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营销构成要素论文

2024-07-25

内部营销构成要素论文(精选4篇)

内部营销构成要素论文 篇1

摘要:内部营销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实施框架,其根本原因是内部营销定义不明确、边界含混、构成要素混乱。通过标准的量表开发程序,此研究试图构建一个具备高水平信度和效度的内部营销测量工具(IMCOM)。以文献综述和深度访谈为基础构建的条目库为基础,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及信度和效度检验,IMCOM量表具备很好的有效性和可信性。

关键词:内部营销,因子分析,信度检验,效度检验,量表开发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内部营销(Internal Marketing,IM)逐渐成为服务营销的重要模块之一。可以说,几乎所有对服务营销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都讨论过IM。但是,IM理论呈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定义混乱,边界不清,缺乏实施工具等等。自从Berry(1976)等人提出IM以来,许多学者都对IM的定义、任务、涵盖范围和IM组合做了讨论。在翻阅了大量IM文献以后,作者总结出了IM研究的几个特点。首先,关于IM在管理实践中应用的文章很少。现实中也没有多少组织将IM在管理实践中加以应用(Sargent和Saadia,1998)。当然也没有实证性证据来证明IM能否和怎么为企业创造价值。其次,尽管IM被作为各种方式提出(战略实施的方式,创新扩散,招聘和挽留具有服务意识的职员,创造服务文化,增加内部服务生产率等等)(Richard和Barbara,1999),但是没有关于IM的一致的、严格的界定。IM定义的混乱导致了实施框架的缺乏和IM概念的模糊不清。到目前为止,所有的IM文献,都是一种萌芽的状态并且是描述性的。大部分的IM著作都是美国学者所写,“北欧营销学派”(Nordic School of Marketing)也做出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努力。

一、内部营销的内涵

内部营销是指将雇员当作顾客,将工作当作产品,在满足内部顾客需要的同时实现组织目标(Berry,1981)。内部营销的本质是对内部成员交易过程的管理,这种交易过程是与顾客导向有关的交易。Winter(1985)认为,内部营销可以通过加强企业与员工的交流来促进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一些学者认为内部营销具有潜在的“多职能整合”功能。例如,Gupta和Rogers(1991)则分析了内部营销在整合营销与研发部门关系方面的作用。George(1990)、Glassman和Mcaffee(1992)强调了内部营销在整合“营销和人力资源职能”方面的作用。内部营销包括对雇员发展的多方面关注,综合的内部营销关注雇员招聘、培训、激励和保留(Tansnhaj et al.,1988);George&Gronroos(1989)认为,内部营销基本上是以营销的观点管理组织人力资源观点的一种哲学。有效的内部交易是成功的外部市场交易的前提。更有学者指出内部营销是优质服务和成功的外部营销的关键(Greene et al.,1994)。因此企业要想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建立牢固的公司-顾客关系,除了通过传统的外部营销与企业顾客开展关系营销,还应该同时推行公司的内部营销,使企业员工投入到工作角色中来,更好地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二、内部营销实践及其构成要素

内部营销实践是将内部营销理论运用到企业的实际操作的过程。目前学术界对于内部营销实践的构成要素还没有达成一致。根据内部营销的早期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内部营销关注的对象是企业员工,显然从员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说明内部营销实践的构成要素是一个趋势。Tansuhaj et al.(1987,1991)指出内部营销实践包括对雇员发展的多方面关注,综合的内部营销实践关注雇员招聘、培训、激励和保留;Gronroos(1985)强调内部营销要求一种工作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员工对管理层的要求能够做出反应;George&Gronroos(1989)又清晰地提出内部营销是以营销的观点管理组织人力资源的一种哲学。

从人力资源管理入手开展企业内部营销只是内部营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内部营销研究的深入,关于内部营销实践的构成要素也不断的扩大了企业远景、员工参与、员工沟通和组织结构设计等方面。Foreman&Money(1995)认为让企业员工理解企业的远景战略也是内部营销实践的构成部分;Ahmed,Rafiq&Saad(2003)就提出内部营销实践应该包括组织结构、高层领导和流程变革等;Gronross(1994)提出企业内部单项和双向沟通在企业内部营销中的重要性。另外,将外部营销组合战略应用到内部营销,也是很多学者关注的焦点。如Gronross(1990)又提出内部市场调研和内部市场区隔也是内部营销实践的关注点。国内许多学者也从4P角度入手对企业开展内部营销实践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如韩煜东(2007)利用4P理论对企业如何从文化的角度开展内部营销提出了指导。

关于内部营销实践的构成要素,不同的学者的观点和切入点都各不相同,其中比较普遍的是强调从企业人力资源着手开展内部营销,在员工招聘、培训、职业指导和咨询以及激励等人力资源管理流程中,贯穿内部营销思想,同时还有学者强调企业内部开放的沟通环境在内部营销中的作用(Ballantyne,2000;Rafiq&Ahmed,1993;Tansuhaj,Randall&Mc Cullough,1991)。也有学者提出将外部营销实践的要素应用到内部营销实践中,强调在内部市场上进行市场调研、市场细分等(Chuan Lee,Wen-Jung Chen,2005)。从近三十年的文献看来,由于内部营销的对象是企业员工,所以大多数关于内部营销实践的文献主要是从员工角度考虑,包括员工培训教育、员工激励、员工职业发展、企业与员工的内部沟通协调和管理层对员工的支持等。学术界对内部营销实践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将内部营销理论更有效的应用到企业实践中,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在考虑内部营销实践的时候,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应根据各自的特点有所侧重,也就是说,不同行业和企业应该有不同的内部营销实践。

三、用实证证据检验内部营销构成要素

1、问卷设计

通过前面的文献综述,作者总结出了内部营销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有:参与式管理风格、管理层沟通、管理层关怀、管理层支持、培训和教育、员工激励、员工沟通、跨职能合作。以这些以往文献中已经提及的要素为基础,作者构建了内部营销构成要素的条目库。但是,由于以往研究所存在的缺陷,这些文献并不能将内部营销所有内容概括在内,所以作者进行深度访谈。该访谈是结构化的,首先对访谈者解释内部营销的基本含义,让他们联系切身感受描述内部营销应该包括的方面。作者对15位MBA学员和5位营销专家进行了访谈。15位MBA学员大都来自服务行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分析他们的访谈结果,作者总结出了以往研究所没有涉及的一些描述,比如信息和报酬共享。通过文献总结和深度访谈,作者总结出了45个条目,形成了具备45个条目的条目库。以问卷作为数据收集的工具,采用结构化的问卷。问卷所使用的条目来自于根据文献综述和深度访谈形成的条目库。在问卷完成以后,邀请了相关营销学者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对问卷的内容和表意进行了评估。对于从国外学者文章中编译过来的条目,采用了标准的翻译、回译程序(translation and back-translation),以确保条目的中文版和英文版的意义等同。通过这些方式,对本研究问卷的切合性进行了评估,并且对那些并不令人满意的项目进行了反复修订。本研究的问卷采用了Likert 5点量表,由访问对象根据其主观感知进行评定。量表由1-5依序表示“完全反对-不太同意-中立-基本赞同-完全同意”。

2、抽样设计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抽样范围包括多家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将这些企业作为本研究的样本。之所以选择这些企业是因为这些属于服务性企业,其企业运营所采取的实践、规则、措施有非常好的代表性。另外,本研究所抽取的30家企业代表了金融企业的多数而不是少数,具备很大程度上的普遍性。从以上这两点来说,本研究的样本具备一定程度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因此本研究的抽样范围能够反映和揭示出金融性服务企业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问卷的发放采取的是电子邮件和现场问卷发放相结合的形式。由于本研究所涉及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差异较大,所以采取这种问卷发放的方式。对于进行现场调查的企业,先通过电话与公司高层联络,确认可以接受调查以后即遣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而对于使用电子邮件进行调查的企业,在填写问卷遇到困难的时候保证与企业间的即时沟通。本研究总计发放问卷750份,要求企业的销售人员或者客户经理填写,确保信息提供者对于本研究所要调查的问题是了解和熟悉的。文研究进行了两次数据收集,总共回收问卷412份,其中有效问卷362份,有效回收率为48.3%。

本研究首先对于样本的非回应偏差进行了验证(Nonrespondent bias),对于填写并回执问卷数量不同的企业进行了规模、所有制类型和企业成立时间的比较,T检验显示了组间不存在明显差异,这表明了本研究的样本不存在明显的非回应偏差。另外,在问卷的最末加入了问项“您对上述各个调查问题的理解程度”,并采用1-10个等级进行评分(1表示完全不了解,10表示完全了解)。统计结果显示,本条目的均值为8.336,Std.Deviation为1.454。此结果表明大部分的调查对象对于本研究问题有相当程度的理解。

3、探索性因子分析

作者利用先前通过文献综述和访谈所产生的41个条目为基础进行量表开发。该问卷采用了Likert 5点量表,由访问对象根据其主观感知进行评定。量表由1-5依序表示“完全反对-不太同意-中立-基本赞同-完全同意”。利用此量表作者进行了第一次数据收集,总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162份,其中有效问卷15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是50%。利用此次所收集的数据,作者使用SPSS 15.0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作者使用了以下两个标准删除条目:在所有因子上都没有大于0.4的负荷,在多个因子上有大于0.4的负荷。探索性因子分析的KMO值为.920和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结果为Approx.Chi-Square=4842.997,df=990,p<..000。探索性因子分析析出7个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为61.735%。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以及查阅相关文献,作者将这7个因子分别命名为管理层沟通、工作氛围、资源共享、参与式领导风格、管理层支持、培训与教育和跨职能协调。

4、验证性因子分析

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7个因子和27个条目),作者以此为基础进行了第二次量表开发。该问卷采用了Likert 5点量表,由访问对象根据其主观感知进行评定。量表由1-5依序表示“完全反对-不太同意-中立-基本赞同-完全同意”。利用此问卷作者进行进一步的数据收集。此次收集数据有效数据212份,总计发放问卷45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47.1%。利用此次数据作者用Amos 7.0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结果如下。从模型结果可以看出除了WCLIM4的因子负荷值为0.453以外,其他条目在各个建构上的负荷都大于0.6,表明内部营销确实包含7个因子。另外,对此模型的拟合度指标都较好,并且模型的最大修正指标为13.463,小于15的M.I.的临界值(见下表)。

(1)信度分析

为了评估量表的信度水平,作者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计算了每个建构的综合信度系数。计算公式根据Fornell和Larker(1981)所指出的综合信度系数的计算方法其公式如下:

从下表可以看出,所有7个建构的综合信度系数分布在0.786到0.878之间,满足Nunnally(1978)所提出留得综合信度系数最低接受值为0.7的标准。这表明了本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水平。

(2)构建效度分析

构建效度的定义是:“从多大程度上该量表测量了它所要测量的事物。”(Peter,1981)本部分作者将检验本量表的三种构建效度:收敛效度、判别效度和法则效度。

收敛效度指的是测量某个建构的条目之间相一致的程度。对于收敛效度的检验,就是检验某一建构的条目是否存在共同的、单一的潜在因子。收敛效度的判别标准有如下几个:所有因子负荷大于其相应标准误的两倍(Ander-son et al.,1988)以及平均抽取方差(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大于临界值水平0.5和因子负荷大于临界水平0.6。以下是AVE的计算公式:

检验判别效度的目的有二:其一是内部营销要素量表某个建构的测量指标与测量其他建构的指标之间是不同的,其二是测量某一建构的指标比测量其他建构的指标更能够反映该建构的真实构念。而根据Clae等(1981)的建议,如果各个潜变量解释的方差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共同方差,表明该量表具有很好的判别效度。在这里我们测量判别效度的方法是AVE的平方根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从下表中可以看出AVE的平方根大于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因此我们可以说该量表具备很好的判别效度。

(相关系数为Pearson相关系数,双尾检验,p<0.00;对角线上是AVE的平方根)

法则效度所测量的是研究所提出的建构是否能够在理论上对已存在的建构进行预测。通过前面的文献回顾,我们知道内部营销的实践要素能够提升员工工作满意度和员工的工作绩效(Tansuhaj et al.,1987;Gummesson,1987;Varey,1995)。在这里测量了员工的总体满意、员工对于报酬、职业发展等的满意程度,并且使用自我评价的方法进行了绩效测量(测量条目主要有完成目标程度,与其他员工比较以及与过去业绩比较现在业绩水平)。如果内部营销实践与员工满意和工作绩效显著相关则可以说该量表具有较高的法则效度水平。从下表可以看出内部营销实践和工作满意以及工作绩效之间的相关性是显著的(p<0.000),这说明了内部营销实践对于已有变量工作满意和工作绩效的预测性。该检验表明,作者所开发的内部营销要素量表具备高水平的法则效度。

四、结论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和深度访谈产生了内部营销构成要素的条目库。并通过标准的量表开发过程探索了内部营销要素的测量方法并且构建了内部营销要素的测量量表(IMCOM)。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检验,本文所构建的内部营销要素测量量表包含有七个维度:工作氛围、管理层支持、员工参与、培训、信息与资源共享、管理层沟通和跨职能协调。数据结果显示本文的(IMCOM)量表能够有效的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和工作绩效进行预测。并且信度和效度检验的结果表明本量表具有高水平的信度以及构建效度。同时,专家访谈和问卷中的有关问卷理解程度的条目表明了本量表具备很高的表面效度水平。本研究所开发的量表为以后从实践或者研究角度进行内部营销水平的测量提供有效的工具。因为本研究所收集的数据主要来源于金融服务行业,所以有必要在未来将量表在其他情境下(如酒店等其他服务性企业中以及制造企业中)进行检验,以此检查本量表的普适性。

内部营销构成要素论文 篇2

一、城市形象塑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分析近几年来我国主要城市的宣传片不难发现,我国在城市形象的塑造上宣传色彩浓厚。城市对外宣传是可以理解的,但倘若宣传的模式存在问题,那宣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现如今我国城市形象宣传模式上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单向宣传”,过多的表现城市的经济发展,面貌的变化,而忽视了文化底蕴的宣传。这种单一形式的宣传并没用采用营销的角度来做出考虑,而是纯粹为了宣传。宣传与营销存在本质的不同,宣传的方式是单向的,只是单纯的告知;但营销却存在很大的互动性,是双向的。对于现在市场而言,单一的宣传已经达不到良好的效果,更别提塑造城市形象了。

宣传形式单一是现如今我国城市形象宣传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能更好的树立城市形象,构建城市品牌,使国际认可中国城市的传播语言与传播风格,转变“宣传“的视角改为“营销”的思维,采用城市形象营销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城市形象营销的构成要素

城市营销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它来源于西方的城市营销的概念。最先提出这一概念的是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他扩充了营销的概念,把它从商品领域扩展到地理区域,从此使营销不再单单为商品服务。科特勒认为,针对现如今国际经济的发展现状,可以依照营销与管理企业的方法来营销与管理地域,包括任何区域城市。在城市形象塑造上不仅需要注重经济,更需多元化,从文化、政治角度来强调城市形象,丰富城市品牌形象。

在构建城市形象营销应考虑到的要素应包括:(1)受众,分为城市内部受众与城市外部受众;(2)展示载体,即城市软实力。譬如城市意识形态、城市政治价值吸引力,以及城市文化感召力等;(3)行为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媒体、民间组织与基本公民等。

三、城市形象营销的策略

为了加强城市形象营销的互动性,达到良好的效果,采用整合营销传播的方法塑造城市品牌是目前所存在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所谓整合营销传播是指将与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有关的一切传播活动一元化的过程。采用整合营销传播策略来推广城市形象不仅能够增强和改善受众对它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能鼓励受众对城市形象做出某种反应。在接触方法和传播渠道选择上,这种策略拒绝了“由内而外”,即由城市到受众的传播方式,而是从受众出发,“由外而内”地选择最能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要,采用有利于触及目标受众的任何接触途径,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固守一种传播渠道。这种理念有利于扭转相关部门过度依赖大众媒介来传播城市形象的局面,而给予公共事件、公共外交与文化交流等渠道在表现城市形象上的更多关注。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整合受众群体。

我国在城市形象建构问题上,多数只是从对外传播的角度分析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其着眼点只针对外部受众,而忽略了内部受众。外部受众固然重要,但城市内部居民的感受也不容忽视。一个城市是否具有良好形象的关键在于它是否能让城市的居民满意。倘若连城市居民都不满意,何谈国内形象?在营销城市形象时必须要考虑到外部受众与内部受众不一样的受众心理,整合受众群体才能做出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

2. 整合展示载体。

城市的展示载体是城市的软实力,它包括城市文化、意识形态、政治价值等。中国是几千年的文化古国,不乏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在城市品牌形象营销上不应该只注重经济的推广,更应该注重于文化的辐射。譬如文明古都西安,汉文化浓郁,也是我国重要的科教中心,有两项六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都是进行城市品牌营销的营销点,也是塑造城市品牌形象的有力因素。

3. 整合行为主体。

现如今我国大多数城市形象营销的主体仅是媒体,寄希望于借助传媒的力量来进行信息建构,反而忽视了支撑城市形象的实体表现。实际而言,城市形象营销的主题不仅包括媒体还应当包括企业、政府、民间组织与基本公民等一切具有传播力的组织。其中,媒体着眼于传播城市形象,政府、企业、民间组织与基本公民则侧重于展现城市形象。城市形象与受众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而这种互动关系是否持久,决定着国内外受众对该城市形象是否认同。

四、结语

总而言之,建设城市形象应从宣传的角度转变到营销的角度,并用整合营销传播的策略推介城市形象,通过对受众群体、展示载体、行为主体的整合向目标群体传达统一信息,才能塑造统一城市形象,建立城市品牌,达到良好的城市营销效果。

摘要:本文根据国内社会环境与营销现状,提出通过整合营销传播来构建城市形象,树立城市品牌,以此来解决城市形象所面临的传播难题。论述了城市形象由宣传到品牌的打造这一过程的实践理由,分析了城市形象的构建的要素与优势,提出了如何利用整合营销传播来塑造城市形象。

关键词:城市形象,整合营销传播,品牌

参考文献

[1][美]E·M·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传播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周玉立.中国打造城市形象[N].国际先驱导报,2014-9-15.

[3][美]科特勒著,俞利军译.城市营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刘邦凡,刘莹.从传播学角度看政治谣言的危害及防治[J].新闻爱好者,2012,(21).

内部营销构成要素论文 篇3

一、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 美国独立审计的业务范围从财务鉴证扩展到包括内部控制评价在内的管理鉴证。《审计准则公告》、《鉴证标准》明确了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具体要求和评价准则。1992年, 美国Treadway委员会下属的COSO委员会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 并于1994年修改。COSO报告定义了五个要素, 其中的监控就是指对内部控制运行及改进活动进行评价。2002年7月, 美国国会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法案》第一次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出了明确要求。进行评估时, 需对内部控制政策、程序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国外内部控制的趋势是“控制自己评估” (control self-appraisal, CSA) , 意思指每个单位不定期或定期地对自己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 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 以期能更好地达到内部控制目标, 加快本企业的发展。我国对内部控制评价研究虽起步较晚, 但政府的重视程度是很高的, 如国家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要求各企事业单位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以后, 除了日常的监督检查以外, 也要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 并指定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 以确保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同时, 国内一些相关部门的的研究人员也展开了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热门研究, 纷纷著书立说, 为内部控制评价在我国的长远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意义

内部控制评价孕育于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评价本身的作用是紧随着内部控制在不同时期的作用而发展变化的。内部控制在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出版的《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中第一次被比较完整的定义, 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障会计信息可靠性和完整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与之相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工业革命初期由于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 企业内部系统简单而且内部环境也比较稳定, 对内部控制无需进行持续的改进, 内部控制此时的作用仅仅是互相牵制, 以保证会计信息准确和企业资产完整, 所以在当时内部控制评价相对薄弱。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司系统的复杂,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日显突出, 同时其弊端也已经浮在人们面前。为了克服内部控制自我更新慢, 控制点把握不明确, 控制执行能力差, 对风险控制能力低等问题, 专家开始重视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在企业管理中, 通过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可以有效促进内部控制系统的自我完善, 克服内部控制在帮助企业运营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所以现代企业对内部控制评价的认识也已经达到的一个新的高度, 其随着内部控制的变化也在进行着自我发展和完善。对现代企业而言, 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帮助企业全面掌握和了解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情况以及执行效果;可以根据当前企业现状对内部控制进行动态改进以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可以明确企业管理中的关键控制点, 诊断出控制强点和控制弱点进而对企业运营进行准确的控制;可以有效地加强对企业风险管理控制, 使企业在可接受风险内进行经营管理, 防范风险出现, 处理风险后果, 帮助企业平稳运行;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完善企业管理职能。

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构成要素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构成要素包括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客体。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是指实施评价的当事人,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主体应具备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评价机构一定要具有独立性, 不易受所评价部门干扰;二是评价机构一定要具有权威性, 出据的评价报告要有可信度。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 主体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设立。在我国有些企业设立了审计委员会, 有审计委员会领导组织内部审计部门, 再由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 也有些企业直接在总经理的领导下进行内部控制评价。

内部控制评价客体是指评价的内容或评价对象。现在普遍通过对COSO提出的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评价来检测内部控制系统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所以当前内部控制评价客体主要就是COSO的内部控制五要素。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是通过评价企业员工素质, 管理层管理艺术和管理技能和公司体制机制的健全性来确定内部控制情况。风险评估:通过评价对企业所从事的包括销售、生产、营销和财务在内的不同活动中的风险进行确认、分析和管理的机制;风险评估主要是对企业整体目标的制定、单个作业层目标的制定、风险分析和对“变化”的管理进行评价来确定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控制作业:主要是评价和检查控制政策和程序是否恰当, 是否按内部控制的要求进行企业管理和控制。信息与沟通:信息方面主要是报告机制能否及时取得事关企业发展的内外部信息, 当前企业是否建立健全有效的信息传递系统, 管理部门对信息的重视程度如何;沟通方面主要是人们能否直接快速地向公司管理层汇报公司管理经营出现的纰漏和自己好的建议和好的想法, 整个公司的沟通机制是否运行良好, 能否妥当地处理与客户、供应商、监管部门和其他联系方的沟通问题。监督、评价工作是否有效进行:内部控制的监管是否经常, 对公司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否及时地察觉, 察觉后能否高效解决, 历年的评价报告是否受到管理层足够的重视等。

四、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式

现代企业对内部控制评价主要采用审计模式, 即内控审计评价模式。评价主体通过对内部控制客体进行健全性、合理性和符合性的测试, 出具评价报告, 来完成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1. 内部控制评价图表。

2. 如内部控制评价模式图所示, 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主要分六个步骤:

第一, 掌握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了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通过阅读有关章程制度和方针政策等文件, 查看组织机构或业务程序系统图, 与有关部门或人员座谈, 询问企业当前运作状态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情况, 也可以对具体工作进行实地考察, 获得第一手资料。

第二, 确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理、健全。主要通过检查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符合内部控制基本原则, 关键控制点是否进行了控制, 所有的控制目标是否已经达到, 各项规章制度是否有效落实, 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是否健全。通过检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合理、健全, 如果合理、健全就进行符合性测试;如不合理、健全将直接进入实质性测试。

第三, 进行符合性测试。主要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通过对控制的测试深入了解企业业务流程相关控制情况。如:企业各业务流程是否流畅, 对关键控制点的控制是否达到要求, 是否有遗漏, 人员的个人素质和业务能力是否适应企业发展, 企业管理层的管理艺术是否能给企业带来效益, 信息是否有效地传递, 各级的沟通情况是否良好, 监督检查是否到位等等。如达到符合测试标准就进行风险测试, 如不能达到标准将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

第四, 进行风险测试。主要检测企业风险控制能力, 首先企业是否有健全的风险评价机构, 是否能对企业销售、生产、营销和财务在内的不同活动进行风险确认、分析和管理, 是否可以有效预防风险发生, 当产生风险时是否能第一时间反馈, 是否能有效解决所遇到的风险。如企业顺利通过风险测试, 评价者可以将企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缩小, 提高企业信任值。如企业没有通过测试, 评价者将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 降低企业信任值。

第五, 实质性测试。对具体业务从头到尾进行跟踪测试, 是最准确、最详细的测试方法, 但耗时耗力。在内部控制评价中, 评价者将通过企业完成测试的成绩好坏有选择地进行实质性测试。

第六, 出具评价报告。出具评价报告, 以报告的形式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情况好坏, 寻找出企业控制弱点, 通过有效手段进行纠正, 改进企业内部控制不足, 达到提高企业效益和帮助企业管理的目的。

其中是否通过测试和测试的成绩, 要根据具体测试和不同企业由检查者自行决定。当达到检查者所要求的标准则进入下一步测试, 同时给此次测试打分, 如不能达到标准将直接转入最后的实质性测试或中止测试。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的高速发展, 内部控制评价已经正式登上了现行企业管理的殿堂, 在企业运营中内部控制评价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塑造自身文化, 还有助于企业防范风险, 控制风险, 解决企业运营中的风险问题, 将风险影响降到最低, 以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可见内部控制评价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障, 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控制企业和管理企业。

摘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关乎企业未来的发展, 通过内部控制评价企业可以有效建立健全自身内部控制系统, 是现代企业强化管理能力, 保证企业资产安全的有力工具。文章通过对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客体和评价模式的研究分析, 阐述了内部控制评价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意义, 也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执行模式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评价,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耿建新, 宋常.审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张均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思考.财会通讯, 2009 (3)

[3].刘媛媛.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优化, 财务与会计, 2009 (11)

内部营销构成要素论文 篇4

现代金融理论认为,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 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 对风

在上述博弈模型表中, I、E、F同上;A表示会计师事务所的正常收益;B表示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高管层合谋的额外收益;D表示证监会对会计师事务所违规所作的惩罚;X1表示上市公司高管不诚信被证监会查到的概率;X2表示会计师事务所因违规操作被证监会查到的概率;X3表示上市公司高管不诚信而未被会计师事务所发现的概率;C3表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上市公司高管诚信行为的审查成本;L表示会计师事务所因拒绝上市公司高管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而面临的损失。

根据该支付矩阵, 我们可以计算上市公司高管的期望收益函数与会计师事务所的期望收益函数。其中, 上市公司高管的期望收益函数为:

会计师事务所的期望收益函数为:

由 (5) 、 (6) 式可以求得会计师事务所的最优违规概率u3*以及上市公司高管的最优不诚信概率k3*, 分别为:

从上面的数学推理过程我们可以看出, 纳什均衡是存在的, 纳什均衡为:u3*=EX3/ (FX1+EX3-E) ;k3*=C3/ (DX2-B-L) 。

对上述纳什均衡解k3*=C3/ (DX2-B-L) 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成本C3越大, 上市公司高管的不诚信概率就越大。

(2) 证监会对会计师事务所违规所作的惩罚力度D越大, 查处的概率X2越高, 会计师事务所与高管合谋的可能性越小, 上市公司高管的不诚信概率就降低。

(3) 会计师事务所违规所得的非法收入B越多时, 它就越倾向于和上市公司高管合谋, 加大了上市公司高管的不诚信概率, 因而高管利用其权力影响或架空公司内部控制的可能性加大。

(4) 会计师事务所因拒绝上市公司高管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而面临的可能损失L越大时, 会计师事务所越倾向于向上市公司高管妥协, 从而加大了上市公司高管的不诚信概率。

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包括5个要素:

第一, 内控环境 (Control Environment) , 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它是整个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 决定了一个商业银行的气氛, 影响该组织中人们的内部控制意识。

对上述纳什均衡解u3*=EX3/ (FX1+EX3-E) 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上市公司高管因不诚信所得的非法收益E越大时, 非法收益中分给会计师事务所的那一部分也越大, 导致会计师事务所违规的概率也越大。

(2) 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高管的惩罚力度F越大, 查处的概率X1越高, 会计师事务所的违规概率也就越小。

(3) 上市公司高管不诚信而未被会计师事务所发现的概率X3越大, 会计师事务所违规的概率也越大。

5研究启示

(1) 证监会要加大对滥用职权、凌驾于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之上的高管的处罚力度, 增加其违法成本;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工作的规范管理, 加大对其违规的惩罚力度, 切断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利益纽带, 为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

(2) 会计师事务所不能把目标定位在抢客户、争利益之上, 不能一味地甚至没有原则地满足客户的无理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有效的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程序来发现上市公司在组织管理上的漏洞和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 进而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合理的建议, 帮助设计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总之, 注册会计师要在执业中表现出应有的专业品行与素养, 取得客户的信任, 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力。

(3) 上市公司要进一步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科学合理的高管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体系, 防止高管为了个人利益, 通过权力影响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因此在加强对高管激励的同时, 要通过权力制衡, 构建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避免由于代理人的权力干预所带来的内部控制失效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2]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新视野[J].会计研究, 2005 (7) .

[3]贺欣.内部控制研究范畴的经济学思考[J].财会通讯, 2006 (3) .

[4]树友林.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 2008 (11) .

第二, 风险评估 (Risk Assessment) , 是指判别和分析完成目标过程的内部或外部风险, 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商业银行的风险来自于经济环境、规章制度, 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 必须建立判别和处理环境变化产生相应风险的机制。

第三, 控制活动 (Control Activities) , 是指保证管理目标得以实现而建立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能够针对商业银行目标完成过程中的风险采取必要的行动, 贯穿于各个层次和各个部门。

第四, 信息与沟通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 是指商业银行内部各部门的人员必须能够取得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过程中所需的信息, 并交换这些信息。信息系统提供包括经营、财务等方面信息的报告, 作为经营和控制的依据。

第五, 监督审查 (Monitoring) , 是为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充分性、可行性而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的持续性的检查与评价。

现就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5个构成要素的主要内容逐一加以阐述。

1 内控环境

1.1 组织结构

按照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原则划分和确定管理层的经营决策职责;按照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各级行机关的各个职能部门;按照与区域经济发展和金融资源分布相适应的原则设置辖属分支机构;建立贷款审查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集中采购委员会、内部监督委员会、计算机安全工作委员会等决策议事机构, 搭建纵向专业条线化管理、横向流程化管理的矩阵式组织架构。

1.2 授权管理

建立授权管理体系, 根据辖属分支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所处地区经济环境等因素, 合理确定对其各项业务经营转授权;适时对授权管理执行情况进行监测, 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转授权, 避免因授权过大或过小对业务经营造成不利的影响、形成控制风险。

1.3 人力资源管理

按规定配备重要岗位的专业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使专业负责人和具有一定审批权限的业务主管具备任职条件, 使专业人员 (主要是指财会、信贷、资产风险、国际业务、代理保险、银行卡、个人业务、计算机、法规、安全保卫等部门人员) 具备从业资格;建立薪酬管理办法、绩效考核办法等内部激励机制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立足于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 加大员工培训力度, 挖掘现有人力资源潜力;按规定管理干部人事档案, 防止干部人事档案因管理不善而出现遗失、毁损等事故。

1.4 内部控制文化建设

积极培育健康的企业文化, 建立包括企业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建立内部控制政策体系, 对各类政策进行定期评审、及时更新, 努力使内部控制政策趋于合理、有效;建立对员工违规行为的补救应急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相关机制, 使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经过职代会讨论, 充分听取职工意见, 努力提高员工的归属感, 减少员工不作为或者故意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 防止发生道德风险。

2 风险评估

2.1 组织

在计财、信贷、资产负债、银行卡、国际业务、科技、电子银行等部门设立风险监测岗位, 落实专人管理, 以此为基础建立和健全各项业务风险监管职责, 为风险管理提供组织保障;设立风险管理部门, 作为履行风险管理职能的专门机构。

2.2 目标

基于法律法规、监管部门以及技术、财务、经营和风险等因素建立内部控制目标, 使内控目标与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相一致;进而将内控目标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 并对该目标实现情况进行检查、修正。

2.3 措施

识别和获取适用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和其他要求的程序, 作为风险识别与评估、制订控制目标和控制方案的依据;各项业务建立识别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信誉风险等主要风险的程序。各类风险识别与评估时根据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及时调整风险监测重点领域、范围和内容;对经济形势、行业变动趋势和法律法规、监管要求、内控政策以及银行组织结构、机构变革等事项变化, 进行风险的再识别和再评估。定期评审风险, 并制定控制办法。

2.4 程序

将风险识别、监测制度化、规范化;定期或不定期分析已经识别的银行风险;建立风险预警预报系统;相关制度要求将风险监测结果及内外部监管提示的风险及时报告给管理层, 管理层及时对风险监测结果进行研究, 再根据管理层指令及时调整风险控制策略。

3 控制活动

3.1 不相容职务控制

通过岗位职责和会计基本制度、集中采购管理办法等制度, 对不相容职务实行分离, 明确各级人员权限, 建立监督制约机制。不相容职务涵盖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等职务。通过信贷、财务等专项检查和内部控制评价等方式, 对不相容职务分离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3.2 会计系统控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会计科目、账户管理、会计凭证与账簿、记账规则与账务核算等内容, 并根据业务发展和内部管理需要, 对相关会计科目进行细化调整。根据会计核算和管理要求设置会计机构, 建立岗位责任制度。以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 完善会计核算与财务信息报告体系。

3.3 财产保护控制

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 对固定资产实施过程管理;调整固定资产业务授权管理, 加大经常性业务授权标准, 梳理业务审批流程, 解决固定资产投资集权与分权管理问题;完善金库管理制度体系, 切实控制金库管理风险。

3.4 预算控制

围绕经营计划目标开展经营管理活动, 分解落实各项经营计划目标并加强执行监督, 确保经营计划目标实现。对预算执行进度监控, 定期检测各分支机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定期滚动测算重要会计期间的经营效益情况, 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

3.5 绩效考评控制

全面构建体现价值核心、推进战略转型、提升市场竞争力、有效衔接外部监管的综合绩效考评体系;统一评定各分支机构年度内部经营管理等级;建立绩效管理专项数据统计报告制度, 明确分支机构绩效考评基础数据的采集渠道和方式, 确保绩效要求的有效落实。

3.6 反洗钱控制

遵守国家反洗钱法规和监管要求, 制定多项反洗钱制度和办法, 明确各部门和各级行反洗钱的管理职责、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管理权限。依法履行反洗钱报告义务, 积极协助监管机构

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形成与处理对策

———以S信用社为样本

黄敦福

(常宁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湖南常宁421001)

[摘要]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偏高已经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改革, 也削弱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但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处理好不良贷款也不单纯是一项业务。笔者以S信用社为例进行样本分析, 就不良资产的形成和处置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息用社;不良资产;形成;处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A

1S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情况

S地是常宁市北端的一个工业小镇, 以生产铅、锌、金、银等贵金属而享誉全国。该镇人口总数达82 000人, 其中城镇工商户

[收稿日期]2011-10-28

和司法部门开展反洗钱调查, 做好客户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资料与交易记录保存、大额交易与可疑交易的报告工作。

4 信息与沟通

4.1 信息交流制度

管理层定期到分支机构调研, 及时了解基层行发展情况;各分支机构均设置信息员, 负责提供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信息。逐步加强对经济金融信息的收集整理及政策研究, 密切跟踪监管政策动向。完善反舞弊管理和举报投诉管理, 明确举报投诉处理程序, 公开信访举报渠道, 加强对举报人的保护。

4.2 信息沟通渠道

开展经营管理信息标准化研究, 完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加强数据质量管理, 通过服务电话和邮箱等收集客户反馈信息。通过维护内外部的信息沟通渠道,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及时将经营管理信息传递至管理层、各分支机构和外部, 提升信息沟通与交流的效率与水平。建立违规违纪联席会议、员工意见箱、信访举报等检举揭发机制, 确保员工可以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举报、投诉, 并建立举报保护机制。

4.3 信息系统安全

明确灾备管理体系的规范、方法、目标和策略, 开发数据中心灾备管理项目, 建立信息系统灾难恢复预案;建立应急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保障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应急运行机制、预防预警机制, 明确信息系统事件各分支机构的报告流程、报告路径和职责。

5 监督审查

5.1 内部监督

采取多样化监督方式, 不定期对金库、现金、重要空白凭证等进行突击检查, 开展案件专项的检查和治理;加强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 实施员工行为排查和员工违规行为管理;开展整体移位检查, 加强对各级支行及辖属营业网点关键岗位人员的监督制约。

[文章编号]1673-0194 (2011) 23-0021-03

口5万余人。依托水口山矿务局, 该镇衍生了一大批以化工、冶炼为主业的小型民营企业, 形成了以工贸为主、农业为辅的特色地域经济, 年税收贡献超3亿元。若单纯从经济基础的角度来推断, S信用社的信贷环境应该是很优良的, 真实情况如何, 我们以S信用社为样本, 对该社进行情况分析。

5.2 内部审计

其一是各业务岗位、各业务部门的定期自查;其二是各业务条线管理部门的定期、不定期自律监管检查;其三是内审部门独立开展审计调研和项目审计。对于每一个层次的内审工作, 均制定成文的操作办法和实施细则, 并规定专线报告、问题整改和违规责任人处理处罚等制度措施。

5.3 内部控制评价

每年对辖属二级分行、县级支行的内部控制状况进行全面评价。评价工作包括评价准备、非现场评价、现场评价、汇总计分、完整年度评价及等级认定、评价结果利用及后续处理等, 客观反映辖属各行内部控制状况, 评价结果与其绩效考核挂钩, 推动辖属各行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管理,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总之,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风险防范能力也有较大提高, 但尚有不尽完善的地方, 需要进一步努力。一是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二是着力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三是进一步规范内部控制活动, 优化业务流程, 推行精细化管理;四是大力提升信息科技应用水平, 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五是努力使监督方式多样化, 注重内外部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

摘要: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 加强内部控制, 防范化解经营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永恒的主题。本文对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内控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这5个构成要素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构成要素

参考文献

[1]苏国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理论与实务前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2]郭金伟.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学术版, 2008 (7) .

[3]周宗安, 于渤.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模式的评价与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9 (4) .

[4]王胜邦, 陈颖.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制度变迁和效果评价[J].国际金融研究, 2009 (5) .

上一篇:研究生稿件下一篇:医院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