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论文

2024-05-26

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论文(精选9篇)

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论文 篇1

内部审计工作是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与商业银行发展有着非常紧密联系。内部审计属于一种较为独立、客观的咨询活动,其目的主要在于增加组织的价值,使得组织可以更为良好的运行。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可以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加强组织风险管理,降低组织运行过程中承担的风险,为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保护。商业银行对内审计工作必须要提升重视程度,找寻内部审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应用有效措施进行改善,从而将增值型内部审计具有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出来,为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特征

增值型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进行综合性比较,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第一方面就是增值型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的目标不同,增值型内部审计目的在于增强商业银行的价值。内部审计部门不仅需要注重事后监督工作开展,还需要更多的考虑商业银行的长期和短期发展目标。掌握高级管理层的管理目标,服务于商业银行的整体战略规划;第二方面是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核心在于对商业银行运行中的风险进行识别,通过有效措施加强对风险的的控制,为商业银行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客户对商业银行业务开展的信赖程度。第三方面是增值型内部审计服务职能有所提升,以往传统的内部审计更加注重的是监督控制职能,从以往的“事后发现”转变为“事前预警”,应用多种手段进行审计工作开展,促进审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升,深化审计意见,使审计工作可以更好的为商业银行发展服务。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的途径

1.更新内部审计理念实现价值增值。以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是以财务规范为导向的,在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则是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的。内部审计部门必须要对商业银行现阶段发展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以促进商业银行发展为核心,具有良好的大局观。不断的加强风险控制,将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目标作为主要的价值取向,抓住难点、焦点问题,明确审计内容,设计合理审计方案,使得商业银行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充分体现出来。

2.转变内部审计监督模式实现价值增值。通过审计工作及时找寻商业银行运行中存在的不良问题,提出全面化、科学化的审计评价,并且对审计工作提出的修整内容进行跟踪监控,加强责任制度落实,这也是商业银行审计工作需要高度重视的内容。内部审计工作开展需要全面转型,不仅需要体现在审计目标方面,不能只是在发现问题后进行控制,更多需要注重对商业银行运行风险的预防。审计工作承担的角色也需要进行转变,要注重自身服务意识提升,起到为商业银行发展出谋划策的作用。审计内容方面要从财务收支审计转变成为商业银行的综合效益审计。以往审计手段过于落后,需要派遣众多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审计。而现阶段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势,应用计算机实现非现场审计方式。

3.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实现价值增值。商业银行与其它类型银行经营目标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在商业银行运行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健全和完善,加强商业银行运行风险识别和控制,对于商业银行运行风险不仅需要注重事前控制,还需要注重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将风险控制落实到商业银行运行始终。内部审计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于增强银行内部监督有着积极影响。商业银行需要对现有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综合分析,找寻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应用有效措施进行改善,使得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科学化、全面化、现代化,提升商业银行的资产安全,抑制不良腐败风气的滋生,为商业银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缺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增值目标的实现。

1.职能定位与现实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各种风险尤其是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越来越引起重视,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是保证银行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过程中实现安全运行的现实需要,但实际情况是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长期以来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得不到员工的理解,被审计者往往对审计工作存在排斥的心理。此外审计工作的着眼点还停留在对具体业务操作的监督上,这与银行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存在不小的差距。

2.内部审计力量薄弱。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很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差,不能满足现阶段开展审计工作的实际需求。审计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金融专业基础,同时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经验。但是现阶段我国对于此类审计工作人员数量较少,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升也造成了一定限制。一些工作人员在商业银行审计工作岗位上已经工作了较长时间,他们有着较为丰富的内部审计工作经验,但是自身金融专业知识缺失严重,对于银行业务不断更新、扩展,业务类型也逐渐增多,审计人员工作开展时常感到力不从心。还需要注重的是很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都是从基层岗位上选拔出来的,他们对商业银行业务工作开展较为熟悉,但是对审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了解,不能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国际贸易知识掌握程度也不高,不能将审计工作具有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对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商业银行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因为不仅需要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还需要向上级部门汇报审计工作。审计工作人员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审计工作认真负责,不能因为情感或者其他因素影响降低审计工作的真实性。

3.审计手段和方法滞后。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持是有效开展审计工作的保证,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无论在审计的事前准备、风险评估、实施审计过程中,还是审计报告的制作时,都多采用人工搜集、整理信息的方式,导致审计质量很难得到保障。其次多数银行的内部审计还仍然停留在现场检查、主观判断的工作方式上,科学的风险分析方法运用较少,这与其业务发展极不适应,造成了内部审计风险的增加,并使得内部审计存在随意性大、科学性差、审计期长、审计成本高、审计效率低下等弊病。

四、商业银行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的对策

1.树立服务第一的审计理念。内部审计人员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不能居高临下,以审查者的身份自居。内部审计是为银行自身服务的,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善于解决问题,内部审计可以将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作为对被审计者提供的服务,使之理解内部审计的工作目的不在于“揭短”而在于“补短”,通过提出有价值的改进意见而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使之更易于接受和改进。内部审计不是“警察”,是内控体系的“免疫系统”,审计发挥的是预防、揭示和抵御风险的功能。内部审计人员只有时刻牢记自己服务者的身份才能达到自身的工作目标,使各级管理层主动接受审计,积极采纳审计意见,实现理解互信、沟通协作的良好局面。

2.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针对审计人员不足,专业技能不高的现状,商业银行应着力组建拥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内部审计队伍,并有计划的开展后续教育,促使内部审计人员自发地提高职业素质。一方面应在吸引审计专业人才的基础上,引进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员工投身于审计工作;另一方面,开展针对性培训:一是对审计专业人员加强银行业务培训。二是对基层工作人员加大审计基础知识培训,鼓励考取证书。三是开展新产品、新业务培训,参加经营机构业务培训会议,及时掌握银行经营动态。

3.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中国银监会在2016年4月印发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中提到“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体系。董事会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承担最终责任。”基于此,商业银行应建立隶属于董事会、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同时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审计准则,规定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及权限,为内部审计发挥增值工作提供合理保障。

4.加强对审计质量的控制。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与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紧密相关。商业银行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一是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组织和人员保障,团队领导应在审计队伍中有较高威望,执行人员必须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以保障质量控制的有效性;二是健全内部审计的制度保障。建立和完善审计制度体系,对影响和制约审计质量的各环节建立控制标准,从而满足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使审计机构和人员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组织价值的增加为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更大的提升空间。这一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为组织增加价值的目的,才有可能提升自身在组织中的地位。本文从特征、途径、问题、对策四个方面阐述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由传统型向增值型转变的紧迫性及建立增值型审计体系的方法。但是本文所做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笔者将在以后加强学习,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营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职能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即由传统型审计向增值型审计转变。传统型审计侧重于事后监督,而增值型审计则侧重于咨询服务。内部审计增值目标的提出,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向增值型转变指明了方向,同时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合规经营意识,增加组织价值。本文从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特征入手,阐述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的途径,并分析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

参考文献

[1]马志娟,黄杉杉.对商业银行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1,(3):22~25.

[2]毕翼.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J].审计月刊,2013,(12):6~8.

[3]刘颖.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基于某银行的案例分析[J].金融纵横,2016,(3):56~64.

[4]康静.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以X银行为例[D].厦门大学,2014.

[5]李逸.公司治理中苏州银行内部审计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5.

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论文 篇2

关键词: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管理系统

企业内部审计具有差错防弊与增加企业价值的功能,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原来内部审计已不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了,以内控、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为一体,增值型为主的内部审计管理,成为内审行业发展必然的趋势,加强企业的增值功能,形成科学的内审管理系统,可有效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价值链及内部审计定位

价值链是由Michael E.Porter首先提出来的,并将其作为企业竞争优势获得的重要手段,企业经营过程包含设计、生产及销售等活动,价值链所表示的是有关活动间的联系,列示企业总价值。从价值实现方式看,企业价值分成直接、间接活动与质量保证。企业价值链是个完整的链,各项活动均在价值链当中,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参与组织的战略规划、经营管理、风险管理和营销等来实现内部审计自身的价值升值。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组织管理的控制环节,具有支持企业价值活动及确保工作质量的双重作用。增值型的内部审计以提高机构运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势力为主要目的,运用内审的特殊资源、方法与地位,能为价值链上的各环节工作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保证功能,有效实现内审的增值。IIA协会指出,内审部门的价值就在于满足企业价值增加及机构运营改善,内审工作要围绕企业增加价值的目标进行工作,通过企业资产保护、组织风险减少与审计成本降低等活动增加企业价值,推动增值型的内审管理发展。内审管理中的增值型、治理型及风险导向型相结合的模式,成为内审发展的方向。

二、增值型内审管理系统策略

1.树立增加价值目标,重视风险治理

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应将增加价值当作关键目标,让企业内审活动更为贴近企业价值链。增值型内审增值方法主要有企业价值与审计价值增值,以及两者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附加增值。内审创造价值来自成本降低创造的直接价值,以及提升企业经营运作与效果创造的间接价值。内部审计应重视内审监督的价值定位、导向、调控及转化增值等的作用,积极更新内审理念、调整工作方式及思维转变,强化质量控制与资源配置优化,畅通内审监督程序,最大化的发挥企业的整体价值。企业内审管理应重视内控及风险治理,内审治理活动为风险监控与控制确认,公司治理过程存在风险,内审通过收集资料,认识并评价风险过程,围绕风险监管来服务公司治理,以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企业内审由事后向事前、事中审计发展,更多财务数据、财务收支、财务报表审计转向风险治理审计发展,企业内审通过评估风险管理、完善公司治理与提高内控效率来实现企业增值目标。

2.完善确认、咨询服务职能

增值内审由原来监督评价转变为确认、咨询职能,内审的确认咨询职能是在内审增值目标中发展而来的,依据客户需求进行内审服务调整,以实现增值目标。企业内审确认服务可称之为保证服务,业务类型主要包含业绩、财务、系统安全、遵循谨慎性审计,审计者经过合理保证辅助改善管理工作,实现战略目标,其内容主要是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遵守,保证资产安全,并充分利用资源,使得内控结构更为合理有效,风险能充分合理控制。内审中的咨询服务是内审人员依据企业目标实现要求,结合价值链基本、间接活动当中的问题,提供恰当解决方法,并提出改善意见,达到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及活动效率提高,竞争优势加强。咨询服务的业务类型主要是内控培训、政策起草、质量附案例参与及控制意见提供等,内审的咨询服务主要是基于战略、风险及内控管理,为信息管理决策层提供可靠参考依据,并协助检查企业的管理情况,评价企业的管理效果,加强措施完善,预防企业出现大的经营波动和管理漏洞,加强确认咨询职能的完善。

3.多样化服务及先进管理方式应用

为提高内部审计生存发展,其必须满足不同客户需求,在保持原有审计服务同时,还应主动依据客户要求,研究开发新型服务项目,内部审计所涉及服务客体包括董事会、股东、审计委员会、监管者、管理者及投资者、顾客等,不同客户群体,内审增值形式是不一样的,企业管理层要求内审应提高企业经营效果方法,顾客与供应商要求内部审计及有关系统能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而基层管理者要求内审能带来创新或者最优实务指导,内审人员把内审作为特别的内控,企业内控有效,能够减小内审工作的范围,内审部门充分运用自身优势,加强不同客户群体增值服务开发,企业会有更大作为。先进管理观念与方法的运用,能全面梳理塑造内审工作的思路、流程与内容,把内审理论及组织实际进行结合,寻找最佳的结合点,加强内部审计的实际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内审的参谋作用。

三、结束语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经营管理重要构成,在企业经营管理发展下,企业内部审计已由传统审计向增值型内审转变,内审管理系统中,应用多样化产品服务,先进管理方法,充分发挥内审的价值增值、风险治理与确认咨询功能,不仅能有效提高内审管理质量,还能促进企业效益实现。

参考文献:

[1]钟黎明 钟 源:基于企业价值增值的内部审计研究[J].价值工程,2008(01).

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公司治理,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值功能

1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提出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以前无法预见的经营风险[1]。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变得日益不可确定,组织的日常运作需要越来越多的评估和保证,管理当局迫切要求内部审计进行变革以应对风险。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国内外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以股份制公司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现代企业的流行,世界最大的跨国公司几乎全为股份制公司企业,而且其规模日益扩大,管理层逐渐增多,使得内部审计越来越重要。在此过程中,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内涵同样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从IIA(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ternal Audit,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的新旧定义比较中可以看出这一点。旧定义中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评价活动,并作为对该组织的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服务。而新定义中,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和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组织目标。根据IIA关于内部审计的新定义[2],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其核心是强调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所谓增值型内部审计即为组织增加价值的内部审计。它并非一种新的审计形式,而是一种审计理念,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新阶段。

2 公司治理与增值型内部审计

(1)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结构。

规范的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有效运行的必要前提。关于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一般认为,内部审计是现代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反过来又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审计既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同时又参与到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审计之中。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管理层执行风险和控制的措施,并向董事会报告其工作状况,董事会为了证实管理层报告的真实性,授权审计委员会对其进行鉴证,审计委员会利用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职能对管理层的风险、控制的管理与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证实,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将检查、证实的情况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这样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对风险管理系统和控制系统进行充分的监控,对它们的监控直接有助于组织达成其目标。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价值增值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监督管理部门同样要为企业的价值增值服务。拓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树立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理念,对企业防范风险、实现企业效益、保证企业价值增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价值增值作用。[3]

IIA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李学柔:《内部审计实务导读》(修订本),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3)将公司治理定义为:“组织的投资人代表、如:股东等所遵循的程序,旨在对管理层执行的风险和控制过程加以监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公司治理是对管理层的控制活动和风险管理行为的再监督。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的两个重要部分。公司治理的主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控制的有效性,另一个是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内部审计通过为审计委员会“效力”参与公司治理,内部审计作为“审计委员会的耳目”。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2003 Dana R·Hermanson,Larry E·Rittenberg.Internal Audit And Organization Governace.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 Research Foundation,2003):系统评估控制环境,对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评价管理层执行控制过程的有效性;对风险控制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对管理层的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评价;执行审计委员会的欺诈分析和特别调查;对高层基调进行独立评价。

首先,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4],通过介入企业风险管理、治理和控制领域,以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并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价值增值。对于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我们虽然无法准确定位内部审计在企业价值链上所处的位置,但根据国内外内部审计实践,内部审计可以在企业价值链的多个环节发挥作用。单个环节的增值作用,如采购环节的物资采购比价审计,可以完善采购环节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降低采购成本;对企业整体价值的提升,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促进公司管理水平的提高,公司治理的完善,表现在资本市场上就是企业的经济增加值。其次,内部审计是创造公司价值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努力帮助组织预防和减少损失,当内部审计成本小于损失的减少时,公司价值增加。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存在客观上会对组织内的经营管理者和其他职能部门产生威慑作用,使其不得不维持良好的控制系统,并努力改善工作绩效。这种被动的“自律”行为客观上导致了组织价值的增加。

3 我国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服务的现状及问题

(1)内部审计法制建设上的现状及问题。[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制定了关于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但较长时间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进入21世纪后,政府及各级监管部门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日益重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在相关法规中对内部审计的关注越来越多。经过审计署和内部审计协会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审计法》、《公司法》为基础,以《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为骨干,再配合其他政策性法规组成的内部审计法制体系。但是,必须看到,我国内部审计法制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无论在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上,还是具体实施的规定中,都忽略了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联系,没有将增值功能纳入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中。这给内部审计增值服务的提供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不仅可能导致内部审计在设置和职能定位方面的偏差,而且使内部审计在执行过程中针对某些问题找不到法律依据,无章可循。因此,虽然我国的内部审计法制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仍存在欠缺,不利于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发挥。

(2)内部审计主体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截止2002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中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占65%。研究表明,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公司,无论在规模还是在业绩上表现都优于未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公司,其经营理念也较为先进。但研究也同时表明,设立与未设立内部审计的公司在经营理念和业绩方面的差异并不十分明显,这说明内部审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次,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归属不同,其领导体制也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这种领导模式侵害了内部审计的客观性,限制了内部审计的报告层次。第三,我国内部审计部门主要实施财务收支审计的占被调查企业的80%,内部控制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占60%(该统计数据是根据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结果得出的数据),表明我国企业中内部审计的服务范围主要局限于财务审计领域,审计服务范围狭窄,职能单一。第四,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局限于传统的审计项目,其功能以保证为主,内部审计人员多数是专科、大专毕业,缺乏较高的专业素质,知识结构单一,后续教育没有得到有力的实施,使得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审计的需求,同时内部审计地位不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使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与热情。

(3)内部审计实施中的现状及问题。

从审计时间来看,还有部分单位停留在事后审计,没有前移到事前审计或事中审计。事前和事中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风险的以前预警和实时监控,将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可能导致的损失控制在最低的水平,而事后审计则往往具有时滞性。从审计模式来看,我国内部审计所采取的模式还是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制度基础审计为辅,没有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采用账项基础审计模式,直接对会计账目和数据进行详细审计,目的是为了保证财产的安全性和财务数据的真实、合法;这种审计模式虽然可以通过对财务资源的“保值”达到间接“增值”的目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的详细审计大大增加了审计成本,并且审计范围受到局限,使得增值效果并不明显。即使是在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上实施账项基础审计,也较少考虑控制环境,忽视了其他人对风险的态度,使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提供受到限制。从审计手段来看,主要以手工审计为主,形式单一而且落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经济高速发展,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此时,以简单手工操作为手段的内部审计已经不能针对这种快速变化给出及时的应对措施,更不可能对外来的风险进行方法,因此无法应对现代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而且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繁重的手工检查只能增加内部审计的成本,将内部审计的资源过多地消耗在无谓的事项上。因此,手工审计的方式不仅不利于内部审计顺应时代发展进行变革,而且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支出,损害了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4 公司治理视角下,增强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策略

对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探讨,目的在于客观了解我国企业中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内部审计的增值能力。

(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是导致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得不到应有发挥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来看,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急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极借鉴国外先进和成功的经验,对其加以总结改进,以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较为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法律体系。

首先,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制定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审计法》来取代现有的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该法的内容可以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在其基础上加以修改和补充。其次,在法律上明确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和地位。对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进行强制性规范,加强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建设,结合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内部审计程序与方法的建立、内部审计标准的制定以及内部审计质量监督等问题,确保各项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一致。同时,还应在法律中对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行为和责任进行更具体的规范,从而为内部审计部门的管理提供法律支持。最后,在法律上将内部审计纳入公司治理的框架中。内部审计作为构成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稳定的三个重要支点之一(一般而言,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连同公司的管理层共同构成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稳定的三个重要支点,也是监控财务信息真实性的关键环节),它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但是,从规范内部审计和完善公司治理的角度看,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的关系是相互分离的,因此在《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对内部审计进行明确的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2)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合理整合内部审计资源,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首先,要合理设置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6],提高其权威性。我国上市公司根据股权结构的不同划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他们的公司治理模式不同,其内部审计机构要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国有股的所有者缺位的现象,董事会不能代表所有者的利益,因此内部审计机构不能隶属于董事会,而应该将内部审计设置于监事会之下,与董事会平行,直接向监事会报告,这样就能很好地弥补所有者缺位带来的权力失衡;民营企业拥有明确的所有者,股东之间的制约明显好于国有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应该隶属于董事会下的审计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同时服务于总经理,这种隶属关系有利于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其次[7],通过加强监督和后续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优化审计人员的结构。最后,要增强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计效率。审计质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只有加强监控才能有效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才能切实为企业增加价值。另外,还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内部和外部资源,有效的减少内耗,降低成本,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3)拓展内部审计服务领域,转变内部审计理念。[8]

现代内部审计其审计范围不仅涉及企业的经营业绩、资本经营、财务状况等,而且还融入了经营管理和治理层面。因此,拓展内部审计的服务领域成为内部审计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其服务领域也应突破传统的财务审计的局限,其涉足的领域应该涵盖包括风险管理审计、战略审计、公司治理审计、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内部审计要取得长足发展,在改变观念的同时还应注重引进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术,努力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在审计手段上,要突破传统的方式,在审计技术上,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以提高内部审计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春花:《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D];福州大学,2004:1-6。

[2]杨根芽、殷文正:《浅析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J];《管理视角》2006(21):97-98。

[3]盛琛:《公司治理下的增值型内部审计》[J];《冶金财会》2007(4):18-19。

[4]尹维劼:《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M];中信出版社,2006:3-14。

[5]崔璐璐:《公司治理视角下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D],暨南大学,2007:29-59。

[6]王汉民:《2004.论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建设》[J];《山东经济》2004(6):144-145。

[7]刘晓东:《内部审计的新理念-增值型内部审计》[J];《中国内部审计》2007(11):48-49。

铁路运输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探析 篇4

关键词:铁路企业 内部审计 组织价值 公司治理

1 对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认识

199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进行了全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增加组织价值”这一目标的确立,标志着内部审计由传统的“消极防弊、积极兴利”阶段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价值增值阶段。

2013年,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对2003年的内部审计准则进行了全面的修订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新准则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进一步完善成熟,并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从新准则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明确了内部审计的目标,即: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二是重新界定了内部审计的功能,内部审计不仅要对组织经营活动进行监督评价,也要对促进组织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建议咨询;三是拓展了内部审计的范围,内部审计不再是单一的“查错纠弊”式的财务账项审计,而是拓展到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三大领域,涵盖组织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四是提出了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方法,增强了准则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2 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途径

内部审计虽然不直接参与组织价值的创造,但可以通过确认和咨询服务为组织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达到改善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从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增加组织价值。

2.1 内部审计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实现价值增值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并针对内部控制运行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促使企业以合理的成本促进有效控制,达到改善公司治理、增加组织价值的目的。对内部控制的确认服务集中体现在通过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程序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而确认现行内部控制体系能否保证组织目标的完成来发挥增值作用。内部审计相对于外部审计来说,对组织内部环境、控制活动及关键风险点比较熟悉,在确认服务过程中能够比较迅速的发现内部缺陷,为完善内部控制提供依据。增值型内部审计不仅要确认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还要通过提出建议、解决方案及相关培训等咨询服务实现价值增值。

2.2 内部审计通过加强风险管理实现价值增值 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向管理层及时反映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缺陷,提出改进风险管理的建议,增强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并对组织内部开展风险管理起指引作用,进而增加企业的价值。实施风险管理审计是增值型内部审计确认服务的主要表现形式。内部审计通过对组织风险管理流程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关键风险控制的充分性、风险评估和报告的准确性进行审查和评价,进而确认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提出防范风险的有效建议。内部审计还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咨询功能,通过风险管理培训、风险咨询顾问、内部风险自我评估等方式参与风险管理,对组织面临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进行经常性的调查、研究、分析和评估,并向管理层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具体防范措施、建议,促进组织改善风险管理,增加自身价值。

2.3 内部审计通过完善公司治理实现价值增值 公司治理是组织的投资人代表所遵循的程序,其宗旨在于通过监管管理层的控制活动和风险管理行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和价值,进而谋求更大的竞争优势,而合理有效的制衡机制是其持续运转的重要保障。发挥着监督、评价职能的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目标趋于一致。将内部审计贯穿于整个公司治理过程,确认领导人员的履责情况,评价其经营业绩,更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增值型内部审计主要是通过评价组织内部环境的完整性,经营活动的效益性,经营决策、目标、计划的可靠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等一系列确认服务;以及通过合理预测未来的发展前景,帮助管理层改善经营环境提出合理化建议,开展业务培训降低企业审计和监管风险等一系列咨询服务,从而实现公司治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实现组织目标。

3 如何提高铁路运输企业内部审计增值功能

3.1 创新审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 2013年,铁道部改制转变为铁路总公司,但内部审计理念并未因此而转变,内部审计部门缺乏对被审计单位和下属部门的服务意识,管理层对内部审计职能的传统认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实现“财务型审计”向“增值型审计”的转变,是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也是铁路运输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首先应转变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传统认识,在管理层的意识里审计的主要职能在于监督,而对经营管理、安全生产、财务成本良好的监督和服务也恰恰是增加企业价值的保障。其次审计人员应积极转变增值型内部审计理念,由以往的“监督型”转变为“参与型”,增强服务意识,通过提供建设性的审计意见、高质量的审计报告赢得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

3.2 完善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效率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日益完善,内部审计在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的同时,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也为内部审计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所谓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良好的股权结构、完善的董事会结构、董事会对经理层的良好激励和约束、高效的组织架构和运营流程。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运输企业虽然实现了政企分开,但执行的是“厂长负责制”,公司治理结构尚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从而抑制了内部审计功能的有效发挥。为此,铁路运输企业应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建立权利制衡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及信息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真实完整、反馈及时顺畅,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

3.3 拓展审计范围,创新审计方法 目前,铁路运输企业内部审计范围集中体现在对经营业绩、资本经营、财务状况方面的审计,而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司治理方面的审计涉及较少。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铁路运输企业应突破传统的财务审计局限,围绕铁路运输生产开展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公司治理审计、人力资源审计等增值型内部审计,充分挖掘运输生产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实现内部审计价值增值。

铁路内部审计要实现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目标,还需要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审计效率。在审计手段上,将手工查账与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结合起来,建立审计信息库,实现上下联动、信息共享。这样审计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成本费用、劳动工资、物资采购、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等信息数据和规章制度,了解管理层最新的要求,从而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在审计方式上,将传统的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结合起来。由于铁路生产力布局的调整、优化,铁路运输企业的组织规模越来越大,被审计单位也越来越多,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与业务量的非对称性矛盾,也要求加强非现场审计,实现节约审计成本,增加企业的价值。

3.4 量化审计考评,提升审计质量 铁路运输企业对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主要是对审计立项、方案实施、底稿编制、报告撰写、下达决定等各环节,在格式、形式、问题、建议等方面的控制,但对审计质量评价、控制、考核的标准不够具体,不利于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施与发展。为此,一是制定全面的审计质量评价标准,对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审计工作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二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建立严密的监督与复核制度,提高内部审计规范。三是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激励审计人员增强质量控制意识,从而提高铁路运输企业整体审计质量,充分体现出内部审计带来的增值效益。

参考文献:

[1]余玉苗,詹俊.论增值型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J].审计研究,2001(5).

[2]王光远.现代内部审计十大理念[J].审计研究,2007(2).

[3]胡杰武,万里霜.企业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论文 篇5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文献综述

借助中国知网(CNKI)文献检索系统,对2004-2014年公开发表在中文核心学术期刊上的文献进行检索,以“增值型内部审计”作为主题,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0篇,以“增值型”、“内部审计”、“组织价值”作为关键词,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0篇。经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如下:刘颖认为,强化增值型内部审计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主要表现在增值型内部审计符合经济集约型发展趋势,增值型内部审计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节奏,增值型内部审计适应经济全球化大环境,增值型内部审计促进综合实力提升四个方面。邹娟提出在我国推行增值型内部审计十分必要,是切实贯彻和执行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需要,是强化风险意识增强竞争力的需要,是减轻生存压力适应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内部审计地位实现组织价值最大化的需要。在内部审计实现增加组织价值目标的对策方面,安广实、陶芸辉认为要从努力拓宽内部审计范围,加快转变内部审计方式,采用先进内部审计方法,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加速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六个途径来推进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王薇觉得内部审计实现组织价值增值的途径是在推动组织治理中实现增加,在完善组织内部控制中实现增值,在改善组织风险管理中实现增值,在强化保证性服务中实现增值。

显然,以上学者多数停留在理论上研究增值型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实践经验甚少,并且对增值理论还没有形成统一观点。

二、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卫生系统的实践

本文根据上述对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理论性研究,结合衢州市卫生系统实际以及近些年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实践,就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必要性、途径、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及创新审计模式方法来实现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功能,以期进一步推动衢州市卫生系统医疗卫生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一)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功能随着内部审计目标变迁变得日益凸显,本文认为就目前衢州市卫生系统现状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为适应经济发展步伐的需要。

目前我国经济进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效益水平持续增长。在这种新经济形势下,仅靠传统的发展方式已无法满足组织的发展需求,亟需在内部控制、组织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突破,这一现状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也随之提升。组织的发展变化要求内部审计跟上组织的步伐,发挥其增加组织价值的功能,推动组织实现发展新突破,在加快组织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提高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地位的需要。

外聘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进行对组织开展内部审计逐渐成为现代组织的选择,成本的压力和内部审计的外包对组织内部审计部门及其审计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内部审计如果无法实现为组织增加价值,其所面临的生存压力会越来越大。内部审计要充分发挥其价值增值的功能,在扩展业务范围的基础上,促进组织有效开展风险管理、改进内部控制、完善组织治理,最终实现组织价值的增值,以提高其在组织中的地位。

三是增强组织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各类组织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风险也日益增大。这些变化促使内部审计必须跟上经济发展的潮流,适时吸收内部审计工作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对组织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防范,并提出建设性建议和意见,不断优化组织的经济结构,实现组织的价值增值,从而促进组织综合实力的提升,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二)内部审计实现组织价值增值的途径

从理论上说,本文认为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表现形式分为两种,其一是为组织提供增值服务,主要通过咨询服务为组织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及建议;其二是为组织减少损失,主要通过对组织控制的评价来确保对防止组织价值遭受损失的充分性和有效性。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实现价值增值的领域有三个方面,即内部控制领域、风险管理领域、组织治理领域,内部审计通过在这几个领域发挥作用来为组织增加价值。

1. 完善内部控制,增加组织价值

内部控制是组织内部约束机制的主要内容,在维护组织生存、提高组织活力、防范组织内部风险、增加组织价值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实现内部监督、考察或考核的主要手段,也是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再控制。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价值增值领域,通过评价衡量组织内部控制的实际状况,发现组织内部控制制度上存在的缺陷,以及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所存在的与既定目标间的偏差,在此基础上查找原因、分析影响结果、确认组织薄弱环节、探索优化途径,最终为组织提供强化内部控制建设的建议,实现为组织增加价值。

2. 改善风险管理,增加组织价值

对组织进行风险管理是管理层和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内部审计在组织风险管理中的任务是对组织风险管理进行再监督。内部审计自身所具有的独立性,使其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上更为全面、主动,更具有信息优势,所提出的防范控制措施也更为有效。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价值增值领域,通过经常性的调查、分析、评估及预测,查清组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评价风险管理的实施和运用程度,确保风险管理者在应对风险时所运用的控制和治理措施适当有效,并在降低、转移或容忍风险等方面为风险管理者提供对策建议,减少风险给组织带来的损失,达到为组织增加价值的目的。

3. 推动组织治理,增加组织价值

组织治理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产生的,用以解决成本、管理层选择与激励问题的制衡机制及制度安排,其实质是确保经营行为符合组织的核心利益。从安然到世通,一个个组织治理失败的案例迫切要求组织将内部审计提升到组织治理的高度,许多管理先进、理念超前的大中型企业也已将增值型内部审计引入至自身的组织治理当中。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价值增值领域,通过有效发挥信息疏导功能、完善组织治理机制,实现弥补外部审计欠缺、稳定组织治理结构的目标,使得组织的事前防范、事中监督及事后弥补更加科学合理,为组织减少损失,增加价值。

4. 降低审计成本,增加组织价值

内部审计通过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在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及效益,实现降低审计成本,同样可以为组织增加价值。随着纷繁复杂的审计业务越来越多,审计部门亟需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新理念下的增值型内部审计,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从自身工作出发,为组织增加价值寻求新的途径。内部审计可以利用适当的IT工具对财务报告和合规性审计进行自动分析,便于审计人员查找问题、修正预测结果,从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更好地增加组织价值。

(三)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主要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内部审计实践工作,当前衢州市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

法律法规的完善和行业自律是内部审计有效发挥为组织增加价值功能的保障。当前我国内部审计法律法规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增值型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对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审计程序方法、审计人员权利和义务的规定都不够明确,无法最大程度上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此外,内部审计行业处在理论探索阶段,规范建设和人员岗位培训等方面存在不足。

2. 在组织中的地位不明确

内部审计要想发挥真正的作用,必须明确其在组织中的地位,保证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对管理层的监督显得软弱无力,工作经费等受到制约,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任用等没有话语权,制约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3. 增值功能尚不明显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关键在于其增值功能的实现,当前内部审计仍然停留在查错防弊的阶段,对组织的增值效果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无法有效衡量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效用。

4. 审计服务水平较低

内部审计作为组织控制的一部分,还没有深入到组织治理的层面,对管理层的控制不够到位。此外,内部审计咨询服务开展的不够多,无法及时针对组织内部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有效实现增值作用。

(四)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功能实现的对策

内部审计增值组织价值功能的实现要求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审计机构、审计人员、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改善。近年来,衢州市卫生财会管理中心在内部审计实践工作中努力探索内部审计为医疗卫生单位实现组织价值增值的对策,具体如下:

1. 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1)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内部审计人员职责

中心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浙江省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先后修订完善卫生系统《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规范》、《内部审计岗位职责》以及《内部审计管理控制岗位职责》等制度,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内审制度体系,并明确了内部审计负责人、内部审计项目组长、主审、审计人员等职责,做到以制度规范审计行为,以管理促进审计成效,为实现增加组织价值提供制度保障。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客观的内部审计工作环境,是内部审计顺利发挥其职能,实现为组织增加价值的客观前提。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直接影响其增值功能的实现。衢州市卫生局党委成立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全市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并指定由衢州市卫生财会管理中心具体负责承担卫生系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心内部设立了内审科,并在各医疗卫生单位明确内部审计的分管领导,设立专职和兼职的内部审计岗位,配备专职和兼职的内部审计人员,形成健全的三级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确保内部审计工作正常开展,从而实现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为内部审计实现增加组织价值提供组织保障。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建立内部审计专家人才库

针对当时卫生系统内审人员大多来自财务部门,知识结构单一,使得审计多局限于凭证账表层面,难以发现深层次的问题,阻碍了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这一现状。首先中心每年制定培训计划,一是安排内审人员参加较高层次的短期培训,比较系统的更新知识;二是每年安排内审人员参加省内审协会组织的内部审计人员继续教育;三是组织内部培训和工作研讨,培训内容除审计、财会专业外,还涉及计算机技术、工程、税务、经济法规等;四是积极参加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以及地方内部审计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以此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中心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将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信息收集形成内部审计专家人才库,目前专家库人员已达87人,满足不同审计项目的不同专业要求。如对医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中,可以根据医院的专业技术结构以及审前调查确定的审计重点,将审计组人员安排由医疗、工程、总务、检验、医学影像、设备、物价、计算机以及财会人员共同组成,改变了过去仅由单一财会人员组成审计组导致出现审计盲点的弊端。同时,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监督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的完成效率与效果,定期审查审计人员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不断提高增值型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

(4)营造和谐的内部审计氛围

加强组织沟通,营造和谐、积极的内部审计氛围,为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有效实施提供观念上的引导。主管部门需要营造一种为组织增加价值的组织文化与氛围,加强对审计人员为组织增加价值观念的培养。内部审计机构应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内审人员与领导、内部审计与上级审计机关、合理与合法、宏观利益与微观利益的关系,协调各种利益冲突,使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及业务人员积极配合内部审计工作,使审计工作得以健康发展,共同实现为组织增值的目标。在增值型内部审计理念下,组织的各个部门需要转变传统的审计理念,并进行通力合作,共同为实现组织价值增值而努力。

2. 创新内部审计模式及方式方法

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后,内部审计工作将会更加繁杂、难度加大,而信息技术发展与水平的提高为审计工作的简化与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可能。内部审计人员需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步伐,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寻找审计线索,从而加大非现场审计力度,以便在组织规模不断壮大、信息量不断增加、经营风险不断复杂化的新经济形势下顺利地完成审计任务,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实现组织目标。

(1)积极探索构建内部审计模式

中心主要从审计定位、审计方式以及审计方法三大方面来实现内部审计模式的转变。首先是明确审计定位、创新工作思路。中心转变观念,明确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的职能,把它定位在服务上,将“服务”理念贯穿于内部审计工作始终。其服务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服务审计局。为国家审计提供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上期国家审计问题的整改情况、开展内审以来发现问题的解决情况以及单位内控情况等,为国家审计制定审计方案、确定审计重点提供依据。二是服务主管局。为主管局提供下达给被审单位各项工作任务计划执行的情况,并对各项规章制度的遵守执行情况起确认作用。三是服务被审单位。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是增加组织价值,改善组织营运,帮助被审单位查找漏洞,控制各种风险,这无疑是在被审单位自身业务防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道坚实的防控墙。近年来实现了内部审计工作从评价到参与,从查错防弊向内部控制评价,从事后向事前、事中,从就事论事向综合分析评价、提供咨询服务,从审计成果实现以追求单纯数字成果向追求审计综合效果等五大转变。其次是转变审计方式,通过推行财务收支审计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实施经济合同审计,开展内部控制评价、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以及审计调查等,不断拓宽审计领域。最后是转变审计方法。在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查阅账册等方法基础上,采用实地拍照取证、召开座谈会、填列调查表、开展问卷调查、进行分析性复核、汇总对比等方法开展审计工作。通过探索新的内部审计模式来提升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效能。

(2)创新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

一是开展风险管理。

对组织进行风险管理,将组织运行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风险,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经对医疗卫生单位进行全面梳理,将重大风险种类分为决策性风险、政策性风险、法律性风险、财务风险、医疗风险、诚信风险、信息风险以及员工安全风险八大类风险,并对上述八大类风险提出了防范措施,制定相关风险管理计划,督促建立医疗风险报告制度、不良事件反馈制度和不良事件讨论制度。通过建立一个安全医疗系统来控制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医院经营能力,保证患者安全,促进医疗卫生单位可持续发展。

二是建立审计发现问题的分类管理制度。

中心充分运用审计成果,将审计发现的问题按照性质分为5类:Ⅰ类为严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问题;Ⅱ类为严重违反省卫生厅、市卫生局各项管理规定的问题;Ⅲ类为存在内部控制漏洞及风险的问题;Ⅳ类为影响效率效益的问题;Ⅴ类为一般差错。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从制度、体制、管理等方面全面分析存在问题原因,对每一类别的问题建立持续改进的具体流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为主管局领导决策和被审计单位整改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这一手段,从根本上解决了内审工作中屡查屡犯问题。

三是重视审计成果综合分析运用。

如在对××医院的审计中,审计发现无主和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治疗欠费较多,且费用上升速度较快,严重影响了医院以及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审计人员深入分析,找出欠费的主要原因是无主和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多为贫困、生活无着、查找不到近亲属的流浪乞讨人、五保、低保对象以及触犯刑法的犯罪人员,审计人员在审计期间就立即向主管局汇报情况,并将欠费形成的原因、欠费项目、欠费具体人数等以翔实的数据呈报给主管局和医院,经多次向政府部门领导汇报后,促成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行为预防处置工作的意见》文件的出台。文件规定在××医院建立安康病区,作为全市肇事肇祸行为及倾向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和强制收治的制定场所之一。对于贫困、生活无着、查找不到近亲属的有肇事肇祸行为及倾向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由民政部门给予医疗救助,对五保对象和低保对象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其司法鉴定费用和住院期间的康复治疗、基本生活等费用,由其户籍所在地财政承担,对城市生活无着、查找不到近亲属以及外来流动人口中无法查清原籍和无监护人或有法定监护人但无力承担监护责任的精神障碍患者,其司法鉴定费用和住院期间的康复治疗、基本生活等费用,由市财政承担。这一文件的出台,不仅使得历年欠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流浪乞讨人群得到及时救治,而且还建立了一个长效机制,保证了无主和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司法鉴定费用和住院期间的康复治疗、基本生活等费用,明确了各方责任,从源头上促进了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四是实施后续审计。

中心通过实施后续审计工作来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按照审计意见书的要求落实处理意见、采纳审计建议,检查被审单位实际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出现整改了一个问题后又产生新问题的情况;将被审单位实际采取的纠正措施与审计整改报告中已经采取的纠正措施进行比较,检查二者是否一致以及问题的纠正情况;侧重检查是否存在根本未整改的问题,检查其有无弄虚作假行为,督促、帮助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落实。同时,也让内审人员更好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实际工作,对审计意见和建议的可行性和正确性进行检验,总结成功经验、查找改进不足,使内部审计工作取得实效,真正实现为组织增加价值。

三、结论

通过实践,使得增值型内部审计在优化组织结构、改善组织经营、控制组织风险、增加组织价值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更加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功能,仍需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理论及经验,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探索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途径和方法,探讨今后内部审计如何更好地通过增加价值,实现组织目标。同时,内部审计人员也要深刻认识内部审计在组织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升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并制定适合组织发展的内部审计操作方法及流程,真正实现组织价值增值。

参考文献

[1]邢潇丹,徐晶,郝佳音.从传统内部审计到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发展[J].知识经济,2013,(11):125-126

[2]刘颖.增值型内部审计途径探索[J].中国内部审计,2006,(5):35-37

[3]邹娟.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商业会计.2011,(31):43-44

[4]翟守芳.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研究[J].会计师,2012,(10):58-59

[5]张培.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值问题探析[J].财会通讯,2012,(2):108-109

[6]邱田春.浅析增值型内部审计[J].现代经济信息,2011,(13):125

[7]郭璐.企业价值增值的利器——内部审计增值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0.(4):119

[8]商明晶.基于公司治理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J].会计师,2010,(6):68-69

[9]安广实,陶芸辉.增值型内部审计实现途径探微[J].会计师,2012,(8):3-5

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论文 篇6

增值型内部审计能够全面提升企业社会价值、资产价值、信用价值和人本价值,最终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及企业竞争力的审计目标。

内部审计在农村金融机构中主要发挥以下增值作用: 第一,评价农村金融机构基本活动与辅助活动内部控制情况,为农村金融机构正常运转提供一定程度保障;第二,内部审计以独立、 客观的角度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咨询服务,优化各个环节,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协调成本。

二、农村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价值增值评价体系构建

文章选择平衡积分卡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评价体系的原因如下:一是内部审计部门仍然被视为农村金融机构的一个费用中心,其为金融机构增加价值的评价单纯依靠财务指标难以有效准确的评价,需要平衡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二是内部审计部门为农村金融机构增加价值更多的体现在为其“ 客户”增加价值,从“ 客户” 层面的评价是不可或缺的;三是平衡积分卡是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相匹配的最佳评价模型,而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必须以助推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战略目标为根本。

1、评价指标的选择

评价指标的选择突出重要性、可理解性、直接性的原则,为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建立一个清晰、明确的评价体系。

( 1) 财务维度

内部审计活动能够识别并改善农村金融机构在日常运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有助于减少其成本,提高其运营效率和效果,内部审计的直接增值可以通过发现其潜在的成本节约。 因此,财务维度我们选取以下两个:一是全年审计费用节约额占总预算的百分比;二是提升其他部门的生产率。

( 2) 客户维度

内部审计部门的客户包含董事会等管理层以及被审计单位等部门, 由于董事会等管理层是股东利益的代表, 所以从这个角度设计的指标反映的是内部审计部门对股东价值贡献。

因此,客户维度选取以下几个指标:一是董事会等管理层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时间,该指标从侧面反映了内部审计的效果;二是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意见或建议的比例,该指标可以反映内部审计提出的建议的质量;三是董事会等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满意度,管理层的满意度越高,表明内部审计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贡献越大;四是被审计单位的满意度,该指标可以反映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服务的认可程度。

( 3) 业务流程维度

内部审计的业务流程是执行审计计划,完成审计目标, 展现内部审计部门价值的支撑,其最终的结果体现在价值增值的度量上。 因此业务流程的维度选取以下两个指标: 一是审计工作计划完成百分比;二是有价值的审计建议的数量。 有价值的审计建议能够促进农村金融机构战略目标的实现,即该审计建议能够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和效果。

( 4) 学习与成长维度

学习与成长维度反映的是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知识结构等综合素质,实际上是其他三个维度的驱动因素, 是提升内部审计效率、执行审计计划、实现内部审计增值基础。 本文在该维度中选取一个指标,即内部审计人员人均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的课时量,反映内部审计为组织培养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人才的价值增值。

上述指标的选择均依据内部审计突出价值增值的量化处理。

2、评价指标量化及权重设定

我们对平衡积分卡评价体系的九个指标均进行定量处理,针对各指标权重的设定,本文采用专家判断打分法的方式进行。 通过向某国有大型银行内部审计部门13位内审工作经验非常丰富的审计人员发放调查问卷,以各专家打分结果的算术平均数得出各指标权重比例见表1。

指标得分 = 对应档次下限得分 +( 对应档次上限得分 - 对应档次下限得分)*( 实际发生数 - 对应档次下限发生数)/( 对应档次上限发生数 - 对应档次下限发生数) 。

为根据每个指标得出最终的评价结果,我们将定量指标分为优秀、良好等五个档次,每个档次有分数参考范围, 详见表2。

三、农村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价值增值评价体系实证应用

某农村金融机构审计部门查处了大量违规违纪行为, 暴露和深挖了许多经济案件,促进了该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和业务经营的健康发展。

为检验上述评价体系的实用性与准确度,本文根据某农村金融机构内部审计部门2013年价值增值各指标情况, 依据上述评价体系对该部门的价值增值进行考核评价,最终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计算得出,该内部审计部门价值增值评价体系得分为95.38分,其中财务、客户、业务流程维度均表现优异, 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作用。 该评价结果与该农村金融机构2013年在全省内审系统获得先进内部审计单位是相符的,说明该评价体系对于评判内审部门价值增值作用水平是可行且有效的。

四、结论

基于平衡积分卡的增值型内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将组织的战略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和指标,从而促使其能够更好地为组织的目标服务。 本文对各考核指标所占权重的计算采用的是专家判断打分法,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对专家经验依赖程度较大,后续在该方面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摘要:文章首先用平衡积分卡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增值型内部审计评价体系;然后从财务维度等四个维度中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评价指标,并对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行了赋值;最后利用平衡积分卡对农村金融机构增值型内部审计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农村金融,增值型,内部审计

参考文献

[1]刘澄、闫学文:企业内部审计评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内部审计,2012(6).

[2]张其镇:基于BSC的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探析[J].审计与理财,2012(6).

[3]刘荣:运用平衡记分卡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层级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云南大学,2012.

[4]闰学文、刘澄等:基于价值导向的内部审计评价体系研究:理论、模型及应用[J].审计研究,2013(1).

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论文 篇7

(一)我国对内部审计定义的修改

201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公告(2013年第1号),对原《中国内部审计准则》(2003年版)进行了修订,并对内部审计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而原定义为:“组织内部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与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内部审计新定义,体现了中国内部审计行业对自我转型发展的强烈要求,对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位,强调了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突出了内部审计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引导审计理念从内部审计是检查系统的认识向内部审计是控制系统的认识转变;审计职能由过去单一的以监督为主向现在及未来的以增加价值为导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审计目标由以查错纠弊为主向以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能力为主转变。

(二)与国际内部审计定义的对比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框架》所明确的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内部审计新定义与国际上的定义非常趋同。二者对内部审计职能由监督为主转向增值服务为主的认知是相同的,均突出了内部审计服务企业的职能。这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赋予内部审计的崭新职能,要求内部审计应扩展为融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审查于一体的综合管理审计,实现价值增值的新功能。

二、中国A公司推进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做法

为了促进内部审计有效发挥增值作用,从2006年开始,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就一直致力于倡导国有企业以开展管理审计的方式推进实施审计战略转型,即实现从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收支审计和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并重的全面转型与发展。

以下以我国某一大中型国有企业(简称A公司)为例,谈一谈国有企业建设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践做法。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环境

1. 内部审计组织架构

2005年,A公司在董事会下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由公司总经理担任委员会主任;在公司经营层设立审计部,将内部审计部门的隶属关系由公司总会计师主管调整为公司副总经理主管。审计部是内部审计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机构。审计部内部设置审计室、风险室,主管公司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工作。

2. 人力资源

审计部专职审计人员共计10人,其中工程审计3人、风险管理审计3人、绩效审计4人。在人员专业背景中,财务专业人员占60%、工程造价专业人员占30%、管理专业人员占10%。

3. 审计理念

从2005年开始,A公司就在传统的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增值审计理念,即要求审计视角不能仅停留在财务核算层面,而是要关注数据背后的业务流程的控制问题及重大风险,要深度挖掘问题根源,提出改善及优化意见;2010年开始推行实施专项管理审计,将“管理审计个数及权重”作为年度KPI指标纳入平衡计分卡重点推进,每年实施3~5个管理审计项目已成为常态性的工作内容。内部审计实现了立足于公司发展,结合公司当前热点、难点、妨碍经营目标实现的重点领域或环节实施审计。崭新的审计理念引导内部审计有效地将审计目标及工作重心由单纯的监督类审计转向促进企业增加价值的“监督+服务”类审计。

(二)增值型审计(管理审计)立项模式

内部审计工作重点是否与公司科研及生产经营需要实现完美结合,是审计能否促进公司增值的基础。自2010年起,A公司内部审计改变以前的策划思路,由以往被动接受委托开展审计转变为密切结合公司实际,主动了解市场需求,确定审计工作方向与管理重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每年末,A公司审计部广泛征集审计项目,就次年将要开展的审计项目范围,主动与公司领导进行充分沟通,了解公司领导关注的重点以及对审计的需求状况,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发函以及现场访谈等方式广泛征求战略计划部、财务管理部、投资管理部等重要职能部门意见,以此初步确定审计计划领域。

二是对所有征集的审计需求,结合A公司的科研生产状况,评估各项审计需求与公司战略目标、发展规划及年度经营计划的关联性、重要性、紧迫性,初选出次年拟开展的管理审计项目。对所有收集的审计需求按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危害程度制定系统的评价标准,采取多维度管理人员参与的形式进行评价。然后,根据初选的管理审计需求,结合审计资源具备情况(时效性需求、专业知识的需求等)再次讨论确定公司管理审计工作计划。

三是将计划初稿报公司主管领导审阅批准后,作为公司年度计划安排实施。

通过审计立项,A公司的管理审计触角深入公司的投资决策、生产能力布局、人力资源配置、组织机构设置、生产组织安排、运行保障与供应、新产品研发及项目管理等各个领域。

(三)审计人力资源组织模式

管理审计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层次高。审计人员必须熟悉管理流程,管理经验丰富并具备一定专业背景。为有效地开展管理审计,A公司打破职能部门界线,组织模式由以往的本部门独立作业向多部门联合作业转变,对内注重专职审计人才培育,对外搭建审计人才库,确保管理审计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

A公司一方面加强专职管理审计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另一方面,为拓展管理审计领域的宽度与广度,综合利用公司各专业领域的现有人力资源,在公司范围内建立审计人才库,涵盖经营计划、资本运作、管理创新、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市场营销、科研技术管理、运行保障及信息技术等专业领域的人才。

(四)管理审计分析方法与技术

在管理审计项目中,审计人员面对的是一个个抽象的业务流程,传统查账式的审计方法已不再适用,找到一种适合当前管理审计需要的分析方法和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从管理流程中抓取重大问题,追根溯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是有效开展管理审计的当务之急。在管理审计实践中,A公司内部审计突破了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采用了“头脑风暴法”“调查问卷”以及“鱼骨图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审计工作。审计思路是采用“头脑风暴法”及“审计调查问卷”快速抓取流程中的存在问题,进一步核实后,从重要的问题入手,采用“鱼骨图分析法”查找问题根源,根据问题及原因,再次启用“头脑风暴法”广泛征集改进建议。

一是引入“头脑风暴法”,全面发现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非结构化的方法,它鼓励群体中每个成员自发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不允许对这些想法提出任何批评,同时将所有想法都记录下来以备日后进行评估。

审前调查阶段,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开展大量的访谈活动来挖掘流程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到审计切入点,并形成初步的审计判断。首先,内部审计人员要了解该流程所涉及的职责分工以及相关的内外部客户,运用“头脑风暴法”向经常与该流程打交道的相关领导、管理者或客户提出问题,听取他们的意见和看法,获取大量反映流程状况的真实信息。审计带入的是非结构化的问题,即“您认为XX流程存在哪些制约因素”,“作为用户,您认为XX流程给您的工作带来哪些障碍”,“有哪些地方亟待公司改进”等。在这个阶段,审计人员只需认真倾听、注意收集信息。

二是设计审计调查问卷,进一步挖掘流程缺陷,确定审计重点。通过“头脑风暴法”收集的流程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核实,一个有效方法是采用管理审计调查问卷,它是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份完整的调查提纲,这种调查表详细列出了应予调查的所有主要问题,并构成审计的重点内容。

三是采用“鱼骨图分析法”,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追根溯源。“鱼骨图分析法”是分析导致问题出现原因的方法,其最早是用于分析生产中造成质量问题的因素。步骤是先确认出现的问题,然后用“头脑风暴法”找出产生问题的因素,并按其特性进行分类,最终发现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分析过程的图形表达以问题作为逻辑主线,各类因素层次分明地列出,结果直观且条理清楚,因形状似鱼骨而称为“鱼骨图”,也可称为因果分析法。

在管理审计中,对于“头脑风暴法”、审计调查问卷收集到的问题,审计组应进行分类梳理,经审计核实后,以重要的问题为主线,再次利用“头脑风暴法”辨识问题根源,收集证据证明这些原因确实存在,最后形成审计意见。

(五)建立审计成果转换工作机制

审计报告所反映的问题只有得到充分的披露,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被审计相关部门或单位积极响应,问题得到解决,管理缺陷得到弥补,才能真正体现审计的增值效果。A公司为保证审计报告的问题最终转化为管理的改进,制定了相应的成果转化工作机制。一是审计报告必须附有被审计单位的书面意见反馈书;二是审计报告在公司OA上公开传阅,领导的批示、部门的办理意见可随时查阅;三是对承担整改责任的部门或单位进行跟踪考核,落实整改情况。

(六)审计增值成效

增值审计工作的新模式,有效地优化了A公司业务流程,加强了内部控制,提高了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一是通过开展增值型审计,完善公司管理制度及流程170余项,堵塞了管理漏洞。审计后制定的主要规章有《公司股东事务管理规定》《公司供应商管理办法》《基建项目评估管理办法》《新产品研发项目考核办法》《工具工装管理办法》等,为A公司在投资、并购、新产品开发、运行保障等领域控制风险、加快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通过开展增值型审计,为A公司的机构调整、人员配置、工艺布局调整提供有用的参考依据。A公司近年推动的改革,如内部机构的整合、分设,人员配置及工艺布局的调整,公司管理审计提出的意见是其主要依据之一。如基建技改的合并、精密加工中心的拆分、质量检验人员的配置、采购职能的集中归并等均来源于管理审计的建议。通过这种调整,公司合理分配了职能,减少了管理环节,提高了管理效率。

三是通过开展增值型审计,提高了A公司控制风险、防范风险的能力。近年,A公司基本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定期对风险信息进行收集,对各项风险进行动因分析和评估,对所有重大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预案及管理改进方案,对防范风险或控制风险损失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与世界一流企业内部审计的对标分析

随着审计理论的国际化趋同,我国企业与国际一流企业内部审计遵循的均是国际内部审计标准,其中并没有我们不了解、没有掌握的新理论。但是,不同的是,世界一流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注重内部审计发挥价值作用已成为企业的内在需求。国际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目的明确、计划统筹性强,在目标确定后,公司高层充分授权、大力保障,从而使内部审计部门有所作为,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

反观A公司,在深入开展管理审计、探索增值型内部审计工作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成绩,但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的内部审计现状,仍可以看到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

以下以法国空中客车公司(Airbus,简称空客公司)内部审计为例对二者进行比较。

(一)组织地位高,保证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空客公司已建立了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遵循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架构模式,即在董事会下设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委员会成员由股东会、董事会选举产生,完全独立于公司经营执行层;同时,在首席执行官领导下独立设置内部审计部门。业务上,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与内部审计委员会保持紧密联系;行政上,内部审计部门则直接对首席执行官负责。因此,在空客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很高。内部审计机构在内部审计委员会、总经理授权下可以直接接触企业战略、运营以及监控体系的运行信息,任何人不得拒绝审计,内部审计机构在公司内部有着很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A公司内部审计组织模式也是参照国际标准设置的,但不同的是A公司现代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内部审计委员会缺乏独立性,其成员为公司总经理及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真正能够领导与控制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实质上是公司高管,内部审计委员会不能代表董事会形成对执行层的监督与约束;另外,内部审计部门没有由总经理直接负责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部审计的地位与权威性,影响了其独立性。

(二)内部审计是价值创造部门,是公司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

自从美国、欧洲多次出现类似于安然、四通公司舞弊造假的丑闻事件后,欧盟出台了第八号方针,要求企业构建合规性认证体系,公司董事长为公司合法运营责任人。法国着手将此方针转化为国内法律。空客公司根据该项方针建立合规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对各个业务流程的合规性及内部制度的遵循性、风险管理状况进行管理监督。由此,空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重心由以前对业务流程进行监督、咨询服务转向了对企业合规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等内部监控体系运行状况的再监督,内部审计成为继业务流程、监控体系(合规部门、风险管理部门)之后的防范企业风险、保障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第三道防线。

A公司审计部内部设有风险管理室,负责全公司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建设,将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职能融合在一起,即内部审计直接参与了企业风险管理第二道防线的建设,因此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重心直接放在对业务流程(第一道防线)的审计上,无法真正发挥风险管理第三道防线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内容广泛,对公司经营管理实现全覆盖

空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开展:公司对法律的遵循性、公司经营目标实现情况、内部程序运行情况以及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内部审计工作重点与企业经营目标实现过程紧密联系,审计领域不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而是涉及企业运营、质量、管理、合规性及战略管理等各个方面,内部审计工作已渗透于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在空客公司的2014年年度审计计划中,26%为生产、工程及计划管理审计;8%为客户服务审计;8%为销售与市场战略审计;8%为供应链管理审计;4%为人力资源审计;19%为财务控制审计;17%为子公司审计;11%为安全信息管理审计。

在此方面,A公司的内部审计正在实现战略转型,审计内容也日趋多样化。从工作量上看,经济责任审计与管理审计所占时间分别占一半;从项目比重看,管理审计的数量仍然偏低,为总项目数的20%~30%,且目前A公司审计项目类型难以涉及战略层面及信息系统方面。

(四)制定以风险为导向且充分考虑公司高层需求的工作计划,引导内部审计有所作为,将成本转化为价值

空客公司有着很强的成本效益观念,他们认为,内部审计资源是企业的一项成本,重要的是如何引导这项成本有效地创造价值。此时,一份以风险为导向且充分考虑公司高层领导需求的工作计划尤为重要,它可以确保审计工作目标不偏离,引导内部审计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在空客公司,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是如此形成的。

1. 风险导向

内部审计年度计划与风险管理结果紧密结合,计划审计项目来自于公司风险评估结果。内部审计工作重点领域为公司重大风险领域或公司高层领导关注的领域。

2. 层层筛选

审计工作计划内容并非由内部审计部门单方面说了算,而是由内部审计部门、业务部门、公司高级管理层进行层层筛选。首先,在风险评估结果中,内部审计部门关注公司重大风险与从未审计的领域,初步筛选200~300个风险点;然后,组织召集各部门负责人进行第二次筛选,根据重要性原则将计划审计项目数量降至100个左右;第三步,与公司执行委员会成员充分沟通,以确定需要尽快开展的审计项目,约为60个;最后与董事长、首席执行官、财务总监沟通,由公司领导层确定需要审计的项目。经此程序,列出2014年的审计项目计划为54个,经内部审计委员会批准后发布。

3. 启动早、历时长

每年8月,空客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即开始准备组织下一年度计划的拟订工作,由于筛选覆盖面大,工作细致,整个计划制定过程历时5个月。8月份,审计部门开展初步筛选。9~10月,组织各部门负责人二次风险筛选。11月由公司高管层筛选,11月底将计划结果报公司内部审计委员会批准。12月份内部审计部门准备计划实施工作。次年1月即开始完全按照年度计划开展工作。

A公司内部审计立项时,同样考虑了企业的薄弱环节及业务部门、公司领导层的意见,但计划项目起源没有与风险管理结果相结合,不能科学地判断哪些领域是最需要实施审计的。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公司风险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风险评估结果的可靠性不足。

(五)狠抓审计问题整改工作,实现审计成果转化

空客公司对审计问题整改有如下理念:内部审计工作的意义主要是促进审计中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若审计发现问题始终未得到有效整改,则内部审计工作毫无意义;不应仅是具体的问题得到整改,而是产生问题的运营或监控体系得到完善;审计问题整改意见不是审计人员强加于被审计单位的,而是双方充分沟通、协同作业的结果;审计问题整改必须落实责任至人,而不仅仅落实至部门;对拒不整改的责任人要予以严厉惩罚等。

正是这些务实的理念引导空客公司卓有成效地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转化为公司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具体措施包括:在发现问题阶段,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反复沟通、评估整改建议的可行性;在报告阶段,采用表格化形式清晰表述问题的整改状况及整改里程碑,且落实具体责任人;在整改阶段,定期(每三个月)开展后续跟踪审计,持续报告问题整改状况;对于未整改问题,及时报告公司首席执行官,对整改责任人予以处罚。

同样,A公司也很重视审计问题整改工作,但在执行中存在不足。如有的审计建议空泛,可执行性差,无法落实;整改计划未形成有措施、有责任人、有时间节点的里程碑;公司对拒绝整改、屡查屡犯的现象缺乏惩戒或者惩戒力度不够。

(六)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及职业发展是保障审计成效的根本

人的因素是决定内部审计是否发挥增值作用的根本,试想,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工作经验、学习能力,团队缺乏激情,又怎么可能主动发现问题呢?因此,空客公司非常注重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及职业发展,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热情。

1. 审计人员准入门槛高

审计人员必须是本科以上学历、有专业背景、熟悉企业且有着丰富经验和出色业务能力的专家。截至2014年初,包括首席审计总裁在内,空客公司集团总部共有36名审计人员。这些审计人员有着各自不同的职业背景,在首席审计总裁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中内部审计人员28人,鉴证调查专家6人、IT专家1人。人员特点有:(1)专业背景多样。28名审计员按7人一组(1名领导、6名员工)分设在4个审计组内,审计员具有财务、工程、运营、金融、IT等不同专业背景。(2)工作经验丰富。内部审计必须有8年工作经验且至少有4年在空中客车工作经验。(3)年龄层次分明。内部审计领导者及主管平均年龄为50岁,而审计员平均年龄为35岁。(4)拥有多种职业资格认证。如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注册信息系统内部审计师(CISA)、舞弊查核师(CFE)、注册项目经理(PMI)、注册IT安全经理(CISM)。(5)来自不同国家。现有团队人员中共有9个国籍,分别为法国、德国、西班牙、英国、奥地利、美国、巴西等。

2. 审计岗位流动性大,审计岗位与运营岗位定期(3~5年)流动成为常态

空客公司一贯执行内部审计人员定期交流制度,即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3~4年后必须流动至公司其他部门,由其他部门再挑选人员至内部审计部门。现有审计人员中,50%来自于计划、产品生产、工程等部门,30%来自于财务部门,20%来自销售、合同管理部门。因此,从审计专业年限来看,在目前的28人中,大多数人的专业年限在4年以内,具体分布为:1年以内10人、1~2年6人、2~3年7人、3~4年2人、4年(含)以上3人。

岗位轮换制度一方面增加了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及经验,有利于内部审计团队保持激情、专业胜任能力及独立性。另一方面,将审计人员充实到业务流程,有效提高了公司对风险管理第一、二道防线的监控能力。

3. 培训活动针对性强,内部审计岗位成为公司运营岗位的培训平台

空客公司执行内部审计三年期培训计划,第一年学习内部审计技术方法以及补充专业知识,即对财务背景人员补充培训运营、项目管理知识,对非财务人员补充培训财务知识,使其掌握计算机信息化下如何开展IT审计等;第二年的培训内容更多是战略管理层面的,包括如何通过财务战略融资获得价值,开展有关管理变革的讨论,运营/项目管理培训等;第三年则对审计员担任未来管理岗位角色进行准备,开展有关管理以及在原专业领域内的业务培训等。

目前,处于战略转型中的A公司在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方面面临两大困惑:一是仍沿用了传统审计模式下的人力资源知识结构,专业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基本以财务为主,目前虽然组建了审计人才库,从业务流程抽调专家参与审计,较好地弥补充了人力资源单一知识结构上的不足,但由于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资源冲突,导致审计人才库人员利用率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增值型内部审计对战略管理、运营管理、信息技术及风险管理专家的渴求;二是审计人员缺乏流动性,许多审计员在审计岗位上一待几十年,工作热情难以长年持续高涨,同时,由于缺乏晋升通道,对审计员的激励不足,导致审计员主观能动性不足。同时,A公司没有形成内部审计岗位与业务岗位定期交流的用人机制,无法彰显内部审计在公司人力资源培养上的贡献。

四、启示与借鉴

为了使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更好地发挥增值作用,本文通过对标国际一流企业,提出以下几点供转型中的国有企业学习与借鉴。

(一)赋予内部审计较高的组织地位

一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做实内部审计委员会。在内部审计委员会成员的选定上遵循独立性原则,相关成员不在公司执行层任职。内部审计委员会定期检查内部审计部门工作开展情况,以实现对公司运营层的有效监督。二是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由公司总经理直接领导和管理。总经理充分授权内部审计部门审查和评价企业价值链的全过程。

(二)实现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有机融合

首先应充分发挥业务流程风险管理(第一道防线)、全面风险管理(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定期对第一、二道防线的有效性持续开展评估工作,有的放矢,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作用,为公司实现战略目标保驾护航。

(三)不断完善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组织建设

一是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准入门槛。审计人员必须工作经验丰富、学习能力强,且是某专业领域内的专家;人员配置应科学合理,专业突出,分工协作;建立规范的培训、取证制度,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与执业能力,增加工作的有效性与权威性。二是重视审计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建立审计岗位与其他业务岗位定期流动的用人机制,一方面增加内部审计部门的活力与创新力,另一方面通过审计岗位的锻炼与培养,将优秀的审计人员输送至公司管理层,更好地为公司经营服务。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审计工作计划评估程序

强化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计划模式,引导内部审计工作将有限的资源用在企业最需要的地方。一是企业做实、做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二是审计工作计划的制定应从风险管理结果出发,重点围绕影响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重大风险开展工作;三是制定工作计划时应充分听取企业业务部门、公司高级管理层的意见;四是做好审计资源配置的评估工作,确保计划的可执行性。

(五)提升审计报告实效

按照报告用途的不同,对不同阅读者选择不同的报告模式。对于内部审计委员会,可以定期形成综合报告,但是,对于公司高级管理层的舞弊行为,应进行专项报告;对于公司高级管理层,每份审计报告均应报送概要报告,对重要问题及重大风险事项应予以重点描述;对于被审计单位,审计问题整改是第一要务,因此,审计报告中应着重于审计问题整改计划的表述,整改计划应有明确的整改目标、整改措施、里程碑以及责任人员。

(六)注重审计问题整改工作

对于审计中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内部审计部门有责任开展持续监督工作,并及时报告整改归零状况;同时,应明确被审计单位负责人为审计问题整改的责任人,对于拒不整改的行为,公司应制定严厉的惩戒制度,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Z].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2013年第1号)[Z].2013.

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内部审计,增值型,审计干预,门诊收费

某市属医院日均眼科门诊量约1000人, 高峰期日门诊量1300余人。眼科门诊的常规检查项目包括视力、裂隙灯及直接眼底镜检查等。为了提高病人就诊的效率, 节约医生检查的时间, 医院专门安排了护士为前来就诊的患者先行视力检查, 病人到诊室就诊之时其病历本上已经具备了视力的检查结果, 便于医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病史询问和进一步详细检查, 其他常规检查项目由医生完成。该医院均安排医生整体诊疗后由医生一并收取患者的视力、裂隙灯检查和直接眼底镜检查等费用, 但这种“后付式”服务存在漏收费的风险。

一、眼科门诊常规检查漏收费风险因素识别

(一) 固有风险

眼科又细分青光眼、白内障、眼底病、小儿眼科、眼外伤等不同专业。普通视力检查虽然是一项基础检查项目, 但又不完全是必查项目。由于普通视力检查费用低 (2元/次/双眼) , 工作量主要由护士完成, 部分医生不重视该项收费, 存在“无所谓”的态度, 容易产生疏漏。

(二) 控制风险

常规监督成本过高。门诊部曾派专人在视力检查室做抽查统计工作, 以考核有漏开单现象的医生。这种管理付出的人力成本与回报严重不成比例。首先, 专人统计一天发现若干漏开单的医生, 漏收费金额累计起来不过几十元, 而监督成本超过数百元。其次, 漏收费金额小起不到触动改进的作用, 医生意见大, 管理似乎在“小题大做”。三是监督成果不能持续。每次整顿后的三个月左右, 漏费现象又成“翘尾”趋势。

(三) 检查风险

1.常规检查收费方式是抽查门诊处方。这种检查方式对于“多收费、乱收费”效果较好, 但对“后付式”项目, 若已做检查未开单, 则很难确认漏收费的事实。

2.现有HIS数据统计数据粗放, 出诊医生、诊查人次、项目收费等信息孤岛未集成。无法给管理部门提供有效风险预警信息。

3.患者眼科门诊常规检查占就诊人次的比例多少是合理的?目前缺乏评价标准。

二、眼科门诊常规检查漏收费风险评估

内部审计师在全面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寻找门诊常规检查流程的缺陷和主要风险点。

(一) 风险信息收集

1.通过HIS系统收集2009年眼科门诊业务数据。包括医生工号、就诊人次、检查次数、医生所属专业等。

2.现场观察眼科7门诊诊疗流程的各个环节, 重点关注“后付式”收费的开单环节。

3.与当事人的医生、护士、患者、收费员、物价管理人员、门诊部管理人员等进行访谈。主要包括了解眼科各专业组细分情况、出诊医生人次、每工作单元诊疗患者人次、医护比与分工等;了解引起漏费的原因;了解曾经采取哪些措施防止漏费及失效原因。

(二) 风险评估

1.在风险信息收集的基础上, 结合医务管理人员的全面辨识, 采用职业判断法进行风险评估。

2.门诊常规检查项目漏收费风险评估结果

经数据统计分析, 门诊查视力、裂隙灯及眼底镜的检查收费比例远低于医生诊察患者人次 (不含简易号) 的50%。普通视力检查作为基本的检查项目, 假设正常情下的比例应达到70%, 仅此一项, 由于流程缺陷、医生漏开单等因素, 全年漏费预计达12万元, 若考虑到裂隙灯及眼底镜的检查漏收费, 已构成较大经济损失。风险评估结果引起了医院领导的重视。

三、眼科门诊常规检查漏收费风险控制措施

(一) 风险控制目标

风险控制的目标不是为了扣罚某个人, 而是为了纠正和改进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避免更大范围内合理收入的不当损失, 甚至是常规基础检查漏查带来的医疗风险。举例来说, 某白内障专业组医生当月诊察患者600人次 (不含简易号) , 查视力收费为200人次, 查视力收费比例为33%。专业组平均查视力收费占比60%—70%, 则要关注当事医生异常原因。

(二) 风险控制措施

1.联合医务部门召开专题会议, 引导医生重视, 规范操作, 避免疏漏。

2.借助HIS信息系统, 完善数据监控。为了常态跟踪风险控制措施是否取得成效, 内部审计师设计门诊常规基础检查统计表。首先, 建立业务数据与财务收入数据比对;其次, 突出重点, 降低监控成本。从眼科门诊几十种常规检查项目中筛选了查视力、裂隙灯和直接眼底镜检查三个项基础检查项目;第三, 根据专业组医生的建议, 把统计结果按眼科专业组细化统计, 以增强评价的合理性。

3.风险预警监控。内部审计将风险监控预警指标量化, 通过信息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直观的方式体现风险即将发生的征兆。每个月将调查结果公示, 分析存在的异常事项, 将分析结果提供给专业组作为管理参考。实践证明, 通过利用HIS系统加强宏观审计管理工作, 不但及时控制了漏收费风险, 并且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较好的控制成果。

四、眼科门诊常规检查漏收费风险控制成果

(一) 普通视力检查等三项基础检查占比情况已逐月改观

审计干预6个月期间的眼科门诊常规门诊普通视力检查等三项医疗收费得到规范。普通视力检查占就诊人次比 (不含简易号) 从46.68%上升到61.29%, 裂隙灯检查占比从44.95%上升到62.18%, 直接眼底将检查占比从27%上升到40.59%, 并在此峰值期间波动。

(二) 风险控制措施取得良好收益

内部审计价值=显性价值+隐性价值-审计成本 (1) 。内部审计干预6个月期间, 投入审计人力总成本约1000元, 获取因避免漏收费而产生的合理效益211, 615元。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及直接眼底镜的检查占就诊人次比分别从46.68%上升到61.29%、44.95%上升到62.18%及从27%上升到40.59%。

1.显性价值

在收入上, 堵塞收费漏洞, 增加医院合理收入。合理收入是医院经济持续发展的血液, 是医院价值的体现。经测算, 产生显性价值=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所取得的实际收益数-期初占比情况×6个月人数 (如果不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减少漏收费31149人次、减少漏收费211, 615元 (详见表1) 。同时, 在护理人员工作安排上, 减少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支出。

2.隐性价值

在诊疗程序上, 规范眼科医生诊疗行为。每月的统计数据公示起到了监督检查的作用。促进科室开展医师规范性操作, 特别是对年轻医师的培训。对于应查未查视力的专业组, 进行医疗风险预警。

(三) 在业务管理上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

同年, 该医院推出基础检查风险监控标准 (试行, 详见表2) 。在此监控标准上下浮动5%—10%视同正常浮动。当超过或低于风险监控上下限范围时, 则可展开是否多收费或少收费的调查。

就管理措施而言, 也曾有人质疑过, 如此管理是否会导致多度检查?事实上, 由于此类检查金额小、检查工作量收费不与医生收入挂钩, 所以不会产生开单提成的风险。

五、对内部审计增值服务作用的认识

(一) 风险管理需在宏观、整体的概念上去把握方向

风险的管理措施中, “控制”是最消耗成本的, 应重点用于内部控制中的关键环节。对于非关键环节的风险, 可以用风险转移、风险分担、风险承受来解决。内部审计为组织发挥增值的作用, 既要在增加内部控制措施上下功夫, 也要在减少无用功的内部控制措施上下功夫, 摒弃无谓工作则具体可以通过取消低价值审计和减少非生产性时间来达成, 促进组织高效率地工作。

(二) 高度重视风险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

流程导向的风险管理, 是内部审计提供价值增值服务的重要方面。除了可预见的显性价值, 内部审计的隐形价值还体现在通过在信息系统嵌入审计监控跟踪的模块, 进行持续督导问题的整改, 同时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监督的作用, 使风险得到了及时预警和防范, 促进员工自律、自我改进与自我管理。

(三) 再造审计成果, 充分挖掘审计价值

风险监控报告机制。内部审计部根据不同报送对象的差异需求, 对审计成果进行加工再造, 将审计工作中发现的有价值的信息以情况汇报、公示、管理建议等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内容力求简明、务实, 为医院各级管理者和临床医生提供了服务支持, 减少管理成本, 增加了医院合理收入, 从而实现内部审计增值作用。

注释

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值问题探析 篇9

(一)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内涵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以下简称IIA) 在1991年的第61届年会上对内部审计做出了全新的定义。按照IIA的思想, 2001年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将内部审计重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旨在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营运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引入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 以帮助实现组织目标”。该定义首次赋予内部审计“确认与咨询”的双重服务身份, 也首次将“增加价值”一词引入内部审计, 同时为内部审计指明了一条新的发展方向———增值型内部审计。

以增加价值为目的的增值型内部审计, 是一种全新的内部审计理念。其包含以下四个要素:服务宗旨是增加组织价值, 实现组织目标;增值活动是确认和咨询活动;增值领域包含风险管理领域、内部控制领域和公司治理领域;增值方法是运用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在这一审计理念下, 内部审计部门不再被单纯地视为一个成本费用中心, 而是一个可以增加价值的利润中心, 它通过为组织增加价值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内部审计的职能不再是单纯地监督和查错防弊, 而是服务主导型, 内审人员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积极营销自己的内部审计产品, 从而更好地为被审计部门服务;内审部门与其他部门不再是单纯地审计与被审计关系, 而更多强调的是合作共赢, 强调与被审计人员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内部审计的工作形式也从财务审计过渡为风险导向审计。

(二)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要素关系

从对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要素分解可知, 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是通过三大领域 (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 中的两大活动 (确认和咨询) 来实现的。确认服务的业务类型包括:财务审计、绩效审计、遵循性审计、系统安全性审计以及审慎性调查审计。咨询服务的业务类型包括:进行内部控制培训、为管理层提供关于新系统的建议、起草相关政策、参与质量管理小组等等。确认和咨询服务都是为组织增加价值的服务, 二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多数审计服务既包含确认服务, 又包含咨询服务。由于传统的内部审计理念侧重开展确认性服务, 使得在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理念下, 能否较为全面地开展咨询性服务, 对内部审计实现增值显得尤为重要。在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三大工作领域中, 确认服务和咨询服务相互交织, 共同为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服务Á。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三大领域和两大活动的关系如图1。

增值型内部审计以风险管理为中心, 以价值增值为目的, 以企业目标为目标, 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三大领域充分发挥其确认与咨询这两大功能, 是增值型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的关键所在。此外, 内部审计通过提高审计质量, 节减审计成本, 也可以达到为企业增加价值的目的。

二、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的途径

(一) 评价及改善风险管理, 为企业增加价值

对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是管理层和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 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就是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再监督。内部审计部门相对于企业其他部门的独立性, 以及相对于外部审计具有的信息优势, 使其在企业的风险管理中能发充分挥主观能动性, 通过评价风险管理的实施和运用程度, 确保管理者运用了适当的控制和治理措施来应对风险, 并在降低、转移或容忍风险等方面为管理层提供适当的建议。 (1) 确认性增值:内部审计部门运用一定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 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估和报告, 帮助企业发现并评价重要的风险因素, 规避或尽可能减少风险损失的发生。此时,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更侧重于事中和事后的评价。 (2) 咨询性增值:内部审计人员主动发挥能动性, 对企业存在的经常性、普遍性的问题, 特别是企业面临的财务和经营风险, 进行反复调查、分析、预测, 查清问题的根源及可能的发展方向, 通过为管理层提供改进风险管理的建议以及开展风险管理培训等措施, 帮助企业改善风险管理, 为企业增加价值。此时,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更侧重于事前的建议, 内部审计师充当的是风险管理顾问的角色。

(二) 评价并改善内部控制, 为企业增加价值

企业的内部控制确保企业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企业遵循法律法规的有效机制。内部审计本身就是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一种监督机制, 也是一种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通过内部审计, 可以适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测试评价, 寻找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和偏差, 为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1) 确认性增值:内部审计部门在对企业风险管理评价的基础上, 对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深入的评价。内审部门主要从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各部门对内部控制遵循性、内控的实施是否得到保障这三个方面着手, 衡量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程度和有效性, 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提供客观基础。 (2) 咨询性增值:针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或偏差, 内部审计人员可找寻其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并向管理层和相关部门提出改进的措施及建议, 从而达到防范和化解风险的目的。同时, 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开展内部控制培训, 可以有效提高内部控制的执行效率和效果, 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因此, 内部控制培训被视为增值型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的重要途径。

(三) 评价并改善公司治理, 为企业增加价值

而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 是保障这种再监督机制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从安然到世通, 一个个公司治理失败的案例迫切要求企业将内部审计提升到公司治理的高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也成为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的又一重大领域。 (1) 确认性增值: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的评价主要从治理环境、治理程序和治理过程这三方面开展。评价治理环境、道德、以及相关政策, 优化治理环境;评价治理程序, 对治理程序的完整性、有效性、合法性做出结论, 帮助企业完成各项治理目标;评价治理过程的有效性, 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公司治理。 (2) 咨询性增值:内部审计部门可通过提供培训服务及相关宣传活动来实现其咨询增值功能。如高层基调培训、介绍高层基调的成功典范、帮助管理层制定经营行为指南、创办刊物介绍行业内的先进典范等等。

(四) 降低审计成本, 为企业增加价值

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完善自身管理机制, 在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的前提下, 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及效益, 降低审计工作成本, 同样可以达到为企业增加价值的目的。对于现代内部审计来讲,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审计手段的不断完善都为内部审计控制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提供了条件。新理念下的内部审计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 从自身工作角度, 为企业增加价值开辟一条新途径。

三、内部审计实现价值增值的保证条件

(一) 组织制度保证

独立客观的内部审计工作环境, 是内部审计顺利发挥其职能, 实现为企业增加价值的客观前提。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隶属关系比较复杂, 甚至有一些内部审计隶属于企业的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的负责人, 这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在这方面, 应借鉴国外公司的审计委员会模式, 内审部门直接向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或相关机构报告。在这种报告模式下, 内部审计的地位也会大大提高, 从而有利于内部审计的建议直接传达给决策部门, 使增值建议得到有效落实, 增值目标得以有效实现。总之, 企业应在组织架构上充分考虑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提高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 为增值型内部审计顺利实现价值增值提供组织制度保证。

(二) 人员素质保证

目前, 我国企业中的内审人员大多来自财务部门, 知识结构单一, 使得审计多局限于凭证、帐表层面, 难以发现深层次的问题, 这是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的一大障碍。增值型内部审计理念下, 内审人员要充当管理顾问的角色, 因此它需要内审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的知识和技能, 熟悉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计划, 懂得经营管理的各方面知识。企业应优化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结构, 广纳来自财务、管理、法律、信息技术、以及与企业业务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 提高内审部门的整体素质和内审人员的胜任能力, 为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提供软件保证。此外, 企业应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培训, 可让内审人员在企业内部其他部门进行轮岗实习, 熟悉企业的整体业务和各个部门的工作流程。只有深入了解各个部门的工作流程, 内审人员才更容易从专业的角度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充当好“咨询师”和“顾问”的角色。

(三) 文化氛围保证

内部审计部门要营造和谐、积极地文化氛围, 为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有效实施提供观念上的引导。在这方面, 内部审计主管人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内部审计主管需要在内部审计部门营造一种激励员工为组织创造并实现价值的组织文化。同时, 内审部门要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使各层次的管理人员能主动与内审人员配合, 更好地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由于传统的内部审计注重事后的监督, 被审计单位与内审部门容易形成一种对立的局面, 很多企业内部都流传着一种“防火、防盗、防审计”的说法。在增值型的内部审计理念下, 内审人员要转变工作态度, 变事后的监督为事前的引导, 防患于未然。如:JCpenney公司的审计师对首次担任商店经理的同事提供支持方案。新经理由于经验不足, 多数会出现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审计师不是等待事后指出这些控制的薄弱环节, 而是进项事前的引导, 在新经理上任初期亲自上门与之讨论支持方案, 从而尽可能防止这些薄弱环节的产生。这种工作态度不但避免了新经理的形象损失, 也让审计师成为商店经理在上任之初最先结交的好朋友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光远:《把握时代脉搏, 开创内部审计事业新局面》,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上一篇:沥青路面结构参数下一篇:非婚同居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