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型内部审计

2024-10-15

治理型内部审计(共11篇)

治理型内部审计 篇1

摘要:从增值型内部审计产生的背景及涵义的提出入手,分析了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指出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价值增值的作用,是创造公司价值的重要载体。进而分析了我国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基于公司治理视角下,增强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策略。

关键词:公司治理,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值功能

1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提出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以前无法预见的经营风险[1]。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变得日益不可确定,组织的日常运作需要越来越多的评估和保证,管理当局迫切要求内部审计进行变革以应对风险。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国内外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以股份制公司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现代企业的流行,世界最大的跨国公司几乎全为股份制公司企业,而且其规模日益扩大,管理层逐渐增多,使得内部审计越来越重要。在此过程中,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内涵同样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从IIA(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ternal Audit,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的新旧定义比较中可以看出这一点。旧定义中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评价活动,并作为对该组织的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的服务。而新定义中,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和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组织目标。根据IIA关于内部审计的新定义[2],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其核心是强调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所谓增值型内部审计即为组织增加价值的内部审计。它并非一种新的审计形式,而是一种审计理念,是内部审计发展的新阶段。

2 公司治理与增值型内部审计

(1)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结构。

规范的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有效运行的必要前提。关于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一般认为,内部审计是现代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反过来又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审计既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同时又参与到公司治理有效性的审计之中。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管理层执行风险和控制的措施,并向董事会报告其工作状况,董事会为了证实管理层报告的真实性,授权审计委员会对其进行鉴证,审计委员会利用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职能对管理层的风险、控制的管理与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证实,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将检查、证实的情况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这样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对风险管理系统和控制系统进行充分的监控,对它们的监控直接有助于组织达成其目标。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价值增值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监督管理部门同样要为企业的价值增值服务。拓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树立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理念,对企业防范风险、实现企业效益、保证企业价值增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价值增值作用。[3]

IIA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李学柔:《内部审计实务导读》(修订本),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3)将公司治理定义为:“组织的投资人代表、如:股东等所遵循的程序,旨在对管理层执行的风险和控制过程加以监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公司治理是对管理层的控制活动和风险管理行为的再监督。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的两个重要部分。公司治理的主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控制的有效性,另一个是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内部审计通过为审计委员会“效力”参与公司治理,内部审计作为“审计委员会的耳目”。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可以归纳为(2003 Dana R·Hermanson,Larry E·Rittenberg.Internal Audit And Organization Governace.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 Research Foundation,2003):系统评估控制环境,对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评价管理层执行控制过程的有效性;对风险控制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对管理层的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评价;执行审计委员会的欺诈分析和特别调查;对高层基调进行独立评价。

首先,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4],通过介入企业风险管理、治理和控制领域,以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并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价值增值。对于内部审计的增值作用,我们虽然无法准确定位内部审计在企业价值链上所处的位置,但根据国内外内部审计实践,内部审计可以在企业价值链的多个环节发挥作用。单个环节的增值作用,如采购环节的物资采购比价审计,可以完善采购环节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降低采购成本;对企业整体价值的提升,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促进公司管理水平的提高,公司治理的完善,表现在资本市场上就是企业的经济增加值。其次,内部审计是创造公司价值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努力帮助组织预防和减少损失,当内部审计成本小于损失的减少时,公司价值增加。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存在客观上会对组织内的经营管理者和其他职能部门产生威慑作用,使其不得不维持良好的控制系统,并努力改善工作绩效。这种被动的“自律”行为客观上导致了组织价值的增加。

3 我国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价值增值服务的现状及问题

(1)内部审计法制建设上的现状及问题。[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制定了关于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但较长时间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进入21世纪后,政府及各级监管部门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日益重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在相关法规中对内部审计的关注越来越多。经过审计署和内部审计协会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审计法》、《公司法》为基础,以《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为骨干,再配合其他政策性法规组成的内部审计法制体系。但是,必须看到,我国内部审计法制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无论在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上,还是具体实施的规定中,都忽略了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联系,没有将增值功能纳入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中。这给内部审计增值服务的提供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不仅可能导致内部审计在设置和职能定位方面的偏差,而且使内部审计在执行过程中针对某些问题找不到法律依据,无章可循。因此,虽然我国的内部审计法制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仍存在欠缺,不利于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发挥。

(2)内部审计主体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截止2002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中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占65%。研究表明,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公司,无论在规模还是在业绩上表现都优于未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公司,其经营理念也较为先进。但研究也同时表明,设立与未设立内部审计的公司在经营理念和业绩方面的差异并不十分明显,这说明内部审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次,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归属不同,其领导体制也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这种领导模式侵害了内部审计的客观性,限制了内部审计的报告层次。第三,我国内部审计部门主要实施财务收支审计的占被调查企业的80%,内部控制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占60%(该统计数据是根据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结果得出的数据),表明我国企业中内部审计的服务范围主要局限于财务审计领域,审计服务范围狭窄,职能单一。第四,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局限于传统的审计项目,其功能以保证为主,内部审计人员多数是专科、大专毕业,缺乏较高的专业素质,知识结构单一,后续教育没有得到有力的实施,使得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审计的需求,同时内部审计地位不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使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与热情。

(3)内部审计实施中的现状及问题。

从审计时间来看,还有部分单位停留在事后审计,没有前移到事前审计或事中审计。事前和事中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风险的以前预警和实时监控,将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可能导致的损失控制在最低的水平,而事后审计则往往具有时滞性。从审计模式来看,我国内部审计所采取的模式还是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制度基础审计为辅,没有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采用账项基础审计模式,直接对会计账目和数据进行详细审计,目的是为了保证财产的安全性和财务数据的真实、合法;这种审计模式虽然可以通过对财务资源的“保值”达到间接“增值”的目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的详细审计大大增加了审计成本,并且审计范围受到局限,使得增值效果并不明显。即使是在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上实施账项基础审计,也较少考虑控制环境,忽视了其他人对风险的态度,使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提供受到限制。从审计手段来看,主要以手工审计为主,形式单一而且落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经济高速发展,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此时,以简单手工操作为手段的内部审计已经不能针对这种快速变化给出及时的应对措施,更不可能对外来的风险进行方法,因此无法应对现代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而且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繁重的手工检查只能增加内部审计的成本,将内部审计的资源过多地消耗在无谓的事项上。因此,手工审计的方式不仅不利于内部审计顺应时代发展进行变革,而且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支出,损害了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4 公司治理视角下,增强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策略

对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探讨,目的在于客观了解我国企业中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内部审计的增值能力。

(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是导致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得不到应有发挥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来看,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因此急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极借鉴国外先进和成功的经验,对其加以总结改进,以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较为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法律体系。

首先,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制定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审计法》来取代现有的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该法的内容可以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在其基础上加以修改和补充。其次,在法律上明确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和地位。对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进行强制性规范,加强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建设,结合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内部审计程序与方法的建立、内部审计标准的制定以及内部审计质量监督等问题,确保各项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一致。同时,还应在法律中对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行为和责任进行更具体的规范,从而为内部审计部门的管理提供法律支持。最后,在法律上将内部审计纳入公司治理的框架中。内部审计作为构成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稳定的三个重要支点之一(一般而言,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连同公司的管理层共同构成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稳定的三个重要支点,也是监控财务信息真实性的关键环节),它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但是,从规范内部审计和完善公司治理的角度看,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的关系是相互分离的,因此在《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对内部审计进行明确的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2)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合理整合内部审计资源,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首先,要合理设置内部审计的组织形式[6],提高其权威性。我国上市公司根据股权结构的不同划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他们的公司治理模式不同,其内部审计机构要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国有股的所有者缺位的现象,董事会不能代表所有者的利益,因此内部审计机构不能隶属于董事会,而应该将内部审计设置于监事会之下,与董事会平行,直接向监事会报告,这样就能很好地弥补所有者缺位带来的权力失衡;民营企业拥有明确的所有者,股东之间的制约明显好于国有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应该隶属于董事会下的审计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同时服务于总经理,这种隶属关系有利于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其次[7],通过加强监督和后续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优化审计人员的结构。最后,要增强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计效率。审计质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只有加强监控才能有效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才能切实为企业增加价值。另外,还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内部和外部资源,有效的减少内耗,降低成本,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3)拓展内部审计服务领域,转变内部审计理念。[8]

现代内部审计其审计范围不仅涉及企业的经营业绩、资本经营、财务状况等,而且还融入了经营管理和治理层面。因此,拓展内部审计的服务领域成为内部审计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其服务领域也应突破传统的财务审计的局限,其涉足的领域应该涵盖包括风险管理审计、战略审计、公司治理审计、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内部审计要取得长足发展,在改变观念的同时还应注重引进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术,努力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在审计手段上,要突破传统的方式,在审计技术上,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以提高内部审计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春花:《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D];福州大学,2004:1-6。

[2]杨根芽、殷文正:《浅析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J];《管理视角》2006(21):97-98。

[3]盛琛:《公司治理下的增值型内部审计》[J];《冶金财会》2007(4):18-19。

[4]尹维劼:《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M];中信出版社,2006:3-14。

[5]崔璐璐:《公司治理视角下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D],暨南大学,2007:29-59。

[6]王汉民:《2004.论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建设》[J];《山东经济》2004(6):144-145。

[7]刘晓东:《内部审计的新理念-增值型内部审计》[J];《中国内部审计》2007(11):48-49。

[8]余玉苗、詹俊:《论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发展》[J];《审计研究》2001(5):31-33。

治理型内部审计 篇2

一、高校治理中内部审计现状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入持续增长,高等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办学自主权更加灵活,因此导致高校内部的经济活动日益多样和复杂化[1-2],但是,在高校经济活动转型的时期,高校的经济管理工作并未能与高校转型同步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高校中的腐化频发现象对高校的整体声誉产生了严重影响。针对高校经济活动转型的新特点,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和定位内部审计工作并及时更新观念。现阶段我国的高校治理中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1.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认识不到位

在机构设置上,部分高校采用审计部门和监督机构合并办公的方式,有的高校直接将审计与财务机构合并在一起,虚设为两个部门,没有实际的审计人员;有的高校的审计部门实际并未履行经济监督的职能,而是将其作为应付上级审计的接待部门;有的高校则将多余的会计人员临时安置至审计部门。上述各种情况,既不利于审计部门独立地履行审计职责,更不利于高校的健康发展,有违审计机构设置的真正作用[3]。

2.传统的财务审计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

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重点在于对高校各项财务活动的审查监督,以保证高校的正常运行,属事后监督的范畴。其职能和行为主要是通过对高校内部财务收支状况及费用列支的合理合法性进行审查,发挥监督作用,以达到查错纠弊的目的。目前我国高校进行的各项审计大多属于合规性审计,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审计监督来防范和减少各种违规行为,是一种传统内部审计的保证性服务。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后勤等附属机构也在逐渐改革,对高校内部审计职能进行调整势在必行。

3.独立的内审机构难以保全

教育部办公厅明确规定,高校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使审计机构和审计队伍保持稳定并不断加强,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但是,有不少高校的内审机构还是被合署或合并,不利于审计工作重点的体现,不利于保证资金、时间、审计人员安排及案件处理的完全实施,因此就很难保证内审工作的独立性,进而影响内审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使审计工作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4.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不相适应

高校经济业务激增伴随的是审计项目和审计内容的逐年扩大,一方面,学校希望审计部门挑重担、加任务,有效监督学校的经济业务;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增加的工作任务,审计人员人手不足,高素质的审计人才尤其缺少。因此,高校薄弱的审计力量难以适应繁重复杂的审计任务,也是高校内部审计的常见问题之一。

二、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的效用

1.内部审计有利于完善高校治理结构

高校内部审计包括两个方面,即:微观层面详细项目审计和宏观层面长期计划审计。一方面,通过审计具体项目,就被审计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意见,从局部出发解决微观层面的个别问题;另一方面,通过高校战略性发展活动审计,定期、系统审查高校战略目标,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对高校管理者提出战略性的意见和建议[4]。

2.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高校内部审计以相对独立的身份参与高校治理,可以比较客观地对高校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以及时发现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效应对。另外,内部审计通过对高校财务报表的审计,能对管理层在披露财务信息方面起到有效的约束和督促作用[4]。现就高校审计的一些具体实例来说明内部审计在高校财务活动和基建项目中的监督作用。重庆市某高校在至共完成财务审计项目277个,审计资金总额1040407万元,促进增收节支 734万元;实施基建、修缮审计项目1882项,送审金额69364万元,审减额4748万元,审减率6.85%,为学校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湖南一高校在-间审计各类合同731份,涉及资金1.98亿,为学校节约经费2584.42万元,四年完成基建维修工程审计项目1581个,审计金额2.22亿元,节约资金1544.49万元,核减率为6.9%;完成财务审计112项,审计金额34.35亿元,查出违纪违规金额1618.1万元。

3.内部审计的评价作用

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作用是公正评价已发生的相关经济活动,高校内部审计的重点是评价、监督、监管高校中的经营活动。即评价学校诸如投资、成本、收入和利润等费用发生的相关中心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期间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监督和监管内部领导者委托代理活动的经营是否合法合理、是否经济有效和切实可行执行[5],并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以便相关领导能更有效地管理学校的各项经营活动。

4.内部审计的咨询作用

公司治理下企业内部审计研究 篇3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评价指标

一、公司治理下企业内部审计的概述

1.企业内部审计的涵义

内部审计是由各部门、各单位内部设置的审计部门进行的审计,对组织各类业务与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其是否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指引的方针与程序,是否合乎规定和标准,是否发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作用实现组织目标。企业内部审计则是企业内部建立的一个内审部门,主要审计企业财务收支及与之相关的经营管理活动。公司治理是企业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合理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各因素,有计划地指挥、调节、监督企业经济活动各项职能的总称,企业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是由内审在公司治理下或企业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所决定,内审服务于企业管理,但也受到企业管理的制约。

2.公司治理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

(1)对审计目标的影响

在企业内部审计处于公司治理之下时,实际上公司治理所关注的受托责任领域、内容及重点的变化已潜移默化影响了内审的目标定位。我国公司治理普遍是国有股一股独大,且国有股股东虚位,致使企业高级管理层作为受托人所承担的外部受托责任未能得到有效履行。伴随着公司治理改革的实行,这一问题得到解决,而内审作为确保受托责任履行的控制机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正好可协助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促进高级管理层有效履行其受托责任。这就使得内审所关注的受托责任从内部转向外部与内部受托责任并重。随着许多企业高级管理层开始觉悟内审可促进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便开始主动利用内审,要求其帮助各管理层有效履行受托管理责任,此时内审所关注的受托责任又转向了受托财务责任与受托管理责任并重,未达成此目标,内审应与企业经营目标一致,此时内审目标就上升为增值。为此,在公司治理影响之下,企业内审目标则定位于增值。

(2)对审计职能的影响

企业内审在公司治理影响之下,其服务对象便从单一的管理层转为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在根据其服务对象的需要,内审只能也从传统的监督和评价向确证与咨询转变。

(3)对审计对象的影响

任何一家经营企业都伴随着或大或小的风险,适当的风险管理对企业发展有一定的帮助,而由于企业都是由许多部门组合成,且之间都有一定的关联性,如果一个部门风险过大,那么风险就会从一个部门传递到另一个部门,使整个企业陷入困境。企业内审是一个超脱的部门,其可站在一个较高的高度获得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信息,并将该信息反馈给审计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故而,在公司治理下,内审将风险管理列为审计对象。

同时,公司治理作为内外部受托责任的桥梁,是确保受托人能以委托人利益为出发点的控制系统,内审部门将公司治理列为审计对象正是符合受托责任发展的规律。

二、公司治理下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随意

我国政府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设置内审机构,故而许多上市公司内审机构的设置并非出于企业生存和管理而设置,使得上市公司在设置内审机构时过于随意,内审制度的设立也是例行公事,缺乏主动性,使内审无法发挥作用。以泸市上市公司为例,根据相关学者研究,该市上市公司不合规设置内审机构的占13.16%,而在合规设置的86.9%中,企业以“审计部”命名的占53.84%,与“监察”相关的占18.12%,与“法律”相关的占12.04%,与“内审”相关的占3.04%,与“审计”相关的占5.16%等。从数据中可知,该地方上市内审机构设置混乱,而这主要原因在于上市公司对内审职责定位存在认识误区。除了泸市,我国许多城市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2. 企业内审工作范围局限性强

伴随着国际化竞争环境的加剧,为适应国际化竞争发展趋势,我国许多企业内部管理开始从一市场经济为导向转向管理现代化与科学化方向发展。然而,国内大多数企业内审主要集中在财务收支、内控、经济责任审计,其中财务收支审计占比超40%以上,内控与经济责任审计合计占比也达到30%以上,而对于信息系统、基建工程、舞弊等相关审计内容则鲜少涉及。由于内审内容主要放在财务收支审计方面,故而内审信息载体也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审计对象一般也是财务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告等,内审人员工作也是对这些财务资料的真实合法性进行稽核,比如稽核金额的准确性、项目的齐全性等。这就造成了内审工作范围过于局限。

3.企业内部审计缺乏评价标准

我国大多数企业内审人员的工作范围仅局限于相关财务工作内容,甚至与财务部相混淆,过分强调内审监督职能,忽视内审评价职能重要性,内部更是缺乏评价标准,企业也就缺乏对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目标、标准、程序、方法、报告等做出相应的内审制度规定,缺乏为内审部门提供指南作用。以一家体育器材公司为例,内审部门的作用除了评价体育器材生产、体育用品生产等开始是否真实、合理、有效,还要对这部分产品生产后的效益及成本控制是否及时、合理、有效进行评价,并对各项产业的资金使用评价采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这才是内审部门所需要的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

三、公司治理下企业内部审计的优化对策

1.设置合理内部审计机构

首先,变革内审管理模式,构建具有独立性、权威性的内审机构。由于我国公司监事会存在监督权“形同虚设”现象,故而可采取由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组织领导内审工作,内审机构需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而审计委员会在职能上对审计机构进行领导与监督,并对内审机构的组织章程、预算、工作计划、审计结果等进行复核,以提高内审机构的独立性。

其次,企业应明确内审在企业的目标定位,经目标定位于增值,并将内审机构定位为管理、风险与评价相结合的审计,发挥内审真实的只能作用,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经济效益为职能目标,加强企业风险管理。

最后,设置合理机构。根据国家规定,应在企业内部构建审计委员会,并由董事会直接参与审计部(或内审部)管理。

基于此,可为企业制定一个内部审计基础架构,具体如下图所示。

2. 扩大企业内部审计范围

西方国家的企业内部审计所涉及的范围广泛且深入,以美国为例,美国许多企业的内审部门已广泛开展企业发展战略、经营决策、投资效益、生产、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市场景气状况、物资采购、人力资源管理等审计。我国应效仿西方国家,扩大企业内审涉及范围,先从上市公司开始,对具备一定条件的上市公司以经济效益审计为重点,加强这些企业内控制度审计,并发挥审计评价职能,将审计重点放在经济资源利用与开发的有效性与管理与风险防范、评价效率上,辅助以资源配置、几件工程、舞弊、信息系统、环境内部等审计。

3. 构建内审评价指标体系

(1)偿债能力评价指标

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难免会负债,为偿还债务,企业必然要进行筹资,而筹资之前内审人员应先衡量企业偿债能力,偿债能力高低是反映企业经济效益与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具体偿债能力评价指标制定可参考国家财政部或审计部为企业颁布的偿债能力指标,具体可在企业内部设置短期和长期负债能力评价指标。影响偿债能力指标比率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清算比率、已获利息倍数,以万科公司为例,根据万科当前的经营状况,为其制定2016-2020年偿债能力指标预测表,具体如下表所示。

从表1中可知,2016和2017年万科公司资产负债率较高,但由于万科公司盈利水平较高,所以在2016年和2017年清算比率也将超过1,公司已获利息倍数接近国际惯例的3倍,这说明该公司在偿债能力方面仍然有着较强实力。

(2)盈利能力评价指标

该指标应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三个评价指标,并以成本费用利润率为主,成本费用利润率是指企业利润与成本费用总额间的比例,比例越高,说明企业所支出的经营成本越小,企业盈利能力越强,反之,企业所支出的经营成本越高,企业盈利能力越差。

(3)经营安全程度评价指标

该指标的设置应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保本作业率,是指保本销售额与实际销售额间的比率,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经营风险越大,反之就越小;另一方面是经营杠杆率,是指企业利润变动率与销售变动率间的比率,比率越小,说明且有利润变动越大,伴随的经营风险也更大,反之,说明企业利润变动越小,企业经营风险也更小。

四、结论

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分析公司治理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再纵观公司治理下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随意、企业内审工作范围局限性强、企业内部审计缺乏评价标准三个问题,借鉴国外成功的审计经验,提出设置合理内部审计机构、扩大企业内部审计范围、构建内审评价指标体系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赵曙光.公司治理下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研究[J].经济师,2014(7):133-134.

[2] 张金辉.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财会研究,2005(4):69-70.

治理型内部审计 篇4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审计,增值

一、内部审计的功能由“制衡”向“增值”转变

传统的内部审计被视为内部控制的一部分, 其主要功能是评估内部控制是否能提高公司经营效率和改善公司的经营效果、财务报告是否可靠及其是否遵循了相关法律法规。1947年7月,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研究基金会提出, 内部审计的总目标就是帮助管理者最有效地管理组织的业务活动。1990年,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做出如下定义: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为检查和评价组织经营活动, 并为组织管理者服务而履行的一种独立评价职能。此定义所强调的仍然只是内部审计的管理功能。1999年,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重新对内部审计做出定义, 新的定义将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以及组织目标相联系, 更强调内部审计的治理功能。

由管理功能向治理功能的转变, 使得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定位由单纯强调低级的委托代理关系提升到注重最高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 内部审计的功能也由此发生重大转变。传统的公司治理期望建立一套既分权又能相互制衡的制度来降低代理风险, 以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从而达到保护所有者即股东的目的。这时的公司治理以权力的配置为基础, 以权力的制衡为手段。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已扩展到与公司密切相连的外部各方。因此, 公司治理追求的是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内部审计的目的也不再是单纯地约束契约参与方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而是扩展到提高企业价值上。

二、内部审计“增值”概念的界定

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首先要对“值”进行界定。无论国外还是国内的研究文献中都没有对内部审计“增值”做出明确的定义, 其普遍都是在探讨内部审计的增值途径时, 从内部审计带来的成本效益出发, 通过财务数据测度降低的成本支出, 从而对增值效果进行衡量。这种界定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 这种成本的节约具有短期性, 不利于从长远的角度评价内部审计的贡献;其次, “增值”不仅具有财务效应, 更具有非财务效应, 而这一部分是无法通过计算成本来评价的;最后, 对成本的计量主要还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 以追求经营效益为主要目的, 并没有把内部审计提升到治理层面。从国外现有的实践经验来看, 有很多公司运用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对内部审计带来的整个企业的价值增值进行计量。这两种方法虽然考虑了内部审计的一些非财务影响, 但仍然是出于管理的需要, 没有考虑其他各个治理参与方的利益。因此这些衡量方法可能使内部审计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选择相悖, 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将内部审计定位于解决最高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 涵盖了所有下级层次的委托代理责任, 使内部审计为公司治理服务。据此, 我们将内部审计“增值”界定为:内部审计使公司治理效率得到提高, 那么内部审计就存在增值效应。因此, 公司治理层次上的内部审计增值效果就是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 从而增加参与治理的各方的收益, 实现公司治理的目标。在衡量内部审计增值时, 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各个服务对象对治理效果的评估来进行。这种效果是多方面的, 既有直接的又有间接的;既有短期效应也有长期效果;既包括可以量化的财务指标又包括不可量化的非财务影响。

三、内部审计增值功能度量

1. 直接的和间接的价值。

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最明显也是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COSO提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五个要素。内部审计不仅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部分, 而且其本身独立于其他控制系统, 可以对内部控制的其他要素进行评价, 通过评价指出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以及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 从而找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以完善内部控制系统。

内部审计除了创造直接价值, 还能发挥一定的隐性作用。这种隐性作用主要表现为内部审计的“威慑作用”, 即无论内部审计是否能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 仅由于在公司中存在内部审计部门, 客观上都会对公司内的经营管理人员和其他职能部门产生威慑作用。很明显, 这种由于内部审计的存在而带来的压力导致了经理人员及其他员工的自觉行为, 从而可以为企业带来增值。

2. 短期的和长期的功效。

从短期来看, 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体现在改进风险管理、保证风险管理的效率两个方面。在经营实践过程中, 风险管理的好坏对企业的稳健成长至关重要。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势必涉及多个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这就需要一个超然独立的组织机构予以保障。内部审计就是以它相对的独立性和综合性, 针对组织的实际需要和发生的问题随时开展审计工作, 防范和化解组织面临的风险。

从长期来看, 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体现在:一是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 改善公司的经营效果;二是改善公司治理环境。王彦立 (2003) 认为, 从欧美发达国家的许多大公司的实践经验看, 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有一部分是通过促进经营效率的提高和经营效果的改善实现的。内部审计可以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缺陷, 建立知识库来分享成功的经验、参与经营程序的改进、培养潜在的领导者等, 从而使内部审计的影响延伸到企业未来的发展中。此外, 公司治理环境的改善也离不开内部审计。

3. 财务的和非财务的效应。

内部审计在财务上带来的增值效果是最明显的, 大多数企业对于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衡量也正是通过相应的财务指标进行的。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这种财务效应主要体现在降低公司治理成本上 (比如交易成本、代理成本等) 。内部审计除了在财务上带来增值, 还有很多方面的增值是无法用具体的数字来衡量的, 这就是内部审计增值的非财务效应, 比如内部审计可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程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等。

四、实现内部审计增值的策略

1. 转变内部审计职能, 拓展内部审计服务领域。

目前, 我国企业中的内部审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上, 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就是“查错防弊”。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部制约机制的健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 会计账面资料的错误将会越来越少, 这种有限的职能显然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更不要说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因此, 内部审计职能要及时从监督和评价向确认和咨询转变。在职能转变的过程中, 内部审计人员应通过审计委员会对公司的决策、计划、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评价, 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确认,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 内部审计的服务领域也应有所突破, 应该涵盖风险管理审计、战略审计、公司治理审计、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

2. 创新内部审计手段, 改变审计策略。

内部审计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 积极改进工作方式, 以提高审计效率, 降低审计成本。随着互联网的出现, 很多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层出不穷, 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适应这一变化, 增强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寻找审计线索的能力, 以便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信息量不断增加、经营风险不断加大的形势下顺利地完成审计工作。

在审计策略上, 应大力推广参与式审计。国外大部分公司都已认识到即使技能最出色的审计人员, 如果没有客户的积极配合, 其工作绩效也会大打折扣。因此, 国外增值型审计一般都采用参与式审计策略。参与式审计策略是指在整个审计过程中, 审计人员努力与被审计单位保持良好的关系, 共同分析错误和问题的影响, 一起探讨应采取的措施和改进方案的可行性, 从而充当经营管理人员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热心顾问和得力助手。

3. 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 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

如果管理部门对内部审计部门缺乏信任, 那么内部审计部门就不可能使企业增值。因此, 国外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都开始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树立新的形象, 它们从企业的利益出发, 力求和被审计单位建立经营伙伴关系, 营造和谐的内部审计环境。

要解决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必须从观念上进行转变, 明确内部审计的性质与定位, 把内部审计作为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公司治理是实现公司目标和价值的有效途径, 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就是增强公司的控制力和规避经营风险的能力, 加强公司管理和提高公司经营效率, 最终增加企业价值。内部审计只有站在公司治理的高度, 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才能发挥其有效作用, 确立其应有的地位。

4.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

随着企业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内部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大, 有关各方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内部审计要发挥增值功能, 必须有高水平的技能支持, 国外各类机构都把高素质的人员配备作为实现增值型审计的必要条件之一。

内部审计人员只有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才能为不同层次、不同职能部门的管理者提供所需要的服务, 这就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企业在进行招聘时可以从业务水平、专业技术和年龄结构三个方面严把质量关, 既从高校吸收年富力强的青年学生, 又从其他职能部门或社会上招聘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 尤其应该增加工程技术、企业管理、法律以及计算机等非会计专业背景的审计人员, 从而达到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的目的。

5. 合理整合内部审计资源,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内部审计的资源是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审计工作的物质基础, 对物质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可以对内部审计功能的发挥起到推动作用, 而且还可以有效减少内耗、降低成本。因此, 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就必须对内部审计的资源进行整合。比如, 大型企业一般都是某个行业的成功企业, 其内部审计的经验教训对中小企业特别是行业相近的企业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出租或出借内部审计服务不仅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制度的健全和发展, 而且使其内部审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这不失为一个增值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吴闲闲, 赵立.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整合.财会月刊 (理论) , 2006;6

[2].张伟.基于治理层次的内部审计——一种价值创造活动.审计研究, 2004;4

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探析 篇5

【关键词】公司治理 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

现代发展日益多样化,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企业经营活动不得不扩大规模,从而导致管理层次日益多样化,经营方式日趋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有效的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使其更好地为推进企业治理改革服务,成为公司管理层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公司内部审计和治理是比较复杂的关系,但是追根溯源来看,又都是受托责任系统中的控制机制。求其根本不同点,则应探究两者间的范围,这样便于界定。前者的职能和范围影响面较广,涉及组织各个层面各个方面,在公司的治理和管理中起到广泛作用;而后者仅仅涉及特定的群体,如以股东为主的利益相关者、高层管理者、董事会和其他核心决策者,范围相对较小。由此可得,内部审计在一般公司治理结构中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的。从另一方面来看,保证内部审计的有效性确实离不开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应用,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又必然离不开内部审计的健全与发展,两者关系紧密既对立又统一。

二、内部审计的定位

现代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呈现复杂的多级化,在企业管理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实现管理者直接控制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因此,企业需要建立健全审计监督体系,以实现监督各责任承担者,确保其遵循既定目标的要求,履行相应的经济责任。

(一)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

在新经济背景下,内部审计的方式不再停留于传统的事后审计,而逐渐转向一种将事后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前审计三者相结合的综合审计方式。为了适应多变的审计方式,内部审计按需分出不同的职能,具体包括:

1.保证职能

一般来讲,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就是保证,其主要是指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系统和专项审核,从而保证审核的真实和有效;治理、监督不正当行为从而保证企业经营活动正常有序开展;趋利避害从而保证经济活动的经济性;应该怎么样保证这些提供的经济资料真实而有效等。

2.咨询职能

咨询是指在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委托下,鉴定企业的经营活动并给与证明得出审计结论。根据报表信息的质量以及部门管理人员履行职能的情况进行分析,搜寻出企业在管理方面的弊端和不利环节,以确保企业内各部门在保证绩效真实性、正确性、效益型的基础上能更好的完成经营、生产活动。

3.增值职能

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因此作为内部审计的人员可以协调各部门共同管理企业,并通过参与风险管理,合理有效地防范、控制风险,从而达到减少公司经营的不保证性带来的损失,增加公司价值。

(二)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公司治理机制分为三部分,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而作为监督机制中的重要一环的内部审计,通过对公司各层级有效约束的同时,激励各层级有效提高企业机制运行效率,并通过提供可靠、真实的经济信息达到有效回避风险,有效减少公司决策失误。

1.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为了减少道德风险和你想选择风险,内部审计提供真实信息,从而约束代理人,保证信息的有效性;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使现代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完全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和漏洞,有利于完善管理,提高效益,形成有效的自我防范机制。

2.保证会计信息的充公披露

为了使内部审计职能发挥更充分更加有效,达到保护投资者的目的,促进经济行为健康有序进行,公司内部审计会定期、系统地披露发行证公司依据的相关法律执行和有效情况。

3.完善公司治理

内部审计有风险预测的功能,从而增加公司价值、减少可能损失。具体而言,内部审计具有的“威胁价值”在客观上对企业内经济活动参与者产生威慑作用,从而形成参与者被动的“自律”,更好的是降低了链节间的协调成本,完善了企业内部价值链。

三、在公司治理中如何发挥内部审计的独特作用

(一)现阶段中国公司内部审计现状

目前,我国相关法律体系里面还并未出台有效的内部审计责任制度,这样的现实情况导致问题积压,又由于内部审计独立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公司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存在分歧。因此,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并使其发挥作用,对于建立企业健全内部控制、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完善公司治理具有建设性意义。

(二)改善审计现状的有效措施

1.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

作为审计应该是客观真实的去调查现状,了解真实的情况,所以应该独立设置无隶属关系的内部审计机构和独立机构人员,做到专职专员发挥垂直监督的作用,并在业务上提高要求,审计人员工作应保证以独立的第三方身份进行监督,使审计不受干扰,始终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

2.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不同的机构设置对应不同的工作独立性,致使审计监督产生变化甚至影响实施效果。因此,我们需要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要尽可能的避免内部审计人员参与管理活动,实行轮岗制,不能出现既是裁判长又是足球员的现状,应该去拟定专门的管理制度,最大程度的保证审计人员在精神和行为上的相对独立。

3.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将审计人员的素质作为考察内部审计人员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其主要有:(1)高尚的道德修养,尤其注重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2)丰富的理论知识,特别是充实的业务素质;(3)相关技能的拓展,特别是与工作相关的实践技能,包括有效识别风险并控制风险的能力,熟练搜素有用信息并运用的能力,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等等;(4)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与探索新领域;(5)熟练掌握与企业和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知识。

(三)对内部审计实行现代化建设,加大内部控制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和互联网的普及宣告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于会计行业的冲击体现在了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和办公信息系统快速普及。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手段也应与时俱进,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这就要求提升内部审计的信息技术,逐步实现内部审计现代化。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不断追求低风险,高效益的审计目标。

1.增加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执行彻底才可以更加有效推进监督,及时准确的执行内部控制,帮助企业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将自身职能定位在企业内部控制过程设计师的位置上,努力营造健康积极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成员将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置于首位,形成良好的内在自控的自我要求。

2.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及治理机制。彻底整顿企业文化,使其规范化合法化,病娇偶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知法懂法的基础上做到遵法守法;建立问题预警机制,完善问题处理流程和相应的问责制;帮助企业建立较高的信任度和诚实度,并积极倡导遵守职业道德,遵守社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等译,内部审计思想[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1月.

[2]陈宇.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理念的发展及启示.审计与经济研究[J],2004.5.

[3]张金辉.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问题研究.财会研究,2005(4)

治理型内部审计 篇6

关键词:公司治理,企业价值增值,内部审计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我国的企业越来越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公司治理变革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 因此, 企业的内部审计就必须适应和应对来自企业外部和内部的风险, 以便为企业创造价值。对于内部审计的增值, 可以在企业价值链的多个环节发挥作用。比如:采购环节的物资采购比价审计等单个环节的增值作用, 可以降低采购成本, 并且完善采购环节控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同时, 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创造公司价值的重要载体。一方面, 企业的内部审计的存在会对组织内的其他职能部门以及组织部门的经营管理者产生威慑作用, 努力改善工作绩效, 进而导致了组织价值的增加。另一方面, 当内部审计成本小于损失的减少时, 公司价值增加, 也就是企业的内部审计通过努力帮助组织预防和减少损失。因此, 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并且从公司治理的高度认识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是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重要途径,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企业内部审计主体存在的问题

1. 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和范围相对单一狭窄。

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幻莫测, 导致企业的各种风险不断增多, 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应该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改进风险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不断加强组织内部重组及公司治理, 最终达到为企业增值的目标。但是对财务事项的过多关注, 则会影响上述职能的发挥。因此, 对于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 一般都是从监督到评价再到确认、咨询的变化, 这样一个过程也充分体现了内部审计目标由积极兴利再过渡到价值增值的变迁。一般来说, 目前许多企业内部审计已开始逐渐涉及投资效益审计、物资采购审计、人力资源审计、战略和经营决策审计、产品推销审计、市场景气状况审计、研究开发审计、生产工艺审计、后勤服务系统效率审计等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

2. 企业内部审计的设置不合理。

首先是当前的企业内部审计限制了报告层次。表现在对于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中产生的问题不具有影响力, 只是将内部审计的服务范围局限于管理层次, 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其作用而降低了不少效率, 这样的领导模式势必会限制内部审计的自身发展。

其次是侵害了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当前内部审计在形式上的独立性不够, 在组织、经济上依附于企业领导, 因此很难保证其提供意见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除此之外, 双重领导体制下的内部审计在利益权衡中处于两难的境地, 它既服务于委托方又服务于受托方, 最终仍然难以保持其应有的客观性, 导致内部审计偏向与其利益相关的一方。

3. 企业内部审计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不协调。

一方面, 企业内部的被审计部门与内部审计配合不利, 在参与审计的过程中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这样一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部审计的执行和实施效果。另一方面, 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缺乏良好的沟通, 一般都是在不信任审计对象的态度下开展工作。转变这样的格局必须要提倡参与式审计, 审计部门必须在开始阶段与被审计部门讨论审计内容、审计目标和计划, 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二) 内部审计法制体系存在的缺失

通过对内部审计法制体系现状的分析, 发现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权力机构的领导或者主要负责人下开展工作, 但是其中对于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的界定并不明确。这种模糊的界定影响内部审计相关职能的发挥, 导致其内部审计的领导体制不合理。

其次是在对内部审计职责的阐述上, 尽管包含了经济责任审计、资金预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以及风险管理审计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但是仍然没有涉及公司战略目标及治理的审计, 没有将内部审计提高到公司治理的层次。

最后是咨询服务是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是内部审计一般都是局限在监督和评价上, 忽视了咨询服务的提供。

(三) 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其增值功能的实现, 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审计模式来看, 我国内部审计所采取的模式没有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还是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这种审计模式在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基础上也较少考虑控制环境, 实施账项基础审计, 使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提供受到限制。特别是在实施过程中的详细审计大大增加了审计成本, 虽然可以通过对财务资源的保值达到间接增值的目的, 但是审计范围受到很大局限, 最终使得增值效果并不明显。

其次从审计时间来看, 由于事后审计则往往具有时滞性, 事前和事中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风险的以前预警和实时监控, 将可能导致的损失以及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控制在最低的水平。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有部分单位没有前移到事前审计或事中审计, 依然停留在事后审计。

最后从审计手段来看,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繁重的手工检查只能增加内部审计的成本, 将内部审计的资源过多地消耗在无谓的事项上。而且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网络经济高速发展, 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因此, 当前很多企业以手工审计的方式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支出, 不利于内部审计顺应时代发展进行变革, 并且损害了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

三、公司治理下增强企业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策略

(一) 拓展企业内部审计的服务领域

应该说风险贯穿于职能部门和组织整体两个层次, 而风险管理审计在审计内容上应包括对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审查, 同时也对风险识别、风险管理机制、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审查。因此内部审计必须既对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和评价, 也对组织整体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具体来说, 审计人员应该根据审计委员会的意见, 对管理层应对风险的处理方式和产生的预期效果进行后续审计, 从而使内部审计从企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为企业规避风险来增加价值。内部审计人员应分析企业的风险类型并评估风险的大小, 从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产业价值链的角度, 给出合理的处理意见和应对措施并且提出风险管理是否对风险有充分和准确的界定, 以便供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参考。

(二) 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 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

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就是增强公司的控制力和规避经营风险的能力, 公司治理是实现公司目标和价值的有效途径, 因此只有加强公司管理和提高公司经营效率, 才能最终增加企业价值。因此要解决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必须明确内部审计的性质与定位, 并且从观念上进行转变, 把内部审计作为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因此, 内部审计只有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并且站在公司治理的高度, 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有效作用, 最终确立其应有的地位。

(三) 转变内部审计的职能

在职能转变的过程中, 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将服务意识贯穿于整个内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促进企业不断完善自我约束机制, 并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管理和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以便能够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审计人员应该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确认, 同时积极保证控制措施在关键位置建立有效的控制点。应通过审计委员会对单位的计划、决策以及方案的可行性, 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评价, 找出差距、揭示矛盾、研究措施、分析原因并最终提出建议。

(四) 增强审计质量控制和效率

如何更好地增强审计质量控制和效率?很多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公司都在开发自己的内部审计规范, 如朗讯公司通过三类指标:内部审计管理部门对有效性的监测、质量的改善情况、客户的满意程度等来衡量内部审计人员的业绩。因此说企业的增值型审计一般都是通过内部控制评价手册、控制自我评价手册、审计人员技能矩阵、审计质量保证问卷和讨论指南等。

总之, 只有加强监控才能有效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 才能切实为企业增加价值, 而且审计质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在质量管理方面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 在企业内部建立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审计过程中的审计职业道德规范、违反审计工作制度以及包括有重大工作过错, 或者牟取不正当利益的审计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其次就是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实施企业内部的审计项目负责制, 具体规定项目负责人、主审的相关责任来对审计项目创造或增加的价值进行检查和评估。

(五) 实施治理结果审计

治理审计通过对监事会、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效果及其治理责任的考察, 来综合评价公司治理的整体效率和效果。由内部审计开展的针对治理效果的审计, 即内部治理审计中的治理结果审计, 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实施意见:一方面通过衡量管理层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 对经理人的管理责任进行审计, 从而挖掘潜力, 提供咨询意见, 找出差距, 增加公司价值。另一方面, 对董事会的治理责任及其业绩做出保证, 并且对董事会风格、董事会结构及其成员、董事会实务以及董事会培训等方面做出评价, 从而保障了股东及其他相关者的利益。为了更好地实现价值增值, 内部审计人员不但要调动被审计人员参与审计活动的积极性, 还要发现公司治理中的问题, 寻求解决的途径, 在被审计人员的理解和支持中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六) 合理整合内部审计资源

内部审计部门对现有资源的利用要考虑到其他职能部门乃至企业整体的资源, 而不应只局限于内部审计部门, 因为企业内部的所有资源都可以拿来作为一种内部审计服务, 从而最终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将企业现有资源充分应用到内部审计活动中, 不仅帮助内部审计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同时也有利于减少企业整体资源的消耗, 为企业节约成本。例如, 可以在对特定项目实施审计时, 为了更好更准确地评估项目风险, 并在咨询服务中提出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 应该聘请该部门的专业人员针对内部审计人员不精通的技术问题进行指导, 同时也要聘请企业中的网络技术人员帮助内部审计人员解决在计算机审计中遇到的问题。

现代内部审计对于资源的利用已经不再局限于部门内部, 而是扩展到其他部门、企业整体乃至企业外部, 只有将各种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合理整合, 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如果想在公司治理下通过内部审计来增强价值增值, 对内部审计人员来说, 要不断创新内部审计手段, 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以应对行业发展的要求。对于企业自身来说, 则应转变内部审计的职能, 并且着眼于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 将内部审计的服务领域扩展到公司治理审计、战略审计等多方面, 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基于治理层次的内部审计—一种价值创造活动〔J〕.审计研究, 2008 (4) .

〔2〕傅黎瑛.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治理型内部审计〔J〕.当代财经, 2007 (5) .

〔3〕王光远.内部审计在世界〔J〕.财会月刊, 2007.

治理型内部审计 篇7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公司治理

1 公司治理视角下内部审计相关概述

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科学技术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公司生产规模逐渐扩大,进一步进行分工细化。专业化分工催生了大批的专业型人才,他们往往具有某方面的专业能力,所有者雇佣专业人士帮助他们进行资产管理和企业运营,于是委托关系就产生了。随着股份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企业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来经营管理,公司治理结构随之产生。为了协调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制约,就需要一个机制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公司治理的出现,形成了所有者,管理者,监督者组成管理机制。委托人和受托人都是理性人,都以追求自身最大化为目标,这就出现了委托代理冲突。在代理冲突下,内部审计处于治理动机,发挥其监督、控制和评价的作用,对代理人形成约束,减少代理人为了自身利益而产生有损公司的行为,可以很好地对公司经营者和管理者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和督促,改进公司的治理结构。根据上述内容,在公司治理的基础上,内部审计的理论依据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理论是公司治理理论和内部审计理论的基础理论。

2 公司治理视角下内部审计的理论依据和目标

2.1 委托代理关委是内部审计的理论依据

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和受托人都是理性经济人,由于所处在的立场不一样,追求的最终目标必然不一致,但两者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这就导致两者之间的冲突。在这类冲突下,内部审计出于管理动机,能够约束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契约关系,而且内部审计可以帮助委托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监督代理人的行为。

2.2 风险管理和企业价值的增加是内部审计的目标

2.2.1 风险管理

传统的公司治理注重内部治理结构层面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相互制约制衡机制。现在企业面临的环境比较复杂,在经营过程中面临各种风险也比较多,公司治理不再仅仅关注内部结构,同时也开始关注内外部风险的存在,风险管理成为了内部审计的新职能。随着内部审计发展,其在风险管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有着共同的目标——风险管理。

2.2.2 企业价值的增加

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治理的目的也是为了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内部审计在公司中发挥着监督控制、风险管理等职能。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有效地发挥作用,可以约束管理层和各部门有效地履行受托经济责任,更好地实现企业增值。风险管理可以对企业的一系列经营活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降低损失,有效地增加公司价值,这与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一致的。

3 内部审计在公司中的重要地位

公司治理是一系列制度安排。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以及下属专业委员会、管理层等治理主体构成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内部审计部门行使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风险预防和控制的职能,有效监督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缓解信息不对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审计应当作为董事会、高层管理以及外部的审计助手,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有序健康地开展。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内部审计委员会负责管理内部审计,这就把内部审计在公司的地位提升到治理结层面,成为治理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

3.1 内部审计与董事会、管理层的关系

内部审计与董事会属于上下级的关系,内部审计归董事直接管理,确保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内部审计委员会作为企业最高的审计委员会,它保障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直接向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提交风险报告,有利于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得到改善,为内部审计提供好的工作环境。

内部审计与管理层同属于审计委员会,都服务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内部审计对管理有着监督控制咨询的功能。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认可,有利于内部审计的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内部审计与其他职能部门、普通员工的关系

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在治理结构中是平行关系,都是企业的内部职能部门。内部审计具有监督控制职能,对其他部门在经营活动的表现和受托责任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约束着各部门成员的行为,其他部门也有义务配合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对其他部门可以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内部审计对普通员工具有约束作用,可以减少内部员工舞弊现象。同时,内部审计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的风险评估报告也是普通员工了解公司治理状况的依据和途径。

3.3 内部审计与股东、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股东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对于股东来说,最终目标是利益最大化。股东是通过内部审计对信息和经营过程的确认来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内部审计是股东进行决策的信息依据,对小股东而言,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其他的利益相关者根据自身的要求,对内部审计提供的信息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促进了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企业相关利益者对内部审计的认可,可以推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3.4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

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都是我国完整的审计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补充,相互联系,各司其职。公司治理目标之一是保证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而内部审计具有掌握企业经营活动信息的优势,在这方面弥补了外部审计的不足。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有效结合,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活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提高公司治理效率。

4 内部审计如何通过公司治理有效发挥其作用

4.1 缓解信息不对称,预防和矫正虚假财务报表

内部审计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财务报表的审计,约束了股东、董事会和高管层委托关系中操纵会计信息的投机行为,增强了财务信息可信性和正确性,各项信息的公允反映,使利益相关者各方的利益得到保证。内部审计,能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而审查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减少了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内部审计中财务审计是独立的审计,保障了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预防了虚假的财务报表的出现,减少了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失衡现象,使投资者对企业的了解更加全面,为其决策提供了依据。同时对代理人形成间接约束,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4.2 内部审计可以补足外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劣势

公司治理目标之一是保证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内部审计有着掌握企业经营活动掌握信息的优势,随时可以对企业的风险状况进行监管与理性分析,采取针对性措施,规避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风险,内部审计弥补了外部审计无法全面掌握企业信息的不足。管理层结合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结果,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管理、控制薄弱环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4.3 内部审计有利于稳定公司治理结构

在公司治理之中,内审是以独立的部门存在的,无论隶属于监事会还是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在公司经营管理都保持独立的审计,对经营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防范代理人在企业活动中产生道德风险,有效解决了委托代理问题,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在风险管理的念影响下,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整个运营过程的风险进行监督和掌握,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面对不断变化的风险,内部审计可以及时发现管理中的缺陷,并向管理层提交报告,促使管理层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和规避风险。内部审计逐步形成以风险管理导向的审计方法,能有效地规避风险和转移风险,实现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相结合,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对公司治理实现组织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4.4 内部审计有助于企业增值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组成部分之一,有效地改善了公司治理结构,使公司治理效率得到提高,促进了企业价值的增加。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企业增值。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现代企业制度对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的要求在不断变化,顺应发展的趋势,内部审计被赋予治理的职能,并受到重视。内部审计服务于治理结构,使其逐渐完善,有助于实现企业增值。

5 加强内部审计的建议和策略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将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企业外部市场监督机制还不成熟, 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以及高层管理者与下层经营者之间的代理问题仍然较为严重。内部审计应当首先加强对经营活动、会计信息及内部控制的监督, 避免企业的资产流失,防止舞弊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并在此基础上对经营活动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效率、效果作出评价, 发现其中可以改进和优化的部分,建议并协助管理当局降低经营风险, 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和管理当局应重视并强化内部审计的职能, 从各方面积极支持内部审计工作, 使内部审计融入公司治理, 积极发挥其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一部分应有的作用。

从立法上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隶属地位, 将其隶属于董事会或下设的审计委员会, 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 是内部审计具有客观性、权威性及公正性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或隶属于财务部门, 或与纪检、监察合为一个常规部门, 或受主管财务的副总领导, 这样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难以得到保证, 职责权限受到一定的制约。此外, 还应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为发挥其职能提供条件。

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 在上市公司中可以设置不同的监督模式,对于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的上市公司应设立专门国资监管机构, 以财务监督为核心, 并对董事长、总经理实行定期经济责任审计。对于中小企业上市公司, 以外治型治理结构为主, 组织内部呈现多级控股。对于民营、中小股东的上市公司, 设立监事会,并在监事会下设内部审计机构, 审计结果向监事会报告。

参考文献

[1]李越冬.内部审计职能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J].审计研究,2010(3).

[2]陈艳丽,刘英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04(5).

[3]杨威.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23).

治理型公司模式下治理机制的研究 篇8

关键词:治理型公司,董事会,股东参与,决策制定

一、前言

公司治理的核心不是权力而是保证有效地做出决策。大部分公司的失败源于一些有问题的决策而不是经理们缺乏管理能力。新的发展机制体系是企业家们寻求的对象, 高级管理人员要实现和董事会的合作, 重要股东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管理型机制的弊端

(一) 管理型公司遇到问题

2004年4月, 曾经是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的德隆轰然倒下。当初被人们称作“股市第一强庄”的德隆系怎么会瞬间瓦解了呢?

纵观德隆系的成长历史, 资本膨胀时期的产业整合正是后来崩溃的主因。德隆系在崩溃前进行了长时间的大肆并购和扩张, 其不计成本的扩张, 不论好坏的通吃, 不仅使德隆帝国的版图迅速扩大, 更使得产生了大量负的现金流, 长期陷于资金饥渴症, 旗下的公司债务不断攀升。但是为何董事会在德隆系处于资金脆弱不堪的时期并没有阻止公司管理层进行继续的扩张并购?为何董事会明知道整合的大多数产业不能为德隆带来现金流, 却未能提出反对意见?

(二) 管理型公司的理念

管理型公司的理念在20世纪初出现, 反映了公司的所有权分散在许多公司中的事实和一类新型职业经理人的出现。在管理型公司模式中, 经理们领导, 董事和股东们跟随。治理机制的作用是选择是和企业的经理人并控制他们, 如若出现问题再撤换他们。

(三) 导致管理型公司失败的原因

1. 股东和董事远离战略和政策的制定

通常来说内部董事执着于坚持传统的私人观点, 外部董事没有取得独立信息的途径。消极的坐待危机发生的董事, 一旦危机真的发生, 则没有处理问题所需的决策和沟通机制。

2. 阻碍董事会力听取外部股东的建议

股东们被假定为通过撤换表现不佳的董事会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其实, 当股东们试图对政策施加影响时, 董事会成员和经理们常常熟视无睹。

3. 人性的弱点

怯于提出质疑层级组织中, 下级经理常常不愿意对决策提出质疑, 因为这样做很可能妨碍升迁。

三、治理型公司的建立

为了避免上述失败的发生, 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公司治理的新模式, 这种模式的核心在改善决策而不是只专注于监督经理, 它的目的为及时发现错误和迅速作出纠正错误的反应。

在发生危机之前, 在公司运转良好时, 使这类改革成功到位。如果董事会、经理和股东在经营良好时推行了建立在治理型公司模式上的程序, 那么在出现难题时, 治理良好的公司就会克服这些困难。董事会将作为一个团队发挥作用, 股东将参与进来, 公司就能够提前迅速和低成本地纠正错误而不是坐待业绩滑坡和陷入危机。

四、基于Ceridian公司的案例分析

Ceridian公司是美国一家从事国防电子和信息服务的数据控制公司。5年前, 公司即将面临财务危机。之后它重组了特许经营业务, 用参与式决策过程取代了狭隘的决策过程, 在决策过程中将董事会成员和重要投资者有力地联系在一起。

20世纪80年代末, Ceridian公司是典型的美国管理型公司。高级管理者自己制定决策, 而这些决策常常与经济现实背道而驰。数据控制公司业绩不断下滑, 管理人员却推卸责任。有业内人士指出, 管理层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在80年代, 数据控制公司董事会被挡在决策过程之外, 它没有对管理者决策提出质疑, 管理层也不允许它这样做。80年代末, 董事会下属的财务委员会反对一起拟议中的收购, 管理层却执意进行收购, 该委员会被解散。

到1990年, 公司业绩已经非常糟糕, 甚至公司的生存都有问题。大机构投资者强迫董事会采取行动。最后, 董事会终于行动起来。大规模重组之后, 选举了新的具有创新思想的管理者。1992年, 数据控制公司缩减企业规模, 成为Ceridian公司。新管理者的上任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大股东的支持, 他与之前的治理理念完全不同, 这一点反映在Ceridian公司的治理方式中。

Ceridian的董事会变为了决策中心。主要的公司政策问题由全体董事会讨论决定。在作出重大决策前, 经理们为董事提供了大量背景信息并咨询他们是否为评判新的政策动议做好了准备。

Ceridian公司在寻求与大股东直接持久的对话方面积极进取。它就公司整体结构和未来具体政策寻求股东的反馈。在公司剥离了计算机业务和采用了现在的名称之后, 公司邀请了10位最大机构股东参加了一次董事会会议, 讨论重组后的新公司, 组织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促进董事会成员和股东之间的相互理解。

Ceridian公司处在一个高度竞争和不稳定的行业中。上述政策并不能保证公司在竞争中取胜, 但是, 他们会使公司与市场步伐一致并降低发生重大政策错误的可能性。从重组开始至1994年底, Ceridian公司为股东增加了10亿多美元的市场价值。这主要源于Ceridian公司是一家治理型公司而不是管理型公司的事实。

五、治理型公司的市场前景

管理型公司向治理型公司的转变十分缓慢, 它可能需要很多年。一些经理强烈反对董事会、经理和股东间的这种新型关系, 不少CEO仍旧坚持认为董事会只需要服从管理层的决策, 这些理念存在于认同传统治理理念的人统治的公司里。但是许多公司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很多先进的企业已经采取措施向治理型公司转变, 如美国的通用汽车、家得宝、洛克希德、时代华纳、西屋电气等具有先进意识的企业。虽然在这些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真正实现治理公司模式, 但是它们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认识到了董事会和股东参与决策的意义。

参考文献

[1]Pound John.The Promise of the Governed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5, March-April.

[2]Walter J.Salmon.Crisis Prevention:How to Gear Up Your Bard[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3, January-February.

[3]Jay W.Lorsch.Empoweringthe Board[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5, JanuaryFebruary.

[4]马静涛, 胡旺阳, 杨锡怀.治理型公司治理模式下董事会治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05 (11) .

[5]罗志铸.管理型公司存废问题的探讨[J].商业研究, 1988 (05) .

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研究 篇9

关键词:内部审计,高校治理,融合,互动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高校面对提升内部管理能力和防范风险、提升效益的压力, 对治理和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各有其特点又紧密相连, 探讨二者的关系, 研究实现其良性互动的路径实属必要。

一、高校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内涵

20世纪30年代, 美国学者Berle和Means最早对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提出了公司治理的概念。然而, 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 公司治理问题才被广泛重视与空前热烈地研究与讨论。西方学术界也从治理的角度出发研究高校的管理, 美国第一本研究大学治理的专著是学者科尔森的《大学和学院的治理》, 他认为大学治理是“作决策的结构和过程, 从而区别于行政和管理”。在我国对治理的研究发展较晚, 2004年张维迎教授首次引入“大学治理”概念, 认为大学治理结构应平衡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应以社会价值为目标, 而不能仅以现有教职员工或学生的利益为目标。张佳春、李寿喜、陈月圆 (2010) 认为, 高校治理是一种评价全体参与者机制, 这种机制是为了确保高校制定出正确的政策与目标, 并能实现实施时的过程监督。

1947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简称IIA) 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建立在审查财务、会计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基础之上的一种独立评价活动”。此后, 在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进行了反复修订, 2004年IIA发布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最终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活动, 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 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 评价并加以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 以促进实现组织的目标”。我国审计署在《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将内部审计描述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2009年出台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二条指出, 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 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 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 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

二、内部审计与高职院校治理的融合

(一) 内部审计与院校治理的相互关系。

在一定程度上, 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存在着监督与被监督、评价与被评价的对立关系, 但是二者之间更多的是体现着协调统一的关系。

1、两者与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 产生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认为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以及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 将导致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由于目标不一致而产生冲突。为了平衡便产生了受托责任的控制机制, 即组织治理。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 客观上要求委托人要监督代理人受托责任的履行、资产的管理等情况, 进而促进了内部审计的产生, 通过内部审计再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可靠信息, 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达到减少风险、降低成本, 最终实现增值的目的。高校治理是利益相关者之间配置与行使决策权力, 包括两个互相匹配的方面, 即权力分配结构及权力行使过程。高校的治理层不是高校的所有者, 必然存在代理问题。由此可见, 内部审计、高校治理都源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

2、两者内涵上的互融。

从上述对两者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两者的目标取向是一致的。现阶段高校内部审计职能主要有监督、评价、咨询、服务, 不单是传统意义上的查错防弊, 更注重的是通过内部审计工作, 帮助高校建立和完善管理流程, 促进高校目标的实现。从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在内涵上是相互融合的关系。

3、内部审计是高校治理体系中的关键部分。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认为, 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包括审计委员会、管理层、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刘家义也曾指出, 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时候, 内部审计是监督风险和确保控制有效的一线行动者。因此, 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治理的重要基石、是高校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高校治理体系要求有高效、可靠的内部审计, 以确保治理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二者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

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二者天然的内在联系, 决定着二者是相互作用和促进的。一方面高校治理的状况和水平影响着高校内部审计的地位与其作用的发挥, 只有在科学的高校治理理念和完善的治理体制下, 内部审计才能发挥出其最大作用。同样, 只有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和有效高质的审计服务, 才能强化高校治理体系微观基础, 从而促进高校治理水平的提升。

(二) 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高校治理机制的组成部分, 作为高校治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对整个高校治理发挥着积极作用。

1、内部审计有利于强化高校风险管理。

我国高校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进入内涵发展阶段, 内部治理与外部竞争压力加大, 经济业务日益复杂, 面临的各种风险越来越大, 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成为高校治理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而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即是风险防控的重点领域, 将贯穿于高校的组织单位层面和各业务活动层面;内部审计工作主要为高校的全面风险管理提供确认服务, 能够积极支持并参与、促进管理程序;还能促进高校控制达到全员、全程和全面。

2、内部审计为保障国家对高校的监督权提供了新的途径。

由于高校治理中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 国家作为高校的投资者即委托人, 将高校的管理权限委托给了高校即受托方, 委托方和受托方构成高校治理的重要主体, 且投资人对其的财务监督软弱。会计信息的沟通是监督的重要保障, 内部审计对高校风险管理、财务状况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审计, 在保障委托人与受托人双方获得对称、公允的会计信息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 高校治理还需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来实现有效监督, 内部审计对这一体系进行考核与评价, 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3、内部审计有利于对高校的绩效评价。

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传承文化、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基地, 是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 社会对高校的绩效评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加之为了避免受托人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造成不良影响, 委托人势必对其进行必要的监督与约束。但单一的监督和约束会使受托方产生反感和倦怠, 因此委托方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内部审计既可以实行绩效审计, 还可以对各项激励目标实现评价与考核。

三、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良性互动体系的构建

(一) 以需求为导向, 规范高校内部审计工作。

无规矩无以成方圆。要使高校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得以充分发挥, 在高校治理中发挥出应有功能, 就应该以需求为导向, 通过建立章程与制度, 对内部审计的需求与服务加以规范。一是建立规范高校内部审计需求的制度。针对高校内部审计内生性需求动力不足, 一方面投资者即国家层面可以通过行政法规、制度进一步明确地确立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内部管理层面也应该用制度的形式将内部审计目标、职能、机制等进行规范, 将高校内部各管理层、各决策层、主要决策者参与内部审计的义务的责任进行规范, 并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 确保内部审计各事项都能得以落实。二是建立规范高校内部审计服务的制度。提升内部审计服务质量是我们应关注的重点。因此, 要在考虑内部审计服务特点的基础上建立制度, 明确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工作职责和义务, 制定科学可行的激励机制, 同时严格操作规范, 对重要事项细化管理规定等, 以保障内部审计服务质量。

(二) 优化基础环境, 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 独立性也是内部审计存在与发展的基石。保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是实现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重要保障, 是内部审计发挥功能与作用的重要保障。因为保持内部审计独立性有助于内部审计专于业务, 减少相关部门对内部审计的各种干预。因此, 高校首先应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 尽可能地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除此以外, 还要建立一个清晰的报告关系, 尽量协调管理的行政化和专业化。IIA提出一种双报告模型: (1) 职能性报告, 在职能上应向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或其他适当的治理机构报告。在这种报告模式下设置的审计委员会, 不参与内部审计的行政管理, 主要指导和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IIA指出, 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性报告关系是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和权力的根本来源; (2) 行政性报告, 是在组织管理结构下、有助于协调内部审计机构日常运作的报告关系, 面向的是高层行政管理, 目的是使日常审计工作得到适当的支持。因此, 建议国家 (投资者) 也能设立类似的审计委员会, 并确定报告关系。这样一来, 高校内部审计在职能上向审计委员会报告, 得到审计委员会的业务指导与支持, 确保其在开展审计活动时能够独立于高校管理层;在行政管理上, 内部审计机构则仍向高校领导层级报告, 以获得人力资源、预算、内部沟通与信息流通等方面的支持。这种模式将更加与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定位吻合。

(三) 拓展职能, 强化服务, 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高校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包括监督、评价与服务等, 这些职能之间并不是对立和完全独立的, 而是相互关联、支持和渗透,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整体。从根本上说, 这些职能都是为促进高校健康发展、实现事业目标而服务的。因而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内部审计的全部职能都应是广义内部审计服务的内容。改变高校内部审计目前偏向监督职能的状况,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评价、服务等职能, 监督评价高校内部控制状况、监督与评价遵守财经法纪的情况、检查与评价高校资金效率与效果、审查和评价风险管理状况等, 为高校健康持续发展和增值提供有效高质的服务。

(四) 合理配备, 培养队伍,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

内部审计职能呈多样化发展趋势, 这要求内部审计队伍应专业化、多样化、专家化。但目前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人员配备数量严重不足, 专职人员少, 兼职人员多, 专业分布也多以经济类为主, 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高校在不同发展时期会有不同的业务需求, 因此可以根据其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根据所处的发展阶段特点, 依据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需求等因素, 综合考虑内部审计各时期的任务, 并以此作为合理配备内部审计队伍的依据。在配备队伍时, 做到审计人员团队数量精干, 人员专业搭配恰当, 并有计划地对审计人员队伍进行培养以提升素质, 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 为提供优质高效的内部审计服务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明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基于内部审计机构报告关系的探讨[J].审计研究, 2009.1.

[2]张佳春, 戴小月.中国公立高校治理中的内部审计问题文献综述[J].会计之友, 2014.12.

[3]吴国萍, 朱君.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客观性实证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 2014.5.

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探析 篇10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审计;措施

随着我国“财务丑闻”的不断发生,现行内部审计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出来,改善企业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已成为我国企业越来越迫切的要求。因此,应正确认识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联系,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使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形成良性互动,促进企业的协调发展。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相关理论概述

1.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它既对公司的各个参与者做出责任明确和权利分布,也规定了公司事务的执行与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同时,公司治理对公司经营目标及达到这些目标的措施做出建议。公司治理的最终目标是降低公司成本,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

2.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一种为提高公司运作效率与公司效益而设立的相对独立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通过一套系统而规范的方式来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治理程序做出评价,从而控制公司成本费用,最大限度提高公司效率和竞争力。

二、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1.有效改善公司信息不对称

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财务资料进行审计并向相关部门提供真实数据,对管理层的会计信息编报权力进行一定程度的约束,从而改善信息失衡问题。

2.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通常具有以下特征:股东大会代表充分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以减少决策风险;公司管理层能够客观反映公司控制管理的薄弱环节,从而防范经营风险;内部审计能够对公司内部控制状况进行管理,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因此,内部审计能够通过弥补外部审计的不足,完善公司治理。

3.促进企业增值

内部审计能够通过合同审计、工程审计等工作减少公司不必要的损失,帮助企业增值。同时,内部审计通过及时发现企业在运营和决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也能够促进企业增值。此外,内部审计也能对公司管理者产生一定的约束,使其努力改善工作绩效,客观上也能帮助企业增值。

三、我国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的现状

1.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脱节

我国企业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存在脱节。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多隶属于企业管理层,由企业高管授权并开展审计工作,或者审计机构设置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或者与其他部门合并。即使审计机构直接隶属于董事会,然而由于董事会人员与高管人员的高度重合,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属于管理层的管辖范围,使得内部审计工作无法独立、客观地开展。

2.内部审计职责定位不够明确

内部审计人员既要配合外部审计人员工作,对企业管理当局行为进行监督,又要管理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这种双重的职责与身份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没有明确清醒的认识,其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也大打折扣。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重生产轻管理的问题使得我国企业的内部管理不到位,同样限制了企业内部审计明确的职责定位。此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也认识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内部审计职能发挥不够。有些内部审计人员审计能力不足或认为内审机构的设置只是为了帮助领导者应付检查,同样会使内审机构的职能无法充分发挥。

3.内部审计尚不够独立客观

独立客观是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也是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基本前提,只有与审计活动保持独立关系,内部审计人员才能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估和判断。然而,由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缺乏良好的审计素质及内部审计机构和组织形式的问题,使得我国企业的审计工作无法保证其权威性、客观性和独立性。

四、改进内部审计,完善公司治理的措施

1.设置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

企业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经验,结合企业自身特点设置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例如,一些规模较小,公司制度尚不规范的企业,其内部审计机构可直接设置在总经理领导下,配备若干名专业内审人员;一些规模中等,经营活动比较简单的公司,可只设内审部门且其地位高于其他各职能部门;那些规模较大的公司,则可将内审机构设置于在监事会或者董事会下。

2.加强企业对内审工作的重视

管理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都应该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它是企业组织的重要一环,能够通过监管企业的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应积极转变观念,从审计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内部审计的主动接受者,邀请公司审计人员对本部门工作进行审计,以此来促进本部门提高工作效率。

3.改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

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只有保持充分的独立性,内审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因此,企业有必要设置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要提高内审机构的直属领导地位;要配备专职的审计人员,领导体制的选择上也应避免其审计人员同时参与财会工作、审计工作和公司业务的情况出现,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与权威。

五、结论

企业要取得长远发展,就必须理清公司治理与企业内部审计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企业公司治理模式多是基于国外先进的体制下,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够发达,法制观念也不够完善,不能照搬国外先进的经济模式。因此,要想真正达到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融合,还需要众多专业人士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强海丹.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的角色定位和职能重构[D].兰州商学院,2009.

[2]李志.引入能力成熟度模型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

高校内部审计协同治理框架探讨 篇11

关键词:高校治理,内部审计,协同治理框架

一、高校内部审计协同治理的内涵

协同治理理论是协同学和治理理论的交叉理论。全球治理委员会将“治理”概念界定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协同理论是德国物理学家哈肯首次提出的,主要研究非平衡态下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进行物质或能量、信息交换时,如何通过内部协同运作,形成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新的有序状态的规律。高校内部审计是服务高校治理目标实现的监督控制子系统。高校内部审计协同治理就是根据高校内部审计战略发展目标,通过不同组织、业务、流程之间的协同管理,在内部审计系统各要素之间及与高校治理其他子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协同运行机制,以获得内部审计服务高校治理整体效果大于各子系统或各组成部分作用效果之和的协同效应。

二、高校内部审计协同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高校内部审计协同治理的必要性。

(1)高校内部审计协同治理适应高校治理发展新趋势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要自觉落实这一目标。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实现国家现代化,教育要率先现代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治理要率先现代化。”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已经由外部环境改善,向大学高校内部治理的完善方向转移。多元参与和相互制衡的协同治理理念逐渐成为高校治理的主流,高校内部审计作为高校治理系统的重要一环,也应主动调动系统内外部的协同因素,适应高校治理发展的新形势。

(2)高校内部审计协同治理适应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立以来,在提高资金资产使用效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内部审计不仅要发挥传统的事后监督职能,更是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接受体制矛盾、主动提出风险预警的“免疫系统”功能。但是目前高校内部审计面临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够,内部审计资源有限、审计覆盖率低,业务范围窄、协同性差,审计结果运用不足,整改不到位等瓶颈问题,制约了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协同审计具有的整合资源、共享信息等特点,可以打破传统审计专业分工造成的专业知识局限性,更好地挖掘审计潜力,弥补了内部审计的高校治理需求与审计力量供给方面的差距,实现自身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2、高校内部审计协同治理的可行性

(1)政府协同审计实践为高校内部审计协同治理提供了借鉴。协同审计作为一种先进的审计理念,最早出现在政府审计领域。多年来,我国政府审计已经在诸多审计业务领域探索多主体参与,合作监督的的审计组织方式,如多部门联合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多级审计机关联合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聘请社会中介机构或外部专家参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通过审计公示调动社会力量促进审计目标达成等,这些实践经验对高校内部审计协同治理具有很好借鉴意义。事实上,目前很多高校内部已经存在多部门协作的运作机制,如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招标采购领导小组会议制度,纪监审联合办案制度等,这些机制的有效运行为高校内部审计协同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制度基础。

(2)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内部审计协同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我国各领域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审计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了契机。从数据的来源看,审计部门除了利用审计单位的数据,还可以对其他来源的可用数据进行审计分析;从数据的获取看,审计部门不再需要分别获取各个部门的相关数据,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权限后从各部门网络平台直接获取审计所需的数据,极大地节约审计成本。从数据的处理看,通过利用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建立各种审计分析模型,审计时间将大大减少,审计工作的效率将明显提高。同时,由于这种跨部门、跨系统、跨平台的数据协同,高校内部审计可以实现在组织架构、现场管理、数据资源、信息传递等多方面的审计协同作业。

三、高校内部审计协同治理框架

高校内部审计协同治理强调内部审计系统各要素之间及与高校治理其他子系统的协调与合作,通过对高校内部审计战略、组织结构、审计业务、审计资源以及审计技术的协同管理,以获得内部审计服务高校治理整体效果大于各子系统或各组成部分作用效果之和的协同效应。

1、高校内部审计战略协同

高校治理目标是高校治理活动最终达成的目的,对高校治理资源分配、治理结构、运作机制等具有引导和控制作用。高校治理目标具有动态性、多层次性、多维性特征。高校治理目标的动态性,是指由于各高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的发展要求的不同,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不同。高校治理目标的多层次性,是指高校将整体治理目标分解到各不同层次的治理子系统。高校治理目标的多维性,是指高校治理目标可以划分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高校治理过程中,可能存在治理目标定位不准确、层次划分不科学导致的治理目标冲突的现象。高校治理战略是高校治理。目标实现的基础保障。内部审计作为高校治理的重要监督控制子系统,应在高校各层次战略管理活动中发挥协同作用。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参与高校战略管理活动并对其进行综合、系统和定期的评价,提出战略改进的意见,为领导作出正确战略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其次,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内部审计战略要有宏观性、系统性、协同性,内部审计战略既要符合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发展总体战略,还要与高校自身发展战略相协同。通过内部审计战略的协同,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宏观作用,增强对高校治理活动方向性和全局性控制,促进各职能部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统筹,帮助内部审计获得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支持与配合;还能为内部审计组织协同、业务协同、管理资源协同、技术协同指明方向。

2、高校内部审计组织结构协同

组织结构是对内部审计治理机构设置和运行管理所作的结构性规定。由于审计治理主体的多元性,高校内部审计组织协同可分为内部组织结构协同和外部组织结构协同两个方面。内部组织结构协同是指审计部门内部职能科室之间的协同。外部组织结构协同是指系统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高校内部审计要获得组织协同治理效应,首先要成立相应的协同治理机构,高校内部审计协同治理机构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正式的协同治理机构是具有固定的物理空间、人员定制、业务流程与功能定位的审计组织,如在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下设综合审计科室协调各项审计业务。非正式的协同治理机构不一定具有固定的物理空间,可能是临时性联席会议或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网络协同形式,如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高校内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等。高校内部审计组织结构协同,通过建立联动机制,打破传统审计职能科室间专业分工以及各职能部门利益冲突造成的审计治理困境,保证整体协同效应的持续提升。

3、高校内部审计业务协同

实施审计业务或审计项目是内部审计服务高校治理的具体实现途径,内部审计治理价值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过程治理和审计结果治理两个方面。内部审计的过程治理和结果治理的承载对象就是各类审计业务。内部审计各类业务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各有侧重的。高校内部审计业务协同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业务协同是指战略管理思维指导下,通过发掘不同业务类型间的协同要素和互补优势,对各类审计业务进行整合的综合审计概念。具体来讲,就是以预算审计为基础,以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绩效审计为主线,将各类常规的审计业务包括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审计、专项审计调查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审计系统。微观审计业务协同是指具体审计项目管理的协同。内部审计项目管理协同的范围涵盖于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结果开发利用和审计结果跟踪等多个环节,协同的内容包括审计目标、审计方案、审计技术、审计经验、审计线索等多各方面。一般来说,内部审计业务协同的机会存在于相似审计问题、审计对象、审计流程过程中,当某一类审计问题所拥有的技术技能和管理技能可以被具有相似知识需求的审计项目所共享,就应该统筹安排审计项目,以此获得单独审计所不具备的协同效应。

4、高校内部审计资源协同

高校审计资源是指为审计治理活动所利用一切直接或间接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物质资源等。高校内部审计资源协同是指通过科学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实现审计治理成本效益的最大化。高校内部审计资源协同是解决高校内部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治理需求矛盾的有效手段。人力资源协同是指通过不同领域专业人员的协同工作来完成个人所不能完成的审计任务。人力资源既审计系统内部的人力资源,也包括审计系统外部的人力资源,当系统内部人力资源不足以满足审计任务要求时,应及时主动寻求外部专家的力量支持。审计信息协同是指审计系统内外部信息的共享与交流。审计信息资源包含审计对象信息和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束后产生的各类信息和结果,如审计线索信息、审计技术经验信息、审计报告信息等。有效的审计信息协同有利于消除被审计部门对审计工作的误解,提高审计结果利用水平,因而高校应该进一步畅通审计信息获取、沟通渠道,利用网络技术优势,构建内部审计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高校内部审计治理功能的发挥不仅需要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还需要物力资源的支持。稳定充分的物力资源是高校内部审计保持独立性、开展大型审计工作、实现审计技术更新、补充人力资源的前提条件。内部审计应该根据组织治理目标,合理调配物力资源,重点关注治理形势最迫切、治理效果最明显的高风险审计领域。

5、高校内部审计技术协同

审计技术是审计人员为审计治理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的总称。在当前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审计对象的复杂程度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使传统审计技术方法无法满足高校治理对审计的需求。审计技术协同要求将传统的审计技术与现代审计技术相结合。积极探索以风险为导向、以内部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和抓重点的科学审计方法,灵活运用交叉审计、联合审计等方式。加强信息技术在审计实施中的运用,加快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开发和推广应用,运用审计软件系统的强大分析功能对被审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地了解与审计分析,查找出审计疑点,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水平。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建立审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内部审计部门与业务部门数据的共享。

参考文献

[1]王会金,戚振东,剧杰.基于协同效应的企业管理协同审计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3,02:43-48.

[2]王会金.协同视角下的政府审计管理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06:12-19.

[3]王会金.反腐败视角下政府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治理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06:3-10.

[4]李冬.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模式研究[J].会计研究,2012,09:89-95+97.

[5]胡萍.内部审计服务高校治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J].财经界(学术版),2015,10:325-326.

上一篇:汽车经销商的未来下一篇:飞机动力学模型