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评价论文(通用10篇)
构成评价论文 篇1
双语教学在中国已经展开很久, 展开的层面有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初等学校等。双语教学开展的层面还主要是在发达地区, 欠发达地区虽然存在着双语教学但基本上都是名不符其实。如何更好地满足学校、社会、家长对双语教学的需求?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双语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双语教师的培养。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就如何评价双语教师的素质构成做出探讨。
一、双语教师素质构成评价模式
判断一名双语教师是否是一位合格的双语教师, 这就需要在双语教师能力构成的基础上设置一定的标准或设定一个目标, 以测量其现有水平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简单的说, 可以把这种期望水平视作一种期望值, 即双语教育对双语教师提出的一种期望或是期望其达到的目标。传统的对教师素质的评价往往只强调教师的教学能力方面, 如今对教师素质多样化的评价模式已取代过去。双语教师素质的评价更是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多样化的评判标准。我们认为双语教师应该具备语言能力、教学能力、知识能力及崇高的师德修养这四项能力, 我们将针对这四个方面对双语教师的素质构成进行评价, 总的模式如下:
作为一名教师, 教学能力是衡量其教学水平高低的关键, 优质的教学是成功课堂的保证,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成绩进步, 所以教学能力在双语教师能力构成要素中应该占居首位。语言作为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媒介, 是教师用来传授知识的工具, 清晰明了的语言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知识能力是作为双语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 学科知识的积累能够让教师不断进行自我提高, 文化知识则是进行双语教学的辅助条件。师德修养对教师教学方面的影响是非常主要的,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情操与崇高的人格魅力, 这应该是教师自身力求提高的。
二、双语教师素质构成评价细则
1. 语言能力评价。
在国外, 对双语教师的来源是十分重视的, 因为双语教师的来源与其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在加拿大, 当法语作为教学语言时, 必须由本族语为法语的教师或是法语相当于本族语的教师施教。由此可见, 国外对双语教师的语言有着较高的评价标准。在我国, 若想保证双语教师都来源于本族语为英语的教师是很困难的, 我们只能尽全力让双语教师的英语水平提高到其英语相当于本族语的水平。但是, 对于这一标准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成型的衡量模式。我国大多数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 经过中学和大学多年的外语学习一般都能通过大学英语四级, 部分学生能达到六级水平。但这只意味着英语理论知识水平的高低, 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大多是不合格的。所以, 对双语教师的语言应该从听、说、读、写、译和流畅交流的程度来评价。对于双语教师的语言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1) 听、说、读、写能力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包括: (1) 课堂用语的表达:传授知识用语、表扬用语; (2)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语言应该简洁易懂; (3) 语言的输出还要包括“书写”, 即对英语字母、英标的规范书写。
(2) 从教师的语音、语调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包括: (1) 语调的升降。语言的升降包括对课文朗读时语调要有升降, 也包括课堂用语的有升有降; (2) 切分单词。为了使语言有声有调, 一定的单词切分是必要的; (3) 区分重读与轻读, 学生们更容易把握重点。
(3) 从语言的联想方面评价。其中包括: (1) 对英语chant、song的自编自创; (2) 对英语单词的中英整合; (3) 英语单词的联想记忆。
(4) 从发音的准确与否评价。其中包括: (1) 认识音标; (2) 正确发音。
(5) 从课堂上中、英文的平衡使用评价。其中主要是根据学生英文水平确定双语课堂上英文和中文比例。
2. 教学能力评价。
有学者认为教学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组成的系统。按照系统论, 系统的功能是由系统的结构所决定的。所以, 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主要由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所决定。各项教学技能因素在教学能力结构中的比重是不一样的。结合王宗旎在《教学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中对教学能力的评价, 我们将教学能力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对双语教师双语教学的评价,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1) 双语教学设计。其中包括是否: (1) 具备编写教材的能力; (2) 具备选择教学方法能力; (3) 具备制作和选择教具的能力; (4) 具备编写教案的能力。
(2) 双语教学的实施。其中包括是否: (1) 具备组织教学的能力; (2) 具备板书板画的能力; (3) 具备课堂语言的表达能力。
(3) 双语教学评价。其中包括是否: (1) 具备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的能力; (2) 具备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的能力; (3) 具备对学生学习状况诊断的能力。
3. 知识能力评价。
作为双语教师, 其具备的知识能力应包括两个方面:文化知识、学科知识。双语教师应该让自己成为一名双元文化者。双语教师可以通过他国文化来引导学生的语言发展, 引起学生的兴趣。知道一定的中西方历史文化知识。
兰伯特的态度-动机模式理论正是双语教师应具备文化知识的理论依据, 因为这一理论强调的不仅仅是认知能力, 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如何让学生们有着积极的态度, 丰富的情感来投入双语学习, 侧面的知识引导是必要的,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扎实的学科知识更是必不可少的。知识能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 文化知识。主要评价双语教师是否 (1) 知道一定的中西方的历史文化知识; (2) 知道一定的中西方文学知识; (3) 知道中西方不同的风俗习惯; (4) 知道了解中西方的节日及不同节日来源; (5) 知道了解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信仰。
(2) 学科知识。主要评价双语教师是否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 包括听、说、读、写及流畅的语言交流;是否具备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是否具备扎实的教育学知识, 包括对教育心理学、中西方教育史、教育学原理的掌握;是否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及创新的教育理念;是否具备画简笔画、唱英语儿歌、做手工等艺术特长。
4. 师德修养评价。
对师德修养方面的评价却是一个长时间的考核过程。师德修养评价分成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通过“他评”来完成, 二是“自评”。自我评价作为教师是必须具备的, 这里所提及的自评是对自身师德修养方面的评价。作为一名双语教师, 对自己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具体的评价标准如下:
(1) 他评。主要为: (1) 他人对自己言行举止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其一言一行是否符合一个合格的教师, 至少要看其是否符合一个合格的公民; (2) 他人对自己为人处事方面的评价, 可以从其处理事情的态度、能力、责任心、耐心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也可以从其说话的方式、内容来评价。
(2) 自评。主要包括: (1) 自我价值观的评价; (2) 自身对教育、教学的看法、态度方面的评价; (3) 对学生的看法、态度方面的自我评价。
外语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双语教育在各地区和学校方兴未艾, 我国的外语教育找到了一条新型的发展道路。但我国双语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却难以满足我国双语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 对双语教师能力构成的研究意在为双语教师指明发展方向, 让双语教学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黄兰宁.学校双语课程.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2.
[2]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3]王祝军.关于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当代教育学, 2003 (23) .
[4]位新丽.小学数学双语数学教师基本素质的研究.社会科学, 2007 (4) .
[5]史语.小学双语教师在职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社会科学, 2004 (5) .
[6]张淑萍.美国中小学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7.
[7]赵成平, 黄萍.双语教学大突破:技能与方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8]胡岩.基础教育阶段双语教育初探.苏州大学学报, 2005.
[9]郭亨杰.童年期发展心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10]张宁.小学双语师资培养及实施探究.黑河学刊, 2006 (2) .
构成评价论文 篇2
1.实验目的
通过本课题实验,培养对图形的抽象理解和创造能力。通过对点、线、面的宏观与微观的理解来解决其在重复、渐变、近似、与发射等不同方面的关系问题,力图能较好的认识图形的规律并树立空间造型观念、理解空间的表现语言。将构成原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去,进而研究赋予图形以生命与寓意的各种可能性。2.材料和工具
卡纸、小刀、针管笔、尺子(直尺和丁字尺)、圆规等
3.试验时间和分配
12课时,共有八个不同方面的平面构成,每个约1.5个课时。另外课外的时间。4.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和工具阶段。把所需要用到的卡纸、针管笔等工具准备齐全。用小刀裁出以38cm×38cm大小的卡纸。
2)开始阶段。在已裁切好的的38cm×38cm大小的卡纸里,用铅笔平均分出四个16cm×16cm的方框,各方框间隔及与卡纸边沿的距离均为2cm,明确各个方框要做的重复、渐变和近似等方面的平面构成。
3)深入阶段。在明确好的方框里,利用尺规等工具进行平均分割(如重复等方面十六等分,)用针管笔绘出及上墨,其他方面的平面构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
4)修整收尾阶段。在已完成的各个方面的平面构成中,对其边沿线和内部图形的完整性进行修整,以达到应有的整个平面构成完整性和和谐程度。5.实验成果
通过24个课时的制作和绘制,最终做出了重复、渐变、近似、发射、对比、肌理、特异和密集完整的八个方面的平面构成(如附图),达到平面构成的制作要求。
4月10日
色彩构成设计5月20日
1.实验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色彩原理、认识色彩体系;并通过实际操作,来试验构成的思维方法、配色方法和表现方法,研究形态和色彩之间的关系;体现形态、色彩相互的适应性与共同的表现性,帮助分析和评价色彩关系;并在掌握基本色彩规律的基础上,用构成语言创建新的形式与方法,从而提高形与色综合造型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为以后有目的地设计做好准备。2.材料和工具
水粉颜料、毛笔、勾线笔、卡纸、小刀等 3.试验时间和分配
6课时,共两个色彩构成,每个约3课时 4.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和工具阶段。5.实验成果
立体构成设计6月20日
1.实验目的
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任何形态可以还原到点、线、面,而点、线、面又可以组合成任何形态。立体构成的探求包括对材料形、色、质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材料强度的探求,加工工艺等物理效能的探求这样几个方面。立体构成是对实际的空间和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空间的范围决定了人类活动和生存的世界,而空间却又受占据空间的形体的限制,艺术家要在空间里表述自己的设想,自然要创造空间里的形体。立体构成中形态与形状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中的某个形状仅是形态的无数面向中的一个面向的外廓,而形态是由无数形状构成的一个综合体。2.材料和工具
3.试验时间和分配 4.实验步骤 5.实验成果 块的特征:
块体的基本特征是占据三维空间,块体可以由面围合而成,也可以由面运动而成,大而厚的块体能产生深厚、稳定的感觉,小而薄的块体,能产生轻盈飘浮的感觉,块体可分为几何平面体,几何曲面体,自由体和自由曲面体等。几何平面体包括正三角锥体、正立方体、长方体和其它的几何平面所构成的多面立体,具有简练大方、庄重、严肃、稳定的特点。
构成评价论文 篇3
【关 键 词】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评价;要素;策略
正如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所认为的那样:“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所以,小学英语教师作为学生真正的英语启蒙教师,他们专业素质的评价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的重视。笔者通过文献梳理,对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评价做出如下界定:是指以提高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水平为目标,评价主体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搜集和整理关于评价对象教师的某种属性的信息,将量化评价方法和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用一定的客观标准和价值标准对评价对象——教师的小学英语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并把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后继的教育实践活动,从而优化后继的教育活动方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以获得最大的教育功效的过程。[1]
一、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评价的构成要素
(一)专业知识评价
专业知识评价是指对小学英语教师英语水平、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现代小学英语教学理论、教育学和教学论的基本原理等知识性的评价,这是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评价的基础。英语专业知识主要指小学英语基础知识、现代语言学理论知识和外语学习理论知识。英语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文化修养等几方面。其中,英语文化修养主要是指有关英语国家的政治、文化、历史、传统及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知识。
(二)专业能力评价
专业能力评价是指对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一种综合评价,即主要包括教学能力评价、教研能力评价和教管能力评价三个主要方面。具体来讲,教学能力评价主要是通过对教师英语专业技能、英语教学设计能力、英语教学组织能力以及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的综合考评,来判断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评价是指对教师科研意识、现代化科研方法的掌握以及对教育教学探究反思能力的评价。教师的教研能力具体在教学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转变教育观念的能力、掌握对《英语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分析研究能力、英语教学方法研究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教管能力评价,也就是教学管理能力评价,主要是指对教师提问能力、启发能力、纠错能力、课外作业布置能力、组织课外活动能力、说课能力、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指导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指导学生形成学习策略的能力、培养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教育机智等能力的综合评价。[2]
(三)专业情意评价
专业情意评价,主要是对教师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四个方面的评价,是一种对教师精神层面的评价。教师专业理想是教师成为一个成熟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发展的巨大动力;教师专业情操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有着一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能够较好地维持教师的形象,对待学生认真负责,有耐心;教学工作的专业性向是指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具备的人格特征。从以上对专业情意四个基本要素的概念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以上作为要被评价的细小要素都是属于心理意识层面的,很难以科学化的标准对此有一个准确的定性。笔者认为,在对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力图扩大元信息的渠道,从教师的反思总结、对学生的课业评价语以及个人教学生涯规划书等方面,深度挖掘教师内心真实的教育想法,以形成对其专业素质的全面、合理评价。
二、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评价策略
一种优秀的教师评价制度必须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要保持教师的绩效压力;二是要能够保持对教师的内在激励,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的优化。[3]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体制以及教师专业素质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评价。鉴于此,笔者提出了以下评价策略:
(一)复合性教师评价策略
复合性教师评价是立足现在、兼顾过去、面向未来的一种评价,通过多角度、多主体、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将奖惩与发展相融合,将自评与他评相融合,将量化与质化相融合,将教师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进而实现学校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复合性教师评价绝不是奖惩性与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简单拼凑,而是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扬长避短,使之成为共存共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4]
目前,我国对教师的评价过多地关注评价的结果性与奖惩性,而忽视过程性与发展性。长此以来,这种境遇必定会导致教师的专业素质得不到发展。但是,如果目前我们采用仅仅以教师的发展性为纯粹目的评价方式,也会带来学校管理等方面新的问题。因此,考虑在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之间寻求一个适当的平衡点,是非常必要的。在这种需求下,复合性教师评价的策略应运而生。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评价主体要根据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内涵,兼顾“教师业绩”和“教师发展”两大目标,运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还要结合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特殊性,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做出全面并有生长性的评价。
(二)区分性教师评价策略
区分性教师评价体系是一种针对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通过明确的教学标准、差异的评价程序以及专业的评价者来保证教师素质和工作绩效的监督模式。[5]所谓“区分性”即“差异性”,评价的直接目标不是要比较出教师的高低,而是要在评价中尊重多元价值和个性差异,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辨析教师工作的是非优劣,实现保证学生学业成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两个评价目的。这一属性认为评价过程是一种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是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6]
区分性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采用“行为锚点等级量表”(Behaviorally Anchored Rating Scales,简称“3ARS”)的形式进行等级区分。作为一种行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方法,行为锚定等级评价综合了传统的“图表评分法”和“关键事件法”的主要元素,通过一个等级评价表,将关于特别优良或特别恶劣等绩效的叙述加以等级性量化,从而将描述性关键事件和量化等级评价的优点结合起来。[7]具体而言,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评价中,评价主体根据“行为锚点等级量表”所实施的评估中的每个点是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的具体行为,如专业知识点的讲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等等,并不是对教师行为的普通描述性表述。根据这个标准,小学英语教研员要能够根据自己所在区域教师的实际情况,依据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按照一般和具体的各种水平组成教学技能列表,形成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评价的框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评价标准。
(三)平行发展性教师平价策略
平行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兼顾、融汇、借鉴和补充教师个体评价和教师集体评价的一种评价方式,但其并非是教师个体评价和教师集体评价的简单相加。二者是相互借鉴的,即评价工作是以教师个体和教师集体为依托,在评价的过程中二者既充当评价的对象,又担任评价的主体。最终的评价结果也是参照两方的评价结果,实现双赢共好、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评价内容方面,平行发展性教师评价提倡以全面和详实的内容去对教师进行各方面的评价,这不仅仅包括对教师“物质层面”的评价,还应该包括对教师“精神层面”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平行发展性教师评价以多样性和灵活性为准则,不仅把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的方法相结合,还扩大评价信息的搜集渠道,以期能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做出科学的评判与引导。在评价结果方面,平行发展性评价更重视评价结果后所带来的教师反思与改进的效果,从而真正实现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商殷.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评价策略的实践探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5).
[2]刘影.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研究——以黑龙江省H县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09(5).
[3]张其志.对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审视与思考——与王斌华教授商榷[J].教育实验研究,2005(1):61-72.
[4]王琳.复合性教师评价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6).
[5]Danielson,C.(2001).New Trends in Teacher Evaluation.Education Leadership.Vol.58,No5,p.13.
[6]Egon GGuba &Yvonna S.lincoln: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89,p.16.
构成评价论文 篇4
科技中介机构在有效连接创新成果与市场、节约交易成本、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移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科技创新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日益强化,科技中介机构在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创造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壮大对科技中介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中介人才队伍迫在眉睫。
1问题的提出
我国目前尚未有完善的科技中介从业人员能力评价体系,现有研究中涉及的能力评价论述均是宏观层面较为简单的论述,能力评价体系中因子项目较少、缺乏定量描述或指标难于实施。尤其随着现阶段创新活动迅速扩大以及内容、形式的不断变化,目前急需建立既能推动创新活动扩大又与国际接轨的科技中介从业人员技能标准体系框架。因此制定全面、科学、有效的科技中介从业人员能力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朱桂龙(2003)从科技中介的服务内容和功能两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并从体制独立化、功能社会化、机构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组织网络化、市场国际化对未来技术中介的特征进行了描述[1]。谭玉洪(2006)将我国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从功能上划分为3类:一是直接参与服务对象技术创新过程的机构,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二是利用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为创新主体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包括科技评估中心、科技招投标机构、情报信息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和各类科技咨询机构等;三是为科技资源有效流动、合理配置提供服务的机构,包括常设技术市场、人才中介市场、科技条件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等[2]。贺明(2000)认为我国的技术经纪业起步晚、缺乏规范、从业人员偏少以及质量难以保证,尽快建立一支懂技术、通法律、高素质的技术经纪人队伍是非常必要的[3]。牛小云(2004)认为目前我国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原因为兼职人员比重大、专业技能欠缺、营销意识不足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存在问题[4]。郑春东(2003)对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的素质进行了分析,从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品德体系3个层面阐述了复合型的高水平科技中介从业人员必需具备的条件[5]。综上,目前对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素质构成进行研究的文献很少,并且基本限于分析科技中介从业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对于众多应具备素质的重要性排序涉及很少。因此,进一步明确哪些要素是影响科技中介从业人员业务能力的关键要素,哪些是一般要素,对于科技中介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科技中介从业人员能力评价体系
根据科技中介业务范围、内容和特点,本文从知识体系、能力体系、职业道德素质、从业辅助能力四个方面对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的素质构成展开分析。以下利用对辽宁部分科技中介机构、企业以及部分专家学者的调研数据,运用AHP方法对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综合能力要素进行排序与评价。
2.1样本选取
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明确科技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应具备哪些知识、能力和素质,并将这些要素从知识体系、能力体系、职业道德素质和从业辅助能力4个维度进行分类。
课题组对部分企业进行访问和调研,面向企业以及部分专家学者发放问卷,力争获取第一手调研材料以保证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92份,其中有效问卷83份。通过文献检索与企业、专家访谈对各种能力要素进行了分类整理(见表1)。
2.2研究工具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选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研究,问卷调查的设计上遵循层次分析法中所运用的指标体系设计,以体现调查指标和结果分析的一致性。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是对人们主观判断作形式的表达、处理与客观描述[6]。根据这一特点,本文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从主观确定科技中介从业人员能力素质的需求,又科学地利用该方法定量分析的优势对所得数据做客观的评价。
2.3数据处理
通过问卷调查,确定AHP分析中的准则层与方案层。其中准则层为知识体系、能力体系、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从业辅助能力(见表2)。
利用AHP软件生成计算结果(见表3)。
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知识、能力、素质体系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513;对总目标的权重:1.0000;λmax:4.1369,准则层权重见表4。
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知识体系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513;对总目标的权重:0.2600;λmax:4.1369,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知识体系权重见表5。
科技中介从业人员能力体系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283;对总目标权重:0.2353;λmax:4.0755,科技中介从业人员能力体系权重见表6。
科技中介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386;对总目标的权重:0.3690;λmax:3.0401,科技中介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权重见表7。
科技中介从业人员从业辅助能力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590;对总目标的权重:0.1357;λmax:4.1575,科技中介从业人员从业辅助能力权重见表8。
3结果与讨论
3.1分析结果
根据上述层次分析法的计算,分别得出了准则层各指标的权重,然后继续对各层次单排序,得出了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排序结果(见表9)。
最后,得出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知识、能力、素质体系权重(见表10)。
3.2讨论
上述研究结果显示,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构成中,从准则层来看,对职业道德素质要求最为强烈,在4个准则层中的比重最高,达到0.3690,接下来分别是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从业辅助能力。可以看出在技术交易中,企业最为关心的是在技术交易中的“道德风险”,这种风险买卖双方都可能涉及。供给方可能面临因技术转让而导致新的竞争对手的出现、面临竞争加剧的风险。在技术转让过程中,供给方必然要向需求方或社会提供最基本的技术和商业信息,从而面临信息公开,需求方或第三者有可能依据这些信息给供给方带来风险,诸如“破译”技术或仅仅受到启发而开发出更新的替代技术等。需求方则可能面临由于技术转让方进行技术风险转移而带来的风险和技术商品的实际效果并不一定符合购买的意图和预期的消费风险。这应该是职业道德高于另外3个准则层的最主要原因。而在职业道德素质中,对合作精神的要求最为迫切,达到了0.6522,显著高于诚信品质和公平品质。科技中介工作的复杂性,要求科技中介机构中各类人员如法律人员、市场分析人员、信息管理人员、技术鉴定人员等要协调分工、互相合作才能把这项复杂的工作高质量地完成,
因此,政府要强化对中介机构的管理,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技术中介服务,为企业创新成果能顺利地实现商业化、市场化,让企业能及时、快速地得到创新带来的收益。
对知识体系的要求在准则层权重中排第2位,其方案层因素中经济管理知识因素所占的权重最大,这说明企业在决定是否创新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济管理知识,而不是专业技术知识和市场行情知识等,对于技术交易及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金融、财务、市场营销、调查统计、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科技中介从业人员也应当有很好的了解,做到能够对技术成果的未来发展前景有较好的展望。
在能力体系中,谈判能力所占的权重最大。在技术交易与实施的过程中,贯穿着科技中介与技术方的谈判、科技中介与投资方的谈判、技术方与投资方的谈判,甚至投资方与金融机构的谈判、技术方内部的谈判、投资方内部的谈判等等谈判环节,其中多数环节都必须有中介机构的存在,或者中介机构的存在能够促进谈判达成一致。因此,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的谈判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表明,综合方案层各因素对目标层的排序,排在第1位的是合作精神,排在第2位的是掌握经济管理知识,接下来分别是公平品质和组织协调能力,这四项因素加总达到目标层的51.53%,超过了总量的一半,应该说这四项科技中介人员从业素质集中反映了社会对合格科技中介从业人员的需求,为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科技中介从业人员技能标准和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科技中介人员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朱桂龙,杨飞虹,彭有福.科技中介服务及其发展特征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2):98-100.
[2]谭玉洪,段万春,李耀平.我国发达地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政策概述[J].经济问题探索,2006(7):140.
[3]贺明.建立科技经纪人队伍促进市场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0(5):53-54.
[4]牛小云.对科技中介人员职业素质的认识与体会[J].甘肃科技,2004(7):171-172.
[5]郑春东.论中国科技中介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体系及其管理[J].社会科学战线,2003(5):230-231.
构成评价论文 篇5
一、学习能力研究现状综述
学习能力一直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学者对学习能力的结构和实质始终没有达成共识。目前比较典型的观点有:尔本(W.F.Dearborn)和盖茨(A.L.Gates)等认为“学习能力等于智力”;也有学者从认知过程来认识学习能力,认为学习能力由记忆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构成。从心理过程来研究学习能力的学者认为:学习能力不仅包括传统的主要的认知过程,还包括学习计划和控制能力、学习操作能力等因素。从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学习能力的学者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按照一定的要素和结构层次组合起来的具有一定层次的结构整体,包括组织学习活动、掌握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及技能(包括解决问题、操作、表达和应试能力)三种能力。也有学者从学习动机的角度来研究学习能力的组成,认为学习能力由好奇心、自信心、成绩和功名等四个基本要素构成。李红认为学习能力主要由学习的基能力和学习的元能力构成。学习的基能力类似于智力结构中的认知操作性活动,学习的元能力是对学习的基能力加以监督和控制。张仲明等也认为,“学习能力的成分主要由知识力、解析力、生成力、迁移力、执行力和强化力等六大成分组成”。柯比认为,学习能力或学习力是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个综合体。
以上研究观点普遍认同:认知技能、学习策略、对学习过程的管理与监控等能力是构成学习者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
二、学生学习能力构成要素构建
1.学习能力的内涵界定
“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学习能力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策略基本要素组成,其实质是知识、技能和策略的结构化、网络化和程序化”[5]。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指学生对学习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掌握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应用能力,是顺利完成学习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是影响学业成绩、专业技能和个体未来发展的一种积极力量,是学生发展的基础能力。
2.构建学生学习能力要素的理论依据
教育强调能力开发,其根本是开发学生能力。姜大源教授提出两层次三因素的观点。从个体职业能力内容的角度,将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个体职业能力性质,将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人事部在《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能力建设研究》(2004-2005)提出了职业能力的分类:职业基本能力、职业专业能力、职业创新能力、职业延伸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学习能力等。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外语应用”8项。综上,所有职业活动中专业技术的应用都离不开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多地表现为“核心能力”的范畴,是学生就业、创业和创新等所有能力之基础。
3.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借鉴后现代教育理论、学习能力理论、外语教育心理学理论以及职业核心能力相关研究成果,以英语类专业为例,将学生学习能力分为四大类16要素。
(1)认知技能,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操作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记忆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重要的认知能力,与语言学习活动过程密切相关。
(2)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有效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各种方法、技巧、行动和步骤。外语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来调节内部注意、记忆、思维等过程的技能,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调控策略,或称元认知策略,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是计划、监控和评价,是保证学习活动成功的更高级的执行技能。交际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交际目的时为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或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为维持交际和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资源策略是辅助学生学习和运用外语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此外,学习者还应熟练应用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等通用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效率。
(3)专业学习能力,指为提升专业或将来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力。外语类专业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语言学习技能(听说读写译),跨文化交际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由于外语类专业大多属复合型专业,专业学生不仅要学好外语学科知识,具有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五种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还要具备贸易、旅游等专业所必须的的知识和技能,熟悉其主要工作流程,能够用英语熟练处理未来职业、工种和岗位相关的业务活动,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非专业学习能力,是学生不断获取新技能、新知识、新信息和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是各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乃至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合作学习、问题解决、信息处理、质疑创新等要素。
三、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
1.目前学习能力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改革,但整体看来,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现有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不确定,缺乏针对性。二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存在过低评价的倾向性,客观上还没有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充分的保障和给予充分的重视。三是评价主体单一化,大多以教师评价为主,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自我评价,同伴和企业参与的共同评价。四是评价内容“应试”化,现行的学习评价内容,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考查,忽视了学习能力等学习综合素质的评价,导致学生可能为“应试”而学,忽视研究性学习。五是评价方法单调。大多课程仍采用传统的、重结果的客观性书面形式的评价,较少考虑学生课外学习或网络自主学习或个体学习的起点与进步等真实表现,较少运用项目评价法、学习档案袋评价法、掌握学习法等形成性评价方法,或者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忽视学生学习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没有形成真正的发展性考核,不能体现“为改善学习而评价”的功能。
2.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体系实施构建
(1)制定评价标准的原则
①后现代教育等相关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知科学理论、多元人才观、现代学习观、主体教育理论、合作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再创造学习理论、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泰勒原理和CIPP评价理论等提示学生学习规律的理论多种多样,为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对外语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还必须结合相关外语教育学习理论进行。
②学校人才和专业培养目标。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各专业制定专业发展性教学计划,确定专业培养的总目标和规格,制定人才培养专业标准。学校人才和专业培养目标也是制定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
③“三化一促进”原则,即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能力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促进学习能力发展。评价主体要多元化,主要通过对教育专家、教师(或师傅)、教学(或实训)管理人员、学生、企业以及人力资源培训人员的调查、访谈获取相关经验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现状,听取他们对学生学习能力特征、表现以及评价模式的看法,综合多方意见,完善评价体系。评价过程中,要特别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发挥“主体”作用,实行开放式动态评价。评价内容要以能力为目标,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绝不能只重视学科知识的考查,忽视“学习能力”的考查,在完成任务(或项目)的过程中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始终是所有课程的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让学生到社会、企业完成任务,由第三方提供“能力证明”,也是一种重要的考核方式。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当前首要的是从改革考试入手,变偏重对知识的考核转向对能力的考核,变终结性测试为过程性与终结性测试并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小论文、课堂表述、辩论、专题演讲、观察记录、学习小结、团队项目和研究课题成果、网络化跟踪学习记录都可以作为学习能力考核和评价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不同的学习能力成分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评价工具,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有效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促进和导向功能。
(2)制定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本文上述评价标准原则和学生学习能力成分分析,提出初步指标体系,然后运用调查统计法、专家论证法、预试修订法等进行指标项目筛选与修订,再采用定量统计法计算权重,最后制定出评定标准。可将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表(见下表)分为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为评价项目内容,即认知技能、学习策略、专业学习能力、非专业学习能力等四项;二级指标为项目指标;三级指标为指标内涵描述及观测点并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分值)。对定量调查结果,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统计,最后确定学生学习能力综合评定等级。注意在评价表中增设“定性评价”或概括性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同伴及教师等加以简要描述,作为评价反馈信息为被评价者今后发展性学习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前沿,2008(11).
[2] 李红.论认知结构——系统的分析.心理学探新,1988(4).
[3] 张仲明,李红.学习能力的成分研究.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4] [美]柯比.学习力.海口:南方出版社,2005.
[5] 毕华林.学习能力的实质及其结构建构.教育研究,2000(7).
构成评价论文 篇6
关键词: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价体系,构成
电子档案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既有硬件, 又有软件, 既有外部影响, 又有内部因素, 而且许多方面是相互制约的。因此, 必须要有一个规范的、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根据国内外的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估标准, 以及国家对电子档案信息和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性的基本要求, 结合电子档案管理和网络管理经验, 综合考虑影响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各种因素, 笔者认为, 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应包括如下内容:
1. 物理安全评价指标
物理安全是指存储档案信息的库房、计算机设备及管理人员工作场所内外的环境条件必须满足档案信息安全、计算机设备和管理人员的要求。对于各种灾害、故障要采取充分的预防措施, 一旦发生灾害或故障, 能采取应急措施, 将损失降到最低。物理安全包括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载体安全三个方面: (1) 环境安全:主要指存储档案信息的库房、计算机机房周围环境是否符合管理要求和是否具备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如库房是否建在电力、水源充足, 自然环境清洁, 通讯、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有无防火、防水措施;有无监控系统;有无防雷措施等。 (2) 设备安全:主要是指对电子档案信息系统设备的安全保护, 包括防盗、防毁、防电磁信息辐射泄漏、防止线路截获、抗电磁干扰及电源保护等。 (3) 载体安全:要对载体采取物理上的防盗、防毁、防霉等措施。
2. 管理安全评价指标
安全管理在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中起着规范和制约的作用, 科学的管理理念加上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最终保证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电子档案信息的管理安全评价指标具体包括: (1) 专门的档案信息安全组织机构和专职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人员:档案信息安全组织机构的成立与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的任命必须有相关单位的正式文件。 (2) 规章制度:包括有无健全的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档案信息安全人员的配备、调离是否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设备与数据管理制度是否完备;是否有登记建档制度;是否有完整的电子档案信息安全培训计划和培训制度;各类人员的安全职责是否明确, 能否保障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 (3) 是否有紧急事故处理预案:为减少电子档案信息系统故障的影响, 尽快恢复系统, 应制定故障的应急措施和恢复规程以及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应急预案, 制成手册, 以备及时恢复系统运行。
3. 网络安全评价指标
越来越多的电子档案在网络上传输, 而网络作为一种构建在开放性技术协议基础上的信息流通渠道, 它的防卫能力和抗攻击能力较弱, 可能会遭受到病毒、黑客的袭击。为了保证电子档案的安全, 必须保证其传输的媒介———网络的安全, 网络安全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是否有计算机病毒防范措施。 (2) 是否有黑客入侵防范设施:主要是设置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等设施。 (3) 是否有访问控制措施:访问控制是指控制访问网络信息系统的用户, 当用户之间建立链接时, 为了防止非法链接或被欺骗, 就可实施身份确认, 以确保只有合法身份的用户才能与之建立链接。 (4) 是否有审计与监控设备:审计与监控是指应使用网络监控设备或实时入侵检测设备, 以便对进出各级局域网的常见操作进行实时检查、监控、报警和阻断, 从而防止针对网络的攻击与犯罪行为。
4. 信息安全评价指标
在网络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 我们要保证在系统中传输、存贮的电子档案信息是安全的, 不被截取、篡改或盗用。 (1) 是否采取加密措施:档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记录性, 而计算机和网络的不稳定性使得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性难以保证, 而且有些电子档案信息有密级限制, 不能公开在网络上传输, 所以电子档案信息在网络传输时必须通过加密来保证其安全。 (2) 是否有数据完整性鉴别技术:网络传输使得电子档案信息的完整性无法保证, 黑客的攻击可以改变信息包内部的内容, 所以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完整性控制。 (3) 是否确保信息数据库的安全:一个组织最核心的信息通常以数据库的形式保存和使用, 保证数据库安全对于电子档案信息来说有重要的作用。 (4) 是否有信息防泄漏措施:信息防泄漏包括信息审计系统和密级控制两方面。信息审计系统能实时对进出内部网络的信息进行内容审计, 以防止或追查可能的泄密行为;密级制控制可根据信息保密级别的高低划分公开范围, 并对用户划分访问权限, 进行分组管理。 (5) 是否有防抵赖技术:防抵赖技术确保用户不能否认自己所做的行为, 同时提供公证的手段来解决可能出现的争议, 它包括对数据源和目的地双方的证明, 常用方法是数字签名。
5. 系统安全评价指标
系统安全是指计算机整个运行体系的安全。在计算机上处理信息时, 硬件、软件出现故障或误操作、突然断电等都会使正在处理的信息丢失, 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系统的稳定, 确保信息的安全。计算机系统安全评价指标有: (1) 是否有系统操作日志:系统操作日志详细记录了系统的操作状况, 以便事后分析和追查系统损坏的原因, 为系统提供进一步的安全保障。 (2) 是否进行系统安全检测:运用系统安全检测工具对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安全检测, 可及时发现系统中存在的漏洞或恶意的攻击, 进而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和安全策略, 达到增强网络安全性的目的。 (3) 是否有操作系统防破坏措施:操作系统集中管理系统的资源, 是计算机系统赖以正常运转的中枢, 它的安全性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操作系统应当建立某些相对的鉴别标准, 保护操作系统本身在内的各个用户, 阻止有害功能的运行。 (4) 是否进行系统信息备份:日常备份制度是系统备份方案的具体实施细则, 应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日常备份, 否则将无法达到备份方案的目标。 (5) 是否有灾难恢复系统:当系统因人为或自然因素受到破坏时, 我们应保证能够尽快地恢复正常工作, 把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参考文献
[1].魏倩.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网络信息安全评价研究.长春:吉林大学, 2008
构成评价论文 篇7
一、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 美国独立审计的业务范围从财务鉴证扩展到包括内部控制评价在内的管理鉴证。《审计准则公告》、《鉴证标准》明确了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具体要求和评价准则。1992年, 美国Treadway委员会下属的COSO委员会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并于1994年修改。COSO报告定义了五个要素, 其中的监控就是指对内部控制运行及改进活动进行评价。2002年7月, 美国国会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法案》第一次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出了明确要求。进行评估时, 需对内部控制政策、程序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国外内部控制的趋势是“控制自己评估” (control self-appraisal, CSA) , 意思指每个单位不定期或定期地对自己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 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 以期能更好地达到内部控制目标, 加快本企业的发展。我国对内部控制评价研究虽起步较晚, 但政府的重视程度是很高的, 如国家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要求各企事业单位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以后, 除了日常的监督检查以外, 也要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 并指定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 以确保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同时, 国内一些相关部门的的研究人员也展开了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热门研究, 纷纷著书立说, 为内部控制评价在我国的长远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意义
内部控制评价孕育于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评价本身的作用是紧随着内部控制在不同时期的作用而发展变化的。内部控制在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出版的《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中第一次被比较完整的定义, 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障会计信息可靠性和完整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与之相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工业革命初期由于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企业内部系统简单而且内部环境也比较稳定, 对内部控制无需进行持续的改进, 内部控制此时的作用仅仅是互相牵制, 以保证会计信息准确和企业资产完整, 所以在当时内部控制评价相对薄弱。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司系统的复杂,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日显突出, 同时其弊端也已经浮在人们面前。为了克服内部控制自我更新慢, 控制点把握不明确, 控制执行能力差, 对风险控制能力低等问题, 专家开始重视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在企业管理中, 通过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可以有效促进内部控制系统的自我完善, 克服内部控制在帮助企业运营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所以现代企业对内部控制评价的认识也已经达到的一个新的高度, 其随着内部控制的变化也在进行着自我发展和完善。对现代企业而言, 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帮助企业全面掌握和了解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情况以及执行效果;可以根据当前企业现状对内部控制进行动态改进以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可以明确企业管理中的关键控制点, 诊断出控制强点和控制弱点进而对企业运营进行准确的控制;可以有效地加强对企业风险管理控制, 使企业在可接受风险内进行经营管理, 防范风险出现, 处理风险后果, 帮助企业平稳运行;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完善企业管理职能。
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构成要素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构成要素包括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客体。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是指实施评价的当事人,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主体应具备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评价机构一定要具有独立性, 不易受所评价部门干扰;二是评价机构一定要具有权威性, 出据的评价报告要有可信度。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 主体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设立。在我国有些企业设立了审计委员会, 有审计委员会领导组织内部审计部门, 再由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 也有些企业直接在总经理的领导下进行内部控制评价。
内部控制评价客体是指评价的内容或评价对象。现在普遍通过对COSO提出的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评价来检测内部控制系统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所以当前内部控制评价客体主要就是COSO的内部控制五要素。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是通过评价企业员工素质, 管理层管理艺术和管理技能和公司体制机制的健全性来确定内部控制情况。风险评估:通过评价对企业所从事的包括销售、生产、营销和财务在内的不同活动中的风险进行确认、分析和管理的机制;风险评估主要是对企业整体目标的制定、单个作业层目标的制定、风险分析和对“变化”的管理进行评价来确定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控制作业:主要是评价和检查控制政策和程序是否恰当, 是否按内部控制的要求进行企业管理和控制。信息与沟通:信息方面主要是报告机制能否及时取得事关企业发展的内外部信息, 当前企业是否建立健全有效的信息传递系统, 管理部门对信息的重视程度如何;沟通方面主要是人们能否直接快速地向公司管理层汇报公司管理经营出现的纰漏和自己好的建议和好的想法, 整个公司的沟通机制是否运行良好, 能否妥当地处理与客户、供应商、监管部门和其他联系方的沟通问题。监督、评价工作是否有效进行:内部控制的监管是否经常, 对公司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否及时地察觉, 察觉后能否高效解决, 历年的评价报告是否受到管理层足够的重视等。
四、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式
现代企业对内部控制评价主要采用审计模式, 即内控审计评价模式。评价主体通过对内部控制客体进行健全性、合理性和符合性的测试, 出具评价报告, 来完成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1. 内部控制评价图表。
2. 如内部控制评价模式图所示, 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主要分六个步骤:
第一, 掌握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通过阅读有关章程制度和方针政策等文件, 查看组织机构或业务程序系统图, 与有关部门或人员座谈, 询问企业当前运作状态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情况, 也可以对具体工作进行实地考察, 获得第一手资料。
第二, 确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理、健全。主要通过检查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符合内部控制基本原则, 关键控制点是否进行了控制, 所有的控制目标是否已经达到, 各项规章制度是否有效落实, 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是否健全。通过检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理、健全, 如果合理、健全就进行符合性测试;如不合理、健全将直接进入实质性测试。
第三, 进行符合性测试。主要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通过对控制的测试深入了解企业业务流程相关控制情况。如:企业各业务流程是否流畅, 对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是否达到要求, 是否有遗漏, 人员的个人素质和业务能力是否适应企业发展, 企业管理层的管理艺术是否能给企业带来效益, 信息是否有效地传递, 各级的沟通情况是否良好, 监督检查是否到位等等。如达到符合测试标准就进行风险测试, 如不能达到标准将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
第四, 进行风险测试。主要检测企业风险控制能力, 首先企业是否有健全的风险评价机构, 是否能对企业销售、生产、营销和财务在内的不同活动进行风险确认、分析和管理, 是否可以有效预防风险发生, 当产生风险时是否能第一时间反馈, 是否能有效解决所遇到的风险。如企业顺利通过风险测试, 评价者可以将企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缩小, 提高企业信任值。如企业没有通过测试, 评价者将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 降低企业信任值。
第五, 实质性测试。对具体业务从头到尾进行跟踪测试, 是最准确、最详细的测试方法, 但耗时耗力。在内部控制评价中, 评价者将通过企业完成测试的成绩好坏有选择地进行实质性测试。
第六, 出具评价报告。出具评价报告, 以报告的形式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情况好坏, 寻找出企业控制弱点, 通过有效手段进行纠正, 改进企业内部控制不足, 达到提高企业效益和帮助企业管理的目的。
其中是否通过测试和测试的成绩, 要根据具体测试和不同企业由检查者自行决定。当达到检查者所要求的标准则进入下一步测试, 同时给此次测试打分, 如不能达到标准将直接转入最后的实质性测试或中止测试。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的高速发展, 内部控制评价已经正式登上了现行企业管理的殿堂, 在企业运营中内部控制评价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塑造自身文化, 还有助于企业防范风险, 控制风险, 解决企业运营中的风险问题, 将风险影响降到最低, 以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可见内部控制评价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障, 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控制企业和管理企业。
摘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关乎企业未来的发展, 通过内部控制评价企业可以有效建立健全自身内部控制系统, 是现代企业强化管理能力, 保证企业资产安全的有力工具。文章通过对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客体和评价模式的研究分析, 阐述了内部控制评价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意义, 也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执行模式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评价,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耿建新, 宋常.审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张均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思考.财会通讯, 2009 (3)
[3].刘媛媛.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优化, 财务与会计, 2009 (11)
构成评价论文 篇8
在体育运动中, 完成不同的运动项目所需具备的心理能力有所不同。如篮球运动需要运动员具有较好的反应能力、战术思维能力、注意能力和运动时间知觉能力。中长跑运动员若想取得较好的成绩, 必然具有较好的节奏感、速度知觉和动作频率感等心理能力。而射击运动作为难美类运动之一, 它主要是以静力性动作为主, 运动动作活动范围较小, 用力不大, 但其对动作的一致性要求很高, 同时要求运动员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较高的平衡稳定能力等。射击运动员成绩的获得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比如技战术、运动员的知识经验、心理素质及身体条件等, 其中心理能力是其基本因素之一。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情况下, 心理能力较强者比心理能力弱者有更大的可能性取得好的成绩。因为实践证明, 并不是任何一个健康的是适龄者, 通过科学的训练都可以成为世界冠军, 只有那些具有一定运动潜质并适合某种项目要求的运动员经过科学训练才可能成为竞技运动的佼佼者。这里所说的运动潜质, 主要是指运动员的身心发展潜能, 而本文将重点的内容是射击运动员的心理方面的能力。
1 研究目的与研究依据
1.1 研究的目的
专项心理能力是指依据运动项目的特点, 运动员更好的完成这项运动所具备的专门的心理能力。国内外研究人员多致力于运动员心理能力培养的研究, 而关于不同项目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的构成及评估研究较少, 已有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帆船、足球、散打、滑冰等运动项目。因此, 加强射击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的研究, 一方面可以对运动员各心理能力有所了解;另一方面针对此项目的运动特点提出专项心理能力及评价标准有利于这项运动科学、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依据
遗传学其研究成果表明, 人的能力可分为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 人的各种能力均存在强与弱的差异, 而先天素质是影响运动员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表现为:因遗传因素的不同, 不同的人同一能力水平是不同的, 而诸多研究结果认为这些差异是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通过测量而被发现的掌握的。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 多年来不同领域运用心理测量等方法进行高、精人才的选拔并获得成功为本研究提供了实践依据。比如:美国曾在选拔飞行员的工作中采用过心理测量这一方法, 导致飞行员的最终淘汰率由原来的6 5%降至36%。一些体育强国所建立的包括心理测试在内的运动员选拔体系使运动员在各种比赛中联创佳绩。这些都充分说明, 加强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构成的研究是可行而必要的。
2 射击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 射击运动以静力性动作为主要形式, 活动方式为耐力性运动, 这项运动要求运动员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较高的平衡稳定能力。虽然射击运动动作活动范围较小, 用力不大, 但对动作的一致性要求很高, 要求运动员有着精细的感觉技能, 较高的注意力集中能力。因此, 在充分了解该项目特点的基础上, 本研究以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有关基础理论, 将构建射击运动员心理能力的指标划分为两大模块, 即纵向模块心理指标和横向模块心理指标。
2.1 纵向模块指标
纵向模块心理指标主要是对射击运动员这一单一的研究对象完成其射击运动所应具备的心理能力的深入分析和追踪。按照运动训练的项群理论, 射击项目属于难美类运动, 这类体育运动所需要运动员具备较好的动作稳定性、动作协调能力、注意力集中能力等, 这些能力可以称之为射击运动员一般心理能力指标。这是运动员完成射击训练、比赛基础及根本保障。在纵向模块心理指标中, 以一般心理能力指标为基础, 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并选取本领域研究者高度认同的指标, 运用体育统计学相关知识, 剔除相关性较小的指标, 进行聚类分析或因子分析。最终选出射击运动员的专项心理能力指标。专项心理能力指标是运动员比赛取得友谊成绩, 最大限度激发潜能的必要保障。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越高, 去超常发挥的可能性就越大, 反之则越小。
2.2 横向模块指标
横向模块心理指标, 分别以运动员一般心理能力、专项心理能力为起点, 根据各心理指标所具有的特点进行分析和解读。在射击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构成与评价体系中横向模块心理指标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按影响因素区分, 即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比较大的指标 (动作稳定性、情绪、反映能力) 和受后天教育、训练、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心理指标 (比赛动机、运动自信、心理健康水平) ;二类是评价方式不同区分, 即高优指标和低优指标。如, 运动员的意志品质、自信心等均属于高优指标, 而注意分配能力、反应时等均属于低优指标。
3 心理能力指标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3.1 心理能力评价原则
全面性原则。体现在对射击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进行评价要全面, 评价所涉及指标不可选择其中几项进行评价, 这样不能真实、客观的评价运动员的心理能力。
客观性原则。指标设计和评价方法的制定要体现客观、科学、公正的原则。不仅要建立专家评价制度, 更好的运用科学的体育统计方式进行统计处理, 不可经验选材, 感觉评价。
定性和定量结合的原则。上文提到过, 射击运动员心理能力指标的评价中, 既有采用问卷调查的指标 (定性) , 又涉及到物理测量的指标 (定量) 。因此, 在整体的评价中应坚持将定性的评价与定量的评价相结合。
3.2 心理能力评价的方法
在射击运动员心理能力评价中, 应根据测试结果, 将横向模块中将按影响因素区分的指标进行重重命名 (先天能力和习得能力) , 对高优指标和低优指标的评价进行区分, 同时根据所测数据的平均值为基准值, 以标准差为离散距, 划分为优、良、中、及、差5个等级, 形成以纵向模块 (一般心理能力、专项心理能力) 结合横向模块 (先天能力、习得能力、低优指、高优指标) 相结合的5个等级的心理能力评价表, 以便教练员和运动员在选材及训练中有所借鉴。
4 结语
构成评价论文 篇9
一、学习能力研究现状综述
学习能力一直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学者对学习能力的结构和实质始终没有达成共识。目前比较典型的观点有:尔本 (W.F.Dearborn) 和盖茨 (A.L.Gates) 等认为“学习能力等于智力”;也有学者从认知过程来认识学习能力, 认为学习能力由记忆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构成。从心理过程来研究学习能力的学者认为:学习能力不仅包括传统的主要的认知过程, 还包括学习计划和控制能力、学习操作能力等因素。从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学习能力的学者认为,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按照一定的要素和结构层次组合起来的具有一定层次的结构整体, 包括组织学习活动、掌握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及技能 (包括解决问题、操作、表达和应试能力) 三种能力。也有学者从学习动机的角度来研究学习能力的组成, 认为学习能力由好奇心、自信心、成绩和功名等四个基本要素构成。李红认为学习能力主要由学习的基能力和学习的元能力构成。学习的基能力类似于智力结构中的认知操作性活动, 学习的元能力是对学习的基能力加以监督和控制。张仲明等也认为, “学习能力的成分主要由知识力、解析力、生成力、迁移力、执行力和强化力等六大成分组成”。柯比认为, 学习能力或学习力是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个综合体。
以上研究观点普遍认同:认知技能、学习策略、对学习过程的管理与监控等能力是构成学习者学习能力的主要因素。
二、学生学习能力构成要素构建
1. 学习能力的内涵界定
“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去独立地获取信息, 加工和利用信息,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学习能力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策略基本要素组成, 其实质是知识、技能和策略的结构化、网络化和程序化”[5]。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指学生对学习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掌握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应用能力, 是顺利完成学习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 是影响学业成绩、专业技能和个体未来发展的一种积极力量, 是学生发展的基础能力。
2. 构建学生学习能力要素的理论依据
教育强调能力开发, 其根本是开发学生能力。姜大源教授提出两层次三因素的观点。从个体职业能力内容的角度, 将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个体职业能力性质, 将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人事部在《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能力建设研究》 (2004-2005) 提出了职业能力的分类:职业基本能力、职业专业能力、职业创新能力、职业延伸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学习能力等。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外语应用”8项。综上, 所有职业活动中专业技术的应用都离不开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多地表现为“核心能力”的范畴, 是学生就业、创业和创新等所有能力之基础。
3. 学生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借鉴后现代教育理论、学习能力理论、外语教育心理学理论以及职业核心能力相关研究成果, 以英语类专业为例, 将学生学习能力分为四大类16要素。
(1) 认知技能, 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操作能力, 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记忆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重要的认知能力, 与语言学习活动过程密切相关。
(2) 学习策略, 指学习者为了有效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各种方法、技巧、行动和步骤。外语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来调节内部注意、记忆、思维等过程的技能, 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调控策略, 或称元认知策略, 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 是计划、监控和评价, 是保证学习活动成功的更高级的执行技能。交际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交际目的时为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或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为维持交际和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资源策略是辅助学生学习和运用外语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此外, 学习者还应熟练应用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等通用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效率。
(3) 专业学习能力, 指为提升专业或将来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力。外语类专业学习能力, 主要包括语言学习技能 (听说读写译) , 跨文化交际能力, 知识运用能力。由于外语类专业大多属复合型专业, 专业学生不仅要学好外语学科知识, 具有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五种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还要具备贸易、旅游等专业所必须的的知识和技能, 熟悉其主要工作流程, 能够用英语熟练处理未来职业、工种和岗位相关的业务活动, 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 非专业学习能力, 是学生不断获取新技能、新知识、新信息和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 是各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乃至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合作学习、问题解决、信息处理、质疑创新等要素。
三、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
1. 目前学习能力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在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改革, 但整体看来, 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现有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不确定, 缺乏针对性。二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存在过低评价的倾向性, 客观上还没有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充分的保障和给予充分的重视。三是评价主体单一化, 大多以教师评价为主, 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自我评价, 同伴和企业参与的共同评价。四是评价内容“应试”化, 现行的学习评价内容, 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考查, 忽视了学习能力等学习综合素质的评价, 导致学生可能为“应试”而学, 忽视研究性学习。五是评价方法单调。大多课程仍采用传统的、重结果的客观性书面形式的评价, 较少考虑学生课外学习或网络自主学习或个体学习的起点与进步等真实表现, 较少运用项目评价法、学习档案袋评价法、掌握学习法等形成性评价方法, 或者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 忽视学生学习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没有形成真正的发展性考核, 不能体现“为改善学习而评价”的功能。
2. 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体系实施构建
(1) 制定评价标准的原则
(1) 后现代教育等相关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知科学理论、多元人才观、现代学习观、主体教育理论、合作学习理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再创造学习理论、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泰勒原理和CIPP评价理论等提示学生学习规律的理论多种多样, 为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对外语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还必须结合相关外语教育学习理论进行。
(2) 学校人才和专业培养目标。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 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 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 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各专业制定专业发展性教学计划, 确定专业培养的总目标和规格, 制定人才培养专业标准。学校人才和专业培养目标也是制定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
(3) “三化一促进”原则, 即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能力化、评价方式多样化, 促进学习能力发展。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主要通过对教育专家、教师 (或师傅) 、教学 (或实训) 管理人员、学生、企业以及人力资源培训人员的调查、访谈获取相关经验信息, 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现状, 听取他们对学生学习能力特征、表现以及评价模式的看法, 综合多方意见, 完善评价体系。评价过程中, 要特别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发挥“主体”作用, 实行开放式动态评价。评价内容要以能力为目标, 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绝不能只重视学科知识的考查, 忽视“学习能力”的考查, 在完成任务 (或项目) 的过程中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始终是所有课程的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让学生到社会、企业完成任务, 由第三方提供“能力证明”, 也是一种重要的考核方式。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当前首要的是从改革考试入手, 变偏重对知识的考核转向对能力的考核, 变终结性测试为过程性与终结性测试并重,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小论文、课堂表述、辩论、专题演讲、观察记录、学习小结、团队项目和研究课题成果、网络化跟踪学习记录都可以作为学习能力考核和评价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结合不同的学习能力成分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评价工具, 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 有效地发挥评价的激励、促进和导向功能。
(2) 制定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本文上述评价标准原则和学生学习能力成分分析, 提出初步指标体系, 然后运用调查统计法、专家论证法、预试修订法等进行指标项目筛选与修订, 再采用定量统计法计算权重, 最后制定出评定标准。可将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表 (见下表) 分为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为评价项目内容, 即认知技能、学习策略、专业学习能力、非专业学习能力等四项;二级指标为项目指标;三级指标为指标内涵描述及观测点并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 (分值) 。对定量调查结果, 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统计, 最后确定学生学习能力综合评定等级。注意在评价表中增设“定性评价”或概括性问题, 要求学生自己、同伴及教师等加以简要描述, 作为评价反馈信息为被评价者今后发展性学习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前沿, 2008 (11) .
[2]李红.论认知结构———系统的分析.心理学探新, 1988 (4) .
[3]张仲明, 李红.学习能力的成分研究.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9) .
[4][美]柯比.学习力.海口:南方出版社, 2005.
构成评价论文 篇10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系统,构成要素
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中,常常出现各种怪现象,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弄虚作假、大肆炒作、假冒伪劣的成果登上评奖的行列,一些评价活动疏于监督与管理,成果评价不是以成果的学术价值为出发点,而是以所谓的学术权威为评价准则,以名人效益为立足点,名人、有关系的人领取学术的最高桂冠。诸如此类的现象频繁出现,说明我们的成果评价活动存在着许多纰漏,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和加强。为此,本文从评价原则入手,着手确立科学公正的评价原则与目标,在此基础上,再从系统学的角度出发,将评价活动这一系统进行仔细剖析,分析组成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诠释评价活动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 评价原则
1.1 现实性原则
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一定要有它自身的现实意义,整个人类科学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只有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科学成果才能被人们理解、接受、掌握、应用,才能有生命力,因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将社会科学发展目标与国家目标进行有机结合,对于国家亟须研究和解决的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现实问题能够提出独创性的见解或可操作性的建议,或者为培养社会科学优秀人才提出创新性方案和策略。
1.2 价值性原则
(1)学术理论价值。社会科学就是在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前进的,对较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解释,找寻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真谛,因此对基础理论成果的评价,学术理论价值是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2)伦理道德价值。在人们的价值观中,伦理道德价值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社会之中以后,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变着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如果一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违背了社会大众普遍遵循的伦理道德原则,那么该项成果是很难被接受的。因此,一项成果所蕴含的伦理观、价值观是要与人们普遍认可的、经过历史积淀的、已经约定俗成的规范相一致,这样才能适用,才有可能在社会生活中被广泛推广应用。
(3)社会经济价值。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可以通过给相关机构或部门提供建议、方案、方法,解决实际社会生产、生活问题而产生经济效益,也可以通过为人们提供知识、更新人们的观念,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修养、艺术修养以及价值判断能力,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对于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可以量化的部分,可用价值量的大小来衡量研究成果的好坏,难以量化的部分,则可以通过其影响面、宣传面和贡献大小加以评判。
(4)生态环境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社会、自然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自然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可以通过影响组织机构的经济行为来影响生态系统,也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行为,进而影响到生态环境。因此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会对生态环境的变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积极的影响应该是推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使人、社会、自然更加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价值标准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个评价标准。
1.3 创新性原则
评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项重要标准是创新程度。只有创新才能在科研成果中总结出新的经验、规律,探索新的思路、方法,建立新的理论、学说,提出新的方案、对策,为新的实践及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等。一项没有创新力的研究成果,只是重复别人已经提出的观点和方法,是毫无意义、没有价值的。所以,不同范围、层面、角度的创新对社会经济生活所起的作用不同,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同。因此,我们应根据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创新程度的大小来衡量其价值。
2 评级系统的构成要素
评价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评价制度、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方法等。
2.1 评价制度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许多情况下,制度也是某一领域的制度体系,如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制度等。制度最大的特点是规范性和程序性。制度对实现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岗位责任的法规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起着重大作用。制度的制定必须以有关政策、法律、法令为依据。制度本身要有程序性,为人们的工作和活动提供可供遵循的依据。
评价制度就是评价工作应当共同遵守的评价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评价制度是保障评价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是评价工作科学、公正、客观的基石。因此在评价系统中评价制度是最重要最关键的要素。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是评价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它包括评价准则的制定,评价程序的规范和监督体系的建立。评价准则就是要由政府相关部门颁布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评价主体的职责和权利、规范评价程序和评价方法、建立严格的评价监督体系。
评价程序就是涉及评价工作各个环节的要点、工作步骤。从选择评价专家、评价方法,以及使用何种评价体系等等多方面体现评价程序的科学、规范与可操作性。
建立严格的监督体系。对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应建立严格的监督体系。首先应明确监督什么,即监督的对象。在这里,我们认为包括对专家的监督、对评价机构(包括政府评价机构和非政府评价机构)的监督,对评价程序的监督这三个方面。对专家的监督应当包括在评价结束之后公开专家组名单,对专家评价意见予以匿名公开,目的是使评价结果接受社会的监督。对专家评价的再评价,应建立如下监督机制:一是保持评审记录;二是对投票负责,正式签署投票意见;三是向社会公开评价意见;四是应集中发表评优成果;五是要充分重视专业协会、专业刊物的监督作用。对机构评价的再评价,也应鼓励评价机构的多元化与良性竞争,例如增加“学术声望”评价,以弥补其它刚性指标的不足。
2.2 评价主体
从哲学角度讲,主体是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实践的对象,为属性所依附的实体。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主体就是实施评价行为的机构组织,包括政府,也包括非政府评价机构。也就是说,评价主体不是单一的,是多元化的。多元化可以杜绝行政垄断现象的出现,有利于社会科学的发展。但是多元化也可能造成学科之间各自为阵,各种评价层出不穷、口径不一的局面。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产生,就需要对各种非政府评价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在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登记,予以统一管理;第二接受社会的监督,对评价活动和评价专家通过专业协会、专业刊物和网络的影响力予以监督;第三鼓励评价机构的多元化与良性竞争,例如增加“学术声望”评价,以弥补其它刚性指标的不足。
2.3 评价客体
客体是指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的认识对象和活动对象。那么哲学社会科学评价客体就是各类型研究成果。包括书、论文、调研报告等。为了评价方便,一般将其划分成基础类研究成果和应用类研究成果,基础研究总体上是以主攻学科前沿的重大难题、探索创新知识、创建新理论的理性追求为其目标,这也是学科主体性的根基所在。评价基础类研究的主要标准主要是突出学术性和创新性;评价应用类研究成果的主要标准是研究成果能否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否为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咨询等。基础研究常常耗时巨大,其价值也是潜在的;应用研究则常常是当下的,效益是显在的。对这两种性质迥然不同的研究,应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
2.4 评价方法
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方法总体讲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以同行评议为主,它是国内外学术界和行政管理部门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之所以广泛使用,主要在于它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相适应,因为哲学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表象都是与人的精神世界、价值观、道德观息息相关,因此评价一项社会科学成果质量的高低,内容的优劣,需要由从事同一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通过对成果的研读,感悟成果背后作者的价值世界、精神世界,由此判断成果真正蕴涵的学术性和思想性。然而同行评价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受评价者个体认识的局限,评价结果可能出现偏颇;受外界环境影响,容易出现学术评价腐败问题。为了弥补同行评议的不足,又纷纷出现了各种定量评价方法,如引文分析法、文摘法等,它们都是对同行评价的有益补充,目的是增加评价的量化成分,减少定性评价的不确定性。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要想做到评价结果科学、公正、客观,就必须在同行评议的基础上,辅以引文分析等定量评价方法,综合使用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方法,才能获得比较客观公正的效果。
3 评价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评价系统各要素中(见图1),评价制度是最基本最核心的环节,它决定着评价工作的客观公正性、评价的有效性。评价制度与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方法存在着双向作用的关系,评价制度规范和约束着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和评价方法,对评价主体的规范包括:明确评价主体的功能与作用,无论是政府评价机构还是非政府评价机构,都应当制定相应的规则条例,赋予其应有的权利,规范其评价行为,监督其评价过程与结果。对于评价客体而言,应当认识到评价客体的多样性,根据评价客体的特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评价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评价过程中会不断的被修整被完善,因此,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和评价方法又对评价制度产生反作用效力,促进和影响评价制度向更加健全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评价制度、评价主体、评价方法都决定着客体的评价结果,是评价系统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只有明确了评价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在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上少走弯路、少出错误,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走向健康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大椿.关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的思考.伦理学在线 (原载光明日报2004-06-01) .http://www.ethics.com.cn/Html/Article/488.html.
[2]未知.试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free.7003144.1/.
【构成评价论文】推荐阅读:
内部营销构成要素论文07-25
室内设计形态构成的应用论文05-21
影院空间环境设计构成要素探析论文08-16
薪资构成10-22
实现构成07-14
现代构成07-17
构成原理10-17
环境构成10-20
构成因素05-08
节目构成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