, 建立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利用效率指标体系有利于正确分析学校的固定资金运行和管理状况, 促使单位全面分析固定资产的利用状况, 为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依据;可以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决策层正确把握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利用状况, 为高校固定资产投入提供评价依据;有利于促进学校充分挖掘内部潜力, 找出薄弱环节, 提高资金利用率和利用效果, 节约办学成本。建立可行的资产管理绩效评价。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不仅仅是对国有资产的保全,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固定资产的绩效评价是对高校占有、使用固定资产的效果进行评定, 主要评定其是否得到了合理配置、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通过构建高校财务绩效综合评价体系, 把高校资产纳入考核范围, 以此来推动高校重视资产的使用效率, 促进高校改善资产管理工作。

但是, 目前关于高校资源评价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整体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方面, 涉及到固定资产利用效率评价的内容只是整个高校资源利用效率评价的一部分, 没有专门针对高校固定资产利用效率评价进行深入的研究, 并且研究的问题不够具体, 也不够详尽, 特别是对于目前学校高层管理者的需求来讲不够完善;另一方面, 只是对高校固定资产利用效率评价设计了一些简单的指标:一是指标数量比较少;二是设计的指标不够合理;三是没有阐述各个指标在评价固定资产利用效率时的比重。另外虽然国外的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少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建议, 但由于各个专家的研究结论不尽一致, 甚至截然相反, 因而其建议也就千差万别, 对于提高高校固定资产利用效率和高校的管理层决策不能很好地起到导向作用。因此, 有必要构建一套符合高校管理层需要的高校固定资产利用效率指标体系。

二、高校固定资产利用效率的含义[1,2,3]

要建立高校固定资产利用效率指标体系, 必须首先了解高校固定资产的特点、分类及高校固定资产利用效率的含义。

(一) 高校固定资产的分类。

高等学校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机构, 其占用的固定资产门类齐全、品种繁多, 这些资产在学校营运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地位, 发挥不同的作用。对其做出科学分类, 有助于管理者真正掌握不同类别固定资产的属性和功能, 可以反映各类固定资产之间的构成和变化情况, 以便考核和分析固定资产的利用情况, 挖掘其使用潜力, 促使高校合理配置固定资产, 充分发挥其效能。由于高校资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因而决定了其分类的多样化。高校固定资产按不同标志可作如下划分: (1) 按经济内容, 可分为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和其他固定资产等六类; (2) 按性质, 可分为非经营性固定资产和经营性固定资产。经营性固定资产是指高校在保证完成本单位任务的前提下, 按规定用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资产。这些资产能直接为学校创造物质财富, 具有增值性的特征;非经营性固定资产是指学校为发挥基本职能和开展业务活动所占有、使用的资产。其特点是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过程和创造物质财富, 但能产生重要的社会效益。非经营性固定资产又可按用途划分, 分为教学用、科研用、行政办公用、后勤生活服务用[4]; (3) 教学科研设备科研经费产出率=合同科研经费÷与科研经费相关的教学科研设备价值, 其中:与科研经费相关的教学科研设备价值:指为完成签订合同的科研所要用到的教学科研设备的价值, 包括外借科研设备所支付的酬金; (4) 教学科研设备著作、获奖、专利产出率= (论文数量+著作数量×权重系数+获奖数量×权重系数+专利数×权重系数) ÷与论文、著作、获奖和专利相关的教学科研设备价值。

(三) 一般设备利用效率指标。

一般设备即指高等学校的通用性设备, 如办公用的家具、交通工具等。可参照专用设备利用效率指标设计, 不再赘述。

(四) 文物和陈列品利用效率指标。

文物及陈列品, 即指高等学校拥有和接受捐赠的供教学、科研或收藏、展览、陈列用的各种古物、字画、纪念物品等。反映文物及陈列品利用效率的指标有: (1) 文物及陈列品开放率=博物馆实际开放时间÷博物馆可开放的最长时间, 其中, 博物馆可开放的最长时间指一年中按照每天8小时工作制计算的时间; (2) 每天参观人次=年累计参观的人次÷博物馆实际开放年累计天数。这两项指标必须同时应用, 否则不能反映文物及陈列品的利用效率。

(五) 图书利用效率指标。

图书是指高等学校图书馆和下属其他单位阅览室储藏的、统一管理使用的各类书籍。图书利用情况的指标主要有: (1) 图书周转率=年出借本次总量÷藏书总量。图书周转率越高, 说明利用率就越高; (2) 生均图书量=藏书总量 (或藏书总价) ÷折合在校生数。生均图书量的大小, 说明图书满足学生需求的程度, 该指标越大, 说明满足程度高, 但也可能反映利用率低, 所以必须与图书周转率指标一起使用; (3) 图书更新率=年新购图书总量 (总价) ÷藏书总量 (或藏书总价) , 反映图书满足师生更新知识的程度。此外, 还应对学校的图书根据考核的需要进行不同分类, 反映图书的构成, 如纸介质图书与电子图书;中文图书、外文图书;图书、报刊、杂志等等, 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分析各种图书的利用情况, 以及时调整图书经费的使用方向, 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效果和效益。

(六) 其他固定资产利用效率指标。

其他固定资产, 是指没有包括在以上各类中的固定资产, 主要是指土地, 例如校园土地利用率 (生均标准占地面积÷生均实际占地面积) 和占地面积利用效果 (效率) , 即全日制在校生数÷占地面积。

四、几点建议

除上述基本指标之外, 还需要作以下几点说明: (1) 还应在基本指标基础上计算其他相关指标, 才能全面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利用情况, 如根据考核范围的需要, 按不同口径计算全校、各院系、各机关处室等; (2) 分析计算固定资产的结构和各类固定资产所占的比重以及校内各院系处室所占固定资产的结构, 反映固定资产的类别分布、院系分布和用途分布是否合理, 以利于固定资产的优化配置; (3) 运用对比法分析以上指标的变化。通过纵向与以往年度对比, 横向与兄弟院校对比, 找出差距, 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 促使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 挖掘潜力, 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4)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使用效率的指标只反映了一部分情况, 有些更实质的内容还需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例如对实验课也应象对理论课一样重视, 经常督导检查, 进行问卷调查和学生打分评估, 以防放羊情况的出现; (5) 制定固定资产利用效率的指标体系, 大多情况下是事后的评价, 更主要的是完善高校固定资产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 利用先进的管理系统, 保持固定资产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实物财产的安全完整, 合理配置, 坚持综合利用, 减少积压和闲置, 打破条块分割, 实现资源重组和共享; (6) 要建立固定资产使用的考核制度, 考核教学系部和其他部门固定资产的使用成本和效益, 并与使用部门和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 从而增强广大教职工的成本意识, 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冯鸿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天津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12:51~52

[2].黄岚.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 5:12~13

[3].孙慈辉.企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5:27~28

[4].教育部.教发[2004]2号——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的通知

上一篇:转子两点接地下一篇:在线旅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