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现状

2024-11-08

构成现状(共12篇)

构成现状 篇1

按照联合国对志愿者 (Volunteer) 的定义, (1) 我们可以把高校志愿者团队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 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的高校学生活动共同体”。虽然我国高校志愿者团队发展时间不长, 但是团队的利他思想却古来有之, “仁者爱人”、“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等都是这些思想的精华。我国自1993年共青团中央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以来, 由于志愿者切合了大学生的实际, 大学生志愿者的队伍不断壮大, 素质逐渐提高。高校大学生所具备的智力基础和科学背景以及高校对大学生的较强的动员和管理能力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促进了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的发展和志愿服务质量的提升。“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不仅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 也充分地体现了青春气息、时代精神和人文色彩, 在志愿活动中更容易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无限潜能。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社会建设中发挥了独特的扶持功能、疏导功能、教化功能和凝聚功能, 是他们作为公民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它在沟通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提供社会服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且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在志愿服务中, 奉献爱心,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个人文化道德修养, 培养“仁、义、礼、智、信”等优良品德;有助于丰富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提高技能水平, 促进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的有机结合, 为大学生提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平台;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个人能力和心理素质, 通过锻炼、磨练大学生的意志, 了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处事应变能力, 增强大学生身心素质;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 通过培养奉献精神和提供无偿服务, 触发大学生的心灵和拓展他们对人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为社会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劳动的同时, 引导他们展示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等等。然而志愿者在2008年以前一直是以渐进性、积累式发展, 到2008年呈现爆发性发展, 也随之带来了诸多问题。

1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概况、问题及原因

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 以大学生志愿者为中坚力量的高校志愿者团队取得了长足发展, 各高校基本上建立了以共青团系统为主的管理运行机制, 建立了志愿者注册、志愿者活动登记、志愿者服务时间认证、志愿者合法权益保护等机制, 团队规模和人员数量增长迅猛。“全国社区志愿者组织已经达到28.9万个, 注册的社区志愿者达到3100万人, 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超过5000多万人次”。 (2) 截至2007年12月, 共有2.68亿人次的青年志愿者参与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生态环保、应急救援、大型活动等方面的志愿服务, 中国的志愿者体系正在一步步迈向成熟。 (3) 但是, 由于我国志愿者与欧美、港台志愿者团队相比, 还是处在起步阶段, 在发展时间、发展程度上与它们还有差距, 我国高校志愿者团队也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志愿服务的组织方式单一、志愿者管理行政化严重、志愿服务的使命和目标不明确、志愿服务活动的供给体系、激励和保证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比较突出。据调查发现, “35.7%的人认为高校志愿者活动比较单调”, (4) 高校没有给予大学生志愿者充分的指导和帮助、高校缺乏与NGO组织的交流、沟通, 高校没有充分发挥志愿者服务的主战场作用。究其原因, 主要是以下方面的影响因素。

(1) 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非自愿”。之所以说高校志愿者团队是解决我国大学生道德水平下降, 知行不一的符合我国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举措, 也是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不足的一个新途径, 就在于其自愿性,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友善的利他活动、震撼学生心灵, 形成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社会共识和心理认同感。但是由于志愿者调配、管理中不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易趣, 组织方式过于简单, 使得不少高校的实践方式僵化:为了解决志愿者参与人数不足问题, 批量化发展志愿者, 克隆出大量志愿者团队, 使得这些团队志愿精神不足, 志愿者出现非自愿。如以“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名招募的大量志愿者, 志愿者团队在建设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学分, 而不是奉献精神的培养, 从而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做志愿者是被迫的, 而非自愿的, 忽视了志愿者的内涵所在, 这致使很多志愿活动成了混学时、走过场。当志愿者是为了挣学分, 不是帮助他人时, 志愿活动走样。这种心态在大学生中不断蔓延, 形成风气, 影响着他们践行志愿精神和服务意识的力度, 也影响着良好品质的培养, 不利于人生价值的体会, 获得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 使大学生获得人生成长和成才。

(2) 招募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培训。虽然我国高校志愿者团队队伍阵势强大, 但是却被美国著名公益基金会——Taproot基金会认定为“过于年轻”, 招募志愿者随意性大, 志愿者团队缺乏梯队建设, 志愿者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是原因所在。我国高校志愿者团队的兴盛, 社会影响的扩大, 常常是因为某一届、某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志愿者而兴起。当学生毕业后, 就逐渐衰落。招募志愿者缺乏整体规划、过程管理, 缺乏优化资源, 整合、调配志愿服务资源的思考。通过计划、连贯的一系列明文, 指导、规定志愿者应该符合的标准和应该遵守的规定、招募志愿者的机构应该提供的技能、安全的培训, 使得志愿者团队具有全局意识, 管理有效。现实中高校志愿团队的招募常常是主观性强, 依据“面试官”的经历、体会、个人感觉来招募。这种没有招募计划、招募方案, 放羊式的志愿者招募使得有些志愿者社团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志愿者的兴趣、技能与组织工作、职位等匹配度不高, 不能很好的完成志愿者任务, 导致大学生在服务过程中志愿热情大大衰减, 客观能力的缺失和“失职”, 甚至是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

(3) 志愿服务水平与行动之间不协调。我国高校志愿团队之所以被认定为“年轻”的另外一个因素:服务的水平和行动的不协调问题。首先表现为志愿服务内容比较单一。由于受到经费、人员和传统思想等因素的制约, 大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的行动往往只是搞搞慰问、做做卫生等通俗、扎堆的活动中, 停留在简单的“学习雷锋, 做好事”的助人为乐的表面形式上, 而达不到奉献、利他的深层思想熏陶、思想境界得到升华的效果。这使得活动流于形式, 就像小孩子过家家, 难于满足受志愿服务的地方和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需求, 志愿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的趋势, 也使得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项目显得单薄、不切实际, 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认可不够, 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其次表现为志愿服务的连续性差。当共青团的管理体系与社会招募志愿者机构的行政管理机制不能衔接、融合时, 高校志愿者团队常常给人浅尝辄止, 搞突击的印象。不能像其他项目一样, 循序渐进, 可持续性建设、延续下来。

(4) 志愿服务项目缺乏创新性。从高校志愿者团队的社会功能看, 属于公共服务事业, 是一种产业。那么, 必然需要市场经济的运作管理体制。以守待攻的项目管理思路, 必然使得高校志愿者团队缺乏适者生存的危机意识, 难于适应社会, 并固步自封, 以政府化身份自居, 使得他们层层审批, 官僚作风严重, 活动主动性不强, 思考不周全, 无法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如一方面掀起志愿服务的热潮, 一方面却出现了由于各种热点志愿服务过热, 志愿者资源被浪费, 如重阳节养老院的老人一天被重复服务, 而平日无人问津。加之服务体系存在“条块分割、行业限制”的体制障碍, 也淡化了志愿服务的效果。常规性、日常性的志愿服务项目习惯从国家政策导向的角度来设立, 缺乏系统构建、管理、监督, 项目缺乏实用性、可行性。

(5) 志愿活动出现商业化倾向。高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是基于一种道义、良知、同情和责任感, 他们在志愿服务中提供的是一种无偿服务和帮助, 不含任何商业和功利的色彩, 是一种自愿的非盈利行为, 大学生在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初衷是单纯的, 实际上一些以非营利组织为名, 招募大学生来实现商业目的, 热心的公益服务却被商家悄悄的人为商业化, 某些商家和一些不良组织机构合作, 在金钱的诱惑下, 招募一些没有足够的社会阅历和识别能力的大学生。这部分大学生积少成多, 逐渐成为他们的推销员、服务员、搬运工、义工等的来源, 他们产生的价值也就渐渐装进了商家和一些不良机构的腰包里。

(6) 法律保护意识及普及不足。高校大学生志愿团队在进行志愿活动时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问题出现在大学生志愿者的物质权益、安全权益往往缺乏保障, 究其原因, 一方面, 是由于校内志愿服务组织以及大学生志愿者对于自身权益认识不清, 没有权益保护意识;另一方面, 是由于以志愿活动为主的大学生校内志愿服务组织本身运营经费不足, 无力为志愿者提供物质上的保障。同时有的志愿团队有了足够的经费, 却没有把经费更好的用于志愿活动中, 而是从中谋其利益。

2 提升策略

(1) 加强共青团的指导、思想教育、提高志愿服务意识。高校共青团应以动员广大师生广泛参与为目标, 以建设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为重点, 以创新大学生志愿者工作体制机制为着力点, 积极宣传志愿服务理念, 大力弘扬志愿精神, 广泛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具有特色的青年志愿服务体系。

把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高度, 以团委带头, 其他相关部门相配合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领导小组, 采取有效措施, 从建设志愿者服务基地、设计志愿者活动方案和项目、培育和聘请专业指导教师、拓宽经费渠道、保障资金和场地落实等, 给予每一位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关心, 为全体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志愿者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具体措施中, 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 加强志愿者的服务。在招募志愿者前制定专门的招募方案, 明确所需招募志愿者的专业、岗位、技能要求、人员数量等, 公开招募流程、时间、地点、选拔方法, 通过有效途径发布招募信息并进行宣传, 严把质量关, 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对拟接收的志愿者进行公示, 全方位保证志愿者信息的畅通。招聘后, 及时了解每个志愿者的兴趣、爱好、特长、掌握技能并做好记录, 建立志愿者信息库, 及时掌握志愿者的最新动态, 为今后的志愿者服务奠定基础。二是, 加强志愿者的培训。具体就是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 如邀请专业老师及优秀志愿者作报告, 利用视听教材进行培训。并开展实际演练的志愿者精神培训, 且注重测试评估, 对志愿者的精神素质进行评估, 培养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精神。三是, 加强志愿者的管理。在组织志愿者活动时, 不仅要注意活动的社会效果, 还要注意学生个人奉献精神、公德意识、能力和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组织管理、团队建设、人员信息等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培育, 营造一个安全且具有归属感和联系感的环境, 尊重志愿者的人格和权力, 高校应不断完善制度、创新机制, 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现志愿者与组织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5) 形成一个稳定性高、归属感强的志愿队伍, 为各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开展活动和志愿者自身发展提供平台, 对志愿服务行为、志愿者标识及使用进行规范, 建立统一规范的大学生志愿者档案和志愿服务记录手册。

(2) 明确志愿团队的服务目标, 志愿活动的可行性。志愿活动要紧紧围绕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志愿服务目标, 高校须积极整合社会资源, 建立一支成规模、多门类、高效率的青年志愿者队伍, 不断满足经常性志愿服务、重大活动志愿服务和应急性志愿服务的需求。努力实现青年志愿服务经常化储备、常态化服务、品牌化培育、社会化运作, 推动青年志愿者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工作体制不断完善、志愿者组织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志愿服务项目不断丰富、志愿服务成果广泛共享。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 高校考虑志愿服务目标的效果时, 除了首先考虑活动与专业学习的关联性, 鼓励大学生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在志愿者活动品牌和项目建设中, 结合专业建立志愿服务实践基地之外。还应该考虑在实现服务目标的过程中, 志愿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 这不仅是志愿项目的创新性, 还是项目创新性与大学生参与可能性的关联, 考虑这种关联对于大学生志愿者常态化、专业化的作用。进而通过这些活动, 增大社会责任感, 最终使得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3) 政府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法规政策, 健全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政府必须从法律上确定志愿者的地位, 保障志愿者的合法利益和志愿服务的有序进行, 倡导和激励公众加入志愿者的队伍。政府可以通过健全全国性法律, 出台地区性法规, 加快志愿者的相关立法的进度, 保证我国公益事业的顺利发展。如通过法律落实给大学生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保险, 减少志愿者的财物损失及人身伤害的威胁。政府还可以通过完善志愿者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 使得大学生志愿者获得保障。在制度上规范激励过程的运作, 包括对激励的对象、激励的标准、激励的内容、不同激励方式的搭配、执行的时间等等进行详细的安排与规定。具体措施应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 激励方式与高校德育相结合, 使得志愿活动与德育衔接上, 如把志愿活动记录作为学生发展党员的指标, 与奖学金、贷款、贫困生补助、学生的综合测评等挂钩。二是, 实施差别激励, 即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通过对志愿者激励机制内在激励手段和措施的整合, 用志愿者精神激励志愿者, 用志愿者认同的目标、理想、信念等精神因素去强化工作动机, 激发创新热情, 激发工作的主动性, 再通过对外在激励要素 (如适当的表彰、良好的工作环境、良好人际关系、多彩的团体活动等) 进行整合, 使志愿者快乐地工作, 对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项目产生向心力和归属感, 从而达到最佳的志愿服务状态。三是, 有效的监督反馈和考核评价。对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各组成要素的激励效果进行有效适当的监督反馈, 调动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个人的积极性。在监督反馈的同时, 要对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个人进行考核评价, 既可检验志愿者激励机制要素整合的实际效果, 也为进一步推进和规范志愿者激励机制的要素整合提供依据。四是, 提供资金保障。通过提供志愿活动的环境资源、资金资源等, 弥补大学生无经济来源, 志愿活动资源缺乏的问题, 使得志愿团队保持清廉, 不受利益诱惑, 进行无偿服务社会, 更好的投入到志愿服务中。

总之, 当代大学生已成为青年志愿服务队伍中的主力军,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它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 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志愿者团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大学生志愿者的不良影响。只有通过克服这些不良影响, 才能使得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成为一个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标志着这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进程。各个高校在开展志愿者活动时, 应该根据社会、学校发展的需要, 向大学生提供志愿者服务的社会资源, 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和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 结合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的特点与实际, 制定目的明确、计划清晰、可操作性强的志愿服务方案, 有针对性地指导, 使得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者主题活动得以开展, 取得预期效果。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以共青团系统为主的我国高校志愿团逐渐成为与民间社区志愿者组织并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遍布大江南北, 成为全国性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团队随着2008年奥运志愿的契机, 迅速发展、壮大, 高校志愿者队伍日趋规范化, 志愿服务范畴拓展到了慈善、环保、消防、赛场等多个领域。随着高校志愿社团数量和大学生数量的增多, 高校志愿者团队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 也面临很多困难。例如社会支持体系相对落后、国家保障性法律法规的缺失、高校志愿服务组织自身建设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资金运作困难等, 因此从高校志愿团队建设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对构成因素的剖析, 掌握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的现状, 能促进我国高校志愿者团队的建设和大学生志愿者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激励保障

注释

11 马克·缪其克·约翰·威尔逊.志愿者.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1.

22 卫敏丽.全国社区志愿者组织28.9万个注册社区志愿者3100万.公益时报, 2012-05-14.

33 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提议建立志愿者服务循环体系.贵州志愿服务网.新民晚报, 2009-03-12.

44 陈瑛.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机制的几点思考.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6 (4) :259-265.

55 崔夏琼.浅谈志愿者的有效管理.社会工作 (实务版) , 2011 (1) .

构成现状 篇2

一、室内设计的概念

室内设计:现代室内设计是综合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两方面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艺术氛围、意境等心理因素和文化内涵等内容。

二、室内设计具有以下作用和意义

(一)提高室内造型的艺术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二)保护建筑主体结构的牢固性,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增强构筑物、景观的物理性能,以及辅助设施的使用效果,提高室内空间的综合使用性能。

三、构成的含义

所谓构成是指一定材料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

四、什么是平面构成?

具象

抽象

平面设计通过透视错视等原理营造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五、学习习近平构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构成能力,丰富造型设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平构作为设计的的基础训练,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它是摒弃功能、材料、造价等关系,而把注意力集中在造型能力的训练,特别通过抽象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培养形象思维的敏感性,反映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理想,是一条必经的途径。重点在于开发思维技巧,最大限度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艺术可以借助摄影、电脑处理等方式来提高,而设计的超群创意则只能通过设计师构思的奇巧和视觉美感的独特来完成。

六、设计中美的形式法则

(一)、对称与均衡

1、对称:可以重叠的图形称为对称。

对称形式

2、均衡

均衡

(二)、对比与调和

1、对比

2、调和

装修风格上

古朴的 简约现代的

色彩运用上

冷色调 明快色调

(三)、节奏与韵律

1、节奏

2、韵律

重复

渐变

(四)、变化与统一

七、平面构成的三大要素

概念元素:意念中所能感受到的点、线、面。

线点

视觉元素:概念元素的大小、形状、色彩等。

关系元素:视觉元素的方向、位置、空间、重心等。

六、概念元素 1.点

点的线化

点的面化

点的作用

A、汇聚视线、形成视觉中心

B、对平面效果的点缀性

2、线 线的性质

A、直线具有男性的特征,稳定、有力度。

B、曲线具有女性化的特点,具有柔软、优雅和运动的感觉。

线的作用 A、线的面化

B、线的错视可以营造空间效果和视觉上的变化;

C、线可以打破大面积的面带来的沉闷感和单调感;

3、面

面的分类

积极的面 消极的面

面的作用

A、面的群化可以使画面产生层次感;

B、消极的面能表现出若隐若现的朦胧美感;

C、面的体化可以使物象有体积感。

八、形的八关系

1分离:形与形之间不接触,有一定距离。

2接触:形与形之间边缘正好相切。

3复叠:形与形之间是复叠关系,由此产生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关系。

4透叠:形与形之间透明性的相互交叠,但不产生上下前后的空间关系。

5结合:形与形之间相互之间结合成为较大的新形状。

6减缺:形与形之间相互覆盖,覆盖的地方被剪掉。

7差叠:形与形之间相互交叠,交叠的地方产生新的形。

8重合:形与形之间相互重合,变为一体。

八、平面中点线面的综合构成(欣赏)

八、作业:

作业名称:我眼中的“点线面”

作业内容:作一张18cm*18cm的点线面综合构成 作业要求:

1、收集自己喜欢的图片资料(具体形象的);

2、将图片资料以点线面的综合视觉语言表现出来;

3、画面要有节奏和空间感,符合形式美法则;

构成现状 篇3

关键词:立体构成低碳创新实践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低碳”这一概念被提上会议的议程,特别是一些低海拔国家,面临着消亡的危险。越来越多国家的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开始提倡绿色生活,低碳环保。

在这个看似国家决策层面要考虑的问题,其实在设计中,低碳也不是一个虚空的概念,而是需要结合到设计教育实践当中去的。走低碳的设计路线,也是未来设计行业的大势所趋。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各个国家的展示场馆中,设计师都通过不同的方面展示了节能、环保、低碳的概念。围绕着低碳的主题,巧妙的将环保与设计场馆融合一起。我院2009年上海市市级精品课程采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办法,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与人文的共融与设计教学联系起来,特别是与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联系起来,力图在他们之间找到一个共同的支点,摸索出一条设计与设计教育创新的道路。

一、低碳再造构成是立体构成课程创新发展新课题

1、在立体构成课程设计中融入低碳概念,开发低碳再造构成课题

同传统的立体构成教学相比,我院立体构成课程设置上就充分考虑到“低碳设计”的概念。在“低碳改造构成设计”课题中,我们从不同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设计课题。

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是引领未来的力量,正是因为他,我们重新认识世界,改变生活。过时的连衣裙、角落的啤酒瓶、报废的浴缸…-一生活中这些旧的或废弃的物品,难道只有走进垃圾箱这一条路吗?一切物都是有生命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发现生命的眼睛。

2、低碳再造构成具体应用到各个专业领域

在教学中,要注重设计理念的培养,把低碳设计理念贯穿始终,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增强学生在设计实践中的设计环保,低碳再造意识。把创造性和实践性当做课程教学的重点。艺术设计囊括了很多分支专业,是一门集科学、技术、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所以将立体构成这门设计基础课程创新式的跟专业特色以及具体案例结合起来。每个专业有不同的侧重。各个项目都强调低碳观念,对于学生来说,既要建立起对低碳设计的感性认识,又要求学生能把这种认识融会贯通到课程实践中去,我们需要的是首先符合美学标准,其次是符合大众需求,再次是的设计实用,在这三方面都要贯彻环保低碳的意识。而不是不切实际的创意,过度的装饰、不适用的装饰品。

2.1产品设计方向的实践课题

产品设计是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是艺术、技术、经济多学科知识交叉联系的完整体系。作为一门边缘学科,产品设计既不同于科学研究,也不同于纯艺术创造,设计创造是以综合为手段,以创新为目标的高级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因此,要求工业设计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为适应这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渐改变的科技信息时代,成功的中国当代工业设计师必须具备一定特质、能力和条件等综合素质,其中最重要的三大方面是:敏锐的观察能力、创新欲望与能力、对设计构想的表達能力。工业设计是对工业产品进行预想的开发设计和生产设计。是实现人一一产品一一环境的协调方式之一,它对工业产品的形态、色彩、材料、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设计处理,使产品既具有使用功能,又能满足人们审美的精神需要。

“低碳改造构成设计”课题在产品设计专业方向中引人目的性的课题——“灯“的构成以及家具构成设计。要求以构成的形式完成产品的设计,具备产品的功能的同时应该是一件构成艺术品。该作品不一定要符合产业化的要求,但一定是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学生可以大胆地抛开传统产品的概念,以构成魅力组合,让作品净显创意风采。

2.2首饰珠宝设计方向的实践课题

首饰设计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立体造型活动,因此,设计者首先要树立“块”与“立体”的概念。在“块”的基础上,我们把占有空间或限定空间的形体统称为立体,它占据三度空间。在立体构成中,根据材料的形态差别(占据三度空间的方式)将材料形态分为线材、面材和块材。这三种材料形态在首饰设计中都可进行有效的单独或综合应用,能够使首饰造型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低碳改造构成设计”课题首饰珠宝设计中,采用“概念首饰设计”课题。做点与线的构成,合理的利用废旧材料,运用合适的方法工艺充分表达点与线的组合特征。

2.3装饰艺术方向的实践课题

装饰艺术在创造某种使用功能时更重要的是赋予其以人类情感和生命即满足人类的心理需求,设计师要表现人类情感,设计同样是艺术。艺术是通过自己特殊的语言表达感情和情感活动;设计也通过自己的语言一一材质、色彩、形体构造及整体传达它的功能目的和深层的文化含义。

三位黝黑的非洲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丢出的震撼,对一向以白人艺术殿堂自居的大都会博物馆,有着不一样的份量,也足见其作品的张力和代表时代的社会意义,作品以废弃物或日常用品所展示的观念,显示艺术家对现代生活的反思,深刻发人深省。艺术感动力在人类的艺术史上一直有着绝对的力量,这三位非洲艺术家在2011年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示的作品,也有着时代的份量和重量,其所提出的艺术张力固然有其刺激,但更重要的是这将会是这个时代关键的影响元素。

二、低碳再造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等趋势对设计师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广泛的要求。市场呼唤富有创造力的设计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具备低碳环保意识的设计师。保护环境,关注生态是每个设计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2.1关注身边,变废为宝

教育学生作为设计师,应该从身边点滴做起,关注身边的一切事物,从生活中发现美,将所谓的“废品”变废为宝。

2.2低碳再造,赋予新的价值

在城市化进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工业产品,同时也产生了大批的废品。作为设计师,应该具备低碳环保概念,懂得把废品进行“再创造”,为其赋予新的价值,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次艺术设计创作。

三、低碳再造是一种需要倡导并推广的生活态度

低碳理念绝不是局限于某一专业或者某一专业课程,而是应该培养学生整体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应该上升到基本素质的高度,成为一种随心而发的生活态度。

构成现状 篇4

2003年河南省2 057个乡镇卫生院, 近8万名在职卫生技术人员中, 本科学历者仅占0.89%, 专科学历者占11.53%, 中专学历者占58.77%, 无学历人员占28.81%。而河南省10万名农村医生中, 专科以上学历者只占1.33%, 无学历人员高达70.96%, 这种农村医疗卫生技术人员队伍学历偏低、业务素质不高的现状, 已成为制约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1]。因此, 开展基层无学历卫生技术人员中专学历教育是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 优化农村卫生队伍, 引导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在职卫生技术人员逐步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 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 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2]。

2006年5月1日~7月31日, 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中医管理局联合在河南省范围内开展首次农村卫生资源普查, 结果显示:2005年末河南省乡镇卫生院本/专科学历者占21.1%, 高于全国2002年同一指标值18.5个百分点;中专学历者占59.8%, 与全国2002年同一指标值59.9%基本持平;无专业学历者占12.2%, 低于全国2002年同一指标值21.6个百分点[3]。说明河南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层次有所提高, 但主要是中专学历。河南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者占0.7%, 中级职称者占9.9%, 初级职称者占54.8%, 无职称者占34.6%。2002年全国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构成百分比由高级、中级到初级、无职称依次为0.7%、12.0%、78.3%、9.0%。可见, 河南省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初级职称构成比例偏低, 无职称构成比例偏高[4]。因此还应该提高中专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

2 河南省基层卫生人员学历教育的有关政策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乡村医生从业资格条例》等有关文件精神, 河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 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教育厅等五厅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员培养和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提出了河南省在岗基层卫生人员继续教育的具体目标:到2005年底, 全省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疗服务人员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 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要具备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到2010年, 全省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乡镇卫生院中60%的临床医疗技术人员和15%的乡村医生要达到大专以上学历, 其他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应具备中专学历;全省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为实现上述目标, 必须解决目前在岗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无专业学历人员的学历和执业问题, 因此河南省从2004年起利用5年时间对在岗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中专层次学历教育。

3 河南省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专学历教育的特点

3.1 培养对象及教育特点

根据2003年《河南省农村卫生人员教育培训需求的调研报告》和《河南省农村卫生技术队伍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报告。从乡村卫生技术人员工作需要情况出发, 确定继续医学教育的对象为在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所 (室) 卫生岗位上工作3年以上、接受医学理论系统教育1年以上或取得系统化教育或取得乡村医生中专水平培训证书及乡村医生逐项培训合格证书、在岗的具有高中或相当学历或一技之长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取得县 (区) 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村卫生所 (室) 从业人员。其继续教育对象特点是在职的、非零起点的、成人的医学教育。

3.2 专业设置

开设有社区医学, 护理, 预防医学, 口腔医学, 检验, 影像诊断, 药剂和中医学共8个专业。

3.3 学习形式及教育目标的特点

由于接受中专学历教育的学员是具有一定医学理论知识和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基层卫生人员, 他们将通过1年的全脱产或2年的半脱产学习, 达到普通中专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毕业后能够顺利通过全国各类执业资格考试。因此, 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中专学历教育具有的教学时间少、教学内容多、培养目标高等特点决定了其教学管理的复杂性。

3.4 培养对象自身的特点

河南省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年龄为23~61岁, 为成人教育。成人学员身体各器官已经发育成熟, 生理功能健全, 在心理方面也较青少年成熟, 对事物有一定的看法和认识, 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阅历。他们绝大部分都成了家, 是家庭中的主要成员, 承担着关爱配偶、教育和抚养子女的职责, 担负着家庭经济和劳务的负担, 同时还需要通过学习来充实自己, 提高自己。这些都会对其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 他们都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工作了若干年, 但在工作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还很多, 还需要继续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总之, 从河南省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现状看, 其学历层次偏低, 现有的知识结构无法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 需要通过中专学历教育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目前, 河南省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专学历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由于基层卫生人员自身原因和培训机构的条件限制, 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 寻找适合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和各校实际情况的教学管理模式, 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和业务水平, 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农村卫生人员学历教育文件汇编[C].郑州:河南省卫生厅, 2006.

[2]李永生.关于乡村卫生人员继续教育的创新性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6, 7:395~397.

[3]黄洁夫.关于当前农村卫生人员培训改革思路的若干意见[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3, 1:22~25.

构成现状 篇5

企业的五个构成部分

经营目标、企业组织、岗位角色、业务流程、企业文化,五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

它们相对独立,但又相生又相克,不可分割。

从正向关系来看,它们五个部分,构成一种相生作用的关系。由经营目标派生出企业组织,企业经营目标的方向、大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规模和性质;企业组织派生出岗位角色,岗位角色的选择是由组织架构所设定的条件要求和职责权力决定的;岗位角色的素质和观念又直接决定着企业运行中的做事方式和方法,这也是业务流程;业务流程一经沉淀,便派生出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包含有价值观念的习惯性的做事方式和方法;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它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又直接决定着企业经营目标的选择确立。在这里,这种派生作用关系,就构成了一个封闭的环路结构。

“打假”构成敲诈罪? 篇6

2011年12月1日,成都职业“打假”人刘江涉嫌敲诈勒索一案在重庆万州区法院开庭审理。刘江被控以“举报电视台播发虚假广告”为由,敲诈勒索全国300余家电视台,诈骗金额共计242万元。庭审吸引大批职业打假人前往旁听。

“刘江案”让人联想起前几年北京的“黄静案”。黄静买到华硕公司的问题笔记本,抓住华硕公司将测试板当正式主板安装到产品中的硬伤,索赔数千万元,结果被指涉嫌敲诈勒索罪,但最后实际上还是以维权过度的性质处理了,黄静被无罪释放。刘江虽针对的是电视台,但制假销售的经营者和发布虚假广告的电视台,实际上对消费者成立共同侵权,消费者可依法向他们任何一家索赔,也可要求他们两家连带赔偿。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他人实施威胁,索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刘江行为是否成立敲诈勒索罪,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他是否使用了威胁的手段,二是他取得钱财是否有法律依据。任何一个要件不成立,都不能成立该罪。

先看第一个因素,我认为司法机关的认定没问题。虽然刘江的辩护人辩称,刘江索要赔偿款都是“各电视台在受到相关处罚后才与被告联系”的,但这些电视台对本地有关部门“雨过地皮湿”的那种象征性处罚是不太在意的,刘江声称若不给赔偿款将向上级有关部门直到向中央投诉,这才真正对他们有威慑力,符合“威胁”的含义。

再看第二个因素,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买假有权获双倍赔偿。这正是职业“打假”人“王海们”能够靠打假为生的法律依据。打假索赔时,一般将保全证据、购买有关商品及往来各地差旅费的索赔款,算成打假成本,只有另外的相当商品价款1倍的赔偿款才是打假利润。

刘江的打假也不例外。刘江派人到各地,收集虚假广告视频,刻制光盘,购买有关商品,其开销不是小数目,加上另外的商品价款1倍的赔偿款,这些费用的总和,向有关电视台索赔,都合法有据,绝不能算作敲诈勒索的赃款数额,若电视台认为虚假广告对刘江构成心理伤害,再愿补偿点精神损失费,也未尝不可。如此考虑,向300多家电视台索要了242万元的赔偿,不算什么大数目。而且,这242万元到底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不合法的,实在难以认定。

我认为,作为售假后的民事赔偿,赔多少,当事人可以自由协商;索赔额高,至多是个维权过度问题,绝不可动辄就诉诸刑事追究,“黄静案”应是个范例。

职业打假商业化虽不可取,刘江的做法也有欠妥之处,但在目前假货充斥于市,监管乏力的情况下,不把重拳砸在制假售假者以及虚假广告的制作发布者上,而是砸在打假人身上,恐怕如此办案的社会效果也不会好。

(摘自《新京报》 本文作者:刘昌松)

构成现状 篇7

关键词:龋齿,患病率,流行病学方法,对比研究,学生

龋齿是牙齿在身体内外因素作用下,硬组织脱矿、有机质溶解、牙组织进行性破坏,导致牙齿缺损的常见病。龋患牙不能自愈,只能靠牙科充填方式治疗[1]。罹患龋齿后,不仅因牙痛而影响食欲,干扰咀嚼、消化和吸收,导致营养缺乏,且伴随龋病逐步发展,常引发牙髓炎、颜面蜂窝织炎、根周脓肿、齿槽溢脓等,影响健康、学习和颌面发育。龋齿本身是一个潜伏致病菌的病灶,细菌及其毒素以变态反应方式,易诱发肾炎、心内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等全身性疾病[2,3]。以龋病防治为核心的口腔保健工作,是衡量一个国家物质进步和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4]。1992年卫生部、教育部、全国爱委会联合颁布的《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将龋齿列为需重点防治的学校常见病(简称“六病”)之一[5]。1995年起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将龋齿筛查列为正式必测项目。多年来,各地学校卫生部门在学生龋防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建立学校口腔保健网,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推广保健牙刷、牙膏、窝沟封闭等措施,提高了我国学生的口腔保健水平。本文利用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分析不同群体的乳、恒牙龋患现状和龋均等,从而为各级教育、卫生部门调整、制定学生龋病防治工作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分层随机整群抽取自全国除西藏、台湾外的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7,9,12,14,17岁汉族学生,分城乡男女4个群体,均等抽自社会经济状况“好”、“中”、“差”3片。由牙科医生或有经验的口腔保健人员专人、专项在相同时段,采用统一步骤顺序检查,规范填写结果[6,7]。各地质量控制均符合要求。受检者经体检,剔除重要脏器慢性病和身体残障者,各群体各年龄118~136人。

1.2 指标

分3类:(1)龋患率(%),包括乳龋(d)率、乳龋失(m)率、乳龋补(f)率,相加得乳龋失补(dmf)率;恒龋(D)率、恒龋失(M)率和恒龋补(F)率, 相加得恒龋失补(DMF)率。(2)龋均(个),分别以乳、恒牙的龋、失、补总个数(dmft、DMFT)为分子,受检人数为分母,计算乳龋失补均和恒龋失补均。(3)构成比,来自乳牙(d%+m%+f%=100%)和恒牙(D% +M% +F% =100%)。群体间差异的显著性采用χ2检验、t检验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乳牙龋患现状

城乡男女4个群体乳龋患状况见表1,2。各群体7和9岁dmf率均达到或超过50%;12岁时多数群体显著下降。乡男发育相对较迟,乳牙脱落较晚,故dmf率仍超过10%。各年龄dmf率都表现为乡男>城男,乡女>城女。城乡差异显著,主要原因与乡村群体乳龋患(d)率、乳龋失(m)率较高有关。整体上乳龋补占构成比都很低,而城市男女7,9岁都接近20%。龋失率相反,乡村显著高于城市。dmf率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7岁;女生发育早,故9岁后男生dmf率反高于女生。

注:城乡比较,χ2检验,**P<0.01。

注:城乡比较,χ2检验,**P<0.01。

2.2 恒牙龋患现状

表3,4显示,各群体恒牙龋失补率随年龄增长而规律上升,小学阶段增幅尤其迅猛。17岁时DMF率城男为20.5%,乡男为18.1%,城女为28.3%,乡女为23.6%,城女>城男、乡女>乡男,性别差异伴随年龄增大而愈益明显,关键因素都取决于恒龋患率。城乡差异以12岁为界,此前乡男>城男,乡女>城女;12岁后相反,城男>乡男,城女>乡女,年龄越大,差异越显著。有2点值得关注:(1)城市群体恒龋补所占构成比并不高,但在所有年龄组都成倍高于乡村群体,年龄越小,差异越明显;(2)各群体内恒龋失所占构成比都相当高,17岁时城男、乡男、城女、乡女分别占6.2%,7.7%,5.6%和8.0%。

2.3 乳、恒牙龋均比较

表5显示,2005年各群体乳牙龋均和1995年的城乡差异引人注目。以7岁为例,城男、城女分别从1995年的3.19和3.12大幅下降为10 a后的1.92和1.92,乳龋严重程度显著减轻。乡男、乡女则几乎无缩小迹象,目前龋均在多数年龄组已超过城市群体。

注:城乡比较,χ2检验,*P<0.05,**P<0.01。

注:城乡比较,χ2检验,*P<0.05,**P<0.01。

注:2005年和1995年乳龋均比较,t检验,*P<0.05, **P<0.01。

表6比较2005年和1995年各群体恒牙龋均(DMFT),和dmft表现相比,不同处在于其水平(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较低,说明我国学生龋患程度仍处于WHO“低”水平国家行列;相同处为城乡差异显著。以12岁为例,10 a来城男、城女DMFT分别从0.40和0.56降至0.26和0.37。乡村小学生则和10 a前几乎无差异;中学阶段近10 a有所下降,但幅度显著小于城市。换言之,我国城市学生的恒牙龋均近年来显著减轻,而乡村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改善幅度较小,龋患严重程度已接近城市人群。

注:2005年和1995年恒龋均比较,t检验,*P<0.05,**P<0.01。

3 讨论

本文以龋患率(反映流行状况)、dmf率和DMF率及其构成比(反映口腔保健水平)、龋均(群体严重程度)组成指标体系,概括我国中小学生龋患现状及其严重程度。分析表明,近年来我国学生龋病防治成绩斐然[8];但学校口腔保健水平依然很低,进一步改进的潜力很大。问题集中在3个方面:(1)龋患依然普遍。低年龄小学生dmf率大多高于50%;DMF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中学群体大多超过20%。(2)乳、恒牙的龋失补构成比都表现为龋补率较低,而龋失率很高。(3)乡村小学生dmf率、DMF率和乳龋均都超过城市,成为我国学生龋病防治工作的突出薄弱环节。

“龋补”靠对患牙充填实现,是减少“龋失”的关键,它在龋失补构成比中的比重是衡量群体口腔保健水平的关键指标[8]。发达国家儿童青少年龋患率、龋均都高于我国,但龋补率一般都超过75%,澳大利亚、新西兰、冰岛等国的恒牙龋补率超过90%[8],日本6岁儿童乳牙龋补率高达84%[9]。我国近年来龋齿充填率在许多城市取得大幅提高,但受中西部地区口腔保健水平低下的因素制约,即使龋补率最高的17岁男女生,城市仍只占DMF构成比的34.9%和41.7%,乡村仅为22.2%和21.3%。龋补的更薄弱环节是处于龋患早期的恒牙(此时矫治代价最小,效果最好)很少受关注。以7岁为例,城男、乡男、城女、乡女的补牙率分别仅占DMF构成比的19.6%,19.8%,6.3%和3.7%。

龋失率方面,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日本近20 a来一直将乳龋失率控制在2%以下,而我国7,9岁小学生龋失率占dmf的构成比城市为4%~6%,多数乡村组超过7%。原因有缺乏定期检查、诊治不及时,龋患进展快、矫治难度大等,但关键与民众依然存在的轻视乳龋防治,有“儿童迟早要出恒牙,丢了乳牙无大碍”的观念有关。实际上,乳龋早脱不仅刺激恒牙早萌,导致牙列错位,而且牙的矿化基础薄弱,是导致今后恒龋高发,恒龋牙早失的重要原因[10]。更严重的是,我国乡村男女龋失率所占构成比,17岁时分别达7.7%和8.0%,甚至7岁时即达6.9%和5.6%,且大多是功能很强的“六龄牙”。据综合因素推算,我国每10个城市(每4个乡村)青少年中即有1人在成年前即丢失1颗以上宝贵的恒牙,令人痛惜。若任该趋势发展,我国很多地区再过10~20 a也难以实现WHO提出的2000年全球口腔保健目标“18岁有完整牙列者应超过总人数的85%”[4]。

乡村群体正取代城市,成为恒牙龋患的相对高发人群,这本身就是儿童保健现状的不公平性反映。乡村学生dmf率、DMF率降幅小于城市,龋补率较低(有些中西部乡村基本是空白),而龋失率较高;龋均(龋患程度,又称“群体龋患载荷”,反映人均龋病医疗负担[11])近年来几乎无下降,已赶上城市水平。可见将口腔保健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其意义已超越学校卫生本身。提升乡村的学校龋病防治水平很不容易,要克服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生活水平低、卫生条件差等困难,更应在加强乡村学校卫生、提高口腔保健服务水平方面同时加大投入。因此,必须尽快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充分利用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三农”政策力度、加快乡村学校建设的好形势,稳步、扎实推进学校口腔保健工作。中期目标应围绕WHO“全球口腔保健”的低限目标(城乡学龄儿童龋补率都达到30%以上,农村全人口达到15%)[4],采取切实措施重点提高龋补水平。

浅析平面构成基本要素的构成方式 篇8

构成的概念早在西方艺术作品中就有所体现,但是明确其具体内涵,并作为一门设计基础教育课,最早当属1919年在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造型基础课程”。在包豪斯设计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探索出了系统的现代化设计教学研究体系,并确定了构成在设计教学及运用中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二十世纪中叶,包豪斯的设计思想逐渐传入东方,日本在结合工业设计的应用中,将“构成”由原来的造型、色彩进行分解,形成了相互连贯,各自独立的三门专业,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2]七十年代末构成艺术传播到我国,到了八十年代构成艺术的教学开始出现在我国部分高等美术院校中,成为必修设计课程。经过我国多年的构成教学与研究,构成艺术已经包含了一定的民族文化内容。

二、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

作为构成艺术的一部分,平面构成既是平面设计的基本规则,又是平面设计美感的美学原理。平面构成是由点、线、面等基本形态元素构成的。通过各种方式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组合运用,形成了具有艺术美感的艺术形象。虽然二维平面中的各种图形无穷无尽,但是都有形式美的法则。构成中最基本最抽象的点、线、面三种元素,它们能够组成任何形态,换言之,任何形态可以用点线面去抽象表现出来。[1](P.22)

1、点

平面构成中点为最小构成形式,在平面上具有形态、位置和大小等属性。根据点运用的目的、展示形式、肌理以及材质等因素能够表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各种属性的多个点组成在一起时,人观察的视线从上一个点移动到下一个点,通过不断移动使点连到一起,甚至可以得到线或面的感受,最终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点不同运用方式有丰富的表现效果,如单独的点有较强的视觉吸引力,点的排列可以形成牢固的结构,点的组合可以任意塑造造型。通过点的灵活运用使视觉设计图形充满活力,增强了画面的动感。

作为平面构成重要要素的点,具有四种主要构成方式。(1)运用点的形态、位置和大小等基本属性,展现出图形属性的多方面内容;(2)点连成线方式勾勒出的轮廓与外形,从而形成具体的造型形象;(3)点聚成面,体现出面所具有的层次分明的特点,如明暗,图底等效果;(4)点化于形,用抽象的形式表现出点的特殊效果。

2、线

点移动的轨迹、面和面的相交,就能够产生线的感受。[1](P.23)构成的线不是几何概念上的线,是通过视觉设计图形来传达的,所以构成中的线有长度,宽度,形状等属性。在几何学中通常把线分为直线和曲线。在平面构成中则将线分为端正整齐的几何形的线(尺规线)和徒手画的自由线。[3]

在平面构成原理中,线是构成艺术的基本元素,也是表达力非常强、表达内容非常丰富的造型形式。视觉形象的轮廓、体积、空间、动势等都可以通过线条表达出来。总的来看线有四种构成方式。(1)线的立体构成,视觉设计图形中由线表达出的立体效果,是通过线的长度、宽度、形状,角度等属性的不同而产生的;(2)线的群体构成,数量达到一定程度的线组合在一起,能够给人以面的视觉感受。由线形成的面又体现出面丰富层次感;(3)线的抽象构成,图形设计时用抽象的形式表达出线的感受,从而赋予线的属性;(4)线的复杂个性构成。视觉设计图形在创作时,其中除了线的长度等基本属性,线的肌理、材质、形式等其他属性的区别都会对画面效果产生很大影响。复杂属性的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象,可以创作出个性鲜明的构成作品。

3、面

面,作为块或者立体的基础延展图形,在平面构成里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要素定位,它是视觉传达中最直接的表现因素。生活中常见的面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几何形、有机形和不规则形三类。[1](P.28)正如严谨的几何学一样,几何形的面总是给人规则有序的感受。有机形是自然形成的面,具有生动、节奏韵律的视觉感受。不规则型的面是有意或偶然形成的面,有着多的形式。面主要有三种构成方式。(1)面的叠加构成,通过形态关联比较接近的面,用多种方式重复叠加,产生递进、疏密、层次感的视觉效果。(2)面的立体构成,不同形态的面连接到一起产生图底关系,图底的差异使面的构成形式强调了线的效果,从而建立了面的立体结构。(3)面的组合构成,面有肌理、材质、颜色等属性,有重复、对称、套叠、相接、透叠等等繁多的构成方式,不同的组合都会得到迥然不同的视觉效果。

三、结语

平面构成是现代造型艺术的基础理论之一,它通过点、线、面的运用组合,在二维平面设计中运用设计形式、规律与法则,创造出具有强烈美感的视觉设计图形。通过对构成中蕴含的形式规律与法则的具体归纳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将构成的法则运用在图形创作中,使图形更具有生命力,同时构成也能够更加体现出实用与应用价值,平面设计也富有了新的创意源泉。

参考文献

[1]吴卫.平面构成(图书本)[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4、22、23、28.

[2]刘明.创新思维在平面构成课程中的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05):9.

构成现状 篇9

在构成艺术教学当中, 笔者发现在平面构成部分里, 学生能够很好地跟随老师的步伐, 学习不同的构成形式和审美法则, 并顺利地完成相应的作业。在进入色彩构成的理论部分, 老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内容, 以及平面构成点线面基本构成原理, 完成一幅色彩构成作业。结果二十七人的班集体, 出现了一半风景写生和花鸟绘画的作品。这一结果, 值得让笔者思考。在平面构成中, 学生能够紧紧围绕老师所教授的构成形式进行新的创作, 但在色彩构成练习中, 平面构成缺被忽略了。作为高职大一第一学期的学生, 我了解他们的专业课, 只有美术基础与构成艺术, 而恰巧, 美术基础的授课老师给学生安排了临摹白描花鸟画的作业, 色彩构成的第一次作业几乎变成了美术基础的作业。这里除了说明学生对于图像积累得非常少以外, 还说明了在部分学生的脑海里, 过去数周, 构成的概念没有形成清晰且稳定的认识。当课堂或书本没有罗列清晰的平面构成主题概念, 同学理所当然地看到色彩, 忘了构成。

色彩构成是平面构成的承接。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 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到不同的构成形式, 如密集构成, 发射构成、重复构成、特异构成、矛盾构成、渐变构成等。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都会形成一种惯常的, 积极的, 清晰的创作思路。但在色彩构成部分里, 他们对构成形式的重视, 很快就会被要表达事物的具体形象所吸引, 把重点放在怎么样把图像画得更真实?怎么样让它的颜色更逼真?构成艺术是点线面不同元素在平面或立体空间上的构成经营, 表现一种节奏、对比、韵律等视觉美感。点线面的构成元素有具象和抽象之分, 如果老师继续照本宣科般的教学, 类似装饰、写实、花鸟等类型的作业, 还会继续发生。

其实学生的最开始接触专业课学习时, 对很多概念, 都是半懂半不懂的朦胧状态, 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思考才能把知识融会贯通。无论老师刚开始多么激昂的讲演, 可能当下接受了, 后来就松懈下来, 变得模糊不清。如果老师不能对该学科有更加独到和深刻的见解, 也很难带动学生时时紧抓一些不可抛弃的原则。

所以便于学生能够学好构成艺术, 我提出自己对于这么课程所遇到的问题, 提出自己的一些解决方法。

一、讲演构成艺术的发展历程

高职院校的同学, 注重动手实践能力, 而忽视相关的理论知识, 是普遍的现状, 这也导致了他们只知结果, 不知原因, 动手能力强, 但对于自身作品的阐释说明能力常常差强人意, 大部分学生做的, 远远比说的好得多。现今构成艺术类书籍林立, 也是非常注重实际, 符合大部分学生技能的真实需求, 但对于构成艺术自身的发展来源, 很多都是没有阐释清楚, 甚至没有阐释。构成艺术的发展历程, 也是平面设计的发展历程, 老师应该发挥自身知识储备, 旁征博引向学生阐释它的来源, 以及学习该课程的学习目的。从立体主义绘画、俄国构成主义、荷兰的风格派、德国的包豪斯, 理出平面设计的发展脉络, 也让学生了解现代设计的风格和思想, 认识设计和艺术绘画的区别, 清楚知道构成艺术对于未来专业所代表的意义。这样可以减少出现花鸟、写生、装饰性绘画的机会。

二、抽象视觉元素的构成训练

抽象的点线面构成形式在平面设计中, 使用极其的频繁, 能够对点线面的视觉元素进行美观的组合变化, 就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设计工作。毕竟艺术家和设计师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视觉传达专业的设计师运用构成的审美法则, 把客户需要表达的信息, 按照不同的等级顺序, 进行设计, 传达。引导或指明学生进行抽象视觉元素的创作, 摆脱传统写实绘画、装饰绘画的影子, 重点围绕点线面等视觉元素, 开展构成创作, 有助于让学生抛开美术绘画, 把注意力放在构成的形式美感当中。推荐如康定斯基、李西茨基、蒙德里安、里特维德、赫伯特拜耶等抽象艺术和设计作品, 有助于学生了解构成艺术在未来工作上的使用。

三、色彩结合平面构成讲授

一般的构成艺术书籍, 都会按一定的先后顺序把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分开三个部分, 如果完全按照课本的顺序来讲授的话, 等所有平面构成内容讲完以后, 在色彩构成部分, 详尽的色彩构成讲授就容易使学生脱离平面构成所学的构成形式, 只有两者结合, 才是合理的教学方法。在教授完基本的点线面平面构成三种基本的构成原理以后, 其余更深入的平面构成形式, 如密集构成, 发射构成、重复构成、特异构成、矛盾构成、渐变构成等, 逐一结合色彩构成的使用方法一起讲授, 并布置相应的作业。如平面构成中的密集构成与色彩的对比色原理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完成相应的作业。这样学生能更加综合地掌握平面和色彩的构成使用, 不会出现思想混乱的状况。

四、作业前后辅导的不同作用

如果课堂时间比较充裕, 四堂连上的, 就可以安排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始作业创作, 在这个时候, 学生会在实践当中对老师之前讲授不理解的地方, 结合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 有效立刻纠正错误, 这也是对老师教学情况的反馈, 提醒老师时常思考, 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另外, 就是对于提交作业以后, 老师的反馈方法。笔者尝试不同的方式, 挑选部分问题突出或优秀的作业, 拿在手上讲解, 同学在聆听时, 容易不集中精神, 部分认真的同学, 也略显不满, 或许我没有挑选他或她的作业进行讲解。后来每次把全班同学的作业全部扫描做成课件的一部分, 工程量虽然大, 但每次在课堂上讲解时, 学生相对会认真很多, 而且也比较及时地收到老师对他们作业问题反馈, 可以在下一次作业避免同样的情况出现。

摘要:在色彩构成的教学当中, 发现学生出现了重色彩、轻构成的状况, 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如讲演构成艺术的发展历程, 抽象视觉元素的构成训练, 色彩结合平面构成一起讲授, 及作业的前后辅导等方法, 纠正学生重色彩轻构成的现象。

关键词:色彩,构成,写实,抽象

参考文献

[1]刘军任晓丽.平面构成【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0.7

[2]吴纪伟熊丹.色彩构成【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0.7

构成现状 篇10

通常意义上在美术教学中将造型现象的反复、对应和起伏等排列特征结合感受因素加以组织, 构成前后连贯有序或整体对比变化的视觉现象即称为节奏, 而节奏在生活中又是有形和无形并存, 视觉听觉、直觉并存的感受性审美, 是我们研究造型艺术的重要审美表现手段。

二、美术构成教学中研究节奏的目的

美术构成教学在授课过程中由于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审美规律的非具象性感受, 初学时往往运用多种简单的抽象形态进行研究分析, 切入点不准确的时候往往会造成学生接受的巨大障碍, 对形式美的掌握变得抽象化, 缺乏目的性不能理解节奏概念, 无法进行实际应用和设计创作。所以对于构成审美的掌握, 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三、节奏的途径

解读节奏, 往往是我们触及审美的第一根敏感神经, 节奏来源于生活, 经过研究整理, 又用于生活。我们的生活中都哪存在节奏呢?

我们漫步在公园的步道板上, 看着整齐阵列排队的地砖时, 空气中飘来悠扬的音乐, 心情也会随着音乐跌宕起伏着。又看到有舞者翩翩起舞, 那起伏婀娜的身姿和各种舞蹈的造型让我们陶醉其中。当我们面对武术高手张弛有度的精彩表演我们会激动不已而大声喝彩。在这些时刻, 我们的视听感官会在我们内心勾勒出不同的心情画卷, 而这种心境, 构成了其特有的美感形式。而这种美的潜在形式规律表达就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最朴实最亲切最真实的艺术感受, 节奏。

下面我们针对性的来分析一下节奏与美术, 节奏与生活的关系。

四、美术节奏的构成

前边现象举例中, 步道板排列特点体现了重复排列节奏的视觉现象;舞者和武术家张弛有度的动作, 用行为规律来体现了节奏美感。音乐节拍的连续和强弱缓急的变化 , 侧重强调了同一因素的反复交替。这一点几乎等同于绘画中的节奏规律, 是指绘画构图结构中物象长短、强弱等变化有规律的交替组合。观众的眼睛在追视这些反复出现的形式要素时会产生波动的情绪, 即韵律感 , 而这种情绪上的感受来源于对大自然的体验。昼夜星空的运动、一年四季的季节轮回、大海的波涛、山峰的高低错落、层层的梯田、城市房屋结构的纵横交错等 , 这些无不以波状错落、层层渐递的形式而使人产生运动的节奏感。

构成教学中节奏感的识别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点、线、面的节奏感。好的绘画作品一定会给人一种韵律感、节奏感。这种韵律感通过画面形象构成的点线面关系中的线条、造型创造画面的视觉顺序与创作思想感受传达作者创作意图。点的重复, 点的大小渐次变化, 点的起伏运动, 使点充满丰富的情感节奏。线是表现力很强的情感轨迹, 线条或刚或柔、或曲或直, 线条的松紧、虚实、排列等, 这些都构成了画面中的节奏。当我们看到一个面时 , 节奏感弱, 看到两个, 节奏感开始萌生, 再看到三个以上时, 节奏感便产生了。很多美术作品都是利用点、线、面的有机组合 , 使平静的长线与欢动的短线及小圆点等几何形协调起来 , 于是产生了节奏感。绘画大师毕加索笔下的抽象形象究其绘画中的线条、色彩、明暗 , 所有这些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用“韵律”来概括。印象派绘画中的冷暖关系 , 古典主义画中明暗调子的虚实对比 , 马蒂斯的画中点、线、面的互衬 , 都是构成韵律节奏的元素。如果没有韵律 , 所有这些要素就不能组合起来。

(二) 色彩的节奏感。色彩自其被人类认识的那一天起, 其色彩规律与人的色彩心理之间的作用就一直作为我们研究的重点。那么色彩可以同造型一样使人产生节奏性心理效应么?答案是肯定的。当我们看到不同色彩特性的色彩面积, 形状、排列产生在美术作品与设计作品中时, 节奏往往蕴含其中。例如, 西方野兽派画家马蒂斯作品中, 天空用蓝色, 大地用绿色 , 人物用朱红色 , 强烈的色彩对比排列以及画面内容的起伏跌宕使作品更具有节奏感。

(三) 明暗的节奏感。光线的明暗也会使我们观察到的色彩与造型显现出这一类宜于表达欢快、舒展、简洁、神秘、恐怖等情调的主题。合理运用明、中、暗调之间的各种冷暖色调 , 是最富变化并运用广泛的审美节奏。例如:在普通光线下 , 装点我们生活环境时使用的色彩 , 若想达到舒缓清新的色调时, 就可以考虑明调系列的色彩。所以, 明暗形式处理, 必须服从表达主题的情景需要, 同时也要运用明暗对比手段, 显示出主体部分和陪衬部分的正确关系。

五、节奏感的设计和应用

创作中的节奏设计 , 体现的是画面内容的基本情感 , 通过节奏环节的设计效果展现其作品造型及色彩的起伏关系 , 以此衬托和丰富画面的节奏感的过程。节奏是构成教学的灵魂, 是艺术作品的生命。是有形或无形物象在欣赏者心理上情绪连动的产物。因此它应用在生活中一定受时代、民族、社会和流派的制约和影响。

摘要:美术教学中的构成学是研究人的审美习惯的艺术形式, 对初学者来说构成教学的瓶颈, 莫过于如何找到学习的目的性和切入点。在这里我们初步把构成审美教学的切入点定义为培养学生对节奏性审美习惯的掌握, 从这里为起点进行研究, 打开形式美艺术创作研究的大门。

何种人情构成腐败 篇11

正因如此,一些官员经常以礼尚往来为由为自己的收礼行为进行开脱。唐润清也碰到过不少棘手的人情腐败,他告诉《方圆》记者,“我们在办案时发现,不少受贿人辩解颇多,他们解释自己收受购物卡、红包等行为只是正常的礼尚往来、人情交往,顶多算是违纪。甚至有的受贿人为了掩饰自己的受贿行为,回赠行贿人一些价值较低的礼品,以证明自己的说辞。”

虽然官员的辩护看上去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借助人情之名,行腐败之实的行为构成犯罪无疑。只不过,人情往来的隐蔽性较强,游走在罪与非罪的边缘,致使很多案件的认定存在不小的难度。那么,什么样的人情往来应当入罪呢?

区分人情往来和腐败有标准

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林喆认为,区分人情往来和人情腐败可以从人员身份和礼品性质上加以区分。送礼者为利益相关人员,如与国家工作人员公职务行为相关的均为人情腐败,应当警醒。

“具体来说,首先要甄别这种交往的性质。人情往来馈赠财物是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不附带条件,与非正当利益无任何联系。而行贿受贿则是基于受贿者的职务、社会地位,或者利益关系而产生的钱权交易。”北京市丰台区检察院检察官韩雪表示。

“法官一般综合几方面因素来判定节日收礼是否为受贿,”北京市通州区法院法官刘宇向《方圆》记者分析。首先,要看双方是否为亲属、长期固定的朋友关系,如果双方或交往时间不长或虽然交往时间长,但主要是工作或业务上的交往,且双方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制约与被制约等关系,就可能涉及受贿;其次是看所涉财物金额是否符合正常人情往来,一般人情往来不可能送名表等特别贵重物品。另外,双方之间是否有差不多等价的礼尚往来,人情往来往往存在双方互相给予钱或礼物,而受贿仅是行贿人单方给予受贿人财物。最后看是否存在请托事项,不论是事前、送礼中还是事后请托。人情往来一般存在节日或操办喜事等事由,送钱人并无其他请托事项,而受贿送钱人有具体请托事项,有时利用节日或操办喜事之机,也有在其他时间送钱。

在北京市石景山区检察院检察官姚晨看来,司法实践中认定人情往来是否构成行贿受贿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要结合往来方式是否正常、公开,也要结合数额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然后根据具体案件的调查结果加以判断。

“贿赂与一般人情往来是不同的,他们之间一定存在某些利益关系,不论是现存的还是潜在的。”有专家表示,很多抱有人情往来不是受贿想法的官员,事实上自己很清楚这些送礼者的真正用意。

定罪关键在于是否谋取利益

不过,在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侯学宾看来,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来送礼,是否构成受贿的关键标准在于“是否以未来的贪腐行为为目标”,或者说人情往来是否会导致滥用权力的行为或者结果的出现。“这既是判断人情往来是否构成腐败的标准,也是判断官员正常的人情往来的标准。”

“从我国现行刑法规定来看,并不能认为一个有职权的人收受红包礼金就是受贿,这是不符合我国立法的本意,也不符合刑法中关于受贿罪的要件的。尽管有收受红包行为但未谋取利益,如果得不到谋取利益的证据,是谈不上受贿的。”刘宇表示,此外,而只有送禮行为,没有谋利行为的情况,需要依靠党纪与刑法的其他罪名来进行规制。

在刘宇看来,利用人情往来进行腐败,在司法实践中给受贿罪名的认定带来不小的困难。人情往来的各种手法相对好解决,我国刑法及司法解释也有很多的规定。但如果要认定为受贿,还需要证据证明“人情往来”与“谋利行为”具有因果关系,而这个因果关系的证明,正是案件侦查难点所在。

在许多案件中发现,送礼者往往是一个长期的培养“感情”的过程,为的是与官员结一个“善缘”,送得越多,感情越深。而在整个送礼的过程中,送礼者不会提任何要求,只是在日后用得着官员的情况下,请托官员为自己谋利。刘宇认为,如果这时官员提出“拿钱才能办事”,这就构成受贿无疑;但如果这时官员仅仅是碍于往日的情面,并没有接受财物就帮助请托人谋利,是认定为受贿还是滥用职权就需要加以考虑了。

“如果有人情往来但没有牟取利益,涉及的罪名就可能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刘宇说。比如父亲利用手中职权,为明显不符合公务员录取条件的儿子谋了份“公差”,那就可能构成招收公务员、学生徇私舞弊罪。对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情形,如果查无实证,只要受贿人保持缄默,只能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其最高刑为10年的有期徒刑,这实际上成了受贿人的一道“保命锁”,无法达到罪责刑相适应的目的,违背了立法初衷。

此外,侯学宾表示,亲属之间的人情往来形式也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诸如官员之间通过运用权力为各自的子女、亲戚朋友谋求利益,但是双方都没有金钱上的来往,这种人情往来是否也算腐败,需要具体来看。

人情腐败金额难认定

在司法实践中,尽管节假日、婚丧嫁娶时收到的红包、日常生活中的来往费用以及资产的金额相对明确,但在认定为受贿金额上也存在难度。

“比如送礼者对于一位颇具政治潜力的官员进行了长达几年的人情投资,花费高达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当有一天这位官员走上了实权岗位,送礼者请托官员朋友帮忙办事之时,如果官员接受了一万元的请托费,那么这一万元可以认定为受贿无疑,但是对于官员而言,之前接受的几万甚至数十万的费用认定为受贿还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是存疑的。”刘宇进一步解释,认定罪名的存疑,直接导致的是量刑的存疑,究竟是以受贿一万元还是数十万元加以量刑,需要根据具体案件的侦破情况来判断了。

特别是一些“高档”礼品的具体金额也难以认定。金钱有走向痕迹,例如汇款、消费,只要找到这些痕迹就能确认受贿事实,但“高档礼品”多为实物,便于藏匿。例如珠宝玉石、手把件之类的,如果嫌疑人把它们藏起来或转移,公安机关很难获取,如果没有这些实物,即使行贿人指控,也没有物证,更不能作价。由于缺乏法定鉴定机构,不同鉴定机构对艺术品的鉴定结论差异很大,导致判决结果也出现极大变数。

有專家向记者表示,在我国,对于模糊地带的人情往来,还有着另一套规则对其加以规制,那就是党纪。按照相关党纪规定,红包是指以赠予方式给予或获得的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信用卡、购物卡等。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准接受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和个人的任何红包,包括亲友赠送的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红包,应一律予以拒绝。可以说,在党纪的层面,对待官员的涉及财产的人情往来是零容忍的态度。

有争议的“收受礼金罪”

2014年9月27日,北京大学刑法教授陈兴良在“全国刑辩律师高峰论坛”发言中曾表示,人情往来行为,现在只能受“纪委规定”的调整,而不能受到法律的制裁。为了解决感情投资的问题,所以提出了“收受礼金入刑”的观点。但目前仅限于学界讨论,2014年10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刑法修正案(九)的草案中,并没有“收受礼金罪”这一表述。

“目前官员收受礼金的现象已经成为游离于法律之外的灰色地带,仅仅靠党纪难以达到足够的反腐效果,如何惩罚以礼尚往来之名行受贿之实的官员成了难题。同时,现行刑法规定受贿必须达到一定金额才能入罪,对于人情腐败这种微腐败来说门槛有些太高。”姚晨告诉《方圆》记者,既然刑法应该起到规范社会的作用,现在的人情社会就应当有针对人情腐败的法律。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反腐败,有必要单独设立“收受礼金罪”,只要具有公职人员的身份,收了礼金就构成犯罪。

“从司法层面来看,如果增设‘收受礼金罪’,可以更加便捷地打击人情往来所引发的一系列犯罪。但是草案没有设立‘收受礼金罪’,是立法者考虑中国有节庆或者婚丧嫁娶时给付礼金的民间习惯,直接确定为犯罪很多人难以接受。”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胡忠义表示,现行法律中对于以给付“礼金”为名行贿赂之实的行为,有关司法解释也有详细的界定。

事实上,目前审议的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中删去了对贪污贿赂犯罪规定的五千、五万、十万等具体定罪量刑数额标准。同时在涉及对行贿犯罪的处罚条款中,多处增加了处以罚金的内容。胡忠义认为,此次的修改删去受贿罪的起刑点,有望对人情腐败这种“微腐败”起到一定的威慑效果。

据《方圆》记者了解,在很多国家都规定了公务人员对于礼节性的人情往来必须公开,并且其中的礼物不能超过一定的限额,这都是为了限制或者杜绝人情往来演变成腐败行为。

构成现状 篇12

一、有关犯罪构成的概念“领属”的学说

对于犯罪构成的“领属”, 在八十年代, 我国刑法学界就形成了“法律说”、“罪状说”、“理论说”、“事实说”、“法律+理论说”等, 但是由于不具备解决该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的条件, 至今任未给出一致的明确的观点。纵观刑法学界的学说, 最具有代表性是“法定说”、“理论说”以及“折中说”。

1、法定说

该说是我国的通说, 认为其“领属”是法律规范, 将其解释为犯罪成立条件, 其依据主要是罪刑法定原则。由于其是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具体标准, 那么按照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其就只能够是一种法律规定。该学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两点:第一, 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明确性的原则的要求。既然是法律规定, 就应该是明确的、显现的, 而实际上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含混、隐性的特点。第二, 逻辑混乱、循环论证。因为其是法律规定的, 所以是区分犯罪的标准;反过来, 因为其是区分犯罪的标准, 所以其只能够是法律规定的。这样由因导果、由果导因, 未正确区分因与果。

2、理论说

犯罪构成的概念“领属”是一种理论。其既不是法律, 也不是法律解释, 而是系统地、详尽地概括和阐明法律规定的理论。该学说能够圆满解说“法定说”明确性缺陷;但是其本身也有缺陷。既然其是理论, 而作用又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那么在实践中就是将理论作为认定犯罪的标准, 这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

3、折中说

认为犯罪构成的“领属”既是法律规定, 又是理论学说。表面上看克服了法定说和理论说的缺陷, 实质上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观点。虽然一事物有很多属性, 但是本质的属性是只有一个的, 即与犯罪构成概念最相邻的属概念只可以是一个, 其不可能既是法律规定, 又是一种理论, 其概念的“领属”只能够是其中的一个。所以笔者不赞同此观点。

二、犯罪构成“法定说”之否定

1、“法定说”的历史由来

“犯罪构成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这一表述, 起于前苏联的刑法理论。在苏俄刑事诉讼法典和苏联最高法院判决中都明确使用了犯罪构成, 但是具体定义都没有涉及。这样使得学者从一开始对其概念的界定, 就从法律规定而转向与司法与理论层面的, 始终法律与理论的界限都是纠缠不清的。后来十月革命到二战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 就运用刑事司法和官方的刑法理论调整其内容。于是“法定说”就是前苏联的刑法思维方式。所以, “法定说”的产生是前苏联的特殊的历史与国情的产物, 但是在当今, 学者势必得理性地重新分析“法定说”的理论依据和事实根据。

2、犯罪构成与犯罪构成理论

该说在批判“理论说”时指出, 混淆了犯罪构成和犯罪构成理论;认为前者是规范性的东西, 后者是范畴性的东西;是在承认犯罪构成是法律规定是前提下而得出的结论。笔者认为两者是有区分, 但是不是法律与理论的区分, 而是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区分, 两者在我国使用的时候也没有明确地区分。笔者认为, 犯罪构成是依据刑法规定而得出的有助于司法人员及学者更准确、更直观地判断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一种理论。而犯罪构成理论不仅包括犯罪构成的内容, 还应该包括研究犯罪构成的方法、目的、任务、价值等在内的一套系统的、完整的理论。

三、犯罪构成“理论说”之论证

1、从发展历程来看, “领属”是理论

犯罪构成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刑法的罪行擅断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的。为了防止封建刑法的罪行擅断, 提出无法律规定无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无法益侵害无刑法的法益保护原则、无责任无刑法的责任主义原则。进而推导出犯罪构成要件, 由罪刑法定原则推导出的该当性, 从法益保护原则推导出违法性, 从责任主义原则推导出责任性;形成大陆法系的三阶层犯罪构成理论。但三阶层各自分别包括哪些内容, 存在很大的争议。因而, 笔者认为犯罪构成本身不是法律, 其“领属”是理论。

2、从内容来看, “领属”是理论

有的学者将犯罪构成分为抽象的犯罪构成与一般的犯罪构成, 认为总则中有关犯罪构成的规定就是抽象的犯罪构成, 分则中的就是具体的犯罪构成。我国的刑法典中找不到任何有关犯罪构成的规定, 不但没有法定化的犯罪构成概念, 具体要件也无法在刑法典中一一找到。所以犯罪构成不是法律规定, 是在“罪刑法定原则”的大前提下而提出的一种理论概念、理论概括, 其经过学者的不断努力而不断得到完善, 能够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的一种理论。

3、从三大法系来看, “领属”是理论

大陆法系中的违法性以及有责性中期待可能性和英美法系中的合法抗辩事由一般在刑法中都是找不到, 大多数是在刑法之外找根据的。在司法实践中, 违法性包括被害人承诺、见义勇为、义务冲突、自救行为等虽刑法未规定, 却能阻却责任的事由。期待可能性可以说在刑法中根本未涉及。合法抗辩事由包括未成年、警察圈套、醉态、精神病等在英美的刑法中是未规定的, 是长期待的司法实践中总结而来的。

在我国就犯罪客体而言, 在刑法中找不到任何有关犯罪客体的抽象内容或者具体的内容。近年来又提出了“两要件”、“三要件”、“五要件”以及“完善论”等学说的争议。若犯罪构成是法律规定, 那么以法律规定的犯罪构成为研究对象的犯罪构成理论可随便增加或删减法定构成要件或内容, 那就公然地违反罪刑法定原则。所以, 笔者认为犯罪构成, 的“领属”是理论。

4、“领属”是理论, 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20世纪以来, 随着形式法治到实质法治的演变, 罪刑法定也由形式的罪刑法定演变到实质的罪刑法定。实质的罪刑法定要求刑法对构成要件的规定与适用必须符合实体正当性, 法官在案件处理是应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实现实质的法治。犯罪构成是刑法学者依据法律规定进行解释、整理、归纳而得出的理论。定罪量刑的依据刑法规范这个是毫无疑问的, 承认犯罪构成概念的“领属”是理论, 并不是说定罪量刑的依据是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只是辅助司法人员更准确地理解刑法规范, 更准确地办案。提出犯罪构成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适用法律, 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法的公平正义的价值, 而这恰恰就是罪刑法定原则的精神最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犯罪构成, 是司法工作人以及刑法学者以刑法为根据, 结合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 进而推导和总结的一套系统的, 可以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与理解刑法的理论, 其“领属”是理论。

摘要:关于犯罪构成的“领属”刑法学上颇有争议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其发展历程、内容规定、三大法系及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四个方面论证犯罪构成的“领属”是理论。

关键词:犯罪构成,领属,论理说,罪刑法定

参考文献

[1]赵秉志.刑法总论研究综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冯亚东.犯罪构成本体论[J].中国法学, 2007 (04) .

【构成现状】推荐阅读:

薪资构成10-22

实现构成07-14

现代构成07-17

构成原理10-17

环境构成10-20

构成因素05-08

节目构成05-21

构成思维05-31

构成结构06-01

资源构成06-23

上一篇:目的论视角下下一篇:全方位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